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范文
时间:2024-04-19 18:0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学科建设 发展机制
1 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重要意义
学科建设是一所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新建本科院校要想使基础薄弱的学科建设获得良好发展,进行有效的学科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建立规范的学科发展良性机制,是实现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是推进学科优化、办出特色的制度保证。
2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负责学科建设的职能部门不一,各部门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责范围划分不够明确,又缺乏校一级专门机构的有效协调,造成各职能部门之间规划一致性、工作协调性、政策衔接性不够。有的学校虽已成立了专门的校级学科建设管理机构,但因种种原因,要么没能从真正意义上强化建设,要么未赋予实际的工作职能,而仅仅是作为争办学位点的阶段性机构,因而亦未能有效地履行其应有的职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科研规划、学科队伍、科研对人才培养作用的发挥等诸多方面难以科学整合和协调。不少院校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还不够成熟,学科建设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学科建设的决策与评价机制还有待完善。因此,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机制,成为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现实性课题。
3 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路径选择
3.1 建立学校、院(系)、学科内部三级学科负责制
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学校众多部门的配合协作,又需要有校一级的综合管理机构。因此,学科建设的管理必须要有层级性,要建立学校、院(系)、学科内部三级学科负责制,使其在学科建设中各自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3.1.1 校级层面
新建本科院校可借鉴传统高校学科建设管理经验,在学科建设工作之初就设立校一级的学科建设领导机构,如建立学科建设办公室或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科建设的校领导亲自挂帅,以便统一认识,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学科建设工作,避免在解决问题时互相推诿扯皮,为学科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具体职责主要包括:①根据学校不同发展阶段和社会需求,结合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制订出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明确学科建设的奋斗目标和要求,保证学校学科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合理构建学科布局并进行学科结构的优化配置,促进各学科的协调发展。②统筹协调科研处、教务处、人事处等学科建设职能部门的学科建设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使学科建设工作有章可循。③负责日常的事务管理、信息沟通,协调和监督各学科的发展,参与新学科的筹建等,以保证学科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1.2 院(系)层面
各院(系)要在学校学科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制定本单位的学科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每个院(系)应对二级学科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制定既切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建立健全院(系)学科建设管理制度。为保证学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要建立学科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学科学术带头人责任制、科学研究课题组长负责制、专业负责人负责制。同时,院(系)要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
3.1.3 学科内部
在学科内部,要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各学科要在学校学科总体规划下,制订本学科的建设发展规划,以增强学科建设的指导性,减少盲目性。为保证学科建设能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进行,学科内部可实行学科负责人岗位责任制管理,既要赋予学科负责人一定的权利,在人、财、物等资源调配使用上享有自主权。同时也要明确其职责,实行目标考核绩效管理制,奖惩的幅度可适当加大。
3.2 实行项目管理、规划管理相结合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
目前大学学科管理主要采用立项管理和(下转第207页)(上接第183页)规划管理两种形式。立项管理是当前高校对学科建设管理普遍采用的模式,是指以立项为管理形式,以项目为管理对象,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组织专家进行立项认证,由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规定建设周期,系统全面地进行项目建设,强调中期检查,淘汰和终期验收等监控管理手段的学科管理模式。由于立项管理在建设前期进行了充分的认证,避免了盲目性,开展中期检查和终期验收,对学科建设进入良性循环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对于交叉学科等新兴学科与当地经济紧密结合且基础欠佳,需获得大力支持才能迅速发展的学科,就须采用立项与规划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制订学校阶段性的学科建设规划,按规划组织各学科的建设。
3.3 建立绩效优先的学科发展重点建设机制
在学科发展问题上,新建本科院校须引入绩效优先的重点建设机制。对于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基础较好、又已经形成一定竞争优势的学科,学校应给予重点支持,努力打造品牌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以此带动学校整体的学科建设,实现在较短的时间内构建成较完善的学科结构体系。对列入重点建设的学科,学校可给予一些特殊的政策倾斜,使其脱颖而出。
3.4 建立资源共享、相关学科交叉支撑的学科发展集约性机制
为了使相关学科相互支撑形成合力,在学科组织的构建中,新建本科院校可打破按院(系)、教研室单一学科组建的固化学科组织结构,建立相关学科动态、流动组合的柔性组织机制,或按二级学科组建教研室或学科组,统一协调、规划学科建设,整合优化学科资源。
3.5 完善学科队伍管理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缺少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结构有待完善。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大师资的培养及引进力度,深入推进人才观念的转变,实施多种形式的选才、用才机制,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完善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学科发展的有限目标及重点学科带头人的基本要求设置岗位,实行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上岗、严格考核、合同管理,建立“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动态管理机制,以优化更新学术梯队。
3.6 构建多维学科评估机制
学科评估机制是对学科建设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科建设不断提高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方法。新建本科院校要建立学科专业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学科评估机制。首先,要科学地制定学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使其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科专业发展现状,及时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要实现全方位评估,应包含学校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个方面的内容;最后,要采取多种方式评估,评估结果要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逐步形成学科专业品牌效应和自我淘汰机制。
参考文献
[1]何华生,王云兰.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11下).
[2]宋凡金.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思考.
[3]朱中华.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
[4]杨德磊,刘凌云,马长波.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
篇2
关键词: 民办本科院校 学科建设 对策建设
作为高等院校基本要素之一的学科,赋予了高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的职能。作为构筑高水平学科平台的学科建设,无疑是提高民办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突破口。因此,认真探讨学科建设这一问题,对民办高校而言极具现实意义。
一、学科建设的内涵
