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校本课程范文
时间:2024-04-19 16:1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建设校本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高中校本课程乱象
当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之时,校本课程建设一下子就成了香饽饽,很多中学都在开发、建设自己的校本课程,并积极向外宣传、推介,以显示自己对新课改的支持和拥护,可当热潮退去之时,校本课程又重新归于冷寂,成为可有可无的装饰品。上级检查、同行交流时就展示一下,平时就听之任之,缺乏规范的管理与指导,所以出现了很多乱象:
1. 变相为练习课。很多学校的校本课程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性质与味道,变成了练习课,老师发试卷,学生做试卷,做完讲评试卷,与平时的练习课无异。
2. 变相为培优补差课。一些学校为了保证重点率,对有偏科的学生进行重点培训、重点辅导,由专门老师开设课程予以补习。这样的校本课没有选择,没有兴趣,没有个性,只有分数,只有目标,只有重复。
3. 变相为电影放映课。一些老师为了图轻松、省力,把校本课程变相电影放映课,随心选择一些课题,由学生选报,在实际实施时没有讲解,没有讲座,没有座谈,只有视频的观看。比如历史学科的就放映《大国崛起》《建国大业》之类的, 英语科组开设《英美经典名著赏析》就是放一些英美电影,甚至数学学科都可以放电影。
4. 变相为必修课。校本课程本来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由选修,可有的学校就规定一些学生必须选报某一门课程,或者是某些老师要求一些学生选报自己的校本课程。我的一个学生就跟我说,她是心理课代表,心理老师就要求必须选报心理校本课程,而她喜欢的是语文老师开设的《红楼梦》解读的校本课程。
5. 变相为奥赛辅导课。一些学校为了辅导学生参加生物奥赛、信息奥赛、物理奥赛等,就直接将校本课程定为各种奥赛培训班,鼓动学生选报。美其名曰个性化培养。因为参加奥赛一旦获奖可以高考加分,甚至可以保送名校。
总之,从以上校本课程的乱象上可以看出,如今的校本课程开发建设存在着很多问题。
第一,随意性强。很多校本课程的开设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和评估,教师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对某方面有一些研究就开设什么,而且没有传承性,今年开这个,明年开那个,很多校本课程都是一时兴起,三分热度,导致上课质量不高,效率低下,课堂在浅层次上滑行。
第二,强调统一性,忽视多样性与选择性。校本课程的开设本来就是多元的,多彩的,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服务的,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如果是指定的,统一的,就违背了其选择性,丧失了校本课堂的实质。高中课堂本来就很单一、枯燥,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匍匐前行,本来可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的校本课程,一旦变得单一、统一更让学生望而生畏。
第三,过于死板,不够灵活,忽视兴趣性。校本课程本来是必修课程的补充与调剂,它的开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喜好与兴趣,形式可以多样,内容应该丰富,可以是讲座式的,可以侧重于实际操作的,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可以是对话的,也可以是座谈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校本课程才是真正的校本课程,而单调死板的校本课程是会把学生吓跑的。
第四,教师、学生热情不高。由于校本课程的开设需要教师积累很多资料,花很长时间去整理、备课,占用了很多休息时间,所以很多老师并不愿意开设校本课程。此外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不到位,认为校本课程是可有可无的,是无关紧要的,这些都影响了教师对校本课程开设的热情。同时,学生的热情也不高,很多学生的学习由于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比较功利,凡是与考试无关的东西都不关注,这些使得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选报并不热情,很多学生仅仅是走个形式,并不把校本课程当回事。
二、高中校本课程建设思考
1. 统一管理,科学组织
校本课程,顾名思义,是以学校为本位的,校本课程的合理、高效与否,与学校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应试教育依然猖獗的今天,学校坚持不懈的开发、设计校本课程,本身就是对素质教育的莫大坚守和践行。如果我们还想坚守一方教育的净土,如果我们还想追求一份教育的幸福,如果我们还关注着学生的生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如果我们打造一所理想的学校的热情还没有散去,对于校本课程,我们就不能只重形式而忽视其实质。
作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教导处应该对校本课程的申报、选报、设计、开发、开设等环节进行严格的审核与管理,筛选出契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的富有特色的课程,并对开课教师的备课、上课进行跟踪、指导、协助、评价,确保好的课程在开课老师的充分准备下取得良好的效果。
2. 转变观念,开阔视野
作为一线教师,要破除思想的桎梏,清理陈旧的观念,开阔视野,充分认识到校本课程开设的重要性。校本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增加了几门课程,增加了几节课,它的意义应该是多方面的。
从学校的角度讲,校本课程的开设弥补国家课程的很多不足。国家课程统一的课程标准、大纲、计划及教科书,过分强调了普及性、基础性、统一性,而忽略了地方、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国家课程开发周期性长,且缺乏灵活性,不能及时地反映科技进步成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变化。校本课程有很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民主性,很好地弥补了国家课程很多先天不足。同时校本课程对于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现学校的教育特色也有很大的帮助。
从学生的角度讲,校本课程对于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有着国家课程所没有的独特优势。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使命在于唤醒,在于发掘,在于关注并塑造学生的个性。但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大都是要求统一性,忽略了差异性,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而校本课程恰恰相反,它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特点出发,强调的是学校和学生的特殊性、差异性,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好,转变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从教师的角度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要求教师不仅是一个学习者、教育者,还要成为研究者、反思者、开发者,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学科素养与教育素养,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之外,开辟新的领域,查阅相关资料,阅读大量书籍、杂志,勤于思考,勤于归纳整理,更新知识结构,开阔视野,最后形成成果,在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自身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3. 遵循规律,科学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随意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流程,进行科学开发。华东师范大学王斌华教授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是环境分析,分析学情、校情以及地区情况,弄情课程开发的限制与条件,比如师资情况,学生的发展需求,家长的期望,办学条件、社区的潜在资源等;第二是确定课程目标,对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的期望,目标要具体,要有针对性;第三是建立课程开发组织,制定实施方案,校本课程开发要在学校组织的领导下,制定规划设计方案,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第四是解释与实施;第五是评价与修订。当然,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课程开发不一定遵循一样的步骤,可以有适当的调换与增减。
4. 注重传承,打造品牌
校本课程的开设不能总是一次性的,它需要传承,需要不断完善、创新,只有这样,校本课程才会有积淀,有厚度,才能形成品牌,才能吸引学生参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没有传承的校本课程只能是昙花一现,被学生丢在记忆深处的角落,这样的校本课程是失败的,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我校语文科组开设的校本课程――松湖大讲堂,就特别注重传承,逐渐培养了大批听众,如今的松湖大讲堂选报人数已由之前的几十人上升到两百多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深受学生欢迎。
篇2
【关键词】校本课程 校本教材 文化重建 学生发展 教师成长
校本课程就是学校自主决定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其核心是“校本”。对于“校本”的概念界定,人们一般都理解为“以校为本”,这种理解似乎言简意赅,但因其表述过于笼统,学术界更倾向于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Change(1998:130)对其所作的解释,即“有关课程的设计、内容、组织和呈现以及教学、学业评定等主要的决策都必须在学校这个层面上进行。”
“从学校课程发展历史来考察,校本课程的历史和学校教育的历史几乎一样悠久。古代学校的课程在较大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是由学校或私塾教师自己决定的,那时在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校本课程。但是所谓现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则是作为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形态。”(王国华等,2013)作为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形态的校本课程,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的一次课程改革运动。“由于它代表了课程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向,所以影响非常广泛。”(刘世民、张永军,2013)
