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范文
时间:2024-04-19 16:1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商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公路运输经济 市场经济 信息化 整合管理
一、公路运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之一
公路交通运输方面的经济发展,对于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现代的交通网络不断拓展,公路的交通运输成为了一种新的媒介,进而促进了各个城市之间的融合以及交流,对于城市发展而言,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公路交通运输相对于其他的运输方式而言,更具备便捷性以及灵活性,而且覆盖面更为广阔,可以促进城市各种物品的流通。
二、公路运输经济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社会的经济不断快速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公路运输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不同的乡村以及城市之间,公路交通运输经济连接了天南地北,进而促进了各个地区跨越式地经济发展。公路运输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的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方面,公路交通的运输,为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于这些经济的管理提供了相对应的基础以及前提。尤其是对于传统交通并不是十分发达的中国西北部地区、内陆板块地区,公路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成为这些地区进行运输的核心部分。公路的交通网络,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不断地进行升级以及完善。公路交通运输成为了国民经济当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质的措施,并且组建成为了经济管理项目里面的核心部分之一。
第二方面,公路交通运输的事业,对于周边地区的经济进行可持续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之中,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区域内经济发展,和公路交通的发达程度是成正比的。而落后的公路交通网络,则可能会对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发生制约的效应。因此,对于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发展,从市场经济角度出发,更是具有必要性。此外,公路运输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对于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措施
在新时期新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公路的交通运输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对于市场经济条件基础之上,探索出更为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方式,是当前经济持续性发展的要求。
(一)强化成本控制以及运算整合
虽然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能够带动整个板块区域的经济发展,并且增加这种发展的可持续性,但是也不能够盲目的、不计成本地对公路运输经济进行发展。尤其是一些隐性成本,比如对于地区周边环境的破坏,以及居民的迁移成本等,都可能会给区域的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增加负担。国家在开展公路交通运输方面的发展,要更好地进行全面性的整合预算。经过预算的编制,能够更好地确定相关的公路建设以及维护工程所产生的成本,并且能够确定并且落实好相关的责任以及职责,更好地推进社会的公路运输规模的拓展。每一个相关的施工过程,所涉及到相关的各个利益实体,都能够通过成本的控制以及预算的编制,得到利益上的整合。项目施工的前期准备,特别是对于实际情况的勘验,进而编制出符合实际状况的应急预算,可以更好地规避施工过程当中可能会产生的市场经济风险,进而避免产生大规模的损失。
(二)运用电子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管理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地进行提高一级进步,公路的交通运输上的经济管理模式,也更进一步走向制度化以及规范化。因此,在实际过程之中,公路运输的经济管理过程,要更好地引入相关的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进而将这种现代化的技术融入到经济的信息管理之中。面对市场经济的规模以几何级数的方式不断增长,要更为注重对于公路运输经济的信息化整合,收集更为具备针对性的经济数据,,对于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数字化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电子信息技术能够运用数学模型,进行更好地模拟测算,进而可以更好整合相关的交通信息,从而对公路交通的运输经济进行合理地引导和管理。
(三)主要以经济手段进行管理,辅之行政手段
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目前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条件上进行运转的。因此不能够以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进行经营,不过,公路交通运输经济也涉及到社会的公共事业,具备比较强的公共服务特性以及非营利性质等。所以,在面对相对规模比较大的公路运输经济项目的时候,一方面要让这个项目放在市场交易的环境之中进行管理,但是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进行适度的调控,这种行政调控虽然不是整个管理方式中的核心,但仍然是保障公路交通运输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管理手段。主管公路交通运输项目的相关行政部门,要积极地区承担相关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上的责任。通过明确责任,落实责任,进而让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在可控的市场范畴之中可持续的发展,这一点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的目标以及要求是符合的。
四、结束语
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只有吸收各种积极手段,对相关的公路运输经济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够促进公路运输对市场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服务,进而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玉军.公路运输在市场经济理念下经济管理问题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
篇2
关键词:静压预制管桩;桩体上浮;沉桩效应;桩基础设计;建筑工程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47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5-016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5.079
