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19 18:0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州市作为浙江的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的副中心城市之一,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雄厚,科研人才资源充足,服务支撑体系健全,投资环境优越,具备发展总部经济的基础条件。同时,*州市历来高度重视工业发展,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形成了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机械、轻工、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工业经济实力稳居副省级城市前列,为发展总部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州市较早意识到吸引企业总部的积极作用,近年来更是借助长三角经济的发展,加大工作力度,优化政策环境,促进了总部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在*注册的集团及集团名义投资的公司达1500多家,其中*-*年四年间共吸引70多家总部集团在*落户,吸引注册资金108亿元,到*年底在*的总部集团达91家,累计有53家世界500强在*投资了87家企业。主要经验做法是:
(一)合理定位,明确总部引进重点。*州市结合自身的优势条件,确定引进总部的重点是,在培育驻地企业总部的基础上,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国内民企100强企业,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集团来*设立大区域性总部和研发、营销等职能型总部,吸引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省内外民营企业来*设立总部。以此为指导,省内以吸引知名民营企业总部为主,主要引进了广厦、康恩贝、吉利、圣奥、苏泊尔等企业。省外和跨国公司以吸引研发中心和职能运营中心为主,主要引进了诺基亚、印度TCS软件研发中心、三星System研发中心、日本精工光电器研发中心、华为通讯研发中心等。
(二)制定标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政[*]8号)等政策文件,确定了可享受优惠政策的总部企业的资格条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主要包括:根据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增长额,给予一定财政奖励;对进入总部集聚区建设总部大楼或租赁购买写字楼的总部企业,给予适当补贴;对总部企业设立科研中心、进行技术改造、建设生产基地的,优先给予扶持;对总部企业管理人员在办理户籍、未成年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照顾。
(三)编制规划,明确产业导向和空间布局。*州市在出台《意见》的基础上,由市发改委牵头编制了总部经济发展规划,目前正在进行论证。规划按照总部经济与产业导向相结合的原则,确定了引进总部的产业导向重点是高新技术产业、新型重化工业、传统优势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为优化总部经济空间布局,形成总部集聚区,确定了“一核、八区块”的总体功能布局。“一核”指钱江新城和钱江世纪城,“八区块”分别为武林区块、高新区块、下沙区块、黄龙区块、湖墅区块、临平区块、湖滨区块、庆春区块。
(四)加强领导,创新总部经济发展环境。成立由市领导挂帅,市相关部门、单位参加的*州市发展总部经济领导小组,负责总部经济布局规划、政策制定、资格认定、证书颁发及重大问题的协调工作。领导小组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总部经济发展的日常协调工作,研究解决总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提出了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加大总部集聚区基础设施投入、为总部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等方面的措施,形成了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二、我市发展总部经济的基础和条件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依托省会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才、信息等优势,总部经济发展已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上交地方税收过500万元的总部或地区总部企业73家,*年上交地方税收52.65亿元。这些总部企业中,本土培育63家,外地引进10家。按产业分,第二产业22家,主要是济钢、重汽、浪潮、山水、力诺等企业集团;第三产业51家,其中*商行、省建行等金融企业21家,省商业集团、三联集团等商贸流通企业6家,*铁路局、山东高速等交通运输企业6家,大众报业集团、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等文化传媒企业9家,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等信息服务企业6家,其他服务企业3家。
(二)发展优势
*作为省会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比较优势相对突出,具有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是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从全省看,*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中心城市,是支撑山东“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的重要中心;从全国看,*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北接京津冀,南接长三角,是连接华东、华北和中西部地区的门户,处于南北交流、东西交流、国内外交流的三重枢纽地位。
二是具有通达的交通网络。*是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和16个路网性铁路枢纽之一,高速公路、铁路、机场以及众多的国、省道,共同构成多层次、广覆盖的现代运输网络体系。京沪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济聊高速公路在此汇合,以*为中心,高速公路把全省连接成为半日生活圈;京沪、胶济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特别是京沪高速铁路和胶济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将进一步强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增进与周边省市的经济联系。
三是具有强大的资源要素优势。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丰富的管理资源、信息资源和设施资源,人才资源总量、万人科技活动人员数、万人在校大学生数均居全省前列,是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所在地,也是国家级软件出口创新基地、服务外包基地和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基地。*是中央“一行三会”一级分支机构驻地,金融优势十分突出。
四是具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近年来,*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面貌明显改善,投资环境和综合服务功能得到质的提升。*作为区域性金融中心,金融机构相对集中,融资渠道通畅,金融服务功能比较完善。*作为全省的信息中心,网络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信息服务业比较发达,信息服务功能强大。
(三)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总体上看,我市总部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是城市综合实力不强。*年主要经济指标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生产总值列十一位,地方财政收入第十二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第十位,与南京、*州等城市差距明显。我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制造业基础比较薄弱,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总部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力不强。同时,我市经济外向度较低,也制约了总部经济的发展。
二是总部经济企业偏少。当前在我市的企业总部主要是原来驻济企业或省内的企业集团,引进的总部企业多数为保险公司和股份制银行,跨国公司或外省企业的总部入驻基本没有。我市总部经济发展尚未形成规模集聚效应,对外地企业集团吸引力较弱。
三是商务环境有待优化。总部经济是一种对商务环境要求很高的经济形态。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我市市场开放程度仍然不高,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成熟,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受这些市场因素的制约,甚至有些本地企业已经或正准备将总部或主要分支机构外迁。
四是政策环境亟需改善。总部经济对政策、环境的敏感性较高。我市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发展环境不尽人意,适应总部经济发展的人才比较匮乏,总部经济发展成本较高。
五是缺乏总体规划。总部经济发展涉及面广,需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目前,我市尚未编制总部经济发展规划,总部经济发展缺乏规划指导。
三、加快我市发展总部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打牢发展基础,强化总部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一是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切实把工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大力培植主导产业,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夯实总部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二是加强硬件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快交通、通讯、能源、供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三是加大人才资源支撑力度。构筑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各层次人才培训体系,为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人才支撑。四是健全服务支撑体系。加快建设总部经济信息平台,定期向总部企业本市发展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信息和改革措施。加快完善银行、保险、会展、招商、商贸、物流、旅游、法律、教育、培训等专业化服务体系,为总部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优先发展公共服务,有效解决城市交通、社会治安、城市管理等热点难点问题,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强化规划引导,加快形成总部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尽快编制我市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对各类要素资源加以引导,避免区域功能雷同、过度竞争、重复建设等现象,实现总部经济的合理布局和规模集聚效应。一是明确总部经济发展的产业导向。坚持发展总部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重点在电子信息、交通装备、机械装备、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金融、信息、中介、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农业等领域,引进和培育企业总部。二是选准引进总部的重点方向。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半岛城市群为重点,积极参与京津冀、长三角经济区的区域合作,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来济设立区域性总部或研发、营销、培训等职能性总部。三是培育本地总部企业。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关联带动力强、发展态势良好的本地优势企业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做大做强,扎根*。四是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基地。优化总部企业区域布局,形成功能定位比较清晰、空间布局相对集中的总部企业集聚基地。市区二环路以内主要是整合现有资源,加快构建金融、商贸、信息、中介、文化创意等总部基地。高新开发区和长清区主要是根据企业总部主体功能和配套功能要求,规划一定区域,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总部集聚基地,重点发展研发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职能性总部。结合西客站片区、奥体文博片区开发,规划建设新的总部集聚基地,重点引进金融、会展旅游、物流配送、中介服务、培训等现代服务业总部。
篇2
一、指导思想
围绕“强工兴城、争先进位”发展理念,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优化发展环境,依靠市场力量,加强区域合作,打造总部经济,培育总部文化,积极引进国内外企业总部和分支机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二、总部经济企业的认定
