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19 18:04: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园区党(工)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形成“头雁效应”,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建工作始终。建立班子成员包党建、包稳定、包环保、包发展工作制度,定期调查研究,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园区稳定和谐发展。班子坚持每月开展一次集中理论学习,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班子成员联系实际,敢于揭短亮丑,开诚布公,指出问题,既要“挂帅”又要“出征”,带头深入调查研究,触及矛盾,触及要害,扎实推进查摆问题的整改。
二、深度融合,共促双赢
东北庄杂技文化园区在发展中融合党建工作主线,促进党建工作与园区发展深度融合,解决了“两站皮”问题。
(一)深度融合。一是全面相融。从目标任务、工作过程,考核评价等方面,推动党建工作与园区发展相融合。二是双向相融。党委干部不断增强(党建+)意识,行政干部不断增强(+党建)意识。
(二)作风建设。通过党员干部佩戴党徽挂牌上岗,亮明身份开展工作,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凝心聚力。就是合心、合拍、合力。一是合心。园区全体干部职工站位发展大局,从思想深处认同并强化融合意识,做到思想上合心。二是合拍。把园区发展成果作为检验党(工)委组织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坚持“一体管理,一体发展”,使党的建设与园区发展全面同步,无缝对接。三是合力。通过思想合心,行动合拍,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实现“1+1>2”的效果。
篇2
[关键词]丹东市 公共服务业 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5-0313-01
近年来,丹东市的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金融业、物流业等服务业门类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作为服务业中的基础性门类、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业,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方式和惯性思维,即公共服务的提供以各级政府直接提供为主,政府既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也是公共服务的生产者。由此造成了政府大包大揽、职能庞杂、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部门在惯性思维的推动下,每当增加新的公共服务任务时,不是优先考虑如何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是要求增加机构,扩充编制,聘请人员,追加开支,其结果是使政府无法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行政绩效目标难以实现。二是政府由于自身的成本、效率、专业化程度等方面问题,自身生产公共服务不足,没有专业化的人员队伍,管理效率差,服务生产效率低,很难提供专业化服务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产品,不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三是政府很难准确把握老百姓的公共服务需求,公共服务供求信息不对称,致使公共服务的供给与需求有不同程度的脱节,不能做到在有限公共资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
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公共服务业的发展中,即要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市场机制的各种要素,将政府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
1.制定丹东市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依据国务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结合今年开始实施的辽宁省加快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制定《丹东市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推动全市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服务业发展提速、水平提升,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快公共服务业转型升级,提升公共服务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加大对公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应的财政、税收、价格等扶持政策,使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全面平等地惠及全市人民。
2.突出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体地位。提供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当前,我国的公共需求正处于由消费型向发展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现行的政府模式与这一趋势很难适应,必须积极稳步推进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更新社会管理观念,加强和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密不可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是公共财政的首要目标和工作核心。在肯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作用的同时,并不能否认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所应扮演的角色。目前丹东市的公共支出格局还带有很浓厚的“建设财政”的特点,公共财政支出被大量用于那些本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过高,用于社会性公共服务的支出偏低。因此,应突出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加大丹东市公共财政支出中社会公共服务的比重。
3.建立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机制。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并不等于说市场和企业在公共服务领域不能发挥作用。如同市场有时会失灵一样,政府也会失灵。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将弥补政府在一定条件下的失灵。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但不一定必须是生产者。将原来由政府直接提供的、为社会公共服务的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或市场机构来完成,并根据社会组织或市场机构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即“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是一种新型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201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丹东市应扩大公共服务的社会购买力度,凡是社会能办好的,可以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交给市场和社会组织承担。规范公共服务购买程序,将购买公共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
