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医疗服务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19 18:04: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端医疗服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特需服务价放开,会稀释原本就稀薄的公共医疗资源吗?会激活公立医院的逐利倾向导致“看病更难”、“看病更贵”吗?
价格放开不是“洪水猛兽”
张燕美(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外科主治医生)
长期以来,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不尽合理,医疗服务价格无法充分体现市场变化、医院等级差异、医疗风险以及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服务价值,公立医院不得不通过特需服务来弥补基本医疗收入的不足。
而特需医疗服务中的部分项目医院自主定价,更能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曾有学者对上海市三级公立医院特需服务发展的情况进行调研发现:2013年,上海市三级医院特需服务药占比为30.3%,其中门诊药占比为37.1%,住院药占比25.8%,而同期全员的药占比则高达42.3%,门诊服务和住院服务的药占比分别为54.4%和32.6%。
这说明特需医疗服务更多的体现了医疗技术服务的体格,体现了医生在医疗服务中的价值。这在某种程度上与近年来推行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方向相一致。《北京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方案的思路也是积极的。
但更审慎地看,公立医院提供特需医疗服务是历史产物,而医疗体制改革是一个需系统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其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规模一直都有限制,即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一方面,这样的一个体量,难以承担体现全体医生劳动价值的重任,只有开放医生自由执业,才能有效平衡社会医疗资源,将公立医院的就诊人群分流。
另一方面,有这样一个“天花板”在,患者也无需过分担心价格放开后会进一步激活医院逐利的“洪水猛兽”,导致“看病更难”,“看病更贵”。
建立公立医院完善的财政补偿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办医,还原公立医院公益属性,以上三点应该齐头并进。此外,还应建立新的人才薪酬机制,丰富绩效考核量化因子,改变目前医生出诊费只能靠职称级别来体现的尴尬局面。
满足差异化需求,我愿意埋单
韩璐(大学教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儿童医院建档产检)
以一个曾在特需门诊建档、产检、生产的患者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比起对特需医疗喊“斩断”“切割”,让其活在“满足差异化社会需求”和“挤占公共资源”的舆论夹缝里无所适从,放开特需医疗服务价格,交由市场决定并让患者理性选择是务实之举。
不然,非让稍高收入人群也加入到排队的队伍中去?事实上这样不是更加剧了排队人群挂号和就医的困难?
社会高速发展至今,如果不能正视社会不同收入人群的不同需求,将“基本医疗”和“特需服务”囿于公立医院的围墙内“左右互搏”,抱持有违公益、违背公平、难保公立的态度和立场将特需服务“一棒打死”,是难以实事求是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的。任何时候,公平都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我的感觉是,基本和特需的划分与医院等级无关,与医院的性质是公办还是民营也关系不大,两者的差异反映在经济关系上。如果我的支付能力不足以保障我可以在美中宜和、和睦家(二者皆为高端私立妇儿医院)围产,那公立医院普通门诊之外,可不可以容许公立医院特需门诊来满足我正常的医疗需求呢?
但有一点,我们对“特需”的理解需要更新。特需是什么?是高端服务+高端技术?还是高端服务+基本技术?北京的很多医院看下来,在设计特需病房或门诊时往往考虑的是VIP的身份,比如在手术室门外设茶座,把病房装修得像酒店而不像医院;而一些国外的特需或者高端病房更强调无菌,为预防交叉感染,所有装修都参照标准严格设计、运行。
一句话,如果我国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服务能更多体现医疗技术服务的价值,我愿意为其埋单。
提高质量才是特需医疗改革的诉求点
洪鹏(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医生)
北京市要放开公立医院特需医疗服务价格的消息一出,有点赞:这符合医疗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也有利于整个社会医疗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发挥作用。但更多是担心:放开特需服务价,会否导致特需服务范围扩张?会不会助长公立医院的功利追求,做大其“堤外损失堤外补”的畸形经营战略? 会不会令特需医疗变成“天价医疗”,增加患者负担?
围绕特需医疗,似曾相识的舆论交锋一直都在。
近几年,上海、北京都曾宣布“剥离”或逐步削减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服务,诸多的研究和舆论直言“取消特需医疗符合公共利益”。
但一系列的提问如影随形:缺失了特需医疗这部分的收入,公立医院的巨大损失如何弥补?公立医院回归公益,社会资源有能力承接特需、高端服务吗?
无论是切掉特需医疗这颗“肿瘤”,还是放开特需服务价交由市场调节,所有动作或多或少,或强或弱,都会给医院、医生和患者带来“痛”,问题在于能否以这种“痛”换来不再看病贵、看病难的“爽”?
显然,只对特需“动刀”很难令医疗体系整个肌体焕活。
现如今,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更需要一个较好的就医环境和细致全面的诊断治疗;政府对医院补偿机制不足与医院自身的发展要求有冲突;医务人员需要价值彰显,但现行体制机制无法充分满足。基于此,特需服务才会存在,才有合理性。
那么提高服务质量,才应成为特需医疗改革的真正诉求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放开特需服务价,让市场“标价”医生价值更透明、更科学,也给患者机会更理性选择,对于减少过度占用优质医疗资源、提高特需医疗服务质量不无裨益。
要实现特需服务改革短期、长期目标的有序衔接
何达(博士,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卫生资源配置与规划)
对公立医院的特需服务可能存在的诱导需求,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监管。明确区分基本医疗服务与特需服务,防止诱导医疗服务的发生;通过开展特需服务规模的研究和政策引导,结合各地、各医院的实际情况,逐步缩小特需服务的比例;通过严格管理特需医疗收入用途,对基本医疗收入亏损济宁弥补,短期内实现公立医院特需服务科学、规范、有序管理和运营。
但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存在无法回避的问题。
首先,特需医疗因为占用了医院的医务人员和技术,影响了基本医疗服务的质量和供给,而医院通过收取高额费用获得收益,不符合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定位。此外,通过不同的收费区分患者,会引发资源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影响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回归。
同时,特需医疗因为服务水平、床护比等指标尚达不到高端医疗的标准,从而既不符合高端医疗的特征,也不属于基本医疗范畴,定位较为尴尬。
篇2
小龙是一家国内大型保险公司的理财规划师,以前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拿着公司提供的一本电话信息资料,拨打电话推销保险。然而现在的情况不同了,很多客户主动打电话给他,咨询险种和理财规划。
这些主动打电话寻求帮助的客户一般都是高端人群,如企业高管、外派人士、演艺明星。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收入高、压力大、生活不规律、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如今,越来越多的高端人士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希望寻求到适合自己的高端医疗保险。
险企涉水高端险
