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19 16:1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县域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县域发展规划

篇1

关键词: 县域; 可持续发展规划; 类型;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9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055X(2013)03-0042-07

一、 引言

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是以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视角出发, 对一定时期内的区域发展的整体谋划与综合部署, 既要体现宏观的战略视野, 又要反映现实的可操作性需求。[1]国内外区域规划主要集中在宏、 中观的层面, 而微观层面的区域规划常是薄弱环节, 规划的“缺位”问题比较突出, 致使一些宏观和中观区域的发展战略与政策措施执行效果不佳。[2-3]

县域作为微观地理区域, 是我国古老而稳定的相对完整的基本地域单元和基层政治经济实体, 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层次,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4-6]从空间层次上看, 县域虽属微观区域, 但却具有中宏观区域所拥有的区域要素, 也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 对于行政层次而言, 县级行政区是基层政治实体, 是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之间的结合部, 也是空间开发实践矛盾与冲突的集中地域单元。

由于我国县级行政单元普遍存在规划、 管理手段相对缺乏的状况, 县域空间的无序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普遍问题。因此, 科学编制和实施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对于实现城乡协调统筹, 强化县域空间的有序和集约发展,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会起到承上启下、 联接城乡的作用, 而且符合国情, 在我国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2]

在我国, 不同县域的地理条件、 自然秉赋、 经济水平、 产业结构等千差万别。我国共有2000多个县(或县级行政区), 县的平均面积约三千平方公里。人口稀少的西部, 县的面积一般较大。人烟稠密的东部, 县的面积约一千平方公里。县的平均人口约为四十五万, 差异很大。[7]由于不同类型的县域, 其人地关系会有不同的特点, 也存在不同的矛盾和问题, 即使在同一个县域内, 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和发展的非均衡性。同时, 在县域发展的不同时期与阶段, 其发展思路与目标也明显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从现有文献来看, 对县域规划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 其一是从规划实践剖析具体的县域发展目标方向与路径; [8-12]其二是从县域规划体系的完善和改革中探讨县域规划如何促进县域发展。[3, 6, 13-14]鲜见对县域发展规划进行持续性和系统性的研究, 陈烈等(2011)在长期理论联系实践的基础上, 系统地梳理了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基本特点与规划方法等。[15]本文在阐释可持续发展规划宜注重的基本理念前提下, 归纳并总结了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五种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并针对不同的类型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二、 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宜关注的重要议题

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就是针对各种类型的县域空间发展问题,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提出切合县域实际的发展思路和调控模式, 制订空间优化布局方案和相应的发展策略。[15]尽管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条件和资源状况差异很大, 但发展的路径实际上并不复杂, 以往“面面俱到、 无所不包”的县域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常常无从下手, [9]因此因地制宜, 认清县域形势, 注重县域面临的关键性问题, 制订有针对性的发展思路与规划模式就显得极为关键。

(一)区域着手, 强化分工与协调

县域发展与相邻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要从大区域发展态势分析着手, 不仅要根据县域范围内的实际情况, 还要充分体现上层次规划的战略意图, 充分兼顾与相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 特别是在资源整合和合理配置方而, 必须强化与相邻区域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 这是保障规划科学合理的必要条件。[3]

对于我国众多的县区, 发展很不平衡, 同一地域内部也存在较大的发展差别,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各县域都有自身的比较优势, 可运用区域分析方法, 寻求在大区域产业发展中的分工与定位,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形成专业化的发展特色与优势。所谓“一县一特”、 “一镇一品”, 都强调“特色就是优势”。每个县域只有找到自己的特色并发挥比较优势, 才能在大区域分工与协调中, 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历时分析, 识别发展阶段性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战略理念和指导思想, 存在于不同类型区域和同一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县域发展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现象。县域的繁荣与发展, 首先同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有关。因而, 对于县域规划而言, 首先从历时(即纵向)的比较与分析, 来判断区域的发展阶段性。通常用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阶段和发展指数进行综合判别与认识。因而, 在区分不同类型、 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基础上进行战略的和政策拟订。每个发展阶段又可细分为亚阶段, 如工业化中期可分为中前期和中后期等。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可进行综合判断。

(三)重点突出, 强调战略针对性

对于县区发展而言, 由于众多问题往往相互交织, 有时可能相互制约, 各部门以及各行业都有自身的发展目标与任务, 但受制于自身的经济规模与投资限制, 有限的时间与资源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只有重点突出, 才能集中力量解决当前制约县区发展最紧迫的问题。改变以往规划中往往面面具到, 针对性不强, 难以根本解决问题的窠臼。要按照重点突出,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 突出重点任务, 重点领域、 重点空间、 重大工程, 以解决针对性的重大实际问题为基本框架。

(四)空间得体, 科学选择发展节点

在地域空间上, 区域发展表现为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渐次推进与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 科学地选择发展空间是实现县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须遵循空间非均衡增长的客观经济规律, 在发展空间选择上, 不宜遍地开花、 同步发展, 而应该选择一些经济基础较好、 发展潜力较大、 增长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地方作为县域发展的主要节点加以培育,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主要节点的规模经济效应、 集聚扩散效应, 要强化和凸现节点的核心地位, 带动区域的产业集聚、 经济集聚、 人口集聚, 加快区域的城镇化进程和整体互动发展。县域空间发展战略选择和经济发展节点的培育, 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是带动和协调县域经济快速、 有序、 协调、 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础性工作。

(五)制度创新, 注重实施可操作性

以往的县域规划往往不注重实施, 可操作性不强。 县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只有在制度层面上进行创新, 使得县域发展按照既定的规划道路行走, 增强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 才能扭转以往区域规划中“墙上挂挂”的宿命。因而, 制度创新对于规划的实施正日益重要, 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更是如此。县区政府宜在规划管理、 用地政策、 产业集中、 建设资金、 户籍制度、 管理体制等方面对其予以倾斜扶持和引导, 加强政府对城乡发展的导向作用和协调功能。例如, 对人口规模小、 经济总量小、 区位条件差、 不利于规模发展的城镇, 可进行撤并; 又如可运用环境容量、 投资门槛和土地利用效益基准等约束手段, 制定符合县域发展的空间发展指引, 确定土地开发的空间布局与技术经济指标, 以引导其按照高效的原则, 合理利用土地。

三、 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一)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类型

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 每个县域应有不同的发展理念和规划模式。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许多县域源于农业社会, 在发展初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很大, 随着工业化进程, 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大并占据主导, 工业发展起来以后, 必然带动为生产和生活的服务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对于不同县域或同一县域的不同发展阶段, 其规划的内容和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对起步发展阶段的县域, 重点是研究其“培育”和“集聚”问题, 即主要是摸清县域发展条件和发展基础, 在与周边区域大环境的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中给予科学定位; 确定不同层次的发展战略方向、 目标、 模式、 重点和对策。发展定位明确以后, 发展目标(宏观和微观)的建立, 发展战略模式的选择, 主导产业的筛选与空间布局, 重要发展节点的定位等, 就是研究的重点, 这也是影响县域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的县域, 其研究的重点则是“协调”和“提升”, 抓人地关系提升的问题。

针对县域这个微观区域, 根据不同地区、 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资源条件下的县域, 笔者提出了五种可持续发展规划的调控类型(见表1), 不同的类型其空间发展态势如图1所示, 不同类型区域或同一类型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 其特点不一样, 规划模式、 战略思路与发展策略也不一样。

培育―发展型工业化初期商品经济不发达, 工业产值比重一般在10-25%之间。城镇居民点相对分散, 规模较小, 城镇联系不紧密, 城镇中心不明显。 财力有限,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土地利用仍以农业形态为主。

集聚―发展型工业化初期或工业化中前期小商品市场主要集中在生活用品和生产原材料方面, 工业产值比重一般在25-35%之间。居民点尽管相对分散, 但有明显的中心点, 有沿主要道路蔓延的趋势。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在增长极核, 增长极土地利用开始以工业形态出现。

