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感制度范文

时间:2024-04-19 17:0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感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感制度

篇1

一、考核内容与方法

本次考核依据《市2013年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标准》,采取现场考核记录、事后评估打分的形式开展考核工作。现场考核主要为查阅资料、电话核实、问卷调查等形式。

二、总体情况

目前,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管理稳步执行,提档升级工程有序推进,积极开展国家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工作,坚持做好迎接国家中医药特色示范先进区复核等。

三、突出表现

此次考核发现,各中心都能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努力将全年工作在考核中充分呈现。其中,社区的台账资料较为统一、规范;社区的住院病人逐月增加,医疗收入不断增加,医疗质量管理到位;社区、社区的中医药工作开展较好;社区的家庭病床管理规范;社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较好。

四、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要求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病历封面有空项;检查申请单书写简单,无症状描述;输液皮条处理不规范,治疗室的物品放置不合理;临床路径管理缺少具体病种,无实施病例。公卫医师只有1人,不能达到1名/万人口;中心副主任未取得省级以上管理培训合格证书;支援社区的专家姓名和专长没有公示;居民对全科团队、家庭医生制度知晓率偏低。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面积局限,未开设病房;心电图、超声等相关辅助检查在市中医院进行,本中心没有开展;未实行基本药品零差价;未开展家庭病房;缺少临床路径管理病历的资料。缺少服务差错及事故防范制度;无医德医风管理档案、检查记录和总结;全科医生4人、注册护士11人,均不能达到3名/万人口,无公卫医师;中心副主任未取得省级以上管理培训合格证书;信息化平台未投入使用;居民对全科团队、家庭医生制度知晓率偏低。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查申请单书写简单,无症状描述;门诊病历中就诊时间、医院、科室等项目书写不齐全;未开展家庭病床;临床路径管理有台账资料,制度健全,但缺少实施病例;对于今年和去年的费用统计应按照检查标准制作一份对照表。公卫医师只有2人,不能达到1名/万人口;中心主任未取得省级以上管理培训合格证书;缺少中长期培训规划;信息化平台未投入使用;因内部装修,中心信息公开各项内容不能正常公示。

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住院病房,相关工作未能开展;门诊日志登记本上不应记录所用药品;家庭病房管理不符合要求,只是家访;未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门诊病人处方抗生素使用比例高于50%,采用静脉滴注方式比例高于50%;临床路径管理无实施病例;输液室流程不合理。缺少①人员聘用、培训、管理、考核与奖惩制度②服务差错及事故防范制度③财务、药品、固定资产、档案、信息管理制度④社区协作与民主监督制度;公卫医师只有1人,不能达到1名/万人口;中心主任、副主任未取得省级以上管理培训合格证书;缺少中长期培训规划,继续教育学分不够;人员使用缺少聘用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信息化平台未投入使用;居民对全科团队、家庭医生制度知晓率偏低。

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床使用率未达到60%;病历质量有4份病历缺少医患沟通签字,诊断依据不充分,症状描述不明确;临床路径管理台账资料不完整;护理院感台账资料欠完整;医德医风培训资料不规范;无公卫医师;缺少人员培训中长期培训规划;因内部装修,中心信息公开各项内容不能正常公示。

篇2

有专家指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区之间经济差距较大,全面推行家庭医学服务制度很难在短期内实现,但经济发达地区不妨先行,再依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态势逐级推行。一语中的,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命脉中心、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走在前列的北京市通过7年酝酿,5年试点,2011年底预计在北京全市16个区县全面推开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

需要强调的是,北京市推行的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和欧美等国的家庭医学服务还有很大区别。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郭积勇指出,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是在目前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团队服务模式基础上形成的新型服务模式,并不是指家庭医学服务。值得肯定的是,我国已经迈出了为居民配备家庭医生的脚步,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定然会成为我国家庭医学服务制度推进中的关键一步。那么,目前北京市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推行情况如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坎坷?大家通过实践探索出哪些解决之道?我们邀请业内专家、管理者以及实践者,共同探讨。

概况

7年酝酿 5年试点 今全面铺开

北京市开始酝酿家庭医生式服务源于2004年。据北京市卫生局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赵京介绍,那时推出的服务模式并不是家庭医生式服务,仅仅是全科医生服务,毕竟那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力、物力都不充足。直到2006年6月,北京市卫生局才尝试以北京市东城区为试点,探索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经过7年的酝酿和近5年的试点,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逐渐成熟,2010年8月北京市卫生局决定将这种模式向全市推广,并预计2012年实现全覆盖。

虽然北京市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时间还不到1年,但这种服务模式的利好显而易见。北京市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韩介绍说,我们已将所有签约居民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进行了分层分类管理。这样在未来10年,我们管辖的居民患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有可能大大降低。

北京市回龙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中更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该中心主任朱平辉介绍,他们目前已经为辖区内0~6岁儿童进行免费健康体检、为育龄妇女进行两癌筛查,特别是为60岁以上空巢老人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这种服务模式不仅得到了居民的好评,“一传十、十传百”辖区内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有了全新的认识,社区医务人员与居民的关系更加紧密。

赵京说,自家庭医生式服务实施后,签约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满意度不断提升,签约居民能够主动将健康问题反映给签约医生,同时签约居民也可以优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听健康讲座。特别是一些实施了网络化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约居民还可以持卡就诊,大大缩短患者就诊时间。

据悉,北京市通过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社区医务人员与居民建立了稳定的服务关系,医患双方沟通和信任度不断加强。截止到发稿前,北京市开通的家庭医生式服务投诉热线未接到签约居民退约电话,及投诉服务团队的情况。

难点一

需求加大 社区医务人员缺口需补充

近几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有目共睹,有人粗略估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门诊量正以每年20%~30%的比例递增,对于有2 000万人口的大北京来说,这意味着家庭医生式服务开展后,社区医务人员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对于这个问题,韩说,“家庭医生式服务要求全科医生每年至少两次提供上门服务,假设我们中心签约了3万居民,那就意味着全科医生1年要上门服务6万次。以1名全科医生每天出诊8次计算,除去周六周日,需要多少全科医生?真的不敢想。”

据了解,由于社区医务人员不足,目前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签约了2万居民。韩铮铮说,我真的不敢贸然签约,如果签约了,我们又没有根据合同向居民提供服务,那不仅工作做不好,也会毁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声誉,社区居民会觉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是为了完成工作数量才与我们签约,质量根本无法保证,他们会有被欺骗的感觉。”

北京市西城区的社区医务人员工作任务也很重,“家庭医生式服务中有一项内容是社区医务人员要向社区居民提供24小时健康咨询服务,虽然少有患者在半夜打电话咨询情况,但只要有电话,医生无论如何都会尽职尽责地回答,我认为这种工作模式会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正常休息,也非常不利于医务人员白天正常工作。”北京市西城区社管中心主任李宁燕说。

