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4-04-19 17:0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处于“做梦”年龄的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思考问题不受任何约束。想象是人们在头脑中把原有表象加工改造成新的表象的思维方式。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人们往往否定孩子的主体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例如,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合老师的要求,答案和标准答案不同时,老师就判断为错,这样让学生拘泥于一种答案、一种思维方法,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我们要呼吁老师,不要对孩子“离奇”的想法过分强求一致,而应因势利导,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和保护,才能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自尊心是一个孩子进步的原动力,他们在回答问题或讨论中只有消除顾虑,不必为答错受到老师批评、同学嘲笑而担心,才能展开思维的翅膀去思考,去回答,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然而有的老师在学生答错时,竟用“笨蛋”等词挖苦学生,这样只会带来集体歧视的效应,大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在这种自尊心受到伤害的状态下,什么创新,什么发展,便无从谈起,因此,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为他们提供创新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直观教学,引发学生联想
在教学中,可运用动手操作、游戏激趣、鼓励质疑、巧设练习、引导联想等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创新思维。另外,笔者还在课外活动时,指导学生搞小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指导学生用旧纸盒制作小火车、高楼等不同的作品,用饮料瓶制作会跳舞的小人儿、花篮等,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索、想象
教学中运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可以把学生引向积极思维的境地,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想象。例如,在学完《小鹿的玫瑰花》后,引导学生想象:还有谁看到了小鹿的玫瑰花,闻到了玫瑰的香味?他们会对小鹿说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后,再让学生想象人物的动作、表情,分组进行表演,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2
[关键词]创新意识 想象力 发散思维
1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得先有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因为教师的教学手段具有独特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1 教师要善于同学生平等交流。站在学生的立场,与学生一起求异、一同思考、一同实践,作一个指导者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真正与学生展开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示学习成果,使得你的想法――他的想法――我的想法,最后成为大家的想法,由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1.2 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细小问题,教师也要认真对待,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从而积极地探索问题。
1.3 教师要善于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在全面把握大纲要求的基础上,要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必要时可以进行删减和补充。例如:小学英语Let’s talk和Let's leam板块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内容先教授Let's leam中的词汇,在教学Let’s talk的会话,这样学生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就容易方便了。再如:学习《乌鸦喝水》一文,教师可以利用事物(瓶子、水、石块等)边学习课文内容,边借机现场模拟乌鸦吧石子一粒一粒衔来放进瓶子里这一过程,学生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喝到水了。
1.4 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环境,对重点知识和指示的难点进行突破。课题教学的设计也要贯穿新课程理念,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情景及问题情境,加强实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提问和探究。
2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展示创设广阔的探索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索好驾驭知识的主人,从而点燃学生创新意识的火花。具体做法为:①解题方法让学生自己寻找,教师只巡视。②知识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归纳和表达,教师只在适当时候点播。⑧课文的重点让学生自己讨论和领悟,教师只给提纲挈领。④试验要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和动手做,教师只提出注意事项和相关要求。
3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点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想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力对类似事物进行推断,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重要的是要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入手,使学生手脑并用,激起想象和幻想,从而发挥思维的创造性。例如:记忆英语单词eye时,教师提示学生把e当成人的眼珠,把y当成鼻子,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单词;在记忆hand pen rulerten等单词也可以利用汉语拼音的拼写方法帮助记忆。
4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篇3
