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扶贫工作范文

时间:2024-04-19 16:1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扶贫工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扶贫工作

篇1

一、突出责任担当,着力构建“三为主”的责任体系

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主帮、干部主动,营造“人人关心扶贫、全民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扶贫工作,把社会扶贫与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一并列入目标考核,出台《社会扶贫工作实施意见》、《社会扶贫工作考核办法》、《“挂包帮”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将社会扶贫工作与县委政府重点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县委政府每年预算专项社会扶贫奖励资金,制定专门的扶持政策,对企业入驻乡镇,在贫困村规模发展特色产业1000亩以上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提高了企业带动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对贡献突出的企业、社会组织和各界人士,在尊重其意愿前提下给予项目冠名等激励措施,深圳燕加隆集团投资450万元为广纳镇铜钵山村捐建村社道路4.8公里,政府便将此路命名为“贻信路”。同时县委政府对驻村干部进行下乡补贴,对新提拔任用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要求必须有驻村经历,鼓励干部到一线挂职锻炼。搭建了社会参与平台,完善了政策支撑体系,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坚持部门主帮。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积极支持社会扶贫工作。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每年下派一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到我县担任副县长,驻县指导对口定点扶贫工作。今年共捐资1100万元,突出解决我县边远贫困村“四难”问题,时协调我县融资及贷款75亿元,支持县巴万高速公路、湾滩河水库、绕城公路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省工商局、党建期刊集团、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领导多次深入我县开展帮扶工作,支持帮扶村发展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25个市级部门派驻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唱歌乡方山坪村被市扶贫移民局确定为“挂包帮”定点帮扶村,率先在全市开展连片扶贫开发和精准扶贫相结合试点工作,市扶贫移民局为方山村发展核桃产业200余亩,苦荞40亩、天麻20亩、增养土鸡养殖3000余只,投入贫困户产业发展基金30万元,走出了一条边远高寒贫困山村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县上建立“县级领导联系乡镇、部门联系贫困村、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户”帮扶机制,组建了157个驻村工作队。各部门到村开展调研786次,落实帮扶项目100余个,举办各类培训班160余期,培训人数达8200余人次,帮扶投入资金3200余万元,帮扶村及贫困户捐款赠物折币365万元,引进各类资金4300余万元,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惠及3000余人,为群众办好事实事450余件,协助化解农村矛盾纠纷600余件。

三是坚持干部主动。积极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全民公益理念,充分利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转作风、惠民生”活动,调动党员干部开展社会帮扶的主动性。通过开展“扶贫志愿者行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全县20000多名干部主动与贫困群众对接,实行“一对一”,“一对几”帮扶。成功组织实施“中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建立了以专家型、产业带头人、乡村干部、大学生及驻村干部、专业扶贫志愿者“五位一体”的扶贫志愿者工作站,招募扶贫志愿者1500多人,开展茶叶、食用菌、核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技术培训300多场次,培训贫困群众近10000人,极大的推动了我县特色产业发展、提高了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突出创新推进,着力构建“五个一”的目标体系

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各界作用,多种形式推进,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一是成立1个扶贫开发协会。今年四月,我县成立了扶贫开发协会,发展个人会员126人,团体会员65个。通过搭建平台,广泛动员集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成功组织实施“扶贫助学千人工程”,对接帮扶我县贫困学生430名,为415户农村贫困家庭送去爱心。顺利获得“圆梦832”贫困高中生关爱行动试点,将有效解决我县5800余名贫困高中生上学难。积极开展金融扶贫试点项目,我县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山霸王野生食品有限公司、犁夫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卓伦林业有限公司、娃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五家企业纳入2014年全国全省金融扶贫试点项目,申报获得政策性银行支持2.5亿元。努力打造扶贫公益品牌,积极开展“党员温暖行动”、“农村妇女对对红”、“失足青年早回首”三大活动,帮扶农村贫困党员50名,农村贫困妇女120名,农村失足青年10名。团体会员代表杨胜先生通过多方动员,回到家乡广纳镇实施“希望工程”,投资390万元捐建了“县广纳镇长兴希望小学”,并设立了10万元“教育基金”,还创新实施了“幸福工程”,投资8000余万元修建了全市一流的社会化养老院,极大地助推了我县的公益扶贫事业。我们还促成扶贫协会与老促会、商会“三会合一”,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互动融合,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助推贫困农户早日脱贫致富。

二是建好10个扶贫联络处。先后在北京、上海、厦门、重庆等地建立扶贫联络处,广泛动员当地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各类组织积极参与我县扶贫开发事业,加强与各地扶贫协会、社会组织以及爱心人土的沟通联络,搭建扶贫资源供需平台。北京联络处紧密联系在京创业成功人士和在京工作的乡友及企业家,积极开展“乡贤归雁行动”,组织形式多样的劝募活动。截止目前,累计募集各类资金180万元,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年7月,北京联络处协调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调研团18名青年干部到我县开展根在基层、情系民生调研实践活动,先后深入儿童福利院、乡村小学、红色教育基地、产业园区等地开展调研和捐赠慰问活动,为儿童福利院捐资25000元,给麻石小学捐资20000元;北京联络处主任周海洋在资助学生6名,计划扶助资金36万元;通过动员,吴刚、吴强兄弟,在文峰小学设立了20万元的“九鼎奖学金”。

三是培育100家扶贫龙头企业。通过培育扶贫龙头企业,来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组织动员扶贫龙头企业开展“结对认亲,爱心帮扶”活动,23家企业及社会组织在25个乡镇30个村开展“结对认亲,爱心帮扶”农村特困户社会扶贫活动20多次,举办各类培训班20期,培训人数1200余人次,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20万元。创建“1331”模式(即:1个村引进1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龙头企业;企业与农户建立整体流转、保底分红、折股分红3种利益联结方式;企业负责贫困村发展规划及实施、贫困户用工、特困户持续结对帮扶3个社会责任全覆盖;政府则为企业提供一整套服务,保障合法权益、给予优惠政策和表彰奖励等)引进企业实现整村扶贫。实现了贫困村有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有龙头企业扶持。卓轮公司采取“林地盘活,土地入股”方式,投资4500万元在龙凤场乡环山村发展核桃和中药材12000亩,全村所有资源交由公司统一经营,农民全部成为产业工人。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该公司还主动承担起了公共服务,新建了20多公里产业路,50余口山平塘,还捐赠小学教学设备,给学生提供免费午餐,为老师每月补助600元,对特困户给予特殊救助,贫困农户年务工收入人均达到1.7万元,年底村上分红1000多万元,帮助该村实现了整村脱贫。牧业公司作为扶贫龙头企业,积极创新思路履行社会责任,每销售1头土猪,返利500元,加上全年总营业额的3%全部以捐资方式用于我县扶贫助学,同时承诺,将争取的金融扶贫贷款的1%捐给扶贫协会,用于我县的扶贫事业。按此模式,全县已成功引进扶贫龙头企业102家在126个村持续推进整村扶贫。

四是发展1000家农业经营主体。立足我县茶叶、干果、食用菌、优质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引进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协会+基地+农户”,“协会+高校+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由社会组织和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产业发展,拓展市场空间,降低市场风险,逐步实现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促进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全县引进和培育农业经营主体850多户,为我县的产业扶贫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是组织10000名干部驻村帮扶贫困户。县委、政府出台了《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管理办法》,开展了“万名干部下乡、精准帮扶到户”活动,实现了“321”帮扶计划(即:每名县级干部挂联3户贫困户、每名科级干部挂联2户贫困户、一般党员干部挂联1户贫困户)。按照“帮解放思想、帮脱贫规划、帮解决问题、帮落实政策、帮项目资金”五帮要求,进行“一对一”“一对几”帮扶,不脱贫不脱钩。全县党员干部共结对帮扶贫困群众35000多户。