学科建设是“围绕学科方向、学科队伍和学科基地,通过硬件的投入和软件的积累,提高学科水平,增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综合实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建设的过程”[1]。对民办本科院校而言,学科建设除了涉及学科本身的学科和专业建设外,还应“包含了学校的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管理,是运用规划、政策、人力、物力等因素使某个学科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2]。总的来说,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学科发展方向的水平、目标、特色;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学士学位制教学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实验设备、图书资料及其他教学科研工作条件;学术环境和氛围;学科的经费投入和管理工作等。
学科建设与学校所处的时代环境紧密相连。我们通过学科建设所处的地位和发挥作用说明学科建设的内涵,学科建设应当是高等院校在发展中必须坚持的一项长期而又基本性的工作,是高等院校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地位的基础性建设,是高校建设工作的核心所在。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和水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其学科建设水平所决定的,学科建设水平是高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加强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学科建设的内容上界定学科建设的含义,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内涵建设、外延发展和学科建设管理三方面。内涵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它主要涉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和基础条件建设等;外延发展指新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学科规模的扩大及学位授予点数量的增加等方面;学科建设管理主要包括学科发展规划管理、学科管理组织、规章制度管理,以及与内涵建设有关的师资、教学、科研、基地建设、学科建设评估管理等内容。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是需要规划、政策、人力、物力等各种因素有效运行使学科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从学科建设的不同层次上定义,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三级。
二、广东培正学院学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学科建设概况。
广东培正学院创办于1993年,1993―2003年从事专科教育,学科专业意识较薄弱。从2003年起,着手本科专业建设,2005年顺利升格为本科院校。2005―2010年间,学校在本科专业建设中,逐渐认识到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学科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本科专业建设步入发展较快阶段。截止到2015年,学校已建成29个本科专业,其中20个专业已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学科、专业已涵盖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等7个学科门类,初步奠定了以财经管理类学科为主的财经院校方向的基础,并加强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校还建设了一批校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2011年,学校专门成立了发展规划处,统筹学科建设工作。2012年,学校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在广东省第九轮重点学科评选中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
(二)广东培正学院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科建设起步较晚,教职工学科建设意识有待增强,对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概念认识得还不是十分清晰。虽然学校2008年曾经出台过一个相关的决定,但真正启动学科建设是在2012年1月广东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第九轮重点学科评选工作之后,学校组织申报英语语言文学和企业管理两个二级学科才开始学科建设工作。
2.团队力量较薄弱且不均衡,梯队建设任重而道远。各学科普遍缺乏60岁以下的教授及45岁以下的副教授,有博士学位的教授较少。作为民办本科院校的广东培正学院学科建设之所以难以取得较大的成效,追根溯源在于它存在着几乎所有民办本科院校都会面对的问题:师资力量薄弱,结构不均衡。近几年,广东培正学院的师资队伍在整体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结构与质量上和一般公办本科院校相比差距还是较明显。由于办学时间不长,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依赖于聘任公办高校退休的教师和引进应届毕业生,因此年龄断层非常严重,结构上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两头大中间小”。中青年骨干教师数量所占比例较少,缺乏学术中坚力量。近年来,学校采取了一些措施提升在校教师的学历与职称,但由于还没能形成一整套比较成熟的后续工作计划,致使一些学校培养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往往是取得学历和职称后就流向公办高校。这就导致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学科梯队稳定性欠缺。由于缺乏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学科领域的研究上尚难以形成具备较强实力的科研团队。
3.高档次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比较少。近年来,虽然学校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的学术著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但要想取得高水平学术研究和重要项目研究的成果就十分困难,科研平台建设也相对滞后。
三、加强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对策建议
篇3
关键词:考察;高校;收获;启示
2007年11月19日-28日,我随学校考察组一行10人,对大连民族学院、沈阳化工学院、吉林化工学院、长春师范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科技学院等六所高校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期间,通过学校领导介绍、对流、现场参观等形式,重点就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一、六所学校的基本情况
从建校时间看,大连民族学院的前身是1997年正式建校的大连民族学校,2006年才由国家民委、辽宁省政府和大连市政府三方联合共建大连民族学院,办学历史最短;长春师范学院始创于1958年,办学历史近50年;其余四所高校都在50年以上。
从学科类型看,沈阳化工学院、吉林化工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科技学院都属于典型的工科院校,长春师范学院也是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办学,办学特色鲜明;大连民族学院办学历史虽短,却是国家唯一设在东北和沿海开放地区的民族高等学校,也是全国唯一以工科和应用学科为主的民族高等学校。
在办学历史中,几所高校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办学特色,如:沈阳化工学院和吉林化工学院的横向合作与产学研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和黑龙江科技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长春师范学院的文科基地建设;大连民族学院的高层次人才选拔等等。
二、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
1.高度重视学科建设
(1)思想认识、学科规划与评价标准的协调统一有效促进了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在学科建设方面,几个学校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一是学科建设启动时间早;二是学科建设规划科学。长春师范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学校上下普遍认识到:学校近几年的发展,学科建设起着关键作用。主要是科研带动学科发展。最近三、四年,科研前进幅度很大。大连民族学院虽是1998年才开始正式招生,但2002年就启动了重点学科建设工程,2005年就召开了第一次学科建设会议,还制定了《关于加强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并颁布了《学科和专业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由于高度重视,科研成果进步明显:以“网大”排名中“学术成果”单项指标为例,在2003-2006四年中,在全国700余所本科院校中的排名分别为391、225、213和152,上升势头非常明显。
(2)规划明确,结构良好。吉林化工学院有两个三级的学科结构:一是按省级、校级和系级三个重点进行建设;二是按重点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三个层次进行建设。
(3)目标明确,评价科学。《吉林化工学院重点学科遴选办法》从学科方向与区域影响、学术梯队、科研成果、设备条件与科研经费、管理与规划等方面来对学科建设进行评价的,而不是以单纯的、个人化的科研实力作为测评依据。目前的吉林化工已经是一所“产学研结合特色鲜明,化工优势突出”的大学。
2.五大举措促进学科建设
(1)凝练学科方向。吉林化工学院院级领导班子都是搞工科的,办学思路非常明确:“特色就是化工”。在方向选择上,他们的目标是:要建就建省内薄弱或空白。目前,“化学工程”已经成为省级重点课程,“应用化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五门校级重点学科都是省内没有,或者没有他们强的。