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基础在小学阶段,小学数学教育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创造潜能得以全面发展,达到教学预期目标。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造人才的起点,只有从小培养创新意识,才能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鼓励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一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例如,在一次学校举行素质教育教学研讨会上,一位教师在进行“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5-9,5减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5减9得6,再用10减1得9,因此15-9=6,这样做可以吗?”开始会场非常安静,片刻之后,这个问题就像一颗“炸弹”抛了出来,在场的老师们议论纷纷,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是授课老师没有想到的,就连听课老师们也为之一震。授课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是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有很强的独创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对学习方法(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情感(鼓励学生对旧知识掌握的情况)两方面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旧知识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用10分左右的时间在小组中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研究、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条上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主要有六种方法。(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3)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4)在梯形的下底上找一点,把梯形分割成三个三角形;(5)沿着梯形的上底的两个端点画出两条高,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6)沿梯形的中位线向下对折,再沿两腰中点向下作垂线,把两个三角形向内所变成两个长方形。 因此,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三、引导学生想象翅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法宝
“创新”就要建构眼前不存在(或对创新者来说是不存在的)事物的设想,这需要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创新活动需要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它是人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记忆中的表象,经过重新组织加工而创造了的新形象、新概念的思维活动。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分数的再认识”的教学时,老师出示了一张长方形的纸,告诉学生这张纸是一个图形的,原来这个图形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摆出原来图形的形状,然后贴在黑板上。同学们的摆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长万形可以是不同图形的,从而体会分数的抽象性,并且对于将来学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有了一个感性的基础。
四、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载体
发散思维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从各个不同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在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成分。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的教学时,结合本班人数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35%,那么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教师启发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这道题,学生最后得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从这三种不同的解法来看,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解题策略也就不同。
五、诱导学生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终目的
篇4
一、积累必须的基础知识,是实现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法国有为作家曾经这样说过:“从虚无中是创造不出东西的.只有构思中渗透着别人的东西,才能创造出某些有价值的东西。”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继承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语文基础知识是人们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支撑点和有效工具。我们提倡的创新,提倡的素质教育,没有基础知识是不行的。实践证明没有充实的知识营养,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师一言堂,以“填鸭式为主”,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毫无生机与活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是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在萌芽之中。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思维,兴趣是和情感相扮相随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省心,因势利导,叩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引起情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爱学,在充满活力的自主性活动中激发创新意识。
三、充分挖掘创新因素,进行思维训练,是实施创新能力的过程
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潜在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多句性思维训练,让学生从多个侧面,多种角度分析问题。
四、提倡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判断性
要创新就必须质疑,而批判思维是要冷静的对待客观事物进行冷静的评价,表现为不轻信,不随波逐流.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质疑,应该是提倡的,但这种质疑必须是科学的,有分析的.指导学生质疑,可以在讲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5
一、角色游戏中常常存在的一些问题: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大多停留在角色的简单分配和一些材料的机械操作等一些表面现象上,缺乏创新意识,而且在游戏选材上也受到制约,教师的指导和评价缺乏启发性和创新意识。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们总是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往常的角色游戏中,我们总是精心设计好游戏的内容、形式、规则,孩子们则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动地听从调动。而我们所谓的"放手"也只不过是让幼儿选择一下在游戏中想要扮演的角色。而后,幼儿就被套在教师规定好的游戏模式中运行。在这样的游戏中,教师付出了大量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来进行游戏的设计和材料的准备,可以说得上费尽心机、尽心竭力。而在孩子们的眼里,他们只不过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象一群演员按照导演的要求表演一场剧目,而不是在进行一次快乐的游戏活动。
