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区别范文
时间:2024-04-19 16:18: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校本课程难点破解
当前,校本课程开发在众多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还是应当看到,校本课程始终面临着一些重要的、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得到破解,校本课程工作在现有基础上再次实现跨越,并面向更广大的地区全面展开,就会产生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如果着重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校本课程建设一定会有更加迅猛的发展。
一、 师范院校应当切实肩负校本课程课程责任
师范院校培养未来的教师,他们在师范院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自然会在成为教师之后,产生相应的教育教学方式手段,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并达到相应的教育教学目标。国家课程纲要颁布多年,关于三级课程的要求自不待言。但是师范院校对于三级课程的每一级的重视程度是否能够一致,还得打一个问号。尤其是对于校本课程,如果在师范院校没有得到重视,那么更加难以在学校去进行研究开发。为什么?首先,校本课程区别于国家课程的重要一点是,它是需要学校组织教师自行研究开发的。长期以来,我国教师习惯于拿设计完整的国家课程直接进行教学,他们不是课程设计的参与者,而只是实施者。他们往往可能去研究教材这样设计的好处在哪里,研究如何更好地实施教材以达到教学效益最大化。但是他们不必去研究如何改变国家课程,不必去研究自身如何设计课程。那么,如果我们师范院校培养的只是熟悉了教材教法的学生,只是熟悉了某一门国家课程的学生,那么这些学生在未来也只能以“用自己的方式爱你”。对于自行研究开发校本课程,他们一定有着强烈的不适应性,从内心讲,可能是排斥的。其次,师范院校重要的不仅仅是教给了学生什么知识或技能,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可以说,在学生最初教育思想的建构中,校本课程所蕴含的教育思想、理念不可能直接占有重要的位置。他们接受的教育思想理应是最先进的,但是实际上在进入学校之后,其思想可能还跟不上已经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有所认识的教师们。
在基层学校,校长、老师们自觉探索和实践校本课程,形成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实践案例。广大教育专家、学者在对学校实践进行学术引领的同时,也深入学校一线,汲取实践中带来的丰富营养,撰写出一批关于校本课程的论著。师范院校完全可以实行“拿来主义”,认真遴选可以充当校本课程教学教材的著作。
几乎每所师范院校也都拥有着自己的实践基地――基层学校,这是研究校本课程的主阵地。完全可以通过对本地区学校的校本课程实践进行研究,形成更加有针对性的校本课程教学资源。这样,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已经接触了解到本地区一些优秀的校本课程案例,这对于他们今后开展校本课程教学,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等等具有更加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校本课程虽然具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是《国家课程设置标准》早已经明确了它所占的比重较小。因此,师范院校鉴于本校课程设置的种种考虑,既可以将其单独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也可以将其与其他课程进行有机地融合。总之,达到开设课程的目的,使学生跟学习其他课程一样,对为何研发校本课程和如何研发校本课程具备一定的认识,远远要大于一无所知。
目前,一批优质学校已经迈向教育改革深水区,进行以学生为本,面向每一个学生个体的课程改革探索。但是,我们打开一些地市的教育网站,也能发现关于校本课程的文件、工作通知在一学年数百个文件、通知中几乎不能寻找到踪影,可见地方教育部门对《地方课程管理指南》等文件精神没有吃透,贯彻落实没有到位,所做的相关工作微乎其微,三级课程仍旧体现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态势。
《地方课程管理指南》指出,地方教育部门制定本地区课程方案时,要将校本课程的实施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做出整体规划,坚持分类指导”,“努力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空间和条件”……“要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和优化各种课程资源,加强基地建设”……“要利用典型,对学校进行指导”。
按照上述要求,部分教育部门在顶层设计、服务指导、基地建设、学习典型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还不够。
没有校本课程的顶层设计,自然就没有对整个地区课程资源的综合分析;没有顶层设计,自然就没有校本课程实施的政策扶持、师资调整、资源协调等等;没有服务指导,只能造成本地各学校依靠自身有限力量,各自为战,也必然注定了要走不少弯路,才能艰难地完成一些探索;没有进行基地建设,各学校课程特色就不能彰显,效应就无法扩大;不组织学习典型,就无法在本地区形成大家都来搞好三级课程建设的热潮。
下面就几个常见的基本问题,谈谈笔者对地方教育部门如何推动校本课程建设的粗浅认识。
1. 校本课程的具体开设时间。国家课程必须开齐开足,不得挤占,这是我们都清楚的基本要求。但事实上有很多学校在实施校本课程时,并没有依法办学,有的从国家课程课时里每节课拿走5分钟,凑出校本课程时间;有的地区地方课程为了完成“某某进课程”的任务,把法制、京剧、安全、心理健康等等一股脑儿塞进来,使得校本课程的时间基本失去,学校转而被迫挤占国家课程时间。地方教育部门应当将校本课程时间与地方课程时间进行统整,在保证不挤占国家课程的前提下,给予校本课程实施的“空间和条件”。
2. 校本课程审议制度。《地方课程指南》提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校本课程审议制度”,这一要求在很多地区还没有得到认真地贯彻落实。没有审议制度,校本课程从它诞生起就会落下病根: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地域文化是否有所融合,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是否借助了教师资源的优势,校本课程开发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选择等等,这些问题基层学校有没有解决?我们宁愿相信基层学校有这样的前瞻性和研究力。没有审议制度,我们就无从得知各类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是否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课程标准的下限没有规定好,就可能造成部分孩子学习会很吃力,产生畏难情绪;也可能造成部分孩子轻易达到教学目标,从而对课程重要性比较轻视。
篇2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 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校长、任课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决策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更能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促使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中学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江西省特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审美教育,提高现实生活中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是中学美术欣赏课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图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对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及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因素进行研究,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体现出江西省地区的特点,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教学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喜欢程度与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教师的主观意向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因为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弊端。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了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订美术欣赏课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美术欣赏课课程的自身特点,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美术欣赏课属于非考试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上特点为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陶瓷艺术驰名中外,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陶瓷源远流长,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国的建筑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其精髓不仅体现在大型的宫殿建筑和园林建筑上,徽派的民居建筑也毫不逊色。
景德镇陶瓷和徽派的民居建筑,两者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仔细探究,它们却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以装饰图案的内容而言,两者都有秩序井然的图案、花鸟虫鱼、神仙瑞兽,历史典故,虽借助的媒介不同,但生动的形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江西省地方资源的优势,把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引入课堂,并把两者的知识同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究和尝试。
开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欣赏课。通过图片和声像资料的欣赏,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本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特点,提高其审美素养,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美术欣赏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推动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构建
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都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创作者运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将物质材料同自己的审美追求进行统一整合的结果。鉴于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陶瓷和民居两种艺术形式蕴含美的元素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第一,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源远流长,使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教师的系统讲解,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同其他种类的陶瓷和民居建筑的区别。第二,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所用的材料和技艺,对两者所表现的纹饰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学生通过对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观赏和考察,拓展视野,丰富审美经验,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究的热情,增强其主人翁的自豪感。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基于每所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差异,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内容:
(1)两门古老的艺术——陶瓷和民居的发展历史与类别。
