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4-19 18:0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

篇1

一、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内部控制

制订并下发《固定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强化各科室资产管理意识,不断完善科室资产管理制度,规范各科室购置、使用管理、处置资产等管理行为。通过加强内部管理,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二、建立资产台账,摸清家底

建立、完善了资产台账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能够做到定期、不定期对资产进行清理核实。加大力度研究研究闲置资产改造方案及可行性,对闲置资产进行有计划地改造。

三、开展资产清理活动,堵塞资产流失漏洞

组织各科室对资产进行清理,以帐对物,以帐查物,见物就点,见帐就清,不重不漏,做到帐物相符,建立详实资产台账。从制度和源头上杜绝私自处置国有资产的现象,堵塞资产流失漏洞。

四、确保资产安全良好,防止掠夺式经营

督促各科室计提维修费用,将固定资产维修费用纳入企业年度预算,专款专用,专账管理,并制定固定资产维修保养计划,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并做好维护保养台帐,确保固定资产技术状况处于良好水平,性质稳定状况。

预算业务内控制度

一、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有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评价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二、单位的预算编制应当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编制及时、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据准确。

(一)单位应当正确把握预算编制有关政策,确保预算编制有关人员及时全面掌握有关规定。

(二)单位应当建立内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及相关业务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沟通协调机制,按照规定进行项目评审,确保预算编制人员及时取得和有效运用与预算编制有关的信息,根据工作计划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三、单位应当根据内设机构的职责和分工,对按照法定程序批复的预算进行合理分解,规范内部预算追加调整程序,发挥预算对经济活动的管控作用。

四、单位应当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确保预算严格有效执行。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定期通报预算执行情况,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五、单位应当加强决算管理,确保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加强决算分析工作,强化决算分析结果运用,建立健全单位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机制。

六、单位应当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收支业务内控制度

一、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收入内部管理制度。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有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收款、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二、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由财务部门归口管理并进行会计核算,严禁设立账外账。业务部门应当在涉及收入的合同协议签订后及时将合同等有关材料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依据,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及时入账。财会部门应当定期检查收入金额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对应收未收项目应当查明情况,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催收责任。

三、涉及非税收入收缴的单位,应当依法组织非税收入,按照规定开具财政票据,做到收缴分离、票款一致,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或者私分。

四、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财政票据、发票等各类票据的申领、启用、核销、销毁均应履行规定手续。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设置票据专管员,建立票据登记台账,做好票据的保管和序时登记工作。票据应当按照顺序号使用,不得拆本使用,做好废旧票据管理。负责保管票据的人员要配置单独的保险柜等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

单位不得违反规定转让、出借、代开、买卖财政票据、发票等票据,不得擅自扩大票据适用范围。

五、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支出内部管理制度,确定单位经济活动的各项支出标准,明确支出报销流程,按照规定办理支出事项。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有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支出申请和内部审批、付款审批和付款执行、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六、单位应当按照支出业务的类型,明确内部审批、审核、支付、核算和归档等支出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应当严格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一)加强支出审批控制。明确支出的内部审批权限、程序、责任和有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当在授权范围内审批,不得越权审批。

(二)加强支出审核控制。全面审核各类单据。重点审核单据来源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真实、完整,使用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预算,审批手续是否齐全。支出凭证应当附有反映支出明细内容的原始单据,并由经办人员签字或盖章,超出规定标准的支出事项应由经办人员说明原因并附审批依据,确保与经济业务事项相符。

(三)加强支付控制。明确报销业务流程,按照规定办理资金支付手续。签发的支付凭证应当进行登记。使用公务卡结算的,应当按照公务卡使用和管理有关规定办理业务。

(四)加强支出的核算和归档控制。由财会部门根据支出凭证及时准确登记账簿;与支出业务有关的合同等材料应当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

政府采购业务管理内控制度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货物购置、工程(含维修)和服务项目,应当按照规定实行政府采购。

二、采购机构进行政府采购活动,应当符合采购价格低于市场平均价格、采购效率更高、采购质量优良和服务良好的要求。

三、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机构及其他工作人员在政府采购工作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1、擅自提高政府采购标准:

2、以不合理的条件对供应商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

3、在招标采购过程中与投标人进行协商谈判;

4、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后不与中标、成交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

5、与供应商恶意串通:

6、在采购过程中接受贿赂或者获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7、开标前泄露标底:

8、隐匿、销毁应当保存的采购文件,或者伪造、变造采购文件;

9、其他违反政府采购规定的行为。

资产管理内控制度

一、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内部控制

强化资产管理意识,不断完善资产管理制度,规范购置、使用管理、处置资产等管理行为。通过加强内部管理,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二、建立资产台账,摸清家底

建立、完善了资产台账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能够做到定期、不定期对资产进行清理核实。

三、开展资产清理活动,堵塞资产流失漏洞

对资产进行清理,以帐对物,以帐查物,见物就点,见帐就清,不重不漏,做到帐物相符,建立详实资产台账。从制度和源头上杜绝私自处置国有资产的现象,堵塞资产流失漏洞。

四、确保资产安全良好

计提维修费用,将固定资产维修费用纳入年度预算,专款专用,专账管理,并做好维护台帐,确保固定资产技术状况处于良好水平,性质稳定状况。

建设项目管理内控制度

一、严格按照概算投资

二、严格履行审核审批程序

三、建立有效的招投标控制机制

四、不得存在截留、挤占、挪用、套取建设项目资金的情形

五、对存在工程变更的,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完善工程变更手续

六、严格按照程序及建设内容对已完工的项目进行验收与决算

七、严格按照规定保存建设项目相关档案并及时办理移交手续

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一、合同必须归口管理

二、必须明确应签订合同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条件

三、严格有效监控合同履行情况

四、必须建立合同纠纷协调机制。

重大事项决策制度

为了认真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提高党委政府政府的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推动党委政府决策向科学化迈进,根据有关法律、方针、政策,特制定本制度。

一、议事决策的重大事项范围

1、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乡发展规划等;

2、公共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涉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项目;

3、社会保障、就业、稳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社会公共事项;

4、重要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修改和废除;

5、乡机关机构设置、调整、人员编制及干部任免事项;

6、村、社区的干部任免事项;

7、乡属资产产权交易、租赁等有关事项;

8、大额资金的支出;

9、大型会议(党代会、人代会、经济工作会议等)的筹备;

10、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的研究处理;