近年来,静压预制管桩因其承载力高、成本低、质量容易控制、施工噪音低及工期短等优点在建筑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但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处理不恰当,就可能导致浮桩的产生,影响工程质量。该工艺在某住宅小区施工时遇到砾砂层,反复压桩无法达到设计要求深度,主要原因是同一个承台当第一根桩压到设计深度后,按顺序继续压第二根桩时出现桩体上浮现象,而且施工时的压桩力不能满足设计的相关要求。为了克服该现象,利用对角跳打或隔承台跳打、让砾砂超孔隙水压力消散、摩阻力减小等技术,最终顺利完成该工艺在本工程中桩基施工,并通过承载力试验和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均满足了设计要求。本文应用实例对静压管桩浮桩原因进行分析,寻找到解决施工过程中桩体上浮的有效措施。
1 住宅小区工程的概况
某住宅小区安置房一共有15幢,建筑为7层框架结构,其面积约为90000m2,基础采用PHC-AB400(100)管桩,桩长约8m。建筑设计的相关要求为桩端进入地基砾砂层大于2.0m,设计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值则为1540kN,要求施工时静压桩的配重不小于基桩极限承载力的1.1倍。
2 管桩各项检测的结果分析
2.1 施工管桩的动测结果
施工管桩的动测实验以(JGJ 106-2014)的相关规范要求作为根据,要求每项工程选取总桩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进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试验,选取总桩数的20%。不少于10根桩进行基桩低应变检测,其中该住宅小区第3幢本次随机抽取的22#桩,其典型曲线见图1所示。
由图1可看出,22#桩的桩身质量完好,类似图1中22#反射波曲线较多与模型桩中所测的波形曲线大致相符。随意抽取多桩承台下的一根管桩,若该施工管桩的前端为开裂状态,相关检测单位通常将其认定为施工Ⅱ类桩。管桩低应变反射波法的测试原理等相关测试说明,因单节预制桩没有相关接点,压桩力较小,桩周围的土层呈松软状,管桩的中上部位容易产生缺陷。由此可以说明,施工中的所有Ⅱ类管桩都是因挤土因素而使得桩身产生裂隙或断裂。桩端反射的波幅会在施工管桩桩端压入砾砂层2m以上后受到砾砂层的约束,波幅不会呈现大幅变化。所以管桩桩端的反射波幅越大,桩嵌入深度则会越小或者施工管桩的上浮量越大。22#桩检测的结果也充分证明了桩端反射波幅相对较小。
2.2 管桩的静载荷试验
在完成住宅小区建筑桩基工程之后,根据《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的相关规范要求,需要对管桩开展静载荷试验,并对静载荷试验的检测结果实施分析,结果表明22#桩测试桩确认为Ⅰ类桩。(1)Q-s曲线为缓降型,逐级加荷桩顶沉降在1386kN处达到最大值,1386~1540kN期间加荷桩顶沉降大于35mm,说明22#桩桩端出现了刺入性的损害,其桩体产生上浮使得管桩端出现抬脚的现象;(2)由试验桩Q-s曲线的形状,逐级加荷载的相互作用下陡降段起始位置沉降幅度较大,应变测试结果确定该桩为Ⅰ类完整桩,桩周土在严重的扰动作用下破坏了土体的结构,致使土体强度大幅降低。从复测的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沉降幅度的加大,负荷逐渐加大后曲线的变形幅度趋缓,单桩桩体的承载力有所回升,这时则可以认为此桩顶的沉降量就是该桩桩体的上浮量。
3 工程施工中产生浮桩的原因
3.1 施工过程中的桩型选取不恰当
该住宅小区除去表面薄层素填土、粉质黏土后,钻孔揭示之下是砾砂层,静压桩施工桩体难以穿越,所以可选取该层作为建设持力层(端承桩)进行建筑施工。根据该住宅小区勘查设计的相关指标要求,桩端至少要穿越层砾砂2m以上才达到承载力设计的相关要求,但要将管桩压入至设计深度按相关管桩设计要求的1.1倍配重施工将很难实现。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桩嵌入深度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当实施密集打桩过程中就会形成桩的上浮现象。
3.2 施工过程中速度超过相关要求
该安置房小区建设过程中多数使用一节管桩进行施工,在进行压桩时就省去了接桩处理的实践,所以在施工时速度也变得更快。在以往的施工中,建筑工程桩的成桩速度有严格的控制,主要包括每一天成桩的根数是多少、沉桩速度如何等。一般情况下,管桩沉桩的速度需控制在0.8~1.2m/min,管桩成桩根数控制在每天每幢楼8~10根。分析表明,该小区建筑施工的速度不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
此外,工程布桩太密、荷载取值过大等影响因素也会导致浮桩的产生,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工程面积计算出工程桩的数量、每个桩的承载力等,对浮桩进行有效预防与控制。
4 建筑工程浮桩处理的技术与措施
目前,对静压管桩产生浮桩也比较常见,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处理的方法也比较多。主要的处理技术有以下三种:(1)使用高压注浆处理。应用高压注浆工艺处理桩端和持力层之间的空隙;(2)补桩,对钻孔桩、管桩或静压锚杆桩进行补桩处理;(3)复打、复压,对有浮桩现象的工程桩向外进行对角跳打或隔承台跳打,让砾砂超孔隙水压力消散,摩阻力p小。复压压力的控制标准与工程桩施工的终压值为2200kN,复压次数则控制在5次,沉降量最大应小于5mm,因该小区工程桩存在上浮现象且上浮量较大,故采用对角跳打或隔承台跳打处理方案。对复打之后的相关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管桩采取复打、复压等措施对提高浮桩的单桩承载力有十分显著的效果,上浮量明显的管桩进行复打、复压,其效果也较为明显,浮桩复打、复压的所需成本低、操作简单,是当前广泛推广应用的技术措施。
承载力检验达到合格的复压桩,需对建筑物上部结构进行施工处理。按照相关要求,对已经完工的小区住宅楼实施沉降观测分析,实测的结果显示,该住宅小区施工之后的沉降观测符合相关设计、控制的要求。同时复压的成本相对较低,即使对如上浮量达300mm以上的桩,上浮量较大,其复压的效果也会非常明显。所以,对工程浮桩进行复打、复压是对浮桩进行处理是最有效的方案,在以后的建筑工程施工中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5 结语
在工程施工中,应用静压预制管桩有很多优点,但在具体的工程应用中需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桩型,根据建设工程实际地勘、设计、规范以及现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切实有效且可行性较强的施工方案,尽量避免浮桩产生。(1)在建筑地基中采用静压预制管桩进行施工建设,由于一系列影响因素,特别是管桩挤土效应等问题,常常会致使建设工程桩桩体产生上浮,此类现象在工程建O中难以避免。建筑施工会对桩周土体造成极大扰动,导致了桩侧的摩阻力下降明显。管桩浮桩使得桩端的土体产生损坏或抬空,导致了工程桩桩端的阻力急剧下降,严重者甚至产生零阻力。加之上部荷载力产生作用,桩体就会产生严重的刺入性损坏;(2)工程桩施工过程中,根据相关要求对工程桩进行低应变动测分析,其反射波的波形状以及桩端波幅大小的相关情况对是否出现浮桩现象进行初步的判断;(3)在进行工程桩压桩时,桩平面的布置情况、打桩的顺序、布桩的密度等均会直接影响到工程桩桩体的上浮量。很多工程实例说明,相对于其他工程桩,建筑施工中间工程桩的上浮量会明显较大,后压桩上浮量明显小于先压桩,所以在建筑地基中需强化各项监测工作,尤其是对地基侧向的位移、地面及工程桩的隆起、裂缝等观察结果对压桩顺序、进度进行控制与调整。压桩过程中可使用跳打技术措施或者采取已打桩的两个相对方向实施压桩;(4)对于覆盖砾砂层的建筑地基,使用静压高强管桩进行施工,同时可选取地基层下较为牢固、坚硬的土层作为管桩持力层,施工过程中可采取大直径取土扩头桩来完成施工,同时避免挤土效应的产生;(5)在建筑工程地基施工过程中,如果有浮桩产生,对有较好地基的工程桩桩端持力层可以首先应用复压处理技术措施,同时适当增加桩体复压的终压力,与此同时需严格控制复压施工的速度,以此避免挤土效应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S].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S].