总部经济企业是指其核心营运机构、功能机构或市级以上分支机构设在本县,且在本县纳税入库,并符合以下条件的依法经营的企业。
1.在我县注册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统一核算;
2.符合国家、省、市产业政策,符合我县经济发展规划;
3.在本县以外有1个以上分支机构。
总部经济企业资格认定由县总部经济发展办公室负责办理,并报县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批准。
三、服务总部经济企业具体措施
1.成立鄱阳县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分管招商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办、财政局、商务局、发改委、监察局、审计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国土局、交通运输局以及公安交警、行政投诉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承担全县总部经济的政策制定、规划研究、项目监管、产业培育、组织协调等工作,确立清晰可行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安排重大项目和调整空间布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协调总部经济工作的日常管理和事务。
2.设立总部经济发展基金。每年安排总部经济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扶持有突出贡献的总部经济企业;扶持具有市场发展潜力、具有一定竞争力、管理规范的总部经济企业;奖励引进总部经济企业的部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四、总部经济企业发展扶持办法
1.新引进总部经济企业缴纳的增值税:
(1)年纳税额在100万元以下的部分,提取地方所得的40%用于扶持企业发展;
(2)年纳税额在100万元(含1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提取地方所得的60%用于扶持企业发展;
(3)年纳税额在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上的部分,提取地方所得的100%用于扶持企业发展。
2.新引进总部经济企业缴纳的营业税:
(1)年纳税额在100万元以下的部分,提取30%用于扶持企业发展;
(2)年纳税额在100万元(含1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提取50%用于扶持企业发展;
(3)年纳税额在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上的部分,视情况另行确定扶持比例。
3.新引进总部经济企业缴纳的所得税:
自本意见下达之日起,新注册的总部经济企业,提取当年缴纳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的100%用于扶持企业发展。
4.个人纳税方面。新引进总部经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所缴纳的薪金个人所得税,提取当年纳税额地方所得部分的100%给予扶持。
5.扶持资金由受益财政负担,扶持政策原则上由财政按年兑现(总部经济办公室具体办理),税收贡献率较大、资金周转困难且经县政府同意按月或按次兑现的,暂按上述对应扶持标准的比例安排预拨,年终再进行清算。
6.新注册的总部经济企业,需办理的各种证照手续涉及县有关部门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其他服务性收费,一律按低标准收取。
对县财政有特殊贡献的总部经济企业,或投资额度大、预期税收回报大的总部企业,可实行“一事一议”的方法确定扶持办法。
五、总部经济企业发展保障机制
1.及时受理处理。全程“绿色服务”通道。政府由提供土地、资金等常规性资源向提供人才、信息等战略性资源转变,为总部经济企业提供企业入园、科技服务、金融支持、人事人才、中介服务、物业保障等内容的优质服务。
2.整合部门职能。县发展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协调各职能部门,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服务环境。县财政可从总部经济企业纳税额的地方所得部分中列支2%(由受益财政负担)作为县总部经济发展办公室工作经费。
篇3
总的来看,对中心城区经济发展重视程度高,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并结合各自实际,谋划实施了一批投资数额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希望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牢牢抓住重点项目建设不放松,为加快中心城区经济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一、要增强加快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的责任意识、紧迫意识
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行政、经济、交通和文化的中心,对本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和发展,对于促进沿海强市建设,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进一步明确中心城市发展的职能定位。城市是什么?《辞源》对城市的解释是:筑城以卫君,日中而为市。意思是说,古代城市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军事防御功能,一个是以商品交换为特征的经济功能。现在,城市的军事防御功能已基本没有了,最主要的是发展经济的功能,现代城市已经成为以经济功能为主导,兼备服务、管理、文化建设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社会经济综合体。因此,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形象魅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第二,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就一个区域来说,中心城区就是本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核心。国内外发展实践证明,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以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比如,美国的纽约、波士顿、费城,日本的东京、大阪、神户。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过去是以香港为核心,现在以香港、广州、深圳等几个主要中心城市为核心,进而带动了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龙头,以等一批区域中心城市为骨干,形成了经济高度活跃、发达的长三角经济区。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中心城市是资金、人才、技术等经济要素聚集的平台,是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没有中心城区经济的繁荣与强大,就没有全市经济的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希望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中心城区经济发展,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把支持和促进中心城区经济快速发展摆上日程,拿出举措,紧紧抓住不放。
第三,进一步坚定发展壮大中心城市经济的信心。中心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活力、潜力、投资价值的重要标尺。总人口已达万,而中心城区只有万,仅占全市总人口的。包括在内,中心城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也仅占全市的和。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等等,都需要有强大的财力支持。因此,无论是增加财政收入特别是一般预算收入,还是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沿海开放城市,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都需要加快中心城区经济发展。一方面,通过发展中心城区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解决宜业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城市建设、民生工程、社会事业发展提供财力支持,为人民群众打造优美、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加快中心城区经济发展,是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全市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市发展大局的高度,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坚定不移地抓好中心城区经济发展。
二、要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力促中心城区经济大发展、快发展
当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也处在城市发展的跃升期。而且,我们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环经济圈、 都市圈、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等三大国家级战略都与直接相关。第一,沿海临港,是环区域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第二,是 都市圈的重要成员,高速公路通车后,到北京仅需一个多小时,京沪高铁通车后,到只需分钟。特别是首都第二机场即将启动,将来到首都第二机场也仅有一个小时车程。第三,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沿海地区开放,特别是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即将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我们将获得一系列政策、资金支持。随着综合港区的建成通航,新区大规模开放,正在成为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投资者高度关注的热点地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必须强化机遇意识、赶超意识,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坚持一手抓工业发展,一手抓服务业发展,齐心协力地推动中心城区经济发展上台阶、上水平。
(一)要以三个区为平台,着力发展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大项目、好项目。区、区、沧东工业区是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要在完善功能、创优环境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好、服务功能全、生产要素聚集能力强的优势,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着力引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加快生产要素聚集,尽快谋划建设一批投资强度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大项目、好项目,壮大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打造全市新型工业化的“领头羊”。
(二)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增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服务业的发展上。项目建设、企业发展都离不开完善的服务,而有些服务功能是县一级所不具备的,比如,行政服务、会计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等,必须到市区才能解决。随着经济活动的复杂化,企业发展对服务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广泛,中心城区就应当担负起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责任。因此,要坚持生产业、生活业、公共服务业协调发展、同步推进。一是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打造全市金融服务中心。目前,已有家商业银行,个股权交易中心,今年要确保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在设立支行、分行,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规模。同时,要充分发挥天交所股权交易中心的上市融资功能,在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的同时,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推动更多企业在上交所、深交所上市融资。二是要着力提高商贸服务业发展水平,打造全市商贸服务业中心。要着眼引进名品名店,积极发展高档商贸服务业,尽快形成商品齐全、物美价廉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格局,吸引周边县(市)群众来消费购物,打造全市商贸服务中心。三是要发挥中心城区交通枢纽功能,打造全市物流配送中心。目前,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已比较完备,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交通优势明显,要发挥中心城区交通枢纽功能,大力发展物流、仓储、配送产业,为各类企业和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和低成本服务,打造全市物流配送中心。四是要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打造科研和技术服务中心。加快中心城区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中心发展,是提高一个地区经济竞争能力,促进优势产业提档升级的现实需要,也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由之路。要依托教育科研单位、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型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完善科技研发、技术创新、技术服务功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科研技术服务高地,服务全市经济发展。五是要健全会计、律师、专利、信息咨询、职业介绍等服务机构,打造全市社会中心。加快发展各种类型的社会机构,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社会服务功能,满足企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六是要大力发展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生活业,打造全市消费服务中心。良好的消费服务环境也是招商引资的名片。要着力提高中心城区餐饮、休闲、娱乐消费档次和水平,为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洽谈合作提供一流服务,吸引更多客商关注、投资。七是要加快教育、文化、医疗、体育等社会事业,打造全市公共服务中心。加快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既是人民群众改善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也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需要,要努力完善公共服务,提升服务能力,把建设成全市的公共服务中心。