三、突出阳光透明,着力构建“三公开”的监管体系

始终坚持供需信息公开、帮扶内容公开、帮扶成效公开,实现阳光透明,真正做到让帮扶人放心、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

一是坚持供需信息公开。依托全国扶贫济困日,结合建档立卡信息网,将贫困村、贫困户的需求信息与社会各界的扶贫资源、帮扶意愿进行有效对接,为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奉献爱心搭建组织动员平台。

二是坚持帮扶内容公开。利用扶贫网站,宣传栏等将社会各界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的情况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帮扶人和受帮扶对象监督,真正让帮扶人放心。

篇2

××县扶贫办是××县人民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设从事扶贫开发日常工作部门。2002年5月批准成立,正科级,核定编制5名,科级领导3名。

近两年来,县扶贫办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优化软环境建设、实施责任政府四项制度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以“公平透明、廉洁高效、文明服务、利民便民”为目标,努力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发展环境,不断促进全县扶贫事业向前发展。

二、社会评价内容的落实情况

(一)转变作风,提高服务质量

按照《××县县级部门(单位)2009年度社会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相关要求,县扶贫办于2009年9月在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公开了本单位的职能职责、法规制度、办事流程、服务承诺和投诉方式等,公布了科级领导和各科室的职能职责和电话号码。按照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要求,公布了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服务事项在线查询等相关的内容,开通了96128专线查询电话和网络在线查询,确保社会各界和贫困群众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党员干部职工树立“人人参与扶贫、个个关心扶贫”的观念,结合岗位实际思考,并在日常工作中加以落实。党员干部职工按照要求落实服务承诺,用心、用情、用力地开展工作,改善了服务态度,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强了执行力和公信力。

(二)强化管理,提高办事效率

县扶贫办切实加强内部管理,明确各科室的工作职责。各科室规范工作流程,向社会公示办事指南,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在工作中,严格按照扶贫办向社会公示的首问首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等制度,分清职责,做到工作不推诿扯皮的现象。

(三)攻坚克难,扶贫成效显著

今年以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扶贫办的指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县扶贫系统认真落实省、市扶贫会议精神,以“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整乡推进”扶贫开发为总抓手,积极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加大力度,构建了大投入、大整合、大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深入推进“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行动

(1)第一批“866”工程顺利通过市县检查验收

2007年6月以来,我县在12个贫困村委会的80个贫困自然村全力实施“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866”工程建设。2009年1月上旬,市委、政府组织了近100人的庞大的市级考核验收组,对第一批12个村逐一进行严格考核验收。验收结果显示:第一批实施“866”工程的12个村委会,考核为优秀的有11个村,优良的1个村。通过“866”工程的实施,使贫困村经济得到发展,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群众得到实惠,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干群关系显著改善。全县12个贫困行政村、80个贫困自然村,户“八有”、自然村“六有”、行政村“六有”的目标全面实现,贫困人口的整体生产生活水平向前跨越了15-20年。

(2)第二批“866”工程的推进情况

第二批16个村委会规划总投资12676.36万元,其中:市级财政资金1600万元,县级财政资金1600万元,部门整合资金2310.4万元,挂钩单位、企业帮扶资金957万元,群众投工投料投资6208.96万元。自去年10月以来,各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团结协作,社会广泛参与,各项目村通过精心组织,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迅速掀起第二批“866”工程建设热潮,各类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截止8月底,户“八有”、自然村“六有”和行政村“六有”分别完成计划的98%、100%和95%。目前工程已进入扫尾、巩固、完善、提升阶段,各项目村全面进行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3)认真研究,精心组织,启动实施“整乡推进”扶贫开发

2009年全县“整乡推进”建设涉及召夸镇1个乡镇,10个村委会(含板桥镇5个村委会),12554户,46171人。目前已完成前期调查摸底及项目规划工作,县级已对各村项目规划进行评审,待上报市级评审批复后,及时组织建设。

实施“整乡推进”的方法措施,一是继续坚持“政府大投入、项目大集中、资金大整合、企业大帮扶、社会大参与”,集中搞好项目资金整合,形成更大的整合格局。二是进一步搞好人力资源的统筹,县级领导挂钩联系包村,年轻干部驻村担任乡(镇)副职,促进干部真抓实干,形成合力。三是发动好、引导好、组织好群众,使群众真正成为投资投劳的主体。四是进一步完善对各级干部的激励约束机制。

(4)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各项扶贫开发工作进展顺利

1.整村推进省级重点村建设。2009年省级“整村推进”重点村36个,投入省级财政扶贫资金540万元。截止目前,各类项目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

2.小额信贷扶贫。积极争取省级小额扶贫到户贷款2700万元、项目贴息贷款500万元。全县2009年回收了2008年发放的8000万元小额扶贫贷款,组织发放2009年小额信贷扶贫到户贷款1亿元,主要扶持发展各地发展前景好的种、养、加项目,以及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增收致富产业群,带动农民脱贫增收致富。

3.易地扶贫。今年5月,积极争取省级易地扶贫项目转移安置35户150人,省级补助资金75万元。目前,项目已启动实施,预计2010年9月底接受省市的检查验收。此外,2008年度全县易地转移安置123户544人,项目实施已通过县级检查验收,准备迎接省市的检查验收。

4.革命老区建设。争取省下达革命老区扶贫资金20万元。项目资金已下达到项目村,项目资金将按照“突出重点、确保解决革命老区最薄弱、老区人民最期盼的问题”,“对革命贡献大的地方优先扶持,对贫困程度深的村寨给予优先照顾”的要求,用在特殊问题、特殊领域、特殊人群、突出问题的环节和解决上,使革命老区贫困问题得到根本缓解,有效推动革命老区开发建设。

(5)加强扶贫队伍建设,加大扶贫责任落实力度

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围绕打造“现代扶贫、开放扶贫、阳光扶贫、活力扶贫”的目标,做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头脑武装上下功夫;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观念更新上下功夫;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工作推进上下功夫;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班子建设上下功夫,着力完善扶贫部门管理职能,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在服务大局中实现扶贫事业科学发展,以高效的执行力推动扶贫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四)健全机制,做到廉洁自律

在扶贫项目和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上,认真落实省市《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严格资金管理,切实做到了管好、用活每一笔扶贫资金。资金管理实行财政专户存储、县级财政报账制,专款专用。资金的使用严格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的原则。每一笔资金的拨付实行三级审批制,即先由项目村写出资金使用说明及投向,报挂职扶贫干部、乡镇分管领导审批后,再报乡镇长审查签字后,最后报县扶贫办主任审查签字后方可拨付。在扶贫资金的管理上,我们牢固树立扶贫资金是高压线,做到不贪、不占、不挪作它用,精打细算,把每一笔有限的资金用在项目上、用在关键处,用在刀刃上,真真发挥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全县贫困面大。近年来,我县贫困地区贫穷落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贫困差距越来越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这些贫困人口呈“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状态,遍布全县11个乡镇(场)。全县贫困面仍然较大,脱贫致富、建设新农村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是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学习交流的时间还不够多,拓展范围还不够宽。

三是理论学习还不够深入,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理解还不够全面,思考还不够深入。

四是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思脱贫、盼发展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扶贫项目资金远远满足不了贫困地区群众的愿望。

