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4-19 16:1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疾病预防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 预防 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随之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高脂肪高热量的摄入,使得肥胖的人群也越来越多。这也使得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大大增加。据统计,我国目前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不同程度地患有心血管疾病。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我国将进人老龄化社会,心血管病即将成为人群中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心血管疾病成为医学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那么,心血管疾病发病前有哪些症状呢?应如何来预防呢?预防它有何意义呢?下面来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心血管疾病的概念:
心血管病是一组心脏和血管疾患,包括:冠心病心脏肌肉供血血管的疾病;脑血管疾病大脑供血血管的疾病;周围末梢动脉血管疾病手臂和腿供血血管的疾病;风湿性心脏病由链球菌造成的风湿热对心脏肌肉和心脏瓣膜的损害;先天性心脏病出生时存在的心脏结构的畸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腿部静脉出现血块,它可移动至心脏和肺部。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通常是急性事件,主要是由于堵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心脏或脑部。这种情况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在心脏或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堆积有脂肪层。中风也可能是因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 二、心血管病发病前的症状:
1、经常出现眩晕、健忘现象:经常出现眩晕、健忘现象是人体的危险信号,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前多有眩晕的现象,此时,需要注意意外的发生。 2、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可引起冠心病、脑血管梗塞及脑血管破裂等。实践证明,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是心脑血管疾病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3、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烦躁不安、胸骨后部出现剧烈的疼痛现象,症状较轻的冠心病患者可以没有心前区疼痛的症状,但是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就会出现心绞痛甚至是心肌梗塞,更严重的就是导致猝死的发生。 4、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症状就是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等,通常心功能不全时,就会造成血液和氧气不能很好的输送到心脏,从而导致呼吸困难的发生。 5、经常打哈欠:很多人在春季总是懒洋洋的,哈欠连连。此时,老年人要特别加以注意,有些类似“春困”的症状,其实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预警信号。特别是患高血压、动脉硬化者,由于血管壁弹性降低,流向大脑的血液量减少,致使大脑缺血缺氧,患者会通过打哈欠使胸腔内压力下降,从而使脑细胞的供血供氧能力得到改善。但这种改善是暂时的,频频打哈欠常预示着缺血性脑中风可能发生,需要引起注意。
三、心血管病的预防: 引起心血管病的原因很多,其中遗传占20%;肥胖、不合理饮食、缺乏运动、心理素质差等原因占80%,由此看来,心血管疾病是可以控制与预防的。
1、合理的饮食:
合理饮食是健康的基石。因为合理的膳食可以达到控制体重、胆固醇、血黏度的目的。老年人的饮食应以高营养、高蛋白、高纤维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适当减少钠盐的摄入,不吃或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定时进餐,不暴饮暴食。老年人宜戒烟,可少量饮酒。 适量的运动:
合理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消耗热量,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增强体质,控制体重。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运动计划,持之以恒的进行合理强度下的有氧运动,每周应坚持运动不少于150分钟(即每周至少运动5天,每天不少于30分钟),如步行、骑自行车、慢跑、打太极拳、打球、跳舞等。生活规律,睡眠充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心理的健康:
心态平和、心胸开阔是防止心血管疾病的良药。忧虑、烦躁、恐惧、悲伤等不良情绪极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作。因此老年人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若身体出现不适应及早就医检查处理,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心血管疾病预防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呈日益增高的趋势。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死率高,被称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据世界心脏联盟统计,全球每死亡3个人,就有一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因心脏疾病和中风死亡人数高达1750万。因此,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对降低老年心血管的病死率,延长寿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患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而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临床治疗目的:挽救生命,减少致残,防止心脑事件发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就临床意义而言,其预防重于治疗。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恰当的药物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现有的预防措施如戒烟,控制血压、血糖,调控血脂,改善心理及社会因素,健康饮食和增加有氧运动以及积极的药物预防治疗已经证明非常有效。在我国众多的医务人员和广大的患者也已认识到预防意义,并且认识到医药的预防意义。因此临床有许多患者定期静滴中药活血针剂作为一种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0.
2胡大一,丁荣晶.转变理念,重视做实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3(5):857-860.
篇2
关键词:社区;慢性疾病;控制;成本-效益;成本-效用;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逐渐提升。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都有了进一步的调整。由于大多数的人们作息时间不规律,生活习惯不好,导致引发了很多的慢性疾病。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癌症居首。这些非传染性疾病已经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这些疾病导致的死亡率甚至高于传染病的死亡率[3]。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全国每天约有1万人死于慢性病,其中城镇居民居多[4]。近几年,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了上升的趋势。针对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是我国卫生部门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花费在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上的钱也逐年增加,给卫生部门增加了很大的经济负担[5]。同时慢性病的治疗过程十分漫长,也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经济负担。社区内部针对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效果明显。
