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4-19 17:04: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欺凌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欺凌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初中生;欺凌行为;德育有效性

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了多起校园欺凌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不仅给受害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严重伤害,也对我国学校教育及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在多起校园欺凌事件当事人中,初中生占有很大的比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学生自身密不可分,同时也说明我国初中德育没有充分发挥自身有效性,对初中生人生观、价值观等没能进行良好的引导。本文从充分发挥德育有效性对于初中生成长的重要性入手,对德育在初中生培养中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初中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叛逆阶段,同时,相比小学,初中阶段面临更加沉重的学习负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如果不懂得调整自己的心理,而学校又过于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必将导致部分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思想发生扭曲,甚至养成语言和行为暴力的习惯。这部分初中生在日常学校生活中会对同学有一些欺凌行为,对同学的身体及心灵造成伤害。我们在加强初中阶段人才培养的同时,必须重视德育的有效性,确保初中生能具备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品德素养。

一、充分发挥德育有效性对于初中生成长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素质有所提高,国家经济发展对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求量增加。然而,在传统教育当中,学校及家长对学生文化知识课程倾注了更多的心力,却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的多起初中生欺凌事件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德育有效性不足的一面。学生道德素质水平较低,同自身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克己的思维品质紧密相连,也与学校忽视德育实效性有重要关系。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初中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加强初中德育,促使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德育”即通过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思想及行为,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以良好的行为和心理为社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做出贡献。新时期,在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我们不仅需要学生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当具备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就要求在初中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智育的培养,同时重视道德教育,并且学校还应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师评价模式,增加德育教育的内容,促使教师在教学中紧跟时展潮流,加强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1]。

二、初中生欺凌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原因

1.缺乏正确的情感体验。

经调查发现,在多起初中生欺凌案件当中,双方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都没有接受到正确的情感体验,这是导致其思想状态异常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如下:首先,缺乏同情心。据有效调查显示,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实施欺凌或被欺凌的学生,更习惯以沉默的态度来面对此事件,但那些未接触这些事件的学生却拥有相对积极的态度,同时,女生的态度要比男生积极。尽管拥有积极的态度,但在事实面前,这些学生仅有少于65%的人愿意出来制止。这充分说明学生消极对待欺凌事件的比例较大。其次,较大的情绪波动[2]。初中生处于叛逆期,没有成熟的自我意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极易受到各种负面情绪和思想的影响,自身又无法及时找到解决的办法,因此,思想和情绪变化会很大,在面对某种逼迫的情形时,很容易因激动的情形造成行为失控。

2.行为习惯不良。

在最初发生初中生欺凌事件时,由于被欺凌学生没有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教师对这方面问题预防的疏忽,部分欺凌行为实施者会避免被追究责任,这样一来,这部分学生会感觉到自己尽管做了伤害别人的事也没有受到惩罚,同时,那些被欺凌的学生也会更加害怕自己,这种现象将导致他们欲望膨胀,会继续实施欺凌行为,长此以往便养成了不良行为的恶习。言语欺凌是整个欺凌行为习惯养成的最初表现,言语中的欺凌最初都不会受到欺凌事件双方的重视[3]。这样一来,实施欺凌行为的初中生就能感受到欺凌过程中自尊心和欲望的膨胀,同时,这种行为并没有被家长或教师进行严格的惩罚,因此,他们开始尝试更加严重的欺凌行为,如殴打等,不良行为习惯的危害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二)学校原因

1.不健全的德育管理。

新时期,初中学校在进行正常学习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落实德育管理工作。现阶段,我国的初级中学普遍存在德育管理不健全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没有有效监管隐蔽地点。在对多起初中校园欺凌事件进行调查时发现,这些事件普遍发生在校园内学生和教师很少出入的隐蔽场所,而学校也没有专门针对这些位置设置监控或安排相关人员进行巡逻监视。不严格的监管是导致恶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初中学校没有较强的责任意识[4]。近年来,多起初中欺凌行为存在二度伤害发生,这指的是校方和教师在掌握了相关事件的情况后,并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的管教,促使欺凌行为实施者再次更严重地实施欺凌行为。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家长为了偏袒自己的孩子及教师不希望事情扩大影响自己事业等。

2.德育体制存在缺陷。

在总结欺凌行为的具体原因的过程中发现,我国现阶段的德育体制存在较大缺陷:首先,忽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初中阶段的教学,教师和家长更加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以此来有效面对强大的升学压力。尽管新课程改革得以深入,但部分初中学校还在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及模式,以学生成绩为重点教学目标,忽视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5]。其次,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在品德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基础上,我国初中教学开始增加思想品德课程比例,但却没有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并没有深入了解初中学生现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同时也没有遵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只一味地将传统的道德观念传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是无法发挥德育的有效性的,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也无法得到确立。

三、充分发挥德育有效性,减少初中生欺凌行为的对策

(一)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在充分发挥道德教育有效性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首先,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保证自身的行为同自身信仰的准则保持一致。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让自己始终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并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道德素养,从而提升自己判断和处理恶性事件的能力。其次,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反思[6]。反思的过程是发现自身问题的过程,是提醒自己以更好的状态和行为面对明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应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进行思考,从而消除实施欺凌行为的欲望。

(二)养成良好道德习惯

首先,教师在充分发挥德育有效性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道德发展进行严格的遵守。还可在课堂教学中以举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其他人在面对道德考验的过程中是如何选择的。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还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严格遵守相关道德准则。其次,充分发挥德育有效性,还有助于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7]。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应引导学生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实现自我控制。这样一来,未来在面对多种诱惑时,学生就能拥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这是减少初中生欺凌行为的有效对策。

(三)加强学校德育管理

首先,完善德育管理体制。初中学校在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过程中,应构建起完善的德育管理体制,积极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在对校园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促使道德教育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是基础。在民主精神下,保证全体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共同努力构建完善的德育制度。学校方面应加强这方面工作的落实,学校领导应在严格控制自身行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可以尝试开展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更多乐趣的同时,促使学生在享受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努力去维护它,从而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例如,在文艺比赛、体育比赛等比赛当中,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对生活也就更加热爱,道德教育就能更加顺利地实施。其次,转变德育观念。我国传统的初中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新时期应积极转变这一观念,实施文化与道德培养并重的教育理念[8]。因此,新时期我国初级中学可以通过完善德育教学体制,转变传统的教师考核标准,增加德育教学效果评估,促使教师和学生更加重视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

四、结论

近年来,我国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了多起欺凌事件,这些事件引发了人们对道德教育有效性的重视。尽管我国始终重视道德教育,但是,在初中教学过程中,由于升学压力等因素,对德育教学的具体实施有所忽视。因此,在新时期中,我国初级中学应充分发挥道德教育有效性,不断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加强学校德育管理,促使德育有效性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黄成荣,袁志文.穗港澳三地青少年欺凌行为比较与社群福祉观辅导应对[J].青年探索,2010(6):22-29.

[2]曾琬雅,张高宾.现实治疗团体对受霸凌青少年忧郁之辅导效果:以台湾某初中为例[J].青年探索,2011(3):23-29.

[3]朱家安.学校德育矛盾的调查与研究:以广西5所中学为例[J].教育探索,2011(12):142-144.

[4]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08年度立项研究课题名单[J].浙江教育科学,2008(1):59-64.

[5]徐永胜,张克新.传承与创新:2014年河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卷评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5(4):23-45.

[6]凌绍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社会、家庭德育配合的研究报告[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S2):1-6.

[7]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研究课题目录[J].浙江教育科学,2013(1):53-59.