(2)构建学术科研团队。学术科研团队的建设包括三方面的经验:一是团队的组建通常需要调整、交叉;二是需要选好真正具有领头作用的带头人,这样的带头人通常自己具有大的项目,并且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确保通过重大项目的合作使得团队成员得到锻炼。带头人还应在学校或个人的努力下,适时地在其他学校带研究生,积累作导师的经验。为此,吉林化工学院专门出台了兼职硕士生导师制度,规定凡在外带一个学生折合多少工作量,计算下来带一个学生大约一年有一千多元。三是团队成员要精良、要团结、要出成果。一般说来,团队成员则需根据项目及成果情况,在二级学科下确定学科方向,为硕士点申报做好准备。
(3)谋划科研项目。①横向课题:吉林化工学院依托吉化公司,积极开展横向科研。学校以本科专业为基础,根据专业的不同将教师“撵到”企业中去实地调研,寻找科研项目,写出3-5千字的调查报告,经过筛选,对企业有价值的选题由企业出资立项,教师在此项目下出成果。没有项目的人,至少可以写出调查报告,这一点,文科也是如此。十七大后,国家的中心工作之一是“节能减排”,学校马上向省里作专题汇报,从五个学科中筛选出“节能减排”的专题项目,包括:水处理、菌处理、生化处理(综合利用)等等,大大增强了立项的可能性和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在机构设置及其职能方面,科研处已经更名为科研产业处,不仅负责科研管理,还要负责横向沟通,为横向课题的立项和科研成果转化做许多实实在在而又至关重要的工作。在横向合作中,吉林化工有一份《关于做好“组织教师下厂调研、项目信息和对接情况统计”的通知》,是对1997年以来教师下厂调研、项目信息和对接情况的统计,要求提供统计表及相关支撑材料。《教师下厂调研情况统计表》中包含了调研单位、调研内容、调研时间等项;《项目信息和对接情况统计表》则包含了项目名称、负责人、地点、时间对接情况等;《产学研基地一览表》包括了合作单位、负责人、合作内容与时间等项。此外,横向合作中还形成了技术咨询合同、转让合同、开发(合作)合同、咨询合同、开发(委托)合同、技术服务合同等系统的政策文本。②纵向项目:吉林化工学院在在纵向课题申报上,最初是与一些大的学校共同争取,采取挂大学校大专家名字(比如与东北师大合作)的方式,自己只做主研。这方面,长春师范学院也是如此。大连民族学院的科研项目与教学关系密切:社科基金项目与教学关系密切。教师的科研紧跟国内外前沿步伐,围绕应用展开。
(4)搭建学科平台。主要是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基地或中心建设。这方面,长春师范学院尝到了很大的甜头,他们说:一定要重视基地建设,尽量申报一些省级重点基地:目前有三个国家级基地,五个省级研究所。社科基地和人文基地很重要,因为有基地上边就会给钱,就会立项,而且基地可以整合一批人。在教学、科研方面也容易产生一批重大成果。“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就整合了文、史、音、美,2007年获得两个项目共30万元。
(5)规划经费投入。黑龙江工程学院注重加大优势学科、专业的建设和投入。黑龙江科技学院同样如此,所执行的项目制经费管理办法很有特色。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6所高校给我们主要的启发在于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师资转型三个方面。
1.实验室建设
黑龙江工程学院和黑龙江科技学院都有较好的实验设备,这些设备中,不少是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的。比如黑龙江工程学院与日本丰田公司展开合作,丰田公司不仅为学院免费提供最新下线的车型,同时还专门设计了可供师生多角度观看车辆内部结构的教学用车。通过这项合作,教师可以直接在教学中方便快捷地更新教学科研信息,学生可以学到最新的维修技术。最终,丰田公司通过赠车的方式使学校为其培养出优秀的一线服务专家。黑龙江科技学院也抓住奥地利贷款项目,建设了一个设备总值1亿余元的高水平工程中心,“现代制造中心”的设备已属国内一流,“分析检测中心”省内一流。
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黑龙江工程学院和黑龙江科技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在教学中实现了“五个合一”(企业学校合一、教室实验室合一、教学演练合一、教学生产合一、教学科研合一);大连民族学院与市场接轨的院系及专业设置,应用型人才培养值得学习借鉴。
3.师资队伍转型
师资转型中的主要问题是实现教师由传统学科向应用型学科的转变,从6所高校(尤其是吉林化工学院)的经验看,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横向合作。教师应有转化意识,通过与其他学校联合做课题得到锻炼;应逼迫自己通过科研合作实现从理论向基础再向应用研究的转变。副院长孙秀云曾在吉化做三年博士后,通过合作的工程项目,培养了工程能力,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由理向工的转化。二是通过送培或教师进修,学习新建专业,或者通过部分引进工科类人才,在共事过程中实现转化。
三、考察后的思考与启示
必须坚持特色发展和错位发展。找特色找优势是学科建设中最为基础性的工作,如果没有,或者通过调整、交叉开始做,或者立足自我开始创造。总之,方向是第一位的。如果只看着自己的学科基础,忽视了该学科在区域乃至全国的发展状况,做了也是白做,最终仍然得不偿失。长春师范学院的“萨满文化研究”为我们在基础学科和理论上打造优势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的核心是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学术带头人。要重视和加强对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考核,提高专业队伍素质。要在各学科建设骨干教师梯队。骨干教师的培养形成,要引进竞争机制,贯彻优胜劣汰的原则,鼓励优秀、拔尖人才在学术竞争中脱颖而出。要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在引进时一定要全面深入考察,要看得准,用得上。培养的学科人才要靠得住、有后劲。要把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考核与职务聘任、奖惩挂钩。
科研工作要紧跟国家政策,瞄准社会需求。学校不能只盯着基金项目(纵向课题),一定要盯紧企业、政府,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在合作过程中,学校要积极帮助单位找项目,只有跟紧企业和社会需求,学校的科研工作才大有作为。
作者单位: 重庆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建设;更新与创新
城镇化这一发展路径,需要特有的规划学科支撑。城乡规划这一科目,整合起了建筑学、人居环境特有的学科、风景园林这一科目,创设了特有的学科群。这一新颖的学科群,带有开放的倾向。伴随教育的延展,要延展现有的科目构架,逐渐创设出新颖门类。实践表征出:城乡规划学这一级学科,应当结合社会的发展不断的更新和创新。
一、一级学科建设的必要价值
(一)现有的建设状态
城乡建设这样的多年实践,在建筑工程这一科目以外,折射了独立学科特有的建设价值。城乡规划这一范畴内的学会、学术范畴的多样刊物、一级这个层级内的行业学会,都带有城乡规划特有的执业注册。教育部认可这一范畴内,还涵盖了预设的指导委员会、城乡规划关联的评估主体。城乡规划这一范畴的研究所、创设出来的地方杂志、既有的出版机构,都在逐年递增着。
(二)从业队伍的延展
城乡规划特有的从业队伍,也凸显出递增的总倾向,形成了带有独立特性的新体系。统计数值表征出:这一行业既有的从业人员,递增了十几万人。去年年底,多个层级的事务所、预设的代表处、设计范畴内的工作室,已经获取了可用的资质。城乡规划师这一特有的职务,经由多年发展,已经构建出了职业资格这一机制。城市规划学会,是特有的一级学会,经由登记,被划归成科协成员。
(三)创设带有特色的路径
城乡规划学建设成为一级学科,是综合模式特有的新要求,也是城镇化这一必备趋势。近些年,伴随经济的延展、城镇原有规模的递增,现有的各类城乡,都需要专门范畴内的建设人才。因此,培育出带有综合倾向的新人才,关涉着各个层级的持续发展,也关涉着综合态势下的建设安全。为此,城乡规划这一科目,作为特有的一级学科,很好的化解了现有的制约困境,助推实践及调研的延展。近两年促动城乡统筹,增添区域稳定。
二、复杂的建设路径
(一)涵盖多个城市建设层面
城乡规划这一科目,被划归成一级科目。因此,细分出来的二级学科,应涵盖特有的区域发展、城乡预设的规划设计、社区住房特有的规划设计、历史遗产预设的保护规划、生态环境的管控及保护、细化的规划管控。
第一,区域预设的发展规划,涵盖了如下层级:区域发展特有的政策战略、规划这一范畴的城镇化。预设的调研内涵,涵盖了如下分支:某一区段发展、区域以内的城乡统筹、城乡特有的经济学、预设的土地规划、城镇化特有的本源理论、预设的发展对策。
第二,住房及社区预设的规划,涵盖了如下层级:区段内的住房政策、房地产这一范畴内的规划、社区特有的建构计划。预设的调研内涵,可以分出:城区区段内的住房管控政策、住区开发及关涉的房产开发、社区的管控及接续建设。
第三,历史遗产预设的保护计划,涵盖了如下层级:城乡特有的历史延展规划、历史文化这一范畴的保护计划。调研的预设内容,可以分出:城市特有的建设历程、历史延展的本源原理、历史及文化延展的规划保护、乡镇特有的遗产保护。
第四,城乡特有的建设管控,涵盖了如下层级:城乡这一范畴的建设,以及接续的管理路径。这一范畴的主体内涵,涵盖了关涉安全防灾的特有计划、城市区段内的管控及建设、关涉管理的预设法规、乡村区段内的管控及建设。
(二)应对着不断变化的外部条件――如现有的气候变化
城乡规划是关涉生态环境的预设规划,涵盖了如下层级:城乡特有的生态计划、城乡这一范畴的安全防灾。调研预设的内涵,可以分出:城乡范畴内的生态理论、乡村现有的保护规划、社会架构下的基础设施、工程建构的预设规划。城乡预设的设计规划,涵盖了如下层级:城市预设的规划原理及路径、城市及乡村可用的规划。预设的调研内涵,涵盖了如下分支:城市特有的设计计划、城乡规划这一范畴的本源原理、城市及乡村预设的规划路径、城乡景观特有的建设路径。
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变化,城乡规划要有特有的侧重点,不断更新生态的管控及保护。近些年,由于注重城区建设及关联的乡镇建设,忽视掉了生态管控及保护,这就造成偏多的气候难题。为应对这一状态,城乡规划既有的分支,就要涵盖气候的考量。
三、城乡规划原有的观念更替
城乡规划特有的根本理论,带有系统化的特性,以及普遍的特性;这样的理论,是城市延展这一历程中的认知形态。城乡规划带有复杂特性,以及综合特性,关涉着不同范畴内的价值根基。因此,规划关涉的本源理论,也可分出多个层级,带有丰富性。具体而言,这一理论根基,整合起了自然科学、关涉的社会科学、带有人文特性的多样艺术。
城乡特有的空间延展,涵盖了固有的发展规律、城区预设的空间组织、城区以内的土地利用、城市关联的环境描画。如本源理论,主要明晰城市特有的发展状态、演变及更替的总规律。经由这一层级的多样理论,可以明晰实践对象独有的更替规律。它涵盖着经济这一范畴的、政治及交通这一范畴的子系统。
城乡规划关涉的观念更替,涵盖了预设的规划属性、规划特有的技术及路径。城乡规划细分出来的根本内容、城市空间关涉的组织内容,都被涵盖进这一范畴。通常而言,这一范畴的概要内涵,是规划依循的总构架、潜藏着的演进关联、操作路径下的技术解释。人居环境特有的科目,构建出学科群。带有开放特性的体系构架,还会吸纳更多分支。
结束语
经过多年发展,城乡规划这一科目,已经形成规模偏大的支撑架构;这样的体系,是学科建构的本源保证。最近几年,城乡规划学这一科目,被列为特有的一级科目后,渐渐累积完善。。城乡规划成为一级学科后,需要不断的更新与创新,与时俱进,解决不同时期城乡发展呈现的不同问题。研究及并构建不断更新和创新新的学科体系,这样的目标,已经形成惯常的共识。
参考文献:
[1]赵万民,赵民,毛其智.关于“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学术思考 [J].城市规划,2010(06).
