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02:4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职课堂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是中职教育系列中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本课程通过对电学基本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识别电学现象背后的原理,并能够进行基本的操作与分析计算,进而形成相应的电学知识与实验素养,以为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建构奠定基础,并在其中形成科学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当前实际来看,尽管在教学中强调改革意识,强调面向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需要的教学理念,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电学”教学仍然一定程度上停留在缺乏与职业目标的联系、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水平上,“电学”教学与中职学校就业导向的办学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而要缩短这个距离,提高“电学”课程教学的水平,笔者认为需要认真分析当前中职“电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并寻找能够真正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
1中职“电学”课堂教学现状
“电学”是中职学校电子电工相关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对学生的电学知识基础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宏观角度来看,传统的“电学”课堂教学更多地以知识系统构建为主要目标,以一定量的习题训练作为巩固知识结构、形成解题能力的主要途径。这样的教学从电学知识系统的构建来看,没有什么问题,但从教学效果角度来评价,尤其是从中职学校办学定位的角度来衡量,就存在着一些不足。1.1“电学”课程实际教学的定位不准“电学”作为一门课程,其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这恐怕不是太多同行思考的问题,通常是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教什么样的内容。但在职业教学的视野下,笔者认为需要关注一门课程自身的定位,这样才能寻找到准确的教学起点。电学作为物理学中最重要也是逻辑性最强的知识之一,笔者认为其教学定位应当确定在:(1)知识基础的巩固,这是常规要求,不赘述;(2)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需要建立在学生的职业需要上,也就是“电学”课程相关专业的学生将来在工作中都是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这种能力在“电学”的学习中就需要高度重视,通常还需要作为教学的主线之一;(3)拓展学生的视野,这是一个容易忽视的教学目标定位,纵观“电学”发展史,可以发现“电学”总是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也总能引领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比如当前最流行的VR技术,就与“电学”高度相关。跟踪最新“电学”发展(不仅是技术,也包括设计理念)应当成为中职“电学”课堂上的一道风景。1.2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性不强对于不少中职学校而言,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电学理论的构建与实践之间常常脱节;而这一现象如果叠加上教师不够先进的教学理念,那学生在“电学”课堂上所能获得的可能就是一堆抽象的电学符号与公式,难以真正体验到电学原本具有的一种有形的力量,其实这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性出现了问题。“电学”实践性项目较多,既有课程自身的实验,也有职业需要下的实训等,充分利用好这些平台,真正从“双师型”的职业化取向出发,才可以为学生的“电学”学习奠定好理论与实践基础。1.3课堂上“电学”知识缺乏时效性由于传统教学中以本为本的思路和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更新意识不强,很多时候“电学”的教学都容易囿于教材而无法得到有效突破,因此学生所能学到的“电学”知识永远是书本上的知识,而纯粹教材知识所构建的“电学”体系肯定是缺乏时效性的。这种缺失容易导致学生一直在相对较低的系统水平中徘徊,不利于建立一种追求时效的学习视角,不利于学生学习品质的形成。分析这些不足,是为了让当前中职“电学”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能够更好地适应中职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进行了“电学”课堂教学提效途径的相关探究。
2“电学”课堂教学提效途径探究
提效当然是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提效只有放到一定语境下才有意义,对于“电学”教学而言,课堂教学的提效途径放在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需要视角下,才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总是时刻考虑学生的职业素养对“电学”课程的教学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需要,这种需要又对课堂教学提出什么样的要求,这种要求又需要通过什么样的策略才能在课堂上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是不是真正符合学生的需要。如此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使得所探究到的“电学”课堂教学提效途径能够得到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保障,也是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笔者总结出如下3条提效途径。2.1建立应用导向的教学理念中职学校自然要建立一种基于就业需要的教学导向,这种就业需要体现在学科教学中,应当是一种鲜明的应用意识。在中职学校的教学定位之下,“学以致用”应当成为长期坚持的学科教学导向。在“电学”课程教学中,“教”的内容是从基本电学概念出发,进一步构建电学规律;而“用”不仅仅是用这些知识去做课本上罗列的实验,也要基于当前产业对“电学”提出的要求,进行一些超越课本的实践。2.2建立方式多样的实践平台实践是形成应用能力的关键,如上一点所强调的学以致用,用是需要平台的,这个平台可以是“电学”课程的实验平台,更应当是职业素养提升需要下的实训、实习平台。作为“电学”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实训、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并思考“电学”课堂教学可以在提升学生实训、实习水平中发挥什么作用。这样的思考,常常可以让“电学”教学走出书本,走向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需要。2.3培养学生较强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支撑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因素,“电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学科之一,利用“电学”自身的逻辑性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在应用中巩固这种能力,可以让学生获得支撑职业素养最重要的能力因素。另外,要高度重视电学概念的形成教学,尤其是当今一些新颖电学概念的教学,因为这种教学往往对学生创新概念有着极大的帮助,而这又是学生在就业当别需要的一种能力,也是由普通蓝领走向高级蓝领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应用角度来看,当前社会缺乏高级蓝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诞生这些蓝领的摇篮———中职学校,没有真正借助于课堂这个最重要的平台进行创新教学的缘故。
3就业导向下的“电学”课堂教学
针对学生的“电学”学科学习需要与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笔者总结自己的探究过程,认为最重要的一个结论还是“电学”课堂教学要建立就业导向的理念。就业导向是应用导向的更宏观的描述,“电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结果的评价等环节中,如果能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从学生就业之后所需要的职业素养角度审视自身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过程,那就可以寻找到“电学”学科学习的最有效的推动力,同时也就完成了中职学校视域下“电学”学科教学的最准确的定位。事实证明,建立了就业导向的“电学”学科教学视角,并真正从以上所论述的3个角度去努力,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让“电学”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中彰显出独有的生命力。
作者:龚晓萍 单位: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篇2
(一)为了运用多媒体资源而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由于对多媒体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的过度渲染,人们对多媒体教学形成了盲目推崇的心态,导致了一些教师不顾教学实际,盲目地使用多媒体手段追求课堂的“大容量”,致使教学内容无难易重轻之分,造成无效信息泛滥。他们把备课过程看作是课件的制作过程,尤其是公开课或评优课之类。越来越受到质疑,被人们看作是在“做秀”。这样的课堂使教师失去了本应有的主导作用,也使学生分散了必须的注意力。其实要使课堂吸引学生,也并不是非要使用多媒体来表现,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资源呈现,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应该为促进教学而使用,而不应该为“哗众取宠”而使用。对于那些一目了然或学生快速就能掌握的简单内容,最好不用“浪费”多媒体资源。
