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19 16:1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银行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在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是银行业的主体,商业银行以资金为营运对象,通过信用中介和创造信用,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经营目标,本身就是高风险行业,因此,为了确保银行经营的正常进行,制定完善、详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加入WT0之后,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与制定更是非常重要的。
一、商业银行开展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作的重要性
1.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商业银行的要求。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和信用的特殊,是全社会货币和信用活动的枢纽。商业银行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要求商业银行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整体素质,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面对的形势,研究和制定一套完善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保证银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进行规划研究是商业银行重塑经营主体的需要。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专业银行已由国家的附属物变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商业银行,其性质、地位及其与外界关系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和重新设计,进行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和制定就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
3.商业银行进行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市场如战场,商业银行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要占领市场并得到发展,就必须认真研究市场,了解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做到知彼知已,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研究,研究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此来引导商业银行开展经营管理活动,以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中长期规划是商业银行动态经营的需要。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实质是经营主体、经营环境和经营目标的动态平衡。商业银行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于指导经营过程中,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使经营管理从无序到有序、从不平衡到平衡的不断循环,以实现自身的持续稳定发展。
5.中长期发展规划是商业银行进行科学管理的需要。商业银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是为实现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战略性的规划。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引导商业银行的管理趋向科学化。
二、商业银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
1.个人银行业务发展规划。个人客户是各商业银行涉及面最广泛的群体。商业银行在进行个人银行业务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对这一业务领域的经营管理、市场拓展、营销组织和质量成本控制等工作进行规划,认真分析市场现状和预测发展动向。在保证传统业务稳定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银行卡、个人消费信贷、个人住房信贷等业务。建立完善的个人银行业务,对业务发展战略、机构建设设置布局、新产品的开发与业务拓展方式等都要作出具体的规划,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个人银行业务成本监控体系,要认真落实国家的有关利率管理规定和财务管理政策,严格成本控制,增强安全经营、有效经营的自律性,提高市场盈利水平。
2.公司业务发展规划。商业银行公司类业务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各类公司(包括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公司)、政府部门及机构等客户的业务,而不仅仅是原来意义上的狭义的公司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对公司业务进行规划时,必须认真研究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和中国加入WT0之后所面对的市场发展态势,积极进行市场分析做好市场营销、质量成本控制,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商业银行管理的有关规定,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注意防范风险,完善自我约束机制。
