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法的调整对象范文
时间:2024-04-19 18:0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法的调整对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建筑法规的表现形式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与规章,技术法规以及国际公约,国际惯例,国际标准等。
建设法规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或其授权的行政机关制定的,旨在调整国家及其有关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之间在建设活动中或建设行政管理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的统称。
建设法规的调整对象是在建设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它包括建设活动中所发生的行政管理关系,经济协作关系及其相关的民事关系。
建筑法规的作用主要有:规范指导建筑行为;保护合法建筑行为;处罚违法建筑行为。 我国目前现行的建筑法规,行政法规有国家行政法规和地方行政法规,国家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地方行政法规由地方县以上人民政府制定。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建筑物竣工交付后的质量责任的不同阶段及期限
我国《建筑法》对建筑物竣工交付后质量责任的规定,主要见于第62条和第80条。第62条规定:“建筑工程实行质量保修制度。建筑工程的保修范围包括地基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屋面防水工程和其他土建工程,以及电气管线、上下水管线的按照工程,供热、供冷系统等项目;保修的期限应当按照保证建筑物合理寿命年限内正常使用,维护使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确定。具体的保修范围和最低保修期限由国务院规定”。该条法律规定,确立了我国对建设工程质量保修期的法律制度,即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在合理使用寿命内保证使用,其余部位在最低保修年限内保证使用的法律制度,保证使用的责任局限在施工方。《建筑法》第80条规定:“在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寿命内,因建筑工程质量不合格受到损害的,有权向责任者要求赔偿。”这条法律规定,则是确立了我国建设工程损害赔偿期的法律制度,即在整个合理使用寿命期内,因工程质量不合格造成损害的,责任者均应赔偿的法律制度,但责任者未限定在施工方。
可见,我国的建设工程法律框架设定的建筑物竣工交付后的质量责任主要区分两个阶段,一是工程质量保修期,二是损害赔偿责任期。这与其他许多国家的建筑物竣工后质量责任体系不谋而合。以下分述之。
(一) 质量保修期内的责任
质量保修期内的责任是建筑物竣工交付后的第一个质量责任期。我国法律规定,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并满足法律规定以及合同约定的条件即可交付。《建筑法》第61条规定:“交付竣工验收的建筑工程,必须符合规定的建筑工程质量标准,有完整的工程技术经济资料和经签署的工程保修书,并具备国家规定的其他竣工条件。”保修书应当明确建设工程的保修范围、保修期限和保修责任等。
质量保修期的责任主要落在施工方肩上。国务院2000年1月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下称《质量条例》)第41条规定:“如果建设工程在保修范围和保修期限内发生质量问题的,施工单位应当履行保修义务,并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所以,对保修阶段的质量责任,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在保修期内,只要发现质量瑕疵,不管有无损害,施工方均有义务进行修复,如果造成损失,还应承担赔偿责任。当然,如果质量瑕疵不是施工方造成的,施工方在履行保修义务后,可以向责任方追偿。只是根据以上一条的规定,对于非施工方造成的质量瑕疵在保修期内引起的损失,施工方是否也应承担赔偿责任以及如何承担、如何追偿的问题尚不明确。
同样是建筑物竣工交付以后的第一个质量责任期,各国法律制度下的质量保修期的替代名称是多种多样,且期限也各不相同。
在法国,称“质量保修期”为“正式完工期限”(1978年民法典),期限为自交付之日起一年。比利时和瑞典称之为“保证期”,通常为一年,结束时即为最终交付。荷兰的保修期为3-12个月,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通常为六个月,瑞典为两年,加拿大的魁北克、葡萄牙则更长,为五年,但公用建筑的保修期为2年。英国的JCT合同把从工程实际交付至最后完工的期限称为“缺陷责任期”。FIDIC文本也是如此。所谓“缺陷责任期”,实际上仅指从工程实际交付至最后完工之间的期限,由承包方对列入“实际完工证书”上的缺陷进行修复,并对在此期间显现的瑕疵进行免费维修。但是取名为“缺陷责任期”,往往引起很多人误解,以为一旦该期限届满,承包商即不对工程缺陷承担责任,其实不然。
不管取什么名字,这段竣工后的特殊责任期间的期限长短因国而异,并非都是一年。荷兰的保修期为3-12个月,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通常为六个月,瑞典为两年,加拿大的魁北克、葡萄牙则更长,为五年,但公用建筑的保修期为2年。 转贴于
我国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40条具体明确了建设工程的最低保修范围和最低保修期限。其中,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的最低保修年限,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屋面防水工程、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的最低保修年限为5年;供热与供冷系统的最低保修年限为2个采暖期、供冷期;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和装修工程的最低保修年限为2年。其余部位的最低保修年限由承发包双方在合同中约定。
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建设工程的保修期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如果竣工验收不合格,则由施工单位进行整修后再行竣工验收,直至合格后交付。但是在很多国家,有四种不同情形的“交付”:
1、业主对竣工工程完全满意而接收交付工程;
2、非常不满意而不愿接收工程,要求整改后再验收;
3、业主接受工程,但对其中不完善之处与承包人达成减低工程价款的约定。如果不完善之处是由第三方引起的,承包人通常可以向该第三方提起索赔;
4、最普遍的做法是业主先作有条件的接收,而这个条件是承包人必须自费尽速修复瑕疵部分,达到业主的要求。此时颁发的完工证书应当载明所有应当修复之瑕疵。比如,在英国,达到“实际完工”即可交付,建筑师会签发“实际完工证明”。而在美国,工程达到“实质性完工”即可交付,在交付后的一定期限内,即“缺陷责任期”内,承包商有义务修复已发现的、和在该期限内发现的任何质量缺陷。
但是,不管是何种情况下的“交付”,工程交付即意味着工程施工阶段的结束和使用阶段的开始。工程交付的法律意义表现为:
1、交付意味着保修责任的开始;
2、交付意味着承包商无权在未得到业主同意的情况下进入该物业;
3、在承包商提供履约保函的情况下,在此时开始考虑释放保函;
4、工程交付时以下问题一般得以解决:
(1)实际交付工程与合同约定的标准之间的明显差异;
(2)未决的索赔与反索赔。如在工程交付时未能解决,当事人至少应明确如何处理的立场。在很多国家工程索赔时效从交付之日起算。时效长短由法律规定或者由合同约定。比如在瑞典,建筑合同一般约定业主必须在工程交付之日起30天内提出关于工程延期的索赔。
(3)工程款结算安排。法国标准文本规定承包方应在工程交付之日起120天内向业主提交尾款结算的具体金额。瑞典规定为8个月内提交。
5、自工程交付后,业主开始承担保护建筑物不受意外损害的责任(如火灾、盗窃等)。
比较我国的法律规定和其它国家的相应规定可以发现:我国立法根据决定整个合理使用寿命正常使用的建筑物的主要部位和非主要部位的不同情况,对保修期作了不同的规定,并且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具体保修年限由承发包双方在招投标过程中竞争以及在设定具体合同时约定的做法,是吸收了国外的先进做法并结合我国国情的创造。这些新规定值得承发包双方高度重视,也值得我们广大律师高度重视。
(二)损害赔偿责任期内的责任
质量保修期届满后,意味着另一种责任期间的开始,即进入损害赔偿责任期间。在有些国家这种责任为零。如葡萄牙规定在政府作为业主的情况下,质量保证期后不存在损害赔偿责任。但是在大多数国家,业主都可以在一段时期内向有关责任者要求损害赔偿。
保修期的损害赔偿责任的期限因法律或合同规定的不同而不同,很多国家的制度本身也在不断变化。以荷兰、法国和加拿大的魁北克为例:荷兰民法典规定了二十年责任期;而法国规定了十年责任期。法国的十年责任期的责任范围为以下缺陷引起的损害:1、影响道路、主要管道、基础、承重结构的坚固,隐蔽工程、与建筑物不可分的设备(其他设计要求有不少于2年的合同保证期)2、工程不符合使用目的。另外,在加拿大的魁北克,非居住房屋和商业建筑的保修期后责任期为5年,而公用建筑则为30年。
与保修期内的责任形式不同,保修期内只要发现任何瑕疵,不管有无损害承包商均有义务修复,不修复将承担一定的后果;但在保修期后的损害赔偿责任期内,出现的质量问题要有损害才可主张赔偿,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损害都可以获得赔偿。
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如意大利、魁北克、西班牙、瑞典和英国,将损害分为微小损害和重大损害,只有重大损害才可追究责任。当然,至于孰是“微小”孰是“重大”,这些国家的法律和实践都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可以说因事而异。比如在英国,对砖房裂缝程度的分类是根据这些裂缝对结构的影响程度来确定的,从而判断哪些是严重裂缝,哪些是微小裂缝。
尽管没有确切的标准,但各国建筑法律、法规的要求,合同明文或默示条款的要求,以及建筑物所在地特殊文化的需求,都是判断损害大小的一般依据。
我国《建筑法》第80条的规定表明:我国立法对建筑物损害赔偿责任期的规定比较严厉,针对建筑物的地基和主体结构以及其他部位,即使在普通部位的保修期届满后,只要因质量不合格造成损害的,均可要求责任者承担赔偿责任。这显然加重了建筑物的制造者包括承发包双方以及勘察、设计等有关各方的质量责任。可以预见,不远的未来,因建筑物质量不合格而请求赔偿的案件将会大大增加。当然,区别于保修期的责任主体,法律并未规定由施工方负责,而仅仅规定了“责任者”。那么,哪些主体可能成为建筑法规定的损害赔偿责任期内的责任者呢?