四、下步工作计划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地开展“回头看”,把集中性的学习实践活动与经常性的深入贯彻落实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突出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完善和落实学习实践活动中制定的各项制度措施,不断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以科学发展推动我县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全县扶贫工作新跨越。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抓好“866”工程建设。进一步充分发动群众、突出项目建设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督促检查、加强项目及资金监管力度、重视资金筹集和总结宣传工作,全面推进第二批“866”工程建设进程,确保按时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实现“866”目标。

(二)全力抓好“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认真组织实施1个镇(召夸镇)、10个村委会“整乡推进”各项工作,抓好“8666”工程建设。

(三)抓好省级36个村的整村推进项目建设,确保质量按时完成各类建设项目。

(四)抓好项目信贷扶贫。组织好、指导好云南省蕻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500万元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

(五)抓好小额到户扶贫贷款。全力做好1亿元小额到户贷款项目,进一步加大督促检查指导力度,确保小额信贷资金安全有效运行,积极稳妥回收;积极争取逐年扩大信贷资金规模,加大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信贷支持力度;依托优势产业,利用小额信贷着力推进产业化扶贫,在贫困地区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群众增收。

(六)抓好易地扶贫。积极稳妥地推进易地扶贫开发,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加快工程建设进度,认真组织实施2009年150人易地搬迁工程建设,使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群众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尽快能致富”。

篇3

近年来,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速,国际非政府组织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治理舞台上重要的行为主体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境外公益性社会组织在我国迅速涌现,并在赈灾、教育、卫生、环境保护和扶助贫困等诸多公益领域对中国提供援助。据不完全统计,至2012年6月至少有6000家国际非政府组织进入中国,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作用上,境外公益性社会组织都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国作为世界贫困人口第二的发展中国家,扶贫减贫工作一直是地方治理的重要方面,但一直以来我国的贫困问题都不容乐观。一方面,返贫人口抵消扶贫成果,使绝对贫困人口的减少速度趋缓;另一方面,扶贫成本增加,脱贫速度减慢,使贫困群体与一般群体的社会差距拉大,其弱势地位更加突出。我国于2001 年发表了《中国 NGO 反贫困北京宣言》,首次肯定非政府组织在解决我国贫困问题上的作用,发出“引导非政府组织广泛参与扶贫”的呼声。目前,除了我国本土的社会组织,越来越多的国际社会组织在我国的贫困开发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为改善我国部分地区贫困落后的状态以及促进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境外在华社会组织扶贫工作的成效

在扶贫领域,至2006年,有50余个境外社会组织从不同角度参与了中国的贫困救助工作,有近30个组织用于中国扶贫的无偿资金达到年均2亿多美元。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有世界宣明会、爱德华基金会、香港乐施会、福特基金会、英国救助儿童会、国际行动救助等。

(一)成功案例展示

1.国际小母牛――授人以渔,礼品传递

国际小母牛组织,1942年成立,由其创始人丹?威斯特提出的理念“赠人牛奶,不如助人养牛”而得名,是一个全球性的从事扶贫和乡村发展的非营利机构,也是最早进入中国的为数不多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之一。从1985年至2010年6月底,小母牛中国项目先后在中国16个省市区的116个县实施项目126个,有75724个贫困农户通过“小母牛”脱贫或致富。

小母牛中国项目是“一个参与性的以社区为基础的乡村发展机构”,其运作模式主要有独立援助、项目合作和对象互助三种。国际小母牛组织最初是以礼品传递的方式来进行社会救助,即“小母牛”以最直接的方式向贫困人群独立地提供牛羊等牲畜类的物质援助,再由这些农户把牲畜成熟后所产的幼仔以礼品的形式赠送给其他贫困农户。独立援助的扶贫模式不仅投入小收益大,能够及时有效地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而且,“礼品传递”作为小母牛项目的最大特色,体现并扩散着自力更生和互助脱贫的价值理念,增强了扶贫减贫的可持续性。与此同时,小母牛组织与政府部门、企业和本土社会组织在资金供给、项目运作、管理经验和发展理念上积极交流与合作。在新合作项目的前期准备中,“小母牛”会用至少一年的时间对合作方进行能力培训,并通过培训促进沟通,使双方的信任关系成熟化。此外,脱贫的参与性还体现在其对象互助的扶贫方式中。互助组一般由15-25户农户组成,在小母牛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通过识别共同的价值观、接受个人领导力培训、村级调查、项目规划等程序,实现组内成员的互助和组间互助,提高了救助的效率和质量。

2.香港乐施会――权利为本,助人自助

香港乐施会于1976年由一群关注贫困问题的志愿者成立,1988年注册成为独立的扶贫、发展和救援机构。从1991年至2005年,乐施会在我国27个省市开展赈灾与扶贫发展工作,资金总额投入近3亿元人民币,受益群体主要是边远山区的贫困农户、少数民族、妇女和儿童等。

香港乐施会的中国扶贫项目主要采取赋权模式,即乐施会不仅仅把贫困人口的基本权利直接赋予他们,而且通过一套相对完善的实现机制来保障这些权力的获得,更加强调基本权利的可实现性。以乐施会在云南禄劝修建医务室的扶贫项目为例,工作人员通过组织村民讨论和表决来确定医务室该建在哪儿、怎么建、建了谁来管、怎么管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如果有分歧就进行多次辩论或以投票方式解决。之后,村民投票选出医务室项目建设小组,其职责为组织村民出工出劳以及进行相关的监督工作。在医务室建成后,乐施会工作人员通过组织村民召开会议来制定管理制度、选举管理经营者,并确定一系列的服务规章。在我国的扶贫开发中,香港乐施会积极实施参与式的扶贫项目以及“以权为本”的扶贫策略,以求建立一种把尽可能多的人动员起来的制度环境,用一种机制和一种精神来维系其救助工程的运行。

3.世界宣明会――儿童为本,区域扶贫

世界宣明会最初由美国人卜皮尔为援助朝鲜战争的孤儿而创立;如今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组织,宣明会以儿童援助为主、社区发展为辅,支持着近100个国家的四千五百多个活动项目。1982年,世界宣明会参与青海水灾救援工作,并由此逐渐扎根中国。2011年度,宣明会在我国17个省、市、自治区共资助儿童85300个,建设“儿童为本区域发展”项目38个,总项目累计支出达2624亿元(世界宣明会?中国 2012年度年报)。

世界宣明会采用以“代表童”为纽带的扶贫模式,在海外资助人与代表童之间建立一对一的联络关系,并将筹集的善款用于整个社区的综合发展项目。宣明会对于对接式扶贫的操作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创新理念,即只有所在社区的状况有了综合的改善,贫困儿童的状况才能有质的变化。以永胜项目来说,在1997年至2006年的十年里,宣明会在4个试点挑选了数名2-12岁的贫困儿童,并以此为桥梁,为永胜引进资金3000余万元人民币,除了针对儿童开展爱心计划、学校及教学设施配备、营养餐、儿童紧急医疗、疫苗接种等项目外,更多的资金用于文教、医疗、农村基建、生态保护与建设、妇女发展和弱势人群关顾等综合扶贫项目,在救助资金的筹集上实现了可持续性。

(二)扶贫模式优势

1.对地方政府扶贫工作的补充

在地方扶贫减贫的实践中,境外社会组织逐渐成为新的社会治理因子,与当地政府形成分工性和互补性的合作。一方面,境外社会组织承担了政府无法承担的社会职责:政府职能主要在于提供宏观的政策制定和公共服务,而境外社会组织则主要提供微观的面向社区或面向贫困群体及个人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国际社会组织承担了政府没有承担的社会职责,如落实扶贫对象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以及增强扶贫工程的持续性等。

