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如何避免校园欺凌范文
时间:2024-04-19 17:0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如何避免校园欺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据《半月谈》《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近期一系列校园欺凌事件令舆论哗然。如,湖南一名初三女生遭遇几名未成年人殴打,并被拍下上传网络;浙江庆元县多名初中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男孩捆绑后拳打脚踢,用烟头烫伤并拍摄视频……辱骂殴打、拍摄半片、持刀威胁等欺凌手段不一而足,而更令人关注的是,在这些欺凌事件中,“女性学生既是主要施暴群体,也是主要受伤害群体,76%的事件有女性参与”。这些校园欺凌事件让人惊愕,也让人不禁要问:是什么让处于花季的孩子成为施暴者和受害者?校园中大大小小、或明或隐的欺凌事件是怎样发生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如何让学生免受欺凌呢?
几个月前,宿迁市泗洪县育才中学初二学生小博(化名)被发现浑身是血倒在学校附近,后经120医护人员抢救无效死亡。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对小博行凶的竟是几名初中生。类似这种发生在学生间的暴力事件已不在少数,花季少年竟然死于同学的血腥暴力,如此惨剧自然令人不忍目睹。尽管嫌疑人已被警方抓获,但校园暴力与欺凌现象,究竟该如何遏制和防范,无疑更需反思。
平心而论,校园暴力与欺凌,的确是个令全世界头疼的难题,近期国内一些地区曝出的校园欺凌视频,已然震惊公众,而类似的暴力与欺凌现象在国外同样存在。尽管校园暴力与欺凌并不必然会闹出人命,但惨剧其实早已埋下了种子,只要校园暴力与欺凌不能防患于未然,类似惨剧的上演不过是迟早的事儿。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矛盾甚至冲突,在这方面,校园作为一个小社会同样概莫能外,学生之间因为矛盾而发生冲突,也很难完全避免,年轻学生们血气方刚,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对后果缺乏预计,往往会导致暴力惨剧。作为教育工作者,对这样的校园暴力现象不能束手无策,而应有效预防。
现实中,校园这个小社会其实并不简单。学生不同的家庭与社会背景,不同的行为习惯,不同的心理承压能力,再加上涉世未深,情绪控制能力还不成熟,其复杂性不容低估。一旦校园暴力未能有效防控,其后果往往又十分严重,在这方面,美国发生的校园枪击案,尽管与国内校园暴力的方式有着极大的差异,但对于国内的校园暴力风险的防范而言,其实并不能有隔岸观火的淡定。
从报道中的暴力和欺凌事件来看,大部分发生在校园外,有些是事发突然,但与其说是无法预防的突发事件,毋宁说隐患早已凸显。学生之间早已存在矛盾,并长期发酵,又缺乏疏解的通道,学校与家长对于暴力隐患未能关注到或干预缺失,最终矛盾以极端的方式爆发,又何尝不是在预料之中的结局呢?
篇2
为贯彻落实《特克斯县初级中学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实施方案》相关精神,根据县教育局相关要求,特克斯县初级中学围绕制定校园欺凌相关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举行多种形式法制安全主题教育、开展按照要求全面自查自纠、进行家校联系及校内外安全秩序状况调查几个方面对专项治理情况进行了专项治理,现将第一阶段开展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会精神,明确目标
我校认真学习文件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通过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积极主动和扎实认真地做好预防和处置校园欺凌事件,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保障校园安全、维护校园稳定、推进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领导,科学部署
1、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校园欺凌专项治理领导组及具体工作小组,责任分工明确。
2、工作职责:
总 指 挥:对校园暴力和欺凌专项治理负总责。审订《校园欺凌专项治理预案》,对此次治理活动督查并评定实施情况。
副总指挥:对《校园暴力和欺凌专项治理预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进行评审,治理过程督促班主任、安保员、宣传员宣传教育到位,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并召开以预防校园暴力和欺凌为主题的知识讲座。
成员:服从领导,各司其职。总务主任备好“三防”等相应防范器械;安保员做好门卫出入安全管理工作和校园巡查监督工作;班主任等做好对学生的一日安全教育管理、宣传工作,为学生保驾护航
三、多措并举、专项治理
(一)完善制度。学校制定了完善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了《特克斯县初级中学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和《特克斯县初级中学校园欺凌应急预案》,明确了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
(二)开展活动、加强教育
一是邀请公安干警来我校开展预防校园欺凌法制安全报告会。报告会上,从校园暴力欺凌行为特有的欺凌逞强型、恶意斗狠型、蓄意报复型、无故滋事型、模仿暴力型的五种表现形式入手,列举了大量鲜活案例,阐述了校园暴力欺凌行为发生的人群、地点、动机及危害性,分析了校园暴力欺凌行为产生的根源,随后对预防校园暴力欺凌行为提出了五条预防措施。要求学校经常开展法制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防范能力,预防、避免、抵制校园欺凌暴力行为的发生。还要求各学校师生及家长携起手来,加大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的专项治理,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奉献爱心和力量,共同营造关爱学生的社会氛围。
二是阿扎提江书记为学生做校园安全专题讲座。
阿扎提江书记结合近年来一些校园暴力事件、校园欺凌案例进行了剖析。通过某些学校因学生打架、敲诈事件造成严重后果,让家长承担经济责任的典型案例,警示并教育学生要洁身自好,不通过言语侮辱别人,不与社会闲杂青年交往,不参与学生打架,敢于与来自校园外的欺凌行为进行灵活机智的斗争,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进行自我防范、保障生命安全的一些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教育性。并强调学校在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要及时发现校园欺凌隐患,对有欺凌倾向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从而使校园欺凌事件能够及时消灭在萌芽之中。
三是各班召开校园欺凌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各班通过观看视频、案例分析、教师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校园欺凌及其危害,校园周边哪些地方是校园欺凌的多发地点,知道了如何预防和应对校园暴力欺凌,并懂得了实施校园暴力欺凌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四是加强家校联系及校内外安全环境状况调查。
我校利用“三进两联一交友”和“精准帮扶”活动为契机加强校园欺凌家校沟通,通过家长意见反映、实地走访摸排、校内外信息整合收集校园欺凌问题,多措并举保障学生校内外安全。
四、制度齐全,措施得力。
学校还制定了相应的防校园欺凌制度及措施。具体如下:
1、相关岗位教职工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实行全体教职工一岗双责制,对玩忽职守,对学校安全造成不良后果的,追究其责任。
2、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的建设,如有丢失、损坏、不健全的相关器械总务处要及时配备。
3、班主任要经常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多观察、勤关心,发现学生有异常情绪及时询问调查。
4、当天值班教师要认真负责,对学生厕所、宿舍等容易发生纠纷的地段要做好巡查工作。
5、学校利用主题班会、教育讲座、国旗下讲话,校园展板等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
篇3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拒绝校园欺凌,共建平安校园》
同学们,什么是校园欺凌呢?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等,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校园欺凌分为单人实施的暴力,少数人数暴力,和多人实施暴力。