篇2

关键词: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学生;危害

一.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愈演愈烈

近年来,屡屡频发的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困扰着日本的教育界人士,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在日本愈演愈烈且屡禁不止。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给日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已经有很多的日本中小学生由于校园欺凌问题而选择了自杀的道路,在自己人生的花季年龄就选择了与世长辞的方法来逃避校园欺凌的困扰,不仅如此,还有许多年轻的学生由于校园欺凌而陷入了无尽的自卑中,对他们在成长期留下了心灵上挥之不去的阴影,对他们今后人生的发展成才极为的不利。为了能够彻底根除中小学校园欺凌的顽疾,日本政府加大了对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社会宣扬力度,通过媒体的报道与推广,使整个社会将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作为一个极为严重的不良想象来看待,并希望中小学生们的家长与老师们能更好地督促并且管教自己的孩子或学生,使他们不要对他人进行欺凌,如果他们已经是其他同学的欺凌对象,则要与这些学生采取及时的沟通,让他们摆脱心灵上的阴影,免得他们走上自杀的不归路。同时,还要让这些学生说出欺凌他们的学生真实姓名,以便教育那些对他人进行欺凌的学生,劝他们不要再对其他同学进行这种不良的行为,告诉他么同学间要和睦相处的重要性与好处,并询问他们欺凌其他同学的原因,以便家长或教师们也能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并更好地消除他们对其他同学欺凌的心理想法与不良行为。然而,虽然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确已经成为了日本社会一个令人关注的棘手问题,也得到了来自家长与学校教师们的共同关注,可是校园欺凌现象依旧没有好转,屡屡频发的中小学校园欺凌仍然残害着无数的年轻学生,也对家庭,社会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

二.各式各样的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手段及其造成的危害

(1)施暴

在所有的校园欺凌手段中,对学生迫害最大的就是直接的暴力方式,对学生施暴,给其他学生肉体上的伤害。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用拳头大,用脚踢,甚至还会用棒子等工具对他人施暴,也有的拉扯其他同学的头发等。这些暴力行为轻则对他人产生肉体上的疼痛感,重则使他人肉体受到损害,皮肤被割破而缝针,骨折而要动手术等。这样的行为不但使他人得到了肉体上的严重伤害,对他们的精神也会有巨大的冲击,从而使被施暴的同学对他人丧失人与人之间必要的信任感,缺乏对社会的安全感,丧失这些情感对中小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极为不利,他们的心灵将永远地被蒙上阴影。

(2)网络欺凌

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达,中小学校园网络欺凌手段也在近几年的日本不断地升温,造成了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这种欺凌手段比以往的施暴相比,对学生造成的心灵损害更大。有的学生偷拍下被欺凌学生的私照片,随后发到网上予以公开,使被欺凌学生蒙羞。也有的学生先对被欺凌同学施暴,再将被欺凌同学被施暴使被打的过程拍下,并上传到网上,使众多其他学生看到被欺凌同学被他人施暴时的窘迫样子,从而使观看录像的同学嘲笑被欺凌的同学,造成全校的舆论,对被欺凌学生留下很深的不良心理阴影。还有一些同学由于家庭背景不太好,家长从事的职业比较低下,或者家长之前由于犯罪而被关进监狱过,其他同学就会将此信息公布在校园的相关网站上,使整个学校的同学都看不起那位家庭背景不好的同学,从而造成很强的校园舆论压力,并使被欺凌的学生失去对人生的信心,走上悲观的人生道路。

(3)强迫

有些学生由于自身身强力壮,就先对弱小的同学施暴,随后强迫他们干事。有的人强迫其他同学加入校园的暴力组织,有的人强迫被欺凌的同学做他们的跟班,为他们随时打下手,听从他们的安排,为他们服务生活学习上的事情。甚至有情节极为严重的强迫型校园欺凌:强迫其他同学公然与老师作对,强迫其他同学反抗正常的上课教学次序,强迫其他同学定期给他们一定的费用,甚至现在有不少女同学强迫其他的女同学加入的不良社会行为。强迫其他同学为自己服务,或者强迫其他同学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都会使被强迫的同学身心受挫,并将自己认为是他人的附属品,而丧失自我个性的发展与锻炼,缺乏主观意识,较容易受他人的欺骗与不当的诱惑,难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侮辱

对其他同学进行侮辱的手段在日本的中小学生中也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对他人言语上的伤害,用极端粗俗暴力的言语辱骂他人;还有的人在其他同学的午饭中加入大量的芥末、辣椒或者是一些肮脏恶心的昆虫;情节较为严重的侮辱欺凌有:在众人面前掀开女同学的裙子,或者是在众人面前将自己的脚踩在他人的头上等。这些行为无疑对被欺凌的学生造成了一辈子挥之不去的人生阴影,他们的人生很可能由于这样的欺凌而陷入永远的悲观与孤僻之中。

(5)孤立他人

和其他同学一起说好,大家都不理睬一位同学,对他所有的事情一概不过问,平时也不帮助那位同学,不和他进行任何言语上的沟通,从而使他陷入无限的孤独与寂寞感,像是被所有同学都遗弃一般,这也是一种校园欺凌手段。相比以上所陈列的校园欺凌手段而言,这样的做法固然不那么的直接,却同样对被欺凌者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长期以往,被欺凌同学就会感到自己无法与同学正常相处,而使同学远离自己,从而陷入到自卑的想法中不能自拔,他们更容易养成自暴自弃的不良想法,并没有处理困境的勇气与自信,尤其会感到强烈的寂寞孤独感而导致心情郁闷,严重的同学就会患上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欺凌行为;欺凌类型;因应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7)01-0001-06

一、前 言

有关欺凌行为的类型与形成及因应策略方面的重要性,笔者曾在相关的研究中 [1 ],依据美国“国家中学校长联盟”(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Principals )所提供的数据指出:一是欺凌行为最常来自于一般的社会暴力行为,大约有15%~30%的学生曾经是欺凌者或是受害者。二是在1994年到1999年之间,有253人死于学校暴力事件,有51种不同的死因,欺凌时常是与学生死因有关的因素。三是直接的肢体欺凌正在小W校园里增加,在初中阶段达到高峰,而在高中校园内下降。但是,在另一方面,言语欺凌却是一直持续增加。根据美国法院 (The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的报告,新进的学生比起老生更喜欢欺凌同学。四是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同学相信,学校无法有效制止欺凌事件的发生,有更高比率的学生相信大人的帮助是没有效率也没有效果的;5.25%的教师觉得欺凌没什么或根本不理会它,只有4%的教师会持续去调查欺凌事件的起因。

此外,Tom V. Savage与Marsha K. Savage [2 ]指出,美国教育联盟(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在2003年已经将欺凌事件作为学校主要关心的议题。同时,也有研究结果显示70%的教师相信他们已经处理了所有欺凌事件,但是却只有25%的学生认同这样的看法。这显示出教师们对于欺凌这件事情与学生的看法是有很大出入的,并且,师生之间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沟通问题。

从上述之研究得知,对于欺凌行为一般的因应策略,即消极地不去理会,或是不上学,或一再容忍,会导致欺凌行为不断地重复上演。

二、何为欺凌行为

欺凌行为,一般指的是蓄意且具伤害的行为,是持续重复出现在固定孩子身上的一种欺凌现象。有关欺凌行为的意涵,详加说明如下:

1. 欺凌行为的定义

一般的欺凌行为定义,主要包括下列重要的意义:第一,欺凌行为是有意的、长期的、反复的;第二,欺凌行为的背后是在口头、感情、生理或是心理上让其他同学不舒服;第三,欺凌行为的特点是受欺凌者被欺凌者故意暴露出来,被拒绝融入友谊中,不能防卫自己;第四,欺凌行为的模式是要施加伤害、欺压、暴力、攻击等行为在他人身上。

因此,欺凌行为是一种刻意地暴露出某固定的学生,让他长期地、一再地在口头、财物、感情、生理和心理上被其他同学拒绝,意图伤害他而造成其直接或间接的人际关系疏离的行为。

2. 欺凌行为的意涵

一般欺凌行为的意涵,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

(1)欺凌行为的迷思与误解

Olweus [3 ]指出有关欺凌行为的迷思,认为:欺凌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男孩终究是男孩――欺凌只是他们的发泄罢了;欺凌是发生在所有的学校,没有什么好忧虑的;棍棒与石头可能打伤你的骨头,但是言语是从不会伤害到你;欺凌对我而言从不曾造成伤害;欺凌会使你更勇敢/让你知道生活是什么,只是如此而已。

因此,欺凌的行为极容易被教师与家长误解,认为只是校园正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对于人际相处无害,甚至认为受害者是“自找的”;同时,也认为这样的行为只会在低学业成就的学生身上发生,发生的地点只和学校相关;只要没有肢体上的伤害,就不算欺凌等等。这些误解与迷失,必须要借由教师与家长正确地传达欺凌行为的知识并改变对于欺凌行为的看法,才能被消解,从而建立正确的反欺凌观念。

(2)欺凌行为的内容

Meyer和Elizabeth [4 ]认为,使用“欺凌”这个词时,必须包含下列之一的行为:真实的或被威胁的暴力;钱、财、物被勒索或强夺、或被偷;强制一个孩子去做一些他们不做或不想做的事;一个孩子在友谊团体中被忽视和被要求闭嘴;被嘲弄与被羞辱;老是对不同的孩子责骂;取绰号或贴标签;传递攻击性的讯息;散播不实的谣言与耳语;传送侮辱性的电子邮件。

