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条例范文

时间:2024-04-19 16:1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无偿献血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无偿献血条例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对2005-2007年1800例到街头流动采血车内无偿献血者进行调查。

1.2调查内容无偿献血者的一般状况和献血时心理趋向。

1.3调查方法体检时进行心理咨询与问卷调查。

2 结果

无偿献血者以发扬救死扶伤精神心理817人(45.37%)。这部分人参加献血的目的就是献爱心。以奉献自己的血液来挽救其他人的生命。健康投资心理221人(12.26%)。他们献血目的是以备将来家人和自己生病时用血。体检心理257人(14.2%),他们想通过献血前体检对自己健康状况有所了解。防病心理163人(9.04%),他们对献血和健康知识了解较多,想通过献血促进新陈代谢:预防心血管疾病。从众心理93人(5.16%),他们以青年人较多,看见别人或同学朋友献血也想尝试。寻找献血的感觉。隐匿心理100人(5.56%),年轻人较多,默默献血,不愿多说。减肥心理77人(4.27%),以年轻女性为主,她们认为献血可以减肥。想通过献血达到减肥目的。其它73人(4.06%),在节日或生日来献血。以做纪念;或自己并不情愿,只为单位要求、年终考评有献血证等情况。

3 干预措施

3.1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力度,提高献血者的献血意识

自1998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起,献血模式已由起初的“无偿献血,奉献爱心”、“无偿献血,造福社会”、“无偿献血,无损健康”到今天的“无偿献血,科学用血”“献成分血、安全用血”为主体的宣传模式。做好广泛、深入、细致的献血宣传工作是做好无偿献血工作的前提。平时应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渠道,大力宣传血液生理知识和献血常识。同时提高医护人员采血技术、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巡视监护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对献血者要和蔼可亲。使献血者在良好的服务氛围中保持轻松的心态。并创造良好的献血环境。在不同的季节采血,要调整好车内温度(一般18-25℃),保持车内空气流通,避免在闷热、寒冷、空气污浊或在不安静和不愉快的情况下献血。通过提高宣传力度和服务质量,耐心细致的疏导。提供足够真实的信息。定能让献血者多了解献血工作,取得献血者信任,减轻心理负担。

3.2全面提高采血人员的职业综合素质采血者与献血员直接接触和交流,其各项素质和服务态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献血员的满意度,从而也影响着献血员是否再次无偿献血。因此,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保证无偿献血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但要培养职工坚定的事业心,热爱无偿献血事业,苦练基本功,提高“一针率”。还要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做到衣着整洁、大方得体、举止端庄、文明用语。因为每一个职工的形象都是血液中心的一张名片,从他们身上就可以透射出血液中心的整体面貌和管理水平。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变得更加广泛和复杂,公众关系活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并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无偿献血活动中努力提高职工的公众关系能力同样也非常重要。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乐观的情绪,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具备较强的交往、组织调解和说服能力以及敏锐的观察力、科学的判断力和较强的信息能力,掌握一定的接待艺术。因为献血者人数众多。社会学特征非常复杂。性格各异。献血的动机和心情也各不相同,尤其是初次献血者。其献血前的心理活动十分复杂。只有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才能从容应对,不论哪种类型的献血者,都能以主动、热情、耐心的态度来接待他们。

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无偿献血,安全输血”为宗旨,以“献血屋”为平台,强化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力度,促进全区献血模式的转变。坚持运用科学发展观,加强无偿献血的宣传引导,把公民志愿无偿献血工作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大力弘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互爱道德风尚,促进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二、主要原则

(一)总量递增,结构调整。调整各社区(单位)计划献血任务的结构,逐步实现献血模式由指令性计划献血向公民志愿无偿献血的转变,取消献血后的高补贴和长休假。

(二)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区、镇二级政府以辖区户籍人口数为基数,按照每人每年1.00元标准投入无偿献血工作。成立*区献血促进会,引导社会资源投向社会公益事业,实现无偿献血工作与无偿献血社会保险的联动,推动我区无偿献血模式与国际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接轨。

(三)申报承诺,质量评估。提出申报创建志愿无偿献血的社区(单位),必须制定献血应急预案,履行“献血承诺书”的内容。区创建志愿无偿献血工作小组通过对申报社区(单位)无偿献血的数量、质量、过程管理等相关指标的追踪评估后,确定达标的等级。创建不能达标的单位,必须按市级比例完成当年指标任务。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年,初步建立以“法律支持、政策引导、个人参与”的无偿献血运作模式,从源头上彻底消除“血头”、“血霸”和雇人冒名顶替献血的违法现象,从数量上实现献血总量的每年递增,从机制上保障志愿无偿献血成为我区临床用血配置的主流,力争三年内创建成志愿无偿献血区。

(二)具体目标和指标

1、到*年底,有1~2个社区、3~5家单位创建成志愿无偿献血社区(单位),志愿无偿献血率力争达到50%。建立一支500人以上的应急献血志愿者队伍和100人以上的固定献血志愿者队伍。

2、到2005年底,尝试政府下达指标和社区(单位)创建相结合的新形式,建立健全无偿献血与社会保障机制,力争使全区70%以上的社区和单位创建达标。实施《*区无偿献血应急预案》,建立一支5000人以上的应急献血志愿者队伍和1000人以上的固定献血志愿者队伍。

3、到*年底,全面转变献血指标行政下达的形式,全区80%以上的社区和单位创建达标,参加志愿无偿献血人数不低于常住人口的1%。完善《*区无偿献血应急预案》,应急献血志愿者队伍人数达8000人以上、固定献血志愿者队伍人数达2000人以上。

四、策略与保障

(一)建立组织机构,形成工作网络。在*区健康促进委员会下设的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工作联席会议下,组建*区创建志愿无偿献血工作小组,统筹协调全区志愿无偿献血工作。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也应成立相应机构,制定计划,稳妥开展创建志愿无偿献血工作。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卫生部门要发挥行业主管的作用,充分发动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积极参与,整合社会资源,凝聚各方力量,推进创建志愿无偿献血区工作的开展。