校园暴力不仅直接伤害了我们的身体,还会严重损害我们的心理健康,有些同学由此产生恐惧心理,难以集中精力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不能正常完成学业。这样,既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又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下面我和大家说说校园欺凌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索要钱物,不给就软硬兼施,不给就威逼利诱。
2、以大欺小,以众欺寡。
3、为了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伤害他人身体,侮辱他人性格。
4、同学们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短论强。
5、不堪受辱,以暴制暴,冲动报复。
以上就是常见的校园暴力,那么我们如果遇到校园暴力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又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好的保护我们自己和有效的抵制校园暴力呢?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遭到校园暴力侵害的同学,应在学校、警察或家长的帮助下,制止暴力,绝不能逆来顺受或以暴治暴。
2、与不法行为作斗争一定要讲策略,运用智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尽可能避免正面的直接搏斗,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伤亡。必要时尽是满足对方提出的要求,与此同时一定要记住对方的体貌特征,及时报警,或向老师、家长寻求帮助。
3、当有陌生人,约自己到校内、外偏僻地方去时,一定要坚决拒绝;当不法分子到来时,一定要想办法逃脱,并积极寻求帮助。
4、要增加法制意识,当冲突发生后,要勇敢站出来,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5、发现针对自己的暴力侵害事件,积极报告老师和相关部门,不隐瞒。
6、绝不参与其他人组织的针对同学的暴力活动。发现该种隐患立刻报告老师和相关部门。
7、不以自我为中心,与同学发生矛盾首先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思考得失,构筑自己良好的心态;
8、不携带有危险的物品进入学校。
篇4
关键词:欺凌行为;欺凌类型;因应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7)01-0001-06
一、前 言
有关欺凌行为的类型与形成及因应策略方面的重要性,笔者曾在相关的研究中 [1 ],依据美国“国家中学校长联盟”(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Principals )所提供的数据指出:一是欺凌行为最常来自于一般的社会暴力行为,大约有15%~30%的学生曾经是欺凌者或是受害者。二是在1994年到1999年之间,有253人死于学校暴力事件,有51种不同的死因,欺凌时常是与学生死因有关的因素。三是直接的肢体欺凌正在小W校园里增加,在初中阶段达到高峰,而在高中校园内下降。但是,在另一方面,言语欺凌却是一直持续增加。根据美国法院 (The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的报告,新进的学生比起老生更喜欢欺凌同学。四是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同学相信,学校无法有效制止欺凌事件的发生,有更高比率的学生相信大人的帮助是没有效率也没有效果的;5.25%的教师觉得欺凌没什么或根本不理会它,只有4%的教师会持续去调查欺凌事件的起因。
此外,Tom V. Savage与Marsha K. Savage [2 ]指出,美国教育联盟(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在2003年已经将欺凌事件作为学校主要关心的议题。同时,也有研究结果显示70%的教师相信他们已经处理了所有欺凌事件,但是却只有25%的学生认同这样的看法。这显示出教师们对于欺凌这件事情与学生的看法是有很大出入的,并且,师生之间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沟通问题。
从上述之研究得知,对于欺凌行为一般的因应策略,即消极地不去理会,或是不上学,或一再容忍,会导致欺凌行为不断地重复上演。
二、何为欺凌行为
欺凌行为,一般指的是蓄意且具伤害的行为,是持续重复出现在固定孩子身上的一种欺凌现象。有关欺凌行为的意涵,详加说明如下:
1. 欺凌行为的定义
一般的欺凌行为定义,主要包括下列重要的意义:第一,欺凌行为是有意的、长期的、反复的;第二,欺凌行为的背后是在口头、感情、生理或是心理上让其他同学不舒服;第三,欺凌行为的特点是受欺凌者被欺凌者故意暴露出来,被拒绝融入友谊中,不能防卫自己;第四,欺凌行为的模式是要施加伤害、欺压、暴力、攻击等行为在他人身上。
因此,欺凌行为是一种刻意地暴露出某固定的学生,让他长期地、一再地在口头、财物、感情、生理和心理上被其他同学拒绝,意图伤害他而造成其直接或间接的人际关系疏离的行为。
2. 欺凌行为的意涵
一般欺凌行为的意涵,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
(1)欺凌行为的迷思与误解
Olweus [3 ]指出有关欺凌行为的迷思,认为:欺凌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男孩终究是男孩――欺凌只是他们的发泄罢了;欺凌是发生在所有的学校,没有什么好忧虑的;棍棒与石头可能打伤你的骨头,但是言语是从不会伤害到你;欺凌对我而言从不曾造成伤害;欺凌会使你更勇敢/让你知道生活是什么,只是如此而已。
因此,欺凌的行为极容易被教师与家长误解,认为只是校园正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对于人际相处无害,甚至认为受害者是“自找的”;同时,也认为这样的行为只会在低学业成就的学生身上发生,发生的地点只和学校相关;只要没有肢体上的伤害,就不算欺凌等等。这些误解与迷失,必须要借由教师与家长正确地传达欺凌行为的知识并改变对于欺凌行为的看法,才能被消解,从而建立正确的反欺凌观念。
(2)欺凌行为的内容
Meyer和Elizabeth [4 ]认为,使用“欺凌”这个词时,必须包含下列之一的行为:真实的或被威胁的暴力;钱、财、物被勒索或强夺、或被偷;强制一个孩子去做一些他们不做或不想做的事;一个孩子在友谊团体中被忽视和被要求闭嘴;被嘲弄与被羞辱;老是对不同的孩子责骂;取绰号或贴标签;传递攻击性的讯息;散播不实的谣言与耳语;传送侮辱性的电子邮件。
欺凌行为的内容虽然包罗万象,但其中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受害者是固定、孤独的,易被标签化;二是大欺小、强欺弱的权力关系;三是口语、肢体、关系、性取向上作为欺凌的主要内容;四是引起受害者的反击,但在反击时仍会成为受害者。
(3)欺凌行为的区辨
欺凌与冲突、骚扰、威胁、恐吓之区辨,有助于了解校园欺凌的意涵与形成原因,进而针对校园欺凌拟定有效的策略。
笔者认为区辨欺凌行为的关键在于 [1 ]:其一,戏闹或游戏的角色是否可以互换,且当其中一方因不舒服而要求停止时,是否得到停止;其二,当事人是否自愿参与其中,或者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否有自由与弹性,个人的主体性与尊严是否被尊重。
三、欺凌行为的类型与相关因素
欺凌行为的方式一般由肢体欺凌慢慢发展成语言或社会控制的欺凌方式。随着教师及家长对肢体欺凌的制止,年龄越大的儿童使用的欺凌方式转向于言语伤害或同伴对受欺凌者的关系疏离。有关欺凌行为的类型与相关因素,详加说明如下:
1. 欺凌行为的类型
欺凌行为本身即是一种伤害性的行为。对于各种欺凌行为的类型,可以有以下的分类:
一是关系欺凌,它主要是操弄人际关系,与语言欺凌经常一起发生。两者是属于欺凌发生刚开始阶段。
二是言语欺凌,虽然肉眼看不到伤口,但它所造成的心理伤害,有时比肢体伤害更严重。此行为通常伴随着关系欺凌。
三是肢体欺凌,它是临床上最容易辨认的一种形态,是教育工作者最常关注的一种形态。
四是性别欺凌,它是指受害儿童被他人用与性有关的有害语言、行为或影像等实施的侵犯。
五是反击型欺凌,它主要是指受欺凌者因长期受到欺凌而给予反击的形态。如美国发生的多起校园枪杀事件,即属此类。
六是网络欺凌,上述所属的欺凌行为皆可使用“网络”来执行。此方式不受任何限制,可能导致的伤害更大,影响更远。例如,有女影星因为被网络欺凌,受不了折磨而轻生,这种类型就是属于网络欺凌。
2. 欺凌行为之形成因素
(1)学生个人因素
笔者在相关的研究中指出学生成为欺凌者的因素主要有:学业上的挫折感;学生有欺凌行为的责任主要是大人不够关心孩子,以致于孩子认为只有一种方式可以在欺凌环境中生存,就是倾向有暴力的行为;没有楷模可作为典范;在家庭中受到暴力对待;家庭对孩子漠不关心;孩子结交不好的朋友;人格及品性失常 [1 ]。
欺凌行为形成因素中的个人因素,主要包含下列要项:欺凌者因欺凌行为受到欢迎,而增强其欺凌行为的意图;欺凌者因欺凌行为享受到支配权力;欺凌者在各种环境下都处于心理负向的状态;欺凌者对于受害者产生妒忌的心态;受害者的人格特质有“负面支配性”、能力弱势等特点。
(2)家庭因素
依据笔者的研究,欺凌行为形成的家庭因素主要包含下列要项:一是父母忽视管教或态度冷漠且不一致,易导致孩童没有同理心,容易造成孩童在学校欺凌他人与被欺凌的情况;而父母的管教开明且权威,则孩童比较不易在学校欺凌他人或被欺凌。二是家庭从事特种行业或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也容易受到欺凌 [1 ]。
(3)学校因素
