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财务管理的论文范文

时间:2024-04-19 17:0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财务管理的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财务管理的论文

篇1

1 村级财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会计人员素质偏低。部分村的会计人员过于老化,仍沿用旧的会计记账方法,不懂会计的职责和权限;有的村委会不按会计制度规定设置账簿;使用包包账、流水账,所设置的账簿不能真实地反映村组织的收入经营情况。

1.2 白条入账、抵库现象比较普遍。“白条”现象非常普遍,有的村街,将近半数的票据为不合规票据,而且支出的项目大多儆谡写费、差旅费;还有的村街以自制“白条”入账报销,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有的将借条作为原始凭证入账报销;有的以白条抵库,被个人长期使用,造成公款流失。

1.3 财务制度不健全,账务处理不及时。部分村没有制定财务审批制度;有的村将财务公开流于形式,公开的内容也过于笼统,村民根本看不懂、不明白,达不到民主监督的作用;有的出纳对现金往来不及时报账处理;有的会计将单据“握在手里”长期不记账。

1.4 账款、账实不符。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出纳员不及时与会计对账,长时间不清库,甚至自己应该有多少钱,是否短款,均不清楚,造成账款不符;二是公款被私自挪用,有的借款不打欠条,导致账款不符;三是账面登记的实物,尤其是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因保管不善而流失,因长期不进行盘点形成账实不符。

1.5 会计、出纳职责不分。将会计、出纳分别设置,目的是实行票、款分管,便于会计出纳互相监督。但有的个别村街,村干部将村集体收入装入口袋,既不报账也不交款;有的村“两委”班子不团结,一个班子一套财会人马,造成财务管理极不规范;还有的村会计、出纳一人兼管。

1.6 会计人员交接不办理交接手续。有的村上下任会计交接时,没有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上任会计不交账,新任会计从接任起另行建账,自成体系,影响了村财务核算的连续性。

2 提高农村财务管理的几项几点建议

2.1 保障工作,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农村会计法规培训工作,彻底杜绝任意批款的不良状况发生。

财政部颁布的新《制度》针对当前村级财务混乱的种种现状,对于积累工票据管理、费用开支管理、共同生产费管理、农民负担款项及义务工等方面均作了具体规定,大大促进了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农村会计法规制度培训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和人员档案管理网络的建设与健全,对乡村财会人员进行全面清查,以便储备和统一调配,彻底杜绝任意批款的不良状况发生。

2.2 推行农村财务管理网络化、电算化。

实行网络化、电算化管理是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最科学高效的措施,实行网络化、电算化管理将为农村财务管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带来福音。实行会计电算化,传统的核算、手工记账、提交申请报告、手写相关资料、事后自评等落后财务程序将连根拔除。作为农村财务管理的有关上级领导和村干部要深化为民理财意识,全面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同时要广泛采纳群众对农村财务管理的心声,进一步强化农村财务的管理体系。实施村级财务村帐乡镇县区代管,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促使农村财务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三到位:即领导到位,措施到位,人员到位,严肃保障开支的合理合规性得以体现。

2.3 有效化解农村财务管理的矛盾,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五个统一“

严格坚持”五个统一“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即:统一思想,规范监督程序;统一才可还干部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农村干部也不必因财务管理而费心,农民也不会因财务问题而上访。

2.4 加强财务公开、会计核算管理……紧抓财务公开、会计核算管理以及民主理财等逐项重要工作的开展,加大农村财务公开力度。财务公开规范化、有序化建设是民主理财的重要手段,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农民可行使民利。这些优秀措施得以贯彻的基础是让群众参与财务管理,强化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身管理能力。

篇2

关键词:农村;账务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1090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的研究现状

通过合作社进行管理是国外农村大多数采用的方法,于1995年在国际合作社联盟大会上制定的“合作社七原则”是此方法的理论基础。韩国主要通过实行“造村运动”,建立村民会馆,通过提高人民的道德来加强对农村财务管理的管理;日本通过“新村运动”由地方到中央改革农村财务,政府支持村民寻找大家关心的财务管理的议题,提出新的方案,激发村民的管理意识,寻求农村的自身发展;美国主要通过遵照规范、民主、科学的管理原则形成的“合作社”,加强对农村财务的管理,保证农民既可以取得很高的经济利益,又可以行使民利。无论是韩国的“造村运动”、日本的“新村运动”,还是美国的“合作社”,在加强农村财务管理问题上都体现了自身治理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特征,都为我们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许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1.2 国内的研究现状

农村财务管理问题一直是我党和许多农民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管理方面的缺陷和制度上的漏洞,我们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丁康耕和陈彩庆(2009)在《论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中指出: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农村财务管理监督不力是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而完善我国农村财务管理的措施则是努力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素质、积极实施村账委托乡(镇、街)代管模式和健全农村财务管理监督等。于楠楠(2007)在《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指出:我国农村财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财务工作重视不够、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民主理财落实不到位、财务公开效果不佳和农村财务队伍不稳定。而解决的对策主要有提高基层领导干部对财务的重视水平、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强化民主理财的落实、提高农村财务人员的稳定性等。

2 调查设计

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更好的进行实践,工具是必不可少的装备,制作调查问卷,为了可以深入的了解农村财务管理的现状,把调查表分成了四个部分――观念意识层面、技术操作层面、人员素质层面与外部环境层面,每个部分设置了大约5~6个问题,总共23个问题,全部为单项选择题。

2.2 调查地区的选择

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大,为了更具体的了解农村财务管理的现状,本文把河北省XX市作为调查的对象。选择XX作为研究对象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XX市地处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的过渡带,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把它作为样本有实际价值。XX地区面积较大,南北差异明显。南部经济相对发达,北部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第二,本论文的研究课题组部分成员来自XX,又来自农村,对XX地区的农村相对比较熟悉,也容易接触到农村的财务人员,选择XX调查数据相对简单也更能了解到实际情况。这些条件表明,本文选择XX地区作为调查对象是非常可行的。

2.3 调查问卷的分发、收集与整理

把制作好的调查问卷复印了200份。通过个人分发、走访、找人等方式把调查问卷发到了XX地区的农村中。调查的范围以双桥区的六个镇为主,其他区县也有涉及,共70个村子,包括双桥区的48个村子,其他各县的22个村子。让各个村里的财务人员真实的不记名填写,在半个月内陆续共收回了157份完整问卷,对这些问卷的答案进行了整理,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百分比的统计。并且把四个部分中有代表性的问题单独整理,汇集成表格作为本文研究结论的重要依据。

