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19 17:0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者简介: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课题主持人:卢晓中。课题组成
>> 挪威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甘肃省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构想 电网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下的成本管理研究 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 工程咨询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论企业的中长期生存与发展战略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启示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中长期发展战略重要选择 核电发展战略突转 中长期规划面临再修编 简析我国煤电行业环保中长期发展战略 论甘肃省中长期人才发展的重要途径 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的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浅析基于改进灰色理论的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引发的思考 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几点思考 审议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三年 欧债危机的中长期战略观察 舞蹈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谢维和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略与规划[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30.
[3]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2011-07-25.
篇2
发展新能源的重要目的是为保护地球环境,而发展核电是改善环境的重要途径,核电是清洁高效能源。一座百万千瓦的火电站需要260万吨煤,而核电站只需要30吨的铀原料就可以了。核电站一年产生的二氧化碳仅是同等规模燃煤电站排放量的1.6%,核电站不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
推进核电建设
据国际原子能公布的消息,预计到2030年全球的核电发电量实现翻倍。美国能源部2007年宣布,美国在未来2年内将兴建32座核能发电厂;俄罗斯计划在2020年前建造40台核电机组:英国于2008年1月决定恢复建设核电站;印度计划到2020年使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KW。预计到2030年前世界核电站建设的总投资在2000亿美元以上。
中国也在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表示,要适时调整中长期发展规划。要规范核电厂址选址和保护,加快核电三代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推动核电装备制造业发展。提高自主化水平,建立铀资源储备基地。到2020年,显著提高核电在我国一次能源中的地位。
但有专家对中国大规模发展核电表示质疑。中科院院士何祚庥表示不赞成用核电站做基本电站。他认为,我国资源不足,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掌握的天然铀只有2500万千瓦,只能供运行40年。除此之外,可供开采的大约还有2500万千瓦,也就是说我国全部的铀资源仅有5000万千瓦。而且,铀进口的难度也很大,即使全部落实,也只能进口11300万千瓦。因此。核工业部的赵仁恺院士判断,我国核电发展的上限是6000万千瓦。虽然5000万千瓦之外,我国还有一些贫矿可供开采,但是开采贫矿需要10倍的成本、造成10倍的污染。
发展空间较大
自1991年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一期并网发电以来。我国有6座核电站共11台机组906.8万千瓦先后投入商业运行,但在30多个有核电国家里排名倒数第一。截至2007年底。我国核电总装机容量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1.2%。核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1.92%。
2007年国务院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但不能满足核电发展的要求,因此从去年开始,相关部门对该规划着手进行调整。发展核电要综合考虑包括装备制造能力、原料供应能力、人才实力、建筑安装能力、资金实力等在内的多个因素。目前,8台机组790万千瓦在建,我国核电能源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曹述栋表示,初步设想,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发电量达到8%,保守估计,装机容量将超过7500万千瓦。目前我国核电站总体国产化率约为50%~60%。到“十四五”规划期间国产化率将大于80%。
天相投顾估算,核电建设总投资将达到9400亿元。设备投资约4250亿元,如果按核岛、常规岛、辅助设备国产化率70%、80%、90%计算。国内设备企业面临3100亿元的市场。
设备制造业受益
由于国家对核电行业明显加大扶持力度,组建了国家核电技术公司,推动三代核电技术装备引进和国产化工作。一些上市公司也积极进入核能领域。积极配合国家产业政策。
分析师认为,投资核电行业,应重点关注主机制造企业。核电设备行业呈现垄断竞争状态,行业集中度较高,加上未来15年内我国核电设备国产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将使我国的核电设备生产企业成为未来核电高速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我国核电设备制造行业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主要有东方电气集团,其在核岛设备和常规岛设备上都具有较强的优势。
除了核电设备行业的东方电气、上海电气(601727)等企业之外,目前A股市场上还有一些具有核电概念的公司,如海陆重工(002255)、奥特迅(002227)、中核科技(000777)、中成股份(000151)、自仪股份(600848)、兰太实业(600328)等。
相关公司
东方电气(600875)
篇3
深圳东部大鹏半岛海域,有一个美丽的海湾――大亚湾。碧空如洗,海水湛蓝,这里,坐落着我国目前最大的商运核电基地――大亚湾核电基地,这里,也是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运营人才培训的大本营。走进依山傍海、掩映在翠绿丛中的深圳大亚湾核电基地,曲径迂回间,一条条以类似“苏轼路”这样的大文豪命名的道路,让我仿若置身环境优美的大学校园。远处,戒备森严、巍然耸立的6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则提醒着每一位到访者,这里的核电机组正昼夜不歇地为粤港两地电网提供着绿色能源。