3.中间业务发展规划。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与资产负债业务并驾齐驱的商业银行业务,中间业务包括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以外的结算业务、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项目评估、财务顾问、信息咨询、建设监理等综合性的服务。随着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步伐的加快,金融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中间业务的开展越来越受到各商业银行的普遍重视,因此在制定商业银行中长期发展规划时,要做好中间业务发展规划。各商业银行都有其自身特点,都有自己的优势业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就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突出其特点,以促进其他业务的发展。例如建设银行在制定中间业务发展规划时,就应该依托长期从事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这一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宗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中间业务体系,不断丰富业务种类,把建设银行的金融服务从项目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延伸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确保传统银行业务与中间业务双轮驱动,全面推动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
4.财务管理工作规划。财务管理工作是商业银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商业银行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一定要按照中央关于商业银行要“强化集中统一管理,实行统一核算、统一调度资金、分级管理的财务制度”的精神,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统一规划,以达到建立以综合业务经营计划为主线,以效益为中心,资金统一调度,资产负债合理安排,财务资源合理配置,监管有力的计划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制度统一、集中核算、集中管理信息、有效监督的会计管理体制;建立高效快捷的清算汇划体系,强化清算系统的市场服务功能。
5.机构和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规划。机构与人力发展规划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保障,各商业银行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一定要重视机构与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商业银行根据监管部门关于区域机构设置与发展的宏观规划,以及本行关于业务开展的总体规划,来制定本行的机构与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按照“减少管理层次和分支机构,进一步改变按行政区划设立分支机构的状况”的要求,制定切合实际的机构设置与调整规划,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特征相适应的机构经营布局。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合理使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6.金融创新与市场营销发展规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真正的加入到的经济活动中来,作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银行不能只盯着自己的资产质量,而应把为社会服务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以实现在为社会的服务中使自身的资产质量不断提高,并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商业银行为了生存并不断发展,就需要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树立市场营销观念,把自身利益与客户的利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通过为社会的服务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7.信息发展规划。科技实力和信息传导体系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能否获胜的决定性因素,它包括商业银行自身科技素质、科技实力与社会科技环境多种因素,社会科技进步与商业银行自身科技实力增强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与发展巨大,因此制定一部切实可行的科技信息发展规划是商业银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要充分运用管理与信息技术,加快系统网络建设,打好业务发展所必须的物质技术基础,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在产品管理与客户信息管理方面的网络优势,形成有效的技术管理机制,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商业银行市场竞争能力。