Sharp [5 ]认为,文化因素很容易让这些学生成为被欺凌的目标。不同种族的文化很容易造成一些负面的印象,致使这些孩子无法被融入友谊之中,进而在不友善的校园中成为欺凌行为的受害者。除此之外,她还提到一个现象:“就算这些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很优秀,但是,到了公共的场所,例如等待校车时,他们还是很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笔者认为欺凌行为形成因素中的学校因素主要包含下列要项:一是学校的不友善氛围会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增加;二是教师管教方式的冷漠,会使欺凌事件的发生率较高;三是受害者的沉默忍耐,无法有效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 [1 ]。
(4)社会因素
邱珍琬 [6 ]指出,大环境及社会本身对于性别角色的要求,鼓励竞争比较,加上媒体传播之力,这些都是欺凌行为易发生的社会环境。“以暴制暴”是社会环境的结果,“观察模仿”也是社会环境的力量。
Sharp [5 ]提到媒体的影响力,认为:“谁能忘记那些在电视传媒中,对学校新生那种恐怖的虐待方式?”这些孩子在进入学校时,就已经成为被嘲笑、被攻击的受害者。
综上所述,欺凌行为形成因素中的社会因素主要包含下列两项:一是传递暴力行为的社会风气,容易产生校园欺凌事件;二是社会氛围对于性别的不友善,强调以暴制暴,容易产生校园欺凌事件。
因此,在欺凌行为的形成因素上,学生本身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只要处在不友善的环境中,就容易产生欺凌行为。在家庭因素上,父母的管教方式与学生欺凌行为有高度相关。因此,家长在管教上,应保持处罚上的一致性,并对孩子适时关心,才不易产生欺凌与被欺凌事件的发生。在学校因素上,教师的管教要赏罚分明,并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在社会因素上,应减少暴力影片的播放与传播,以避免模仿行为发生。
3. 欺凌行为之相关因素
(1)性别因素
在欺凌行为相关因素中,性别的因素主要包括下列要项:其一,就男女性别而言,男学生受到欺凌的情形比女学生多;其二,男学生多涉及肢体欺凌,女学生多涉及语言及关系欺凌;其三,教师的刻板性格印象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表现,而导致欺凌事件的发生。
(2)年级因素
有关年级因素影响欺凌行为,相关的研究结论并无一致的看法。笔者认为在欺凌行为相关因素中,年级的因素主要包括下列要项:第一,一般而言,肢体攻击行为高年级多于低年级;第二,在初中,肢体欺凌以初中二年级发生率较高;第三,年级的差异会影响到欺凌行为的类型及发生率。
(3)学业成绩因素
笔者认为学生学业成绩佳而受到同学欢迎,是建立在他们的能力可以成为控制人的权力基础上的。本质上来说,他们的高权力是来自可支配他人。杨宜学的研究结果 [7 ]指出,男生、低学业成就及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受到网络欺凌的程度高于女生、高学业成就及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
在欺凌行为相关因素中,学业成绩的因素主要包括下列要项:一是无论成绩的好坏高低,皆可能产生欺凌行为;二是学业成绩佳的欺凌者,其权力的掌控是能力的展现之一;三是学业成绩不佳的受害者,遭受到各种类型欺凌行为的比率较高。
四、欺凌行为之影响
欺凌行为是在群体中所形成的暴力行为。参与者包含绦衅哿栊形之欺凌者、欺凌行为之受害者、处于欺凌行为当中却非欺凌者也非受害者的旁观者。这三种角色的并存,才能产生了一个完整的欺凌行为,也才能够在校园内上演欺凌。
欺凌行为的相互关系是指欺凌者、受害者、旁观者三者之间的行为。欺凌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而这种互动关系存在着权力、人际关系的不均现象。
1. 欺凌者及其影响
校园欺凌者有几个特点:强壮、自信且冲动;与受害者同龄或稍长;对任何人都具攻击性,包括同学、家长、老师和兄弟姐妹;出身于充满敌意、忽视孩子的家庭;父亲有攻击倾向或十分冷漠;身边都是同类朋友;亳不同情受害者;为了刺激、权势和控制欲而欺负别人。
欺凌者本身有以下的特质:心态较坚强、无同情心、以伤害他人为乐;滥用权力、掌控他人、支配他人欲望较强;个性具攻击性、充满敌意、冲动、报复性高。
欺凌者受到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要项:一是儿童时期对于欺凌行为未加控制,成人后易发生刑事案件;二是学习时期对于欺凌行为未加控制,进入社会后易使用相同手法来与人相处;三是短期影响会更有权力与势力,长期影响则是出现行为。
2. 受害者及其影响
邱珍琬 [6 ]认为受害者除在体格上较为瘦弱外,也表现为孤单、安静、少朋友、较神经质、较不会为自己出气、看法较悲观等心理特质。笔者认为受害者的特质有:性格上倾向于敏感、退缩、谨慎;缺乏果断力;社交能力较差;低自尊;男性相较于同学较弱或个头较小;女性在生理外表上较无法吸引同学;害羞,朋友较少;与大人的关系较同学好;有些不同于常人的问题,如学习能力差、种族歧视、性取向和生理上的问题等;有过度保护自己的父母亲。
综上所述,欺凌受害者本身包括以下特质:受害者的外表上较为弱势、性格上较神经质、安静、悲观;低自尊、有过度保护自己的家庭;不预期的失常态度、缺课、对学校活动参与度低。
此外,研究发现欺凌受害者受到的长期影响包括:低学业成就表现、缺课、药物与酒精滥用和自杀行为的发生,都与在学校场域中被欺凌有关 [5 ]。具体表现为:身体的伤害;辍学;翘家;有人因此讨厌家人;怪罪同学没有出手帮忙而讨厌同学;觉得自己很差劲;消极地任人欺凌。
五、不同欺凌类型行为之因应策略
欺凌行为存在于校园之际的当下,就应有相对应的策略来因应。学校的所有成员,无论是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及教师、学生,包括欺凌者、旁观者、受害者等,都应为友善校园尽一份心力。
1. 关系欺凌之因应策略
笔者在研究中指出,受到同学欢迎,学业成绩良好,有高自尊,在团体中是领导者的欺凌者,较常使用关系欺凌 [1 ]。女性较为喜欢使用这样的欺凌方式,因为它不容易被教师发现。这样的欺凌方式主要是耳语和社会关系的孤立。就是因为如此,在研究报告中都显示女性被欺凌次数比男性要来得少。因此,关系欺凌之应因策略主要是班主任应该去真正了解学生在班级内是否有被其他同学孤立的现象。
2. 言语欺凌之因应策略
言语欺凌是最常发生的欺凌行为,但是,班主任却是最少回应的。因此,当班主任发现学生无论是开玩笑或是故意采用不当语言来嘲笑他人时,应立即制止,并建立言语规范的界限;宁可严肃去看待学生之间的不合宜玩笑,也不要因为长期放任学生使用嘲笑的言语而给予学生形成言语欺凌的机会。
3. 肢体欺凌之因应策略
有些受害者会认为自己是做错事情,所以才会被欺凌。而有这样的想法的受害者更易被一再欺凌,如果没有被欺凌,反而会认为自己在班上不受欢迎。这样的受害者,在停止欺凌后甚至开始有自我伤害的念头。当班主任面对这样的受害者时,处理的焦点应放置在改变受害者的想法上,告诉受害人任何人都不应使用欺凌的方法来处罚另一个人。
因此,肢体欺凌之因应策略主要是不该出现在班级上的行为举止,班主任皆应立即制止。打闹与开玩笑,甚至冲突等行为,都不应在教室内发生。一旦发生,班主任应给予公平而一致性的处理。赏罚分明的班主任,是有效制止肢体欺凌的主体。
4. 性欺凌之因应策略
性欺凌的具体行为包括:性或身体部位的不雅玩笑、嘲笑或评论;性取向或的嘲笑;散播或传递有关性的不实纸条或谣言;侵犯身体的动作。因此,在性/性别欺凌之应因策略上,无论是在言语或肢体上,班主任都应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模范,不应使用相关性与性别不平等之言语来教学,也不应针对学生之性别而使用不对等的教学策略,以避免形成潜在不平等的教学氛围。
5. 反击型欺凌之因应策略
班主任由于漠视受害者在学校所受到的欺凌,致使受害者感到无力感,因而做出极端而无法挽救的事件时有发生。例如,从一般的威胁发展到校园枪击事件。这些犯案者,都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
因此,反击型欺凌之因应策略,需要班主任平时多P心学生,用心去观察学生一定可以有效预防欺凌行为的发生。学生们之间的打闹或许不容易区辨,但是,班主任若能采取宁可立即制止打闹行为,也不让打闹行为演变成欺凌行为的做法,势必可以有效阻断欺凌行为的发生。
6. 网络欺凌之因应策略
网络欺凌之所以非常难以控制与预防是因为它通常是发生在学校及教室之外,而且多数使用网络欺凌的欺凌者自认为不会被抓。因此,这样的欺凌对于学校教育者而言,是很棘手的问题。
笔者在相关的研究中曾提出反网络欺凌的做法:一是在课程教学中就应教导学生使用网络时应遵守的规范;二是建立反网络欺凌的班级气氛,例如禁止散播谣言及不雅图片或影片;三是学校应鼓励学生举报网络欺凌者,应掌控学生在学校电脑中传输的内容;四是教师应警示学生网络欺凌是直接与间接欺凌之一,使用网络欺凌就是违法行为;五是明确定义网络欺凌并告知可能的伤害;六是学校领导者应鼓励教师与家长一起执行反网络欺凌的政策 [1 ]。
网络欺凌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涉及所有的欺凌行为,同时,它发生的地点不只是在学校教室里,它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所以并不容易控制。多数学生认为它不容易被抓到,就算被抓到也没有证据证明这样做有任何的伤害。但是,网络欺凌的伤害绝对不是学生天真好玩的游戏,它也不亚于任何一种形式的欺凌。
六、学校在行政与文化上之因应策略
学校的反欺凌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多数的欺凌事件是发生在班级之外。学校的反欺凌政策建议如下:第一,建立反欺凌的环境与氛围,校园欺凌事件是不可接受的;第二,所有相关人员都必须接受反欺凌的教育训练;第三,任何人都不应该被欺凌;第四,清楚地定义并规定反欺凌政策,让全体师生皆可清楚理解;第五,让父母亲清楚知道学校反欺凌的政策,让学生明白实施欺凌行为的后果是什么;第六,让所有的家长及师生都必须知道欺凌后果的严重性。
综上所论,学校行政组织必须建立反欺凌的条约并赏罚分明,以形成学校反欺凌的文化。行政人员必须帮助教师去区辨欺凌与玩闹之间的不同,甚至帮助教师去搜集相关资料,作为教师教学上的反欺凌教材。有效的反欺凌政策是师生需要时间去了解和接受的,行政人员应给予教师与学生在反欺凌上的支持与帮助,让整个学校借由学生与教师在教学上的集体合作,形成公平而又安全的学校环境。