[4]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S].
[5] 云南省先张发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图集(DBJT53-01-2007)[S].
[6] 杨生彬,李友东.PHC管桩挤土效应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技术,2006,20(3).
篇3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静压法;质量控制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ommerce-residence building pile foundation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pipe pi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ile and quality control.
Keywords: prestressed concrete pipe pile; Static pressure method;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528.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是一种新型的建筑工程基础用桩,它具有工业化生产程度高、质量稳定、性能可靠、结构强度高、抗弯抗裂性能好、可贯入性好、耐锤击、耐抱压、穿透力强、单桩承载力高、单位承载力造价低、设计选用范围广, 便于拼接、施工工期短、施工方便、文明等特点, 特别是静压法施工无噪音、无污染, 非常适合在城市中心和居民区内施工, 符合绿色环保施工要求。它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港口码头、道路、桥梁等基础工程。本文笔者结合某教学楼桩基工程为例,介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施工方法,论述了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及桩的质量控制。
1、工程概况
某商住楼总建筑面积30750m2,框架结构,十一层,建筑物总高度40.50m。基础采用静压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桩径为Ф500、壁厚125mm、AB型),设计桩长55~68m,桩身混凝土强度设计等级大于或等于C80。总桩数460根,设计单桩坚向承载力特征值为1800KN。基础采用群桩上分组承台。
由于本工程位于江门市蓬江区,根据工程地质勘探报告。地质情况如下:地面以下2.7-10.60m为人工填土(素填土); 第2层为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以深灰色淤泥为主,厚度20.50-45.25m; 第3层为第四系冲积层, 以粉质粘土为主,厚度1.75-16.10m;第4层为第四系残积层,主要由粉粒和粘粒组成,厚度3.2-12.10m;第5层为花岗岩,其厚度1.50-19.96m,第5层为桩端持力层。
2、先张法预应力管桩的质量检测
2.1 静载检测
该商住楼桩基工程,共做了静载检测十六组,其中五组为试桩检测。要求加载到极限破坏,找出桩的极限承载力。工程桩检测做了11组,要求加载至1800 kN即停止。整个抽检数符合规范要求。检测方法采用:试验加载反力装置,加载由油压千斤顶进行,反力由压重平台及配重提供。沉降量由5cm 的百分表测量, 荷载由油压表测量。各检测桩采用分级加载,定时观测,根据绘出的Q—S 曲线和S—lgt曲线看,当试桩加载至第10级,1800kN 时沉降量稳定,曲线平缓,继续加载第11 级时,曲线突变、下滑,说明5组试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为1800 kN,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900kN。设计方案符合实际地质情况。11组工程桩检测结果,当加载至1800 kN时绘出的Q—S 曲线, S—lgt曲线属平缓型,说明工程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不小于1800kN,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900 kN。完全满足设计规范标准。
2.2 桩体低应变动测
该楼低应变动测采用KP1600 型多功能动测分析系统,38B235 型加速传感器, 室内资料采用FOUNOER586 微型计算机进行,共检测113根桩。以实测波形及有关资料分析,其中I类桩110根,占总检测桩数的97.3%。II类桩3根, 占总检测桩数的2.7%,检测结果桩身完整度符合规范要求。
3、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工艺
3.1 静压桩机选择:根据设计荷截和地质报告情况,配足额定重量,该工程选用ZYB700C液压静力沉桩,最大压桩力7000KN,压桩速度2.6-5.9m/min。
3.2 施工程序: 测量定位桩机就位复核桩位起吊插桩压桩接桩再静压沉桩送桩终止压桩桩质量检验切割桩头填充管桩内的细石混凝土。
3.3 管桩的施压:
(1)正式施工前必须先压2 根试验桩,以确定其贯入度及桩长并校验压桩设备,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是否符合要求。
(2)压桩的顺序应根据场地的地形,地质桩基的设计布置密集程度以及压桩机移动方便等因素来决定。
由于本桩基工程建筑面积大且桩数较多, 将基桩分为三段压桩,再各段范围内分别进行。对于多桩台,压桩顺序由中央向两边或从中心向外施压,不得逆方向进行。由于本工程地面层均为回填土,在桩基施工时,应避免沿单方向进行, 以免地基向一边积压,造成压入深度不一,地基挤密程度不均。
(3)压桩机的安装,必须按有关程序或说明书进行。压桩机的配重应平平衡配置于平台上。压桩机就位时应对准桩位,启动平台支腿油缸,校正平台处于水平状态。
(4)启动门架支撑油缸,便门架作微倾15mm。以便吊插预制桩。
(5)起吊预制桩,先栓好吊装用的钢丝绳及索具,然后应用索具捆绑住桩上部约500mm 处,启动机器起吊预制桩,使桩尖垂直对准桩位中心,缓缓放下插入土中。恢复门架在桩顶扣好桩帽可卸去索具桩帽与村周边应有5-10mm 的间隙,桩帽与桩顶之间应有相适应的衬垫,一般应采用木板,其厚度为100mm 左右。
(6)稳桩和压桩:当桩尖插入桩位扣好桩帽后,微微启动压桩油缸,当桩入土至500mm 时,再次校正的垂直度和平台的水平度,保证桩的纵横双向重直偏差不得超过0.5%,然后启动压桩油缸,把桩徐徐压下控制施压速度,一般不宜超过2m/min。
(7)压桩应连续进行,同一根桩的中间间歇时间不宜超过半小时。
(8)稳压:当压桩力已达到两倍设计荷载或桩端已达持力层时,应随即进行稳压。当桩长小于15m 或粘性土为持力层时应取略大于1.65倍设计荷载作为最后稳压力,并稳压不少于5次,每次1min;当桩长大于15m 或密砂土为持力层时,应取1.65 倍设计荷载作为最后稳压力,并稳压不少于3次,每次1min,并测定其最后三次稳压时的贯入度。
(9)压桩施工时,应有专人并配备自动记录设备做好施工记录,开始压桩时应记录桩每沉下1m 油压表压力值,当下沉至设计标高或两倍于设计荷载时, 应记录最后三次稳压时的贯入度。
3.4 管桩的接桩和切割
(1)桩头应与管桩围焊封闭, 焊缝厚度6mm,焊好后的桩接头应自然冷却后方可继续施压。自然冷却时间不宜少于8min,严禁用水冷却或焊好后即打,以免焊缝接口变脆而被打裂。
(2)接桩时,其未入土部分桩段的桩头宜高出地面0.5~1.0m。
(3)管桩对接前,上下端板表应用铁刷子刷干净,坡口处应刷至露出金属光泽。焊接时先在坡口周围上对称点焊4-6 点, 待上下桩节固定后拆除导向箍再分层施工焊,施焊由两个焊工对称进行。焊接层数不得少于两层,内层焊必须清理干净后方能施工焊外一层,内外层焊位置应错开,焊缝要饱满连续。
(4)截桩:现场共有125 根桩需截桩,采用锯桩器截割,严禁用大锤横向敲击或强行扳拉截桩。
3.5 质量检验与试验
(1)施工时必须对每根桩做好记录,内容包括桩位编号图、每根桩的压桩记录、桩的节数、每节长度最后稳压时的贯入度提交有关部门检查及验收。
(2)对施工完毕的桩,根据有关规定进行检测,其中基桩坚向抗压静载试验,共检测5 根桩,综合评定,桩极限承载力Qu≥3600KN;基桩反射波法检测,抽取149 根进行试验,检测结果为本工程桩身检测完好,判定均为Ⅰ类。
4、管桩施工常见施工质量问题的预防措施
4.1 桩身断裂
(1) 对桩身质量进行全面检查, 测量管桩的外径、壁厚、桩身弯曲度等有关尺寸, 并详细记录, 发现桩身弯曲超过规定或桩尖不在桩纵轴线上的不宜使用。桩的堆放、吊运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2) 在稳桩过程中如发现桩不垂直应及时纠正, 桩压入一定深度发生严重倾斜时, 不宜采用移架方法来校正。接桩时要保证上下两节桩在同一轴线上, 接头处应严格按照规程操作。
(3) 施工前应对桩位下的障碍物进行清理, 必要时对每个桩位用钎探了解。
(4) 应保证施工场地平整坚实, 有排水措施, 在机台行走或施压过程中保持机身平稳不晃动。
4.2 桩顶位移
(1) 施工前应对桩位下的障碍物进行清理, 对桩构件要进行检查, 发现桩身弯曲超过规定或桩尖不在桩纵轴线上的不宜使用。
(2) 在稳桩过程中, 如发现桩不垂直应及时纠正, 接桩时要保证上下两节桩在同一轴线上, 接头处应严格按照规程操作。
(3) 采用井点降水、盲沟等降水或排水措施。
(4) 沉桩期间不得开挖基坑, 沉桩完毕后相隔适当时间方可开挖, 相隔时间应视具体地质情况、基坑开挖深度、面积、桩的密集程度及孔隙水压力消散情况来确定。
4.3 沉桩达不到设计深度
发生管桩沉不下去时, 应详细查明工程地质情况, 正确选择持力层或标高, 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及压桩顺序, 冷静分析原因, 找出对策才能继续施工。
5、结束语
该商住楼桩基工程施工总体比较顺利,通过检测,桩基的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97%,从成本上算比灌注桩节省投资35%左右,工期是灌注桩的50%左右,它是在复杂地基土中进行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一个成功案例。
参考文献
[1]毛鹤琴主编.土木工程施工(第2版).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7
篇4
关键词 能力本位;工商管理;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143-02
1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企业成为市场活动的主体,面对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管理日益成为决定工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与此相适应,企业对管理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既需要精通各管理职能领域业务的专门人才,更需要驾驭企业全局的综合型管理人才。这就要求高等管理教育必须塑造既掌握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具备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广博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的全面管理者。
传统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现行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下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已经不能够满足以上能力和素质要求,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情况势必制约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
2 “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的提出