(2)江西省的陶艺和民居文化——景德镇陶瓷与徽派民居的特点。
(3)金、木、水、火、土——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中所用的材料和技艺。
(4)美丽的纹饰(一)——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植物形象。
(5)美丽的纹饰(二)——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动物形象。
(6)美丽的纹饰(三)——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人物形象。
(7)美丽的纹饰(四)——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纹饰内容表现的异同。
(8)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文学艺术。
(9)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书法艺术。
(10)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绘画艺术。
(11)感受陶艺和雕刻艺术——陶艺浮雕的实践(可同美术实践课相结合)。
篇3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管理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主要是通过实践逐步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质量,使我国的总体教育方针政策得以体现,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得以实现,这些需要借助真实的实践来支持。在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对领导与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也就是要提高科学的课程意识,在根本上了解校本课程以及对它的开发,加强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力度。
一、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
1.走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以及地方课程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它在学校教师集体智慧的开发下,对国家的课程与地方课程做了具体的实施,然后对全校学生的需求做出科学的评估,结合地方特色,并与当地的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一步结合,以学校的办学理念为出发点,对课程实施多样化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还有待于大家的努力,它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的新课程体系之一,是与基础教育互为利用与发展的,它是新课程计划中不能缺少的一项。我们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本土、实质为出发点,在开发的过程中,首先考虑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又对学生的特别需要进行考虑,然后发挥了本校的资源优势,它遵循多样性与可选择性的原则,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它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但是随着对它的开发与管理力度的加强,还会有更大的提高。
2.携手校本课程
不管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都要由学校进行实施,在实践中形成了学校课程。国家交给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权力,学校根据教师与学生的需要,以自身状况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课程开发,开发出了具有本土特色、有一定个性的校本课程,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亮点。
以下为校本课程开发包括的内容:一是学校环境的开发,在学校就应该处处营造一个体现育人意境的环境课程,学校每一片绿地、每一面墙壁都发挥其环境教育作用。二是课堂建设,前面已经提到,校本课程建设的核心就是校本课堂建设。无论是课程还是学科,这些概念,最终都将会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原因是学校的要求不同,加上参与的学生、教师也不一样,以至于发生的教学过程肯定有不一样的结果。校本建设的主阵地就是课堂建设。三是校本教材的建设,它需要在“实践―开发―反思―改进”中不断生成并完善。这也要求学校应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把最能发挥学生心智健康的过程发展并提炼出来。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策略
由于学校在对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力度,学生本身也存在着个体差异,致使校本课程的管理实施具有不平衡性,所以要在开发与管理中注重以下策略:
1.体验校本课程
我们平时要对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进行衡量,还要对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体验与感悟加以关注。在校本开发与管理中,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共同特征。针对不同的学生确定出不同的“最佳发展期”,根据同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共性特征进行统一的调整。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置过程中,在总体的设计上尽量做到符合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生理、心理的共同特征。
2.整合研究资源
如果要实现科学有效的教学,就必须做到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按国家所规定的课时来上课,那么就要求教师必须集中精力对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整合,把学生学情的评估、学习资源的利用与总体测试、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等有机结合,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必将带来教学实践的进步,课堂教学的效率来讲也一定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教师要做到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准备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提前设计,在课堂上提供交流的环境,课后运用于实际中,使校本课程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
3.初显课改成效
首先,做到对学校的教学进一步的推进改革。在课程改革中,必须与学校的实际相联系,而且能够被教师所接纳,这才显现出改革的实效。其次,在国家课程的转化中要以同年级的学科组为一单位来进行研究。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都是单兵作战,即使有学科教研活动,也很少会利用研究课程中的开发,把其当作转化所有学科教师的统一行为。
4.体现课程特色
校本课程建设的主线就是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与此同时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特色课程的建设。推行拓展型课程、环境型课程和自主型课程,这三大类典型的特色课程。其中拓展型课程,就是进一步的提高和加深国家课程;环境型课程,就是开设的活动性课程,基本从学生的整体素养这一角度出发。
篇4
【关键词】 校本课程;价值取向;开发原则
校本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目前,在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主观随意性、忽视过程性和功利主义的严重倾向。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价值取向。在开发过程中清除功利主义倾向、正确认识校本课程的“独立性”,注重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性。使校本课程开发满足学生需要,有利于学习和教学。
一、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校本课程就是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的宏观指导,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通过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课程专家的合作与交流自主研发的适合本校实际并能促进学校发展的课程。校本课程可以是对国家课程的改编,也可以是开发出新的课程;可以是学科课程,也可以是活动课程或综合实践课程。
1.以人为本。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之间在自然地理、历史传统和风土人情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同一区域内不同的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各个方面很大的差别。显然,国家课程在确保全体学生都能接受统一标准课程的同时却无法照顾到受不同地理历史文化影响的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地方课程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缺憾。立足于本土文化和学校实际自主研发的校本课程恰好能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这方面的不足,在促进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更好地实施的同时不仅彰显了学校自己的特色文化,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做到以人为本。
2.密切联系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今天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主导下多样化发展的社会,多样化的社会发展需要多样化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实践证明,多样化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学生特长的充分发展,有赖于富有特色的学校教育。今天的教育应该是使每个人的特长得到充分发展、潜能得到充分挖掘的教育。作为学生发展“跑道”的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它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模式,决定着富有个性特长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然而,那种统一的、单一的、标准化的国家课程作为一种普适性的课程显然在密切联系全体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满足学生多样化全面发展的需要方面是存在缺憾的。
3.促使教师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起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生活得更美好。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和人发展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的多样化,教育多样化的发展必然要求学校课程体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来说,不仅要密切地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更要能适合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要做到这一切,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最主要参与者,必然要在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中进行教育行动研究,持续的行动研究又一步步地促进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校本课程要实现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价值诉求,在其整个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一些原则。