(二)明确工作任务,实行申报制度。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及有关单位年初要拟订创建志愿无偿献血的工作计划,落实创建志愿无偿献血社区(单位)申报制,鼓励所有的适龄健康公民参加无偿献血。对创建达标的社区(单位),区创建志愿无偿献血工作小组提议区血液管理办公室下发“*区无偿献血达标社区(单位)互助用血证”。达标单位按照《*市献血条例》的第26、27条的规定,享受单位和个人的互助用血。

(三)创新工作思路,建立长效机制。成立*区献血促进会,将公民的诚信行为与社会激励、保障机制相联动,落实无偿献血与免费用血、家庭储血和互助献血制度,推广无偿献血者“爱心回报”保险工作。外来人员献血逐步纳入外来人口管理范畴。公民“无任何报酬,完全志愿”的志愿无偿献血行为成为全区人民的自觉行为。

(四)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宣传示范。建立和完善用血和献血的制约和激励制度,对献血中违法的行为要做到教育、处罚并举。强化社会舆论和群众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媒体宣传的优势,弘扬奉献关爱、倡导文明向上的城市精神,普及血液生理知识,转变公民陈旧的献血观念。全社会要加强对违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言行的批评,摒弃各种陋习,弘扬社会新风。

篇3

1对象与方法

1.1参加无偿献血者具有以下特征

年龄优势 18~55周岁,符合献血的年龄规定;文化素质高士兵大多数为高中毕业生,干部为专科及本科学历,接收新生事物快,通过对无偿献血知识和血液生理知识的讲解,很容易明白“血液可以再生,定期科学献血有益健康”的道理;安全血液的对象 入伍前后经过严格的体格检查,是典型的低危人群;可以参加无偿献血的时间长,不仅在部队能参加无偿献血,而且复员及转业后,可成为一位定期献血者,他们参加无偿献血的时间可长达35年左右,对保证无偿献血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作用。

1.2方法

向参加无偿献血者发放无偿献血宣传资料,嘱其认真了解无偿献血的目的、意义和献血有关的生理知识,耐心解释所提出的各种咨询和疑问;并行献血适应性检查,认真填写健康情况咨询表。

2结果与分析

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有1779人无偿献血,其中18-30岁200人(次)有精神紧张、恐惧多为心理和精神紧张承受能力有关,且青年人对恐惧和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较中年以上的人要明显; 100人(次)造成疲劳或睡眠不足主要原因为训练强度较大,执勤站岗等工作影响。30-50岁发生上述两种原因较青年组较小,考虑因年龄较青年组大,心理成熟,应变能力较强;其次为二次或多次献血者,具有献血经验。

3护理对策

随着《献血法》、《献血条例》、《献血办法》的全面实施,“无偿献血,免费用血”、“一人用血,全家受益”等法规的落实,以“储蓄”心理无偿献血者增多,因此输血科护士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献血次数的献血者,做好不同层次的献血前心理疏导工作,加强心理护理,更好地做好献血前宣传。制定护理对策如下:

为体现血站人文关怀,医务人员要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自觉把它渗透到从血源征集到体检、化验、采血、成分制备等各个工作环节中。重视献血前咨询,指导填写献血者健康征询表。告知献血者有关献血的健康条件和导致不能献血的危险行为等,消除顾虑,使其提供真实、确凿、完整的健康状况资料,医生对其健康状况作出正确评价。使献血者感受到医生对其及受血者的健康关注程度是同等的。

表示对无偿献血者地尊重和谢意,我们血站采用发放小纪念品。血站工作人员为献血者服务的过程也是献血动员的一部分,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主要与献血者对献血知识了解少有关,尤其是是第一次献血,心理紧张,有恐惧感;输血科护士要以认真负责、微笑服务的理念热情接待献血员,以清除献血前的恐惧心理,对过于紧张的献血者(尤其是初次献血者),让其坐在一旁观看别人的献血过程,稳定一下自己的情绪。从而减少献血反应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空腹者,先让其喝些糖水,或吃些可马上提高血糖的素食后再献血;对于过度疲劳或休息不好者,建议其暂缓献血,待休息好后再来;献血前还应把手臂,特别是肘部采血部位洗干净,防止感染。

为使献血过程的顺利完成,创造温馨舒适的采血环境,先进的采血设施是重要的。提高采血人员的业务操作技术水平,力争静脉穿刺一次成功是关键的。针对献血员血管太细而不适合献血者,尽量劝其不要献血。

本站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做为一名少数民族医务工作者,在献血工作中更要发挥自己的语言特长,这样通过我们的服务、宣传、交流,不仅会给献血者以良好的体验,还使他们对输血事业,对无偿献血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坚定无偿献血信念,促使他们成为再次和固定的无偿献血者。

参考文献

篇4

2021文明城市无偿献血倡议书

全县广大干部群众:

无偿献血是一项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事业,是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为了保障我县医疗临床用血,体现我县广大干部群众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精神风貌,县卫生健康局在全县开展义务无偿献血活动。

无偿献血是一项利人利己的社会公益活动,是每个健康公民的义务。正常人适量献血有益健康。无偿献血既是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精神的具体表现,也是一种互救互助的方式。按《贵州省献血条例》规定,献血400毫升以上本人可终生无限量用血,其配偶、父母、子女可等量无偿享用等量的医疗用血,并免交用血互助金。

20xx年12月23日-26日09:30-12:30xx省血液中心将到我县冠山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咨询和集中采血活动,让我们以履行公民义务为光荣,本着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精神积极参加到光荣的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捐一份热血,献一片爱心。

xx县卫生健康局

20xx年x月x日

献血注意事项:

1、年龄在18-55周岁,体重:男≥50公斤,女≥45公斤;

2、带本人二代身份证或驾驶证、军官证、士兵证;有献血史的携带上献血证;

3、献血前不要服药,不要食用牛奶、鸡蛋、豆浆、油条等高蛋白、高脂肪含量食品,不要饮酒、不熬夜和做剧烈运动。

4、如有近期感冒、手术等情况,身体不适不得强制献血;

5、献血成功后要注意休息,当天不要参加剧烈运动或通宵娱乐活动。在饮食上要注意正常搭配,适当补充营养,吃些瘦肉、蛋、奶、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当天可多饮水,但不要暴饮暴食;

6、献血后为防止针眼感染尽量避免沾水,保持针眼处清洁。

7、献血后应保管好无偿献血证,以便今后再次献血时登记或按政策享受免费用血的凭证。

2021文明城市无偿献血倡议书

亲爱的青年朋友们:

血液是生命的源泉;爱是生命的曙光!