我国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也在日益受到重视。一方面,国家教育部明确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方面构成的,同时还明确规定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到12%,这就从国家行政层面对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强而有力的课程政策保障;另一方面,不少地区的中小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已经相继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毋庸讳言,不少地方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也程度不同地暴露了一些诸如因价值取向的偏差而貌合神离的问题、因课程灵魂的缺失而导致课程体系支离破碎的问题、因诸多环节的省略而徒留校本教材形式的问题、因课程开发孤军奋战而致使课程建设质量低下的问题。(郭继东,2004)其实,现在看来,校本课程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已经远远不止这些。这些问题都是校本课程建设中产生的具有探索和发展性质的问题,这些问题本身只是表现为现象,而只有研究和解决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才具有理论研究的价值和实践纠偏的意义。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在这里试就如何正确处理校本课程建设的诸方面的关系展开讨论,以期对从根本上破解校本教材建设中的难题有所裨益。
一、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
我国的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是在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保障与支持下、主要依赖于学校内部驱动进行的,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正确处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
国家课程,一方面体现了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课程观,其统一性要求远远大于学校实施教育的个性化需要,另一方面,国家课程永远都是学校课程的主体,校本课程只能是对国家课程的个性化补充、拓展和延伸。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各有优势,是不能相互取代的。以国家课程为主,加强二者之间的整合与互补,应该成为处理这两者之间关系的基调。
以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贯穿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国家课程为例,其四大板块之一的“研究性学习”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就大有文章可做。学生在科学课程中学到的科学知识与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学到的尊重、理解、包容、合作等文明礼仪的道理,在语文课程中学到的语言文字与表达方法,在数学课程中学到的计算、作图与数理统计、分析等知识与方法,均可共同作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这一板块的实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家课程基本解决了知识的建构与传授的问题,但是不足以解决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运用问题,至少可以说,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践空间还是很大的。针对这一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校本课程建设就有了自己的空间和课程实施的价值。
事实上,由于国家课程的教材编写总是表现为分学科进行的“各自为战”,因此,多门学科教材之间不仅存在课程目标上的相互重复,而且也存在内容上的彼此交叉。如: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等等。科学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均有这些目标。“统计显示,3至6年级的国家课程科学、品德与社会,与地方课程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的交叉重复率达到48%至61%。”(崔秀梅,2013)因此,通过对国家课程的适度整合,开发出相应的校本课程,无疑对更好地促进国家课程的实施和校本课程的自身建设是极其有益的。
二、校本课程的多样化与学生的个性化的关系
从教育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校本课程的起因来看,校本课程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乃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也是“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程建设上的必然要求和体现。
必须承认,国家课程更多强调和突出的是统一性和普适性,没有可能做到考虑到每一个学生作为学习个体的差异,也没有可能照顾和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潜能、特长、志向、理想等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因此,在校本课程建设上,必须坚持多样化,而不能满足于一所学校开发一两门或仅仅几门校本课程,因为只有做到了多样化,校本课程才有可能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内在需求。
要做到校本课程建设的多样化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需求,就必须“构建课程领导共同体”,让校长、教师、专家、学生、家长和社区各方面力量参与其中;要做到校本课程建设的多样化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需求,必须“倡导校长、教师、学生共享课程权力,共同领导课程变革之观点”;(杨四耕,2013)要做到校本课程建设的多样化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需求,在技术路径上,就必须切实保证作为教育服务对象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教师的首创精神和激发、保护他们参与领导课程开发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主要地通过教师、学生自主申报校本课程主题,对其从科学性、可行性及实施的主客观条件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认真而充分的调研和甄别、筛选和评估论证,将最终确定校本课程以菜单形式供师生双方进行双向自由选择。(刘滨雄,2013)深圳市宝安区凤凰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板块的实践操作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这一实践路径。
三、校本课程的前瞻性与社会的发展性的关系
与学校其他一切工作一样,校本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谓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说到底,就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利于社会生存和参与社会竞争、促进社会进步的人。因此,校本课程建设必须处理好校本课程的前瞻性与社会的发展性的关系。
现在,不少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建设处于低水平的、没有多少课程含金量的、消极应付的运行状态,没有真正考虑到校本课程建设本身能否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与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养、专业素质的要求相契合。把一些简单的、完全停留于模仿层次的手工劳动与制作作为校本课程,就是当下校本课程建设中司空见惯的一种做法。这种徒有虚名的校本课程,已经从根本上背离了设置这门课程的初衷!
笔者以为,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应当在全面体现素质教育诸要求与内涵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进行独立人格和批判、质疑精神的培养,突出对学生进行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笔者还认为,当今的教育对学生进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教育都显得更为迫切,而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家课程本身都是很难做到促进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发展的。因此,在这方面,校本课程开发的空间很大。
那么,什么是跨学科能力?对此,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颁布的《定义学科能力:转变课程与评价观》做出了这样的阐述,“跨学科能力包括思考能力、个人与社会能力、交际能力等3种具有内在联系的能力。”(康叶钦、李洁梅,2013)对跨学科能力培养的关键是把握这三种能力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将这三种能力割裂开来、分散于多门校本课程之中,即绝不可以在某一门校本课程中培养这一种能力,在另一门校本课程中培养那一种能力,而必须将这三种能力的培养统一于校本课程实施整个过程,尽管在实施课程的具体环节中会对某一种跨学科能力的培养有所侧重。
四、校本课程建设与学校文化重建的关系
“课程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肉关系。”(郝德永,2002)最近十年差不多是我国教育史上中小学校长最为关注学校文化建设的十年。这本来是一件好事,然而,社会的浮躁情绪的弥漫使得中小学教育也难以置身其外。一些学校为了搞学校文化建设而搞学校文化建设,结果难免走上“形而上学”的道路。殊不知,“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陈树生、李建军,2010)离开了课程文化这个核心,学校的文化建设这个“毛”就会因为课程文化的“皮之不存”而无处附着!