欺凌行为的内容虽然包罗万象,但其中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受害者是固定、孤独的,易被标签化;二是大欺小、强欺弱的权力关系;三是口语、肢体、关系、性取向上作为欺凌的主要内容;四是引起受害者的反击,但在反击时仍会成为受害者。

(3)欺凌行为的区辨

欺凌与冲突、骚扰、威胁、恐吓之区辨,有助于了解校园欺凌的意涵与形成原因,进而针对校园欺凌拟定有效的策略。

笔者认为区辨欺凌行为的关键在于 [1 ]:其一,戏闹或游戏的角色是否可以互换,且当其中一方因不舒服而要求停止时,是否得到停止;其二,当事人是否自愿参与其中,或者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否有自由与弹性,个人的主体性与尊严是否被尊重。

三、欺凌行为的类型与相关因素

欺凌行为的方式一般由肢体欺凌慢慢发展成语言或社会控制的欺凌方式。随着教师及家长对肢体欺凌的制止,年龄越大的儿童使用的欺凌方式转向于言语伤害或同伴对受欺凌者的关系疏离。有关欺凌行为的类型与相关因素,详加说明如下:

1. 欺凌行为的类型

欺凌行为本身即是一种伤害性的行为。对于各种欺凌行为的类型,可以有以下的分类:

一是关系欺凌,它主要是操弄人际关系,与语言欺凌经常一起发生。两者是属于欺凌发生刚开始阶段。

二是言语欺凌,虽然肉眼看不到伤口,但它所造成的心理伤害,有时比肢体伤害更严重。此行为通常伴随着关系欺凌。

三是肢体欺凌,它是临床上最容易辨认的一种形态,是教育工作者最常关注的一种形态。

四是性别欺凌,它是指受害儿童被他人用与性有关的有害语言、行为或影像等实施的侵犯。

五是反击型欺凌,它主要是指受欺凌者因长期受到欺凌而给予反击的形态。如美国发生的多起校园枪杀事件,即属此类。

六是网络欺凌,上述所属的欺凌行为皆可使用“网络”来执行。此方式不受任何限制,可能导致的伤害更大,影响更远。例如,有女影星因为被网络欺凌,受不了折磨而轻生,这种类型就是属于网络欺凌。

2. 欺凌行为之形成因素

(1)学生个人因素

笔者在相关的研究中指出学生成为欺凌者的因素主要有:学业上的挫折感;学生有欺凌行为的责任主要是大人不够关心孩子,以致于孩子认为只有一种方式可以在欺凌环境中生存,就是倾向有暴力的行为;没有楷模可作为典范;在家庭中受到暴力对待;家庭对孩子漠不关心;孩子结交不好的朋友;人格及品性失常 [1 ]。

欺凌行为形成因素中的个人因素,主要包含下列要项:欺凌者因欺凌行为受到欢迎,而增强其欺凌行为的意图;欺凌者因欺凌行为享受到支配权力;欺凌者在各种环境下都处于心理负向的状态;欺凌者对于受害者产生妒忌的心态;受害者的人格特质有“负面支配性”、能力弱势等特点。

(2)家庭因素

依据笔者的研究,欺凌行为形成的家庭因素主要包含下列要项:一是父母忽视管教或态度冷漠且不一致,易导致孩童没有同理心,容易造成孩童在学校欺凌他人与被欺凌的情况;而父母的管教开明且权威,则孩童比较不易在学校欺凌他人或被欺凌。二是家庭从事特种行业或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也容易受到欺凌 [1 ]。

(3)学校因素

Sharp [5 ]认为,文化因素很容易让这些学生成为被欺凌的目标。不同种族的文化很容易造成一些负面的印象,致使这些孩子无法被融入友谊之中,进而在不友善的校园中成为欺凌行为的受害者。除此之外,她还提到一个现象:“就算这些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很优秀,但是,到了公共的场所,例如等待校车时,他们还是很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笔者认为欺凌行为形成因素中的学校因素主要包含下列要项:一是学校的不友善氛围会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增加;二是教师管教方式的冷漠,会使欺凌事件的发生率较高;三是受害者的沉默忍耐,无法有效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 [1 ]。

(4)社会因素

邱珍琬 [6 ]指出,大环境及社会本身对于性别角色的要求,鼓励竞争比较,加上媒体传播之力,这些都是欺凌行为易发生的社会环境。“以暴制暴”是社会环境的结果,“观察模仿”也是社会环境的力量。

Sharp [5 ]提到媒体的影响力,认为:“谁能忘记那些在电视传媒中,对学校新生那种恐怖的虐待方式?”这些孩子在进入学校时,就已经成为被嘲笑、被攻击的受害者。

综上所述,欺凌行为形成因素中的社会因素主要包含下列两项:一是传递暴力行为的社会风气,容易产生校园欺凌事件;二是社会氛围对于性别的不友善,强调以暴制暴,容易产生校园欺凌事件。

因此,在欺凌行为的形成因素上,学生本身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只要处在不友善的环境中,就容易产生欺凌行为。在家庭因素上,父母的管教方式与学生欺凌行为有高度相关。因此,家长在管教上,应保持处罚上的一致性,并对孩子适时关心,才不易产生欺凌与被欺凌事件的发生。在学校因素上,教师的管教要赏罚分明,并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在社会因素上,应减少暴力影片的播放与传播,以避免模仿行为发生。

3. 欺凌行为之相关因素

(1)性别因素

在欺凌行为相关因素中,性别的因素主要包括下列要项:其一,就男女性别而言,男学生受到欺凌的情形比女学生多;其二,男学生多涉及肢体欺凌,女学生多涉及语言及关系欺凌;其三,教师的刻板性格印象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表现,而导致欺凌事件的发生。

(2)年级因素

有关年级因素影响欺凌行为,相关的研究结论并无一致的看法。笔者认为在欺凌行为相关因素中,年级的因素主要包括下列要项:第一,一般而言,肢体攻击行为高年级多于低年级;第二,在初中,肢体欺凌以初中二年级发生率较高;第三,年级的差异会影响到欺凌行为的类型及发生率。

(3)学业成绩因素

笔者认为学生学业成绩佳而受到同学欢迎,是建立在他们的能力可以成为控制人的权力基础上的。本质上来说,他们的高权力是来自可支配他人。杨宜学的研究结果 [7 ]指出,男生、低学业成就及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受到网络欺凌的程度高于女生、高学业成就及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

在欺凌行为相关因素中,学业成绩的因素主要包括下列要项:一是无论成绩的好坏高低,皆可能产生欺凌行为;二是学业成绩佳的欺凌者,其权力的掌控是能力的展现之一;三是学业成绩不佳的受害者,遭受到各种类型欺凌行为的比率较高。

四、欺凌行为之影响

欺凌行为是在群体中所形成的暴力行为。参与者包含绦衅哿栊形之欺凌者、欺凌行为之受害者、处于欺凌行为当中却非欺凌者也非受害者的旁观者。这三种角色的并存,才能产生了一个完整的欺凌行为,也才能够在校园内上演欺凌。

欺凌行为的相互关系是指欺凌者、受害者、旁观者三者之间的行为。欺凌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而这种互动关系存在着权力、人际关系的不均现象。

1. 欺凌者及其影响

校园欺凌者有几个特点:强壮、自信且冲动;与受害者同龄或稍长;对任何人都具攻击性,包括同学、家长、老师和兄弟姐妹;出身于充满敌意、忽视孩子的家庭;父亲有攻击倾向或十分冷漠;身边都是同类朋友;亳不同情受害者;为了刺激、权势和控制欲而欺负别人。

欺凌者本身有以下的特质:心态较坚强、无同情心、以伤害他人为乐;滥用权力、掌控他人、支配他人欲望较强;个性具攻击性、充满敌意、冲动、报复性高。

欺凌者受到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要项:一是儿童时期对于欺凌行为未加控制,成人后易发生刑事案件;二是学习时期对于欺凌行为未加控制,进入社会后易使用相同手法来与人相处;三是短期影响会更有权力与势力,长期影响则是出现行为。

2. 受害者及其影响

邱珍琬 [6 ]认为受害者除在体格上较为瘦弱外,也表现为孤单、安静、少朋友、较神经质、较不会为自己出气、看法较悲观等心理特质。笔者认为受害者的特质有:性格上倾向于敏感、退缩、谨慎;缺乏果断力;社交能力较差;低自尊;男性相较于同学较弱或个头较小;女性在生理外表上较无法吸引同学;害羞,朋友较少;与大人的关系较同学好;有些不同于常人的问题,如学习能力差、种族歧视、性取向和生理上的问题等;有过度保护自己的父母亲。

