高级教师职称评审细则范文

时间:2024-04-19 18:0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级教师职称评审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级教师职称评审细则

篇1

20xx年山西省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方案20xx年8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这一规定出台以后,意味着全国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可以参评与教授级别一样的正高级职称,这一规定提高了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做法,无疑是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从侧面反映了国家对于教育行业的大力支持。我们来看看最新的规定吧。

8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会议决定,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

一、是将分设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为初、中、高级。

二、是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并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

三、是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并公示结果、接受监督。

四、是坚持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相关细则

健全制度体系

遵循中小学教师成长规律和职业特点,将原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后职称(职务)等级和名称为:员级、助理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职称(职务)名称依次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原中学高级教师(含小学小中高)对应高级教师;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对应一级教师;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对应二级教师;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级教师对应三级教师。

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

按照国家新制定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明年上半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将新出台我省中小学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

重点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注重师德素养、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切实改变以往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引导教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篇2

为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枣政发[2008]50号)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全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事关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事关全区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增强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养和业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待遇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还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特别是部分农村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要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构建和谐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必须把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特别是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扶持力度,促进我区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骨干教师队伍和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创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制度和环境,实现我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目标:到2010年,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适应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教师数量基本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基本解决中小学教师缺口问题;教师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明显提高;教师学历水平和业务技能有明显提高;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壮大并充分发挥作用;教育人才优势不断转化为教育质量优势;建立起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机制。

三、建立并完善中小学教师队伍补充、优化和激励机制

(一)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按照上级关于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要求,建立教师工资统一发放、教师调配统一管理机制,力争两年内实现全区城乡教师统一工资标准。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要会同人事等部门,履行对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考核奖励、档案管理等职能,做到管人与管事相统一。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往学校安插不合格教师或抽调借用教师从事其它工作。

(二)严格教师准入制度,科学核定教师编制。严把教师“入口关”,新进教师必须具有相应教师资格和相应学历条件。小学教师达到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中学教师达到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所有教师必须持有相应层次教师资格证书才能上岗。

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教育部门要配合编制部门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科学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努力解决好农村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指导学校科学设岗设编,合理配置教师,切实纠正升学考试科目教师超编、非升学考试科目教师缺编的现象。

(三)建立新教师及时补充机制。每年根据教师队伍年龄、学科结构情况,在编制限额和增人计划内,严格按照《*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实施办法》(室字[2007]32号),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新教师。加大对区直学校编制支持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区直学校聘用教师过多、支付人力工资消耗财力过大的问题。

为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启动全区农村学校“校校新进1名大学生计划”,力争3年内完成。吸纳优秀本科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在年龄、性别、学历、专业、职称等方面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四)健全和完善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建立有利于激励教师和促进学校发展提高的教师流动机制,规范教师流动程序,严格控制数量。教师的交流,应按照《*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实施办法》(室字[2007]32号)规定进行。逐步建立教师在城乡及不同乡镇和学校之间的流动机制,积极探索新课改背景下音乐、体育、美术、英语、计算机等学科教师实现乡镇、学校内资源共享的有效措施。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有计划地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工作。城镇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应履行支教义务,支教期不少于1年。凡年龄在40周岁以下、在编在职的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鼓励和倡导城镇青年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任教期间,关系不转、待遇不变,对其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在职务聘任、评先推优等方面优先。

引导鼓励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开展学校、教师结对帮扶活动,定期选派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举办讲座、公开课、示范课和农村学校教师到城镇学校培训、学习、挂职锻炼等,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和乡镇之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差距。

(五)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办法。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全面推行多元化评审。调整职称评审标准和评审办法,突出教学能力和教学实绩,引导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办法。实行教师职务聘期制度,教师职务一般3年一聘。要加强对已聘人员教学实绩的定期量化、跟踪考核,对于无法胜任所聘职务的人员可以不受聘期限制进行调整,予以低聘,打破职称聘任终身制,逐步形成专业技术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六)进一步深化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巩固“四制”改革成果,全面推行教师聘用制。在定编定岗的前提下,实行平等竞争、竞聘上岗、定期考核、合同管理。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农村学校在岗的“民转公”教师优化提高办法,争取利用3年的时间解决农村教师中存在的学历偏低、年龄偏大、业务水平较差的人员问题。

