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4-19 16:1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意识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意识的特点

篇1

一、受众主动选择性降低

大众传播经历了“以传者为中心”到“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今天,“互动传播”备受推崇,受众的主体地位被空前强调。面对传统电视的几十个频道,受众可以通过遥控器进行自主的内容选择,而公交移动电视只具有单一频道,受众处于“强迫收视”的被动接受状态,失去了主动选择不同节目的可能性。

二、受众收视时间缩短

根据央视――索福瑞公司对上海东方明珠公交移动电视的调研显示,上海公交移动电视受众的单次收视时长为30分钟左右,多数表现为在上下班高峰时期的阶段性伴随收视。上海是一个特大城市,市民花在出行上的时间相对较长,其他大部分开办了公交移动电视的城市,受众收视时间应该更短。

三、受众收视效果较差

公交移动电视位于车厢内,环境嘈杂、噪音大,电视节目声音可能听不清;电视屏幕也可能被其他乘客遮挡住,电视画面看不全,所以受众的收视效果大打折扣。

由于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特点,传统电视的节目内容设计和制作手法显然不能照搬到公交移动电视上,否则就会水土不服,造成收视失败。公交移动电视在借鉴传统电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必须有所创新。笔者认为,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重点:新闻、互动、直播节目

1.主打新闻品牌,实现大众传播

由于受众丧失了主动选择权,所以公交移动电视的内容定位必须要兼顾大多数人的收视喜好。传统电视位居收视前五名的节目类型依次是电视剧、新闻时事、综艺、电影和专题①。

所以,选择新闻类节目作为公交移动电视的主打节目是切实可行的。新闻节目又可以细化为重要时事、财经新闻、娱乐新闻、国际新闻、体育新闻等,通过发掘多层次高密度的新闻资讯,公交移动电视就可能最大化地获取受众注意力。

2.互动节目,凝聚人气的法宝

互动节目,是加强受众对公交移动电视认同感的良好方式。因为公交移动电视“强迫收视”的特点,所以可能会导致受众产生“与己无关”的疏离感。设置互动节目,受众能够通过短信的方式参与节目,增加了一个受众群体与移动电视沟通的渠道。

3.电视直播节目,制胜的关键

尽管传统电视能够实现直播,但受众却不一定拥有足够的时间能够即时收看,因为大多数人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上学上班的时间安排,而公交移动电视“边走边看”,让受众实现了“赶路”和“直播节目即时收看”的两全其美。

二、制作特点:节目短、字幕多

l.短小成为必然选择

受众收视时间的缩短,必然决定节目宜短不宜长。节目短小的好处在于保证了节目内容的完整性,可以让绝大多数受众在乘车的过程中,获得完整的而不是碎片式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受众的收视期待和媒介使用习惯。

2.字幕,从配角到主角的转变

电视的传播优势在于声画兼备所带来的直观、形象和生动,所以画面和声音一直是电视传播形式的重点,字幕则作为一种补充说明。

首先,字幕可以保持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收看公交车上的移动电视,当车到达站点需要报站名时,节目的声音就会被切换成报站声,这样车内电视就会出现短暂的“失语现象”。即使受众此时正在全神贯注地收看节目,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也会大打折扣。此时字幕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字幕能够弥补声音消失所造成的信息缺失,保持信息的相对完整性和准确性,维持受众的收视注意力。

其次,可以加开“字幕频道”,增加信息容量。如果在电视屏幕一侧滚动播出各类字幕新闻,如气象信息、交通路况预警信息、突发新闻、重要时事等信息,就形成了另一个信息通道,不仅增加了信息容量,也实现了受众在单一频道下的双重收视选择。

三、量身定做新节目

目前,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适合公交移动电视的新节目类型。比如,在广州公交移动电视上,针对车内环境嘈杂的特点创作了搞笑哑剧这一新的节目类型,每天播出两集新哑剧,每集为15分钟,一天滚动播4次。搞笑哑剧一诞生,就受到了乘客的热烈欢迎。有的乘客说,“广州人坐公交车,心里想着事,脸上没什么表情。现在,每天有笑话看,看搞笑哑剧时,每个人都在笑,大家的心理距离很近,乐融融的,这种感觉特别好。”②