二、建筑物竣工后质量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主体
由于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不一定依据合同而发生,因此按照建筑物在建设期间是否与业主有合同关系,在建筑物竣工后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类:
(一)与业主订有合同者,包括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
按照我国《建筑法》第24条的规定,业主有可能只与一个项目总承包方签订合同,也可能分别与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监理和设备采购各方签订合同,建筑法对业主与合同对方的工程质量责任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因此,在建筑物竣工交付使用后,按照《建筑法》第80条规定因工程质量不合格造成损害的责任者,就可能是与业主有各种合同关系的对应各方。根据有关的法律规定,这些业主的对应方都有可能成为损害赔偿的责任者。
但国外的规定有例外:意大利的民法典只规定了施工单位对建设单位的责任,这意味着施工单位必须及时发现和纠正其他建设参与者的错漏,否则将承担责任。但在Emilia - Romagna地区这一原则已得到了适当的修订,该地区1990年有一项法律规定:主要设计人、项目经理、承包人、技术监理、竣工检验人等应签署建筑物竣工的技术文件,声明该建筑物已符合建筑规范及使用要求。如果政府监督员发现这一声明是不真实的,这些签字人都将被处以罚金。
此外,新加坡有一套截然不同的责任分担体系。1989年《新加坡建筑管制法》引入了“有资格的人”、“注册检验师”和“现场监理人”的概念。建设单位如果就施工方过错造成的损害要求赔偿,他可以直接向施工方索赔,也可以向上述“有资格的人”进行索赔,这样,施工方就可以免于承担责任。
(二)与业主没有直接合同关系者,包括:
1、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部门
在有些国家,当地政府部门有义务核查所有或部分建筑项目的质量情况。我国目前体制下仍要求政府建筑管理部门对所有竣工建筑物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结果说明:合格或者不合格。但我国的《质量条例》关于“竣工验收备案制度”的新规定将改变政府过去直接参与验收的做法,而将监督力度转移到施工图的审查和竣工验收资料的抽查。
在英国,法律规定了对政府部门的责任限制,而在有些国家政府部门的责任几乎为零。如新加坡因为有“资格人”承担责任的机制,明确规定政府不必承担责任。
2、质量检测机构
我们可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对建筑材料质量状况的错误鉴定结论导致建筑物质量瑕疵,瑕疵责任由谁来承担?比如在我国,对商品混凝土的检测通常需要委托专门的检测机构进行、水泥制品使用前必须经过检测,按照我国的合同法和建筑法,使用该产品进行施工的一方仍应对建筑物瑕疵承担责任,然后由承担责任方再依据委托检测的合同自质量检测机构索赔。
3、分包商
按照英、美合同法上“合同相对性原则”,除合同当事人外,任何其他人不得请求享有合同权利,也不必承担合同责任,合同当事人之外的第三方无权要求执行合同中约定的第三方权利。由于业主与分包商没有直接合同关系,业主无法直接向分包商主张权利,受害者(如租户、后继使用人)更是无法向直接责任者追索合同意义上的赔偿权利,因而导致众多实质上不公平的结果。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结果,在英国盛行一种叫“从属保证”(collateral warranty )的系列合同,与建筑承包合同配套使用,即业主要求所有的承包商(包括各类分包商)、专业咨询师(包括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设计师等)、
设备供应商等向建筑工程的使用人、买受人、承租人和贷款人提供书面保证合同,从而建立由这些设备或服务提供商向建筑物权利人直接承担责任的法律纽带。由于一个建筑项目往往涉及数十个、上百个甚至上千个这样的书面保证合同,一些大的律师事务所的建筑法部门得投入不少人力应付这些保证合同的起草、谈判等的繁琐操作。
1996年,英国的“法律委员会”提出关于《合同相对性:关于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的报告,要求英国法对“合同当事人原则”作了重大修改,授予合同中关于第三人权益的执行效力。1998年形成议案交国会讨论,并于1999年11月11日获女皇批准,成为《合同(第三方权利)法》。可以预见,英国今后的建筑承包合同将增加许多涉及包括分包商、供应商、建筑物使用人、购买人、建筑项目贷款人等在内的第三人利益条款的起草,并且对这些条款的内容设置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
在我国,这一问题已在法律的规定上得到解决。《建筑法》第55条规定:“建筑工程实行总承包的,工程质量由工程总承包单位负责,总承包单位将建筑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应当对分包工程的质量与分包单位承担连带责任。分包单位应当接受总承包单位的质量管理。”据此,总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对分包工程承担连带责任,有权主张索赔的一方可以依据合同,或者在无直接合同关系的情形下依据侵权理论要求总包方、分包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4、供应商
在国外,业主与供应商一般没有合同关系,供应商供应的材料、设备有质量缺陷时对业主的责任表现为“侵权责任”。
在我国,建筑材料有甲供料和乙供料之分,但总的趋势是以乙供料为主。前者由建设单位与供应商订立供货合同,后者由施工单位与供应商订立供货合同。但不管是甲供料、还是乙供料,建筑材料在用于施工以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有责任对该材料进行检验,或核实有关质保书和检测报告。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按照《建筑法》及配套法规的规定承担建筑物质量瑕疵的责任,而供货单位则按《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承担货物瑕疵的责任,两者并不矛盾。
三、质量缺陷的分类
《建筑法》第80条规定的损害赔偿责任的前提之一是:该损害是“因建筑工程质量不合格”而遭受的。什么是“建筑工程质量不合格”呢?它的标准是什么?质量不合格与一般的质量问题的界限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目前还难以在现有条文中找到答案。按照一般的理解和建筑行业的运作习惯,工程质量问题可以分为工程质量缺陷和工程质量事故。酿成工程质量事故的缺陷一般是对工程结构安全、使用功能和外形观感等影响较大、损失较大的质量损伤。从广义上说,工程质量问题都是程度不一的工程质量缺陷,质量缺陷达到了一定的严重程度,即构成了质量不合格。
任何质量缺陷的背后都有导致这一缺陷的行为人的错误和疏忽行为。这种错误和疏忽行为可以发生在整个建筑过程的任何一个阶段,主要包括:1、设计和技术监理过程;2、现场施工过程;3、移交时关于维护和使用建筑物的指导过程。如果按上述阶段分类,可将质量缺陷分成以下主要几大类:
(一)设计缺陷
记载在设计图纸和设计文件上的错误或疏漏将从一开始就影响工程建筑的质量。比如对通风的设计考虑不周将引起建筑物通风不良,而结构设计上的错误将带来建筑物沉降、裂缝等结构性缺陷。设计师无疑是承担设计错误的责任主体。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设计错误带来的缺陷责任的承担主体并非仅设计师一方。在美国,工程边设计边施工的现象很普遍,大部分的具体设计工作是在工程进行施工过程中通过独立技术监理的监督和配合完成的,如果由于监理的过错而导致设计错误,监理也应承担设计缺陷的责任。
承包商也会被要求承担设计缺陷的责任。在英国,承包商有义务在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时检查设计师的设计。意大利的立法走到了极端,把设计和监理过程中的所有错误和疏忽的责任都压在承包商一方头上。而新加坡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有责任的个人直接承担设计错误的责任。但大多数国家都在寻求一种平衡,力求确定设计师、监理师和承包商、分包商、供应商之间承担设计错误的合理比例。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28条第2款规定:“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设计文件和图纸有差错的,应当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应当理解为施工单位只在发现了差错后方有义务及时提出,但没有规定施工单位有审查设计文件和图纸的义务。因此,除非合同有另外的约定,承包商一般不承担设计缺陷的责任。至于承包商发现设计有差错而不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应承担怎样的责任,法律没有作进一步规定。
(二)施工缺陷
施工过程的缺陷大部分是由于承包商引起的。承包商最主要的义务是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严格执行每道工序,检查建筑材料、构件的质量。这在各国都是一样的。
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29条:“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材料和合同约定,对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和商品混凝土进行检验,检验应当有书面记录和专人签字;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由此可见,建筑材料、构配件等使用到施工工程,成为建筑物的一部分之后,由此造成工程质量缺陷的责任应当由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承担,而不论该材料或该产品由谁来采购。
但在法国有一项特殊的规定,对于那些称之为“EPERS”的建筑物构配件,比如预制木配件,供应商应当承担因该产品导致工程质量缺陷的责任,从而免除了承包商对此的检验和测试责任。
(三)指导缺陷
工程交付时建筑师给予业主的维修使用指导说明不充分,可能引起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损害。随着建筑物使用功能的日趋多样和复杂,对建筑物如何使用和维修的告知愈显重要。错误信息或疏忽重要信息的告知都可能造成重大损害。
法国有一案例:一个诊所的看房人在灌装临时用电房的汽油箱时,汽油涌出淹没了好几层楼面。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承包商在移交该房给业主时,没有向业主充分告知罐装汽油箱的用法说明,以致管房人误操作而导致损失。因此,法院判令承包商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我国建筑法第61条规定了交付竣工验收建筑工程应具有完整的工程技术经济资料。上海市还实行了住宅建设单位应提供《住宅使用说明书》的制度。违反了这些规定,受损害方可以依法要求责任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四、推行工程保修保险和工程质量综合保险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各国对于建筑物竣工交付后的质量责任的法律规定是大同小异的,尽管质量保证期和损害赔偿责任期的期限各有长短,责任主体不尽相同,但业主、使用人、承租人对因建筑物质量瑕疵及其造成的损害都有追究责任的特定对象。问题是,一些责任主体,尤其是承包商、设计商,在经过几年的营运后可能资不抵债、破产,或者不复存在,或者他们购买的执业责任保险期限太短或保险金额不足,一旦发生建筑物质量缺陷的损害赔偿可能无力承担责任,或者根本找 转贴于
