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初中语文差别范文

时间:2024-04-19 18:0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初中语文差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初中语文差别

篇1

1.切实加强研究高中、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做好高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前提。课程标准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准绳,也是完成高中初中衔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依据。为了使高一语文能顺利地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语文教师在接手高一新生之前极有必要自觉研究高中、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全面了解两个学段的目标要求。初中课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来要求,“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课标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要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初中、高中的目标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高中的教学目标是在初中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全面拓展和延伸。深入研究、比较初中高中的课程标准,了解初高中教学的连贯性,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能力层次的梯度问题,分析比较其异同及断层之处。教师只有真正做到对初中、高中课程标准心中有数,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才能切实提高衔接教学的效果。

2.研究高中、初中语文教材。

研究高中、初中教材是做好教学衔接的保证。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来编写的,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凭借和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高一语文教师主动去研究高中、初中教材,深入分析课程标准目标在教材上的分布点,对高中、初中几册教材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目标进行分类梳理,分析比较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了解高中教材中哪些是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了要求,哪些又是高中、初中之间断层的地方。研究透了高中、初中教材,教师在开展高一语文教学时便能做到“瞻前顾后”,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如果高一语文教师不重视研究高中、初中教材,在教材的处理上、教学的衔接上就会有不当之处,这就会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应从宏观角度人手把握高中、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高一语文教学效率。

3.查漏补缺,强化语法知识的衔接。

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法知识。在高中语文学习中,解决语句修改、长短句变换、句子衔接、仿写、文言文实词的活用、虚词的作用、特殊句式,甚至阅读理解都直接或间接要用到语法知识。而学生进入高一时一遇到语法问题,特别是学习文言文遇到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问题时则显得困难重重,无所适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的语法知识太缺乏了。初中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但并没有具体说明“基本”所包含的范围和对象,加上初中语法只学不考,所以目前初中教材没有“语素”、“句群”等知识的介绍,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法知识也得不到保证。而高中课标中也只是提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要求,既没有提及对初中语法知识的补充要求,也没有进一步的“语义、语境、语体、语用”等知识的介绍,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却要时时用到语法知识。因此,高一语文教师要在学生中作一些问卷调查,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法知识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水平,哪些需要补充,然后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补充相关的语法知识。如结合“理解句子”的训练介绍一些复杂单句和多重复句知识,让学生从语法的角度把握句子的结构、理解句意。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补充语法知识,能使学生在知识的断层处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从而有利于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4.温故知新,加强高中、初中教材教法的衔接。

较之初中,高中教材一般课文长,容量大,内容涉及复杂的人生哲学,思辨意味重,理性色彩浓;文言文比重增大,学习的难度加大。如果教师有意识地把“知新”和“温故”结合起来,前引后连,以旧引新,以新带旧,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教学环境,在知识衔接的同时,知识的深广度也相应得到发展,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篇2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在初中语文教学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自然有不同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律和个性,也许这正是高中语文教改步履维艰的原因所在。当然,制约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因素很多,在此,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高中语文教学的局限和今后的教改趋向。

1.更新观念,研究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育思想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共同话题。改革的首要任务便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中的语文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就思想观念来讲,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有着明显的局限。高中语文教学观念的陈旧和落后。

⒈1对高中语文教学性质、任务的再认识

普通高中是“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语文学科的性质应该有别于初中语文学科的性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颁布之前,初高中语文学科的性质放在一块表述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这实际上是将两个学段语文学科的性质等同了起来。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颁布,仍将上句话表述为初中语文学科的性质。

1.2对高中语文教学广度与深度的再认识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是在初中基础上的提高,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对提高到什么程度这一问题一直研究不够,教学大纲上的表述也很模糊,大部分内容难以做出明确的界定,这就容易导致高中语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广度和深度的不明确,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封闭主义和形式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绝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在高中阶段受升学考试的左右而视野狭窄,同时又因教学形式方法的单调而浅尝辄止,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都远远达不到要求。学语文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几页练习题,没有课外阅读习惯和练笔习惯,课堂学习消极被动,浮在知识的表层无法深入等等,这就是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就在于对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教什么,范围有多大,内容有多深;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等等。当然,这都是深入到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很复杂的问题,一时恐怕解决不好。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大家都能来研究这一问题,形成统一的认识,并且能够在新的教学大纲中体现出来。

1.3对高中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的再认识

语文教学不应是孤立的、封闭的,特别是高中的语文教学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更为接近,高中的语文教学思想如果缺乏现代化的内容和精神,那将会永远走不出封闭的、形式主义的小圈子。高中的语文教学要参与培养跨世纪的未来人才,就必须研究现状、解放思想,确立适合社会发展的、能够指导自身运作的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