4.合理确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并不是所有的公共服务都可以通过向社会购买的方式获得。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应按照“先易后难、积极稳妥”的原则,先选择一些便于操作、条件较成熟的公共服务项目进行政府采购,然后逐步增加购买服务内容。将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由过去的“政府配餐”逐步过渡为“群众点菜”。通过论证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只有群众最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唯有以群众需求为购买导向,才能将购买公共服务变成群众欢迎和接受的改革措施。在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基础上,研究制定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性目录,设定具体服务指标、人员配备、服务要求等标准。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宣传贯彻力度,为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篇3
各位领导:
根据本次座谈交流会议程安排,现将县发展改革局牵头的珙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传达贯彻会议精神,筹备启动编制工作
根据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做好全省“十四五”规划前期工作的通知》(川发改规划〔2019〕227号)文件和市发改委工作安排,县政府于2019年8月20日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会和省、市安排的前期工作配合落实会议,正式启动珙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落实意见征求征集,确定规划编制单位
根据县政府安排,县发改局立即启动规划编制的前期重大课题和行业规划意见征求征集工作,向全县各部门、县级领导干部征集征求意见。及时召开班子会,确定规划编制单位。
三、确定编制内容,印发规划编制实施方案
参考全市规划编制前期重大课题和专项规划内容,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内容已全面确认,县人民政府已于2019年10月10日印发了珙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实施方案。方案别明确了本次珙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委、县政府政策研究中心(室)、全县主要经济指标部门和重点行业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本次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同时,根据规划编制工作的实际需要,可从相关部门抽调专人组成编制工作专班,落实“十四五”规划编制协调服务工作,从组织机构上保障了工作的开展。
四、珙县“十四五”规划重大前期课题和专项规划情况
本次规划,县政府确定了12个重大前期课题和19个专项规划。重大前期课题涵盖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产业转型发展和结构调整思路研究,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通道经济发展研究,重大项目谋划包装、高效推进研究,深化区域合作、协调联动发展机制研究,县域副中心建设研究,人才发展规划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课题研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课题研究等方面;专项规划包括:能源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生态宜居建设,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信息化发展,科技发展,文化旅游发展,水利发展,林竹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交通发展,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保护,应急体系建设,养老服务业发展。
12个重大前期课题计划采取分类打包方式,以竞争性磋商或直接委托等方式招标落实,目前,具体招标方案正在起草中。计划在2019年底前重大前期课题拿出成果,指导“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同步在2019年年底形成。2020年,将全面铺开“十四五”规划编制,2021年两会时印发。19个专项规划,在县“十四五”规划印发后一年内完成编制印发。
五、存在问题
从前期的重大课题和专项规划意见征集情况看,存在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篇4
1、协助市政府出台《质量强市工作意见》,加快推进实施质量强市工作。目前,由国家质检总局牵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等14个部委参与编制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即将颁布实施。“纲要”作为未来十年质量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了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目标。我市质量兴市工作已于今年4月份通过省级验收。近期,我们将按照“丰富内涵、提升层次、整体推进、扩大影响”的总体要求,谋划质量强市架构,加紧筹划推进工作。重点加强对主导产业、集群产业的质量发展环境、发展方向的探索,谋划加快标准引领、品牌强体、科技创新、追求卓越绩效,以及加强人才培育、技术支撑、信用约束、考评激励等实现质量跨越的新路径,向市政府提交《质量强市工作意见》,使质量强市成为政府抓质量、行业强质量、企业提质量的新平台,真正实现产品、企业、产业的综合内涵有效升级转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全社会的质量安全感和满意度逐年上升。
同时,发挥市长质量奖、名牌、标准化等方面的政府奖励激励政策作用,引导企业追求卓越绩效、抢占标准制高点。在市政府的统一组织下,联合16个部门做优《年度质量报告》,提高“含金量”;选择几类重点产品,采取监督抽查全覆盖的方法,全面掌握影响行业质量提升的问题,提出解决方略,进一步提高“报告”的实用性。加快研究质量贡献考量方法,加强与经济、统计、科技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尽快研制出台质量贡献率的评价方法。
2、开展千亿元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聘请权威机构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市四大代表性行业40家重点企业实施竞争力发展指数的测评,向政府提交《企业竞争力发展指数测评报告》,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特色数据支持,引导企业追求卓越提供依据;向企业提交《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报告》,为企业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3、制定实施《服务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将标准化工作的重心向服务业倾斜,以我市打造千亿元服务业为契机,将标准化工作的重心向服务业倾斜,力促市政府出台“加快发展服务业标准化工作意见”,进入政府工作层面。首选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以及餐饮、商贸、旅游等与提高民生品质关系较密切的服务业作为重点,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实施这项民生工程,建体系、树样板,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打造符合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和生活品质。