11、需乡党委政府集体研究决定的其他重大事项。

二、重大事项决策程序

1、拟提请集体讨论的重大决策建议,必须先由承办单位报乡分管领导审核,由书记与乡长审定后按程序提交会议讨论决定,无特殊情况不得临时动议。

2、对事关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关单位应在提请集体讨论决策前,必须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提出较成熟的方案。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重大决策课题,应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论证。

3、方案形成以后,应按决策事项涉及的范围进行公示,征求村、社区、企业、基层组织和群众的意见;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应根据需要通过召开民情恳谈会、座谈会等形式,直接听取群众、专家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予以修改完善。

4、须经党政领导会议研究决定的重大事项,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应出席人员到会方可举行,其中分管该项工作的领导必须到会,如分管领导因故无法到会,除特别紧急事项须立即进行决策外,该事项应留待下次会议决定。

5、重大事项决策的有关会议由乡长召集并主持。在决策时,先由有关领导或责任部门对重大事项的背景、必要性、可行性、主要内容和各方意见进行说明,然后进行充分讨论,会议主持人应在听取其他与会人员的意见后再表明自己的意见,未到会人员的意见,可用书面形式在会上表达。

7、议题经充分讨论后,应按照民主集中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采取口头、举手或者投票表决的方式表决通过。

8、对重大紧急事项、突发性重大事件,书记、乡长或经授权的分管领导可根据需要简化决策程序,及时作出相应处理。

9、决策的过程要以会议原始记录的形式记录并保存,最终决议要形成《会议纪要》印发有关部门和与会人员,并统一立卷归档。

10、决策形成后,对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应及时通过政府公告、政府网站、政务公开栏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并向乡人大通报;涉及乡人大法定程序的,要提请人代会审议通过后实施,遇有特殊重大事项逐级上报。

11、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要加强督导和调度,并及时将工作进展和最终结果向乡党委政府、人大和政府报告。同时,必须通过政府网站、政务公开栏等多种形式及时向社会公开项目实施结果。

篇2

前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已实施,合同管理内部控制是《规范》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制度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内容、关键岗位及内部工作流程,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的主要风险,并提出了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

一、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概述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单位,其在履行社会合同,又称为契约、协议、是平等的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作为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是当事人协商一致的产物。依法成立的合同从成立之日起生效,具有法律约束力。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及依法行政的深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作为能够独立享有民事权管理职责,提供公共服务或从事民事法律行为时签订的经济合同正在逐年增加,单位面临的合同风险也日趋加大,合同管理已经成为单位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合同管理指单位为实现合同目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合同从立项、谈判、起草、审批、生效、履行、变更、纠纷解决以及合同归档的整个工作流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行为的统称。从工作实践角度来看,合同管理包括合同立项、合同谈判、合同起草、合同审批、合同签约、合同文件、合同执行、合同结算、合同变更等一系列环节和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是指由单位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单位合同目标、有效维护单位合法权益、降低合同风险、有效提升单位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防范合同舞弊、预防腐败的过程。

二、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目标

1.确保合同立项民主科学,合同订立事项须经过决策层的集体科学决策并履行授权审批程序,防止遗漏应订立合同的经济事项,防止以口头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以单位名义对外签订担保、代替书面合同办理经济事项,防止未经授权擅自以单位名义签订合同,或者违反投资及借贷合同

2.确保合同订立周密严谨,合同订立前经过公平有效的谈判或协商,确保起草的合内容完整,合法有效,无法律漏洞或权利义务瑕疵;合同文本措辞严谨,逻辑周密;正式合同订立前应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防止因合同文本失当而导致单位利益受到损害。

3.确保合同履行有效监控,时刻关注合同履行情况,遇有特殊情况造成履约困难,

或发生合同纠纷、变更、解除等情况时,确保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维护单位合法权益。

4.确保合同档案安全完整,确保与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等事项相关的档案能够及时整理留存,确保合同档案安全完整,保密,防止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者商业秘密。

三、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内容

1.职责分工控制。明确划分各职能部门在合同管理方面职责分工,确保单位部门

职责明确,合理分工,各司其职,顺畅沟通。

2.决策机制控制。建立科学、民主、高效的合同订立决策制度,确保合同立项合

理合法能够有效满足单位的管理要求,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合同风险。

3.订立审批控制。建立合同文本订立审批流程,将与合同管理相关的职能部门均

纳入审签流程,确保合同文本周密严禁,无重大法律或专业疏漏。

4.履行监管控制。重视合同履约监控,在合同订立后及时关注合同履约进展,发

现隐患及时处理,防止签订后因缺乏监管而失控。

5.考核追踪控制。与合同岗位责任制结合,健全合同管理考核追踪制度,定期考

核合同管理情况及合同履行效果,切实实现合同风险防范问责。

四、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业务流程

(一)合同管理牵涉的部门及岗位

行政事业单位的合同管理同时牵涉单位内部外部的多个部门及岗位,外部包括:合同对方当事人、技术及法律领域专家等。内部包括:合同事项发起部门(合同执行部门)、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审计、纪检及财务部门,单位决策层及各部门内部的相关岗位工作人员。

(二)合同管理业务流程

1.合同管理业务流程图

2.流程节点简要说明

五、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的主要风险

狭义的合同风险是指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终止的过程中因行为不当给合同当事人造成的利益损失,如合同对象选择不当造成履约困难,合同文本不严谨造成单位合法权益损失,合同内容不符合法律法规相关规定造成合同无效等等。合同风险种类多样,形成原因错综复杂,总体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合同风险主要存在于合同调查、谈判、起草、审批、签订、履行、变更及合同保管等环节。

1. 合同调查立项环节。合同调查立项环节,单位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前期未对合

同事项作出恰当的可行性评估,未对合同事项做出科学决策,立项重复或者不合

理,无法满足单位管理要求;或者是在对合同对象进行背景调查时,·对被调查对象的履约能力和商业信誉未给予恰当评价,将不具备履约能力的对象确定为准合同对象,将具有履约能力的对象排除在准合同之外,无形中加大合同违约风险。

2. 合同协商谈判环节。协商谈判环节的风险主要包括:忽略合同关键条款、对合同

中的关键、重大问题做出不当让步;泄露与合同谈判相关的单位机密。比如:对合同标的物的数、质量、技术标准。价款、酬金支付方式、履约期限、地点、违约责任、争议的解决方法等涉及合同双方权利义务的核心条款做出了不当的让步或遗漏。最终损害单位利益。

3. 合同起草审批环节。在合同文本起草及审批环节,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主要风险