综上所述,欺凌受害者本身包括以下特质:受害者的外表上较为弱势、性格上较神经质、安静、悲观;低自尊、有过度保护自己的家庭;不预期的失常态度、缺课、对学校活动参与度低。

此外,研究发现欺凌受害者受到的长期影响包括:低学业成就表现、缺课、药物与酒精滥用和自杀行为的发生,都与在学校场域中被欺凌有关 [5 ]。具体表现为:身体的伤害;辍学;翘家;有人因此讨厌家人;怪罪同学没有出手帮忙而讨厌同学;觉得自己很差劲;消极地任人欺凌。

五、不同欺凌类型行为之因应策略

欺凌行为存在于校园之际的当下,就应有相对应的策略来因应。学校的所有成员,无论是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及教师、学生,包括欺凌者、旁观者、受害者等,都应为友善校园尽一份心力。

1. 关系欺凌之因应策略

笔者在研究中指出,受到同学欢迎,学业成绩良好,有高自尊,在团体中是领导者的欺凌者,较常使用关系欺凌 [1 ]。女性较为喜欢使用这样的欺凌方式,因为它不容易被教师发现。这样的欺凌方式主要是耳语和社会关系的孤立。就是因为如此,在研究报告中都显示女性被欺凌次数比男性要来得少。因此,关系欺凌之应因策略主要是班主任应该去真正了解学生在班级内是否有被其他同学孤立的现象。

2. 言语欺凌之因应策略

言语欺凌是最常发生的欺凌行为,但是,班主任却是最少回应的。因此,当班主任发现学生无论是开玩笑或是故意采用不当语言来嘲笑他人时,应立即制止,并建立言语规范的界限;宁可严肃去看待学生之间的不合宜玩笑,也不要因为长期放任学生使用嘲笑的言语而给予学生形成言语欺凌的机会。

3. 肢体欺凌之因应策略

有些受害者会认为自己是做错事情,所以才会被欺凌。而有这样的想法的受害者更易被一再欺凌,如果没有被欺凌,反而会认为自己在班上不受欢迎。这样的受害者,在停止欺凌后甚至开始有自我伤害的念头。当班主任面对这样的受害者时,处理的焦点应放置在改变受害者的想法上,告诉受害人任何人都不应使用欺凌的方法来处罚另一个人。

因此,肢体欺凌之因应策略主要是不该出现在班级上的行为举止,班主任皆应立即制止。打闹与开玩笑,甚至冲突等行为,都不应在教室内发生。一旦发生,班主任应给予公平而一致性的处理。赏罚分明的班主任,是有效制止肢体欺凌的主体。

4. 性欺凌之因应策略

性欺凌的具体行为包括:性或身体部位的不雅玩笑、嘲笑或评论;性取向或的嘲笑;散播或传递有关性的不实纸条或谣言;侵犯身体的动作。因此,在性/性别欺凌之应因策略上,无论是在言语或肢体上,班主任都应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模范,不应使用相关性与性别不平等之言语来教学,也不应针对学生之性别而使用不对等的教学策略,以避免形成潜在不平等的教学氛围。

5. 反击型欺凌之因应策略

班主任由于漠视受害者在学校所受到的欺凌,致使受害者感到无力感,因而做出极端而无法挽救的事件时有发生。例如,从一般的威胁发展到校园枪击事件。这些犯案者,都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

因此,反击型欺凌之因应策略,需要班主任平时多P心学生,用心去观察学生一定可以有效预防欺凌行为的发生。学生们之间的打闹或许不容易区辨,但是,班主任若能采取宁可立即制止打闹行为,也不让打闹行为演变成欺凌行为的做法,势必可以有效阻断欺凌行为的发生。

6. 网络欺凌之因应策略

网络欺凌之所以非常难以控制与预防是因为它通常是发生在学校及教室之外,而且多数使用网络欺凌的欺凌者自认为不会被抓。因此,这样的欺凌对于学校教育者而言,是很棘手的问题。

笔者在相关的研究中曾提出反网络欺凌的做法:一是在课程教学中就应教导学生使用网络时应遵守的规范;二是建立反网络欺凌的班级气氛,例如禁止散播谣言及不雅图片或影片;三是学校应鼓励学生举报网络欺凌者,应掌控学生在学校电脑中传输的内容;四是教师应警示学生网络欺凌是直接与间接欺凌之一,使用网络欺凌就是违法行为;五是明确定义网络欺凌并告知可能的伤害;六是学校领导者应鼓励教师与家长一起执行反网络欺凌的政策 [1 ]。

网络欺凌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涉及所有的欺凌行为,同时,它发生的地点不只是在学校教室里,它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所以并不容易控制。多数学生认为它不容易被抓到,就算被抓到也没有证据证明这样做有任何的伤害。但是,网络欺凌的伤害绝对不是学生天真好玩的游戏,它也不亚于任何一种形式的欺凌。

六、学校在行政与文化上之因应策略

学校的反欺凌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多数的欺凌事件是发生在班级之外。学校的反欺凌政策建议如下:第一,建立反欺凌的环境与氛围,校园欺凌事件是不可接受的;第二,所有相关人员都必须接受反欺凌的教育训练;第三,任何人都不应该被欺凌;第四,清楚地定义并规定反欺凌政策,让全体师生皆可清楚理解;第五,让父母亲清楚知道学校反欺凌的政策,让学生明白实施欺凌行为的后果是什么;第六,让所有的家长及师生都必须知道欺凌后果的严重性。

综上所论,学校行政组织必须建立反欺凌的条约并赏罚分明,以形成学校反欺凌的文化。行政人员必须帮助教师去区辨欺凌与玩闹之间的不同,甚至帮助教师去搜集相关资料,作为教师教学上的反欺凌教材。有效的反欺凌政策是师生需要时间去了解和接受的,行政人员应给予教师与学生在反欺凌上的支持与帮助,让整个学校借由学生与教师在教学上的集体合作,形成公平而又安全的学校环境。

七、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之因应策略

在班级管理中,笔者曾提出班主任的反欺凌策略明细:建立彼此尊重的班级气氛;鼓励学生遵守反欺凌的班规;在课堂中随时随地尊重他人;建立学生反欺凌的决心;在课程内设计反欺凌教案;在角色扮演、创意写作、合作学习中把焦点放置在同理心与同学关系的建立上;反欺凌及网络欺凌的政策请家长协助;学校应明定欺凌之定义及无法接受的范围;反欺凌政策中应对新同学友善欢迎并提供相关的咨询途径与手册;对欺凌者与受害者提供一对一的协助与辅导;对受害者提供人际关系的建立技巧;全体成员随时对反欺凌提供建议;教师应教导学生如何面对欺凌事件 [1 ]。

Ben Whitney [8 ]认为:资深的教师应有能力观察到学生非意外性的受伤或是表现出的沮丧;在处理事件上,不要一次问受害者太多问题,友善地给予支持,必要时交付专业人员辅导;在关怀上要小心谨慎,避免受到误解,并总是保持最大的关心;任何不适合的碰触,对孩子而言都有可能是一种欺凌,类似这样的行为都可能构成一种犯罪;教师勿处罚孩子,必要时交给专业人员处理;观察到的任何状况,都应与专业人员沟通分享,以确定事实;告诉家长,与家长一起关心。

笔者认为旁观者是有义务及责任去预防及制止欺凌事件的发生。在处理欺凌事件上,不要把重心放在欺凌者向受害者道歉上,这样的做法,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很容易在教师不在现场时,让受害者再次被欺凌者伤害。

综上所述,班主任在课程与教学的设计上,应包含社交技巧的训练,如角色扮演、创意写作、班级开会等。这些课程设计主要是帮助学生确立新的态度并建构班级人际关怀的气氛。因为,同学关系的好坏才是反欺凌政策能否成功的关键,而旁观者是否参与,更是反欺凌能否成功的核心。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应该建立友善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彼此之间合作与和平相处。一旦有任何学生超越此界限,就应给予立即有效的制止,这样才不会姑息养奸、养虎为患。

八、结 论

在处理欺凌事件上,预防胜于治疗。许多学生并不清楚何谓欺凌,大部分的学生都以为只有被打或是有受伤害,才称之为欺凌。但是,事实上,欺凌不只是肢体欺凌。班主任应教导学生认清各种欺凌之形态与内容,而非把预防欺凌或是制止欺凌行为的重责大任,加在自己或是所有教育者及行政人员身上。

学生之间的玩笑在无法分辨时,应适时制止,避免擦枪走火,防止演变成言语欺凌或其他形式的欺凌行为。对于欺凌者,应确立惩罚机制;对于旁观者,鼓励其正义感,对观看欺凌行为而未通报者,应连带受处分。真正行为不当的是欺凌者而非受害者,因此,对于受害者的保护需要有专业而有效的策略,避免受害者再次受到伤害。

参考文献:

[1]林进材.台湾地区中小学欺凌行为及因应策略之研究(2016)[R].