传统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与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差距,这种人才培养的差距势必制约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并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针对这种人才培养差距,亟需开展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课程建设,在此称为“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该课程建设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教学研究项目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采用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将能力与素质培养引入教学,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创新等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3 “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
“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类课程建设突破以往的“理论本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内容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培养专业教师。
教学内容改革
1)开展教学内容的整合。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为以理论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每门课程都力求很完整、很系统,理论性强。这样就导致课程之间存在较多的重复内容,课时总量膨胀,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很少,难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通过对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分析研究,先按照课程性质将课程分为经济类、管理类、财务类和专业方向类四大课程类别,其中经济类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土地经济学等;管理类课程包括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财务类课程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资本运营等;专业方向课程按照不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侧重点进行划分,笔者所在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专业方向,所以该部分课程包括房地产制度与法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概论、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概论六门课程。同类课程间如果存在内容交叉现象,以内容交叉的教学内容为研究对象,按照培养目标、学生特点和教学进度安排,重新界定该部分教学内容的归属课程,消除重复讲解的现象。
2)以工作要求为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课程,具体表现为:对实际工作进行分析,将工作分解为多项核心,确定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能力与知识的对应关系,将教学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安排,形成有助于人才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内容。接下来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说明如何以工作要求为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应该:
①能够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可以分解为市场调研、市场定位和经营策划工作等经营问题,这些工作需要学生掌握经济学中的需求理论;
②能够参与市场经济的研究工作,需要学生掌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和思维能力;
③能够自主创业,需要学生掌握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分配理论,并具备创业意识和正确的创业观。通过以上分析,确定出包含理论讲解和能力培养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1)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因循守旧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今后工作中需要的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理论教学中引入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的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和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采用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所谓科学性,指并非毫无根据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改革而改革,使改革流于形式,而是通过具体的分析研究实践,为每门课程的每个教学环节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果只适合传统的理论讲授法,就依旧采用该方法),确保教学效果。所谓实用性,指要考虑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因为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差异和授课教师的自身素质都会对教学方法的实际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在具体的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确保教学方法的实用性。
2)完善教学手段。加强对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比赛不同级别的多媒体课件大赛。
建立“课内+课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内实践教学除了采用常用的实习、课程设计等形式,还可以引入先进的ERP沙盘模拟实验教学环节。ERP沙盘模拟作为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是继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之后的一种重大的教学创新。借助ERP沙盘模拟,可以强化学生的管理知识、训练管理技能、管理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外实践教学除了常规开展形式以外,还可以以协会和学生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笔者所在学校的ERP沙盘模拟协会于2009年成立,至今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管理知识、管理技能的培训和实际模拟经营的演练,由协会推选的团队在“用友杯”全国大学生模拟经营大赛中取得了省级三等奖的好成绩。协会的建设丰富了全校学生的课余生活,完善全校学生的知识体系,营造了课外育人的良好环境。其次,咨询顾问、企业策划等兴趣小组以现实的企业经营问题为案例,为企业经营献计献策,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受到学生和企业的广泛好评。
4 总结
“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在培养模式方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直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扩大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彤彤.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探索[J].商业会计,2014(10).
[2]郭明珠,王刚.高职院校多元化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构建[J].出国与就业.2012(2).
篇5
地方工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层面,是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建设需求建立的,一般是指省、市政府为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而投资建设的地方工科院校或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院校。和国家高等学校相比,地方工科院校更侧重于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其人才培养应当贴近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行业需要,以培养出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工商管理专业主要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它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叉科学。该专业知识范围较广,学生所学课程也较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按大类招生和培养是近年来一些高校采取的新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在这种招生方式下,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专业大类招生。考生填报志愿时,直接填报该大类名称即可。通过该方式录取的学生在本科阶段用前1年半到2年的时间统一学习基础课,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1工商管理大类招生的必要性
工商管理按大类招生培养,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培养的学生具备“宽、专、交”的能力,即培养具备宽口径、厚基础、对专业学习深入了解的交叉复合型的人才。工商管理大类招生有以下益处:一是对学生有益,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考生填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学科和专业设置比较细,大体上分为11个学科,71个专业门类,几百个专业。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很多考生并不能准确了解各个专业的内涵。因此,在具体选择专业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实行大类招生就可以避免这种盲目性,而学生入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逐渐了解大学、学科、专业,不断地寻找和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全面了解和认识自己,再选择学习和发展方向,这样更符合学生利益。因此,通过延迟专业选择时间,从而能够更加相对准确地预测和了解毕业时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专业的选择能够更加适合社会需求。二是有利于扩展学生的就业空间,大类招生的前2年,学生学习共同的专业基础课,后2年学习专业课。这样就为学生建立起了一个学科发展平台,使学生能够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避免学生因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导致知识面狭窄。
