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19 18:0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教材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

篇1

关键词:文选;语言文字;注释;考证

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材,充分考虑到了作品内容的思想性、形式的艺术性,体裁的多样性,多为名家名篇,从而使入选作品具有了相当高的代表性和普遍性。这是应当肯定的。但在选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在版本的选择上,却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是值得认真探讨的。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传承源远流长。许多名作的出处就难免因版本或编选的不同,出现复杂多元的情形。如何取舍应有统一的标准,并在题注(按:即对作者及该作品的评介)中作出说明。

首要的标准应是溯源。因为读者只有知道源,才能了解流。例如《孔雀东南飞》,历代许多类书和丛书都有收录,就我所见到的,按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有清・沈德潜编纂的《古诗源》(卷四),元・左克明编纂的《古诗纪》(卷七),宋・李P等编纂的《太平御览》(卷七0五),宋・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卷七十三),唐・欧阳询等编纂的《艺文类聚》(卷三十二),南朝陈・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卷一)。教材题注曰“选自南朝陈代(试验修订本误作“宋代”)。徐陵编《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里沿用后人常用的题目”教材这样选择是十分正确的,因为追溯了源头,却未能明确指出《孔雀东南飞》始见于《玉台新咏》。

为了溯源,作品出处有作家别集的,就不宜用选集或总集。如教材中唐・王维的《山居秋暝》题注曰“选自《王右丞集》”,唐・李白的《越中览古》题注曰“选自《李太白集》”,南塘・李煜的《虞美人》题注曰“选自《南唐二主词》”,都是十分恰当的。而唐・刘禹锡的《石头城》题注曰“选自《唐诗别裁》”,唐・李商隐的《锦瑟》,题注曰“选自《唐诗三百首》”,宋・柳永的《雨霖铃》题注曰“选自《全宋词》”,宋・秦观的《鹊桥仙》题注曰“选自《词综》”,则不妥。刘禹锡有《刘梦得集》,李商隐有《玉溪生诗集》,柳永有《乐章集》,秦观有《淮海居士长短句》,无须舍本逐末。特别是同一人的不同作品入选时出处不统一就更不应该了,如教材中唐・韩愈的《师说》题注曰“选自《昌黎先生集》”,而《祭十二郎文》题注曰“选自《全唐文》”,唐・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注曰“选自《柳河东集》”,而《愚溪诗序》却注曰“选自《全唐文》。”显然,教材的选文没有一定的标准,如果为了简便又显得权威,唐诗一律选择《全唐诗》,宋词一律选自《全宋词》,甚至古代作品统一注曰选自《四库全书》,岂非更省事。问题就在于这样的题注形同虚设,读者从中没有得到任何知识,而注明别集则不同。以宋词为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注曰“选自《东坡乐府》”,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题注曰“选自《稼轩长短句》,姜夔的《扬州慢》题注曰“选自《白石道人歌曲》(教材作”选自《全宋词》),学生就可以知道苏轼号东坡,辛弃疾号稼轩,姜夔别号白石道人;并且还可以知道词有“乐府”、“长短句”、“歌曲”等别名。

只有在作者没有别集传世时,才能从总集、选集或其他古籍中选取作品,如西晋・李密的《陈情表》注曰:“选自《文选》”,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注曰“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才是妥当的。

除了溯源,还要存异。溯源是追寻作品的原始出处;存异则是比较不同版本的异同,斟酌其是非,以便择善而从。古书版本的情况及其复杂,诚如余嘉锡先生在《目录学发微・版本序跋》中所说的:“盖书籍由竹木而帛而纸,由简篇而卷而册而手抄而刻板而活字,其经过不知其若干岁,缮校不知其几何人。有出于通儒者,有出于俗士者,于是有断烂而部不完,有删削而篇不完,有节抄而文不完,有脱误而字不同,有增补而书不同,有校勘而本不同。……则篇卷之分合,先后之次序皆相剌谬矣。”一部古书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不同的版本,如《楚辞》就有30多种版本,司马迁的《史记》更多至60多种版本。一本书的不同版本如此之多,各种版本之间在文字、内容等方面必有差异。教材在选材时要择善而从,就必须说明依据,这就是存异。如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教材题注曰“选自贾谊的《新书》,个别字句依从《史记》和萧统的《文选》。”不论溯源还是存异,都做得很好。前文说过的《孔雀东南飞》溯源做到了,存异却不如人意。如诗序,《玉台新咏》“时伤之,为诗云尔”,《乐府诗集》作“时人伤之,为诗云尔”;诗句,《玉台新咏》“不嫁义即体,其往欲何云”,《古诗纪》作“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教材皆从后者,所从虽善,但却未注明。若在题注中说明:“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玉台新咏》卷一,个别字句从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和元・左克明编《古诗纪》。”就更好了。

此外,教材中还有一些作品,选编者既不溯源,也不存异,令人费解。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教材题注曰:“节选自《昭明文选》卷四十一。”然《报任安书》始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后来《文选》才收录之,作《报任少卿书》。选编者颠倒了标题,且未能溯源,或以为任安字少卿,作“安”作“少卿”均无不可,实则区别甚大,不容颠倒。《汉书・司马迁传》是在“古人益州刺史任安予迁书,责以古贤臣之义,迁报之曰”的客观叙述之后全文收录此信的,故命其题为“报任安书”。而《文选》是作为独立的文章收录此信的,就只能命其题为《报任少卿书》,因为古人在交往时,出于礼貌,只称对方的字而不称其名。