“我们需要用得上、呆得住的人才,但现在很多社区医务人员都呆不住,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如大医院有发展。”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赵谦“有苦说不出啊,现有人员真的难以满足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需求。”

难点二

新生事物 居民认知观念有待提升

居民接受新事物总要经历一段漫长的观察期,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刚刚建立之时,也有很多社区居民并不看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愿意来就诊,觉得诊疗水平不行,存在误诊的可能性大。特别是在社区医务人员为居民做家庭走访时,很多居民根本不愿意开门,认为社区医务人员可能是卖保险的,或者是推销保健产品的。那么,新实施的家庭医生式服务是不是能被大多数社区居民接受呢?在该项工作推行之初,北京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就考虑到这个问题:“毕竟家庭医生式服务都需要社区医务人员提供上门服务”。

人有防范之心不难理解,尤其是只有老人的家庭严防他人进入也合情合理。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曾经有一名男医生到一位空巢老人家为其量血压,虽然之前打过电话,但由于老人没见过医生本人,一直不让他进门,最后叫来了街道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才得以完成工作。”北京市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孙彦说,这位男医生与同事每每说到此事,总会再三提醒:“最好为熟识的患者服务,不然一定会吃闭门羹。”

“说白了,一方面是居民的观念问题,另一方面还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认知度。现在我国多数居民还是没病不看医生,还没有完全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主动服务的理念。“所谓万事头一脚难踢,如何走进居民的家中是家庭医生式服务推进中面临的最大难题。”赵谦说。

难点三

参差不齐 信息化建设需跑步前进

近年来,随着新医改的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卫生部门重视。据赵京介绍,北京市自2006年国家关于社区卫生服务建设10号文件出台,就开始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最开始是由北京市各区县根据自身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需求进行建设,后来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对信息化的需求量增大和各区县采集信息需要对接,北京市开始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总需求统一进行规划和软件开发。但推行至今由于北京市各区县经济状况不一,导致各区县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不均衡。有些区县信息化建设已经相对完善,但有些区县还停留在建设初期。

北京市密云县高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姚凯说,他们今年初就听说单位要上和北京市统一的信息化服务系统,据说由于新软件对硬件设备要求较高,密云政府还很难一次拿出这么多资金为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没有实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

的确,由于目前北京市各区县经济发展情况不一样,所以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也就出现了差别。但除了由于硬件设备配备迟缓外影响信息化建设外,社区医务人员对新软件的应用也很关键。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赵颖说,很多年龄大的社区医务人员一直都是纸质记录,电脑应用的不是很好,所以使用信息化系统就更难了。

策略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赵谦

动态调整编制 广纳适宜人才

家庭医生式服务实施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短缺现象非常严重,我建议应该动态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并引进适宜人才。例如,现在北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般要求硕士学历,其实不一定本科生就差,硕士毕业能力就高,我们应该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需求引入适宜人才。

其实,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面临过这样的尴尬:费尽心思招聘来的研究生待半年便另谋他路,后续人员还无法到位,根本无法交接工作。目前,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相对全科医生工作较为简单,主要工作内容是预防保健与基本医疗,因此对这项工作而言,更需要能够踏踏实实留下工作的人,而不是高精尖人才。因此,如果能定位好引进人才的标准,招聘踏实、肯干的本科毕业生,无疑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本科毕业生相对研究生心理预期较低,更容易适应社区工作环境,并可以根据中心发展规划自己职业生涯。即便这些本科生在工作几年后离开,社区也已有足够的时间引进新人接替前者的工作,将人才使用循环起来,可以将中心的损失降到最低,有利于中心的长远发展。

北京市西城区社管中心主任 李宁燕

吸纳社会工作者 缓解人力不足

家庭医生式服务中,有很多琐碎的工作与医学脱节,因此并非都需要高超医学临床技能人才。例如,老年痴呆症患者需要洗澡、剪指甲、喂饭等工作。因此,我们计划在今后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中融入社会工作者。

国外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有大量的社会工作者,他们不仅可以照料患者的生活,还能为孤寡老人提供心理和精神上的关怀,还有一些社会工作者可以承担为患者建健康档案,通过家访、、电话访问的形式追踪患者的病情等工作。

如在比利时,社区医疗保健服务机构根据人口规模配备一定比例的全科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以及一些兼职的心理学家,这样既可以缓解机构人力不足,又能带动整个社会参与社区卫生服务。

目前我国已有部分三级医院吸纳了社会工作者参与到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等服务中,如果能吸引社会工作者加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辅助医生、护士完成与居民的联络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赵谦

携手居委会 加大社区卫生宣传力度

如何获得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认可?这是我们在开展此项服务之初就重点思考的问题。在多年的实践中社区医务人员体会到,只有提高认知度居民才会自愿签署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因此,我们通过多种形式联合居委会开展了此项工作。

首先,我们与居委会联合举办了家庭医生式服务启动仪式,有居委会的参与后,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有种亲近感,这为以后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其次,不仅在启动仪式上,在入户调查和宣传时,社区医务人员会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一起去拜访,这便消除了居民的戒备心理;再次,我们还会在居委会的宣传栏张贴宣传单,或者通过与居委会联合组织会议的形式向居民介绍家庭医生式服务内容,将家庭医生式服务慢慢渗透到居民心中。

另外,我们通过居委会了解到高危疾病人群,先突破对家庭医生式服务机构切实需求的人群,渐渐地会将此项服务逐渐扩大到有潜在需求的人群,如高危家庭的子女。我们相信通过认可家庭医生式服务的人群去宣传此项服务,会更有说服力。

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吴浩

依托信息化 提升健康档案管理活力

目前,由于北京市各区县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不一,再加上人力有限,很多试点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都采用书面签约形式。

其实,很多社区医务人员在建居民健康档案时已经尝尽整理资料再行录入的苦头。我认为家庭医生式服务记录的数据,应该及时录入电子系统,这样不仅能防止资料流失,还便于资料时时更新。

其实,纸质协议变成电子协议一点都不难,当前北京市每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已经配备电脑,并配备了完整的电子病历系统,但由于很多医生还是保留了原有纸质内容的习惯,或者是没有参加信息化系统培训,导致很多数据医生们都不能及时将资料录入电子系统中,也因为这些原因,导致很多居民的健康档案都无法及时更新。

我们应该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依托信息化建设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将居民每次就诊病历等资料及时录入电脑系统,以便与未来的居民电子病历衔接。同时我们也希望政府加大信息化系统培训力度。

趋势

家庭医生式服务中国人迫切所需

广州药学院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学院院长王家骥告诉记者,家庭医学服务是我国向家庭医生制度转化的雏形,家庭医学服务是我国未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他指出,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建再多大医院也不能满足老龄患者的需求,更何况高精尖人才的培养耗时长,所创造的资源也有限。所以为了方便社区老人,只有家庭医生的服务才能满足他们上门服务的需求。