4、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对接扶持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实施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专项工作。“感知矿山”物联网近两年发展速度较快,技术标准战略将紧跟产业发展步伐,搭建好标准体系框架,在组织联盟、制订标准、申报项目、争取“话语权”方面取得新进展。力求通过建好物联网标准化专业技术工作机构,技术标准和科技研发“同频共振”。
篇5
一、充分认识国家示范校建设的重大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此,教育部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重点实施“十大计划”,其中第一个计划“中等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建设能力提升计划”的第一条就是“支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要“支持1000所国家示范学校建设,使其成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的示范,成为国家和区域产业建设、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从《规划纲要》、《行动计划》的颁布实施到教育部一系列关于国家示范校建设工作文件的出台,预示着职业教育已进入前所未有的重要发展时期。
从国家层面,一是明确了发展地位。职业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类型,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已成为社会共识。从2010年到2013年,中央财政重点支持1000所学校创建国家示范校。二是健全了发展机制。职业教育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深度参与的办学机制。国家示范校建设强调行业参与、校企合作。三是确立了发展目标。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深化内涵、提高质量、支撑产业、关注民生。通过国家示范校建设,率先形成一批代表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学校,走入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大舞台。四是规划了发展路径。国家示范校建设采取国家顶层设计、地方主导发展、学校自主创新方式,就是要通过“中央引导、地方为主、行业参与、校企合作、学校实施”,实现职业教育从注重规模扩大到全面提高质量的重要转折,提高其市场针对性、国家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从学校层面,创建国家示范校是学校新的发展机遇期,是在高位平台上,凝聚人心、积聚智慧、自主创新、改革实践、特色发展的新起点。国家示范校建设对于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学校新一轮的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认真把握国家示范校建设的重要内涵
国家示范校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围绕“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核心,突出“深化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四个重点,以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创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手段为保障,使项目学校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调整升级、企业岗位用人和技术进步的需求,成为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在国家示范校建设中应把握以下关键词:
关键词一:重点专业
国家示范校建设计划要求项目学校选择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专业作为重点专业进行建设,并以重点专业建设带动专业群发展,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所需资金按3年1000所学校、校均1000万元,主要由中央财政专项安排。我们选取了分属学校重点发展的不同专业群的骨干专业建筑工程施工、电子技术应用、环境监测技术、电子商务4个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按照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改造升级建筑工程施工传统专业,与欧盟商会、同济大学合作,开发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方向;大力发展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拓展风电光伏、现代通信、物联网等方向,适应产业高端化发展要求;对于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参与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蓝天清水计划的实施,适应跨越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加速与商务服务、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相适应的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并通过4个重点专业建设带动土木水利、信息技术、环保、财经商贸类专业群发展。
关键词二:校企合作
国家示范校建设强调行业参与、校企合作,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大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我校作为中国实行双元制模式的第一所职业学校,30年来已将校企合作紧密结合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资源建设、科研建设、质量建设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元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校和企业双元融合为基础,在制订教学计划、教学组织实施、组建教学团队和共享教学资源等方面深度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学校与企业联动、工作领域与学习领域对接、理论与实践一体、车间与教室合一、职业资格与学历证书融通、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合作、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由我校与博世西门子家用电器(江苏)有限公司共同实施的BSH项目已成为该模式的典范,享誉全国。
关键词三:信息化
实施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创新动力,是促进教育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提出七项重点任务之外,增加了信息化建设,最终形成了国家示范校“7+1”项重点任务,并要求把信息化建设贯穿于七项重点任务之中。我省已提出要以信息化引领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国家示范校的信息化建设在加强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外,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应着力培养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整合教学的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四:特色