不到责任承担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一些法语国家政府通过强制承包商投保质量责任险,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现实问题。法国是一个典型的实行强制性工程质量保险制度的国家。《法国民法典》第2270条规定:“建筑人及承揽人,经过十年后,即免除其对于建筑或指导的巨大工程担保的义务。”法国《建筑职责与保险法》进一步规定:凡涉及工程建设活动的所有单位,包括业主、设计商、承包商、专业分包商、建筑产品制造商、质量监理公司等,均须向保险公司进行投保。《建筑职责与保险法》还规定,工程项目竣工后,承包商应对该项工程的主体部分,在十年内承担缺陷保证责任;对建筑设备在两年内承担功能保证责任。保险费率根据建筑物的风险程度、承包商的企业声誉、质量检查的深度等加以综合考虑,一般要负担相当于工程总造价1.5%-4%的保险费。工程交付使用后,若第一年内发生质量问题,承包商负责进行维修并承担维修费用;若在其余九年内发生质量问题,承包商负责维修,而维修费用则由保险公司承担。
在我国,《建筑法》规定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勘察单位、监理单位的责任,对损害赔偿不再有限额的规定,有关责任单位的义务、风险进一步加大,工程建设当事人如果不通过工程担保或保险分散、转移风险,一旦发生违约或重大责任事故,责任单位无力承担,必然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责任单位也将难以生存。再加上第60条规定:建筑物在合理使用寿命内,必须确保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的质量。也就是说,基础工程的保修年限最低为“合理使用寿命”,即设计年限,一般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第80条又规定了损害赔偿责任的期限为“在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寿命内”。在这样一段漫长的时限内,要真正落实责任的承担,必须通过保险来解决。
鉴此,为真正落实建筑物交付后在其合理使用寿命内的建筑工程质量责任,建议以建筑工程保修保证保险落实建筑物合理使用寿命内的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工程的保修责任;以建筑工程质量责任综合保险落实建筑物合理使用寿命内,因建筑工程质量不合格造成损害的民事赔偿责任。
建筑工程质量责任综合保险是由保险人承保建筑物合理使用寿命内的因建筑工程质量不合格造成建筑物本身和以外的财产及人身的损害的民事赔偿责任的险种。
建筑工程质量责任综合保险是由保险人承保建筑物合理使用寿命内的因建筑工程质量不合格造成建筑物本身和以外的财产及人身的损害的民事赔偿责任的险种。
篇3
【关键词】工程监理;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一、目前新疆工程监理行业现状
自1988年建设部决定试点采用监理制到1993年国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工程监理制,再到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做出规定以来,我国监理行业经历25年的发展,逐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形成一套以“三控、三管、一协调”为主要内容的完整的建设工程监理体系,监理人员执业水平也从不规范逐步走向规范。新疆监理行业发展顺应了国家推行工程监理制度的政策。
新疆监理业起步阶段时间段为1988年至1993年。1988年建设部决定试点采用监理制,新疆建设厅在自治区内推荐一批工程监理试点单位,包括新疆昆仑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华瑞工程管理咨询公司等。监理开始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对建筑业的格局产生影响,新疆监理行业由此进入起步阶段。
新疆监理业快速发展阶段时间段为1993年到1997年。国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工程监理制,与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共同推行。由于在起步阶段,监理推动建筑业更好地发展,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自1993年起,新疆顺应国务院号召,在自治区内推广工程监理制,监理企业开始涌现。新疆监理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新疆监理业全面推行阶段时间段为1997年至今。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做出规定,全面推行工程监理制度。新疆在此基础上,顺应国家潮流,逐渐完善相应的管理部门和法规建设,新疆监理业进入全面推行阶段。
目前,新疆自治区内已取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建设工程监理资质的企业总数达到92家,其中甲级资质34家,占总数的36.96%,具有乙级监理资质的31家,占总数的33.69%,具有丙级监理资质的27家,占总数的29.35%。
各资质等级的企业数量与往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甲级资质企业数量增加的较为显著,并取得1家综合资质。从资质级别构成上看,各监理企业向高等级进一步集聚。
二、目前新疆工程监理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行业分布不均匀
2011年,新疆自治区92家工程监理企业中,主营业务为房屋建筑工程的监理企业共77家,约占监理企业总数的83.70%,化工石油工程6家,电力工程6家,铁路工程1家,市政工程6家。
行业分布主要集中于房屋建筑工程,房建专业监理竞争激烈,盈利最低。而其他专业的由于专业资质的限制,准入门槛较高,数量低。
2、监理企业相应的权利没有明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暂行规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工程安全监督规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工程竣工规划认可办法》规定了监理企业在质量、安全、竣工过程中的职责,但却没有赋予监理企业相应的权利,监理企业的指令很难得到贯彻。大多数情况下,监理企业只有建议权,很多有用的意见很难被施工企业接受、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监理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积极性。
3、行业精神待确立
工程监理归属于服务性行业,行业定位首先要解决“我们是为谁服务”这个纲领性问题。首先是“为公共利益服务”,这是确立行业精神的根本,然后才是“为业主服务”,提供行业生存的条件。
4、低附加值运营
现阶段监理行业取费低、从业人员工资低是业界不争的事实,这与大多数监理企业着眼于拓展施工阶段监理服务,未能进入产业链上游市场提供“稀缺”有关。监理行业低附加值服务主要体现在服务单一性,服务对象单一和服务内容单一。
(3)企业自身建设需完善
目前,监理行业处于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型阶段,市场不规范、存在恶性竞争,业主不放权、监理执业责、权、利不匹配等问题还很突出,但作为监理从业者不应该把心态停留在指责和抱怨,监理行业若想走向成熟,应先从完善自身建设做起。
6、监理社会地位不高
监理行业的社会地位突出表现在业主以及承包方对待监理企业的态度以及对监理企业工作的理解和配合上。自治区建筑行业发展相对滞后,建筑行业对于工程监理的认识还存在比较大的误区。这表现在自治区存在相当一部分业主对监理行业及监理工作的认识深度不够,没有准确理解监理企业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及职责,因而经常出现业主亲自指挥建设、业主亲自管理项目,而监理企业却被架空的现象。监理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应当承担的工作被业主取代,因而其应有的权力也相应地部分丧失。这就造成了承包方在建设工程中出现不服从监理企业管理的现象,承包方直接和业主沟通联系,监理企业被夹在两者中间无所适从。因此,自治区监理行业的社会地位有待提高。
篇4
关键词:建筑施工后期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主体施工结束, 进入装饰装修、设备安装阶段( 以下简称“建筑工程施工后期”) , 此阶段的施工特点是: 工种多、人员杂、场地紧、交叉作业多, 机械设备、用电设备和安全防护设施管理维护难。建筑施工后期的这些特点, 给安全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 是事故多发阶段。
在检查中经常发现: 脚手架连墙件、内档防护被室外幕墙等装饰、安装单位擅自拆除, 严重影响脚手架的整体稳定; 由于内档防护被拆除, 使脚手架与建筑物之间形成高达十几米甚至数十米以上的空洞, 成为高处坠落事故的重大安全隐患; 任意拆除脚手架杆件、任意搬走脚手板、脚手架超载使用等现象时有发生, 对脚手架的安全使用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施工用电管理混乱, 多个施工单位合用一个配电箱, 造成超负荷和线路负载不均衡;有的无插头直接用电线塞入插孔, 有的使用花线、护套线作行线, 电线电缆随地乱拖, 有的不执行“三级配电二级保护”、“一机一闸一漏保”的规定, 直接从分配电箱接至用电设备, 有的开关箱漏电保护器动作电流超过规范规定等, 严重影响用电安全。现场用火管理混乱, 在无任何遮挡的情况下随意进行气割、电焊等明火作业, 甚至在明火作业区域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在同一作业区域有多个施工单位同时作业、人多手杂、管理无序……凡此种种, 使建筑施工后期作业现场险象环生。如何加强建筑施工后期安全管理, 是摆在现场安全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1 原因分析
造成建筑施工后期安全管理难、危险因素多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单位直接将装饰装修、设备安装等分部分项工程分包给多个施工单位施工, 土建施工单位对这些直接与建设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发生经济往来的施工企业一是没有管理责任, 二是无法进行管理; 建设单位的主要精力放在工程的进度和造价控制方面, 对安全生产往往不够重视或疏于管理, 或管理能力不足。
(2)在施工后期, 土建施工企业因主体工程已经施工完成, 剩余工作量一般较少, 管理力量大部分陆续撤离施工现场, 使现场安全管理更为薄弱。
(3)各参建单位的安全责任不明确, 对土建单位提供的脚手架、井架、施工升降机、电箱等只有使用的权利, 没有维护管理的责任。
(4)施工现场缺乏总体协调, 各参建单位各自为政、管理无序, 造成现场混乱、施工隐患增多, 且无人组织力量排除。
2 对策和措施
笔者认为: 建筑工程施工后期安全管理的关键是“加强总体协调、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监管”。
2.1加强总体协调
(1) 应在施工现场建立一个安全生产协调管理组织, 统一指挥施工现场的施工进度, 现场布置,设备设施的使用、管理、维护等现场安全协调管理工作。按照《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 建设工程实行施工总承包的, 由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负总责。因此, 必须大力推行施工总承包制。凡是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建设工程, 应由总承包企业负责召集各分包单位项目经理、专职安全生产负责人和监理工程师参加, 建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协调管理小组。未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工程, 建设单位应当负起现场安全生产协调管理的责任。
(2)制定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协调管理制度。包括: 协调会议制度( 应明确会议时间、出席对象、
议事规则) 、检查评比制度、奖惩制度、应急救援预案等。
(3)开展日常协调管理。包括组织召开协调会议, 统筹安排施工现场生产安全事宜和组织检查落实情况并开展评比两个方面。
通过协调会议可以解决下列问题:
① 统筹安排施工进度计划, 尽量避免立体交叉作业。
② 加强施工平面管理, 及时调整各作业区域的物料堆放与人员作业的关系, 避免出现在禁火区域
进行明火作业等多种危险因素的组合现象。