从扶贫对象的主体性来看,政府往往把扶贫工作当做政绩来完成,把贫困者当做脱贫的工具而并非主体,经常性地不经过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就将扶贫工程强加给贫困者,使其处于一种被动境地。表面上看,贫困者只是没有参与政策制定,但本质上,这种低参与度使扶贫工程远离贫困者的实际需求,贫困者的低理解度和低回应度增加了脱贫的难度。相比之下,境外社会组织的加入缓解了这种不良现象。以重视权利落实的香港乐施会为典型代表,众多境外社会组织强调自身的“协调者”角色,拒绝把贫困人群作为消极或被动的受助者,而是把他们作为发展的主体,相信他们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愿望,并且把扶贫工程看做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其自我发展愿望的载体和手段。

从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来看,“等、靠、要”的思维模式是政府进行扶贫减贫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贫困者消极脱贫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敢行动。贫困虽然表现为一种经济条件,但由于长期掌握极其有限的资源,贫困者出于对现状的无奈,不敢冒着风险,通过动用眼前的生活资源来改善他们的生活,久而久之形成了特定的受助文化。二是不能行动。根据贫困者的经验,贫困程度越严重,自我脱贫能力越低,政府的扶贫力度就会越大,在他们没有能力通过自我发展来获取资源的情况下,为了得到更多的扶贫资源,消极脱贫便成为了较优选择。在实践中,境外社会组织的介入,不仅为贫困者引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资源,使其“能够行动”;更重要的是引入了互帮互助和自力更生的价值理念,让其“敢于行动”。由此贫困者不仅提高了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且在社区精神的影响下,在境外社会组织的支持下,不会再感到自己在孤军奋战,增强了贫困者自我脱贫的动力。另外,受境外社会组织新型扶贫模式的引导,贫困者在精神上先一步脱贫:以国际小母牛组织为典型代表,“礼品传递”和“对象互助”都使贫困者在自助的同时感受着助人的满足感,使其得到了原本应有的尊严,提高了贫困者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从更深层次上减少了返贫的概率。

从扶贫工程的持续性来看,在我国,审核官员的政绩通常只考察官员在任时各项目的兴建,而忽略掉项目的后期运营效果,这导致扶贫工程也存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问题,长期效果远不能比即时效果。另外,扶贫过程中政府往往只注重输血而忽视造血,治标不治本,很难使扶贫工程可持续发展。境外社会组织则可以很好地补充这两点缺陷。首先,大多数社会组织在贫困地的存在和开发是长期性的,客观上为扶贫工程的长期运作提供了保证。其次,境外社会组织在造血方面作用突出:不论是技术能力的培训和文化氛围的搭建,还是制度环境的营造和本土组织的培育,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扶贫工程的可持续性。

2.对本土社会组织扶贫工作的带动

在参与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境外社会组织中,很多组织在运营方面具有世界水准,针对我国本土社会组织在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境外在华社会组织的制度建设和工作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资金筹集和使用方面,由于我国曾发生多起挪用善款等负面事件,民众已逐渐失去对部分社会组织的信任。本土社会组织在资金使用方面屡遭质疑,常态性的筹款工作也长期无法有效开展。相比而言,境外在华社会组织则大多采用更灵活的筹款方式和更谨慎的用款程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世界宣明会为例,宣明会将“一对一”和“多对多”两种扶贫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善款在筹集和使用方面达到最优状态。“一对一”,即捐助人和代表童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代表童知道有个远方的捐助人在关心他的学习生活情况,而捐助人也能够将自己的捐赠行为与一个孩子的成长相关联。这种模式将扶贫行为具体化,满足了捐助人的成就感,有效推动了宣明会捐款数量的持续性增长。“多对多”是指捐助人不是唯一的帮助者,宣明会的各资助办、中国办和众多基层项目成员都是扶贫减贫的帮助者,同时,代表童也不是唯一的收益人,其所在区域的非代表童及社区的其他成员都是潜在的受益者。宣明会这种以“一对一”为核心的捐助人与受益人的互动和以“多对多”为主的资金使用方式使筹款与效用均趋于最大化,此外,资助人与资助办之间,资助办与国家办之间,国家办与区域办、项目点之间形成机构内部的多重监控,将资金走向时时置于监督之下。这种“哑铃式”的资金管理模式对本土社会组织的筹资用资工作有着重要的带动作用。

在项目管理方面,我国本土社会组织大多缺少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一定意义上导致了项目管理在严谨性和透明度上的不足。境外社会组织在这方面有较大优势。例如,香港乐施会的项目管理流程一般为:确定需求及目标群体项目建议书评审预算复核批核物资的派发监管探访受助区以确保受助者获发救援物资项目审计项目关闭,其严谨性使每一笔钱都能够得到合理妥善运用,发挥最大的效用。此外,三重审核的管理构架以及出版刊物和大众传媒的宣传机制都使其项目运营具有较高的规范性和开放性,确保了项目基金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境外在华社会组织扶贫工作的挑战

尽管境外在华社会组织凭借其先进的思维模式和运营模式,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反贫困开发工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其海外性的标签也同样为其带来异样的目光和生存的挑战。

(一)积极作用受限

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华开展活动时最头疼的问题有政府法律政策的限制、人力资源的匮乏、文化交流的沟通障碍、无法满足服务群体的需求以及组织内部的管理问题等等,其中,法律政策的限制比重最高,占38.3%,前三项占到近80%的比重。

就法律政策而言,我国有关境外在华社会组织的立法较为零散,内容缺失严重。使这些组织不得不在模糊的框架里开展救助活动,对触犯边界的畏惧心理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开展救助活动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另外,境外在华社会组织与中国政治环境较低的融合度使其在招募项目执行人员和进行项目运营沟通等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

(二)消极作用偶发

境外在华社会组织不仅是在我国开展救助工作的非政府组织,同时也是国际政治环境中的重要成员。一方面,历史上存在西方国家利用社会组织进行对外渗透和对外扩张的先例,如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等,虽然各个国家存在内在的政治、经济、社会诱因,但西方社会组织无疑起了推波助澜和核心领导作用。另一方面,个别境外在华社会组织也实施过破坏我国主权的不法行为。事实上,被西方称为“喇嘛革命”的“314事件”,其幕后的资金支持者就是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自由之家等社会组织。

境外社会组织可能会带来的负面作用不得不使中国政府对入境的各个社会组织普遍持警惕的态度,在政策上和实践中更倾向于以保守的态度对待这些组织的救助活动,客观上给那些真正致力于援助我国贫困地区的境外社会组织设立了障碍。

四、境外在华社会组织扶贫工作的前路

(一)积极作用最大化

对于境外在华社会组织来说,努力寻找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利益合作点,尽量与地方的治理规则和人际文化相磨合,可以有效提高扶贫项目的本土适应性,增强组织的生存发展能力。对于我国政府来说,除了借鉴境外在华社会组织的扶贫经验外,建立境外在华社会组织的管理体系是迫在眉睫的。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境外社会组织的登记制度、运行制度和监督制度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发挥境外社会组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类似地,本土社会组织不仅需要借鉴境外组织的扶贫开发模式和项目管理经验,提高治理地方贫困的能力;更加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发挥自身在国际环境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努力发展成为能与国际大型非政府组织竞争的成熟机构。