七、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之因应策略
在班级管理中,笔者曾提出班主任的反欺凌策略明细:建立彼此尊重的班级气氛;鼓励学生遵守反欺凌的班规;在课堂中随时随地尊重他人;建立学生反欺凌的决心;在课程内设计反欺凌教案;在角色扮演、创意写作、合作学习中把焦点放置在同理心与同学关系的建立上;反欺凌及网络欺凌的政策请家长协助;学校应明定欺凌之定义及无法接受的范围;反欺凌政策中应对新同学友善欢迎并提供相关的咨询途径与手册;对欺凌者与受害者提供一对一的协助与辅导;对受害者提供人际关系的建立技巧;全体成员随时对反欺凌提供建议;教师应教导学生如何面对欺凌事件 [1 ]。
Ben Whitney [8 ]认为:资深的教师应有能力观察到学生非意外性的受伤或是表现出的沮丧;在处理事件上,不要一次问受害者太多问题,友善地给予支持,必要时交付专业人员辅导;在关怀上要小心谨慎,避免受到误解,并总是保持最大的关心;任何不适合的碰触,对孩子而言都有可能是一种欺凌,类似这样的行为都可能构成一种犯罪;教师勿处罚孩子,必要时交给专业人员处理;观察到的任何状况,都应与专业人员沟通分享,以确定事实;告诉家长,与家长一起关心。
笔者认为旁观者是有义务及责任去预防及制止欺凌事件的发生。在处理欺凌事件上,不要把重心放在欺凌者向受害者道歉上,这样的做法,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很容易在教师不在现场时,让受害者再次被欺凌者伤害。
综上所述,班主任在课程与教学的设计上,应包含社交技巧的训练,如角色扮演、创意写作、班级开会等。这些课程设计主要是帮助学生确立新的态度并建构班级人际关怀的气氛。因为,同学关系的好坏才是反欺凌政策能否成功的关键,而旁观者是否参与,更是反欺凌能否成功的核心。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应该建立友善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彼此之间合作与和平相处。一旦有任何学生超越此界限,就应给予立即有效的制止,这样才不会姑息养奸、养虎为患。
八、结 论
在处理欺凌事件上,预防胜于治疗。许多学生并不清楚何谓欺凌,大部分的学生都以为只有被打或是有受伤害,才称之为欺凌。但是,事实上,欺凌不只是肢体欺凌。班主任应教导学生认清各种欺凌之形态与内容,而非把预防欺凌或是制止欺凌行为的重责大任,加在自己或是所有教育者及行政人员身上。
学生之间的玩笑在无法分辨时,应适时制止,避免擦枪走火,防止演变成言语欺凌或其他形式的欺凌行为。对于欺凌者,应确立惩罚机制;对于旁观者,鼓励其正义感,对观看欺凌行为而未通报者,应连带受处分。真正行为不当的是欺凌者而非受害者,因此,对于受害者的保护需要有专业而有效的策略,避免受害者再次受到伤害。
参考文献:
[1]林进材.台湾地区中小学欺凌行为及因应策略之研究(2016)[R].
[2]Tom V. Savage,Marsha K. Savage. Successful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Discipline:Teaching Self-control and Responsibility[M].SAGA Publishing Inc,2009.
[3]Olweus D. Bullying at School: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M].Oxford:Blackwell,1993.
[4]Meyer,Elizabeth J. Gender,bullying and harassment:Strategies to End Sexism and Homophobia in School[D]. Teacher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2009.
[5]Sharp S. School Bullying:Insights and Perspectives[M]. London:Routledge,2008.
[6]邱珍婉.小W校园欺凌行为与对应策略[D].屏东:台湾屏东师范学院,2001.
篇5
拒绝校园欺凌倡议书一致广大师生家长及全社会:
近年来,校园暴力已经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全国各地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校园暴力事件,并且呈蔓延之势,甚至致人死亡等恶性案例有增无减。这些事件给青少年的生理及精神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有些校园暴力的行为手段之残忍及事件发生时旁人之冷漠,让我们深感痛心和愤慨!拒绝校园暴力,迫在眉睫!
青锋侠本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及正义感。在此,向广大师生、家长和全社会发出倡议和呼吁!
1、倡议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同时作为我们的反校园暴力日,让全社会警醒,关爱青少年。让每一位在校师生,从自我做起,坚定勇敢的向校园暴力说不。
2、我们抵制和坚决反对一切校园暴力行为。全体师生及家长请放下冷漠、伸出你的双手,用力所能及的力量共同参与反校园暴力活动,守护好每一位同学健康成长的道路。
3、对于曾经历过或经常饱受欺凌的同学们,请勇于参与到我们的反校园暴力活动中来,一起批判并借助社会和法律的力量来惩治校园暴力行为,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4、还在欺凌学生的校霸及老师们,请收起你们的巴掌、收回你们的谩骂!你们将来也有自己的孩子,当你的孩子遇到校园暴力的时候,又做何感想!不如立即停止一切校园暴力行为,负责任的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倾注我们的爱,共同维护好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5、校园的管理者们,请立即做出行动!长期忽视,掩盖问题并不能解决校园暴力,请加强学校管理、构建校园安全,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道德观和法治观念。安全的校园、文明的校风需要校方有力的监管和行动!
6、倡议全社会共同关注校园暴力。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尽快推进设立反校园暴力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依法惩治,让肆意施暴者受到相应的处罚。让身处欺凌环境的孩子知道他们如何寻求帮助和庇护!
也许你我身边还没有发生恶劣的校园暴力事件,但是谁能保证这种恶劣的趋势会不会蔓延到我们自己身上?因此需要全社会积极行动参与到反对校园暴力、拒绝社会冷漠的行动中,防范于未然。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份沃土,撑起一片蓝天,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共同的职责。
倡议人:
时间:
拒绝校园欺凌倡议书二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但是,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缺少相应的法律常识,在全国甚至我市个别学校出现了校园暴力活动,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正常学习生活,危害了我们的身心健康。为此,学校大队部发出如下倡议:
一、要勇于拒绝校园暴力。
在受到校园暴力侵害时要勇于向学校、老师和家长报告。对高年级学生和校外青年共同实施的暴力活动和收取“保护费”等各种校园非法活动要勇敢揭发。
二、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
积极阅读法律书籍,增强法律意识,从小养成良好的法制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三、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沾染黄、赌、毒等恶习,不进酒吧、卡拉OK、歌舞厅、电子游戏厅、网吧等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
四、要拒绝与校外不良青年交往。
对校外不良青年的引诱要坚决拒绝,在受到威胁、恐吓时及时向学校、老师、家长报告。
五、要增强友爱互助意识。
积极团结同学,热情帮助同学,增强应对困难、对抗邪恶的勇气,形成抵制校园暴力的合力。
六、要认识自身不足。
当你和同学闹矛盾时,不要冲动,不要急躁,一定要静下心想想原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勇于向别人承认错误并改正它。“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人都要有一颗包容的心,避免矛盾的激化。
七、要积极与家长、老师交流沟通。
在家长、老师的健康引导下,提高防范校园暴力的意识,增强抵制校园暴力的能力。
八、要树立进取、向上的人生观。
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磨炼意志,陶冶情操,立志做新时期的有用青年。
倡议人:
时间:
拒绝校园欺凌倡议书三校园暴力已经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拒绝校园暴力迫在眉睫。春天,社会各界向各大中小学、师生、家长发出倡议和呼吁:
1、校园小霸王们,请停止你们的暴力行为!请停止威胁恐吓等语音攻击和拳打脚踢等暴力行为,暴力并不能赢得尊重!校园暴力,害人害己!若想赢得同学们的敬佩,不如从小霸王变成小学霸!