(三)要大力引进企业总部,发展总部经济。随着新区的崛起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选择到中心城区投资兴业,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地企业把总部设在中心城区,既可以及时地得到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支持,又有利于开拓市场、扩大营销,促进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要抓住这一机遇,营造优势、发挥优势,强化服务环境建设,为域内外企业总部落户市区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总部经济蓬勃发展。
(四)要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当前,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战略投资者的关注,特别是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即将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各部委也将陆续出台一系列支持秦唐沧沿海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十二五”规划、产业政策,寻找契机,争取把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要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资金、项目落户。要坚持外资、内资一齐抓,吸引央企、民企、外企到发展,为加快壮大中心城区经济实力构筑优势产业支撑。
三、明确目标责任,狠抓工作落实
发展中心城区经济,是主体,市直各部门也是主体,必须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目标。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在今后发展中,发展速度和质量应当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区、区和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实际增长速度必须达到以上; 区、区税收、工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增速要达到以上,只有这样,才能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市政府相关部门要围绕中心城区经济发展逐一确定任务目标,对于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什么时间干成,都要拉出单子,明确推进措施、完成时限和具体责任人,以抓落实的实际成效推动中心城区经济快速发展。
篇4
为加快发展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增强城市发展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重大意义
(一)准确把握内涵特征
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是服务业企业(机构、商户)集中布局、服务业集群发展、服务功能集合构建、空间和要素集约利用,促进大容量就业的服务业集聚区,是为城区和周边区域提供综合服务的城市功能区。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与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中心城市组团等共同组成了我省科学发展的载体体系。
中心商务功能区是在省辖市市区和未纳入中心城市组团的县城、县级市市区内,集聚金融、信息、研发、企业总部、中介服务及商业贸易等机构,拥有商务办公、会展(展示)、酒店、公寓、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能够为区域经济活动提供综合商务服务的城市功能区。
特色商业区是在省辖市市辖区和纳入中心城市组团的县城、县级市市区内,集聚相关服务业企业,形成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辐射带动作用,为一定区域提供特色商贸服务和相关商务服务的服务业集聚区。
(二)深刻认识重大意义
发展中心商务功能区、特色商业区符合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的趋势和规律,对于促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构建中原经济区支撑体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中心商务功能区、特色商业区,将优化城市发展形态,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味,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满足居民日益增长和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辐射效应,更好地服务周边发展。
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城区经济新的增长点。积极发展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有助于加快城区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业在城区经济中的比重,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增强城区产业支撑,提升城区经济实力。
有利于服务业集聚发展,增创发展新优势。积极发展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有助于构筑资本、技术、信息、人才集聚平台,增强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力,促进高端要素集聚,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功能性中心和研发基地,引进高端项目、高端机构、高端品牌和高端人才,形成服务业发展新高地,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在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把发展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作为加快城区经济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的突破口,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新机制、政策扶持,加快服务业集聚发展,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努力打造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城区经济增长中心、区域发展服务中心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为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振兴提供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科学定位。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和城市布局,合理确定服务区域、功能定位。强化规划引导,增强规划前瞻性,高水平编制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强与其他重大规划紧密衔接,实现统筹协调发展。
分类指导,扎实推进。根据各地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功能定位,分类明确发展目标和产业重点,有序组织实施,促进快速健康发展。
完善功能,集约节约。结合新区开发、旧城改造,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经济、生态、人居复合,不断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和专业化服务水平。
产城互动,扩大就业。把中心商务功能区、特色商业区建设作为促进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依城促产、以产兴城,促进企业和机构集中布局,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吸纳就业能力。
创新机制,开放带动。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创新管理体制、商业运作模式和项目融资方式,完善支持政策,激发发展活力。加大开放招商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积极吸引境内外资本,以开放促发展、促提升。
(三)发展目标
到年,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成为中原经济区高端服务平台,每个省辖市和未纳入中心城市组团的县(市)形成1个中心商务功能区,每个省辖市市辖区和纳入中心城市组团的县城、县级市市区培育1个业态先进、个性鲜明、集聚效应显著、拉动作用突出的特色商业区,成为城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到年,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成为中西部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高地,各市、县中心商务功能区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商务功能进一步突出,特色商业区的集聚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全省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生态协调的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发展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城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和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重点任务
(一)全面提升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的地位作用。突出强化金融、总部经济、科技研发和高端商务功能,推进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中原金融产业园建设,着力打造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央企、行业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组织的地区性总部和分支机构,增强总部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会展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水平,打造中部会展之都。进一步提升中介服务业水平,大力发展资产管理、咨询策划、研发设计、文化传播等高端服务。积极发展创意产业。加快龙湖中央商务区副中心建设,突出金融功能集聚。完善软硬配套设施,努力营造宜居宜业新环境。力争到年,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实现入驻世界500强企业100家,国内500强企业100家,各类金融机构150家,建设成为立足郑州、服务中原、辐射中西部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总部经济中心、高端商务商业中心和综合会展中心。
(二)积极推进省辖市和县(市)建设中心商务功能区。结合城区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突出商务服务功能,因地制宜推进中心商务功能区建设。省辖市建设中心商务功能区,原则上要结合新区建设,突出综合商务服务功能。引导省级金融保险分支机构、地方金融机构、地方投融资平台等入驻,提高金融集聚服务水平。推动国内知名企业分支机构、运营中心和当地企业总部入驻。加快发展兼并重组、财务顾问、评估交易等企业管理服务,积极发展会计、法律、认证认可、经纪、市场调查等各类专业服务。加快发展租赁、拍卖、典当服务,促进信用服务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会展业。同时,配套建设购物、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服务设施,积极发展具有产品展示、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业态、新功能的专业交易市场,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根据各地产业特点和发展优势,推动相近省辖市中心商务功能区联动发展,扩大辐射范围,促进区域合作,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县(市)建设中心商务功能区,要结合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采取商务、商贸功能混合或分设等不同形式,统筹规划,明确目标,突出特色,满足产业集聚区和经济发展需要,尽快形成规模。要从实际出发,发挥传统商贸优势,在巩固提升商贸功能的同时,逐步强化商务功能,重点围绕服务特色商品交易和主导产业发展,延伸拓展产业链条,积极发展研发、设计和营销、物流服务,建设展示交易、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中介服务业发展,逐步形成与特色产业配套联动、专业服务突出的中心商务功能区。