1 社区有效地预防与控制是成为防控慢性疾病的有效路径
慢性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负担使得针对慢性疾病的控制与预防成为卫生部门的重点。很多慢性疾病都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疾病慢慢积攒而来的,所以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疾患者们应该具有防范意识,小疾病及早医治,以防后患。对于慢性疾病的预防,选择正确有效地防控措施是比较关键的,有效地预防措施能够很好的控制慢性病的发病率。但是选择预防措施要考虑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成本问题,更要考虑到措施的长远发展。社区内部针对慢性疾病的防控就具有这些特点。
社区内部对于预防慢性疾病可以采取很多措施,包括针对慢性疾病的宣传活动,针对慢性疾病的治疗方式以及注意事项对社区居民进行教育,使社区居民了解慢性疾病的危害以及慢性疾病应该如何预防还有一旦患上慢性疾病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来控制病情的发展与延续,告知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加运动,注意饮食与生活作息时间,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慢性疾病,不要有消极厌世的情绪,健康乐观的生活[6]。相关学者认为社区内部控制与预防慢性疾病具有3个特点:受益的人群很多、成本符合经济效益,也符合社会效益,同时能够防止人们有进一步患上慢性疾病的可能[7]。社区内部通过宣传与教育,能够对社区的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针对性较强,能够使慢性疾病的教育覆盖到每个家庭,使每个居民能够有防范意识并且能够对慢性疾病有一个理性客观地认识。同时,每个社区进行宣传时只要安排合理的时间,在社区显著的地点,不用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就可以使慢性疾病的知识得以普及。社区内部关于慢性疾病预防的知识宣传能够使患上慢性疾病的患者保持阳光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更好地接受治疗,早日康复。另一个方面,也能够加强健康人士的防范意识,使社区居民对于慢性疾病有一个概念,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多加防范,防止新患者的产生,同时也就控制了慢性疾病的发病率,这样在成本上得到了节约,在效益和效用方面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2 社区内部对于控制与预防慢性疾病活动的开展情况探讨分析
我国关于慢性疾病的控制与预防教育在社区内部实施本身起步较晚。在其他地区,关于心脑血管防治、癌症以及糖尿病的知识普及已经有所进展。有效的慢性知识教育的宣传活动可以使人们加强防范意识,对慢性疾病有所了解,然后提高对慢性疾病的认知率。在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出现了社区慢性疾病防范试点,按照慢性疾病的防治方案,进行知识教育普及。开展针对心脑血管、糖尿病以及癌症的教育,以社区为基础促进健康,综合治疗慢性疾病,这样的教育普及取得了良好的结果。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北京的某个社区在进行慢性疾病知识教育普及之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由之前的68%下降到46%,死亡率也有所下降。这就足以说明,教育的普及使得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进展的非常顺利。判断慢性疾病知识的普及教育情况是根据小区居民的发病率变化、健康指数变化以及对待教育普及的态度进行评判的。成本-效益的比较的是针对教育普及项目投入的成本和货币化健康程度产出量[8]。成本-效用比较的是教育普及项目投入的成本量和调整后健康效果的产出量[9]。两者具有差异,但是差异不是很显著。
3 社区慢性疾病预防控制成本-效益与成本-效用的探究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没有对社区居民进行慢性疾病防控措施知识普及的时候,平均每个人花费在慢性疾病方面的金钱很高。但是进行了慢性疾病知识的普及教育以后,花费在慢性疾病防控方面的金钱就大大减少了。这就是慢性疾病预防控制成本-效益中产生的效用值。这也充分说明了慢性疾病健康知识普及教育的作用,也说明社区的干预导致了花费在慢性疾病治疗方面的成本大大降低[10]。在社区内针对慢性知识的教育普及,根据调查显示,是可以使用最低的成本但是带来最大的效益的。上海某社区开展了社区慢性疾病防治工作以来,18514例当中,有568例糖尿病患者社区对其进行干预,管理率高达84%。心脑血管患者中有376例进行了干预,发病率也明显下降[11]。不仅在国内,就是国外的经济学者通过研究表明,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够使人们了解慢性疾病,普及慢性疾病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在经济上省下一大笔开销,还能够收获同等的效益,是最有效的途径。
4 结论
慢性疾病中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对人们的危害很大,我国每年在慢性疾病防控与治疗中投入的成本也很多。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成本,但是收到的效益却很少。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经过了诸多的试点分析以后发现这样的方式不仅收获了很大的效益,同时投入的成本减少,节省了很多的开支。开展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教育需要达到的效果是受益的人群很多、成本符合经济效益,也符合社会效益,同时能够防止人们有进一步患上慢性疾病的可能。在社区的基础上开展教育就具备这样的特点。社区慢性疾病的宣传教育在近些年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心脑血管、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这是与社会上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社区中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得投入成本低但是获取的效益却很高,远远高于以前的水平。同时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也很大,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用。人们对于慢性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入,同时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时间。社区普及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一个家庭中一旦有一个人知道了该如何预防慢性疾病的知识,就会使这个家庭的其他成员也能够受益,这样的普及效果是其他方式不能达不到的。综上所述,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成本-效益与成本-效用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在社会教育中普及。
参考文献:
[1]武瑞雪,刘宝.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防治的发展及经验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0(9):706-708.
[2]朱荣,李士雪,滕芬.以社区为平台在慢性病综合防治中开展健康促进活动[J].实用全科医学,2007,5(12):1035-1036.
[3]盛锋,程晓明.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成本效益与成本_效用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2,5(5):199-200.
[4]白雅敏,王卉呈,董建群,等.慢性病预防控制适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18(6):651-653.
[5]田惠光,郭则宇,宋桂德,等.1991年~1996年天津市慢性病-省略-预项目成本-效用和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5):196-198.
[6]庄志雄.我国毒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8,42(9):10-15.
[7]朱雯,王红妹,钱小萍,等.卫生适宜技术研究进展[J].卫生经济研究,2006,5(7):10-14.
[8]祁国明.卫生技术评估[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0,3(1):3-4.
[9]陈春明,赵文华,杨正雄.中国慢性病控制中膳食关键因素的研究[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6,27(9):739-743.
篇3
产后抑郁症属于产后心理障碍的一种,产后抑郁包括3种状态。
第三日抑郁:患者往往是初产妇,发病于分娩的3天内,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情绪沮丧、焦虑、失眠、食欲下降、易激怒、注意力不集中,持续数日后症状可自行缓解。