3 数据的调查、来源和分析

为了准确地了解XX地区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本文把制作的名为“农村财务制度存在的问题”调查表发给了XX各区、县200个村子中的财务人员,让他们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真实、正确的填写了问卷,最后共收回了157份完整的调查表。根据统计和分析本文把数据总结成了以下四个表:

a:其中“自我满意度”是指财务人员对自己的评价。

在收回的农村财务管理调查表中,本文找出三个代表观念意识调查的问题。表1反映了农村财务制度在观念意识调查中的情况,从表中三个指标分别来看一下农村财务制度的现状。上级部门对农村财务制度重视程度还算可以,虽然有45.54%的人对其不满意,只有7.25%的人对上级部门的重视程度很满意,但是超过半数的人对上级部门的重视程度表示认可。自我满意度调查结果不错,有29.65%的人认为非常满意自己的管理,从这个指标可以看出财务人员的自信,可仍然有大部分的人对自己表现感到一般甚至有10.43%的人很诚实的表现出对自己管理的不满意。从村民的满意度调查来看,只有9.36%的人很满意现在的管理状况,32.52%的人都不满意,可见村民对农村财务管理有很大的成见,58.12%人持中立态度,可见他们有些顾虑,村民没有真正的民主管理的权利。

表2反映了农村财务制度中技术操作存在的问题。总体来看,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是在逐渐完善的,因为调查结果显示只有9.37%的村子还经常存在“白条抵库”的现象,而62.51%的村子已经完全杜绝了这种严重不符合规定的做法。会计账簿是否完整的调查暴露出现在还有31.26%的村子还存在会计账簿不完整的情况,这个漏洞也是这四个指标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出纳与会计不分开也是农村财务管理中常见的问题,目前为止17.74%的村子还存在这样的现象,看来这个问题较棘手。现在22.66%的村子还存在报销发票不规范的情况,而只有39.19%的村子没有这种情况,说明这一方面的问题还需要加强控制。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XX地区农村财务人员的学历比较低,初中水平占到了84.54%,高中水平10.34%,大学学历只有5.12%,比例很低而且很多从业人员的大学学历基本上都是在职考取的。在农村会计人员中有38.75%的财务人员没有从业资格证书,这种现状非常糟糕,对于农村财务制度非常不利。应该对这些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持证上岗,同时依靠政府出台一些强制措施双管齐下改变这种现状。不过,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XX地区农村会计人员变动情况不是太频繁只有8.49%的村子出现会计人员经常变动的情况,这个结果是很可喜的。这说明了我国近年来对农村财务制度的关注和治理起到一定的作用,会计人员随选举变化而变化的现状有所好转。

在对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外部环境调查中,本人认为以上三点问题很具有代表性。从法规数量的各个比例来看,大部分人认为现在关于农村财务管理的法规数量偏少,由此可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关于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立法。同时有26.47%的人认为上级部门监管程度太松,而认为上级部门监管程度很紧的人只占了11.97%,大部分人持中立态度。我认为以此来看,上级部门也需要加强对农村财政的监管,必要的时候记账也不失为改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一个好办法。表中第三项数据显示,村民参与管理的意识也很弱,有39.23%的人都这样认为,只有5.98%的人认为村民有很强的参与管理的意识。由此看出村民参与管理的意识真的有待于提高,我相信如果农民的意识提高了,对农村财务管理将会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

4 结论及展望

4.1 结论

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本人认为当今农村在财务管理方面确实有很多问题。由于人员素质不够高、技术操作的不规范和外部环境的不够重视,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已经相当混乱。要想解决以上问题,有以下几个方法:

(1)做好农村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

由于当前许多农村财会人员素质较低,培训工作是提高农村财会人员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上级财务部门应该坚持定期对下属农村财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逐渐提高财会人员素质,规范财会人员的会计操作。

(2)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把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当今我国农村财务制度还存在很多漏洞,政府应该及时立法弥补这些政策上的不足。各级单位也应该加强对这些法律法规的学习,及时的把新规章制度传递给下级部门,让各项制度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

(3)推行财务公开,加强群众监督。

群众上访数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村财务状况不公开,推行财务公开可以交给群众一本明白账,减少农民对农村干部的不满有利于增进党群关系,也有利于群众对财务的监督,使农村财务的许多弊端暴漏无疑。

4.2 展望

本文顺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对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简单易懂的研究。本人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农村基层进行调查,对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实践与统计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真实的了解了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这对以后怎样去它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相信随着政策的不断落实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财务制度一定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进步。

参考文献

[1]段志伟.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会计,2006,(6):1719.

[2]王秀琴.当前农村会计管理的对策思考[J].农村财务会计,2005,(4):2324.

篇3

【关键词】村级财务,问题,对策。

村级财务管理状况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因为村级财务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的农民生产生活的稳定,关系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小康建设,关系到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甚至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从现阶段众多的村民上访案件中可以看出在农村集体经济运行、特别是在村级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对此,静海县委、县政府早有关注,2007年即将加强农村财务管理问题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就此专门召开县长办公会,专题研讨加强全县村级财务管理的有关事宜。提出由县审计局、农业局牵头,用3年时间对全县384个村街财务管理状况进行摸底审查,以此促进规范村级财务管理行为。

从几年来的审计情况看,村级财务管理中确实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极易诱发群众上访,应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村级财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白条入账、抵库现象比较普遍。“白条”现象非常普遍,有的村街,将近半数的票据为不合规票据,而且支出的项目大多属于招待费、差旅费;还有的村街以自制“白条”入账报销,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有的将借条作为原始凭证入账报销;有的以白条抵库,被个人长期使用,造成公款流失。

2。财务制度不健全,账务处理不及时。部分村没有制定财务审批制度;有的村将财务公开流于形式,公开的内容也过于笼统,村民根本看不懂、不明白,达不到民主监督的作用;有的出纳对现金往来不及时报账处理;有的会计将单据“握在手里”长期不记账。

3。会计人员素质偏低。部分村的会计人员过于老化,仍沿用旧的会计记账方法,不懂会计的职责和权限;有的村委会不按会计制度规定设置账簿;使用包包账、流水账,所设置的账簿不能真实地反映村组织的收入经营情况。

4。会计、出纳职责不分。将会计、出纳分别设置,目的是实行票、款分管,便于会计出纳互相监督。但有的个别村街,村干部将村集体收入装入口袋,既不报账也不交款;有的村“两委”班子不团结,一个班子一套财会人马,造成财务管理极不规范;还有的村会计、出纳一人兼管。

5。账款、账实不符。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出纳员不及时与会计对账,长时间不清库,甚至自己应该有多少钱,是否短款,均不清楚,造成账款不符;二是公款被私自挪用,有的借款不打欠条,导致账款不符;三是账面登记的实物,尤其是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因保管不善而流失,因长期不进行盘点形成账实不符。

6。会计人员交接不办理交接手续。有的村上下任会计交接时,没有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上任会计不交账,新任会计从接任起另行建账,自成体系,影响了村财务核算的连续性。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造成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财务管理缺乏约束力。目前绝大多数村实行村党支部、村委会主要领导负责制,会计做账,出纳掌管现金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收支不论金额大小,审批权均掌握在主要领导手中,其他班子成员基本没有参与决策的权力。管理制度流于形式,造成个别村干部滥用权力,导致在经济上违纪违法,甚至犯罪。