在节目内容选择上,公交移动电视也应该把视野多投向自己的受众群体。比如,在上海曾经发生了一个“电车情缘”的故事:一位女青年暗恋每天与自己同乘一辆公交车的男青年,并且把自己的心路历程在网络上,一时间引来不少媒体和市民的关注。如果上海公交移动电视抓住这一新闻热点,制作出系列专题节目,跟踪报道,鼓励乘客短信参与评论,甚至开发出类似于“电车情缘”的节目类型,这样“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节目就能形成公交移动电视独一无二的品牌特色节目。

此外,图片新闻因为视觉冲击力大,图像清晰突出易分辨也可以成为公交移动电视的主要节目类型。

公交移动电视是个和受众“一路相伴”的电视新媒体,要真正做到“一路精彩”,就必须在节目设计上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中保持更强的生命力。

注释:

①崔保国(主编):《2004~2005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249页。

②《公交车视频播哑剧吸引眼球》,来源:省略

篇2

关键词:创新意识 中学数学教学 培养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今世界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它包含了知识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曾经指出:“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由此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含量的提高,社会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为我们基层教育提出了一个尖锐而重要的话题,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对于中学生来说,创新活动主要体现在创新意识的萌芽,他们的创新成分中,创新意识占有主要地位。中学教学在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创新,从传统教学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重现型”教育,转变为了现在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重心的“发现型”教育,与此同时,中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新潜能、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开发与培养,已经成为了时下的教学理念。

1.创新及创新意识的含义

创新所涉及的活动领域即为广泛,一般,创新是指个体或者人群根据一定的目的,应用已经知道的信息,产生出某些新颖独到,有社会价值或者个人价值的产品活动。对中学教育而言,创新即指,通过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使得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的知识、新的事物、新的方法,了解和掌握其中所蕴藏的基本规律,并且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牢固的素质基础[1][2]。

数学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以及社会中的一些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而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并加以解决。主要表现为对数学创新的态度以及认识,它是在后天的环境,以及数学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

2.创新意识培养的心理学基础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数学创新意识的结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数学创新欲望、数学创新情感,以及数学创新观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就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1][4]。

(1)创新心理与创新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泰勒将创造力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一是表达式创造力;二是生产式创造力;三是发明式创造力;四是革新式创造力;五是高深创造力。由于学生自身在每个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特点,其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和意识,只是因人而异,强弱不同而已;第二,从创新的层次看,中学生的创极少达到高深创新的层面,主要表现为表达式创造力,由兴趣决定;第三,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表现不同。这与每个人的智力以及非智力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2)发展心理学与创新意识

发展心理学,是探讨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一生中各种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如何促进心理进一步发展的一门学科。作为中学生的他们,对于自我能力、信念,以及性格开始逐步形成,对于各种问题,开始产生兴趣和好奇,开始有了寻求独立的意识。根据这些特点可知,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中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3)认知心理学与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在认知心理学理论中,用于指导数学问题的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叫做“同化顺应平衡说”。

(4)教育心理学与创新意识

教育心理学在关于教学数量、质量,以及学生负担之间的关系上,有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在关于个性差异的测评中的研究成果对教学创新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中学生在面临艰巨学习任务的情况下,教师应遵循教育心理学规律,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入手,让学生自愿的去学习,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为将来的更深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学案例分析

关于“圆的内接四边形”这一节内容的教学过程示范:

(1)温故引新

①在O 上,任取三个点 A、B、C, 依次连结这三个点、得到的是什么图形?该图形与O有什么样的关系?

②(类比)由圆内接三角形的概念,尝试得出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概念?

(2)概念学习与探究

①概念学习

(a) 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 ?

(b) 动手作图,说明四边形ABCD与O的关系。

②探究

(a)前面己经学习了一类特殊四边,如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的性质,那么,如果要探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思考?(从角、边、对角线入手)

(b)打开《几何画板》,让学生动手任意画O和O的内接四边形ABCD及其外角(教师适当指导)

(c)量出可度量的所有值(圆的半径、四边形的边、内角、外角、对角线),计算对角之和、对边之和、对角线之和、周长、面积。

(d)尝试改变圆的半径大小,计算这些量,有无变化?