[2]Tom V. Savage,Marsha K. Savage. Successful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Discipline:Teaching Self-control and Responsibility[M].SAGA Publishing Inc,2009.

[3]Olweus D. Bullying at School: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M].Oxford:Blackwell,1993.

[4]Meyer,Elizabeth J. Gender,bullying and harassment:Strategies to End Sexism and Homophobia in School[D]. Teacher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2009.

[5]Sharp S. School Bullying:Insights and Perspectives[M]. London:Routledge,2008.

[6]邱珍婉.小W校园欺凌行为与对应策略[D].屏东:台湾屏东师范学院,2001.

篇4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思想德育;教育

在提出“应当从战略性的高度重点建设中国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育应当将思想德育工作放在战略性位置,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需将“传道”放在首要环节,即思想道德教育放在知识讲授之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德育工作,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工作,其在实践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现实性问题,学生出现的问题,根源在于教育制度和理念建设的不足,鉴于此,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正视其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提升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质量的新渠道。

一、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1.农村中小学“德”与“智”发展现状

当前,在我国农村中小学,重视“智”的发展,忽视“德”的发展是普遍现象,虽然强调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多年,但是由于考试机制的存在,应试教育离不开中小学教育的舞台,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时有冲突,中小学通常都将知识教学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农村的中小学生在升学压力的背景下,思想道德教育中“德”与“智”这两个本不冲突的因素,成为了两者必须选其一的问题。与此同时,对于学生的德育情况考核机制还停留在传统的科目考试成绩为主,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通常比较僵化和走过场,对于其重视程度也很低,通常将对于德育的认知代替了行动,对于德育评价的模式僵化,科学性比较差,这就导致农村中小学对于德与智的平衡性把握有限。

2.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现状

我国当前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其实效性在不断提升的基础上,针对性弱的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很多农村中小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都没有科学的机制体制,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变化,需要制定新的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制度、方法,缺乏科学有效的良好标准来进行新背景下的德育工作开展。学校对于德育工作的考核成绩应当纳入在整体的考核当中,学校在整体的德育工作计划制定中,应当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行之有效的方式,而不是生搬硬套的老办法,应当遵循教育的基本分析方式,认识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当前时代的发展背景,同时尊重农村中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进行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的创新发展,保障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家庭与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不仅仅教育机构,各个地方的社会行政部门也都认识到对于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渠道,从社会和家庭的角度对于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补充教育。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社会中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认识责任感不全面,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家长和社会只需要依赖于学校、问责于学校即可,这一思想就导致当前我国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程度十分有限,难以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同时,学校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没能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教不得法的问题广泛存在于当前的农村中小学当中。

二、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其存在的问题仍需要受到教育从业者广泛的重视。主要问题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落后,另一方面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不够,很多学校对于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都不够全面。例如,在2016年5月,针对农村中小学思想教育问题,甘肃省就下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对于甘肃省的中小学进行综合整治,对于网络暴力、肢体暴力等手段进行的校园欺凌进行集中整治。然而,就在2016年9月,微博上传播的一段《定西市工贸中专文峰校区校园暴力》视频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时常1分23秒左右的视频拍摄于学校围墙旁,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学生背对着围墙,另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学生狠狠的抽了她一耳光,随后打人的女学生脱下了校服,再次不停的扇对方耳光。同时,她还不断的用陇西方言责骂着被打女生。被欺凌女生反抗无力不断哭泣,经过媒体曝光后,目前,被打女学生已经回校正常上课,学校也对打人的女学生进行了相关处置。

不仅如此,也追究了打人女学生的监护人的责任,对于被打女学生及其监护人进行赔礼道歉,同时保证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工作。这一事件,深刻体现出我国当前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没能真正实现道德教育工作的意义。同时,教育从业者当中也存在着道德教育不够耐心、科学,奖罚机制不合理,对于学生的培养耐心和态度不同,没能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因而校园欺凌,体罚事件偶有发生,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也会对于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了不良循环。对于部分突发事件,例如校园欺凌事件,应当特殊问题特殊处理,在事件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推动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入发展。

三、结语

作为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应当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进行教育策略的探讨,从农村中小学“德”与“智”发展、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和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三个角度进行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为我国培养出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良人才。

参考文献:

[1]浦明磊. 试论德育管理问题不足与解决策略[J]. 亚太教育,2016,22:193.

篇5

关键词:高中校园;安全工作;意见

校园安全一直都是校园建设的核心话题,近几年来,校园安全事故频发,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不小的伤害,也在家长和教师心中敲响了警钟,校园安全事件,关乎家长、学生和教师等多方面的利益,做好校园安全工作,也是高中教学管理的核心工作。下面,笔者将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从人文角度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做好安全防范

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在进行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落实安全教育。高中生与初中生、小学生已经有了较大的不同,他们已经有了独立的意识,对于许多问题,也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对安全问题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因此,在落实安全管理工作的时候,教师要学会改变自己的管理方法,科学管理。

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教师应该从人文角度入手,让学生感悟到安全的重要性,强制性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做什么,禁止做什么,这样很容易引发渴望独立的高中生的反感,有些学生甚至因此想要挑战一下教师的权威,使教学适得其反。但是,教师如果能够站在人文的角度来进行安全管理的话,效果则会大不相同。比如说,针对校园中频频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些事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同时,还可以播放一些与校园安全有关的宣传片、故事片,在情感上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认识到安全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提高警惕。

二、既要对学生进行安全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实践

高中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仅仅只是依靠墙上的几条标语,教师的一些理论知识讲解显然是不够的,为了真正地落实校园安全工作,教师除了需要做好安全管理的宣传工作以外,还需要加强实践,训练学生的逃生技能。例如,针对一些常见的地震、火灾和校园意外伤害等事件,学校一般都会定时进行演练,但是这种演练,还存在有较多的问题,如有的学校对安全工作的认识不到位,认为演练浪费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演练的过程中,过于形式化,使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并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此外,还有部分学校,由于缺乏条件,在进行安全训练的时候,训练也不是很到位,学生掌握的安全知识只是一些皮毛。

基于这样的原因,在进行校园安全管理,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的时候,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观念,这样他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体会才会更加深刻。此外,安全逃生技能的训练也需要落实,例如地震逃生训练,不能只是简单地拉响警报,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到操场就完事。因为在真实的生活中地震往往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在这一瞬间可能会有很多的意外发生,这些情况都是无法预料到的。所以在进行逃生演练的时候,不能仅仅只是将学生集合到一起就足够了,还应该注重对细节上的训练,让学生知道意外发生的时候,有哪些应急措施,如何自救等。通过这样的训练,真正地落实校园安全工作。

三、建立校园安全训练制度,建设全员防护体系

校园安全工作维护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具体的工作实施者,却是以教师和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为主体。为了切实保障校园安全工作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应当在校园里建立相对完善的校园安全巡视制度,这样才能进一步确保高中的校园安全,尤其是一些寄宿制高中,更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例如,在校瘸闪⑿T鞍踩巡视小组,每天定时在校内巡视,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地采取措施,处理好这些安全问题。同时,安全制度的完善也不特别重要,高中生的心理虽然成熟了不少,但是他们正处在青春期,性格冲动,平时学生可能会因为一些小摩擦而出现打架闹事的现象。所以,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制度,让学生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除此之外,在必要时期,对于校园安全管理,可能还需要借助一些外界的力量来维护,例如政府的力量、家庭的力量,在进行校园安全管理的时候,也需要处理好政府、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安全保驾护航,建立和谐安定的高中校园。

总之,安全工作重于泰山,在进行高中校园安全管理的时候,教师要学会从多方面入手,让高中生认识到安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学会与同学和谐相处。同时,学校也不能有所懈怠,必须将安全管理工作放在教学发展的第一步,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保证学生的安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思想品德 法律意识