2。整体上监督力度不够。目前,经常性的监督只有乡镇农经站,审计局的监督也只能做到抽查审计而已,至于通过群众的民主监督,则更是苍白无力;绝大多数村街仅仅是公布财务账目,至于村集体收入是否真实、合法,各项支出是否合理村民知之较少。

3。村级财会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村级财会队伍建设没有得到重视。虽近几年在治理村级财务管理混乱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但一般只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没有从职业道德教育、系统培训和培养村级财务骨干等方面,加大治本力度。目前绝大多数村级财务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业务不熟,工作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为从根本上解决村级财务管理中“前清后乱,边整边犯”的问题,必须从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运行机制入手,规范财务管理行为,强化各级审计监督,实行多管齐下,标本兼制。

1。认真贯彻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建立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将议事权、监事权、决策权交给群众,对村民比较关心的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数及补贴标准、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村建道路、民办学校等公益性事业的经费筹集、工程招标、征地补偿款、企业承包费等,必须提请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后方可办理。一句话就是村民的事真正由村民自己决定。同时,要实行村务公开制度,凡涉及到村财务的事项,村委会应及时向群众公布,接受村民的查询和监督,给群众一个明白。

2。成立村民主理财监督小组,由村民代表从村干部以外的村民代表中选举产生。人员3至5人。该小组的任务是对本村经济往来及财务管理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并向乡镇农经站和村民代表会议报告监督情况。乡镇农经站负责指导民主理财监督小组的工作,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指导帮助其正确履行监督职责。从根本上解决村民不放心、不满意和群众监督无序、无力的问题,有效地遏止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问题。

3。加强村级财会人员的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农业局农经站负责全县农村财会人员的管理和指导,财会人员实行持双证上岗制。既财政部门颁发会计证,农业局颁发会计人员上岗证。同时,要注重村财会队伍建设,将思想素质好、群众信任、文化程度高、热爱农村财务工作的青年充实到会计岗位。并由建立起长效培训机制,确保农村财会队伍的稳定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4。试行村级会计人员委派制或村账镇管制度。目前我县有的乡镇已对国家拨付的大宗征地补偿款,实行了镇财政所设账户单独管理的方法,支出由村“两委”提出申请,经村“两委”负责人、村民代表三方签字后方可支取使用。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有效地避免村干部说了算,随意支配征地款现象的发生。对财务管理基础较好的村,也可由乡镇农经站委派会计人员到指定村任职,其工资报酬由乡镇财政负担,与村里不存在经济利益关系。主要职责是按国家规定的财务会计制度建账、设账、记账,乡镇农经站组织委派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岗位交流,以防会计人员在一个村工作久了,出现情感因素,对履行会计监督带来负面影响。对会计基础较差、财务收支活动量不大的村,可借鉴我县部分乡镇的现行做法,试行“村账镇管”,收入支出一律通过镇财政所办理。

篇4

长期以来,罗飞教授潜心研究会计理论与实务,现已公开出版各种著作20多部,百余篇,这些学术成果,内容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又充分体现国际最新学术成果,观点鲜明,务实求新,表达严谨,在会计学术及实务界均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他知识面宽,研究兴趣广泛,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理论和方法,包括西方财务会计、企业特种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外商投资企业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其次为成本会计及成本控制的理论和方法。

多年来,罗飞教授致力于企业特种会计内容的系统研究,如企业合并、合并报表、通货膨胀会计、合伙会计、分支店会计、外币报表折算、破产清算会计等。罗飞教授认为,企业特种会计是指一般会计业务以外的特殊业务会计,包括:①特殊的财务报告,如母子公司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分店经营的汇编财务报表、外币报表折算和通货膨胀下报表数据的调整问题;②企业会计中比较特殊而又较复杂的会计问题,如分店经营、合伙会计、外币业务会计、租赁会计、所得税会计等;③企业处于非持续经营等特殊状况下的会计问题,如企业破产、解散和清算、企业合并等。罗飞教授在《企业特种会计》一书中对这些特殊业务会计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作了系统的论述,并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观点和方法,如企业联合的分类,合伙会计的研究,分店会计中附属企业会计的核算和汇编报表方法,企业特种会计的正名问题等等。

罗飞教授还着重从事合并财务报表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合并财务报表由于其技术的复杂性和理论上的难度,一直被视为国际会计的三大难题之一。罗飞教授深入研究了企业合并和合并报表的会计处理方法--购买法和股权联合法及合并报表理论,指出了各方法的缺陷和传统理论的悖谬,并提出了新的集团主体观点及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有关该研究的系列论文的陆续发表,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篇5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引言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通过资本联合、劳动联合、农产品加工及销售联合等方式,将单个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平等竞争主体,融入到市场经济当中,从而实现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它有助于农户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和竞争,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科技服务,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壮大我国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首先应加强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但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现实运行中却不容乐观。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现存问题分析

1.管理者思想陈旧保守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传统管理思想、方法、手段的影响,我国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会计工作不够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执行不到位,合作组织负责人行政干预会计工作,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大多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理论学习不够,知识掌握不多,认识上还存在差距。另外,不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重视不足,即使制订了一些相关制度,但基本上为会计管理或财务管理的部门性制度,甚至和业务脱离,和具体实施差距较大。

2.外部监督措施缺位

内部控制重在执行,有的组织虽然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得较为完善,但由于外部监督环境不到位,内部控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以至于很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出现会计造假行为。如有的合作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都开设银行账户和私设小金库,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有的合作组织甚至发生负责人卷巨额公款外逃的现象。失去了外部监督的权利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行政机关、金融系统等等,几乎年年都有蛀虫发生,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家、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3.内部审计弱化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及前提,是影响控制制度正常运作的环境因素,也是内部控制的宏观因素。目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普遍存在着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和经济监督机制,财务管理十分混乱。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制约,收支上又有随意性,支出不合理的超预算等问题层出不穷,滥用职权,弄虚作假等违纪现象难以查处。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大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只设立审计部,并且审计部多数是由董事会、监事会或者主管财务副总经理领导,而且多数审计人员都是领导的“好帮手”。

4.组织规模过小

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规模小,不到10人的占相当大的比例,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有的仅起到单一的生产合作作用,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的,也谈不上按照国际、国家产品质量标准进行组织生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达不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要求,带动力也不强。

因此,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而言,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势在必行。

三、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1.提高合作经济组织领导者的管理水平

经营管理者在建立一个有效的控制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行为和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内部控制的成败,取决于组织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领导者的内部控制意识和行为是关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领导者内部控制的随意性往往会限制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组织的发展。管理者有积极的态度和高水平的管理理念,无疑可以极大的有利于控制环境的优化。

2.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是指合作组织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授权批准按其形式可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不论采用哪一种授权批准方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建立授权批准体系,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职权,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