内因性抑郁:发病于分娩后2周内,表现为激动、情绪低落、焦虑、无助感、无望感、罪恶感、担心养不活婴儿、严重时会担心孩子在世界上受苦而出现杀害婴儿的行为,然后自杀。
神经性抑郁:多数产妇以往有神经病的病史,分娩后在原有的不良情绪体验加重、身体不适、情绪不稳、易发脾气、睡眠不安等。
病 因
生物学因素:在妊娠分娩的过程中,机体内分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产后24小时内,体内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基础。目前,对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研究较多,怀孕期间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逐渐增高到峰值,分娩后的3~5天其水平逐渐降至基础水平。
心理因素:我们认为产后抑郁症多见于以自我为中心或成熟度不够、敏感、情绪不稳定、好强、固执、认真、社交能力不良、与人相处不融洽等个性特点的人群中。产褥期妇女情感处于脆弱阶段,特别是产后1周情绪变化更为明显,心理处于严重不稳定状态,由于产妇对即将承担母亲角色的不适应,造成心理压力而出现抑郁焦虑情绪。
社会因素:支持系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因素,包括丈夫、家人支持及其本人对婚姻的满意度等。各种不良因素如产时并发症、产钳助产、对分娩疼痛的恐惧心理均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此外,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别是有家族抑郁症病史的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高,过去有情感的历史、经前抑郁史等均可引起产后抑郁症,产后抑郁患者再次怀孕分娩时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产后抑郁对婴儿身心健康也有影响。
临床表现
产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情绪方面,常感到心情压抑、沮丧、情绪淡漠,行为表现为孤独、害羞、不愿见人或伤心、流泪,甚至焦虑;自我评价降低,自暴自弃、自责、自罪,或表现对身边的人充满敌意、戒心,与家人、丈夫关系不协调;创造性思维受损,主动性降低,行为上反应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效率和处理事物的能力下降;对生活缺乏信心,觉得生活无意义,出现厌食、睡眠障碍、易疲倦、减退,还可能伴有一些躯体症状,如头昏头痛、恶心、胃部灼烧、便秘、呼吸心率加快、泌乳减少等。病情严重者甚至绝望,出现自杀或杀婴的倾向,有时陷于错乱或昏睡状态。
诊 断
目前,对产后抑郁症尚无特异的实验室指标和统一的诊断标准,多依据各种症状自评量表由患者自行填写,以相应的评分结果来判定。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一书中制定的“产褥期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为目前比较明确的诊断标准:在产后2周内出现下列症状中的5条或5条以上但至少有1条为情绪抑郁或缺乏兴趣或愉悦:①情绪抑郁;②对全部或大多数活动明显地缺乏兴趣或愉悦;③体重显著下降或增加;④失眠或睡眠过度;⑤精神运动性兴奋或阻滞;⑥疲劳或乏力;⑦遇事皆感毫无意义或自罪感;⑧思维力减退或注意力涣散;⑨反复出现死亡的想法。
治 疗
产后抑郁症在治疗原则上与一般抑郁症无显著差异,三环、四环、SSRI类抗抑郁剂以及电休克等均可使用。这些药物一般在用药后7~12天起效,用药疗程为3~12个月。复发性抑郁症者则需长期用药。并且需注意个体化用药原则,无论选择药物,确定剂量及用药都须重视个体差异,以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对于哺乳的妇女来说,应用药物时应慎重。此外,雌激素治疗产后抑郁症也是有效的。对有感染、贫血的产妇及时给予抗生素、铁剂、维生素等药物,增强机体抵抗力。
心理治疗如人际心理治疗能有效减少抑郁症状,进社会关系,种非药物性治疗尤其对哺乳期妇女更适合。对产前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对预防产后的抑郁是有效的。
产抑郁症的预防
开展产前教育,包括产后抑郁情绪的知识,以及母亲角色转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高应对和处理应激的方法:放松训练,认知重建以及自信心训练是常用的方法。
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产妇经历阵痛,分娩,体力和精力消耗巨大,产后需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应加强护理工作的效率,治疗,护理时间要相对集中,减少不必要的打扰,落实陪伴制度,特别是亲朋好友的探视。产后是产母精神状态最不稳定的时期,各种精神刺激都易激惹,尤其是敏感问题,比如婴儿的性别、产母体型的恢复,经济负担将加重等,应尽可能的避免。
帮助产妇认同母亲角色,做好母乳喂养的宣教:初为人母,对如何喂养好自己的孩子,往往感到十分困难,医务人员应主动与产妇交流,鼓励她们积极有效地锻炼身体,保持愉快的心情,教会她们护理孩子的一般知识和技能,消除产母自认为无能的心态。
篇4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09.5
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资源共享的发展,但是资源共享的同时却无法确保信息的安全,这是病毒的发展所带来的矛盾。众所周知,计算机网络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受到计算机病毒的威胁和攻击。因此,研究并分析计算机病毒及其预防措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计算机病毒的内涵
对于计算机病毒的内涵,国内和国外具有不同的说法,据我国相关条例的规定,对病毒的内涵定义为:在计算机的程序中恶意加入一些能够破坏计算机运行功能,或者对相关数据产生破坏,导致计算机无法正常使用,同时它本身还具有进行自我复制一系列命令或者代码,对计算机造成巨大危害。比如说已经出现过的蠕虫或者熊猫烧香等都可以称之为计算机病毒。
2 计算机病毒常见的类型
不同范围内的计算机病毒具有不同的类型,现就一种计算机病毒的分类进行简单的介绍:
2.1 引导区病毒。所谓的引导区病毒就是指那些潜藏在计算机软硬盘中的引导区中的病毒,一旦计算机启动时通过那些被病毒感染的硬盘或软盘时,或者是对受到病毒感染的计算机数据进行提取时,就会促使引导区病毒的产生和发展。
2.2 文件型病毒。通常情况下,文件型病毒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寄存在别的文件之中,同时它还善于通过对自身进行编码再加密的方式不让人轻易发现,以此来隐藏自己。
2.3 脚本病毒。脚本病毒不能独立发作,它需要依托于一种特殊脚本语言才能造成危害,另外,还要求应用环境或者计算机主软件能够有效的对脚本语言中的命令进行有效的识别。
2.4 木马程序。木马程序相对于其他具有恶意的软件而言,似乎更能理解计算机用户的心理,具体来说就是木马程序的制作者花在如何有效运行木马的时间上远远超过他们制作木马的时间。
3 计算机病毒的传染途径和主要特征
3.1 计算机病毒的传染途径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病毒进行传播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一现象的发展导致病毒的传播泛滥成灾,致使预防计算机病毒的任务越来越艰难。通常计算机病毒会这样进行传染:一是通过软盘进行传播,主要是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使被外界感染的软盘,比如一些不明来历的系统软件或者游戏盘等都是容易被感染的。二是通过硬盘的方式传染,这一方式主要是指将一些被病毒感染的机器使用在其他的地方或者将机器拿去维修,这种情况下,病毒是很容易被扩散的;三是通过光盘的形式进行传染,由于光盘的存储空间较大,因此里面会有各种中的执行文件,而计算机病毒极有可能就隐藏在光盘内;四是计算机病毒通过网络的形式传染,这种传染途径也是目前最常见、最重要的病毒传染途径。
3.2 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征
由于计算机病毒是一段比较特殊的程序,因此他除了具有一般程序中进行存储信息以及运行程序的功能以外,还具有感染性等五大基本特征。
(1)感染性特征。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性也可以称之为寄生性。具体来说就是计算机病毒进入到计算机主程序之中,依靠主程序执行命令才能生成的特性。这一属性是计算机病毒最为基本的属性,同时它还是进行程序病毒判断的关键所在。
(2)隐密性特征。隐密性特征作为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之一,从其隐藏的位置来看,不同类型的病毒会隐藏在不同的地方,并且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比如有的是是以扇区形式出现,有的就会以文件的形式存在。
(3)潜伏性特征。潜伏性病毒特征是指没有独立存在的能力,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体才能生成的,具有借助其他物体自我生成的能力,它主要通过修改其他程序再将自己插入其中来完成在其他程序中的发展。
(4)破坏性特征。通常情况下,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受到病毒创造者的能力和目的制约的,它会直接将计算机中的数据进行损坏,降低计算机的运行速度,进而对其硬件造成一定的破坏。这一破坏性是导致计算机病毒如此令人闻风丧胆的主要原因。