③ 合理进行用电规划, 避免出现个别电箱超负荷或线路负载不平衡现象和多个施工单位同时使
用一个电箱而导致的管理混乱; 加强施工用电管理, 避免出现违反《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技术规范》
( JGJ46- 2005) , 造成用电事故。
④ 协调施工现场设备、设施的使用、管理, 组织维护保养, 落实维护保养经费和人员, 保证使用安全。
⑤ 根据施工需要, 及时落实作业部位的安全防护措施到位。
检查落实工作, 应由总承包单位( 或建设单位)组织、监理单位参加, 对施工现场各工段的安全生产状况和协调会议决定的落实情况进行日常检查,督促相关单位认真落实。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评比,好的表扬、差的批评, 问题严重的应责令整改。对拒不整改的采取强制措施, 确保安全生产。
2.2 落实安全责任
(1)总承包单位( 或建设单位) 应与各分包单位签订安全生产协议, 明确总、分包之间安全管理的权利、义务、责任, 明确双方在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负责人、联系人, 明确施工现场施工设备、安全设施的交接、使用、管理、维护等环节的手续和安全责任。
(2)分包单位现场安全管理负责人、联系人应到岗到位, 履行安全管理职责, 接受现场安全生产协调小组的管理, 贯彻协调会议精神; 主动与相关单位取得联系, 协调处理生产安全事项; 向现场安全协调小组提出需要协调解决的生产安全问题和现场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等问题; 加强安全巡查, 及时制止违章行为, 消除事故隐患。
(3)要加强安全技术交底, 向作业班组、操作工人讲清作业内容、作业条件和环境、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作业危险性和发生危险时的自救措施和报警方式。
2.3 强化安全监控
总承包单位( 或建设单位) 安全管理人员和分包单位现场安全员要按照各自的职责, 实行分级管理, 切实加强对施工现场实施严密的监督、检查、控制, 确保协调会议决议的贯彻落实, 及时制止违章行为、消除安全隐患; 协商解决协调会议未尽事宜和突发事件; 确保现场有序施工、安全施工。有条件的, 可安装电子监控设备, 及时掌握安全动态, 实行远程控制, 提高工作效率。
3 建议
(1)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花大力气推行建设工程施工总承包制, 严肃查处建设单位任意肢解发包工程的行为, 为施工安全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
(2) 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消除建设单位直接发包工程而造成的安全监管盲区。目前, 由建设单位直接发包分部分项工程的情况较为普遍,而《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仅对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工程的安全管理总体责任做出了规定,对由建设单位直接发包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管理总体责任未作规定, 客观上形成了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总体协调管理的盲区, 对现场安全管理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篇5
柏林:三分之二家庭租房
刘向
德国首都柏林拥有180多万套住房。与中国城市住房结构中自住产权房占多数不同,这里三分之二以上的房子是供出租的公寓楼住宅。
“房租明镜”规范价格
根据最新的《柏林住宅市场报告》,72%的柏林住房为私人房地产公司或者私人业主所有,11%的住宅属于公共住宅建筑合作社,其余17%为6家市属住宅建筑公司所有。
德国的房地产公司可以分为住宅建筑公司和公共住宅建筑合作社。后者比较特殊,相当于一个联合会,人们购买公共住宅建设合作社一定份额或者缴纳一定会费,便成为该合作社成员,就有权利租住该合作社所属住房。市属住宅建筑公司和私人公司都是完全普通的公司形式,区别仅在于所有人不同:柏林州政府在市属公司中占有大部分股份,私人公司所有人则是个体所有者。
无论是租住公共住宅建筑合作社的房子,还是私人或市属房地产公司的房子,在租金价格上并没有大的差别。2004年,柏林市住房税后冷租(即租金中不包括水电暖等开支)为每平方米约4.49欧元,“社会住房”的租金约为4.48欧元。
在德国多数城市,房租价格都有章可循,那就是为各方认可的“房租明镜”。“房租明镜”一般由各个城市的住房管理机构、租房者协会以及住房中介商协会等机构在对住房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后共同制作的,每两年重新制订一次。“房租明镜”在租房者和房主中间都很有权威性。就连法院在判决有关住房租金的纠纷时,也会优先参考它。
在柏林,“房租明镜”适用于大约120万套公寓楼住房,但不包括社会住房以及单户或双户别墅。
政府支持“社会住房”
几十年来德国规范住宅市场的法律基础是《住宅建筑法Ⅱ》。这项法律规定,政府必须为社会各个阶层提供住房,在面积大小、房屋设施和租金等方面为不同阶层量身定做,满足不同阶层需求。除了提供质优价廉的住房,《住宅建筑法Ⅱ》还规定政府要帮助民众购买自住房产。
战后联邦德国“社会住房”建设初期包括两大内容:一是供出租的公寓楼和合作社住宅,一是针对法定群体住宅房产的资助。通过不同的补贴方式(建筑费用补贴、支出补贴或减息),使这类住房以低于成本的租金供应低收入阶层。一些特殊群体,如单亲家庭、多子女家庭、残疾人等,也是这种住房的优先考虑对象。
柏林有大约22.5万套“社会住房”,专供低收入者租住。住宅建筑公司和公共住宅建筑合作社都有这类住房。市属房地产公司受委托有义务为社会广大阶层提供相应的住房和服务社区。它应该确保帮助租房人群中的特殊群体,例如失业和低收入人群,找到合适的住房。“社会住房”由柏林市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建造,针对那些在住房市场上无法满足需求的特殊群体。
由于柏林经济状况比较困难,政府负债逐渐增加,过去几年来政府在“社会住房”上的投资有所削弱,“社会住房”的租金价格有所上升。
向低收入者倾斜
向低收入阶层倾斜一直是德国政府住房政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政府由以往建造“社会住房”转变为资助“社会住房”。尽管《住宅建筑法Ⅱ》确立的房地产市场大体框架,能够满足社会广大阶层的居住需求,但毕竟还有少数人单靠自己的力量买不起房子。在社会住宅资助框架内,私人投资者和地方房地产公司如果向困难家庭提供质优价廉的住房,将得到政府资助。政府将帮助对现有住房进行翻新改造,适合这类家庭入住。在许多州和地区,那些提供适合老年人和残疾人居住房的开发商也将得到资助。
德国住房和房租政策以市场化为主,住房金是一个补偿成分。德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帮助中低收入的居民购买住房。根据居民工资收入的多少以及其他特殊情况,德国政府提供数量不等的住房补贴,资助他们租房或购房。住房金帮助低收入家庭能够住上合适的房子,同时有能力承担租金负担,资助人们在购买房产时能够承担合理的买房负担。在德国,只要满足了法定条件,公民都有权享受住房补贴。
纽约:出租房分三大类
王波
纽约的出租房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即市场价出租房、调控租金房和补贴租金房。市场价出租房的房租多少和如何续租由房东与房客商议决定,而调控租金出租房的房租和续租的条件受到法律的制约,而补贴租金房的房租直接或间接得到政府住房计划的补贴。
市场价出租房包括那些房租从来没有受到调控管理的房屋,以及过去曾经受过调控管理、后又取消了调控管理的房屋。在一般情况下,拥有一至五套单元房的公寓楼中的空闲房屋,以及月租超过2000美元的公寓房都属于这一范畴。而由合作公寓和实行分契共管的公寓房房主出租的房屋一般也属于市场价出租房。1974年1月以后翻新或新建的房屋一般不实行调控房租,除非房主是某些特殊的免税计划的直接受益人。
调控租金房主要包括控制租金房和稳定租金房两种。控制租金房或后来走向市场,或在房客迁出后成为稳定租金房,因此一般不会出现闲置的控制租金房。纽约市现有的大约200万套公寓房中属于稳定租金房的约占一半,这些房屋中每年约有10万套进入待租状态,如果其合法月租超过了2000美元,这类房屋一旦闲置后即可解除对其房租的调控,成为市场价出租房;如果其月租没有超过2000美元,则该房即使处于待租状态,也仍然属于调控租金房。一般认为,实行调控租金的出租房具有以下特征:楼房修建的年代应早于1974年,楼内应当至少有6套单元房,月租应低于2000美元。调控租金房的房主可以享受政府减免房地产税等优惠政策。
补贴租金房一般包括政府资助的各种类型住房。
租到租金稳定公寓房的住户,除了其房租的调整受到有关法律的制约这一好处之外,与市场价出租房的房客相比,他们还享有更多的法律保护。按照纽约法律规定,房租稳定公寓房的房租每年由纽约房租指导理事会调节,纽约州的住房与社区振兴部只允许在对房屋进行了重大修建工程,或房主承受了较大损失后额外提高房租。所有提高房租的行为都要有法律或行政命令作为依据。
房客有续租的权利,如果没有具体的法律依据授权房主中止租赁关系,房客有权在现有的租赁合同到期的90天至150天前得以续租,房客可选择签订一年或两年的租约。此外,除非出现房租稳定法案各项条款明确规定的情况,房主不得将房客逐出住房。
房客有权享受与其房屋有关的服务,并保证这种服务的质量不得下降的权利。房客还可将自己所住的租金稳定公寓房转租给自己的家人或他人。
正是由于租金稳定住房具有的这些好处,纽约人对这类住房有着巨大的需求。
纽约房租指导理事会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2005年租金稳定住房的数量减少了7378套,与2004年相比,减幅增加了57%。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房客的收入超过有关法律的规定。1997年经过修改的房租管理改革法案规定,租金稳定住房的房客家庭总收入如果在过去的两年内都超过17.5万美元,房主可申请在租房合同期满时取消对房租的调控管理。2005年由于这一原因而减少的租金稳定住房为265套,比2004年的减幅增加了37%。
减少的另一个原因是房主可以在租金稳定住房出现闲置时,依据有关法律的规定申请将房租提高至2000美元,从而达到取消对房租进行调控管理的门槛。
纽约市相关部门推出了一些住房计划,对增加廉价出租房的供应起了重要影响。根据这些住房计划的规定,纽约市新建住房如果接受对其房租的调控管理,可以选择享受免交房地产税的优惠。一些住房计划还对进行过翻修改建的现有住房也提供减免房地产税的优惠。一些房衡利弊,选择了让其房产在享受优惠期间接受对房租实行调控管理的方案。2005年共有6667个住房单元加入了租金稳定序列,同时,有14045个住房单元退出了这一序列。
东京:建造“公营住宅”
钟沈军
日本是世界上消费最高的国家之一,东京更是一个高消费的国际化大都市,房价居高不下。东京如何帮助低收入者解决住房难题?
针对贫困群体,日本特别制定了一系列如《生活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了生活保障体制。
依据《生活保护法》,东京的低收入者可以申请住宅补贴等最低生活保障。比如,一名单身老人,每月可以领到10.655万日元的基本生活费。另外还可以领取住宅补贴、高龄补贴等其他费用。一个四人以下的家庭基数为3.4万日元至5.86万日元,另外再加上每人1.17万至4.78万日元的按人头计发的基本生活费用。如果是母子单亲家庭,还有单亲家庭补贴等。在冬天,不同的地区还有数额不等的取暖补贴。
日本还制定有《公营住宅法》,对公营住宅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所谓公营住宅,就是由日本各级政府建造并管理的向低收入者出租的住宅。由东京都政府管理的叫都营住宅,由县政府管理的叫县营住宅,由区政府管理的叫区营住宅,由市政府管理的就叫市营住宅。
在东京都,都营住宅布点较多,而且并不都是建在距离市中心很远的地段,与印象中救济性的“贫民窟”完全不同,很多的都营住宅外观一点不寒酸。相反,给人的却是厚实、坚固的印象。
这种出租住宅的租金标准是根据家庭收入情况制定的,尽管是相同的住宅楼和面积相当的房间,但只要家庭收入不同,其租金也就不尽相同,租金的最大差距在5倍左右。当然,家庭人均年收入超过一定的幅度,就不能享有租用廉价都营住宅。
都营住宅采用申请、登记并排队摇号抽签的方式解决租用权的分配问题。但在摇号抽签时,首先高龄家庭、单亲家庭会受到较好关照,这些家庭中签的几率是普通家庭的 7倍。也就是说一般家庭只能领一个号,但高龄和单亲家庭可以领到7个号。其次,多子女家庭中签的几率是普通家庭的三四倍。当然,地段偏远,交通不便的远郊区都营住宅的竞争就没有那么激烈,有比较多的机会中签,只要报上几次名基本上都能得到租赁权。
篇6