《实施意见》明确国家示范校建设“7+1”项重点任务,旨在规范项目建设工作、提高建设质量,体现了“中央引导”,但绝不意味着示范校建设要“千校一面”。教育部鼓励各校在建设过程中大胆改革创新、敢于先行先试、努力办出特色,以期形成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所以项目学校可根据实际选取专业之外的专题作为特色项目进行建设。我们确定了数字校园、优秀教学团队两个特色项目。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完善硬件和应用系统,建立数字图书馆和教学资源库,抓好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三支队伍,提高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以4个重点建设专业教学团队为基础,完善学校教坛新秀、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和市专业带头人等市级以上优秀教师的“五阶梯”教师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个体争先,形成梯队发展优势;分类建设教学、技能、管理、培训和科研团队,促进教师整体成长,形成群体发展优势。此外,我们还以示范校建设为引领,积极打造学校文化特色,以可借鉴、可推广的双元制本土化文化,发挥国家示范校骨干、引领和辐射作用。
三、着力把握国家示范校建设的关键环节
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校立项建设项目学校,我们高度重视、科学规划、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在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两年厚基础、五年新跨越”的两个阶段目标,把2011-2013年国家示范校建设期作为实现第一阶段目标的关键环节,以抓质量、强特色厚实发展基础,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实力。
一是以国家示范校建设引领学校各项工作。国家示范校建设是贯穿我校“十二五”建设前半期的重点工作。为确保国家示范校建设计划各项任务目标的实现,我们把建设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学校和各部门工作计划中,其完成情况作为重要指标纳入系部工作考核,使得全校各部门、全体师生员工都参与了建设工作,体现了国家示范校建设综合性、全员性、整体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二是构建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我们建立了三级管理和监控考核体系。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领导小组作为核心层,领导建设工作,下设项目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制定政策、落实资金、统筹协调、实施督察等。专家指导委员会向领导小组提供咨询和帮助。各专项建设小组作为中坚层,对照《实施方案》《任务书》的要求开展建设工作,采取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定期开展自我检查。全体人员作为基础层,积极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确保分解于学校和各部门工作计划之中的国家示范校建设任务得以贯彻落实。
三是强化项目专项资金监控。我校国家示范校建设专项资金遵循“专款专用、项目管理、分年实施、绩效考评”的原则,纳入学校财务审计统一管理,并单独设置账簿进行核算。我们根据《任务书》资金投入预算编制了项目代码,印制了专门的“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专项资金审签单”,三联单分别用于报销凭证、财务留存和项目组留存,实现了经费管理动态控制。
四是在建设中培育队伍。我们提出要通过示范校建设培养骨干、造就名师。随着示范校建设而成长起来的教师,逐步形成教学团队、技能团队、研究团队、管理团队,是示范校建设的重要成果,更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财富。
五是以科研支撑建设工作。以科研的思路、科研的方法开展的建设工作才是科学高效的。我们结合建设工作梳理出一批重点研究课题,做到边实践边研究,以实践支撑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
六是注重成果积累和宣传。国家示范校建设强调“成果导向”,即以预期目标的达成和成果的呈现为最终验收依据。在建设过程中,我们注意及时收集并形成可量化、可物化、可推广、具有影响度的建设成果。国家示范校建设注重结果,更关注过程。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全程留存档案,包括文本和电子化过程材料。宣传是发挥示范校示范、辐射作用的重要渠道。我们充分利用各种平面媒体和数字媒体,在校内外定期相关信息和建设成果,扩大建设工作的影响力和建设成果的惠及面。
篇6
中国驻悉尼总领事李华新在接受《中国经贸聚焦》采访时表示,今年4月,阿博特的访华或将进一步推进协定的签订。
李华新认为,在中国经济转型之际,提出的“中国梦”更是一个合作之梦。“中国人在实现自己的梦想,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好、发展得更加强大的同时,也将给澳大利亚及其他国家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中澳之间的经贸合作将使双方实现共赢。”
在过去几年里,中澳双边贸易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其中矿产品的进出口占了很大的比重。随着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李华新坦言,这对矿产品贸易有所影响,“但是从中国的长远发展规划看,中国依旧需要进口这些工业原材料。矿产品贸易的减少并不代表中澳贸易一定会走下坡路,恰恰相反,我认为中澳合作将有更广阔的前景。”
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经济互补性很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而澳大利亚资源丰富,以金融、教育、旅游等为主导的服务业发展迅速。两国之间经贸合作优势互补性强,为中澳双边经贸合作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李华新看来,中澳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确存在分歧,“但这些分歧并不能阻碍双方的经贸合作。事实上,近些年来,中澳之间的经贸合作发展得很快。”数据显示,中国在澳大利亚的各类投资有400多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投资超过100亿美元。
去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更是给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合作带来了巨大机遇。自贸区强调对服务业包括金融、航运、商贸、专业、文化以及社会服务等领域扩大开放,而这正是澳大利亚的优势,服务业对澳GDP的贡献占到七成。
“实际上,中澳之间的金融合作已经顺利起步。”李华新向本刊记者介绍道,去年在前总理吉拉德(Julia Eileen Gillard)访华期间,双方达成了人民币和澳元之间兑换的协议。目前,有5家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在悉尼开展了业务,并且迅速发展,同时澳大利亚的一些银行也已经在中国开设了分行。这种相互开设分行的做法将会进一步促进两国金融方面的合作。
今年2月18日,中国银行与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ASX)签订人民币清算协定,推动了人民币的国际化。ASX将利用清算公司Austraclear交易平台为中澳企业提供人民币清算服务。人民币清算服务不仅使中澳跨境贸易更加便利化,而且有利于企业降低经营成本与汇率风险。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人民币将在跨境贸易结算、债券市场投资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2月20日,悉尼华裔商人王人庆的宝泽金融集团在5年前买下的亚太证券交易所(APX)重启,并且有两家中国企业上市。李华新表示,尽管这两家企业规模不是很大,但在他眼中,这表明澳大利亚本地金融机构十分重视服务中资及华商客户,中澳金融合作已经跨出坚实的一步。