不单单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也已经迈出了向家庭医学服务挺进的步伐。深圳宝安区西乡人民医院副院长、社康中心主任吴江介绍说,深圳宝安目前正在推广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将以家庭医生责任制为基本制度架构,以深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社区慢病综合防治项目为基本服务内容,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制度、社会医疗保障补偿机制有效衔接,制定不同层次的“市民健康管理包”,为居民提供多快捷、连续、优质的“家庭医生式”健康服务。

篇3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飞跃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健康观念不断增强,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与卫生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等医学院校应当主动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本课题通过对浙江省湖州市农村社区医疗卫生现状的调查,根据农村社区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积极探索定向农村社区培养的临床医学教育新模式。

1 湖州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状分析

2007年10月至2008年8月我院组织了专门人员对湖州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临床医生进行了调查,遂对调查资料、数据以软件SPSS12.0.1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1.1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临床医生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农村共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67个,覆盖农村人口190.973万。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技人员2010人,其学历结构本科不到1%,大专占19.6%,中专学历占47.4%,高中及无学历占32.5%;而社区卫生服务站有2067名卫技人员,多为上世纪70年代经过短期培训上岗的“赤脚医生”,绝大部分无正规医学专业学历,占全市乡村卫生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2.7%。卫生服务站人员年龄结构老化。预测未来5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将有916名乡村医生退休,占44.3%;未来10年将有1290名乡村医生退休,占62.4%。调研中发现,湖州市各县区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已进行统一规划站点建设,配置了必要的医疗仪器设备,但软件建设明显不足。实地走访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开展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健康体检、预防接种等工作,多数卫生服务站虽建立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但社区医生在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妇儿保健、卫生安全服务等方面的工作都未能开展。一些基本仪器设备无人操作。总体而言,目前的社区医生缺乏健康促进知识和能力。

1.2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状分析 (1)临床医生数量不足。湖州市农村每千人口拥有临床医生数仅为1.25人。可见湖州市农村社区临床医生总量明显不足,与当地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不相称,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而且未来五年内将有916名乡村医生退休。(2)临床医生素质较低。据我们对湖州市农村社区的调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的学历以中专以下为主,占66.1%。现今农村80%以上的医生具有乡村医生资格,村医生大多是上世纪60年代初培养的初级卫技人员,即所谓的“赤脚医生”,通过进修考试取得了乡村医生行医资格,还有一部分未经过系统医学教育的人员也在从事乡村医生的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医生中仍有约20%的人没有取得乡村行医资格。(3)临床医生职称结构不合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初级及以下职称占79.97%。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医生均无职称,并且湖州市农村社区临床医生的职称比例严重失调,初级:中级:高级为80:18:2。(4)村卫生室临床医生年龄老化。村卫生室临床医生年龄结构不合理,在1843人中,50岁及以上的有1290人。占70%,25岁及以下者只有6人,只占0.3%。

1.3 农村社区医生奇缺的原因分析 (1)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定位于中专层次。从1949年至1999年的50年间,浙江省只有三所医学本科院校和一所医学专科学校,其余全部是中专教育。大专及以上学历医学毕业生只能满足于县级及以上医院。(2)千军万马涌向大城市。由于我国还在发展中国家之列,城乡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多年来本科毕业生几乎都到了地市级及以上医院,专科毕业生大都到了县区级及以上医院,连中专毕业生也千方百计向大医院“投档”。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今天,全省大多数中专学校升格为大专乃至本科院校,大量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医学毕业生拥向了城市,他们宁可改行也不愿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3)“下乡”医务人员保障机制不落实。由于湖州市农村社区部分地区乡镇卫生院“改制”,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尤其是村卫生室工作的医护人员的工资和生活待遇得不到保障,也是造成医学毕业生下不了乡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定向培养是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

定向社区医学教育是一种根据社区人群与个体卫生保健需求,组织卫生人员培训的教育制度。为改变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薄弱的问题,我院在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就定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社区医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从2007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定向培养生129名,今年又招收了160名,其中40名是宁波市卫生局委托我院培养的,经验介绍如下。

2.1 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是关键 我们从2006年10月到2007年1月对湖州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临床医生进行了全面调查,并撰写了《湖州市农村社区医生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分析及其对策的调研报告》,市政府根据调研报告立即召开专题会议,为研究解决农村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的不足,提出由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承担为农村社区培养医学人才的任务。2007年3月22日,湖州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定向培养农村医生工作的意见”的文件。在市卫生局和湖州师范学院有关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的设想很快得到省教育厅的批准。2007年9月第一批定向农村社区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29名被招入学,从此,我院为农村社区定向培养临床医生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2008年又招收了160名,其中40名为宁波市卫生局委托我院培养的。

2.2 制订定向培养规划 根据湖州市现有农村平均每千人口拥有临床医生数只有1.25人的状况,而且在未来5年内每年将有近200名乡村医生退休,因此,我们在制订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规划时,本着基本满足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原则,既要有每年培养的计划,也要考虑到每年有其他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补充。所以我们拟订了在今后5年内每年定向培养临床医学专科专业学生150名,第一年招收120名,加上其他高校,临床医学毕业生的补充,这样就能够满足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

2.3 政策保障措施的落实 为了确保落实定向招收学生毕业后能到农村社区安心工作,湖州市政府专门下发了《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工作的意见》,采取以下几项主要措施:一是湖州市辖区范围招收的定向生培养费由政府承担;二是逐级上报定向计划,由村卫生室根据临床医生需求量上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由乡镇卫生院上报县区卫生局,最后由市卫生局公布生源指标;三是每一位定向学生在招生录取时必须与各县区

卫生局签订协议书。由于政策保障措施得到落实,能使第一批定向培养的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使学生学习安心、学生家长放心、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信心。

3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根据《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试行)》和湖州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服务内容,结合当前我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临床医学(社区医学)人才培养应紧扣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为此,临床医学(社区医学)人才培养方案重点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 注重“三种能力”的培养 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三大类十二项工作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基本医疗保健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和公共卫生管理能力,根据调研了解到,对于一名农村社区医生来说,基本医疗只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部分,其知识要求是“基础水平,全面覆盖”,为达到这一目的,培养方案除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基本课程外,重点加强了社区营养与保健、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卫生法学、全科医学、卫生事业管理等课程的教学,紧缩医学基础课程学时数,着重加强学生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和卫生管理知识,提高学生健康宣教和公共卫生管理能力。

3.2 加强“三种意识”教育 三种意识即专业思想意识、服务农村意识和综合卫生服务意识。调研中普遍反映。作为农村社区医生必须树立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思想,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乡村医生。因此,学校应通过课堂教育、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形式,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增强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意识,加强学生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思想理念。使学生把自己从“医生”转变为一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者”,培养学生综合卫生服务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农民的知心朋友。

