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19 16:1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

篇1

摘 要 本文针对政府及相关部门十二五规划中涉及电信运营商的内容,从规划内容和编制方法两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对上海电信运营商“十二五”规划的提升设想。

关键词 十二五 上海 电信运营商

在上海电信运营商历年的发展规划内容中,对外部发展环境的分析都是重要的基础性内容,而环境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产业政策的影响,同时,公司的整体和业务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行业发展方向的影响,由此来看,各级政府及部门的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无疑具有很大的可借鉴和参考性。

一、政府及相关部门“十二五”规划前期内容的发现点

国家“十二五”规划和上海市“十二五”规划主要关注的是宏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规划内容的执行和推进会影响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经营环境。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里电信业“十二五”规划是针对电信行业发展制定的规划,是在政府整体规划指导下的分行业整体规划。除了关注政府整体规划里的宏观问题外,电信业“十二五”规划更侧重于关注电信行业自身的健康和持续发展。从前期政府和行业“十二五”规划相关工作和内容的公开情况来看,对上海电信运营商而言,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关注:

1.政府“十二五”规划工作启动之初正值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上海经济产生重大负面影响之时,编制之时则是金融危机影响趋减、国家和地方宏观调控政策效果显现之际,应把政府对宏观经济走向的判断和调控方向及对行业未来发展的设计作为判断行业所处发展环境的重要依据,顺应时势,借势发展。

2.在政府层面“十一五”规划内容和规划期内的历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都占据重要位置。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前期进展情况来看,“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型产业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是“十二五”规划期内的战略性任务。TD-SCDMA和TD-LTE作为国家自主创新技术的典范,在“十二五”规划期内将继续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极大重视并得到政策倾斜,这对建设和运营TD网络的中国移动来说继续是一种政策优势。

3.党的“十七大”提出“五化并举”、“两化融合”。“十二五”规划期将成为“两化融合”推进的重要时期,政府规划中必然有所体现,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规划中也会有所侧重,城市信息化、农村信息化将会有新的发展。

4.三网融合将是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也是国务院再次申明的重点。三网融合的主要工作都落在“十二五”规划期内,必然会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上海电信运营商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紧跟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相关内容,做出合理判断并及早地思考应对方案。

5.在2009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公布中国电信业“十二五”规划前期预研重点研究课题的通告》,首次列入了“现阶段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及若干重点增值业务开放可行性分析”课题,这意味着在“十二五”规划期内,我国电信业有着对外开放的可能性。上海电信运营商的“十二五”规划中必须考虑这种开放的可能性及开放后对上海电信运营商可能造成的影响并进行提前布局,促进增值业务持续成长。

二、政府及相关部门“十二五”规划内容和编制方法的借鉴

从全国各种类型规划的层级来看,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规划:一是国家规划和地方发展规划;二是行业规划,主要是国家各部委及地方行业管理机构针对行业未来发展制定的规划;三是企业发展规划,是企业就自身未来发展制定的规划。

从各层级规划内容之间的指导和影响来看,国家发展规划指导地方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规划并影响企业发展规划,行业发展规划指导企业发展规划,地方发展规划影响企业发展规划。国家和地方发展规划会影响企业经营所处的宏观经济和社会环境,行业发展规划会影响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环境。企业在进行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宏观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行业发展、技术进步在未来的变化与发展。

在规划的方法上,国家发展规划、地方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规划也有一些做法值得企业借鉴:

1.规划编制要有准备。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包括制定详细而完备的编制计划、对规划中重大问题的前期调研和研究。

2.规划内容要具前瞻。要加强规划内容的前瞻性,立足企业当前发展情况,把握环境未来发展趋势,制定企业未来的发展之道。

3.规划成果要可操作。规划的目的在于指导未来发展,关键是可以实施、能够操作,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摸清楚企业各方面的能力与潜力,以制定出确实有效的措施,同时也要充分听取和融入各方面的意见,以形成对规划的共识,共同推动规划成果的落地和执行。

4.规划实施要重评估。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对规划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适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和公司发展的情况调整规划的内容,确保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上海电信运营商“十二五”规划的提升设想

目前,国家的宏观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期转入结构调整期,中国的电信行业整体也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入稳定发展阶段,上海电信运营商应该适时思考与调整未来“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导向和结构体系,以提升规划的质量,更好地适应和引领公司未来的发展。

1.规划目标从收入导向转向收入、利润双导向。在电信行业新的发展阶段,相比于收入来讲,利润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此,上海电信运营商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从原来单纯的收入目标导向转向收入、利润双目标导向,重构发展模型和发展路径,才能确保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规划结构体系从全面的结构体系转向重点突出的结构体系。在行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后,企业的发展更需要重点突出、任务明确。因此,“十二五”规划需要调整原先“大而全”的规划结构体系,在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后,突出公司未来几年持续发展所需完成的各项重点工作内容,并进行有侧重和针对性的资源保障,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詹姆斯.肖.电信业战略管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

篇2

关键词:职业生涯 规划 员工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考虑到员工的发展,并且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员工的成长与自我实现相结合,进而使得人力资源的管理能够上到一个新的台阶。这其中最有效的途径与手段就是通过各种有效合理的措施来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一、注重对青年员工的成长引导

企业必须要注重对青年员工的成长引导,企业需要根据员工所制定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引,并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培养,这样就能够让青年员工少走弯路。对于那些适合搞技术的,就需要多为他们提供各种能够参与技术攻关的机会,让他们尽快地在技术上独当一面。而对于那些适合做管理的,则要不拘一格地培养和启用,多给他们一些压力,让他们能够尽快地成长。这是帮助青年员工进行规划的第一个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员工的兴趣、确定他们的能力倾向、价值观的选择以及行为取向等等。只有员工发现了自己的爱好与特长以后,职业规划才算是真正的开始。