思想品德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无论是对法律法规的认识还是对个人基本权利的了解,都与之有着密切的关联,初中思想品德不但承担着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责任,还承担着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作用。新课改指出,初中思想品德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使学生逐渐成为拥有良好三观的“四有”公民。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标,思想品德教师需要围绕着新课改提出的具体要求来开展自己的教学活动,同时为了加强对学生法律知识和良好品德的培养,教师还需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注重因势利导的进行教学。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达到新课改规定的任务,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三年的教学使学生逐渐拥有较高的法律意识,让学生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新课改指出,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需要让学生逐步理解遵守学校制定的规则,让学生初步了解国家法律制定的意义和目的,然后慢慢的使学生具有运用法律来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法律与人们的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初中思想品德是初步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课程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需要注重运用这些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规章制度。在我国大到国家宪法,小到各行各业的法律法规,都是有明文规定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法律意识比较粗浅,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时间比较多,接触的事件比较少,因此对于哪些行为是合法行为,哪些行为是非法行为尚分辨不清,这就容易让学生陷入识法不清的盲区。在初中这个阶段,学生们生活的环境比较单纯,但也有些学生一念之差就去偷拿了同学的文具或者财物,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防患于未然,在偷窃事件未发生之前,就需要反复的对学生强调偷窃的违法性。众所周知,偷盗他人财物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也对盗窃罪规定了具体的量刑标准。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因而思想和生理发展都比较稚嫩,为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法律知识,分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思想品德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就需要反复对学生强调哪些行为是违法的。

譬如偷窃,可能小时候孩子偷拿家里的小物件,如果不及时的制止和进行教育,那么孩子长大了可能就会往歧路上发展,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为了防止发生这种令人痛心的情况,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知识,因此在日常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努力促使学生了解各种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这有助于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树立健全的法制观,也有助于让学生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要求思想品德教师注重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都处于身心发展迅速的青春期,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度比较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使用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觉得非常枯燥和无趣。一旦学生对课堂的参与不高,教师所讲的知识也就进不到学生的脑子里去,学生学习起来也就没有什么效率,教师的课堂也就显得低效且乏味了,如此一来,课堂里只有教师独自对着空气宣讲,学生的学习劲头低下,最终就会使思想品德这门课程达不到培养学生健康价值观和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的目标了。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选取一些法制报纸中的某一个案例发给学生,然后在课堂上来为学生进行讲解。法制报纸上的案例通常贴近生活,教师可以特意选取与学生的校园生活贴近的一些案例来为学生进行讲解,这些案例能够使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得到集中,使教师的普法宣传更有成效。

再如,现如今校园纯净风气受到了污染,学生之间也存在着欺凌和排挤同学的情况,为了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和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选取电视上的一些校园案例来为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逐步认识到欺凌同学的错误性。这些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学到更多的法律知识,也有助于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因此是需要引起教师重视的。

最后,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发展还不全面,这个阶段学生的法律意识也比较淡薄,教师作为向学生传播法律知识的重要桥梁,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为了使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教师需要从自身出发,运用自己所学的思想品德知识,维护自己的法律权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为学生们传递法律知识的权威性。例如思想品德教师在购物时买到了不合格的商品,然后利用法律武器退回了这些商品,根据自己的这次行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同学们探讨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合法的,自己的哪些权益受到了侵犯,而自己退回不合格商品又受到了哪些法律的保护。这种以亲身经历来进行教学的方式能让学生们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们明白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

二、注重维护师生关系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除了要让学生们初步了解法律知识以外,还需要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品德,例如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为了让学生们逐步形成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教师需要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7

关键词:大学;友爱;友爱教育

2013年,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舍友林森浩投毒后死亡。2016年4月,大一学生芦海清被室友滕刚砍杀致死等类似事件一次一次发生。近几年,高校校园伤害事件一次次走进人们的视野,美丽的校园用鲜血一次次敲响高校友爱教育缺失的警钟。学生在长大成人过程最重要的场所———学校中没有得到过友爱的滋润,只是一味地被家长、老师驱逐着去学习、去提高考试分数。一些高校老师甚至在课堂上公开对学生宣扬“不成功不要来见我”的所谓成功哲学。《新周刊》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是一个物质丰盛、诗意寡淡的时代,一个盛产亿万富翁、欠缺生活家的时代,一个“有一种毒药叫成功”而人人饮鸩止渴的时代,一个集体沉迷于高速工作、功利社交、名牌消费的时代。

一、友爱的缺失

当今危害社会安定的原因之一就是友爱的缺失,不只是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缺失友爱意识,事实上与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人们相比,现在的我们都缺少了崇尚友爱的态度。当前普遍的校园欺凌事件和高校伤人事件,其主体是作为正在接受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更是直击了当今社会友爱缺失的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友爱的回归,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但现实是社会中友爱的极度缺失,其中对于友爱教育的缺失是其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在日常交往和家庭交往中,某些家庭成员的不当行为也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加之学生群体的年龄特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还处于完善阶段,在忽视友爱教育的社会背景下,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缺乏与同龄人交流和建立友爱关系的能力,因此在和其他同学相处的过程中,这些孩子做不到体谅他人,友爱他人,也很容易导致摩擦和矛盾的产生,如果又不能妥善有效地解决好这些问题,将很有可能酿成惨剧。现在每一个孩子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因而学校在学生友爱观的培养方面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二、从课程方面看友爱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的本质是求真育人,一个人主动接受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生存技能和学历,更重要的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心灵得到完善的发展,成为一个友爱正直的人。反观当前高校发展阶段,重学习轻德育,友爱教育被忽略。上述血淋淋的教训也更加凸显出友爱教育在大学中的重要性,友爱教育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大学课程设置中注重人格修养的课程基本就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该门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活和人生发展,保持身心健康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有价值的精彩人生,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加强自我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增强法律意识和树立法治精神,我国的宪法精神与法律制度。从仅有的这一门课程中的主要内容看,虽然思修这门课涉及一些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识,但排除爱国主义和法律意识部分,关于友爱的分量少之又少。然而现实学习过程中,这门学习负担并不重的课程在很多大学生的观念中却还是属于“必逃”的课程。那么在大学四年中,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最后阶段,友爱教育又能占多大的分量呢?不禁令人反思目前难以解决的一些校园矛盾、校园暴力是否与此有关,那些本应该像亲人一样相处的同窗、舍友最后却只能落得“感谢舍友不杀之恩”,更是不知道有多少同学一语成谶,鲜活的、有无限可能的生命终结在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刻。很显然,加强高校的友爱教育,增加高校友爱课程已然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事情。年轻人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具有极强可塑性的一代人。在课程中灌输友爱思想,让学生深刻了解友爱观的基本内涵,并且进一步把友爱融入生活实践当中,不断地践行和发展友爱,这将是友爱重拾的关键环节。同时友爱观的弘扬绝也不应局限于大学课程外在形式的灌输,更应内化进每个人的价值理念当中,成为大学生们的行为准则,否则再成功的大学友爱教育都会因与社会现状的脱节而成为空中楼阁,毫无实践意义。

三、从教师教学方面看友爱教育的重要性

在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国人眼里,老师的传统印象就是一个不露笑色,持着教鞭的严厉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教育的不断完善,教学类型不只包括教授法,它还包括启发和友爱的方面。教授法适合进行一门课的系统教学,启发法适合一些导论性的课程,比如伦理学之类的课程。但是无论教授法或启发法,都可以充满友爱。友爱教学的标志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热爱(相互友好接触)。学生只有在接受了所学的东西时才会去学习它。如果教师本着一种友爱精神与学生共享有关目标、课程和程序方法方面的某些决策职责的话,他们就更可能赢得为取得教学成功所必需的学生认可。教师不必放弃他们的权威地位,但他们也不应该像他们经常所做的那样在行使权威时过分独断专行。这里权威包含着权力和专门知识两种含义。学生自由地学习,尊重教授的专门知识,这比一味顺从教授的命令更可取。教师用友爱的态度去传授即使高深的学问,也能够使学生如沐春风。在友爱的教育方式熏陶下,学生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这种爱的缺失,它引导学生与其他同学的交往,实现自我与他者的相向认识,通过同学更清晰地认识我们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实现自我建构、自身幸福。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友爱的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大学生在相互的交往中展现自身的潜能,培育对同学的的尊重与宽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可以培养大学生作为现代公民重要品质的友善德行。大学应该大力宣传友爱观,设置友爱课程,倡导友爱教学,形成关于友爱的讨论,刮起友爱之风,让友爱观深入人心。友爱观的回归,有助于缓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种种矛盾,维持社会安定和谐。

四、结语

“友爱”不同于“友善”,友善是指对待他人的态度,友爱在友善的基础上更多了一层含义,友爱是用友善的态度和情感对待所有人。友爱对于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我们的社会目前急需一种平等普遍的友爱情感,这种普遍平等的情感使得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也能获得社会的关心和善待。融洽相处互帮互助,友爱的情感有助于我们与他人的交流、了解和保持融洽。因此,大学生要用友爱来要求自己,自觉培养友爱意识,这是社会对个人最基本的要求。友爱的社会,也是个人最需要的社会价值情感。友爱教育的提出对于我国社会思想道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一直在倡导与人为善,与人和谐相处,因此培养大学生友爱观不仅关乎公民层面的思想道德教育,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社会伦理。重视友爱教育的培养不仅可以弘扬与人为善的传统文化,更可以彰显与人为善的时代精神。由于社会转型的逐渐深入,当代大学生受多元思想的影响日益深刻,大学生思想多元状况也逐渐显现出来,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大学生的友爱教育问题,对于使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之人,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都有着值得肯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8(11):40-42.