篇4

社区卫生服务营销活动中存在的误区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理念与医疗中心不同,他坚持的是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社区卫生服务营销关键在于根据居民的健康需求和愿望,把优质、便捷、安全的卫生保健服务送到社区、送进家庭,让居民少生病、不生病、生小病。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

目前在社区卫生服务营销活动中还存在一些误区:

认为营销是伪装的术语,把营销看做是对医生神圣职业的背叛。既然社区卫生服务是公益性质,那就不需要搞营销。对4Cs市场营销理念缺乏深入了解,认为搞营销就是为了赚钱,把营销与盈利划等号。

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不需要营销,只要医术高明就有人购买,或卫生服务是由医生来主导的,与消费者无关。社区卫生服务营销基础是要有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水平,没有好的医疗技术病人就没有信任感。但是光有高明技术,没有低廉的价格,没有优质的服务,没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也不会有病人光顾。

认为营销活动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或者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和管理人员的事情,与业务人员无关。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民生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由政府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支持和投入力度。但是全部由政府包下来,又会滋生新的大锅饭,所以必须参照市场的机制进行运作,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岗位聘任,优胜劣汰,这样社区卫生服务才有生气,才有活力。

社区卫生服务市场营销的特点社区卫生服务要引入营销理念,但毕竟社区卫生服务与商业单位有着本质的不同。要想创造自己的服务品牌,必须充分认识疾病模式转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居民对健康的重视等变化,充分利用贴近社区、了解社区的优势,通过开展社区诊断,采用市场营销的方法,开发社区卫生服务市场,制订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服务计划,提供便捷、质优、价廉、综合性、连续性的服务,把居民中潜在的健康需求开发出来,通过自身努力,拓宽服务功能,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创造服务品牌,增加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随着上海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市场营销的优势不断凸现:

政府主导:《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把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未来年各级财政将投入8500亿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居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的网底,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质更加凸现。

收支两条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它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自年以来,上海在19个区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工资奖金全部由政府埋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不再辛辛苦苦搞创收,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提高服务质量中去。

社区卫生网络:通过连续几年的政府实事工程,上海目前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点686家。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得到医疗卫生保健。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全科服务团队,社区医生走进社区,走进家庭,提供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宽。

社区卫生服务成为精神文明重要载体。

市委、市政府决定,以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社区建设。这是上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具体举措,也是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一项民心工程。社区服务越来越得到群众认可,涌现出像陈海信等一批先进模范,群众满意度不断上升。

虽然上海社区卫生服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医疗重心下沉不明显;社区卫生服务知晓率,利用率有待提高;社区护理病.房是一床难求,上门服务尚不能完全适应居家养老需要;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的管理率、控制率还不是很高,上门随访还存在门难敲、脸难看等现象。因此,社区卫生服务必须尽快引入营销理念。

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的基本要素区卫生服务要引入营销理念,首先要练好内功。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内涵、建立合理的服务价格,提高病人满意度,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一个让社区居民放心的就医单位,愿意把自己的健康交付的单位。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营销,服务、质量、价格、满意度等是其基本要素。

服务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社区诊断,发现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和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制定卫生服务计划,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和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主要卫生问题。

社区医务人员应当掌握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和专家,以及家庭和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的情况,建立家庭健康责任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可及性和连续性,为居民提供全面深入的卫生保健服务。

质量质量是医疗服务的生命线。在进行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时应着眼于基础条件质量,以统筹质量管理全局(管理重点);切实抓工作环节质量,实施全程质量管理(决定性因素);以终末质量进行反馈控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高服务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加强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的素质,否则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就失去了依托。

价格价格是营销中惟一能创造收入的因素。进行,2009,Vo1.8,No.社区卫生服务营销时,必须考虑到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医疗价格的上涨,只能让消费者望而却步。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的是基本的卫生服务,因此应采取廉价策略:尽量降低成本费用,以廉价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应尽量杜绝各项不必要的收费,精简人员,明码标价增加价格的透明度,让医疗消费者安心、放心就医。

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的主要方式和手段社区卫生服务是指以病人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健康为目标,以家庭为单位的连续、综合、便捷的卫生保健服务。根据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社区卫生服务市场营销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品牌营销打造社区卫生服务品牌。在品牌形象的塑造中,首先要以高超的技术和优良的服务去营造品牌,在病人心中建立稳定的形象。当消费者有某种需求时,就会想起某种品牌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其他;二是通过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和报纸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报道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将社区卫生服务海报张贴在显著位置如街道委员会办公楼等场所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三是面对面宣传:通过社区各项活动进行面对面宣传,建立热线电话,印发宣传资料,向病人推广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理念,聘请健康大使等,都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品牌营销的好方法。

顾客满意营销影响社区卫生服务顾客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

一是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二是就医所花费的时间,三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价格,四是病人在就医过程中承担的角色。社区卫生服务应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个性提供人,进一步降低病人负担,缩短病人等候时间,提高病人的参与意识,增加服务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篇5