“核电发展,人才先行”。中广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人才理念,从大亚湾核电创建之初至今,30载岁月如歌,一步一个脚印的来时路,有碧水蓝天为证。核电安全重于泰山,毋庸置疑,确保核电站长期安全运行的关键是要有一支优秀的生产运行队伍。作为中广核集团核电运营人才培养基地,中广核运营人才培训中心全面承担着集团核电运营人才的历史使命,为集团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十年来,从送出去“黄金人”,引进“金凤凰”,到实施自主人才培养,逐步建立起独具特色的运营人才培训体系和理念,以及支撑其有效运作的软硬件设施,并跻身世界核电运营人才培养的先进行列。在培训中,全面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倡导的“系统化培训方法”(即“培训-考核-授权-上岗”),对培训活动实施程序化管理。如今,一批批人才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为中广核集团乃至中国核电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30年前,在世界拥有核电站国家的排行榜上,没有中国的名字;30年后,中国在建核电机组装机总量已居世界第一。根据《中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15年核电规划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2020年规划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新的形势预示,中国核电发展规模将不断扩大,中国正朝着建设核电大国、强国的目标前进。新的历史使命就在肩上,新的历史机遇就在眼前。国际核电发展实践证明,世界一流核电运营企业需要有一流核电运营人才的支撑,而一流核电运营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流的核电运营培训,历史的责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中广核运营人才培训基地的身上。如果把建设和管理一座现代化的核电站比喻为一场硝烟弥漫的战役,工程建设人员就是斩关夺隘的先锋,而运营人才队伍则是巩固阵地的主力后援。能否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合格的运营人才,事关中广核集团乃至中国核电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作为我国唯一一家以核电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中广核在实现国家核电发展规划的征程中任重而道远。相信敢为天下先的中广核人,当年能不辱使命,未来定不负重托。本期专题,我刊将走进大亚湾核电基地,深入探求中广核集团30载运营人才培养创新实践,一同感受脚踏实地、砥砺前行的中广核人在运营人才队伍建设中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峥嵘历程。
篇4
在核工业发展之初到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信息传播环境和行业自身的封闭,给核电产业打上了神秘危险的标记。核电一度被人们等同于核武器,核事故被想象成原子弹爆炸,就连再自然不过的辐射也被联想成伤害和畸形,人们习惯性避而远之。几十年的误读误解,公众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对核电的片面认知,刻板印象由此形成。
但是,时光飞转,眼下能源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正在凸显,传统化石能源的弊端已经显露,而清洁能源的优势在逐步体现,核电因具备清洁、经济和可靠这些特点而赢得发展的机遇,并且已经适时进入了公众的视野。然而,在公众还普遍存有核恐惧心理的同时,现代传播方式的快速更新改变了其对知情权和话语权的态度,舆论力量对社会决策的影响正不断加大。福岛核事故后,公众对核电所表现出的“无知”、恐慌、猜疑甚至抵触带来了巨大的信任危机。当核电需要发展时,“刻板印象”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障碍。
公众接受认可与否,可以影响政府的决策,继而影响到核电产业下一步该怎么走。沟通这一关过不去,类似江门鹤山核燃料产业园被当地政府取消的事情或许还会发生,内陆核电也可能长期悬而未决,核电发展的节奏和规模也受到影响。更严重的是,核电发展不稳,不仅会伤了核电产业的筋骨,更影响到国家的能源安全。阳光方能成大业,为核电发展培育最优土壤早已是箭在弦上。
篇5
5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性通过《关于全国民用核设施综合安全检查情况的报告》 (下称《核安全报告》)和《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下称《核安全规划》)。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专家委员会专家郁祖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核安全规划》颁布,意味着中国核电进入半开禁状态,但还要等待《核电安全规划》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调整规划》出台,核电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21台未开工机组重新启动建设,那时,中国核电才是真正开禁了。
“十一五”期间,我国提出“积极发展核电”的方针,专家认为,这一方针一直没有变,只不过,福岛事故后,政府各级领导对于发展核电的态度更为谨慎,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推动了核电技术的发展。
在核电项目审批和建设即将重启之际,中国将如何迎接核电安全、高效发展的新阶段?
新建核电厂事故发生率接近陨石砸中脑袋
据郁祖盛介绍,目前中国已运行的15台核电机组基本为二代改进型机组;在26台在建机组中,有6台三代核电机组。
2011年3月至12月,环保部(国家核安全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全国民用核设施综合安全检查。今年6月,环保部(国家核安全局)相关负责人公布了检查结果:总体上讲,我国核设施安全是有保障的,发生类似福岛核事故的可能性极低;但是在应对引发福岛核事故类似的极端自然灾害事件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对于已运行和在建核电机组,环保部(国家核安全局)、国家能源局制定了短、中、长期计划,要求各民用核设施按期完成改进工作。
对于新建核设施,《核安全规划》提出了具体目标:新建核电机组具备较完善的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措施,每堆年(相当于核电站中的1个反应堆运行1年)发生严重堆芯损坏事件的概率低于十万分之一,每堆年发生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事件的概率低于百万分之一;消除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重大安全隐患,确保运行安全。
《中国经济周刊》:根据《核安全规划》,新建核电机组对严重事故的预防和缓解能力究竟如何?
郁祖盛:核电站的安全性主要由两个指标来衡量:一是反应堆堆芯损伤频率(CDF,简称堆熔频率),二是放射性核素大规模释放的频率(LRF,简称释放频率)。我们的安全目标很明确,对新建和未来的机组一定要遵守三代核电机组以上的标准,即堆熔频率一定要小于1×10-5(十万分之一)/堆年,释放频率要小于1×10-6(百万分之一)/堆年。
目前,这个新的安全目标只有三代核电才能达到。实际上,采用非能动安全理念的AP1000三代核电的堆芯熔化频率是5.08×10-7/堆年,而释放频率能达到5.92×10-8/堆年。它的含义是:每个反应堆运行一年,其发生堆芯熔化的可能性约为千万分之五,而放射性物质大规模释放的可能性约为亿分之六。
这是个什么概念?在工程上,对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而言,10-8是个门槛,一般来讲,释放频率到了10-8,核电厂发生放射性物质大规模释放基本上就不大可能了。有“好事者”计算过,天上陨石掉下来正好砸着人脑袋的概率大约是10-11到10-10。因此,核事故发生的概率极低。
AP1000核电机组在断电事故发生时,三天内不需要外部供电,72小时内也不需要外部支持,安全性已经很高。我们现在要研究的目标就是,如何解决AP1000类型的核电机组72小时以后的长期供电以及冷却水源等问题。
《核安全规划》明确指出,力争“十三五”及以后新建核电机组从设计上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可能性。这是一句很有分量的话,意思就是说,即使万一发生堆芯熔化,放射性物质也不准出来(进入环境)。
《中国经济周刊》:我国现运行的核电机组主要为二代改进型核电机组,这批核电设施及运行是否安全?