篇4

田林县:考察定点帮扶贫困村

5月21日,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蒋明红、副巡视员陈天生等一行6人赴田林县开展扶贫调研。田林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是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定点帮扶县。今年,广西人社厅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派出3名同志任贫困村“第一书记”,挂职定点帮扶田林县八桂瑶族乡的弄瓦村、岩林村、者达村等3个自治区级贫困村。调研组一行先后到弄瓦村、岩林村、者达村开展实地调研,详细听取了贫困村农民生产生活、基层组织建设的情况和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蒋明红厅长对贫困村的发展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要转变思想观念,从依靠“输血”发展向依靠自身“造血”发展转变。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二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做到集中经营、集中管理、集中技术,做大规模,凸显经济效益。三是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围绕贫困群众所急、所需,做好“三农”服务,鼓励农民创业和组织劳务输出,解决好贫困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安置和转移问题。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农民事农民办,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符合市场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蒋明红厅长还要求,“第一书记”要发挥好“领头羊”作用,在深入调研和综合村两委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作好任职期内贫困村发展规划,有重点、有层次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一年一小变,二年一大变”。

乐业县:召开调研座谈会

5月22日,调研组一行继续赶赴乐业县开展调研,全面听取了乐业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情况汇报。蒋明红厅长指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作为政府综合社会管理部门,当前要围绕新一轮扶贫开发,立足职能,服务当地党委、政府做好三件主要工作:一是以就业工作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围绕乐业县主导产业和农民外出务工需要,进一步抓好重点产业、劳务输出、外出就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村”的目标。二是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三是引进与开发、培养和使用并举,抓人才工作。要加大对基层人才选拔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项目支持,形成合力,从公务员考试、乡镇职称评定等拿出具体措施,帮助基层解决人才培养、吸收、留住问题。

凌云县:现场检查指导工作

5月23日,调研组一行到凌云县实地考察了该县社保业务大厅。蒋明红厅长勉励工作人员要按照规范要求,接待好每位办事的群众,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积极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找准位置。蒋明红厅长强调,一要围绕本地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加强就业培训工作,把新一轮职业技能培训活动作为农民提高纯收入、提高就业率的重要手段,支持凌云县建立“茶叶产业培训基地”。二是加强社会保障工作。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对当地公务员、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开发的扶持,推动人才干事创业,用良好的制度留才、待遇留才、感情留才。

篇5

近日,福建省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视频会议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福建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及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2013年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研究部署2014年工作。福建省副省长徐钢出席会议并讲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钟维平主持会议并作工作报告。省直有关单位领导,福建省人社厅、福建省公务员局、福建海峡人才市场领导,省直单位人事(干部)处负责同志等在主会场出席会议。

钟维平厅长在工作报告中要求,要深刻领会和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福建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对人社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明确要求,准确定位,立足岗位,主动作为,注重协作,及时跟进,大胆探索,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坚定不移地把改革推向深入。一是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二是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三是不断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四是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五是进一步健全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六是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七是加强系统自身建设。

会上,徐钢副省长在肯定过去一年全省人社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指出,重新组建的人社部门工作要创新思维方式,树立人社部门是“经济部门”“民生部门”“改革部门”的理念,激发人才活力,促进人力资本与经济要素高效融合;统筹兼顾不同阶层利益诉求,完善和维护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和长期、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抓住事关长远的一系列问题,做实基础性工作。

徐钢副省长要求,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之年,要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主线,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配置并举,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服务工作,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要进一步推动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社保资金监管。要完善人才工作推进机制,优化人才使用和服务机制,建立人才统筹发展机制,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要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创新公务员管理机制。要加强安置工作,确保全面完成安置任务。

(福建省人社厅)

篇6

关键词:社会扶贫;农村扶贫;全面深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6.021

1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社会扶贫工作的新形势

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社会扶贫工作的扶贫任务、扶贫主体、扶贫制度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村仍然是社会扶贫的主要对象。首先,扶贫工作的目标更加多样化,扶贫任务不仅是提高农村贫困地区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应包括农村地区教育、卫生、交通等方面的帮扶;农村扶贫对象具有分散化、流动性大等特点,在帮扶登记、政策落实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而社会扶贫模式也向着灵活化、分散化方向发展;对扶贫工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扶贫过程中的各类功能越来越严重,农村扶贫反馈机制不完善,对扶贫工作的绩效评价难以展开。其次,社会扶贫的主体已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逐步向各社会组织、民营企业转移,民营企业的崛起使其在社会扶贫过程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也日趋成熟,农村的产业化扶贫模式逐渐形成,在民营企业的带领下,利用当地资源积极发展优势产业;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了中产阶级收入水平的增长,充足的物质财富以及强烈的公民意识也使其在社会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类社会扶贫组织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在数量与质量方面均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各类帮扶组织在农村科技扶贫工作中也发挥了显著作用。另外,政府、市场与社会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扶贫制度的不断创新,政府部门的监督机制使得财政资金投入社会扶贫活动所面临的制约越来越强,市场在扶贫资源配置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模式逐步建立起来;农村逐步建立起“到村到户”的新型扶贫模式,在政府部门的协调下,各企业、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自身力量,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建立整村推进扶贫模式,大力推动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努力解决农村发展问题。

2 社会扶贫模式的创新策略

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应建立以政府、市场、社会间的新型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扶贫模式,严格界定各扶贫主体的职能,进一步推动扶贫效率的提升,最终建立科学化、高效化、规范化的社会扶贫模式。具体而言,社会扶贫模式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调整政府在社会扶贫活动中的职能定位,政府应加快制定地区社会扶贫工作规划,在定点扶贫与东西协作扶贫中发挥统筹协作的职能,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会扶贫工作;二是建立完善的社会扶贫资源配送机制,保证社会扶贫所提供的各类资金、物资、技术以及信息等能够快捷、高效、准确地配送至扶贫对象手中,大力建设社会扶贫超市等社会扶贫新模式;在农村扶贫工作中引入建档立卡,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信息化档案以及扶贫工作档案,实现“点到点扶贫”,扶贫工作应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确保每一户的贫困问题均能得到解决,从而有效提升扶贫工作效率;三是建立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扶贫服务的机制,扶贫服务的提供对象应为具有完善的内部管理结构、良好的社会公信力以及丰富的扶贫项目运营经验的民营企业、社会团体、各类基金会等;四是构建社会扶贫激励机制,出台鼓励性政策加大对社会组织、民营企业、公民个人参与社会扶贫活动的支持力度,增加对社会组织的财政拨款;五是建立科学的社会扶贫绩效评估方法,引入第三方监测评估机构对社会扶贫效果进行评价,加大社会扶贫监督力度。在农村建立扶贫工作监督考核机制,对不能完成扶贫工作的领导进行问责,并将扶贫绩效评估结果作为分管领导干部奖惩、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各企业、民间组织也应将扶贫绩效考核结果纳入相关责任人的工作考评中。

3 结语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社会扶贫工作的目标更加多样化,扶贫主体已经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逐步向各类社会组织、民营企业转移,政府、市场与社会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也促进了社会扶贫制度的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加快调整政府在社会扶贫活动中的职能定位,建立完善的社会扶贫资源配送机制,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扶贫服务的机制,构建社会扶贫激励机制,出台科学的社会扶贫绩效评估方法,将农村作为社会扶贫模式推广应用的重点区域,积极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最终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社会扶贫体系。

参考文献

[1]徐志明.贫困农户内生动力不足与扶贫政策绩效――基于江苏省342个贫困农户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2013(01):1-15.

[2]赵强社.扶贫模式演进与新时期扶贫对策探析[J].西部学刊,2013(02):2-20.