篇2

关键词:苏教版教材 知识体系 人文性 工具性

韩雪屏先生认为,广义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如字、词、句子的知识,段与篇的知识,语法、修辞、逻辑的知识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凭借理解或记忆获得的,因而也可称为记忆性知识或语义知识。

“程序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用来说明学习者‘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主要用于对外办事实际操作,因此也称为操作性知识、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从一定意义来说,这些知识就是言语的技能或者有助于形成言语技能。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必将促进学生养成多种言语技能。

“学习策略,指的是在学习情境中,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如果对比于先前魏书生提出的“知识树”,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树”尽管也呈现一定的体系,但是仍然属于静态的、记忆型的知识,也即韩雪屏先生提出的陈述性知识。而韩雪屏先生提出的知识系统不仅包含静态的知识,还有动态的操作方法/操作系统,应该说更为全面,更为系统。我们以此来研究苏教版的知识体系构成。

苏教版教材没有采用粤教版、人教版知识链接的方式,而是在练习题中以问题的形式和课下注释来强化知识体系。课下注释主要是文化常识和作家简介。而其他的关于字、词、句、修辞、表达技巧等知识借助练习题来传授的。

如果我们根据韩雪屏先生的知识体系进行分类统计的话,可以统计出:

表14:苏教版知识体系分类表

从上文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苏教版并不是不重视知识体系的建构,而是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呈现——内化在习题中,而不是像粤教版、人教版,采用资料链接的方式。

2.苏教版选文呈现的知识体系并不是单单的静态知识结构,还包括程序化的知识——操作技能的训练。但是苏教版缺乏构建策略性的知识。这也是其他几套教材欠缺的。

如果我们具体结合相应的习题内容:

例一 必修一P44: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如《劝学(节选)》中的“劝”、“绝”、“假”,《师说》中的“说”、“相”、“传”、“贻”等。利用工具书,了解这些词的义项,看看本书的注释是否有道理。类似的词,两篇文言文中还有一些,请你再找几个出来。

本专题的文章都是谈读书学习,论述的方法却大不相同。请你想一想,这三篇文章的作者是如何有创意地表达各自见解的?课外选读名家名篇,和本专题的文章作比较,了解说理方法的多样性。

例二 必修二P63

掌握一定的读图方法,对理解图片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很有帮助。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两组图片取材、画面构成的认识,归纳读图要领。

例三 必修四P75:

在本专题的文体研习中,我们接触了一些与古典诗文欣赏相关的词语,如“起伏”、“才思”、“语次”、“意象”、“点染”、“叠字”等。还可举出一些,如:(1)衬托,即通过描写景物来陪衬烘托情感。(2)缘情体物,即本着自己的真实情感,对景物细致地体察,写出景物的特点。(3)婉转,即通过转折、对比的手法含蓄地抒感。(4)理趣,即在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中蕴含哲理和智慧。(5)典丽,即在行文中注意运用典故,修饰词藻。请从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找出能用上述词语鉴赏或品味的地方,并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留心积累,加以灵活运用。

…………

根据以上习题,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

1.苏教版对知识的定义并不特别注重,而是着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如例一中对说理方法,并不局限于其定义,而是能够说出“多样性”。

2.苏教版教材对知识掌握的要求是希望通过学生的自主归纳,得出相应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并且要求能够灵活运用。

而且,这种自主归纳是一种充分的信任状态——相信学生能够完全掌握或完全实现习题所要求的任务,完成相应的目标。唯有如此,才能灵活运用此前的程序性知识,进而更深层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如果此间学生出现一定的懈怠或失误,那么学生的知识体系必定是不完善的,甚至有部分是不正确的。

3.由于苏教版编排是话题单元的性质,打乱文体顺序,首重于作品的人文性、思想性等。那么,由附着于此后的习题呈现出来的知识体系则必然是混乱无序的,如例一所示。那么,身陷于庐山中也必将不能识别出苏教版知识系统的真面目。如此,反而不如人教版、粤教版知识链接的方式来得更为直观简洁、井然有序。

我们比照一下《美国高中第三册语文教材》(《普能提斯厅文学教程》)、《一个男孩和一个男人的故事》的课后习题。教材介绍了悬念的创作手法——描写既不确定而又危险性的细节,既要回顾原文的创作手法,又要求进行再运用——创作“悬念”。这样的知识体系循序渐进,学生的学习也然扎实。

“学生的认知结构总是与教材的知识结构密切相连的。这种相互联系表现在,一方面认知结构会对知识的摄取产生直接的影响:学生可以凭借良好的认知结构和这种结构的迁移不断获得新知识;而认知结构不完善则容易产生负迁移,导致难以接受新知识。另一方面,教材的知识结构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好的教材结构可以简化知识,生成新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运用,使学生建立精确的、高度分化的认知结构;差的教材结构则恰恰相反,容易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趋于模糊、混乱。”

综合各国母语课程,在基础教育中,总体取向是以语言知识为主,以文学知识为辅。“考察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母语课程,语言知识一般包括语法知识(如词类、词组、词语功能、句子成分和句型)、词语识别、拼写、语言组织、语言的变化更替、交际语言的背景知识等;文学知识则包括文本的类型、作品流派、文学风格等。”