二、重视青年员工的入厂教育与见习教育

从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来看,在青年员工刚进入企业时,进行1-2周的入厂教育能够起到十分良好的效果。通过入厂教育,能够让青年员工清晰地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展望等各方面内容。同时通过对企业的主要生产场所的参观以及对各种规章制度、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的学习掌握,能够让青年员工对企业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这样就能够让他们对自身在企业中的未来发展有一个初步的方向。同时将上岗实习与入厂教育进行结合,那么效果将会更加显著。通过“1+1”形式的帮助和指导,能够让青年员工准确地认识企业的主要业务,然后青年员工就能够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确定出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

三、科学设计员工的职业生涯

首先,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来对人员需求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青年员工的整体发展规划,这样就能够使得人力资源能够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能够使得员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其次是员工需要根据整体发展规划,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所学专业来设计出未来3-5年内的职业目标。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和基层的部门都必须要给予员工充分的指导,让他们能够在扬长避短的同时,让自身的发展目标和企业的发展目标达到一致。然后是根据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情况,企业和相关单位进行协商,商讨并确定员工的培养计划。最后是企业结合年度考核工作的开展,对相应的培养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考核不能够仅仅是从业绩上考核,还应该包括了“德、能、勤、学”这四方面。

四、帮助青年员工对职业环境进行分析

任何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组织环境条件和资源之上,而会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环境的影响。工作中的变化会一直影响着我们,而且现代社会不同职业的工作计划变化很大。因此,职业环境的分析非常重要。企业需要负责指导青年员工思考自身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位置,制定出未来发展的计划,然后对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与目前环境以及获得资源是否符合进行评估。还需要帮助员工了解掌握自身所潜在的升职机会、横向流动等规划是否与之相符合,以及企业对技能、知识所做出的评价信息。这类评价信息可以通过这些途径来获得:由员工的上级主管提供对员工的评价信息,并与员工进行沟通;上级主管与员工进行专门的讨论,对员工的职业兴趣、优势以及可能参与的工作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交流。在此环节中,员工要确定自己的需求中具有现实性、可操作性的部分,企业就评价结果以及员工与公司的长期发展规划相匹配之处与员工进行沟通。

五、企业与员工共同制定行动规划

即制定实施策略与措施,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员工决定如何才能达成自己的短期与长期的职业生涯目标。这个环节主要可通过员工和上级主管、企业共同讨论、沟通的方式进行。青年员工本人来制定达成目标的具体步骤、时间表以及对自身的要求,企业负责提供员工在达成目标时所需要的相关资源,其中包括课程、工作经验以及关系等。行动规划的内容越细致越好,有助于生涯规划书真正对青年员工起到指导的作用,而非仅仅是形式、走过场。

总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需要将员工个人目标融入组织目标,促使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从组织战略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为员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最大程度地激励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赵福建,陈小辉.加强基层央行青年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建议[J].法制与社会,2009,33

篇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种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规划是政府直接参与,对科技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和判断,确定科技工作重点,把握科技发展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科技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保证;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发挥有限力量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的有效措施。为准确把握科技未来发展趋势,识别科技创新机遇,加快科技规划理论相关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1技术预见与科技规划

1. 1技术预见的产生背景和内涵

1. 1. 1技术预见产生的背景技术预见由技术预测演进而来,但技术预测与技术预见是两个既联系又区别的概念。技术预见与技术预测最大的区别在于技术预测是简单地对科技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而技术预见是从技术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等多因素着手。

迄今为比,技术预见活动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高峰。第一次高峰,二战期间,美国军方首次将技术预见技术,当时主要是技术预测技术运用到军事科技政策过程中。第二次高峰,20世纪50-60年代,美苏争霸冷战时期的技术预测研究应用推广,促进了航天、电子、通讯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涌现。第三次高峰,90年代以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经济和社会一体化发展趋势不断增强,科技成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许多国家加强技术预见实践应用研究。

1. 1. 2技术预见的内涵技术预见,最早由John Irvine和Ben Martin两位预测专家在1984年出版的《科学中的预见:挑选胜利者》中提出,但当时并没有对其进行概念界定。在随后的研究中,Ben Martin提出技术预见的概念: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有步骤的探索过程,其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战略研究领域和通用新技术。

世界经济合作组织(DECD)给出的技术预见定义为技术预见是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系统的探索过程,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通用新技术。 以上定义大同小异,可以总结出其内涵,即技术预见是一项进行战略前瞻性研究的社会系统工程,把握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选定能给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最大效益的重大专项和关键技术,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利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1.2科技规划及其重要性

科技规划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关科技发展的战略性决策,是为实现科技长远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方案体系,对科技未来发展实现的时间、途径、措施、步骤做出全局设计和规定,是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科技发展做出具有战略性、系统、政策性和指导性的纲领文件。

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占主导的社会,科学技术己经渗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无论是从科技的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还是从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或从应对国际竞争形势来看,开展科技规划工作不容忽视。科技规划是政府把握科技未来发展趋势和确定投资规模、方向等政策的重要依据,是社会对科技未来发展预期的系统选择。科技规划也是企业战略决策,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参考。所以科技规划必须建立在对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环境需求深入研究基础上,广泛开展政府、科技界、产业界的沟通合作,形成科技发展的共识。

2基于技术预见的科技规划模式

2. 1技术预见对科技规划的支撑作用

技术预见作为一种对科学技术发展前瞻性战略研究的社会系统工程,通过经济社会需求调研分析,把握在一定时期和有限资源分配下,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作用下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充分运用市场这一资源最优化配置手段,选定能给经济和社会带来最大收益的重大科技专项,为政府、行业和企业的科技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撑,最终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技术预见对科技规划的支撑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而:①技术预见是基于经济、社会和环境需求而开展的,需要社会主体充分参与,才能形成科技发展的社会共识,技术预见结果是科技规划重大专项确定的依据,是科技规划中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参考;②技术预见的主要方法:德尔菲法和专家咨询法,实质就是一种社会大众思维的集中、碰撞和集成方法。其实施过程促进了政府部门、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交流,促进专家与社会公众对科技未来发展预期的协调一致。这种着眼于科技未来发展趋势的沟通、协商、合作与承诺过程是科技规划实施的重要保证。