保险公司的高端产品一般分为高端医疗险和养老年金型保险两种。高端医疗保险是针对高端人群设计,超高保额、突破国家医保限制、就医直付、覆盖广泛的医疗费用保险。它是各大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重点。记者了解到,此前成立的太平洋寿险杭州中心支公司以及华泰人寿保险均表示要着力开拓高端保险市场。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多家公司都曾推出多款保费较高的重大疾病保险,目标直接瞄准高收入人群,部分公司的高端综合保障计划甚至喊出了“保额低于100万元不卖”的口号。
今年6月,中英人寿推出了市场上首款针对个人销售的高端医疗险――尊荣岁月国际医疗保障计划,最高保额300万元。对于那些总是抱怨保险公司“理赔难”,“跑断了腿儿也没赔钱”,“不是癌症不给钱”的人来说,眼下的这款产品应该是能够解决他们的问题了。
其实早在3年前,中国内地市场上就已经有高端医疗保险。一向定位于高端客户群的太平人寿在2005年就推出了一款名为“卓越医疗”的高端医疗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美亚保险也推出过高端医疗团险,有的保额甚至高达1600万元。
国家注册理财师、保险专家朱庆指出,很多保险公司推出的针对个人销售的高端医疗险,最大特点是突破了对就医地点、用药的限制,客户在医院所有的花费都可以报销。
市场空白潜力大
“严重的保险不足和保险意识错位导致了高收入人群的保险真空”,“保险公司之所以看上高端市场,是因为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平安保险北京分公司某营销部张经理告诉记者。
根据北京市政府外事办测算,仅在北京地区常驻的外籍人士就有10万人,加上配偶小孩约有20万人。如果按照每位投保人年保费l万元的标准计算,这个市场就有20个亿。亚洲医疗健康服务管理商“中间带”运营总监王伟则给出这样一组数据:目前,我国约有3000万人群需要高端医疗服务,与此相关的高端医疗保险市场容量每年至少可达200亿元。保险业内人士也看到,“很多外企高层、包括一些中小企业老板,普通的医疗险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显然,国内保险市场还还存在着这样的空白,谁先抢占谁就会赢得先机。
为高端人群设计这些产品,在政策上已无障碍。国家新医改方案4月份正式公布,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于是不少保险公司都积极推进高端产品的进程。
中英人寿6月份推出的“尊荣岁月国际医疗保障计划”专为高端客户服务。太平人寿的“太平金盾团体医疗保险2009”的最大特点是突破了社保医疗保障范围限制,在保额范围内皆可报销,可充分满足客户对包括特需医疗、自由选择医院、自费药等特殊需求。
相对于中低端的医疗保险市场来说,这种高端医疗险的推销似乎更省事,由此也带来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的转变。业内人士透露,有时候业务员为一笔普通的医疗险保单,得打上数十个电话,拜访好多次。就北京地区而言,一般家庭平均持有两三张商业保险单,但是这类医疗险保额都相对较小,理赔范围有严格限制且程序复杂。而保险公司通过运行高端客户服务体系,为他们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这种另辟溪径所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也必定促进寿险个人业务的加快转型,险企不再一味追求经营的规模,其经营模式和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附加服务大比拼
各大保险公司频频推出高端医疗保险,激起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少保险公司就在“特色”和“差异化”方面使劲,也显示出不同产品的不同“个性”。
日前中英人寿推出的“尊荣岁月国际医疗保障计划”,保险责任涉及住院及相关服务、特定器官移植手术费用、门诊费用、体检等4大项内容,包含癌症治疗、肾透析治疗、处方医疗辅助装置等多种特殊的医疗保障责任;还有未成年人住院家长陪护、无理赔住院津贴等更多人性化的设计。而牙科医疗保险则可作为该款主险的附加险购买,对于各项齿科医疗需求的覆盖十分广泛。不受定点医院的限制,可直接担保和支付医疗费用。此外,附加VIP服务可以帮助客户挂号,陪同就诊,推荐医疗结构。
太平保险推出的“卓越医疗”是一款没有保额上限的高端产品,其附加服务也是考虑有加。太平人寿为其“卓越人生”的客户开通了24小时医疗服务热线,随时待命,提供医疗机构推荐、特需门诊预约及住院安排等全天候的医疗服务。
中国人寿推出的“国寿康优全球团体医疗保险”则以高达1280万元人民币的最高保额为特色,而且只要被保险人的配偶及子女符合身体状况和年龄条件,均可直接成为附带保险人,享受同样的医疗服务。
太平人寿北京分公司某营销部业务员透露:“现在各大保险公司的高端医疗保险销售情况都比较好,在市场中竞争的热点就是附加服务,产品本身没有很大的差别。”
篇3
政策助推发展
自2009年新医改以来,一系列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民营医院进入的政策壁垒逐渐消除。2012年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要达到总量的20%,而目前仅为5%和10%左右。
2013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这是新一届政府继新医改以来又一重大举措,尤其是医疗服务政策在放宽市场准入、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对待方面提速明显。民营医院有望迈进快速发展期。
健康服务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发展空间广阔。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2011年美国卫生费用(近似健康服务业规模)占GDP超过17%,OECD国家平均水平在10%左右。2011年中国卫生费用为2.4万亿元,占GDP仅为5.15%,要达到2020年目标,年复合增长将达到14%。
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未来将形成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差异化市场定位、优势互补的格局。
从监管的角度,可以按级别把医疗机构大致分为一、二、三级医院和门诊部;从市场的角度,可以定位在高、中、低端三种不同层次的需求。
由于公立医院侧重公益性,民营医院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公立医院主要布局在高端三级医院和中低端二级以下医院,民营医院主要布局在中高端各级医院。
上升势头良好
人口老龄化导致刚性需求、疾病谱从急性传染病向慢性重大疾病演变带来升级需求、新医改释放刚性需求以及收入水平提高刺激个性化需求四大因素构成中国医疗服务需求持续上升的动力。
目前医疗需求稳健增长,三级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是主要增长来源,民营医院增长显著快于公立医院。
2013年8月,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数同比增加4796.1万人次,同比增长8.76%,医院同比增长9.25%,基层医疗机构增长平稳,同比增加2608.1万人次,超过医院诊疗人次数,但增速仍为个位数。三级医院同比增加1539.8万人次,远高于一、二级医院,是主要增长来源。虽然民营医院同比仅增加293.9万人次,且同比也小幅回落2.03个百分点至14.66%,但显著快于公立医院8.69%的增速,保持良好的上升势头。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比增加633.6万人次,同比回升1.78个百分点至13.44%,但其他基层医疗机构增速普遍偏低。8月医疗机构出院人数同比增加128.7万人,同比增长9.16%,结构上也与诊疗人次数大体一致。
医疗服务需要兼具公平和效率,而中国更强调其公益性,因此公立医院在中国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公立医院“管办上分”制度上的缺失导致其效率低下,财政投入上不足导致医疗资源在结构分布上不均,从而造成中国医疗服务供给相对短缺。
目前医疗供给依然紧张,二级以上医院病床高负荷使用略有缓解,但仍高居不下,不过民营医院保持良好的上升势头,在数量上与公立医院的差距继续缩小。
篇4
孔铭:我们首先来谈一下公司2015年的业绩。2015年,公司原有珍珠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37亿元,同比下降25.24%:实现净利润-6534万元,同比下降502.66%。
公司业绩大幅下滑主要由于:第一,受全球宏观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珍珠产品国际市场整体需求持续放缓,导致2015年营业收入持续下滑;第二,与重大资产重组相关的中介机构费用计入2015年第4季度损益。
《动态》:面对主业经营的困难重重,千足珍珠的转型势在必行。
孔铭:是的。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已实施完成,公司主营业务拓展至医疗服务行业,将由单一的养殖加工企业转变为珍珠饰品加工生产、批发零售和医疗服务并行的双主业上市公司。有望改变目前的困局。
《动态》:回到公司日前的以5.9亿增资建华医院康华医院两家民营医院公告,对此。你怎么看?