谷公胜先生在谈及《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础性问题,解释到:“教科书必须面向全体学习者,从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的高度出发,为所有的受教育者铺设发展的阶梯。教科书要确立学科知识为本位的倾向,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全面发展,为学习者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科书不能以少数精英为对象而忽视全体使用者的共同需求。”我们可以看出,必修教材的基础性体现为几个方面

1.全面性——面向全体的学生,是全体使用者的共同需求;关注学科知识本位,面向学生的全面素养。

2.可持续性。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篇3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高职教育的教学法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业务范围,以培养专业技术为主线设计,贯彻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的原则,实现整体优化,保证培养目标和培养层次。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有序、快速发展时期。为了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制定了“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国家教育部决定,今后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新增加的招生计划指标,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由此可见,国家对发展高职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南民族大学自2000年兴办高等职业教育,现已招收三届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高职教育教学中,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自身规律,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确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培养目标不同。普通高等教育以掌握某一学科专业知识为目标,培养的是该学科理论型、学术型高级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则是以具备某一行业或某一职业岗位工作所需技术能力为目标,培养的是从事该职业领域实际操作的既懂专业理论、又能实际操作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高职教育的教学法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业务范围,以培养专业技术为主线设计,贯彻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的原则,实现整体优化,保证培养目标和培养层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处理好基础和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既要突出应用性,又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鉴于此,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管理中,主要进行以下改革:

1将培养目标具体化。确定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牢固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从事商务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法律、政策及业务操作技能,能从事涉外商务管理与服务、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等技术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21依据培养目标、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商务英语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学生具有收集、加工、分析商业信息能力、应用有关计算机软件能力和用英语进行商务洽谈、书写商务函电与合同等业务能力;能进行国际商务谈判,具有电子制单、因特网上交易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达到具备科学从商的能力,参与企业预测、决策等经营管理能力。同时要求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计算机等级证、英语专业四级证、BECIII级证等)。

31依据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设立课程模块。(1)基础课模块:对新世纪的建设者,除了专业应用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现代人的素质,具有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观念与能力。当今社会,外语和计算机已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两大基本工具。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必须加大外语和计算机的教学。比如“基础英语”实行校内统考,编制统一试题库;“计算机基础”课紧跟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软件硬件,调整教学内容。(2)专业基础课模块:我们本着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不断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剔除了繁顼的理论指导和深奥的内容,从技术教育的目的出发,设置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商务基础知识和方法,使之能更有效地为所在单位商业经营管理服务。(3)专业课模块:对于专业课,我们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现培养目标为依据。摆脱了专而深的模式,从职业岗位所需知识结构设计专业课程,并跟随时代新技术的发展,将新知识、新技术充实到教学中,经常更新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为了使实践性教学环节得以落实,我们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课程的比例,使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约1:1,使学生能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来进行实际操作。我们还针对不同课程,分别采用课堂讨论、现场观摩、案例分析、参观、调研、实际操作、模拟现场、角色调换等多种方式进行实践内容教学,其中以案例分析、实际操作为主。具体做到:(1)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单项实训是根据培养目标所需岗位基本技能在不同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某一方面或某项基本技能训练。如“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全国等级水平训练;“基础英语”进行英语专业四级训练:“商务英语”进行国际剑桥商务英语II和III级训练等。综合实训是指在学习几门相关课程后组织的集中实训教学,它要求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完成岗位基本技能训练,以提高某方面的能力。我院主要在“商务综合英语”等课程中进行。训练采用的方法是商务模拟,由4-6人组成,学生轮流担任进出口商、商务,公司老板、秘书、部门经理等角色,对不同的角色技术技能实行训练。(2)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课内实践是指随课堂进行的实训活动。通常在教师教授、演示和指导下进行,它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外实践则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教师出题目,学生独立进行实训,以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院在多门课程的案例教学中,集中体现了课内外教学、实践相结合。(3)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践前面已提及。校外实践教学主要指到实习基地参观、学习,请基地有关人员现场教学。根据我院学生的组成情况,除学校集中组织的实习活动以外,我们还提倡、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自身工作条件,进行自我实训。

二、逐步完善高职培养条件为了保证职业技术型人才这一特定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有相应的设施作保证。一是软件设施,即师资建设。二是硬件条件,即办学基础设施。11在软件设施方面只有一专多能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通专多能的学生,才能保证教学目的的顺利实现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目前我们采取了两种办法。(1)创造条件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培训。三年来,担任商务英语高职班教学的教师中,有5名教师参加研究生学历、学位进修,他们已经取得毕业证书,其中3名已取得硕士

学位,2名即将取得学位。另有2名教师在研究生班学习,即将取得结业证书。多层次的培训,对教师提高学历层次,更新知识,提高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业务能力,起到重要作用。(2)走校、企联合之路。积极引进,聘请专家、学者和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家当兼职教师或到企业中聘请高级商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担当学校的客座讲师、教授,以解决高职教育教师队伍的紧缺问题。我们聘请了知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来我校讲课,我们还准备校企联姻,创实践、实习基地,挂靠企业落实实践环节教学。让教师有机会到企业参观、实践,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等。