2.2以技术预见为基础的科技规划模式

科技规划是为实现科技长远发展目标而制定的系统方案体系,对科技发展思路、总体目标、重大专项等做出系统设计,是政府或行业根据经济社会环境需求,对科技未来发展进行指导的纲领性文件。科技规划依托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环境系统,对科技现状和需求体系进行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重大科技专项的备选清单,然后进行市场德尔菲调查和专家咨询,根据市场德尔菲和专家咨询的结果对各备选项目进行评估、遴选,对有必要的备选项目进行专题调研和论证,并做出补充调整,为科技规划提供核心主体.

3科技规划的技术预见指标体系

科技规划指标体系是指能够反映科技规划目标、内容等属性特征的指标,按一定层次和隶属关系组成的有序集合,这些指标便于在科技规划中对科技发展现状描述、结果评价和未来发展的预测。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科技发展规划技术预见评价都没有具体统一的指标体系。本文建立的科技规划技术预见FRROC指标体系如下,该体系包括5大类20个指标,分别为研发基础类指标,经济和社会需求类指标(Requirement),科技实现类指标(Realization),机遇与挑战类指标,科技特征类指标。

4科技规划技术预见指标的评价

4.1评价过程

在科技规划技术预见时,对技术预见指标的选择相当重要,因为技术预见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影响到技术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从而影响到科技规划重大专项选择的准确性。从科技规划指标体系可以看出科技规划指标繁多,在技术评价中各指标的重要程度也不相同,有必要对各指标进行筛选、评价、分类。下而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指标逐项评估,确定各指标的等级,将指标定性选择定量化,降低科技规划重大专项和优先课题选择的风险。

在科技规划技术预见过程中,技术评价的标准有技术需求度、技术研发基础、技术创新性、技术转化能力。现以技术转化能力标准为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筛选技术预见的指标。技术转化能力的评价因素可以分为劳动生产率、技术费效比、技术贡献率、市场环境。对研发基础类一级指标下的4个二级指标与技术转化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大小研究,确定技术相关性大的指标,其他各类指标的筛选与之相同。

5结束语

篇4

关键词:黄岛新区 人力资源 开发 对策选择

一、黄岛新区七大功能区划分

黄岛经济新区是青岛市委、市政府着眼青岛未来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发挥青岛本土优势,探索科技兴海模式、高效利用海洋资源、引领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积极探索。而人力资源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于推动发展规划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2年1月10日青岛市市委召开的常委(扩大)会议中,对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规划进行深入讨论并原则性通过。青岛黄岛新区发展规划打破现有行政区划,根据功能划分不同将新区重新划分为七大功能区即:前湾保税港区、国际经济合作区、董家口经济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中央商务区、古镇口服务保障区。认识七大功能区划分有助于以此为基础探索新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措施。

七大功能区以保税港区作为新区发展的新引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各项优惠政策下,凭借着自身的地理优势,按照功能明确、产业创新、高端带动的原则,规划黄岛区未来发展的七大功能区。

(一)前湾保税港区

前湾保税港区总面积9.72平方公里,一期3.42平方公里已封关运营。前湾保税港区是在争取国家支持的条件下,对封关区域进行调整,其目标是建立其世界性的贸易和物流中心。整个保税港区的建立采用异地置换模式,在王台区域设置保税功能区。同时,通过保税港区的建立,争取加快西海岸的贸易结构转型,促使以出口加工型为主的西海岸经济向出口加工区或综合保税区转化。首先,在董家口港区设立保税物流中心,同时逐步向外拓展,规划周边产业配套区。形成保税港区片区、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片区和董家口片区三大保税功能拓展区,预计总面积约105平方公里。其次,充分发挥口岸功能和保税功能,大力开展航运金融、离岸金融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国际航运税收政策等试点,促进国际贸易、航运物流、临港制造、金融联动,重点发展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国际贸易、港航服务、航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临港装备制造等产业。根据新区规划,到2015年,前湾保税港区的生产总值将争取达到1300亿元。

(二)国际经济合作区

国际经济合作区为中德生态园建设发展为核心,同时整个区域将拓展到红石崖、辛安、灵珠山和黄岛四个街道,整个经济合作区的规划面积约70平方公里。中德生态园的合作领域集中在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两个方面。通过生态园的建立和发展,我方将与德方展开如下几个方面的合作:1、生态园区规划和改造2、创新能源技术3、节能产业发展4、节能生态建筑示范5、人才交流和培训。这五个方面的合作有利于黄岛新区乃至整个青岛市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同时,通过与德方的合作,我们将充分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和管理办法,加快经济区建设成为高端产业生态园的步伐。根据总体规划,预计到2015年,整个国际经济合作区的生产总值争取达到700亿元。

(三)董家口经济区

董家口经济区主要由泊里、大场两个镇的部门区域组成,整个经济区面积约为140平方公里。借助区域的地理优势以及资源优势,董家口经济区可以大力发展其港口服务业。同时,董家口经济区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将区域建设成为集生产、储存、加工、物流为一体的交流中心。在经济区内,不仅仅有石油化工、钢铁生产,还将在未来进一步发展其海洋经济,充分开发和利用其海洋能源,建设国家级的生态经济示范区。根据青岛西海岸经济发展规划,到2015年,董家口经济区的生产总值争预计将达到600亿元。