3月,澳大利亚首家金银交易所开业,是由华人创立并运营的澳洲金银集团所创办。这也是一种金融合作。“近期连续的金融合作,或许有偶然的成分,不过我认为,这预示着两国的金融合作正在快速朝前发展。”李华新向本刊记者强调。
不仅是金融业,农业、科技的合作也是目前的新方向。
2月25日-3月3日,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家洋率团出访了澳大利亚多家大学,与悉尼大学达成了在粮食安全、农业生态的研究等方面的合作意愿,并就联合培养研究生达成了共识;与莫多克大学制定了小麦品种改良、兽医领域的合作计划;与西澳大学确定了作物育种、蜜蜂、质量标准合作研究方面的合作意向。
篇7
在近年来国际金融经济危机持续蔓延的背景下,我国在“十二五”时期实施内需拉动战略,国家相继出台的关于8 万亿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和目标,为健康服务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作为以销售营养保健食品和健康产品为主的我国直销企业,是健康服务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下面,我就中国直销业在健康服务业大发展中的地位和使命,以及直销企业如何积极参与大健康服务谈几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大健康服务是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重要产业
“十二五”下半期,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不断上升,2013 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 亿大关,2025 年将突破3 亿。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85%。因此对药品、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刚性需求,消费总量将不断扩大,与健康有关的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去年,国务院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 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 万亿元以上。在国家实施“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政策的大格局中, 加快促进健康服务业、营养保健食品和养老产业发展,无疑是重头戏,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既有利于提升国民身心健康,减少医保支出,又有利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各直销企业要从国家发展大局的层面上来把握时代脉搏,按照国家的要求生产销售更多更好的健康产品,为百姓提供优质的服务,并带动直销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中国直销业在大健康服务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直销管理条例》实施8 年多来,直销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企业数量逐步增加,行业规模逐年扩大,在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依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目前,全国共有直销企业43 家,其中内资企业21 家,外资企业22 家,直销产品3085 种。据世界直销协会统计,中国是全球第三大直销市场,仅次于美国、日本。
我认为,中国直销业在健康服务业大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直销业已在健康产品市场中占有巨大的份额。经国家批准经营的直销企业多以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为主要领域,虽然企业数量不多,但是整体销售总额已经占据了全国健康类产品的半壁江山。而且由于企业准入门槛高,投入大,产品质量也相应比较高,形成了品牌集群效应。不可否认,在我国健康服务业的大发展中,直销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举足轻重的行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次,直销业在健康服务业的大发展中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直销作为众多现代经销模式中的一种,最大的特点是直销企业通过招募直销员,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直接向最终消费者推销产品, 是一种无店铺销售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流通环节,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直销业越来越多地采用互联网技术,打造了高效和便捷并存的信息流和物流,服务手段比较先进。此外,直销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为促进就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直销业具有较为完善的服务网络和不断创新的经营能力。我国直销业在各地已经形成了覆盖面较广的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网络,各种高质量的产品可以满足群众对健康和生活品质提升的多方面需求。经过多年发展,直销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依法守规和诚信经营理念不断增强,新产品研发能力不断提高,其产品安全性和可靠性赢得信任。一些直销企业不断创新经营模式,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积极探索开展营养健康、保健、护理等多方面的咨询服务业务,有的还开设了健康服务中心、产品体验馆等,可以说,直销企业完全能够成为大健康服务的重要载体和渠道。
第四,直销业面向基层最大限度地贴近百姓需求。这是由直销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直销方式的亲和力最强,是最典型的个性化服务。直销员先亲身进行产品尝试,产品直接使用后的感受能与消费者真实分享。还有面对面地与消费者沟通,时间最充分、细节最详尽的售前咨询服务和完善的售后服务都是传统的营销方式,以及网络购物都难以企及的。更何况,数量巨大的直销人员群体,在信息传播源的洪流中具有最大的决定性作用。
三、推动直销行业参与大健康服务的发展思路和建议
综上所述,直销行业在我国大健康服务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未来至少有十年的黄金发展增长期,我们要增强历史使命感,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勇敢地迎接挑战和竞争,在新的起点上创造行业发展新的辉煌。
1. 要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快制定大健康服务的企业发展战略。要加强对健康产品和服务需求的研究,加大适销道路和新产品的研发投入,以提升消费者生活品质为宗旨, 始终把产品质量安全和周到服务放在第一位,公平竞争,以质取胜。
2. 要不断创新营销模式,提升服务水平。直销就是传统销售的创新,还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思维,采取多种形式和多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参与大健康服务,打造直销企业独特的大健康服务平台。
3. 要推动成立中国直销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协会可代表行业参与相关法规政策的制定和修订, 为直销行业开展大健康服务创造良好的宽松的外部环境同时,要大力正面宣传直销企业在推动健康产业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直销业整体形象,为社会增添正能量。