郁祖盛:当前,在全世界运行的438个核电厂中,99%的机组都是二代机组。这些机组的安全怎么办呢?得改进。这次安全规划编制的主要工作就是,第一,明确了目标;第二,明确了对已运行、在建和新建的核电厂的安全要求。特别对于新建核电厂强调了“两最”,即一定要最严格标准,采用最先进技术。
高负债建成的“超级印钞机”
对于动辄一两百亿元投资的一个百万千瓦级的核电机组,单凭核电运营集团的资金实力很难完成;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和中电投三家公司一年的利润总和也不足以开建一台。银行贷款是当前核电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约占总投资额的80%。
据中核集团子公司——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核电”)2012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显示,截至2011年9月,中核电控股并已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共8台,总装机容量578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10台,总装机容量985万千瓦,项目总投资金额超过1500亿元。最近三年及2011年前9个月,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0.03%、78.84%、78.66%和80.42%。截至2011年9月30日,中核电的负债总额为1135.58亿元。
为在建和意向投资建设项目筹措资金,2012年3月,中核电计划发行2012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计划筹资15亿元;6月初,中核电IPO环境保护技术核查报告初审通过;据媒体公开报道,中核电预计募集资金投向项目的总投资为1735.24亿元。
然而,核电站一旦投入运营,效益十分可观。中核电2012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显示,中核电的江苏核电1号、2号机组,2007年实现并网发电。截至2010年末,江苏核电总资产为322.53亿元,所有者权益合计为61.41亿元,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为56.17亿元,净利润为25.45亿元。
据专家透露,这一净利润是扣除还本付息等固定成本的收益,这意味着投入运营3年后,核电厂投资方已经实现几十亿元的投资回报。“核电厂外号叫‘印钞机’,比人民银行100块钱的印钞机更厉害。在拥有两台197万千瓦装机容量机组的大亚湾核电厂,发动机转一圈可以赚30元人民币,一分钟3000转,一年7200个小时,你说多少钱吧?按照现在的电价来算,一台机组一天发电下来就是1500万元。”
《中国经济周刊》:核电运营商在当前这种高负债的情况下进行扩张,是否会带来财务上的风险?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专家郝东秦:核电站建设的投入,以核定的造价为基数,20%是资本金,80%是商业贷款。资本金是由投资方按照股份比例来投资,一般由一个控股方和几个参股方共同组成的,资金压力是分散的;另外,80%的贷款是要经过银行风险评估;此外,还款保证书需要有抵押资产。从这个角度来看,财务风险是有明显转移关系的,因而是可控的。
其次,在工程建设上,设计建造强调“安全第一”,这也是为了规避风险,另外工程建设也需要购买保险和进行再保险。
再次,国家要求核电项目实行业主负责制,无论是投资、设计、建造,还是后期发电、安全运营和核设施退役,业主和所属集团的主要负责人都要全权负责。
在这种情况下,核电项目的贷款及利益计入固定成本,发电后核电厂还会产生运行成本,这些都将计入电价,用售电的收入来还本付息。当然,在电价的核算中还包括给投资方回报,一般回报率在10%。从这个角度来讲,投资是有保障的,一般15年就能完成还本付息,核电厂的寿命为40~60年,剩余的25~45年都将是产出期。
《中国经济周刊》:过去十几年,在现有的电价体制下,我国已运行核电厂的效益如何?
郝东秦:从过去几年核电站的还本付息情况来看,情况是比较好的,而且核电站每千瓦的税收要超过火电等其他电力厂。按照国家规定,核电厂的上网电价要在当地标杆电价(按区域或省平均成本统一核定的定价)以内。如今,随着煤价等价格的上涨,火电上网电价普遍上涨,核电的上网电价已经能够低于火电的标杆电价,以更便宜的价格进行销售。
“2020年已运行核电机组达8000万千瓦”不现实
《核安全规划》明确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核电,并把握好发展的节奏。
过去五六年,我国核电审批和建设的速度是渐行渐快,并且大大超过2007年颁布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的计划目标:至2020年,我国已运行核电机组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中国已经成为在建核电机组规模最大的国家。
目前,我国核准并已开工建设的机组有26台,总容量为2884万千瓦。据国家能源部门官员透露,这些机组大多是“十一五”开建的,按照五六年的建设周期来计算,在2015年前后会陆续投入运行,到2015年前后我国已运行核电装机将达4141万千瓦,这比2007年的规划目标提前了五年。
据郁祖盛介绍,目前我国还有已核准未开工的5台机组,以及16台已拿到路条单位但未核准的项目,共计2188万千瓦。
据专家透露,《核电中长期发展调整规划》已经完成,目前已经递交到国务院,主要调整内容就是未来核电发展目标上调。
《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的目标数字,有6000万~7000万千瓦、8000万千瓦等说法。中国核电发展的速度应该保持怎样的节奏?