2.变革教材体系,构建科学的高中课程方案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凭借,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改革的成败都与教材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现行高中教材(必修本)虽然经过反复修订而成,但仍存在很大的局限和缺陷:一是作为全国统用教材,仅此一种,很难照顾到各地不同的教学实际。二是就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来看,这套教材内容尚显单薄,与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视野还有较大的差距。三是教材编排采用单元文选式,从高一到高三,选文难度差别不大,听说读写训练没有一条明晰的线索。四是教学目标先后次序不明确,难以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年级之间、单元之间甚至课与课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一种文体分布在三个年级,各种文体交错穿插,教师难以使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学了第一册不知道对学习第二册起什么作用,学了第二册也不知道比学第一册提高了多少。五是语法修辞等基础的语文知识都穿插在初中教材中,高中语文教材中穿插的单元知识与训练内容本身构不成知识学习体系,也构不成能力培养体系,与单元学习内容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六是许多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在编排上也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同年级的思考和练习体现不出语文学习的进步和发展。这种教材内容的散乱、目标的模糊,自然容易导致教法的单一、学法的单一,教师找不到教学的梯度,学生感受不到进步的快乐。

3.完善考试机制,增强考查内容的科学性、导向性

高中语文教学的显性目标与高考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目前的形势来说,高考作为教学指挥棒的作用是谁也否定不了的,事实上也不应该否定。"升学考试从来是指挥棒,其他学科如此,国外也如此"。我们说,这个指挥棒只要指挥得好,高中语文教学的方向、目标就会更明确,语文教学质量也就会随之而提高。不过,现行的考试机制尚不完善,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局限。这实际上也是由前面所谈到的"唯考"的观念所派生出来的,例如过分地看重了一次考试的作用;应试成为高中教育的终极目的和唯一目的;教学完全围绕考试作文章,忽略了高中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学生个性的发展;以不同形式、不同等级的考试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估机制;逐步把考试渗透到各个年级(甚至初中、小学)、各个环节以形成覆盖所有学段的考试网络。考试机制的不完善带来的负面效应很多,大家对它的批评也很多。如何建立比较完善的考试机制,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就语文学科来说,它应该具备科学性、实践性、层次性和多样性。所谓科学性,应该是指考试机制符合教育规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所谓实践性,应该是指考试机制具有很强的应用功能、分析功能和研究功能;所谓层次性,应该是指考试机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既可以适合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层次的考试,又可适合于不同类型、不同需要的考试;所谓多样性,应该是指考试机制摆脱单一目的、单一形式、单一内容的局限,使之丰富多采,形成"条条大路通北京"的网络和格局。

篇3

首先、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该通过大量学生自主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实践,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语文能力。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成”而无理可讲,人们的母语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从课本上和教师那儿获得的,只有比自然习得的更为集中和规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习得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等本性。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再次、把握母语学习的特点。

1、充分利用语文资源,拓宽学习空间。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从零起点的,特别是口语能力。学生对语文的接触并不限于语文课堂内,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把学生束缚在“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交往,以及各种传播媒体等,都能够学习语文。学习语文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实践机会可能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吕叔湘先生在拨乱反正之初就第一个站出来说:“十年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更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学习方法上,强调实践、积累、感悟、熏陶。吸取母语教育研究的新成果———“母语习得论”。学习母语,有两条渠道:一条是在母语环境中,通过模仿和练习,无师自通地掌握母语,学术界称为“母语习得”;另一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课本,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母语,称为“母语学得”。学龄前儿童掌握了口语,就是通过习得这个途径。入学后学习母语书面语,走的是学得之路。不能只重学得,忽略习得。

另外、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

篇4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艺术

一、高一语文第一课的教学目标

高一语文第一课的总体目标是,用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操作技术,向学生介绍自己,讲清新学校、新环境、新教学内容、新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要求等内容,使学生对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风格有初步了解,对新的环境和语文课程的学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具体目标,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明确语文学习的新内容、新方法和新的教学要求。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高中语文学习应该是一个教师不断培养和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后使他们在中学毕业时能完全独立的学习语文并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部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它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办好任何事情的前提。

3.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期待是人进入新环境、新境遇时一种包含期望和等待等心理因素的焦虑水平状态。在正确的引导下,新生的期待能迅速转化为强大的行为动力。

二、高一语文第一课的教学原则

1.教态端正。教态,就是课堂教学体态言语,指执教者在课堂上通过手势、姿态、表情、服饰等传达教学信息的一种言语活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视线中,反过来有影响到学生的接受效果。而高一语文第一课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教学活动过程,意味着教师比乎时更多的受到学生的特别注意。因而,教师神态应该从容大方,战立行走、手势、目光、看稿、教鞭挥动等都应该从容不迫,给人游刃有余的感觉:教学气度要自然流畅,动作力度富于个性,形成独特的风格和感染力:教学外表应该脱俗得体,服饰庄重但不呆板。