篇5
论文摘要: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医院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通过研究全军中医血液病专科中心的发展历程.认为搞好重点学科建设必须注重选择知名度较高白勺学木权威作为学科带头人l选择有发展潜力酌科室.实施政策倾斜;重视学科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选准特色项目重视学科硬件的改善和学科管理。
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抓好重点学科建设对带动其他科室建设和促进医院科技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几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中医科的建设,使之成为全军中医直液病专科中心、大连市中医血液病研究所和一级重点学科。回顾中医科建设和发展的过程,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用学术权且,发挥人才效应
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尤其是学科主任f赶表了学科的技术水平‘决定着学科发展的方向。关系到学科竞争的实力。是学科发展的领路者。因此。重用医德医风好、业务技术梢、开拓精神强、管理水平高的学术权威在学科建设中至关重要。中医科初建时。院党委就把选拔、使用优秀学科带头人摆到了学科建设的首位。中西医结合专家黄世林,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从事临床工作}n余年.是我院造诣较深的技术骨干和学术权威。对中医学的现状和发展动向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翅前惫识.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疑难杂病方面有深人的研究医院党委确定他为中医科学科带头人.对他寄子了很高的期望。在实际工作中给予他充分的信赖。对他提出的科室建设意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待.使他能够心情舒畅地开展工作,刚组建的中医科.编制床位仅为1J张.医师只有?-} 3名.诊断上主要靠望、闻、问、切.治疗上主要靠中药‘火簇和银针.诊疗手段落后,技术力量不足:医院党委积极协助该科室完成了“三个更新’:即思想观念更新。理论知识更新和技术设备更新,使中医科的发展走上了现代化道路。为了使学科带头人始终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前沿知识.医院多次派黄世林到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学习。目前。中医科已经成为全军和大连地区的重点科室。中医科的特色项目已经成为医院的主要技术发展项目。
合理配备人才。形成技术合力
要保持学科发展的活力。除r选配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外,还必须建立一支梯次分明,人才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充分发挥资源瓦置优势。在专科技术建设中形成合力一方面医院在中医科人员配备上实行了数量保证、质量提高、素质加强等措施.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高素质人才.优化中医科入才结构:近年来。医院为中医科引进了3名硕士研究生、4名本科生,进一步加强了中医科的技术力量;另一方面医院根据中医科全体医务人员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培养1997年医院选派一名主治医师到英国皇家医学院学习.学成回国被提拔科室副主任,目前.全科拥有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7名,主治医师l名、每位医务人员都能够独立开展工作.熟练阅读和翻译外文资料。都能够根据临床的需要开展科研工作,中医科的整体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稳步发展和提商。
3选准主攻方向。发艘特色项目
特色与优势是加快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是重点学科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参与竞争的关键,我院中医科建设初期与其他医院中医科的性质类同,都是以中医药治疗慢性病、常见病为主.无明显特色可言当时.血液病的研究在国内正处于发展初期.许多血液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在其发展的悠久历史中,对斑液病的.治疗方面已经显示出某些潜力〕因此.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与研究方法,进行中医血液病诊治的临床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确定将血液的中医诊治研究作为中医科的主攻方向。血液病是一个系统的疾病,中医治疗血液病的临味研究是一个周期很长的大课题。因此.在总的发展目标指导下。医院协助中医科制定r一系列周期短、见效快的阶段性目标.使研究工作不断深人.科研成果不断涌出.中医科在血液病研究方面呈现出很强的发展后劲几年来。我院中医科根据中医中药的传统理论.运用现代化的医学设备和手段.在临床实践和研究中摸索出一套具有现代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在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分型和治疗上形成了独特的方案.治疗效果在国内外处于先进水平;其中重型再障的治愈缓解率达JV. $;}’p.有效率达到了2}写:尤其是应用自制复方青熹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完全绷解率达到P5,0’n以上:自体骨健移植、中药净化治疗急性白血病。 复发率仅为1 fi. 7 0’,}。居于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中医科共取得医药卫生成果奖20项.其中全军医药卫生成果二等奖7项,新药白血康也正在抓紧申报,并拟报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实行政策倾斜,改.支摊条件为了加快中医科的发展,使中医科尽早脱颖而出.医院对中医科实行了政策倾斜。1997年我院清理房屋.例出一幢面临繁华街市的平房.如果出租每年可以轻松拿到2。至3U万元的收人:许多人建议医院领导把这梢房子租出去.不仅省心.而且旱涝保收,医院党委面对这些议论。进行了反复认真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根本.不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忽略医院业务技术的长远建设,因此。决定把这植平房全部划给中医科,同时投资j。万元对该科进行了全面整修、极大地改善了病人休养和医务人员工作环境。此事对中医科的工作人员鼓舞很大。为了改善中医科开展科研工作和新业务、新技术的条件.医院党委在医院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的谓况下.毅然把有限的资金投向中医科建设。近年来.医院投人巨资对中医科的中心实验室和骨徽移植中心进行了重点装备和改造。购买了先进设备.如流式细胞仪Pi.’R合成仪、倒里显徽镜、格式荧光显微镇、进口超低沮冰箱、二抓化碳钾箱、低组离心机、凝血因子侧定仪、CS一30UUPI_LTS血细胞分离机,!}-1.血细胞检测仪等。使该科设备总价值达到3aD余万元,使中医血液病专科中心成为由中心实验室、骨位移植中心、病房和中草药研究室四位一体组成的科室。中心实脸室同时向全院开放。带动了全院科研工作的开展。除此外,医院从1993年始每年还提供1}万元资金作为中医科发展荃金。为中医科的发展插上了翅膀。
篇6
[关键词]高校 重点学科 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2-0050-04
高校重点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当前高校生存的生命线,一般要经历从通知、申、评审到立项、实施、年度或中期检查、验收的全过程。这种运作方式等同于政府投资经济和社会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模式,但在管理对象、形式以及机制等方面均体现出有别于规划建设管理模式的优势。然而,回顾1995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主导的高等教育项目建设工程或计划,典型的工程项目导向型特征已逐渐暴露出立项竞争行政化、过程管理指标化、文化建设形式化等弊端。基于高校重点学科项目建设的学术主导特征以及项目管理理论方法研究的对象性,本文拟对高校重点学科项目建设的障碍表征及其成因进行深入剖析,并尝试从统筹管理、高效节约的目的出发,在立项管理、过程管理和文化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一、高校重点学科项目建设的障碍表征及成因剖析
(一)立项管理迎合权学交易目标,阻碍生态建构均衡
从1995年实施“211工程”开始,高校重点学科项目立项建设管理模式得到明确。这种管理模式具有行政主导、经费专项、责任到人、项目管理等特点。各高等院校作为项目申请方,面对由国家各部委、各级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投资的建设经费,往往为获得资源份额展开激烈博弈,“权利寻租”和“权学交易”行为愈演愈烈。有这样的两个例子在笔者的求学生涯中印象深刻:某市某“985”著名高校的副校长曾经同时是国家级、部级、市级重点学科的带头人;某二本院校校长作为市级重点学科负责人,尽管在市重点学科评估中成果未达标,但至今仍然是为数不多的市级重点学科。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高校公共财政资助项目建构的生态失衡问题。
从高校重点学科项目申主体来看,在国家“九五”、“十五”以及“十一五”经济建设中,一般都是分层次进行建设,并且设有申门槛,如要求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点、要求“985工程”高校才具有申资格或优先资源分配权等。这种建设原则虽然有利于提高重点高校学科项目建设的效率,但过于弱化非重点高校或弱势项目,非但无益于高校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且易造成部分高校部分学科或实验室过度投资或重复投资的现象,加剧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局面。
此外,尽管公共财政定期和不定期下达的重大或重点学科项目有增多趋势,但调查发现,最终获准立项的学科项目负责人,几乎都有过硬的行政背景或政府攻关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越发强化了学科生态建构的种种失衡:某重点学科项目或重点实验室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某著名教授或高校领导课题多得做不完,经费上千万甚至上亿;没有行政头衔的普通学者,即使拥有优秀的学科成果也不愿意参与申;高校重点学科项目主管部门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来自申请部门激烈角逐的干扰和压力。
(二)过程管理追求有形物质目标,违背内在发展规律