2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当前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体系来看,整个课程教学体系反映为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表现为: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知识面相对较窄,缺乏创新精神。
(2)培养的学生“专业不专”。工商管理专业是按照一级学科设置的本科专业,在培养上必然要求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但这容易使学生的知识学习不够深入,产生对每个方向的知识都有所了解但又都不精的问题,很容易导致专业学习没有侧重,从而造成“专业不专”的问题,这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存在一定影响。
(3)从教学安排来看,实践课程不足,学生动手应用能力比较差。现有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虽有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由于时间短、资源少,难免使课程流于形式。为了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应该把培养基础知识扎实、适应面宽、一专多能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为此,新的课程体系应该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实际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尽快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大类培养的方法
(1)依据地方建设需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地方高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当地,毕业后也为该地区科技、生产、经济建设服务。大多数地方工科院校是地方政府根据该地区经济建设需求建立的,为此,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应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来着力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从地方的实际需要出发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将工商管理专业大类培养目标定位于满足多个岗位的专门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专业课程设置不能过细、过专、过窄,在抓必修课的同时,重视选修课的设置。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大类培养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做人、做事、做学问同步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宽口径)工程应用人才,富有求实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比如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工商管理大类招生中,市场营销专业在培养学生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依托“大土木”专业,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房地产及建筑材料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在建筑企业、房地产企业、建材企业等方面从事市场营销及相关工作[1-2]。
(2)对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加强技术基础课教学,合理增加选修课比例,不断促进学科的交叉渗透,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比如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工商管理大类招生中,工商管理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式设计,分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工商管理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模块,具体可以归纳为下列课程群:思想政治理论类通识类教育课程群、理论基础课课程群、专业课程课程群实践、创新及课外课程群。在专业课程群中,有体现工商管理大类特点的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群和反映工商管理专业特点的专业课程群。在这一课程群的设置时,充分体现了经、管、法课程及建筑业特色课程的兼顾。工商管理大类课程群主要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财务管理、会计学原理、市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土木工程概论、技术经济学、建筑概论、金融学等课程。其中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中必修课中增加了土木工程概论、建筑概论。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中选修课增加了建设法规、工程造价、管理决策模拟、工程项目管、房地产营销。#p#分页标题#e#
篇6
适用学科为:
1、经济学门类的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统计学、数量经济学二级学科、专业;
2、管理学门类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中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二级学科、专业;
篇7
【关键词】行业背景;高校特色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
特色是现代高校竞争中占据先机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之后,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高校要明确自身定位,突破同质化倾向,形成特色的办学理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的提升,大学需要根据自身的特殊优势,提高专业的特色水平,形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确保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经管类院校中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未能突出高校特色。因此,文章主要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行业背景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推动高校特色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
一、高校特色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人才培养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主要是根据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教学计划为基础,但是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方面存在“大一统”的现象,培养目标不明确,定位存在偏差,缺乏特色,没有结合高校的优势。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偏差不但浪费了教育资源,且导致人才培养出现问题,使得学生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从而导致就业难现象的产生。
2.课程设置不合理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因此高校人才培养中强调多学科交叉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结构扎实。但是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发现存在多而杂、侧重点不突出的现象。同时,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缺乏行业背景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使得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
3.教学方法简单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并有效解决。但是在调查中发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多在毕业之后就直接进入学校进行授课,没有实践经验,在教学时无法融入自身的体验,导致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强。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仍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对学习的积极性下降,缺乏动手能力。而工商管理岗位需求的是能够实际解决问题的人才,无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会限制其未来的发展。
4.实践活动过于形式化
实践教学活动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中都安排了相应的实践环节,且校内开设了实验室、实训课程以及校外的暑假时间、毕业实习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实习场所不固定,多数学生都是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实习的内容较为简单,只能了解到一些简单的运作流程,对未来工作的帮助不大。学生的实习报告也相对简单,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与评价制度,难以对实践活动的质量进行科学评价。
二、行业背景下高校特色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途径
1.明确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学科建设的目标