包括:合同文本内容存在的不合理、不严密、不完整、不明确、表述不当或者可能引起重大误

解的条款;合同文本内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导致合同无效;在合同审核过或国家产业政策导致合同无效;在合同审核过程中没有发现并纠正合同不当内容和条款。

4. 合同签署生效环节。合同签署生效环节的风险包括:空白法人授权书管理不当,

超越法人授权期限或事项签订合同;合同印章管理不当,为未经过审批流程的合同加盖了合同印章;签署后的合同被篡改;已签署合同未妥善保管,发生合同纠纷时无法举证等。

5. 合同履行环节。合同履行过程汇总的风险主要包括:本单位或对方没有恰当地履行

合同中约定的义务;发生合同纠纷处理不当损害单位利息;危机时发现对方的违约行为并采取补救措施;对方违约时未及时追究其违约责任。

6. 合同变更、终止环节风险。此环节包括:应当变更合同内容或条款但未及时给予

变更;合同变更未履行内部审批手续至合同变更不当或无效;未达到终止条件的合同终止;合同终止未及时办理相关的手续等。

六、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

1.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明确职责分工。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内控制

度,明确设置经济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并根据需要设置合同审核部门,同时应明确归口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在合同管理各个环节的职责。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负责组织合同订立会审、合同档案管理等工作,配合合同执行部门监控合同履行,在发生合同纠纷时协调相关部门介入处理;合同订立事项的发起部门(执行部门)应负责开展合同项目可行性研究、

合同履约对象背景调查,经济事项谈判、合同文本起草、对重大合同提出会审申请等工作,同时也应对部门牵头订立的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控,并在合同发生纠纷时介入处理;合同审核部门负责对拟定的经济合同进行审核,重点关注合同的合法性、可行性、经济学和严密性。

2. 建立科学民族的合同决策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科学、民主、高效的合同订

立决策制度,合同订立事项立项前应充分论证项目的必要性,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合订立决策应坚持民主、回避原则、对于部门影响重大或者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应组织技术、法律、财会等领域的专家参与讨论决策,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参与相关工作,以确保合同订立周密严谨,最大限度地保障单位单位的合法权益。

3. 完善合同订立审批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经济合同订立审批制度,明确合

同在订立。签署、变更、解除等环节的授权审批权限,将单位的审计、纪检、财务等职能部门纳入合同订立审批流程中,与合同事项发起部门(执行部门)及合同归口管理部门一并作为合同审签的环节;明确合同的签署权限;妥善保管印章和空白法人授权书,明确法人授权的期限和事项,防止未经授权擅自以单位名义签

订合同或者是无权越权情况出现。

4. 加强合同履行监控,有效防范违约风险。单位应建立经济合同履行监管制度,明

确由合同执行部门跟踪合同履行情况,遇合同履行困难或合同纠纷由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协调解决;确保合同当事人遵循诚信原则严格履行合同,发现履行隐患时及时反馈,并采取保护性措施;确保在发生合同违约或合同纠纷时,能够迅速反应,在规定时效内依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防止因履约监控缺失损害单位权益。

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 管理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及特点

(一) 内部控制含义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内部控制是由单位管理层及员工共同采取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它的意义在于保证单位在合法经营、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的基础上,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单位实现发展。

(二) 内部控制的特点

内部控制是一个持续发展和改进的过程,它贯穿在单位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随着单位经营管理的新情况、新要求而改进。它由单位中各个层级的人员共同实施,包括单位负责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每一名普通员工,都对实施内部控制负有责任,单位负责人负责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有效性实施;虽然,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在形式上表现为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有助于及时识别和处理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信息报告质量、资产管理水平和法律遵循能力,实现经营目标,但因为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管理层的逾越及串通舞弊等原因,难以确保成功。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状况

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没有覆盖到单位的所有员工和全部业务环节,存在现金流转不通、固定资产管理混乱、不按规定使用专项资金、不按规定保管印章、账簿与实物不符、银行对账单只由出纳一人对账等问题。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存在以下问题。

(一) 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

大部分单位内部控制领导对财务部门不了解也不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财务部门仅仅充当“出纳员”的角色,只负责日常账务处理,没有真正起到理财的作用。例外,很多单位内部控制领导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是财政预算拨款,不需要进行资金管理,只要按规定编好预算、取得资金和使用资金就可以了。

(二) 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单位内部分工不明确,各部门没有定岗定责,没有坚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和互相牵制,以达到会计内控的目的;二是没有依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与《会计法》,结合有关部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三是内部监督较弱。内部审计部门或者内部审计人员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执行、财务管理情况检查和监督流于形式等。

(三) 没有建立符合本单位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

有些单位由于内控制度不完善,在实际操作中仅凭经验、口头文件办事,这样往往分不清责任,容易造成同事之间的矛盾。还有一些单位虽然制定了一些会计内控制度和办法,却因陈旧滞后、不完整等原因没有执行,有等于没有。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柔性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内部控制的柔性化管理就是在遵循内部控制基本程序的基础上,结合行政单位自身情况和外部情况予以适当变化的实施内部控制。它具有如下意义。

(一) 更好的保护资产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资金,用好、管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是实现依法理财工作的基本前提条件,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使单位在财务工作中有据可依,做到科学化的财务管理和规范的收支,以减少财务工作的随意性,避免资产的流失,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为实施依法理财奠定基础,保证政府依法理财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 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内控制度通过科学的岗位设置、制定和执行规范的业务处理程序,使会计资料在相互牵制的条件下产生,这样可以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进而防止错误和弊端的发生。有些单位没有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致使会计资料在传递过程中失真,进而导致其他问题的发生。所以,科学、健全的会计内控制度是保证单位会计信息可靠、准确的基础。

四、柔性化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分析

(一) 加强内部控制环境的管理

1、强化内控意识

目前,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因为对内部控制知识缺乏基本了解,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认为其可有可无;有些单位尽管制定了各种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实施也只是流于形式;还有些单位负责人过分夸大了内部控制的作用,认为只要实施内部控制,就可以高枕无忧。这些认识都太片面。良好的内控意识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所以,有必要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普及内部控制知识。这个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组织内部控制研讨会实现。只要意识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才能在遵循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控制对象和控制环境进行柔性化管理。

2、科学设置组织机构及岗位职责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有限,从而导致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职能和岗位设置不科学,职责不清。记账、保管、经济业务决策人员相互之间没有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