    遇到患者病情严重,家庭医生可安排患者到对口医院进行治疗,患者出院后,医院将有关治疗情况和病历交给家庭医生保管,由家庭医生负责康复工作,古巴的家庭医生还负责疫苗接种、孕产妇保健等多方面的工作,为预防疾病、保证居民健康作出了较大贡献。日本的健康管理始于1959年,政府把健康管理福利化,通过政府在政策和法律上的宏观调控,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健康管理网络。国家制定方针政策,各县、市负责制定具体实施目标和活动内容,让全民参与健康运动〔25〕。在日本,健康管理内容覆盖健康维护各个环节,重视健康教育,旨在建立一个健康环境。日本的健康管理不仅在疾病预防和国民健康促进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且日本的人均寿命已达83岁,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健康管理现状上海市是我国首批社区服务试点市,社区健康管理起步较早,上海某社区根据本社区人群的发病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糖尿病管理作为尝试,通过多方协作找患者、规范方案治患者、综合防治保健康的方法,已将糖尿病管理成为中心的特色服务,带动了社区卫生服务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26〕。中山市某社区对中老年人进行个体化健康管理,服务对象在管理后的管理率、知晓率、好转率、治疗率明显高于管理前〔27〕。北京和广西的社区服务中心利用不同的干预模式对社区更年期妇女进行健康管理后,综合比较健康管理效果显示对社区更年期妇女进行健康管理可以明显改善其知信行状况,且一对一的健康管理模式效果优于集体健康讲座〔28-29〕。山东某社区为探讨社区更年期妇女平稳过度方法,对562例社区更年期妇女实施健康管理后,服务对象均收到良好效果,无更年期综合征及其他并发症发生〔30〕。宁波市某社区对社区内93名哮喘病儿童进行健康管理,2年后评估显示,社区管理模式可以明显改善哮喘控制水平,提高患儿及家庭的生活质量,值得在社区医院推广〔31〕。北京某社区探索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具有特色的社区健康管理方法,将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应用于社区健康管理,采用中医综合性防治手段治疗、控制社区常见慢性病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2〕。河北省石家庄市某社区探索健康管理模式,将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分为健康管理组和医疗组,两组相互分工协作,各自发挥业务所长来开展工作〔33〕。沈序英等人利用由全科医师、全科护士、公卫医师等组成的全科团队,发挥团队协调作用,减少医患隔阂,增加信任感,对患者健康干预后,高血压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度降低,患者对全科医生管理的满意度明显提高〔34〕。比较后的启示我国学者在研究了国内外健康管理的发展现状后提出不少有建设性的意见,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指出中国要建设小康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健康管理是值得认真考虑的选择〔35〕。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陈文辉提出,健康管理在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中的运用,将对传统的风险控制手段和服务管理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我国目前的健康保险业务大多以疾病为中心,意义在于疾病发生以后给予被保险人相应的补偿,没有体现出预防疾病的思想,若针对疾病管理开发专门的产品业务,对购买此业务的人群提供健康维护、推荐合作的就诊医院及防治医生、降低部分医疗费用,代替单纯的医疗费用的赔付,是个多赢的健康管理策略选择。张士靖等也指出我国应尽快实现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互动,加强健康管理在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中的运用,加强我国健康管理事业的发展〔36〕。他还提出目前国外健康管理研究重点涵盖了健康管理的内涵,而国内学者对健康管理的研究更多局限于传统预防保健框架,间接反映出我国学者对健康管理的认识尚存在较大的误区。精神健康管理、慢性病健康管理及其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目前仍然是全球健康管理持续性研究热点,健康素养是健康管理中下一个值得关注和重视的领域〔37〕。张玉等提出,家庭医生制度是一种新型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在保障人人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建立是一种必然趋势。我国应该鼓励社区医生签约成为家庭医生,跟进家庭医生制度的相关配套改革建议制订,制订家庭医生培养规划,加强对家庭医生制度的宣传〔38〕。抓住当下我国健康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吸纳、引进发达国家成功的健康管理经验、方法,如在全国层面上建立健康管理网络、在社区引进家庭医师制、保险业开发健康管理保险业务和服务以及宣传鼓励人人参与健康管理等,多渠道和多途径的发展好我国健康管理。

    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的社区健康管理工作借用了国外健康管理经验,但实施时间较短,往往容易流于形式〔39〕。专业的健康管理人员极度匮乏,现有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2005年10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宣布健康管理师为第4批11种国家新职业之一。健康管理师是从事个体或群体健康的监测、分析、评估以及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和危险因素干预等工作的专业人员。根据《中国健康管理相关机构现状调查报告(2007-2008)》显示,到2008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至少有5744家健康管理相关服务机构。截止至2011年,全国只有近百人获得职业健康师,完全缓解不了目前专业人才紧缺的状况〔40〕。我国享受科学、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的人数只占国内总人数的万分之二,而美国70%居民能够在健康管理公司或企业接受专业健康管理人员的完善的服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对促进社区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41〕。但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及技术水平较低,知识面窄,学历层次和职称不高,专业结构配置也不尽合理,提供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有一定的难度。信息化平台未建立,健康信息难共享1968年美国Weed等首先提出居民健康档案的概念,要求医生在医疗服务中采用以个体健康问题为导向的记录方式,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基本方法。建立规范化的居民健康档案,形成一套完整的健康信息系统,并运用先进技术进行资料分析和预测,不仅可以研究社区人群的基本健康状况,了解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要,并且有助于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为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既定工作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因此,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系统的功能和建立极为重要〔42〕。2009年12月3日卫生部公布《关于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中要求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到2011年,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试点建档率要达到30%,城市要达到50%。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符合基层实际的、统一、科学、规范的健康档案建立、使用和管理制度。目前我国社区服务中心缺少区域性的综合信息交互共享平台,导致出现健康档案的多次重复建立,影响社区卫生信息工作的效率。信息资料不全,干预措施不到位目前各地都积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但由于没有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实质和内涵,多在健康档案的电子化管理方面投入,忽略了对社区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方面(包括遗传、生活习惯、饮食、生活环境、职业行为等)进行全面监测、分析、风险提示、评估。目前的社区医疗服务仍然以病为中心,没有针对个体的不同情况实施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干预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健康管理个性化的健康评估体系和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有望成为社区利用健康管理服务的突破点和启动点〔43〕。双向转诊机制不健全双向转诊是根据病情和人体健康的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院间、专科医院间或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问的转院诊治过程〔44〕。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国家现已经形成了健全的三级医疗体系,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格局。虽然我国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合作关系,但实际运作中往往是以上转为主,双向转诊制度实际上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执行。

    健康管理下一步战略发展的建议

    对我国社区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结合卫生政策、社区人口学、疾病谱特点,针对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创社区健康管理的新模式,确保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有效改善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要使我国的健康管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真正得到实施,社区卫生服务能真正的承担起健康守门人的角色,需要加快建构基本卫生健康保健模式,探讨特色社区健康管理模式,规范社区健康管理基本内容,持续发展社区健康管理事业。李再强等〔45〕提出了3种健康管理模式,①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取消一级医疗机构收治住院病人资格,加强门诊、社区其他健康服务功能,开设费用低廉的“准住院病床”,建立双向转诊激励机制;②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和慢性病健康管理公司三者之间的合作机制;③设立慢性病专病定点,医疗保险部门对提出申请的医疗机构(或科室)进行评估审核,对符合条件者确定慢性病专病定点资格,允许其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提供某种特殊慢性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健康管理服务。王娟等〔46〕建议将健康促进物联网和体域网引入健康管理中,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相互间智能化地获取、传输与处理信息的网络,可长期监视和记录人体健康信号的基本技术,可连续监视和记录慢性病患者的健康参数,对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健康监护、活动与运动情况监测、药物用量和饮食情况的监测、药品及血液信息管理。杜学礼等〔47〕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②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意识;③制定考核标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体化”服务功能;④注重人才培养和政府加大投入;⑤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综合性及专科医疗机构上下联动的双向转诊机制;⑥建立健康管理信息化平台。卜保鹏等〔48〕认为基层医生应该从传统的治疗疾病的单一“医生”角色快速转身为管理疾病、预防疾病、提供健康咨询和健康教育、营养指导、关注群体健康等多角色为一体的“健康管理者”。明兰真等〔49〕提出社区健康管理———医疗无缝式服务理念,通过细化工作流程,令被服务对象无论是任何健康问题,通过社区这个人力资源构架下的团队,找到任何一个人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真正实现“六位一体”、“一站式服务”,实现理想的全科医学思想。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是社区健康管理的政策基础,慢性疾病负担的日益加重是社区健康管理的必然,各个社区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办法和措施,摸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社区健康管理的新模式。深入思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考核指标、制度,让全体社区居民树立起健康管理理念,主动进行自我健康管理,使健康管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真正得到实施。