2.内容明确。学生从初中升到高中,其兴趣、目的、思辨等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对高中语文学习的期待也丰富和复杂了,而教师在高一语文第一课上要交代的内容可选度也很高,比如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技巧、语文学习目标、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要求等,把所有的内容罗列起未讲当然是不切实际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一语文第一课中找好切入点,根据高中语文学习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情况,深入钻研,巧妙安排设计,明确讲课内容,达到执简驭繁、化多为少的教学效果。如果内容不明确,教师试图面面俱到,时间又有限,教学过程中,教师东扯西谈,天花乱坠,言之无物,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

3.语词严谨。课堂上,教师的言语至关重要,是课堂上最可观、最可感、最不可缺少的课堂教学操作行为。高一语文第一课上,必须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教师语词的要求更加严谨精确。因而,见面课上,教师言语、板书中,每一个成语、俗语、歇后语、转折词、知识性的概念等务必精确无误,不能出现用词错误、笔顺错误、读音错误、写错字、写别字等。

三、高一语文第一课的教学艺术

1.才华性。前文己经提及,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其自主性和判断能力增强,对教师的选择相对较为挑剔。语文作为中学阶段一门审美性、艺术性、文化性最强的学科,学生对教师的才华也寄予了更高的期望,一位才华横溢、谈吐风雅的语文教师能极大的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因而,在高一语文第一课上,恰如其分的表现教师的才华,能起到非常积极的效果。当然,才华不是空谈的概念,真才实学的教师要么思路敏捷、言语机敏,常有高层概括的点睛之话:要么有丰富的诗词典故,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或举手投足见,不经思索的言语都能给人以文采和思索等等。这些并不是一时能解决的,需要教师长期的学习和积累,厚积方能搏发。

2.幽默性。“幽默是一种使人愉快、机智和诙谐的智力品质。”课堂教学幽默艺术是一种使教学活动在意外的倒错或矛盾中表现出某种教学意图使学生获得轻松愉快、典雅含蓄的笑声的一种操作机智。教师在言谈、神态、举止等均可以表现幽默感。

3.文化性。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文化性,语文教学大纲从教学和素质两方面作了明确的要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因此,语文教学中,要注意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同时,初中升入高申后,语文学习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文的题材、风格、体裁上加大了文学和文化的含量。在这个转型申,有意识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和接受文化熏陶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对于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使很有必要的。高一语文第一课上,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发掘语文学科承载的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独特内涵,凸现语文学科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感情。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有效课堂 分析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立足教学实际开展改革研究,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四化”课堂的研究,有效地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其进行简要阐述。

一、教学环节前置化,引导学生开展高效的课前预习

课前充分的预习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能够帮助学生熟悉教学新内容,提高学习难点的针对性,并有助于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强化了对学生预习活动的要求。一方面,笔者对学生进行预习技巧的指导和提出预习活动的要求,指导学生按照“多读、多想、多做、多记”的原则开展预习活动,解决基础知识,寻找学习难点。如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时,笔者对学生提出三个方面的预习要求:1.解决课文中全部字词理解方面的问题;2.了解海伦·凯勒的生平、创作背景;3.熟读教材,感悟课文中蕴含的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感,揣摩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作用。这一组预习提纲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能力与习惯的要求,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具有线索引领的作用,使学生在预习活动中对基础知识能够基本掌握,同时也使学生在理解分析教材的过程中确定重点与难点,这有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一步明确重点。

二、课堂活动自主化,借助小组合作模式组织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多彩多样,有满堂灌输式,也有师生互动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目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遵循这一原则,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建立了合作小组,将学生组织起来,集聚大家的智慧开展语文学习,在群策群力之中提高教学成效。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的课堂学习,笔者尽可能地将教学活动向学生自主学习倾斜,在进行点拨引导之后,提出思考题要求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思考。如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笔者设计了一组探究题: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要写其生前的微笑、温和及其他情形?写烈士遇难经过的用意是什么?“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除写刘和珍外还写了哪些类型的人,作者对这三类人的感情如何?这样一组思考题,引领学生逐层深入地了解教材、领悟其中的情感和主题,而且相互之间可以进行讨论,博取众长、集思广益。小组之间也要进行交流和辨析,提高学习成果的科学性与完善程度。

三、教学目标分层化,体现不同层级学生兼顾的原则

进入高中阶段之后,学生之间的语文学习基础与能力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这样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为语文教师,应当适应并积极弥合这种差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兼顾到每一个层面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忌按照“一刀切”的模式组织语文教学。笔者在教学中实施了分层要求,力求为不同的语文学习基础与能力的学生量身打造学习目标,在教学中开展差别性对待,帮助学生树立语文学习的信心,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技巧,最终实现语文学习成效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在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上都进行了分层处理,教学互动过程中也予以区别考虑,主要体现在教学提问的难度方面,专门设计有不同难度系数的提问内容,保证全班不同层级的学生都具有平等参与和展示的机会,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在激发学困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方面效用更为明显。除此之外,在作业布置、考试考核等方面,笔者也进行了分层设置,保证学生的学习难度、任务目标与自身的最近发展区域相一致,从整体上提升语文教学的成效。