8.保障系统规划。市场经济下的金融竞争具有两面性,既有促进资金合理配置、调节资金供求、提高效益、完善市场经济运行体系和加快金融国际化的正面功能,同时,还有诸多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初期,由于竞争主体所处的情况不同,还不是同一水平上的竞争;由于竞争主体缺乏应有的内在约束机制,竞争中还存在不正当竞争的成份和盲目性,而法律对竞争的保护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因此商业银行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对规划期内的法律工作要做必要的设计。
三、商业银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基本
篇2
关键词:商业流通;指标体系;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神经网络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081-02
引 言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于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应运而生。这些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时准确地进行各类信息服务,成为政府部门及企业决策者的有效工具。为此,在综合考虑了商业流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特点后。建立了商业经济发展规划智能决策支持系统(CEIDSS)。
该系统设计成一个由问题驱动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通过定量计算方法、定性推理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问题求解,实现智能决策支持。该系统按照“问题导向、用户第一”的开发原则进行开发,即完全按照商业部门的工作需求确定决策支持的目标、问题和方法,并充分考虑了决策技术和方法的先进性。
一、商业经济发展规划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目标和功能
1.系统的目标
商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一个战略目标,流通企业经营活动总是为这个战略目标服务的。商业流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必须有一套综合指标体系深入地、科学地评价。商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反映流通系统宏观和微观活动成果的各种指标的数字形式,这些数字在计划任务、统计分析、效果评价活动中构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整体。考虑到国家对流通经济现代化的要求和信息分析处理的特点,其构成的基本内容如图1所示:
商业经济发展规划智能决策支持系统(CEIDSS)的总目标是:建立一个较实用的决策支持系统直接供省级商业部门进行战略研究,制定中长期规划和模拟仿真。由于它服务的对象是高层领导,决策环境复杂多变,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流通、企业经营和工业生产诸多因素,能够获取的信息有的是精确的、定量的,有的却带有不确定性因素或只能定性描述,牵扯到的利益主体也是多方面的,价值观和评价准则也各不相同。为了建立一个实用的决策支持工具,就必须把系统分析思想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以及知识工程、专家系统工具结合起来,构成集成化的决策支持系统,以灵活、方便的形式向决策者和决策分析人员提供支持。
2.系统的功能
本系统的主要功能大体包含几个方面:
国民经济及商业经济发展综合信息查询
系统能以数字、表格、图形和图像等形式,向决策者、决策分析人员和系统操作人员提供综合的商业经济各方面的信息。本系统不象一般MIS那样采集比较全面而详尽的数据,而是采集经过加工的综合信息。
商业流通经济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
在综合信息查询的基础上,系统增加了比较分析的功能,这是当前决策者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某些信息的直接或综合比较,认识现状,发现差距,从数量上和结构上明确问题所在,选择主攻方向。根据目前国内开发的类似系统试用经验来看,比较分析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它可以在“同中求异”,在可能条件下找出事物间的差别,给决策者以启示。
商业经济系统模拟仿真
系统可根据设定的经济、社会情景,利用已有的信息与有关的模型和由专家经验形成的事实和规则,对不同的政策措施下的发展前景、结果和影响进行模拟仿真。这里的模型有定量、半定量和定性的各种类型。由于商业经济系统无法进行大规模、全局性现场实验,利用模拟仿真可对后果与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和研究。
实施方案的评价与优选
系统对于不同发展方案、规则、政策措施,可从不同侧面、角度、准则行比较评价和优化选择,以供决策参考。现代的评价与优选法带有综合特点,因此系统具有综合评价与多准则优化的功能。
商业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本系统提供了功能较全的预测软件,可帮助用户进行反复运算分析,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大体勾画出商业流通经济发展的前景趋势,揭示未来发展的可能和潜在的各种危险、问题,采取相应对策,降低计划与决策的风险和减少不确定性。
二、系统的框架结构、关键技术与开发
1.商业经济发展规划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
在经济活动中。很多决策问题是围绕着如何对某些事物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策略,采取进一步的行动。针对这类决策问题,人们往往需要根据有关理论及经验制定一系列的衡量标准,即建立一套多级指标体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事物进行综合评判。这种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结构化决策过程,一般都是由内行专家根据一定的专业理论凭经验和直觉在收集大量不完全、不确定信息基础上建立起多级指标体系,运用多种专业知识,集成各类专家意见和建议,统筹决策。但在这种多级指标体系中,各种指标之间的关系很难明确,而且还受评价者效用标准和主观偏好所左右,受环境条件和个人认识能力的局限。