加大绩效工资的实施力度。要根据省、市有关政策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绩效工资分配的实施办法。各学校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分配程序和工作人员的实绩、贡献,自主决定内部分配,合理拉开差距。

(七)完善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师评价体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的教师评价体系和科学、规范、多主体参与的教师评价机制,综合考虑师德表现、专业发展、工作量、工作难度和工作实绩等方面,科学评价教师工作,不得单纯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高低评价和奖惩教师。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要综合考查学生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程度和所用时间两个基本因素,不以考试成绩给教师排名次。

(八)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切实改善农村教师待遇,使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要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经费投入,逐步做到区域范围内教师同工同酬。

(九)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激励机制。为激励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在每3年评选一次“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三名工程”,继续推进“课改标兵”、“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师德标兵”、“十佳校长”等评选工作。

四、加强中小学管理队伍建设

(一)造就一支职业化校长队伍。校长一律实施竞争上岗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3年一聘。加大校长的交流力度,原则上校长在同一所学校任职不超过两个聘期,副校长在同一所学校任职不超过3个聘期。促进校长队伍年轻化,新任校长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对校长的履职考核和民主监督;建立符合学校特点和校长成长规律的选拔、任用、激励、约束机制。用3年的时间,要对中小学校长分批进行一次轮训,努力造就一批专家型的校长队伍。

(二)培养一支效能化中层管理队伍。通过举办培训班、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形式,对学校中层以上干部进行轮训,提高学校中层干部的管理水平。坚持精简高效原则,规范学校内设机构,严格控制中层干部职数。建立一支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校级领导后备干部队伍。

(三)建设一支专业化班主任队伍。实行班主任任职资格制度。有组织地开展岗前和岗位培训,定期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组织班主任进行社会考察,提高班主任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教师教育机构要承担班主任的培训任务,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所需经费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中列支;要提高班主任的地位和待遇,将班主任工作记入工作量,并提高班主任工作量的权重。学校要建立班主任工作档案,定期考核班主任工作,考核结果作为班主任聘任、奖励、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各学校要根据实际,完善班主任奖励制度,将优秀班主任的表彰奖励纳入教育工作者的表彰奖励体系,定期表彰。

五、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要以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和科研能力为主要培训内容,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培训重点,拓宽教师教育途径,进一步提高培训实效。

(一)进一步完善培训体制,改革培训模式。整合区级教师教育相关资源,使区教师培训机构成为“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现代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努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以校为本、研训一体的教研培训制度建设。大力推进以校为本,促进教师素质发展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和“区域研训”等教师成长模式,调动教师积极性,自主开展教育理论、课改、教材等方面的学习、研修、交流等活动,增强科研能力,提升专业素养。同时,要建立教师校本研究培训机制和成长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撰写博客或进行其他形式的网上学习,努力把学校建成为学习型组织。

(三)做好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培训。开展“山亭名师”、“十佳创新校长”、“十佳创新班主任”、“十佳创新教师”等培养工作,形成区、乡镇、学校三级“名师――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人才梯队,带动全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加大“名校长”的评选和培养力度,力争有较多的教师和中小学校长进入全市名师、名校长行列。

(四)确保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的拨付和使用。农村各中小学校教师培训费要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

(五)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继续统筹规划农村教师参加教育部新课改网上远程研修;利用寒暑假组织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到高校参加素质提高专题培训;组织农村英语、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薄弱学科教师脱产培训等,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

(六)完善师德建设制度,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学校要根据各自实际,完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管理,严格进行师德考核,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要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细则,推进文明从教,促进师德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师德建设工作实现科学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