(四)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青岛技术开发区是在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区域经济发展项目。自1985年动工以来,青岛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青岛市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2013年青岛技术开发区划入灵山卫、王台,并成为了黄岛新区战略开发项目中的又一重要功能区。青岛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规划主要依托有三个:绿岛计划、蓝岛计划和智岛计划,力求从加强环境建设、发展海洋经济以及优化人力资源这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快开发区的发展步伐。

(五)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

国家文化旅游度假区的划分体现了青岛市对其旅游资源的重视,其重要包括凤凰岛省级旅游度假区(含竹岔岛)和灵山岛,整个度假区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是传扬文化内涵为主,以观光旅游为辅,在度假区内部建立具有产业化性质的现代文化产业。具体做法是在建设过程中,重点加强创意文化、出版传媒以及影视创作等一系列现代文化产业,同时积极开发区域内旅游资源,如建立海上乐园、开发高端度假村等高端旅游业项目。其次,区域建设的过程中重视保护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致力于将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打造为世界知名的生态岛、文化岛。

(六)中央商务区

中央商务区的定位为以总部经济、蓝色经济、商务服务、金融保险、科技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改变了市北区以传统商贸业为主的业态格局。据相关数据分析,截至2012年底,中央商务区范围内办公型企业产值占63%,商贸业产值占22%。中央商务区内部金融业、设计咨询以及总部办公等现代服务业,也有电影院线、商场、餐饮等传统娱乐项目,力求将中央商务区打造成为商业项目与产业结构、项目与产业联动、功能与业态伴生的商务生态链。

(七)古镇口服务保障区

古镇口服务保障区包括滨海、张家楼两个街镇的部分区域,整个区域面积约60平方公里。保障区内部既有船舶保障产业园,位于大珠山东麓,产业园区内船舶维修、装备维修等产业发展迅速;又建有生活服务保障基地,位于大珠山西麓,力求将古镇口服务保障区建成集商贸、居住、文化、娱乐等服务业为一身的服务保障区。

二、加快黄岛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

目前,整个黄岛新区的整体规划已经成型,但是各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人才缺口日益增大,如何充分利用区域内人力优势,同时吸引外部人才加入,进一步加强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目前黄岛新区发展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因此,充分了解新区的七大功能区划分,明确各区域发展目标和相应的人才需要是解决新区人力资源短缺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点进一步加快黄岛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加强区域文化建设,优化人才环境

增强人才凝聚力,必须优化人才环境,同时黄岛新区应当加强区域文化建设,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参与到区域发展规划当中。具体来说,一个区域的标志是由其历史决定的,进行文化保护是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只有充分加强城市环境建设、保护区域内历史文化是营造良好人文环境的基础,才能更多地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为区域发展提供有利的人力资本。其次,各区域应当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为优秀人才提供更为自由的发展空间。黄岛区内应当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人才发展环境。最后是加强区域环境,“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才,有什么样的人才,就有什么样的产业”,城市的功能、生态环境、宜居程度的高低,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总之,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只有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才能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充分带动区域内人才资源投入

随着黄岛新区整个战略规划的逐步推进,区域内进行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任务也不断加重,对给类人才的需求量倍增。这给整个黄岛新区及周边人力资源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对于新区的未来发展来说,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首要工作便是为地区内人才营造良好的就业和发展环境,吸引本地内优秀人才参加到地区内的发展工作当中,降低一定的人力成本。应当建立完善的人才发展政策,积极引用并采取国外先进的人力管理方法,同时采用相应的激励计划,将个人工作与绩效薪酬挂钩。另外,目前随着黄岛新区各功能区的进一步明确,如何根据各区内发展重心确定人才分配计划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各功能区来说,应当明确发展要求,营造针对性的、具有功能区特色的人力发展计划,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三)积极引进外部优秀人才

篇5

今年是苏宁发展的第三个10年的起始年,近一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苏宁一直在构筑未来10年的发展蓝图。苏宁第一个10年起步时,仅有一到两年的发展设想,第二个10年起步时苏宁有了三年计划、五年规划。为什么在第三个10年开始时,苏宁要构筑长达10年的发展规划。很重要的原因是,苏宁新10年发展的起点不同了,未来10年发展的目标定位不同了。

新10年苏宁是站在中国商业连锁第一、中国民营企业第二、中国企业前50强的位置开始起跑,苏宁是作为领跑者在引领行业共同发展。未来10年苏宁的目标是比肩全球一流公司,成为国际化的世界级企业。这是一个新的目标,这是一个新的挑战。与过去20年苏宁的两次创业不同,新10年不是新的创业,苏宁必须要在成就世界级大企业的进程中,预先规划出一条成功的发展路径。为此,苏宁要从长计议、谋定而后动。面对世界级大企业的发展目标,苏宁未来规划的着力点聚焦在两方面。

第一,苏宁在规模越来越大的发展中,一定要越来越强。大企业要防范大而不强的问题,必须要提高专业化和精益化经营管理的能力。企业经营不专不强,企业管理不精不强。专业经营是苏宁继续坚持的方向,精益管理对苏宁来说则不能仅靠敬业的态度和勤勉的努力,更要靠先进的手段和平台,要借助科技的手段、信息技术的平台实现苏宁的精益管理。未来10年,苏宁处于全球市场一体化、知识经济实体化的时代,没有科技的转型,没有智慧再造,就没有苏宁大企业的未来。

篇6

关键词 企业财务 财务会计报告 发展

一、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概述

企业财务报告是一项能反映出企业发展现状和现金流量走向的文件,通常以书面形式存在,它能客观地反映出企业在一段时期内的财务状况,从而反映出企业在这段时间内的收支情况和育婴情况,并能够为企业下一阶段的计划产生指导性作用。下面本文将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和要求进行分析。