郁祖盛:如果2020年我国已运行的核电机组要达到8000万千瓦,我们现在是1257万千瓦,则要增加近7000万千瓦。相当于从2010—2015年每年开建10个以上百万级千瓦的机组。如果这样,就三代核电重型锻件等机械设备的供应能力来讲,全世界有能力的厂都给中国供货,也未必能够做得到,这脱离了我们现实的可能性。
郝东秦:国际上,核电机组的建设速度有的一年开工2~3台,多的也有同期建设10台,最高的甚至超过30台。所以,速度高一点也是可能的。这两三年,我们已经投入运营了岭澳二期等三四台机组,另外还有26台在建机组,这说明,我们同时在建机组近30台,相当于平均每年开工5~6台。
篇6
五万亿带来新气象
“新能源规划”更名为“新兴能源规划”,穿上了新装,自然就得有新的气象。据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司长江冰透露,新兴能源规划中不仅仅包含了核电、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这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也包含了对传统能源升级变革的技术,比如洁净煤、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和车用新能源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的具体实施路径、发展规模和重大政策举措。预计在2011~2020年的十年内累计增加约5万亿元的投资,每年可增加产值1.5万亿元。
2008年4万亿元的财政刺激计划让股市在2009年走出一波翻倍行情,如今5万亿元的新兴能源规划,也将带领A股走出深陷的泥潭。在未来十年,新兴能源直接增加的5万亿元投资,将给社会带来150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必然受到各路资金的密切关注,一幅美好的能源新景象正在向投资者招手。
投资主题:清洁能源+智能电网+动力电池
新兴能源主要包含两大产业路径:电能方向和电能利用。遵循这两大路径,我们可以找出三大投资主题:清洁能源、智能电网和动力电池。
清洁能源
国家能源局的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完成核电装机容量7500万千瓦、水电3.8亿千瓦,其他非化石能源累计利用规模达到2.4亿吨标准煤。核电是此次新兴能源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核电每千瓦投资需用资金1.4到1.5万元,核电中长期规划总投资额将达到7500亿元。核电龙头东方电气和上海电气受益较为直接。风电的计划会适当渊整,将在原来计划3000万千瓦的基础上大幅提高,最高可能提高到8000万千瓦。相关上市公司金风科技、湘电股份等值得留意。
根据规划,到2015年,生物质和太阳能发电能源利用规模达到0.51亿吨标准煤。阳光私募基金经理表示,受制于电网的风电行业规模出现超预期的增长的概率不大;相比之下,生物质和太阳能发电的行业中反而可能出现超预期的品种。建议关注凯迪电力和南玻A。
智能电网
无论是水电、核电、风电、光电和生物质电,最终解决并网问题是新兴能源得以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大智能电网等相关领域的投资。随着智能电网一、二批试点项日的推进,智能电网的行业标准的出台,智能电网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智能电网是个系统工程,各环节、各领域都将同步推进。智能电网细分子行业中可重点把握特高压、智能变电站、智能配电、智能用电等。中信建投表示,建议关注特高压领域中国西电、特变电工;智能变电站领域国电南瑞、国电南自、思源电气;智能配电领域北京科锐、森源电气;智能用电领域科陆电子、奥特迅。
篇7
目前,山东省发电装机总量约为5500万千瓦,但其中99%以上为火电机组,靠燃烧贫瘦煤来发电,因省内贫瘦煤少,每年全省需要从省外购进一半以上的贫瘦煤,“口粮”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困扰着全省电力。2008年夏天,电煤不足的山东第一次面临大范围限电,电力缺口一度接近三分之一。青岛、烟台、威海等沿海城市是山东省的工业大市,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以及全省确定的5个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中有4个集中在东部,因此,电力短缺将直接制约山东半岛经济的腾飞。
山东同时面对的还有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十一五”期间,山东省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为22%左右,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越往后完成任务的难度越大,山东急需核电这样的清洁能源。“能源结构单一,就难免处处被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是有益的补充,但都难以形成很大的规模。对山东来说,改善电力结构,推进节能减排,就必须发展核电。”
其实,山东省将眼光瞄向核电的时间并不晚。早在1983年,山东省就成立了核电工程领导小组,并开展了厂址普选工作。1993年初,国家正式部署山东第一个核电厂――海阳冷家庄核电厂的初步可行性研究。1996年,山东省正式启动核电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2003年8月,国家核电专家组对山东第一核电厂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复查,同年底给予确认。2007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同意海阳核电站一、二号机组开展前期工作;2007年7月,中国第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合同签署;2008年7月,海阳核电站一期工程核岛启动负挖工程。2009年12月,海阳核电项目正式开工,山东人的核电工业如期起步。
按照山东省的“十一五规划”,建设核电项目成为山东省改善能源结构的重要举措。“十一五”期间,山东将力争海阳核电站早日开工建设,启动乳山核电站、荣成高温气冷堆项目和沿海第三核电站的前期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核能源的规划,到2020年,全国新增核能发电量共3000万千瓦。目前山东半岛在不到120公里的海岸线上,将布局3座核电站,总装机规模达到了全国规划新增核电量的一半。
同时,山东省以海阳核电为突破口,已经确定加快推进核电装备基地建设,努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装备品牌,着力打造烟台、威海两个核电设备制造业基地,为国内三代技术核电站规模化建设提供配套装备。根据规划,到2012年,全省核电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关于核电站的安全性,据专家介绍,山东拟建设的3个核电站中,乳山和海阳市用的都是第三代压水堆技术,荣成则是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被世界核电界称为第四代技术的高温气冷堆,比第三代技术更安全、更可靠。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海阳核电站已经定址开工,而其后的乳山等核电站则需进一步选址。这使得山东既高兴又有所期盼:山东第一座核电站――海阳核电站已步入建设的快车道,而设想中的沿海密集核电站群之梦也将变为现实。
Shandong’s Dream of Nuclear Power
篇8
“拉闸限电”,一个久违的词汇,如今高频率地出现在媒体之上。“电荒”、“煤荒”、“油荒”接踵而至,人们不禁有如此疑问,我们的政府对此在做些什么?