4. 要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开展大健康服务需要大批专业的人才,而目前显然直销行业的员工大多懂直销技巧,而对健康、保健知识知之不多,专业服务的水平较低, 在健康咨询指导等方面能力欠缺。因此,各直销企业要加快人才培训,提升直销员的健康服务的技能,把它作为大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5. 直销企业和员工要始终坚持依法合规和诚信经营。目前直销业在我国是个敏感的行业,不少公众对直销模式知之甚少,一些不法分子打着直销的旗号非法从事传销违法活动,混淆了视听。因此,正规的直销企业和企业员工要坚守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注意维护企业和整个行业的形象,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在大健康服务中,不做虚假宣传,夸大宣传。
篇8
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这是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
航空港经济是以航空枢纽为依托,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支撑,以提供高时效、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并参与国际市场分工为特征,吸引航空运输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航空运输正成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高端生产要素、提升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航空港经济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国家决定规划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既是着眼于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又是基于河南发展航空港经济的优越条件和基础。”河南省省长谢伏瞻表示。
据他介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面积为415平方公里。战略定位是:建成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发展目标是:到2017年,实验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主要功能区开发建设初具规模,航空港经济发展初见成效;到2025年,建成富有生机活力、彰显竞争优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区,形成引领中原经济区发展、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开放高地。国家将在口岸通关、航线航权、财税金融、土地管理、服务外包等方面给予实验区政策支持。
数据显示,去年全国民航旅客吞吐量平均增长9.2%,河南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长是15%。去年全国货邮吞吐量平均增长3.3%,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增长47%。
“这些数据说明,河南省确定把郑州机场作为经济综合实验区,以航空作为依托,带动经济发展,成效明显。”中国民航局局长李家祥表示,“郑州机场是对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大枢纽在中原地区的重要补充。”
黑龙江着力转化重点产业科技成果 竹子俊
近年来,黑龙江省利用积累的科技优势,正加速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及招商活动。一些新兴战略产业成为“先头兵”。
哈工大开发的汽车零部件自动化生产装备拟采用合作开发或合办企业的形式寻求转化落地,同为该校开发的电动汽车新一代电池管理系统及其关键技术拟采用股权投资或合作开发的形式寻求落地……打开黑龙江省科技成果招商及转化对接网,一系列项目赫然在列。
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已将500余项科技成果、75个重点项目以及13个市地的产业需求和优惠政策于该网,涉及的产业包括能源装备、新型农机装备与交通运输装备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
篇9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突出质量工作,强化品牌意识,加快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大力加强质量管理,深入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升全区质量工作水平,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竞争优势的知名品牌和企业,带动全区工业经济和服务业快速发展。
主要目标:
——*6年争创山东名牌2个,*名牌3个,*知名品牌企业4个。
——到*8年,争创中国名牌1个,国家免检产品2个,山东名牌3个,山东免检产品4个,*著名品牌5个。
——到2010年,固定资产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全部通过国际标准认证和计量确认验收,实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的企业达100%。
——到2010年,建立2-3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大出口,增加农民收入。
——到2010年,主要工业产品有90%以上按高于国家标准或国际先进标准的内控技术指标组织生产,产品可靠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优等产品率明显提高,产品售后服务有明显改善,主要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达到国际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竟争力的名优企业和名牌产品,从根本上提高我区主要产业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使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跃上一个新台阶。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大力培育名牌产品。各办镇、各经济主管部门要把加强质量管理、推进名牌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真正把培育品牌、创名牌与培植支柱产业、调整结构结合起来,与培育大企业集团结合起来,与发挥区域优势结合起来,发现、培育和推荐一批名优企业和名牌产品。要搞好企业品牌的塑造,在认真进行市场调研和品牌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品牌的定位、命名、形象标志、个性特点进行整体策划,提出塑造品牌的具体措施,把确立品牌,培育品牌,提升品牌,经营品牌,延伸品牌的工作做实做细。要十分重视中小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充分发挥品牌在区域经济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二)加强企业质量管理。“质量兴业”、“质量兴厂”是实施“质量兴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质监、经计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做好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和考核推荐工作,并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在各行各业大力开展质量兴业、兴厂活动,动员和指导企业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线的理念,切实加强质量管理,打造品牌形象,争创一流业绩。同时,发挥宣传舆论的作用,提高全社会的质量意识,促进质量工作顺利开展。