“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是再生产主流文化的工具,而校本课程则是再生产亚文化的工具。”(刘世民、张永军,2013)与具有严格统一规定性的国家课程相比,校本课程建设中的亚文化对于学校文化的重建更具有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和魅力,其优势和魅力集中而显著地表现在因校本课程的“校本化”而必然带来的学校文化的鲜明个性化。与那些由学校领导们刻意标新立异、主观上人为干预并强势推进的具有标签性质的学校文化特性不同的是,基于校本课程建设而逐步实现的学校文化重建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的、由里向外的、能够体现师生共同信念和学校文化价值追求的循序渐进的建构过程,而不是一个近乎运动式的、为了追求“标签”效应而人为“打造”的学校文化的怪胎。
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重建的关系主要地是在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上体现出来。就一所学校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向究竟是校长或学校领导班子说了算,还是校长、教师、学生、专家、家长、社区代表等多元决策;在若干校本课程中,哪些被确定为选修性校本课程,哪些被确定为必修性校本课程;哪些校本课程被确定为覆盖全员、一以贯之的长期课程,哪些校本课程被确定为个性化选择的短期课程;具体某一门校本课程的实施最终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等等,这些无不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学校的文化。试想,如果教师或学生,或者教师和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连最基本的话语权都没有,人们就很难想象这个学校所声称的学校文化中的“民主”究竟为何物!如果学校不能够保障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选修按照其真实意愿进行自主选择,而是被教师“抓壮丁”般地拉过去上课,人们就无法相信这个学校所声称的学校文化中的“弘扬个性”真的存在。
五、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关系
在对待中小学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关系上,现在普遍地存在着一个误区,似乎只要编写出一本校本教材,校本课程的建设就万事大吉了!事实上,课程就是课程,而不是教材,教材只是为课程的实施而服务的教与学的若干材料中的其中一种材料。更何况,对一所学校的那么多个性差异迥然的学生而言,某一种校本教材是没有任何可能去满足那么多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的。
为了规范和方便校本课程的实施,学校当然可以组织力量编写为之服务的校本教材,但是,这样的校本教材往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例如,张家港市第二中学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世纪的公民,他们就组织开发了《责任文化》校本教材(顾逸飞,2013)。由于这门校本课程涉及到个人与家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世界等方方面面的教学内容,又是面向该校全体学生的,只有通过初一至初三年级连续三年的学习才能完成使用周期,因此编写这本校本教材无疑是必要的。
在处理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关系时,必须注意两点:第一,校本教材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更多的校本课程的教材是隐性的,非具象性的、非物化的。例如,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的其中一门校本课程《职场模拟》,就不可能采用物化的校本教材形式去组织教学;第二,校本教材有预设与生成之分。尽管任何教材的预设到了投入教学阶段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生成的现象,但是确有一些校本课程的实施主要地依赖于创生,而较低程度地依赖预设。例如,深圳市宝安区凤凰小学的其中一门校本课程《凤凰文化》是专门研究学校所处的福永街道凤凰村民风、民俗、民歌、民谣,这门校本课程的实施主要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搜集、整理和研究这一主题的资料信息,课程目标实现的其中一个物化结果就是形成《凤凰文化》专著。当然,这样的专著将来有可能反过来又会成为未来该校学生的校本教材。
由此可见,校本课程的时效性、灵活性、动态发展性等特点和校本教材开发的使用范围、周期、效率及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等因素决定了并非所有校本课程都得拥有相应的校本教材。实践表明,既不需要、也没有可能为每一门校本课程都研发校本教材,且决定校本课程实施水平的根本因素也不在于其是否拥有相应的校本教材。
六、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英国课程学家劳顿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三个:技术的变化、教学思想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方面: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的成长、学校特色的形成。校本课程开发还会促使教师在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上的自我超越,激发教师的专业进取精神和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其自然结果就是引发教师专业发展。(傅建明,2002)
然而,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一些中学校长和中学教师的身上散发着一股不屑一顾的浓烈情绪,他们固执地认为校本课程建设有碍学生对升学考试学科的学习,分散教师的精力,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主观臆断是极其有害的!
实践和研究表明,校本课程建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程能力、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有助于教师改变对知识本质的看法,为教师知识结构的改变提供可能,并不断增长其实践性知识。张家港市第八中学教师朱成,原本是一位英语教师,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很有限。就是这样一位英语教师,自从十年前接受了学校的《建模·车模·海模·航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任务后,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不仅把这门校本课程开得越来越好,而且在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建模、车模、海模、航模大赛频频获得大奖的同时,他本人也获得了许多殊荣。如今,他已经成为全省屈指可数的金牌中学科技辅导员之一。
无独有偶,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教授Shoshana Keiny(1993:86)对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作了多年的实证研究,其所跟踪研究的三个案例无不表明,在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SBCD)的过程中,老师们通过合作互助,沉醉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不断审视和修订课程目标,确确实实经历了一个专业成长过程。
校本课程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其中值得关注和认真对待的方方面面的关系还有很多,课程的选题与策划、课时的整合与安排、国家课程的学科性知识如何在校本课程中加以跨学科综合运用等,还有待广大同仁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抓住了校本课程的“校本”这两个关键词,只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确确实实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内在需求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校本课程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最终都将是能够迎刃而解的。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校和谐教育研究”(项目编号:FFB050989)的子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Hargreaves Andy, Lieberman A, Fullan M, Hopkins D W.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Change: Part One[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1998.
[2]王国华等. “131”校本课程体系的理论构建与实施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2013(3):92-97.
[3]刘世民,张永军. 亚文化:校本课程开发重要价值取向[J]. 中国教育学刊,2013(4):44-47.
[4]郭继东.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误区探析[J]. 教育科学研究,2004(8):18-19.
[5]崔秀梅. 课程整合:给学校课程做做减法[JN]. 中国教育报,2013-06-12:(9).
[6]杨四耕. 提升课程领导力是学校课程变革的核心[JN]. 中国教育报,2013-05-20:(11).
[7]刘滨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获突破[JN]. 南方教育时报,2013-05-31:(22-23).
[8]康叶钦、李洁梅. 加拿大:课程改革走向“个性化”[JN]. 中国教育报,2013-06-21:(7).
[9]郝德永. 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10]陈树生、李建军. 课程文化: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J]. 教育发展研究,2010(2):84-87.
[11]顾逸飞. 责任文化[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12]傅建明.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 教育发展研究,2002(9).
篇3
一、开发校本教材《漏窗艺想》的意义
1.着眼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漏窗艺想》的开发是在充分评估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后,以我校曾经成功开展过的、在学生中间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即园林漏窗的研究)为蓝本展开的。课程的主旨内容“漏窗”,是苏州地区较有特色的一门园林“小景”艺术,在吴江也能随处可见。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漏窗文化”,以及由此涉及家乡吴江的一些名人轶事、风土人情等,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2.着眼于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促进教师成长
我校是吴江地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艺术特色学校,曾被评为“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吴江市艺术教育学科基地”。由于“漏窗”艺术也是吴江地区一门乡土艺术,所以本课程的开发也将为我校的艺术特色更添亮丽一笔。此外,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所以通过本次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也势必会形成一个课程开发的教师团队,使一些教师在课程开发中通过自我学习、集体培训之后迅速成长,成为我校课程开发的骨干力量。同时,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将积累多方面的经验与资料,为我校今后校本课程的系列开发打下基础。
二、回顾校本教材《漏窗艺想》的实践
1.前期准备工作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建设工作小组,全面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之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经多次探讨,最终确定了开发以“漏窗”为主题内容的校本课程《漏窗艺想》。另外,学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建设方案》,对本课程的整体框架、每课体例、编写人员及课程建设规划等方面作了具体安排。还在校园网上搭建了“校本课程专题网页”,开辟了“课程最新动态”与“课程学习资料”等栏目。
2.全面推开课程建设
首先,拟定制度,激励开发。学校在成立了“课程审议小组”以及编委会的基础上,还拟定了与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配套的《评价方案》和《管理细则》等多项制度,并与编委会的教师签订《开发责任书》,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课程的开发及实施。
其次,因材设人,纲要为先。本课程共五个单元,即了解漏窗、欣赏漏窗、吟咏漏窗、设计漏窗、制作漏窗,共10课时。编委会根据每个单元所呈现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学科的教师编写这一部分。比如历史教师侧重编写“了解漏窗”部分、语文教师侧重编写“吟咏漏窗”部分等。另外,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编委会还挤出周末时间,多次组织编写人员集体学习。大家研讨了课程专家崔允、吴刚平等教授撰写的论文30多篇,掌握了开发课程的主要环节,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好每一个单元的《课程纲要》。通过学习,老师们普遍感到自己有了工作“抓手”,对课程的成功开发信心更足了。
再次,开发竣工,更需完善。编委们还一同走进吴江建筑设计院、图书馆、退思园等地,深入调研收集有关“漏窗”的资料。2008年9月,历经8个月,带有原创性质的、师生共同参与开发的校本教材《漏窗艺想》(第一版)诞生了。当然,本书在编辑方面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值得商榷的地方可能也有很多,所以,我校将在本课程的实施中不断听取各方的意见与建议,为课程的后续完善、乃至于“二次开发”,积累充足的经验。
3.宣传实施校本课程