健全规范、相互制衡的组织结构是一个单位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前提条件。规范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两层意思:①岗位设置要使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不相容职务包括授权与执行某项经济业务;执行某项经济业务与审核该项经济业务;执行某项经济业务与记录该项经济业务;保管某项财产与记录该项财产等。②组织机构之间要能相互控制。部门之间既要有相应的职责和权限,又要保证同一项业务经过每个部门,以便于各部门之间相互检查和监督。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合理设置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结构机制。只有完善了内部控制体系,才能保证内部控制的柔性化取得良好的绩效。

(二)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1、 强化预算控制

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资金使用都是根据上一年的部门预算来执行,因此,预算控制对行政单位来说尤其重要。强化预算控制就是进一步完善预算控制体系,更加合理的确定控制标准;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尽量扩展部门预算的实施范围,并严格化预算的调整和追加程序。

2、 加强会计核算和监督

加强会计核算和监督就是在严格经济业务的审批手续、经济活动的会计核算制度、财产物资的保管制度、内部稽核制度等会计基础工作的条件下,提高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3、 强化内部审计工作

实践表明,规范化和制度化内部审计工作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首要工作,同时也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有效手段。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就是,在加强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审核的基础上,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单位内部的各项规定的执行情况,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反馈给单位领导,以便单位及时改进相关工作。

4、 加强财产保护控制

为确保财产的安全和完整,行政事业单位应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加强财产保护控制,一方面要求建立完善的实物财产采购、验收、入库、领用、计量制度,妥善保管涉及资产的各种文件资料,避免记录受损、被盗、被毁。尤其是在计算机处理条件下。另一方面应该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程序,以便及时发现资产管理上的错误以及浪费,保护各项财产的安全与完整,进而改善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

5、完善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审批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方法,它要求单位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业务经办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这样可以保证单位所有的业务都能按照既定的方针进行,防止某个部门或个人。

授权审批控制分为常规性授权控制、临时性授权控制和集体决算审批或联签制度。常规性授权是指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临时性授权是指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的应急性授权;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是在制定重大决策时进行的授权方式。完善授权批准控制,就是明确规定三种授权审批控制的界限和责任,确保单位重大的经济业务事项通过集体研究和决策,防止某些部门或某个领导独断专行,造成损失和浪费。

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控制实施的具体依据,也是柔性化管理取得极小的前提保证。完善了内部控制制度,柔性化管理才能得以展开。

参考文献:

[1]姜晖.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探讨.现代商业,2010;17

[2]穆童.浅议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9;10

[3]段卫.试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大众商务,2009;07

[4]童淑平.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06

篇4

关键词: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思考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所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实现自身的又好又快发展,如果仅仅是依赖固有的管理和控制方法,那么这样一来就极易导致原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组织结构限制行政事业单位的革新[1-2]。虽然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将自身的内部控制提上日程,并或多或少地促进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因为存在着长时间缺乏内外部约束机制、单位管理不够集中等问题和不足之处,所以,就非常有必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为了更好的适应外部全新环境的变化,并提升自身内部控制管理能力,所以就非常有必要致力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研究,以便可以促使其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实施内部控制是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逐渐加强对本质的改革,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范围也得到了迅速的扩大,不但需要进行日常基本的工作职能,还要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来,以此更好地维护我国公民所具有的基本权利,即政治和经济。因为在我国社会中,行政事业单位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所以,其不但承载着人民所赋予的使命,而且还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基于此,这样就极易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在并无内部控制的情形下,发生非法地行使自己所拥有权力的情况,使得公民应有的权利和权益根本无法得到保证。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出现了利用职权非法取得钱财等问题,而针对所存在着的这些问题,仅仅通过政府设置的规定进行限定是根本不够的,还必须着手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通过内部控制,可以较好地明文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流程,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始终基于公民的角度上辩证地看待问题,奉公守法,公正地执行法律。

(二)通过内部控制实现经济效益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在追求社会效益目标的同时,还要不断地致力于经济效益目标的追求。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仍然处于传统的状态,所以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发展的难度,致使行政事业单位无法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目的,甚至会出现资金浪费等情况的发生。但通过内部控制,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更具有规范性,加快工作速度,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平衡其内外部的关系,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水平,最后保证其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实施内部控制可以防止资产流失

事实上,可以这样说,财政拨款是行政事业单位获取资金的重要渠道,基于此,就非常有必要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以此来防止私吞等情况的发生。并不断地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可以根据财务制度的要求有效开展,提高财务工作的严谨性,尽可能地防止因为工作失误而导致的单位国有资产流失情况的发生,在根源上遏制私吞公款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四)实施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适应时展的要求

现如今,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生产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面临巨大的压力,对于行政管理部门而言,内部管理机制的健全是有效履行好各项行政职能的前提。一旦市场经济发展到相应的程度,那么内部控制的问题就会越来越显著。所以,为了更好地优化工作方法,提升管理效果,就非常有必要加强内部控制的提升。事实上,要想更好地实现改革现代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的目标,就离不开内部管理控制的支持,只有致力于内部控制管理的工作,才可以在时代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最大程度上提高社会效益。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管理模式的限制

现阶段,虽然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内部改革的目标,但纵观实际情况来看,其管理模式并未从真正意义上得到创新,所以致使内部控制无法更好地实施[3]。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的是“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虽然此种模式可以较好地提高其的工作效率,避免权力分散的情况发生,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样极易造成判断错误的情况发生。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无法实现约束,所以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內部机构之间制衡作用的发挥。而且与一般的企业不同,通过企业内部监督管理机构可以较好地监督企业的决策等。所以纵观行政事业单位来看,虽然已经建立了相关的机构,但因为深受“金字塔”模式的影响,所以就限制其应有作用的发挥。

(二)会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事实上,可以这样说,会计管理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对行政事业单位整体的财务水平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从我国的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制度仍然存在造假账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会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的现状,势必会降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力,无法更好地开展评估和监督其预算等各项工作。

(三)对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强有力的执行力度

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缺乏强有力的执行力度,具体以财政资金的使用和支出为主。尽管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设置了管理层,但由于其对部门的控制并不严格,所以就造成一些部门并未严格根据批准流程申请资金,最终造成财政经费管理缺乏条理性。同时,也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的难度,使得其财务数据无法得到更好的管理。

(四)不具备有效的监督机构

基本上,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是以横纵向来实施的。横向主要是指审计部门,而纵向则主要指的是管理层的监督。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审计部门仍旧无法脱离其他部门的约束,由此一来就导致审计部门无法充分地发挥出来自身所具有的监督职能。另外,管理层对下层部门的监督经常存在滞后性,再加上其隶属关系,所以就出现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任其所为的情况,最终使得内部控制制度无法得到更好的监督。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对现有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针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而言,要想更好的迎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就非常有必要改革产权制度,并加快对自身现有管理模式改革的脚步。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要积极学习我国企业法人内部管理制度,创建和完善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真正意义上实现各项权利的分离。通过各级管理机构来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另外,给予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充分的重视,避免发生管理不当的情况,明确划分和规范不同机构的职能和权力,有效管理资产,保证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和职责可以分配得更清楚。