学科建设目标基本上奠定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定位,同一所学校对于不同学生的人才培养也有不同的目标。在行业背景下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需要根据高校自身的优势以及专业特色,确定教学目标,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尤其是要充分凸显人才培养的综合性与个性化。明确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系统掌握工商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技能,熟悉行业背景、生产运作流程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2.优化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行业中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各种单位的用人倾向,调整现有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设置的行业特色,优化理论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以及技能课程的课时。应当重点加强两方面课程设置:一方面是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建设,结合行业特色并以实践活动为指导,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方法以及情境的研究,尤其需要重视结合行业背景的环境特征,不断吸收各种研究的经验与成果,注重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经验,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传统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另一方面需要重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由课程教师、实践导师以及企业共同合作进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练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印象。同时,还可以通过创办学校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校期间进行模拟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对于其教学质量具有直接影响,为了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可以从企业引进相应的人才,在合作企业中寻找管理人才来进行授课,或是聘请专家开展座谈会,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辅导授课,从而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同时,可以让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或是外出深造,了解行业需求,从而提高行业特色。
4.构建特色的实践缓解
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学校可以利用合作企业的优势,通过举办相应的模拟管理比赛,例如策划营销、管理决策等比赛,让学生通过竞争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并突出行业特点。目前国内外经管院校在实践活动中多使用了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演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利用假期进行实习,从而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能够在实习活动中应用到所学的知识,能够生化理论知识,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较好,还能与合作企业经定向就业,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或是参与各种课题研究,在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座谈会议,让管理专业人员或是企业家来讲述自身的经验,改变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交流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高校也要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效率。
结束语
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需要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结合高校以及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为行业输出更多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行业背景下高校特色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中,需要将行业特色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行业意识,从而为行业发展输送人才。还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改进,提高教学效率,凸显专业特色,这样才能够发挥高校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朱亚兵,王丽娜.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普通财经类院校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1)
[2]杨艳.浅谈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1)
篇8
关键词:项目管理;研究性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11)06-0116-04
一、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为目标,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掌握和应用知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研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比,研究性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
二、“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
1.“项目管理”课程的主要特点及其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意义
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科交叉及应用广泛的课程,涉及管理学、技术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财务金融、采购供应以及法律、环境和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包括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等9大跨学科知识体系。因此,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与综合性。从“项目管理”课程的这一特点可知,现实的项目管理世界具有众多的纷繁复杂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各行各业具有各种各样实际的项目管理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项目管理”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学习有关事实和概念的陈述性知识(what)的知识,而且强调对有关技能和方法的程序性知识(how)和有关自我认知及策略的元认知知识的学习,注重“项目管理”课程合理知识结构的建构和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项目管理”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不仅是对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全面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其它课程教学效果和实践环节顺利开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1)确立通过研究性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项目管理”课程的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在较好地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基础上,在学习过程中要提高其个人自我发展与团队合作创新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地综合运用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理论、方法及技能,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丰富情感,培养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创新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团队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以期做到“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
(2)精选和应用以问题为导向、规范先进和新颖的教学内容。由于“项目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科交叉及应用广泛的特点,而且项目管理过程本身具有独特性和环境的不确定性,确实存在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因此,在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时,主张以如何解决在现实的项目管理各个环节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为导向,与时俱进,精选和应用国内外项目管理规范先进的教材和新颖切实的案例与教学资源,开阔其项目管理的视野,启迪其项目管理的创新意识,以期促使学生在构建其对于项目管理的知识和方法体系,以及对实际项目管理问题的思考、讨论和解决过程中不断地塑造自我发展和创新的优良品质。
(3)精心构建和实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和研究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基于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和特点,为达到“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目标,实现教师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研究性学习,我们着重从课前、课中、 课后及激励机制四个环节与教师和学生两条主线具体构建“项目管理”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2-5]。