二、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1.教师要根据幼儿特点组织适当的角色游戏
由于幼儿在活动上存在着差异。有的幼儿不停地活动,喜欢高强度、富有竞争性和刺激的游戏,注意力不易集中。这类幼儿即使被要求从事安静的活动也很难安静得下来,反而会弄坏玩具,影响游戏进行。相反,另一些儿童则喜欢从事一些较为安静的活动,在从事大运动量的活动时往往因疲惫而不能长时间坚持下去。所以,角色游戏中应该既有动态活动,又有静态活动。同时,外向的幼儿喜欢言谈,说话较多,爱和他人交往,情绪和内心的想法常表现在脸上;相反,内向的幼儿不喜欢和人交流,很少将自己的情绪表露在外,较敏感,教师的言行往往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对角色游戏进行指导和总结时,要采取适当的批评和交流方式。对于外向的幼儿,可以用有说服力的批评来触动他,让他清楚地意识到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和内向的幼儿交流则一定要真诚、亲切,与之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尊重、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当教育他们时,要给其充分的时间去认识到问题所在。此外,我们还要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儿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2.让孩子自主选择游戏内容
兴趣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动力、组织、创造、强化的功能,对提高幼儿的自主性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当我们真正去关注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我们就应该让他们自主地选择游戏内容。在角色游戏中,我注意观察每个幼儿,了解每个幼儿选了什么主题,扮演了什么角色,对活动是否有兴趣,是否能以积极愉快的情绪投入其中。在活动中,从培养幼儿的兴趣出发,对幼儿每一个创意都表现出倾听、微笑和接纳的态度,欣赏他们,注重他们自主能力、创造力的发展,鼓励他们积极大胆地表现自己的创意。对于特别胆小的幼儿,我建议他担任勇敢者的角色,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幼儿心情愉悦、积极主动地扮演角色,提高幼儿角色游戏的质量。 所以在确定游戏内容时,我们应该经常地问问孩子们:你们想玩什么?这样的问题一定会引来孩子们热火朝天地发表意见,这样,游戏才能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的游戏,他们才会兴奋地为自己的活动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准备。孩子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
3、让孩子参与制订游戏规则
游戏的规则和玩法是幼儿游戏活动的生命线。传统的游戏的规则一般都是由教师制订的,幼儿必须循着规定好的模式,依据设计好的轨迹运行,不得违规。这样,就导致了幼儿机械地按着同一个游戏玩法玩游戏,没有能力的划分和兴趣的扩展。教师往往以成人的眼光希望幼儿在每一个游戏中都能按教师的预想进行,试图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同一个游戏中、同一个玩法中都能得到发展,而事实往往事与愿违。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在角色游戏中,我们应该多问问孩子们自己的想法。当然,他们的想法有的合理,有的不合理。作为教师,应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来引导幼儿比较这些想法的优缺点,从而判断怎样是最合适的。或者引导幼儿进行协商,确定哪种玩法最合理。这样让孩子们参与到游戏规则的制定,能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4、让孩子参与选择游戏角色
我们清楚知道,角色扮演是幼儿游戏的主要部分。平时的游戏中,我们也能兼顾到幼儿选择游戏角色的自主意愿,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会用成人的眼光、根据幼儿的个性差异和能力强弱来分配角色。往往在看到幼儿短暂笑容的同时,忽略了笑容背后的厌倦。没有哪个孩子会喜欢一成不变的角色扮演,哪怕那个角色他演得再熟练、再优秀,他终会倦怠。我们应该多问问孩子们自己想扮演什么?让孩子们自主地选择想要扮演的角色,允许他们去尝试陌生的角色扮演。也许他的兴趣加上老师的鼓励,会让他在新的角色扮演中同样出色。也许他会有一份失败的经历,那也是一份收获。经过比较,幼儿的自我判断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5、鼓励孩子多动手
在教学中,我们还应该鼓励幼儿大胆地动手制作游戏材料。著名教授杨振宁曾指出:中国的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动手实践机会和能力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幼儿的创新素质的发展。所以,我们要积极地为幼儿提供表现与创造的机会,使幼儿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进行充分的想象、发现和创造。
6. 教师积极参与到游戏中
篇6
关键词:幼儿;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问题,创新精神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兴衰的大问题,而这种精神的培养要从幼儿抓起。幼儿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实施创新教育是幼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幼儿教师应从幼儿的心理着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创造的心理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它的影响在幼儿教育中确是最大的,是直接的。因为幼儿的心理还不成熟,缺少自主意识,行为上也要受别人控制,情感也相当脆弱,因此要受到成年人的关爱和保护。幼儿对教师的关注是十分敏感的,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甚至每一个眼神对幼儿的心理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或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因此,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一、要让幼儿在自由安全的环境下成长
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条件,在安全和自由的心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容易形成创新意识。记得在一次语言肢体活动中,所有的幼儿都在边唱着“拔萝卜,拔萝卜,嗨吆嗨吆,拔萝卜;嗨吆嗨吆,拔不动,老婆婆,快快来,快来帮我们拔萝卜……”边做拔萝卜的动作,忽然在整齐的歌谣声中发出一个尖利的喊叫声,我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东东(化名)的脸红了。活动结束后,我走到东东的面前用责备的口气说:“这么简单的童谣,你怎么还能做错了?”“我、我、我……”东东有些犹豫。我看他有些害怕,我便放低声音抚摸着他的头问:“你为什么那样做?”他终于抬起头,轻声地说:“我认为老婆婆岁数大了,拔不动的。”我拍拍他的肩膀说道:“看来你是在动脑筋。”
幼儿的心理环境极易受教师行为的影响,要想让幼儿有一个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教师对幼儿的批评必须小心谨慎,在幼儿的心中,教师的话是至高无上的,如果教师对幼儿的批评方法不得当,就会在幼儿的心理造成紧张,使幼儿产生戒备心理,他们往往就会为了迎合教师而放弃自己独特的想法,或是参考其他幼儿的平价,抑制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从而缺少了创新性,所以要给幼儿一个民主自由的空间。
二、要让幼儿在宽容谅解的环境下成长
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社会经验直接影响他们的创新意识的形成,孩子们在平时往往表现得淘气、顽皮、任性、不遵守纪律,因此有的孩子被视为“儿童多动症”“特殊儿童”。这时教师应理解儿童,站在儿童的角度,用换位思考的思维去看待孩子的行为。