四、信息反馈当堂化,通过课内检测调整教学方向

每完成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之后,高中语文教师都应当对教学成效进行评估,这样的环节既是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分析,也是为下一步教学方向调整以及完善措施提供必要的参考。许多高中语文教师习惯以课后练习的批改反馈信息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这样的反馈模式较为滞后,真实度也有所下降。笔者对此进行了改革,将教学考查信息环节放在课内,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通过这种方式,准确评价这一节课的实际成效,并从中寻找薄弱环节,在下一节课的教学中针对性地回顾、巩固,以保证整个教学任务全面完成、环环紧扣。笔者在每一节课教学的最后环节都安排一次简短的习题检测,对教学重难点进行分析,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这种获取的学生学习反馈信息的方式更为准确和及时。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要注重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空间进行有效拓展,并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蒋艳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时效性之我见[J].魅力中国,2009,(23).

篇6

关键词:小组合作;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时期的社会主题是竞争与合作,只有有效的合作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相互。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教会学生交流与合作是新时期课程标准的一个要求。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式,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一、初中语文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作用

1.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机制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建立在学习新传播途径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课堂互助机制,很好的保留了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尤其是当语文教师也成为小组的一个成员之后,亲身指导学生合作交流的开展,鼓励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语文知识。从而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对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活动,增大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长期以来,我们普遍认为语文学习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双向互动的过程,往往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还有一种多变互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积极的抓住学生本身这一不可替代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传播平台,让学生在小组中信息交流,思维碰撞,互相督促,激励共进。

2.弥补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不足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掌握语文知识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采取的是小组活动的机制。这种小组活动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它恰好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在非正式的直觉观念与语文语言之间建立起联系。而且通过对问题的归纳和理解可以很好的深化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那些语文基础不好的学困生也参与到了学习中,很好的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单打一模式的不足。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互相依赖的关系。每一个小组的成员之间“荣辱与共,息息相关”。小组中有着共同的目标,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分工合作,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把每一个同学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精神。由此可见,这对于我们长期以来过度的追求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通过语文小组合作学习起到很好的改善和补救的作用,并为我们培养学生多种才能的尝试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首先,合作小组组建不科学。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小组组建不合理的状况。别的学校、别的班级、别的学科是怎样安排的,我们就依葫芦画瓢。没有校本意识,没有学科特色,导致很多合作小组进行语文学习流于形式。在进行小组划分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运用什么样的模式最科学,有时沿用班级固定的小组模式,有时干脆按照前后座或者附近座位的形式来形成相应的小组,方便倒是方便了,但不能凸显语文学科学生差异特点,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合作。一部分语文学习成绩差别比较大或者思维差异比较明显的学生被分在一个小组的情况下,就不能实现信息之间很好的交流。假如小组之间的质量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那么竞争就不会产生,课堂气氛也会受到压制。

其次,小组合作技能有所欠缺。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一部分教师没有掌控好全局,容易让学生讨论的时候抓不住重点,课堂秩序就显得比较混乱,加上学生缺少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经验,缺少小组合作的技能,导致开设的小组合作学习跟预期效果存在差距。

三、应用小组合作教学,营造多彩初中语文课堂的措施

1.要进行相对有效的分组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首先要充分的备学生了解学生,做到胸中有丘壑;其次要有小组意识,了解学科课型与小组的关系,在给学生进行分组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合理安排小组的成员。学生中,不乏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但思维不活跃,有理科成绩特棒语文功底弱,有各项成绩差语言能力却强者等等,不一而同。组建小组要注重合理搭配,重视人员之间的平衡。根据学生的爱好、特征以及男女同学之间的比例进行分组,这样的分组学习效率是比较高的。一般情况下,可以把小组的人数定在四人到六人之间,以偶数人数为最好。每个小组都是一个整体,大家一起合作,跟其他小组竞争,还要有一个明确的组内分工。假如是四个人的话,可以由两个小组长,两个小组员,一个帮助一个学习,一个监督一个学习。这两个小组长要进行比赛,每一个组员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而且是分层次的学习。此外,小组内的身份开始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变化而变化的。比如,通过一个小型的测试或者小型的考试,其中一个组的某个组员没有进步,或者说是落后了,那么就可以彼此进行角色的轮换,甚至可以考虑让小组员竞争小组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分配的学习任务,体会团结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举例来说说吧。在进行“我的”半命题作文的时候,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把那些写作能力比较好的跟写作能力比较弱的学生进行交叉分组,由写作能力强者轮流担任小组的组长,让小组组长组织成员围绕这个半命题作文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评议。在评议探讨的过程中帮助拓宽思路,让每个人能下笔且言之有物。通过这种方式提振学生的写作信心,让他们明白写作并不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合作交流的过程锻炼了思维、开阔了视野,从而提高了语文写作水平。