(三)夯实企业基础工作。要强化企业基础工作,练好内功,不断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质监部门要发挥区域质量监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坚持从源头抓起,从建立完善企业档案,实现数据微机动态管理入手,掌握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分布,做到监管服务责任明确。区域监管企业覆盖率、企业巡查率、定检产品抽检率均要达到100%,并确保辖区内无重、特大质量安全事故发生。要健全完善企业自律机制,引导企业建立企业标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要推动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开展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使企业产品与国际市场接轨。质监部门要积极帮助企业办理涉及工业产品许可证管理、“QS”食品标志市场准入、食品标签和实行强制性“3C”认证产品等的手续,促使企业严格遵守市场准入规则。
(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质量工作和创名牌的关键和核心。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培育和发展名牌必须立足于技术创新。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职能部门、科研单位、中介组织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的合作,密切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以各种形式推动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走产学研联合的路子,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扩大竟争优势,为树立知名品牌奠定基础,为持续开展技术创新积累资源。
三、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质量兴区”和创名牌工作顺利实施
(一)建立健全“质量兴区”和创名牌工作体系。成立以分管区长任组长,区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市中区“质量兴区”和创名牌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主要负责全区名牌争创工作的组织协调、推荐上报、信息交流等工作。各办(镇)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本辖区名优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培育、服务和推荐工作。质监部门要发挥质量监管、培育发展名牌工作的牵头作用,与区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工作合力。要发挥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和技术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提高质量和创名牌产品、创名优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 区域经济 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产业,其价值效益已为人们广泛认识。我国物流产业现在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物流技能型从业人员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职教性、地域性三大特征,地方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需要高职院校利用师资、技术优势等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对接,从而全面推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高职教育规模迅速增长,政府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
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529所,其中高职院校1327所,各类高等教育在校总规模3559万人,高职在校生2014年首次突破1000万,人数达千万级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党和国家已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到职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法规,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教育规模、专业设置要与经
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纲要》指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到: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这些纲要和决定强调高职教育发展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人才培养要与企业相互合作。
二、武汉区域经济发展为高职物流人才培养带来历史机遇
2012年武汉市政府通过《武汉物流业空间发展规划》,制定物流业空间发展规划在全国尚属首次,规划将武汉定位为国际供应链体系的重要节点、全国物流枢纽和物流信息中心。在空间布局上,武汉将重点形成“一港、六园、八中心”的物流体系。武汉物流业将沿城市环线布局,分“物流总部基地+物流@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四个层次。
2015年武汉GDP达10905.6亿元,升至全国城市第八位。“十二五”期间,武汉市物流业增加值达1018.6亿元,物流业成为武汉两个“千亿级”服务业板块之一,占全市GDP的比重达9.3%,占服务业比重达20%。 “一港六园八中心”的物流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在全国60城市物流质量评价中,武汉排名第五位。武汉市已建成一批物流总部基地和功能聚集区,基本形成以武汉为区域物流组织中心,1小时辐射省内主要城市、2小时辐射中部省会城市、4小时辐射京沪穗渝等中心城市、12小时辐射区域国际城市、24小时辐射全球城市的设施系统,初步建成国家物流中心。
2016年武汉市政府制定了《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武汉市物流发展定位为:到2020年末,基本建成带动城市圈、引领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联通东西部、对接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现代物流体系,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区域龙头的国家物流中心。
武汉地处中国版图的地理和经济中心,是承东启西、南北沟通的结合部,也是撬动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战略支点。中部崛起背景决定了武汉物流产业在中西部地区拥有巨大发展潜质。2020年武汉有望成为“内陆第一大物流枢纽城市”,《武汉市物流业空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这一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变得特别重要,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将是决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武汉的物流业还不发达,特别是物流人才的缺乏是武汉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做好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是武汉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
三、立足武汉区域经济发展,明确高职物流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