篇7

【关键词】金融 精准扶贫 难点 对策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在收获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凸显出一些矛盾和短板,其中,贫困人口生活困难的问题较为突出。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提出要对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并从多渠道、多途径研究采取扶贫措施,金融精准扶贫就是其中之一。了解把握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和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难点,是开展金融精准扶贫的基础前提,针对难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是确保扶贫工作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因而,本文从实施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出发,探讨金融精准扶贫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对推动贫困人口脱贫、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2精准扶贫的重要性

了解精准扶贫的重要性是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前提,也是有效促进贫困人口脱贫、缩短贫富差距的认知基础,以下是本文总结的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希望对于广大参与这项工作的机构和人员正确认识精准扶贫有所帮助:

2.1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精准扶贫是实现贫困人口脱离贫困、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的有效举措。实施精准扶贫,有利于提高贫困人群社会价值创造能力,体现人生价值和社会尊重,提升贫困人群的社会消费水平,使其享受到相应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享受和其他人群一致的社会待遇,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成果,从而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2.2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有效发展

根据木桶理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其短板而不是长板。同理,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取决并受制于贫困人口的生存状况而不是富裕人群。只有贫困人口得到有效的发展(至少脱离贫困),国家的经济才能步入更有效率、更科学有序的发展轨道。精准扶贫正是补齐发展短板的有效措施,通过精准扶贫,能够有效改善贫困人群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水平,促使逐渐缩小贫富差距,进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更加平稳和扎实有效。

2.3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

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背景下,贫困人口因几乎占有不到社会的的资源禀赋而逐渐成为社会的“边缘”甚至是“弱势”群体,在被“挤压”的生存状态下,极易形成怨天尤人甚至仇视社会的心态,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这种状态长期积累对社会的安全稳定十分不利。而精准扶贫在经济和民生保障上促进社会公平的同时,在对贫困者心理的疏导上,也将逐步建立其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对维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正面作用。

3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

实施金融精准扶贫面临两方面难点,一在于“贫”,二在于“准”。首先是如何判定“贫(贫困人群)”,即符合怎样的条件和标准才算贫困;其次要解决“准(精准)”,即如何通过建立完备的制度和机制,对各种类型的贫困人群做到精准施策,确保脱贫。“贫”是工作的标的,“准”是过程中的要求。认清这两个问题是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开展前提和基础。围绕“贫”和“准”,本文认为有以下难点:

3.1金融精准扶贫的对象易出现偏差

实施金融精准扶贫,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哪一部分人群(符合什么条件和标准的人群)属于金融扶贫对象,需要对其进行扶贫脱困。确定扶贫对象是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前提,对象不确定,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就无从谈起。目前,我国对于金融精准扶贫对象的选取在条件、标准等方面还没有明确规定,仅从家庭年收入多少进行考量的判定方法和标准,对于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并不完全科学和适用。贫困人口并不一定都适于金融扶贫。比如,因病致贫、因残致贫、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致贫因素如无法彻底解决,只能通过政策兜底来解决。另外,缺乏知识、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的贫困户,即使有强烈脱贫意愿,但因为既没有前期信用积累,也没有产业、固定资产抵押,往往也不是基层金融机构青睐的对象。特别是一些金融机构仍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仅考虑到收益和风险因素,不给基层金融机构和信贷人员松绑,信贷资金投放给较为富裕的农户或者企业的现象就不能避免。这些都导致扶贫目标的偏差。

3.2金融精准扶贫的体系不健全

在广大贫困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比较突出。随着前些年撤乡并镇等区划调整和国有银行业绩考核等多重因素,一些国有银行撤并了县级支行,农信社撤并了一些乡级网点,导致信贷服务主体缺位。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专门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却不涉足农村一般资金供应,致使它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保险机构的业务范围也仅仅是政策保险,扩大保险业务范围的顾虑多、动力小。担保机构投入到精准扶贫中的还不多,为数不多的投身其中的担保机构在和银行、保险公司合作过程中往往条件苛刻。

3.3金融精准扶贫的配套措施不足

扶贫工作不仅仅是给贫困人口投放贷款,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配套措施,使贫困人群能够自食其力,改善生产生活的条件,真正摆脱贫困,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然而,我国的金融精准扶贫往往多注重资金的“贷”与“收”,现有涉及扶贫的金融产品单一,其他配套措施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工作也做得不够,特别是广大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针对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等方面的金融产品创新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3.4金融精准扶贫的综合条件欠佳

我国幅员辽阔,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地形复杂的山区丘陵和边远地区,那里还缺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和信息化联通手段,加上贫困人口信用意识薄弱,且农村征信体系和金融法制尚不健全,都给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带来较大的困难和挑战。甚至是在一些偏远的贫困地区,有些农户把扶贫贷款资金看成是国家给予的补贴资金,而且认为不需要归还。

4实现金融精准扶贫的有效对策

在了解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难点,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措施,希望对于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有所启示和帮助:

4.1科学确定金融精准扶贫的对象

明确扶贫对象是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在明确扶贫的对象时,要针对不同地区的贫困人群的基本状况,在生产资料占有、家庭收入、劳动能力、认知水平、从业技能等多方面,分别制定标准和条件,结合金融精准扶贫的特征要素进行综合评判,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甄别。在人群区分上,把因病致贫、因残致贫、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充分纳入政策兜底范围;把缺乏知识、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的贫困户,进一步明确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的基础上,进而纳入金融精准扶贫的范围。在手段上,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明确金融扶贫对象时,将基本情况输入计算机,通过云端服务器形成大数据,再利用智能识别功能,依据设定标准、条件,准确锁定区域乃至全国范围符合条件的贫困人群,通过实现工作的数据化、手段的信息化来完成扶贫对象的选定工作,大大减少人工成本和工作量,为进而确定相应的扶贫方法、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后续工作的实施奠定基础。

4.2建立健全金融精准扶贫的体系

农村金融机构的蓬勃发展,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实现金融精准扶贫的基础。我国各贫困地区要根据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形成具有特色的金融体系,打破传统的垄断格局,形成以农信社、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为主体,村镇银行、保险机构、担保公司、小额扶贫贷款公司及其他金融组织为补充的金融体系。

国有商业银行、农信社等银行机构要着重增加并下沉贫困地区的营业网点和ATM,使信贷服务主体到位不缺位。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专门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在传统的对粮棉油收购的金融服务业务的基础上,按照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在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方面进行业务拓展,充分发挥它政策性银行的优势。村镇银行的发展要按照“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来进行,将其作为增加直接服务基层的金融机构的重要补充。同时,还要鼓励更多的保险公司、担保机构、小额扶贫贷款公司投入到金融精准扶贫大潮中去。

4.3创新发展金融精准扶贫的措施

要想推进金融精准扶贫的产品创新,既要依靠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也需要金融单位出台政策给基层机构和人员松绑。

目前我国各地已经把扶贫攻坚作为一项最重要的指标纳入对贫困地区党委、政府的考核。各地政府也陆续出台了金融精准扶贫的政策,主要包括:引导银行业机构加强贫困地区基层网点建设,着力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政府主动增强财政和金融政策的对接,例如,财政出资建立的风险补偿基金或担保基金,整合保险、银行等机构的金融产品,探索建立“政银企互保”等多种合作形式,既解决贫困人口脱贫动力问题,又为金融机构降低风险,推动各金融机构跨机构、多领域推出创新的金融产品。

金融机构也要在政策上向金融精准扶贫倾斜。国开行和农发行要发挥提供中长期信贷资金的优势,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移民搬迁、生态保护、教育扶贫等领域的资金投放;商业银行特别是涉农银行业机构要建立专项工作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加大扶贫信贷投入,扶持生产和就业。金融机构的内部考核也有侧重,比如提高基层机构和信贷员不良贷款容忍度等。

4.4创造完善金融精准扶贫的综合条件

我国贫困人口信用意识薄弱,农村征信体系和农村金融法制尚不健全的问题急需解决,确保金融扶贫工作在合法合规和有序健康的轨道运行。

增强贫困人口的信用意识,建立农村征信体系。进行观念教育,培养诚信意识,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理念。综合多方面信息,以乡村为单位开展信用评级活动,分别对农民个体、农村、乡镇进行信用评级,并建立诚信档案,在贷款方面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倾斜。健全农村金融法律法规。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借贷双方权利。将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纳入法律规定的范围,同时也将借款者拖欠贷款等不良行为的惩治措施逐步写入法律,逐步采取强制措施。同时,金融精准扶贫监管机制要与奖惩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对方法新、实施效果好的金融扶贫项目,及时给与鼓励和奖励,为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持续健康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5结束语

金融精准扶贫是帮助贫困人群脱贫脱困而采取的有效对策之一,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对减少贫困、保障和实现社会公平,促进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以及维护社会的稳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意义。因此,要高度重视起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努力创新金融精准扶贫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金融扶贫在整个扶贫事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和“造血”功能,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么晓颖,王剑.金融精准扶贫:理论内涵、现实难点与有关建议[J].农银学刊,2016.