献血是爱,是关怀,你能为你的同胞作出的最大奉献就是拯救他的生命。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红十字会一直向世界各国呼吁“医疗用血采用无偿献血”。无偿献血是血液最科学、最合理的来源,是最安全的血液,是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无偿献血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能使病员解除病痛甚至挽救他们的生命,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科学献血有益健康。一次献血200—400毫升,只占人体总血量的10%以内时,贮存在肝、脾等器官的血液会释放出来参与血液循环,迅速恢复血容量,同时刺激人体造血功能增强,有利于血液的新陈代谢,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无偿献血者免费用血。无偿献血相当于一种输血医疗保险,献血者本人及其配偶、直系亲属有相应的免费用血的待遇。无偿献血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爱心奉献的新型人际关系,是联结人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是一种高尚的人道主义。

青年人是无偿献血的主力军,是年轻有为、朝气蓬勃的一代,很多网友已多次参加献血。今天,我们倡议更多的网友们加入到无偿献血者的行列中,你捐献的血液可以挽救一个垂危的生命!用我们的爱心重铸生命的绿洲!

让我们的生活变的更为高尚,让我们的脉搏一起跳动!

2021文明城市无偿献血倡议书

亲爱的广大师生们:

你们好!

血液,是生命的源泉。无偿献血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世界,平均每天都有数十万人,慷慨地捐献出自己的血液,以挽救他人的生命,这汩汩流动的真情,点亮了无数生命的希望。

生命对每个人都有一次,没有生命就没有人类的繁衍与延续,更没有今天科学的进步和文明。科学发展到今天,还不能造出替代血液的制品,因此只有靠我们大家一起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献出自己的一滴热血,去挽救那些躺在病床上的生命。献血比体育锻炼更能直接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它是二十一世纪最佳、最时尚的血液健身活动——它能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人体的抗病和免疫功能,并加强人体对恶劣环境的应变和适应能力;长期坚持献血还能降低血液的粘稠度,防止血管硬化等“三高症”,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今天,我们呼吁大家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发出的“健康血液拯救生命”号召,希望有更多的教职工和大学生加入无偿献血行列,透过蕴满人间真情的鲜血,使无数生命之树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用我们献出的热血,使我们身处的社会充满生机、绽放文明!

学校携手万州区血站,将于3月26日8:00—14:00,在学生食堂前举行无偿献血活动,之后每月将举行一次,欢迎广大教职工和莘莘学子积极参与。

2021文明城市无偿献血倡议书

公司广大员工们:

血液,生命的源泉。爱,是生命的曙光。献血是爱,是关怀,你能为你的同胞作出的最大奉献就是拯救他的生命。献血是我们每位公民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因此,由公司团总支牵头向全体员工发出倡议:

让我们勇敢的承担起社会责任,本着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精神加入到光荣的无偿献血队伍中来,捐一份热血,献一片爱心,为共建和谐社会奉献一份力量。爱人者人恒爱之,信人者人恒信之。为了拯救一个濒危的生命,为了让更多的家庭重拾往日欢笑,请伸出你我的手臂,让生命的色彩流淌出来,用我们的爱心与热血来温暖这个社会。

2021文明城市无偿献血倡议书

全局干部职工:

为了进一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创建人民群众满意的工作部门,市局将在全局干部职工中开展“创先争优见行动,义务献血表爱心”主题献血活动。

篇5

校红十字会干部主要集中在10级,介于工作能力有待提高和学习课程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上学年工作中也显露出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有的部门职责混淆,老干部对自己定位不准确,对工作敷衍了事,对组织的发展缺少责任感等。

所以,20**年我校大学生红十字会的工作思路是:在内部建设方面,以校学工部工作计划为核心,切实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校干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落实到位。干部培养以兄弟组织优秀干部带动我组织干部,具体到个人以党员带动团员,加强干部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在活动组织方面,力求宣扬特色,减少开展小型活动频率已达到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我们将以做好四川红十字会“三年重建,两年基本完成”为中心,力争建立我校“无偿献血日”,重点做好志愿培训与服务以及社会实践等工作。

对此,我们将从以下五点着手做起:

第一:完善红会管理制度,奖惩制度,从内部管理条例上加强思想建设。

第二:根据学工部老师“计划”中的社团骨干和特长会员培养计划,加强培养干部的学习能力,老干部的领导能力和新干部的组织策划能力。

第三:促进我校区交流合作,加强红会与志愿者团队的关联性。组织管理上形成条纹统一管理,活动组织上达到联手、联合、联盟,效果上达到互通、互利、互惠。

第四:遵循学工部开源节流的经费开支原则,在本学期工作中做到节俭,充分利用资源,做到与其它组织资源共享。

第五:关注四川省红十字会文件,响应中国红十字会号召,借““三年重建,两年基本完成””加强品牌特色活动建设。

具体到每月工作,我们具体活动如下:

三月份,主要是全面更新红会网站,办公室制度的再一次整理、完善以及对干部的培训。本学期干部的培训主要集中于干部的领导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四月份,重点在于救助救护师培训工作和新校区志愿者团队的交流会。本学期的交流会主要针对干部交流心得,互相认识,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团结合作。

五月份,针对“五八”世界红十字日这一主题,我们会配合省市红会的五、八宣传工作,我们的传统活动也仍将继续,但在活动形式上会加以创新。在“五八”之前,我们会征集一些金点子,力争跳出限制,在紧跟大学生当下需求,秉承“人道、博爱、奉献”宗旨的前提下,进行活动内容的创新。