协调―发展型工业化中前期或工业化中期工业原材料及中间产品市场开始涌现, 工业产值比重一般在35-50%之间。除增长极外, 周围城镇得到发展, 部分地区有城镇连绵趋势, 城镇职能开始分化。基础设施得到一定范围内的拓展, 土地利用还相对粗放, 城镇职能分化不明显。

提升―发展型工业化中后期或工业化后期市场发达, 经济活动前后向联系紧密, 工业产值比重一般在50%以上。城市体系出现网络化、 多中心的雏形。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城镇职能日渐专业化, 空间绩效仍有优化与提升的余地。

1. “减负―发展型”规划

“减负―发展型”的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主要针对的县域基本特征为: 县域范围内大部分为生态敏感与生态维护区, 县域发展整体上处于前工业化阶段或工业化初期, 社会经济不发达, 生产力低下, 县域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 工业产值比重一般小于10%, 商品经济不活跃, 各个居民点基本上是自给自足, 区际连续不紧密,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化较小, 城镇的产生和发展速度缓慢; 村镇居民点相对分散, 规模较小, 人均经济指标落后, 县域财力非常有限, 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2. “培育―发展型”规划

“培育―发展型”的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主要针对的县域发展特征为: 县域发展整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 商品经济不发达, 县域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 工业产值比重一般在10-25%之间。城镇居民点相对分散, 规模较小, 城镇联系不紧密, 城镇中心不甚明显。随着分工的深化, 在某些位置优越, 资源丰富或交通方便的地方, 会出现生活用品为主的集散中心。人均经济指标在大区域中处于平均水平以下, 县域财力相对有限,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土地利用仍以农业形态为主。

3. “集聚―发展型”规划

“集聚―发展型”的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主要针对的县域发展特征为: 县域发展整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或工业化中前期, 县域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 工业经济仍不发达, 工业产值比重一般在25-35%之间。商品市场主要在生活用品和生产原材料方面, 居民点尽管相对分散, 但有明显的中心点, 城镇之间的联系开始围绕中心城镇展开, 中心城市逐步形成, 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建设有沿主要交通干道蔓延的趋势。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局限在增长极核, 增长极土地利用开始以工业形态出现。

4. “协调―发展型”规划

“协调―发展型” 的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主要针对的县域发展特征为: 县域发展整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前期或工业化中期阶段, 工业经济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发展, 工业产值比重一般在35-50%之间。工业原材料及中间产品市场开始涌现, 中心城市已有一定的规模经济, 对县域的扩散作用日渐增加, 除增长极外, 周围城镇得到发展, 小城镇数量增多, 部分地区有城镇连绵趋势, 城镇之间横向联系也逐步加强, 城镇职能开始分化, 区域生产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倾向, 部分空间开始出现产业集群的雏形, 基础设施得到一定范围内的拓展, 土地利用还相对粗放, 城镇职能分化不明显。

5. “提升―发展型”规划

“提升―发展型”的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主要针对的县域发展特征为: 县域发展整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或工业化后期, 工业产值比重一般在50%以上, 产业结构呈高技术化发展趋势, 市场发达, 地方经济发展活跃, 经济活动前后向联系紧密, 产业关联性较强, 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现象较为突出, 产业集群得到较大的发展, 极化与扩散作用同时出现。城镇体系出现网络化、 多中心的雏形。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城镇职能日渐专业化, 空间绩效仍有优化与提升的余地。

四、 基于不同类型的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策略

(一)“减负―发展型”规划

对于像干旱草原牧区、 黄土高原沟壑区自然生态风景区等县域而言, 由于往往大部分地域属生态敏感区或生态维护区, 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绝大部分多数的村镇居民点分散且规模较小, 人口密度不高, 由此导致的单位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的建设成本居高不下, 在配套设施无法落实的情境下, 过度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 无疑将给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的冲击。为此, “减负―发展型”的调控思路宜摒弃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 可采取“以退为进”, 实施人口和资源“减负”战略, 逐步减少人口总量, 减少因经济总量发展而对资源环境的威胁。

随着人口总量的逐步减少, 可选择适当的区域集约化居民点建设, 发展特色产业, 以解决居民的生存、 生活问题。同时, 加大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和财政转移力度, 提高单位人口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实现与大区域范围内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例如, 对于像内蒙古的干旱草原牧区, 除了加大力度转移人口外, 可对部份留守牧民实行联户经营、 划区轮牧, 减少因超载过牧对草原的破坏, 同时集约和适当发展特色种养业、 畜产品加工业及旅游服务业等, 有效保护草原, 增加牧民经济收入, 从根本上改善牧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 逐步恢复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牧区景象。对于像自然风景名胜区而言, 可加大人口的迁移力度, 通过财政补贴和提取一定的旅游发展收入, 提高单位人口的经济收入, 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培育―发展型”规划

对于目前经济基础较差, 但生态环境负荷不大, 且有发展条件的县域而言, 由于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工业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 城镇居民点相对分散, 规模较小, 城镇联系不紧密, 县域发展的规模经济效益还未能充分体现。由于不属生态敏感区或自然风景区内, 在较难得到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的条件下, 受制于自身财力的限制, 分散的资金很难在全县范围内实现均衡发展。

对此, 可采取“培育―发展型”的规划思路, 首先要培育县域发展中心, 一般是选择县城所在地或部分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一般是边界地区或交通良好的地区), 将有限的资金和物力扶持与培育中心城镇的发展, 大力培育启动型工业, 做大中心城镇的经济总量, 发挥规模效应, 通过吸引县域人口的集聚与产业的进驻, 能在短期内有效改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从而通过中心培育的方式带动周边地区起步, 同时通过劳动力人口在县域内的转移, 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通过空间发展优势地区的战略选择, 培育县域规模经济, 实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资金有限条件下的快速发展。对于此类县域发展, 要避免两种发展情绪: 一是“无所作为”的消极情绪, 与其抱怨与等待时机, 不如通过积极的空间行动, 统一经济主体的发展思路; 其二是克服急于发展的急躁情绪, 出于想急于改变落后经济面貌而盲目引进高污染、 高消耗、 高排放的“淘汰型”产业, 有可能会给县域将来的发展带来沉重的治理代价。

(三)“集聚―发展型”规划

对于那些整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或工业化中前期、 发展潜力较好的平原县域而言, 尽管村镇居民点还相对分散, 工业经济仍不发达, 但已有明显的城镇中心和县域范围内的小商品市场, 城镇化进程开始加快, 城镇发展有依托城镇中心沿主要交通干道蔓延的趋势, 规模经济还未充分发挥。由于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 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 受制于财力和财力的限制, 因此仍很难在全县范围内启动均衡发展。

针对此类型县, 宜实施“集聚―发展型”战略调控思路, 其要点是选择依托中心城镇的发展极核, 利用交通和区位优势, 通过轴向发展的思路, 在做大做强中心城镇的同时, 培育依托中心城镇的增长极, 加强政府的调控力度, 引导资金、 产业、 政策、 基础设施建设等向增长极倾斜, 强化产业与人口在增长极的集聚, 增长极可作为“产业园区―城镇”复合体的形式出现, 报酬递增的空间效果是促进规模经济和集聚发展的目的。

集聚增长极常常在中心城镇的附近或边缘, 集聚增长极的空间发展战略, 强调集中开发、 集中投资、 重点建设、 集聚发展, 着重发展启动型工业, 也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的优化, 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集聚发展可导致生产成本逐步下降, 诱导相关产业进一步集聚, 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同时生产的聚集也使一系列生产性和非生产业也聚集, 各行业、 各部门可以共同使用公共建筑和公共服务设施, 既可以减少各单位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 又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利用效率。不同行业、 不同部门的聚集, 有利于开展专业化的协作, 有利于劳动力的协调统筹和社区建设。

需要指出的是, 在此阶段的产业集聚, 不一定非要强调同一行业(难度往往较大), 产业的进驻可以是相对分散或联系不紧密的, 由此可以在短期内吸引更多的产业集聚, 首先是要做大经济总量, 尽管有可能在发展初期不免粗放, 但是可在短期内降低单位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成本, 培养较为稳定的劳动力资源, 为后续产业结构升级和整合型发展准备条件。