(二)部分教师在中职课堂中过于依赖多媒体资源
学生本应该通过一堂课,进行对教材的阅读、对教师讲解的理解、对所遇问题的思考,在这些环节中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培养。教师多媒体课件的满堂灌,却让课堂变成了一堂多媒体资源的欣赏课。如此的课堂表象是,课堂图文并茂,学生津津有味。而实际上呢?如此的课堂则是削弱了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和理解,削弱了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们每一位教师一路走来都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而过分依赖现成的课件会禁锢自己的教学思路,限制了教学创新。有些教师娴熟的运用大量多媒体资源,将传统的“人灌”改为现代的“机灌”,只要有课件,就什么课都上的得心应手。然后反之,如果没有多媒体教学课件,即使是自己以前用传统教学手段也能运筹帷幄的课程,现在也上不好了。这种对课件的过于依赖性,是与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三)教师对多媒体资源制作技术有限
多媒体教学资源是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色彩、图表等元素为一体的软件系统,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它们组织成有条不紊的教学系统,来呈现教学内容,这就要求多媒体教学资源不能出现任何技术性问题。然而在当前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中,出现技术性错误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如链接失败、链接方向错误、运行不稳定、运行速度太慢、色彩失真、图片失真、声音失真、文件太大等等。部分教师对基本课件制作软件使用常识了解贫乏,对多媒体资源制作过程和相关教学软件知识掌握甚少,所以这些教师可能会依靠网络或将他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就为己所用。这样的做法往往会丧失了自身的教学风格,也无法将自己的教学思想附注其中。教师应选择自身能驾驭的工具软件,并且善于发现简易又能满足自身教学资源制作需要的工具,从而得心应手使用多媒体资源,将多媒体资源融入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思想之中。
二、如何提高多媒体教学资源在中职课堂运用的有效性
那么在一堂课中,什么节点选择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大比例的多媒体资源比较恰当,这是值得每一个老师仔细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根据自身任教课程的实际教学目标选择应用多媒体资源,根据不同课程类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过程组合使用多媒体资源,同时要遵循学生感知、注意等心理活动规律控制使用多媒体资源。
(一)注意多媒体资源在课堂运用的适度性和适时性,要将多媒体资源应用到教学的“关键点”上
现状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对新鲜奇特动感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就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投学生所好,通过调动学生的对课程内容的兴趣,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新鲜奇特动感的多媒体资源比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必须把握好这个“度”,过分的追求新鲜奇特必将起到反面作用。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在适当的知识点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时,要避免满堂都是资源的呈现,否则那堂课就成了“电影欣赏”课。在多媒体教学中,要保证教师仍起主导作用,学生仍处于主体地位,多媒体资源只是一种媒介,切不可喧宾夺主。应用多媒体资源进行中职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一位德国学者做出的精辟比喻一样。他说,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当将15克盐放入一大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将它们情不自禁地吞下。知识之于情境,犹如盐在汤中。多媒体资源在课堂的应用,该出手时才出手,这样才能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优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只有用在课堂的“关键点”上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例如课程的导入点、重点、难点、拓展点和思维盲点等,在处理这些点的时候运用多媒体课件在启发学生,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破解心中的困惑和疑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二)教师提高自身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必须要符合教学规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越性,提高教学效益。很多精美的多媒体课件都是公开课现形,随堂课匿迹,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想办法将课件制作过程化难为易,让更多的课件走进课堂,把更多的精彩呈现给学生。教师要从自身运用操作教学媒体的能力出发,选择和运用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多媒体课件。首先,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课件,可用功能强大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辅以专门的图形图像、音频及动画软件制作完成。但是对多数对计算机技术不是很擅长的教师平时教学而言,不太适合。因此笔者建议对于一般性的课件可用一般的软件制作,它易学易用,省时省力,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近年来也涌现了许多新型的简单易学的课件制作软件,它不需要教师掌握图形图像处理、动画制作、音频处理等软件的操作,而是有现成的图文音像并茂模板供选择使用。其次,设计课件时应集中精力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上,切忌堆砌素材,面面俱到;图片的处理宜简洁,切忌滥用色彩,五彩斑斓。三是可采取“拿来主义”,将网络中的资源选择性拿来,采用抓图、动画截取等软件选取其中所需部分,重新组合加工制作,过程会轻松得多。
(三)学会对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利用网络下载符合自身学科要求的资源,再将网络资源与自己的积累的资源完美整合。依据教材,依据学生和教师的需要,根据自己任教课程章节内容要求,使用百度、搜狐等搜索引擎,输入合适的关键字,点击相关网站,找到自己内容需要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方位信息,去粗取精,把有使用价值的保留备用。教师在平时备课中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优秀课件,学习并吸收他人的经验,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精心设计,撰写具有创造性的教案脚本,形成有自己教学特色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来选择合适的媒体,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用性、实效性、互补性为原则,灵活运用选择教学资源。在教学手段新老结合过程中,充分发挥二者的所长之处,才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篇3
一.养德-----素质教育之灵魂
"养德"不同于"传道",而是远远超出了"传道"的范畴。从素质教育的构成来看,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养德"的内涵之列。"养德"的实施,寓于知识学习之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融教学过程与教学氛围之中,是使学生不间断的积淀,产生顿悟的过程。需要经常性的熏陶、喻示和诱发;是春风细雨式,贵在存心有意,相机诱导;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以知养德、以史养德、以题养德、以人养德构成物理教育中实施养德的重要途径。以知养德即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知识本身,而且要通过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研究问题。物理知识之间以及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培养学生的物质观、辩证法和认识论观点是知识教学中养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史养德即教学中不失时机的介绍与学习相关知识直接联系的物理学史,既可激发学习兴趣,调节学习节奏,而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探索、求实、进取、奉献精神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的极好素材。如火箭专家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使我国跨入一箭多星的世界前列;邓稼先搞原子弹、氢弹,在科技界"销声匿迹"直止逝世等等。他们的爱国与献身精神,是一曲曲人类美好的赞歌。以题养德即要挖掘习题训练中的养德功能,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议、多题一解"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自觉探索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不断扩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人养德即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教师也要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对善思、勤钻、品德优良的学生注重培养,树立典型,让他们成为更直接的教育者,影响和带动一片,形成健康的人格影响力。