(e)在圆上移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这些量有无变化?

(f)通过以上试验得到对角是互补的,用命题的形式表述由刚才的实验得出来的结论。

该教学案例不仅突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还引进了几何画板这一新颖的计算机技术,通过带动学生自主动手作图,自主探索分析,自主发现结论等一系列过程,让学生获得探索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中学数学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发展。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超前的创新意识,此外,还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摆脱传统教学的方法与手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为振兴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篇3

一、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情境教育运用的是先进的教育理论,让学生在快乐、宽松的氛围中参与教学的过程,使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活动有机地结合,从而不断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良好性格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大的作用,教学活动中,用不同的情境来传授学生不同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对解题思路持有不一样的想法,这一过程就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多设计有关此类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鼓励学生主动说出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且有助于语言能力的表达,引导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慢慢地培养起来,除此之外,数学教学中,老师还应多注意对数学语言的表达,将课程活动的内容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结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一切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教师只是活动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及合作者,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数学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不一样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实验品,分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量出其长、宽、高等数据,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进而增强其动手、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对探索的欲望,以及感受成功后的喜悦,有利于良好性格的培养,进而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通过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出计算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二、提高学习笛У男巳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等特点,正是因为具备这样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就让一些学生觉得头疼,要是教师在教学中多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及环节,相信学生的对数学的兴趣就会有所提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才会更好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才能有积极的心态去学习,有了良好的心态,相信慢慢就会有创新的意识,在这种意识下,加上教师的不断引导,一定会让学生在各个方面发展的更好,数学教学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很难吸引学生,也有一些学生对数学课程抱有讨厌的情绪在里面,作为教师,更应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视频等先进的形式,以有趣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来提高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数学课上,还要注重联系生活,联系实践,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不易解决的事情,将数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时,教师可以通过站队编号的行式,利用学生的站队编号进行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交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很多人聚集在一起,会有更多的想法,当然孩子也是一样,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交互式合作能形成思想上的交流,能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给同伴听,也能倾听同伴的表达,会让对方和自己有灵感,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很大且有效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会通过交流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的认识及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交互式的合作,使学生之间能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能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边走边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相信学生的答案是不一样的,可能有的学生说用步测,有的还会说用绳子测量等等,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很重要,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还可以通过训练的方法来解决,例如:逆向思维,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简便且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联想能拓展思维的发展,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意识

篇4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好奇心 质疑好问 发散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同时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

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一个人只有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才肯深入思索事情的奥妙。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受激发,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受水的浮力而揭示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这些成功,都与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分不开的。

好奇是青少年的天性,他们对许多事情都喜欢问“为什么”,还常常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借助鲜艳的图片、实物等教具激发他们的兴趣,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能引起他们探求知识的学习环境。这样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处于惊奇、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既认识和理解了知识,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提倡学生质疑好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泉

创造,往往从问题开始,好的问题是创造的源头。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鼓励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尊重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心中腾起求知欲和创新的火焰。

三、加强“四基”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张丹教授指出:“要创新,需要具备知识技能、需要掌握思想方法、需要积累有关经验,几方面缺一不可。”就是说,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创新的基础。如果没有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支柱,创新就成了空中楼阁。哪怕是最简单的发明创造,最终也要依靠知识进行。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认知策略,才能去想象、去创造。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主动地获得相应的理性知识,在丰富的知识背景中通过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获取新知识。

四、训练发散思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

创新思维的特点是思维发散、求异和独创。所谓发散,是指中思考问题时,不是沿着一个固定的方向,而是向四周发散,不急于归一。所谓求异,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因循一般的传统方式或结论,而是经过自己周密的思考和筛选,找出与众不同的合理的设想,或最优解答方案。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没有发散思维,就无所谓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营造一些能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环境,给学生多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不依常规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五、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保障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进行学习和工作,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情绪低落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德国教育家戈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社会一体的作风,这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坚持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处在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自觉产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才会畅所欲言,毫无顾虑,才能有利于学生自主地探求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是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广阔领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落到实处,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实现教育的创新,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

