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4-04-19 18:0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课程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本课程的作用

篇1

一、诊断校本的课程需求依赖于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是学校课程需求的诊断者。作为特定学校以学校自己为主体和目的的课程开发行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或地方层面的课程开发的最大差异就在于它是为了满足学校自身的特殊课程需求。特殊课程需求主要指特定学校具有的独特的、个性化的课程需求。这种课程需求一方面强调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充分地考虑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满足学校课程需求方面已经作出的努力,以避免学校进行重复的课程开发;另一方面又强调学校需要考虑国家和地方课程所不能满足的学校课程需求。因此,诊断学校的特殊课程需求也就成为特定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工作。一般来讲,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在诊断学校的特殊课程需求中需要协助学校领导和课程专家、调动学生和家长、联合社区人士等做好这样几项工作:合作、协商地探讨学校的总体课程需求;评估已有的学科课程是否能够满足学校的学科课程需求;考察学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可能获得的课程资源;估量学校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学校教师在从事这些工作时往往需要处理诸多复杂而繁重的具体事务(如表1所示),这些事务需要教师通过与其他教师、学校领导、课程专家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合作、协商和探究才能完成,并最终形成针对该学校的课程需求报告。课程需求报告的内容至少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学校的总体课程需求,即综合各类因素对整个学校的课程愿景的阐释;二是已经满足的学校课程需求,即其他方面为学校提供的课程能够满足的那些课程需求;三是需要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才能满足的学校课程需求,即其他途径的课程都不能满足但学校通过自力更生能够满足的那些课程需求。

二、发展校本的课程哲学离不开教师

在明晰校本的课程需求之后,学校需要协调或规范所有的课程开发行为或事务来集中地、一致地满足校本的课程需求。所以,在学校范围内建立一种校本的课程哲学来指导学校成员的行为就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工作。这种哲学可以看做是对与教育的基本目的、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关的诸种信念的陈述,这种信念的陈述有助于确保学校成员的课程开发行为共享同一思维假设,从而协调与规范课程开发的各项事务,统整所有学校成员的课程开发行为。[1]尽管规范校本课程开发行为的课程哲学需要在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之间的交流中产生,但学校教师队伍却是建立这种课程哲学的中坚力量。一方面,教师是熟悉各科教学工作、具有专业素养和兼有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实践主体,且在学校教育者中占绝大多数;另一方面,校本的课程哲学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际运作最终需要依赖教师,且只有在教师参与的条件下通过协商和讨论而达成一致的课程哲学才能获得教师的更高认同,从而在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行为中发挥规范作用。因此,学校要发展校本的课程哲学,教师的积极参与是关键。

教师要在建立校本的课程哲学中发挥有效作用,就需要具体地完成一系列工作:通过梳理教育文献了解已有的课程哲学观;从所在学校、社区或地区的情境出发陈述教师自己的教育信念;在与其他成员的协商与讨论中进一步表述与澄清自己的教育信念;反思自己的教育信念,并在与其他成员的交流中形成共同的教育信念;把这些教育信念转化为所有教师在从事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需要坚持的基本假设。在发展这种校本的课程哲学中,教师的有些行为发生在教师个体层面;有些行为发生在学科教研室层面;有些行为发生在年级教师层面;有些行为发生在整个学校层面。

三、拟定校本的课程目标依靠教师

拟定校本的课程目标就是在回答“为什么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在共享的课程哲学的基础上分析和确定校本的课程目标并非是要重新制定所有的课程目标,而是在确保国家规定的目标的基础上使各类课程目标更加适宜于校情,至于其中需要保留、调适或创新哪些课程目标则视具体情况而定。在各类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中,教师在分析和确定校本的课程目标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首先,拟定校本的课程总目标需要教师的参与。确定校本的课程总目标需要考虑社会、学科知识、教育政策、课程现状、学校氛围、学生、教师等因素。[2]在诸多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中,教师是对学科知识、课程现状、学生、教师自身等因素最为熟悉和了解的主体,因而只有教师才能在拟定校本的课程目标时充分地考虑这些因素。所以,学校需要积极地鼓励和支持教师主动地分析学科知识、反思课程现状、把握学生、反思自我的专业发展状态等,并使这些探讨结果通过有效的方式影响校本的课程目标决策。

其次,拟定校本的一般学科目标需要教师的努力。校本课程的总目标最终需要通过学校开设的各类课程来达成,拟定校本的一般学科目标就是把校本课程的总目标分担到学科课程目标的过程。对于国家课程而言,尽管国家颁发的学科课程标准对国家课程的一般目标作出了规定,但科任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仍然需要研究和表述所任教学科目的目标,并在校本的课程总目标的统摄下把它转化为符合学校意图的学科课程目标。对于地方课程而言,科任教师也需要通过研究和表述把地方课程目标转化为符合学校意图的学科课程目标。对于由学校自主开设的课程而言,科任教师要在校本的课程总目标的统摄下定位开设课程的意图,并用规范的、明确的、清晰的语句陈述课程目标。

最后,拟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目标需要教师的努力。仅仅对校本的课程目标进行一般的、概括的陈述并不能指导和检测学校或教师的后续课程开发工作,因而教师必须把这种一般学科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课程目标。教师对这种目标的陈述既需要表明课程要引起的学习者的心灵变化,又需要表明课程要引起的学习者的外显行为的变化。

此外,教师在拟定校本的课程目标中所展开的各项工作都是在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调控下进行的。其中,有些工作需要教师独立地进行,有些工作则需要教师团队或小组合作地进行。

四、编制校本的课程材料由教师选取

要实现校本的课程目标,学校就需要选择和组织那些能够获得和采用的教育性经验,这种行为就是编制校本的课程材料。在各类校本课程开发主体中,教师是承担编制校本课程材料任务的重要主体,校本的课程材料的质量直接取决于教师的行为。尽管教师编制校本的课程材料的方式因受到校本的课程目标、课程类型、课程材料的获得途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多样性,但这些多元的方式中却包含着两种基本方式。