1.满足学生需要,符合学生兴趣。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学生的需要,二是研究学生的兴趣。“学校没必要重复学生在校外已获得的教育经验,学校应将精力集中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育者就必须深入地研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并让学生和家长都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来,利用那些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世界的资源来开发校本课程,做到既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又利于彰显学校的特色文化。这样开发的校本课程,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课程,才是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
2.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通过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课程专家的合作与交流自主研发的适合本校实际并促进学校发展的课程。教师在整个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处在最为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行动研究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必需条件,并且贯穿于整个校本课程开发的动态过程之中。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需要而且必须是全体教师都积极参与。学校要给予每一位教师充分的课程自,尊重教师的主动精神,建立良好的机制激励教师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总之,教师是校本课程最主要的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没有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不可想象的。
3.有利于学习和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从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上来看,凡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都可以作为校本课程资源来开发,但是究竟哪些资源是最适合学校开发、最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的课程资源,还必须经过教育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筛选。利用教育哲学筛选的目的是过滤出那些对美好生活来说不可或缺的价值观,体现出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反映出教育追求的理想。通过教育心理学筛选的目的是要使课程符合特定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特定教师群体的教育教学现实水平相适应。
三、对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些建议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严谨的过程,因此,绝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学校随便规定一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外的“课”,或者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在校长或教师的主张下编制学生人手一册的“校本教材”。然而在实践领域,特别是在小学,存在着以上对校本课程严重的理解误区和操作失范,鉴于此,我们提出一些当前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1.消除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形态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学校教育有“课程”,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学校教育也是最容不得带有丝毫功利性的教育,然而当前一些中小学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很好地丰富学生的音乐教学,给学生带来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多种类型的、形式多样的音乐形式,可以大大地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但是,在具体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我们要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一、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遵循的原则
1.目标要明确
首先,要丰富整个学校的音乐形态和音乐文化建设,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进行音乐的教学和学生审美的培养、提高。其次,要更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让音乐的发展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另外,还要注意发扬本地区的地方特色的音乐,让民族的、精髓的、特色的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
2.内容要贴切,选材要新颖
在课程内容的选材上一定要符合本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一定要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行。例如,音乐课的选修部分,就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特点和学校的特点,进行舞蹈、吉他演奏等不同内容的选材。内容选材方面,一定要注意内容的贴切和新颖。
二、高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方面的偏差,认为课程开发就是要编写教材
新课改虽然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执行不到位的现象。由于没受过专门的培训,很多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重新编写教材。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完善,拿来别人优秀的东西为我所用,并不仅仅是重新编写教材这么简单。
2.出现了大量的师资浪费
由于政策传达的不到位和没有经过具体的培训指导,很多学校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安排了专门的师资队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实践。这样,课程是开发出来了,但是效果欠佳。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爱好来进行选材和编写的,这是个逐步摸索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3.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现阶段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专门的人员进行的调查、取材和编写,缺少了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决定校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不是编者想当然地进行音乐教材的编写,校本课程需要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的基础上开发。
三、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的措施
1.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需要整合资源
学校的校本资源在进行开发的时候大都比较零碎和分散,开发的内容有来自于学生的、学校的,还有来自于社会的。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时候必须对这些杂乱的资源进行统一的整合与开发。将这些零散的课程资源通过合理的编排之后,形成对学生有用的课程资源。老师可以通过课程与课程之间或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对比和合作,提炼出有效的课程资源。例如,学生在学习乐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发校本课程,比如以“钢琴精灵”“阿炳二胡”之类的课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音乐素质。
2.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需要教师积极转型
为什么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根据就是因材施教。教师可以自由地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以及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进行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没有统一的条条框框来规定,教师可以自由地进行发挥和施展,创作出适应本校学生发展的课程开发设计。教师能够自由地设计校本资源,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只有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和区别设计出来的校本课程资源才是最符合学生的校本资源。
3.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需要学生配合
学校要做好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这就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分数至上的学习”,积极地、全面地、多途径地开发自己。学生应该积极地参与到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兴趣,开发自己的潜能。
综上所述,本文从高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和开发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入手,进一步指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的具体措施。各个高中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学校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身心发展的需要,综合进行。
参考文献:
[1]邓乐璇.新课程改革下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中学教育,2009(2).
[2]夏敏.新疆少数民族音乐在校本课程运用中出现的问题.华章,2012(16).
篇6
关键词:校本课程 开发 实施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管理”政策的贯彻落实,我国中小学普遍面临着正式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开展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校“中华神韵”校本课程正在积极开发与实施。以下是“中华神韵”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方案。
一、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需要
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我校“中华神韵”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在对学生学习兴趣和需要进行调查、了解和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与学生的广泛接触和深入了解中,我们发现:当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已经不再局限于获得知识,更多的是追求综合素养的提高和品德修养;已经不再局限于课本内的现有知识,更多的是关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课外读物,知识范围更加广阔;已经不再局限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更多的是主动探求、发现和创造。因此,我校在“中华神韵”校本课程开发中,内容的设置旨在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校本课程教学资料的选择、整理
切合本地、本校和学生实际的选编课程资源是成功开发“中华神韵”校本课程的主要环节。