(5)可触发性特征。计算机病毒为了不被轻易发现,必须要将自己隐藏起来,尽量的减少动作,以免被发现和清理。但是,如果计算机病毒一直潜伏,没有任何行动的话,它既不能发挥其感染性的功能也不能对计算机进行破坏,这样病毒便不再具有破坏力和杀伤力。因此,计算机病毒如果想同时兼顾自我隐蔽的状态又要保持自己的破坏力和杀伤力的话,它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可触发性,病毒的触发性的目的就是对病毒破坏的动作和频率进行有效控制的。
4 对计算机病毒进行预防的有效措施
4.1 对引导型病毒有效预防的措施。由于引导型病毒通常在计算机启动时,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对计算机的控制,同时占有计算机的内存,针对这一情况,在启动计算机时只有避开使用软盘或者使用不受感染的软盘即可,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感染引导型病毒。另外,要想有效的对计算机硬盘进行保护,除了注重基本操作以外,还要注重利用软盘对硬盘进行保护。
4.2 对文件型病毒有效预防的措施。对文件型病毒进行预防的主要措施是在主程序中加入自我检测或者清理病毒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就可以在生成文件的同时拥有对病毒的抵抗力,这样执行文件就不会在留有残留文件,被清理干净。采取个性化的措施进行预防。由于计算机病毒的感染具有大众化,这样就使得计算机病毒的来源过于广泛,因此只有采用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处理才能更好的对计算机病毒进行预防。比如,可以对一些重要的文件进行加密或者将计算机中的系统文件重命名。所以,计算机病毒就不可能在轻易的获取计算机的系统文件。
4.3 强化IT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为了有效的预防计算机病毒,不仅要从技术方面加强管理和预防,还需要不断的强化计算机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只要他们具备超高的专业素养,他们就不会做出一些对网络产生危害的事情。
4.4 建立健全计算机病毒预防的相关法律。有效的进行计算机病毒预防除了要不断强化IT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外,还需要有完善的法律作为支撑,这样一些不法分子才能在法律的约束下收敛自我。同时还要对那些违法人员制定严格的惩罚制度,以确保法律的权威性。
4.5 不断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和合作。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世界逐渐走向统一,跨国病毒也随之萌发,因此,为了各国的计算机网络能够平稳安全发展,必须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对违法人员的打击力度,共同为何计算机和平发展。
5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在积极利用其的同时,还要注意维护计算机的健康发展,因此,针对计算机病毒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减少或者避免受到病毒的攻击,让计算机不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更好的为人类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婷.计算机病毒的特性与预防[J].无线互联科技,2011.
[2]刘辉.浅谈计算机病毒的含义与防范[J].企业技术开发,2009(12).
[3]王永达.浅谈计算机病毒及其检测[J].今日科苑,2010(2).
篇5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fores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cause caused increasingly serious analysis,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measures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fores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and do a good job of fores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Key words: public welfare forest pests and diseases; cause analysis; control method; biological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S757.9] 前言
我国是一个林业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林业资源作为一个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不仅仅关系到林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肩负着重要的生态环境重任,关系着国家的国土安全。划分公益林就是构建我国林业体系中的重要一部分,从而实现林业与森林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公益林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要建立与其经营目的相适应的经营管护模式,这样才能够同步满足经营需求与生态需求,实现公益林的公益价值最大化,为我国的林业及环境发展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公益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采取综合防治和生态控制措施,强化预防工作,实行综合治理。在指导思想上,要实现由重除治向重预防转变。在防治策略上,采取综合性营林措施,搞好重点林业工程项目,将病虫害预防措施纳入规划设计中,实现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
1、公益林病虫害概述
公益林病害是指公益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公益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公益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公益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造成公益林病虫害日趋严重的原因分析
2.1 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近年来,公益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工林面积迅速扩大。由于所建立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这样的人工公益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因此,有害生物一旦传入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2.2 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产业,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致使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公益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公益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公益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2.3 国内、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杂草长距离的人为传播加剧。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流行最初均是由于有害生物从国外随林产品进口而传入的。在国内,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的迅速扩大也是由于人为活动的结果。
2.4 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病虫害暴发后,一味依赖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大量天敌,使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造成公益林生态环境恶化。另外,防治手段不能适应公益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缺少符合林业特点的防治药剂和药械,防治效率低。
2.5 防治工作始终处于被动救灾的状态。我国几十年来公益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大多数是围绕救灾而展开的,病虫害一旦发生,“人往灾区跑,钱往灾区投”。只在救灾上重视,没在防灾控灾上下功夫。