孔铭:千足珍珠董事会日前审议通过使用募集资金直接对齐齐哈尔建华医院有限责任公司、海宁康华医院有限公司进行增资,共涉及资金5.9亿元。其中,公司将对建华医院增资3.1亿元、对康华医院增资2.8亿元。
其实,早在去年6月26日,千足珍珠就曾重组预案称,拟斥资1 5亿元跨界收购建华医院、康华医院和福恬医院各100%股权。同时,定增募集配套资金15亿元,投向建华医院内科门诊综合楼建设等项目。
今年2月5日,千足珍珠公告称,此前并购三家民营医院已顺利完成,相关配套融资也发行完毕。
根据投资项目计划,建华医院内科门诊综合楼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85261平方米,将新建床900张,建设期两年,计划总投资62623.56万元;康华医院二期工程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52000平方米,建设期两年,计划总投资49905.36万元。
因此,目前的增资行为其实就是对前期项目的一个实施和推进。
《动态》:公司的发展路径目前看上去还是比较清晰的。基本上就是围绕医疗产业方面在进行投入和布局。
孔铭:是的。公司将立足于建华医院、康华医院和福恬医院现有的医疗服务资源和品牌优势,持续加大对医疗服务领域的投入,构筑以发达城市高端医疗、二三线城市专科和综合医院相结合的医疗服务业务战略布局,不断扩大医疗服务规模。
公司未来在医疗服务领域的战略目标为“小综合大专科”,“小综合”主要为短期内在二三线城市并购在当地品牌口碑较好、又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综合性医院,“大专科”主要为肿瘤、妇产科等医疗需求比较大的科室,中长期规划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布局高端专科医院,实现未来在医疗服务领域持续不断的扩张。
《动态》:医疗业务对千足珍珠未来的业绩将带来什么样的贡献?
孔铭:优质资产的注入无疑将大幅提升公司盈利能力。预计2016、2017年医疗业务将为公司增加营业收入8亿元,增加净利润2亿左右。
《动态》: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投身医疗行业,对此你怎么看?
孔铭:随着近年来新医改的推行,多元化的医疗体制得到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投身医疗行业,包括恒大、万科、新希望等行业大佬们也投身于此。
近年来,民营医疗机构遭遇了融资困难、优秀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以及市场资源不足等困扰。随着资本的进行,民营医院融资难的问题有望得到缓解,对行业发展来说,是好事。
《动态》:本周还有哪些公告值得大家关注?
孔铭:宇通客车(600066)史上最牛分红35亿净利润豪派33亿。
《动态》:真是霸气、威武!今年高送转的公司不少,但真正像宇通客车这样大手笔分红的还真不算多!
孔铭:宇通客车日前2015年年报。年报显示,2015年宇通客车实现营业收入312.11亿元,同比增长21.3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35亿元,同比增长35.31%。与此同时,宇通客车还公布其分红方案,公司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5元(含税)。
按照目前宇通客车股本22.13亿股来计算,每10股分红15元,最后分红将分掉33.2亿元,这一数字将达到其2015年净利润35.35亿的93.94%。而按照其目前股价20.33元/股计算,其股息率高达7.4%。
事实上,宇通客车连续多年保持分红。2013年宇通客车分红是每10股派息5元(含税),当期分红6.36亿元,占2013年净利润18.22亿元的34.94%:2014年分红为每10股派息10元(含税)同时每10股转赠5股,当期分红14.77亿元,占2014年净利润26.12亿元的56.55%。
篇5
许使社会资本接手大部分二、三级医院成为可能。对于药品生产企业来说,巨大的农村普药市场将为它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需要国内医药企业警惕的
是,跨国药企向药品研发等高附加值环节盘踞的趋势也更为明显。
新的医改方案可能出台
从长期来看,未来10年国内药品需求增长将超过两位数。主要驱动因素来自人口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农村城镇化、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医疗保险模式推进,预计到2010年,中国可能成为世界第五大医药市场。
但短期状况是,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放宽仿制药品申报(2006年政策又将收紧),特别是第九类剂型仿制,中药保护品种因为剂型仿制也陷于不受保护,医药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低投入、轻创新、走捷径的药品研发思路,使得国内医药制造业正逐步趋向加工型行业。费用上升,净利润率下降,医药行业竞争更加趋向价格主导,企业生存环境趋于恶劣。
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20年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医疗卫生体制商业化、市场化使得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向高端服务集中,向高购买力地区集中,普及性大大降低,10多亿人口被挡在了医疗保险的大门之外。在这样的背景下,2006年新的医改方案可能出台。
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医药行业将主要围绕医疗卫生体制进行改革,逐步解决医疗卫生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大部分二、三级医院
和个性化医疗服务将由社会资本接手
虽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层次的体制问题短期难以解决,医药分家尚需时日,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最终方向是必定朝基层市场走。政府的宗旨是加大公共卫生医疗投入,让每个人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2006年可能会制定一个方向和策略性的方案。其中包括:所有的社区医院和部分二、三级医院可能成为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公共卫生医疗系统,真正实现低水平、广覆盖;大部分二、三级医院可能会由社会资本参与,逐步转变为营利性医院,这将吸引各类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进入。
未来政府投入围绕公共卫生医疗系统;个性化、特殊性的医疗服务也将由社会资本接手,目前医疗资源是中国医药产业中惟一没有放开的环节,而专业服务的特点又决定了其可能通过个性化服务获取高额利润,医疗是民营资本最想进入也是最可能进入的方向,但整个进程方面在2006年仍然会比较慢,可能采取试点的方式推进。
农村普药市场机遇大
2004年政府开始建设农村药品监督网、供应网,目前两网建设基本到位,2005年政府又开始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推行农村医疗保险模式一国家、当地政府和农民之间实行20元:20元:10元的费用分摊。截至2005年6月底,全国641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人口2.25亿,共有1.63亿农民参加,部分农民开始用上基础用药,预计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将大力推进,全国试点县范围扩展至40%。至2008年覆盖全国农村,在750亿元的农村医疗市场将有近500亿元的药品规模逐步释放。新增消费对于普药来说,是较大的市场机遇,更多的内资企业可能在农村市场找到自身的生存空间,而未来5-10年内,国内医药市场格局仍然是高端市场外资、合资占主导,中低端市场内资企业求生存的状态。
处方药销售进入冬天
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新旧体制的衔接阶段,政策走向将是实质性地降低药品价格。2006年,药品降价仍然会来自两方面:政府降价和市场降价。
政府降价:如果2400种国家定价药品全部推行制定最高出厂价,并根据国家规定的渠道医院加价比例制定最高零售价,降幅较大的药品将是委托给居间人销售的低出厂价药品,处方药销售渠道的价格泡沫将会被大大挤压。
即使不能全部推行制定最高出厂价,部分药品也会强制降低最高零售价,这一时间可能会在2006年上半年。
市场降价:企业在医院市场参与招标,竞争使产品价格必定降低;非品牌产品在OTC(非处方药)市场只能采取低价策略。
规范药品流通渠道购销行为、药品在流通各环节合理加价、挤压药价泡沫、利用行政价格机制淘汰一批低水平竞争医药企业可能成为政府工作重点之一。