课程内容的开设,我们采用的是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首先围绕“中华神韵”大主题拟定一些小主题,然后向各年级学生发放征求意见表。我们确定的主题包括:中国神话传说故事、中华礼仪民俗、传统诗词歌赋、中华建筑、中华名人等。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年龄与知识结构的特点,在每个年级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如针对学生年龄小的特点,一年级确定的课程内容是《中国神话传说故事》;针对二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我们开设的课程名称为《蒙学百句》;针对三年级学生开始崇拜有力量的英雄人物,我们开设的是《中华名人》;四年级学生开始关注自我,思维能力也开始由抽象思维转向逻辑思维,这时最需要的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针对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五年级名为《中华饮食》,六年级开设的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名录》。总之,我校校本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校本课程编写的特点,即基础性、阶段性和自主性。所编写的校本教材的内容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和多元的信息资源,不仅满足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需求,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校本课程的组织开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是“中华神韵”校本课程开发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几点。
(一)拟定校本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校本课程的意义,各个年级开设不同的校本课程重在指明学生学习的方向,精选适合学生的、具有我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内容,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体会人物情感,提高自身修养,使学生多接触古典文化,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教学目标的制定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众所周知,各校校本课程的课时是有限的。那么,校本课程如何实施教学呢?校本课程的课程情况要求课程的教学方式不能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刻性,而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体现知识学习的兴趣性,同时教师也要当好学生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角色。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开设一些课堂活动,如“故事大王”评比大赛,课堂讨论、演讲,我的亲身体验,自我才艺展示等形式,让学生主动亮出自己优势。
(三)校本课程的保障措施
1.成立校本课程组织
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是需要校长、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其主要通过领导小组――校本课程教研组――教师――学生的多方合作,共同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在这一过程中,领导小组要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建立定期督导检查制度,并确立专人教师负责此项工作,定期与教学工作检查一起对学校执行校本课程的具体情况进行检查。
2.加强师资培训,稳定教师团队
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各学校应组织教师学习课程理论、校本课程实施指南,领会课程精神,提高理论水平,同时组织实验教师分析成功案例,提高实践水平。只有保持实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有计划地实施教师的管理培训工作,才能更好地提高课程管理水平。
四、恰当的校本课程评价方式的选择
“中华神韵”校本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制定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必要的。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理念,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显得至关重要。具体而言,我校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评价。
(一)校本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依据特定的评价标准,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校本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十分有利于校本课程自身的完善。我校教师制定了“中华神韵”校本课程评价表,不同年级评价内容有所区别。在每学期期末时,教师对所教年级校本课程进行课程评价,进一步总结经验,确定改进措施。
(二)学生学习评价
国家课程因其教学三维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有统一的要求,一般比较适宜采用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即通过学科考试检测学习结果,最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是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学生的品德修养与文学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因而比较适合采用问卷调查和信息反馈的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减去因考试而带来的负面心理压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备课新思维[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篇7
一、“交互式校本课程”的释义
“交互式校本课程”是由一系列“自主课堂”教学内容组成的,所以与普通校本课程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内容不是连贯的,而是分散在各个不同教学内容中的一个个知识点。另一个区别就是“交互式校本课程”是没有具体教材的,只有一个提纲,而课程的具体内容要由各个学习小组在开展“自主课堂”的过程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自行编写教材,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由教师制定提纲,学生编写教材的校本课程,这也是它被称作“‘交互式’校本课程”的原因。“交互式校本课程”在知识点上是分散的,但是统一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个学习方式。所以说,“交互式校本课程”是以“自主课堂”为载体,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形式,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为目的的一个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它以校本课程的形式,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系统化、常态化,使这种学习方法真正为体育教学服务,并为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交互式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定
“交互式校本课程”的教材,不是某一个运动项目的专辑,而是包含了各个项目精选内容的合辑。在选定“自主课堂”的内容时,应根据学校教师配置、学校场地器械情况、学生年级、学习能力的不同,由浅入深,设定初、中、高三个级别的学习内容。在三个级别的学习内容中,又包含了运动技术、运动理论知识、徒手练习、器械练习、个体练习、群体练习等各个不同类型的内容。而这些“自主课堂”所处的位置,可以是某一节课、某一个教学单元或者是某一个教学模块(图1)。根据中学生的时间、能力等影响因素,“自主课堂”学习以一个教学单元为单位比较合适,这样的一个教学单元应该包含了2~4节课,每一个学习小组只负责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自主课堂”教学,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也不会对教学进度产生大的影响。如果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已经比较强了,教师可以尝试设置一个模块的“自主课堂”,而这个模块的“自主课堂”应该由若干学习小组分别负责不同的内容,共同完成本模块“自主课堂”教学计划。
“自主课堂”教学内容由教师在学期初或是每一个模块教学开始之前确定下来,并将所选内容制成示意图,供各小组选择,以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图2展示结构示意图为例图,具体内容的选择可以根据情况自行设定)。
图1 自主课堂结构
三、“交互式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1.筹备阶段
(1)在学期初或某个模块学习之前,教师将本班学生分成3~5人为一学习小组,并选出组长,负责组织本组“自主课程”的开展。各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男女生比例都要均衡。
(2)各个小组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点选择本小组本学期要承担的“自主学习”教学内容,并将本组信息和“自主课程”内容填写入“‘自主课堂’学期安排表”。组长根据组员意愿和特点进行分工,制定本组“自主课堂”开展的时间节点,并填写本组“‘自主课堂’开展进度表”。
2.实施阶段
在交互式校本教材的实施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主体是学生,操作主体依然是学生。在“自主课堂”开展过程中,由负责本次内容的学习小组在课前集体“备课”,课上选出一名学生担任“教师”角色进行授课,课后小组讨论并撰写课后小结(图3)。
(1)课前准备阶段:学生通过收集相关内容的资料,完成本次“自主课堂”的理论准备,通过教学图解、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完成技术动作的学习。本阶段的学习中,本小组的同学要合理分工,互助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根据自己的已学知识尝试讨论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可以请教老师或高年级同学。
(2)课堂实施阶段:由承担教学任务的小组选出一名同学担任“教师”,负责授课,其他小组成员负责协助教学,包括场地布置、协助示范等。其他同学正常参与课堂学习,并在本次“自主课堂”结束后进行点评,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对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3)课后总结阶段:实施“自主课堂”的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由组长撰写“自主课堂”课后小结,总结本次课或本单元的得失并上交老师进行存档。全体同学在课后填写“‘自主课堂’过程性评价表”并上交老师,由老师汇总后计入学期成绩。
篇8
一、课程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部分学校国家课程实施质量不高,教学效率低下,从而影响了国家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以课程的视野来改变教学应该得到重视。还存在对课程认识的窄化现象,没有真正让学校一切教育因素成为课程,成为学生成长的有效载体。
对于建校三年以来的兰德学校,在蓬勃发展中,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迫在眉睫。学校三级课程建设形成体系,真正从宏观教育目标入手,构建属于自己学校、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且在构建过程中,形成规范、制度,进而形成完整课程体系。学校努力做到解决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问题,整合实施,提高国家、地方课程实施的实效性,最大限度完成国家课程育人目标。解决校本课程特色不足、缺乏实效的问题。依据学校育人目标、学生发展需要、学校实际,让校本课程更加科学丰富而富有活力,并形成体系。将学校一切因素纳入课程建设体系,必将带来学校文化、教师思想、教学行为的变化,提高育人质量。使学校课程建设规范化、制度化,进而形成富有特色的兰德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并以此为载体,促进特色学校建设。
二、深化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认识
1.部分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整合实施
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或强化。二者整合的首要关注点是确保科学。学校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删除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重复内容,整合交叉内容一并施教,提高效益。整合后的课程实施,应该是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叠加。