弊病
“电荒”的出现,不仅与的迅猛增长有关,更与电力行业自身体制的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有业内人士认为,造成电力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电源结构失衡,火电所占比例过大,煤荒加剧了电力紧张。中国火力装机占总量的75%(美国火电占51%)。中国煤炭产能建设严重滞后,加之铁路运力有限,煤炭和运力瓶颈双双制约着电煤供应。
“拿现在顶在热点尖儿上的钢铁和电力进行比较,二者截然不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中心的胡大源教授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道:“钢铁早就市场化了,它自身供求的波动也很大,但这种反应是很快的。如果有这种市场需求,会很及时地反映给生产方。”
与之相反的是,电力还处于垄断,事先比较难预测其需求量,只有到了真正短缺的时候,这种供求矛盾才会显现出来。
胡教授认为,电力行业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制度上的问题。这种改革的滞后已成为制约经济的“瓶颈”,因此打破这种行业垄断已成为当务之急。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周凤起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高能耗的部门例如冶金、水泥、化工等产业的增长有过热的趋势;能源需求估计不足,前两年出现的电力的相对过剩,而现在却是电量总体的不足;中国近几年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扩大内需来拉动,汽车产业和房地产的发展刺激了能耗的增长;电和煤还没有形成连动的价格机制,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于电力行业对市场的反应不灵敏,使得在能源问题凸现的时候,直接导致了煤炭市场告急。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一位研究人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相比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我国能源战略储备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就显得有些薄弱。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对未来的局面有一个超前性的预测,但是对于短缺的石油资源,国家却很难做出有效的国内规划。这是由中国石油资源先天不足造成的,而中国目前需要2亿5000万吨石油,这是国内生产所远远不能满足的。”石油大学(北京校区)陈大恩教授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
开源
面对日益告急的能源危局,可选择的应对方案无非是开源与节流两种。
事实上在两年前政府已经注意到了油气资源的匮乏对将来国家战略安全将会造成极大的隐忧。
自2002年4月起,国土资源部陆续遴选出一批最有前景的石油勘探靶区,以西部鄂尔多斯盆地大型骨干综合能源基地为研究对象,建立国家级油气资源数据库,努力促进油气资源找矿工作实现重大突破。
在中国国家煤炭大会上,芝加哥大学能源系博士凯瑞.布劳德建议中国政府:“建议当经济发展时,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从西方的经验来看,能源需求的增长要和经济发展同步。另外要发展新技术、寻找新能源,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6月24日,发改委能源局表示,根据目前中国的天然气发展战略与政策,政府鼓励外商参与从天然气勘探开发、基础设施、天然气发电站、大中城市燃气等项目的建设与经营,对外开放的领域几乎涵盖了整个天然气产业链。
这在以往几乎是不可想像的。
陈大恩教授认为,能源危机的解决之道一方面是国家继续积极地对石油资源进行勘探;另一方面,要提高开采效率,使石油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达到更高的水平。对于像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这样已经开采多年的油田,可以运用注水开采等新的手段来提高它们的出油率,尽管这样会提高石油生产的成本。
在继续勘测石油储量的同时,核电项目也成为政府的选择之一。
中国核集团公司总经理5月24日表示,中国核电站预计到2005年底全部投入商业运行。
他说,中国核电总装机容量达到870万千瓦,共有6座核电站,11台核电机组。2003年,中国核电发电量达到43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4.8%。按照规划,2020年中国的核电要达到3600万千瓦左右的装机容量,占全国装机容量的4%。届时,中国的核电装机容量将新增2800万千瓦,比现在增加320%。
节流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预测,未来20年中国对能源的需求将有明显的增长,到2020年,国内能源供应缺口将进一步扩大,而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能源对进口的依存也将大大升高。
高世宪表示,如果再不节能,那么未来中国的战略安全将会受到能源匮乏的巨大威胁。
在今年3月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主席、总理对资源节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4月15日,国务院召开全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会议主题就是增强做好资源节约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面部署资源节约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节约能源已经成为目前中国政府高层的普遍共识。
事实上,新一届政府部门几乎同时启动了《中国可持续油气资源战略》、《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评价》、石油储备等重大行动。
前不久,发改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对外界表示,“国家能源发展中长期的总体规划和煤、电、石油、储备、走出去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的专项规划,我们都已经做完。”
据悉,能源局出台了五大措施,来规避石油短缺的风险。一是组织探明国内石油储量,以三大公司增加投入为动力,来提高国内石油产量;二是通过替代燃料和提高燃油型标准,来减少工业和民用机动车的耗油量;三是以三大公司为主,开发天然气资源,力争在五年内产量翻两番;四是鼓励走出去,利用境外资源;五是规范市场建设。
篇9
一石激起千层浪。
11月中旬,大亚湾核电站因管道缺陷事件导致“核电泄漏”的传言。在这一事件中,公众的关注不仅在于事件的本身,还有对核电安全信息公开制度的讨论。
针对这次事件,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11月16日的消息说,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例行大修中发现的管道缺陷,已于16日完成维修处理。该缺陷属于最低等级事件,未对电站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产生影响;机组的大修按计划将在本月底结束。
根据该公司的声明,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按计划于10月22日开始第14次停机换料大修。在10月23日的例行检查中,发现大修时使用的余热排出系统的一段管道附近地面有少量硼结晶,10月26日下午确认该管道上有一处缺陷。通过收集美国、法国和日本等国核电站的运行信息,发现部分核电站相同结构的管道也曾出现过此类缺陷,已有成熟的技术处理方法。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核事件分级准则,电站将其确定为一级事件进行管理,用于纠正偏差,查找根本原因,进行电站内部经验反馈和外部经验共享。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核事件共分七级,最低为一级,最高为七级。一级运行事件是指偏离正常状况,其后果不会对电站员工、公众和环境产生影响,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按照相关法规,电站已向国家环境保护部华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和国家核安全局进行了通报。