同时,还组织有关教师下厂参观考查,比如我们组织教师到武汉汉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参观了神龙富康汽车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康师傅等,使教师能和企业管理人员交流,相互学习,了解企业实际情况,以利于进行实践教学。21在硬件设施方面我们一直十分重视商务模拟实训环节,两年中配备了相应模拟教学工具及设备,建立起电脑室、语音室、资料室以及实验室等一批教学科研的技术装备和设施。为了提高商务模拟实验课的质量,教师们精心设计商务模拟课件,并设计相应练习,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对高职教育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围绕高职的培养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1)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已经起步,并初见成效,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总结、提高,深入改革。(2)实践课教学的独立设置,如何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还需要近进一步探索。(3)校内实训基地有待建设,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如何更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有待探讨。(4)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还需要进一步确定,并切实落到教学中。对高职教育的研究要从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入手,我们将继续研究,不断探索,坚持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相结合,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建设,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来探索高职教育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设与管理,把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育办得更具有特色,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勒1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是21世纪外语教学的主旋律[J]1外语学刊,1998(2)1

[2]杨进,发展中国家技术和职业教育若干问题综述[J]1教育研究,1998(5)1

[3]赵爱国,王仰正1转变教育观念,培养新世纪高高素质人才[J]1外语教学,2001(3)1

[4]刘润清1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1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1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

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人文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学校教育的高度关注。而语文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开展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已经成为高中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主要措施。但是,由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时间较短,缺乏丰富的经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高中语文教师积极解决。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不仅能够加强人文精神教育,而且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深刻意义。

1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教育存在的问题

1.1语文教育理念错误

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的巩固和语文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没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缺乏对学生精神素养的培养。例如,有些高中语文教师根据高考题型来开展语文教学,高考考什么,教师就将什么,没有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内涵,语文教育理念错误。

1.2语文课程缺乏人文思想

虽然,高中语文课程的课时数较多,但是,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语文篇目中的修辞、文法、篇章结构以及语言等技能上,忽视了语文知识中的人文内涵。另外,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学将课堂局限在教室中,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导致语文知识脱离于社会生活,语文知识的生命力逐渐削弱。

1.3语文教学唯科学化现象严重

从教学目标来将,高中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语文逻辑、修辞以及语法等系统知识的讲解,注重学生对语文理性知识的掌握,但是却缺乏学生文学情感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采用知识灌输的方式,将学生视为语文知识的容器,缺乏对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视。并且,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是按照教学大纲开展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知识需求、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需求不相符。唯科学化的语文教学导致高中语文教育缺乏人文性和人性美,语文教育成为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和语言文法的训练。

1.4语文教师缺乏人文精神

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十分重视语文知识结构的完善和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而忽视了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很多语文教师对语文写作技巧、语文阅读方法和语文解题方法十分了解,但是却缺乏教材人文精神挖掘的能力,无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情感,导致高中语文教学局限于技能传授和知识传授。另外,部分语文教师长期习惯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在教学中居于课堂主导地位,全面操控学生的语文学习,难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本主义思想。

2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策略

2.1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充实自身的人文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哲学宗教知识、社会道德知识、美学知识、政治法律知识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另外,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人文现象,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对学生的人本主义关怀,积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身心特征开展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知识,将语文教材内容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内涵,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完善学生的人格和精神;最后,高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语文教材中人物的情感和人物人生经历,鼓励学生将人物的经历与情感相结合,使学生在感悟中了解人生的价值。

2.3积极开展语文活动

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开展语文活动,将学生带入到相关的语文情境之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人物中,加强学生对人物性格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悟能力。另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开展主题班会、主题演讲会、诗歌朗诵等活动,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2.4科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要深入挖掘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价值,又要深入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相关的人文知识,将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相结合;其次,根据学生实际开展人文精神教育。高中语文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情感倾向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使人文精神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相衔接;最后,防止说教化倾向。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应将人文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或语文知识相联系,使学生在实际案例中了解人文知识,避免单纯的说教式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俊红,朱花社.浅谈《大学语文》课对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作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篇5

一、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历史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教育问题。在清末民初阶段,中学语文教学主要是以文言文为主。时期,外国文学作品开始被引入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民国时期第一套白话语文教材,就选录了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以及托尔斯泰的小说《三问题》等外国文学作品。但是随着以及的影响,语文教材中政治宣传类的文章不断地增多,这就使得外国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鲜有出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学语文教育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改革后的《语文》教材中,主要以中国文学作品为主。在十年“”中,外国文学作品更是被排除到语文教教学之外。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西方文化不断被引入到中国,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外国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于是以巴尔扎克的《守财奴》、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等一批西方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开始进入到语文教材。所以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材中,思想政治性就成为选择外国文学的重要标准之一。

1996年――1999年,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在编选上也开始发生变化,比例也有所增加,尤其是对于题材以及思想性等方面来说,也有突破。不仅从多方位出发来选择了不同时期及不同流派的作品,同时在教材上也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出了不同版本的作品解读资料。在2000年以后,教育部开始大力推进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在此过程中,加大了外国文学作品的入选比例,同时在范围上也有了相应的增加,出现了欧美一些国家的文学作品,同时东方各国文学作品也不断增多。可以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充分表现出语文教学对多元文化的尊重态度。