3、公益林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3.1 着重抓好公益林植物检疫和监测预报:植物检疫是预防公益林植物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应划为疫区进行封锁;对种籽、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营造健康公益林,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要用科学的方法,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及时通报。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
3.2 因地制宜的搞好封山育林:封山育林应适地适树地通过各种选育措施,选择抗病虫力强的树种。同时应进行必要混交,这样能完善生物群落,增加天敌数量,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达到控制病虫的目的。封山育林是减少人、畜对公益林植被破坏的重要手段。
3.3 加强育苗消毒处理:在苗圃建设中,由于种籽及土壤中潜存有一定的病源和害虫,在育苗过程中应对种籽和土壤进行消毒,才能确保出苗率,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
3.4 保护害虫天敌:在公益林中生存着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等有益生物,它们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
3.5 适地适树,培育健苗、健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林经营模式,提高人工林防灾控灾的自控能力。
3.6 营造混交林(注意树种搭配),实施近天然林经营模式,使林分中各种生物间相互制约作用增强,公益林生态环境趋于稳定。
3.7 加强植物检疫工作。中国加入WTO,国际间的流动交往势必增加,一些外来的重大病虫害传入爆发的危险性也将可能不断增加。因此必须加强植物检疫工作,提高检疫技术水平,以杜绝或减少危险性病虫传入我国。同时也要注意国内地区间的植物检疫工作,以防有害病虫蔓延扩展。
4、公益林病虫害的生物治理措施 4.1 昆虫病原细菌。苏云金芽胞杆菌(简称BT)是我国工业化和生产水平最高的生物农药之一,广泛用于防治松毛虫和其他公益林食叶害虫的防治。
4.2 昆虫病原真菌。在公益林害虫防治中,以白僵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我国南方许多省份,利用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公益林生态环境,在松毛虫低虫口密度下施放白僵菌,实现有虫不成灾。同时,还用于防治松褐天牛等蛀干害虫。
4.3 昆虫病原病毒。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CPV)是我国林业应用最多的昆虫病原病毒,生产上常将DCPV、BT和白僵菌等混用防治马尾松毛虫,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4.4 昆虫生长调节剂。灭幼脲是我国当前防治公益林害虫上应用最多的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它具有对环境影响小、对天敌安全、有一定后效作用等特点,因此已作为防治马尾松毛虫主要农药之一。
4.5 植物源农药。苦豆碱是我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野生灌木——苦豆草中所含多种生物碱中的一种。据初步试验,苦豆碱对松材线虫具极强的杀线活性,而且其毒力随时间而逐渐增大。
4.6 转基因植物。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获得转基因抗虫植物,是公益林害虫防治的一条新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植物将逐步得到推广。
在必要的时候,对公益林病虫害治理也可以采取化学药物等方法,同时对公益林病虫害治理也受林木高度、立地条件等的限制,因而采取的治理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树干涂药法、毒签插入法、树干注射法、挂吊瓶法和根部埋药法等。
篇6
一、免疫鸡群疫病流行原因
1、消毒不严格,防疫措施不力
(1)引起种鸡苗导致疫病流行,经蛋垂直传播。(2)野毒严重污染,疫病的传播媒介众多,散毒范围广泛。如果养鸡户综合防疫措施不力,病毒就传入免疫力不强的鸡群。(3)霉菌毒素的影响。(4)鸡群限饲或更换饲料时,由于某些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类的缺乏,鸡体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饮水免疫中使用重金属离子含量超标用水,使用金属器皿;u群疫病流行时使用非SPF鸡胚来源生产卵黄抗体治疗;没有消毒制度,或消毒方法不当。(5)免疫用器具被污染,免疫器具使用前应清洗、消毒,每注射50~100只鸡换1次针头。
2、疫苗免疫方法不当,免疫剂量混乱
(1)数种疫苗同时接种。(2)被免疫鸡群由于受到某些传染病侵袭时,都会引起免疫抑制,影响疫苗免疫力的产生。(3)母源抗体过高及首免时间选择不当。当雏禽母源抗体正处于高峰值时接种疫苗,疫苗病毒会被雏禽母源抗体中和,影响抗体产生。(4)随意改变免疫程序。(5)疫苗选择不当。(5)随意加大和减少疫苗免疫剂量。免疫剂量过大致免疫机能麻痹,还可诱发该病的发生;同时破坏了病毒和机体免疫之间互相制约的平衡关系,加速了毒株的变异。免疫剂量过小,不能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疫病严重流行地区,却选用安全性好,免疫力较低的疫苗。(7)在应激状态下接种疫苗,消弱免疫能力。饲养密度过大、炎热、通风不良、舍内氨气过高,断啄,都会造成鸡抵抗力降低。(8)接种疫苗期间错误的使用消毒药或抗病毒药,或抗球虫药,致使这些药物杀死活疫苗、菌苗和破坏苗的抗原性。
3、疫苗质量存在问题
(1)疫苗保存不当。冻干疫苗反复冻融,油乳剂灭活疫苗冷冻保存。(2)疫苗储存、运输环节中的冷链问题没有解决,或根本就没有冷藏储运设备,使疫苗在运输过程中温度过高或在阳光下曝晒,致使市场流通中的疫苗有效价降低和失效。有的经销商甚至出售过期疫苗。(3)疫苗稀释浓度不符合或稀释液不当。或稀释后的疫苗免疫接种时间过长。
二、防治措施
1、合理选址
鸡场址选择在地势高燥、向阳、通风,水源丰富、水质良好、排水方便,电力、交通方便,避开兽医站、集市、屠宰场,有良好的自然隔离条件,远离工业区、化工厂和居民区。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要分开,注重场区绿化、改善环境,注意鸡舍的距离,尤其育雏舍与成鸡舍之间的距离。建立“全进全出”制度,即在一栋鸡舍不允许饲养不同日龄鸡。
2、加强卫生消毒
生产区入口处建宽于大门,长于车轮胎周长1.5倍的消毒池,其消毒液每周更换1次,保持消毒液的有效作用。同时,设更衣和紫外线消毒室。出入生产区的生产用车,必须经消毒后准许入内。非生产区人车辆禁止进入场区。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要更衣、更帽、穿工作服,紫外线照射以后方可进入场区;生产区工作服不许穿出场区。严禁非生产人员入内,特殊情况经消毒后允许入内。栋与栋之间的人员不得相互串岗,更不允许育雏人员与成鸡舍饲养人员串岗。引种鸡苗前对鸡舍及周围环境彻底消毒1次,转群、转舍前对圈舍彻底消毒1次。通常情况每周对鸡舍、清扫、清洗和消毒1次(也可带鸡消毒)。用具每周清洗消毒1次,周围环境每15 d清扫消毒1次。必要时生产区主要道路可用火焰消毒器重点烧灼消毒。回场的蛋盘、蛋箱经消毒后进入场内。免疫医疗器械用前清洗、消毒。疫病流行期首先封锁,隔离病区或病区生产人员,防止疫源扩散;每天消毒1次,直到疫情解除。生产区内应设病畜隔离室、焚尸炉。严禁从疫区购进鸡苗饲料,应从信誉好的厂家进。做好鸡舍防鼠、灭鼠工作。确保鸡舍保暖、通风,光照、温度和湿度适宜。
3、科学用药
篇7
摘 要 目的:探讨预防护理对降低风湿免疫疾病中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的价值。方法:收治风湿免疫疾病患者103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对可能出现的肺部并发症加强预防和护理,对照组常规临床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几率、平均住院时间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23%,对照组发生率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短,满意度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风湿免疫疾病患者因抵抗力差,容易引起肺部并发症,在治疗的同时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预见式预防和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康复时间。
关键词 风湿免疫疾病 肺部并发症 预防 护理
风湿免疫疾病是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系列与免疫功能低下相关疾病的总称[1]。发病一般与生存环境、意外创伤、免疫差、遗传、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呼吸系统与外界直接接触,故肺部并发症比较多发。本病治疗的首要条件是风湿活动期停止6个月以上,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因此预见式预防和护理,成为治疗成功的关键,现将相关经验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9月~2012年4月收治风湿免疫疾病患者103例,男57例,女46例;年龄16~70岁,平均41.32±0.31岁;病程2个月~8年,平均2.66±0.31年。入选患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3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8例,干燥综合征14例,皮肌炎4例,强直性脊柱炎3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的年龄、性别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分组情况得到本院护理伦理会的支持。