虽然国家要求高校对“九五”、“十五”、“十一五”、“211工程”、“985工程”学科建设实施项目管理,但有些项目建设管理过程还是相对落后,对有形物质目标的追求偏离了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某些高校在公共财政学科项目获得立项资助后,往往在前期的可行性论证和后期的验收工作上投入较大精力,不太重视项目建设过程的系统化管理,“两头热中间冷”现象明显。调查发现,部分重点高校在获批国家、省部级重点项目或重点实验室之后,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大量购置先进的硬件设备、改善实验环境。事实是,硬件的改善在缩小与国外一流大学项目水平的差距上没有任何作用。二是目前高校的学科建设项目管理表现为宏观的多头管理与微观的多头应对并存,即项目建设的宏观资源配置涉及到校办、学科处、二级学院、图书馆、人事处等多个部门,而微观管理上又要求项目带头人既精通学术又擅长组织策划,还要有足够的参与和调动各部门资源的时间和能力,缺乏促进学科项目建设的科学管理方法,直接影响到高校重点学科项目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文化管理游离知识创新目标,忽视人本传承价值
高校重点学科项目建设已成为目前高等院校的一项常规活动,然而,行政压力下对项目立项的追逐以及类同于经济工程建设的项目过程管理,使某些高校的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等公共财政资助项目的建设目标逐渐偏离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轨道,忽视了团队文化和人本价值观建设。其危害有两个方面:一是名目繁多的学科攻关和人才培养计划不利于学科优势方向的凝练和突破。伴随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各级公共财政资助项目的增多,高校的学者和教授们迫于行政力量主导下的学术竞争压力,不得不为学科计划的立项、检查和评审而奔波,很难潜心钻研相关学术学科问题,更别提强化学术团队的文化内涵建设了。二是高校的外延扩张需求不利于学科优势方向的传承和创新。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张,研究同质化现象比较明显,普遍缺乏学科创新和特色的挖掘,且倾向于简单复制国外主流研究方向,不易形成长期稳定的学科方向,也无法通过团队知识的转移和共享达到传授前瞻知识获取方法的目的。
二、促进高校重点学科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策略
从本质上看,目前发生的这些问题均来自于管理体制的缺陷,而其直接结果则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投入产出失衡,基础研究和学术研究虚与委蛇,即表现为一些轰轰烈烈的学科项目建设有硬件、没软件,有人才、没队伍,有投入、没产出。笔者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投资管理经验,本着节约、高效的项目建设目标,针对当前高校重点学科项目建设中面临的障碍因素,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一)保持投入产出的学科项目生态平衡,分类立项,错位竞争
在高校,无论是公共财政资助单体学科还是群体学科都具有生态现象,而平衡是学科生态系统建设的核心和灵魂。这里,我们倡导投入产出的学科生态平衡,提出通过分类立项、错位竞争实现学科项目建设目标的管理策略。
1 学科项目战略投资与规划同步策略
考虑到高校战略规划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国家财政资源投资还是地方政府财政资源投资的公立高校,都应该根据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拟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这个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必须以某一级学科为重点,分阶段、分需求、分目标落实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高等教育的专项建设项目,在按一级学科选拔审核的基础之上,必须与各个高等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同步机制,按照规划需求核定投资额度,并在战略规划实施的中期和末期,参照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做法,成立独立于政府和高校的发展教育基金会,作为无任何法定或行政权力的咨询团体对各高校重点学科项目建设的绩效进行评估。
2 学科项目组织机构与功能协调策略
从高校重点学科项目内部结构来看,项目方向、项目队伍、科学研究等结构应该平衡且与功能相协调。要充分考虑各个学科项目之间的相关程度,按学科门类或学科群设置学院。之所以提出这点,是因为目前国内很多高校把同一学科分放在不同学院的现象极其普遍,如国内某一高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就分散于经济管理、交通运输和科学研究院三个学院,不仅造成学科方向交叉,在申请重要学科纵向项目时盲目拼凑,无法形成规范的学术团队,而且造成了多次恶性竞争,为了争揽一些横向课题各学院互相压价诋毁。长此以往,学科方向得不到凝练和提升,整个高校管理学科的发展也将受到重创。因此,建议将同一个一级学科门类中的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力量设置在同一个学院之中,促进高校重点学科项目之间的融合渗透,力求使高校整体的强势学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实现一种协同进化的平衡。
3 学科项目层级权力与责任对等策略
众所周知,高校重点学科项目有校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乃至国家级重点学科之分。从某种程度上说,多样性是综合性的前提和基础,追求和发展多学科项目,是大多数高校合理而正常的发展目标。但是,公立高等院校本身就有“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之分,因此,高校的公共财政资助项目层次也应泾渭分明,错位竞争以避免学科生态位的重叠。国内一流大学可着眼于国家级学科和博士学位点学科项目建设,以基础研究为主,向国际一流学科靠拢;而地方高校则主抓一般学科项目、校级学科项目以及硕士学位点学科项目建设,侧重于扶持和培养一些社会和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型学科项目。当然,在资助力度和强度有别的情况下,对不同类别高校应该承担和履行的社会责任必须进行分类并列人要求项目。如笔者所在的上海海事大学是一所百年“海运”学校,单科性高校发展阶段始终立足于航海和运输,促使其成为“高级航运人才的摇篮”。基于这样的学科传统优势和现有时代特征,该校在“航运技术和管理”和“集装箱供应链技术”这两个“异质”引导下,积极寻找和拓展学科增长点,已获得重点学科项目多项,包括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项目(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航海技术、物流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轮机工程、航运管理),9个交通部和上海市级学科项目,17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并设有水上训练中心,拥有万吨级集装箱教学实习船“育锋”轮、4.8万吨级大型散货教学实习船。
(二)顺应开放自由的学科项目发展规律,学术主导,科学发展
高等教育是具有高度复杂性和技术性的学术性事业,这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项目产品存在本质区别。这里,笔者提出顺应开放自由的学科项目发展规律,通过学术主导、科学发展实现学科项目建设的管理策略。
1 学科项目内隐资源培育策略
随着现代科学由“小科学”向“大科学”方向的迅猛发展,大学学科项目建设也纷纷以调整、共建、合作、合并为手段,对原有项目进行由“小学科”向“大学科”转化的调整,不少高校学科项目规模越来越大、类别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设备越来越先进,然而对高校重点学科项目长期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内隐资源投入却缺乏足够重视。对此提出两项建议:一是顺应当下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呼声,建议高校在思考过度制度化问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育学科核心理念。显然,该理念的建立应满足下列要求: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保持一致;把握本学科最高发展层面上的创新活动及学科项目发展规律,改变简单直接采用任务指标型等检查手段的做法;改变无行政头衔的优秀学者或教授申无助,唯有被动等待项目参与或获得资助后无力支配资源的现状,为更多热爱学科建设的教研人员开展创造性、思想性工作提供保障条件。这方面的经典案例就是斯坦福的成功,其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由一所二流大学跃升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重要的原因就是明确的研究与学科开发中心理念的提出,使以大学为主体的高科技园区得以顺利组建,进而通过推进不同门类学科项目与学科园、工业园区的相互合作与渗透,最终促进了斯坦福与硅谷的共同成长。二是重视大学学在项目核心竞争力培育中的积极作用,发挥学在提升学校学术影响力方面的窗口作用。一方面,学科项目建设可吸收学主要编辑和管理人员参与,增加其对本校高校重点学科项目建设现状、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及发展战略目标的动态了解;另一方面,学可针对本校强势学科项目、新兴学科项目设置品牌、特色专栏等,及时发表学科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并通过吸收同行知名学者相关学科成果的稿件,安排与本校教师稿件同期编发以充实期刊内容,扩大自身知名度和影响力,最终实现所在高校学科项目与学的相互助力。
2 学科项目源流创新管理策略
任何一个新学科的创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使新学科完成它的孕育生成阶段。同时,一个新学科的生成也不是一所高校所能完成的,它是大学和其他社会研究组织共同享有的学术成果。实践证明,无论是潜学科还是发展学科、发达学科,探寻合理的有别于工程项目式的源流创新管理策略至关重要。策略有二:一是关注学科创新点和生长点技术研究。无论是学科项目主管方还是申方,都应加强与中下游的技术中心和高新技术公司的密切联系,促成学科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公共服务目标的实现。高校重点学科项目建设对于产业发展来说,重要的并不是进入产业界成为产业的主力军,而是使其发展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创新、人才培育和高新技术孵化中心。二是重视学科项目建设中关键人力资本的保持和学术优势的稳定。高校重点学科项目建设的主体是教师,生产的产品是知识,因此,体现知识创造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价值非常重要。而大学教师人力资本使用价值的保持与提高,需要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我教学,是因为我要教学;我研究,是因为我想研究;我发表,是因为我的成果瓜熟蒂落。由此,在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借鉴美国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激励和稳定重要岗位优秀师资的做法,逐步完成从行政力量的直接安排和深度介入向学术力量实际主导与主动参与的转变。