二、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一)教学观念

通过调查发现,关于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外国文学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着较大争议。而且在评价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我们对外国文学的批判模式与审美观念往往是从阶级观念出发,用政治性与思想性来取代外国文学中的文学性。这样就直接影响到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也没有按照文学的教学规律以及审美模式来进行教学,依然带着政治思想来解读文学作品,从而对学生的思维模式等方面产生了影响。通过调查看到,现阶段的外国文学教学依然注重对语文知识与技能上的训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感受到其中的文学价值,体验不到文学的内涵。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就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认识到外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性与人文性,让学生可以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与内涵,从而掌握好外国文学的形象与情感。

(二)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

篇6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阅读理解 文学语言 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是人类交流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在小学初中的语文基础上,通过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情感熏陶功能,进一步提高阅读和写作等语文运用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一、让语文教材发挥好让学生阅读鉴赏扩展知识的示例作用

由于高中学生的高考压力比较大,而个别语文教师向学生不恰当地强调了大语文观的作用,让学生觉得高考中考核的语文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主要是靠语文基础和积累,觉得反正语文基础好的同学学不学一个样,而语文基础不好的同学的语文成绩在短期内也无法提高,高中语文学习认不认真无所谓,加上处于对于异性有了朦胧好感的青春期,所以不少高中学生对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的文本内容拿到手里浏览一遍后便失去了兴趣,而对网络游戏小说和言情小说有着更大的阅读兴趣,这是造成青少年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下降的主观原因。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在《谈语文教本》一文中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和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致于摸不着头脑针对以下原因,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于阅读种种的书。

这句话的本意虽然说不能满足于语文教材的文本内容,要立足于“语文教本”让学生扩大语文知识面,“能够阅读同类的书”,但我们也可以从中读出重要信息:语文教材是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能够对于同类的课外读物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重要的最好的“例子”。试想一下,数理化等学科都是通过教材上的公式定理等法则和例题来充实和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拓展学科能力的,而语文教材的文本阅读的情感教学目标和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也同样起着让学生体会文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拓展语文应用能力,掌握对文章的阅读方法的示范作用。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不能正确地鉴赏和理解文本,无法达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体会不到母语文化的语文之美,那么课外阅读再多再广,也只能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阅读,只能在阅读中了解故事情节,而无法从阅读理解中体会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和良苦用心,更无法从典范的作品中借鉴和学习,吸收语文知识的营养,提高写作水平。那么教师如何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教材内容,让语文教材发挥好让学生阅读鉴赏扩展知识的示例作用呢?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知文学语言之美

如上所述,尽管大语文观提倡让学生尽可能地多阅读文学作品,以达到拓展知识面的目的,但“多读”的前提,是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读,才能使“多读”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而语文教材就是教会学生阅读理解的最好的“例子“。比如,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解教材内容中的段落知识,使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行文结构与规律,提高驾驭段落的能力;通过向学生讲解阅读中需要遵循的“浏览、细读、鸟瞰”这三个步骤,使学生不仅能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形式,而且能从微观上进行鉴赏与审视,从而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文章各个段落所展示出来的信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知文学语言之美,并在比较鉴赏中扩展语文学习视野和思想空间。

为了扩展学生的语文知识面,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引路人,还要让学生不局限于语文教材的内容,深入了解所任班级学生的语文基础,结合高中语文教材的同阶段内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给学生推荐一些同类的微型小说、诗意隽永的诗篇、优美的散文和各种各样的说明文与议论文等,使得学生通过比较鉴赏性的大量阅读,能够进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鉴赏和理解,从中学习作者的文学语言和艺术手法,从而积累深厚的祖国语文文化知识,有效提高语文素养。而对于网络游戏小说和言情小说等通俗读物,不是不可以读,而是在读的时候要提高鉴别能力,具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辨别是非能力。

三、运用多种训练方式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篇7

一、高中语文微课教学模式的内容和目标

1.高中语文微课教学模式的内容

语文微课教学是根据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围绕某个特定的知识点制作的一种简短视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前多元化的语文知识资源进行整合,对于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都发挥着积极作用。首先,微课可以将教师课堂授课的画面完整记录下来,以供教师对视频内容进行进一步设计和编排;学生则可以在课下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观看或反复观看。其次,微课以互联网为载体,可以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在线互动;可以对教学资源优化整合,营造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应用环境;还可以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形成网络资源库,有利于节省教师备课时间,降低技术难度,而教师在互相学习与借鉴中也提高了微课内容的质量,提高了制作微课的能力。最后,微课占据课堂教学时间较少,但是却能在课堂中发挥情境化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2.高中语文微课教学模式的目标

首先,微课教学模式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都不尽相同,很多学生容易忽略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累积,因此要利用微课的优势,把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变得趣味十足,帮助学生打牢基础,使学生的主体性在语文课堂中得以体现。其次,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诗词、文言文等,学生掌握起来难度比较大,微课要能够将抽象的诗词和古文内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增进学生对字、词、句、段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微课的表现方式应该是生动活泼的,以加深学生对较难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有效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能力。最后,在写作方面,很多高中生的文章往往缺乏真实生活的基础,文章内容空洞,没有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微课应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的的缺失,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质量。

二、微课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利用微课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认知