关键词:制度 建设阶段水利工程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取得巨大的发展,目前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3.7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5.62%,而经济发展中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1]。随着经济发展,我国近些年来上马了越来越多的超大型复杂项目,例如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全国范围的高铁和地铁项目等等。这些项目的显著特征为项目投资巨大,施工难度为世界罕见,组织的复杂程度和项目集成度也远远超越以往项目。而工程建设项目是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方式,因此如何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工程项目质量成为摆在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面前的问题。在项目质量控制方面,众多专家和相关参与人员对此从各方面有详细研究和见解。在水利工程实施各阶段中,制度在其中起到了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其直接影响了水利工程质量的优劣。
一、工程质量问题及工程制度作用
1、我国正值社会发展的起飞阶段,全国固定值产投资较大,水利工程每年的投资也呈上升趋势,随之产生的水利工程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控制工程质量成为摆在投资者和建设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对于水利工程尤为如此。针对目前水利工程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笔者将其归纳如下:a、工程制度在某些阶段的缺失和粗略;b、工程前期的规划协调不够细致、完善;c、工程执行过程中,质量控制力度不够;d、工程质量监管不力,未能起到作用。 本文选择制度在水利工程质量控制中作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以工程质量法律法规为代表的制度在工程建设各个阶段中的所起作用,建议加强工程前期建设方等在质量控制中的制度性规定。
2、制度按照凡勃伦及加尔布雷斯等人认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 而生活方式所由构成的是, 在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综合, 因此从心理学的方面来说, 可以概括地把它说成是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或一种流行的生活理论。如果就其一般特征来说, 则这种精神态度或生活理论, 说到底, 可以归纳为性格上的一种流行的类型[2]。因此凡勃伦认为制度是基于人的思想认识而建立的一种观念,经过演化从而变为实施的法律法规,进而推动相关社会活动行为。此处可以理解为非正式制度安排,其主要表现为实施行为主体的行为习惯等,主要包括价值信念、道德与伦理、甚至宗教、人为习惯及“意识形态”等。各建设活动的主体及各参与方对工程建设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构成了工程制度生成的基础。根据凡勃伦等人观点,制度是经过长期实践并在相关人群中起到潜在的规范的作用,一部分经过演化成为法律,在相关领域中起到引导和规范相关主题行为的作用。
而现代学者认为制度不仅仅包含“心理因素”,更体现在以法律法规为代表的正式制度上。正式制度是指由国家确认、创制并监督实施的,以国家强制力支持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各种行为规范,它包含国家各部门颁布的法律法令、行政法规、规章制度、有关政策文件、行为各方达成的合同或者共识等[3]。它主要以宪法为基石,以现有制度约束为边界,规范相关活动行为。在建筑质量控制的范畴内,它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同时它也正在根据实践活动而不断的进行调整和修改,以期达到与时俱进的作用。
3、工程制度在工程质量领域起到了引导和规范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工程的质量和相关实施者的质量意识。目前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相关建筑法律法规为主要主体、社会各群体对工程制度的理解和认识为的完整构成。工程制度的主体为相关法律法规,其主要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合同法、招投标法、安全生产法、劳动法等法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行政法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注册建造师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等部门规章,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执行规定、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等规范性文件,以及最高法院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等司法解释及国际公约。
同时在质量控制领域中,相关行为主体如建设方、施工方、设计方、监理方等达成的协议及共识也是制度的微观体现。建设方根据需要,提出自己的建筑功能、建设质量标准、实施起止时间等想法,经过相关管理单位批复后实施。其主要体现在建设活动前期,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然后建设方将其工程在公共领域进行,主要以招标信息、竞争性谈判、单独议价等表现形式。经过建筑工程公司为代表的建筑工程实施方,其依据法律法规、意志观念等与建设方达成一系列以合同为主体,各种图纸、规范、清单等为补充的一揽子共识。此后,工程项目转入实体实施阶段,此阶段的质量控制决定相关建筑物在竣工时建筑物质量的好坏。以建筑工程公司为主体的实施方,在实施过程中加强自控,同时接受政府质量监督单位、建设方、监理等的监督与控制,已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
经过我国近几十年的建筑法律法规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在工程质量控制活动中起到了巨大的正面作用,保证了我国建筑质量逐步沿着上升的道路前行。
二、目前工程项目制度建设中的缺失及反思
篇7
一、预收账款环节的及时性问题
《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二条规定:“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并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五条又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业或者租赁业劳务,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根据上述规定,建安企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
二是与发包方(或建设方,下同)签订了书面合同,如合同明确规定付款日期的,按合同规定的付款日期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合同未明确付款日期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凭据(如竣工结算报告)的当天;
三是与发包方未签订书面合同,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凭据(如竣工结算报告)的当天。
因此,不论是预收款还是应计营业收入,都有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问题,即建安企业在税法规定纳税义务发生的截止时点前应履行已经发生的纳税义务。但在会计处理实务中,建安企业常常故意隐匿预收款及推迟预收款入账时间,其目的为了推迟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无偿占用税款资金。由于建安工程时间跨度长,预收款金额大,如果形成纳税义务后不及时纳税,一旦被税务机关发现,建安企业不仅要缴纳大额滞纳金,而且还要被处以大额罚款。
笔者认为,建安企业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自觉防范上述风险:
一是必须按规定及时开具发票。
二是不能将预收款账外循环,体外循环。账外循环是收到预收款等相关款项记入账外账或小金库后用于账外周转或各种开支;体外循环是将应收的预收款不收回,直接请发包方将应付给自己的款项代付给自己的付款对象,用于材料采购、支付工程的水电动力款或其他欠款等,对于这些问题,建安企业应自觉纠正。
三是不隐瞒且及时反映项目部收入。由于相当多建安企业的项目部与其总部实际属于挂靠或转包关系(挂靠和转包都违反建筑法,本文不探讨),而且项目部都在项目所在地开设了银行账户,总部对项目部实行的是三级(或二级)核算,所以,对于这些银行账户,不仅总公司账面没有反映,而且税务机关也无精力去知晓各项目部究竟有多少银行账户,更难全面查证到汇入这些账户的预收款和结算收入,往往是不到整个工程结算,总公司账面都不反映或很少反映各项目部的收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部收取预收款(或工程进度款)时,往往仅是开具收款收据或借款借据,在项目部的账面上反映了预收款,但大多数项目部总是等到工程最终结算才一并开具发票并计提相关税费。由于工程所在地税务机关仅是在项目部开具建筑业发票时负责扣税,如果项目部使用收据借据收取预收款,不到税务机关开具建筑业发票,当地税务机关将无从知晓。又由于项目部往往远离总部,总部主管税务机关也常常无法知晓各项目部的实际情况,就是每年的汇算清缴也仅能检查到少部分项目部。
由此可见,上述情况在使得对项目部的税收征管形成漏洞的同时,也为建安企业本身埋下了纳税风险。所以,建安企业对各项目部的设立、日常管理和纳税问题务必引起高度重视,重在自觉及时履行纳税义务。
二、收入结算环节的完整性问题
《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五条规定:“纳税人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该条第(三)项同时规定:“纳税人将建筑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其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除本细则第七条规定外,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可见,建安企业的营业收入有其特定的组成,除了常规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外,还包括了工程所耗用的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的价款,但排除了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对建安企业营业税的计缴必须在正常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纳税调整,但如果企业能够及时主动并完整调整应税营业额,将会大大降低纳税风险,否则很可能在营业收入的完整性上构成纳税风险。
篇8