第一种基本方式是援用课程材料。如果现有的课程材料同学校所追求的校本课程目标、学习者、学校条件等因素相一致,那么教师就只需在编制校本的课程材料时援用这些课程材料。在这种方式中,教师只是涉及到课程材料成品的采用,因而对这种课程材料的影响力较小。教师援用课程材料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全部援用,这种情况通常在教师通过市场能够获得完全适切于校本的课程目标、学习者、学校条件等因素的课程材料时发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无需开发新的课程材料。二是部分援用,这种情况通常在市场只能提供部分符合校本的课程目标、学习者、学校条件等因素的课程材料时发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获取新的课程材料的内容。教师援用的课程材料主要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第二种基本方式是创新课程材料。如果现有的课程材料不能满足学校所追求的校本的课程目标、学习者、学校条件等因素的要求,那么教师就需要在编制校本的课程材料时创造新的课程材料。教师创新课程材料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课程材料的重组。尽管教师通过市场不能获得一套完全符合于校本的课程目标、学习者、学校条件等因素的教材,但是教师需要的课程材料可以从市场上提供的多套教材中获得。事实上,由于市场上提供的多元教材都是根据同一课程标准编制而成,因而教师从这些教材所提供的课程材料中择优选择最适合的材料重组成校本的课程材料也就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二是课程材料的摹写。如果教师通过市场不能获得适切的课程材料,但现有的课程材料通过适当的修改就能满足校本的课程目标、学习者和学校条件等因素的要求,那么教师就需要通过置换这些课程材料中的相关要素来改写这种课程材料,从而获得适切的课程材料。三是课程材料的创生。如果教师完全不能通过市场获得适切的课程材料,现有的课程材料又不能提供相关课程材料的摹本,那么教师就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来自主地创造全新的课程材料。一般来讲,教师重组与摹写课程材料主要发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处理中,而教师创生课程材料则主要发生在为学校自主设置的课程编写课程材料的行为中。

此外,教师援用或创新课程材料的行为可能由教师个体独立地进行,也可能由教师小组或全校教师合作地进行;它既可能发生在班级教学层面,也可能发生在年级或学校层面。

五、评价校本的课程质量有赖于教师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需要在校本课程实施之后考察校本的课程材料所产生的教育效果,进而分析这些课程材料与校本的课程目标、校本的课程哲学和校本的课程需求等的一致性,这里把学校的这种行为称为评价校本的课程质量的过程。尽管可以通过某种客观指标来评价校本的课程质量,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更加关注校本课程对特定学校的适切性,即它在满足校本的课程需求、坚持校本的课程哲学和实现校本的课程目标等方面所发挥的实际功能,因而这种评价所需要的资料往往需要直接取自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与结果,而且价值判断行为也往往伴随着整个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所以,最有资格和条件的评价主体就是教师。一方面教师作为校本课程的直接实施者,需要且也最方便获得或感知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真实信息。如校本课程在实施中的难易程度;学习者对校本课程的反应等。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校本的课程需求的诊断者、校本的课程哲学的建构者、校本的课程目标的拟定者、校本的课程材料的编制者,其最了解学校的课程需求、课程哲学、课程目标和课程材料,因而更能够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体悟这些相关因素的关系及其性质。

具体来讲,在评价校本的课程质量的活动中,教师需要做好这样一些工作:如实地记录校本的课程材料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实地观察学习者在学习校本课程中的反应并保留生成物;考察校本的课程材料在实现校本的课程目标方面的功效;反思校本的课程目标与课程材料同校本的课程哲学之间的一致性;分析校本课程能否满足学校的特殊课程需求以及达到国家的统一要求;判断校本课程是否有效地运用了学校可能获得的课程资源;考察课程材料的组织结构与语言表达对学习者的适切性;提供校本课程的实施建议等。此外,教师需要整理考察

的结果及其相关资料,撰写和向学校提交学科课程质量评议报告。

六、提升校本的课程品质还是依靠教师

校本课程仅仅通过一次开发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品质,其需要在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之后针对发现的问题来再度开发校本课程,以便提高校本的课程品质。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对在本校中实施的课程进行持续变革的过程。如同校本课程开发在其他环节需要教师参与一样,提升校本的课程品质也需要教师的参与。一般来讲,教师在提升校本的课程品质时往往需要根据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完成这样的工作:一是在学校层面重新审视与调整学校的课程需求。教师的这种工作往往需要在学校领导的组织和协调下进行,它是对整个学校的课程需求的重新估量。二是在学校层面重新审视与调整学校的课程哲学。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对与总目标、一般目标、具体目标相关的基本信念进行反思,并寻求更加适切的信念来指导学校成员的课程开发行为。三是在学校层面、学科层面、年级层面反思与调整先前拟定的课程目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往往同时在不同的合作群体中进行工作。如在学校层面探讨与调整校本课程的总目标;在学科层面探讨与调整校本的学科课程目标;在年级层面探讨与调整校本的学年目标。教师同时参与这些不同层面的工作有助于确保不同层面的课程目标的内在一致性。四是在学校层面、学科层面、班级层面反思与调整实施中的课程材料。教师在学校层面的反思与调整主要是加强科际之间的课程材料的整合性;在学科层面的反思与调整主要是根据课程质量评议报告优化学科课程内容;在班级层面的反思与调整主要是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对后面即将实施的校本课程进行再度开发。此外,在一些情况下,教师优化课程材料的行为往往发生于教师使用课程材料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J.Wiles,J.Bondi. Curriculum Development:A Guide to Practice(Six Edi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02-104.

篇2

【关 键 词】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作用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01-02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在新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开发。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老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专家、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具体分析如下:

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一方面,思想品德课教师是学生人生的重要引路人。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间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思想品德课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培养者。思想品德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2.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思想品德课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和课程开发过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所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它是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即这种研究不是在书斋里进行而是在教学的活动中进行的研究;是对行动进行研究,即这种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是行动本身。可以说,“行动研究”把教学、课程开发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开发校本课程的保证。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承担好研究者的角色。

篇3

关键词: 民族体育 校本课程 课程改革

民族体育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传统的农业社会为文化背景,长期以来,在培养各族人民优良的品质、坚强的体魄、规范的社会行为和加强民族团结的社会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将民族体育与中学体育教学相结合,充分挖掘民族体育的教育功能、健身价值和文化内涵,应用于培养现代公民的社会实践中,对新形势下中学的课程改革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银川市中学民族体育现状分析

1.1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民族体育

银川市中学体育教学涉及民族体育的学校占到所调查中学的70%左右,单一将民族体育作为校本课程进行教学的只有不到20%,而有些中学的学生在接受调查的过程中,竟不知何谓民族体育,占到了被调查学生总数的6%。在对教师进行的调查中,有教师认为民族体育没有太多健身价值,并不能够吸引学生,进而重视不够;另有10%左右的教师完全没有进行过民族体育教学。由上不难看出,民族体育在银川市各中学开展比较广泛,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但也有个别完全绝缘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教师,正是个别教师的疏忽和不重视造成了民族体育在银川市各中学发展的不均衡。纠正个别教师的错误认识,进行民族文化学习,吸取精髓,体会内涵,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传承民族文化和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

1.2校本课程中的民族体育

一些学校民族体育是被作为校本课程内容进行教学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银川一中的木球,宁大附中的打瓦、滚铁环,等等。像银川一中木球这样的典型课程更是成为课程改革的示范课程。在调查访问的过程中,有80%以上的教师认为民族体育引入校本课程是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而对学生的调查却不如预期乐观,对民族体育表现出积极态度的有70.55%,有28.08%的同学认为民族体育毫无价值,另有1.37%的同学感觉说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导致将近1/3的学生感到民族体育无价值,调查显示学生的兴趣是关键,在这些同学心中民族体育远不如篮球、足球有魅力,感觉民族体育太陈旧、枯燥,而且没有明星。怎样引导学生转变观念、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和文化,是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1.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民族体育