从国家发展的角度讲,创新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而对于学生而言,创新意识则能够有效的拓宽其思维的角度,使其不断的探索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将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化学教学的特点有机结合,将试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通过教学环境的创设等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化学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从而更好的自主探索学习,提高其思维能力及其创新意识。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现状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验性较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以及较强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其在实验操作或者贯穿的过程中总结相应的实验现象,实现其学习能力的综合提升。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更多的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的接收,对于教师的课堂提问等学生也无法有效的参与其中,甚至出现一些躲避提问的现象,学生的思维能力无法得到较好的锻炼和提升。在这种僵化的思维影响下,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习题练习中,并且在解题的过程中只关心正确的解法,对于相关的推理过程等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一种学习状态的持续,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锻炼是极为不利的。

此外,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一种单项的教学活动,师生间的互动是比较少的。这种教学末实现,教师通过板书或者实验的演示来讲授相关的内容,没有将实验与理论知识间的关系进行展开讲述,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有很多囫囵吞枣的现象,也没有将学生调动起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无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学生创新意识在高中化学中的培养途径

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基础学科,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一,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环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思考以及探究学习对于学生的思维创新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改变传统化学教学中过于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方式,应该认识到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的个体性特点,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更好的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给学生有效的引导和及时的辅助,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思维和发展的空间,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培养。教师应该更好的理解情境教学对于高中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到情境学习中。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大胆思考问题,针对一些实验现象等进行大胆的猜测并进行验证,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为活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沟通和表达能力。教师在一些问题的设计上,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创新点,使其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二,注重实验教学的应用,使学生的探索意识得到培养和锻炼。高中化学具有较强的实验性特点,在教学活动开展中,通过演示实验以及具体的实验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更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对化学反应中一些颜色、气味以及质量等的变化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该种实验教学的优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相结合,通过教师的示范等引导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使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要注重生活化教学的应用。高中化学与生活实践有着一定的联系,将高中化学教学进行生活化的设计,以一种学生熟悉的状态来进行化学实验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创新意识得以培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相关的生活化元素,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的了解化学的实用性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作用,引导学生更好观察生活和发现生活,在生活中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同时,教师将生活现象与化学教学有机结合,进行一些生活化的情境或者问题的设计,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其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该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应该注重递进性,使其在难度以及应用上都具有一定的层级性,使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更好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将其答案进行分享,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再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解答学生的一些疑惑,使其更为深刻的理解生活中的一些化学问题,并且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现其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四,以探究性活动推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探究性学习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通过一些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学习的机会。在新课标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以及化学教学的特点,设计一些科技活动或者化学兴趣小组等,通过特定的研究性课题的解决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更为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这样一种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假设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实验,然后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综合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提高其综合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语

创新意识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个人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创新意识对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教师应该从教学理念的转变出发,不断完善教学措施,以此来推动教学改革,将试验教学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引导其更好的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成媛.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策[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3(9)

篇6

一、好奇生疑,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瓦特成功发明蒸汽机得益于儿时掀开壶盖的好奇。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贵有疑,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所以好奇生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课堂上常用游戏、故事、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疑问,引导他们积极探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课前要求每位学生用纸剪几个三角形,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并标好;课始,进行了学生轮流报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很快回答出第三个角的度数的活动。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被调动了起来,经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领悟了其中的奥妙,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既不限于一种思路,也不局限于既定的形式,而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敢于标新立异,启发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大胆尝试、敢于创新,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长方形的周长等于2个长与宽的和后,设计这样一题:“把一个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铁丝框改围成一个长是7厘米的长方形,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厘米?”大部分学生都能这样求解:(5×4-7×2)÷2=3(厘米);但也有学生从周长的一半(也就是长与宽的和)思考求解:5×2-7=3(厘米);还有学生提出这样来解:5-(7-5)=3(厘米)。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表独特见解,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动手操作,提高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和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尽量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动手操作活动而展开,又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接受的形式。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课前让学生每人做一些半径各不相同的圆,平均分成若干等分(告诉学生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越好),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将等分剪的小图拼成一个近似的已学过平面图形,看看谁拼出的不同图形多。大都学生都能按照教材上的例题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并和圆进行比较,得出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并轻松愉快地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四、巧设练习,发展创新意识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心理特点设计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的练习,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实践中可多设计这样的一些练习:(1)变式练习,训练思维的变通性。例如,白兔只数是黑兔的3倍,可让学生说出,黑兔只数是白兔的1/3,白兔比黑兔多2倍,黑兔比白兔少2/3,白兔与黑兔的比是3:1,黑兔与白兔的比是1:3等。(2)机智练习,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篇7