这样做可以将控制了中国医院处方药销售70%的个体经销商居间人挤出医院药品销售环节,将个人非法赚取的高额利润让给消费者,当然这一过程可能要耗费2-3年的时间,虽然在政策法规的推进过程中,众多药企或许将推出一些变通手法,但毋庸置疑,药品回扣的主要滋生群体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窄。
我们认为2006年处方药的销售将进入冬天,处方药营销模式将转向专业化的学术推广和品牌建设,在这场变局中,具有渠道优势的制药企业有可能走过行业的冬天。企业的应变策略应该是不断进行产品创新,领先推出新品,保持稳定的利润率。
跨国资本流向药品研发等高附加值环节
篇6
时光如梭,岁月荏苒,4月28日,是上海国际医学园区10周岁的生日,作为上海首家也是全国首家以医学为核心的特色开发区,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一条创新之途。
从2001年6月29日原南汇县向上海市政府上报建园请示,到2005年6月28日市规划局批准康桥工业区医学园分区,再到2011年11月14日上海市政府批复将医学园区纳入张园,医学园区建园的道路几多坎坷。
园区成立之初,在国际上,能够借鉴的只有美国德州医学中心和德国汉诺威医学城。但是我们必须尝试和探索,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筹备领导小组是在一边摸索,一边前进。终于,在2003年2月21日由美国珀金斯一伊士曼设计师事务所以“树的年轮”为理念设计的园区整体方案被最终确定。规划将园区和谐地分为六个功能区,商务区居中,医院区、康复区、院校区、住宅区、研发及产业区有机地环绕在周边。这一规划在10年里被我们默默坚守,即使到了今天仍然科学而高效。
园区初步建成后,如何做深做强产业,如何快速形成产业集聚成为园区的首要课题。园区根据自身条件,探索出四条途径:一是高端引领。依靠西门子、德尔格、微创等产业龙头,集聚其上下游企业:二是先扬名,后集聚。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具有磁石效应,企业集群密度越大、知名度越高对相关联企业的吸引力就越大,借助基地的品牌效应,加大宣传,吸引了园区第一批入驻企业:三是发展优势子行业。园区瞄准诊断试剂行业,吸引了德赛诊断、凯创生物、东方基因等十多家诊断试剂企业,快速形成了在特色子行业的企业集聚:四是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园区还特别注重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的支持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培育,其中园区企业宇度医疗成为首批上海股交中心挂牌企业。
园区正是靠着这摸索出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在充分集聚了巨大的能量下,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破茧成蝶 展翅腾飞
园区在产业不断做强做大的趋势下,特别是在做深医疗器械板块产业的同时,也在不断探寻和摸索最佳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几经探索后,园区最终定位于现代医疗服务业和先进医疗器械制造业为核心并涉足医药、销售和生物医药服务外包等领域,以打造高科技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高端医疗服务平台为目标,以此形成一条优良完整的医学产业链。
2009年,园区迎来了浦南合并的历史机遇,成为张江高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年1月,12家生物医药企业集中签约落户园区,其中有7家是张江转移项目,成为两区合并后产业对接最成功的范例之一。2011年,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复将国际医学园区正式纳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范畴,园区发展驶入快车道。
以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来推进上海现代医疗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上海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方向。园区积极承担起了建立上海市现代医疗服务业集聚区的历史重任,在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迅速汇集了多家高端医院签约入驻,形成现代医疗服务业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其中现代医疗新典范,实行“建、管、用”分离创新运作模式的国际化高端综合性医疗机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就是在上海现代医疗服务领域的创新之举。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占地375亩,总投资约30亿元,一期用地104亩,拥有450个床位。项目投资和建设主体为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项目运营和管理将由亚洲最大的高端私立医疗机构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负责:而中心的医疗技术主要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12家附属医院,并逐步扩展,成为上海市医疗专家多点执业的首选医院,吸引国内其他地区乃至全球范围的优质医疗资源。
园区作为“医、教、研、产”多功能为一体的医学产业集聚地,“教”的力量从来都不可小觑。
医学类高职院校中惟一的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点建设基地的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于2006年在园区安家落户,自进入园区以来,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开创了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培养学生具备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技能和较强的就业市场竞争力,输送出了很多实用型高级卫生职业技术人才。
作为全国唯一一所独立培养医疗器械高技能人才的普通高职院校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于2013年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正式开工建设,近年来,该校紧贴医疗器械行业的需求,发挥校企同根、医工结合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领域和医疗机构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被誉为“我国现代医疗器械技术和工程师的摇篮”。
专业高校的进驻,为园区的企业提供了实用对口型人才,更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专业检测机构的入驻为园区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上海市医疗器械检测所于2007年正式落户园区,它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分别审查认可的国家级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医疗器械产品认证检测指定实验室。获国家授权具备对大型影像诊断设备、x射线机、心脑电类设备、麻醉和呼吸类设备、高频手术类设备、医用生化设备、医用超声设备等601项设备进行检测的能力,并承担对心电图机、心脏起博器的国家强制性(3C)产品认证检测工作。
检测所的入驻适应了园区产业需要,新增生物芯片、高能物理器械等一批新的实验室,检测能力从原来的400项扩大一倍以上,为医疗器械现代化的监管和医疗器械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园区还拥有金域检验、华大基因、泰斯特等医学检测机构,为各级医疗单位和机构提供专业服务。
正是这些专业化院校和机构的加盟才为园区的快速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力量。2010-2012三年期间园区共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4.4亿元,营业总收入1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截止2012年底,园区企业已获得各类器械注册产品证625个,其中欧盟CE、美国FDA159个,累计专利申请数709件,授权书458件。目前,园区有超过100家医疗器械企业,产值占全市医疗器械产值的20%左右。园区的高速发展也得到了国家及上海市政府的认可,被评为全国首个国家火炬计划上海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国家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和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上海市首批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专业园区、上海品牌园区等称号,获得了多项殊荣。