2010年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明确指出:到2020年,在包括装备制造、信息、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人;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加大急需研发人才和紧缺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把人才培养提高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职高专物流教育起步很晚,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尚在实践探讨阶段。现代物流教育的培养模式研究滞后与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按现有模式培养的物流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现代物流的需求,物流人才短缺、供需错位、流失等问题比较严重。
本课题组调研显示,近几年武汉市物流人才短缺的矛盾已经凸显,真正掌握现代物流知识,具备全面的经济、物流、管理等知识的复合型物流人才,如综合性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客户服务、运输管理和库存管理等高技能人才相当匮乏;在调查的30多家企业中,仅有24%的物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中基层管理人员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更低。物流企业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尚不健全,职业教育的普及程度不高,产学研对接不畅。38%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人才流失问题,多数人才主要从中小民营物流企业流向外资、国有等大型物流企业,从二三线城市流向一线城市,且年轻人流动比率较高。
课题组以调研数据分析为依据,首先明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定位,即切实贯彻专业服务产业的职业教育理念,主动适应武汉区域物流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校企共同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为物流客户服务、仓储、配送、运输、采购、货运及物流信息处理等操作及基层管理岗位。
在明确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定位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确定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课题组研究认为应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核心技能。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在创新办学体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物流学科范围广、内容多,导致物流管理专业核心技能尚未形成定论。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武汉市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迫切需要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物流企业和企业的物流部门输送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必须进行明确定位。
物流业是跨行业的复合型服务行业,岗位技能要求高,环节复杂繁多,操作性强。无论是从事物流业务管理方面,还是评价和选择物流技术方案、进行物流系统分析以及进行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方面,都要求物流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培养具有现代物流管理R祷础理论,熟练掌握现代仓储、运输配送以及单证操作技能,能够运用信息化手段完成系统的操作、方案的设计,具备良好的物流营销与客户服务的沟通及交流技巧的,能够胜任物流业务及管理岗位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四、基于高职物流专业定位,深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经过多年的发展,高职教育已经具有较大的规模,现在高职院校应以内涵式发展为工作重心,当务之急是如何结合市场,加强改革,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是国家高职“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在立足武汉区域经济发展确定专业定位的基础上,围绕“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构建了“基于物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为本、职业素质优先”的课程体系。按照“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的思路,深入物流企业调研,与企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共同组建课程开发团队,针对企业岗位任务开展调研。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归纳物流企业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总结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最后结合行业职业标准和企业生产流程,重新设计和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了含理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和综合技能实训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
其次实施 “校企融通、课岗对接”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内物流实训基地及物流企业“厂中校”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一、任务导向”的教学方法,以项目任务形式组织教学,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小组分工、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完成学习任务,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操作的能力,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既是校企双方深度合作的具体体现,也是工学融合的表现。在此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成为熟练员工。
最后,改革教学考核与评价机制。一是建立与行业从业标准相接轨的课程考核标准,如引入物流公司各工作岗位的工作标准,对学生的岗位能力及素质进行综合考核;将物流行业从业资格证书与课程成绩考核相结合,通过从业资格考试相关科目考试的学生,可以依此认定学生该课程的学分。二是建立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平时成绩考核的内容包括出勤情况、课堂参与程度、小组研讨表现、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实训测试成绩等。期末考试侧重考核应用能力,凡有一定比重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要求必须进行技能考核。三是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试行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小组成员、学生本人、企业管理人员都是教学评价的主体;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改变以往单纯用卷面考试评定成绩的片面做法,引入实践操作、项目测评、调研报告等多种考核方式,着重考察学生的能力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