一、对土建类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分析

结合国内外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土建类学生培养模式的定位,我们认为“土建类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是指土建类大学生具备的各种能力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那部分能力,它是在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基础上凝练出的、独有的,并且能够使个体在就业创业甚至职业发展过程中拥有比较竞争优势,进而促成个体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取得主动的综合能力。

一般认为,土建类大学生的就业核心能力包含三个层次(见图1)。最低层次是作为个体的基本能力,中间层次是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最高层次是适应职业发展的综合能力。基本能力包括个性品质、沟通表达、鉴别是非、身体素质等,它是土建类大学生就业的基础和必备前提;专业能力是指从事土建类相关职业应具备的识图能力、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其专业素养,该部分能力的培养要适应土建类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和市场导向;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发展能力、适应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其中“创新能力”又常被认为是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是土建类大学生竞争优势的源泉,其关键是创新意识的养成。只有具备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才可能拥有良好的就业、创业机会和职业发展前景。

将土建类大学生创新意识作为就业核心能力的信号,在塑造人才培养模式和开展实际就业工作中,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可测性。一般来说,个体是否具备创新意识是难以衡量和测评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参加诸如大学生科研立项、实题毕业设计等具有创新特征活动的统计,从而认定土建类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第二,独特性。就业核心能力是一种独特的、具有个性特色的优势,不能轻易地被模仿。对于具备创新意识的大学生,在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中,其所呈现出的这种差异性,往往会成为应聘和升迁的关键因素。第三,持续性。大学生创新意识可通过培养在短期内形成,但它也只能作为衡量就业核心能力的一个信号,而非全部。因为后者的培育要靠长期的积淀和提升,其一旦形成便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丧失价值。

二、具备创新意识土建类学生的就业实证

本文以某高校土建类学生为研究对象,抽取了该院系2009—2012年的“毕业生参与创新意识培养活动”(以“大学生科研立项、实题毕业设计”参与者为例)与“当期全体就业”相关数据,并以其中的“高质量就业率”为研究切入点,进行了以下举例与分析,以此证实“土建类大学生创新意识作为就业核心能力信号”的现实存在,并以期对高校土建类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产生实际的指导意义。

1.数据对比与分析

2.数据举例

(1)某高校土建类学生近四年就业相关数据

(2)某高校土建类学生近四年科研立项情况

从图2的对比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在2009—2012年期间,某高校土建类“全体学生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率”两项指标并不能找出一定的规律;并且因某些外部因素的存在(如国内房地产经济低迷、建筑工程市场萎缩、基础设施投资放缓、高铁建设安全隐患等),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别处在两项指标的最低点。但针对“具备创新意识学生的高质量就业率”指标而言,则是逐年递增的;从实证数据来看,该类学生成功克服以上影响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种种负外部因素,其主要原因可以被看作是“自身拥有的创新意识经培训和锻炼从而固化、形成为一种被市场和企业认可的综合就业能力”。因此,大学生创新意识作为其就业的核心能力信号,在素质培养和就业实践环节,可充分提升土建类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三、把创新意识养成作为就业核心能力提升信号的举措

1.构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四化”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增长模式的重构,普通高校土建类大学生的培养,应充分具有前瞻性、国际性和创新性,面向基层、注重实践,以科学发展的眼光,打破高等教育以往的常规定式,准确预测土建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土建经济的增长规模,创新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总之,只有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作为提升就业核心能力的信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开拓型、创造型和应用型的“良才”。主要途径:一是创新意识培养普及化,使观念上的认同转化为行动上的体认;二是创新意识培养常态化,要使相关活动纳入、融进教育教学环节并持之以恒;三是创新意识培养全程化,从意识养成、实践锻炼到创业精神几个方面实施全过程培养;四是创新意识培养特色化,在“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下要突现土建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