因此,很难在指标体系和评价目标间建立起准确的定量或定性模型,而通常的规则推理也难以描述这一过程。因此,鉴于商业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本文所提出的系统需要采用一种可处理不确定性、不完全性信息的评价方法以支持决策。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构造系统模型来支持这类评价决策问题是目前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一种发展趋势。我们所确定的系统总体技术结构如图2所示:
2.系统的关键技术
本系统主要是以知识、数据和模型为主体,结合神经网络进行推理与数据挖掘。图中有两个重点,即神经网络推理系统和神经网络数据挖掘系统。
神经网络数据挖掘
神经网络数据挖掘是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协助从数据中抽取模式。数据挖掘有如下基本任务:分类、关联分析、聚类、概念描述、偏差检测、预测等。常用的前馈式神经网络,例如BP网络。可用于进行概念描述及预测。对向传播(CounterPropagation,简称CP)神经网络可用来进行统计分析和聚类。CP网络是美国神经计算专家Robert Hecht-Nielsen提出的一种新型特征映射网络,其网络结构分输入、竞争、输出三层。输入层与竞争层构成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竞争层与输出层构成基本竞争型网络。网络从整体上看属于有教师示教型网络,而由输入层与竞争层构成的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又属于一种典型的无教师示教型网络。因此,该网络既吸取了无教师示教型网络分类灵活、算法简练的优点,又采纳了有教师示教型网络分类精细、准确的好处,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由输入层至竞争层,网络按自组织特征映射学习规则产生竞争层的获胜神经元,并按这一规则调整相应的输人层至竞争层的连接权。由竞争层至输出层,网络按基本竞争型网络学习规则得到各输出神经元的实际输出值,并按有教师示教的误差校正方法调整由竞争层至输出层的连接权。经过这样反复地学习,可以将任意输入模
式映射为输出模式。由CP网络的这一基本思想,可发现处于网络中间的位置的竞争层获胜神经元及与其相关的连接权向量,既反映了输入模式的统计特征,又反映了输出模式的统计特征。因而,可认为输入、输出模式通过竞争层实现了相互映射。
神经网络推理系统
神经网络推理系统主要利用神经网络的并行处理机制来解决传统推理方法中存在的“组合爆炸”、“无穷递归”等问题。在神经网络系统中,计算与存储是完全合二为一的,即信息的存储体现在神经元互连的分布上,并以大规模并行方式处理。这种并行决不是简单地以空间复杂性代替时间复杂性,而是反映了完全不同的计算原理。从数学观点来看,可以把神经网络看作是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系统的最终行为完全由它的吸引子决定。如果视动力系统的稳定吸引子为记忆的话,那么初态向稳定吸引子流动的过程就是寻找记忆的过程。初态可以认为是给定有关记忆的部分信息。
换言之,流动的过程就是从部分信息找到全部信息的过程,这就是联想记忆的基本原理。进一步,若视动力系统的稳定吸引子为系统计算能量函数的极小点,系统最终会流向期望的最小点,计算也就在运动过程中悄悄地完成了,运动的时间就是计算时间。因而,可用双向联想记忆(BAM)网络或CP网络实现并行推理。CP网络具有特殊的联想推理映射功能。将输入学习模式和期望输出模式取为同一模式。且将之分为x和Y两部分。网络通过提供的样本对进行充分的学习后,就可用来进行模式间的联想推理。
3.系统开发
系统的总体开发工作采用速成原型法,因为决策支持系统不象管理信息系统那样执行的是例行性任务,特别是为高层决策服务的系统,处理的多半是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系统,系统建立之前,用户不可能明确完整地提出系统的功能要求。开发者一开始也不能完全了解决策环境、决策任务和决策程序。只有建立一个原型系统,通过演示使用户通过自己的亲眼所见,知道系统能够做什么和不能够做什么,才能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从中得到启示,改进自己的决策方式。这样通过原型试用进行用户与开发者的沟通,对于促进系统的使用针对性和用户友好性有很大的作用,也是用户逐步接受和掌握系统的必经步骤。
系统开发分三个步骤完成,第一步是建立硬件和软件环境,包括3s多库结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平台,生成一个能加载数据、模型等资源的专用决策支持系统;第二步是根据数据字典编码加载数据,同时把有关部门模型和方法编人系统,进行调试和试运行;第三步是用户试运行,提出修改意见,从而进一步完善。
篇3
零售业态是店铺经营决策的产物
零售业态,即零售店铺的营业形态,是零售业的经营者在店铺这一零售业经营的具体场所,采用或实行的各种经营战略的总和。经营者以特定目标市场为对象,针对店铺的选址、备货、规模、价格策略、销售方法、附加服务和设施等经营内容进行决策。这些决策的结果形成了零售业态。不同的经营内容,不同的决策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业态,这些业态又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组织形态,如同一企业的多店铺经营、连锁经营,不同企业的自由连锁、商业集聚(如购物中心)等。因此,在理论上,零售业的形态可以无限增多。
在多数情况下,主导业态的界定并不明确,甚至由于经济环境和具体表现形态的不同,对同一业态的界定也有所差异,如百货店和大型综合超市、小型超市和便利店等,因而时常会出现同一业态有不同名称,而同一名称又不是相同业态的情况。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店铺的具体经营决策形成对应的业态和评价分析,而不是根据业态的定义造就零售业态。
零售业态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相适应
一般说来,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新业态的出现是与当时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的。