(一)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

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的研究,可以使企业能够根据其构成特点,对其产生的问题和反映出的企业运营问题以及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发展趋向相关信息,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合理的解读,从而促使企业不断完善自身运营和管理方面的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对企业快速发展产生积极作用。财务报告主要有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几个部分,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财务会计报告中发挥作用最大的就是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它也是整个财务会计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会计报表,会计报表是以日常会计业务核算信息为依据.遵循一定的编制方法和格式要求对核算信息加以整理、汇总生成的报表,主要用于反映企业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会计报表附注,会计报表附注是对会计报表编制依据、编制原则、编制基础、编制方法及其涉及的主要项目进行详细解释的书面文件。

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情况说明书是指为了解和评价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而提供的书面说明材料。

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要求需要从其生成及使用的特点来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合法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三个方面。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但是其生成必须严格按照这三点作出要求。合法性,对外提供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认真执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根据会计报表的种类和格式,规范编制报表内容;真实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数据信息必须客观、真实、可靠,能够通过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对经济事实进行全面揭示,杜绝粉饰报表、弄虚作假的情况;完整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必须能够完整、连续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二、现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弊端和局限性

现如今,市场环境及市场局势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企业必须跟随这种变化的脚步才能使自身不被市场发展的浪潮所吞没,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在市场环境及企业发展变化的同时,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和局限性,这些弊端将严重后果影响企业的正常有序的发展,不但会对企业现状的反映情况造成误差,影响管理层对企业管理强化措施的实施,同时会使管理层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走向判断失误,并且对未来发展规划的制定产生偏差,造成企业发展障碍。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会计信息的单一性,无法满足使用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在社会经济日趋复杂的今天,企业组织形式在市场竞争当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大量增多。

(二)会计信息的滞后性,严重降低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只有具备时效性的信息,才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如果信息过于滞后,那么很有可能使企业错失商机,而会计信息滞后.则会造成信息的使用价值大幅下降。

(三)会计信息以货币计量为主.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知识经济时代下,无形资产、人力资源、金融衍生工具等成为了企业资产和价值的重要部分,加之企业信誉、声誉、产品销售渠道等因素也会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一定影响,所以以货币计量为基础的现行财务会计报表,已经无法全面反映这些内容和因素。

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和经营模式的不断变革,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这种随企业而生有推动企业成长的产物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在其暴露出的漏洞的基础上,必然会出现破而后立的现象,如果不发展就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企业财务报告必然会围绕着为企业发展服务的重要目标而向更优秀的方向发展。

(一)发展分层次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为了满足不同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多样化需求,构建分层次财务会计报告模式成为了未来发展趋势之一。财务会计报告的核心内容,涵盖全部符合相关性、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和可靠性标准的信息;财务会计报告中涵盖所有符合相关性、可定义性和可靠性标准的信息,以及不能可靠计量的无形资产、知识资本等信息;财务会计报告中涵盖所有符合相关性和可靠性标准的信息,以及不符合可计量性、可定义性的衍生金融产品等信息。

(二)发展交互式报告系统

交互式报告系统是未来财务会计报告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在交互式报告系统下,可以有效缩短编制时间、减少报告周期.使企业可以根据决策需要和经营状况合理调整报告的时间.提高报告的可靠性和实效性。此外,交互式报告系统还可以让信息使用者参与到报告生成过程中,让企业管理者监督财务信息的变动,从而确保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三)重视非财务信息的披露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财务报告应当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予以重视.而若是仍由会计部门负责所有的信息披露。则有可能影响实际工作效率。为此,应采取分布式报告的方式.让各个相关部门都一并参与到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工作当中。

结束语:通过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研究与其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对企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通过对企业的资金财务状况进行统计归纳,能够反映出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经营状况和在下一阶段的发展趋势,能够有效地知道企业管理者和领导层对企业现阶段状况和未来走向的把握与调控,从而保障了企业的稳定发展。推动企业的发展和保持企业现有状况的良好是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功能,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围绕着这个目标的实现而实行的,其发展趋势向多样化、层次化、实时化以及更高的保密性和互动性前进,到时将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作用,外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和动力。

篇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对于欠发达地区的意义尤为重大。我们要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的意义,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系统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

这些年来,我在区人大一直分管财政经济工作,同时受区委的指派也全面参与了全区的项目推进工作,跟区里财政经济部门和园区联系较多,对全区的国民经济运转态势是还比较清楚的。在这里就我区未来发展的走势和举措谈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粗浅的想法。

目前,我区面临着不少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过去的很多优势正在缩小或失去。从南昌市的整体格局来看,由于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行政区划等原因,发展仍旧局限在各自行政区域内,尚未形成有机统一的发展整体,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发展战略和规划各自为政,由此造成区域间产业结构低层次重复,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区域资源浪费和发展成本上升,抵御经济波动的能力减弱,发展的协调性和流畅性受到制约。

科学发展观要求区域经济发展一定要考虑一体化的问题。区域的优势在整体而非局部,在联动而非分割。××区的发展不能脱离南昌的整体发展。这就意味着城市发展规划须与区域总体规划相结合,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生态区划相结合,区域分工、专业分工应更明确,区域内产业链布局应更加合理,生产要素应实现有机整合与优化配置,区域内部利益应协调均衡,生态环境治理能协同高效。这就要求构建一个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的公共平台。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格局中,探寻我区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和举措,我认为:

一是要坚持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三产之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开放与创新能力之间,近期与长远之间等各方面的统筹协调,在发展××区经济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既要提高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增长质量,又要提高文化力和社会文明程度;既要使国民经济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又要保证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运行质的提升;既要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经济活力;又要妥善处理发展动力与资源压力,发展需要与环境保护,发展效率与社会公平等矛盾,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篇8