3.强化内部审计作用

审计部,设置应高于其他部门,以加强其独立性和权威性,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同时,其职能也应从查错防弊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上,建立全程监控防线,在财会部门常规性核算基础上,对各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检查,通过内部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纪律检查、专项审计等手段,争取找到一条适合组织发展的内部审计方法。此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配备内审人员时,不但要配备懂得会计、审计专业知识的人员,而且还要配备掌握企业管理、公共关系以及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的人员,从而优化内审人员结构。

4.加强组织规模建设

要改变组织规模过小的状况,首先,政府应当根据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用产业政策引导、鼓励、支持农民创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二是采取灵活的方式解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融通问题;尤其是金融部门应扩大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三是财政、工商、税务、计划、国土、交通、技术监督等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具体措施,出台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为农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兴办、经营、发展排忧解难,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

总之,不管采用何种内部控制方法,不管如何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治理结构,都应确立管理层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核心地位。从我国《农村合作机构内控指引》的规定看,建立健全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减少工作差错,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维护财经纪律、经营秩序,防止或抑制营私舞弊行为发生以及事后审计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完善措施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了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全面开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已势在必行。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是在“三不变”即:预算执行主体地位不变、资金使用权限和财务管理权限不变的前提下,是以统一核算为手段、集中资金为基础、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管理为目标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是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深层次的重大改革。

1.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性

1.1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设报账员负责办理日常现金收支事务,会计业务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核算,会计核算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1.2加强会计监督,减少了单位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支出都必须经过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核,不合规定票据不予受理,不合理开支不予报销;一定程度上减少部分单位在使用国家资金上的随意性,给贪污犯罪和挥霍浪费行为亮起了红灯。

1.3强化预算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能够全方位,全过程掌握和监督各单位每笔资金的活动情况,核算中心为预算的编制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基础的资料,也促使单位严格执行预算,保证其支出的有序性、计划性,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的克扣、截留、挪用等现象。

2.目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2.1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弱化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管理保留在原单位,而会计核算工作由会计核算中心完成,这使得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脱节,不利于财务工作的有效进行,加上很多核算单位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同起来,导致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弱化。另外,由于核算单位内部的会计与出纳牵制机制消失,报账员实际上履行了会计出纳双重职责,造成了财务内部监督工作的“空档”和“缺位”,影响了单位经济业务活动健康有序进行。

2.2会计责任主体不明确

我国《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会计集中核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位的核算权和会计监督权,也相应地改变了会计责任主体资格。由于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增加了“中间人”——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核算中心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可能就一些会计责任问题出现真空,使得资料提供、具体问询、责任认定难度加大。

2.3制度不健全,缺乏可行的、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在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中,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开支标准与具体繁杂的实际支出有较大差距,常常会遇到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的报销事项。

2.4控制和监督职能弱化

首先,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移至会计核算中心,而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这种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情况,导致核算单位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其次,单位报账时,会计核算中心往往只注重票据是否合规、审批手续是否齐全,而对票据内容的真实性无法判断,一些单位为了使一些不合规的支出合法化,可能采取巧立名目、弄虚作假的手法进行报销。如何控制好既坚持规章制度,以达到节约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又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实际开支的报销问题,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业务活动的开展,这是对核算中心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的严峻考验。

3.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措施

3.1加强核算单位财务管理,强化财会队伍建设

首先,核算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要切实加强横向交流联系,建立互补、互促、互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切实解决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脱节的问题。其次,完善核算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第三,加强报账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加强国家各项财政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其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3.2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支出审批程序。

由于现行的资金支出标准缺乏可行性,执行起来较困难,所以建议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尽快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及福利补贴制度,逐步规范单位各类分配支出标准,使会计集中核算有法可依,保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规范运行。同时,建立会计核算制度。一是按照会计主体不变的原则,分户建账,集中核算;二是严格按账务处理流程操作;三是及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主体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后,再对外提供;四是分单位建立会计档案并妥善保管。再次,严格凭证审核制度和实行财务会签制度。

3.3增强责任意识,明确责任主体

会计集中核算,并没有改变核算单位的经济体制与经济地位,且会计原始资料来源未变,会计核算基础未变,资金使用权和财产所有权未变。因此,核算单位负责人理应是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如果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掺进了杂质,出现了问题,按照《会计法》的规定,会计核算中心相关责任人员也理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3.4加强内部控制与监督

首先,强化核算中心的监督管理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核算中心的职能要改变重核算,轻监督,轻管理,应向预算执行约束、支付的直接监督、承担国库委托的单一账户、对国库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核算管理等综合职能方向上转变。其次,建立健全核算中心内部监督和外部审计监督等监督制约机制。核算中心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监督与服务职能;成立内审部门加强监督,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并引入财政资金效绩审计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总之,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犹如一道坚固的防线,较好地预防和阻止了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从源头上制止了腐败发生的可能,为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务管理机制积累了宝贵经验。尽管在实践中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但我们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流于形式,应实事求是、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促使其健康发展。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努力为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若干问题的思考-时代经贸(学术版)2008.6(5).

[2]郭成林,财务集中核算之我见[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7,(6-7)

篇7

【关键词】 村级会计制;村级审计;关系

一、我国村级会计制与村级审计的制度现状:以浙江省为例

(一)我国村级会计制的制度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浙江省部分县(市)结合实际,改革以往村账村管的模式,在村账方面开始了一些创新尝试。至2002年,村级会计委托制在浙江省得到全面实施。该模式对治理村账混乱问题效果显著,此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成为我国农村基层财务管理的有效模式。2010年2月,国家“四部委”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需强化并完善村级会计委托制度。这进一步肯定了村级会计制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制度模式,而它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1.村级会计制的现实做法。村级会计制以抓村级财务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在各级镇(乡)政府内设立村级会计中心,负责镇(乡)辖区各行政村的会计记账工作。浙江省范围目前已经达到100%的村财务自愿纳入中心,实行电算化管理。纳入中心的村财务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村级平时收到的款项必须全额缴入中心结算专户代为管理;支出实行村经济合作社社长“一支笔”限额审批,凡属支出的凭证,必须写明用途,并有经手人签名、证明人作证、审批人审批,三项手续齐全后方可在中心报销。中心据此填写凭证,登记账簿,并产生各行政村财务报表。实施会计制后,各村不再设村会计,由报账员负责与会计中心、银行等部门联络。中心的经费全部由政府财政支出。

2.村级会计的制度效果及满意度调查。笔者通过对浙江省的杭州、湖州、宁波、绍兴、嘉兴、台州和丽水等地区的15个市县区,29个乡镇,53个行政村(或社区)进行问卷调查(详细调查结果将另文发表)及部分走访,受访对象包括镇中心工作人员、村干部、村民及农经部门管理人员等。受访者对村级会计制的总体满意度为68.3%,即有近七成的受访者对村级会计表示“比较满意”及以上,有半数的人员表示“很满意”或“完全满意”。这充分说明,村级会计制已经得到农村基层社会的普遍认可。对于“村级会计制的好处”一项,受访者普遍认为:村级会计制规范了村级会计核算,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实现村级财务透明与公开;减少了收入不及时入账、坐收坐支现金、私设小金库等问题;减少甚至避免村干部贪污挪用等问题;有利于减少群众的比率;有利于提升村级的理财能力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选择性访谈中①,绝大多数农村资深经管人员则对会计制可能引发村民自治方面的矛盾较为担忧,也明确表示会计制虽然在规范村财务核算方面效果明显,但对引导或调动村干部理财方面的积极性作用有限。另外,调查中发现,村民对制可能导致的监督不到位、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流于形式、农村审计工作因此流于形式等问题比较担心,而中心工作人员和村干部则对中心的经费来源更为担忧。尽管如此,但89.8%的受访者相信,村级会计制会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中体现它的生命力。