(三)培育特色鲜明的学科项目传承精神,凝练方向,团队创新
1 学科项目知识变异更新策略
学科本身并无层次性,其层次的发展和变化,取决于学科知识的变异和更新能力。知识创新是形成学科生长点的“发酵剂”,也是学科方向和队伍能否传承下去的内在驱动力。促进知识创新的策略有二:一是紧密依托相关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项目建设,提升学科知识更新速度。针对目前高校重点学科项目“重申,轻建设”的不良倾向,建议依托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优化组合学科建设梯队,打造相关科研项目品牌或名牌工程,以学科项目建设保证学位点建设,以学位点建设带动项目建设,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二是不断寻找学科新的生长点,扩大学科知识变异空间。加强学科项目的知识管理是学科建设的基本内涵,枝剪陈旧知识或者嫁接边缘交叉知识则是其内涵提升的两条基本路径。考虑到现代科学技术以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为特征,通过争取和合作完成大项目不失为探寻学科生长点和扩大学科异质性知识空间的重要策略,强强联合或强弱联合都是可取的选择。强强联合指“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或国家级学科院所等机构之间的重大项目设计上的合作;强弱联合主要指这些强势单位与地方普通院校之间在行业或区域研发技术和方向上的突破。当然,争取大项目还要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如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评奖、学科提成等,创造有利于团体作战的项目环境和机制。
2 学科项目比较优势培育策略
篇7
【关键词】图书馆;学科馆员;学科建设
1.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服务的迫切性
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各学科的科研人员、教师、准专业人员(大学生及研究生),学校发展要求图书馆深化服务内容,愈来愈多用户希望图书馆馆员成为科研伙伴,形成事业发展合力,这是实施学科馆员服务外部原因。图书馆承担着为教学科研服务任务,支持着学校高水平科研活动,众所周知发挥院系学科优势,促进学科专业发展,是学校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头等大事,随着图书馆网络技术与信息资源快速发展,给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提出挑战,以前简单参考咨询服务与用户专业性、前沿性、交叉性需求不相适应,为了配合学校发展图书馆积级推出全新服务模式,服务内容从文献服务提升到知识服务,服务地点从用户来到馆员深入用户中,服务特点从借借还还简单服务改变为个性化特色服务,服务手段从手工发展到计算机网络平台。图书馆为参考咨询人员提供展示自己才华实现人生价值平台,咨询馆员可利用自己图书情报学及学科方面的知识结构,主动深入各院系,深入到教学、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及成果推广中,为学校学科建设发展尽责尽力,促进图书馆事业蒸蒸日上,这是实施学科馆员服务内部原因。
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又称为联络馆员、学科专家馆员、学科咨询馆员,最早意思是以人作为图书的方式出借,学科馆员设立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引入国内,率先提出了“学科馆员”概念,随后其他高校图书馆纷纷推行。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是图书馆委派面向指定院系、为用户提供学科个性化服务的图书馆高级专门服务人员,它是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建设者传播者,是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服务者参与者,是用户与图书馆交互的枢纽。学科馆员熟知图书馆馆藏结构及资源利用方法,具备敏锐信息意识、有较强的信息组织加工能力,为对口院系和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信息桥。
2.学科馆员服务内容
学校发展除了提供一流设备,更重要是加强内涵建设,学科是学校组织教学科研基本单元,是大学开展学术研究基础,学科建设本质核心就是学术性建设,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图书馆作为信息集散地,是学校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图书馆应根据学校办学方向及学科建设方向加强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合理布局,突出资源特色,逐步形成完整学科文献体系,学校发展进步为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服务创造机遇也提出挑战。学科馆员服务对象多为学校教学骨干、学术精英,为他们科研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学科发展与科学研究的不可缺少重要部分,通过学科馆员努力构建机构知识库实现资源共享,在工作中履行职责发挥桥梁枢纽作用。学科馆员对学校学科建设方向、目标、成果、动态往往心中有数,主要职责是依据学校的发展规划,进行专业化服务、将繁杂无序的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分析、整理,开发,提供学术层面上知识服务,为对口院系用户利用学科资源提供指导,解答科研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提供增值服务等。具体工作内容:
2.1 联络各学院
学科馆员主动走出图书馆,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直接访问、发放科研成果调查表等方式,与院系领导、学科带头人、项目主持人及师生建立联系,及时了解他们学科发展动态、科研情况、科研成果。首先设置学校重点学科中重点用户登记卡,内容包括学院名称、姓名、职称、所授课程、研究方向、研究课题。例我校省级重点学科医学心理学,预防医学,教学系统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公共心理学,电动力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教学和科研骨干。其次:向重点用户印发用户需求调查表。第三,提供有效个性化服务。例选出与用户教学科研相关新书新刊,有针对性填写新书新刊通知单,送到读者手中。最后把服务内容、方式、效果及遗留问题记录下来,形成重点读者服务档案。通过建立重点读者档案为学科建设服务,可大大提高图书馆在教学科研人员中的声誉,淡化图书馆与各学院研究所割裂现状,建立良好协作关系,开拓创新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
2.2 宣传优化馆藏文献资源
学科馆员利用对图书馆馆藏资源订购使用熟知,对学科研究重点、信息需求熟悉优势,在与用户联系中可针对性宣传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进行学科馆员服务,逐步形成需要信息问学科馆员共识,使学院、图书馆、学科馆员三者之间建立起畅通信息需求与供应渠道。同时根据用户实际需求优化馆藏文献资源,包括对纸质电子资源的选择、定购、试用、评价,使馆藏结构科学合理,提高文献利用率。收集对口学科重要文献及教学参考文献目录,跟踪对口学科文献出版动态,作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参考依据。在试用数据库过程中,收集读者意见反馈到采编部门。收集、鉴别和整理对口学科网络信息资源,提供学科资源导航服务。彻底改变目前一方面图书馆馆藏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另一面教学科研由于信息资源不足进展缓慢现状,围绕重点学科全面系统的收集文献资源,把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作为藏书建设重点和馆藏体系的核心,形成图书馆藏书特色。
2.3 科研项目参与式服务
科研项目代表着学校学术水平,学科馆员服务可贯穿项目始终,表现为查新检索和学科信息开发,与科技处和有关院系联合,针对学校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开展定题跟踪服务。在课题立项阶段,对项目内容进行科技查新,收集该专业的发展动态、研究成果、热点焦点,该专业领域权威人士的分布,科研过程形成思想方法、研究方法,帮助科研人员找到项目切入点创新点,提供选题服务,利于项目成功申报;在研究创造阶段,对科研课题进行定期定人定向跟踪服务,与项目负责人交流,在大量查阅文献基础上为课题提供科研方法。接受检索提问,解答科研中提出各种问题,与专家共同分析问题,利用网页动态生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推送技术、门户技术等服务工具为科研项目提供新信息;在总结评价阶段,分析研究成果阐明其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为课题鉴定提供参考依据。完成后尽快纳入学术机构知识库,把握项目技术,全面推广发挥效益。
2.4 对教学支持
学科馆员对教学支持,第一是教学方法创新的推动者。如面对社会实践问题,以问题为纲安排教学内容的问题教学法尝试,鼓励学生主动学,图书馆提供学生老师讨论空间。第二新技术应用的推动者。学科馆员参与网络课件开发,为课件用户解答咨询,组织网络资源形成嵌入课件的超级链接,承担课件开发中的版权申请和管理任务,设计图书馆电子资源检索界面,学科馆员真正成为推动教学新技术应用的生力军。
2.5 组织讲座培训用户
篇8
关键词:高校;教职工;培训
作者简介:张丽丽(1978-),女,山东嘉祥人,北京工商大学人事处师资科科长,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048)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188-01
学校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坚持人才是学校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将“人才强校”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近年来,学校加强教职工培养的力度,探索培训新方式,拓宽渠道,加大投入,全方位推进教职工的教育培训。这些培训活动的开展既开阔了教职工的视野,加强了学校教师和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快速提升了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一、统筹规划,科学管理,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实施