首先,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立足班级,利用班会、家长会、教师会,向学生、家长和教师介绍校本教材《漏窗艺想》教学内容、实施要求。同时,利用“校本课程”专题网页以及校刊《笠泽》配合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另外,《吴江日报》还分三期对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做了专题报道。校本课程不断走近家长、走进师生之间。
其次,组建备课小组并确定备课组长,开展备课工作。备课原则上以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进行,分工合作,探讨沟通。各任课教师的教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既符合共同要求,又具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
接着,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同时,依照《管理细则》的规定,对本课程的实施进行科学管理:即备好本课程教案;布置适当的拓展练习;要求有学生练习或其他形式的反馈材料(纸质或电子档)。并且不定期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进行“巡课”督导。
再次,通过多种形式实施教学。比如开设讲座、观看视频,还带学生去计成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另外,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重视课程实施与学校艺术特色相结合。比如从学生制作出微型石膏漏窗模型群中把一些好的作品收集起来,在学校艺术节中进行“微型石膏漏窗模型”的专题展示。此外,把一些好作品(纸质、石膏)放入学校校史展览室或拍下照片、装点教室及学校环境。
最后,依据《评价方案》,积极施行积极性评价。主要通过学生对《漏窗艺想》上的“探究学习”等练习的完成情况来评定。另外,还通过学生上课时的表现:(如参与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情况等),或通过对学生所参加的实践活动的考核,或通过对学生作品(物件的制作、撰写小论文)的考核等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
三、实施校本教材《漏窗艺想》的成果
学校艺术组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授课任务后,将就实施深度作进一步拓展。比如艺术教师俞红珍与组内同事集思广益、创作了学生集体舞《漏窗艺想》,并在2009年吴江市中小幼文艺汇演以及苏州市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一等奖。
在课程进入实施阶段,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涌现出了像纸质漏窗、石膏漏窗、漏窗电子小报、漏窗研究小论文、漏窗小诗、学生集体舞《漏窗艺想》等多元作品。其中,不乏精美的佳品。学校适时开展了各类“优秀作品展评”活动,布置了橱窗,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
部分班级的师生还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以“漏窗”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他们结合校本课程教材《漏窗艺想》里的相关内容,开展实地调查研究,踏访了吴江退思园、静思园、计成纪念馆等地,通过拍摄漏窗、临摹漏窗、丈量漏窗等方式,展开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们更加增添了对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课程的实施还促进了各类教科研活动。艺术组胡银凤老师开设校本课程“漏窗艺想”公开课,探讨如何实施本课程,校教科室还结合学校的省级课题“录像分析法在课堂观察中的运用研究”开展了相关的课堂观察活动,并对“如何上好校本课程”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课题作了深入研究。
四、实施校本教材《漏窗艺想》的反思
一些教师对校本课程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还认识不足。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觉得这样的课程开不开都无所谓。其实根据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定,每个中小学生必须有选择地学习一定课时的校本课程,并通过考核,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这意味着校本课程获得了与国家课程同等的待遇。此外,课程专家崔允也指出“学生必须修习校本课程,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能剥夺学生学习该类课程的权利”,因此,在今后的校本课程的实施中,还要加深教师在认识范畴的“软开发”。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知识 拓展类 校本课程建设 措施
一、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1.补充了国家教学课程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发展,是对国家教学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当前数学校本课程相对来说有着一定的知识结构,而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将数学知识有效拓展,丰富了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并保证了数学知识教学的全面发展。
2.保证了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发展,保证了学生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这种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主要是对学生的发展给予极大的关注,将学校办学的特色全面体现,进而对社会发展的教育需求加以满足,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并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不同层次水平以及需求加以满足,保证学生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
3.提高了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使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这种校本课程,加深了教师对社会资源、学校资源以及家庭资源的深入了解,并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保证了教师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不仅保证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保证了学校和教师的综合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现状
1.教师课程观念较为传统
目前,教师课程观念相对比较传统,由于受到应试教育较深的影响,学校和教师的基本课程观念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于传统的教科书有着极大的依赖,其课程计划也有着一定的指令性,其思维处于一种相对陈旧的课程习惯性思维中,缺乏对数学新知识和创新知识的研究,进而不利于当前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发展。
2.教师知识技能准备不足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发展,往往需要教师有着相对丰富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课程问题意识,在课程实际的改革发展中,更要做好课程建设的实践性训练。而教师缺乏课程理论以及相关实践经验,在对校本课程进行全面开发的过程中,其相关的评价体系始终处于一种探索的阶段,缺乏相对成熟的可借鉴经验和基础模式。
3.缺乏针对性引导
由于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是一种全新的课程体系建构,现阶段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往往有着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于如何做好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规范化、完善性、发展性以及科学性的建设始终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4.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将学生的实际需求忽略,是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遇到的主要问题。由于任何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开发,最主要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综合性全面发展,而当前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在实际的建设发展中,难以从根本上对不同学生个体进行充分的了解,对于个体的实际需求缺乏针对性的调查研究,进而使得教材在实际的编写过程中,难以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相吻合,因此失去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意义,并影响课程的质量。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在实际的建设发展中,学校的重视度不够以及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难以保证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 关于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
1.培养教师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意识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要培养教师的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意识。首先,加快选修课课程建设,将更多的课程建设时间留给教师,保证教师对于开发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有着充分的认识。其次,逐渐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以及多层次和可选择的数学知识课程体系,并转变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最后,要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学生反思和研究问题的习惯,做好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并对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进行培养。
2.培养教师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能力
在实际的拓展性校本课程建设中,要保证教师有着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能力。首先,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的素养,并定期参加各类课程改革的培训,领会课改方案的基本要领,并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及时关注现代化数学知识的发展趋势,从更高的角度对高中数学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次,要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对新的课程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完善课程内容,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最后,要保证教师顺应当前时展的基本要求,了解现代化教育的实际发展需求,全面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积极推进教科研活动,全面提高自己的教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并结合学生的长远规划和实际需求,建设好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
3.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推进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
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推动了现代化教育改革的全面建设,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发展中,更要顺应当前时展的潮流,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充分融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拓展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知识,并使用互联网平台,使学生的知识拓展,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同时,注重数学知识的某种转变,并不断征求意见,将探索的过程推进,做好高中数学知识校本课程的相关课时安排,并对其呈现的形式加以确立。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的发展特点,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知识结构进行全面提升,从根本上保证教师全面的发展,从而推进现代化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体系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睦.“历史发生教学原理”视角下章节起始课教学的建构与反思――以“函数的概念”为例[J].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4(6).
[2] 徐晶.高中数学折纸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3] 陈仙红.数学作业校本化的三点尝试[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4).
[4] 朱陆君.初中数学校本作业开发的流程和案例[J].中学数学,2012(24).