课程标准中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资源利用与开发指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充分利用和开发宝贵的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资源,如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应大力利用与开发。

2.民族体育教学

2.1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特点

学校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是时代的要求,是民族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风格各异的特点,技术差异比较大,对教师而言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不过民族传统体育有三个“简”的特点,只要能够把握这些特点就能有效制定教学方案。

2.1.1简便易教。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绝大部分内容都具备这样的特点,朴素的品质造就了这些项目的教学应朴实无华,教学过程要讲究实效,避免华而不实的形式,教师要全面准确掌握项目的比赛规则,并运用到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在规则要求范围内的技术和战术是教学的灵魂。

2.1.2简单易学。民族传统体育绝大部分项目都简单易学,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长期的教学是口传身教,缺乏经过文字的整理或通过研究得出的技术参数,对教师来说,缺乏教学参考,只有依靠教师自身不断的实践后归纳出技术要领和动作组合及技巧。对学生来说,要不断摸索,通过练习改进动作,从而提高技术,进而创新和发展。

2.1.3简捷易赛。民族传统体育的比赛经过长期的演变,操作起来比较简捷,很多项目初步掌握基本技术和战术就可进行对抗,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

2.2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价值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达到以下五方面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我们从这五点进行民族体育课程价值分析:

2.2.1运动参与价值

运动参与是发挥体育功能的基础。民族体育广泛运用于中学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同学的运动积极性,带动同学参与体育运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调查中很多同学参与体育运动最初就是因为对民族体育好奇。

2.2.2运动技能价值

任何运动都有各自不同的技术特点,民族体育以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为文化背景,其运动技能包含广泛的生产活动内容,形式多样,不受环境条件限制,民族体育具有风格各异的特点,技术差异比较大,进行民族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们从各个部位进行身体练习,使练习更具针对性,改进动作结构,增强锻炼效果。

2.2.3身心健康价值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在新课标中占据大量篇幅,可见其重要地位。民族体育不仅通过身体练习对身体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可以看出,运动员不仅身体健壮,心理也非常健康,在场上顽强拼搏,团结友爱,尊重裁判和观众体现了运动员的人格魅力,更显示了民族体育的文化内涵和健身、健心价值。

2.2.4社会适应价值

在对开设民族体育的学校的调查中,有48.61%的学生认为在民族体育学习中是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这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更是适应社会的第一步。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各方面人才,可见人才的社会适应在其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3.民族体育与校本课程

3.1民族体育在校本课程中的地位

将民族体育引入中学教学并不是始创阶段,早有民族体育项目被教师带进体育课堂,比如打沙包、武术、毽球等,但将这些特别的运动形式作为一类教学内容进行规范系统的教学,在我国体育教育界,银川还是起步较早的。这就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各种问题,怎样解决民族体育与田径、球类等传统教学项目的关系,怎样处理民族体育教学过程中自身存在的问题,成为影响银川各中学民族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

3.2进行民族体育教学的各种决定因素

将民族体育引入中学体育教学,是我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举措。我区经济相对落后,社区环境、教育资源没有明显优势,但是一些中学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始终把教育改革作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主旋律,以我区独特的社会政治环境(民族自治)和民运会的成功召开为契机,因地制宜地将民族体育引入校本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3民族体育在校本课程中的作用

银川一些中学将民族体育引入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有效利用了资源,实现了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的重新配置,充分挖掘了民族体育的多种社会功能,在不断探索中创造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利于我区校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4.建议

针对调查过程中反映的问题,为很好地完成民族体育落户我区中学校本课程,我提出以下建议:

4.1加强师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使师生从思想上对民族体育引起足够的重视。

4.2正确处理民族体育与传统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合理安排各课时内容,使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要求教师不仅有很好的教学组织能力,而且有相当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

4.3合理处理民族体育教学过程中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民族体育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开设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注意避免危险性高的内容,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民族体育的学习中,而且能节省教育经费。

4.4展望未来,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将为继承、发扬、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提供良好的场所,学校体育要适应新大纲、新课标的要求,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比重,树立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建立完整的体育教学体系,让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经过提炼与发展为学生所掌握与运用、传播到社会中去,练就健壮的体魄,保持充沛的精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陕西师大.王铁新.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2]吉首大学.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

篇4

[论文摘要]本文围绕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针对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实际,全面阐述了教学型本科院校教师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为实现“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教师是“五个一流”的核心。充分发挥教师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实现“五个一流”的关键。

一、高校教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前提系统工程。高水平的教学工作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基础。而进行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教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因此,在“五个一流”中,只有“一流的教师”是主体,而“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都是客体。

1.强调教师的主体意识。教师有了主体意识,才能调动教师的主体潜能,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学校要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就要明确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3.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即把“五个一流”中的客体:“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作为认识和实践的对象。

二、教学型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任重道远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数量快速增加,高校的类别也自然分化。继续坚持精英教育的老牌大学,注重精英培养的质量,成为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大量“专升本”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明确定位,以教学带动研究,成为教学型本科院校。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推动了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大发展,同时,问题也日益凸显。

1.教师的差距。教学型本科院校多为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力量同研究型高校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2.学生的差距。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大幅度提高。而大量的一般本科院校,所录取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存在明显差距。

3.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科的基础和学科建设相对滞后。

4.办学经费、设备、教学条件以及知名度与研究型院校存在较大差距。

教学型本科院校在我国高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搞好这类学校的课程建设对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教育质量,具有广泛的意义。学校应着力建设一批有发展潜力的课程,发挥其示范和辐射效应用;同时带动一批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推进各学科课程的整体建设。

教学型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任重而道远。

三、教师在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中的主体作用

“一流教师”内涵丰富,包括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高超的教学能力,高尚的师德修养等。要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仅靠常规的教师进修和培训难以满足当前教师继续提高的需要。

高校教师要树立“教师发展”的理念。“教师发展”,与“教师培训”是两个有密切联系的不同概念。“教师培训”是把教师作为客体,要求教师接受某种规定的教育、培训;“教师发展”则着重从教师主体性出发,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达到某种目标,并逐渐向教师的终身教育方向发展。

强调“教师发展”,就是要在教师中形成自觉的主体意识。使教师产生强烈的发展动机,把争创一流教师看作自己从教的需要,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产生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的原动力。