2、漠视校园暴力的同学们,请放下冷漠,用力所能及的力量,保护他人就是保护自己!冷漠围观、消极观望并不能自保:忍气吞声、缩首躲避也不是长久之计。向校园暴力说不,需要智慧和勇气。请对身边的校园暴力受害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施以援助之手。祖国的未来需要你们从小学会担当。
3、还在欺凌其他学生的小霸王,请收起你的巴掌、收回你的谩骂!冷嘲热讽、侮辱人格并不能彰显自己的实力: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任意殴打他人,肆无忌惮的欺凌同学迟早会得到应有的惩罚。若想得到同学们的拥护和信任,就要献出真情、帮助身边的同学。
4、校方管理者们,请立即做出行动!长期忽视、掩盖问题并不能解决校园暴力。请加强学校管理,构建校园安全网络,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安全的校园,文明的校风,需要校方有力的监管和行动!
5、与校园暴力息息相关的家长老师们,请不要纵容溺爱!太多校园施暴者都是从家长宠爱中滋生源头。纵容溺爱不是爱,面对校园暴力,也不要错误引导孩子消极自保或以暴制暴。孩子的“有所谓有所不为”,需要你们首当其责。
6、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校园暴力。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尽快推进设立反对校园暴力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依法惩治,让肆意施暴者受到相应的处罚,让身处七零环境的孩子知道他们可以有所求助,有所庇护。
篇6
解读“校园霸王”现象
文中的陈望,显而易见属于校园暴力的受害者。读者朋友中如果有在校学生,遇到这种情况,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和了解校园暴力,知道它的危害,学会必要的应对措施,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发生。
校园暴力行为,是青少年中强者对弱者施加的一系列侮辱与压迫的行为。比如给受害者取侮辱性的绰号;对受害者施加人身或言语攻击;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不想做的事;传播关于受害者的谣言或污蔑性文字;在网上散发具有人身攻击的言论及视频等。这些校园暴力的行为都是在受害者不能保护自己,不敢反抗和告发的情况下发生的。
在这些校园暴力事件中,除了施暴者和被施暴者,还有旁观者。有的旁观者看见校霸的伤害行为得逞,担心自己的安危,于是协助校霸再次欺负受害者,以此来保护自己不被校霸欺负。有的同学看见校霸们欺负其他同学后,不仅无动于衷,更有甚者还嘲笑受害者无用。
通常情况下,校霸们并不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对,反而是受害者的默默忍受,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校霸欺凌事件”的产生原因
校园霸王的行为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直接危害了受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造成施暴者和受害者心灵的扭曲。那么,校园霸王欺负学生的类似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呢?
这主要是由于校园霸王自身的个性缺陷导致,他们往往霸道而冲动,倾向于使用暴力欺压他人,用拳头凸显自我价值。他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对弱势群体缺少同情心。同时,他们还用武力得到了部分同龄人的认同与支持,在校园中组成欺负同学的“小团伙”。
大多数校园霸王的学习成绩都不太理想,他们在学业上没有成就感,只能通过暴力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他们通过欺负、伤害弱小的同学,使受害者感到痛苦、恐惧,给受害者造成心理阴影,以此来获得满足感。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校霸事件,其实这些施暴者常常也是受害者。他们可能小时候频繁地遭受到父母的家庭暴力,甚至自己便是校园暴力中的弱者。有的校园霸王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被长辈们宠坏了,在学校一旦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拿暴力来解决问题。只要一次成功,如果被欺负者不反抗,这些施暴者就很容易形成“拳头说话管用”的印象,渐渐地,施暴者对“暴力行为”越来越上瘾,养成欺负弱势同学的行为习惯。
如何规避校霸现象的产生?
校霸问题不仅给学校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且容易给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造成难以消除的心理阴影。那么,如何规避校霸现象的产生呢?
1. 家庭和学校应该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避免校园暴力的产生。家长、老师应该警惕孩子们的厌学情绪,这种情绪也有可能是校霸事件产生的先兆。老师和家长也应该对这些校园霸王们进行劝导,打开他们的心结,帮助他们走上正途。因此,只有充分沟通,才能随时随地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2. 学校和家长应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冲突及挫折的能力,让他们知道对别人施加暴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伤害。同学之间应该多一些包容与理解。
3. 学校和社会应该增强学生的普法教育,增强他们的遵纪守法意识。
受到伤害的同学,应该怎么做?
如果你曾经受到校霸的伤害,或者你正在面对校霸的威胁,请你不要怕,勇敢正视这一问题。
? 积极和老师、家长进行交流,努力走出这次事件的阴影。若是自己不能处理好,应该及时请求老师或同学帮忙。
? 正视校园暴力,不要再有畏惧心理。我们都知道,事出必有因,自己必须在事后进行反思与自我总结,不断突破自己,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勇敢、自信。
?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要单独一个人外出,尽量结伴同行。
篇7
青春爱情片《少年的你》观后感
因为一个恶俗的吻,两个本该永不相交的少年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她叫陈念,他叫刘北山,大家喊他小北哥,陈念喊他——小北。
石缝下破土而生的白色雏菊亦是少年不甘沉寂的青春,战胜阴沟里的黑暗才能做一枚守护你的月亮。
少年时代里最美好的是什么,是小北对陈念“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身后”的保护,是“携风踏浪,陪伴同行”的陪伴,是“擎星北顾,遂光不惧”的支持。
陈念原本一直是紧绷的,不安的,眼神惶惶,像不知道该往哪里逃命的小野兽。哪怕是在家做作业,都随时准备着躲避催债的人,但穿过隧道,阳光洒落下来,就是小北的家,虽然破败,却是陈念的安全屋。她松弛下来,终显露出一点少女的温柔青涩。在那儿她不用担心走到半路被推倒,不用害怕那些恶作剧,有个人对她说:“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在陈念眼里,高考录取是从“少年”到“大人”最重要的仪式,所以她忍气吞声,承受一切同龄人不该也几乎难以承受的耻辱。她也许懦弱,但也可以看作坚强,什么也不能动摇她有朝一日奔向北京的决心,什么也不能磨灭她蹚过漫长的荆棘见到光明的希望。她的这种观念深深影响了想保护她的小北。
小北逞勇斗狠,但面对高中学识难以掩饰自卑,他是一个纯真到近乎天真的人,因为陈念“一起走出去”的梦,他的生活有了重点和目标。他跟陈念一样,会被那句“在阴沟里也要仰望星空”所感动,约定了要不惜一切“走出去”,一路保护她走上高考考场。这是一个曾经自己也有过机会、也向往过,但如今永远无法踏足的战场。不过,他还会在奔赴高考的路上,绑上白色的雏菊,给陈念送上祝福。
小北是最好的小北,陈念也是最好的陈念。他们做到走出来了。陈念大概是去了她梦寐的北京,小北也还是小北,永远在陈念身后的小北,永远是这个速度,这个样子,唯一不同的是,再也不用躲避摄像头,可以光明正大的走在陈念身边。在树叶慢慢慢慢变黄,飘落的一个秋季,他们再也不是阴沟里的少年了。
希望每个陈念的身后都是——小北。
青春爱情片《少年的你》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少年的你》这部电影。电影讲述了关于校园欺凌的故事,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使我潸然泪下。出了电影院,我整个人感到很压抑,一时无法从悲痛和伤感中走出来……
陈念是一所重点高中的一名优秀的学生,在距离高考60天的时候,她的一位朋友跳楼自杀,原因竟是因为校园暴力。魏莱等两名欺凌者,怕陈念告诉老师,于是陈念成了新一名被害者。凳子上被滴红墨水、比排球砸、被剪头发、被强迫脱衣……再多次被侮辱之后,她遇到了小北,小北一直在身后保护着她,并报了警。
警方知道是魏莱等两名女生所干,却又找不到证据,学校只好给她们停课。魏莱找到陈念,请求她的原谅。一番言论后,陈念不小心把魏莱推下楼梯,魏莱当场死亡。
陈念告诉了小北,小北为了让好朋友陈念,完成去北京上大学的梦想,小北决定顶替陈念坐牢。最后,陈念自首,判了五年有期徒刑。
可能你会问,他们的妈妈呢?然而,痛心的事,虽然声音不大他们的家境不同,但他们的母亲都一样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魏莱的家镜非常富裕,她妈妈自认为给了女儿很好的教育,但其实他们都没有真正的关心过女儿,爸爸甚至一年都没有和魏莱说过话。陈念的妈妈因欠债逃到了其他地方,他爸爸状况不明。小北的爸爸跑了,妈妈也在小北13岁时抛弃了他。正因为这三个不同的家庭,对孩子没有交流,疏于管教,致使他们的孩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明天,是祖国的未来,请各位家长“守护明天”,多陪伴孩子,多给孩子一些真正的关爱吧!