六月份,本月工作重点是第三次大型无偿献血,“六一四”无偿献血宣传活动。无偿献血一直都是红会的特色活动,是标志性的活动。本学期,红会要将无偿献血做成我校区红会的品牌,通过建立无偿献血日,增强无偿献血的影响力。我们将会秉承传统,也会更加细化各个献血程序,加强规范同学们献血前的信息调查,确保参加献血的每一位同学都是符合标准的,以减少献血的同学出现不适情况。六月中下旬,主要是学期工作总结以及工作展评,并做好干部的换届仪式,保证下一学年工作的有序地进行。

除了每一个月的工作重点之外,红会将延续一贯传统,做好各项常规工作。这些常规工作包括:

1、每一个月的健康知识宣传。这是由各个分队负责为广大同学定期提供一些针对每个季节或是不同气候的特点保持健康的信息,对同学们的日常生活起指导作用。

篇6

【论文关键词】献血者隐私

【论文摘要】献血者的个人隐私是献血者的一项权利,献血者的个人信息、血液检测结果等作为个人隐私理当得到应有的保护,否则一旦外泄,就会引起献血者不满,从而影响其再次献血,甚至引发矛盾乃至法律纠纷,因此任何情况下来供血机构都应确保献血者相关信息不被泄露。

献血者的个人隐私是献血者的一项权利,随着公民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对采供血机构的服务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献血者的个人信息、血液检测结果等作为个人隐私理当得到应有的保护,否则一旦外泄,就会引起献血者不满,从而影响其再次献血,甚至引发矛盾乃至法律纠纷,因此任何情况下来供血机构都应确保献血者相关信息不被泄露。

1献血者享有的权利

1.1自愿权国家提倡18至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每个公民有献血与不献血的选择,有献全血和献成分血的选择,有献一次血与献多次血的选择。

1.2健康检查权无偿献血者献血时可享受免费体检、化验等待遇。

1.3健康保护权对身体状况不符合献血条件的,应向其说明情况,不得采集血液。对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不得超过400ml,严禁对献血者超量、频繁采集血液。

1.4免费用血权按照当地实施献血法的有关规定享受免费用血。

1.5表彰奖励权无偿献血者,有获得各级人民政府和红十字会表彰奖励的权利。

1.6赔偿权。对血站违反操作规程和制度采集血液而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的,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1.7人格隐私权献血者的人格应受到尊重,个人隐私(献血者的个人信息资料、献血者的血液检测信息等)应受到保护。

2法律法规对献血者隐私保护

无偿献血是一项由献血者和采供血机构共同参与完成的活动,它在两者这间建立了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相对于采供血机构面言,我国的法律法规有严格的要求,《血站管理办法》第24条指出:“血站应当建立献血者信息保密制度,为献血者保密。”《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第11.5指出:“应建立和实施保密制度,对献血者的个人资料、献血信息、血液检测结果以及相应的血液使用信息等应进行保密,防止未经授权接触和对外泄漏。”这就要求采供血机构在执业过程中,严格管理献血者的相关信息,做到对献血者负责。

3加强献血者隐私保密管理的关键控制点

3.1征询体检环节

《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第5.2.1指出“献血者征询区、体检区,能对献血者进行保密性征询和正确体检,以正确判定献血者资格。”那么,征询体检就是医生与献血者通过沟通和检查,从献血人群中选择合适的、健康的低危献血者的过程。征询涉及既往病史及吸毒、性生活等有关内容,体检过程中有身体暴露,由于在公开的场合下献血者不便说明或是担心自己的隐私被他人听到,或隐瞒自身的一些情况,从而对医生的判断和筛查造成影响;因此采供血机构应设立征询体检室或相对隔离封闭的区域,确保献血者这种隐含的需求得到满足。

3.2检测报告环节

为避免己永久淘汰的献血者再次献血,献血者检测结果特别是检测阳性结果要及时通知本人。献血者检验某项不合格结果不希望被同事或亲朋好友知道,因此采供血机构应对检测结果保密,特别是乙肝、梅毒、艾滋阳性结果应作为机密加以保管。采供血人员远程教育培训教材明确指出,实验室检验人员负责对血液做相关检测并根据检验结果提供信息,不应试图去做诊断,更不能将检测结果外泄。当献血者得知捐献的血液不能使用时,往往产生焦虑紧张甚至情绪激动,会进一步询问有关知识,因此要求通知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沟通技巧,正常情况下,有受过咨询培训的医生才可以告知献血者检验结果。

3.3反馈环节

信息反馈在血站业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对献血者献血后的后续服务,涵养血源,另一方面是本着对献血者负责的态度,对献血者的健康状况给予及时反馈。在通知过程中要注意保密,单独通知到本人。我站检验结果反馈采取发信息、电话通知、与献血者面谈等形式,电话通知要认真核对姓名、身份证和献血条码等,确认为本人后方可告知,信件注明“亲启”字样;还专门设立了不合格献血者谈话室,当面告知献血者检测结果时,要强调检测结果为献血标准,而非临床疾病诊断标准,并为献血者做进一步检查、主动预防和治疗提供建议,既保护献血者隐私,又完善了献血后服务,受到献血者的好评。

3.4计算机管理环节

目前,采供血机构在都实行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在采供血流程中,献血者娃名不得出现在采血袋、标本管或实验记录上,而应以数字、条形码或其它能被识别的符号所代替,通过网络登记、传送、和查阅。计算机管理系统要有严格的用户授权程序,控制不同用户对数据的查询、录入、更改等权限。同时要详细记录操作者所有登录和操作活动的日期、时间和内容,严防病毒破坏和恶意攻击或窃取资料,在保护献血者隐私的同时,避免数据流失。