再次回望,我们感慨良多,2003-2004年,规划建设:2005年,产业先行:2006年,做深做强医疗器械产业:2007年,运用社会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2008年,尊崇企业服务至上:2009-2010年,承接张江转移,发展服务外包:2011年,全力发展高端医疗:2012年,倾情打造医疗特区,一步一步,上海国际医学园区迈着坚实的步伐走到了2013年。
喜迎十年 启航新程
2013年是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发展新十年的第一个年头,她将沿着以前的足迹走出新的精彩。
在医疗服务方面,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将在今年正式运营,同时,国家儿童健康中心、中国疾控中心热带病研究所、上海市肿瘤医院东院、太平护理型养老社区也将迅速推进。
在研发产业方面,西门子新建的x光产品大楼和德尔格二期扩建项目,预计在2013年投入使用,另外,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公司艾本德在2013年初与上海国际医学园区达成合作协议,正式入驻园区。为满足企业的多层次需求,医谷现代商务园三期、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技术创新服务基地、时代医创园二期在2013年正式开工建设,中国医疗器械交易中心也已实质性启动。
篇7
没有改变现有的医疗资源分布
一段名为“女孩怒斥医院号贩子”的视频引起过轩然大波,视频中女孩指责医院号贩子“猖獗”,并质疑医院保安对号贩子不管不顾,导致自己和其他普通人排不上号。随着整治展开,一批“号贩子”被抓,不少医院的挂号秩序恢复正常。
一系列的分级诊疗都离不开互联网,实现网上挂号,网上资源整合,全国各地医疗网络互通,使得大病大治,小病小治。然而,网上挂号,已经肉眼可见的分布不均,而“号贩子”,据说也已经开发出新的网上抢号服务。防不胜防的原因,依然是“道理我都懂,但是我要去三甲”。
现在有许多互联网公司在做医疗方面的业务,但做法都不一样。现在大家在做所谓的互联网医疗,其实还是院内系统的便利化。把挂号放在网上,和买火车票是一个逻辑,可能导致不会网上挂号的人挂不上号,号贩子继续提供帮抢网上挂号的业务。
互联网具有信息共享的特性,但医患信息永远是不对称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医疗不是一个强互联网属性的业务,这也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现在有大量的数据支撑远程诊疗,但也只局限在部分疾病的诊疗过程。而医疗是个严肃的行业,在不确定是否能提供真实帮助时,不能,也不应该随意地参与其中。现在,互联网医疗行业最热门的是医疗服务,即生活健康管理的业务。因为这个业务的风险最小,也最容易入手和发展,但是,目前的规模和效用还有限。
医疗资源就像春运的火车票一样,不单单是稀缺商品,更是在现有的医疗体制下被定义成为的公共福利品。被认定“人人有份”的公共福利,而在老百姓的心里,公平就是至高原则。医疗资源本应该是人人都享有且公平享有的,但优质的医疗资源不仅仅稀缺且高度集中,必然会催生了寻租空间。
“互联网+”所能颠覆的,只能是传统行业中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问题,以共享型的经济和信息架构来解决掉多余环节。在医院里挂到专家号是明明是作为一个公民手中的权利,实际上黄牛的存在把这最普通的权利化为其手中的利益。互联网很难赶走黄牛,最大的原因是资源不对等。资源不对等,是体制性的深层弊端,仅仅依靠互联网的外部颠覆,很难达成实质性改变。别忘了,优质的资源永远是稀缺的,人类的欲望会永无止境地膨胀。
资源稀缺作为不可更改的本质,很多人早已默认,遇见插队、走后门的现象也只能默默地接受。但他们未必会容忍这种结构里滋生出来的寻租链条,时间久了遇上积怨,就足以变成汹涌民意。
互联网对医疗行业的改变应该起到的是推动和优化的作用,其本质还是要保证医疗行业链条内部的完整性。医疗机构本身更应秉要执本,越是封闭性的顶端资源结构,越需要更严苛的监管。专家号虽少,但对资源分配的各环节进行严格设计和监督,保证起码的机会均等,依然重要。
阿里健康CEO王磊认为,互联网医疗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改变现有的医疗资源分布,没有提升医疗效率。对患者而言,仍然要在医院诊疗。如果只是可以在手机上开一个诊断报告,可以在线买药给你送到家里,诸如这些还只是院内系统的优化,本身的医疗效率并没有得到提升。优化和整合医疗资源,应该是释放医生的生产力,形成分级诊疗,但如果不改变现有的就诊和收费模式,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医疗现状。而医疗行业恰恰属于需要高度监管的行业,这也导致其难以用以往的互联网方式来运作。
王磊说,互联网公司做医疗,不要在医院的系统优化上花费太多心思,而要关注医疗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现在这个数据业务大家都做得很浅,从铺设备、采集数据、请医生的一系列环节做下来,成本非常高,营销推广反而不见成效,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在这方面投资。但是,我们仍然非常愿意做这方面的工作,目前已经找到了糖尿病的合作方,高血压的还在寻找。接下来会按照疾病分类一个个地找下去,这样既有针对性又有专业性,才能凸显效用。 与医改共鸣要把握体制创新的方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除了技术创新,更需要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理念创新。而当前正在逐步推动着医疗体制机制的变革,首先表现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上。当前医改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不管是看病过程中的信息化服务,还是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等,我们都期待“互联网+”这种思维工具能够为医改提供切实可行的一些办法。
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信息化建设,既是政府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为统筹推进其他各项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目前,医疗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在医疗资源配置、医疗服务模式转变、增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运营绩效诸多方面也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互联网技术应该首先针对医改难点,发挥自身价值,有所突破。
分级诊疗制度是提高医疗整体效益、牵动供需双方、解决人们看病就医困难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当前,不少地区都开始探索,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这也就要求患者的健康和诊疗信息能够在各个医疗机构之间及时流动,让医师能够对患者健康信息进行全面全程跟踪,并提供连续性的整合服务,在这一方面,互联网技术能够更好地实现数据共享和医患互通。