三、要让幼儿在激励的环境下成长
大多数幼儿都喜欢成功的感觉,在成长的过程中大人要多给他们以鼓励和赞扬。一次在玩往纸篓里投球的游戏时,我在大盒子里放了好多球,让幼儿往一米以外的纸篓里投,他们玩得热火朝天,屋里传出一阵阵欢呼声。这时班里最小的叫亮亮(化名)的小朋友跑了过来,也往纸篓里投,可是一连投了十多次也没投进一个,他一下子变得灰心起来,低头走开了。我便走过去,拉起亮亮的手把球放在他的手里,说:“亮亮再去投,亮亮一定会投进的。”这时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亮亮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定的成功环境,成功感可以使一个人勇敢向前,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篇7
心理学家们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创新;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是智力的竞争,是人的创新与发明的竞争;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综合实力,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纲要》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教育应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占据幼儿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在游戏中,幼儿精神状态轻松投入,能力强的孩子自选角色自主交往,还能克服各种困难,大胆提出建议,这些都为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以一物代一物,能脱离真实情景和物体的直接信号刺激,进入假设想象的世界,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现实生活是角色游戏的源泉,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物体中反映他们眼中的世界。但幼儿未来的生活不应该是我们现在生活的简单重复,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发展游戏内容。
一、目前我国幼儿园开展的角色游戏主要内容和特点
1.主题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
幼儿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往往是幼儿所处的实际生活的反映,是幼儿感知生活,或者经过幼儿的思维加工以后所形成的生活经验的表现。日常生活的主题:常见的有“娃娃家”“超市”等,是由幼儿平日经常遭遇到的经验所形成的。如在“娃娃家”他们扮演着爸爸、妈妈、洗衣做饭,爱护小娃娃,在游戏活动中体验着作爸爸、妈妈、老师的辛苦和快乐。商店里售货员和也是幼儿比较熟悉和关心的。他们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所以在工作表现的很认真、负责。总之,幼儿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再现,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既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又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爱护同伴、积极参加游戏活动的兴趣。
2.主题的内容具有年龄差异
在成人不加干预的自然情况下,幼儿景象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但有些主题内容是幼儿经常选择的,有的主题内容持续时间较长。观察发现,主题内容持续长短和幼儿兴趣关系密切,游戏时间持续最长的主题内容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幼儿的兴趣也随着身心发展而发生变化,较小年龄的孩子注重日常生活的主题,则大年龄的孩子更多地会选择社会关系主题游戏。
二、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1.自主参与制作游戏材料,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动手实践机会和能力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幼儿创新素质的发展。角色游戏的过程是创造、想象的过程,游戏中替代物的使用,就要运用创造性设想。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对于成品玩具或教师自制的仿真玩具只有短暂的兴趣,为此,我们投放了大量的半成品,将原本要制作成品玩具的用材,如纸、泡沫塑料、海绵块、彩带、吸管、各种碎布、花片等分放在活动室,鼓励幼儿动手寻找、制作自己需要的材料,大胆想象、创新。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习惯和能力,使幼儿的创新能力逐渐发展,创新意识更加强烈。另外,通过动手实践,可以使思维和想象变为现实,从而让幼儿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
2.注重游戏的互动性,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纲要》中还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不仅使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再现,而且为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杜威强调:“教育过程是儿童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真正合作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在这个游戏过程里,教师应是游戏伙伴,不是“自上”的指导者,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产生互动。当幼儿在使用、制作替代物时遇到了困难,教师可以及时参与,帮助幼儿巧妙使用替代物。教师应启发幼儿积极地使用替代物,使幼儿做到能以物代物,使一种替代物有多种用法,替代物的巧妙运用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有效措施。指导幼儿为自己的游戏设计、创作简易玩具,有利于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1)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在教育的范畴里,游戏意味着教育的要求与幼儿的意愿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角色游戏中无疑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只是主导。而不应该让“主体”成了表演的工具,教师想好主题、定好情节,幼儿只是按规定去表演,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干扰太多,幼儿难有发挥的余地。当幼儿自发进行有主题、有情节、有趣味的游戏时,教师不妨“静观其变”,不要任意打断、介入,就让幼儿的游戏在愉快、自由的氛围中发生、发展、结束。因为,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他的创新意识极易被某件小事物启发而生。
(2)要为幼儿创设情境启发想象。游戏情境指角色游戏进行的物质环境状况与心理气氛,它包括人和物这两大因素。游戏的主题只规定了情境的总趋势,情境的具体细节是受游戏开展的时间、空间及游戏者个体特点的影响的。在角色游戏中,情境的创设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正确地分析和利用这些因素,恰当地控制这些因素,从而在指导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情境的作用,创设出可以启发幼儿想象的情境。
(3)应持多样的指导方式。合理运用游戏的指导方式,是实现幼儿在游戏中主体地位的需要保证,而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现场指导,应以幼儿的主体性为前提。