3.5档案管理环节

篇7

[论文摘要]分割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大学生择业面临着较大的职业选择风险。在职业风险约束下,部分大学生选择等待性或自愿性失业以暂时规避职业选择带来的风险,其目的实际上是为了追求个人职业价值最大化。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并不完善—信息不完全,市场呈明显的分割状态,加剧了大学生职业选择的风险性。转型时期我国劳动力市场呈多元分割状态,许经勇和曾芬任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表现为三个方面:城乡分割、行业之间同工不同酬的差别、地区间居民个人收入差别(许经勇、曾芬任,2000)0李健民(2002)认为,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是多重分割交织在一起,即城乡分割、地区分割、部门分割、正式劳动力市场与从属劳动力市场分割等。本文借鉴赖德胜的提法,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可以分割为城镇和农村两个劳动力市场,农村劳动力市场上的生产部门主要是乡镇企业,包括农村集体企业(乡镇、村及村以下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包括合伙企业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两大类)。在城镇劳动力市场内部,又可分为两大块:一是体制内劳动力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工资水平较高,且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较高的工作稳定性。二是体制外劳动力市场。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情况比较复杂,既包括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等知识技术密集部门,这一部门工资相对较高,待遇比较好,但职业风险比较大,还包括一些小型企业和社区服务部门,这些部门工资较低,待遇比较差,没有社会保障,工作亦不稳定,属于非正规就业部门。由此,我国分割劳动力市场具体可以体现为城乡之间及城市内部行业之间的分割。

为了弄清分割劳动力市场上,在职业风险约束下,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行为特点及其对大学生失业问题的影响。本文以武汉市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为例,对大学生择业行为进行了调查。选取好、中等偏上、中等、中等偏下各4所高校,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55份,涵盖教育学、外语、社会学、计算机、经济学、广告、化学、机械等多个专业。

二、分割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大学生职业选择现状

1.职业价值判断标准

作为一个理性个体,大学毕业生择业的最大愿望是实现职业价值最大化。从大学毕业生择业行为看,其择业标准依赖于对职业价值的判断。以往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调查研究,主要是从工资收入、个人兴趣爱好、福利待遇、生活环境、工作稳定性和发展前景及职业地位和声望等方面进行考察。从个体收益的角度看,可以将这些因素归纳为物质性收益和精神性收益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个人收入效应和职业效应两个方面,其中收入效应,指的是经济利益,包括直接经济收入和间接影响收入的其他利益。职业效应,是指某一种职业为就业者带来除经济收益外的其他利益,比如地位、声誉、精神享受等。

为了很好地揭示职业选择及其风险之间的关系,从个体收益的角度出发,结合当代大学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本文选取了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趋同性较高的“职业收入”、“职业转换成本”、“职业声望”和“职业环境”4个因素作为大学毕业生职业价值构成的主要指标。

2.城乡分割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择业现状

体现城乡择业行为的标准主要是“是否愿意去农村、西部等基层地区就业”。统计显示,愿意去西部或农村地区就业的大学生占的比例并不高,仅占21.9,而不考虑去农村或西部等基层地区就业的比例占24.5。如果达到一定的条件,有较多的大学生会考虑去西部或农村地区就业,占到了总体比例的53.6 % 。

在影响去西部、农村、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中,各因素所占的比重依次为:没有发展前途(42.6 % ),环境不好( 39.8% )、待遇差(39.3% ),信息不灵通(32.8% ),户口障碍(27.2% )。调查结果和大学生择业特点基本符合,即“个人发展前途”或“单位发展前景”是大学生择业的第一要素,“工作环境”及“待遇”紧随其后,“户口障碍”因素所占的比例虽然不是很高,但仍是影响大学生去西部、农村及基层就业的重要因素。

3.行业性分割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择业现状

劳动力市场的行业性分割体现在不同的单位性质上,本文以“最想去的工作单位”以及“影响择业的主要因素”为选项对大学生择业行为进行了调查。

“最想去的工作单位”:包括6个二级指标,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乡镇企业。前三个单位属于收入一般、风险较低的职业,后三者属于高收入高风险的单位,其中乡镇企业在不同的地区情况完全不同,在多数人的观念中仍然认为乡镇企业收入一般,且风险较大工作稳定性较差。从大学生择业行为看,30.3%的大学生选择了事业单位,40.1%的大学生选择了国有企业。选择党政机关和民营企业的大学生斗匕例持平,分别是14.1%和15.0,虽然党政机关工作较为稳定,但进入相对不容易,民营企业进入门槛不高,但职业风险也相对较高。外资企业职业风险较高,但收入也较高,是大学生青睐的类型之一。乡镇企业收入低,环境差,大学生对该类部门的认同比例较低,仅为2.6。

在影响择业的因素中,个人发展前景(73.0% )、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71.6% )、单位发展前景(51.1%)分别排在前三位,工作的稳定性(35.8% )、工作所在地及其环境(31.7%)、解决户口问题( 24.8%)紧随其后。

三、分割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职业选择的风险性分析

(一)分割劳动力市场职业选择面临的收入风险

1.城乡及行业收入差异与职业选择的风险性

我国城乡收入差异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差距几乎一直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按现价计算,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农民高出1578元,2004年高出6486元,2006年高出8172.5元。也就是说,在过去17年期间,城乡之间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扩大了近10倍。

从城市内部各行业部门收入水平看,由于各部门工资决定机制的不同,其工资水平也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具体可以从城市体制内和体制外劳动力市场上来分别加以考查。首先,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为代表的城市体制内劳动力市场,其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资制度,工作稳定,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完善。其次,在体制外劳动力市场上,以外企、软件业等知识技术密集部门为代表的体制外劳动力市场,其管理体制中的责任、权利和利益较为明确,就业者普遍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资。而以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服务性行业为代表的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工资水平不高。

我国城乡及城市内部行业间收入差异明显,己经构成了一定的劳动收入风险。对于风险厌恶型的大学毕业生来说,为了分散城乡及行业部门间的劳动收入风险,大学毕业生不会选择进入农村劳动力市场或者城市体制外次要劳动力市场,而愿意进入收入水平较高,风险性较小的城镇劳动力市场和城市体制内劳动力市场。 2.职业转换成本及职业选择的风险性

职业转换成本,也称工作转换成本,是指一旦就业后想要离开原单位所必须支付的成本,包括三个方面:工作接受成本,工作离开成本、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