公立医院改革也是医改的一个重要内容,建立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医院管理则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互联网技术应该进一步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优化流程,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更重要的是,需要互联网技术在加强对医院整体绩效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应用,强化公立医院监管和评价,通过对服务行为、财务会计和医疗费用等大数据的及时获取和分析比较,来提高监管能力,为精准制定相关政策决策,引导公立医院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更有,如何帮助医务人员开展精准、规范的慢性病治疗和管理,提高医患双方沟通互动,推动和方便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庭来开展自我管理,为医务人员在应对疾病谱变化、诊疗环境变化、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扩展更好的学习途径等,互联网技术也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然,“互联网+”依旧是一个新兴的概念,与医改共鸣要把握方向,规范推进。对比之前的例子,在推广网上挂号服务时,要统筹大小医院、上下联动,引导公众更多到基层看病就医,而不能只是单纯地让大医院看病越来越方便。在互联网与医疗不断融合的过程中,相关行为和服务还应符合医学发展的基本规律,遵守相应的医疗服务管理的法律法规,更好地保障医疗服务的安全和质量。 也许是另一个途径:互联网+公益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我国医疗领域的一个主要问题,而互联网+公益模式可能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另一个途径。国内多家公益基金日前共同发起了名医公益手术捐赠活动。由全国知名的外科专家每年定向捐赠一定台数的公益手术,让贫困患者能得到名医的免费手术,通过发挥互联网企业共享、开放、连接的优势,推进高端医疗资源的共享。
通过手术捐赠,可以为中小城市、西部落后地区、农村地区看不起病的老百姓提供免费高端专家医疗服务。同时还提供医疗培训、健康讲座、医药捐赠等志愿服务,提高一部分落后地区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十三五”规划中,互联网医疗被明确为加快发展的新兴业态,鼓励互联网企业搭建资源开放共享平台。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会长黄正明说,我国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合理,优质资源匮乏,而这种“互联网+公益+医疗”的模式很好,科学地运用了互联网的优势,吸引大批高端医务工作者作为志愿者加入,增强了当前医疗公益活动的专业性和便捷性,为我们国家逐渐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看病难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案。
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表示,用互联网来改造传统产业,提升社会资源、提升生产效率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个趋势,而手术捐赠就是一个经典的“互联网+”范例。他说,运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吸引大批高端医务工作者作为志愿者增强当前医疗公益活动的专业性和便捷性,确实符合移动互联网科学、民主、分享的价值观,可以说是对当代公益事业的一种创新和探索。同时,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缓解了很多病人的痛苦,真正起到了帮助社会解决重大痛点的重要价值。
“这种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医疗共享模式对于平衡医疗资源,帮助边远地区群众拥有更好的医疗条件是有很大帮助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白内障中心主任、教授、首席专家朱思泉说。
由于积累的病例数量不同等多方面原因,地区间的医疗水平差异还是客观存在的。据介绍,一位四川宜宾的患者在宜宾两家大医院都被确诊为肺癌,但患者不死心,又到北京来求医,而经过北京肿瘤医院的专家诊疗,被确定就是高发性结节,不是肺癌。
作为国内白内障领域顶级的权威专家,朱思泉已经累计做白内障手术超过30万例,曾多次前往新疆、等边远地区进行公益医疗服务,甚至还远赴非洲,为非洲的患者带来了中国医生的医疗服务。同时,朱思泉还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到名医主刀的网络医疗平台中,为需要救助的患者带去及时的诊疗。此次,朱思泉又向公益手术捐赠活动捐助了100台手术。
“我在火车上、飞机和汽车上做过手术,现在要在云端做手术了。白内障患者是一个衰老性疾病,发病率非常高,目前在我们国家还有500万以上的白内障患者需要救治,大部分都在最偏远、最贫穷的一些地方,如果我们能够搜集到更多需要救治的病人,我还愿意做更多手术。”朱思泉表示。
朱思泉表示,这种共享医疗的方式不只是给患者带来了福音,同时对于地方医疗水平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他认为,让患者能够“看上病、看好病”,一方面要推进医疗资源的均衡和共享,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大对各级医疗单位的培训和学习力度,提高医疗人员的整体水平。
篇8
关键词:公立医院 新医改 人才管理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226-02
国务院继2009年1月颁布新医改方案后,4月7日又公布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新一轮的医疗卫生事业体制改革,给公立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全新挑战。竞争成为时代赋予公立医院的重要命题。而公立医院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管理成为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目前公立医院主要通过良好发展前景和优厚薪酬待遇吸引人才、管理人才,但新医改在试图通过五项措施尽快扭转公立医院的非公益性走向,彻底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同时,对公立医院人才管理的冲击却是巨大的,因此新医改对公立医院的人才管理提出新的严峻挑战。我们只有认清新医改下人才管理面临的问题,运用全新的人才管理理念,探索出全新的人才管理方法,才能确保公立医院的改革顺利进行。
一、新医改下公立医院人才管理面临的问题
1.社会公益性与医院效益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公立医院人才的稳定性。
新医改明确指出,公立医院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重点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鼓励各地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盈利性和非盈利性分开的有效形式,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而目前公立医院存在的问题是:
(1)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长期不足。我国卫生总费用从1980年到2006年增长了68倍,但同期政府和社会投入由78.8%下降到50.7%,每年财政拨款仅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7%-8%,其余90%以上必须靠医疗服务收费和卖药收益。多年以来公立医院都面临着经费不足、自谋生路的压力,因此虽然许多医院收入不低,但主要用于维持医院基本运转,多数医院依然收不抵支。
(2)新医改下公立医院面临的问题。新医改强调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但却未明确国家对公立医院财政补贴的具体额度、操作方法和保障措施。如果去掉医院药品加成收入,就意味着医院收入减半,若又没有新的补偿源,医院生存将成问题。且国家给的钱只保障职工的基本工资,那么公立医院职工的奖金、保险、办公费、水电费、取暖费、住房补贴、抚恤金等基本费用能不能保障都是问题。因此新医改下公立医院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医院收入下降所致的生存问题。
(3)公立医院人才管理面临的问题。多年以来公立医院的优势就在于能给医务人员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尤其在晋级晋升、教学科研、先进奖励、进修培训和国内国际交流方面,能提供机会帮助医务人员不断学习和进步,能形成一种群体学术氛围,营造出更新知识的良性竞争势态,让医务人员看到自身的价值,体会到事业的成就感。这种良好的人才培育环境,是民营医院无法比拟的,也是公立医院吸引人才的重要原因。但如果现在医院的生存都成问题,医院首先就会削减在晋级晋升、教学科研、先进奖励、进修培训和国内国际交流的开支,就无法为医院人才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相应地也会极大影响医院的发展,医务人员看不到希望,感受不到医院的未来,就会选择离开。因此新医改下公立医院人才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靠什么吸引人才?