(四)“协调―发展型”规划

对于那些经济发展已处于工业化中前期或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县域而言, 此时县域城镇发展除了有一定的增长极核并初具规模外, 周边城镇在增长极核的扩散作用下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城镇之间横向联系也逐步加强。此时由于县域经济已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城市化正处于加速阶段, 相对而言, 各城镇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潜力与机会, 但往往由于各城镇都争相发展, 城镇之间的职能还远未得到整合, 用地布局混乱, 尽管有部分城镇可能开始出现产业集群雏形, 但大多数城镇仍未走向专业化发展之路, 土地利用还相对粗放, 城镇职能相互重合, 分化不明显, 重复建设时有发生, 城镇发展的空间潜力还未充分得以发挥。

针对此类型区县, 宜实施“协调―发展型”战略调控思路, 其要点是对全县城镇进行职能上的协调, 对城镇发展定位进行重构, 并优化产业结构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 在做大做强城镇中心和增长极的基础上, 除中心城镇外, 逐步推动其余城镇逐步“做专”, 向专业化功能空间迈进, 吸引专业化产业的空间集聚与产业的集群发展, 通过集聚经济、 生产协作和联合, 技术进步, 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五)“提升―发展型”规划

对于那些经济基础较雄厚, 生产力水平较高, 市政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 各城镇发展已初具规模, 整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或工业化后期的县域而言, 则宜采用“提升―发展型”规划调控思路, 其要点是以市场为主导, 引导各类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推动产业结构逐步高度化,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网络化联结步伐, 提升城镇专业化发展水平, 改善土地利用的空间绩效, 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产出, 在发展中心城镇和增长极核的基础上, 努力引导县域城镇向网络化、 多中心方向迈进。同时, 努力培育与利用区域发展的社会资本, 加大劳动力的再教育和培训力度及社区建设步伐, 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的创新能力, 从而得以提升整体县域发展的空间绩效, 加大人居环境建设, 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多中心网络化进程中的可持续与精明发展。

五、 讨论与结论

本文在论述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宜关注重点议题的基础上, 阐述了“减负―发展型”、 “培育―发展型”、 “集聚―发展型”、 “协调―发展型”、 以及“提升―发展型”等五种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类型及其特征, 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思路和策略性方向。需要明确的是, 上述五种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类型与思路, 既可以是针对不同地域、 不同发展条件的县域, 也可以是针对同一县域的不同发展阶段。由此, 各县域可根据对自身特定的资源条件、 经济发展阶段、 空间发展特点等诸多条件的综合识别后, 选择适用的县域发展规划的类型与策略性思路, 以实现县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烈, 刘复友. 广州增城市域可持续发展研究[M].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3.

[2]王世豪. 区域协调发展中县(市)域发展规划的实践与启示[J]. 经济地理, 2007(2): 275-278, 284.

[3]马强. 我国县域规划的几点思考[J], 宏观经济答理, 2005(7): 21-23.

[4]魏清泉. 县域规划的性质、 任务与内容[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1): 97-101.

[5]杨迅周, 阎官法, 张宏文, 等. 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框架构思[J].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9(1): 26-29.

[6]张京祥, 崔功豪. 新时期县域规划的基本理念[J]. 城市规划, 2000(9): 47-50.

[7]张五常. 中国的经济制度,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8.

[8]童本勤. 对县域规划的几点认识――以南京市江宁县为例[J]. 城市规划, 2001(7): 31-32.

[9]李志刚, 王兴平, 徐海贤. 大都市郊县县域规划的探索──以南京市江宁县为例[J]. 城市规划汇刊, 2001(1): 31-34.

[10]李斌, 姚宏韬, 彭晓烈. 新时期县域规划研究――以辽宁省彰武县县域规划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07(6): 47-49.

[11]李磊. 成都市新津县县域总体规划编制探讨[J]. 规划师, 2009(08): 35-39.

[12]孙昌盛. 东南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空间统筹发展的规划思考[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1(1): 96-101.

[13]林柄耀. 论市县域规划模式的变革[J]. 地理科学, 1994(1): 90-97.

篇2

1.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够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凭借和依据。宁夏县域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目前县域旅游资源开发仍较为落后,除一些中心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较好外,大部分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偏低,有的甚至还处于待开发状态。宁夏县域旅游资源整体上存在着分散性、可进入性差、基础设施简陋、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薄弱、品位较低等主要问题。

2.资金投入不足,旅游设施建设落后

宁夏大多数县域由于经济不发达,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如吴忠市旅游局一年经费不足3万元,其他县可想而知),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一些经济效益可观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及时开发,即使是已经开发的景点,由于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档次低,接待能力有限,服务质量差,也不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要,影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旅游质量的提高。

3.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识有待加强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旅游景点的文化科技品位重视不够,不能深入加以挖掘其文化科技内涵;在政策保障体系上仍不够完善,特别是在投资、财政、金融、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不能到位;对旅游促销的宣传力度不大等等。二是发展旅游业的意识还不强,导致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缺乏新思维、新观念和创新精神。

二、宁夏县域旅游资源的特点

宁夏位于祖国的西北内陆地区,黄河中游,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沙湖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湖面、沙丘、芦苇、珍鱼、候鸟,是生态旅游的“黄金宝地”;沙坡头景区是黄河和沙漠的交汇的地方,也是4A级景区,开展了骑骆驼穿越沙漠、乘羊皮伐子漂流黄河等特色旅游项目;六盘山旅游区山势雄伟,景区内有被称为黄土高原“绿岛”的泾河苑,有纪念和主席创作《清平乐·六盘山》的将台堡,有以丹霞地貌著称的西吉火石寨,有海原大地震遗址公园;首府银川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都市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休闲旅游的好去处。目前宁夏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级4个,自治区级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有历史遗产类旅游资源,比如:水洞沟遗址是中华史前文明的见证;西夏王陵规模宏大,造型奇特,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宁夏还是长城和黄河唯一交汇的地方,自治区境内有秦、汉、隋、明等朝代的古长城遗址,素有“长城博物馆”之称。有文化类旅游资源,比如:宁夏镇北堡的华夏西部影视城和金水旅游区曾拍摄了《红高粱》、《贺兰雪》等一批优秀获奖影视作品。有民俗类旅游资源,宁夏回族风情浓郁,清真寺建筑别具一格回族风味小吃美味可口,风俗歌舞优美动人,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游客。

三、加快县域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1.树立科学发展观,合理开发县域旅游资源

(1)树立精品意识,努力培育世界级、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旅游精品

吸取和借鉴国内外经验,选择一批旅游景点、景区重点扶持和培育,使之成为世界级、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景区景点。要聘请旅游业专家加以规划设计,促使宁夏县域的旅游景点能普遍上一个档次,以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2)努力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宁夏县域旅游结构比较单一,要进一步增强当地旅游的竞争力,就必须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充分发挥宁夏县域旅游资源的优势,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多方筹集资金,改善旅游设施,加快县域旅游业的发展

(1)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以及西部旅游开发专项资金等办法争取资金

推行“东联西出”计划,促进欠发达地区与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经贸合作,提高西部地区整体开放的程度;还可以前向拉动和后向推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同时可以通过旅游扶贫开发,帮助那些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尽快走上富裕之路。积极开展旅游信贷业务,支持县域旅游业发展。

(2)努力拓展民间筹资渠道,促进县域旅游业的发展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金投向旅游饭店、旅游商店、旅游娱乐场所、旅游信息咨询公司以及游乐园、健身俱乐部、高尔夫球场等具有高盈利、服务性强的项目。各级政府只要充分调动起各种所有制企业及个人投资于旅游业的积极性,发展旅游业的资金渠道就会拓宽,宁夏县域旅游业的发展就会有一个新的突破。

3.树立开发县域旅游业的创新意识

(1)树立环境意识

宁夏特别是南部山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较差,环境遭到破坏后自然恢复的难度很大。因此,要把保护环境放在首位,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环境效益应该重于经济效益,应在旅游开发中做好并落实生态环境的保护规划。

(2)树立市场意识

各县(市)在旅游资源和其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该树立市场意识,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产业效益比较,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需要和市场需求进行,切不可盲目发展,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

(3)树立特色意识,这是保持旅游业生命力的关键

注意发挥宁夏地处西部,自然景观粗犷、荒凉、壮丽,人文资源奇特而神秘的特色,围绕西夏古都、回族风情、黄河文化、塞上江南、红色革命根据地、途经地等特色,开发县域旅游资源,促进县域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树立民族意识

宁夏是回族聚居的地区,在县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千万不可忽略民族意识,应该特别重视民族和宗教政策,旅游开发必须要顾及当地的民族信仰,要防止因开发不当而引起民族矛盾和冲突。

参考文献:

[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3]杨桂华.旅游资源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4]保继刚等.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居住理念;现代居住区规划,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based on the fresh county qingyuan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within the example analysis and to modern living concepts and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residential planning design points out that the new changes, and puts forward a modern residential planning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design of a few questions.