在我国乡一城职业转换中,职业接受成本和职业离开成本是次要的,主要是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很高。在农村和乡镇,大学毕业生十分稀缺,就业单位一般不会轻易让其流失,通常以漫长的工作年限和高额的违约金等显性或隐性的约束,防止人才流失。大学毕业生一旦选择农村劳动力市场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被“锁定”在农村,风险成本较高。

由表3所示,我国带户籍人口流动的比例非常低,其中还包括了大量的升学户籍流动和从城到乡的流动等。可见,户籍制度实际上使大学毕业生一旦将户籍迁到农村、西部等基层地区,在短期内要再迁回大城市的风险相当高。

在城市内部行业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上,职业转换的接受成本是很高的,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那些交通费、邮费、电话费、报纸的广告费等。间接的成本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工作搜寻所花费的时间内一个人可能从事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效用或收入:另一方面的机会成本更加重要,这就是决定放弃当前的工作机会继续进行搜寻时所放弃的收入。职业转换成本越高,大学生可能面临的损失越大,风险性也越高。

(二)分割劳动力市场上职业效应的比较与职业选择的风险性

1.职业声望的比较及其为大学毕业生带来的效应和风险

职业声望是人们对不同职业的价值评价,从事不同职业的社会成员,会因其职业地位和职业声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威望、权力和财富,故社会成员谋求职业地位较高、职业声望较好的职业是个体获得心理满足并肯定自己社会价值的必然选择。

根据现代风险观,不同职业选择为个人带来的声望及地位的“损失风险”亦不相同。在本次的调查过程中,选择去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外资企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分别占到了前三位,而选择去乡镇企业的仅占2.6%。同样地,一半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去沿海地区,而愿意去农村、西部等基层地区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连1/4都不到。除了收入差距的原因之外,职业的社会声望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大学毕业生是我国人才层次中较高的一类,去乡镇企业或者农村、西部等基层单位工作难以让大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社会价值的肯定,一旦选择在该类地区或行业工作将面临较高的社会声望及地位的“损失风险”。

2.职业环境的比较及其为大学毕业生带来的效应和风险

‘职业环境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从其为个体所带来的效应看,它包括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其中工作环境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工作单位的硬件设施、环境美化以及工作地区的自然条件等;人文环境主要指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公德、传统美德、礼仪、人际关系和安全环境等。

在我国,农村一直都是落后的代名词。多数农村地区的道路交通、生活环境、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乃至文化氛围的建设依然较为落后。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高密度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已经成为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不仅基础设施良好,硬件设施完备,而且城市中多种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并存,文化交融速度较快,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视野更加宽阔。

城市内行业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上,以国企和国家行政事业单位为代表的城市体制内劳动力市场和以外企等知识技术部门为代表的城市体制外主要劳动力市场,其工作条件较为优越,企业文化氛围良好,完善的培训体系能为个人提供不断向上发展的机会。

篇8

【关键词】输血;感染;安全

临床输血是手术治疗和抢救过程中常见的医疗手段,但却相应的带来了很多危险的因素,例如血液传染病、临床排斥反应等。所以加强临床输血管理,保障输血安全也就成了临床重要的问题,本论文试探讨输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感染情况及加强临床输血安全的管理,现分析如下。

1研究对象

为了解采血初环节消毒灭菌效果,于2010年9月到2011年4月间对采血车、采血室和采血机的消毒灭菌合格率进行检查和分析。

2结果

采血及输血过程中消毒灭菌合格率分析,见表1.

表1采血及输血过程中消毒灭菌合格率比较[%(n/N)]

3讨论

3.1通过对2010年9月到2011年4月间对采血及输血过程中消毒灭菌合格率的检测,其中采血车室内空气的合格率为89.65%,提示采血车是采血的第一现场,作为一个较为流动和开放的空间,血液流通的第一个步骤,更应注意空气的消毒和保持。血液流通的过程中采血车、采血室、采血机是主要的环节,无菌观念是很重要的课题,可切断感染源,减少血液的污染。除采血环节外,输血科医院感染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3.2 与输血安全有关的其他问题

3.2.1 输血过程存在的排斥反应:由于不同人群其血液类型不同,存在不同的血型,例如ABO型和RH阳性与阴性。1900年由欧洲学者卡尔兰德斯坦纳初步提出ABO血液分型,以及后来RH血型的发现逐渐揭开了血液分型的奥秘。在入院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以判定患者的血液类型,保证在手术过程中或抢救时出现大出血而引发的输血排除反应尽少出现。但由于部分患者存在自身血液类型的特殊性,造成血液供应或储备中比较缺乏,易引起患者出现需要输血时血液供应不足现象,故而应加大社会宣传力度,鼓励特殊血型的人群多献血。

3.2.2输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血液传染病:随着研究的深入及临床输血过程的增多,随血液或血制品而传染的疾病逐渐增加。主要的血液传染病类型有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症病毒、肝炎病毒、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

3. 2.3其他输血传染病:除了以上输血性传染病外临床还有EB病毒、阮病毒、SEN病毒、梅毒、疟疾等报道。

3.2.4 输血相关疾病:主要的输血相关疾病包括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和免疫相关疾病。

3.3为避免以上问题的存在应加大输血管理

3.3.1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加强血制品质量管理。由于血制品是一种特殊的医疗物品,不仅可以治疗疾病,也可以传播疾病。我国针对于此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等,医院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1]。使广大医务可以广泛的执行依法输液,懂得学法、懂法和用法,加强供血及输血相关管理规定和质量标准,应加大献血的监督和检查,严格杜绝非法卖血和采血,对于血液不符合规定的现象应及时的处理或销毁。加强输血安全教育,严把血液筛选,因为现代科学技术尚未达到将所有血液相关疾病和问题全部排出,可能出现一定的假阴性和假阳性[2-3]。同时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血液在供血或输血的环节可能出现问题,故而应加强输血质量的控制,防止出现人为影响血液质量,加强无偿献血的宣传和教育,坚持科学的检测,保证血液各方面均安全有效。