2.质优价廉服务与医生收入不足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公立医院人才的积极性。
新医改明确指出,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同时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1)医疗服务价格长期偏低,政府补偿机制不足,“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的现象长期存在,医生的工资收入和付出不成比例。为维持生存,医院和医生将手伸向了“药片”,医生开大药方、大检查单现象频发,医生在药品中拿“回扣”已经成为行业内的公开秘密,事实上,医生从药商那里得到的灰色回扣要比工资多得多。
(2)新医改后公立医院人才管理面临的问题。公立医院强调公益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医疗行业中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保障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才能最终保证患者的利益。国家对公立医院实施新医改政策,实行医药分开,必定切断了医院和医生从药商那里得到灰色回扣的可能,同时国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补偿机制完全运行到位。其后果就是直接拿走了医生的那部分利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势必严重受损。一直以来公立医院人才管理依靠的是“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其中最根本的是待遇留人,如果新医改后公立医院医务人员收入剧减,必将出现大量的人才流失。因此新医改下公立医院人才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是靠什么留住人才?
3.多点执业与敬职敬业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公立医院人才的高端性。
新医改提出:探索医师多点执业,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藉此提高基层的技术水平,同时增加医生收入。
(1)目前公立医院的情况。虽然近年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尤其是知名专家教授外出“走穴”现象愈来愈多,但因无明确文件,公立医院对此依然有诸多限制,因此“走穴”的毕竟是少数,基本不会影响公立医院的正常工作。
(2)新医改后公立医院人才管理面临的问题。一旦国家提倡医师多点执业,且是为了弥补医药分家所致的收入降低问题,那么将使大量的医师外出“走穴”,且医院无权干涉。国外医师之所以能多点执业,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卫生资源配置非常合理,合理的病人预约制度和病人分流制度,使国外医师每天在一个诊所看的病人不多,所以才有精力和时间到其他诊所执业。而在中国,知名专家一天的专家号如果不严格控制可以超过100人,且目前公立医院本身就存在医师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实际现状是即使是在一家医院执业,医师都是在超负荷工作。新医改后若再出现大量医师外出“走穴”,必定在精力上无法保证多点执业时的医疗服务质量。其次,一旦医师为了增加收入,疲于多点执业,必然没有时间和精力安静坐下来,潜心专业学习和提高。而医学的特点就是高速的知识更新,医师必须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若医师知识一成不变,必定在技术上无法保证多点执业时的医疗服务质量。而且医疗服务事关人命,若不能保证多点执业时的医疗服务质量,则极易出现医疗纠纷,这无论对病人,还是对医师,都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因此新医改下公立医院人才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是靠什么培养人才?
二、新医改下公立医院人才管理的对策
新医改下公立医院的改革势在必行,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是管理机制的改革,管理机制改革的难点是人才管理。因为公立医院竞争靠品牌,品牌靠人才,人才靠管理,管理出效益。
1.实施多元化投资,解决社会公益性与公立医院效益之间的矛盾。
目前,政府即使加大对公立医院投入,金额也一定是有限的,所以需要广开渠道,动员社会资本参与到公立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如社会捐赠、银行贷款、项目融资、公私合营、民营资本改组重构等,只有保证了医院的效益,医院才能保证医疗的公益性。
2.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工资发放制度,解决质优价廉服务与公立医院医务人员收入不足之间的矛盾。
目前公立医院存在医疗服务收费成本倒挂现象,导致医务人员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既然公立医院是在市场经济中运行,就应该按照市场规律调整价格,应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的费用:例如手术费、检查费、挂号费、注射费等。真正做到“以技养医”,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同时应改革现行的公立医院工资发放制度,按照绩效考核,将医务人员的工资分为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绩效工资按工作数量和质量的量化考核结果发放,真正做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3.制定全套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解决多点执业与敬职敬业之间的矛盾。
多点执业实施之前应该首先制定全套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包括多点执业医务人员的资格条件、执业范围、职责范围,值班、查房、教学时间安排以及医疗纠纷责任等,并应该分地区、分医院、分级别、分阶段实施,且在实施中不断修改。一定不可盲目放开实施,以免出现医院骨干人才“到私立医院去挣钱,在公立医院耗时”的现象和出现多点执业变成多处医疗纠纷的结果。
新医改是“以人民为本”的伟大改革,也是以“人才为本”的艰难改革。目前我国96% 的医院是公立医院,因此新医改成败取决于公立医院的改革。而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是人才管理体制的改革,因为人才是公立医院兴院之本,关乎公立医院的兴衰成败,只有做到“吸引优秀人才、培养有效人才、留住高端人才,管好各种人才”,才能保障新医改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李天舒,闫去年医院医疗服务亏损361亿[N].健康报,2006年12月19日
2.吴艳霞.公立医院改革,医院公益性是理想化的书生命题恐难落实[N].燕赵都市报,2008年10月23日
3.新华网.[2008-1-29].