1)在课前环节,教师要努力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选用高质量的教材,需查阅大量的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研究文献和资料,以增加课堂讲课内容的信息量,精心备课。同时,教师自己要做好项目管理专业研究,洞悉学科前沿,进行长期的科研和教学积累和准备。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课程预习、相关基础知识的复习等课前准备工作。
2)在课中环节,教师要进行有研究启发性的讲课和组织课堂问题研讨。除了应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进行引导式、启发式的案例分析,还注重探究式、对话式、参与式的问题探讨式教学,注重项目管理前沿知识和现实情况的介绍,引导学生对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努力解决。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呈现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至关重要。分析、讨论问题的过程是激发学生智慧潜能、学会发现、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策略,为学生解决其它问题提供了借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在适当时机向学生展示自己与课程相关的科研成果和研究经历,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对学生来说,则主要是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分享成果。
为了使研究性教学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对教师和学生建立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于教师而言, 研究性教学相对传统教学, 对教师专业水平和授课能力要求较高,工作量较大,因此学校要有一套鼓励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激励机制,从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鼓励。对于学生而言,要改变过去以期末卷面成绩确定课程成绩的评价体系,不再以期末一考定高低,学生成绩的评定不仅要考虑其课程结束时的卷面考试成绩,还要加大权重去综合考虑学生课堂的参与表现情况、平时作业、课程论文(课题报告)的成绩。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课程成绩的高低,不仅要学好书本上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勤于思考,自主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对于教师而言,要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就要综合考虑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以及通过课程研究性教学对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创新意识增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4)创建以学生自我发展为中心、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开放性的教学环境。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一些内容没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展开,因此,为了有效地拓展课外学习、研究和交流的空间,我们充分重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教学课件、电子教材、实用软件、网络资料查询、网上练习、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试题等外部资源,并通过网络进行师生交流和问题探讨,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为学生课外研究交流提供了平台。由此,使研究性教学走出教室,突破教材,进而增强其开放性。基于网络环境的“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活动方式及其组织形式见图3。此外,我们还将“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拓展到项目管理技能训练、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以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学生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及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和实践环节之中,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我锻炼的过程中,主动应用“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为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而自我完善和发展。
图3 “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
活动方式及其组织形式三、“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效果及其存在问题
1 效果
经过近几年“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培养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许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现实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管理问题,并撰写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他们还积极参加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校级科研创新项目;有的学生还积极踊跃地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委员会举办的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举办的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共青团江苏省委、省科技协会等举办的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举办的省文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竞赛等国家级、省部级的各类竞赛活动,并获得了许多的奖励。
2 存在问题
(1)学生学习自主性参差不齐。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自主性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强,勤于思考,认真钻研,很快融入到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中。不仅课堂上活跃,积极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和讨论,而且能够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出色地完成课程论文。但有的学生更习惯于接受填鸭式的教学,对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缺乏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性较差,对于开展课题研究以及课程论文的完成敷衍了事。
(2)学生的理论素养与研究性教学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尽管学生先前大多学习过“管理运筹学”、“技术经济学”,对“项目管理”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有了一些了解。但一些学生的理论基础不够扎实,运用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项目管理问题的能力有时难以适应研究性教学的需要。此外,由于本科生前期知识储备不足,特别是缺乏科学研究系统性的训练,科学研究过程中观点归纳和规范写作的基础性训练欠缺,导致课题研究和课程论文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一些学生提交的课程论文逻辑推理较差,思想深度不够,形式不规范,内容不充分。
(3)研究性教学的手段和目标与系统化的教学要求之间可能产生错位。研究性教学较为强调某些知识点的深入剖析和探讨,常采用专题讨论、案例教学等手段,围绕某些重要知识点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往往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6];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一些研究性质的内容,比如项目管理前沿问题介绍、一些研究成果的介绍、课程论文汇报等,占用了原有计划的上课时间,使得教学课时分配较为紧张。因此,成功开展“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必须在保证教学内容系统性基础上突出重要知识点的研究性、合理分配教学学时。
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科交叉及应用广泛的课程。遵循研究性教学的特点和主要思想,以“项目管理”课程的主要特点为依据,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精选、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教学环境的创建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掌握研究方法,培养研究精神,激励研究热情。由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具有主动性、探索性,其问题的解决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在研究过程中经验的积累会有助于学生解决更深、更难的问题,这样的良性循环会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甘大力.工商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煤炭高等教育,2010,增刊:30-34.
[2] 吴智宏,彭斌贝[HT6][SX)],石金和.工商管理专业房地产方向主干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与策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133-136.
[3] 赵洪江,马永开.投资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构建及存在的问题[J].现代教育技术, 2010年专刊: 48-50.
[4] 李敏,陈兴文,张俊星.信息处理系列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 2010,(8):80-82.
[5] 张斌.会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理论框架与经验证据[J].教育与现代化,2010 ,(6):45-48.