(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商业区。按照科学规划、挖掘内涵、强化特色、扩大规模、提升效益的原则,结合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区、文化休闲旅游区、特色交易市场和创意产业园、科技创业园、软件园等生产业集聚区,扩大消费需求,拓展市场空间,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特色商业街区发展水平,突出特色化、专营化和规模化,建立健全业态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快业态、品牌集聚,提升购物消费功能,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培育一批风格鲜明、设施完备、管理规范、拉动消费能力强的特色商业街区。积极发展文化休闲旅游区,充分挖掘独特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街保护开发,统筹规划设计建筑风格、人文景观,修缮保护标志性建筑、特色建筑,强化特色魅力,注重营造环境氛围和格调品位,合理布局符合居民消费升级换代的休闲项目,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休闲旅游区。改造提升特色交易市场,沿产业链双向拓展交易范围,创新交易方式,提高信息化水平,不断扩大市场辐射范围,发展壮大一批农副产品、电子电器、汽车及零配件、纺织服装、建材装饰等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特色交易市场。推动生产业集聚区发展,合理配置资源,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一批创意产业园、科技创业园、软件园。围绕特色商业区主业,配套建设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设施,推动相关商务服务业发展。
(四)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性化设计。优化交通路网布局,大力发展立体公共交通体系和公交接驳系统,完善便捷高效的集疏运体系。加强区域内市政设施建设,完善水电气暖管网,修浚排水系统。合理规划建设停车场、文体场所、绿地、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统一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公共空间,提高建筑容积率和地下空间利用率,提升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强化生态建设,妥善处理开发改造、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提高开发建设品质,创造优美舒适、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将中心商务功能区、特色商业区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实施。省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要健全工作机制,统筹研究、协调解决中心商务功能区、特色商业区建设发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省发展改革委作为牵头部门,负责综合协调建设发展中的具体工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要在规划、建设、管理上加强业务指导;省统计局要建立相应统计体系;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商务厅、文化厅、旅游局、工商局、地税局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分工,细化工作方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市、县政府要建立健全协调领导机构,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务求实效。在贯彻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二)强化规划引导。建立统筹规划、分级管理的工作机制。省、市要加强对接,做好前期论证工作。各市、县组织编制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空间上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重大规划精准对接。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中心商务功能区、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的审批,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审批。对于各市上报的规划,省有关部门要加快工作进度,成熟一个,审批一个,推动实施一个。强化规划实施管理,严格按照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分步实施,分块建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三)推进开放招商。将开放招商作为推进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的重要途径,突出招大引强,高水平策划招商活动,加大项目推介力度,重点在金融、商贸、文化、旅游、高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尽快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创新投融资机制,综合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境内外资本投资中心商务功能区、特色商业区基础设施建设。
篇5
一、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意见年,我区新引办民营企业1410户,现有9904户非公有制企业中,营业收入超过亿元的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家;新创办注册资本金百万元以上企业396家(含千万元以上企业65家),同比增长56.5%,注册资本金22.2亿元,同比增长55%;新发展各类私营企业户,同比增长11%;新发展个体工商户5495户,同比增长7.8%;固定资产投资32.5亿元,同比增长30%。引进内资15.5亿元,引进5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企业8个。年初确定的51个经济大项目,年内竣工项目15个,动工在建项目17个。在数量、规模和效益上,增幅都很大。
(二)非公有制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意见年,我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效推进总部楼宇经济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地区经济总量的70%以上,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税收贡献不断提高。全年完成财政收入6.7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税收6.21亿元,占财政收入的92.7%。民营企业增加值达69亿元,同比增长65.87%;实现税金7.58亿元,同比增长26.33%;实现营业收入181.5亿元,同比增长38.97%;实际利用外资0.67亿美元,出口创汇0.3亿美元。
(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以软环境为重点的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强化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办事效率和服务功能。区行政服务中心为民营企业的注册、登记等提供“一站式”服务;各街道都建立了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零距离服务。探索了为民营企业降低服务成本的有效措施。意见年,我区在街道试点,由政府出资对新引入的企业实行注册“零费用”。目前,我区已投入47万元,新注册50万元以上企业124户,注册资金3.2亿元。拓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为解决中小企业短期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区政府在创业带头人协会成员中组织创建了互助式创业辅助资金,通过民间互助、民办公助、共建单位协助等方式筹集资金120万元,现已发放首批资金35万余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板块集群正在形成。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一个龙头、一个中心和四大功能区”,为非公有制经济集聚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以为龙头的金融、会展、旅游、商务、信息等生产业快速发展;期货、石油、证券、金融、信托、保险等大厦建设已经开工或正在筹建,为加快生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以路为中心的消费业商圈人气旺、商气浓,业态齐全,诚信度高,被评为全国第六批“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街,已成为吸引人才、吸纳投资的热点。以海水热泵、船舶导航、高档数控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国际工控产品产权技术交易中心已成为产学研相结合的典范,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以建安、君安大厦、东展集团、和平现代城等为代表的总部、楼宇经济初具规模。以长兴购物中心和西南路熟食品交易中心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市场体系、以五一广场家居大世界和幸福家居世界为代表的高中低档家饰装修市场体系、以五金机电大市场为代表的为装备制造业服务的市场体系已形成规模;以五个商业副中心为代表的区域商业服务体系已形成网络;以商务餐饮一条街、同泰健康美食街、浪漫之都婚庆广场为代表的特色街已形成品牌。功能完善、业态齐全的各类专业化市场为非公有制经济竞相发展提供了平台。我区还加快推进了各类创业园建设。意见年区政府投资394万元建设了4个创业园,其中,在辰熙大厦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园,投入无偿创业资金131万元,扶持了33个项目。各创业园通过发放小额贷款和无偿创业资金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体和大学生的创业难题,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二、年意见区非公有制经济工作打算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年,我区将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第一,着力发展总部和楼宇经济。一是紧紧抓住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这一历史机遇,在积极引导房地产业重点开发公建和写字楼,整合辖区闲置楼宇资源,为企业入驻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的同时,根据形势变化和区域实际,完善出台总部、楼宇经济发展政策,为总部和楼宇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借助国际资本、产业和服务外包向中国转移之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销售和结算中心落户我区。二是充分发挥的区位优势,积极为今年开工建设的石油、金融、保险、证券、信托5个总部大厦提供跟踪服务,协助市有关部门解决好项目运作中出现的问题,加速推进项目开发进程。三是进一步加大对特色大厦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大厦招商和扶持入驻企业两方面工作,确保特色大厦健康发展。
第二,加快推进路三期改造工程。一是加快实施路“南拓北进”计划。今年要在完善路二期改造基础上,启动三期改造工程,将路南拓到太原街,推动原区公安分局、轨线所、解放商场、太原街西侧等地块的改造,建设五星级酒店及商业配套设施,使路与和平广场、连成一线,形成意见区的“黄金走廊”;北进到意见火车站,科技企业入驻,不断壮大辖区企业规模,提升企业总量。
第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发展生产业企业,大力推进金融、旅游、现代物流、高新技术等行业发展,进一步发展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审计、公证、监理、评估等中介机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突出发展创意经济,充分发掘辖区智力资源,制定政策,搭建平台,积极鼓励发展创意经济,加快广告、设计、动漫等创意产业发展,使其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基地建设,以国际工控产品产权技术交易中心为平台,完成其三期建设,进一步加快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提升我区民营企业的现代科技成果转换水平