2.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实行小组学习模式的初期阶段,教师要做好导师或导演的工作。不能只在一旁观看,要尽可能的参与其中,积极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不让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假如没有合作的氛围,分组学习就毫无意义。试想,学生不能直面黑板直面老师,教师掌控能力就弱,却不能发挥小组的优势,势必严重影响课堂效率。这样的课堂反而比不上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就只有形而无质了,甚至走向学习的反面。比如,在学习《背影》这篇课文时,教师给学生提出:“请你思考在你印象中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样的,然后用你能想到的一个词语描述出来。”这个引导性质的问题之后,让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让每个人都带着目的去合作归纳,看哪个小组想出来的描述词语比较多。再比如,在学生习作完成之后,可以指导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写作内容的交换,老师给出具体的作文评分标准来互相评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让小组成员对其进行评价,开展相应的“找不足,找优点”的活动,这个活动过程中积极强化学生之间的思维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这个环节结束之后,还可以让每个小组派出代表,采取有针对性的朗诵写作成果,向各个小组成员分享每个小组评选出来的优秀的文章。还可让小组成员来说明对于优秀习作的见解,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作文能力,强化作文教学效果。

3.教会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

学生一直都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基本都是集体授课,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被动的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已经不会感到陌生,但单纯的为学生分组是远远不行的,要教会学生怎么去学习。分组之后,学生还是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教师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合作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要先教给学生怎么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因为每个学生的观点都是不一样的,交流必然会产生分歧,因此在交流的时候要尊重彼此的意见和建议,要善于倾听对方的说法,要学会纠正对方存在不对之处,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的时候,为大家设计这样的问题进行分组合作:“你从这篇课文中体会到‘虚伪’的弱点是什么吗?以后我们怎么去克服这个弱点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几句心理描写么?这些心理描写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呢?”之后让班内各个小组的成员进行思考并讨论,一个小组成员可分别负责其中一个问题,找出不明白的地方,提交小组内讨论。如果自己小组对于某些问题的看法不是很确定,就可以发动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最后可由老师仲裁。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冲破了课堂教学中以老师为主体的局面,是教育深化改革的一个闪光点。合理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

造了多彩的初中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郭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假设与实践操作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2(10).

[2]张斌.论合作学习及其对学生行为和态度的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9).

[3]秦金亮.学生在学习中竞争与合作研究的理论模型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5).

篇7

关键词:瑶族学生;教学民主;树起自信心;教师自身素质;教学效率;“多层次”的竞争;不断品尝到成功的体验

我县是一个瑶族自治县,地处大石山区,土地贫瘠,农业生产离不开人力耕作,水电路大部分地区还是解放初期的原状,信息闭塞,文化底蕴欠缺。瑶族学生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也差,缺乏自信,本族语音浓厚,普通话水平极低,情绪脆弱,性格孤僻、保守,与其他同学不易合群,适应集体能力不强。但突出的表现是民族自尊心强,勤奋努力,吃苦耐劳。提高瑶族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我县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通过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格素质影响语文教学效率

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说:“当他的老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那么他的学生也很少和很不会积极热情学习这门学科。”我国古代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之说,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

(1)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构建创造型语文教师的艺术人格和道德境界中的人格,用人格力量影响学生从而影响语文教学效率提高。

(2)教师要提升文化品位,优化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结构。摆脱“匠人”的呆气,向学生说心里话,与学生交流思想,当学生发现了教师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体会到老师的思想活力,教师的点拨弥补了自己的思想和知识的缺陷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迷恋教师的讲课,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语文教师不仅是一个专家还应成为一个“杂”家。语文教师在教好课的同时,还必须写好文,不仅要写教学论文,同时杂感,或者诗歌、小说等,尤其是下水作文。从国际国内重大新闻到科技最新成就,从流行歌曲到流行服装,都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只有更多的引入时代的活水,才能激活课文中蕴含的艺术生命力,从而影响语文教学效率提高。

二、创设“多层次”的竞争机制,让瑶族学生不断品尝到成功的体验

(1)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瑶族学生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也差,初中阶段的知识没学会,高中知识更不好学,他们与其它学生公平竞争有很大的困难。要解决瑶族学生的学习困难状况,必须让他们得到比其他学生更多的课外辅导。因此,利用课外辅导,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系统的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查漏补缺,帮助他们预习明天上的新课内容,以达到“笨鸟先飞”的效应。这样,接受新课内容也就容易多了。例如:我在教学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新课时,让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平常所见写荷花的诗文或浓丽明艳,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或品高质洁,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本文所写之景却素淡朦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认识。通过老师课外点拨:“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无不同,而怀抱各异,故笔下之物色都染上了胸中之情意。而后他们可以达到自己对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认识的目标。