国外零售业态发展的经验表明,不同的经济水平下,居民的消费水准和消费需求会有明显的差异,而消费行为的变化恰恰引发了店铺营业形态的变化。表1就表明了不同业态和国民经济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消费行为变化的内在推动下,新业态的出现还伴随着流通技术的创新。如百货店的产生,出现了明码标价、分部门经营的流通新方式;超市的兴起,引发了薄利多销、自我服务、统一结算、标准化包装的流通变革;便利店的设立,则带来少量多次配送、温度带管理、共同产品开发等新技术。流通技术的创新,使商品流通的效率提高而成本降低,从而使店铺原有的费用结构发生变化,增强了店铺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一些业态在零售市场快速增长,并逐步成为一定阶段中零售业态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占据领先的市场份额,被称之为主导业态或主力业态。
中国特色也在规律之中
在通常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国家的零售业态发展,是按照经济发展阶段顺次出现的,如日本(图1)。
发达国家现有的零售业态格局,欧美传统市场经济国家用了100多年才形成,日本作为后发展的发达国家,从战后开始也用了差不多60年的时间。而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这些发达国家在漫长岁月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主要零售业态,仅十多年就全部涌入我国尚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因而在推动经济变革的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表现在我国零售店铺的业态特征不明显、传统百货店的大众化、超市业态功能混合等方面。
引起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我国新业态的登场,并非技术革新带来费用结构的竞争优势,而仅仅是追求销售方式的花样翻新,以吸引顾客。很多企业只是模仿新业态的表面形式,并不具有销售技术革新的内在实质。如连锁超市加盟店数量少,发挥不出规模优势,配送中心缺位和集中配货比重低,富余人员过多,使得连锁超市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面的核心技术优势未能体现。在这种情况下,超市“自选”的销售方式并不作为节约劳动、降低成本的技术创新,而更多的意义似乎是给予消费者接近商品的自由。同样,便民连锁店也没有体现共同配送的技术优势,而在于贴近居民、方便快捷。也正因如此,我国才会出现百货店中开设自选商场以及统一企业在短时期内几易业态的独特现象。
另一方面,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着极强的行政干预,过多的政府行为使我国零售业态的兴起更多是基于行政力量而非企业内部的革新动机,导致零售业态的发展追求外在形式多于内在实质,偏离了业态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由于政府给予企业的这种错误信号,使企业忽略了规律的一般性和客观性,盲目追求外在形式的“求异”、“创新”,推动了我国的新型业态的超前导入。
尽管如此,但从零售业态的长远发展来看,形式的模仿是实质变革的必经阶段,在市场需求的引导下这些业态会逐步完善,顺应发展规律。如食品超市、大型综合超市在经历了前几年大张旗鼓地建设之后,才刚刚踏入主力业态行列;便利店引进国内好几年,无论是政府还是大型企业集团推动,都未能成气候;郊外购物中心虽然被商家热炒了一阵,但也还未到发展时机。
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网点规划的特征
市场经济的商业网点规划特点
市场经济简言之,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价值规律将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的经济运行体制。市场经济下的商业网点规划,其主要任务就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对作为市场构成的商业网点设施进行调整、引导和规范,使城市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这种规划与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中的商业规划有着很大的差异。
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网点的主体和客体相对独立,店铺完全自行选址、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顾客自由选择、自由购物,政府无权也无力干涉企业的合法投资。
商业网点规划与城市规划有着本质的不同。城市规划主要以土地等稀缺资源为对象,对城市公共设施和空间结构的发展进行规划。其内容的实施,主要依赖政府的公共投资,如道路交通、广场绿地、环保卫生和水电气热等市政工程建设,是政府垄断控制的。所以,无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或市场经济体制下,规划内容在逻辑上并不冲突,其中商业布局的规划,也主要是对商业用地区域和总体规模的控制。而商业网点规划,实际上是店铺设址布局,其商业设施的建设主要依赖经营主体的自主投资,商业集聚和商贸区的形成也是经营主体自发选择的结果,政府难以控制。
政府职能的转变
许多政府主管部门的同志对规划能否顺利实施存有诸多担心和疑虑,这是正常的。因为用计划经济的思想来做市场经济的规划在逻辑上就不通顺,自然会遇到执行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通过供需关系传递信息,牵制市场主体实现资源配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由直接干预调配转变为合理的宏观调控,在制订和实施政策时遵循的大原则是:市场能做的政府不做,不可越位;市场不做的政府来做,不可缺位;该是哪个职能部门来做的就由哪个部门来做,不可错位。
在市场经济下,政府与市场间存在着三方利益关系:资本的利益、公众的利益和政府的利益。政府的利益体现于社会整体水平的和谐提升、谋求公众利益的最大化。然而资本的本性是逐利,对利润极其敏感,为了利润会采取一切行动,甚至不惜破坏竞争秩序、自然环境和损害消费者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赖市场的自动调节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损失,即市场失灵,因而需要政府的政策法规对市场行为加以规制和引导。