Keywords: living concepts; Modern residential planning, it is with the person thi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举止地段,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

居住区规划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来其目标是期望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是构建一种广义交流层次上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从物质形态构筑而言是提供一些场所,它是针对城市中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交通事故严重的状况提出的,目的是使人们居住生活在一个花园式的住宅区内,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是:邻里单位布局应不跨越城市道路;住宅区内应有良好的绿化和充分的日照、通风;内部应实施人车分流,最大步行距离不应超过1/4英里,应充分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等。

邻里单位思想成为居住区规划的重要理论依据。该思想引入中国后,对中国住宅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出现了众多的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居民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单从居住区在中国发展的历程来看,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建居住区已不适应现代人的居住要求,以下结合清远市清新县北江新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实例来探讨居住区规划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项目位于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县,地块东邻振威皮革及双汇等厂区,南临北江支流水系,西邻村庄,北临G107国道,扼守交通要冲,地形相对规整,具有较好的可塑性;规划总用地约29万平方米,约450亩。本项目定位为未来城市核心上,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高品质住宅社区。除建设有多类型的住宅产品外,还为客户提供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及物业管理服务。 项目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社区商业、社区会所、小学、幼儿园等。设计总建筑面积为1348366.9平方米,其中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1046785.3平方米;不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301581.6平方米,基本上达到居住区的标准。

清新北江新城项目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大型居住小区,该项目的成熟之处和特色正是现代居住区规划所欠缺的,我们结合该项目来分析现代居住区规划存在的几点问题:

1 已建居住区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

清新北江新城作为一个容积率达到3.5的大型居住小区,绿化率达到30%,公建配套齐全,配有24班小学和12班幼儿园,以达到服务周边的社区,居住小区内还配有医疗门诊、卫生站、肉菜市场和文化活动中心等。这些公建配套这是已建居住区所一直欠缺的。

1.1已建居住区缺少人性化的考虑

已建的居住规划往往以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居住条件为目的,只考虑物质空间的布局,很少考虑居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精神需求,更加忽略了居住区所需的绿地率和绿化率。并且居住区规划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公众的参与,住户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居住环境和设施。因此,这种以物质环境内容决定居住区建设的做法只会导致居民缺乏交往,缺乏对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1.2居住区规划设计缺乏对城市发展的总体考虑。

开发商在寻求自身开发利益时,很少考虑开发项目对城市的影响,很多居住区开发缺乏相应的必要设施,尤其是城市边缘社区的出现,缺少相应的教育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出现与城市脱离的现象,社会问题突出,犯罪率上升,住宅区内部交通与城市交通缺乏衔接,居民上下班不便,单一功能居住区的过分集中导致城市交通流量的不均匀,影响城市交通功能的正常发挥。

2 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变化及特征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们的居住行为和居住心理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出许多新的社会特征。清新北江新城摒弃了传统的行列式的规划形态,以自由和曲线结合的布局方式使整个小区的空间形态更为丰富多样,南北贯穿的水系使地块与北江支流联系更为密切,为打造大型园林社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置身于高层住宅的居民们提供了丰富的景观和园林。这种逐渐变化的规划形态正是现代居住区所需要的。

2.1居民居住行为的变化。

居民在城市的生活和工作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居民的日常行为轨迹,比如上班、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购物买菜、接送孩子、娱乐游憩,计划经济时代居民的这种神火规律性往往表现得十分明显,这是已建居住区规划设计需要遵循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则有很多变化,比如生活、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神火闲暇时间增多、小汽车时代的来临等都会对居住行为产生影响,大型超市开始增多,生活服务设施呈现集中趋势,小汽车、出租车开始增多,人们上班不再完全依赖公交车等。

2.2家庭结构和社会成员的变化

现代家庭平均人口数量呈减小的趋势,“核心家庭”数量越来越多,表现在同一居住区居民的各种需求会发生变化,家庭的需求结构、消费结构、生活观念和方式都发生一定的变化,家庭劳务也呈现社会化的趋势,社会成员在同一住宅区内也呈异质话的倾向,社会成员在经济能力、教育程度、生活居住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文化背景,居住习惯的居民集聚给现代居住去规划设计和管理增加了难度。

2.3规划设计理念的变化

(1)”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建立。住宅区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对现有环境的保护、节约土地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生活污染排放等问题,使居住区生态平衡,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植物和其它生物多样性发展。

(2)“以人为本”思想的建立。人地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是居住区规划设计是根本目的,居住区规划不仅要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居住要求,同时要满足居民教育、文化娱乐、健身、邻里交往等多种精神需要,要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创造条件,对居民未来的需求也要作相应考虑,规划要有弹性。

(3)“共享社区”思想的建立。居住区规划设计无论从布局结构或是空间处理上都要体现均好性原则,应为所有住户创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空间。

(4)“生态社区”思想的建立。生态社区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生态社区建设包括社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连续完整的绿地系统,为社区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尊重社区的地形地貌,尽可能地减少对地表的破坏,充分考虑城市的气候特征,有意识地通过绿色空间引导空间流动以减轻社区的热岛效应,绿化种植应充分考虑植物的不同生长习性要求等。

3通过对清新北江新城项目的了解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3.1体现“以人为本”目标内涵

基于居住社区呈现出的多样化需求,规划工作者应整合社会平衡发展与文化继承创新的目标,把居住区规划设计从被动地服从市场,作委曲求全的妥协,转变为主动的引导市场开发,合情、合理、合法地贯彻规划思想。在居住规划设计中,不仅要关注居住区的经济因素,还应关注居住区的人文因素。将重点放在居住区内居民的需求上,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创造居住区的规划布局。

3.2不同类型居住区设施、服务需求的满足

针对交通、绿化、房型、物业管理及社区设施配套五项因素在同一价格水平上对居民选择住房的首要性比较,可以反映出不同类型居住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例如在中低收入阶层居住社区的大部分居民由主及次地选择交通、绿化、房型、社区及设施配套,而物业管理基本上被列为最后考虑的因素。这既反映出这一类居住社区的区位弱势,交通出行不便,绿化环境不佳;也反映出这一阶层居民经济能力水平的有限性。因而,根据不同类型居住区的主体需求而不是根据人口规模进行设施与服务的配套,将是居住社区规划的重中之重。

篇4

关键词:城市排水 规划设计 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S27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规划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关乎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民生工程。我国当前城市化建设速度过快,对于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却相对较为落后,不能满足现代化城市以及人民的生活需求。现阶段我国一些城市排水系统较为老化,管道排放能力退化,而新兴城市的排水管道布置错综复杂,并且未考虑到今后的维修、地下工程建设、布线等具体情况,从而导致排水系统的不合理规划。污水排放与雨水排放是城市排水系统的两大功能,我国几乎所有的城市排水管道布置都需满足着两个方面的要求,它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排水系统的概念、内容、原则

1.概念。

城市的排水系统时用来收集、输送和处理、利用城市居民及企业等所排放污水,以及雨水、洪水的排泄,它是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也是实现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