二.开智-----素质教育之核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
进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认为教学中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主一心"教学思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主体性是它的根本特点。教师为主导就是通过诱导、启发、检测、评价等手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启发学生爱学、会学。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性是教学的基本特征。训练是掌握知识方法获取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开智不同于"授业"、"解惑"。开智的核心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物理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物理学方法是物理学发展的灵魂,是以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的桥梁。物理学方法是指物理学的具体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普遍的哲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在物理学中起指导作用。其二是普遍使用的普通逻辑方法,即比较、概括、抽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这些方法对学习物理必不可少。其三是解决个别类型问题的方法,这在物理学中纷繁复杂,如隔离分析法、等效变换法、叠加法、对称法、极端分析法、近似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十分有用,但没有反映出物理学方法的主要特点,也不宜将它们归为物理学方法的范畴。其四是具体的科学方法,物理学方法就属于这一类。通常认为有:观察法、实验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假设方法和数学方法六种。
物理思维方法的学习应抓住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是:
创设情景激发生疑启发思路鼓励组合提出设想解决问题
(设疑)(诱导)(释疑)(辩论)(解疑)
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引发不同的思路,甚至采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学习。根据一定的需要、依据必然规律,灵活多变的组合相关因素,鼓励提出新的设想;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甚至是开放式的。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学生学会设定虚拟条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提出新方法,设想虚拟大前提,并且学会联想和利用看起来并非相关因素的时候,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插上腾飞的翅膀。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基础上,提出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导其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以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进发展为主线。
设疑引趣、夯实四基、过程教学、思想方法、启发创新是物理教学中开智的重要途径。①设疑引趣促智。诱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前提.爱学才能会学,会学才能学好。②夯实四基益智。抓好"四基"--即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是开智的关键。从基本事实出发,诱导学生明辩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条件,然后进行思维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则要突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引导,从而形成概念,总结发现规律,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③过程教学开智。把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放在教学首位,使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和最佳知识结构是开智的重要途径.每一个知识点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弄清其来龙去脉,充分挖掘其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因素,突出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教学,揭示和挖掘知识本身的方法教育功能。④思想方法育智。善于渗透物理思想,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是形成能力的桥梁。掌握了方法就能举一反三,不仅能轻松学好功课,还能自学新知,开阔视野,受益终生。⑤启发创新养智。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自学、创新意识,学会学习,是开智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开智的中心任务.
三.健体-----素质教育之源泉
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适应社会的完善状态,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物理学科教学中健体的教育目标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物理课堂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责任,健康的体质、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全面发展的源泉.创设一种愉快而有秩序的课堂氛围、民主的、宽容的、公正的、热烈的气氛对心理健
康以及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人的身体健康和高效的吸收社会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心理素质教育融合到教学活动之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正确地看待社会与生活,向往美好,憧憬未来,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要重视培养耐挫能力,能在顺境与逆境中自我调节,形成自我激励机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充满朝气。
四.审美-----素质教育之神韵
审美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高品位的创新能力。人的各种素质中,审美文化素质是最主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是审美的关系,人的最高意识是审美意识。教育,就要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审视他人、审视自己,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课堂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激发美感效应的过程,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启迪、感染、震惊和净化效应。物理科学美不同于大自然或艺术作品中直接的自然感受,而更多的是一种深层次理性的审美.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通过物理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激发审美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理性沉淀,是物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培养审美感受力.物理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教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发掘物理美的丰富素材,并通过美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出物理科学美的特征,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明确地或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激起学生对物理强烈的学习兴趣,点通学生领悟的那一点"灵犀",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感受,从而逐渐产生审美情趣和爱美意识.