最后呼吁:面对校园暴力,我们不要再选择沉默,要及时勇敢的向老师和家长反映,要学会保护自己。祝愿身边都有一个“小北”守护,让青春的伤痛多一些温暖!
青春爱情片《少年的你》观后感
自认为我算是一个正能量满满的人,我喜欢看有深度的反应社会的片子,尤其是贴近群众生活的,关于校园暴力的这种片子,我最初还看过当悲伤逆流成河,也是一部非常棒的作品,看完后人的内心十分压抑,有时候,影片中的旁观者、漠视者也许就是我们,正因为我们不够勇敢,没有反抗的勇气与决心,我们成了这些可怜孩子被害的帮凶。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就是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感觉,虽然到处都是阴霾,但是能让人看到希望是存在的,男女主角经历过那么多的坎坷与痛苦,结局却温暖的想哭。我觉得这部电影里最有意义之处在于里面想表达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如何引导他们的成长方向是值得引人深思的。
篇8
一、未成年人校内暴力的现象
在当前的校内管理过程中,发现一个明显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未成年人校内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并且这一事件发生的几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生都具有了一定的思想与自主能力,他们完全能够对自己的行为与言语负责,高中校园中出现校内暴力的事件甚至要高于大学,可见这一现象正呈现出年龄降低的趋势。
在校内暴力的主要类型中,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即语言暴力、力量暴力以及心理暴力,无论是哪一种校内暴力都会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语言暴力主要是指在同学之间起外号,嘲笑对方,对学生的精神造成严重的侵害。力量暴力重点是对学生的肉体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害,同时这一类型也是最为普遍的现象之一,在很多高中院校中,每隔几日就会发生这类暴力事件,轻则对受害人造成身体上的残废,重则甚至会造成死亡,但是由于高中阶段很多学生都是未成年,只能在少管所进行改造,但是无论是从哪一方来讲,因为校内暴力造成的损失都是无法挽回的。之所以会发生校内暴力事件,追根究底应该是在思想观念上的一种扭曲,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施暴者极有可能产生反社会人格的倾向,这在今后步入社会中,将会是十分严重的潜在威胁,所以只有进行有效的预防,才能避免他们在成人以后发展犯罪。除了上述两种暴力类型以外,心理暴力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主要是在班级或者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故意孤立某个人,对他的精神造成十分严重的伤害,这一类型的校内暴力事件是经常容易被忽略的,但是一旦发现后果却是相当严重的,并且不仅仅是学生能够成为心理暴力的施暴者,教师也极有可能在这一过程中成为施暴者。
二、未成年人校内暴力的主要原因
从个人方面来讲,施暴者经常会对一些弱势群体展开校内暴力,因为施暴者在社会认知方面会存在一定的缺陷性,所以会产生一定的攻击性行为。但是这并不是全部的原因,学生在高中这一阶段,自认为能够领导别人,潜意识中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自认为需要做一些特别的事情才能引起大家的关注与羡慕,所以就采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欺辱他人,还有些学生是为了义气,认为朋友有难,应该两肋插刀,所以采用暴力的手段解决人际之间的摩擦,但是熟不知这种方式最终受到伤害的是双方。在很多高中院校中,一部分学生的家庭情况并不是十分理想,有些是单亲家庭出身,从小就缺少亲情的关爱,对于社会会产生一种排斥感,因此经常在学校作出一些有违学生行为的事件,以此博得关注。除此之外,类似的原因还有很多,都是学生自身的因素造成的校园暴力事件。
从家庭方面进行分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很多学生的习惯都是从父母处潜移默化的形成的,如果父母进行了错误的示范,那么就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教育意义。有些父母的潜意识中,认为只有棍棒之下才能出孝子,所以一旦学生犯了什么错误,经常以棍棒伺候,长此以往,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尤其是在高中阶段,他们具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如果不能顺着他们的心意,那么就会走上一条十分极端的道路。在相关调查研究中发现,校园暴力中的施暴者中很大一部分是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他们学习水平不高,所以在学校期间会整天无所事事,以欺负同学为乐趣,有一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会产生冷暴力的情况,对周围的事情保持着漠不关心的态度,对于前者来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的不管不问,而后者的家长则主要将重心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对于其他方面的事情也保持着漠视的态度。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领导对未成年校内暴力事件的忽视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所以不受到同学与老师的重视,他们为了引起关注,才会作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引起其他人的瞩目,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宣泄心中的不满。所以在高中校园中,经常能够发现损害学校公共物品现象的发生,但是在这种情况出现后,学校领导并没有做出过多的惩处,进而才会发生更加严重的校内暴力。学校制度的不健全会对教师的计划辅导工作带来一定的阻碍,很多教师为了能够多挣钱,对其他事情一概漠视,将学习成绩当作一切,因此才会造成现在校内暴力事件的频频发生。除了文中提到的一些原因以外,还有很多问题是由于被害学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不能单一的从加害者的角度分析未成年校内暴力的问题,这样是片面的,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才能更加有效的解决矛盾,为校园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三、未成年校内暴力的法律讨论
在法律的角度上来讲,未成年的校内暴力现象已经上升到互相伤害的层面上,轻则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重则是对心灵与肉体上双重暴力,严重损害到了一个学生的正常发展。在当前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主要是对未成年群体进行保护,保证他们的利益不受到侵犯,但是在未成年校内暴力事件中,绝大部分的施暴者都是未成年人,而被害者同样也是未成年,这就在无形之中产生了一种矛盾,究竟如何对他们的利益加以维护,这是需要相关法律条文应该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还会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学生出现早熟的情况愈发明显,那么相关法律是否应该对未成年的年龄进行重新界定,这样才能保证从法律上对被害者有一个合理的交代。除此之外,很多情况的校内暴力事件发生以后,并不能从根本上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效果。
上述的这些法律亟待进一步的完善,对于约束校内暴力事件,还被害者一个公道具有重要的帮助。
四、降低未成年校内暴力事件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的许多新闻中,能够发现未成年校内暴力事件的程度愈演愈烈,其手段十分残忍,很多学生因为一点小事就对周围的同学进行人身伤害,为了能够有效的控制这类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相关专家建议在未成年刑事责任能力年龄方面应该进一步提前,因为在当前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并没有具体对校内暴力事件加以明确的制约,甚至可以说是相对落后以及偏轻的,所以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概率才会逐年提升,他们并没有对自身的错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在全国两会中,明确提出了要想关注未成年人的安全问题,就应该各方承担起应付的责任。
为了应对校内暴力事件,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不同的手段,这值得我们的借鉴。日本文部科学省加强了对教师进行预防校园暴力的培训,增加了合格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 同时,允许学校对那些给同学带来身体或心理伤害的学生停课,并为此制定了更加明晰的指导原则和程序。澳大利亚建立了政府支持的组织和网站,如反暴力网络组织和澳大利亚无暴力计划,以帮助学校了解暴力现象,为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教师培训的指导大纲。在美国,校园暴力被称为欺凌。学校对暴力十分重视,每年开学时,会培训教师如何处理暴力事件,发给指导材料。对学生也会有预防性的教育,告知他们学校的有关规章。以上的措施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学习,但是还应该从具体的国情出发,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措施来抑制校内暴力的发生。
对于学生如何自护自救,有论者给出了几个建议:首先,应该告诉孩子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沉着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必要时,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其次,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对方。顺从对方的话去说,从其言语中找出可插入话题,缓解气氛,分散对方注意力,同时获取信任,为自己争取时间。最后,教育孩子上下学尽可能结伴而行。给孩子的穿戴用品尽量低调,不要过于招摇。在学校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老师解决。上下学、独自出去找同学玩时,不要走僻静、人少的地方,要走大路。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学不要在路上贪玩,按时回家。学校应定期开展心理、思想道德课程教育,适当组织同学间的协作活动,加强团队互助意识。