篇6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创建全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活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省、市有关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要求及我区社区卫生发展的需要,创建工作势在必行。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启动较早,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框架已基本形成,队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服务内涵不断丰富,“六位一体”功能不断完善,对落实预防保健、方便群众就医、减轻居民负担起到了积极作用。市卫生局推荐我区代表全市参创省级先进区,这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又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看到,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从总体上看,受多种因素制约,发展水平不高,工作开展不平衡,对照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区政府已将创建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工作列入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纳入2009年政府实事工程之一,为此,我们一定要既看到创建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繁重任务,又看到良好的基础和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增强创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以不创则已,创则成功,志在必得,决战决胜的精神和勇气,扎扎实实地推进创建工作。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下定决心,众志成城,加倍努力,措施到位,方法得当,创建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二、对照标准,抓住重点,全力推进创建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创建考核标准包含五大项、二十二条、近百个得分点。每一个得分点都很重要,必须认真地、扎实地、全面地抓好。在具体工作中,以办事处为单位,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要本着“先急后缓、突出重点”的原则,合理分配资源和精力,突出抓重点、抓难点、抓薄弱环节,实现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会议下发了创建实施方案和考核标准,请各位认真领会会议精神,研究考评标准,对照标准制定本部门、本单位创建工作计划,迅速组织实施。凡本单位、本部门内能解决落实的迅速完成,凡需区创建领导小组协调解决的及时上报。根据创建工作序时进度,要求7月底前基本完成创建任务,8月底前自查自纠整改完毕,9-10月做好迎接省、市检查的各项准备,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为此,各创建部门和单位要理清思路,抓住重点,提高效率,我认为要着力把握三个工作重点,全力推进创建工作。

一是加快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和功能完善。区卫生局要会同各中心负责人根据创建标准,结合实际,研究建设方案,既要坚持基本的统一的标准,又要各具特色,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展示特长,迅速落实中心建设和功能合理配置。各街道办事处及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省、市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要求制定文件并贯彻落实。

二是抓好创建台帐资料的整理。台帐资料是迎检得分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长期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佐证,各参创部门要充分认识台帐资料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各有关部门,按照责任分工及时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报送区创建技术服务小组统一扎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各街道办事处、社委会具体组织实施,完成社区诊断和为60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35岁以上居民签定保健合同的任务,各社区服务机构以“六位一体”功能落实为核心,以主动上门服务为根本点,全面推进社区居民健康保健规划。在业务管理机制有突破,推进双向转诊,构建城市二级卫生服务体系框架,落实业务管理一体化机制。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立台帐,台帐后期制作要求档案化。

三是抓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迅速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率和满意率。各部门各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创建全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活动的目的意义,宣传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性质、地位,宣传党和国家对社区居民健康关怀的方针、政策,广泛动员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区群众通过各种方式支持社区卫生,切实让群众了解社区卫生,理解社区卫生,支持社区卫生,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和扶持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为创建全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活动的开展和任务完成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创建活动的主体是区政府,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规划,周密部署,协调关系,整合力量,解决难点,整体推进,要注重用社区这个平台整合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把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抓紧抓好,促进城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区政府已经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责任单位要严格按照创建分工安排和要求,真正把创建工作摆上重要日程,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创建机构,搞好任务落实。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作为创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亲自检查。分管领导作为具体责任人,要集中精力,狠抓任务落实。要深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扎扎实实地把创建工作做好。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创建实施方案结合各自责任分工,层层分解任务,明确工作要求,落实责任主体,把目标任务真正落实到部门、岗位和人员。要及时了解掌握工作任务进度、各项指标完成的质量,找准薄弱环节,抓住重点难点,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决不能因哪个部门、哪个单位工作不力而影响创建工作的整体进度。

二要强化督查,务求实效。要完善考核奖惩制度,强化监督检查,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为加强对责任单位的效能监察,做到责任全覆盖、管理无漏洞、创建无死角,区委专门成立了由区创建督导小组,督导小组要认真把握序时进度,加大督导指导力度,及时掌握各创建单位的工作开展和完成情况及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汇总好、汇报好,切实发挥指导、引导和督导的作用。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对因工作不力、延误整体创建工作进程的部门和单位要通报批评,影响实现创建目标的要严格追究责任。区创建全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技术服务小组承担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要下大力气做好创建活动的具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工作,既要为政府发挥参谋助手作用,针对发现的重要问题及时提出改进建议,也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和各方力量,及时反映创建活动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在政府和创建单位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共同促进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篇7

上海闸北区宝山地段医院成立于1998年11月15日,隶属于闸北区卫生局,是由原青云街道医院和原宝山街道医院合并而成的一级甲等医院,是医疗保险约定医院,又名为上海市闸北区宝山老年护理院。现有医务职工180余人,其中主治医师占医技人员15%,核定床位136张,有准宾馆式的病房,装有空调、管道氧气、对讲呼叫系统,主要收治内科、外科、骨科、泌尿科、痔疮科及老年常见病、多发病。院内建筑错落有致,病区设有层顶花园,环境幽静宜人,为病员提供了优美舒适的休养场所。是一所充满温馨的医院。

医院设施先进,拥有德国进口西门子B超仪、脑循环动力检测仪、美国最新的带电脑动态心电图机、全自动血液流变检测仪、三分类血球计数仪、日本进口实时心电图仪、医用电视摄片遥控X线机、医用500毫安X线机、电子胃镜、氦氖激光治疗仪、膀胱镜检查仪等进口医疗设备。

宝山地段医院是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医疗、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老年医疗服务六位一体的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设止园、永兴二个社区卫生服务点,门诊设有内、外、儿、妇等20个科室,其色病房和特色门诊有:泌尿科肾结石病房、老年护理病房、肿瘤热疗病房、哮喘、心脑血管门诊、消化系统门诊、推拿门诊、慢性胃炎门诊、慢性肾病门诊、骨质增生门诊等。医院承担着近百家企事业单位和周围数十万居民的医疗、保健、预防、康复任务。

闸北宝山地段医院是一个从街道医院模式走出来的一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曾经面临过“人员老化、梯队断裂、人才贫乏、管理落后”的困境。该院决策层领导在区卫生局的关心和支持下,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三医改革”促进生存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创建文明行业为主线,以创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动力,在全院职工的幸勤努力下,使该院医疗质量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医院内部机制的改革是实现医院科学化管理的重要保证,宝山地段医院领导首先狠抓中层干部竞聘,通过公开竞聘条件、自我推荐、群众测评、党支部考核、行政择优聘任等程序,圆满完成了两院合并后的首次中层干部竞聘工作。其次实行全院岗位聘任合同制,按以量定岗、以岗定人、以人定责的“三定”原则核编核岗,按照公开、公平、公正、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在明确岗位编制的前提下,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和择优录用,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再是探索院内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以绩效挂钩,成本核算,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向一线临床倾斜为分配原则,并将工作质量考核与精神文明考核挂钩。目前,新的方案制度已逐步实行,通过深化医院内部机制改革后,大大增强了发展活力。