公司主要通过运营的“我的钢铁”网及相应英文网站、“我的不锈”网、“搜搜钢”网、“我的有色”网和“我的能源”网,向客户提供全面、精细、及时、客观的钢铁行业及上下游的矿业、有色金属、能源等产业市场信息和产业研究,在此基础上向客户提供企业宣传推广、商情和搜索、会展培训等增值服务,拥有我国页面访问量最大、网站用户量最多、网站访问时间最长的行业B2B电子商务网站之一。

公司主营业务是以钢铁及相关行业信息服务为基础的 B2B 电子商务服务。公司自设立以来,主营业务没有发生变化。

B2B电子商务得益于旺盛的需求

我国钢铁及相关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2009年我国电子商务服务收入达到163.5 亿元,其中钢铁及相关行业合计45.04 亿元,占27.55%,成为电子商务服务最主要的应用行业。

钢材行业竞争充分,产品种类繁多,交易频繁,行情不透明且变化快,钢材贸易商、生产厂家、钢材终端用户亟需钢铁行业电子商务服务,为钢铁行业电子商务快速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而且钢铁行业涉及的产业链长,与上下游行业的相关度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存在广泛的商务机会,能够保证电子商务服务向上下游扩张都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此外,高端咨询与大宗交易将进一步拓展行业未来发展空间。

B2B电子商务平台的注册会员数量及访问量需要达到相当的规模,才能获得持续盈利。截至2010年年末,公司的注册会员数达到29.32万家,其中收费会员数3.23万家。公司立足于钢铁及相关行业内企业对降低信息获得成本、提高决策准确性的需求,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提供精细化服务,赢得了行业内的广泛认可。根据Alexa数据显示,“我的钢铁”网在网站页面访问量、网站用户量、网站访问时间、网站流量等主要指标上在国内同行业中位居第一位。

专业数据提供者品牌优势明显

品牌的树立依靠的是长期持续的优质服务和良好的市场口碑。公司采用以价格信息采集、加工、推广为核心的“数据库+研究中心” 的信息内容服务模式,业务人员每日严格按照流程控制、时间控制、标准化控制采集和初步加工市场基础信息,同时构建权威的数据库信息,为客户提供全面、精准、及时的市场数据,从而得到了钢铁企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认可。特别是公司以独立第三方身份提供的价格行情,具有较强的独立客观性,能够及时反映市场运行的真实情况,相关行业内数据还在新华社、第一财经等媒体上进行,具备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力,拥有较高的品牌认可度。

作为我国最大的以钢铁及相关行业信息服务为基础的电子商务运营商,公司运营的“我的钢铁”网的2008 年的收入规模在我国行业垂直类B2B 网站中排名第一,公司2008 年的营业收入规模居国内第三方B2B 电子商务平台第七位。

公司未来希望成为我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大宗商品生产、交易、需求数据等市场信息供应商和电子商务服务商,打造大宗商品资讯平台、交易平台和研究平台。

募资项目增强专业水准提高盈利能力

上海钢联此次公开发行1,000万股,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我的钢铁网综合平台升级和Mysteel大宗商品研究院建设。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是公司实施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公司现有业务的完善、扩展和提升。我们认为,项目的实施将不断增强网站的承载能力,增强现有的服务和销售力量,建立一个能够提供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的专业研究服务机构,以全面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对公司实现未来发展规划、增强成长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篇9

【关键词】信息化 预算管理 应用研究

在当今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外部环境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预算管理信息化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因此,建立和完善预算信息化管理体系对企业加强内部资源的整合、提升整体竞争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预算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与意义

预算管理的本质含义就是采用事先规划的原则首先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并且在预算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合理有效的控制来达到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保障企业发展的目的。在预算管理中,财务预算系统能否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各种必要的信息资源以便于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是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

目前,有许多企业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但是仅仅是用会计核算的方式来代替原本靠手工的工作,这样表面信息化的结果便是有许多的数据与数据之间彼此孤立,企业的预算工作不能充分实现资源数据的共享,因而这样的信息化在财务预算管理中仅仅是比较低级的阶段。面对企业经营的多元化和纵深发展,企业对于财务预算的要求也会愈来愈高,于是如何建立科学高效的财务预算以此来规划和指导企业未来的发展是对预算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财务预算管理工作面临大量的和财务相关或非相关的信息,在预算管理的编制过程中,财务人员要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甄别并进行合理有效地分解,从而建立企业战略发展的财务预算指标。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立,那么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与企业财务指标就会缺少有效的整合平台和桥梁联系,这样的结果便是虽然预算编制工作表面上做得很规范,但是当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具体化以后,各个财务预算指标很难科学准确地予以对应。而当建立了信息化的财务预算管理系统后,与企业经营有关的财务或非财务的信息资源都会统一的整合到信息化的平台,达到短期规划与长期规划、宏观目标和具体计划措施的实时、有效对接。于是,在企业的发展规划和预算指标之间便建立了可操作的信息平台,真正实现了理论计划与实践执行的统一。

因此,加强信息化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对于实现企业目标管理的总体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发展做整体有效的规划,同时提高企业危机管理的能力,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在预算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化指导可以使企业对经营过程做到及时控制,准确纠正存在的偏差,高效地保障了财务预算指标在实践中的落实。

二、企业预算管理中的现状与不足

由于传统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具体界限比较模糊,人们往往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重视不足,而预算管理正是管理会计中的核心部分。上世纪五十年代管理会计的诞生标志着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真正的分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了许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预算管理方法。但是真正的具备信息化水平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并没有建立,而已经存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缺乏模式和信息技术上的更新,很难满足现代企业对财务预算管理的要求。当前企业预算管理中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信息处理流程比较封闭