(1)深层解读,科学整合
为避免重复劳动,学校将地方教材中的重复内容进行删除,将交叉内容整合进国家课程一并实施,另将22%的内容纳入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剩余16.9%作为自读内容。
(2)有机融合,高效实施
对于整合后的内容,要根据学生学习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有机融合施教。一是将整入内容作为其中一个教学环节或知识点使用。拓宽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将整合的内容作为课内拓展阅读使用。丰富课本内容,拓展学生思维。
2.学科内部课程资源有机整合
以课程目标为标准,确保课程目标落实。关注学生学习基础,保证整合的计划性与序列性。以教材内容为蓝本,找准整合点,有机整合拓展,提高实效。
学校突出办学特色,以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素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构建了必修、限定选修、自主选修三种类型的校本课程体系:有奠基人文根基的全员必修的兰德“阳光德育六育”校本课程、全员必选的“快乐沙画”、“形体训练课”、“魅力葫芦丝”、“传统文化经典诵读”、“阳光心理读本”等精品校本课程;还有围绕学生身体健康、人生成长、科学技术这些对学生未来发展大有益处的多种限定性选修和自主选修类的校本课程。例如,“快乐沙画”,学生与自然亲密接触。获得的不仅是艺术的熏陶,更是阳光、快乐的雨露。
以小学语文校本课程为例,教学中大力实施“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工程”。小学生语文素养,是字词句篇语文知识、听说读写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以及品德修养、审美情趣、情感态度等的综合。学校实施小学生语文校本课程的主要措施是:
(1)练好读写基本功
增加阅读积累,丰富语文储备。明确规定各年级必读必背经典书目,将地方课程中的“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与阅读课整合使用,每周两节,同时做好阅读指导。充分利用每天的晨读时间诵读经典,丰富语文积累。并通过“读书节”、“古诗词考级”、“书香满校园”等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增强学生积累的兴趣。
练好书写基本功。严格落实识字教学中的写字指导,提高书写基本技能。另外每周开设一节写字课,每天20分钟午练,定期组织硬笔字、毛笔字展示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2)加强校本课堂教学研究
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益,是实现学科课程资源整合的前提和保证。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分析式阅读教学的弊端,提出了阅读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语言为本,情感为魂,主动实践,发展能力。并提出了阅读教学的四个结合:第一,语言学习与人文熏陶相结合,做到语言学习扎扎实实,情感熏陶潜移默化;第二,阅读与表达相结合――凭借具体语境,展开表达学习,实现阅读与表达的相互促进;第三,阅读与发展学生思维相结合,在想象与体验中发展思维,认识世界;第四,阅读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相结合,让好的方法、习惯伴随终身。最终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不断提高。如抓好低年级常规教学。一二年级作为语文学习的起步年级,我们按照课标要求,利用现行教材,着重落实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三大主要任务:识字写字、朗读课文、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为以后语文学习打好基础;三至五年级时,逐步提高课堂效率。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堂,及时补充相关内容的拓展阅读,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想认识在大量阅读的实践中得到提高。
(3)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策略,实现课内外语文资源的有效整合
探索“知识树”的单元整体教学策略,以“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模式为引导,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按照计划适当补充阅读内容。找准单元整合点,如按文体整合、按人文主题整合等,实现整合的最大效益。这样,将精读与范读有机结合,确保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扎实提高;将课外资源有机整合到课内,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得到提高。
(4)适当增加语文综合性学习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下,每学期我们增加2~4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每次活动主题明确,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生活,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活动中。真正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锻炼能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3.科学设置校本课程
(1)以国家教育目标为基本准则
课程目标的确定以国家教育目标为基准,用共同的教育目标来规范和引导整个开发活动,以减少开发中的随意性。从而既保证了基础目标的达成,又充分发展孩子们的个性特长。
(2)以学校核心育人理念为支撑
在国家基础育人目标的统领下,依据学校育人理念,体现学校特色,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又一原则。“责任教育”是实验学校的核心育人理念。学校“阳光德育六育”体系之“责任”校本必修课――“有一颗种子叫‘责任’”,旨在在孩子们心中种下“责任”的种子,为培养能够担当未来责任的人奠定基础。
(3)以学生成长需要和教师资源为依据
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依据学生目前生活学习需要以及未来发展需要,设置了礼仪教育课程,作为校本必修课,间周进行。根据学生需要和校内外资源状况设立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依据目标,设计学习主题与内容。我们深入解读学校核心价值观“阳光教育”内涵,形成课程三级目标。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年段确定目标,并使之螺旋上升。在目标统领下,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主题内容,试用稿“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必修课教材。
呈现方式注重实践与体验。区别于国家课程,我们的校本必修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与反思。教材中多有留白,填写学生的体会、感悟以及行动计划。及时把握问题生成,丰富课程资源。为增强生成内容的针对性和必要性。我们组织教师结合学生表现,整理生成性问题,作为课程内容进行实施。如班级事务靠大家、人人参与班级管理、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课间安全我做主等,这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事例,都是最及时的教育资源。
在学期初设计教师、学生、家长调查问卷,了解学生需求,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师资源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开设了20门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选修内容。
尊重主体,实行双选。活动前,学校根据教师的个人特长确定辅导教师,同时鼓励学生依据自身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选修课打破常规班级界限,实行走班制。搭建平台,展示成果。结合学校开放日,搭建展示平台,展示选修课学习成果。
(4)校本研究的评价
只有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发展性评价机制,才能为教师提高更为宽松的工作环境,更好地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校本课程的评价对推进校本研究的发展,对激励研究者的研究热情与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翔认为,“注重过程性管理与评价,突出终结性评定的对比力度,尽可能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建立教研评价与其他教学评价相联系的评价方式”,“重视方式与内容的创新,过程性管理与评价的实效化,以评比性活动强化过程质量,用量化评比规范过程性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推进校本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是一个过程,一种积累。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发展,积淀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学校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依托,促使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可以说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在更高的层面上落实兰德学校“阳光教育”办学理念,促进学生更好成长,促进教师队伍综合索质的提升。
篇9
慈溪市第二实验小学是一所地处乡镇的实验学校,历来重视儿童的个性化发展和特长培养,已经开设了开心农场、鼓号队、航模队、民乐队等多个兴趣组和社团。为进一步满足每一个学生享受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使课程本身也为学生的学习而存在、发展,结合《指导意见》中有关要求,学校决定从2015年9月起实施自主体验个性化校本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课程,尝试选课走班的探索实践。为使这一课改尝试稳步科学地推进,学校作了前期调查和研究。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以本校全体教师和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47份,其中有效问卷330份,问卷回收率为99.1%,有效率为95.1%。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和访谈形式,从当前课程存在的问题、校本课程的理念和认识、校本课程的开展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评价等几个方面来编制问卷。问卷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为了广泛而深入地了解校本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单项及多项选择题中设有开放式选项。
二、课程开发相关问题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开发校本课程需要解决当前课程的哪些问题?
1. 当前课程的覆盖面不广
对于“你喜欢参加学校兴趣组吗?你是否参加了兴趣组?”这个问题,调查数据显示(见图1),96.1%的学生喜欢参加兴趣组,但实际参加兴趣组的只占了学生总人数的45.3%。说明当前的兴趣课程门类较少,课时量也过少,导致覆盖面不广,近半的学生无法享受到个性化优质教育。
图1 当前学生喜欢参加兴趣组情况
2. 当前课程的内容涉及面较窄
当前学校已开发的兴趣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拓展课程(包括学科知识拓展、体艺兴趣拓展)和探究课程。其中拓展课程占总数的86.4%,而探究课程只占了总数的7.2%。在拓展课程中有64.6%的课程属于体艺兴趣课程,例如田径、乒乓球、舞蹈、绘画、书法、鼓号、班级器乐训练等;学科知识拓展占拓展课程的35.4%,例如数学、小记者、阅读、科学实验等。调查表明,兴趣课程内容涉及面较窄,类型也比较单一,缺乏本地的特色,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兴趣组”和“特长班”的水平上,探究类、思维培养类课程比例明显偏低。
3. 当前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访谈中显示,学生普遍对生活技能、科学探究、思维培养、艺术熏陶等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渴望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增长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这说明现行的某些课程设置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更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二) 开发校本课程,教师的观念能很快转变吗?能较快适应吗?