篇5
关键词: 校本课程 常州历史文化 《地方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使得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及历史街区、古镇老街的保护在新形势下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在科学发展观下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通过各种合理的方法实现对常州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
一、关于《地方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选题意义
校本课程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首次公开提出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在于它能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1]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在于给学生提供适应性课程的同时,将其文化价值用于地方历史文化的宣传及保护方面。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15年,要使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做好文化遗产青少年教育工作。
二、地方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常州在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以“彰显常州文化内涵、传承常州悠久历史、活化常州历史街区、提升常州城市形象”四个方面作为创建的突破点。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是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历史教师发展、发挥学校办学特色和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途径。[2]基于此,笔者创造性地开展历史校本课程教学、历史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及历史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地方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一课题研究内容。
三、《地方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于常州历史文化的价值
常州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控制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物等承载着常州地区的历史文化信息,有极其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未能完全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统一,将包袱变成财富,把保护转化成产业,确实是当代中国许多城市面临的艰难的课题。《地方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于常州历史文化的价值在于“复活”及“保护”这两个重要的方面。
1.价值一:“复活老常州的记忆”
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环境,保存街巷空间的记忆,保持城市景观的时间和空间的延续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世世代代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精神纽带。在城市化的建设进程中,在现代化步伐的推进下,常州及常州人变得越来越不“地道”。有滋有味的常州方言被逐渐“非主流”,形形的常州老桥被瞬间拆毁,耳熟能详的常州老地名老街区被不断取代。常州历史文化的“复活”被逐渐提出来。在《地方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常州方言、常州地名文化、常州名人趣事、常州的桥、常州风俗习惯五个方面“复活老常州的记忆”。“复活”成为研究的关键词,要让常州历史文化“复兴”,让常州历史文化“活跃”。基于此,笔者在校组织了一场“常州方言大赛”,小品、段子、相声等节目生动再现了常州方言文化的地方特色和博大精深,让既熟悉又陌生的常州方言出现在校外文化活动中。常州经典民谣作品《东边牛来咧》最受欢迎:“东边牛来咧,西边马来咧,张家大姐家来咧。带个嗲花,带个草花,牛郎踏杀老鸦。”这几句民谣在校园中风靡一时。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此时更让常州方言在校园中“活跃”起来。《地方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借助常州方言大赛这样一个良好平台,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欢乐,更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接触方言、亲近方言的绝佳机会。笔者认为,虽然组织常州方言大赛并不能完全“复活老常州的记忆”,却是对“复活老常州的记忆”的一次很好的开发与实施,它实实在在,同时取得较好效果。
2.价值二:“让回忆得到保护”
《地方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在于对常州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让回忆得到保护”是该课题研究的目标。保护常州历史文化迫在眉睫,如何通过《地方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实现这一目标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此,笔者除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发与实施各类校本课程外,还创建了“让回忆得到保护”专属博客,利用当下流行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作为宣传常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让回忆得到”专属博客中,我们创建了“特色课程、特色学生社团活动、论文与著作、活动视频、学生研究成果”等多项栏目,及时更新我们的研究及活动成果。这一专属博客既是对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又是常州历史文化宣传与保护的重要平台。在博客中,我们记录下每次精心设计的活动,也与网友进行交流。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宣传“让回忆得到保护”,得到很多网友的支持和认可。
四、收获与反思
在新时期,面对复杂的旧城改造和历史街区保护问题,我们必须坚持系统整体的发展观和开放严谨的治学态度,综合考虑影响城市发展的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因素,及时吸收新的科研成果,保证旧城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地方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过程中对常州历史文化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在“复活老常州的记忆”、“让回忆得到保护”的推广工作中提供正能量,但在文化产品的推广中做得还很不够,我们将且行且思,为常州历史文化的保护尽一份责,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 校本推进策略 团队力量 教学进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139-01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行,高中美术教学也在逐步进行着改革。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背景,也就有着各自不同的问题,校本课程建设能够满足学生个体的需求,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如何推动高中美术教学的校本建设,显然很具有实际意义,这也是每一个高中美术教师都在深思的问题。笔者就此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1 着手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师资团队力量
师资队伍的强弱直接关乎学生成绩的好坏。由于现今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病,很多新任教师都存在高学历低能力的状况,讲大道理他们能讲得头头是道,真正干起教学来却又是另外一码事。还有一些教师,虽然有着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却并不愿意去与别人分享,这种关起门来讲课的方式也是不可取的。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鼓励老教师带动新教师,新教师影响老教师,显得愈加重要。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的改革中,就必须解决教师面临的各种问题。
一是解决一些老教师心理上的问题。老教师大多经过多年教学,逐渐形成惰性心理,他们追求安逸的生活,不希望教学发生太大改变,他们不愿通过求新去冒险尝试。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一些老教师总是担心新生事物会对正常教学造成影响,并不想跟随校本课程的开发发生变化,价值取向自然便会发生扭曲。由于校本教学也是在探索中前进,其间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在所难免,于是便会对学校的一系列举措产生不满,甚至给予否定,甚至会出现偏激认识。
二是教师认识上的问题。他们认为教育方式是依教师个人而定,认识不到校本课程相对于个人教学更有组织性、目的性。他们并不能认识到校本课程的重要性,甚至将其与选修课等非重点课程混为一谈,感觉这些内容与他们的课堂并无太多关系,对学生乃至教师的个性发展,以及专业发展都欠缺足够的认识,在这样的意识下,开发的校本建设课程不可能从根本上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
对于这些问题,应该对这些老师进行有机融合,实行新老教师互助互持的政策,实行量化管理,将新老教师绑定,老教师自然便会去与新老师分享自己的经验教训,新老师也自然会用自己的百分百的热情去感染老教师。并定期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经常性的充电可以让教师队伍年轻化。
2 着眼教师实际困难,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对于高中美术教师在推动校本建设时遇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解决。高中的课程比较紧张,往往一个老师会负责多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大多学校都存在美术教学人手不足的情况,每周很多老师都负担有十几节课,并且还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备课,作业批改等,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建设。要让他们去思考如何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就必须给予更高的补助。我们应合理规划各方面的经费,避免不必要的开销,注重校本建设的经费投入,一些新点子新思路自然便会源源不断。
再有就是在管理上的问题。传统的管理模式并不适用于校本教学,校本教学具有更多的突发性,在建立之初更是如此,将每一件事情如数向校长报告,自然会耽误很多时间,降低教学效率。在校本教学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普通教师的自,让他们参与到管理中来,这样,教师的积极性自然也就提高了[1]。
3 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学习全新课标理念
优化课堂教学,形成精品课程,落实新课标理念。美术教学是一项艺术教学,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一切可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
新课标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我们可以通过合作学习、互换教学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对于美术教学,课堂的多样性也至关重要。随着教学设备的逐渐完善,多媒体教学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学生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课堂,看遍天下的名作,可有效提升审美观,提高价值品味。通过多媒体教学,我们也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感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另外,适当的课外实践也是必须的。我们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写生练习,或者与民间的老艺术家学习剪纸艺术、泥塑意识等等,课外活动的丰富性,可以号召更多的学生加入其中,达到校本建设的目的。
4 创建特色校本活动,推动美术教学进展
校本建设,还需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们的一定美术功底,在课余举办美术作品展览会。地点不能仅仅设立在校园之内,将展览会搬到室外,去吸引更多人们的关注。在吸引社会人群关注的同时,自然也是对本校校本教学建设的最有力的广告宣传,也可以促使学生去努力改正自己绘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取长补短,增加其个人能力。在展览最后,还可以将所展览作品进行义卖,并将所得尽数捐献给希望工程,用以帮助更多需要接受良好教育的学生,这也会引导学生向善友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5 结语
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推进校本建设,已然成为了很多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的课题,好的点子,好的创意都会对教育的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教师,更应该全心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尝试更多方法改进教学体制,推进美术教学校本建设,提升学校实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篇7