(2)抓住瑶族学生一个小小的闪光点,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抓住一点小小的突破,让他们体会到了做人的尊严;给他们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诱导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例如在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外辅导中:让写字好的同学抄写作者所写的具体景物特征的语句,老师有意帮他们找出一两个词语概括景物特点。让会讲瑶话的同学用瑶话描述作者所写的具体景物特征。让爱好绘画的同学用速写方式画出作者所写的具体景物。让爱好手工的同学做手工并把同学的速写画贴上。让会唱瑶族山歌的同学用瑶族山歌方式将具体景物唱出来。还让喜欢讲故事的同学以故事方式描述朱自清笔下的比喻。只要他们获得了一点成功都要鼓励,不再让他们产生“生来不如人,学好不可能”的自卑心理。能尝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中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得到同学们的赞扬,促使他们去争取新的成功。

(3)在布置作业上,凸现进步因素奖励分,即“不公平”形式。给他们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使它们可以与其他学生一样按时完成,例如: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那?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战国策·齐策》

1.解释下面两句中四个加点“使”字的意义。(B、D组完成)(15分)(A、C组完成附加5分)

(1)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2)臣奉使③使④威后

使①:__________使②:__________使③:__________使④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B、D组完成)(15分)(A、C组完成附加5分)

(1)使者不说(2)威后曰:“不然”(3)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说:__________然:__________本:__________末:__________

3.“岁亦无恙耶”一句中加点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B、D组完成)(15分)(A、C组完成附加5分)

A.岁:年成,收成恙:生病B.岁:年恙:灾祸,忧患

C.岁:年成,收成恙:灾祸,忧患D.岁:年恙:生病

4.对下列四句中“而”“于”的用法与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B、D组完成)(15分)(A、C组完成附加5分)

①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②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③赵氏求救于齐④甚于妇人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D组完成)(15分)(A、C组完成附加5分)

A.书未发:发出。B.使者不说:说话。

C.臣奉使使威后:使者。D.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以……为先,意动用法。

6.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B、D组完成)(25分)

(说明:A、C组是瑶族学生或学困学生,B、D组是非瑶族学生、非学困学生。)

(4)随着他们的不断进步,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再把他们的作业量逐步恢复到与其它学生同等水平。在评价瑶族学生学习成绩时,如果他进步了,除了得到应有的分数外,还可得到额外奖励的“进步分”——附加分。使他们知道通过努力同样能获得好成绩,调动瑶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信心,从而更好学习。当然让瑶族学生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并不是最终目的,也不是瑶族学生在倾斜政策下的高分就消灭了瑶族学生的学习困难。不过用这样的方法对瑶族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5)激活其乐学点,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主要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好学、乐学者,才能不断上进,才会彻底甩掉落后的“帽子”。总之,要想方设法激起瑶族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

[2]北大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

篇8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材课本剧选择策略

一、对“课本剧”一词的解读

笔者认为,课本剧应该有丰富的内涵:第一,从课本剧与戏剧的关系这个角度来看,课本剧首先属于“剧”,是戏剧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在某种程度上,课本剧就是戏剧。但是,课本剧主要面向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主,学生自编自演,这也是课本剧为戏剧的特殊表现形式之所在;第二,从题材来源这个角度来看,课本剧是以课本内容为蓝本,从教材中选择故事性比较强、情节相对复杂的文章,将其改编成剧本,由学生上台表演。

由此,我们可这样概括课本剧的内涵:它是以课本内容为蓝本,将其中故事性较强、情节较复杂的课文改编成剧本,通过艺术的加工,如人物性格塑造、气氛渲染、情节优化、动作美化等,使其内容逼真,人物形象鲜明,进而搬到舞台上表演的一种戏剧形式。

现阶段,将课本剧融入语文教学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符合新课改下语文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树立大语文观,提倡一种动态的语文学习。

二、课本剧教学的实质

(一)课本剧――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了学会共同生活,其中隐含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合作学习包括五个基本要素:积极互赖、个人责任、社会技能、小组自评和混合编组”。在整个课本剧的编演过程中,处处留有“合作”的影子:有人创作剧本,有人当导演,有人准备道具,有人当主角,等等;从舞台的布置到道具、服装的准备再到人物角色的选择,从排练时间的安排到排练过程中相互的理解、支持,这些都需要倡导合作的意识。

(二)课本剧――探究性教学的一种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性教学。

课本剧的编演过程融入了许多“探究”因素:第一,改编课本剧,首要的问题是要求学生主动学习有关戏剧的知识,探究戏剧的特点、结构等,为下一步的改编打好基础;第二,它要求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变死的课本为活的演出实践;第三,编演课本剧还涉及绘画、音乐等层面,如服装设计、配乐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具备比较全面的知识,并将锻炼其艺术融合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课本剧――情境教学的一种方式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使他们心理机能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笔者要讨论的课本剧,其实质上也是一种情境教学,这从课本剧的整个编演过程可以看出。首先,课本剧的编写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以书面的形式呈现情境的内容;其次,“演”的过程其实也是融入情境、想象体验的过程。例如,教授《皇帝的新装》(鲁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5课)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皇帝,在大庭广众之出乖露丑地举行了“游行大典”。一个天真的小孩说:“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这声音如同长了翅膀的小鸟迅速地飞到人们的心中。大家在笑皇帝的愚蠢,笑满朝文武百官都是一些虚伪小人!而皇帝听到小孩诚实的声音后“有点发抖”。那么,他回宫后怎么处理这件事呢?这可以由学生自由想象,为这个故事续写,然后再进行改编。