1. 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有待加强
对于“你觉得校本课程是什么样的课?”这个问题,对教师的访谈结果显示(见图2),46.8%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就是改编、选编和拓编国家规定课程,28.4%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就是活动课与兴趣课,只有24.8%的教师理解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上,97.1%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只有2.9%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可有可无。对于“校本课程由谁来开发比较合适?”这一问题,25%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可以由教师自主开发,43.9%的教师认为由教研组集体开发比较好,26.1%的教师觉得应该让学校指定专门人员去开发,还有5%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应该由专家开发。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教师虽然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和对开发的主体存在着差异,但大多能意识到校本课程开发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价值的认识有待加强。
2. 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时间、精力将会影响校本课程的开发
调查结果显示(见图3),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遇到了时间、精力、经费、资料不足,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缺少专家指导等困难。其中73.5%的教师认为是自己缺乏课程开发的水平和技能,缺少相应的培训;57.4%的教师觉得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到自己开发校本课程的进度;44.1%的教师认为缺乏相关的资料;25.6%的教师则认为课程开发的硬件设施和经费至关重要。还有少部分教师对自己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估计不足,导致课程开发不能深入进行。这说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欠佳,停留于请专家来校作课程开发培训或研发编写教材,自己则简单执行的误区中。
图3 校本课程开发的困难
(三)校本课程应该如何开展实施?
在问卷设计时,我们对部分已有校本课程的指导教师进行访谈、调研。访谈结果表明,66%的课程正在建设相应的管理制度;目前还没有课程开发计划和管理制度的课程占了总课程的13%;只有21%的学科有相对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也就是说,目前至少有79%课程还没有相应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这说明目前还处于随意的、不系统的课程开发管理阶段,缺乏整体规划,系统性不强,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开发管理机制。
(四)如何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
访谈结果表明当前学校校本课程的评价主体主要以一线教师为主,以学生之间互评为辅,两项比例分别为62.3%和30.9%,其余为“专家”和“家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多元化评价主体的观念正在逐步形成。
在校本课程评价的内容上,“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分别为93.6%和72.3%。这说明目前对校本课程评价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对学生学的评价上,缺少对校本课程本身的总体评价。
在开展课程评价过程中,超过80%的教师认为缺少可操作的评价模式和理论支撑,还有部分教师认为缺乏专家的指导。这说明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难点。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对策
(一)关注学生需求,引进“自主选课平台”,科学地设置校本课程
针对当前课程开展的现状,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对校本课程的定位是:以生为本,对学生负责,为学生服务。因此,在校本课程设置时我们注重课程的教育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有趣有效的体验中学习;注重课程的启发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实践创新;注重课程的特色性和针对性,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情况来因材施教;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确定了“人人参与,体验成功,享受快乐”的校本课程理念,并将课程划分为六个综合素质课程模块:A. 多彩艺术课程:含合唱、器乐、书法、美术、国画、舞蹈、古筝、陶瓷等。B. 活力运动课程:含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竞走俱乐部、阳光测向等。C. 生活技能课程:含美食制作、发饰DIY、十字绣、编织等。D. 科学探究课程:含科学实验、科学创新、航模箭模、科学小巧手等。E. 经典朗读课程:含三字经、儿童诗、英语朗诵、美文欣赏等。F. 思维素养课程:含翻转数学、数独游戏、思维训练、程序设计等。
我们将校本拓展课程集中安排于每周四下午,每个学生在半天内完成两个时段两个自选项目的学习。
在新的校本课程设置中,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以满足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学校引进“自主选课平台”系统,设定课程参与人数上限,创设公平选择机会。采用“走班”模式,一、二年级在年段内跨班级组班,三、四、五年级跨年段组班,六年级以原班为单位开展语数学科拓展活动。
在师资配备上,鼓励本校教师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挖掘自身潜力、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第二课程。如黄露旦老师曾在浙江省无线电测向比赛中获得佳绩,根据她的特长,学校鼓励其开设《阳光测向》校本课程。同时,结合“除了学校的老师,你还想让谁来上你喜欢的课?”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聘请、邀请学校职工、社会人士和家长义工共同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期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协调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各方面的优势,形成学校特色课程群。
(二)转变教育观念,加大教师培训和教研力度,提升师资水平
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转变教育观念。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并不单纯是一个技术性的实践,而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课程定位从“甄别人才”转向了“人人成才”,从“把一个班当一个人教”转向了“把一个人当一个班教”,从“补短式”的教育转向了“扬长式”的教育。如果教师未能转变教育观念,有效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教育折腾”。
传统的学校课程中教师只需扮演执行者的角色,按照预定的课程计划进行教学。而新的课程改革把教师推到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起课程编制者、组织者、评价者等多重角色。这种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课程开发意识与科研能力。因此,学校应加大教师培训和教研力度,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持,使校本课程真正区别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成为学校自己的特色课程。
(三)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引领校本课程规范发展
完善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校本课程开发与评价沿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发展,这也是校本课程开发与评价的质量和水平得以保障的重要基础。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校长任委员会主任,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其职能是咨询、把关、审查和提供帮助。委员会下设项目开发小组、项目审核小组及项目监理小组。教导处作为落实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行政机构,负责任务与意见的传达,如教师的选定落实,教学活动的检查、反馈和评估等。学校还尝试着制定相关制度:校本课程的申报与遴选制度、校本课程质量评价制度、学生选课制度、奖励与惩处制度、专用教室使用制度、教师培训制度等,以期从管理和制度层面引领校本课程规范发展。
篇10
摘要:通过对当前我国中职整体发展势态的介绍,重点探究在此背景下的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寻求指导中职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价值理念、了解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所采取的具体模式,进而探析在具体的开发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模式;实践
作者简介:杨成明,男,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张棉好,男,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4-0007-05
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在我国职业教育整体发展形势不断向前的背景下,也通过不断的调试自身,促使中职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浪潮中凸显特色、获取发展先机。而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中职拓宽自身发展道路、提升自身发展内涵的重要举措,日益受到职业教育界和社会的关注。然而,在当前的中职学校课程设置过程中,却存在如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等诸多问题,这对于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无疑会产生不利影响。在探寻解决中职课程存在问题的途径时,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职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促进中职学校特色的构建、把握重要发展机遇期、提升自我核心竞争力具有巨大作用。通过研究,确立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正确价值理念,在此理念指导下采取恰当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并正确运用于中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这不仅有利于中职开拓新的发展思路、铸造新的发展特色,而且对于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理念
寻求中职发展新道路之时,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日益凸显出其在解决中职现存问题某些方面的优势,故而受到人们的青睐。由此,我国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开始发展,但值得人们思考的是: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秉持什么理念?追寻什么价值目标?才能通过此路径解决中职现存的问题。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对于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理念共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适应性和发展型理念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是通过开发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课程,来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因此,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背景之下,中职的校本课程开发应积极遵循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的原则,不断提升中职的课程、教学、人才规格主动适应市场的能力。与此同时,校本课程的适应性理念还体现在中职校本课程过程中应一切从实际出发,贴近学校实际、贴近学生特点和贴近教师能力。因此,在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和开发方案的制定时,应考虑几个方面:(1)应调研市场与岗位需求,了解行业发展趋势;(2)从学校实际出发,根据学校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实情来制定相应的开发方案,从而保障所制定方案的可行性;(3)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具体表现为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兴趣等。[1]只有通过自主开发出真正与市场接轨、与学校实情吻合、与师生意愿一致的校本课程才能使得中职校本课程在促进中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效用。