3.积极的评价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游戏之所以受幼儿的喜爱,取决于它所具有的享受功能和教育功能。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身体和精神上能够得到放松。教师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都能激发幼儿在游戏中表现自己的主体地位。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多给幼儿说的机会,让幼儿自己与同伴交流,之后教师应以肯定的态度来看待每位幼儿,并且对幼儿出现的错误持接纳的态度。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孩子的自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在角色游戏中充分地体现出主体性。
篇8
【关键词】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原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唯一出路,也是一个人能否做出大成就的基础。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将苹果捏成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将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对分数应用题中乘除法意义的理解。对于这样的基础知识,教学上就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深入理解。如:“弟弟比哥哥矮 1/ 6 ,弟弟是哥哥身高的()/()?”我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即条件、问题),用线段图或实物表现出来,然后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得出结果。在学生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我还让他们进一步分析、推理,进行如下的联想:弟弟比哥哥矮1/6,哥哥比弟弟高 1/5,弟弟是哥哥身高的5/6,哥哥是弟弟的6/5倍,弟弟是兄弟俩身高之和的5/11,哥哥是兄弟俩身高之和的6/11。
3.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为此,我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针对数量关系抽象、隐蔽、条件变化等特点,我既让学生掌握一般分析方法,还教学生应用转化、假设、消去、逆推等推理方法开拓解题思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解答问题。当学生掌握了多种推理方法就可以广开思路,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4. 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如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学生会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优惠措施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努力尝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了“用字母表示数”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开放性”的实践题:“学校在暑期组织教师前往北京进行七日游活动,无锡到北京的火车票为X元,教师在火车上和在北京每天的伙食费为B元,要在北京住宿5夜,每夜的住宿费为A元,在北京的旅游点的门票价和交通费共计为Y元,问每个教师去北京旅游共需要多少元钱?”我先请学生用字母表示数,写出每个教师去北京旅游共需要多少元钱。学生很快能写出每个教师去北京旅游需要钱的算式:2X+7B+5A+Y.在学生写出了算式后,我还要求学生能联系实际查找资料,估算一下每个教师前去北京共要用多少元钱?这样学生就会前去查找无锡到北京的火车票价,去了解每天的伙食费和住宿费是多少元。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到了创新来自实践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 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们都迫不急待地要讲出自己编的题目。有的说“9十4”,有的说“18-9”,教师将这些题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很高。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又如,让学生自编数学小报。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一般两三个同学合作完成,他们共同设计,然后分工抄写、美化。在完成一张小报编制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内容可读性,趣味性,又要考虑排版新颖、巧妙,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这一切处处渗透着创新。
篇9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多是一种学习意义上的创新,为其以后的创新做充分的准备。学生的独立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活动。只要不墨守陈规,能别出心裁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创新是人的本性,人人皆有。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情景,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建立平等关系,培养创新精神
在大力提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教师即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书本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对老师质疑,便是对老师不敬,换来的是老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训斥,久而久之,学生就没了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抹杀了。相反,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蔼的态度、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激励的话语、耐心的引导,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创设良好的氛围。教师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才消除与教师的隔阂,消除胆怯与禁锢,以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努力探讨与思考,以创新的观念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创新能力。教师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保护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三、师生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创新之母,问题孕育着创新,惟有提出问题才是创新的第一步。能发现问题就等同于取得了成功的一半,甚至一大半。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质疑,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没有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等等。袁振国在《反思科学教育》中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可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在课堂上,问题应成为教学的开端,且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更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其次,教育学生不要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要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积极探索,勇于从多个角度、以多种方式思考问题,独辟蹊径,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到敢言前人所未言。最后,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四、自信心和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动力