语文教材的设计,难免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有差距,尤其是传世的经典之作,往往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可以将语文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最大程度地弥补教材设计的缺陷和不足,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例如,在学习《鸿门宴》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播放《霸王别姬》电影片段,让学生了解项羽对虞姬的深情以及“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魄,将学生引入有利于文本学习的情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在学生对人物性格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再对《鸿门宴》这篇文章展开学习。

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以与学生就他们困惑的问题展开讨论和探究,这样在设计微课时就可以准确地找到学生认知与课文知识的矛盾点和兴趣点。例如,《再别康桥》是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境之美。然而真正体会过此情此景的学生寥寥无几,很多学生缺乏代入感,对诗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书面文本上,难以感受到诗句的优美与情感的真挚。教师便可以通过设计微课,向学生展示徐志摩在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与音乐、朗诵等手段相结合,与学生展开良好互动,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文本的认知。

2.通过微课设计感受诗词意境

高中语文教学中使用微课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将文字、声音和视频结合在一起,将语文教材中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为学生创设一个与文本相呼应的充满意境的课堂教学情境。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据了很大比例,学习难度普遍大于现代白话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学习古诗词。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将离愁别绪描述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教就可以通过微课,向学生展示“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景象,让学生在预设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离愁别绪,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3.利用微课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拓展

微课可以突破传统高中语文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路,积极引导学生掌握丰富的课外知识。例如,在学习《雷雨》一课时,教师除了可以利用微课展示《雷雨》的话剧片段,还可以展示更多其他的话剧表演片段,如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老舍的《茶馆》等,让学生了解进而熟悉更多话剧的表现形式,对话剧这种艺术形式以及教材中的文本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再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更多关于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如《航船中的文明》《阿河》《哀韦杰三君》等,使学生从不同作品中去发现作者的人格特点,不仅使作者的形象生动起来,对于《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语文素养就会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三、结语

篇8

一、学习新课标,深入新课标

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迎合社会对语文学科的新要求,从学生角度去设计教学。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是围绕语文知识教育和语文素养教育来开展的,倡导师生利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可以说,语文学科作为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经典学科,其中涉及的语言、情感、审美、传统文化等内容对新时代学生的责任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这些内容都是隐含在新课程改革背后的内容,需要语文教师深入发掘,发扬光大。

二、开发新教材,利用新教材

1.落实语文知识教学

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突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减负工作,因此,课堂教学时间、课后作业时间、学生自习时间一再减少。很多基础薄弱的学生忽视自身语文知识的完善,片面追求语文学习的实践化、自由化。很多语文教师也是如此,为了突出语文课堂的新课改氛围,往往会舍本逐末,片面追求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越是新课改,越要突出语文传统知识的重要性。语文知识是学生理解我国传统、学习我国经典的首要途径。例如,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授一系列的文言现象:实词、虚词、常用词、一词多义等,这些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

2.强调语文课堂效率

新教材删繁就简,将语文教材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传统语文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学生兴趣爱好,顺应时展潮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分为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可选性和自由性。对于必修学科,按照阅读鉴赏、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三部分实施教学。阅读鉴赏强调语文知识教学;梳理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思维逻辑性;名著导读提高语文教材的趣味性。与传统语文教材相比,新教材不仅在教材编写体制上,而且在教材的文本结构安排、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还在口语表达、写作训练、人际交往等方面提供了新契机,实现语文专项教学。每周的作文课、口语训练课、社会实践课等,都为语文高效课堂的创建提供了可能。

3.拓宽语文教学广度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仅仅局限于成语、拼音、改错、文言文、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大多难以脱离语文的范畴。学生学来学去始终是不变的几样,自然会感到枯燥。在新教材中,除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外,还开设了语文专项教学,如口语表达、写作训练、课外阅读等专项。一些社会热点现象、娱乐热点问题、政治焦点等内容,都得以在新教材中体现。在新教材的名著导读环节中,每册两部中外名著阅读,共有十部名著收录在新教材之中。名著导读环节又分为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三方面,从社会、人性、时代三方面充分还原名著形成的过程。通过中外名著的阅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得到锻炼,在人情冷暖、社会变迁中感受人性的变化。

三、营造新课堂,活跃新课堂

篇9

关键词 积累拓展;个性化解读;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174-01

《新课标》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保障,实施有效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语文教材为载体,活用教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与体验,努力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1 精心处理教材、整合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建立学习教材是为了要超越教材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发现理解文本。现今的高中语文教材,属于“不完整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去创造性的空间大,以达到开启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之目的。语文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认真钻研语文教材、把握语文教材意图,对语文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

1.1 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教师要钻研整套教材的内容体系,善于将某一课题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教材体系中来审视,明确该课题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教学目标以“朴实、精确”为主要,以顺应学生“身心的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能。

1.2 体会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高中语文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思想、方法,体会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例如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古典诗词时,教师可以对其中的篇目进行整合和重组,如咏史怀古诗有《蜀相》《念奴娇?赤壁怀古》《桂枝香?金陵怀古》《石头城》等;写相思爱情的有《雨霖铃》《鹊桥仙》《锦瑟》《一剪梅》等。通过有效整合与创新,让学生品读、归纳各类诗歌的思想感情构成与常用表现手法,这样一来,学生理解了内容,掌握了方法,形成了能力,语文素养得以扎实提高。