对于当前我国中职教育的发展理念来说,有学者认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总体上是一种“生存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即更多关注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这也使得中职学生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树立“发展型”的职业教育理念,努力促使我国中职教育由“生存型”逐步向“发展型”转变,便成为许多学者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一个共识。[2]这不仅有利于当下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由终结性教育形式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形式的转变,在注重学生就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后续发展能力的塑造;而且有利于从职业教育各个环节共同推动来实现职业教育真正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
(二)职业性和针对性理念
职业性作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所在,是贯穿、引领于职业教育活动各个方面的灵魂与精髓。因此,在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职业性的理念的树立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其具体是指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动态性、体现特色性;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实践性、情境性。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发展做好知识、技能、态度上的准备。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就业指导与学生的生涯、创业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自我,合理进行职业选择,增加人职匹配程度;而且在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的同时,促使学生自己开辟新的职业发展途径。[3]正因为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指向人的发展、指向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和个性的发展,而且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中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和岗位能力需求的方面来进行改革。因此,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4]立足地方,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提升中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与此同时,更好地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良好的外围环境来促使中职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三)主体性和合作性理念
传统对于课程的理解即为教材,而对教学的认识只是执行课程内容的过程。这样无形之中就会对参与课程开发主题的构成产生一定的偏差,认为课程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与学校、教师、学生无关。随着课程实践和课程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学校、教师、学生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作用,而且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企业,也逐步参与到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当中。由此,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与合作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得到了广大学者们一致认为。[5]而且,只有最了解学校实情、需要的主体来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才能形成有自己特点和特色的课程。因此,根据人类学方法视角,应积极提倡主位研究,即从文化负荷者的角度,来描述、结束和判断他们自己的文化。[6]对于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来说,旨在为学校“造血”,更需要内生力量来促使自身由内而外的变化。因此,在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更应注重各主体的合作性。
(四)动态生成理念
对于动态性理念的解析,更多是从课程开发的过程来考究的。一方面,有学者将校本课程的开发概括为:组织的建立、前期的调研、开发决策、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开发方案的拟定、方案的实施、方案的评价和调整几个环节。在整个课程开发的流程中,学校在建立了专门的课程开发组织后,可以从之后的任何一步开始进行下一步,也可几个步骤同时进行,并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而同时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和改变,这便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动态性的体现。[6]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它要通过不断调试来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并根据不同阶段的情况来设定阶段性目标。
(五)“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具体表现为:(1)作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主体——教师,应确保其在拥有足够的权力来参与到开发过程中。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确立民主性原则,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来开展校本课程的设计过程,而非自上而下的通过指令式文本来推行。(2)以培养学生持续就业与一定程度的自主创业能力为培养目标来合理筛选和安排课程内容。(3)课程评价的以人为本,是指评价的手段、方式、内容和目的都应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课程评价标准、方式的多元化[7],通过恰当的评价方式来促使学生的发展。
总之,对于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所要秉持的价值理念,专家和学者的观点各不相同,但笔者总体上更倾向于以上所述的几种价值理念。但对于中职整体来说,其根本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而价值理念的过于多样化会导致实践模式中多个方向的出现,从而使得关键性的价值理念难以突出。因此,在循序渐进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根据阶段性的目标确立合理的价值理念和树立阶段性目标。
二、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职业教育以职业性为主要特点,这也就注定了能力本位是其发展的核心,在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下,职业教育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中演绎出了多种课程开发模式,而不同的开发模式具有不同特点。因此,在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可结合实际,以以往的成功模式作为理论依据来制定适合自己的课程开发模式。
(一)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
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在不断探索与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较有代表性的DACUM课程开发模式、MES课程开发模式以及“双元制”课程开发模式。
1.DACUM课程开发模式。DACUM即Developing a Curriculum的缩写形式,意为“教育课程编制”,它是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由加拿大皇家经济开发中心和美国通用学习公司合作开发的,主要目的是从社会需要出发,与用人单位合作,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来设计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7]从学校层面来看,DACUM课程开发模式的步骤包括:工作分析(明确工作职责和职责下的任务)、任务分析(分析每项任务的最终绩效目标和能力目标)、教学分析(根据最终绩效目标和能力目标来制定教学模块或单元,之后,确定培训途径和课程设置,制定出教学计划)、教学开发(进一步明确每一模块的教学目的,编制教学大纲,确定绩效目标的评价方法)、教学实施(根据制定的计划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及时修订,最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8]
2.MES课程开发模式。MES是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的缩写,意为“适于就业技能的模块组合”,所以,MES又被称为“模块式职业技能培训模式”。MES被开发后,首先是由瑞士和西德政府在本国试验鉴定。1983年以来,经国际劳工组织培训专家的积极推广和传授,逐步被应用于几十个国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9]MES课程模式的开发步骤主要有:培训大纲的设计(是选择和组合模块及学习单元的方案,通常是基于培训需求的分析之上,最终形成包含五个学习单元和模块的表格)、培训大纲的实施、培训大纲的测评和反馈(测评和反馈的核心是检查培训后的人员是否符合企业的需要,并据此来调整MES的相关环节)
3.“双元制”课程开发模式。该种课程开发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根本特点是学生一面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在部分时间制的职业学校接受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在内的义务教育,它是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每一“元”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9]“双元制”课程模式的开发步骤有:“双元制”课程标准的制定(由培训条例和教学计划纲要两个部分组成的“双元制”课程标准,是双元制课程模式实施的主要依据。标准一般分为:计划准备阶段、制定表决阶段、公布实施阶段)、“双元制”课程结构的设计(是基于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之上,一元是企业为主的企业培训课程;另一元是以职业学校为主的理论教学课程,以技能培训为主,但又相互协凋、互为补充)、“双元制”课程的实施(在课程设计基础上,教师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单元内容,制定每单元的教学目标,后根据单元目标进行讲授、联系。再通过检查得到反馈)。
(二)国内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应用模式
1.目标模式。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在教育科学领域出现的“教育功效化运动”和“教育科学化运动”引发向下而产生的,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作为指导思想,主张从“功效”、“经济”的角度来审定学校课程,并进而突出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发课程的种种设想。博比特是目标模式的首创者,泰勒对目标模式加以进一步的改善,并使之系统化形成目标模式的经典形态。[10]泰勒认为,课程开发的应解决的四个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学校应该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3)这些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后来被人们广泛地称为“泰勒原理”(the Tyler Rationale)[11]。