学校把教职工培训工作纳入到事业发展规划中,结合学校发展规划、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的现状,制定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培训计划,建立了符合学校发展目标的长效培训机制。学校“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下大力气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任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队伍和教辅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坚持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员开展业务能力培训。人事处负责学校教职工培训工作的计划、组织和开展,加强精细化管理,其他部门通力合作,确保了学校各项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全面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国内培训
1.新入职教职工岗前培训
新教职工到岗之初,学校引导其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使教职工形成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目前,北京工商大学教职工参加的岗前培训主要有:北京市高师中心组织的新教师岗前培训,培训内容涉及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大学教学技能;学校组织的新教职工岗前培训,一般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培训内容涉及校史校情、规章制度、人力资源、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各项工作要求,以及如何申报科研项目,行政事务办事流程,教学观摩等。为使新教师能够尽快融入学校,提升其教学、科研能力,学校进一步完善了新教师的助教制度和导师培养制度,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和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等工作予以指导。近几年,参加岗前培训的教职工数百人次,通过培训,对教职工尽快转变角色并适应新岗位,尽快融入学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他们深入理解教师职业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形式多样的岗位培训
根据学科发展和教职工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学校构建了集学历教育、技能培训、高层次研究等多位一体的培养培训制度。对于青年教师,近年来,学校组织了三期青年教师培训班,培训内容涉及当代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理念,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大学教师,学校人力资源、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工作进展以及对青年教师的要求,科研项目申报和教学观摩;对于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通过系主任培训、国内访学、参加教师发展基地研修、参加北京市的骨干教师培训、学科带头人培训等方式,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参加学历进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学技能培训、科研创新培训等各项培训,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学校还可以把其他培训一并纳入到师资培训工作当中,开展全员培训,发挥高校育人的整体合力,如科级管理干部培训班、学生工作人员培训班等,以提升学校管理和服务的整体水平。
3.丰富多彩的师德培训
学校着力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师德建设的有关制度,统筹部署,常抓不懈。通过开展师德先进人物评选、青年教师暑期社会实践、师德论坛、师德主题教育等系列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奋发进取、耕耘奉献、情系学生、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整体上提升了学校师德建设的水平。其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组织创办的集思想政治教育、业务考察、社会认知、团队意识培养和沟通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品牌活动,以其立意深、形式新、规模大、效果好在广大青年教师中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反响。近年来,学校开展了以“服务灾区重建,感悟党的恩情”为主题的“四川行”、以“汲取优秀管理智慧,探索传统师者真谛,提高教书育人水平”为主题的“山东行”、以“重温革命历史,弘扬井冈精神,促进我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的“江西行、以“察历史之鉴,立奉献之志”为主题的“延安行”等社会实践考察活动,250余名来自不同院系的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文字、摄影、纪录片的形式在全校教师中广泛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师德论坛也是学校定期举办的活动,围绕“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书育人水平”的主题,畅谈了对新时期师德内涵的理解,分享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亲身感受,探讨并提出了加强师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如“责任与创新”,“以爱为根、以人为本”,“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宽严相济”等等,开展了以“和谐团队”为内容的拓展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积极开展国外培训,实施国际化人才战略工程
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国际合作交流等举措,提升教师和管理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使他们具有全球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增强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近年来,学校经过严格选拔,每年教会组织骨干教师赴爱尔兰考克大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培训进修,以深入了解爱尔兰考克大学的学科体系、科研体系以及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的建设,汲取和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与此同时,学校还开展了境外短期培训项目,组织骨干教师赴英国牛津大学培训,系统学习牛津大学的学科、专业和课程等设置及优化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学习优秀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管理方法、师生教学互动方法以及培养优秀人才的校园文化;组织学科带头人赴加拿大和美国培训,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为基地,重点学习国外著名高等学府的学科设置特色、西方国家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国际影响力的建设,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的设置及管理,以及现代综合性大学的管理实践;组织管理干部赴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等学校及教育机构和管理部门进行高校管理培训,学习国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高校科技与创新管理、高校学生管理和高校教育与教学管理。
此外,每年学校教师还可以通过选拔考试,参加北京市的国外访学项目、双语教学培训项目和国家留学基金项目,以提升教师的外语教学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扩大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
四、培训效果显著,教职工队伍整体水平大幅提升
近几年来,学校教职工队伍不断成长,队伍结构渐趋合理。专任教师中,教授128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39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6.8%;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分别为361人和31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1.9%。
在教育教学方面,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取得了丰富的教学成果。近五年,学校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20项;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3门;国家级精品教材2部,北京市精品教材31部,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2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6个;北京市教学名师8名;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