关键词:美育校本课程;学校特色;开发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52-01
一、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也称为学校本位课程、学校自编课程、学校课程。关于校本课程的内涵,不同的教育者有不同的描述,但是对校本课程内涵的理解是一致的:校本课程就是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的宏观指导,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通过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课程专家的合作与交流自主研发的适合本校实际并能促进学校发展的课程。校本课程可以是对国家课程的改编,也可以是开发出新的课程;可以是学科课程,也可以是活动课程或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校本课程的主要作用有: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彰显学校的特色文化;适应现实生活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教师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此,美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立足学校实际,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二、美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1、美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中小学校本课程是反映学校基本办学理念、体现学校特色的一项教育资源,它要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适应,要有系统的计划,充分利用学校所在环境的相关资源,让校本课程的整体功能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的重要载体和实现方式。
(1)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彰显学校的特色文化。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都是一些基础课程,难以满足学校个性发展的需要,学校应该基于自身的办学理念进行校本课程建设,并依托于学校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特色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比如我校办学理念是自信、快乐。为了给学生充分的展示平台,让学生收获自信,开展有益的美育校本课程活动,可以班级为单位,学生自主策划,有主题、有主持、有节目,人人参与,各显神通。
(2)适应生活的实际需求,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其严谨的过程,美育校本课程并不等同于就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外的课,更不能让其成为校长意志或其他领导意志下的“领导本位”课程。开发校本课程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有什么需要,二是学生对什么感兴趣。综合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使学生特长得到充分发展,而有特色的学校教育是重要的环节。开发使用校本课程既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注重开发的动态过程,促进教师的专业提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提高教师的幸福感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劳动能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前。课程的开发和改造是教师发展其艺术的载体,是其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我们要把教师引向课程开发这条幸福大道上来。校本课程会随着学校的发展变化、学生对象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完善,也随着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不断优化,是一种动态建设过程。
2、美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美育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核心体现,能使学生更加全面发展,也反映了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和创造力,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经历以下过程。
(1)基于办学理念、学校特色的整体设计。美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是以学校为基础进行探索实践的过程,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要根据学校实际量身定制,使它具有学校特色,让别人一看校本课程就知道这个学校的特色是什么,办学理念是什么,教师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专业能力如何。一般来说,校本课程的设计首先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与切实可行的总体目标,然后分析学情,了解需求,设计内容体系和内容框架,接着拟定实施计划和步骤,另外还要建立合理的管理与评价体系。
(2)基于整体设计下的分类定科开发搜集资料,确定主题方向。根据学校已有的实践活动和经验,经过调查分析,结合相关文献研究资料,确定科学可行的课程主题。拟定课程纲要。教师开设校本课程必须有一个课程纲要,明确课程目标。还有课程介绍,主要包括主讲教师、授课对象、授课时间、授课内容、课程类型、教学资源等。凡是准备开设校本课程,学年初应就所要开设课程的主要内容、目的、授课方式等,向全体学生开放介绍,让学生自主选择。具体课程可根据形势和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变动。
(3)基于学生需求下的课程整合校本课程,不是根据教师的特长来考虑学校该开什么样的课程,而是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置,所以必须要考虑开发的校本课程学生需要吗?学生喜欢吗?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科学系统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行为反映出学生是否收到了课程实施的实效,优胜劣汰,科学整合。
三、校本课程的评价
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中一个重要环节,能引导校本课程健康发展。但是我们发现,目前对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的是对结果的评价,比如看这个课程参加了多少比赛,获得了多少奖项。而对课程的开发本身―――目标达成、实施过程等的评价却较为缺乏。我认为,校本课程的评价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课程本身的评价。比如:该课程是否完善、完整、科学;该课程是否与学校办学理念相呼应,体现学校办学特色;该课程内容是否真正是学生需求的,学生喜欢的。
参考文献
[1] 柴军应.对当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10)
篇8
一、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两个层面
为了整体推进我校的课程建设,我们从两个层面来
展开。
第一个层面: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落实到位,并对其做相应的调整和拓展延伸。
国家课程,是实现国家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基本依托。学校在开展课程建设时,必须坚持以国家课程为主导的原则。我们必须保证国家课程落实到位,扎扎实实地完成国家课程教学计划和规定的教学任务。要想圆满地完成国家课程计划和任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在实施教学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国家、地方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拓展延伸,以此保证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益,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基于这种理解和认识,我们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时,除采取“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外,还要补充相应的拓展资料,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个版本的教材,学生学起来都存在较大的困难,兴趣不高,且不能实现便捷的人机对话。为了更好地完成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相关教
材,对学习内容进行了梳理重组和拓展延伸,使教学内容更系统更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且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我们研发编辑出的“二毛学校信息技术教与学电子读本”,采用了网页形式,不但实现了人机直接对话,而且便于学生自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强,这对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另外,我们依据儿童喜爱韵律的特点,创编了“蹦蹦跳跳身心好”儿童韵律操,丰富了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主动锻炼身体的自觉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地方课程,如北京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预防专题教育”、“安全应急与人民防空专题教育”、“健康教育”,昌平区地方课程《爱我昌平》、《走进昌平》等课程,我们将其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整合起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方法的同时,思想受到教育熏陶,品行得到培养提升。
坚持开齐开足国家、地方课程,并结合实际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拓展延伸,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它是其他活动等无法替代的。
课程建设的第二个层面: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强有力的促进作用为使校本课程得到科学的开发,使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我们将校本课程开发纳入到科研课题的研究之中。
在基层学校工作的同志常有这样一种感受:工作头绪多,教学教研校本培训等任务重,如果再加上校本课程的开发,更显得困难重重。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我们在深入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上,将各项工作有机整合,全面协调,在深入发掘校本教育资源的过程中,使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
本课程建设等工作融为一体,挖掘教师的智慧潜能,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和水平,研发出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进而促进师生快速地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的思考与认识,我们确立了“发掘校本教育资源,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课题。2006年9月被批准为昌平区“十一五”规划课题。2007年,又获准立项为北京市“十一五”校本专项科研课题。
校本资源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是校本课程建设的源泉,是促进学校特色形成、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教育资源。我们将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课题研究融为一体,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课程建设工作逐渐展开。
(一)建立组织机构,提升课程建设的理性认识
课题研究之初,我们成立了“专家指导组”、“领导管理组”和“课程研发组”。校长率领、主任带头,骨干教师参与,使开发校本课程有了组织保证和较为雄厚的人力资源。
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开展课程建设,并不是简单的事。不是课上增加一些自主教学内容,就是课程改革了,也绝不是自编几篇教学资料、开展一些自主活动就形成校本课程了。只有充分发动教师,深入发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智慧潜能,将校本教育资源按课程建设要素研发,才能开发出较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在开发之初,我们发现,虽然老师们天天与课程打交道,但谁也没有认真思考过什么是课程,我们的校本教育资源怎样才能转化成校本课程。为了明确认识,开发课程资源,建设校本课程,我们组织了多次专题培训,就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什么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为什么要进行校本课程建设,国内外校本课程建设的现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我们还为课程研发组的干部教师推荐了网页信息、书刊杂志等,以此引导大家深入研究学习,使大家方向明,方法
清,步子稳,路子正,为做好校本课程的研发工作打好思想
理论基础,铺平科学研发道路。
(二)科学引领,规范开展课程建设