这已不是今年第一起大亚湾核电站的“泄漏”事件的消息。
6月14日,香港媒体曾报道深大亚湾核电站“发生历年来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辐射泄漏已严重威胁附近居民的生命安全”。次日凌晨,大亚湾核电站第二大股东香港中电紧急声明:由于此次燃料棒出现裂纹产生的放射性碘核素是被完全隔离的,因此大亚湾核电站事件不属于核事故,也“无须即时通报”。
在第一次事件之后,就有业内人士希望获知更多的信息:出现裂纹的燃料棒,应属于哪一级别的关键部件?设备这个部件发生裂纹前后,有过维护性诊断分析吗?应做哪些方面的反思,以最大程度减少类似的事件?
公众对“核电泄漏事故”的高度敏感是在所难免的,对更及时更详尽的信息渴求也是正常的。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利用核能的八原则,第二个原则即为“核能的应用应该是基于公开的,透明的,向所有利益方进行信息公开。”在人口如此稠密,核电发展又如此快速的中国,公开核电安全监管信息,更显得迫在眉睫。
就发展速度来说,国家能源局正在积极调整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国的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7000万千瓦以上。截至2010年9月下旬岭澳二期投产,中国核电投产装机已经突破1000万千瓦。
更值得重视的是,中国的核电站不再偏安一隅,已经越来越多地向人口集中的地区拓展。目前,除了广东、江苏、浙江等已建有核电厂的省份之外,已有12个省份计划在本地区发展核电。
核电业快速扩张,而又与公众越来越“亲密”之际,探讨核电的信息公开非常必要。
按照我国目前的规定,在核电项目的立项、建造、运行和退役的不同阶段,有明确的法规要求核电营运单位提供有关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在获得国家核安全局和环保总局的审查批准后,项目才能开始建设或运行。目前在核电站建设过程中,已经有公众参与核电环评的机制。
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徐玉明在1999年国际原子能机构筹办的核电公众信息研讨会上发言说,“中国高度重视核安全与环境保护,正在为核电工业的公众信息和安全作出努力。”
篇10
关键词:新能源;中国;俄罗斯
中图分类号:F451.262;F4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1)05-0043-05
新能源又非常规能源,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核聚变能、地热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也可以说,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
随着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的日趋枯竭和全球对于温室效应问题的关注,世界各国开始加紧对新能源的开发。能源合作密切的中俄两国也展开了新能源领域的合作。中俄两国在新能源技术、资源、市场等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合作前景广阔,两国应充分挖掘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潜力,利用合作有利条件,消除合作障碍,推动中俄新能源合作稳步发展。
一、中俄新能源合作现状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供应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许多国家把发展新能源作为缓解能源供应矛盾、应对气候变化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这一背景下,中俄两国开始积极调整能源合作结构,加快向新能源领域拓展。
(一)核电、水电合作步伐加快,成为引领中俄新能源合作的旗帜
核电、水电是当今世界开发利用较早的新能源,也是未来电力开发的巨大潜力能源。近年来,随着核电与水电对中俄两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两国加快了核电、水电合作。
1.中俄核电合作由来已久
1992年中国引进俄罗斯技术的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一期合作项目成为两国核能合作的标志。1997年12月29日,中俄签订合作建设核电站总合同。2007年,在中俄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田湾核电站1号和2号发电机组顺利完成交付运行的交接,并网送电。中俄两国在田湾核电站一期项目上所积累的合作经验与互信度的提高,进一步奠定了这一领域的合作基础。2010年9月27日,中俄又签署了田湾核电站3号、4号发电机组建设的技术设计方案合同。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泄露事故,中国在对国内核电站进行安全评估后,将继续推进与俄罗斯在田湾核电站二期等项目上的合作。此外,中俄两国还将在建设浮动核电站、核应急研究及铀矿勘探等七个新领域扩大合作。
2.中俄两国加快水电合作
2011年6月11日,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与俄罗斯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框架合作协议。根据这份协议,双方将合资成立各持股50%的公司,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建设及运营电力项目。首批合资项目包括开发西伯利亚的两个水电项目,水电站装机总容量为1 000兆瓦~2400兆瓦。未来投产后将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向中国东部与东北部出口电能。拟建的新电站将成为东西伯利亚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石,有助于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通过合作也将为中国长江电力公司积累丰富的国际化运作经验,对其向国际化水电巨头迈进有很大帮助。
(二)中俄可再生能源领域合作迎来新机遇
相比核电、水电合作的快速发展,中俄两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属于起步阶段,两国积极开展了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合作。
2009年12月1日,中国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俄罗斯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优势互补、共同开发中俄两国清洁能源项目。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以下方面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开发俄罗斯太阳能电站项目和太阳能领域相关的其他项目,为俄罗斯提供环保清洁的太阳能电力;由双方共同成立的清洁能源评估小组对双方可能合作之清洁能源项目进行实质性调查评估,并出具调查报告,供双方董事会参考。
2011年5月31日,中俄两国举行能源谈判代表第七次会晤,双方就全面启动能效与可再生能源领域合作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双方有关公司签署了可再生能源和能效领域的框架协议,旨在建立合资公司并准备实施可再生能源、生态能源、能效、节能和创新领域的项目。俄方向中方转交了中国国家节能中心与俄相关公司的谅解备忘录草案,双方有关企业和机构拟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第15次会议期间签署相关文件。俄方还提出结合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举行中俄能源服务和审计研讨会。中国能源局设立的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工作小组分别与俄罗斯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了充分而深入的会谈。