2.以制度建设保障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

大部分高校都已经注意到“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但也都处在“零敲碎打”和“盲目徘徊”的阶段。我们认为,普通高校应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就业核心能力是否提升的信号,利用先进的实验设备,加强实践能力和岗位技能的锻炼,并依托建筑行业和企业,提倡土建类大学生开展实题研究和毕业设计,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研究、学会创新”。主要途径:一是建立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导师制,并纳入教学工作量和职称评聘考核范围,通过利益机制激发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二是拓宽人才培养思路,结合土建专业重视技术应用的特点,鼓励并吸纳一部分企业高级人才指导毕业生开展实题设计;三是在创新活动开展、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机制形成方面,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利益关系,逐步探索出一条特色化的土建类人才培养道路。

3.深化教学改革逐步规范大学生创新活动

土建类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深化教学改革,针对土建类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大学生具备的专业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应用性能力,在教学安排上要突出两个特点,即科研起点要“准”,课题设计要“实”。我们认为,普通高校亟须尝试以灵活多样的、“开放式”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大学生创新活动,促进创新意识养成。主要途径:一是科研立项和毕业设计要找准定位,要契合生产一线的需求情况,避免从事“空中楼阁”式的项目和题目;二是探索创新意识与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客观、全面、公正地反映大学生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加强诚信和道德教育,保证作品的原创性和技术的实用性,养成良好的科研态度和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 杨磊,邬承斌.对大学生科研创新水平作为就业能力信号的博弈分析[J].经济师,2012(1):113-114,116.

篇8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国分类号:O1

数学是一门功能性较强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创新意识的形成,对中职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中职数学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中职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从而实现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培养中职生数学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创新意识是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主观意愿而表现出的对数学学科学习的创造性观念,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产生条件。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中职数学教学重要意义。第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中职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能促进学生对数学难题进行积极探索,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良好转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目的。第二,强化学生创新观念。创新意识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观念,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能提高数学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良好的创新意识能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中职生数学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有利思维情境

数学是一门兼具客观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客观性是指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抽象性是指数学知识大多缺乏实际承载主体,需要学习者对其进行合理设想。因此,数学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积极创设科学、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进行意识创新提供有利条件。中职数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中职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另外,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也有利于学生积极进行思维发散。

(二)合理利用教材

数学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根本,中职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中职数学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提高教材利用率,使教材在中职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大效用。中职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打破教材常规结构,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发展现状相结合,以实际教学需求为主要立足点,对数学教材的内容结构进行优化重组,使“创新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此外,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开放性数学问题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教材中的开放性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这样不仅能培养中职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还可以提高中职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三)转变教学观念

为了更好的培养中职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能力,落实创新教育,中职数学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被动学习”观念,最大限度地调动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构造“自主式学习”课堂,使中职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中职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发现问题,并以探究性的态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自主式学习”课堂上,中职数学教师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确保学生探究思路的正确性。只有这样才能更高效率的培养中职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中职数学的教学效率。

(四)实现兴趣迁移

中职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远高于数学等文化课。因此,中职数学教师应积极建立起数学与各专业课的联系,使中职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在专业课学习中的重要性。中职数学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解决专业课问题时,运用统计学、概率学等数学知识对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使问题解决方法简单化,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实现兴趣迁移。兴趣迁移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培养中职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中职数学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中职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积极创设有力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供前提条件。其次应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进行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第三应应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实现教材内容重组,提高教材的利用率,使重组后的教材更利于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最后应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专业课相结合,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其创新意识及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中职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创新意识 培养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52

一、创新意识培养及目前小学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是现阶段科技发展驱动的核心因素。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学校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工作之一,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小学教育开始,因此小学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知识学习,轻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教学考核也主要以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效果为主,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二、小学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方法