第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一方面,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今年要全面推进41个大项目建设,并做好项目推介工作,依托项目招商。在做好“珠三角”、“长三角”和香港等地客户跟踪回访的基础上,探索北部招商途径,重点加强对哈尔滨、长春等地的招商引资,提升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年内,计划引进500万美元的外资企业项目6个、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企业项目2个。另一方面,加快外向型民营企业的发展步伐。鼓励辖区民营企业走外向型、外包型服务的发展路线。今年,将对平安国际贸易顾问有限公司(意见年引办的外向型企业创业基地,目前已入住企业43户)进行重点扶持,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鼓励有实力、有规模的民营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第五,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一是加强服务环境建设。健全和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和法律服务体系,及时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和法律援助;完善和提升区行政服务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企业投诉中心的窗口服务功能和办事效率;积极探索为企业服务的有效措施,降低企业成本。二是加强市场环境建设。成立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监管职能,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引导企业和商家诚信守法经营,为企业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三是加强安全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企业发展营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
篇6
关键词:金融业;区域经济;发展途径
一、江北区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江北区金融企业类型及分布。2014年,江北区拥有金融业法人单位10家,其中货币银行服务4家,非货币银行服务
2家,财产保险2家,保险经纪和服务2家。
从类型上看,江北金融业法人比较单一,主要还是集中于银行业,占据60%,保险业占据40%,证券业、金融咨询、金融技术服务等其他金融活动尚处于空白。从分布上看,金融企业主要还是集中于市中心的中马街道,甬江、庄桥、洪塘等城郊区域还未有金融机构总部入驻。
(二)江北区金融业发展及经济贡献。近几年,江北区金融业在全市金融业发展的带动下,增长迅速,从10年开始,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远超9.8%的GDP年均增幅,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逐年提高。2013年,江北区金融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0亿,占GDP比重也达到9.75%,贡献达14%。
从四大细分行业增加值情况看,银行业依然占据主力地位,约占金融业增加值的76.3%,证券、保险和其他金融活动合计约占23.7%。
(三)宁波市及周边县市区金融单位分布情况。2014年,宁波市拥有金融业法人单位185家,其中中央银行1家,货币银行服务58家,非货币银行服务50家,人身保险15家,财产保险26家。从县市区分布情况看,海曙44家、江东53家,分别占到总量的23.8%和28.6%,江北区位居第6位。
从增加值情况看,海曙江东作为新老宁波市金融中心,两地区增加值合计占据近50%,我区仅占4%左右,在上述六区中,仅高于镇海,与海曙、江东、鄞州差距较大。
二、江北区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江北区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挑战。(1)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江北区金融业发展起步于“十一五”期间,06年,全区金融业增加值2.2亿,占GDP比重为1.9%,由于起步落后,到2013年,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仅达到4%左右,仅为海曙、江东的1/5不到,鄞州的1/3左右。总部机构企业数占全市的比重也仅为5.4%,相距海曙、江东甚远。(2)“硬件”“软件”不足,金融发展环境欠佳。从我区商务楼宇情况看,一方面是量少、规模小。以投入使用的商务楼宇数25个,总面积70万平方米左右,而海曙、江东在2011年商务办公楼面积就已经达到330万和
250万平方米。二是楼宇档次不高,缺乏5A级商务办公楼宇(甲级写字楼)。核心滨水区11幢楼宇,除了北岸财富和新建成投入使用的来福士广场、钻石广场及豪城国际外,其余8个商务楼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以无法适应现代服务业总部型经济的发展需求。另外,从“软件”方面看,我区缺乏对金融业的发展定位和相关的政策支持。《江北区十二五规划》中仅有简单的提及培育发展金融业及建设中马街道非银行业金融聚集区,缺乏详细、全面的规划方案及未来打造金融聚集区的定位及行动目标;江北区近几年支持产业发展的各种扶持政策中,对于金融业发展没有明确详细的扶持政策出台,政策尚处于空白。(3)区域竞争进一步加剧。根据《宁波市十二五金融业规划》,宁波将在5年内基本建成长三角南翼区域金融中心,在空间布局上,将形成“一个主中心,三个金融集聚区”的空间布局。从规划上看,江东成为宁波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已是必然,后起之秀鄞州作为三个金融集聚区之一,其金融业发展以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而江北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又没有纳入全市的金融业发展规划布局当中,金融业发展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局面。
(二)江北区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1)宏观金融发展环境优化。随着上海经济圈辐射效应的加深以及《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获批,宁波金融业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宁波市金融发展规划提出把宁波打造成对接上海、服务海洋经济的区域性专业金融中心,抢抓海洋经济发展新机遇,立足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建设,积极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加快打造新兴金融发展平台,持续完善金融体系,调整金融结构,创新金融产品,壮大金融总量,优化金融环境,实现城乡金融协调和区域金融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金融核心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努力建成区域金融中心。(2)江北自身地理位置优越,具备更大的发展空间。江北地处宁波市区西北,北连杭州湾大桥,作为宁波市的北门户区,融入上海长三角2小时经济圈,这为江北充分利用上海因素,融入上海金融圈,承接上海金融产业链的转移和功能放大,推动江北金融业乃至整个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较好机遇。江北与海曙、江东同样作为宁波市中心城区,其地域面积相当于其他两区之和的三倍多,广大的城郊发展空间和相对低廉的商务经营成本将为江北承接市中心的金融业发展提供有利的空间保障和要素支持。从江北商业地块建设看,来福士广场和钻石广场以建成运营;宁波绿地中心今后将作为宁波地标性建筑矗立外滩,其办公楼面积有近20万平方米;滨江地块的奥利赛广场、北门户区的中策创意广场、
GXG时尚大厦等正在紧张的筹建中。这些都将为江北创建良好的金融环境打下坚实基础。(3)宁波金融业态发展不平衡,我区金融业发展存在更多选择。宁波市金融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机构门类不齐。其中银行服务一枝独秀,占比高达59.5%。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较缓慢,经济总量仅占
10%不到。而金融后台服务,如金融咨询、人才培训、财务顾问、战略规划、信息技术后台支撑等业态更是匮乏。而正是全市金融业态发展的不平衡,为我区制定金融业发展规划,从弥补宁波金融业发展短板上,提供了更多方向和选择。
(三)促进江北区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建议。(1)明确发展方向―金融中介、后台服务中心。积极利用、宁波东部新城金融业发展的外溢效应,同时把握好周边县市区金融业尚处起步阶段的有利时机,重点发展功能互补、机制竞合的特色金融业态。大力引进宁波尚处“短板”的金融业态总部机构入驻江北,如信用评价、资产评估、会计审计、法律咨询、投资咨询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融资典当机构、信用担保机构、数据处理备份、软件设计等金融后台服务机构等,同时利用北门户区打造宁波电子商务中心之际,率先发展互联网金融③,把江北金融发展方向定位在建设成为宁波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互联网金融发展示范基地。(2)制定发展目标,优化规划布局―双核辐射、多点支持。将金融业发展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今后全区金融业发展目标,同时优化金融业的空间布局,促进金融业产业集聚和金融服务延伸。以中马商务中心和北门户区电子商务中心为“双核”,湾头区块、万达区块、慈城新城为“支撑点”,构筑江北区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双核辐射、多点支撑”的空间布局。(3)落实细化各类保障制度。制定、细化并落实对于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各类保障制度。一是制定完善金融业发展优惠扶持政策,出台针对引进金融后台技术服务、数据处理备份中心、金融中介服务等新兴金融业态总部机构的扶持政策;二是制定高端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与金融机构、相关院校合作组建金融人才培训基地,提升区域金融人才整体素质;三是健全完善区域金融协调制度和信息交流机制。以区金融办牵头,定期召开全区金融机构联席会议,加强沟通与协调,推动促进金融业发展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 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手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篇7
总部经济是近年来一个备受关注的经济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它是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双重推动下,经济发展必然出现的一种客观现象。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的出现是由于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产要素配置重组的速度加快,区际间的分工与合作进一步强化,使得企业总部和生产加工基地在空间上实现了分离,即企业把总部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而将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欠发达地区,例如长三角企业总部集中在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宁波,而加工基地扩大到泛三角浙西、苏北、皖南地区。由此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价格取得中心城市的战略资源和欠发达地区的常规资源,实现两个不同区域最优势的资源在同一个企业的集中配置,从而实现企业资源配置综合成本最小化,进而实现企业、总部所在区域、生产加工基地所在区域“三方”利益都得到增进,即“三赢”。
二、总部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总部经济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
影响总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国内有学者采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衡量。浙江大学的徐金发等学者曾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征询企业界人士对总部落户的地域要素的看法。选择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填卷者职位在副总经理以上者,得到有效问卷38份。企业所处行业有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公共设施管理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等,以民营企业为主,均在江浙发达城市。从调查可看出,总部经济的核心影响因素为人才优势、金融环境、政府办事效率与法规、市场辐射力。
2.杭州总部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在上述总部经济核心影响因素的指标中,杭州作为浙江省会城市,在整个省的范围内具有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人才方面,杭州聚集了全省大部分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可以招聘到所需要的高端人才;金融环境方面,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港台及外资银行都有机构落在杭州,使杭州成为金融机构完备的少数城市之一;政府办事效率法规方面,杭州是市政府省政府所在地,相较于省内其他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市场辐射力方面,杭州作为浙江省会,是浙江的政治经济中心,市场辐射面积大,同时又是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副中心,可利用长三角这个大区域的市场进行辐射。同时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等等都较为齐全,这使杭州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三、总部经济的产业效应分析。