(二)我国村级审计的制度现状分析

1.村级审计的现实做法。我国目前普遍开展的村级审计形式是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②。2005年7月,农业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颁发《关于做好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的通知》。自此,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村级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实际是政府部门对村干部履行受托公共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在全国各地还有其他的一些叫法(叫法不同,做法大同小异),如称之为财务届末审计、“三年一轮审”等。浙江省自2002年以来推行的全省“万户审计”项目,是较有成效的以村级财务审计为主导的村级审计项目。另外,各级地方政府强调的群众必审也是较为典型的村级专项审计项目。

村级审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视各项目的目标而定,参与的部门有所不同。主要由镇政府和农村经管部门负责,也有的地方由县(市)审计机关发起,联动其他相关部门等进行联审。审计的重点包括农村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财经法纪执行情况、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土地发、承包、集体资产处置、财务公开等。几年下来,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逐渐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以下是笔者在互联网上摘录的两则村级审计的新闻,有助于理解村级审计所涉及的部门、具体目标及工作重点等方面的现实情况。如某市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确保2010年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实施,市委组织部牵头,联合市审计局、市农村经营管理服务中心,对市属的各乡镇以抽查的方式对村级财务工作进行了双重审计。③某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村级财务审计模式,成立“村级财务审计中心”。中心经费单独列入财政预算,聘用专业人员,配备必要办公设备,使审计工作常态化,专门负责对全区所有行政村的各项审计任务,确保行政村每届至少审计一次,重点村每年全面审计一次,干部离任、年终分配、建设投资以及重大经济活动都要进行专项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公开,接受群众监督。④可以看出,现行的村级审计目标实际上都是对村级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这类审计更注重监督,建设性、管理、咨询的职能往往不是很受强调。

2.村级审计的制度效果及满意度调查。关于村级审计的作用,我们的调查分别从“就财务合规性进行监督”、“就村管理与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就如何加强村民理财和创收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等三个方面请受访者针对认知和现状两项打分⑤,以选择“很同意”和“完全同意”的百分比看,现状和认知的差距分别是14.6%、16%、 19.6%,说明受访者认为村级审计实际发挥的作用和它应该发挥的作用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总体而言,依然有近七成的受访者对当前我国村级审计工作表示比较满意甚至完全满意。

二、村级会计制与村级审计的关系困境分析

(一)两种制度间形成了联合治理效应还是造成了重复监督?

会计制与村级审计均为镇政府层面管理村经济组织的制度安排,制度设计的机理决定了两种制度间具备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协同治理效应。具体而言,会计制规范了村级财务制度与财务核算,为村级审计营造了良好的审计环境;而村级审计则可以由此从简单的票据复核等工作中脱离出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财政财务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甚至进一步对会计制的绩效作出评价,从而形成制度间的良性互动,产生协同治理效应。但现实的情况是,当前村级审计将目标定位为监督村级财务的合规性,使之还仅仅停留在财务的真实性审计这一水平上,加之临时抽调的农村审计员专业水平有限,也只能从财务核算的角度复核会计账务问题,确保财务核算的规范性,这与会计中心的设立目标并无区别,于是不可避免地造成很大程度的重复监督,导致村级审计流于形式。

一些理论研究者(王振,2004;刘知林,2007)曾表明会计制、村民监督委员会等制度安排是制度变迁中交易费用降低的结果,但其论证都只是在单一制度分析的角度,未考虑机会成本、重置成本等因素,对交易费用的考察所基于的主体(政府?村?)也未作明确说明。显然,会计制不需要村里出一分钱,自然是降低了村的交易成本。但如何考察政府因介入村级会计后所造成的交易成本变动情况,这是一个多维的经济学问题。比如,因为会计制的实施,由此节省村级审计的人力物力,从而促进村级审计发挥更大的价值增值功能(如充分发挥审计的保证和咨询功能),期间所产生的制度间的联动效应而影响的交易成本变动是否更应得到充分考虑?如此,会计制与村级审计的制度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即成了考量其制度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深入分析可能还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如会计(村账镇管)的制度设计能走多远?村级审计应重在监督还是咨询?

(二)两种制度在工作人员上应是共享性配置还是独立分离?

各地方普遍推行的“三年一轮审”、财务届末审计等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审计,其组织审计力量的方法大同小异。通常在镇政府和农经部门双重领导下,成立“村级审计领导小组”,具体执行则由各乡镇农经人员和会计中心的会计人员组成若干审计小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从各村抽调农村审计员(往往是中心成立前的各村会计人员)。所以,村级审计的主要力量其实是会计中心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虽说经费由政府财政全额支持,但中心及村级审计人力不足的情况是很普遍的现象,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中心人员与村级审计人员共享性配置的格局。村级审计项目小组中,组长是中心主任,中心工作人员是审计成员。会计中心自己来审计由自己所的会计账簿资料,不符合审计独立性要求。而让从各村抽调的会计人员去审计镇中心的财务,更是缺乏权威性。在独立性和权威性双重缺失的审计制度下,审计工作很容易流于形式。这样的审计组织方式也使会计制陷入一个僵局:即谁来对会计制的有效性作出评价?笔者认为,在对村级财会制绩效评价中,单纯的财务指标(如财务成本降低率、村民降低率等)是不够的,还应该从村民满意度、会计流程、中心工作人员学习与成长等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从目前的村级审计机制看,其人力及专业水平角度都不可能对会计制的有效性作出评价,也无从对完善会计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由此可见,会计制与当前所运行的村级部门审计机制不仅不存在制度上的推动作用,相反,还存在一定的制约性。

(三)两种制度的职能怎样在监督性和建设性上各有侧重?