2.城市排水系统的内容。

城市排水系统时一个整体性工程,它需要包括以下内容:(1)衡量城市污水排放的均值和总量,以确定排污管道的排放容量和布局密度;(2)确定污水排放进出口以及管道的走向;(3)制定污水的处理以及利用措施;(4)确定污水处理厂的位置以及规模,根据处理水的不同使用情况,选择适当的处理工艺技术;(5)确定区域内降水总量以及洪水的规模,以便调整管道的排洪排水能力。

3.城市排水系统的原则。

我们在规划城市排水系统时需要按照以下原则来进行设计:(1)了解区域内河流及地形地势走向,从整体上进行划区域规划。规划部门需要提前对城市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将城市功能区进行划分,以确定排水系统的整体规模和管道走向;(2)节约水资源与协调城市水资源分布相结合。城市排水系统需要按照节约水资源的原则进行污水的收集和处理,以便再次循环利用。同时要对城市内的水资源分布进行协调,对雨水的排放疏导位置进行合理选择,如农业灌溉区域、水库蓄水区域、城市水加工区域,以便合理协调水资源,提高利用率;(3)在不改变原有排水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善。尽量做到与原有排水系统相结合,减少工程量与资金。并与城市其他系统有机结合,协调好地下线路管道的位置;(4)因地制宜进行排水系统设计。主要根据不同城市地形和周边地形、河流等进行利导,坚持分散整治、因势利导的排放原则;(5)考虑未来的管理、维修、改造情况,以节约资金和降低工程难度。

城市排水规划设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排水系统包括污水排放与雨水排放两种,同时也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综合统一的排放系统,因而我国的排水系统体制就包括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合流制是将城市污水、废水与雨水用同一管道系统进行排放,合流制产生的结果也主要有两种:第一,污水、雨水未经处理直接就近排入附近水体,以雨水来稀释污水,但是仍然有部分混合污水排入自然水体中,从而严重污染河流、湖泊、海洋的水质;第二,将所有水进行统一排放进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从而节约水资源,但是其水量较大,对污水处理厂的的规模要求较大。分流制是将污水与雨水通过不同的管道,独立疏导排放。现阶段我国城市排水系统在两种排水制度上的选择也是因地制宜、多种多样,但是在现实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1.污水处理厂规模不能满足城市污水处理的需求,并且未修建新的处理厂。

2.城市排水系统已经到达使用寿命或者最高限度,已经不能再满足污水收集和输送。

3.排水管道布局过密、过长,网线过大,管理和维修较为困难。

4.地下水位上升或者下降幅度过大,城市内涝和荒漠化情况严重,城市生态恶化。

5.管道老化现象严重,污水、雨水输送渗漏严重,从而引起地下水污染,影响人们的生活用水安全。

城市排水系统规划发展思路

针对我国当前城市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选择合理的措施进行改善,以达到改善排水系统能力的目的。

1.因地制宜,确定城市排水系统的体制。根据城市的地形地势以及河流走向分布情况,进行排水体制的选择,并以实际情况来规划最短距离,缩短污水输送管线,以节省资金,减少工程量。

2.污水实现分类处理和就近处理利用。对污染较为严重的水,排入专门的污水处理厂进行高要求的处理,对生活用水可以进行城市小区中水处理,再用于小区绿色灌溉、冲厕、洗车等,循环利用,提高水的利用率。

3.对城市雨水进行河流排放和存储使用。雨水受污染程度较小,一般可直接用于城市植被灌溉和农田灌溉等,因此,城市雨水要进行截留存储,用于区域植被灌溉等。同时加大雨水的下渗,提高地下水位,防止地面下沉以及城市土壤的恶化。

4.综合监控布局,对排水管道分布和埋藏深度进行优化。

5.提升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并采用性价比最优的处理工艺,提高对于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水容量。

总结:排水系统是城市存在于发展的重要系统,它直接关系到人么你的日常生活与城市功能的实现。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过快,从而使得城市排水规划设计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为了改善城市功能,更好地为人民的生活服务,我们也必须优化现有的排水系统,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现状;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提高,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建设要符合时代要求,跟上时展步伐,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实际情况来讲,我国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成绩喜人,成就巨大,但是客观的讲,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过程当中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作为相关部门的工作者我们不应该逃避困难,反而应该迎难而上,为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出谋划策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笔者通过本文首先总结了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现状,而后和大家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更符合我国的国情。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借鉴和参考,不足之处还望见谅,同时也希望广大读者可以提出宝贵的可行性意见。

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

及时总结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正视问题存在的原因,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十分必要。笔者总结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规划的随意性,缺少前瞻性;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待提高,且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过分的追求规划和建设速度。

1.规划的随意性,缺少前瞻性

要想做好城市建设工作,规划要走在前头。城市合理规划对于城市建设的意义十分重大,然而在实际的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城市规划却常常因为各种因素而被改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如果不及时调整对于城市建设十分不利。同时还存在城市规划缺少前瞻性,不能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势必会影响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交通问题,现在在很多城市已经显现出来,就是当时的规划没有前瞻性而导致的后果。

2.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待提高,且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底蕴和标签,任何一个城市,从形成到发展,都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必定会有大量的文化遗迹。但是在现阶段的旧城改造过程中,蕴涵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大量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文化街等遭到了严重破坏。同时有的城市规划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开展城市规划与建设,反而影响了城市的面貌和发展。所以城市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冲击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3.过分的追求规划和建设速度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固然是好事,但是一些城市化建设部门,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当中过分的注重建设速度而忽视了建设质量,这绝对是得不偿失的。不能为了早出政绩而忽视了客观规律,要以城市发展为大局,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对策及趋势

城市规划建设要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时展需求,笔者认为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合理规划,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城市规划与建设要做好人文关怀,注重生态建设;保证城市建设质量的前提下保证规划速度,建议强化城市法制化进程。

1.合理规划,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城市规划不能仅仅限于理想模式的探讨,还要注重务实,从我国的特有国情出发,及时调整思路,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以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城市规划中规划研究是基础,规划技术是保证,规划实施是关键。所以城市规划要合理,要经过反复推敲后才能开始建设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城市的规划要特别注重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布局的合理性等等。同时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当前,要追求人性化规划理念和和谐发展理念。

2.城市规划与建设要做好人文关怀,注重生态建设

要做好城市文化的保护工作,城市规划不能忽视人文关怀,要充分体现城市的文化底蕴。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污染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自然环境减少了,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界遭到了破坏,于是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大力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并注重环境的保护,他们提出,不能牺牲下代人的利益来维持今天的奢侈。所以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生态城市建设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要注重借鉴并加以吸收,在城市建设中要节约保护水资源,加大环保力度,建立健全与生态城市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

3.保证城市建设质量的前提下保证规划速度,建议强化城市法制化进程

保证城市建设质量是一种严肃性的要求,不能一味的寻求速度和忽视了城市建设的质量。加强城市规划的法制化进程,包括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都要注重法律的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规划的严肃性,这与城市规划的性质分不开,法制建设是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1989年国家出台《城市规划法》,该项法律的实施真正将我国城市规划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但目前地方性法规仍然需要完善。因此,要避免规划失效,使城市朝着人类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加大执法力度,推进执法进程,完善执法措施,强化对规划主体和客体的约束机制。

三、结束语

我国城市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历史时期,正在经历着质的飞跃与发展,所以我国城市规划与发展必然要因时代的变化而改变,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社会发展。新时期切实做好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十分必要,也是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王晋平 单位:吉林省和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参考文献:

[1]倪刚.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如何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133.

[2]刘艳芳.浅谈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措施及其发展[J].商,2015(,24):26.

[3]穆林.浅谈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安全防范问题[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12-113.