1.总部经济的效应。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一旦形成,就可以给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诸多的外溢效应。主要有以下几种效应:税收贡献效应;集聚效应,主要包括产业集聚、社会资本集聚和劳动力集聚;产业乘数效应;网络效应及创新效应。这些效应会促进总部经济所在区域产业结构深化、提升就业水平、助推生产现代化和加速城市化发展。下面着重从产业效应的角度来分析总部经济对长三角城市产业结构产生的影响。
2.总部经济的产业效应分析。
(1)总部经济的产业关联效应。
总部作为企业正常运营的中枢,履行着战略决策、资源配置、资本运作、业绩管理及外部公关等诸多职能,是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和乘数效应对区域内相关产业产生影响的。其中,产业关联效应包括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两个方面。总部后向关联产业是指为使总部得以正常运转面向其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产业,又称总部上游产业;总部前向关联产业是指以总部提供的商品和劳务为投入资源的产业,又称总部下游产业。而乘数效应是指特定产业或企业以投资或购买作为初始诱因,带动若干产业在该区域聚集并维持扩张趋势,由此实现该地区产业经济总量的倍数增长。
假设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同,则投资乘数可简单地表示为:K=Y/I=I/(I一6)这里,K为投资乘数,I为初始投资(或购买)量,Y为该区域经济总量的增加量,6为平均产业关联度。当6=0时,产业完全无关联;当6=1时,产业完全强关联。显然,投资乘数与产业关联度正相关,产业关联度越大,投资乘数也就越大,这个产业或企业的经营活动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
企业总部的关联产业众多,波及范围很广,具有很强的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系数,同时,它与生产制造基地继续维持着的资源共用、优势共享的价值关系,使其总部的自身发展必将带动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即公司总部向一个区域迁移,都会带动几个、甚至是十几个与其有紧密业务关联的专业服务公司随之迁移,这对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贡献是很大的。
(2)总部经济的集约效应。
总部浓缩了这个城市以及周边地区大型企业的精华部分,形成“总部集群”,使得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一个较小的空间范围内高度集中,显示出很强的集约效应。这种集聚使得各种效应交叉而生,能催生更高的效率。
四、总部经济效应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1.总部经济对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
总部经济战略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其产业结构将逐步形成“三二一”结构。
从制造业内部来看,由境外或国内其他区域迁入的企业总部大多是符合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他们的资金和研发实力都相当雄厚;而由中心城市迁出生产制造基地而留下来的企业总部往往会调整自身的经营战略,加大技术和研发的投入。总的来说,总部经济模式提升了城市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从第三产业的发展来看,总部经济模式提高了中心城市企业聚集密度,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企业总部更多地从事战略规划、投资管理、资本运作、市场营销等具有服务性的功能和事务,直接增加了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其次,由于总部经济的产业关联效应和乘数效应,直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其中相当部分属于第三产业,如金融、商贸、房地产、信息、餐饮、法律、税务、文教、通讯、广告、娱乐、咨询、卫生等产业,将为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化做出贡献。特别是,与总部息息相关的金融、房地产、信息、通讯以及某些知识型服务产业等具有较强的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系数,不仅贡献于城市GDP总量,更是促进了GDP内部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再次,为了提供适应总部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或者文化环境,许多基础或公共服务体系将逐步完善,也贡献于当地GDP的增长。
同时,从服务业内部来看,城市生产的需求急剧增加,而消费的需求增加相对较慢。由于生产企业多为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的现代服务业,因此,总部经济模式使得现代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上升,优化了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当然,总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支持。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可简单的概括为:发达的第三产业-->强劲的总部吸引力-->发达的总部经济-->更加发达的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
综上所述,总部经济模式在降低本区域传统制造业比重、提升第三产业比重的同时,又不断促进了第二、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双方的合力共同促进了该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这就是所谓的腾笼换鸟,也就是总部经济使产业在进行梯度转移的同时,区域获得了提升与发展。
2.杭州总部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
2008年全国各大城市中,经济总量居前十位的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苏州、天津、重庆、杭州、青岛、无锡。2008年杭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排名由1999年第11位前移为第7位。2009年,杭州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90.25亿元、2434.89亿元、2473.52亿元,增长3.2%、6.8%和13.9%。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3.7∶50.0∶46.3调整为3.7∶47.8∶48.5,首次形成了“三二一”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有很多因素促成,着重分析总部经济的发展对杭州产业结构所起的作用。
杭州区域由于能源资源较少等原因,制造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民营企业也是以中小型为主,制造业的规模和数量较少。随着杭州市制造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总部经济模式对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总部经济促使杭州市先进制造业的总量规模的扩大;总部经济推动杭州市的制造业结构的优化;总部经济还有利于解决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结构趋同现象的问题,加强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并对浙江其他地区的制造业发展起到了辐射作用。以往文献的研究成果表明,长三角15个城市产业结构相互间的相似系数都在0.95以上,而且城市间相距越近,相似系数就越高,有的甚至达到了0.98(潘捷军,2003)。以两省一市为统计口径计算出来的上海与浙江的杭州、嘉兴和湖州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89,与宁波、绍兴的相似系数为0.831,制造业同构现象大大降低了杭州发展制造业的竞争力。杭州的制造业竞争力虽然相对不足,但如果就此退出制造业,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又跟不上,就会出现“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并且,由于就业、税收及地区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等现实问题的存在,以及要素的空间布局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杭州的制造业不可能在近期内全部转移到外地去,还是要继续大力发展的。总部经济的模式为杭州振兴制造业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把企业总部设在杭州,把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台州、嘉兴等地区,形成“总部—加工基地”区域功能分工与合作,减少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减轻各城市间产业同构现象,为加强区域内经济合作开辟一条新道路。
所以,从制造业来看,杭州发展总部经济可以将诸如纺织、印染、橡胶制品、化学纤维等传统制造业逐步被淘汰或转移到外地,而主要发展先进制造业。
这是因为,先进制造业是制造业吸收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等高科技而形成的新型产业,多为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因而能产生对资金和技术的旺盛需求,成为金融机构和知识服务业企业的客户,并与它们互动发展,可以为杭州进一步发展现代服务业奠定基础。同时,杭州中心城区商务成本比较高,先进制造业企业可按照总部经济的模式,把行政总部、研发中心等机构设在中心城区或高科技园区,而将制造基地放在郊区工业园区内或其他城市。在中心城区形成先进制造业公司总部集群,在周边及郊县的工业园区内形成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产业集群,努力成为具竞争力的城市。
五、结论及建议。
杭州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时,应当重视发展总部经济,主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首先,政府要有完善的城市功能区规划及总部经济发展规划,集思广益,制定出适合杭州的发展计划。
其次,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好吸引的总部对象定位。并非我国每个城市都有能力吸引跨国公司或国内顶级企业总部,应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条件吸引相应总部。针对浙江民营企业发达,许多企业规模达到一定层次后,面临总部迁移的需求,因而杭州应将吸引浙江大中型民营企业总部作为重点。
篇8
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新突破,年7月,区委、区政府确定了新经济的发展方向,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信息网络产业、休闲娱乐产业、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等新经济形态。为此,区政府专门成立了新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区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的指导意见》,聘请专家研究编制《区新经济发展规划》,出台了《区关于扶持总部、楼宇、新经济产业园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区关于扶持新经济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每年设立3500万元的扶持和引导资金,推动全区重点产业和新经济快速发展。
到年末,新经济对全区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全区新认定科技企业42家,一批高科技企业的研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全区新建、改建商务楼宇6栋,盘活闲置公建15万平方米;创意岛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创意岛二期建设已正式启动,五一广场服装创意产业园建设基本完工。现代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社会贡献率日益突出,对优化经济结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今后两年,区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推进新经济发展,着力构筑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新经济体系,确保完成“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实现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
(一)做好全区的经济规划。《区新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进行了大半,将于今年上半年完成。在进行总体规划的同时,抓好重点区域规划、重点产业规划和重点项目规划,使区域经济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路线图。
(二)提供有力的政策保证。对年已经出台的《区关于扶持新经济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和《区关于扶持总部、楼宇、新经济产业园区建设的若干政策(试行)》等新经济发展举措,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继续研究出台新的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强化内功,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等发展瓶颈问题,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应对市场的能力。