2 活用教材,积累拓展,提高教学有效性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并不等于课堂教学内容,语文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语文教学,而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通过对语文教材标准、性质、功能的富有特色的见解,对教材进行科学的使用或“二次开发”,用好、用活、用实教材,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并拓展到课外阅读上,把语文教材视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基础,从教材出发,尽量推广、扩大,落实到课外广大的阅读天地。语文教师还要深入研究语文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都要做到“深入浅出”,把语文教材钻研得越深,语文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教师要带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语文教材,即合理组合、整体优化、强调体验,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真正达到熟练地驾驭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学有效性。

篇10

一.关于高中古诗文教材的是与非

1.科学拷问教材编写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直接体现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历来倍受关注。刘笑天在《高中教材文言选文准则例谈》(《山东教育》(中学刊),2013.1/2)中,对人教、苏教、粤教、鲁人四种版本高中文言文篇目进行了梳理,发现除了苏教、粤教等版本极少数篇目外,四种版本选文极其相似,几乎没有脱离课改前的人教版教材范围。文章从文化认知、语言表达、思辨意识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对高中文言文选文准则进行了探讨,认为教材对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定位存有问题,选文偏重儒家文化,重教化、训导和励志,内容单一,深度不够,思想滞后,充斥正统观念,思辨性不足,提出对教材选文典范性内涵的界定需要重新定位,认为选文一要向思想层面倾斜,从更多向度、维度选取具有更多人生范式意义的经典佳作,打造学生的精神底色;二要适度增加必修选文篇目,注释更加详细,便于学生自学;三要引导学生综合提升语言素养与人文素养。

肖建云在《百年语文教育低效原因探析》(《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中认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白话文所占比例太大,而古诗文所占比例太小,白话凌驾文言,这是百年语文教育低效的根本原因,倡导并期盼对语文教育来一场革命,让古诗文成为中学语文教材主体,把积累知识和背诵诗文作为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要教学方法,改革高考内容和形式,看重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经验,慎取外国的做法,切实提高中学语文教育效率。

严寅贤撰写《让高中语文教材成为普及传统文化之根――高中语文教材古典作品编写管见》(山东教育(中学刊),2012.7/8),认为中国古典作品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存在着“节选”、“单薄”等几十年如一日的问题,而升入大学中文系继续深造学习古典文化的寥若晨星,导致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基本上是局限在高初中语文教材所接触到的“支离破碎”和“一鳞半爪”,不能全方位、立体性地了解把握,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过于隔膜、过于陌生,对高中语文教材文言部分的编写,主张在理念上应旗帜鲜明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内容上应动大手术,使之成为“大部头”,做到文言教材独立化,选文系列化、单元化、“详释”化,让高中语文教材成为普及传统文化之根。

2.关注研究具体文本

熊言安、姜若虚的《〈木兰诗〉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中学语文教学,2013.3),从《木兰诗》的版本和年代、文本结构、主题思想以及教师对文本的教学处理等方面,将前贤和今人对该文本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认为问题设计应具有系统性、层进性和生成性,提出了问题设计的具体的教学建议。

就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论语〉选读》的阅读教学,林忠港在《〈《论语》选读〉教学如何突破国学瓶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2012.3)中,认为教师应突破国学教育瓶颈,不断丰富国学知识,了解诸子思想以观照儒家;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参考名家注疏以解读孔子;不断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联系后世言论以反哺《论语》。这样才能教好《〈论语〉选读》。而刘保华在《寻求〈论语〉三味:趣味、意味、回味》(《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5)中,认为追求《论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从功利的角度看可能不难,而从人文的角度看可能很难,教学应避免传统的崇圣效应,去追求《论语》教学的时尚效应、共鸣效应、通关效应和内化效应,努力让学生从《论语》阅读教学中读出趣味,读出意味,读出回味。

3.积极探索教材体系

针对现行高中文言文教材编写的问题,语文界纷纷开展专题研究,提出了颇有价值的建议。吉林大学的崔燕飞在其硕士学位论文《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编研究》(豆丁网:2012.2)中,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2003年第1版和2007年第2版这两套教材进行了对比研究,系统分析了其在选文上存在着篇幅冗长、内容与初中阶段衔接不紧密、主体与当代社会缺少契合点等不足,并提出了选文要联系当今时代背景,充分结合教学实际,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连贯性,同时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等改进策略。

针对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暴露出的弊端,陈相元、程国洁积极开展安徽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高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研究,编著出版了《古典诗歌鉴赏(实验教材)》(现代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力图构建适合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实际的教材体系。该书依据课程标准,吸取单元和专题教学的思想,从高中语文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增加了课程标准规定必学而现行教材遗漏的篇目,如李煜的《虞美人》,舍弃了现行教材中有而不宜于高中阶段学习的篇目,如屈原的《湘夫人》、白居易的《长恨歌》等,分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以史为序,按照作家或朝代与体裁设置课程,组合教学单元,按一定体例组编成册。这是一线语文教师对课程改革所进行的一次可贵的实践探索和大胆创新。该书2014年荣获安徽省池州市第四届社会科学奖三等奖。目前,该书正在安徽省东至县5所普通高中进行实验推广与应用教学之中。