篇9
关键词:青少年;攻击行为;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073-02
随着国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有时无法满足的精神需求使得青少年对于唾手可得的优质生活产生了厌倦。由于受不到家长和学校的重视,青少年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这就使得他们的生活方向产生了偏差。有些青少年觉得“拳头才是硬道理”,“所有人都以伤害我为目的”,“有些人就是不值得像人一样对待”,“这种人就应该孤立他、骂他”,这些都是典型的攻击行为的表现。有研究者在2006年使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湖北省4010名6-15岁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攻击行为的检出率为3.27%[1]。所以攻击行为应尤其受到教育者的重视。
一、攻击行为的概念界定和现状
(一)攻击行为的概念界定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遇到不同形式的攻击行为,但是人们并不能十分明确地界定他们。《心理学大辞典》中对攻击的解释为:“攻击可能表现为一种细腻情绪状态或人格特质,如愤怒、激动、敌意等;也可以表现为攻击行为”[2]。盖伦(Galen)和安德伍德(Underwood)认为攻击行为有两个特征:给受害者以消极的感觉和攻击行为应该是有意为之的[3]。综合多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笔者认为攻击行为首先,要具有伤害他人的意图并付诸行动;其次,实施攻击的个体要有外在的行为表现,且要指向有生命体征的个体;第三,被实施攻击的受害者要具有避免伤害的动机。如果要确定个体是否产生了攻击行为,就要看是否具备以上三个热点。
(二)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危害
国内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形式之严峻超乎想象,已经开始有低龄化、成人化、团伙化和手段残忍化的趋势。国内外研究表明,具有攻击行为的学生,尤其是具有身体攻击行为或暴力倾向的青少年,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差、愤怒感强、发泄水平高[4];高攻击组在愤怒状态、愤怒特质和愤怒表达上极显著地高于低攻击组,而在愤怒控制上极显著地低于低攻击组[5]。可以说,攻击行为影响青少年成长发育,尤其是社会性等多个方面。
(三)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都飞速发展的敏感期,心智发育与生理发育的不协调造成他们易激惹、不冷静、做事注重情感而非后果、急于向他人展现自己的独特个性等,于是攻击行为发生的概率又进一步提高。
二、青少年攻击行为发生的原因探析
(一)个体认知方式的改变导致个体倾向于用攻击行为解决问题
近年来校园内攻击行为发生的频率居高不下,部分原因在于学生认知方式的改变。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生理特征因素和个性特点,这也就造成他们在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差异。如果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低下,如交往不良、同伴友谊或人际关系紧张等,会使得他们同理心能力降低。有研究表示,有些个体即使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因为自己移情能力差、同理心能力低,便不能理解他的行为给受害者带来的伤害、对方体验到的消极情绪和自己行为的不道德性[6],进而继续施行攻击行为。
(二)生活气氛不和谐与教养方式不得当造成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萌芽
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家庭暴力、亲子关系紧张都会造成个体从儿童到青少年甚至是成年后的性别角色混乱、性格偏执或神经质、处事方式偏激甚至暴力、人际关系紧张和攻击行为增多等负性影响。如,放任型的父母不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忽视对青少年责任心的教导,易造成青少年用武力解决问题;父母的越轨行为造成其与家庭成员交往时受到压抑、同伴关系不好、学习成绩差、对父母不顺从、产生更多的攻击行为;父母文化水平低,就更少采用说理和讲道理的方式和孩子沟通,较少采用引导性的约束方式,不易促进青少年价值观和社会规则的内化。
(三)学校教育和管理的缺失是攻击行为滋长的“温床”
校园攻击行为问题虽然严重,但地域和学校差异还是很大。地区差异,尤其是文化上相对落后的城镇和农村,由于教育资源匮乏、教师教学水平低、学校的管理或监管方式不当、只注重文化课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等,使得攻击行为有了滋长的“温床”。教育资源的缺乏造成学校进行教育时不能够设置充足的教育情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如每个学生都会在道德问题上有过挣扎或者真正实行了攻击行为,但由于学校资源有限,教师照顾不到每个学生,这样就不能监控他们道德思维的发展,不能对攻击行为及时加以制止,学生对攻击行为的发生不以为然,进而引发更多的攻击行为。
(四)社会风气的负面作用扩大了攻击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
社会是个体生活的宏观环境,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会影响到个体的攻击行为。社会硬件的不完善可以导致社会对青少年不道德行为的约束不到位甚至纵容。社会上媒体暴力的广泛传播、商家基于商业利润对负面榜样的细化和渲染、不道德竞争手段被不断模仿、社会对特殊群体的歧视与偏见等不良的社会风气造成了一定的文化暴力。随着世界资源、经济、文化等的全球化、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信息更加容易,这就使青少年成为文化暴力真正的受害者。处于青春期的他们生理和心智都还在飞速地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辨别好坏的能力和自我控制力都很弱,很容易受到误导而导致攻击行为。
三、减少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有效对策
(一)培养个体正确、积极的认知方式
现如今,有些家长和教育者提出减少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方法往往治标不治本。我们的方法要想真正得到青少年的认可与实践,必须要从提高青少年认知水平的角度出发,训练学生提高移情能力,加强应对能力,还要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利用心理辅导课时间,提供问题界定训练的条件,即针对那些有攻击倾向的青少年,让他们充分注意和利用环境中有利的社会线索,选择性地忽略攻击和消极线索[7];创设后果认知训练课程,即向学生进行示范和讲解如果有人破坏了同伴关系之后造成的后果或受到的惩罚等;教授思维出声法,即让学生在思考他们的每个道德决定时都要把决定和思考的过程出声说出来,这样以便于教师或心理辅导员及时掌握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动向;多提供团体之间交流的空间,多组织课余活动或兴趣班,即让青少年多余的精力都投入到自己喜欢的课余兴趣小组中去。
(二)创设和谐的家庭气氛使青少年拥有更高的移情能力
青少年在实施攻击行为之前,往往会遇到思想冲突、不知道如何做出正确的道德推理和道德判断的情况。国外一项实验研究历经15年证实,对有道德冲突的学生进行培养责任心的训练后,可以明显减少他们的攻击和行为[8]。所以关注孩子的日常情绪反应、使用温暖的关怀方式、增加沟通和交流的频率和尽量避免使用权威的教育方式压制青少年等,会更好促进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内化和发展[9-11],从而增加他们的移情能力而减少攻击行为。还有研究表明,增加父亲与孩子交流的频率和程度可以有效减少青少年的攻击行为。
(三)加强学校对青少年的德育示范教育和情绪控制辅导
如果学校在提升其硬件设施方面还需时日,那么学校等管理层应将注意力放在道德的教育和引导上。如学校可以设置道德辩论课堂或道德辩论赛,让孩子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心理辅导员要增加对青少年进行“积极情绪体验”的干预,让他们放大积极情绪体验、缩小消极情绪体验;教师应该在课堂或班会上开展青少年的品格教育,向青少年展示各类道德失范事件的原委,解答他们遇到的道德两难的问题;教育部门及学校定期开展习得亲社会行为的教育课堂或讲座,即让青少年习得各种亲社会技能,如专心聆听、礼貌待人等基本的亲社会技能,实施帮助、安慰他人等高级社会技能,理解他人的情感、管理自己的愤怒情绪、适当排解压力和自己做规划等技能。这些技能除了用教师讲解和学生报告的方式来进行呈现,还可以采用榜样示范法、逐渐渐隐和消退法、角色扮演法、教师反馈和应用迁移等方法。
(四)从多种途径减少不良社会风气对青少年的负面作用
如果校园攻击行为可以在学校的管理和教育下得以减少,那么青少年的课后生活就会被社会的各种负性因素所影响。如父母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课后的学习生活,青少年就很可能将课余时间消磨在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造成社会不良因素深深根植于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比较适宜的解决办法就是由社区组建各类适合于青少年生活、学习和课余娱乐的社团或俱乐部等组织,由社区监督和辅导,由青少年自己组织和管理。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组织和工作能力,又能让他们早日踏入社会,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在社区的监管过程中,还应该对青少年进行“良心教育”,即在他们违规后感到情感不适时及时向他们提供思想辅导等帮助,帮助他们进行违规行为的控制,以减少今后发生的不道德行为甚至是攻击行为。
参考文献:
[1]王俊, 余毅震. 攻击行为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配对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3): 222-223.