篇9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全省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为全省“三农”服务,为吉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近年来,为了拓宽研究领域,提高研究水平,吉林省农科院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支持,先后建立了37个国家和省级非独立机构(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基地),构建了东北地区一流科技创新平台。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省农科院多方筹措资金,重点建设了生物技术、微生物、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作物种质资源、科技信息五大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和完善了乳品加工实验室、动物能量代谢实验室、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并对安普温室进行了维修改造;改造了公主岭、范家屯、洮南试验站试验地和南繁育种基地,完善了基础设施。这些平台建设为省农科院科技创新、深入开展国家级重大项目承担和高水平成果产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人才兴院战略,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基础。“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农科院实施人才兴院战略,通过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初步实现了优化全院科技队伍结构的目的。五年来,共引进博士、硕士、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60人。其中,博士49人(含留学回国博士12人)、硕士106人;聘请国内外客座研究人员20人。同时,还通过出国培训、学术交流等形式培养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
完善专业学科体系,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先后成立了农村能源研究所、经济植物研究所、东北区域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和动物生物技术研究所。设立了乳品加工、蔬菜、薯类、花生、生物信息、农村能源、农村规划以及区域农业经济和农业宏观政策研究等新学科。在原有学科设置基础上,形成了13个创新机构的学科体系框架,规划设置一级学科54个、二级学科175个。
为了发展高新技术,推进传统产业升级,省农科院加大对生物技术、杂交大豆和玉米育种等学科领域的扶持力度,从人员配备、实验室、试验地及相关政策等方面给予相应保障。
篇10
关键词:读者需求 开放式 专业特色书库 学科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255-02
1 学科专业特色阅览室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构建和服务开展日益数字化,但是传统纸质图书仍然是读者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特别对科研人员而言,传统纸质阅读在权威性和可信度方面比电子资源更具优势。所以,专业特色阅览室的建设逐步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而面向读者服务的阅览室管理模式始终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础,也是图书馆的中心工作。
开架借阅是图书馆方便读者、提高藏书利用率的主要手段和服务方向。因此,探求开放式专业特色阅览室的学科服务是优化管理的一种新模式,也是图书馆藏管理的研究课题。我馆实行阅览室开架借阅多年,虽然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服务模式,经过多次的调整,目前已现有的藏书管理模式仍存在一定的欠缺。
2 读者对于开放式阅览室馆藏组织的认知和需求分析
(1)图书馆工作简单来说就是“为人找书,为书找人”,读者对于所需文献获取具有很强的即时性,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帮读者找到所需文献是读者评判图书馆服务的最直观标准。虽然目前各个图书馆为了扩充本馆馆藏结构,实施了各种图书馆联盟,联盟内各图书馆间可以通过馆际互借或者文献传递共享资源。但是这样的服务往往需要读者一段时间,而且不确定等待时间长短,这样大大降低了读者对于服务的满意程度。就此看来,方便使用,立等可取是满足读者需求的最佳馆藏结构。
(2)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就在于以最优化的服务满足读者需求,实际的情形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书刊采购“适销不对路”。在传统业务流程中,图书采购是由采编部专人负责,这样造成对于图书采买具有较强主观性。对于高校而言,专业数量众多,并且不同学校的专业类型以及重点专业各有区别。因此传统的采购模式会造成与读者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同样花了钱,却没有买到读者最需要的书刊。
②文献分流无形地设置了借阅障碍。图书馆目前的组织结构大多将采购、借阅、咨询等部门按工作内容进行分离,这就造成各部门之间彼此独立的局面。就目前专业发展方式来看,各专业间彼此融合的趋势日益加强,现有按照文献分类发对馆藏进行区分的方式并不适应专业发展趋势,人为的造成了文献间的隔离。
③服务水平偏低,缺乏主动性。流通部和阅览部,是接待读者的重要部门,工作辛苦繁杂,待遇却较低,馆员工作普遍积极性不高;而待遇相对高的信息部,只是重视文献检索课的安排,无暇顾及读者如何获得文献资源的问询,缺乏主动服务理念,坐等读者上门。总之“浅的问题难深入,深的问题又解决不了”,服务水平远远偏离读者需求。
3 学科专业服务的内涵及意义
(1)学科专业服务是一种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信息服务模式。这种服务模式要求馆员在服务过程中突破馆藏资源类别和形式的要求,以用户需求的资源类别为中心,通过多种方式尽可能满足读者需求。建立专业特色阅览室就可以很好实现这一目标,通过主动和用户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建立通畅的信息需求与供应渠道,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主动给予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帮助用户提高工作效率。
(2)学科专业服务是一种以辅助科研教学为目标,以用户为中心的动态交互服务。通过对某一学科主题资源的整理和汇集,将服务贯穿于整个教学、科研过程,而不是基于现有资源或系统的服务。
(3)学科化服务是增值的服务,学科化服务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服务,体现了现代化条件下馆员的创造性劳动,学科化服务的重点是根据用户需求,开发出来新的具有独特价值的知识产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或者为用户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4 以学科主题为依据,提供学科服务机制的具体措施
学科化服务强调融于用户之中,主动参与用户的教学与研究活动,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服务。
4.1 建立基于学科的特色资源组织
学科专业服务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突破馆藏类别和形式的限制,按照本校的学科结构,特别针对本校重点学科,依据学科类别组织多种文献信息资源。在资源组织的过程中要以可获取性强为宗旨,同时尽可能保证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最好能够依据各馆实际情况制定资源建设方案,以保证专业馆藏建设的长期性。
4.2 以学科主题为依据,将流通流程重组,提供学科专业特色服务
根据本校学科发展规划,按学科专题设立阅览室,把同专题的所有载体文献全部集中在同一阅览室,实行藏-借-阅-咨合一。即在同一个空间内,设置参考咨询处、图书借阅处、报刊阅览处、视听资料管理处、网络信息检索处等服务区;既提供开架借阅和解答读者咨询,又提供文献信息检索、学科信息导航和网络参考咨询等集成服务,满足读者在该室获取多媒体学科信息的需求,实现综合化的服务效益,使读者“足不出户”就尽享图书馆资源。
4.3 学科化服务人员配备
学科专业阅览室的建设要求图书馆突破原有的部门组织规划,统一以学科建设为目标,打破图书馆部门和编制的限制,组成借书、阅览、咨询、检索、网络导航等集成化的学科服务团队,使之与各项信息服务融为一体。这也对馆员的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应该突破原有的学科馆员机制。将学科馆员兼做采访馆员,负责该学科专业阅览室整体的资源采购工作,同时在资源建设中积极听取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买比较具有权威性的学科书籍和数据库。其次,选择既受过图书馆专业训练,又有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馆员做专题阅览室的业务骨干,按照不同分工,提供不同服务。更为重要的是,制定服务细则,根据日常工作表现和服务能力,提供不同服务之间的轮换,既给高待遇者以压力,又给低待遇者以动力,激发全体馆员工作学习热情,形成长效激励机制,促进一线服务的更好开展。
4.4 复合型馆员少之又少,想要胜任本科室的学科建设与服务,必须接受学科知识的专业培训
其一,创造条件,鼓励已经具有重点学科专业的馆员继续深造,学成归来为相应的学科建设服务;其二,对具有图书馆学学历却无专业背景馆员,与院系联合搞学科专业培训。
5 学科专业特色阅览室学科服务设想具体个案
5.1 以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进行特色阅览室学科服务设想
西安科技大学主要是为培养煤碳行业中坚人才的基地。本校有一个以“煤矿安全技术与工程”的国家重点学科和三个以“采矿工程”、“岩土工程”、“控制理论与工程”省级重点学科组成的重点学科体系。为了满足师生教学、科研课题所需要的学科专业文献需求,保证重点学科文献收藏的完整性、准确,图书馆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服务模式,笔者根据本校专业和科研项目的需要,建议本馆设立开放式专业特色阅览室。依次为“煤矿安全技术与工程”的国家级重点学科阅览室、“采矿工程”阅览室、“岩土工程”阅览室、“控制理论与工程”阅览室为龙头的4大学科特色阅览室,并分门别类地依次将本馆馆藏中有关这4大学科所有的文献,包括书、刊、资料以及光盘磁带等各种文献类型,突破载体的限制,全部集于同一个阅览室中。
总上所述,特色阅览室的学科化服务的关键,它是一种基于馆藏物理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以用户需求目标驱动的,面向知识内容的,融入用户决策过程并帮助用户找到或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增值服务。学科化服务的主要目标是将图书馆信息服务从图书馆端过渡到用户端,成为具体科研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保证信息服务定位在科研和教学上,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刘芳丽.建设高校专业图书馆的几点想法[J].图书馆建设,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