篇8

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需要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来参与推动此项工作。特别是去年的汶川大地震,由于贫困地区地势偏僻,交通闭塞,房屋结构落后,因此,损失较为为严重,群众生产生活十分困难。为调动全社会参与帮扶贫困群众的积极性,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发动。一是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媒体广泛播放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唤起社会各界对贫困群众的同情;二是广泛及时宣传在抗震救灾中帮扶贫困群众的先进事迹,用先进典型来感召群众参与;三是县委、县政府要求各单位将参与社会扶贫作为加强对内部职工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每个部门定期分批安排职工到贫困地区进行帮扶,并将帮扶成效与工作业绩挂钩。

二、领导重视,责任落实

为切实加强社会扶贫工作的领导,动员全社会参与、关心、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建设。自20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每年都以两办的名义联合下文,要求加强社会扶贫工作,并实行扶持政策一定五年不变。县委还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特困村制度,明确了每个县级领导和部门所联系的贫困村具体的帮扶内容,特别在今年抗震及灾后重建期间,每个领导与部门多次深系村,帮助研究制定具体的救灾措施,协调解决重建所需的物资,确保全县没发生一起因地震造成的纠纷。

三、加强督促,公开公示

为确保社会扶贫工作取得成效,县委、县政府将各单位及其职工的捐资情况纳入了年终的目标考核。在捐资过程中,绝大多数单位及干部职工反应积极,但有少数单位及个人因认识不到位以及其它方面的原因,没有按时捐款,对此,县扶贫办协调县督查室在党政网上发出《督办通知》,要求未捐资的单位限期完成捐资任务。同时,建立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对单位和个人的扶贫捐资,一律存入扶贫专户,资金的使用原则由县扶贫办提方案,交县扶贫领导小组集体审定。资金的筹集情况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在《大足报》上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对安排到特困村的社会扶贫资金,严格按项目管理程序报批,执行扶贫资金的“备案制、报帐制、公示制、审计制”管理,建立健全社会扶贫资金专帐、项目台帐制。对一些重点建设项目,还邀请县纪检、监察部门实施全程跟踪监督,县审计部门定期审计,确保扶贫资金的规范使用。

今年社会扶贫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极少数单位和个人对扶贫工作认识不足,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二是社会扶贫筹资主要来源于县直部门和街、镇、乡单位、职工及工商企业,居民捐资较少,筹资渠道不宽;三是社会扶贫力量仍然较为薄弱,扶贫面有限。

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确保社会扶贫工作成效。

1、积极做好2009年筹集社会扶贫资金的各项工作,并不断拓展筹资渠道,力争资金筹集额有新突破。

篇9

深刻领会省党代会对扶贫开发最新定位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强调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强调,“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而且要高水平全面建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尤其在苏北农村。到2015年底,江苏省农村年收入4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实现整体脱贫,按照国家扶贫标准,江苏的脱贫任务已经提前完成,但江苏扶贫开发还有大量工作要做。4000元的年收入平摊下来一天不到11元,在江苏只能满足低水平的基本生活需要;虽然江苏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不低,但更重要的是被这个平均数所掩盖的、达不到这个水平的低收入农户还大量存在。江苏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然包括努力提升低收入人口的收入底线,“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地增加低收入人口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按照江苏新一轮扶贫开发标准,全省农村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277万低收入人口94%在苏北,是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可以说,加快补齐全面小康的“短板”,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必须聚焦低收入农户、聚焦苏北地区。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着眼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化民生导向、聚焦富民,强调“确保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场硬仗”。这是对江苏扶贫开发定位的最新论断,是对扶贫开发重要性的高度概括,是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遵循。没有全省农村年收入6000元以下277万低收入农户全面脱贫,就难以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必须深刻领会省党代会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最新定位,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加倍努力,奋发进取,保障低收入农户更多更公平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增强低收入群众获得感,用实实在在的脱贫成果诠释省党代会对扶贫开发的最新要求。

牢牢把握新一轮扶贫开发阶段性特征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新世纪以来组织实施了多轮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定位和目标各有不同,但是有稳定性、连续性并且也是不断递进的,到2015年底,全省基本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现象。绝对贫困解决之后,相对贫困问题将长期存在。进入“十三五”时期,江苏扶贫开发转入“减少相对贫困、促进共同富裕”的新阶段。相对贫困更多反映的是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与社会成员的心理认知和实际感受也直接相关。

新一轮扶贫开发具有许多阶段性特征。其中一个突出现象就是,遇到的帮扶对象越往后越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有相当部分是多轮扶贫的老对象,返贫的矛盾和问题也较为突出。从整体上看,新一轮扶贫开发既要解决重点人群的增收问题,又要解决重点区域的发展难题;既要解决收入型贫困,又要解决因病因残因灾等支出型贫困;既要解决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又要解决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甚至缺乏等问题。解决相对贫困,不仅仅是个收入问题,更多的会涉及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能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等方面,涉及体制机制等深层次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减少相对贫困比消除绝对贫困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针对新一轮扶贫开发的阶段性特征,郑重提出“努力减少相对贫困、促进共同富裕,确保包括低收入群众在内的全省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着重强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生活、就业、教育等扶持力度,着力解决好因病因残致贫返贫问题”,明确要求“对经济薄弱村、革命老区、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实行重点帮扶,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内生发展动力”。这是对江苏新一轮扶贫开发目标、路径、重点的高度浓缩,是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指南针、路线图。我们必须在巩固多年来扶贫开发成果的基础上,强化富民这一发展取向、工作导向、奋斗指向,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认真落实“六个精准”帮扶工作要求,不断提升扶贫开发质量和水平。进一步集聚资源、集中力量、汇聚政策,加快低收入农户脱贫和经济薄弱村发展步伐,确保到2020年使全省277万低收入人口年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服务得到有效保障,821个经济薄弱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8万元,6个重点片区和黄桥茅山革命老区面貌显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1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区)分批退出,全省各地以县(市)为单位基本建立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坚决打赢扶贫开发硬仗。