3.3.2 建立规章制度,合理使用血液资源:各个医院应依照自身的情况建立临床输血安全相关的规章制度,防止出现输血无章可循的现象。对于输血全过程应做好记录,建立相应的临床输血申请及使用制度,加强临床输血配型,防止出现输血排斥反应。加强临床血液的合理使用,防止出现血液滥用的现象。加强血液制度的管理,坚持科学合理少量用血,加强血库血样的抽查和检测,防止出现各种危险因素,影响输血的质量。

3.3.3采用新技术加强血液检测:随着NAT及血液芯片技术的使用,临床加强了各种血液感染疾病发生的关注,主要可以有效的预防艾滋病、乙肝、丙肝等防治,加强了检测的灵敏度和敏感度,确保血液制品的安全有效。逐渐引进新技术,加强高科技的使用范围,加大对血液质量的控制力度。

3.3.4加大相关工作人员培训,严格对血源进行筛选:应加大对血液工作人员培训力度,包括采血人员、输血人员等,保障无偿献血的正常运行,严把血源的质量关,严格执行血液检测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血液血源的管理。

加强输血安全管理,保障输血安全是关注临床各项措施的重要方面,应不断坚持和扩展,严把各项环节,为输血更好为人民服务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方祥.临床医师应该熟悉输血相关法律法规知识[J].重庆医学,2006,33(12):1076-1077.

篇9

关键词:技工院校 德育 实践 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12月,总书记在考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语重心长地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深切表达出对技工院校发展和一流技工培养的关注与期望。伴随着技工院校办学层次的逐步提高和专业建设的日益现代化,如何创新德育工作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发挥德育在培养现代一流技工人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核心作用,一直是技工教育同行密切关注的课题。笔者试从多年从事技工教育实践出发,以宁波技师学院德育工作的一些新探索和新实践与同行共商,以求抛砖引玉之功效。

二、理论思考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技工院校原创性的事业,缺乏可供借鉴的经验,需要我们解放思想,一切从育人的根本任务和工作的实际出发,边探索实践边完善提高。

以一流的技工、一流的素养为目标,坚持和创新技工教育,以育人优先、能力为本的办学特色;以优秀技工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平等公民精神、规则规范意识养成为根本,融学生德育工作于教学活动全过程;以优秀校园文化创建为载体,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全员、全方位德育工作网络和院系两级管理体系;以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相结合为途经,形成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模式。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建制度、重落实,抓队伍、重质量,寓载体、重实践,寻合作、重创新的德育工作方法。

三、实践过程

1.建制度,重落实

(1)建立健全德育工作制度,实现德育管理规范化。德育工作制度是德育工作有序开展的基本保证。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条例》《先进、文明班级考核评比制度》《学生管理条例》等近十项制度,有效保证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进行。特别是学校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以来,实施分专业系部量化考核管理,全面提升了德育常规工作质量,使学校纪律、卫生、班级管理等工作面貌全新。

(2)健全德育工作机制,狠抓落实到位。一是成立由分管副校长任组长,学生处负责人、各支部书记为成员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通盘考虑德育工作计划、德育工作落实和德育工作考核。

二是建立班主任值班制度,每天分早、中、晚进行教学场所、寝室和校园周边巡查,做好值班记录,及时反馈值班信息,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是倡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通过学生参与食堂管理与服务,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环境美化活动,参与各类社团和志愿者活动等,发挥学生参与校园管理、服务他人和社会的积极性,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效果。

四是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融德育工作于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德育课、文化素质课、专业实践课、技师研修等教学环节的作用,使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2.抓队伍,重质量

(1)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为德育工作提供保障。大学之道在于有大师,一流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办学的基本条件。为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内涵建设,学校连续5年引进40余名具有研究生学历或高级职称的新师资,大大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同时学校开展学科带头人、技能带头人、课程带头人评选活动,开展为期三年的教师高级研修班,不断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为实施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了有力保障。

(2)以班主任队伍建设为抓手,为德育工作提供骨干。班主任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的成效。在班主任选配上,学校制定了规范的班主任任职条件和班主任工作职责。选派了一批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班主任综合素质水平较高,其中不乏有全国技术能手、省市级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等杰出班主任。学校每一学年还利用寒暑假时间集中对班主任进行拓展培训。

(3)以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为纽带,为德育工作提供活力。学生自我管理是德育工作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的有效方式。学校以院、系两级团委、学生会作为学生自我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通过学生业余党校、团校选拔和培养大批学生干部,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注入了鲜活的力量。

3.寓载体,重实践

(1)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彰显校园文明风貌。一是定期举办校园趣味运动会、内务竞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田径运动会和技能运动会等大型校园活动,丰富校园生活。通过新生军训和始业教育以及毕业生就业指导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和职业素养。

二是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社团活动。各个专业系部根据专业特色,组建了各类社团。如学校电气系组建的“蓝鸟电子协会”社团,利用专业优势,为本校师生乃至周边社区提供免费电气维修服务,深受认可,被评为“宁波市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队”“宁波市志愿服务先进服务队”“宁波市优秀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宁波市先进志愿服务站”。

篇10

半年前,一直健康活泼的珍珍突然在校园里莫名摔倒,家长没有意识到,这就是一个花季生命走向凋零的开始。此后,珍珍的运动障碍越加明显,父母开始带着她四处寻医问药。诊断结果明确了:小脑蚓部肿瘤。走过一家又一家医院,一家人终于明白:救治无望,病情已不可逆转。得知孩子将不久于人世,他们强忍着悲痛,共同做出了一个庄严的决定——捐献孩子的全部器官。

2012年12月25日,小珍珍的病情突然恶化。21时20分,11岁的小天使辞别人间。就在第一时间,医生为她实施了肝、肾以及角膜的摘除手术,这些器官连夜被送达生命火线的另一端。在那个寒冷的冬夜,珍珍父母用大爱温暖了数个家庭——三条鲜活的生命因此被挽救,两人重见光明

器官捐献,1∶150的供需落差

“小珍珍”是北京首例心脏死亡的器官捐献者,珍珍父母让生命延续的大爱义举令无数人感动落泪。然而在这背后,却是我国器官捐献和移植的尴尬现状。来自卫生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超过150万人,但其中只有1万人能够幸运地得到供体,意味着超过99%的患者只能在等待中逐渐绝望自2010年3月起,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卫生部在全国16省市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然而两年来收效不甚理想,仅完成器官捐献207例,实现大器官捐献546个。

一边是每年150万的患者,另一边却是两年546个器官,在器官捐献移植的供需之间存在如此之大的落差,让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人为什么说“不”?