2.过程模式。过程模式是斯坦豪斯在《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中,针对目标模式中缺乏对知识本质的研究、忽视那些不能被严谨的加以表达和检测却十分重要的教育结果等问题,提出了过程模式的课程理论。过程模式将教育看作是一种过程,在此过程中,儿童获得知识、发展认知、增进批判能力,成为有灵活性和有教养的人。它主张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发现内容和程序原则的方法来合理开发课程,而不必用目标预先制定所希望达到的效果。课程内容便是反映各学科领域内在价值的概念、原则和方法;程序原则即贯穿于课程活动始终的课程总目的或总要求。[12]过程模式并不预设目标,通过概述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多种结果,使教师明确教学过程中内在的价值标准和总体要求,而不是只想去对课程实施的最后结果的控制。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重视学生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在课程评价上,一方面,过程模式主张学习的评价应建立在学生的自我评价之上;另一方面,也应建立在教师的诊断与评析基础之上。[13]
3.环境模式。环境模式即通过分析学校内外的环境,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主要有环境制约因素分析(校内:学校领导、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课程自身等因素;校外:教育政策、社会需求、行业发展趋势等)、目标制定(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之上制定出适合学校要求的目标)、制定计划(基于前期工作,制定行动计划,使得资源合理配置,促使目标的实现)、实施制定的计划、课程评价(不仅包括对学习情况的评价。还包括对教授的评价,既对学生评价,又对教师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同时,也对课程本身进行评价)。[14]
4.动态模式。所谓动态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各要素的动态稳定关系及其结构形式。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1)学校的学科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依据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不断更新;(2)人才培养方式的不断创新;(3)变单一教学模式为复合、组织等教学模式,变单向传授知识为师生互动。
总之,每种课程的开发模式都有其优势和不足之处,所以在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可以以几种模式的集中优势来设计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这样设计出的课程开发模式才更具有适应性和针对性,也与学校本身的实际更贴切。这样才更有利于学校自身特色的创建。
三、中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现状与对策探究
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近几十年来,通过国家、社会、学校的各方努力使得职业教育不断发展。而中职在此背景下所进行的课程改革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针对此情况所进行的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不断的探索中对于中职课程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意义,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现状
在关注中职学校如何开发校本课程的同时,我们也应积极审视当下中职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积极思考,发现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课程内容学术性得不到保障。受短期效益心理的影响,校本课程开发大多着眼于学生、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过于重视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对其文化理论素养的培育放在了可有可无的地位,忽视了学科领域和学科知识的核心地位,与学术性的要求抵触。
2.校企合作作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其实际效用已在多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但在当下,我国校企合作过程中却呈现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合作主体利益缺乏协调而深入程度不够;长效保障机制欠缺而难以长久开展,等等。从而导致了企业作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主体未能充分参与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实施及评价等各个环节,未能将行业及市场的需求信号及时传递给职业院校,这也必将使得中职校本课程的内容未能及时跟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调整。
3.课程专家不仅是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确保课程开发各项环节的专业性、规范性和特色性的重要角色,而且还是帮助一些初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中职学校,厘清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开发组织机构,制定恰当的开发步骤,选取有效的开发模式,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等方面工作顺利开展的指导者。但现阶段,由于我国专门从事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专家队伍严重不足,这也使得中职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
4.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原有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的改革,较原有课程来说,校本课程能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提倡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等,但部分教师出于原有的教学习惯,以及寻求教学方便,主要依据知识的逻辑顺序和自己的想法设计教学内容。[15]这便违背了校本课程的初衷,而使得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与此同时,当下的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还存在如中职学校教师的能力水平不能满足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中职学校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有限,不能满足开发的需要,如在观念层面、物质方面等都存在局限性;缺乏行业、企业和相关技术人员的支持等问题。[16]
(二)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对策探究
通过寻求解决中职校本课程开发存在问题的途径,从而促使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更合理、开发结果更有效,基于此,提出了以下解决对策。
1.树立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新理念。理念对于具体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在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积极转变观念,由计划培养转变为市场需求为导向、由知识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由培养继承性人才转向培养创新型人才、由终结性教育逐步向终身教育转变。树立新的发展思路来指导具体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17]
2.确保开发过程科学合理。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要积极稳妥、逐步推行,切勿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实效性;另一方面,要精心设计校本课程开发模式。通常情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一般包括:课程开发小组的建立、市场调研和情境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拟定、课程开发方案的编制、课程开发方案的实施、实施方案的评价与调整。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在第一步完成后,可动态性的继续以下的几个步骤,而且要根据不同的阶段对开发模式等进行调整和改变。
3.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首先在国家层面,寻求相关的政策支持。其次,在校本课程开发组织建立时,不仅需要有高素质校长的领导,而且还需提升学校教师素质、改善理念。与此同时,健全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并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在多方面的互动机制。[18]
4.组建优质的开发队伍。对于课程开发过程中,合理地进行开发队伍的组建对于成功开展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一般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通过积极鼓励本校具有课程开发经历以及相关专业能力较好的领导与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形成自我挖掘、自己筹建、精英汇聚、特色构建的师资队伍;(2)通过大力引进企业相关的技术技能人才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典型学校的主要师资来形成本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即从企业或其他学校等引进有关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专家、学者;(3)合建式,即与企业、其他学校互联互动,建立一支动态开放的校本课程开发队伍。[19]
5.精心设计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开发模式是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用的具体范式,因此,要有实践性、可操作性以及实效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职业教育逐步转向人格本位的课程模式,所以在开始实践中不能单独选取一种开发模式进行简单运用,更多的是汲取各种模式之长处,设计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17]
6.建立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完善管理体制。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实施自上而下的行政策略,往往会使得学校内部资源缺乏主动性、主体性。因此,在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的学校组织结构,民主开放的行政组织结构,为校本课程开发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等.抓住“三个基于”做好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2]童静菊.以发展理念促中职生人人成才[J].中国教育报,2013(5).
[3]杨洁,等.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若干原则[J].职教通讯,2004(7).
[4]孟宪平.职业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5).
[5]董仁忠等.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背景·主体·重点[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3).
[6]巴战龙.校本课程开发范式——一种基于教育人类学的观点[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8).
[7]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与操作流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6).
[8]张雯君.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9]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2,130,115.
[10]何纪红.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11]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2]汪霞.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及其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2(6).
[13]李子健,等.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241.
[14]汪霞.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及其评价[J].外国教育
研究,2003(4).
[15]张少丕.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初探[J].华章,2010(12).
[16]董丹虹.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17]董仁忠.论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36).
- 上一篇:校园欺凌的解决办法
- 下一篇:工商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