方法:两组治疗方法相同,观察组62例对可能出现的肺部并发症加强预防和护理,对照组41例常规临床护理。预防护理方法如下: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和人员消毒,控制传染源。病房每天通风30分钟,调整温湿度最适合患者治疗。加强口腔护理,要求患者饭后用淡盐水、小苏打水漱口,指导患者有效排痰,对不能自理的患者,及时吸痰、漱口,每天监测口腔内的细菌数量,如有超标准倾向,可根据病菌类型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可将药物用超声雾化方式吸入,根据痰液情况及时调整药量。加强皮肤护理,避免感染和褥疮[2]。
观察要点: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和患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按统一发放的调查问卷评估,问卷10分制,分值高则满意度高。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包分析,计数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用χ2表示,P
结 果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和患者满意度比较,见表1。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23%,比对照组低16.28%,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少,患者满意度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讨 论
风湿免疫疾病患者肺部防御机制低下,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呼吸道与空气直接接触,所以呼吸道的感染率高。肺泡基底膜被破坏,致使细胞外基质过度分泌和生成胶原,肺弹力组织纤维化,胸壁顺应性和回缩速度降低,残气量导致末梢阻力增加,小气道不能保持通畅,治疗时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药,机体抵抗力减弱,支气管黏膜上的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清除作用减弱,肺防御机能减退,而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肺活量弱,分泌物停留时间延长,病原体滋生机会增加[3]。滋生的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链球菌常见[4],容易诱发CMV肺炎,不及时控制累及多个器官进入风湿活动期,对自身免疫破坏尤为彻底。为尽可能控制感染,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进行预见式等基础护理工作被重视起来。观察组加强基础护理和皮肤的专项护理,控制传染源,指导患者有效排痰,加强口腔护理,监测口腔内的细菌数量,如果菌群超标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发生肺部并发症的几率3.23%,比对照组低16.28%,而住院时间平均比对照组少22天左右,患者满意度比对照组高2.3分,证实对并发症进行预防护理的科学性和必要性。综上,在治疗风湿免疫疾病中肺部并发症时,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预见式预防和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康复时间,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小玲.风湿免疫疾病中肺部并发症的预防及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6):668-669.
2 刘红丽.探讨临床护理干预对风湿免疫疾病中肺部并发症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3,5(下):2483-2484.
篇8
流感疫苗主要针对流行性感冒,免疫力比较差的儿童和老人是流感的易感人群,应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水痘疫苗主要针对水痘,水痘是一种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疾病,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病,但多见于冬春季。水痘疫苗的接种对象是12月龄以上儿童和成人。这种疫苗也可预防成年人的带状疱疹。
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疫苗主要针对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肺炎和脑膜炎。B型流感嗜血杆菌容易侵袭5岁以下的婴幼儿,感染后,孩子痉挛性咳嗽,还可以引起脑膜炎、肺炎、心包炎、关节炎、菌血症、骨髓炎等疾病。其中脑膜炎、肺炎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6个月~5岁儿童自然抗体水平最低,感染HIB的危险性较大,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HIB疫苗的免疫接种纳入婴儿计划免疫程序。
病毒性肝炎疫苗主要有甲肝疫苗和乙肝疫苗。甲肝疫苗接种后能产生保护性抗体,有效地预防甲肝的发生。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乙肝疫苗还用于乙型肝炎的母婴阻断,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保护率为87.8%。
脊髓灰质炎疫苗针对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是国产的脊灰减毒活疫苗,对健康儿童无致病性,但口服后活疫苗病毒仍能在机体增殖,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流脑疫苗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防疫部门每年会对6个月~2岁儿童进行基础免疫1针,间隔2个月后,再加强免疫一次。流脑疫苗的接种率需达到90%以上。在流脑散况下,可重点做好2岁以下儿童的基础免疫。
乙脑疫苗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国家规定的强制免疫疫苗,接种对象是流行区的儿童及从非流行区到流行区的敏感人群,目前已经实现了儿童的免费接种。
篇9
[中图分类号] R512.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b)-151-02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1963年,Blumbeg在研究人类血清蛋白的多态性时,发现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存在一种异常的肝炎相关抗原(HAA),通过纯化抗原、制备抗体,并与临床研究联系,最后确认这种抗原是HBV的表面抗原。1970年,Dane证实了在患者血清中存在乙型肝炎病毒颗粒。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全世界HBV携带者达3.5亿人之多。 HBV感染后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可表现为重症肝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其中部分慢性肝炎可演变成肝硬化或肝癌。我国人群HBV携带率约为10%,其中大约有1.2亿人长期带有乙型肝炎病毒(乙肝病毒携带者),人群中大约有200 0万人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以乙型肝炎是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健康素质的提高。
1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1.1 输血、血制品传播
HBV在血液中大量存在,而人对其极易感,故只需极微量的污染血进入人体即可导致感染。输入未经正规检测的血液及非正规生产的血浆、球蛋白、清蛋白、凝血因子等均可传播。
1.2 不洁的介入性医疗器械的刺伤
如注射器针头不消毒连续多人使用,农村地区常发生。采血针、针灸针不消毒连续使用,内窥镜如结肠镜不消毒连续多人使用,都可以使多人的血液通过新的创口进行交换,造成新的传播、新的感染。
1.3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围生期传播
此传播过程和血液有直接关系,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尤其是e抗原阳性的孕妇,在分娩的过程中很容易把乙肝病毒传给新生婴儿。怀孕满7个月到分娩后3周,孕产妇的乙肝病毒感染了胎儿或新生婴儿,叫围生期传播。围生期传播主要发生在分娩过程中,在HBSAg、HBeAg双阳性的孕产妇中,围生期传播率为80%~90%[1]。但因为双阳性孕产妇在表面抗原阳性母亲中所占比例只有30%,按我国每100例孕妇中平均有8例表面抗原阳性产妇计算,100例孕产妇中有8×0.3=2.4,即2.4个双阳性的产妇。按双阳性产妇围生期传播率为90%计算,2.4×0.9=2.16,也就是说围生期母婴传播率大约为2.16%,乙型肝炎的最长潜伏期是6个月,所以围生期传播的计算按新生儿满7个月龄的HBsAg阳性率为宜,围生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一部分,7个月龄以后婴儿的HBsAg应为生活中的母婴传播,不可混为一谈。