会计制名为村级财务核算,实际则具有鲜明的监督性。中心为政府机构,保证了监督的权威性,其运行方式也确保了监督的日常性和持续性。通过监督,会计制有效地解决了会计核算的规范化问题,杜绝村干部乱开支、坐收坐支现金、私设小金库等财务违法行为。而对于促进村干部积极理财,为村级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等内容提供专业的改进建议,中心却很难深入地进行。笔者在赴各地中心的调查中发现,一个中心几十个行政村的财务核算,工作量非常大,中心人员的工作任务繁重,普遍表示无暇再顾及会计核算以外的工作。应该说,从制度设计的初衷、制度运行及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看,会计制以监督性为主、建设性为辅的目标定位是切合实际的。

村级审计由政府职能部门主管,实际是政府职能部门的内部审计,所以兼具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职能和目标。现代组织的内部审计职能是保证和咨询,并且其职能强调应从监督和保证向咨询与建设性转变(IIA,2003)。经管部门和镇政府开展的村级内部审计,也应从传统的监督型向咨询建设性转变。由于审计人员具备专业方面的优势,加之通过会计后的会计核算资料相对规范,审计重点完全可以从传统的重在账簿审核等的财务合规性审计向为各村提供内部控制、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技术等转移。这样一来,村级会计制与村级审计在监督性和建设性职能上既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达到有效的制度衔接和制度平衡。

三、理顺村级会计制与村级审计关系的对策

(一)引入社会中介村级财务

会计制(村账镇管)虽然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并证明是现阶段行之有效的村级会计管理体制,但因其在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上还不够完善,它仍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王振,2004)。而对村民自治制度的威胁,决定了它在政治上不可能走得太远(李守铎,2005)。笔者认为,适时引入社会中介村级财务是一种可行选择。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和财务管理人才高度集中,并且有内部控制、管理咨询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有助于村级财务管理及控制的健全和完善,有助于注入先进的专业思想,从而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降低治理风险。同时,村民自愿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师事务所则合理获取报偿,这样的委托关系合法有序,真正体现村民自治。

由会计师事务所村财务工作,不仅可以避免社会各界对会计制与村民自治存在矛盾的质疑,亦可避免“村财乡管”模式中乡(镇)政府越俎代庖的行为,避免“村财乡用”以及权力寻租导致腐败的问题。而对于现有的会计中心,我们可以找到更好的改制办法,令其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二)改制现有的会计中心,形成独立的村级审计服务中心

村财务记账改由社会中介后,原镇会计中心可改制重新挂牌成为独立的“村级审计服务中心”。原有的人员,会计电算化系统等硬件和软件设施可作正常转换,并得到更好的利用。原会计人员既熟悉村级财务业务,又具有审计专业基础,现有的硬件继续得到使用。应该说,改制的交易成本几乎为零。同时,原有的中心在财务监督职能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审计的管理咨询职能。村级审计服务中心可分为两大部类,一是财务审计部,主要履行改制前经管部门内部审计的传统业务;一是管理咨询部,为各乡镇提供非盈利或有偿低价管理咨询服务。这样,既可以达到村级会计的合法、专业、经济与合理性,又实现村级审计的权威性、专业性、实效性。

(三)现阶段理顺村级会计制与村级审计关系的具体对策

本文上述提出的引入社会中介村级财务以及将现有的会计中心改制为“村级审计服务中心”的设想,能有效地化解会计制与村级审计之间重复监督、独立性和权威性缺失等问题,有效提高制度间的协同治理效应。但一项政策制度的改良需要成熟的时机。笔者认为,上述设想更适用于当农村社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财力难以全面支持会计制以及村级审计机制的情况下渐进施行。现阶段则应从以下方面理顺村级会计制与村级审计的关系,以确保两项制度有效地发挥协同作用,实现最佳协同效应。

1.明确会计制和村级审计的职能定位,避免职能混淆而导致制度效率降低。会计制以监督性为主,以建设性为辅;村级审计则应以管理咨询为主,监督为辅。进一步,应在工作观念的转变及专业技术的提升等方面对村级工作人员和村级审计人员进行后续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2.会计中心人员与村级审计人员应有严格的分离,不搞会计制与村级审计一套人马、两套班子的情况,以避免村级审计流于形式。同时,对村级会计制的绩效评价应予以制度化、常态化。村级会计制的评价主体可考虑利用村级审计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傅黎瑛.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趋同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 刘知林.村级财务治理新机制:村务(财务)监督委员会及其制度的学理解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5).

[3] 王振.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的变迁[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 李守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集中核算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 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EB/OL]. audit.省略.

篇8

论文关键词: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农村基层组织

农村基层组织处于基层工作的最前沿,直接面对人民群众。村务公开是人民群众反映农村党风政风好坏的风向标,也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政权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一项全局性工作。如何进一步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作为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件大事来抓,使村务公开不断由点向面,由少到多,由浅至深推进,并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发展,既加强了对基层干部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增强了广大基层干部依法办事、清正廉洁的意识,又拓宽了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促进了党风、政风和党群干群关系的明显好转。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已形成浓厚氛围

市、乡、村各级都成立村务公开领导小组,村级建立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确定了具体工作人员,制定了工作规划,明确了工作职责,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专门抓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村务公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多数村对村务公开认识到位、宣传到位、监督到位,村干部抓好村务公开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怕失权而不想公开,嫌麻烦而不愿公开等模糊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澄清,广大群众参与村务公开的积极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

(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逐步走上规范运作

就芦芝乡而言,从面上来看,全乡7个行政村,规范公开的村占90%以上,一般公开的村占10%左右,各村都按“一栏四簿四制度”的要求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公开栏都按照政务类、事务类、财务类和回音壁进行规范,全乡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路子。

(三)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载体不断创新

近几年来,芦芝乡积极探索创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载体,以增强工作实效。2004年开始试行村务公开工作“听证会”,2006年全乡开展村务公开民主听证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积极创新村务公开方式,采取拓展外延、创新方式、改变模式等手段,村务公开主管理由单纯的上墙公布,转变为多样化、多形式,促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更具真实性与规范性。村民对村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进一步得到落实。

(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内容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龙头,公开的范围向校务、医务、厂务、站(所)务、组务延伸,内容向党务、事务全面拓展。凡是可以公开、能民主讨论的事都民主决策,拓展的民主渠道,推进了茂盛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存在问题

(一)村集体经济薄弱,影响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正常开展

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其重点是围绕村集体财务收支情况开展的。村集体经济的薄弱导致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被动,一方面村干部认为村集体一没经济,二没权力,没什么可公开的;另一方面群众认为现在村集体已经是“空壳子”了没什么好公开的。

(二)农村民主法制氛围不够浓厚,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当前农村群众素质不高,民主法制意识较为淡薄,群众参与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三)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运作机制过于程式化

现有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操作基本按“一栏四簿四制度”的要求程式化进行,过于繁锁及不切实际的程序带来操作的不便,以至村干部怕公开、不公开。再加上公开也较注重于上墙公布,并且多为事后公开,引导群众参与决策、讨论的较少,导致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效果不佳,同样制约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入的分析,笔者认为,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应注意抓好以下五方面的重点。