许多企业建立的传统的会计预算信息系统只是为了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在这样的预算管理系统中只是简单的将手工的会计预算模式和流程在计算机中进行仿真,将传统的账簿改为比较现代的计算机显示器。在这样的预算模式下,企业的财务系统自然而然地会形成一个相对自我封闭的环境。传统的手工账面的信息收集仍是企业财务预算体系中的主要信息获取方式,财务人员对于非相关部门的关注较少,在信息收集方面缺乏一定的宏观规划,企业的财务会计体系并没有与企业的整个经营部门建立有效的对应联系,这样的结果常常是查询其他相关部门的财务信息是一件比较费时费力的事情,本来应作为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预算却成为企业信息的孤岛,严重影响到企业财务部门的价值的体现。

2、预算管理中出现松弛现象,影响预算的有效性

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需要得到各级管理人员的支持与合作,但最终的决策者是企业的高层人员,于是高层管理者对待预算的态度往往决定着财务预算的编制和实际执行的方式。作为预算的制定人员来说他们既是企业预算的制定者同时也是企业预算管理的实际执行者,制定者为了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会选择性地制定相对宽松的财务预算标准,常常会夸大或缩小既定的预算水平,这样就会在企业产生预算管理松弛的现象。

预算松弛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财务预算最初的编制过程之中,预算人员通过高估企业生产成本的方式来夸大预算中的实际困难,或者在相关的项目申报中以降低预算支出而在项目建设中加大资金投入等方式来完成既定的预算。这样的做法严重的影响到了企业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企业的潜力由于过于宽松的预算管理而难以得到有效的激发,造成企业大量闲置资源的浪费,增加了企业的无效成本,影响到企业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在另一方面,由于预算低估的错误,在实际的企业经济活动中常常会产生不小的预算差异,而这种人为的预算差异会使企业决策者难以真正查明预算差异的客观原因,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决策。

3、信息披露滞后,预算管理形式化

对于传统的会计流程来说,企业的财务账户余额都不是当前的即时数据,因为会计工作中对于各部门工作的数据信息采集是在企业经营生产活动后才进行的,相对复杂的数据收集工作所汇总得到的信息便有着严重的滞后性,企业财务部门的报告也只能是定期性的报告,这种信息严重制约的局面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信息的有效性。对于决策者来说,信息的可贵之处恰恰在于它的时效性,没有时效性的信息便失去了信息所具备的参考价值。所以说,以此为基础而制定的企业财务预算在很大程度上难以作为实际经营活动的指标,这样的财务预算模式也是流于形式而难以发挥预算管理的真正价值。

三、信息化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构想

针对上述信息化预算管理中的不足之处,本文提出以下构想。

1、增强预算信息获取渠道,加强部门间的合作

对于企业的财务预算人员来说,预算管理工作能否对企业的战略规划起到有效的指导和保障作用主要取决于相关人员对财务预算信息的获取程度和效力。首先,企业的高层人员要改变传统的忽视预算管理的观念,增强对企业预算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作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负责人不能把预算管理仅仅视为财务部门的工作,而要用全局的眼光来审视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财务的预算管理不仅与企业的战略目标有关也与企业日常中的资金投入、生产运营、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息息相关,财务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有着必然的关联性,只有真正将这些相关环节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并将各种数据作统一的信息化处理,构建信息化的共享平台,才能为预算管理工作提供合理的科学保障。

因此,在信息化平台建立的基础之上,企业管理者在预算管理制定之初要加强对其他部门信息资源情况的获取,在通盘掌握企业各部门运作和了解信息的情况下来制定企业的预算。同样,在预算管理的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以及企业其他部门的相关人员都要参与到预算指标与实践活动的统一中,加强协作与沟通,共享信息,只有各个相关部门的相互支持和合作才能真正实现财务预算管理的最优化。

2、合理制定预算,采取激励措施

为了避免产生由于企业预算人员人为原因带来的松弛现象,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可以加强预算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综合各种数据信息对预算工作进行监督,在源头上杜绝财务预算人为差异的存在。一方面对于企业预算的制定人员,企业要加强对他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与监督,选拔信息化知识水平较高的财务人员来担当预算编制和监督工作,并给予预算人员一定预算误差空间,在思想上给予解放。在这样的工作氛围之下,财务预算者会很珍惜企业领导给予的机会与信任,不断地鞭策自己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在另一方面,企业的相关决策者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采用规章制度的方式来推进企业预算的合理科学的执行。虽然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定性分析,各个部门能够自觉执行既定的预算标准,但预算的执行情况可以根据企业当年的自身资源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做出一定的变通,对于由于经济环境等原因造成的企业预算失衡不能归于相关部门的不作为,相反,对于敬职敬业的部门和工作人员要予以奖励,以期望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做成更好的业绩。

所以说,信息化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可以在源头上制止人为预算差异的产生,而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合理的规章制度也可以保障各个部门人员的工作热情,从而有利于企业最终规划目标的实现。

3、信息即时,制定动态预算

由于会计流程的局限性,企业财务信息的披露都是定期的,因此要想企业未来的财务预算具有科学性和可执行性,企业的财务部门可以按照以下的模式来操作:重要信息即时,一般信息定期;同时,组织相关的财务预算人员对本周、本月等相关重要信息做采集和统计甄别,以此来作为企业制定动态预算体系的参考指标。

因此,强化信息化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企业信息滞后的局面,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收集和即时平台,企业可以构建出动态的财务预算体系,从而使得企业为未来发展规划所制定的预算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通过预算管理与信息化相结合而构建出的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不仅会有益于企业发展规划的合理实施,更是对于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邹武平: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12).

[2] 郑曦华:关于行政机关财务管理现代化问题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8).

[3] 桂暾:初探财务管理信息化预算模块实施路径[J].经营管理者,2009(11).