四、教师在建设“一流的教材”、完善“一流的教学内容”中的主体作用

教材是培养人才、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是教学活动的范本,又是体现教学内容、传播现代科技与知识的载体。它揭示了教学活动的内容、程序和方法。因此,“一流教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依托“一流教材”,为“一流的教学内容”打好基础。

“一流的教材”应该符合以下要求:(1)教材内容要保证精品课程“一流的教学内容”的需要。(2)教材体系要注重知识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反映本校教学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有利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3)教材质量要与教学型院校定位吻合,要符合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五、教师在创建“一流的教学方法”中的主体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无论他是否是学者、专家,都需要将所拥有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并借以发展学生的智能。这就需要掌握教育知识和教学技能。“一流教学方法”是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具体要求。

“一流教学方法”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启发式”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与课程内容和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创新教育” 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 以人为本,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出学生的潜能,从而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学型本科院校教师应当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同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融入学科教学,探索适应本学科教学的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服务。

六、教师在推行“一流的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提到“管理”,一般会认为是校系领导和主管部门的事。其实不然,教师在教学管理中仍然处于主体地位。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服务于教学活动的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教学管理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根据—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教学管理的实质,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从学校层面,应当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改革发展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既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又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在打造精品课程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把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的改革整合为一体,培养造就一流的教师。同时,教师把实践探索的经验成果化,形成科研论文,促进教学型本科院校教学科研团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2]侯治富,金祥雷等.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1).

篇5

关键词: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 西南地区 中小学

一、 调查目的

当前,我国有关的课程政策已经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内容,并且在制度上予以了保证,但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新生事物,以往“高度集中”的课程制度使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缺乏课程开发的经验,因此,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难免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校本课程实践的基本情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和“盲目跟风”,为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保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切实推进。

二、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四川、重庆、云南及贵州四个省(直辖市)中进行随机抽取样本,参加调查的对象是已经开展了校本课程实践的中小学。共有重庆20所中学和20所小学的400人,四川10所中学和10所小学的200人,云南10所中学和10所小学的200人,贵州5所中学和5所小学的100人。样本的抽取在保证代表性的前提下,也考虑了操作的可行性,故样本的大小在四个省市中有所差异。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自编问卷,是根据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已有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总结,从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如对校本课程的内涵、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校本课程的特色等方面的认识,以及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办法等方面来编制有关问题,在试测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正式问卷。问卷主要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为了广泛而深入地了解校本课程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经验和问题,在单项及多项选择题中设有开放式选项。

调查实施时,我们以参加我校校本课程培训的领导及教师为访谈对象,讲清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委托他们将问卷发放给他们各自学校的教师填写且给予寄回,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817份,回收率为90.78%。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及其意义的认识

1.校本课程的内涵

调查发现,教师对校本课程内涵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及不够全面,43.1%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或教师自己编写教材,有26.6%的教师将校本课程等同于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还有18.4%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是上级主管部门布置下来的一项工作。

2.校本课程的价值

82.1%的教师认为开发校本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程;79.6%的教师认为可以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课程观念; 75.8%的教师认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是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38.7%的教师认为是能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3.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有93.9%的教师表示有必要开发校本课程,只有3.4%和3.7% 的人表示没有必要开发校本课程和不清楚。

4.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

调查结果表明,有43.9%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是由教研组或年级组开发,28.3%的教师认为是由教师自主开发,21.3%的教师认为是学校指定专门人员开发,也有6.5%的教师认为是专家学者开发。

以上问题反映出一线教师及教育管理者已经认识到开发校本课程对于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等的重要价值,因此对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是对校本课程的内涵及开发主体的认识还存在着差异。

(二)教师对校本课程特色及质量的认识

1.校本课程的特色

调查发现,有93.3%的教师认为适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就是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也有4.3%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的特色是与别的学校完全不同的校本课程,只有2.3%的教师认为不清楚。

2.形成校本课程特色的条件

有90.8%的教师认为学校办学理念明确,全校上下达成共识有助于校本课程特色的形成;74.1%的教师认为学校有良好的校风传统有助于校本课程特色的形成;42%的教师认为学校有悠久的历史有助于校本课程特色的形成;46.1%的教师认为学校有良好的声誉有助于校本课程特色的形成。

3.校本课程特色应如何体现

有81.4%的教师认为应体现在课程的内容上,77.4%的教师认为应体现在课程的实施方式上;76.1%的教师认为应体现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上;63.3%的教师认为应体现在课程的目标上;19%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的特色应体现在课程的名称上。

4.成熟的校本课程应具备的特征

有 90%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要有明确的目标;86.4%的教师认为有完整的文本材料或其他材料;76.4%的教师认为有专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67.3%的教师认为有固定的任课教师和教学时间;63.2%的教师认为有确定的名称。

5.好的校本课程应该具备的特征

有90.1%的教师认为受到学生的欢迎是好的校本课程;85.4%的教师认为教师愿意而且能够承担该课程的教学是好的校本课程; 68.4%的教师认为应该得到家长和社区人士的支持;45.8%的教师认为应该得到专家的认可;29.1%的教师认为应该得到学校领导满意。

以上问题表明,目前大多数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已经意识到校本课程特色和质量的重要性,重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式的整体建设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思考了衡量校本课程质量的标准,体现出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中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多数教师把适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看作是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重要指标,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而凸显校本课程特色的关键在于学校办学理念的明确。

(三)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情况

1.参与者

关于所在学校参与开发校本课程成员的调查表明,有93.9%的人回答有教师;84.3%的人表示有学校领导;39.2%的人回答有专家学者;36.6%的人指出有家长和社区人士。

2.管理者

通常,学校主管校本课程开发的人主要有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和学科带头人。调查发现,选择校长或副校长为校本课程管理者的人占全部问卷人的48.3%,选教科室主任的占23.0%,选教导主任的占20.6%,选学科带头人的占8.1%。

3.对自身开发校本课程能力的估计

对自身开发校本课程能力的估计是教师对课程实施的把握度及自信的表现。调查表明,有66.0%的教师认为自己有能力开发校本课程,有21.1%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开发校本课程,也有13.0%的教师对自身能力于开发校本课程不清楚。

4.开发校本课程所做的准备工作

调查表明,76.9%的人表示所在学校调查了本校的课程资源;66.2%的人表示本校开展了掌握学校的师资力量的工作;63.6%的人表示本校分析了学校在本社区的地位和作用;58.4%的人表示本校进行了了解学校发展历史的工作。

另外,83.1%的人表示本校开展了了解学生兴趣和需要的工作, 62.7%的人表示本校接受了专家学者的培训或辅导,55%的人表示本校征求了同行的意见;44.7%的指出本校征求了家长的意见。

5.课程资源的利用

调查发现,72.8%的人指出所在学校利用了本地区的风景名胜、民俗风情; 66.8%的人指出本校利用了当地的文化设施;66.1%的人指出本校在利用课程资源时注重学校的历史传统;65.3%的人指出本校利用了学校的教学设施。