三、初中语文教材(鲁教版)中课本剧的选择策略

(一)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布局

新课标鲁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采用“特定话题为主线切分与组合模块单元”,将8个模块分解成为40个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思维与情感发展紧密相关的特定话题,每个模块由5个话题组成,每个话题涵盖一个单元,40个单元话题涉及人生、情感、自然等各个领域。同一单元内部围绕同一个话题呈现不同文体的文本,如“亲情篇”这个话题内部选文包括《风筝》、《祖父、后园和我》、《冬夜的灯光》是小说,《散步》是散文,《纸船――寄母亲》和《金色花》是诗歌,此外,《世说新语》两则收录了两篇短小的文言文。这种布局可以使学生了解多种文体的差别,并且避免了学习单一文体的枯燥无味,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课本剧的选择策略

由上可以看出,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材来源广泛。在这些内容丰富的文章中,有的可以改编成课本剧,有的则不适合。下面我们来谈一下如何选择课文改编成剧,主要从三个维度来考虑:选文的特点、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编演的可行性。

1.选文的特点

(1)文章的故事性比较强

由于课本剧具有戏剧的特点,要求有高度的矛盾冲突,因此首先应选择具有故事性的文章。这一要求决定了大部分的记叙文可以用来改编成课本剧,而说明文则不适合改编,其原因如下:第一,它们的文体特点决定了不适合将其改编成剧。说明文在于向人们详细地说明解释某一事物的性质、特点、功能等,并没有课本剧所必须的故事情节及矛盾冲突;第二,故事性的文章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吸引他们去编去演。故事性的文章多为记叙文,具有故事情节,而且通俗易懂,是各类文体中比较能吸引大多数学生阅读动机的一种文体;第三,故事性的文章具有故事情节,比较适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改编并分角色表演,调动学生参与表演的积极性,使学生人人都能享受表演的乐趣。

(2)文章篇幅长短适中

课本剧的编写要充分考虑课文的容量。如果篇幅太长,则改编的难度比较大,人物关系复杂,这也会给表演带来很大的难度,处理不好的话就会浪费宝贵的教学资源。但是,我们并不否定篇幅长的能够改编成课本剧,因为在课本剧日益产业化的今天,大型的演出往往需要精心地准备比较复杂的剧本;有的文章篇幅太短,那么便没有改编的必要性。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渡荆门送别》(李白)写作者乘舟远去,故人身影渐渐模糊,船依然再行,只有故乡之水像亲人一样推动行舟游过万重山。诗歌因其篇幅短小,缺乏故事性,所以一般不适合改编成课本剧。所以,课本剧的选文篇幅要长短适中,尽可能地达到人物角色、情节的最优化,忌太长或太短。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选文的可塑性比较强

选文可以增删,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课本剧要求语言精炼,尽可能用较少的语言来展现人物性格,这就对选文提出了灵活性的要求,即选文的语言可以被改编者重新加以整合,有些心理语言,如悲哀、愤怒、喜悦、高兴等,可以通过人物角色的表情来表现,这就精简了剧本语言。

2.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这一时期,中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逐步增长。中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提高,突出表现在他们能不断提出新的假设、理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而且,他们喜欢动手实践。所以故事性的文章尤其能够吸引他们去编去演。

此外,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也认为每一个体的智力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学生有多元才能”。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七种智力,而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同样具有较高智力的人,可能是一名作家,可能是一名歌唱家,可能是一名数学家,可能是一名画家,可能是一名运动员,可能是一名思想家,也可能是一名社会活动家。因而,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闪光点。课本剧的选择力,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潜能。例如,朗读好的学生可以让他担任旁白者,爱好绘画的学生可以发挥他画画的优势作海报宣传或者绘制表演的服装、道具、舞台布置等,喜欢音乐的学生可以搜集音乐,以此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发挥的他的个性特长。

3.编演的可行性

这一策略的实质是“投入与产出的实效问题”。课余时间编演课本剧,学生会花费大量时间,如准备道具、背诵台词、必要的化妆等,而且课本剧最终要到舞台(或者教室)上表演,这还需要考虑时间、地点、道具等因素。如果人物角色太多太杂,就可能适应不了舞台的空间;时间太长的话,则可能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需要的道具或者服装太多或者要求太高,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而影响教学的质量。所以,课本剧的选择也要充分考虑可行性。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在整体把握语文教材的特点的基础上,采用正确的策略把其中一些适合改编课本剧的文章选择出来,让学生自主改编,自主表演,从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我相信,通过课本剧的学习,我们的新课改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篇9