1.4 性传播包括男男、男女
男男最为恶劣,表面抗原携带者的中有乙肝病毒,阴道分泌物中也有乙肝病毒,过程中很容易造成生殖黏膜破损使病毒乘机进入造成感染,肛膜薄且不是的正常管道,极易受伤,因而极易受感染,应提倡使用。这种传播属于体液加血液传播。
1.5 静脉吸毒者
常常一只注射器流注射,血液交换,最容易感染乙型、丙型肝炎,尤其是丙型肝炎传播在静脉吸毒者中最为严重。
1.6 生活中的某些危险因素
如共用剃须刀、牙刷、毛巾,或纹身、纹眉、穿耳、洞鼻时,因刀具的不洁造成相互传播。蚊虫的叮咬不能造成传播,有研究报道,蚊体内无乙肝病毒繁殖,蚊叮人时无胃内容物吐出,蚊繁殖季节与非蚊繁殖季节与乙肝病毒带率的高低无关联。
1.7 其他
大量流行病学实验证明,握手、接吻、共餐、共同工作、共宿舍无传染危险。大学新生入学普种乙肝疫苗可保证无传播危险。
2 乙型肝炎病毒的预防
2.1 加强对供血人员的筛选和患者的消毒
供血人员经过严格的筛选,可有效降低输血后乙肝病毒的传播几率。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用过的餐具、药杯、衣物以及注射器和针头等,均须煮沸消毒15~30 min,或用3%漂白粉澄清液、5%过氧乙酸、200 ppm的二氯异氰脲酸钠、0.2%新洁尔灭等浸泡后洗涤、消毒。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具,对高危人群应采取特异性预防措施。
2.2 新生儿普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新生儿是一个刚刚加入人群的新群体,这个群体正在发育,自身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弱。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绝不是仅限于阻断母婴围生期传播,因为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在人群中只占8%,92%的孩子出生于健康母亲,孩子们感染乙肝病毒的比重,生活中的危险因素大于母婴传播因素,如医原性传播,婴儿到1周岁时,从母体中获得的抗体开始耗去,患病入医院治疗的机会增加,频率加快,血原性传播的机会增加。如果新生儿期被感染,感染后几乎100%成为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所以新生儿期打乙肝疫苗绝不是仅仅为了预防8%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母亲在围生期的母婴传播,而是为了新一代孩子一生中不受乙型肝炎病毒的危害。我国1980、1992年两次全国肝炎流行病学调查都表明,我国人群表面抗原携带率通常在2~4岁儿童达到人群高峰,在肝炎攻关计划“乙肝流行病学因素调查”中,75% HBsAg阳转者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管理好注射器和采血针就可以使1~2 岁儿童HBsAg阳性率下降60%。新生儿免疫的最重要因素是及时全程免疫,现在人们把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的注意力都放在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的母婴传播上,这很片面,必须以全体新生儿为目标,以打满3针为目标。如果及时,全程免疫率能达到90%以上,新生儿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肯定会下降至0.5%以下,用不着加大疫苗剂量,按0、1、6方案,5 μg/0.5 ml×3针即足够,关键是全体新生婴儿要及时全程免疫。HBsAg、HBeAg双阳性产妇在怀孕后的3个月(7~9个月)大约有10%可发生宫内传播[2],即在胎儿期被感染,胎儿肝内已经有乙肝病毒生长复制,出生后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任何剂量的疫苗均无法阻断。我国当前生产的5 μg重组酵母疫苗及20 μg重组CHO疫苗的阻断效果大致为90%,在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用1支100 U/ml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在另一部位打1针5 μg重组酵母疫苗,这是最佳的阻断方案,最省钱、最有效,阻断率在95%左右。由于新生儿上臂三角肌肌肉缺乏,所以大腿上外侧肌肉是乙肝疫苗最佳注射点,臀部脂肪层厚不宜做为注射点,如果选用乙肝疫苗球蛋白(100 U/ml),可在一侧大腿打球蛋白,另一侧大腿打疫苗十分方便。国外报道上臂三角肌注射的效果不如大腿上外侧肌肉效果好,建议改用大腿上外侧注射。有些人群免疫接种后机体无应答,有研究者分析人白细胞抗原(HLA)亚型后发现,无应答者多为HLA-B3、SC01、DR3单倍体型的同质结合体,部分人用Pre-S2疫苗可改变这种无应答性[3]。
2.3 家中有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其他家庭成员的预防
其他家庭成员最好的办法是到医院用胶体金纸条法查血中的表面抗原,如果表面抗原阴性,最好给予10 μg乙肝重组疫苗3针(0、1、6个月),之后查抗-HBs,如抗-HBs阴性,可补打1针,仍阴性用40 μg补1~2针,家中其他成员不要与携带者或乙肝患者共用毛巾、脸盆、脚盆、牙刷、剃须刀等,夫妻生活用避孕工具。
3 乙肝病毒的致病机制
HBV的致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HBV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损害,而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可能是致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因素。HBV侵入机体后,首先感染以肝细胞为主的多种细胞,在细胞内复制产生完整的病毒颗粒并分泌HBsAg 、HBeAg和 HBcAg等抗原成分。在血液或肝细胞膜上的病毒抗原成分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HBV感染肝细胞后,细胞膜上除有病毒特异性抗原外,还会引起肝细胞表面自身抗原发生改变,暴露出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LSP)。LSP可作为自身抗原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肝细胞组分的自身免疫反应,通过病毒抗原致敏的杀伤性T细胞(CTL)的杀伤作用或释放淋巴因子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损伤肝细胞。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常可测及LSP抗体或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自身抗体。特异性CTL介导的细胞免疫效应在清除病毒同时又可导致肝细胞损伤,过度的细胞免疫反应可使大面积的肝细胞破坏,导致重症肝炎。若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则不能有效清除病毒,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而导致慢性感染。HBV感染后可迅速介导机体产生HBsAb、Pre S1-Ab和Pre S2-Ab等针对病毒包膜抗原的抗体,然而,HBsAg和抗-HBs可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随血循环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关节滑液囊等,激活补体,导致Ⅲ型超敏反应,故乙型肝炎患者可伴有肾小球肾炎、关节炎等肝外损伤。如果免疫复合物大量沉积于肝内,可使肝毛细管栓塞,导致急性肝坏死,临床表现为重症肝炎。机体对HBV的免疫耐受常常是导致HBV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当HBV感染者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处于较低水平或完全缺乏时,机体既不能有效地清除病毒,也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杀伤靶细胞,病毒与宿主之间和平共处,形成免疫耐受,临床上表现为无症状HBV携带或慢性持续性肝炎。
目前已有大量证据表明,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有密切关系。研究发现,初生时感染土拨鼠肝炎病毒(WHV)的土拨鼠,经3年饲养后100%发生肝癌,而未感染WHV的土拨鼠无一只发生肝癌[4]。人群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90%以上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感染过HBV,HBsAg携带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危险性比正常人高217倍[5]。肝癌细胞染色体中有HBV DAN的整合,整合的HBV基因片段有50%左右为负链DAN 5'末端片段,即X基因片段,转基因小鼠的实验证明X基因持续性高水平表达能诱发原肝癌。目前认为,X基因编码的X蛋白有反式激活作用,可反式激活细胞内原癌基因、抗癌基因或生长因子基因如P53、pRb、TGF-a、IGFⅡ、ras、myc、fos等,从而影响细胞周期,促进细胞转化,最后发展成原发性肝细胞癌[6]。
[参考文献]
[1]刘克州,章明太.有关乙肝疫苗临床应用的几个问题[J].实用内科杂志,1992,12(9):487.