(三)抓好责任落实。进一步修订原有的街道经济工作考核办法,激励斗志,明确责任,区政府与全区各经济职能部门、各街道都签订经济工作责任状,进一步明确了具体推进计划、责任落实人和阶段性要求,确保辖区内重点楼宇、重点项目、重点地块的开发建设能及时推进,确保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项目建设早落实、早建设、早见效。
(四)切实抓好“两区五园”建设,通过优先发展重点区域带动全区新经济发展。“两区五园”是指西安路商务商贸区、湾金融商务区;创意产业园、大连服装创意产业园、解放广场现代服务业产业园、五一广场设计产业园、总部经济产业园。“两区五园”是我区发展新经济的重要载体,今后我们要将“两区五园”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抓好落实。一是全力推进西安路二期建设。西安路二期建设的总体设想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大连商业银行与我区签订了协议,计划为西安路二期开发建设授信40亿元贷款。我们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全力推进西安路二期建设,将西安路建设成为大连市新的商务商贸中心,打造我区新经济发展高地。二是着力抓好对湾地区的服务、配套和拓展。进一步加大对湾管理中心的协调服务力度,完善定期联系和沟通机制,积极参与并抓好各在建大厦的企业引进和在我区的注册工作,把湾建成辐射东北亚的大连国际金融商务中心,同时,大力发展湾周边旅游、中介、会展、餐饮、休闲娱乐等配套产业,目前已经启动了湾周边金融服务一条街、现代服务业一条街、高级酒吧一条街、娱乐休闲一条街等特色街建设。三是全面推进五大产业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的对外宣传,扩大对外影响力,建立园区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对符合功能定位的相关企业入驻实行无障碍审批,落实好园区建设有关优惠政策,使入驻企业留得住、发展快、成长好,尽快形成集聚效应,将五大园区形成各具特色的新经济板块,带动全区新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增强区域经济的发展活力
我区坚持在引办企业时实行“零费用、全”,凡是注册资本金在百万元以上的企业注册我区,都由所在街道实行全程代办手续,所有费用由街道和政府负责买单。年,全区引办注册资本金在百万元以上的企业611家,新发展私营企业2137家,新发展个体工商户5036户,全区纳税大企业不断增多,如大连和平商业广场有限公司、正源房地产有限公司、大连新型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大连明珠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对区域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明显。全区支柱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资质内建筑业企业207家,限额以上贸易企业1家,房地产开发企业151家。全区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具有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
在当前外部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今后两年保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要实现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首要的就是让企业引进来、留下来、发展得起来。为此,区政府将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为企业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扩大政务公开范围,完善政府新闻和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强化服务基层意识,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切实做到多指导、少指责,多服务、少检查,多解忧、少干扰,努力形成上下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构建全区中小企业咨询服务网络,年将建立一个区级中小企业投诉服务中心和九个街道中小企业投诉服务站,分别开通热线。搭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争取银行及金融服务机构扩大中小企业信用额度。在做好服务的同时,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今后两年,区政府每年设立3500万元资金扶持企业发展,帮助中小企业尤其是新经济企业实现快速发展。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办企业。我区的招商工作将按照“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的滚动发展原则,进一步摸清招商资源,科学确定全区重点招商项目,建立健全我区招商引资项目库。加强对招商资源的包装和推介工作,重点围绕西安路和湾两大区域、五大产业园区和特色街建设,实施整体包装和推介,重点加强闲置楼宇、公建的推介,千方百计增加新引办企业的数量,力争每年引进2-3家规模较大的企业总部,推动我区产业向高端发展。
三、进一步关注民生,推动和谐建设
我区是一个人口大区,事关民计民生的工作都要优先摆布、优先投入、优先落实,切实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一)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和谐社区建设。今后,我区将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继续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社区自治水平和社区服务水平,编发《区便民服务指南》,在全区推广黑石礁街道“帮万家服务队”有效做法,不断拓宽为民服务渠道和领域,为全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二)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针对劳动就业面临的巨大压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年将投入1.4亿元用于就业再就业工作,实现全年就业再就业30000人以上,开发就业岗位32000个,确保有就业愿望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继续为大学生提供无偿创业资金,建立创业培训、小额贷款、典型推广、项目对接等整体联动扶持机制,挖掘岗位安置就业,加强就业培训,购买公益岗位,重点帮扶大龄失业人员和失业大学生就业。
全面加强社会保障。年将投入2.6亿元用于社会保障,切实提高保障能力,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一是加大低保工作力度,适度提高人均月保障额。二是加大扶贫帮困力度,重点加强对下岗失业致贫家庭和重大疾病致贫家庭的救助,对困难家庭子女就学的救助,对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和流浪乞讨等弱势群体的救助服务。三是加大养老保障力度。成立区老年协会,维护老年人权益,推进老年人事业发展;依托南沙老年之家,将辖区“三无”老人和遗孤老人集中供养,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条件;提高辖区养老机构和入住养老机构老人的补贴标准,调动社会参与养老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四是加大残疾人保障力度。加快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步伐,为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家庭改造生活设施,认真做好残疾人就业、康复和权益保障工作。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着力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把科技中心、劳技中心、学农基地和早教中心打造成国家级素质教育训练基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全区教育质量和学生可测指标在全省名列前茅;完成21中改建、东方圣荷西和石门山配套学校建设,完成9所学校的体育活动场馆及塑胶操场设施建设,初步实现包括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设施的基础教育现代化。
大力发展文体事业。建设区文体活动中心,改造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在各类公园、广场,增设文体活动设施,进一步完善“15分钟文体活动圈”;增加居民文体娱乐消费投入,购买优秀文化产品进社区,进一步满足辖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生活需求。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和计生事业。积极筹建公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全面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实现医疗卫生管理现代化和药品集中统一采购,进一步降低药价让利于民,不断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认真落实“健康家庭促进计划”,不断完善区、街、社区三级新型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进一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9%以上。
(三)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自觉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认真贯彻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认真办理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坚持重大决策事先向人大报告和政协通报制度,坚持重大事项进行专家论证、律师咨询、市民听证和集体决策制度,进一步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不断加强法制建设。继续完善各项行政制度;强化劳动保障法律援助和劳动争议快速仲裁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深入开展普法,引导群众以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用法律手段维护权益,加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建设,拓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领域,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篇9
味道花园集团发展规划展示馆是一座以展示中国菜文化产业发展为主题、凸显中国菜文化品牌打造为重要内容的展示馆,通过阐述味道花园集团使命、愿景和组织架构、品牌战略和发展目标、四大业务板块、运营模式和发展思路等,成为中国味道花园集团总部对外文化交流展示平台、中国菜菜产业理论探讨的研究基地、弘扬宣传中国菜产业的文化窗口。
中国味道花园集团发展规划展示馆的主要目的
宣传中国菜中国有四大菜系,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精品,以美食为媒介,融入中国人的生活空间,正在成为一种文化品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中国味道花园集团发展规划展示馆作为宣传中国菜、提高中国菜知名度的平台,为推介中国菜的文化窗口,根据现代人的饮食理念,并融合四大菜系特点结合西餐特点创新出新的健康中国菜,在宣传展示中国菜文化产业方面发挥积极重要作用。
规划大格局以味道花园集团发展规划展示馆为阵地,高瞻远瞩地规划运筹中国菜产业发展,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谋划中国菜文化产业发展建设的宏观布局,为中国菜产业的长远发展与美好未来提供蓝图规划和前期研究。
推广新文化以中国菜文化产业发展为主题展陈,打造中国饮食文化品牌,挖掘美食特色,提炼中国菜不同层次正餐领域的文化内涵,实现城市特质资源最大化,倡行现代文明、低碳生活、生态城市下健康活力的美食生活样本,增强中国不同地域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推动中国不同地域经济发展和繁荣,建设富有特色的小康社会。
篇10
关键词:鄂豫陕渝毗邻地区;金融中心;政府;推进模式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197-03
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地跨中部的湖北、河南两省,西部的重庆市陕西两省(市),处于四省交界之处、中西部结合地带,属于次级区域经济,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经济战略东移西进的必经之道,在过去长期处于各自省份的经济落后地区。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中西部抓住承接产业转移良机,跨越式发展经济,解决中西东部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是我国完成中华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根据区域经济学等原理,培育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带动其他中小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金融中心是经济中心的最高形态和最高阶段。区域金融中心是指在某经济地理区域内发挥金融活动中枢作用的大城市,是本地区金融体系最为完善、机构聚集度最高、辐射能力最强,金融业最发达,金融设施和制度等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市,是区域经济中心的最高形态。它具有外部规模效应、聚集效应,能降低企业交易成本、融资成本,能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目前我国需要多层次、专业型的金融中心,在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创建一个金融中心,可为本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