[2]林崇德, 杨志良, 黄希庭. 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427.
[3]Galen,B. R.,Underwood, M. K. A developmental investiga-
tion of social aggression among children[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7, 33(4): 589-600.
[4]王振宏. 青少年情感风格与攻击行为[D].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5.
[5]张蔚. 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气质、情绪的关系[D].曲阜:山东师范大学, 2007.
[6]Miller, P. A. , Eisenberg, N. 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aggressive and externalizing antisocial behavior[J]. Psycholo-
gical Bulletin, 1988(3): 324-344.
[7]Dodge, K. A. , Frame, C. L. Social cognitive biases and deficits in aggressive boys[J]. Child Development, 1982(3): 1386-1399.
[8]Lantieri, L. Hooked on Altruism: Develop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At-Risk Youth Reclaiming Children and youth[J]. Proquest Psychology Journal, 1999, 8(2): 83-87.
[9]Kochanska G, Aksan N, Knaack A, Rhines H M. Maternal parenting and children' s conscience: early security as moderator[J]. Child Development, 2004, 75(4): 1229-1242.
篇10
[关键词]叙事手法 人物形象 思想内涵 视听语言
美国电影《大象》是一部风格独特的作品。这部低成本投入、拍摄周期短、只使用一台摄像机进行拍摄的独立制作影片,不仅一举搞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和最佳导演奖两项桂冠,还引发了来自西方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导演桑特出手不凡。以新颖独到的叙事手法、真实生动的人物塑造、意蕴深刻的思想内涵、运用精当的视听语言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件讲述得撼人心魄,令人观后思绪连连,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一、新颖独到的叙事手法
《大象》一片中,导演桑特不使用任何拍摄提纲,影片大部分内容是由演员即兴发挥。人物对话也由演员临时准备。以生活流的叙事手法淡化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着重表现事件的经过。强调其突发性与偶然性,力图以不露编创者主观痕迹的方式讲述该枪击案发生的过程。
在叙事视点的选取上,影片大胆挑战传统时空表现手法,通过多个视点的设置,目击案发这一天校园的生活状态。不同人物经历的多个时间碎片被拼贴并置在一起,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时空观念,使观众能够经由不同侧面观察感知这一事件的全貌,由此引发的思考与争议空间也更加丰富而多维。影片令人耳目一新之处还在于它的叙事结构。迥异于好莱坞类型片惯用的戏剧化结构模式,《大象》全片呈现出一种非常独特的由“散”到“紧”的两段式对比结构,给予观众的心理感受仿佛是从平地蓦然升到了山巅,然而就在这山巅到来时全片也戛然而止。影片前半部分只是以轻松随意的镜头再现一所普通中学的校园生活即景:新的一天开始了,平凡而琐碎的学生生活场景。人与人之间并没有矛盾冲突出现。这样平淡的校园生活片断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不少有着“情节剧审美期待”的观众此时已失去耐心,但就在人们几欲离席而去时,影片的点蓦然到来,叙事张力瞬间达到了极致:几乎没有任何理由,两名中学生突然在校园里开枪射杀了数名同学和老师。这一突发式悬念被精心设置在距离影片结束还不到半小时的时刻出现,而且就在观众对此目瞪口呆欲一探究竟时,全片已戛然止住。从极松弛到极紧张。这之间没有给予观众任何暗示与心理铺垫,一切都只是瞬间到来,这种由平淡冗长突然变得惊心动魄的叙事节奏带给观众的心理震撼是难以言喻的。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影片的结尾,编导并未交待那对恋人的生死,这一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的开放式结尾使影片再一次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风格特点,将猜测、争论与反思的空间留给观众。此外,影片还有一处匠心独运的圆形结构:片首画面表现的是空中流转变幻的云朵,片尾镜头是浓云遮蔽住太阳。两个内容相似的空镜头分别出现在影片的序幕与尾声,构成了一个精巧的圆形结构:表面上看,一切都复归了平静,突发事件已经结束,人们的生活又回到从前。然而,这其中已发生怎样的巨变:数名无辜受戮者的生命已不能重来,两个行凶少年在剥夺他人生命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的如花年华……震惊、痛惜、悲悯与反思等种种思绪与情感蕴蓄在这个圆形结构里,使影片意味深长。
二、真实生动的人物塑造
影片令人印象深刻之处还在于人物形象的精心设计。片中几乎没有核心人物,多个人物的生活片断被不断地交叉呈现。但其中不难发现,导演着墨较多的是几个与枪击案有着直接关联的人物:热心救人的黄衣少年约翰、枪击案制造者亚里克斯和艾里克、受害者之一的自闭女孩米歇尔以及一对甜蜜的小情侣。在行凶者与救人者之间又存在着多处对比:两个行凶者都是外貌俊秀的“非野蛮少年”,而热心救人者却显得形象憨朴:行凶者常身着冷色上衣。救人者却是暖色T恤:行凶者平时沉默寡言。好心的黄衣男孩却开朗健谈。相较其他人。导演更为着力刻划的是亚里克斯这个人物。他自身充满着矛盾与悖谬,令人骇异与困惑:俊美阴柔的外表与杀人不眨眼的冷酷形成了对比:此前他受别人欺凌时的隐忍与后来肆意杀戮的疯狂形成对比;他能弹一手婉转动听的贝多芬钢琴小品《致艾丽丝》,而谁能想到竟是这个文秀少年举枪制造惊天血案。以优美动人的钢琴曲进一步反衬人物的无理性与反人性,其产生的震撼效应与《沉默的羔羊》中汉尼拔杀人后以弹琴自娱如出一辙。两个行凶少年的杀人行为似乎并无明确的逻辑动机,是因受到同学欺辱报复泄恨,还是由于迷恋杀人游戏所致?果真如此的话,亚里克斯杀死同伴又为了什么?影片没有给出答案。由此,该片依稀透露出西方电影追求现代性的某些印痕:强调人是一个复杂整体,左右人外部行动的常常是非理性的潜意识活动。因此人的行为往往具有偶发性、不可理喻性,一个人的行为经常连他自己也解释不清。两个行凶者正是这种难以言说的“复杂人”,也正因此,他们那充满种种悖论与疑团的“问题少年形象”更为长久、震憾地刻在了观众心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启用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中学生出演该片,片中各人物的名字都是演员的真名。导演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体验完成对人物的塑造,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显得更为真实与生活化。
三、意蕴深刻的思想内涵
《大象》一片系根据1999年美国科伦拜恩中学枪击案改编。导演桑特曾言:“我们只想写意地表达,给观众留下几分思考的空间。”显然影片不仅仅是对科伦拜恩枪杀案全过程的如实再现,而是有着可供人们进行多维解读思考的题外之旨、象外之意,这也正是该片能赢得来自社会各界广泛赞誉的深层原因所在。两名平时并无异样表现的中学生在没有明确作案动机的情况下突然制造惊天血案,这种、反人性的青少年心理异端性在震惊全社会的同时,也引发人们的深峻思考。当今美国社会,青少年犯罪率日趋上升,校园枪击案屡见报端,惨剧的一再发生证明这已不单是作案者个人的性格悲剧,更是应引起全社会重视的社会悲剧、人性悲剧。当代社会,紧张单调、流程式的工作与生活模式使得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生命个体也变得更为封闭与自我,人性的异化现象日趋严重。而美国文化中大力倡导的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价值观念一旦被过分张扬。人格畸变与极端行为就不可避免。尤其是青少年这一族群正处于精神躁动、情感脆弱、心灵迷惘的特定人生阶段。如果缺乏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其累积的心理负面情绪和心灵创伤不能得到及时的排解与抚慰。耸人听闻的“异端”行为就将变成现实。片中的行凶者之一亚里克斯就是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少年,他只与同性恋伙伴生活在狭小的圈子里,平时少与他人交往。时不时还受到同学的欺辱。封闭的生活空间、另 类的情感世界、受欺后一次次的隐忍与愤怒压抑在心里,这些都可能成为他日后疯狂行为的诱发因子。另一个行凶少年艾里克平时嗜好在电子游戏机上玩杀人游戏,休闲娱乐业应如何避免对青少年成长产生负面诱导?影片也有意无意地将反思的触角指向了它们。《大象》一片以客观平实、不动声色的电影语言将观众引向了形而上层面的感受与思考,这显然比一些纯写实的状态电影要深刻得多。该片以黑马姿态一举夺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虽属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四、运用精当的视听语言
- 上一篇:班主任年度德育工作计划
- 下一篇:电子商务平台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