二.关于高中古诗文教育教学的对与错

1.深入探讨教育理念

“互文性”原是由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一种文学理论,其基本内涵是,每一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将这一理论引入语文教学,互文性解读古诗文已经引起语文界的高度重视。孙东香、胡奎平在《互文性阅读建构语文教学新体系》(《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4)中,以古诗文教学为例,主张采用互文性阅读理论来构建语文教学新体系,论述了互文性阅读的必备要素(操作思维的前瞻性、文本选择的有效性和目标达成的高效性)以及求证式、烛影式、链接式和应用式等具体操作形式。

王建稳在《互文性视域下〈氓〉的解读与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12.4A)中,以《氓》的教学为例,尝试引入互文性理论作为阅读教学策略,基本解决了学生前认知中对于人物形象和主题的种种困惑,由原来最初的感性意识顺利走向了对文本、对形象、对主题的全面理解和把握,既丰富了知识,又活跃了思维,更扩充了个人感情的文化容量。孙婷撰写《古典诗歌的互文性解读对语文教学的启示》(文学教育,2012.2)一文,尝试将互文性阅读理论引入《武陵春》教学。

冯现冬、张伟忠撰写《古诗文教学中的唤醒方略》(《课程・教材・教法》,2013.4),主张把唤醒教育的理念引入古诗文教学,可以考虑从语言文字、主题意蕴和审美体验等三个层面入手实施唤醒教育。首先,要通过语言文字的溯源性解读,唤醒语言文字本身的文化魅力,要唤醒旧知,补充新知,在语言文字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以激发兴趣,丰富积累,理解文本;其次,要还原写作背景,知人论世,要重视并唤醒学生,引发学生心灵的震颤和情感的共鸣,自主感悟并理解主题意蕴,把握创作意图;再次,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味美感,在探究中体悟美感,从而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发学生对世界、自然、人生的欣赏与探究。

2.深入研究教育问题

冯为民在《语文教学的迷茫与混沌》(《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9上)中,认为现代高中生的文言文功底普遍较弱,文言文阅读能力越来越差,也许语文教师会有一大堆主客观原因,但文言文教学的畸轻畸重却是难辞其咎的首要原因。认为只重“言”而忽视“文”或只重“文”而忽视“言”的文言文教学都事倍功半,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并且指出,文言文教学既要重“言”,又要重“文”,应立足于“言”组织教学,在教学“言”的过程中重视融合“文”的内涵。既要关注文言文语言形式的文化属性,又要关注文言文所承载内容的文化特性;既要关注文字的文化内涵,也须借助特定语境感知文本文化内涵,通过走进文本,在研读与探究中去感受文言的美,感悟文化的美,获得有意义的生命体验,并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张君平的《关注文体特征 感受文言之美――以《阿房宫赋》为例谈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语文学习》,2014.1),也指出当前“文言教学的现状是‘言’‘文’分离”,认为文言教学“文”“言”应该并重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美妙的文言本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文、言、艺术表现手法、作者之情志同样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文章赞同周振甫先生所提出的文言教学须追求“立体的懂”,即要解决一个字在不同文本语境中意义和用法的不同变化,并且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经验,认为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一是要“关注文体特征――文与质之契合”,充分认识文体特征,挖掘文体的突出特点,从而体悟作品的独特感染力;二是要“感受文言之美――文与言之契合”,必须“咬文嚼字”,深入理解文言语句的背后深义,理解文言作品之意境。

冯善亮在《入境,古诗鉴赏教学的落点》(《语文教学通讯》,2012.6B)中,针对目前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缺乏诗意的现状,提出把“入境”作为教学落点的策略,即把“入境”作为重要内容、教学指向和调控教学的准则。

3.讨论交流教学方法

王夫成在《属对,让文言文教学焕发神采》(《语文建设》,2013.7)中,将“属对”这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引入文言文课堂教学,提出“属对”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或从景情入手,或从对比点入笔,或从情节、环境和人物落墨,“撮合语言,配对眷属”;将文言文中的“宽对”改为工对、拉长、缩短、调序等,同时开展对句比赛、有奖征对、集句成联等活动,以激发学习兴趣,蕴蓄文化素养,积淀情感认识,丰富生活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傅惠钧在《略说属对的语文教育价值》(《语文学习》,2013.1)中,认为“属对”的语文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能让学生在动态的运用中综合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同时得到思维训练。

针对目前中学古诗文教学往往存在着教师放弃对学生“诵读”能力培养的弊端,黄春来在《因声求气说与古诗文阅读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10》中,提出必须重视对古诗文诵读水平的培养,论述了“因声求气”对于美感教育的重要意义,认为以诵读而通古人之神气,因声而通其文法、句法、修辞,诵读是进入写作的第一法门,通过“因声求气”,可以感受古代诗文的音乐美,可以体味古人的人格美,可以促进古人优美生活形式的对象化,从中获得美感教育,达到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何耀东在《古诗词虚实结合手法分类典例赏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11)中,将古诗词中常见的虚境分为“梦幻之境、预期之境、联想之境、遥想之境和暗写之境”等五类,并举例分析古诗词虚实结合手法的妙处,认为虚实结合是古诗词营造意象、意境以表达诗人思想情感时所常用的一种结构特征、一种艺术手法,常以虚境逼真、新奇而取胜,以虚实结合的自然和新巧而取胜,从而丰富诗歌形象、升华作品主旨、强化感情宣泄,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诗情悠长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