[2]Li L.Transplacent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J]. Lancet,1986,1(8421):872.
[3]Alper CA. Genetic prediction of nonresponse to hepatitis B vaccine[J]. N Engl J Med,1989,321(11):728.
[4]周正任,李凡.医学微生物学[M].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91.
[5]徐立中,谢金娜,彭运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分析[J].河北医学,2008,14(4):408.
篇10
【关键词】糖尿病足;护理;预防
糖尿病足(dinbetic foot,DF)是糖尿病综合因素引起的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总称,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者需要截肢,截肢率高达40%。其主要表现为肢体末端疼痛、化脓感染、溃疡、坏疽。一旦发病,由于其治疗复杂、困难大、病程长、不易愈合,会面临截肢、死亡等后果。其治疗费用也比因其他原因住院的同期糖尿病患者高的多,因此糖尿病足部病变是糖尿病最可怕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1临床资料
2007年6月-2009年10月,我科共收住糖尿病患者291例,并发糖尿病足的14例,男12例、女2例,根据Foster等提出的简单易记的糖尿病足分类方法:1级为正常的足;2级为高危的足;3级为溃疡的足;4级为合并感染的足;5级为坏死的足。15例糖尿病足均为3-4级,经过治疗护理,治愈好转出院7例,出院后继续给予相应的护理,随访治愈5例,好转2例。
2治疗
(1)采用胰岛素和适宜的口服降糖药物,尽量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2)根据取病灶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保证足够的剂量和疗程;(3)给予改善微循环及扩张血管治疗;(4)加强支持疗法,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合理饮食,控制体重;(5)避免长期站立,常抬高患肢以利回流,减轻水肿。
3护理
3.1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解糖尿病足的相关知识。糖尿病足病人因患病时间长,足部疼痛,伤口长期不愈 ,病人多有焦虑、紧张和消极心理。我们应该通过不断与病人沟通,取得病人信任,把握其心理活动,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以利于疾病快速康复。
3.2整体护理:每日7次监测血糖,分别为三餐前0.5h、三餐后2h及临睡前,了解血糖是否控制在正常水平,应用胰岛素过程有无低血糖危险。定时测体温并记录,及时掌握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数值,以便了解感染控制情况及抗生素的疗效。定期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每日评估创口的深度、色泽、有无渗出,渗出液的量及性质,敷料是否干燥、清洁。足背动脉的搏动的情况,创口周围皮肤的色泽、温度等,并及时记录。
3.3饮食护理:饮食疗法是糖尿病的治疗基础,是控制疾病、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的一步。应为患者制定正规的糖尿病饮食治疗食谱,既要限制总热量的摄入,又要保证营养。感染期患者蛋白质的供给量可酌情加至1.5克。
3.4创口护理:创面应加强局部换药。换药时,病人见到溃疡坏疽、创面污秽,且有恶臭分泌物,加重了病人的身心伤害及恐惧感,换药时做到动作轻柔,及时切除坏死创面,彻底清创引流,促进创面的肉芽生成。
由于肢端缺血致疼痛,告知病人卧床休息,并与病人交流,以此转移、分散病人的注意力。使用利康治疗仪局部照射时,距离不要太近也不要太远,30厘米为宜。
3.5指导患者及家属对足部进行日常预见性护理
(1)每晚用温水(20℃-40℃)洗脚,每次时间20-30分钟,不宜过长。禁止用过热水烫脚,防止外伤。用吸水性强的毛巾轻柔而彻底地擦干,尤其是脚趾缝间应保持干燥,不可过度用力摩擦,以防发生微小的皮肤损伤。(2)穿鞋应穿合脚质软透气的平底鞋,袜子应选择棉、麻、毛制品,且不可过紧, 以免影响足部的血液循环。(3)保持皮肤清洁,宜用中性香皂和洗涤产品。
4糖尿病足的预防
4.1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糖尿病确诊后,首先应积极控制糖尿病,严格控制高血糖(包括合理分配饮食和降糖药物及胰岛素应用),同时控制高血脂和各种导致早期动脉硬化的因素,均应作为一项预防糖尿病肢端坏疽的长期任务,使患者血管、神经病变发展慢一点、轻一点、少一点,并仔细护理和预防足部可能发生的病变。
4.2养成良好的足部卫生习惯
(1)每日用温水或柔和的香皂洗足,保持足的清洁。
(2)洗脚前用手试测水温(水温度为将水放至手背皮肤耐受为宜),绝对不能用热水泡足而造成烫伤,避免皮肤破损。
(3)足洗净后,应用干毛巾轻轻擦干,包括足趾缝间,切勿用粗布用力摩擦而造成皮肤擦伤。
(4)为保护皮肤柔软,不发生皲裂,可涂抹护肤油、膏、霜,但不要涂抹于趾缝间。
(5)足汗多时不宜用爽身粉吸水,以防毛孔堵塞而感染。不宜穿着不透风的尼龙涤纶袜。宜穿棉纱袜或羊毛袜。
(6)不宜穿尖头鞋、高跟鞋、暴露足趾露足跟的凉鞋,切忌赤足走路或穿拖鞋外出。
(7)寒冬时切忌用热水袋,暖水壶或电热毯保温,以免足部烫伤。
(8)足部皲裂不贴胶布,足部真菌感染要及时治疗。
(9)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因为烟酒可使肖血管痉挛,加重神经病变和组织缺血缺氧[1]。
5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