自信心是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动力源泉。增强自信心,可以提高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如在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同学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支持学生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思,即便看似荒唐,也不轻易全盘否定和排斥,尽量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表扬和鼓励。另外教师评价学生应坚持使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的回答很独特;你回答问题的角度很新颖;你所说的这个方面连老师都想不到;你回答的可能是正确的,老师现在还不能肯定,我们课后探究等。
篇10
关键词:初中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兴趣
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针对教学中的疑、难点,有意识地设置争论情境,让学生参与争论,既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一、创新兴趣的培养
1.实行教学民主。
我们应当明白课堂教学是学生“学”物理,而不是教师“讲”物理。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课堂的主要活动,老师的责任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启动起来,组织起来,使他们能够紧张、高效地投入学习,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情,提供适时而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使各类学生都能按自己的特点进行学习。如果教学是灌输知识,那决谈不上创新,但如果是由学生“自我构建”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必定包含着创新。因为学生的创新,不是从无到有的发明,只要获得知识的过程对他本人来说是独特的、新颖的。具有价值的,就是创新,而且,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逻辑地包含着基础知识。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以呈现教学目标、学习情景、活动情景等方式来呈现学生的学习任务,启动并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哪怕是物理概念、规律的背诵,都可以作为学习任务来启动、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2.要减轻课业负担。
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开展课外兴趣小组,要让学生当主角,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从策划、组织到具体实施都要由学生自己确定,推选负责人,教师则从旁指导和协助。如提出整体设想,给予必要的指点,遇到困难帮助解决。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就可以充分展示出来。
3.搞好考试改革。
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考试题目不要出得太死,不要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适当联系生活实践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的能力。适当增加一些开放性的试题,允许一题多解,鼓励学生大胆探索、鼓励创新,有创见的答案要给高分等等。这样考,不仅能检验学生运用物理的能力,而且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鼓励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开拓型的思维形式,发展发散性思维对培养创新意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同一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是培养发展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发散性思维又称辐散思维,是创造思维中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
1.注意训练、梳理。
流畅性,是发散性思维量的指标。所谓流畅,是指学生的智力活动反应灵敏,思路通畅,联想丰富,能在短时间内汇集与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概念、公式、定理。
为了达到思维流畅的目的,首先要加强基础训练,要使各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烂熟于胸中,成为随时可以呼之欲出、信手拈来之物,这样,在具体运用时,学生就可以左右逢源,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其次,在一定的学习阶段,将证明某一类问题所需用到的定理,进行系统的归纳梳理,这对于学生从知识贮存中迅速检索相关的定理、公式,顺利、畅通地进行思维、分析,是颇有益处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面对题目,要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地思考出较多的解题方法。
2.注意多变、多联想。
变通性,是思维活动不局限于某一框架中,不受消极的思维定势的束缚,能够随机应变,融会贯通,巧妙地应用公式与定理,使问题得到解决。变通性,一方面体现发散思维的质,表现了思维的灵活、适应、通达;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发散思维的量,变通的结果必然带来了发散思维量的增加。
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要求教师在平时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对所给的例题、习题、试题的形式应富于变化,防止学生的思维桎梏于某种固定的程式,不动脑筋地照套某一种常规的解题方法,要让学生在条件和问题的不断变化中锻炼和培养变通能力,我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受思维定势等因素的干扰,发挥其思维的变通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求解。如果长期坚持把简洁的解题思路教给学生,那么对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会大有益处的。
3.鼓励别出心裁,培养独特性。
所谓独特性,是指思想方法新颖、奇特,能从一般所考虑不到的新角度去认识问题,提出超常的解决问题的构想、方法。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标志。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8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