篇9
为深入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开展中医医院或康复医院的康复服务和研究能力建设,加强中医康复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丰富中医康复临床服务技术和方法,加强中医康复服务流程优化和质量管理,推进中医康复医疗服务信息化及规范化建设。根据《海南省财政厅关于提前下达2017年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预算指标的通知》(琼财社[2016]2155号)和《海南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7年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预算指标的通知》(琼财社[2017]31号)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目标
通过项目的实施,在原有康复科建设基础上,通过改造或扩建的方式,整合资源,建设中医康复单元,以中风病为重点病种,并拓展其他疾病的综合康复治疗。配置一批中医康复设备,提高中医康复技术水平,建设一支康复人才队伍,加强中医康复服务流程优化和质量管理,建设中医康复数据库,提高我院中医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项目承担单位和内容
(一)项目承担单位。
三亚市中医院。
(二)项目内容。
1.建设中医康复单元:三亚市中医院康复科成立于2011年,有独立的门诊和病房,病房面积1600平米,床位46张,功能用房面积紧张,康复治疗大厅150平米,其他功能用房不足50平米,病房空间拥挤,远没有达到《康复科建设标准》要求,门诊面积40平米,所有开诊内容都集中在一个房间,没有单独的康复咨询室。通过呼吁医院改建、扩建等方式,促进中医康复场所规范改造、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和流程改进,整合多学科资源,集中设置相关中医康复技术和人员形成中医康复单元,以中风病为重点病种,并拓展脊髓损伤、项痹、腰腿痛、儿童脑瘫、中风病亚病种、骨折术后、心脏病、肿瘤等疾病的综合康复治疗。提供便利的综合性、一体化中医康复服务。坚持中医理论辩证论治的特点,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以改善和促进患者功能障碍恢复为开展工作的归宿点,重点着手于长期优化康复治疗和防治方案、拓展康复使用范围的临床研究。在建设过程中,以建立康复科重点病种辩证论治规范、临床疗效评价、医疗质量控制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扩展康复科疾病谱,开展康复新技术,提高康复服务水平和能力。
2.配置中医康复设备:康复科目前部分陈旧、老化的医疗设备,我们将按照《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和《三级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配备齐全的中医康复设备,为患者提供多种形式的中医药康复服务。目前康复治疗的开展主要是以一对一的这种粗放的形式开展,现代科技下诞生的高端康复医疗设备在康复治疗过程中确实起到很大作用,但在我们科室并没有得到体现。为了紧跟时展步伐,逐渐缩小我们与省内、国内大型康复机构的差距,在“填平补齐”中医康复设备的同时,也需要购进部分现代康复设备。
3.提高中医康复技术水平:完善人才梯队建设,实现专科可持续发展,力争建立多病种一体化治疗中心。完善康复护理队伍建设,开展中医特色的康复护理服务。完善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康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以改善和促进人的功能,维护和提升人的健康状态为目标,充分发挥中医康复技术优势,走“中西医结合康复之路”,开展康复医疗、康复护理、康复咨询等领域的康复服务。实现基于传统康复和现代康复有效结合的分层级、分阶段康复,促使中医康复技术与服务向社区与基层的覆盖与辐射,形成完整的康复医学网络。
4.开展人才规范化培训:通过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形成一支梯队合理的康复团队,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培养专业的康复人才,促进业务水平的提升。积极承担系统的中西医康复专业人员培训任务,培训三亚市辖区内中医康复专业技术人才,构建中医康复人才队伍,向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输送人才,能够达到辖区内全覆盖,并促进中医康复技术与服务的推广应用与成果转化。
5.建设中医康复数据库:争取5年内将我院康复科建设成为“设施设备先进、技术服务一流、中医特色突出”的康复中心。该中心集临床、教学、科研、培训于一体,服务于本市60万人口并向外辐射周边县市,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康复基地。建立优化康复治疗、中药防治中风病等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案,建立和完善康复亚专业-周围神经损伤、骨折术后等康复的康复治疗方案,完善信息来源,建立康复治疗辩证论治规律,建立康复疗效评价标准和康复质量控制标准,建立康复防治本专科重点疾病的资料库,确定疗效确切、经济实惠的方案,以便推广应用。
三、项目组织实施和资金安排
(一)组织实施。
省中医药管理局和省卫生计生委负责项目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三亚市中医院按有关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合理制定采购品目、规格和数量,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招标采购工作。
篇10
与传统复合手术室构建思路迥异,GE一体化复合手术室既为精准诊疗与医疗安全提供良策,又是GE医疗践行“关爱先行”战略的重要载体之一,实现从产品、服务到个性化和全方位解决方案的根本转变。
有专家预言,未来3年,以GE为代表的一体化复合手术室或成为三甲医院学术竞争力的新增长点。
复合手术室敲门
追本溯源,复合手术室问世更多与心血管病高发、治疗模式创新休戚相关。
8月8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心血管病报告2013》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者达2.9亿,且持续增长,平均每5个成年人有1人患病;心血管病死亡率高居榜首,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每10秒有1例患者死亡。
受之影响,中国心血管介入与外科手术井喷式增长。
考虑到复杂心脏病变仅依靠单一治疗手段很难奏效,一种全新的心血管手术模式悄然涌现。1996年,英国学者Angelini及同事为多支血管病变的冠心病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合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这是全球首次将介入与外科相结合开展复合手术的成功案例。
11年后,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创建亚洲首间复合手术室,将介入手术设备、临床信息系统整合入外科手术室,使医生在手术室内既能行常规外科手术,又能直接完成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并经多模式影像学信息辅助提高手术效率。
以此为起点,中国心血管病治疗的“复合手术时代”来临,并渗透到各专业领域。截至2013年初,中国各类复合手术室已达200余间,心血管复合手术室超过90间。
理想复合手术应为“一站式”,这要求复合手术室具备完善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和基建要素,并集临床、教学、科研功能于一体,有助重点学科建设实现质的飞跃。
遗憾的是,囿于高效运转医生团队缺乏、多学科管理协调困难、繁多设备/系统无法互融互通等因素掣肘,国内多数复合手术都停留在“分站式”阶段,真正“一站式手术”仍如水中揽月。尤其面对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等高端复杂手术需求时,无论手术环境、介入影像设备,还是技术操作规范,国内现有复合手术室更显捉襟见肘。
“智”解困局
智能化复合手术室或可打破这一僵局,诚如GE医疗新近推出的一体化复合手术室解决方案。
GE医疗一体化复合手术室解决方案,以IGS智能移动介入机器人Discovery IGS 730血管机为核心,整合超声、麻醉机、监护仪和灯床塔等系列设备。它通过智能化技术、一体化控制、信息系统和专业完善服务,以医生和患者为中心,实现内外科融合,CT、磁共振与血管造影/血管机优势互补,加之卓越的影像融合技术,为心血管、神经、外周血管和肿瘤疾病复合手术提供强大治疗平台。
IGS智能移动介入机器人通过创新的激光制导、动平衡、虚拟轨道和智能避障技术,成为全球屈指可数的实现按预设轨道精准自由移动、确保移动过程稳定安全的医疗设备。作为迄今少有“具有主动空间管理能力”的大型医疗设备,它全面满足高端复杂手术要求,提供更自由的手术操作空间和更灵活的手术站位;凭借无天轨设计,借助独有的术中5秒旋转采集高清影像、多源影像直接引导手术、三维融合影像实时联动、床旁/控制室一键操控等功能,它还可实现复合手术简捷化、高难手术精准化,助推医院迈入“三维手术导航时代”。
企业方透露,2012年一经推出,IGS智能介入机器人荣登“美国工业协会设计金奖”,已在法国里尔大学医院、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圣卢克大学医院、斯坦福大学医院和克利夫兰医学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顺利的话,中国首站将落户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 上一篇:劳务公司内部管理制度
- 下一篇:总部经济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