6.校本课程的实施安排

调查发现, 84.8%的人表示所在学校安排了教研组或课题组研究;62.3%的人表示本校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安排了专门的教师、时间、地点等;57.6%的人表示本校要求教师按事先安排好的方案进行教学,53%的人表示本校安排了领导同行的听课。

在学校实施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上,有48.1%的教师选择每周安排1课时,26.7%的教师选择每周2课时,8.1%的教师选择每周3课时或3课时以上。

7.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要困难及原因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中遇到的困难,76.5%的教师认为缺乏足够的时间精力;64.1%的教师认为缺乏相关的资料;62.8%的教师认为缺乏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术;50.1%的教师认为缺乏规范的评价。

分析困难和问题产生的原因, 83.4%的教师认为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是经费的缺乏;70.4%的教师认为缺乏专家的指导。40.1%的教师认为是教师能力有限;15.4%的教师认为是领导不重视;14.8%的教师认为是家长不支持;

8.开发校本课程面临问题的解决途径

76.3%的人回答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自主解决;75.6%的人认为教师相互研讨解决;69.5%的人回答向专家咨询解决;63.8%的人回答是借鉴其他学校的做法解决。

9.对开发校本课程过程的监控

调查表明,有72.5%的人表示所在学校为开发或完善校本课程组织过相关的教研活动,有49.6%的人指出本校通过现场课等方式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展示;49.3%的人表示本校有专门的校本课程的教材和其他学习资料;41.9%的人表示本校有专门的校本课程开发机构,37.9%人的表示本校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校本课程。

另外,对校本课程实践情况的考查,有75.4%的人指出所在学校采取了检查教师的教案及相关资料的方式;73.6%的人表示本校采取了任课者说课、专家或同行评课的方式;52%的人指出本校征求了学生的意见;45.8%的人认为所在学校是聘请专家学者予以评估。

10.校本课程的评价

关于校本课程的评价,有36.8%的人表示本校组织专家、管理者及相关人员对已开发的课程进行了评价,42.5%的人表示学校还没有进行相关工作,20.7%的人表示对此事不清楚。

调查发现,开发校本课程的学校基本上以一线教师为开发主体。部分学校能够按照规范的程序开发校本课程,表现为有专门的校本课程开发机构和明确的负责人,组织过相关的教研活动,开展了课程资源调查、校情分析、学生兴趣调查、专家培训等相关准备工作,注意了课程资源的利用,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校本课程,并通过检查书面材料、征求学生的意见、请专家学者评估等形式,对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监控。同时,开发校本课程的学校都能够将校本课程付诸实施,一般保证每周1-2课时作为实施校本课程的专门时间,安排了专门的教师,并有教研室或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和听课评课活动。但是在校本课程实施中,不少学校也遇到了时间、精力、经费、资料不足,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知识和技术、专家指导不够等困难,其中部分教师对自己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估计不足,可能导致教师被动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课程开发与实施不能深入进行、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质量有限等问题。

四、讨论与建议

(一) 正确认识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

当前,广大学校及教师已经认识到校本课程对学校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及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在访谈中发现,真正尝到开发校本课程“甜头”的学校不多,还是有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任务,或者是为了“赶时髦”,“为科研而科研”,而不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开发校本课程。其原因既有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比重小、地位低的原因,也有国家课程、必考课程任务重、压力大的原因,致使校本课程实践在学校中处在一个“时冷时热”的“尴尬”境遇之中。为此,正确认识并真正理解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学校的发展、学校文化的重建是当前学校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学校的发展不可能仅由考试分数、升学率、硬件设施等指标来体现,其灵魂和核心是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品性。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在学校生活中长期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既是挖掘和展现已有学校文化的过程,亦是进一步改造并提升学校文化的过程。校本课程作为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并列的课程形态,其开发主体、开发模式等不同于国家或地方课程,需要一种新的制度予以支持,即民主的、自主的、合作的、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这对于学校文化的重建无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话题,其中包括教师职后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一些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表现出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模糊、知识储备不足、课程开发能力欠缺等问题,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此,有必要更新教师的课程观念,增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转变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的角色。鉴于学校工作头绪多、各项工作彼此分离会耗费更多时间和精力的实际情况,以开发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际上是将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当作教师培训的过程,通过具体的教育事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和途径,这样可以多方兼顾,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 努力追求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这是决定学校办学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折射点”,是依照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传统开发出来的一种课程类型;而开发校本课程并致力于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也是不断思考、探索并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的过程。学校的办学特色,包括校本课程的特色,主要是由每一所学校学生的实际发展基础和需要、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等差异而决定的。

首先,明确学校独特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一所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核心”,通常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包括教师学生的现实需求、学校环境和教育资源的特殊性、学校举办人的教育理想和理念等而确定的学校发展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它既有与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内在一致性,又有适合于本校实际且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差异性,是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必须以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为“圭臬”,努力使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能够体现并实现学校办学宗旨。

其次,资源与优势评估。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考虑学校的资源条件,以决定开发什么和作何种程度的开发。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等。在资源评估的基础上,认清学校自身的优势所在。

再次,特色资源的开发。任何学校都处在一定区域内,学校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地方传统、文化氛围等因素都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及其课程建设。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社区环境,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挖掘其潜在的课程资源,开发出特色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从实际出发,选择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如重庆市某小学,因毗邻本地的一个气象站,多年来坚持开展名为 “红领巾气象哨”的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采集一些气象知识,进而了解气象科技,逐步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基于学校已有的资源优势和教育传统,该小学开发出独特的名为《气象与生活》的校本课程。

最后,保障机制的建立。要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和评价措施的完善来实现。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估制度来予以保障。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重视对校本课程方案的评价与监督工作,要有专人负责对开发校本课程进行经常性的指导与监督,明确校本课程方案评价的责权意识。如重庆市北碚区设立由教师进修学校、课程专家及学校教师代表组成的课程审议委员会,专门审议评估学校课程规划方案。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品质,引导学校开发出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另一方面,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进行的,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实际与特点,所以很难采用统一的评价手段来评价校本课程的实施成效。要保证校本课程特色的形成,学校必须有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学校围绕开发校本课程开展一系列常规的自我评价工作,不断反思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

课程特色形成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重视对校本课程特色的追求与打造,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开发校本课程的真正价值,从而有效实现以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及学校发展的目标。

(三)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

校本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评价制度的建立和评价体系的完善,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

课程多层次评价体系可分为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和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两个方面。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又可分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和校本课程开发成果的评价。但是,目前这种评价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操作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偏差。调查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开展了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多数学校忽略了同伴教师、教师自我及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在评价对象上,多数学校重视对有形成果,即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产品──“文本化”校本课程的评价等,而忽略了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考查等。