[2]王桂梅.呼唤诚信友爱,构建和谐校园[J].高教论坛,2011(07):9-11.

[3]王翠华.友善价值观:大学生成人的重要之维[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72-76.

篇8

一、加强班子建设,转变办学思想

学校党政工一班人通过不断地学习,牢固地树立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着眼孩子的终身发展,为孩子的终身幸福负责”作为办学理念。把“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出泉沟小学教学条件相对南部山区是比较落后的,我们承认落后,但不甘落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教师队伍建设、学生自主管理两方面抓起,创建和谐、进取的人文环境,塑造一支德高技强、团结奉献、勤学善研的教师队伍。

班子建设的目标是团结、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班子建设实行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团结协作的原则。班子建设坚持贯彻“集体领导,会议决定”的要求,做到了大事研究,中等事讨论,小事通气。

二、强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本学期由于各方面原因,缺乏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师,年轻的张飞燕(工作时间仅有两年),勇挑重担,担任六年级数学教学任务;我和井文录老师及时调整到数学学科。因此,我们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对教学管理重心下移,走出办公室,走进教室,走进教材,走向学生。一是所有领导均担任语数英学科教学。二是对青年教师夹磨锻炼,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三是结合课改,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校内定期举行各种培训。四是认真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和备课专题研究。认真进行说课和评课。五是强化了上班纪律,实行了专人考勤制度。六是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工作。通过艰辛的努力,我校的广大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广大父老乡亲交了一分优秀的答卷,学期末统考的16个学科中,出泉沟小学取得了8科第一四科第二的好成绩,也用事实证明我校的领导班子是团结、务实、勤政、高效的;我校教师个个业务精湛、求真务实、安贫乐教。

三、深化改革,提高办学综合效益

在后勤和建设方面,我们始终坚持因校制宜,内涵发展,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学期初召开就餐学生家长会,由就餐学生家长成立家长委员会,由家长出面为学生准备午餐,先后四位家长到校为学生做饭,保证了学生中午的就餐问题。二是依据上级相关资助政策,圆满顺利的完成了2017年秋季资助工作,家长满意率为100%,在南管会组织的专项督导中,收到领导的好评。三是解决了师生及幼儿园冬季取暖问题,在陈主任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投资8.4万元,购买了10台3P、两台1.5P空调,并且新接三项四线电,保证学生取暖。

四、抓大事,确保学校稳定

安全工作是学校的头等大事,稳定是改革的基础,稳定是效益,稳定是生产力,稳定孕育着发展。在安全卫生方面,学校随时紧崩这根弦,警钟长鸣。一是组织机构建全。二是分工负责、任务明确。三是坚持开会必讲安全,天天必讲安全,营造了一个“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氛围。四是坚持一月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和学校一期两次专题讲座制度(冬季森林防火专题教育及预防校园欺凌讲座)。五是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学习有关安全文件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并和家长签定责任书,形成了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安全工作的格局。六是利用即将淘汰的灭火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并及时更换了26个灭火器。在近一学年里,全校师生平平安安,无一事故发生。无一人上访和告状,学校内外环境稳定。

五、抓德育,提高学生素质

1、注重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特别是班主任队伍建设。

坚持每周一次主题班会和每月一次班主任会议。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采取自主与集中相结合,实地培训与个体带动相结合的形式,对教师进行了师德、师能的专项培训。加强师德教育,签订师德承诺书,通过学习提高了教师的管理水平,评选了教师和学生“四德榜”。

2、抓好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首先,加强了升旗礼仪的培训,周一集中升旗,周二至周五由升旗仪式各中队轮流升旗,每次升旗均要奏国歌,德育教育重点是爱国教育,爱国教育先从升旗仪式开始。其次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和《新编三字经》为重点,开展以“路队、纪律、两操、卫生、礼仪”为内容的常规评比活动,工作中加强对学生指导,利用晨会、班会、升旗、广播、板报、队会等形成进行强化教育,这样既扎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又为学生今后做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结合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组织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

篇9

摘 要:学校后勤工作效率的提升与质量的提高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有效后方保障,后勤社务工作的良性运转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学生生活学习质量的提升。舍务工作主要是为了确保住宿生在生活中能够安全健康,为学习开辟通畅的道路,让家长将学生送入校园后无后顾之忧,良好的舍务管理也能够辅助教师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现阶段舍务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安全与学生自律管理是舍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现阶段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后勤舍务管理的改进措施,以期为舍务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学校;舍务管理;安全工作

一、中学学校后勤舍务管理现状

1.W生安全意识淡薄

中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未成年阶段,这些学生还应当接受社会和学校的保护,目前,中学教师普遍发现学生对自身和他人的安全意识都比较淡薄,安全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障,一个人不论学习如何,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我们总是发现在舍务管理构成中学生对一些明令禁止的规定依旧偷偷违反,包括违禁电器

的使用,违禁电器之所以违禁是因为使用不当会发生灾害性的

后果,例如,某大学由于插线板和充电器使用问题,导致插头过热造成火灾。这一事情如果发生在年级更低的学生身上,那么后果会更加严重,除此之外,学生欺凌事件也是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隐患,住校生在心灵和生活中往往得不到重视,因此,此类事件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2.学生自主管理能力较弱

这个年代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和“小公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有很多学生不习惯住校生活,认为这种管理过于约束自己,但是树要成材需要修枝剪叶,人要成才也需要规范的管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较弱主要体现在作息时间不能严格按照宿舍要求执行,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自己不知道如何解决,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较弱,什么事情都依赖家长。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想家的耽误其在校学习。

3.教师管理舍务意识有待提升

教师在舍务管理方面存在两种偏激的意识,一种是管理过松,一种是管理过紧。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最重要,因此,忽视了学生住校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这导致舍务管理存在困难,有些教师则太过重视接近于军事化的管理,笔者听说有的中学晚间查宿,看到学生在熄灯半个小时之内上厕所就要扣分,原因是影响其他学生睡觉,然而扣分到一定程度就要求学生回家反省,这种形式会导致学生处于紧张的状态,天天担心自己是不是扣分,影响学生学习。

二、中学学校后勤舍务管理工作对策建议

1.提升后勤服务培训质量与次数

学校应当提升后勤服务培训质量和后勤人员培训次数,通过对后勤人员专业的培养提升后勤舍务工作质量。例如,为了增强舍务管理中安全管理质量,学校首先应当对舍务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包括应急救护、火灾逃生等教学。之后,学校可以组织模拟演习,定期让宿舍管理人员组织全楼学生进行火灾逃生演习,规定逃生路线以避免灾害发生后学生束手无策,通过将逃生理论进行实践,让后勤舍务管理人员与学生都能够进行安全意识培训和提升。

2.增加学生安全意识

增加学生安全意识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入手,在理论上应当定期组织学生学习提升安全技能的相关内容,可以在班主任的配合下播放相关幻灯片,让学生明白违规会出现的危险,例如,播放一些由于违禁使用电器而造成的财产和人身的损失和伤害,之后让学生学习遇到危险采取的措施,在拥有充实的理论作为基础后再进行实践演习,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意识和体验到安全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