(一)突破难点,从营造浓厚民主管理氛围切入,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积极性

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点多面广,如何把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群众的参与热情调动起来是抓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难点。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要通过标语、会议、宣传材料等多形式、多载体,广泛宣传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及时把中央、省、市有关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政策精神及时传达到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当中。如,编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知识手册》发到每家每户,扩大广大人民群众的知事权、议事权和监事权,解决群众不关心公开,不参与公开和不会监督公开、不敢监督公开的问题。要进一步增强基层干部抓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引导基层干部克服经济发展是硬指标,公开工作是软任务的思想,树立“两手抓”的职责意识。切实解决少数干部怕公开、担心公开、不愿公开、不敢公开、不重视公开和不懂公开甚至假公开的问题,实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变“要我抓”为“我要抓”和群众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目标要求。另一方面要畅通监督渠道。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村民真正参与到民主监督、民主管理中来。必须把公开后倾听群众的反映作为一个重要环节给予应有的重视。要充分发挥意见箱、监督电话、回音壁的作用,畅通上下对话和沟通的渠道。要指定专人负责接待、搜集和整理群众的反馈意见,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解释和答复,切实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实,不断增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抓住重点,从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入手,规范和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行为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一级抓一级的纵向责任落实机制。进一步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市、乡、村三级目标管理责任落实体系,把村务公开纳入对乡镇及村整体工作的目标管理和考核内容之中,坚持与经济工作挂钩,同步考核,量化考核,严格奖罚。对工作搞得好的要及时进行通报表彰,对工作一般的进行戒勉谈话或批评教育,限期整改。对工作差甚至造成不良后果的,按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有关规定实施责任追究,做到严惩重罚。在执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过程,一定要明确公开内容、时间、程序、范围等,明确乡镇领导干部、驻村干部、村干部和有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层层抓落实。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部门齐抓共管的横向责任落实机制。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由组织部门牵头,纪委、民政、财政、农业等其它部门依据各自的职权范围和工作分工配合抓落实。但在具体工作中容易产生相互依赖或推诿现象,工作难于形成合力,造成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监督不力,成效不明显。为此,各相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工作中的相互沟通和协作配合,既履行好自身职能,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要组建和发挥好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指导协调小组的作用。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按各自的职能分工负责抓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建立挂钩责任制,规定各成员单位分别挂钩一个乡镇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每季度召开一次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相互通报有关情况,研究布置下阶段工作。通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机制,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扎实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关注热点,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拓展延伸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范围

在农村,群众普遍认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就是村财收支公开。这是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认知误差。随着形势的发展,群众关注的热点逐渐从财务公开转移到事关群众发展的方方面面,例如: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经济发展思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土地审批、救灾救济、计划生育等等。这些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是农村易产生矛盾纠纷的主要集中点,存在着诸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建设的不利因素。因此,要把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作为构建和谐农村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当前,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农村的要求,从解决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热点问题出发,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在内容上进行深化,在范围上进行拓展延伸,不断扩大群众对村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把群众关注问题的热情转化为推进发展的强大动力,真正使村务公开民管理工作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阳光工程”、“民心工程”。

(四)突出亮点,从改革创新载体着力,增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实效

近年来,各地在创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形式,增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实效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积累了很多经验,形成了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许多亮点。当前,要把推行村务民主听证这一亮点作为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为了能真正体现群众民主决策,在推行村务民主听证过程中,要结合乡镇、村实际大胆探索创新各具特色的听证模式,即:一会一议式、一会两议式、一会多议式,表决式和非表决式,会场听证式、现场听证式、现场与会场听证相结合式、质询答辩式、征求意见式等,让听证代表根据听证项目充分表达意愿,使听证会成为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有效途径,成为村民充分表达自己意愿,与村干部平等协商村务的沟通平台。

篇9

关键词:税费改革;乡镇财政管理;问题;对策研究

1引言

在我国,乡镇是最为基层的政府机构,代表着我国广大基础农民的利益,也是我国需要多加关注和扶持的地方。基于我国一些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政策,我国对于乡镇的建设一直非常关注。此外,乡镇政府作为直接支持和服务基层人民的政权机构,一定要有充分的财力保障才能够高效运行。可是当农民的税费改革以后,乡镇政府却断掉了经济的来源,使得政府无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如何能够在这种税费改革的新形势下做好财政管理,这该是政府首先要做好的第一要务[1]。

2我国乡镇政府在税费改革后的现状

我国在1990年开始实行税费改革。不论是分税改革还是农村的税费改革都对乡镇政府的财政体制有了很大的影响[2]。虽然这种税费的改革可以规范我国的收入和分配关系,但是却使得乡镇政府的财政陷入了不小的危机。可以肯定的是,由于税费的改革体制,我国农民的负担缓解了,而且也杜绝了政府的不合理收入来源。但是,政府财政压力的加大在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心,使得政府很多功能或者职责不能高效地运行。如果财政支出一直是处于增长的状态,而却没有稳定的财政收入,那么政府所面临的将不仅仅是财政的危机,还有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以及执行力。如果税费的改革只是为了减轻农民的财力负担,而却忽视了乡镇政府应该提供给农民的公共职能。因为取消了农业税,使得乡镇政府的职能发挥受到了影响,打击了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得政府的运行机制不能高效进行。一旦乡镇政府的收支有了缺口,那么农民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

3乡镇财政管理模式的经营原则或方向

自从农业的税费取消以后,很多乡镇政府失去了一大部分的财政收入来源,也使得乡镇政府的财政管理模式急需要改变。照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很多乡镇政府无税可分,也没有稳定的税源,所以乡镇政府要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就需要有自己的主体收入,更需要有科学的财政管理模式。第一,国家应该按照具体的财力向公共需求和基层倾斜的原则,学会让中央的财政政府加大对乡镇政府支持的力度。对于乡镇政府所因为取消农业税等税源的问题,中央政府应该让上级政府不足乡镇政府,不让乡镇政府独自承担,让其提高灵活使用财力的能力,不断利用财力支持日常政府的工作[3];第二,像一些重大的民生需求问题,乡镇政府应该遵循以事权决定财权原则,让上级政府负责,而一些具体的工作,例如房产税、土地增值税等问题就需要乡镇政府来做主了;第三,遵循县乡最低保障机制原则,建立政府财务管理机制。主要是为了杜绝一些乡镇政府因为财务管理不力而出现的一些乱收费和乱花钱的现象。

3.1如何进行税费改革后的乡镇财政管理经营模式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岗位设置,要想转变乡镇财政管理的经营模式,就要从转变政府只能做起。理清楚政府所涉及的所有利害关系,创新各种政府的体制机制,不再因循守旧,优化岗位设置,使得政府的各个工作人员都能够展现出良好的工作风尚。不断推进政府工作人员与群众之间的良好关系,形成良性互动,建设服务型政府,支持税费的改革成果,以减轻人民负担,建设美好农村而努力[4]。

3.2职责明确,各司其职

乡镇政府主要是让一些乡村的政权能够正常的运转,促进教育、医保、民政等问题的健康发展。要想在税费改革之后还能够不影响政府的职能运行,就应该将一些重大事件交给上级政府去做,而乡镇政府就应该明确自己该负责的事项,落实到每一件小事上,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才是硬道理。

3.3精简机构人员,撤乡并镇

乡主要是以农业为主,政府的职能形式是非常单一的。但是镇的职能就相对复杂一点。而撤乡并镇主要是为了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标准,同时还能够精简人员,让更多有能力的人能够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使得一些精简下来的人员能够充分就业,为人民提供更多的服务。要按照责权一致、人权与事权一致的原则安排,使得乡镇政府更好发挥其功能。

4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税费改革使得很多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也减轻了农民的财力负担,但是却断绝了一些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使得政府入不敷出,无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所以,政府在税费改革后一定要做好思想觉悟,不断地改进财政管理模式,找到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这样才能不会因为乱收钱或者乱花钱而影响了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卜宪杰.乡镇财政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关于加强乡镇财政建设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07).