一、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一)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区域经济特点
1.总体经济发展滞后。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位于中西结合部、过渡带,在国家开放开发战略重点向中西部转移中,具有承中启西的重要战略地位。本区域广义上包括湖北襄阳市和十堰市以及神农架林区、河南南阳、陕西商洛和安康、重庆万州等7地市。其国土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6%;总人口0.26亿,占全国的2%;2012年GDP总计7 331亿,占全国的1.4%。由于此地区过去为全国七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经济发展总体相对滞后。
2.区内水平参差不齐。本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从省际来看,湖北境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河南境内和重庆境内经济发展水平次之,陕西境内经济发展水平最差。从单个城市发展水平来看,经济较发达的特大城市有两个,分别为襄阳市和南阳市,襄阳市GDP超过2 502亿元,人口555万;南阳GDP2 367亿元,人口1 015万。其他都是中小城市,GDP和人口分别是:十堰市950亿和334万人、万州市663亿元和175万人、安康市513亿元和303万人、商洛市439亿元和243万人、神农架17亿元和8万人。
(二)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区域经济中心建设
政府明确提出并采取实际行动,推动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有三个城市,出现了襄阳市、南阳市、十堰市三强竞争、襄阳领先的局面。根据中央经济中部崛起发展战略,湖北省一直处于中部经济的火车头地位,武汉作为中国中部经济中心城市和中国中部金融中心城市已经初步确立,其GDP占湖北省的1/3,存在“一城独大”现象。因此,湖北省委审时度势,提出加快中西结合部区域经济发展,打造武汉襄阳宜昌大三角格局,省“十二五”规划确立了襄阳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后来省党代会又提出了中小城市十堰市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的计划。与此同时,河南南阳市,也提出了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和中原经济区主体的宏伟目标,但总体经济实力仍然略输襄阳市,人均经济实力只相当于襄阳市的52%。
1.襄阳市创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湖北省襄阳市位于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武汉都市区四大城市群辐射区域的中心,是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水流域的核心城市。根据经济发展规律,按城市布局,每300平方公里范围内就应发展一个中心城市,而襄阳距离武汉、郑州、西安、重庆等市均超过了300公里,目前这一范围内并没出现一个中心城市,而这正为襄阳的崛起提供了契机。因此,湖北省委省政府通过深思熟虑,于湖北省“十二五”规划中确立了襄阳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的目标。
围绕“四个襄阳”建设,该市高标准制订了“十二五”跨越式发展新目标:到“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确保实现3 500亿元、力争实现4 000亿元;冲刺 5 000亿元;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6 500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力争达到35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力争达到150亿元;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力争达到15%以上。城区面积达到200万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0万,成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目前,该市GDP过2 502亿元,属于高速发展的中西部特大城市。
2.十堰市创建鄂豫陕渝交界(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
湖北省十堰市是真正地理意义上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城市。省党代会确立了该市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奋斗目标。十堰市在“十二五”规划提出,努力把十堰建设成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成立了实施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战略组织协调委员会,下设6个工作组,即国际商用车之都建设工作组、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工作组、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作组、区域通枢纽建设工作组、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组、重要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工作组。同时,组织起草《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战略实施行动纲领》,全面制定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规划目标体系。目前,该市GDP950亿元,相当于襄阳的1/3,仍然处于中等城市发展阶段。
3.南阳市创建豫鄂陕省际区域性(毗邻地区)中心城市
河南省豫政〔2011〕9号文件即《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南阳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南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是:培育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主要是完善城市功能,拉大城市框架,强化产业支撑,加快人口集聚,不断提高区域影响力,将南阳市培育成为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成豫鄂陕接合部综合交通枢纽。目前,该市经济总量略低于襄阳市,是河南第三大城市。
二、鄂豫陕渝毗邻地区金融中心的定位和创建模式
根据区域金融中心原理及我国金融中心建设实践,可以得到很多启发。
(一)我国需要政府推进多层次、专业型的金融中心建设
1.区域金融中心种类和层级众多,各城市可根据实际准确定位、自由选择
英国把金融中心分为3个等级:国际(全球)金融中心、国际区域(国际性)金融中心、国内中心。国内中心还可细分为全国(国家)金融中心、(国内区域性)一级区域中心、二次或次级区域中心;同时,根据功能不同,也出现了全能金融中心、专业金融中心的划分。REED(1981)根据金融中心腹地范围划分为地方性金融中心、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国金融中心、国际区域性金融中心、全球性金融中心。Park(1982)根据资金来源和流向不同,将金融中心分4类:基本中心、薄记中心、筹资中心、融资中心。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2009根据“中国金融中心指数”评估结果,将我国金融中心分为三级。第一级金融中心,也可称为“全国性金融中心”;第二级金融中心,也可称为“核心区域金融中心”;第三级金融中心,也可称为“次级区域金融中心”。综合以上分析,我国地域辽阔、经济总量巨大、区域发展不平衡,需要多层次、专业化的金融中心。
2.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建设模式有两种,我国适合采取政府推进模式
区域金融中心首先必须是区域经济中心;其次,区域金融中心要依托超越本城市的更为广阔的经济区域,形成发达的区域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效率;最后,区域金融中心还要有完善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流通环境,吸引大量金融机构,保障资金运动迅捷、信息充分反映。
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有两种模式:(1)自然渐进模式,经济发展产生金融需求,金融体系随之变化发展,形成金融中心。以纽约伦敦为例,特点是缺乏时间效率,发展曲折或风险很大;(2)政府推进模式,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金融体系条件不满足的情况,政府(原动力)通过制度设计,有意识的构建金融体系,强力推进,超前发展形成金融中心,刺激和推动经济发展。以新兴国家新加坡和中国为代表,优点是时间短效率高;面临转型经济的大背景,我国适合采取政府推进模式。
区域金融中心城市建设应该遵循的准则:坚持创建多层次、专业型的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中心风格和特色多样化;坚持注重差异性和专业化的长期规划,和城市的定位相匹配,并不断优化环境。
(二)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创建实践
从世界金融史和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金融中心是一个成熟金融中心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我国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金融格局深刻变动、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快形成各种金融中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通过采取各级政府推进模式,出现了群雄争霸、创建多层次金融中心的局面。
1.群雄争霸,创建多层次、专业化金融中心
区域金融中心的争夺战如火如荼、席卷全国。中国已有超过26个大中型城市提出了发展成为国际、国家或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与具体措施,而有金融中心功能规划或设想的各类城市更在200个左右。激烈的竞争带来了同质化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风险,也促使各区域金融中心在金融规划中尽力摆脱全能化金融体系的各种弊端,根据区域优势明确自身定位,通过突出自身的特色、提升专业化水准来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从而在专业型金融中心建设上脱颖而出。
已经建成的国家性金融中心有两个:上海市和北京市,将来要发展为国际区域性金融中心,其中上海明确提出在2020年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已经建成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有4个:天津为华北金融中心;广州为华南金融中心;武汉是中部金融中心;重庆是西部金融中心。已经建成或尚在创建的次级区域金融中心及地方性金融中心数不胜数。例如,西安提出要创建西北区域金融中心;杭州提出创建长三角南翼区域金融中心;大连提出创建东北亚国际金融中心等。
2.政府强力推进,政策扶持是创建关键
我国经济脱胎于计划经济,经济和金融水平发展一直都很落后,在转型经济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中心的创建,几乎都采取了政府推进模式。因此,国家在法律、制度、政策、基础设施方面的支持,以及在发展规划中的目标定位,往往是国内区域金融中心创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3.鄂豫陕渝毗邻地区金融中心定位和创建模式
次区域金融中心。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属于中西部结合带、中西部经济区域的次经济区域;同时,该区域的城市没有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全面完善的金融体系。因此,襄阳市谋求鄂豫陕渝毗邻地区金融中心的级别定位是次区域金融中心。同时,襄阳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和汉江流域的最大城市,其具体目标应该定位是豫陕渝毗邻地区和汉江流域金融中心;辐射范围为豫陕渝毗邻地区和汉江流域。
专业性后台金融服务中心。襄阳市没有全国性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产权交易中心,其具体功能目标只能定位为区域性金融服务外包基地。虽然我国金融中心的专业分工并不明显,但襄阳市具备了成为专业金融中心的潜力。随着竞争日趋激烈,襄阳市应该更注重自身的差异化和比较优势。例如,襄阳市正在建立“中国云谷”,是湖北省的云计算基地,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可以作为武汉市乃至全国的服务外包基地和后台处理中心。2012年8月21日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云呼叫中心——湖北声谷-中部呼叫产业城在襄阳动工;2013年7月2日,华为公司襄阳云计算基地建设项目正式签约;目前已有中国移动湖北公司企业云计算中心、IBM华中卓越云计算中心、锦云科技云呼叫产业城等一批云计算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这标志着襄阳市在打造后台金融服务中心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鉴于我国国情和制度优势,理所当然,本区金融中心的创建必须采取政府强力推进模式。目前,湖北省政府把襄阳市东津新区建设升为省级战略;新加坡规划大师刘太格先生领衔编制的城市发展规划,已经获得国务院批准。由省长任推进委员会主任,襄阳市政府强力推进东津新区的金融机构和大公司总部或区域总部建设、云计算基地等后台总部建设,已有7个总部项目落户新区,使得襄阳市离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目标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 襄阳市政府网.襄阳市2012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 上一篇:高端医疗服务方案
- 下一篇: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