医院管理是医院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提高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的保证,提高医生服务水平更是医院完成各项任务的关键,宝山地段医院领导一是完善了医疗业务的管理体系,深化二级考核,二级管理,建立院考核办,通过月考核检查,全院的医疗质量明显提高;二是举办了中级职称医务职工读书班、邀请外院专家与本院资深医务人员授课,以点带面地整体推进医疗质量水平;三是定期召开质量会议,分析、研究、探讨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端质量的管理,2001年未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因为有了可靠的质量保证,才能有声誉,病人才有信任感,才会使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极大的提高。

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的同时,宝山地段医院把社会效益看得更为重要,该院多年来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本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精神,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硬件建设,软件上实行家庭健康档案户籍化管理,2001年已建立了500户健康档案,以家庭“户籍”管理为载体,以家庭保健合同为承诺,以老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人为重点,以主治医师为骨干,以团队服务为方式,以块为主,以防为主、条块结合、分块包干、条包块管、责任到人。为社区居民提供科学、有效的常年防治,从而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篇8

程家桥街道常住人口2.2万,中心年门诊量16.6万人次。辖区内8个居委,下设3个卫生站,同时建立3个家庭医生工作室,配备8名家庭医生和8名社区护士(医疗助手),辅以3名行政助手和经理人,承担管辖区域内签约对象的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中心每位家庭医生平均签约服务2 094名居民,签约率达到79.44%,有效服务率85.69%,签约首诊率90.07%,医生定点服务率68.31%,社区定点服务率80.01%。

1993年,为解决当时上海老龄化带来的老年痴呆患者住院难问题,经市委市政府特批,中心新建住院大楼,设立200张床位专门收治老年痴呆患者,成为上海市首家专科医院。2012年,中心又成为上海市首批舒缓疗护政府实事项目试点单位之一。经过4年建设,舒缓疗护科现有床位36张,医务人员14名,其中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2名、医师4名、康复医师2名、护士8名,并先后选派6名执业医师、7名注册护士参加了上海市舒缓疗护岗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舒缓疗护项目开展以来,中心共收治458例肿瘤晚期患者,陪伴446位肿瘤晚期患者安宁地走过了人生最后一程。

中心是长宁区唯一一家开展舒缓疗护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区域内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工作平台,建立由家庭医生初评、舒缓门诊进行2次遴选的转诊机制;同时通过加强与区属综合性医院肿瘤科、急诊科的合作,完善绿色转诊通道,从而有效满足长宁区区域内晚期肿瘤患者的临终住院需求。

1 完善癌痛评估,执行三阶止痛

中心舒缓疗护科根据晚期肿瘤患者的病情,在入院时、入院1周和入院1个月时分别开展病情评估,建立了完善的疼痛程度评估制度,执行三阶梯止痛原则。通过止痛药物剂量调整,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的用药,告知吗啡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解除患者及家属顾虑,缓解患者身心痛苦。同时科室引入了中医耳针穴位按摩治疗、中医定向透药、穴位敷贴等适宜技术,增强患者的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同时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减轻疼痛,提升其生存期质量。

2 创新辅助疗法,减缓负面情绪

通过为癌症患者开展音乐疗法,将疼痛、烦躁和恐惧的临终过程转换为平静和坦然,使患者在熟悉的音乐声中进入临终状态;通过增进患者与医护人员、医务社工、社会志愿者建立情感交流,消除负面心情,建立亲切感,鼓励家属对患者进行抚触,使用安慰性语言和亲切目光与患者交流,舒缓患者情绪;建立志愿者陪伴患者阅读的项目,帮助患者获取外界信息,从而缓解终末期患者内心的压抑、恐惧、厌世等负性情绪。

3 注重生命意义,体现人道关怀

舒缓疗护科的医务人员自发组建了爱心团队,为一名高龄的孤老筹款购买生活用品,并为其他患者喂饭、理发、洗澡、聊天,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在这名孤老入院后2个月的生日那天,为她庆祝生日,让老人感受到陪伴的温暖。医务人员会为了满足一位65岁湖南籍患者在生命最后阶段回去家乡的心愿,多次联系患者家属研究出院回家的治疗方案,在一切安排稳妥后让老人开心的踏上了回乡旅程。

4 筹建医务社工,引入心理治疗

2014年7月,中心成立了舒缓疗护医务社工站,配备了2名专职医务社工,将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引入临终患者的舒缓疗护服务中,进而形成了一种工作理念和模式,为舒缓疗护病患提供更好的医学人文服务和医学心理服务。仅2015年,中心舒缓疗护社工部就开展了针对癌症患者的病房探访107例、个案工作15例,针对家属开展的小组工作11次,针对高危人群的社区工作4次,并多次举办肿瘤防治健康讲堂活动。

5 家属心理支持,坦然面对死亡

舒缓疗护科遇见过不少抱着“进到舒缓疗护病房,就意味着等死”的心理而不愿意放弃治疗的家属,每当这一刻,医务社工会根据患者和家属的意愿,与他们聊患者病情、聊患者与家属的点滴回忆、聊有关生死的话题、聊人生每个阶段的应对,让家属理性的接受和看待生命的每个过程。社工也会帮助患者解决非医疗相关的问题,病房曾收治过1例59岁肺癌术后伴脑转移的患者,患者因放心不下生活不能自理的智障儿子,经常暗自流泪,社工在知悉情况后替患者多次联系公证处为患者办理手续,请公证人员上门为患者公证遗嘱,解决患者的后顾之忧,32 d后患者面带微笑、安宁平静的离开了人世。

篇9

关键词:护患纠纷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原因

护理人员作为社区服务中心护患纠纷中的一方,肯定是有责任的。作为公共服务的社区服务中心要时刻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将这种纠纷降到最低,这样不仅可以让患者满意,更能让公共事业走上新的台阶。护理人员要保持一种服务的心态去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耐心地去为患者服务,尽量做得最好的心情去面对每天不同的患者。以下将具体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患纠纷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患纠纷的对策[1]。

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

1.1仪表 仪表是个人的身材、长相、衣着、风度、谈吐、发型、神态、姿势等的统称,这些一部分是天生自有的,但大部分是在人们生活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一般而言,仪表会成为护患纠纷的因素,似乎令人难以理解,但是由于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机会最多、最密切的职业,护士的一言一行,随时都在影响着患者的情绪。良好的仪表可以给患者愉快、良好的心理感受,相反,不良的仪表,可能会使患者立即产生一种厌恶的感觉,甚至会由于不良的仪表导致患者的情绪变化。