“课程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王策三,《教学论稿》,202页),它是系统规范的教学过程。它的建构需要科学、系统和规范,因而必须科学引导,规范操作。我校的课程建设融于校本课题研究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课程研发的科学系统和规范(校本课题2005年纳入了昌平区校本研究管理,2006年申报为昌平区“十一五”校本研究规划课题,2007年又转为北京市校本专项科研课题,此课题已于2009年7月圆满地结题)。
四、课程建设取得的一些成效
1.通过开展课程建设,锻炼了干部队伍
参与并领导课程建设工作,多数干部没有经验,只能是在干中学,由不甚了解或理解不深到广泛学习深入理解,从而站在了课程建设的前沿,领导指导各自分管的课程建设工作。干部们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课程的领导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
2.在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中,锻炼出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中,教师受益匪浅。在充分发掘教师智慧潜能的同时,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综合素养的提升,进而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课程的研发力和执行力。近三年来,教师在各种刊物、报纸上发表文章200余篇,教师中有近500人次在各类比赛、评优活动中获奖。
3.开发实施校本课程,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特长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丰富了教育教学活动,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求。培养了学生的特长,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进步发展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肯定与好评,他们在各级各类比赛活动中频频获奖。近三年来,学生在参加各种比赛活动中,有l000多人次获得区级及以上奖励。
4.开展校本课程建设,使学校得到快速发展
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干部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三年来,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区春运会、秋运会上,学生的竞技成绩始终保持在全区前四名的较高水平上;在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成绩优异,连续几年名列前茅;在艺术教育、信息技术、特殊教育、德育工作、教科研工作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绩,近三年来,学校荣获100多项集体荣誉奖。
5.研发出了适合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
篇9
[关键词]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信息技术
学校课程体系中包含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三者组成学校三级课程体系,该项课程政策的出现是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促进了我国课程改革政策及管理体制的完善性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及学生的高效配合,同时还需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其合理开发已成为目前教育行业的重要相关研究问题之一。
1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1.1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也可称之为学校本位课程,这一概念提出初期,人们认为校本课程基于学校人力资源基础,对校园教学所涉及的相关课程以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等人力资源主体为背景进行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随着人们对校本课程概念的完善性探究与理解[1],可将其理解为:校本课程是学校的自主行为,在课程发展基础上有利于促进国家、地方政府责任以及权力的整合及合理性分配,提升学校行政自力。
1.2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是指以学校为开发背景,以校园内部教师、学生以及社区等人员为基础共同实现对学校课程的制定及评价,完善课程内容,体现民主意识及民主决策。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及发展性,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以国家及地方课程建设要求及建设标准为指导基础,针对学生自身的特征及学校内部可利用资源为开发条件[2],以校园内部主体实施开发课程活动实现操作。
2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2.1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可促进教师教学思想以及教学观念的改变,思想观念的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校本课程开发的同时也可在新形势以及新任务的发展基础上,不断促进教学思想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还可提升教师专业好感度,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积极性,在课程开发参与过程中,教师作为开发主体会从内心产生成就感与责任感,本着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基础实现课程开发;[3]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时,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高质量,则需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自觉意识分析与评价,批判现有课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课程开发意识及开发能力,促进教师协作能力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特征,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随着教师对复杂问题的不断完善性解决,可不断促进教师探究意识及探究欲望的增长,促进教师终身学习意识养成,提升自身专业理论素养以及专业实践素养,促进自身全面性发展。
2.2促进学校特色性建设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建设在差异性思维之上,不同学校主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均以自身特色为基础完成建设,满足学校以及社区的发展需求,因此学校可通过对学生以及教师等的独特性分析,对存在的教育资源进行挖掘,从而实现特色课程开发,满足不同主体的个性化需求。[4]课程设置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改革的实质便是对课程的基础性改革,国家课程在设置与建设中注重其统一性及基础性,从而实现学生的基础性特征养成,由于国家课程的建设要求,国家无法注重学校个性及差异性特征,因此为寻求自身特色及教学不断完善,学校开始重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利用,在课程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差异性建设,发展教育。
2.3有利于素质教育建设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建设,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已推行多年,但由于多种限制性因素影响导致我国素质教育进展缓慢,存在较多建设问题,而造成此类问题的最重要因素则多由素质教育在实行过程中的表面性所造成。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以学生的具体要求以及具体需求为开发前提,而这一观念及学生主体性特征正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我国现阶段的校本课程开发多以非学术类内容为主,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社会中更好地实现发展。[5]以评估方式而言,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结果具有多种多样性,在评价中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可使学生真正作为学习主体,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实现良好价值观养成,提升综合素养。
3信息技术下的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基础
3.1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条件
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时,应具备完善的内部以及外部开发环境,首先,学校应具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及办学思想,在完善的办学思想引导下,以学校现有资源为依托,确立学校发展目标;其次,在校本课程开发前学校应建立自身独特的、具有民主性的组织结构,完善管理政策,促进人性化管理机制建立,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对所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管理与分析,建立完善评价及管理机制;再次,学校还应具有完善的教育哲学理念,不断引导金融专业各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在金融专业各学院现有的基础系统依托下实现高效建设;最后,学校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中应注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强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及软件设施的建设力度,为金融专业配备多媒体教室以及计算机教室,保证网络连接,各教师还应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实现信息化课程教学,促进校本课程设计。
3.2金融专业校本课程目标设计
3.2.1基础目标
金融专业校本课程目标包含态度、知识以及能力三个基本维度。态度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因素,之前我国对于基础教育中有关态度的问题并未进行合理规定,校本课程的态度目标包含因素众多,如人对社会、自然的态度等;知识是指以学科综合知识及问题内容替代分科知识,将知识贯穿于问题,将其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赋予不同含义,实现知识内涵的全面理解;能力目标主要是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知识探究以及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允许课程教学及学习过程中多样性学习方式的应用。本次校本课程目标设计中还包含信息素养基本维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可实现各主体的有效交流,其交流机制包含计算机、网络以及远程学习网络等内容[6],为学生以及教师提供更为先进的教学及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取代传统的课程教学,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越性,适应社会发展。
3.2.2具体目标
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具体目标设计时,各学校应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信息软件进行教学指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实现对繁杂知识点的合理理解,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对各年级金融专业予以不同目标的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在不同年级之下实现对不同金融知识的掌握。在现代化互联网基础之上,对金融专业开辟专题网站使学生实现金融知识与校园网的结合,增强学生现代信息认知度,提升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扩宽学生的视野。
4信息技术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流程中的具体应用
4.1校本课程开发准备工作
4.1.1软件信息基础的环境建设
基础环境建设主要包含人力资源环境以及网络信息环境建设,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校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依托于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所谓硬件设施主要是指各高校在现有的软件资源基础上,以信息技术为技术依托,结合高校自身发展情况,建设信息技术教育平台,利用数码相机、视频展台等形式连接互联网,建设多媒体教室及互联网平台,为学校金融专业校本知识开发提供信息环境基础。高校的软件建设则主要包含教师这一校本课程开发主体。首先,学校金融专业教师应注重自身理念的转变,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开发理念相融合,不断实现发展理念的革新,注重教学思维、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认知改变;其次,各教师还应将观念实现内化更新,在教学理念转变的基础上实现行为转变,依托信息技术实现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除此之外,各教师还应注重自身信息科技应用能力的提升,学校应采取信息理论及信息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理论并使教师不断掌握Powerpoint、Flash等软件应用,使其自主实现网络基础操作,开发高质量校本课程。
4.1.2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素材准备