要克服以上不足,首先应该把校本课程开发看成是一个民主、开放的动态过程,体现参与、互动、对话、合作、民主、多样性的原则。这就需要在评价过程中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评价。

其次,动态的课程开发过程需要过程性的评价,校本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而且要关注过程,要力求评价的动态化、连续化、日常化。一是关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准备、编制和使用三个阶段。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要进行准备阶段的背景性评价、编制阶段的实质性评价和使用阶段的诊断性评价等。例如,对开发校本课程过程的评价,可以了解教师的参与程度,了解教师的知识能力能否保证课程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了解教师在开发过程中所获得的专业发展,了解开发校本课程的程序步骤是否完整和规范等等。二是关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特别是学生的成长发展状况,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否满足,了解学生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体验与收获等。

再次,校本课程评价的功能要突出激励功能、反馈功能、改进功能。校本课程开发立足于学校社区特色资源开发及本校师生的成长上,所以课程评价应该充分尊重学校师生以及学校和社区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对校本课程的评价要避免用唯一的标准对不同学校的校本课程作简单的“优劣”划分,而应该以“适宜性”为原则,把切合本校实际、体现本校办学思想和特色、教师愿意承担并能够胜任、学生欢迎并有实际收获等,作为衡量校本课程质量的标准。校本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工作,对校本课程的评价重在发现问题及时修正,以使校本课程不断完善,真正成为彰显学校特色的一个“亮点”。而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舞台”,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不断更新课程观念、充分课程知识、提升课程实践的能力,从而促进其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础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崔允氵郭.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篇6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专门机构,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肩负着教养与教育的责任,因此,学校有权做出自己的课程决定。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不用考虑“教什么”的问题,而只要考虑“怎么教”就可以了,因而导致了课程与教学的脱节。课程由专门的人或机构负责开发,而作为发生教育的真正场所,最了解学生的校长和教师、学生自己及其家长没有机会和权力参与课程决策。长此以往,学校成了一个执行“课程”的专门机构,课程外在于学校、外在于教师、外在于学生。教育成了告诉、传授、训练,学校成了“原料加工”的场所。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之一就是学校有权做出自己的课程决定,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这种决定所带来的课程责任。因此,我们有理由断言:真正的课程离不开学校——发生教育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作为学校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程,同样也需要进行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这既有利于发挥学校在体育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也有利于弥补集权式的课程管理体制所存在的诸多弊端。遵循教育规律开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体育校本课程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同时,由于它看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创造性,融入了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有助于学校办学传统与特色的创建与发展。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突出专业特色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的体育课程的前提下,应通过对本校学生专业特性的体育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尊重本校的体育传统而开发出的具有特色的课程。要特别说明的是,体育校本课程有两层含义:第一,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校自己的体育课程开发,如有的学校将五禽戏作为本校的体育校本课程,也称特色项目,与国家和地方的体育课程相对应,形成一个独特的板块。此外,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关的体育运动项目,如定向运动,体育舞蹈,形体训练等内容,都可以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下深入开展起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的体育课程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从而使国家的体育课程更加符合具体的学校体育教学情景。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职业特性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就业后的职业特点相结合,即形成体育锻炼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体育教学与职业性质相结合;体育课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让大学体育教育不仅在其学习期间成为学生热衷于锻炼的手段,培养出具有各自不同专业特点身体素质及职业性特点的气质底蕴,更可在其就业以后仍然能与其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特点相吻合,与其生活方式相融合,进而可以与工作和学习相辅相成、伴其终身的体育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其体育课程类型理论的深入研究,对于明确教学目标、完善课程体系以及指导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身体素质需求。

四、应用型本科学校领导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者和支持者

学校领导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应首先了解体育教学的需要和教师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对体育课程开发所需物力资源进行投资建设。一个学校的体育教育开展的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属于边缘学科,不像专业学科那样备受重视,但现在国家教育部一项项有关提高大、中、小学学生身体素质的文件不断传达下来,“阳光体育”已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起来,应用型本科院校也不应例外,校领导同样要把体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才能谈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才能谈到将来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在这一过程中,校领导既是体育教学的支持者,同样也是监督者,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校长也是对体育教师各项考评的主要决策者。

校本课程的提出表明学校层面有了一定的课程管理权,在课程决策和开发方面有了一定自由,改变了以前学校在课程开发中完全被动接受的角色。其实,正是由于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得到了认可,校长对课程开发的领导和支持才成为可能。同时随着学校被给予更大的自治空间,校长所履行的责任已经超越了行政和执行的范围,校长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因此说,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校长的重视与参与是必不可少的,有了领导阶层的参与与支持,学校的体育教育事业才会蒸蒸日上,人才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五、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度

篇7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在农村中小学的课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适应中小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了三级课程管理的新策略,许多农村中小学纷纷开展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县有80%以上的中小学开设了校本课程,大多数中小学的校本课程采取了以学科加特长发展为主的形式,有62%左右的中小学自编了校本课程的教材,相当多的学校开展了具有校本课程属性的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县许多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密切结合了当地的资源,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庄浪县南湖中学相继开发了《中考政史基础知识手册》、《七年级历史课堂练习精编》、《地理导学案》、《九年级英语导学案》、《日常英语500句》、《英语课堂用语集锦》、《课后古诗词赏析》、《作文步步高讲与练》、《化学与环境》、《物理全册导学案》、《八年级物理导学案》、《教研通讯》、《奋进》、《九年级数学作业册》、《趣味生物学》、《生物与环境保护》、《音体美荟萃》等二十多种校本教材。而且学校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与实践,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研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有效地激发了师生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实践能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个性发展,帮助他们更广泛地了解地方文化,认知地方历史背景,为保护地方文化和地方性知识做出了贡献。

二、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为农村中小学校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因各校经济、资源、教师水平等原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不平衡,遇到不少困难,有的即使开发了,也停留在表面上,尤其是地处偏僻农村的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更是举步维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可供的资料、信息缺乏;二是部分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新课程改革认识不够,很少参加教育科研的培训;三是部分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四是部分学校没有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社区资源;五是部分教师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六是部分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目标不明确,内容繁杂;七是部分学校采取的方法手段不恰当;八是部分学校校本课程的课时常被挤占;九是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必要的基础性条件;十是部分农村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意义不甚了解;十一是部分学校缺乏明确的办学理念,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理念的支持;十二是评价基础薄弱;十三是学生及其家长主体参与意识缺乏 ;十四是部分学校缺乏开放的民主管理机制。所有这些原因,造成了有些农村中小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使用不力,影响了农村 经济 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虽然上述一系列因素对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消极的等待条件成熟时再去开发,更不能逃避,应正视现实,寻找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积极而有创造性地促进校本课程在本地区生成。

三、推进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使用的对策

1.积极推行校本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校本培训作为教师的在职培训,能够从不同的方面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