篇6

学校校办产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历经20多年,多数还没有形成规模,方向也比较分散,学科优势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不多,有的企业长期亏损,有的企业投资无回报,成为学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两年来,学校加紧进行企业改革改制工作。紧紧围绕以提高校办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运营质量为目的,做了一些思考,形成了一些思路,开展了一些工作。

以企业改制为契机,加速产业资源整合

思想重视,组织落实

企业改制,首先要理清思路,进一步明确今后校办产业的定位和发展的主要方向。

首都医科大学把校办产业工作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首都医科大学2004~2020年战略发展规划》中。《规划》提出了“两个阶段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医科大学的奋斗目标。规定在2010年前要重点完成第一阶段基础平台的搭建任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机制。其中对于产业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建设思路,即:要形成产业集团的构想,建立必要的模式和机制,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开发和转化。在服务社会同时,形成学校主要的产业基础,加强产业创收能力。增强自主造血能力。

落实学校发展规划的要求,学校从校办产业的现实情况出发,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进一步明确校办产业的建设目标和工作重点。即:尽快建立校办产业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平台。提高资产公司运行管理能力,既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学校挡住麻烦又要为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走出一条快速高效发展之跷校办产业要努力成为学校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学校筹集建设与发展经费的一种重要渠道。更好地服务学校和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

遵循上述思路,学校采取切实措施,加紧推进产业改制与规范化建设工作,成立了企业改制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资产公司董事会,充实了管理骨干,为企业改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干部保障;对于企业改制中遇到的问题,学校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多次进行研究。并区别不同情况给予了政策支持。帮助解决在规范化建设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以发展为核心的建设理念和统一有效的领导体制,为企业改制和发展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使产业工作面对种种困难,不松劲,不懈怠。

摸清“家底”,拓清基础,制定方案

结合经济整顿、国有资产清查、企业改制等工作,对开办各类经营性实体的情况进行了多次调查。制定了“先装后改”分两步走的改制方案:先装即先装筐,弄清实有情况。统一纳入改制范围;后改即后改制。2007年上半年,又发动全校各二级单位对开办经营性实体的情况进行清查,基本摸清了底数,明确了重点工作对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校产业分类管理和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报经学校批准执行。

三年来,学校提出并推进了“两个撤出”。即“企业撤出学校,学校撤出企业”,实现企业与学校的相对分离。其中,很重要的工作是要清理问题。拓清基础,建立“防火墙”,使新组建的资产公司能够轻装上阵。主要措施是:

对于长期经营不善、品种不对路的企业坚决关闭;对于因校办企业关联产生的社会企业,尽快脱钩等;区别不同情况,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并启用中介单位清理关闭企业税务等问题对于关闭及脱钩企业的首医在编的老职工,结合产业人事制度改革和首次产业岗位聘任,予以妥善安置,确保稳步推进企业改制工作。

在清理整顿基础上,将具有一定优势的全资和控股企业。以及部分清理关闭企业的经营性资产重新整合。目前,顺利完成了第一步“装筐”工作,已将6个企业“装”入首医大资产经营中心,并开始第二步“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作。

依托学科优势,构建服务平台,在改革基础上加快建设进程

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近年来,首都医科大学一方面加紧进行校办产业的改革与改制工作,另一方面,加快产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努力寻找新的经济生长点,为校办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学校将开展如下工作:转变市场运作方式,建设CRO服务平台

CRO是一个新兴的行业(Contract ResearchOrganization,简称CRO),即“合同研究组织”。20世纪8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是通过合同形式向制药公司提供新药非临床研究和新药临床研究服务的专业公司。

学校建设CRO平台的主要内容是:

临床前研究的CRO,主要从事与新药研发有关的化学、药理学及毒理学实验等业务内容;临床试验的CRO,依托学校众多附属临床医学院和跨院学系专家学者及其研究成果和动物实验中心等资源开展研发服务新药研发咨询、新药申请报批等业务内容的CRO。

学校计划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建设成为从创新药物市场分析――临床前研究――制剂工艺研究――新药申报――临床样品的制造――新药的临床实验服务――创新药物及技术知识产权的申报――产权交易中介服务的CRO服务平台,实现从医药研究开发到产业化“一条龙”的全流程服务。使学校科技企业市场运作方式向为北京和境内外医药企业提供PDS全程服务发展,从而摆脱传统的思路和运行管理模式,努力将学校产业发展与运行融入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中,尽快实现与国际生物药产业的接轨。进而提高科技贡献率。

加强企业认证建设工作

学校临床诊断制剂企业在取得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基础上,2007年又获得ISO9000体系认证。

学校食品药品安全评价中心,2007年已经启动GLP国家级实验室认证和国际CAP认证准备。计划在2008年底前后完成GLP国家级实验室认证和AAALAC的认证。不断提升竞争实力。

加强临床检验中心建设工作

学校临床检验中心还与诊断试剂企业等有关方面,联手共建,努力把检验中心建设成为面向首都各社区医疗站点提供标准化临床检验结果的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可以对在校各层次医学生提供医学检验知识学习和技能实践的教学实训基地。

继续建设和运行新医药北京技术转移中心的平台

依托学校牵头建立“新医药北京技术转移中心”的优势,联手在京医学院校、科研院所、医院以及医药企业,为科研成果转化、临床制剂向新药研发转化、中小医药企业孵化等“搭桥铺路”;作为发展战略的需要。通过新医药技术转移中心平台,使学校与北京地区相关院所和医药卫生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为推进地区生物医药事业做贡献。

积极探讨医药科技园区建设

为落实整体战略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和任务,首都医科大学将进一步加强调研,依托学科优势。整合现有优势资源,覆盖生物医药、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积极探讨,并争取上级领导支持逐步落实首医大医药科技园区建设工作,为医药科技企业“筑巢”、“引凤”。以推进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加强研究,为企业转型后的规范化运行与管理做好准备

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促进规范化建设

坚持实践中研究、研究中实践的思路,2005年以来,在改制实践中,抓住学校企业改制工作的重点、难点,产业系统已先后申请到学校校长基金4个课题的资助。通过调研和实践验证,完成了《首都医科大学产业经营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并在学报发表了《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的文章,就学校产业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提出建设思路;2007年又获准三个延伸课题研究的资助。包括校办企业规范化建设、企业转型期的会计事务到现代企业财务制度。以及企业规范化建设过程中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培训,做好人力资源准备

2007年学校制定并实施了产业人事制度改革方案,进行了首次产业职工岗位聘任,增聘了资产公司兼职副总经理以及公司企管、财务、综合三个部门主任和必要的工作人员。初步建立了资产公司运行框架;同时制定并启动了“2007~2010产业人员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培训。全面提升产业人员素质,为产业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准备人力资源。

加强内部监督,完善制度建设

篇7

1.前言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极易受到人为的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干扰。近几十年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就我国城市目前的环境状况而言,问题十分严峻,在一些城市地区,污染已相当严重,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以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景观设计方法去指导改变城市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市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体系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空间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现代城市是一类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其最大特点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和开放式的,主要体现在需要其它生态系统的支持(如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需要人为的输入大量的能源与物质,同时,城市中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泄的大量废物,也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还需要其他

生态系统(如农田、海洋等)中处理消化。

城市在自然界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空间,却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交通和信息流,建立了大量的人工设施,并生产破坏城市环境的污染物质,改变了原来的生态平衡,造成城市物理环境的变化,如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土壤板结等。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不断影响着人类自身,他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形态,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引发公害。

3.城市景观与空间设计的特点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它包含有大量的物质构成因素和若干子系统,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是人们的主观意愿的物化表现,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情感、想象力和理想的追求。城市景观空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人的主观意愿引导着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建成,并对已存环境施加影响力;城市景观与空间向人们传递着无限的信息,支持人们的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

城市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的演化受到“空间”和“时间”两个向度的影响,即在任何一个时间片段,人们都可以获得创造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各种物质要素;同样,任何一个正在营造的城市景观环境又不得不考虑时间的意义:“过去时”的历史延续,“现在时”的应用意义和“未来时”的理想追求。城市景观的本质是人们主观意愿的一种物质表达,反映了人们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正确合理的城市景观设计规划理念本质上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并不矛盾,反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4. 现代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的关系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它的主题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已经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包括生命系统、环境系统,具有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活动与城市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城市环境规划作为宏观指导和协调部门利益、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合理组织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战略部署,必须要具备生态观。只有具备了生态观,才能指导城市在今后的各项建设中向生态城市的目标迈进,建立高效、和谐的人居环境。近年来,景观规划在城市景观特色保护与城市环境设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把它运用于建筑学、规划学中,开创了景观规划与环境设计的先例。其目标在于创造人类与他们的环境之间协调和谐的气氛,建立起土地开发利用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和谐的关系