Abstract: As an industry with higher risk and accident-prone, construction industry may have accidents at any time. Once the accidents occur, it will bring economic loss to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and unfortunate to personally, influence the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and even endange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Engineering insurance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transfer risk with the increasing scale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the increases ceaselessly of technical difficulty and degree of risk which increase. This article made the outline of project insurance's development process in our country, analyzed the factors that block the development of project insurance, suggested improving and perfecting the existing mode by using systematic methodology and innovative ideas, promoted the project insurance in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ensure the positive, coordinat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roject insurance.
关键词:建设工程;工程保险;普及;研究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project insurance;popularization;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089-02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设工程项目规模日益扩大,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被采用,随之产生的技术难度和风险程度也不断增大,项目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损失程度也相应增加,特别是像汶川地震类似的自然灾害,对项目的破坏将是毁灭性的。为了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增强风险防范,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采取工程保险。目前,保险业发达的国家,工程保险已经进入专业化、制度化和现代化阶段,相比之下,我国工程保险起步较晚,技术落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实施的广度和深度极为有限,有必要对我国工程保险发展历程及其现状进行分析,寻求普及工程保险的策略。
1 我国建安工程保险发展历程
工程保险是适应现代工程技术和建筑业发展,由火灾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演变而成的一类综合性保险,它最初发源于18世纪英国保险市场,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推动了建筑业的发展,工程保险迅速在西方各国推广并发展起来。我国建筑工程保险起步较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1958年至1979年期间,停办了国内所有保险业务。的召开,为保险业带来了发展契机,工程保险也随之出现。
1.1 20世纪80年代初期 在80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进行经济建设,工程保险作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国际惯例之一,也引入我国。当时建筑工程保险的发展重点是地方集资、企业自筹资金的建设项目以及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和世界银行贷款的项目,主要发展涉外领域的建筑、安装工程一切险。国家拨款的基建项目根据有关规定不参加保险,它们的工程概算中也没有保险费的内容。
1.2 20世纪80年代后期 1985年,在计划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国家计委、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审计署联合下发《关于基本建设项目保险问题》的通知,认为“对建设项目实行强制保险加大了基建投资,增加了工程造价,这种做法不妥”。很显然,该通知给建设工程引进保险机制产生了相当大的副作用。
1.3 20世纪90年代 1994年,建设部、中国建设银行印发了《关于调整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的若干规定》,调整后部分保险费可列入工程成本,为我国工程保险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95年,颁布实施《保险法》,除法定保险外,实行自愿投保原则;1997年颁布《建筑法》,强制规定施工企业必须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列入建筑安装工程成本,由建设单位支出。两部法律的实施,为我国工程保险良性发展提供了保障。1999年,建设部发文,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开展工程设计责任保险的试点工作。
1.4 21世纪初期 2003年4月24日,建设部印发《关于加强2003年工程质量工作的意见》,表示要积极推进工程质量保险制度。2005年8月5日,建设部、保监会联合了《关于推进建设工程质量保险工作的意见》,为我国进一步推行工程质量保险工作提出了基本制度框架。2006年9月19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在全国14个城市推出了新版的建筑工程质量保险产品,标志着全国范围内的建筑工程质量保险产品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至此,我国工程保险已初具规模,但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与国际保险市场也存在较大差距。
2 我国工程保险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在能源、交通等基础建设领域的大量投入,工程保险在我国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工程保险费从1998年的6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31亿元,增长了4倍多,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7%,高于保费年均增长14.6%的速度,增长速度非常快,特别是2008年末国务院宣布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更是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工程保险的发展。但是,我国工程保险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巨大差距。发达国家工程项目投保率达90%以上。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外资工程的投保率一般在90%以上,其中80%是向外国保险公司投保或由国内外保险公司共同承保。与此同时,内资项目投保率不足30%,其中投资金额较大的市政工程只占全部内资项目份额的15%。而发达国家建设工程投保率几乎接近100%。
2.1 法规、政策支持力度欠缺 ①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国际上,FIDIC通用条款中有关保险的7条都是强制性的,项目参与者只有购买相应的保险,才可能签订工程合同。在我国,只是在《建筑法》中规定施工企业必须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而对其他保险没有强制要求,造成其它险种是否投保处于真空状态。②政府主管部门未把工程保险费用列入工程造价。2003年10月15日建设部、财政部的《关于印发〈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的通知》中仍未将工程保险费用列入其中,客观上造成建筑市场相关主体既无投保的资金来源又无投保的压力,特别是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风险损失的补偿通过财政拨款或追加投资方式解决,降低了企业投保的积极性,制约了工程保险的发展。
2.2 保险条款设置不尽合理 ①保险责任范围过严。国外的保险责任范围比国内保险责任范围更为广泛。由于建安工程一切险条款属于“一切险”,所以保单通常只需列出除外责任即可,保险人对除外责任以外的任何原因引起的损失或毁坏,保险人均应负责赔偿。而我国95版的工程保险条款在物质损失和第三者责任部分列明了责任范围,并对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和说明,较与国外来说,我国的保险范围更加严格,缺乏一定的灵活性,显得较为僵硬。②保险类型单一。国外建安工程一切险条款中,通常包括工期延期利润损失险部分,并将其与物质损失险、第三者责任损失险条款部分并列。而国内建安工程一切险条款中尚未设立工程延期利润损失险部分,无法更好的满足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不能充分发挥工程保险的功能。③创新不足。国内建安工程一切险的附加条款是格式化的,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为扩展类、限制类、规定类和附加类,共计43条。这些附加条款是由保险公司根据工程保险特点是先设计制定的,在使用时由保险双方根据实际情况协商选择使用。但从国外看,建安工程一切险的附加款远远超出43条,而且各家保险公司使用的条款并不完全相同,可以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客户需求以及保险证段的解决经验等选择或设计,条款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客户的实际需求,创新的事项主要有保险经纪公司确定。
2.3 专业人才缺乏 我国的保险公司缺乏经营工程保险的经验,工程方面的专业保险人员不仅数量不足,素质亦不高,对客户提出的专业性问题无法解答,更谈不上为他们提供满意的售后风险管理和索赔服务了。外资保险公司,大多数都单独设置了工程保险部门,聘有足够数量的工程保险专家。国内建筑企业和保险企业缺乏既懂工程又懂保险的综合人才,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从事工程保险的专业人士还不到1%,综合人才储备不足,不重视核保人员的培养,缺少工程保险专家资源。
2.4 配套监督管理措施有限 1998年11月18日成立了中国保监会,与银监会、证监会一起成为我国金融监管的“三驾马车”。保监会对工程保险进行监管,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保障,但是目前保险法的可操作性不强,与保险法配套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不健全,监管机构层次不明确,制约了监管的执行力度。协会在职业责任事故鉴定方面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3 国内建安工程保险市场普及与发展建议
建安工程保险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和金融保险等专业,推广普及工程保险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要在总结历史资料、实践经验和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用系统的方法和创新的观念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有模式,使工程保险可持续发展。