一、高师语文教育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名称混乱

众所周知,早在1986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上就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育学”,相应地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材教法”的名称也自然应更名为“语文教育学”,然而时至今日,这门课程的名称仍然五花八门、叫法混乱。调查表明,目前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课程的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①语文教材教法;

②语文教学论:

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④语文教育学。

(二)课程被边缘化

语文教育学这门重要的课程存在着被边缘化的趋势,表现为

1.必修课程课时被压缩。一些师范院校中文系将本科语文教育学这门必修课程的课时由原来的76课时压缩为54课时,使得原来要一个学年才能学完的课变为一个学期就要学完。这样,对于这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要在短短的54课时之内,既要讲解理论知识,又要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二者兼顾是比较困难的,很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必选课被改为任选课。即将一些师范类学生的专业必选课程诸如《语文名师名课研究》、《语文教材研究》等改为任选课程,即可选可不选,同时增加了相当多的五花八门的选修课程,包括像养生学之类的。由于那些课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造成了不少学生放弃专业选修课程。

3.实习方式被改变。一些院校为了减少自身的麻烦,将本该学校组织的集体实习改为学生个人找单位实习。这样事实上造成了一种“放羊”的方式,学生的实习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三)教材选用杂乱

1.级别不一。有的院校使用国家级教材,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淼教授所撰写的《当代语文教育学》(2005年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主编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2003年5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2004年1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有的院校则采用省级教材。这类教材往往由省属师范大学的语文教育教研室或省级语文教学法理事会组织编写。由于级别不一样,相应的学术质量也有区别。

2.内容不一。有的院校采用的是“语文教学法”系列的,有的是采用“语文教学论”系列的,有的是采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系列的,有的是采用“语文教育学”系列的。

3.年代不一。有的采用的教材是2005年出版的,有的则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版的,年代相差将近二十年。

(四)教学设施落后

1.教学资料匮乏、内容陈旧。在很多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图书室中,有关语文教育课程方面的参考书籍少的可怜,零零散散,而且多半放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有些著作版本太老,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初。另外,一些必备的教学录像资料也没有。

2.教学设施落后。语文教育学这门课程由于其培养任务的特殊性,应当尽量做到小班上课,小班实习,进行微格教学。而目前的情况是,很多学校没有微格教室,甚至连一台教学摄像机也没有,教师只能采取上百人的大班上课,学生的教学实践也只能采用一只粉笔,一张嘴,学生讲,老师评。

二、高师语文教育学专业走出困境的对策

(一)加紧正名,统一称谓

由于课程名称混乱,使得高师语文教育学专业课程理论建设受制约、课程教学内容差别大。这将不利于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对未来语文教师的培养。因此,应采取措施统一课程名称。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范名称。可以通知,要求各高等师范院校的“语文教材教法”、“语文教学论”统一改为“语文教育学”,并不准私自确立名称。

2.学术团体自行带头更名。如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可以带头改名为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分会,各省、各地的分会也统一更名,这样起到示范作用。

(二)强化领导、加大投入

当前,部分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对语文教育学课程课时进行压缩,把一些专业必选课程改为任选课程,对于教学设施的投入不足,说到底,是由于这些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认为这门课程无足轻重。其实不然,从大的方面讲,这关系到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的定位,乃至生存。从小的方面来看,直接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就业,关系到他们的前途。为此,笔者建议

1.强化领导。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语文教育学课程不仅仅是几位教师的事情,它涉及到教学、实习等工作,关系着每个学生的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由有关领导专门分管。应当建立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和保护这门课程,定期召开教学会议,倾听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有关领导应当经常深入一线课堂,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实习,了解学生的需求。

2.加大投入。应当为语文教育学课程提供专门的经费保障,购置必要的教学资料、配备必要的教学设施,包括微格教学实验室。应当为语文教育学教师的进修、培训、参加研讨会提供必要的经费。应当有意识地扶持语文教育学课程的理论建设,为其提供经费保障。应当为学生的教学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加快整合,加强沟通

1.整合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各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语文教育学课程之所以在课程内容、教材使用等方面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教师们对于语文教育学课程体系认识不一,笔者认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淼教授所著的《当代语文教育学》(2005年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比较好地构建了语文教育学的课程体系。这本著作的语文教育学体系由三部分组成:语文教育、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部分中,作者论述了最新教育理念对语文教育的冲击,包括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后现代主义与语文教育;相关学科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理念自身的巨大变革;语文教育目标:语文课程。在语文教学部分中,论著涉及到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基础知识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艺术、教学技术、教学评价等。在语文教师部分中作者撰写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教育、科研、心理、素质、成长等内容。综观这本著作,分类科学,体系严谨,应当成为语文教育学的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