提高审美鉴赏力.物理学家在探索自然界奥妙的过程中,始终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努力形成的物理理论,不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放射着美的光辉.简洁、对称、和谐是物理科学美的主要特征.各种物理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变复杂为简单,简洁而合理地概括了物质与运动的某种特性,体现出物理理论整体简洁美、方法简洁之美。时空对称、数学对称、抽象对称均能给人以对称美的体验。自冾和谐、对应和谐、互利和谐、多样统一美无不体现在物理学科之中。
激发审美创造力.物理科学美不仅体现在物理知识的形式上、内容上、结构上、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而且体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现在物理学家的精神上.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物理学家的人性之美、至善之美,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使学生产生"需要"的感觉,并进而引发"体验";引导学生自己去追求和创造物理美,并将美的认识转化为追求美的自觉行动,产生创造欲望,进而爆发创造力.
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修养,并展示教学过程的形式、结构、内容、表达美.教师作为物理学科美育的组织和施行者,在物理美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审美修养对物理美育的成效起着很大作用.所以教师要从修养、气质、人格、行为、习惯、语言、服饰等方面确立一个具有良好的影响素质的施教者形象.使学生在自觉地学习中发展对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识别能力,促进智能全面发展。总之,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
"养德、开智、健体、审美"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养德是魂,开智为心,健体是本,审美为韵。共同构成中学物理素质教育的体系、也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它既符合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只有以此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或教育过程的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出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健体、会审美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书目:1。查有梁《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篇4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常言俗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情感教育,并讲究正确而恰当的方式方法,才会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求知欲,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更好的探究知识,才会有精神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发展空间。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地理时,引导和启发学生将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相结合,发挥学生的想象,利用现代软件技术,模拟两亿年前一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板块运动过程。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很浓,从而更好地发挥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二、设疑推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设疑推进法,顾名思义是通过设疑推进教学。一般指把某章节教材内容,设计成几个逐步深入的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探逐一究这,促使学生看书、思考。接下来,经过教师提问(或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探讨,师生共同逐一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有利于促使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养成探究新知识的好习惯。而且在思考、提问、回答问题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设计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思考,这里与人人参与、勇于发言,这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要比教师只单纯讲解效果更好,学生学得也更有乐趣。
三、让学生亲自操作,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传统的地理教学只传授书本知识,不重视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脱离了实际。学生动手操作学到的知识比教师讲解更深刻。在学习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会记得更牢,理解得更深。不过,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将会遇到诸多的实际问题或困难,作为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帮助,才有利于促进学生不断思考、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后有成就感,增加学习信心。在学习地理时,教师鼓励学生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多动手操作。例如,在参考当地地图的基础上,自制地理模型,表现地图上无法表现的地理、地貌特色。学生在结合实际、动手操的同时,训练了能力,也扩展了学生创新、创造思维,激发了学生创造发明的欲望,为今后走向社会开展发明创造奠定基础。
四、根据地理教学实际,采用观察法
在地理教学中,要求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教育。例如,地理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学习地理,这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再例如,当地理课讲到保护环境这一内容时,地理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垃圾处理站或者废品回收站参观,回校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每人写一份参观考察报告;当地理内容学到岩石一节时,地理教师可给学生布置课外采集作业,让学生采集各种石头、坷垃样本等,带回教室后,由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探讨。适当、适时让学生走出校门,或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让学生了解社会、亲近自然作业、任务,这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培养观察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增强了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锻炼了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老师引导,让学生自我表现
让学生自我表现,是发挥学生在学习上主体作用的最好表现,也是避免学生重复练习、机械记忆等低效或无效学习的好办法。教师抓住以学生自我表现的形式学习,并进行及时引导,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于巩固、深化知识;另一方面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便更好地张扬学生个性、培养自信品格。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我表现,需要地理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活动,诸如模拟表演、创设情境、辩论、朗诵、演讲、游戏等形式,目的就是鼓励学生更好地表现,展示优秀自我,完善自我。
六、总结
篇5