[6] 马风华.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国际金融”教学中的运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01-102.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Project Management”GAN Da-li
(School of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China)
篇9
>>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及规避措施分析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及防范策略 浅析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与防范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及其防范措施思考 浅谈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现状及对策 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及其风险防范对策分析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模式分析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问题研究 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及规避 浅谈我国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及对策研究 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及防范 浅析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 浅析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 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现状与对策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 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及对策研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分析及防范策略 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分析及风险防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2.14
[2]道格拉斯・布朗,斯考特・威尔森著,夏翔等译.企业外包手册[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赵航.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及其防范[J].企业经济,2011.7
[4]缪小明,郑楠.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及其规避措施探析[J].软科学,2005.19(2)
[5]苟坤.基于竞争战略的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策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5
[6]华瑶.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动因及风险规避策略浅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1.2
篇10
课程体系建设是社会需求与高校教育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根据高校教育培养目标,应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本文在介绍我国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发展现状和当前高校在课程体系差异性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的设置与调整,阐述学校如何根据市场需求以及自身的资源情况,确立专业方向特色,进行专业方向课程体系设置,构建“4个平台+4个模块”的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建设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入改革,项目管理受到普遍关注,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逐步发展。从管理技术、工具和方法的角度来讲,项目管理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项目管理人才供不应求,被《时代》杂志评为二十一世纪最具前景的“黄金职业”。应用型项目管理人才实乃当今社会的一大需求热点。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每年都有大批项目启动,项目涉及领域广泛,涵盖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国防等。而目前我国从事项目管理的人员,多数是凭感觉和悟性在摸索一些项目管理的有效方法,真正拥有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人才只占极少数。因此,项目管理人才奇缺。目前北京城市学院经济管理学部的工商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正是适应这种需求而设立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教育深入教学环节的核心,因此,有必要建立项目管理课程统一的课程体系。况且,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化的条件下,课程体系建设也需要具有主动的市场适应性与灵活性,这些都为课程体系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1]。基于应用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视角,探索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建设,尝试构建应用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以及现实意义。
二、应用型本科项目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按照国家对高等院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要求,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和项目管理专业的实际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工作[2]。
(一)课程性质
项目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集成了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管理理论、方法和规律,涵盖了法律法规、管理科学、技术经济等很多学科的理论知识。项目管理研究目的是使项目在进度、质量、成本等“铁三角约束”下取得最佳功效。项目管理是应用型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强化实际应用。[3]
(二)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安排的最终依据。基于培养应用型项目管理人才的眼光探索课程体系建设,结合实际应用项目,着重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意识、兴趣与能力,与国家要求的项目管理人才执业资格相对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4],这是培养目标确立的基准点。北京城市学院秉承开放式的教学理念,在引进国际优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传递最先进的国际化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专业培养中突出案例教学联系社会实践,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北京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培养学生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基础,在熟悉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前提下,理解项目管理的“九五至尊”,即九大知识领域、五大过程组,掌握项目管理的要点及关键,能够平衡进度、成本、质量的“铁三角约束”,培养学生在现有的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创造价值最大化的意识和能力,掌握项目管理实践的硬技能———如WBS、RBS等,熟练运用策划、评估、实施、运行、收尾等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风险识别与应对,能够进行项目变更和快速调整,提升项目管理的综合驾驭能力,能够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等从事项目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中高级项目管理人才。
(三)我国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发展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项目管理专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项目管理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却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尤其是我国项目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起步比较晚。中央财经大学在2004年首次进行了项目管理本科培养试点建设,开始设立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进行项目管理本科招生,这是我国高等院校首次在本科阶段开设“项目管理”本科专业。截止2015年共有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辽宁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7所高校设立项目管理本科专业。然而他们基于学校特色,出于对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不同培养方向,将项目管理专业归属于不同的二级学院。其中中央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和山西财经大学设立在管理科学和工程学院,上海财经大学设立在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大学设立在经济学院,内蒙古财经大学设立在会计学院,云南财经大学设立在国际工商学院。从这些院校所开设的课程来看,都是侧重于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领域,即整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以及采购管理。国内除了以上开设项目管理专业的7所院校,还有其他土建类、电子信息类、财经类、管理学类相近学科门类的14所院校,包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HND项目、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贵州师范大学、湖北经济学院、上海大学ACCA国际项目、山东农业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天水师范学院、武汉工商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等。[5]
(四)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项目管理培养涉及项目管理领域的,能进行项目决策,有效组织、管理和实施项目实践全过程的复合型中高级管理人才。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体现“模块化”的项目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和行业的最新理念,即以项目实践为主线,采用“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首先,平台中的课程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共同知识,涵盖公共基础、专业基础等方面的知识,反映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另外,模块是由多个相互独立的专业模块课程组成的,按照项目的生产服务过程和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知识模块来设置课程,课程内容囊括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案例精讲、双向互动教学等,体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鉴于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质上是分别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要求而设计的一种能够较好地满足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结构。
三、应用型本科项目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一)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项目管理是一个完善的学科体系,广泛应用了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体系。项目管理的研究对象是项目,而项目是一次性的、不重复的,有各自专有的过程和结果,并且是未知的、不确定的。因此,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建设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向从事项目实践的应用方向拓展。结合行业及专业特征,进行项目管理课程体系的建设。[6]
(二)构建“四个平台+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
按照项目管理知识手册———PMBOK的导向,考虑涵盖整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以及采购管理的九大知识体系,按照应用型本科项目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构建由“四个平台+四个模块”构成的应用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第一平台为公共基础模块,主要包括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模块、公共选修模块等三大模块。一是通识教育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育课、外语课等;二是学科基础模块,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检索及应用、形式与政策等;三是公共选修模块,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课、文化素质教育课、就业模拟实践课等类似的成长发展辅导课程,以及社会调查与实践类似的公共能力培训课程等。第二个平台为学科专业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基础模块、跨学科选修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等三大模块。一是专业基础模块,包括高等数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二是跨学科选修模块,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管理运筹学等;三是专业拓展模块,包括电子商务、沟通与谈判、商务应用写作等。第三个平台为专业综合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必选模块、课程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等三大模块。一是专业必修模块,包括项目管理导论、项目计划与控制、项目进度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融资与风险管理等;二是课程实践模块,包括项目管理案例分析等类似的课程;三是专业实践模块,包括专业导论、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等。第四个平台为课外活动模块,主要包括课外科技活动模块、校园文化活动模块、社会实践活动模块等三个模块。
四、结语
课程体系的建设成效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并逐步完善,从而形成一套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城市学院应结合自身学校特色,从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求以及信息技术、互联网等高科技快速发展的现实出发,进而发挥已有学科的专业优势,将新开设的项目管理专业方向作为新的专业生长点,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还可以使新设的项目管理专业方向和原有方向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设备等资源上实现共享。加强应用型本科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提高项目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从基础做起,从教学和学生的需要做起。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常金明 霍晓荣 崔燕 单位:北京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郭燕聂.本科专业建设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与探索-以广西大学为例[D].广西大学,2010(6):1.
[2]段春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建设实证研究———项目管理专业设置与建设的思路与实施[J].高校教育研究,2008(7):156.
[3]郭庆军,刘慧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7(3):85-87.
[4]贾晶.“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为导向[J].当代经济,2014(11):97-99.
- 上一篇: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区别
- 下一篇:旅游市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