(二)健全会计管理制度

归根结底,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在于完善会计管理制度[4]。而会计管理制度的健全则必须着手于预算的审查和批准制度,并且只有经过层层的审查和申请流程,才可以通过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预算,对于预算的内容等都需要充分地反映在申请表中。财务管理部门审核通过后,再由上一级负责部门审核批准。同时作为会计事务管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必须要有效的监督和评估预算使用的情况,并不断地改善会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随着科学技术的纵深化发展,会计事务的管理也相比较之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趋向于信息化方向发展。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致力于对会计管理技术的改善,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创建完善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以此来达到提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质量的目的。

(三)全面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执行力度

事实上,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而言,要想切实的达到制定的目标,不但需要着手于制度本身,还离不开行政事业单位各方人员的支持。创建完善的领导责任制,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得到有效的贯彻,并将责任风险与主要负责人的决策联系起来,促使负责人在进行重大决策时可以慎重做出正确的决定。另外,针对有关项目,有必要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和外界公开信息,方便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工作部门和公众可以对其展开更好的监督。不但如此,还必须加强对员工培训的重视,并对于参加行政单位应聘的人员,要制定相对应的筛选标准,对于综合素质高的应聘者要优先录取,避免招聘人员出现非法行使自己掌握的权力等情况。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员工,则必须实施相应的培训,以便提高员工自身的整体能力,同时定期对员工的表现实施评估,促使其可以依照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严格要求自己。

(四)加强审计制度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制度,提高审计制度的独立性,切实的发挥其所具有的监督作用。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审计制度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审计制度的运行是一个动态监管的过程,离不开会计制度和经费使用的支持。所以,为了确保审计制度能够得到更好的实施,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其他部门做好配合的工作,以便能够有效地监督内部控制制度。

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内部控制 措施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实质上就是利用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与开展会计工作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监督、控制以及调节,在此基础上提升经济管理方面的能力。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国有资产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提升事业单位资金成本的使用效率与财务信息整体质量,因此事业单位应当充分重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现阶段,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人员的意识薄弱、综合素质较低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总体管理状况,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财务管理水平,因此需要予以重视。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业务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但是由于事业单位编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一部分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一些财务人员在上岗之前并没有接受系统培训,因此工作能力、业务水平还有所欠缺。所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加强,首先应当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还有一些财务人员内部控制意识较为薄弱,财务管理人员并没有充分重视内部控制,严重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整体水平。

(二)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长期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数事业单位在财务方面均是由上级部门供给,所以财务管理制度容易出现一些漏洞。尤其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整个过程中,大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尚未完善;一方面,财务管理内部分工不合理,责任没有得到落实,导致财务工作效率较低,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不足,出差管理制度、大额费用审批制度、现金管理制度以及财务物资管理制度等均存在管理不到位问题。同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过程中缺乏连续性,会计账目与上级领导频繁变更等,都会造成财务管理工作出现波动状况,导致乱账等一系列不良状况出现。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基础与前提,主要是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只有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够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有制度可遵循。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贯穿于事业单位的整个管理过程,为了强化内部控制,应当确保财务监督、财务公开、财务预算、财务计划、审批权限以及先进管理等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均有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同时,事业单位还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结合国家财政财经法规制度,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位,对责任进行细化,做到早发现、早解决,以此强化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除此之外,事业单位在内部应当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支出约束机制,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重视各个部门在资金成本方面应用效益的提升。

(二)建立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经费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非常主要的一个环节,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充分重视经费开支的合理控制,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财务管理起到约束作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票证、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安排专人保管现金,每日将现金账结清,每月进行一次结算,保证资金与账目相互符合,确保现金余额处于库存限额内;同时,还要安排专人对转账支票与现金支票进行保管,严格审查原始凭证。

(2)合理控制会计系统,实行会计制度。根据会计系统控制要求,对会计工作进行相应的设计,明确每一位在岗人员具备的职责,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制衡机制。

(3)对岗位进行分工控制,合理分离不同的职务,只有对不同的职务进行合理的分离管理,才能够保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中的有序性,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整体水平。

(4)充分重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建立一个完善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对内部控制制度监督进行合理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找寻内部控制中发生的一些问题,提出合理的改进策略。

(三)重视外部审计、财政检查以及内部控制

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首先应当对专门的内部财务管理机构进行设立,切实履行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义务与职责,还要有机结合财政检查外部设计与内部控制,以此更加全面的管理事业单位财务,将审计、监察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财务管理程序进行严格的规范,明确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财务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因此需要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且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此确保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主要是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充分重视财政检查、外部审计以及内部控制,以此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臧晓冬.探究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主要对策[J].新经济,2014,Z1:80-81

[2]叶惠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研究[J].会计师,2013,15:60-61

篇6

会计内部控制指的是一个单位从确保各项业务工作顺利有效进行, 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也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有力手段。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保护资产,加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提高经营效益,贯彻执行所制定的各项管理政策,促进单位经济健康成长而在单位内部所采取的组织规则和一系列调节方法与措施,也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控制核心,只有建立切合适应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能防控财务风险。

充分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促进作用

内控制度能够减少资产损失风险的重要措施。内部控制是以计划目标为依据的控制,内部控制对计划的鉴定与分析,使计划更加正确可靠,更有利于制约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消极因素。固定资产主要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内部控制应有保证财产安全和充分利用有形资源或无形资源的规定,以免因有意、无意的错误而造成损失浪费。因此,我们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特点,分析、归纳、设计合理的业务流程,查找管理的薄弱环节,健全全面风险管控措施,保证固定资产安全、完整、高效运行。通过对资产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检查测试,评价它的存在性、健全性、遵循性和效益性,促使本单位管理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提高本单位经济效益,成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一项主要工作。