一、知识产生的背景对教学的重要性
知识与经验背景是学习的起点。从生活实际出发,从现实情境中归纳数学规律,能够充分利用迁移效应进行触类旁通,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充分遵循数学思维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人类及自然的关系,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
生活背景也是数学知识学习的目的。一方面,数学知识必须结合实际生活,才具有实际的意义,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数学知识必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利用好知识背景,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数学学习的知识产生背景不仅包括学生的生产生活经验,也包括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知识,这都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对原有知识继续归纳引导,同时提供新的知识铺垫,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提高教学的效益。
二、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改革存在的问题
首先,很多教师在吸取新教学手法过程中,忽视情境的引导与铺垫。尤其是“预习—交流—展示—训练”模式,从预习案——预习——交流——训练。整个过程多半给学生,但知识背景的阐释、情境的营造、知识过程的严密推导等被一些老师放弃,使知识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质量。
其次,多媒体的使用导致一些老师用画面的切换代替传统板书的推演。教学成为学生与多媒体的互动,师生互动减少,学生的生活与知识背景难以参与到教学过程。其实,传统板书在数学的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放弃板书就是放弃教师对过程的推演,放弃师生互动过程的时空上的统一性与和谐性。
再次,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度强调,教师在课堂中不敢发挥必要作用。数学课堂需要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效度作为保障,表面上的热闹无法取代深入的思考。所以,单纯的学生组织化学习难以把思维引向深入,隐形的知识形成过程被淡化,不利于学习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
所以,在改革课堂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认识数学学科的特点,合理地发挥教师在引导作用,营造教学情境、科学引领学生思维,在生活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关系。
三、利用知识背景提高教学效益的途径
1.注重数学教学情境的营造
情境的创设能够使数学课堂更加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实际,使学习过程更加有意义、有现实性与趣味性。而情境激发的重要原则就是结合学生的知识状况与生活实际。可以通过这样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利用学生原有的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来创设情境。这是数学课堂中经常使用的方式,也就是说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展与升华。这样的情境创设既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
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组的复习来为新知识奠基,创设这样的情境:(1)请举例说明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步骤有哪一些?这些步骤中含有哪些数学思想与方法?(2)请你尝试一下,运用这种数学方法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换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题,如果不行可以大家一起讨论协作。
再如: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提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记不清楚。”抓住这一问题,让大家一起思考:“你是怎样记忆的?”学生有的说按圆心距的大小来记忆;也有的说按公切线的条数来记忆。一位同学给出了一幅图(图1)。图中r1、r2表示两圆半径(r1>r2),d表示两圆圆心距,当d落在红颜色部位时两圆内含,当d落在r1-r2上时两圆内切,当d落在绿颜色部位时两圆相交,当d落在r1+r2上时两圆外切,当d落在r1+r2右边部位时两圆外离。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考中通过知识的迁移过程,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其次,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知识与故事、问题等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如对于“已知两个同心圆的半径,求圆环的面积”这样的问题,如果将问题放置在以下的背景中,学生能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用比赤道长1米的绳子给地球加个圈,在地球与绳子之间会存在缝隙,这个缝隙能够放进去一个苹果吗?缝隙的面积能够有多大?”这样的问题能够既符合学生的经验基础,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积极的学习状态。
再次,可以利用旧知识的片面性进行教学的切入。例如:在学习有理数计算的过程中,提供学生小学学过的知识:“某日最高气温为15度,夜晚最低气温下降了20度,请你求出下降以后的温度。”通过这样的知识陷阱,引出学生的疑难问题,引入到新知识的教学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教科书中的很多背景材料是编者用心选择的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素材把学生引入到教学的情境之中。如“实数的估算”中,书上设计了一个估算活动——公园有多宽,这个材料的后面有一些相关联系题,我们可以将这些练习全部用公园多宽这个情境串联起来,苏建公园的宽度、花坛的高度以及水箱的高度等等。
2.注重知识与生产生活结合
首先,在数学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各种生活素材。如:在学习几何初步的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观察身旁事物的形体特征,提供各种教具与材料。再如:在“利息”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储蓄的调查,了解存取款和利息的计算方法等;又如:在“折扣”问题教学后,选择生活中富有挑战性的折扣问题,设计一个符合学生特点的实践活动课;又如:“我是一名采购员活动”,让学生通过选择、计算、策划与设计等环节,选择一个最佳的采购方案等。这样的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其次,可以利用知识与现实生活经验的联系来创设生活情境,学习新知识。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创设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学习新课内容。这种方法直观、实用、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于知识的应用也非常有帮助。
例如:在“统计图的选择”的教学中,可以先播放一段录像或者提供一份材料(如农民工调查等新闻栏目等),从中间抽取出几个统计图(如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现统计图等),引入对单只统计图的分析与选择。
再如:在“从不同方向看”的几何教学中,呈现学校建筑群的照片,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从不同的方向看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从而引入教学内容等。这样的情境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为新知识做好铺垫。
再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采用了这样的方式:朗读“日出”中的片段并配以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的动画。提问:把太阳看作圆,海平面看作直线,这里一共出现了几种位置关系?学生马上提出:“应该有两种,一种是在海平面下,一种是在海平面上”“还有跳出海平面一瞬间那一种”“太阳在海平面下怎么算”“这不跟太阳在海平面上一样的吗?”