小学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式创新、教师意识转变和学生评价方式改革等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小学教育中,课堂环节应增加探索性内容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经典自然科学或人文社科知识,其正确性已经过了长时间的实践检验。这种设置主要考虑到青少年的认知特点,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因此一般教学内容选择没有争议的权威性内容,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对于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内容同时桎梏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缺乏怀疑精神,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小学教学内容在坚持以经典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知识为主的基础上,应适当增加具有一定探索性的研究内容,可以调研、统计类内容为主,要求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开展调研、统计,根据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这样的内容设置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创新教学模式,开展讨论性和实践性教学

目前,小学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占支配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保障教学秩序。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其主要原因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参与性,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讨论性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环节,活跃学生思维。针对专门设置的探索性教学内容,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质疑、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怀疑精神。

(三)转变教师意识,强调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占课堂的支配地位,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不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及对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进行质疑。虽然这种教学模型更容易确立教师的权威地位,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但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小学教育中,应该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真理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鼓励学生与教师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同时也收获创新意识。

(四)改革考核方式,肯定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活动

目前的小学教学考核以考试考核为主,注重知识学习效果的考核,而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较少。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更加注重知识教学以外的能力考核。以考核促发展,用考核引导学生在课外实践和创新方面投入更多的经历,用考核确立创新意识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引导教师、学生、家长重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讨论与总结

篇10

一、创设游戏情境,形成活动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故事游戏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因为它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在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有机地创设游戏情境,在备课中把教材内容变成生动有趣的故事,适时地让学生参与到其中进行游戏活动,使学生爱听、爱学、更爱玩。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进而激发他们对新知识主动探索的愿望,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考虑到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我把整节课的知识编排成小猴子摘桃子的游戏小故事贯穿始终,活动中适当地安排学生参与其中。在几个大桃子上设计了这样几道题:

①5+5+5+5+5=?②6+6+6+6=?③6+6+6+6+4=?要求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或与加减法有关的算式,猴子才能摘到桃子。猴子觉得很有因难,想请大家帮帮忙,同学们都想帮助小猴子解决困难,个个七嘴八舌,很快就将①和②进行了改写。面对于③,有的学生有些犯难了。此时,我边讲故事边启发,同学们列出了6×4+4,我及时给予肯定。而后,又鼓励学生:小猴子觉得还有更简捷巧妙的解法。看谁最聪明、最早发现!学生又投入到紧张和热烈的研讨当中。没多一会儿有同学就列出了6×5-2,还有的同学列出了7×4。

让学生带着疑问和“任务”参与到游戏故事中,在轻松的游戏教学氛围里捕捉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断加以引导和鼓励,从而在思考、探索游戏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参与游戏活动,交流游戏体验,形成创新意识

游戏是儿童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在他们的生活中,游戏和学习是不能分开的。学生在游戏中可以顺利地掌握新的学习内容,同时学生创造性的自我表现,独立性和积极性的情感体验正是在游戏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向低年级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作为教师要尊重儿童喜欢游戏和玩的特点来设计学习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愿望,才能在知识和能力上有所提高。

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10的加、减法”时,在巩固练习中设计了“小猫钓鱼”这一游戏。先出示写着4+3、9-3、5+4、10-1算式的4条小鱼:让学生悄悄地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并记在心里。然后出示写有6、9、7、10四个小猫头饰,请4名学生戴在头上。要求按自己头饰上的数,去钓与算式结果一样的那条鱼。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游戏,其他学生也认真地观察,还不时地给这些“小猫”们加油。学生们在这一游戏中既掌握了知识,又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巧设趣味游戏,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创新意识

教学活动中,多数游戏都带有竞赛性。由于儿童的好胜心较强,又爱表现自己,我们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注意引起其竞争意识。在教学中,不管是新知识的巩固,还是旧知的复习,为了避免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我们都要尽可能地运用知识竞赛的游戏形式。例如,在复习“两位数乘法”时,重点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登上”游戏。出示事先准备好的4座两边都分别写有几道算式的山,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比赛,谁能又对又快地把几道算式算出来,谁就第一个登上山顶。诸如此类的游戏还有“夺红旗”“对口令”“速算比赛”等。

游戏活动要富有趣味,这是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还要努力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玩。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确定数学活动的内容,力求题目有趣、新颖,内容生动、有吸引力,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寻找新的规律,开阔思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还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