4.1景观设计以生态效果为目的

景观作为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这种多重性价值判断是景观规划和管理的基础。其生态价值主要体现为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功能等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变化,人工景观的创造是工业社会强大生产力的体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生;然而久居高楼如林、车声嘈杂、空气污染的城市之后,人们又企盼着亲近自然和返回自然,返朴归真成为时尚。

景观规划和设计总是以创建宜人景观为中心。景观的宜人性可理解为比较适于人类生存、体现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包括景观通达性、建筑经济性、生态稳定性、环境清洁度、空间拥挤度、景观优美度等内容,当前许多地方对于居民小区绿、静、美、安的要求即是这方面的通俗表达。景观也特别重视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如形状和大小、密度和容量、连接和隔断、区位和层序……,如同它们所含有的物质和自然资源质量一样重要。如城市景观规划要注意合理安排城市空间格局,相对集中开敞空间,建筑空间要疏密相间;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增加景观的视觉多样性;保护环境敏感区和推进绿色空间体系建设。

4.2生态规划设计是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

“规划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规划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参照Sim Van der Ryn 和Stuart Cown(1996)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规划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规划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规划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规划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生态规划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简单地说,生态规划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对于每一个规划设计,我们需要问:它是有利于改善或恢复生命世界还是破坏生命世界,它是保护相关的生态结构和过程呢?还是有害于它们?

如果我们把景观规划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规划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西蒙兹,2000)。那么,景观规划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规划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规划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Minimum design),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Regenerative design,Lyle,1994),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Sustainable landscape,Thayer,1993)。

4.3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设计是相互融合的

城市的景观与生态规划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它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而日益清晰,从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的新和谐工业村,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20年代70~80年代兴起的生态城市 (eco-city,eco-community)以及可持续城市 (sustainable cities,sustainable communities)。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5.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应遵循的一般原理

5.1 地方性原理。也就是说,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常常惊叹桃花源般的中国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创造的,而是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当地人的创造性设计。遵循这一原理主要表现为: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适应场所自然过程,和使用当地材料 植物和建材。

5.2 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等)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等)。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对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是杀鸡取卵的方式。

5.3 尊重自然,展现自然。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的支持系统也往往被遮隐。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及变电站都被作为丑陋的对象而有意识地加以掩藏。自然景观及过程以及城市生活支持系统结构与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自然景观及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因此,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让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后溪流的暴涨、地表径流汇于池塘;通过枝叶的摇动,感到自然风的存在;从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变化;从自然的叶枯叶荣,看到自然的腐烂和降解过程。用Thayer 的话说,景观是一种显露生态的语言(1998)。

除了上述基本原理外,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还强调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参与设计过程。景观规划生态设计是人与自然的合作,也是人与人合作的过程。传统设计强调设计师的个人创造,认为设计是一个纯粹的、高雅的艺术过程。而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则强调人人皆为设计师。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对其生活和末来作决策,而这些都将直接影响自己及其他人共同的未来。从每天上班出行的交通方式到选择家具、装修材料、水的使用、食物的选购、垃圾的处理甚至于包装袋的使用,都是一个生态的问题。因为它们都对整个社区和环境的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每个人的决策选择都应成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所以,从本质上讲,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包含在每个人的一切日常行为之中。对专业设计人员来说,这意味着自己的设计必须走向大众,走向社会,溶大众的知识于设计之中。同时,使自己的生态设计理念和目标为大众所接受,从而成为人人的设计和人人的行为。

6.问题与讨论

现代城市生态型景观强调通过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来优化景观格局及过程,减轻热岛效应、水资源耗竭及水环境恶化、温室效应等环境影响。生态型景观是包括地理格局、水文过程、生物活力、人类影响和美学上的和谐程度在内的复合生态多维景观。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一种整体论的学习、设计过程,旨在达到物理形态、生态功能和美学效果上的创新,遵循整合性、和谐性、流通性、活力、自净能力、安全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等科学原理。

然而,就国内目前的景观设计现状来说,无论是五一、十一的花坛,还是景观大道或是城市广场,也无论是郊野"自然公园"还是整治一新的市区水系;从普通的住宅绿地设计,到“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的建设,人们所看到的却是非生态的规划设计引导着不可持续的景观的创造(俞孔坚,吉庆萍,2000;俞孔坚,2001)。

未来城市环境建设要实现几个转变;一是从物理空间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活质量的需求。二是从污染治理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三是从城市绿化需求到生态服务功能需求。四是从面向形象的城市美化到面向过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引进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天然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实现城市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和人性化。

参考文献:

Sim van der Ryn and Cown,Stuart,1996. Ecological Design,Island Press Washington.D.C。

西蒙兹(俞孔坚、王志芳、孙鹏等译),2000,景观设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8

关键词: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rom the aspects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modern city,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literature search and a large number of professionals, to the modern city planning design a comprehensive thorough exposition of modern city planning, ecological desig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re discussed,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city ecological planning.

Key words: city; landscape ecology;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TU986.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体现博爱原则

“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它使城市环境充分容纳人们的各种活动, 而更重要的是使处于该环境中的人感受到人类的高度气质,在美好而愉快的生活中鼓励人们的博爱和进取精神。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创造出满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间,如运动场地,交往空间,无障碍通道等。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随着发生变化,城市景观设计应适应变化的需求。

2.尊重自然和谐共存原则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 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 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古代人们利用风水学说在城址选择, 房屋建造, 使人与自然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参考榜样。今天在钢筋混凝土森林林立的都市中积极组织和引入自然景观要素,不仅对达成城市生态平衡,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其自然的柔性特征“软化”城市的硬体空间,为城市景观注入生气与活力。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构想反映了城市中的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渴求。

3.协调统一多元变化原则

城市美体现在整体的和谐与统一之中。古人云:“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说明了整体美的重要性。漂亮的建筑的集合不一定能组成一座美的城市, 而一群普通的建筑却可能生产一座景观优美的城市, 意大利的中世纪城市即是最好的例证。城市景观艺术是一种群体关系的艺术,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只是整体环境的一部分,只有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把城市比作一首交响乐,每一位城市建设者比作一位乐队演奏者,那么需要在统一的指挥下,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

4.整体设计原则

景观生态设计是对整体人类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的设计,设计目标是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城市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生命系统,要保证城市各组成元素达到最优的配置就必须正确定位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向,综合研究城市土地功能布局和公共基础设施组织。

5.综合设计原则

景观元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实现理想景观生态设计的多学科性, 以此才能确保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构筑一个协调、多样、具有鲜明特色的物质环境空间,就必须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研究城市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及社会各部门的广泛参与和协作。以往我们的城市规划一般是由建筑及城市规划部门完成。

二、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模式

斑块(patch) 、廊道( corridor)和基质 (matrix)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业、草原、郊区和建成区景观。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这种语言和景观与城乡规划师及决策者所运用的语言尤其有共同之处,因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观察结果很快可以在规划中被应用。这也是为什么景观生态规划能迅速在规划设计领域内获得共鸣的原因之一,特别在一直领导世界景观与城乡规划设计新潮流的哈佛大学异军突起。美国景观生态学奠基人Richard. Forman与国际权威景观规划师CarlSteinitz紧密配合,并得到地理信息系统教授Stephen Ervin的强有力技术支持,从而在哈佛开创了又一代规划新学派。目前,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高级研究中心(包括设计学博士计划)中已专门设有景观规划与生态这一方向,使景观生态学真正与规划设计融为了一体。