3.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布鲁纳说:“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任何新知识的产生都是建立在学生旧知识以及经验的基础之上而提升出来的。数学思维从具体向抽象过度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生活背景,从中发掘出走向抽象规律的路径,才能够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联想、推理、综合与分析等形成新的知识。缺乏知识形成过程的数学教学,或者知识形成过程不到位的教学都是不完整的,知识是散乱的,是知识的堆积。
首先,要激发学生体验参与的积极性。数学课堂要在学生的思维中重建知识的形成过程,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只有学生的思维高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才能够得到激发调动,教学才能够在学生这些旧知识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只有学生的思维高度参与,才能够让学生在教师主导演练或者学生自主推演过程中,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经历与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条形统计图和折现统计图”的教学中,这个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的内容,只不过情境比小学复杂一些。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己去独立探究,让学生重新感知统计图的画法与要求,在独立思考与互相合作中,通过动脑、动手,通过画图、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过程,研究出两种统计图的画法。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推演与指导,但是如果学生能够完成的工作应该尽力让学生去完成,因为亲自动手的工作与听到的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去探究。例如:在“定义与命题(1)”中,设计如下问题:
(1)什么是定义?为什么要下定义?理解定义的关键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什么是命题?理解命题的关键在哪里?请举例。
(3)命题的结构是什么?本节课还学了命题的哪些知识?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先自学理解,再进行辩论发言,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理解定义与命题的含义。
其次,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知识的形成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去独立思考并消化这些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试图找热闹、快节奏,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很多独立思维的火花早早就会熄灭,很多合作活动会草草收场。所以,教师要有深层思维的意识,要精挑细选一些问题,让问题具有开放性、应用性与隐蔽性,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例如:在轴对称图形中,其中判断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是学生都有疑惑,抓住这个机会让有疑惑的学生代表上台亲手折叠图形,并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就能够较好地澄清疑惑问题。
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要宽容。知识形成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知识不断重构的过程,有疑惑、有弯路,只有经过了这些以后,知识才能够更加牢固透彻。所以,不要怕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大胆思考、大胆发言,在错误与纠正中厘清概念与原理。
最后,要重视方法的指导。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寻找教学的起点,即热衷研究学生对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基础,让学生的这个基础上开始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通过情感的激发、主动性的发掘、思维问题的解决,不断归纳规律,形成知识,构建知识结构。同时,从方法上进行思维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积极思考的同时学会科学思考。如:在“证明(2)”中,面对立体的思路分析:如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对于1800?可以这样设置问题:
(1)回顾以前用过的实验的方法验证,是什么方法呢?
(2)提出如何证明此结论?怎样才能够得到1800?怎样把这个三角形凑成一个平角呢?应该添加什么样的辅助线呢?
(3)解决问题后可以提出,要证明1800?除了刚才的方法,还有新的方法吗?
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教师的方法指导循循善诱,在知识构架中实现了方法的指导。
4.注重利用实际背景还原现实模型
数学知识的背景知识与经验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起点,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与手段。在新知识的形成以及构建学习结束以后,如果我们把这些归纳出来的抽象数学知识重新放回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就能够使得知识得到应用,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这就是我们要通过生活背景还原数学模型的目的。
现在,数学知识在日常中的应用日趋多样化。因为数学的概念、命题本身就是现实模型的抽象,它必对应着某种现实模型,但其应用性却往往隐藏在现实情景背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创造机会,揭示数学知识与生活原型的思维牵连与内在联系,发掘现实情景背后的数学。
例如: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在学习了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后,可以创设商场营业柜台,让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营业员和学生:
学生:阿姨,我买一盒饼干和一袋牛奶(递上10元钱)
营业员:本来你用10元钱买一盒饼干是有多的,但要再买一袋牛奶就不够了!今天我给你买的饼干打9折,找你8角钱。(注:一盒饼干的标价是整数元。)
这样,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形式来提供相关信息。这样的应用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时代性,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也只有这样的题目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篇6
【关键词】教学机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运用
教学机智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种特殊定位能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复杂的教学情景,能够迅速、灵活地作出判断进行处理,并保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一种心理能力。它是教师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统一,是教师综合素质的表现。笔者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所面对的是一群青春期叛离心理严重的学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时常作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和言语,使教师比较的尴尬,在这个时候,教师不应该恼怒,这样会损坏教师的威信,影响教师以后的教学。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够在这种情况下机智的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一文中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就曾经说过:无论教师的专业水平如何的过人,如果没有教育机智,他也是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意外没能够及时恰当的进行处理,那么教学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在素质教育改革下,发挥好教师的教学机智,既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也能够推动学生去学习。教学机智对课堂教学的氛围以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语文教学的独特性,教学机智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面对学生提出的出乎意料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时长会引导这样的问题,教师的教学内容已经很充分了,教学手段也比较的容易让学生接受,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学生的变化而让教学变得复杂化。比如在教授《杜十娘百宝箱》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各抒己见的去找出从杜十娘身上学到了什么。过了一会,我让学生进行回答,可是这时候有一个学生说我不喜欢杜十娘。这让课堂变得喧闹起来,教师原本情绪的思路也一套糊涂了,我平静之后让那位学生说出原因,那位学生其实只是一时兴起说出来的,自己也不知道原因,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全班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教室里的氛围又变得活跃起来了,有的同学说杜十娘并不坚强,如果她能够发现李甲的真面目,自己也不会我送掉性命。他刚回答完,教师就带领全班的学生给这位学生鼓掌,原本尴尬的教学氛围变得轻松,这个出乎意料的问题变成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对所学到的知识提出与之相应的问题,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些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比如,在教授《雷雨》时,有位学生提出周朴园其实是爱侍萍的,不然也不会和他生儿育女,也不会在30年后去追寻侍萍?面对这个问题,教师不应该立即的作出解答,应该对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行为加以表扬,并从这个问题出发去引导学生对周朴园的虚伪进行深入的研究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基本上都知道了结论:在30年前,面对年轻漂亮的侍萍周朴园动了春心,但是在权势的诱惑下,他选择了后者,抛弃了侍萍。30年后,他拥有了足够的财产,为了维护他的尊严,他宁愿侍萍死亡后而去假惺惺的缅怀,以此来防止侍萍在他妻子儿女面前损毁他的尊严。由此同学都充分的认为到了虚伪的人。这就很好的抓住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分析文章中各任务的性格特点,从而让学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抓住任务的真实性格。这不仅仅让学生对课本的内容加以了理解,同时也告诉了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看人看事都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能片面的去看待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是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需求。