2011年6月16日,中国国能生物清洁能源集团公司与俄能源署、俄国际统一电力集团公司签署了《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领域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俄两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合作的重要起步。此外,两国民营企业也展开了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黑龙江清河泉米业有限责任公司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大力股份有限公司在黑龙江省虎林市投资建设再生能源实验基地,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提供核心技术,项目总投资3.58亿元。目前,该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完工投产。
二、合作潜力与有利条件
当前,新能源合作已经成为中俄两国能源领域合作的新亮点。中俄两国应抓住机遇,充分挖掘新能源合作潜力,开辟新能源合作的广阔市场。
(一)中俄两国新能源合作潜力巨大
1.核电、水电将成为合作的重点方向
国际能源署(IEA)公布的《2010年世界能源展望》的数据显示,到2030年,核电在发电总量中的比重增幅较大,将比现有水平增长50%。作为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核电仍将是世界新能源利用的主导。同时,包括水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将达到全球发电量的45%,比目前高2.5倍。可以说,在核电和水电方面的良好合作基础,将成为拉动两国新能源合作的重要引擎。
俄罗斯核电技术发达,核工业体系完整且基础雄厚,铀储量和浓缩铀技术均位居世界前列。仅俄罗斯核能工业集团公司就占有世界铀浓缩服务市场的40%、世界核燃料供应市场的17%、世界铀矿开采量的8%、世界核电站建设市场的28%。俄罗斯水力资源也很丰富,特别是与中国东北地区毗邻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有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但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目前,中国电力供应相对紧缺。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对电力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在中国未来十年各类清洁能源构成中,核电与水电仍处于重要位置,
其对2020年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所起的作用也最大。中国利用俄方建设核电站的经验及丰富的水力资源,大力发展中国东南、西南、东北电网项目,可增强该地区的供电能力。俄罗斯则着眼于中方雄厚的资金和市场需求,通过展开与中国的项目合作,有助于带动俄罗斯相应地区的经济增长。由此可见,核电、水电的长期合作将成为未来两国新能源合作的重要推动力。
2.中俄可再生能源合作空间广阔
中俄同属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巨大的国家。相对来说,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先进,市场开发潜力巨大,两国可再生能源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
(1)太阳能、风能合作潜力分析
中俄两国在太阳能、风能领域有很大的合作发展空间。俄罗斯地大物博,太阳能、风能开发潜力巨大,但技术装备水平低下,太阳能、风能尚无发电能力。随着俄罗斯旧式住房的拆迁改建以及新住宅建设的增多,太阳能、热泵、生物热炉等产品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而中国的太阳能、风能在技术研发与市场推广方面较为成熟,已形成具有规模化、国际化、专业化的产业链。中国在热发电关键技术上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能力领先世界,产量位居世界第一;风电装机容量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风电项目投资及风电机组装备技术水平均位居世界前列。中俄两国政府及企业界应在信息沟通及市场调查等方面加强联系,以促进太阳能和风能领域的有效合作。
(2)生物质能、天然气水合物合作潜力分析
生物燃料属于生物能源,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源。生物质主要指薪柴、农林作物、农作物残渣、生活垃圾等。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的利用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俄罗斯是世界上生物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生物泥煤储量居世界第一,生物燃料相对廉价,生产的多为用于出口的初级产品。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加大了对生物质能开发的扶持力度,生物质能技术已位居世界前列。因此,从中国良好的技术、资金优势和俄罗斯廉价的生物燃料、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来看,中俄两国在生物质能领域可以展开良好的合作。
此外,中俄两国也可以在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方面展开合作。天然气水合物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做“可燃冰”或者“固体瓦斯”和“气冰”。它被誉为21世纪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战略资源,是一种新型高效能源。俄罗斯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比较丰富,在天然气水合物基础地质方面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力量较强。我国应努力争取获得与俄合作开发的机会,加强与之合作,以取得俄罗斯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份额。具体来说,可采取以市场换资源的合作方式,在俄境内设立一体化生产基地,产品主要供应我国。
(二)合作的有利条件
1.两国政府对新能源开发的政策扶持,为进一步合作提供了客观可能
新能源是典型的政策导向型产业。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传统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两国政府均能审时度势,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并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划。为发展新能源,我国已经出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有2005年的《可再生能源法》、2007年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以及即将出台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等。俄罗斯在新能源政府扶持方面起步虽晚,但也开始制定并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划。2009年俄联邦政府确认的《2030年前能源战略》指出,到2022―2030年前,俄应开始转向非常规能源,首先是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这些非常规能源在电力生产中所占比例将从32%增加到不少于38%。2011年初,俄又出台了《2020年前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电力效率国家政策重点方向》,将可再生能源开发提上能源结构调整日程。可见,两国政府的政策扶持在客观上有望促成新能源合作相关机制的建立,进而推动中俄两国新能源的进一步合作。