运用这一基本语言,景观生态学探讨地球表面的景观是怎样由斑块、廊道和基质所构成的,如何来定量、定性地描述这些基本景观元素的形状、大小、数目和空间关系,以及这些空间属性对景观中的运动和生态流有什么影响。

三、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1.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发展区)规划

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发展区)生态规划勾勒出了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相结合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该规划方案包括生态等级分区、土地利用规划、植被规划、交通生态规划调整、人口容量、湿地恢复规划、能源环保规划等多项量化的、可具操作的内容。该规划的产生标志着中关村科技园区生态化建设已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中关村科技园区将在一个高位平台上建起。

生态规划与以交通因素为主的传统规划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以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为依据,指导土地利用的规划。根据海淀园后地区的资源特点,此次规划选择了坡度、地基承载力、土壤生产性、植被多样性、土壤渗透性、地表水分布、用地成熟度、景观价值等8个评价因子进行了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最终确定了核心生态保护区、生态保育缓冲区、生态建设缓释区、中低度开发区和中度开发区等5个生态等级区,同时,在城市交通的布局、跨跃道路的设计与建设、地下水开采、地面渗水率、河床的蜿蜒度、河岸的植被以及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等具体内容上都做出了具有操作性的量化要求。该生态规划还对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建筑节能技术的利用提出了建议和要求。

2.广州科学城规划

在广州科学城的建设中,设计师将生态规划方法引入其中,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环境质量等生态因素分析评价入手,以自然生态优先为原则,全面分析科学城发展环境中的自然生态特点,制定生态敏感性模型,进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发展用地、居住用地、产业用地、科研用地、绿化用地等)的适宜度分析,从而揭示了科学城适宜发展用地及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为科学合理地制定科学城结构形态和功能布局提供了依据。

3.中山市景观生态规划

中山市景观生态规划注意维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Connectivity)和完整性( In2tegrity) 。

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应把维护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作为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尤其应注重城市边缘带的土地利用格局。这就需要分析景观生态过程,通过其动态和趋势的模拟来判别对维护景观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景观局部、位置和空间联系,即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Security pat2terns) 。中山市城区在向东南山地扩展中尤其应注意山地与水系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4.成都景观生态建设

成都市不久将在外环路到三环路之间的区域逐步建成8大景观生态片区,并由这些片区构成一个完整的景观生态圈,将中心城区紧紧包围起来,让蓉城真正成为森林城市。这些生态“氧吧”以外环路为边界,向中心城区发展到三环路,部分生态元还跨越三环路进入到中心城之内。

5.三亚市景观生态建设

海南省三亚市把城边防护林工程与城市景观、城市绿化美化相结合,连续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着力建设三条城市生态景观带。三亚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今年三亚将种植“三边林”130公里( 90多万株) ,营造一座“森林城市”,争取在五年内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8%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三亚市把城边防护林工程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起来。今年年初,三亚市已正式启动建设三条城市生态景观带:以狗岭、 临春岭、鹿回头岭、金鸡岭森林绿化带为主体的山头森林带;以三亚东西河为主线的河流、港湾生态景观带;以三亚湾、大东海、亚龙湾等滨海岸线绿化保护区为核心的滨海绿化环境带。三亚市的“三边林”,主要以酸豆树、红豆、重阳木、雨树、凤凰、木棉、相思树等树种为主,突出热带森林植物的多样性和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企业管理 自我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员工在所从事岗位的发展周期中,既有高峰,又有低谷,如何让员工在高峰时更好地体现岗位价值,缩短处于低谷的时间,这就需要企业为员工组织设计并提供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途,同时,员工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并进行实施。这不仅有利于员工的潜力发挥,而且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从定义上不难看出,实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要从组织和个人两个方面入手,两者缺一不可。

一、由企业科学引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科学引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个人职业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是相统一的。员工职业生涯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企业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将员工的职业生涯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统一,让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这只小船随着企业这艘巨轮出海。首先,要让员工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通过座谈、员工大会等多种形式,宣贯企业理念和目标,要求员工与企业所倡导的理念保持高度一致,树立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激发员工建立个人愿景的积极性,通过企业内成功员工成长的实例或适当时候组织带领员工到其他先进同行企业进行参观学习等,鼓励员工在企业中不断寻求自我超越、提升能力和建立自信。

二是以“三定”模式为指导,帮助员工确立职业生涯目标。“三定”即定向、定点、定位。定向就是帮助员工定准职业生涯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人员选择不同的发展目标。对管理岗位员工将职业生涯目标定向为体现价值、实现岗位晋升上;对操作岗位员工将职业生涯目标定向为提高技能水平、争当技术骨干、提升劳动报酬上,重点对高素质操作岗位人员,帮助其确立争做首席员工、班组长或晋升为管理等重要岗位的职业生涯目标。定点就是找准阶段性目标完成点。通过阶段目标确立及划分增强员工职业生涯目标实现的可行性,使员工在每个阶段都有奋斗目标,并逐步积累经验,循序渐进,实现职业生涯最终目标。定位就是定准当前工作的高度。科学对员工水平、能力、薪资期望、心理承受度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分析,帮助员工找准自己当前所处的阶段,即要摒弃好高骛远,又要消除自信不足。必要时可在企业内部建立职业发展导师制度, 由相关管理人员或资深员工帮助员工进行职业发展规划。

三是充分发挥企业的组织保障作用,促使员工投身职业生涯实践。首先要加强培训提升员工自身素质,为员工提供学习平台。一方面针对岗位实际有效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 提高工作质量和绩效,创建“学习型组织”;另一方面全力倡导员工跨工种、跨岗位、跨技术学习,培养“一专多能、一岗多能”的员工。其次要建立起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平台。企业在实施岗位晋升、薪酬调整上可执行公开的竞争制度, 为工作勤奋、表现出色、能力出众的员工提供可晋升和发展的机会,激励员工积极实践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还可在企业内建立岗位调度制度,为岗位员工内部流动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措施使公司的人力资源配置时刻处于激活状态,在员工面前放一把企业内部的职业发展梯子,引导员工通过持续有效的努力、不断前进的方式完成个人发展目标。

二、员工个人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实施办法

当企业给予他的每位员工一个平等发展的空间及保障平台后,这为员工实现职业目标提供的快捷的外部条件,但完成职业生涯目标的主体还是员工本人,因此加强员工自我管理对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和目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是企业员工要确立适合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与方向。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特征、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等, 并结合企业现状、理念、目标和未来发展趋势, 设计符合岗位和个人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还可有效借鉴企业内部成功员工的典型案例。在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上,除了向管理层方向发展之外,还可以选择向专业技术领域的深入发展。

篇10

目前,吉林省公布了“百镇建设工程”首批25个试点镇名单,这些试点镇将享受县级管理权限。今后,吉林还将陆续选择一些小城镇进行重点建设。

据了解,“百镇建设工程”是吉林省今年探索实施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在未来5年及更长一段时间,选择100个有特色、有基础、有喵力的小城镇进行重点建设,并计划到2020年把这10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成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小城市。“百镇建设工程”范围将从378个建制镇中选择。选择重点是县城镇、省“十强镇”、重点镇和生态经济镇。

吉林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百镇建设工程”将进行管理体制的新探索,特别是理顺县镇财政关系,百镇建立一级财政、设独立国库的财政管理体制。形成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还将探索建立有效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市化进程。

目前,吉林省发改委已经编制完成“百镇建设工程”总体规划。6月底也召开了全省“百镇建设工程”现场会,全面启动了这一工程。

吉林:农产品加工业崛起为第二大支柱产业

近年来,吉林省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崛起,农产品加工业始终保持20%以上的发展速度。2008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实现2860亿元,成为吉林省仅次于汽车行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吉林省在近3年来采取重组兼并等措施,新上较大规模农产品加工项目2025个,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就有52个,形成了玉米、水稻、大豆、肉猪、肉牛、禽业、中药、特产、乳业、绿色食品等10大龙型加工企业群,粮食加工能力达到175亿公斤,实际加工140亿公斤,粮食、畜禽和特产品加工品种从不足100个发展到3000多个,玉米加工增值幅度达到数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