扎实推进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

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全面小康、聚焦富民做出的重大安排,是江苏“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总抓手。2015年底以来,江苏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制定出台《关于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的意见》,加大扶贫开发推进力度。在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我们协同全省各地区各有关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创新完善“1+2+8+12”扶贫开发工作体制机制展开布局,有序开展低收入农户建档立卡,广泛进行社会宣传动员,精心选派驻村帮扶工作队员,认真组织苏北五个设区市党政主要负责人签署脱贫致富责任承诺书并层层落实责任,及时制定市县脱贫致富成效考核办法,积极协调编制扶贫项目规划和出台专项扶贫行动政策举措,组织开展“10・17”扶贫日系列活动,大力表彰脱贫致富与扶贫济困先进典型,加强督查考核,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扶贫开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2016年第三季度以来,全省扶贫开发系统认真学习领会李强书记、石泰峰省长关于扶贫开发的最新要求,积极完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深化细化实化相关工作。目前,277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82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苏北6个重点片区和黄桥茅山2个革命老区、苏北12个省重点帮扶县等四类对象的帮扶工作正加紧按计划推进,省级各类主要支持资金已经下达,“五方挂钩”265家帮扶单位积极配合、献计献策、出资出力,266名省委派驻工作队员除12名队长外全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并因村因户开展帮扶工作,各类扶贫项目正加紧落实,省级有关部门或多部门联合出台的帮扶政策措施和制度规定文件已近90件,社会各界参与帮扶的队伍逐步扩大,宿迁扶贫开发改革试验稳步推进,各地围绕减少相对贫困、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方法的一些新亮点、新特色逐步呈现,年内建档立卡动态调整工作和对各市县的考核准备工作也已经展开。总的来看,“十三五”全省新一轮扶贫开发各项基础工作扎实有力,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开局良好。

篇10

关键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我发展;扶贫效率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2-0051-02

一、我国农村扶贫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贫困产生的实质是人所必需的基本机会和选择权被排斥,是人创造财富,增加收入能力的不足,其涉及经济、政治、科技、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所以,我们今天的反贫困,不能仅从贫困者基本生存权的角度,而且更要考察贫困者基本的发展权,要强调贫困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而在长期的反贫困斗争中,我国政府做出了不懈努力,经过二十多年的反贫困实践,我国农村反贫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大多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脆弱性高,收入波动性大,返贫率居高不下,使我国农村扶贫效率面临着严峻挑战。据统计,到2003年底,中国尚有2900万农村人口处于绝对贫困之中(按625元的贫困线标准),贫困发生率为3.09%。除此之外,中国还有6100万低收入人口(按照人均纯收入625-865元计算)。另据国家贫困监测调查结果显示,贫困地区低收入人口收入波动性大,每年返贫率高达30%左右。而且农村人口,特别是那些低收入人群和刚刚脱贫农户脆弱性高,自我发展能力差,更兼社会保障不健全,加之贫困标准每年都在不断地变化,贫困人口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更增加了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开展的难度,严重影响着我国农村的扶贫效率。

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反贫困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解决温饱问题和人口收入问题,最重要的是解决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不足。但目前我国农村扶贫工作较多的是针对农村扶贫项目,侧重于扶贫攻坚,而从长期、持久、整体发展上来看反贫困力度不够,没有有效地激发贫困者的自身反贫困潜能,也没有有效地把农村扶贫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支持结合起来。就政府、社会、贫困人口三个层面考察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其开展难、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扶贫主导作用发挥不到位;孤军奋战,社会参与不足;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不足。面对我国农村扶贫出现的新问题,必须积极探索一条全面、持久、行之有效的反贫困治理途径,进一步提高农村扶贫效率。

二、提高我国农村扶贫效率的思路

从政府、社会、贫困人口三位一体构建反贫困体系,确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我发展”的反贫困治理思路是提高我国农村扶贫效率的根本途径。

(一)发挥政府在反贫困体系中的主导作用是提高扶贫效率的关键

1.明确扶贫目标,确立扶贫工作的总体规划

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政府要有明确的扶贫目标,并把反贫困行动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当中。而且在确立清晰的扶贫开发目标和战略之后,要按规定的目标分清责任,落实措施。只有确立扶贫目标,对扶贫工作进行总体规划,更好地明确政府组织之间的职责分工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划分,最终层层落实到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保证对最贫困人口的最有效扶持,才能确保扶贫工作有效开展,确保政府的扶贫效率得到提高。

2.明确政府在反贫困工作中的定位

在反贫困治理结构中,政府作为反贫困的主导,其工作定位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扶贫效果。准确地做好政府的工作定位,不但要认识到政府与贫困人口在反贫困治理中的救助与被救助关系,而且要特别突出贫困者在反贫困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如果我们从内外因的观点分析政府的反贫困主导作用,可知政府扶贫主导作用最终要通过扶贫主体(内因)而发挥。因此,为了提高我国农村扶贫效率,应改变过去贫困人口对政府过度依赖的局面,并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是政府要抓住扶贫工作重心,即把贫困者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作为政府在整个反贫困斗争中的核心,同时,致力于为贫困地区提供公共品和增加对贫困人口人力资本投入,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不足;二是政府应该利用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援助,形成扶贫开发外在持久推力。

3.加快反贫困法治化进程,为扶贫效率的提高提供法律保障

在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中,由于缺乏一个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而导致扶贫具体工作落实不到位,任意虚报扶贫业绩,,贫困人口责任与义务不明确、不具体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扶贫效率。因此,制定国家反贫困法,实行贫困人口登记制度,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档案化管理,进一步明确贫困人口的权利与义务,把扶贫政策上升到法律规范的层次,明确扶贫重点和扶贫方式,不仅为反贫困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而且确保了政府扶贫效率的提高。

(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是提高扶贫效率的持久推力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反贫困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它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其任务长期而艰巨。因此,扶贫效率的提高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力量,而要实行多元化扶贫战略。要在政府引导下,广泛动员国内外社会力量参与支持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建设,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扶贫工作系统。要继续坚持中央国家机关对口帮扶贫困地区的定点帮扶策略;继续发挥东部发达地区的人才、资源、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加大东部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西部的东西扶贫协作。由于我国贫困人口基数大,扶贫资金单靠政府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在扶贫资金来源上,应实现扶贫资金来源多元化。除了国家扶贫资金和地方扶贫资金外,还需要社会各界扶贫援助及海外捐赠援助。并建议针对高收入人群和高利润行业开征“扶贫基金”,为我国扶贫基金开辟比较稳定和广阔的募集空间,以减轻政府扶贫基金不足的局面。此外,还可以在政府主导下,引进市场机制,允许社会经济组织采取社会行为和企业行为参与反贫困,逐步形成社会经济组织自主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的社会机制。总之,构建并完善以政府主导,社会个人、企业、民间组织、国际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扶助机制,实行多元化扶贫战略,将能形成我国农村扶贫效率提高的外在持久推力。

(三)加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是提高扶贫效率的核心

1.增加入力资本投入是提高扶贫效率的内在基础

贫困人口自身素质较低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不足从根本

上制约着农村扶贫效率的提高。而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促进人力资本存量的积累,培育有文化、善经营、会技术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增强贫困者自我发展和自力更生能力,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高我国农村扶贫效率,彻底消除我国农村贫困根源的关键。因此,新时期我国农村反贫困的治理,应当确立“教育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等先进理念和进一步推进“健康工程”建设。只有加大对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投入,不断提高贫困者的自身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村的扶贫效率。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扶贫效率的物质基础

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严重地制约着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和农村扶贫效率的提高。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包括农田水利、交通、通讯、能源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生产性和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生产能力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贫困人口抗风险意识和能力,才能减少返贫,增加积累,为扶贫效率的提高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

3.支持贫困者自主创业是提高扶贫效率的重要途径

贫困人口自主创业意识不高、能力不强,是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重要表现,也不利于农村扶贫效率的提高。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意识,实现农民自主创业是提高我国农村扶贫效率的重要途径。农民自主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为自身发展积累了资金、技术、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经验,而且增加的就业岗位为其他劳动者脱贫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实现的平台。因此,政府要大力倡导自主创业精神,促进农民就业观念的转变。要推行积极创业政策,通过降低市场准入标准,规范市场,积极发展小额贷款等措施鼓励和支持贫困人口自主创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扶贫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