三、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思辨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比较的活跃,特别是面对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这些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提出一些让教师措手不及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应用机智来冷静的面对。比如,在讲《勾践灭吴》一课的时候,是以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进行课前导入的,在课后,让学生做了《范蠡事越王勾践》中“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处安。”、“子有阴谋兵法,顷敌取国。九术之策,今用三已破强吴,其六尚在子所,愿幸以余术为孤前王于地下谋吴之前人。”进行文言文的翻译练习,这个时候有个学生说:还以为勾践是一位大英雄,利用这么卑鄙的手段去做事,是会遭人唾弃的。这句话一说,其他的同学也会开始讨论,勾践的英雄形象也就随之降低了,这时候教师就应该教导学生,论语有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让学生对这句话进行翻译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存在一定的缺点,这就需要我们在看人的时候要全面,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对与那些缺点要以此来反省自己,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缺点,如果有要及时的加以改正,从而来改变学生的情感道德价值观。
总之,课堂教学机智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特殊的教学情境的突破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的发挥教学机智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利用,一定会使课堂教学的变得更加的活跃,教学的效率也会随着增加。
【参考文献】
[1]孙妮妮.运用教学机智引思维深入[J].新课程(综合版). 2010(08)
[2]袁发金,葛维春.教学机智案例欣赏[J].语文教学通讯. 2007(25)
[3]程广文,宋乃庆.论教学智慧[J].教育研究.2006(09)
篇7
结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我们已经认识到目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且,我们也了解教学设计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因此,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从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入手,为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做贡献。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启蒙老师,因此,在做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对英语的求知欲,才能有效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方面,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要深入了解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性,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做教学设计,既要迎合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又要顾及稍微差点的学生,确保他们能跟上教师的步伐,不至于掉队。另一方面,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可以创设英语学习的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到七年级上册Unit2中“Isthisyourpencil?”这一知识,教师在做设计时,首先了解学生对“pencil”的认知程度,然后在课堂中适当地讲解“pencil”的相关知识,并依据学生的水平设计相关的对话,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话,让他们在对话中熟悉语境、语法等,从而有效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2.注重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英语是一门语言性极强的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够熟练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提高自身的英语技能。因此,对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确保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使用英语知识。一方面,在做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设计充分的听说时间,给学生足够的听说机会。另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出引导学生阅读的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有效率地阅读、有效率的学习。例如:在做七年级下册Unit9“Howwasyourweekend?”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在课堂的开始先让学生描述各自的“weekend”,然后让其他学生从所描述的内容中检索相关的“what”“how”“where”“who”等信息,在用英语复述出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初中英语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还要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为目标,不仅让学生学到英语知识,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具有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学习英语。例如: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信息,让学生接触生活中的英语,并鼓励他们以相同的形式学习英语,提高英语技能,这也能有效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二、结语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一、激发学习主动性,挖掘学生潜能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和C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唯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倡导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良好环境。
1.重视感情投资,唤起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就能调动学生好学的积极性。在几年的实践当中,我总是以一份真诚、一份爱心去组织课堂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动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发挥语文课“平等对话”的优势 只有进行“平等对话”,才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
3.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古希腊多产作家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目的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启发、引导。疑问是创新之舟。教师在课堂上要大力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让他们敢想、敢问。对学生的勇敢行为要予以鼓励,即使提出的毫无价值,也应循循善诱,以激发他们大胆质疑问难的热情。
二、开展分组讨论,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方式非常重要,通过小组讨论能够让学生增强认识,实现知识互补,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等。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我先把学生分成几个语文学习小组,课前依据教学内容制定简短的导学案并及时发放到学生手中。这样,学生也能掌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了解相应的知识性介绍等。而在课堂活动中,针对某一问题,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明确讨论的中心和重点,要求各个学习小组充分调动组员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汇总,让组员进行汇报、表演或是展示。在各个小组进行讨论时,我会对个别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指导或是引导,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这样,我就能掌握各个学习小组的讨论情况,方便对讨论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并对各组讨论情况进行相应的评判,最终我和学生共同完成讨论任务,实现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如学习《孔雀东南飞》时,我为每个小组都布置了任务,让他们结合本组的理解来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设计了相应的问题:“刘兰芝死得值不值?焦仲卿在殉情前都做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课本剧表演。”学生们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各个小组成员都能畅所欲言,还有的小组开始了彩排等。最后,我引导大家从课文中寻找有用信息,一起完成讨论,完成教学任务。在进行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能够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双向交流,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课内知识,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让其认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更为主要的是,通过分组讨论能够提升学生的主观体验,提升学习效率。