内部控制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控制核心,只有建立切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能防控财务风险。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若不加以防范将会造成财务收支无法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等不良后果。因此,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实现了财务会计管理从分散型向集中型的转变。从资金、银行账号到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集中管理的力度不断加大,有效地增强了财务会计管理的可控性。财务会计管理失控的问题从源头上得到了有效遏制,促进了财务管理的不断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受其上级部门影响比较大。财务会计系统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业务活动方法程序。财务会计系统有很强的内控作用,但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事前控制作用差,所以不能简单的由财务会计制度替代内控制度。控制流程指管理者单位制定的方针政策、程序,用以保证达到内控目的。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需要利用机制、系统的观点来对其进行探讨、研究和实践。如何设计出一套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科学、有效的会计控制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行政事业单位自身不以营利为目的,是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执行者和贯彻者,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对一些单位领导随意任用会计人员,或因个人意志导致内控失效的要予以追究责任。只有客观公正地给予考核评价、奖惩结合,才能激励和鞭策推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关部门及干部职工尽心尽责地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实践证明,建立并严格执行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于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强化管理,控制风险,发现、防止、纠正错误与舞弊行为等具有重要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内控意识不足,内控制度弱化。内控意识是内控环境中的关键内容,良好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基础性保证。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完善和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但一些单位的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内控意识不强。有的单位认为建立控制制度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而这种人力、物力的耗费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又难于确定,因此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有的单位对会计内部控制的认知度不足,没有建立起完整、全面、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即便是有的单位建立了会计内部制度体系,其管理的方式与核算的方式不够合理,只是单纯地硬套公式,照搬套路,根本完全没有从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财务会计管理角度出发。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待完善。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适用性较差;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内控制度,但未能严格执行,对制度的执行及效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内部控制制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认识欠缺,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未建立或不健全,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因领导重视不够,使制度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形同虚设。如有的单位制定的内部管理制度陈旧,未及时更新,有的未制定内部管理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目前,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很少组织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很大一部分人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有的单位会计人员是一岗多职,岗位之间没有起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作用。

内部控制方法体系不够完善。首先,会计核算不够规范。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并不是十分规范,主要表现在对原始凭证管理、财务核算处理以及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等方面。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填制原始凭证时不能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的内容填写,并且没有严格执行相应的经手手续制度。其次,管理方法和体系不够完善。有些经济事项没有较为明确的审批控制业务流程,导致一些单位为相关的项目购买设备时,在没有订立合同和对应发票的情况下就直接支付入账。有的单位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仅凭经验、贯例办理,随意性较大,业务流程控制往往过于简单;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内控制度,但未能严格执行,对制度的执行及效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内控制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财务会计系统有很强的内控作用,但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事前控制作用差,所以不能简单的由财务会计制度替代内控制度。控制流程指管理者单位制定的方针政策、程序,用以保证达到内控目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流程通常较少考虑成本效率制约而把严密性、政策性放在首位。以上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内控结构,为合理建立内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实现路径

强化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意识。财务管理是单位内部管理的核心,财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规范和加强单位财务管理的基础,是坚持依法办事、依法理财,接受内部监督和外部检查,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管理方式,把单位财务工作制度化,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根本途径。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行业、规模、性质、所处地域、组织形式等不同,高风险领域不同。必须对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相关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使他们了解、掌握内部控制基本知识, 充分认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培养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和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并明确单位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业务经办人员各岗位工作人员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的责任和要求,建立有效的相互制衡、激励奖惩的机制,充分调动整个内部会计控制队伍的积极性,形成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除了上级部门有比较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并可以遵照实施外,单位应当制定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如制定财务管理办法、经费支出标准、差旅费报销管理办法、会议费报销管理办法、库存现金管理办法、采购管理办法等内部管理制度。以行政单位会计管理制度为载体,统一模式,制定相对规范的行政单位内部财务会计管理控制制度,使各行政单位在内控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有章可循,使得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机构和岗位设置合理、职责权限划分明确,从而进一步减少资产损失风险,切实规范行政单位的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篇7

摘 要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阐述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有针对地提出了新时期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议,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导。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财务管理

内部控制是现阶段先进管理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以预防为主,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程序并采取措施保证其有效执行来防范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以强化单位内部管理,不断提高管理的效果及效率。近年来为建立公共财政管理框架,我国先后实行了预算管理、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管理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强化内部控制,规范运作,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状况不容乐观,笔者现结合工作实际就新时期如何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作如下探讨。

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单位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内部管理相对混乱

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过多地注重业务工作的开展,以完成上级领导交办工作任务,内控意识不够,对单位的内部控制重视不够,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单位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或有制度也只是满足于印在纸上,贴在墙上,用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不能得到有效实施,导致单位内部管理相对混乱,如不能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进行内部分工,致使岗位之间缺乏相互制约,相互牵制,极易引发违法乱纪行为;资产管理不规范,资产增减变动入账不及时,长期不进行盘点,账实不符现象严重,难以保证资产保值增值;有关制度执行不力,相关业务不能按按章办理,开支标准过高、违规支出较多、浪费现象严重,导致预算不能有序执行,甚至影响了单位的正常运转。

2.财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中专业出身的较少,大多由一般人员兼任,且年龄结构老化,习惯于传统模式的财务核算工作,对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理解不够,缺乏协助单位领导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有序执行的能力,加上责任意识缺乏,未能真正发挥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的职责,这也是单位内部控制不到位,内部管理相对混乱的重要因素。

3.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

一直以来各级政府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考核管理都侧重于资金管理是否合规和有关法规的执行情况,对单位内部控制情况考核较少,即使考核也只是简单地听听报告,看看材料,走过场的多,真正落实的少。

二、原因分析

1.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财政部近年来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主要是用于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行为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适用性较差,国家迄今为止未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台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单位无法按统一规范进行操作。

2.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大多为财政拨款,加上单位不进行成本核算,不存在作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理念,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比较简单,从而导致单位领导对财务工作的重视不够,对财务人员的任用相对比较随意,放松了对财务人员队伍建设。财务人员也未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盲目认为自己现有的知识足以应付目前的财务工作,缺乏应有的危机感,对新知识的学习意识不足,参与单位内部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

1.不断增强单位领导的内控意识

根据我国《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因此单位负责人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对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起着绝对关键的作用,只有单位领导高度重视,并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才能有序开展,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不断得到完善,并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培养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充分认识到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掌握内部控制知识,从而切实履行起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职责,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奠定基础。

2.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与财务管理紧密相联,互相促进,要搞好单位的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工作除了需要单位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更离不开财务人员作用的发挥。单位领导要清醒地认识到新时期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对加强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配备有责任心的人员从事财务工作,并通过短期培训和进修学习提高在职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使他们以《会计法》为行为准则,真正树立起遵纪守法、坚持原则的观念,坚决抵制各种违法行为,真正发挥出财务管理和监督作用;同时要督促他们自觉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由核算报账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树立效益理财观念,以适应新时期财务管理的需要,增强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搞好单位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