后勤舍务管理另一个重点就是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老辈人都说从一个人的生活态度能看出这个人的人品,因此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十分重要,学生住校正是培养学生规范化的良好契机,教师、学校和学生方面都应当加以重视。班主任在管理学生住宿生活时,应当把握好尺寸,既不能过于严格影响学生学习,也不能过于宽松让学生思想放松,教师和舍务管理人员应当从学生心理健康入手,关注学生情绪的波动,避免不必要的事情发生,例如,有些学生由于课业压力过大又没有及时疏通而导致自闭或者暴力倾向。学生自主管理需要通过教师和舍务管理人员的引导进行教学,通过教师和舍务管理人员细心的照顾和管理让学生拥有规范又不缺乏人性的管理,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提升学生生活自主能力。

综上所述,中学生由于年纪尚小,自己的安全和生活都需要多方面人员的重视,因此,在中学舍务管理中应当重视学生安全管理和自主管理,学校定期进行专业的舍务能力培训以提升舍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教师和舍务人员在以规章制度为前提下,进行人性化管理,通过与学生顺畅的沟通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提升学生的安全程度。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中学;班级管理;问题;解决策略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科技领域,都在大步向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教育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课程改革开始,素质教育的提出,都使得我国的人才培养逐步现代化、国际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之下,学生教育工作中的班级管理也开始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可以说,现代中学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班主任班级工作的开展。一方面,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可以保证班级基本的学习秩序。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中学生的叛逆、焦灼心理比较明显,因此,课堂纪律、学习秩序等也较差,这就需要班主任抓好整体纪律,对班级情况进行监管;另一方面,班主任的中学管理工作是关爱青少年成长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日俱增,不管是抑郁,还是犯罪,都与青少年心理疾病相关,而班主任有效的班级管理工作能够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也是中学班级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意义。

虽然中学班级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最近几年中学班级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学班级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法,才能真正实现中学班级管理工作的价值。那么,具体而言,当前中学班级管理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呢?又该如何解决呢?

二、中学班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中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因地区不同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总的来说,当前中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点。

1.中学班级管理理论陈旧

班级管理理论是中学班级管理工作的总指导,其直接关系到中学班级管理的过程和效果。分析目前中学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发现,目前中学班级管理理论多是直接照搬、照抄国外一些管理理论,或是直接延续过去的班级管理理论。众所周知,社会在不断发展,青少年生长的环境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少年群体也在不断变化着,不管是从心理需求,还是从精神需求,都与过去不同。同时,青少年群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各不一样。由此可见,当前中学班级管理就管理理论而言,应当是与时俱进的,更应当是能够解决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各种问题的。但是,从中学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班级管理理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变化都非常小。所以说,班级管理理论陈旧是目前中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2.中学班级管理内容局限

管理内容也是中学班级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其关系到整个管理活动的范围。管理内容直接受制于管理理论,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中学班级管理理论相对陈旧,那么在这样的管理理论之下,其指导的中学班级管理内容,也多是以过去中学班级的实际情况为根据,而未能以社会环境变化以及青少年成长实际情况为基础做出适当的调整。所以在社会生活复杂化以及青少年心理多样化的今天,中学班级管理的内容就显得有些局限。

从目前全国多数中学的班主任工作日程记录来看,其管理内容依然围绕学生的学习成绩展开,着重突出课堂学生学习纪律管理以及学生课后作业安排管理等内容,甚至考试分数成为了一些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唯一内容。而其他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德、智、体、美等内容很少涉及。此外,现代社会影响青少年最多的心理健康问题等,在班级管理内容中的体现也是非常少的,因此,这就直接导致了当前社会上青少年心理扭曲带来的犯罪、打架闹事等多种不良行为,威胁到青少年健康成长。所以说,中学班级管理内容局限,也是目前中学班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之一。

3.中学班级管理模式单一

中学班级管理模式单一也是目前中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可以说,管理模式的好坏是学生能否接受管理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好的管理模式应当是学生参与,并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但是,受班级管理理论的影响,在中学班级管理活动中,教师依然占据绝对的中心主导位置,所以说,在这样的管理格局之下,中学班级管理的模式以班会为主,在中学的课表设定中,我们可以看到每周固定时间的班会课。而在固定的班会课程中,班主任实现班级工作管理的方式也是非常固定的,就是向W生讲授纪律的重要性,或是总结班级一周的实际情况等,或是对于班级在一周内发生的事情做出批评或者表扬。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以班主任“教条式”班会为主的班级管理模式,形式单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自然很难有效果。因此,管理模式单一,也是目前中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又一个问题。

4.中学班主任个人能力有待提高

除了中学班级管理理论,班主任作为整个管理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对整个班级管理活动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以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方面,个人能力还需要提高。

目前大多数中学的班主任是由任课教师兼任,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教师资源,同时任课教师兼任班主任,也可以增加班主任和学生的接触时间,让班主任更多地了解班级问题,进而更好地管理班集体。但这样的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任课教师缺乏专业的班级管理知识,对班级管理没有科学的认识;另一方面,任课教师通常会占用仅有的班级管理时间进行专业知识授课,而对班级管理工作不上心。此外,专业课教师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备课、讲课,其同样有升学和考试等基本考核压力,从个人精力的角度,其很难同时兼顾几项工作。另外,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班级管理也需要融入新技术,但由于班主任个人能力的限制,很多先进的技术无法应用于中学班级管理工作当中,这也直接影响到中学班级管理的最终效果。总之,在中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中学班级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通过以上对中学班级管理工作的基本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中学班级管理工作任重道远。笔者认为,对目前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四点策略实现:

1.更新中学班级管理理论

更新中学班级管理理论是解决中学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前文已经提到,目前中学班级管理理论陈旧导致管理内容、管理模式等都存在问题,所以班级管理理论的更新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目前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管理理论一定要摒弃,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学生虽然是管理对象,但却是管理活动的核心,所以说,管理理论应当是围绕学生展开。此外,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环境下,中学班级管理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应该推行素质教育,保证管理理论的综合性和全面性。所以说,更新班级管理理论,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深入学生当中,与学生对话,分析学生所想,进而确定合适的管理理论;另一方面,要全面分析当前中学生所存在的问题,不管是校园欺凌事件,还是校园犯罪事件或者校园自杀事件,都要找到原因,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中学班级管理的内容,进而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

2.扩充中学班级管理内容

班级管理内容的扩充,同样是当今社会环境对中学班级管理的根本要求。前文我们分析了当前中学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仍然是学习和纪律,所以扩充班级管理内容就是要在保证学生基本的学习纪律环境和学习成绩的同时,注重学生成长过程中其他因素的管理,包括学生基本道德管理、学生体育能力和身体健康管理、学生综合素质管理等。在中学时代,学生的学习压力大,特别是刚刚从学习任务较轻的小学过渡到任务较重的中学,学生的心理难免发生变化,所以说,将学生的心理健康列入中学班级管理内容应是必然选择。

3.丰富中学班级管理模式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同样的,在中学班级管理活动中,也需要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丰富。以当前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班级管理可以选择的模式有很多,前文我们已经提到,中学生应当是中学班级管理的核心,所以相应的管理模式也应当以中学生为主。比如,中学班级管理,可以选择学生作为管理者的模式来进行,每天由固定的学生进行班级管理,定期轮换,这样学生可以完全参与到管理活动中,同时作为管理者,也能深刻体会到班级管理的重要意义,那么在其日常学习中,就可以更好地按照班级管理的基本要求严格要求自己;还可以选择校园情景剧演出的方式实现班级管理,将比较典型的班级问题编排成短剧,由学生主演,在校园内循环播放,学生的参与度是非常高,由于其特殊的管理形式,也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进而实现班级管理的成效。

4.建立专业中学班主任人才队伍

专业中学班主任人才队伍的建立,对解决当前中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专业中学班主任人才队伍的建立,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是通过招聘获得专业班主任,这样班主任队伍的组成主要是具有专业班级管理知识的人员,那么相应的管理理论、管理内容及管理方式等,自然更加专业;其二是通过对现有班主任进行专业培训,主要是围绕班级管理知识及青少年成长问题等展开培训工作,以提高现有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通^新人才的引入和原人员的提升,专业班级管理人才队伍自然可以更好地建立。

四、结束语

社会越是发展,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就越是复杂,教师对青少年的关爱就越是该增加,而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学班主任,更应该做好本职工作,实现中学班级的有效管理。我们相信,通过班主任的努力工作,中学班级管理工作会越做越好,中学生也会在健康的社会环境下成长为社会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丽萍.试论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亚太教育,2015(12).

[2]牟 玢.刍议初级中学班级管理[J].才智,2014(26).

[3]李世强.浅谈初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教学[J].读与写(上,下旬刊),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