三、设置情境,以情激趣,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优秀的作品,一部分作品都文质兼美。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最优秀的教学方法,精心安排教学环节,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在兴趣高昂和精神振奋的状态下投入到学习中来。尤其是一些写景文章,更适合运用情境设置法。如“桂林山水”一课,教学一开始,笔者就放了一段桂林的视频,再现了桂林山水的奇特风光,那清秀、奇异、美丽的胜景让人陶醉,让人禁不住赞叹它,学生个个专心致志,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赞叹,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美好景色地向往,带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走入正课。笔者边齐读这文质兼美的文章,边回味刚刚眼前泛过的美景,情景交融,产生了共鸣。接下来的鉴赏比赛,把教学提到了高峰。按照之前的探究小组,每组至少选出三处或三处以上美景进行鉴赏评比,看一看哪个组说得最恰如其分。学生各抒己见,分别找出了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加以鉴赏,把桂林山水的美都挖掘得淋漓尽致。最后,笔者又配乐进行范读,学生被教师营造的唯美氛围吸引,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从而也让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
篇9
1.熟悉教材
高一思想政治必修课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以经济生活为重要教学内容,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教材编排的目的、意义、教学方法等基本内容。比如,第一单元的第一节《商品》的备课中要熟知商品的含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必备的条件是“劳动产品”“用于交换”“就具有使用价值”“离不开流通领域”;两个基本属性等。这些基础知识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显得很枯燥,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熟悉学生对于高一的学生,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在经历了初中紧张的学习之后,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一定的基础,了解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知识点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关键是有的学生认为政治学习就是背诵学科,想到背诵就头疼。于是很多学生对政治课从根本上就产生了厌倦的心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也是消极的,更有甚者根本就不想学。根据这个事实,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设置很多情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二、课堂教学不拘一格
1.小组合作学习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更愿意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因此,我让学生以前后座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首先进行自主学习,把枯燥的问题变成灵活的易于掌握的知识点作为学习的目标,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统一思想之后进行小组汇报。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投入小组的学习中,整体把控课堂。在小组合作学习有了一定的成果之后,我让他们逐个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其他小组认真听,并汇报小组的优缺点。还可以及时提出质疑和分享。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刻处于主动的状态,随时准备接受对手的发问并解答。这样的课堂教学与其说是政治课,还不如说是辩论课。学生在不断的质疑和解答中不但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对知识点的积累也可以做到当堂课完成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效果也相当不错。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要想让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目标,开展活动是最重要的。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来设置活动。比如,在教学《货币》这一节的时候,对货币的产生、本质、职能等枯燥的知识学生容易混淆。于是我设置了抢答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结果很多学生在抢答过程中高度集中精力进行记忆,不但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还激起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效果很好。除了知识竞赛外,我们还开展手抄报、演讲比赛等活动。在教学《多彩的消费》这一节的时候,我让学生到网络、图书馆收集资料,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就“消费与收入”“影响商品价格高低的因素”等话题来写出演讲稿并在班上进行演讲。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弄清楚了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总之,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激发了求知欲,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在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任务来设计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设置不拘一格的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在课后作业的设置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条件来进行作业的布置。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喜欢从网络、媒体等方面吸收新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现象,安排学生到他们喜欢的地方摘要: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的平台。但是,政治这门学科比较枯燥、深奥,去寻求答案。比如,在教学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之后,我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到网络、电视、图书馆等地方去查找资料,了解货币的神奇,进而统计出货币的种类。学生通过对货币历史的了解,更加明白了货币的作用和意义。再比如,在学习了《多彩的消费》这一节之后,学生对消费的类型、目的、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便让学生构建一个家庭的消费图。从而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了解消费复杂的心理表现,帮助学生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四、结合学生成长案例进行教学
在对学生进行“消费观念”的教学时,结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更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心理。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常常有很复杂的心理反应,而通常具有的消费心理有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和求实心理。在大多的消费观念中,消费心理偏重于求实。比如,人们在买衣服的时候更偏重于买一件实用的衣服,而不是片面追求时尚或者价格。这种消费观念很理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高中生,他们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消费观念。很多学生为了追求时尚、名牌,根本不在乎父母的经济承受能力,无形中给家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压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否定学生的消费观念,而是要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反思。高中生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是这个年龄正常的心理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他们需要在别人面前树立自己的形象。所以,出现攀比和从众心理本无可厚非,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从众,更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吸引别人的不仅仅是外表,而是内涵和气质。鼓励学生在合理、理智消费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让内心的美好道德素养形成磁场。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时候,我举了初中学生的从众和攀比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可笑,从而反观自己的行为。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知道了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的三十二字方针: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思想政治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摒弃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建立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0
一、激发兴趣,引导表达
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一些学生知道问题的答案,却不知道怎样组织自己的语言,将自己的想法正确表达出来,而其他同学对于回答问题同学的语言混乱也表现出厌烦,这样就更影响学生的表达。面对这样的问题,老师应当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将想法清楚地表达出来。例如,在进行《负荆请罪》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等到每组都表演完之后再提出问题,此时学生必然会有较强的兴趣,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再予以一定的表扬和鼓励,采用交互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注重导入,触发想象
老师在上课期间应该要注重带动学生的想象力,这对于语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带动学生发挥想象力呢?最常见的一种是利用多媒体,多媒体能够非常直观地将事物表现出来,能够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例如,在进行《太阳是大家的》教学时,由于这是一首儿童诗,其最大的亮点就是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进行创作。在诗中,作者将太阳比喻为孩子们的好朋友,她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孩子一样。“太阳是大家的”代表的含义是世界是和平的,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和善良的对待,所有的孩子都应该在快乐和温暖中成长,世界永远处于和谐中,永远都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
三、开放设问,谐趣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