3.不断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我国《会计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国家财产安全稳定”,建议财政部门针对行政事业单位无统一的内部控制规范进行操作的实际,及时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各单位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支出审批制度、票据管理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并确保制度得到有效执行,为单位严格支出审批,有序执行预算,规范票据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4.强化监督考核

财政部门是会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组织和指导,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建设作为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审计部门是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监督机构,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进行专门审计。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水利 事业单位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机制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水利基础建设力度,水利事业单位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峰。由于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水利建设,从而使得水利事业单位的管理更具挑战性,面临的风险也更加严峻。水利事业单位相比其他事业单位来说,更要追求稳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否确保水利工作的正常运行和进行开创性建设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基础,所以,对于水利事业单位来说,认真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是极为必要的和重要的。

一、水利事业单位开展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一)是现代水利事业单位发展的内在需要

水利事业单位是水利基础建设、维护和开发的主体,各种针对水利基础建设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使得水利事业单位必须学会独立承担风险。作为水利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最重要的就是要使水利事业单位的工程、设施等各类资产在尽量避免风险出现的状态下运行,降低损失,又或者在遭受损失之后能够得到及时弥补,维持更大的利润。对于水利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来说,应该满足水利基础建设的要求,探索出有效的低成本运行方式,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科学地控制风险,预防风险发生,只有在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后,才能做到。

(二)是不断深入的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

水利基础建设受到国家的重视,也意味着水利事业单位将面临更深入的改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所遇到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解决。因此必须对水利事业单位加强风险管理,才可能减少国有资产的损失,保证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通过合理化的风险管理机制来解决。

二、水利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现状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水利基础建设的发展在新时期也有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现代工农业的发展势态,水利事业单位也越来越重视单位内部管理,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思想也陆续被引进到单位建设中来,各级领导也越来越重视科学管理理论,风险管理也就被单位作为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重要,但是却只是刚起步,很多问题都有待解决,风险管理机制也不健全,正在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对于水利基础管理中的一系列风险问题的处理方式欠缺科学的理论支撑,所以在执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会被束缚。各大高校也都开始开设风险管理的专业课程,这正是为风险管理储备人才,为实现事业单位高水平管理提供更多更优秀的储备力量。

三、应对水利事业单位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风险管理意识

对于水利事业单位来说,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不断提升单位员工的风险意识,是实施有效风险管理的前提,是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步骤。全体员工强烈的风险意识,更容易在单位出现风险的时刻,及时发现风险,并对风险进行强有力的控制,确保单位在低风险的状态下运行。加强风险管理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讲座、外出参观、培训等来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时刻将风险意识置于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制度的完善是实现风险管理的必须之路,如何强化风险管理,有赖于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对于水利事业单位,完善风险管理制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结合单位自身的业务特点,是主要以水利工程为主,还是水利管理为主,建立适合的风险管理制度,以风险管理信息来评估和评价水利事业单位工作的各个环节。例如,自灌流区的风险管理制度根据其主营业务来建立时,就应主要考虑固定资产的损耗及水利灌溉费用管理两个方面的风险点。第二,结合水利事业单位内外部环境,按照单位的发展战略,确定风险的承受限度,风险管理指标等,根据各类风险点对单位发展的影响程度,科学的制定风险规避办法。第三,随着水利事业单位不断深化改革,应该对风险管理制度,根据现阶段单位的现状进行及时更新,以保证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三)构建内控管理制度

我国水利事业单位直属国家机关,所有资金来源都源自国家拨款,资产管理属于水利事业单位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部分单位的资产和资金使用和支配权力过于集中,往往由一个领导来进行管理,从而使得,资金在某些情况下被截留、挪用,甚至于贪污,使得资金管理成为单位内部的一大风险点。即使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但在缺乏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情况下,也是无法真正做到规避风险,降低损失的。因此,构建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通过内控来限制资金和资产使用的随意性,在出现风险的时候,结合内控管理制度,对相关风险进行管理,才能保证风险管理在资产管理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建立监督和激励制度

为使水利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制度充分支持风险管理制度,发挥其效用,就应该定期对单位的内控程序、制度及执行情况进行审核,淘汰无用的内容,更新陈旧的制度。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激励制度,既重视内控的执行秩序和效果,有要重视对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既监督一般的程序性工作内容,又要检查实质性的业务。从事确保内控管理制度贯彻落实,又不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单位员工能够支持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结语

总的来说,伴随着水利基础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水利事业单位面临的风险将更加巨大,风险点也会越来越多,遇到的风险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为了有效避免风险对水利事业单位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就必须通过提高单位员工的风险意识,加强员工素质培养,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构建完善的监督和激励制度,从而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是风险管理成为水利事业单位发展的向导,为水利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接洪霞.简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及运作机制[J].经营管理者,2012(07):236.

[2]李莉.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J].企业经济,2012(03):54-57.

[3]杨玉岭.浅议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与风险管理[J].中国外资,2013(02):173-174.

篇9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内容;建设

在社会公共服务中,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提供主体,其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面对由《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配套措施的颁布实施,所带来的企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管理制度日益完善景象,其内部控制工作各方面均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加之公民对财政预算披露程度要求的愈发严格,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加快自身内部控制建设。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内容

结合COSO报告,美国在《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中将政府内部控制定义为:为了实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运行的效率与有效性,政府所做出的符合法律法规的管理行为,是其整体管理组成的一部分。该定义侧重于从政府审计的角度来提供实现组织目标。我国《单位内控规范》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定义为:单位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执行程序,实施一系列措施,来对经济活动中的风险加以规避和管控,从而达到控制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1]。与美国政府内部控制相比,我国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定义则是侧重于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从内部管理实际出发以加强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为目标,实现了静动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出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特色与制度特色。在控制目标上,我国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报告目标、合规目标、服务目标、资产目标等,是在我国国情与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实践基础上所确立的。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内部管理规范和执行力的提升

尽管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滞后于企业内部控制,但在国务院中央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中,仅对中央财政管理的进一步规范问题就涉及到了许多方面,包括投资计划下达程序的规范问题、部门预决算报表完整性问题等。这些规范问题既是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规范度尚较低的一个直观反映,同时也体现出了我国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与控制方向的准确定位。而内部控制目标与方向的准确定位对行政事业单位风险的及时有效识别与分析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风险防控能力的加强[2]。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还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包括适应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制衡原则等,并涵盖了行政事业单位主要经济活动,如预算管理、内部控制(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等,强化了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从而实现了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活动的进一步规范、全面规范,有利于内部管理规范性、可操作性与执行力的提升。