2.坚持以学生为本,开发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标,是增强课程的活力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制度,保障校本课程顺利开发。要通过制度建设,实现“课程的校本化”,这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出路。

4.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促进教师本职工作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紧密结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有效地推进农村中小学的课程改革。这是一种既能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又能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双赢”策略。

5.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切实解决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场地、设备、材料等严重不足的问题,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6.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和体系。校本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保证条件。上级的评价体系应有此方面的评价项目,学校应有完善的内部评价机制,以促使教师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7.加强学校管理的民主性。学校应积极搭建学校与社区、家长、学生等的对话平台,形成融社会需求和学生、教师、家长等积极参与为一体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民主氛围。

8.加强引导。对于不擅长写作,知识存储不够,方法不恰当的教师,应给予指导。

9.及时督查。学校应定期、定时对教师的课程开发与使用情况及时检查。

篇8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从理论上来看,校企合作的校本课程开发符合于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也是校企合作模式的拓展。课题提出当前校企合作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国内外的相关经验,提出我国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模式,从理论上丰富我国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从而进一步引导发挥理论到实践的作用。

2.现实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促使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充分理解校本课程的意义,也可以在理论中和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使得自己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三、研究价值。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是有效稳定社会、创造和谐社会的途径之一,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有助于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共同来参与建设,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更有助于以“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有助于展现企业文化和要求、有助于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先进性、有助于教师在专业上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有助于为社会构造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基础,所以校企合作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四、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和调查研究法。

1.利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分析、研究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及课程设置和开发方面的书籍、论文和报刊文章及网络资料等;

2.通过问卷调查、访问的方式对于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资料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和系统的收集;

3.研究人员借助于辅助材料对职业院校校本课程进行系统的考察和描述,并且掌握关于职业院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最新资料;

4.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之上,再选取每个学校的几名教师或者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访谈,进一步了解他们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等一些问题的看法,直接收集资料进行研究。

五、研究内容

1.提出目前校企合作及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背景和问题。

2.调查和研究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对职业院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劣分析。

3.进行校企合作校本课程观的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校本课程组织实施、校本课程评价这四个方面的探索研究。

4.建立完善的职业教师激励机制、有效的校企合作双赢机制、完善可靠的科学评价管理机制,使校企合作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长期有效地合作。

六、研究结果

1.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和企业专家双方更深入地合作,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篇9

“校本课程”简单地说就是以学校为根本,学校能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在对本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依据学校本身的教学特点去选用适合本校实施的校本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20世纪中叶,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兴起“校本课程开发”思想,它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全国范围内课程开展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学校为根本,开展课程研发,使课程政策的制定能够全民参与或者多数人参与,通常是由学校校长、专业科任教师、课程研究员、学生以及其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制定、实施和评估的活动。

当前大多数高中虽然有能力开设生物校本课程,但学校选用的校本课程的内容大多老套或者直接套用现成的网络资源,从而使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展不具有学校自身的特色和多样性。同时部分偏远地区的学校由于高科技信息设备的缺乏,他们也无法很好地开展生物校本课程。

二、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且有助于教师突破传统生物课程模式,机动灵活地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还能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教师对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进行不断的再挖掘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同样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学生来说,能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由、全方位发展。

三、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随意进行,特别是对生物校本课程内容的选定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引起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兴趣,而且要有助于使学生掌握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知识,提高探究生命现象的能力,这就要求生物校本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自主性。在生物校本课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要赋予学生发展的主动权,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空间,促进生命自由地、个性化地发展。

3.灵活性。在选择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灵活地作出内容、形式上相应的调整。

4.有效性。生物校本课程的教学要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这就要求生物校本课程与高中生物教材具有一定的衔接性,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积极性,体现出校本课程的意义。

5.因地制宜性。以教学资源和教学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应整合区域资源,这样才能使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能在生活化的基础上为学生所接纳和采用。

四、生物校本课程的总教学目标

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应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本门课程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初步概述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知识,阐明每个课题的背景知识;总结生物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尝试使用和操作一般实验器具和器材的技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实验操作并完成设计简易的实验方案;运用互联网、图书、杂志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立关注科学、关注生命的观念,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认同生物科学和技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生物学乐趣,养成质疑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生物校本课程教学内容选定

考虑到上述科学性、自主性、灵活性、有效性、因地制宜性的生物校本开发原则以及生物校本课程的三维目标,选择下面所展示的课题作为高中阶段适用的生物校本课程内容的一个参考。

生物校本课程课题三维目标:

1.课程内容:酸奶的的制作。知识目标: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了解酸奶发酵的原理。能力目标:尝试进行酸奶制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关注生物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2.课程内容: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知识目标:说出显微镜的主要构件和用途;了解显微镜的使用过程。能力目标:正确规范使用显微镜;尝试用显微镜观察简单的生物制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细心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课程内容:辨认校园植物。知识目标:了解常见校园植物在外观和形态特征上的差异;辨认一些常见的校园植物。能力目标: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运用和分享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身边的植物,进一步形成保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4.课程内容:叶脉书签的制作。知识目标:学习叶脉书签制作的原理。能力目标:掌握叶脉书签的制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制作叶脉书签的乐趣;养成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5.课程内容:观察果蝇的生活史。知识目标:阐明变态发育的概念;了解昆虫变态发育的生活史。能力目标:通过饲养果蝇,发展科学探究和动手实践能力;强化对信息加工、整合和处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昆虫世界的兴趣和学习生物的热情;体验观察的乐趣。

6.课程内容:干压花的制作。知识目标:认识花的一般形态特征;阐述花的基本构造。能力目标:尝试动手进行干压花的制作;绘制花的一般结构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7.课程内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知识目标:阐明种群和物种丰富度的概念;了解土壤中动物分布情况。能力目标:掌握采集土壤样本的操作技术;使用吸虫器目测估计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培养实践创新的科学精神。

8.课程内容:关注膳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目标:了解合理营养的概念;举例说明如何做到合理营养。能力目标:尝试动手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收集整理有关食品安全的资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健康饮食的生活习惯;关注食品安全;了解食品安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9.课程内容: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识目标:识别什么是生物性污染;概述生物净化原理和方法。能力目标:搜集整合生物与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提出一种生物净化的方法并设计实验方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深化保护环境、珍惜地球资源的意识。

六、反思与展望

篇10

【关键词】校本课程 体育健康 地方特色

一、选题依据

2001年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及学生的的适应性”。体育校本课程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过程,通过在本校课程建设资源的基础上,对校本课程建设中学校的快速发展、学校人力资源的增强、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标准》与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有明显的优势,改变了以往教学过死的局面,在构建具有“健康第一”基础教育理念的同时,把具体教学内容选择权交给了地方和学校,迫使每个体育老师都要参与课程的建设。需要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满足学生体育需求、增进学生健康、突出学校特色的前提下,走出体育课程校本建设之路。已成为21世纪初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乃至整个体育教育改革的重大热点问题,从查阅的教育研究文献可见,对于校本课程建设的系统研究甚少。据此,本研究为校本体育课程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推动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探讨地方课程资源建设对小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为小学体育教师提供参考。