2.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巩固,为两国新能源合作提供了政治保障
当前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务实合作与战略协作成果举世瞩目,充分体现了两国关系快速发展势头。2010年9月,两国元首签署了《中俄关于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就全面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成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的新起点。2011年6月,两国元首发表《中俄元首关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的联合声明》。声明中强调,两国在能源领域将全面推进石油、天然气、核能、煤炭、电力、新能源等合作,在互利基础上构建战略性、长期性能源伙伴关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巩固,将为中俄新能源合作提供十分有利的政治环境。
3.中俄两国经济呈现平稳增长态势,为开创中俄新能源合作奠定了物质基础
当前,俄罗斯已经挺过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了经济的恢复和增长,资金严重困难的局面明显改观;财政赤字低于预期值,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回稳,2010年已实现了5%的正增长。中国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增速为10.3%,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目前,中国已实质性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银行和高盛等机构预测中国有可能在2025年左右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可以预见,中俄两国总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将为新能源合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合作的不利因素及推进策略
中俄两国以战略高度积极开展核电、水电合作并加强了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但是,相对于石油等常规能源的合作,两国的新能源合作才刚刚起步,在未来合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技术、资金、市场、政策等因素的制约。中俄两国应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克服不利因素,推进新能源合作稳步向前发展。
(一)不利因素
1.短时间内传统能源合作仍将占据中俄经济合作的核心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之一,而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出口国之一。长期以来,传统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是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重点,占据着两国外贸合作的核心地位。新能源合作对两国来说是新兴领域,除核电、水电有较好的合作基础外,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近年来才有接触,合作项目少,合作机制、相关合作政策及配套规范等尚未建立。加之新能源产业因较传统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投资成本高、风险大、利润回报时间长等特点,中俄两国在新能源领域尤其是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预计要经过10―15年才有望进一步发展。目前来看,新能源合作短时间内无法与传统能源合作地位相抗衡。
2.两国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有较大差距
在能源形势和环境压力的影响下,中俄两国都加强了对新能源的关注,但除核电、水电开发外,两国对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扶持及企业界的支
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比较而言,当前中国政府对新能源产业重视程度很大,俄罗斯政府对新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重视程度还不够。这一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制约两国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合作。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目前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均实现了高速增长,这与中国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大力扶持是分不开的。中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及配套法规,明确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优先上网、全额收购、价格优惠等政策。《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指出:“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
相比之下,俄罗斯的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规模不大且进展缓慢。当前,俄罗斯全国发电总量中仅有1%来自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落后,客观上制约着俄罗斯对外新能源合作的步伐。究其原因,长期以来俄罗斯的财政收入80%以上来自油气资源的出口,“强势”的传统能源让可再生能源长期处于配角地位。再者,可再生能源发展缺乏根本性保障:融资体制不健全、相关司法支持缺乏、政府对新能源的定价机制及新旧能源的过渡和承接缺乏清晰思路。此外,俄新能源产业存在严重的“人才断代”问题,除了小部分年龄偏大的资深科学家外,大部分技术人员都很年轻,短时间内很难在技术研发上有较大突破。上述制约因素造成俄罗斯新能源产业融资困难,缺乏竞争力。新能源产业本身缺乏强大的内部推动力,对外合作的积极性将会受到制约。
(二)中俄新能源合作的推进策略
近年来,新能源合作深化和拓展了中俄两国能源合作。虽然中俄两国加大了新能源合作的政策扶持,但重视程度及政策、技术对接等方面的制约因素阻碍了新能源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中俄两国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来推进新能源合作:
1.着眼世界新能源发展趋势,提高中俄新能源合作意识
随着世界各国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加强,新能源的推广应用已成必然趋势。预计到本世纪下半叶后,可再生能源将逐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而占据世界能源体系的主导地位,实现向可持续能源体系过渡。未来可再生能源会出现重大的技术进步,成本进一步下降,将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拥有更大的潜力。在这场新能源博弈的背景下,作为能源合作日益密切的中俄两国,除巩固油气主导能源合作外,要立足长远利益,结合政治互信最好历史机遇,提高合作意识,构建新能源合作框架,依托核电、水电已有的良好合作基础,全力挖掘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加快新能源合作开发以应对全球能源格局变化。
2.加强两国新能源相关政策与技术对接,加快新能源合作步伐
- 上一篇:特殊教育教师德育工作计划
- 下一篇:校园欺凌学校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