校本课程开发中,校本信息采集以及校本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直接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质量。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中,各金融专业教师均属课程开发的重要建设主体,因此各教师应针对自身的知识掌握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与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建设相关的内容。首先,教师可应用互联网等网络信息平台对有关货币银行、经济法、财政以及证券投资等内容及信息进行整理,结合本校金融教育特长建设与本校金融专业相关的信息资源网络;其次,各教师可对金融专业中的相关优秀课例实现整合与分析,深化内涵,使其形成优秀教学案例;[7]除以上形式之外,各教师还可组织班级开展集体活动,实施讲座及兴趣小组等班级实践,丰富资源。
4.2校本课程需求评估
对于校本课程需求的评估主要包含指导文件、学校办学理念以及学生需求评估。校本课程建设是学校体现特色办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现阶段教学而言,各高校在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之下,可对部分相关课程进行改造,自行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4.3课程性质及任务确定
金融专业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及本科院校所开设的有关金融学的相关专业,其内部校本课程包含货币银行学、基础会计学以及财政学等,课程设计的任务主要是使金融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金融学、金融运作以及金融市场理论知识,熟知国际金融规则及运行机制,了解现代金融业务操作,实现完善型及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建设,使学生在未来金融领域就业岗位中得以应用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解决相关问题。在实现课程任务选择及制定时,学校可借助信息技术,在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基础上,实现课题任务的制定及制作过程探究。在确定课题任务时,各教师可针对现有的资料库以及现代互联网技术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搜集,针对金融专业内部的不同课程对相关问题进行分类整合,制定校本课题,学生可以兴趣为基础对课题进行选择,选择其中部分课程进行选修。
4.4课件制作
课件制作过程中,信息技术也可发挥其特有优势,例如在企业会计学课件制作与开发过程中,可采用CAI课件,对会计学内部有关线条以及图形的变化进行相关展示,从而使学生实现直观感受,后对问题进行分析与理解探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在课件制作中将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动画及专题影片融入课件中,使课件更富生动性及表达性,丰富课件制作样式,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升。
4.5课程开发实施过程
开发实施过程中,在校本课程课题初步形成基础上,选择数名优秀教师对校本课程内容进行开发,教师可结合课程开发资源,结合各种开发方式如现场观摩、议会讨论以及角色模拟等开发相关的金融专业校本课程。
4.6教学方法探究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综合工程,其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具体方法如下所述。
4.6.1信息技术在情境教学法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借助一定的外在物体及环境,创建与现实环境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文章内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相关的具体教学内容向学生模拟真实情境,使学生在相关资料的引导下进行实践操作,实现高效教学。
4.6.2信息技术在案例教学法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指教师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学,在案例教学法开展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信息搜集,并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景,使学生在情境中实现学习,实现高效教学。
4.7评价方法开发
评价方法开发与改革过程中,可针对评价的具体内容结合相关信息技术实现评价,除考试评价方法外,学校还应注重综合评价方式的开发及应用,建立家长与校园沟通网络,使家长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督评,同时还可实现家长、学生、教师的三方面网络沟通交流,体现人性化评价特征,保障评价的有效性及公平性。评价主体主要包含教师及学生评价。在对学生进行校本课程学习评价时,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及态度的综合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是指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过程中,对学生采取现场观察并记录的形式予以其学习知识、技能等的评价,可建立学生评价档案记录,对学生发展过程予以详细描述,教师还可在此基础上使各学生之间进行生生互评,采取故事、小品演绎等形式实现对学生的考核,在家长的配合下对学生的实践性作业进行合理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增长。对于教师的评价,可以多方面形式予以实现,首先将教师的工作量及校本课程相结合,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入档,针对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内容及实施目标进行评价要求编写,教导处以听课及资料查阅性形式在每教学期末对教师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内容评价,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可予以精神或物质奖励,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提升教师课程改革及教学热情,不断实现金融各专业课程的高效教学。
5结论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开发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基础性要求,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发展完善并应用于校本课程开发中,可有效提升校本课程建设效率,促进学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及掌握能力,实现学校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芳.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6):63-65.
[2]张春英.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3]么加利.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开发整合的哲学省思[J].教育研究,2012(9):53-57.
[4]韦国.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0(8):60-63.
[5]吴雪婷,李英梅.浅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育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J].时代教育,2015(3):2.
[6]张占成.教师参与信息技术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制约性因素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6):15-17.
篇10
关键词:校本课程;能力培养;活动设计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今天,作为从事数学教育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在上好学科课程的同时,就如何去发掘和利用校本课程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特长,是我们面对的重要课题。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务必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依托他们的学习兴趣、爱好与主动进取的良好学风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着重点应放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在校本课程教学活动中,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如何分析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引导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既要传递知识信息,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校本课程注重精选题目,培养创新意识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必然是学校自己教育哲学的产物,必须为实现学校独到的育人目标服务。不然,校本课程开发就会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例如,把校本课程变成学科课程的延伸,进行解题训练;不管学生的兴趣需要,有某种特长的教师,就开设某门课程;学生有某种兴趣需要,不经论证,就草率开课;社区家长有反对意见,就马上停课等等。
校本课程题目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一是学生个性发展,二是教师的成长,三是学校特色的形成。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其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根本,教师的成长则是基础,学校特色形成是前者的必然结果。可是,往往有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追求的首先是建设学校特色,为此而设课,热衷于表面文章,图热闹,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
在校本课程的选择和管理上,要注重精挑细选,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微观层面看,学校必须抓好对校本课程的管理。首先,要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全校校本课程的决策、规划和审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同时抓好对学生选课的管理,对上课的管理,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管理,对课程评价的管理。学校还应构建激励机制,把开发校本课程的业绩作为晋升与奖励的重要依据,尤其在校本课程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更应给校本课程以更大的权重。校本课程题目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实践活动。科学地开发必须按其流程有秩序地进行。
在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夕,会以一系列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举例来看:
问题1:有人破坏文物,你的态度是什么?本题考查学生的情感行为。大部分学生(85%)表示生气,但没有办法;只有10%的学生说自己会以采用如提抗议等方式制止,表示出更积极的情感和行为;有5%说对此现象无所谓。这一结果可以反映现在学生对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的态度。
问题2:在小组讨论一个问题时,你会如何表现?本题是要了解学生在集体项目中的参与精神,同时也可以考查学生在合作研究中能否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否容纳不同的观点。95%的学生表示能积极发表自己观点,也希望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二、学生自编试题,实现创新能力
在校本课程活动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组织学生白编题目。要求每个学生为其他同学出一份五题试卷,其中必须有一个创新题,解题方法独特,但解题过程并不繁杂、冗长。在数学教学工作实践中,我们要继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的新颖解法,非常规地解决数学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和自编题目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三、校本课程是知识拓展和能力培养的双学堂
学生的知识结构如果只局限于老师课堂上的那么点,只相信老师讲的,他们什么时候才能产生“巴赫猜想”,什么时候才能够有勇气和能力解开“猜想”。开发校本课程是学生最好的智力开发机会,是产生“巴赫猜想”的最佳温床。摆正了位置,就不会当它是额外的负担,就不会为花时间和精力去搞开发而懊恼。因为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是个学习者,更是个探索者,会得到一本教参和一本教本永远也得不到的知识和能力的锻炼,会因此觉得在学生面前少了些许底气不足的心虚。
开发校本课程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就能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阮承发.富康农村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M].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05.
- 上一篇:大型医疗保障活动方案
- 下一篇:高级经济实务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