本文分析了校本体育课程的概念以及校本体育课程的现实函义,阐述了校本体育课程对小学生健康的影响。小学教育体育是整个教育阶段重点环节也是也是基础环节,学校体育课程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对社会主义和文明建设,对于提高我国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的性格所以,孩子的终身体育要从小培养,从兴趣培养,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影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可以增补学校传统体育课程面值得摸索和探究 。我国地幅辽阔,怎样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不同的文化领域下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学校是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的主要单位,在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体育需求和发展特点,利用学校的各方面资源特点结合学校实际的发展情况来进行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本文以合肥市经开区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情况进行研究,以合肥市经开区(校长、老师、学生和家长)为调研对象,并以经开区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展状况作为个案调查进行研究分析。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取合肥市具有代表的经开区3所小学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采用自编问卷,根据校本课程建设已有理论与实践成果经验,以及采用相关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从三级课程概念、校本课程建设者、各地区学校自身拥有的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等方面编制相关问题如学校课程内涵、建设特色、人力、物力资源发展状况。 分别对经开区3所小学的体育教师发放问卷15份,回收有效问卷15份,回收率为100%。问卷内容主要用于收集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其相关人员对校本课程建设的意见,在问卷设计上要清楚地表明调查问卷需要的信息。

2.文献资料法:查阅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3.实地访谈法:以面对面的方式对学校领导和学校体育教师进行交谈和询问

4.数理统计法:将调查问卷统计整理后计算出相关统计量

三、结果与分析

(一)经开区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现状

1.教师对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意识和态度及参与程度在所调查的15教师中,13名教师始终对校本课程建设持支持态度,只有两名在执行过程中才对其认可;在参与程度上,15教师都积极的参与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工作,这说明体育教师对校本体育课程建设的态度都是积极的,其不仅有积极的态度还有积极主动参与的行为。

2.校本课程建设有利于教师课程意识及专业能力的提高 从表1看出,70%的教师被要求集体备课并持积极主动的态度,70%的教师遵守规定的课程设置,90%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等成效对其进行考核。

3.依据本地文化特色、人力物力资源整编校本教材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经开区3所小学中贯彻和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学校采用的物质资源主要体育场地和器材占50%,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知识和技术技能)占40%,学校在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中利用的人力资源主要来自体育教师占60%,班主任占30%,校外专家占10%,

(二)经开区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效

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发展学生自身爱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为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提供了有利平台,图表2可以看出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强调教师工作中要求集体备课的占90%以上,学校根据本校特色优势发展特色课程的占70%,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建设。

1.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有利于体育设施的改善和形成学校特色课程 国家课程的发展模式除了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外,很难实施各区、各学校的特色性与差异性。而校本课程重要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主要强调以学校为主,在国家统一要求下,立足本校拥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发展本校的办学特色,来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

2.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我国校本课程建设过程存在一些隐性问题,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力物力资源存在差异性,加之我国在校本课程建设起步较晚,缺乏相关理论研究实践经验及充分的规划与组织能力,没有一个让学校具体观摩的标本。另外小学教师个人素质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教师很难融入到新的理念中来。

图1 指标得分、变异系数图(B1101-B432)

表和图中所有汉字为宋体五号,英文、数字采用Time New Roman,行距为最小值12磅。并且与正文空一行(如表1)。图注和表注8号字体,行距12磅。

表1 专家结构一览表

注:专家是指……。

表格采用三线表。可采用表格样式中的“简明型1”。

四、结论与建议

(一)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课程改革行动

强调主要以学校为主体,尊重国家和地区体育课程的基本精神。与此同时,要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水平。因此,体育校本课程建设需要高效的内部管理和质量监控。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学校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其一,各学校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学校在文化、经济、师资和学生方面差异很大。其二,各小学的办学模式有私立和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在办学自上有较大优势。其三,每个年级的学生也会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因素他们有着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及兴趣爱好等特点。

1.体育校本课程组织管理 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在学校层面上的到落实才能算成功,首先,明确学校的办学宗旨,还要能够保证运行畅通。其次,校长的领导与支持,校本课程建设主要领导是校长,因此,校长对校本课程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校长对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领导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领域,引导体育教师进行变革与革新,从而实现学校在教育理念、办学宗旨上的统一。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希望全校人员的工作富有创造性的话,那么这方面的工作就不应该摆在第一位,它完全从属于教育过程。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2.体育教师对校本课程建设的态度 体育教师既是体育校本课程的编制者,又是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者和评价者。因此,体育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理论水平,增强教师素养是校本课程建设的需要。精深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是体育教师承担体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专门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素养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认识。我们认为很重要一点,教师在学校里的是科学基础学科,他应该能分辨清楚这门科学上最复杂的问题,能够分辨清楚那些处于科学思想的前沿的问题”。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承担体育教学任务,也必须具备上述体育专业知识。

(二)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保障

1.学校体育课程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提供教学课程使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中需要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如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课程资源进行积极合理的分析与评估,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发和利用校内校外的体育课程资源,满足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需要。

2.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包括体育教师、学生、学校主管领导、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和校外的专家学者。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体育教师是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核心力量、从问题的诊断、教学目标拟定、方案编制、课程设计到课程评价等环节,都要依靠体育教师来完成。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主要是满足学校和学生的需求,应当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决策的讨论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创建新的、安全的、健康的、有趣的游戏。学校主管领导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作用很重要。首先,他们更好地了解学校教育改革的趋势,拥有大量的信息和资源,引导学校教师形成共识,通力合作。学生家长参与教学工作是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支持,他们能够起到发挥咨询、桥梁的作用,能够让学校教师能够清楚的对学生生活习惯、健康状况、体育的兴趣爱好更有效的了解。他们还能集思广益对教学提出合理意见,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根据学生、学校的需求的调查分析

1.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是针对特殊的学生群体,也可以说是对某一年级、某一班级的学生群体。所以,建设者既要对学生群体需求必须的调查分析,还要对学生身体和心理分析其间的个性差异。

2.学校体育资源的调查分析:为了更好的了解该校体育建设的条件和限制,其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1)体育教师参加的数量、知识、经验、态度、和能力等;(2)教学辅助人员;(3)体育设施,学校现有的体育教学器材、质量、使用率等;(4)各种体育课程教材音响的使用率。

3.问题调查分析:问题调查分析的目的要发现问题,看看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建设的状况如何;是否有与实际不相符的问题,是否对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相悖。

五、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