1.2护士的表情 表情是面部及肢体表面的形态的动态特征,属于仪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又与仪表不能等同,表情在人们交往过程中,有其独立的交往效果和作用。因此,应该单独的提出来进行讨论,表情属于非语言性的交际手段,通常情况下,是人体内部机能状态的一种外在的反映,是心理活动在面部的动态表现,也是人类情绪交流传递的一种方式。在护患关系日益复杂的情况下,患者对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患者的上帝意识越来越强,这种上帝意识只有天使般的服务才能够相适应,因此,要达到患者的满意,要避免护患纠纷,那就必须从小处着手,从与患者接触的第一印象开始,表情就是一个重要条件之一。无论护士忙与累,情绪好与坏,一旦进入临床,就应该像演员进入角色一样,学会调节自己的表情,要使自己的表情与自己的职业特征相一致[2]。

1.3护士的语言 语言是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语言不但担负传递信息的功能,而且还是激励和抑制社会成员情绪的一种手段。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语言可以调节社会成员的共同活动,又可以调节和调动社会成员的个体心理活动。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在语言上,最起码的要求是要口齿清晰、语言流利、严谨,要悦耳动听,既富有哲理与情趣,又要言语文雅而朴实,深入浅出,使对方能够听得懂,理解透,便于接受。相互之间很快达到互相沟通与理解、融洽而没有隔阂,这些都是普通的要求,也就是最基本的要求。

1.4责任心不强 护士虽然也担负着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及病情变化的责任,但是她们所担负的观察对象不像医生那样重点突出,责任分明。护士只要一上班,全病区的患者需要观察,虽然观察的重点可以根据医嘱集中于护理等级较高、病情较重的患者,而每一位患者都有明确的经治医生负责。

2 防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患纠纷的对策

护士与医生一样,要有效地防止护患纠纷的发生,除了应具备科学的防范思维方法之外,也必须有具体的防范措施。通过这些措施,把有效的防范纠纷的思维方法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换句话说,措施正是科学防范思维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二者是密切相关的,相辅相成的。这里主要谈谈具体的防范措施。

2.1主动服务

从护士工作的性质来讲,是以服务为主的。而大量的护患纠纷的案件证明,护患纠纷最初的原因常常与服务态度有关。主要表现为:服务工作的不主动和服务态度的冷淡。所谓主动,就是要服务在先,患者一旦住进了医院,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预先把有关事情做好,而不是要患者来找护士要求为其服务[3]。

2.2预先告知

护理工作是临床医疗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较强的知识性和专业性。由于患者与护士存在着医学知识的不平等,患者对临床上的许多诊断检查手段、治疗方法、治疗措施并不十分理解。如:注射药物时,无论是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都是治疗的需要,护士是按照医生的医嘱来执行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对患者造成刺激性的疼痛。这些不适虽然客观存在,但是,患者则希望护士能够达到完全没有疼痛,这当然仅是患者的良好愿望,实际上是任何护士都难以达到的。但是在患者看来,如果产生疼痛就是护士技术水平问题,有待于提高,或者有些人认为,花钱治病就应该实现自己的要求,达到没有疼痛的目的。

2.3严格制度

在社会上,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与工作相应的制度,护理工作也是如此。制度是保证工作质量的措施,是落实工作的方法。但是制度又对人有强大的约束作用,制度是对随意性、自由化的限制,因此,虽然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制度的重要性,但许多人总是忽略和忘掉制度。护理工作大部分是一些琐碎的重复性劳动,几乎是天天如此。既缺乏创造性又没有新鲜感,常使人感到单调而乏味。因此,长此以往,容易使人们形成一种习惯性,表现出自由散漫和凭经验办事。这种工作习惯一旦形成就容易放弃和忽略应有的制度。实践证明大多数纠纷或差错事故的案件,常常是由于未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造成的。

参考文献:

[1] 明凤英,黄红梅. 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01)

篇10

一、为社区普通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要通过二个途径为社区普通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其一是在例行的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活动的评估,尤其是对于重点人群,如妇女在孕产期的情绪状态,老年人的记忆、智力活动等,以早期发现抑郁症、老年期痴呆等。二是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开展咨询活动、发放科普宣传读物、制作宣传展板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促进其精神健康水平。

二、开展精神疾病线索调查,建立疾病档案

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线索调查,是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首要任务,也是动态掌握社区精神疾病变化的第一手资料。社区精神疾病的建档立卡率应不低于社区覆盖人群的0.6%。还将组织精神科医师对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年度的免费检查。如果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因病情复发加重,紧急住院治疗,出院后其住院治疗有关情况将被及时转入社区,以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进行社区康复治疗。所建立的是一套完整的连续的疾病档案资料。将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疾病资料进行妥善保管,坚决维护患者的隐私权。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疾病资料。

三、定期随访,对重性精神疾病进行管理治疗

精神疾病,尤其是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重性精神疾病,由于疾病自身的特点,多不承认有病,不主动治疗,特别是在疾病的严重期,因此需要对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看护。个案管理员,每个月至少一次主动对建档立卡的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家庭随访,通过随访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密切联系,并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服药情况、病情稳定情况等,并指导家属开展家庭精神疾病的家庭护理。以此提高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药率,动态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可就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理论坛进行服药期间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化验检查,以保证用药的安全。

四、开展社区康复治疗,促使早日回归社会

个案管理员在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随访的同时,将对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治疗。社区康复治疗的内容包括:心理康复指导、家庭护理指导、劳动技能训练、工娱治疗和职业康复等。社区康复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精神残疾的程度,促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中国残联制定的“十一五”发展规范要求,加强精神病康复机构建设,统筹规划,每县(市、区)都将扶持建立一所示范性精神病康复机构。康复机构的形式有:工疗站、农疗基地、活动中心、托养中心、中途宿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在残联的配合下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疾病康复工作。

五、建立应急处置机制,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对于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重性精神疾病,实行管理治疗的首要目的是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不良事件包括:急性药物不良反应,自杀自伤行为和肇事肇祸行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有应急处置机制,制定有应急处置预案,将在最短的时间,最直接的渠道,以最恰当的方式做出应急处置反应,避免不良事件发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及周围人员提供应对精神疾病突发事件的专业指导。

六、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提供无缝隙服务

负责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诊断的确定和治疗方案的拟定,负责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管理治疗和康复指导,共同为社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了无缝隙的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有双向转诊的制度,社区中的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病情反复或加重,需提请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会诊,如果不适宜社区管理治疗,将转入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紧急住院治疗。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紧急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在病情得到及时控制后,应及时转回社区进行管理治疗。所倡导的原则是紧急住院要果断、及时,社区康复治疗要坚持、要有耐心,要细致。

七、维护患者合法权益,争取社会支持

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重性精神疾病多在青壮年发病,病程迁延,多呈慢性,致残率较高,主要危害劳动力人口,极易造成家庭贫困。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工作,但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疾病自身的特点,多不承认有病,拒绝治疗,给救工作带来困难。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可以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掌握的情况,配合民政、残联、劳动等部门积极为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合法权益,争取适当的社会支持和政府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