(二)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用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的公共行政体制框架目前已基本确立,但仍存在许多有待完善之处,如民主科学决策体系、政府管理机制等。在这方面,用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履行公共受托责任,避免或杜绝、营私舞弊、管理不善等行为发生而建立的重要控制制度、控制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我国相关规范中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实施负责,这就明确了单位负责人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责任主体的地位与角色,对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建立与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的形成以及廉政风险评估防控机制建立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实现行政体制改革取得进一步深化的重要举措。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面向经济活动风险管控,健全业务层面内控机制

对于我国单位内部控制而言,风险管控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的核心与关键,而风险主要形成、发生于单位经济活动过程中。因此为了加强对经济活动中各项风险的防范与控制,需要对业务层的内部控制进行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应对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建立健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收支、预算等主要经济活动内部控制的管理与组织领导,明确各岗位职责,协调沟通机制。针对收支业务,应积极调整优化收支结构,坚持控制和减少考察、会议等一般支出,严禁经费的不必要浪费与不合理支出,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加强票据管理,严格支出授权审批审核,强化风险预警与监督防范[4]。针对预算业务,提高预算编制程序规范性,保证预算方法合理性,内容编制完整性,强化执行管理,引入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和绩效考核制,提高预算执行有效性,加大预算执行过程监督与分析,避免奢侈浪费现象发生。

(二)面向控制制度、执行程序,引入制衡机制

如上所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依据客观实际需要所建立起的控制制度、实施措施与执行程序。这几方面在实际的内部控制工作中,是由不同单位、部门来负责和实施的,因而为了保证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有序开展与实施,在控制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中分别引入制衡机制显得非常必要。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成立一支专门的领导班子(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内部控制牵头部门),用以对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周密安排和监督执行,以提高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效率与协调性,制衡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权力权限。其次,对内部控制现状进行严格仔细的调查,深入系统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体系、业务流程、内部管理制度等各方面存在的不完善之处,并加以梳理和优化,明确业务流程环节,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信息管理制度、预算控制机制等各项制度体系,提高经济活动流程规范性[5]。

(三)面向内部管理实效,强化监督检查与评价

鉴于监督不严格,缺乏健全有效监督机制是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实效,就必须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与控制工作有效性的评价。根据国家规范试行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完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依据具体岗位对各部门、各岗位职员在内部控制监督工作中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并加强对各岗位职员监督绩效的考核评价,对内部控制监督整体工作有效性的评价。通过定期不定期监督,及时发现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工作中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约束和规范内部人员的行为;通过有效性评价,不断提高单位内部审计人员、预算编制执行人员等全体职员的工作绩效与岗位胜任力,进而提高内部控制整体工作实效性,加快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建设。

四、总结

从上文表述我们了解到,行政事业单位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对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以及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提升均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国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应着眼于实际,从自身内部出发,不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加强自身内部控制建设。

参考文献:

[1]唐大鹏,吉津海,支博.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模式选择与指标构建[J]. 会计研究,2015,01:68-75+97.

[2]唐大鹏,李鑫瑶,刘永泽等. 国家审计推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路径[J]. 审计研究,2015,02:56-61.

[3]王凤姣.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水平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4]吴猛. 关于推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研究[J]. 教育财会研究,2013,05:41-44.

篇10

【关键词】财务内控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运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资金的使用、投资、运行、筹资与分配等,是一种综合性、全方位的管理,提高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是保证事业单位良好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目前事业单位财务内部管理和控制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给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单位必须认清当前内部财务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措施,增强对财务的控制管理。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不少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方面比较简单,缺乏内部控制意识,也没有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单位财务管理力度不强。虽然很多单位在账务管理方面对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有所涉及,但是在会计管理方面制度仍有待提高,依法建账制度不健全。也有少数单位缺乏财务管理理念,内部制度建设意识淡薄,重支出,轻管理,以权代法,排斥内部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2.会计核算不规范

目前不少事业单位存在会计核算不规范,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等问题,单位年终进行财务核算时,不按照相关规范结转收入和支出,导致结余科目不能正确、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结余状况。有些事业单位还同时使用两种会计制度,导致支出核算混乱。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固定资产台账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单位固定资产实际情况,存在账实不符、帐外资产等问题。

3.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仍不够健全完善,事业单位存在执行不同会计制度现象。领导不重视财务制度建设,未单独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之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缺乏统一明确的指导意见,导致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界定不规范,致使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错误,会计信息出现较多错漏现象,不利于财务管控力工作的正常实施。

4.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的《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扔存在无证上岗现象出现,有的财务人员甚至没有相应会计技术资格证书。在财务管理中财务人员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会计工作的质量。

二、加强事业单位内控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

1.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健立与健全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单位内部建立审计部门,并且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公司内审找到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与漏洞。另外完善事业内部会计控制,积极防范事业单位面临的财务风险,提高事业单位财产的安全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同时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岗位权责制,对于一些内控工作不利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批评,提高部门内控管理的积极性。制定清晰的财务收支管理账目,引入先进的财务管理统计软件,提高管理水平。

2.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

会计内部审计监督作用能够有效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确保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能够及时发现单位在运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违法苗头,进而保护国有财产的安全。会计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要遵循制度化、规范化和独立性原则,这样才能够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应根据相关会计制度,建立和完善本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内控制度,建立固定资产的登记、验入库、清理盘点、报告制度等,确保国有资产的完整、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3.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提高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力的重要基础,在单位财务管理中,需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在会计核算管理过程中要强化资产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单位要根据会计核算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同时要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财务预算编制管理程序和丰富应该清晰、明确,做好财务预算的执行与管理,通过完善的财务预算经营活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另外还要加强固定财产的清查管理,在单位内部定期做好财务清查工作,加强财产管理和资金周转管理,确保会计报表质量的提高。同时还要加强原始记录的管理,统一原始记录格式,明确签署、传递、反馈和保管原始记录的要求,确保财务工作过程的有效性与真实性,从而推动事业单位的发展。

4.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针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养不高的问题,要在事业单位内部构建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技能的专业会计团队,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政府部门可以增加管理会计专业设置,提高社会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度,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思想觉悟,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力,使他们及时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管理会计发展趋势,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管理会计最先进的知识与技能,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为事业单位服务。

三、结语

财务管理对事业单位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单位需不断结合具体的财务工作,加强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提高会计质量信息,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切实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保证单位的健康、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