[2]王芸.甘肃河西地区乡镇财政困难的原因分析——省级科研项目《乡镇财政困难问题调查研究》系列论文[J].河西学院学报,2010(01).

[3]韩璐.历十年探索打造现代财政管理模式举八十项制度构筑财政廉政风险防线[J].中国财政.2011(20).

篇10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 核算模式 模式利弊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一、对会计集中核算的优点分析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在规范会计核算行为、促进会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具体过程中,在规范会计的基础工作,强化资金管理,加强会计监督,合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方面取得了如下一些成效。

(一)减少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

会计信息是指按照会计制度、会计法规以及会计程序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价值运动所产生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加工,形成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信息以及其他相关的经济信息。因此会计信息中真实性是其最基本的要求,只有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三分离一公开”的基本做法,有效的减少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同时由于这一核算方法减少了核算的中间环节,因此大大的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

(二)强化了财政监管力度,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行,加强了会计监管力度。会计业务处理过程的公开化,彻底打破了过去分散核算形式。取消单位自设的银行账户,单位财政资金的支出都通过会计中心的单一账户进行,统一核算,会计中心有权对各单位、各部门的每笔支出和凭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审查,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各单位遵守财经法律法规的意识,解决了财政监督和管理缺位的问题。由于对单位资金支出和凭证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就使得每笔资金可以按预算、按项目使用,因此大大的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严格执行

财务集中后实现了资金全过程监督,做到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问效。比如在处理报销、结算等业务时,核算中心对报账人员持有的原始凭证如有效票据等进行层层审核;在审核的过程之中,有效避免了原单位领导的人为干预,所批款项也是直接到达单位。通过计算机网络和会计一级核算系统,将有效的实现对原始凭证的真伪、资金的支付去向和资金的使用效果等的全过程监督,真正防患于未然。

(四)便于财务报表及时准确上报

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报表统一由核算中心出具、上报,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节省了之前财务报表上报的时间周期,从而提高了上报的及时性以及准确性。由于报表的及时和准确,有利于决策者和经营者及时全面了解单位整体经营情况、资金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是经营管理者进行经济预测和做出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对会计集中核算的缺点分析

(一)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弱化

目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出现脱节,也就是说,原单位依然保留财务管理职能,但是会计核算工作则交由会计核算中心去进行。这样做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严重影响了财务工作的有效性,导致了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弱化。与此同时,由于核算单位内部的会计与出纳牵制机制消失,报账员实际上履行了会计出纳双重职责,影响了单位经济业务活动健康有序进行。

(二)会计责任主体不明确,增加了审计部门审计监督难题

在会计集中核算实施中,会计业务决策者与执行者分离,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的分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位的核算权和会计监督权,从而相应地改变了会计责任主体资格。核算中心作为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的中间人,在会计监督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盲点,在会计责任问题上出现真空地带。如果出现会计财务处理差错、单位会计信息失真、违法经济事项等问题,被核算单位认为本单位没有账户及会计人员,不再承担会计责任,因此在追究会计责任时很难界定双方的责任大小,形成单位与中心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使得资料提供、具体询问、责任认定难度加大。

(三)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一名会计人员往往要兼任多个单位财务,甚至有的单位报账员将手工记账凭证做好以后,会计人员只承担审核后录入电脑记账的工作,核算中心成了记账机器,对各报账单位的业务事项知道甚少或根本不知道。会计人员对单位报来的发票只要手续齐全就予以入账,无法判断经济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会计的预测、分析、监督职能无法发挥。

(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难以监控

作为最基本的会计资料,原始凭证不进能够反映经济业务的真实性,而且还能判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所以针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和监督是非常重要的举措。但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后,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由于初始未能参与单位的具体业务,所以就只能根据手续是否齐全、票据是否有效来判断单位报账是否可以报销,至于其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就无从判断了。

(五)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

会计核算进入中心以后,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无人重视,许多单位管理不到位,造成固定资产入帐不及时,特别是固定资产台帐与卡片经常不入帐,造成帐面长期挂帐,帐实不符。从而造成资产流失。例如:单位固定资产的帐是会计核算中心记账,实物管理是由单位管理,会计核算中心入帐只按发票简单记账,不同的设备不记设备的详细名称,所有的设备都只写专用设备,当单位入固定资产卡片时,拿政府采购合同都对不上,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三、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会计责任主体

立法部门应尽快根据实际制定有关会计集中核算的法规文件,使会计集中核算有法可依,明确被监督对象的主体和应该承担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以及会计核算中心附有的监督连带责任,保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规范运行。

(二)强化核算中心的监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要改变核算中心重核算,轻监督,轻管理的职能,必须使其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彻底扭转将会计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核算中心不仅要严格按照财经法规办事,同时也必须强化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监督,比如在决定资金支付之前应当明确是否可以支付,如何支付等问题,明确后才通知国库和银行付款。会计核算中心只有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才能为企业内部的决策者和经营者提提供科学依据和合理的建议,防范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三)提高认识、健全机制、规范管理

为了处理好核算、监督、管理的关系,全面发挥会计职能作用,应从认识上、机制上加以解决。建立约束机制,包括建立定期深入单位制、经济活动分析制等。各单位则应支持会计人员到本单位调查研究,主动接受会计监督,认真听取意见。同时会计核算中心定期和不定期地提供会计信息。

(四)加强并完善往来款项的清管制度

会计中心的主管在对往来款项进行清理时,要认真核对辨别,根据款项的不同性质进行区别处理,尽量避免往来款与预算外收入、其他收入串户入账。定期清理往来账款,避免长期挂账,同时催促单位定期清理避免形成坏账。对呆死坏账进行清理上报经上级管理部门批复后调整,严防利用往来款项调节财政收支。

(五)建立健全财产物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政资金、财产物资的安全

要按照“管得住、行得通、效率高”的原则建立财产物质内控制度,比如建立大额费用审批制度、大额借款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以及预算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与之同时,会计核算中心还需主动接受来自外部的监督,比如财政内部监督部门、审计、税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形成监督网络系统,形成会计核算中心与单位相互牵制的机制,确保财政资金、财产物质的安全。

总之,自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以来,有效地减少了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对于我们建立一套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务管理机制累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的过程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地面对和解决问题,促使这套制度能够稳健发展,为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若干问题的思考-时代经贸(学术版)2008.6(5).

[2]郭成林.财务集中核算之我见[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