[4] 曾超:企业财务数据中心建设必要性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09(9).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监督风险

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意义重大,本文初步介绍了这种意义的存在点,两者合作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如何合作却是受人们关心的。商业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存在风险,如何规避风险,降低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值得不断考虑并研究的。本文因此介绍了四个可能产生风险的根源,并相应的提出了符合逻辑关系的解决办法,从贷款机制、贷款前期准备、贷款退出计划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以降低风险、降低商业银行损失为核心,但也提供帮助企业获得贷款的方法上的阐释。

1.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贷款的作用

当前经济迅速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对于提高社会经济增长点,提高社会产业整体布局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中小企业有的是发展的晚的,也有的是发展得慢的,他们所占有的社会资源较少,对于未来发展没有迅速提高的可能。虽然很多中小企业都具有潜力,只要有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就可以发展起来,并迅速成为大企业。商业银行就是可以提供资金支持的平台,其对于中小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贷款具有很大的危险性,一些中小企业在借贷之后,管理层并没有一个优质的管理方式,或者管理层并没有想用贷款发展企业。这样的情况就很难成功的完成贷款模式,也很难收回贷款金额。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给中小企业贷款帮助与危险共存。

2.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根源

2.1信息不对称增加了产生问题风险

商业银行贷款,是一种投资,也是一种对于中小企业扶持的帮助,从这两个层面来看,既有社会价值又需要有相应的回报。对于贷款的中小企业的选择,需要极高的准确度,但往往这一点是极其困难的。现在企业申请的准入门槛越来越低,各色的中小企业层出不穷,对于这些企业是否有发展,商业银行有时很难做出判断。

2.2抵押担保难以有效落实

在贷款方面,需要贷款企业提供相应的抵押做担保以平衡商业银行给予的贷款总量,这是一种保障也是一种督促机制。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却存在一定问题,中小企业所占有的资源少,可抵押资产少,可贷款资金不能充分的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量,在我国投资发展不发达的今天,也缺少具有足够诚信的担保人第三方来进行证明担保,专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并不是很发达,商业银行在投资上极具风险,因为一旦出现问题并不能收到足够的回报,不仅抵押资产少,同时抵押拍卖市场并不发达,使得抵押担保方式适用性降低。

2.3贷款缺少相应的机制

从企业贷款的总体上看,存在不守信用的企业,这些企业一旦得到贷款,就是对商业银行的直接伤害,在我国征信体系以及失信惩罚制度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从信用度借贷的方式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果能通过制度给予商业银行保障,并给不守信用的企业以威慑的话,对于社会的发展将带来极大的帮助。在贷款公司失信方面,我国司法部门应当主动进入,并且提高打击力度,对失信者进行极大的威胁,一旦失信将会面对极强的惩罚力度,让企业负责人以及相应人员承担难以承受的惩罚,对于这些不守信用的企业绝不纵容,对于商业银行进行强有力的保护。但现在机制仍存在缺失,这种力度尚不能提供。

2.4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问题

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素质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商业银行贷款的直接经手人就是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贷款给谁,贷款多少都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工作人员自身是否具有专业的素质可以对贷款企业进行一个合理有效的评估,工作人员是否能公正合理的对贷款企业保持公正的态度,都对最后的结果影响深远。当前出现一些问题,工作人员与贷款人员的关系密切,这样就无法保证工作人员不带有私情的将商业银行的贷款借给他人。这样的权利也提升了商业银行负责贷款方面的工作人员的社会地位,那些想贷款的人会对这些工作人员进行拉拢,这种情况的产生就会迷失商业银行的客观性以及准确性,提高了损失资产的风险。

3.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应对方法

3.1寻找合理资产做贷款抵押品

商业银行发展比较早也比较好的是国外的一些银行,在贷款这一行为中,是以提供帮助中小企业发展,以及商业银行本身赢利的两方面考虑问题的,因此贷款出去对于贷款双方都是具有充足的诱惑力的。但这种投资也是具有风险的,需要一定的抵押才可以适当保证减少风险。在国外,将存货和应收账款作为可以接受的抵押品的做法较为科学合理,是一个评判贷款企业自身实力与能力的比较优秀的指标。以此逐渐开展抵押品的保理业务,开辟了新的道路,但如何去辨别有价值的抵押品也对于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及时跟踪、检查、监督,以此来降低风险。

3.2建立企业信用机制

信用是一种无形资产,一旦具有将会有很大依赖性。建立合理的企业信用机制,依靠对于个人和中小企业评价的信用机制来判断企业法人的信用品质,并决定是否与之合作或者是长期合作。同时,在贷款过程中,分析好该行业是否具有一定发展价值,企业负责人的整体构思是否健全合理,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是否切实可行,这些都是对于商业银行贷款的有效规避方式。

3.3对于贷款企业实力的深入调查

作为合作的针对主体,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实际能力,实力的强弱也是合理的筛选借贷客户的有效手段。在评判过程当中,应当准确地认识到借贷企业当前的发展阶段如何,在心中进行一定评判。根据国家的发展规划来说,是顺流而上还是逆流而上的问题,因为在国家经济的大环境下,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企业,发展前景较优,成功的概率更大,这也是企业自身实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成为是否借贷的一个指标。贷款后,我们也不能就简单地轻信贷款企业给我们的承诺,应当进行合理的长期的监督,监督企业是否真的按照之前的发展规划进行工作,如果本身发展转移,那么商业银行就应当迅速制止。

3.4完善针对于中小企业的信贷监测手段

建立一套合理的信用风险评估机制,对于企业的实力、发展阶段、政策支持、行业发展来进行评估。商业银行以专业性的角度来扮演这一角色,对企业进行分类筛选,在贷款起初就选择有发展的企业。在贷款之后,还应建立预警指标,企业的发展动态不断发生着变化,具有预警指标就可以监督企业是否按计划发展,也可以持续关注行业以及政策是否具有长线的落实。一旦产生问题,商业银行还应当及时地推出中小企业信贷关系,进入该行业之后,提早发现存在的隐患,并在贷款前制定预案,分阶段的退出最初计划,将商业银行的损失降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