3.1 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制度 ①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机制和监管体制。修改《建筑法》和相关法律,由国务院颁布《工程保险实施管理条例》,对工程保险制定系统的、科学的规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法律保障推进建设工程保险制度。政府还要加强对于从事建设工程保险业务机构的管理,形成良性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工程保险责任的评判机构和机制,鼓励企业加强安全管理,弱化行政手段的作用,逐步让市场机制在工程保险中发挥主导作用。②深化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参照国际惯例,改革现有的造价管理体制,适时对《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作进一步调整,修改工程建设领域的会计制度,逐步将保险责任和保险义务转移给承包商,把保险费纳入到承包商的投标报价中去,完善工程合同示范文本的内容。这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明确保险责任和保险经费,提高承包商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风险损失等。③完善费率计算体系。日本建筑工程一切险保险费率的确定采用分级方法,不同地区、不同结构、不同工期、不同资质承包商的保险标的所使用的保险费率是不一样的,其适用费率计算公式:适应费率=基本费率×时间系数×调整系数。可是我国保险费率却是全国大致相同。有必要对保险市场当地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地区自然条件、地质灾害等级、工程类别、工期、承包商资质信誉等级及咨询机构业务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建立一套全面的指标对保险标的进行风险评估,完善费率计算体系。
3.2 加强工程保险企业和协会的管理 ①保险公司提高服务意识。为了促进工程保险事业的发展,保险市场可以部分对国外有信誉、有资金实力的工程保险公司开放,带动本土保险公司的改革和提高业务水平。同时,保险公司要细化消费群体,进行产品创新、提供增值服务,加强对产品的宣传和解释,引导投保人进行索赔。为此,保险公司应该加强诚信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开发好、利用好、保护好国内保险资源。要认真研究建筑工程建设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地开拓建筑工程保险市场,研究建立建设单位信用评估指标体系,改进审核投保单、损失核赔、给付赔偿金等理赔工作。②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保险中介机构。我国工程保险市场起步较晚,对保险中介机构的作用认同度不深,导致中介市场的不发达,并直接影响到建设工程保险市场的繁荣。为发展保险中介机构,应该鼓励保险公司将部分不擅长的业务分离给更为专业的中介机构去操作,提高工程保险中介机构的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工程保险中介市场模式。③建筑企业加强风险意识,实施工程保险规划。建筑企业应该加强风险管理,对其潜在的风险进行辨识和分析,制订风险管理措施。在确定所要投保的险种时,要结合工程所处地理位置,通过专门的技术人员认真分析和研究。选择保险人要先全面了解保险人,客观地分析比较各项保险条件,如业绩、信誉、财力、服务态度等。[8]实施工程保险规划,综合采用合理的投保策略减少投保工作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达到共赢局面。④发挥协会桥梁作用,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在美国,行业协会在工程保险领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服务作用,它们从事于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集中科研、技术、经验和数据优势,向会员提供咨询或数据服务。而我国的相关工程保险协会在行业管理方面还处于空白状态,因此,迫切需要完善行业协会职能,发挥其组织、协调、互补和桥梁作用,为工程保险企业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
3.3 建立学科体系,储备人才战略 ①在高校建立学科体系,实施人才战略。目前,国内虽然有四十余所高校设有保险学系,但主要是集中培养寿险从业人才。健全高等学校专业教育,开设工程保险专业,以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积极参与工程保险的科研工作,注重专业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从事高层次工程保险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专业教育保证。②建立工程保险专业人员继续培训机制。发达国家把对人员的再培训作为工程保险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在我国,应该建立工程保险企业专业人员继续培训机制,通过岗位再培训,不断更新和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使工程保险企业以人才资源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3.4 加强理论研究,完善保险合同条款 ①合理地计算保险费率,根据建筑工程涉及保险范围的风险概率来计算不同险种的费率,如:建筑工程本身、材料及设备、施工机械及设各、现场人员、第三方人员及财产等。投保对象的保险费率,应根据不同对象过去发生的大量风险事件加以统计,在此基础上预测将来同类风险发生的概率。概率高的保险费率可以高一些,反之,则可以低一些。②测算工程保险统计数据,指导行业发展。建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保监会联合成立专业的工程保险统计部门,对每年的工程投保金额(各险种)、费率、赔付金额分地区进行归类统计,对重点项目进行个例分析研究,每年形成研究报告,及时公布,为政府部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依据,更好地指导行业发展。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工程保险企业中的广泛应用,将历史投保、承包详细记录、理赔案例、工程保险后评估等形成数据库,便于今后借鉴。③吸引国外先进经验,完善合同条款。工程保险源于英国,发展于欧美,有很多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在国际通用的《FIDIC土木工程合同条件》中,风险责任是以保险的形式来分担的,即各方的责任分别用保险的形式来确定。参照该条件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进行修改,全面引进保险机制和相应保险条款,规定业主和承包商的风险责任划分、投保项日、方式、保险费的交纳等内容;鉴于业主安排工程总体保险方式在大型工程项目中无可比拟的优点,在修改后的标准合同文本中应作首要考虑。
4 总结
我国工程保险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但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彰显法律和制度的乏力。要全面推广普及工程保险,政府部门要给建筑业和保险业市场营造一个硬环境,工程保险相关企业要着手发展软实力,建筑主管部门和保监会要加大监管力度,社会舆论要以道德风险为导向,科研部门要加强理论研究,高等学校则应该为社会输送工程保险专业人才。只有各环节良性发展、协调发展,才能促使工程保险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雁凌,李丽.我国工程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86-89.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后期;安全管理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relatively late into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serious, lax cross complex period, during this period safety problems is often more hidden trouble, safety such vigilance, there may be a big problem, not out, but small problems and small hidden trouble constantly.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The late constr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主体施工结束后,总工程量基本上是完成了50%~70%,随即进入装饰装修、设备安装阶段,此阶段的工程施工特点是:工种多、人员杂、场地紧、交叉作业多、机械设备、用电设备和安全防护设施管理维护难。建筑施工后期的这些特点,给安全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是事故多发阶段。
1建筑工程施工后期安全管理问题
由于建筑工程后期的工作内容不确定因素较多,涉及到的工种、技术含量、工艺复杂性等诸多实际问题,而建筑施工企业自己又不可能具备各种各样的工种和技术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转包其它专业施工企业在所难免。
(1)建筑施工单位直接或间接将装饰装修、设备安装等分部分项工程分包给多个施工单位施工,建筑施工企业对这些直接或间接与建筑施工企业签订施工合同、发生经济往来的施工企业,一没有管理责任,二无法进行实际到位的管理措施;建筑施工企业的主要精力放在工程的进度和造价控制方面,对安全生产往往不够重视,或疏于管理,或管理能力不足。
(2)在建筑工程施工后期,土建施工企业因主体工程已经施工完成,剩余工作量一般较少,本企业管理体系大部分陆续撤离施工现场,使现场安全管理更为薄弱,许多方面基本上无人管理。
(3)各参与建筑工程的企业之间安全责任不明确,对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提供的脚手架、井架、施工升降机、电箱等只有使用权、没有维护管理的责任,多数情况在转包工程或分包工程时都没有设备及设施使用及维护责任。
(4)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缺乏总体安全管理协调机制和体系,各参与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为了各自的利益各自为政、管理无序,造成现场混乱、施工隐患增多,对安全隐患视而不见。
2建筑工程施工后期安全管理对策
(1)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后期的总体协调。首先,应在交错复杂的施工现场建立一个多方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协调管理组织,由发包企业统一指挥施工现场施工进度、现场布置、设备设施的使用、管理、维护等现场安全协调管理工作。按照《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建筑工程施工实行施工总承包责任制,由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负总责。
因此,必须大力推行施工总承包制。凡是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建筑施工工程,都必须由总承包企业负责召集各分包单位项目经理、专职安全生产负责人和监理工程师参加,建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协调管理小组。未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工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自己应当主动负起现场安全生产协调管理的责任;第二是制定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协调管理制度。包括:协调会议制度(应明确会议时间、出席对象、议事规则)、检查评比制度、奖惩制度、应急救援预案、缺席惩罚条例等;三是开展日常协调管理。包括组织召开协调会议、统筹安排施工现场生产安全事宜和组织检查落实情况、开展评比等两个方面。通过总召集协调会议解决下列问题:
①由总体协调机制统筹安排各方企业的施工进度,尽量避免立体交叉作业;
②加强施工现场平面管理,及时调整各作业区域的物料堆放与人员作业的关系,避免出现在禁火区域进行明火作业等多种危险因素的组合现象和潜在隐患控制;
③合理进行用电规划,避免出现个别电箱超负荷或线路负载不平衡现象和多个施工单位同时使用一个电箱而导致管理混乱;加强施工用电管理,避免出现违反《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技术规范》(JGJ46-2005)造成用电事故;
④协调施工现场设备、设施的使用、管理,组织维护保养,落实维护保养经费和人员,保证使用安全。
⑤根据施工需要,及时落实作业部位的安全防护措施。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落实情况,必须由总承包单位专人组织、监理单位参加,对施工现场各工段的安全生产状况和协调会议决定的落实情况进行日常检查,督促相关单位认真落实。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评比,好的表扬、差的批评,问题严重的应责令整改,对拒不整改的采取强制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2)强化落实安全责任首先是总承包企业应与各分包企业签订安全生产协议及行之有效的责任制,明确总、分包之间安全管理的权利、义务、责任,明确双方在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负责人、联系人,明确施工现场施工设备、安全设施的交接、使用、管理、维护等环节的手续和安全责任;二是工程分包企业现场安全管理负责人、联系人应时时在岗在位,履行安全管理职责,接受现场安全生产协调小组的管理,贯彻协调会议精神;主动与相关单位取得联系,协调处理生产安全事项;向现场安全协调小组提出需要协调解决的生产安全问题和现场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等问题;加强安全巡查,及时制止违章行为,消除事故隐患。三是要加强安全技术交底,向作业班组、操作工人讲清作业内容、作业条件和环境、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作业危险性和发生危险时的自救措施和报警方式。
(3)强化安全监控总承包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和分包企业现场安全员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实行分级管理,切实加强对施工现场实施严密的监督、检查、控制,确保协调会议决议的贯彻落实,及时制止违章行为、消除安全隐患;协商解决协调会议未尽事宜和突发事件;确保现场有序施工、安全施工。有条件的,可安装电子监控设备,及时掌握安全动态,实行远程控制,提高工作效率。
3建筑工程后期安全管理建议
(1)建筑工程施工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推行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制,严肃查处建设单位任意肢解发包工程的行为,为施工安全管理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
(2)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消除建筑企业直接发包工程而造成的安全监管盲区。目前,由建筑施工企业直接发包分部分项工程的情况较为普遍。而《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仅对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工程的安全管理总体责任做出了规定,对由建筑施工企业直接发包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管理总体责任未作规定,客观上造成了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总体协调管理的盲区,对现场安全管理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篇10
1 节能法律
《节能法》共7章87条,自2008年4月1日起 施 行 。 其 中 能 源 管 理 、 合 理 使 用 与 节 约 能源、法律责任等部分对用能单位提出了明确规定,这是用能单位应该或必须做到的部分;在节能技术进步及激励措施等部分提出了建议或鼓励采用的先进节能技术或理念,并在政策及资金方面给予支持或奖励。
1 . 1 节能制度
节能的基础制度包括将节能工作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实行有利于节能和环保的产业政策,鼓励、支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资源,鼓励、支持节能技术进步,开展宣传和教育等五方面。生产企业应该根据实际制定本企业的发展规划以及中长期节能计划,根据当地政府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制定本企业的节能指标以及为达到指标所采取的措施。在产品选型、结构调整以及设备配置等方面要从节约能源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等角度综合考虑,尽量使用清洁型能源,扩大再生资源的使用比例,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发展循环产业,尽量采用先进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 、新设备、新材料。
节约资源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监管,监管的主体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和有关部门,监管内容是对节能法律、法规和节能标准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监管标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节能法》具体规定了强制性能效标准、能耗限额标准、建筑节能标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依据强制性节能标准,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这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和开工建设的强制性前置条件。
1 . 2 合理使用能源
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合理用能的原则,加强节能管理,制定并实施节能计划和节能技术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建立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定期开展节能教育和岗位节能培训。
1 . 3 相关法律
除了《节能法》对节能进行了系统、具体的规定外,《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电力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条文也对节约能源做出了相关规定,使节约能源法律制度更加完备和完善。
2 节能法规和规章
2 . 1 节能法规
对生产企业有影响的国务院行政节能法规主 要 是 《 民 用 建 筑 节 能 条 例 》 , 该 条 例 是 在《节能法》和《建筑法》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 民 用 建 筑 节 能 的 基 本 法 律 制 度 。 对 既 有 建筑的节能改造,主要是指对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既有建筑的围护结构、供热系统、采暖制冷系统、照明设备和热水供应设施等设施节能改造的活动;对新建建筑,要按照民用建筑节能要求,确定建筑的布局、形状和朝向,并进行相应的设计、审查、监管、验收等程序;要推广使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
2 . 2 节能规章
目前,节能规章分类较多、内容较广,其中与生产企业紧密相连的节能规章是《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和地方节能监督办法。
重点用能单位应贯彻执行国家节约能源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标准,接受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节能管理制度,健全能源计量、监测管理制度,建立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建立能源消耗成本管理制度,建立节能工作责任制,开展节能科研开发、技术改造和节能宣传与培训,设立能源管理岗位,并按要求配备能源管理人员。达不到要求的,将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警告、限期整改、罚款、停产整顿直至关闭企业等处罚。
3 节能标准
节能国家标准包括通用节能标准、能耗限额类标准、合理用热标准及合理用电标准等。
3 . 1 通用节能标准
建立企业节能标准体系应遵循协调一致、全面配套、层次恰当、划分明确、开发扩展的原则。
3 . 2 能耗限额类标准
截至2010年6月,国家了22项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从新建项目的准入值、限额值、先进值3个层次对高耗能企业提出强制性要求。2007年山东省出台了50项高耗能产品限额标准,按照年限设定了2008年、2010年、2012年的单位产品能耗限定值。例如,《轮胎产品能耗限额》(山东省db37)规定,轮胎产品综合能耗限额中,单位产品综合能耗2008年为1290kgce/t(千克标煤/吨橡胶),2010年为1135kgce/t,2012年为1032kgce/t,省内轮胎企业必须参照此限额标准,对本企业的能耗水平进行调整和控制。
3 . 3 合理用热标准
《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是指导企业合理用热的综合标准,也是加强节能管理的重要依据。该标准包括:燃料燃烧的合理化,传热的合理化,减少传热引起的热损失,余热的回收利用,实行热能的综合利用与用能设备的合理配置等。
3 . 4 合理用电标准
合理用电包括以下五方面:一是供电的合理化,即合理选择供电电压及允许偏差、供电方式、变配电所位置、变压级数、导线截面、总线损率限值、日负荷率限值、冲击负荷及波动负荷的限制措施等。二是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合理化,即选择电动机类型、功率、调速方式、无功功率补偿、电气传动系统经济运行、监测与计量等。三是电能转换为热能的合理化,即电加热设备的效率、技术经济指标、电热元件和保温材料、工件热处理的工艺优化、余热回收利用等。四是电能转换为化学能的合理化,即电解槽、电镀槽的选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五是照明的合理化,即照明方式和灯具选择、照度标准限值、用电计量、控制方式的选择、建筑物的开窗面积及室内表面反射系数的要求等。
4 节能技术与政策
4 . 1 节能技术
目前,对生产企业比较有帮助的有锅炉燃烧节能技术、保温蓄热技术、输配电系统节能技术、电机系统节能技术、新能源及边界能源利用技术等,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合的节能技术,在降低综合能耗的同时,减少能耗费用支出。
4 . 2 价格政策
生产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节能法》中的节能价格政策,真正达到节能增效的目的。目前常用的价格政策或方式有电力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自愿协议以及节能电价制度等。
- 上一篇:医疗投诉管理办法
- 下一篇:幼儿园教育扶贫工作计划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