相比在欧洲大陆许多国家实行的“默认同意”原则,我国采取“选择捐献”:如果你希望死后捐献器官,就必须明确表示出来。 而此申请过程并不简单:公民须填写完整的《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并携捐献者本人的身份证原件,交至当地红十字会或已开通试点省份的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经公证处公证,才能登记至管理系统。

即便是本人表态,也并非你想捐就能捐。因为大多数器官捐献必须在捐献人身后完成,如何执行就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一部关于器官捐献的专门法律,仅有一个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但对于捐献体系如何建立和操作的具体事项并未详述。在具体的实践中,因“器官适合捐献,但找不到家属”、“死者生前愿意捐献但家属不同意”而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面对法律空白导致的遗体所有权、使用权等伦理问题,绝大多数不具备移植资质的医疗机构均对遗体器官捐献采取回避的态度。

与此同时,死亡标准成为制约器官移植的又一瓶颈。按照传统的“心跳死亡”,当人体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循环随之停止,也将导致其他器官功能渐趋衰竭,一些脏器可能在数分钟内就会失去活性,也就是说此时已经没有摘取其器官的必要。因而在20世纪60年代,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就已提出“脑死亡”标准,即在脑电图平坦的状态下, 经24小时反复测试结果无变化, 就可以宣告死亡。然而目前, 全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采用了脑死亡标准,我国尚无立法。

骨髓移植,20%~30%的流失率

她曾是一名热心的捐髓志愿者,得知自己和一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后,她很兴奋:“像中大奖一样,心情很激动。”

2012年7月20日上午,刚刚大学毕业的李婷婷躺在血细胞采集室的病床上,她的两条手臂都已经插上了输血管,但仅采集了115毫升混悬液,细胞分离机就意外发生故障,采集被迫终止

当晚,已经采集的造血干细胞被送达江苏徐州,注入与李婷婷发生奇妙联系的白血病患者体内,可是并不够。中国造血干细胞(骨髓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云南省分库主任李爱华说: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清水”方案。在移植前,患者会通过放、化疗手段摧毁自身原有的造血干细胞系统。而若得不到供者足够的细胞输进体内,那么患者的细胞基本不能恢复,“这就意味着,患者将加速死亡,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然而经过此番波折,加上家人的反对,尽管医务人员一再劝说,婷婷再也听不进去:“患者的命要紧,那谁来保障我的安全?”——这已不是第一起志愿者反悔的事件,甚至对于这样“临阵脱逃”所谓高位反悔也并非罕见。

我国从2001年起建立中华骨髓库,至今已发展到超过150万份造血干细胞的库容量。专家指出,对于我国而言,300万份就是合理的总量,然而与扩容同等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稳定住捐献者,目前捐髓志愿者的流失率已达20%~30%。

关于志愿者流失的原因,骨髓库工作人员介绍:有人在报名时并未与家人商量,因此配型成功后遭到家人反对;有人在初次建立数据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最终仍难以克服心理障碍。当然还有一些客观原因,比如捐赠者身体条件不允许,以及出国、失去联系等。

在多数媒体上,配型成功却拒绝捐献的志愿者往往饱受压力。然而想想,在骨髓移植的过程中,捐献者往往要付出时间、精力等多重牺牲,谁会没有一点顾虑呢?捐献本身是一种个人行为,无论最终捐献与否,意愿都应该得到尊重。如果因此让从善心出发的人们受到舆论的指责,甚至被扣上道德的名号,结果恐怕只会令更多人徒增畏惧。

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移植过程中,要对患者的健康予以监测,做好各种突发状况的预防机制;同时也要对捐献者给予更多的关怀,这种关怀不是一天、一个月,而是要更长久,绝不能因为“战争”(移植)的结束而忘记我们的英雄。

优先用血权,谁来保障?

1月3日上午,谢丽丽的丈夫突发胃出血,立即被送达医院。得知急救需要输血,丽丽马上拿出两本献血证。原来他们夫妇俩自2009年至今分别累计无偿献血1200毫升、600毫升。丽丽满心以为,老公用血,医院会优先且免费提供。然而医生却给出这样的答复:医院血库缺血,必须先找人互助献血,“先献血再用血”,没有商量的余地。

情急之下容不得追问,丽丽召集亲友奔赴血液中心。数小时后,当丽丽带着互助献血的回执单赶回医院,丈夫才终于被推入手术室,互助献血换来的等量血液算是缓解了燃眉之急。可是,冷静下来,丽丽很是不解:献血证不是用血紧张时优先用血的凭证吗?为何在自己需要用血时仍然需要找人互助献血?这样做岂不是为无偿献血者的热情泼了冷水?

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无偿献血自1998年实施以来,虽已有很多爱心人士在积极参与,但不得不承认,无偿献血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仍然太低,用血紧张在很多大城市已经成为常态。因而,在多数情形下,献血证解决的只能是免费问题,用血的优先权利只能是“一纸空文”。对此,医生也备感无奈:总有情况更加危急的病人比你更需要血液,怎么办呢?

其实据我国《献血法》规定,从献血年龄(18~55周岁)、一次献血量(200毫升),到两次献血间隔时间(不低于半年)等各项指标,均宽松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亚洲地区。而据专家所言,打一个通俗的比方,在中国的13亿人中,若每20人中有一人一生曾经捐献过一次血液,那么我们的血液供应量就能保证充足。然而扪心自问,这种“无碍健康,只需勇气”的小小善举,你做到了吗?

请忘却慈善,回归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