市场经济下政府调控商业的职能
市场经济下政府调控商业的职能主要是:纠正市场失灵,规范市场秩序;挖掘商业文化特色,投资建设商业公共设施;增加信息服务和政策指导,方便市场主体决策;减少对市场机制的干扰,避免过度引导等。
具体到商业网点规划工作上,首先应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的可居住性;保护和沿承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城市特色风貌;恢复振兴传统商业街区老化的城市功能;积极完善商业公共设施;定期商业统计数字、店铺结构及行业竞争态势分析、消费者需求动向分析等市场信息。其次,政府要充分认识市场经济下商业网点规划的特点,减少对店铺选址和业态结构的具体行政干预,而主要着眼于店铺规模结构的控制。在商业网点规划的指导工作中,政府政策引导应该适度,避免过度引导,更不可误导。
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目前呈现出超前的发展倾向,如Shopping Mall的引进,“农改超”的实施以及零售店铺的整合等,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于政府倡导、政策扶植、舆论造势等产生的误导。事实上,过度强调新业态而忽略老业态,会使旧的业态经营资源尚未利用殆尽就被废弃,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中小型商业具有“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可以调整经济周期波动劳动力供求平衡、吸纳失业,安定社会。据统计,我国目前的零售业,很大部分是由小店铺组成的,现在全国零售餐饮业大约有5000多万家,95%以上都是小店铺,其中3人以下店铺占到80%,在世界流通业也存在这样的状况,这表明零售业有其分散性、细小性的一面,并且这些特性随着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发展,不仅不会削弱,还会有所增强。因此在进行商业网点规划和布局时,不能一味重视零售业的集中度和规模化而忽略其分散性、细小性特征,要重视业态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
避免陷入商业网点规划的误区
空间布局均衡并非商业网点布局的理想状态
许多城市的商业网点规划在分析网点布局存在问题时,都强调空间结构的“不均衡”,认为空间布局均衡才是网点分布的理想状态,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市场经济条件下,店铺的设置并非人为摆布,而是交通、区位、人流、购买力等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说来,交通便利、客流密集的地方,店铺集聚程度就高;交通闭塞、客流稀疏的地方,店铺集聚程度就低。此外,消费水平越高的区域,方便品(购买频率高的日用杂货食品类)的店铺密度越低、店铺规模越大,而选购品(购买频率低的高级时装电气奢侈品类)的店铺增加;消费水平低的区域,这一状况正好相反,这一规律叫做“福德效应”。所以,不能要求新开发城区与老的商业中心商业区网点密度相同,也不能要求高收入区域和低收入区域有相同的业态和业种结构。另外,商圈结构不仅是重叠的,还会是几层重叠的,上位大商圈通常包含多个下位小商圈,它们在店铺规模和业态上都会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网点布局空间结构“不均衡”是正常状态,试图避免大型店商圈重叠的均衡布点思路,是计划经济下网点布局的思路,是网点规划的误区。零售店之间的竞争关系,构成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其集聚效应会增大零售吸引力。
避免沿城市交通干道两旁设址
许多城市的商业开发项目中,都有沿城市交通干道两侧设址的倾向,甚至提出“商贸带”的概念,这也是网点规划中的一个误区。
这些规划中,往往认为主干道交通便利,人流量大,可以提供商业发展的客源,却忽略了“人流”与“客流”和“商流”之间的差异,使得许多商贸带出现人流“过而不买”的现象。宽阔的交通干道上的人流、车流通常处于快速行驶状态,停留时间短,不利于购物行为的发生;同时,过于宽阔的交通干道增大了消费者从一端到达另一端购物的距离阻力,破坏了两侧店铺形成商业集聚的完整性,削弱了集客能力;此外,网点的设置还会影响道路正常的交通秩序,因此,在商业网点的选址中,应避免在城市交通干道的两侧设址。
对大型店规制的意义――规模规制而非业态规制
在发达国家,大型店的设立几乎没有不受政策规制的,像法国的《鲁瓦耶法》,日本的《大店选址法》,英国、德国以及美国等也都有相应的法律条例。但是,这些法制政策都不是作为商业竞争调整的规制,而主要是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基于土地利用计划的规制,从保护居民生活环境的目的出发进行的规制。日本用《大店选址法》取代原来的《大店法》正是出于这一目的,是与原来的大店法在性质和目标上完全不同的大店规制政策。
大型店之所以会受到如此规制,是因为零售业是区域性产业,其自身的设址会给区域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店铺规模越小,这种影响越小;反之,巨型店铺即使是单店,也会给所在区域带来很大影响,如该地区客流的变化,商业重心的移动,以及由此带来的交通体系的变化等。所以,从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环境的角度对大型店加以规制是有必要的。
大型店的设立虽然也会带来竞争结构的问题,但试图以商业网点规划避免大型店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也是一个误区。大型店的过度投资重复建设,是由于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所依赖的市场信号扭曲,来自于市场外部的干扰因素太多,信息相对不充分。对大型店过度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的控制,仅从空间布局和规模上控制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企图通过业态的控制避免竞争的思路依然是计划经济下政府一厢情愿的做法,如前文所述,店铺对业态的选择应当是市场行为。因此,要实现市场经济对竞争的控制,应当立足市场秩序的建设而不是对市场行为的干预,规避竞争是竞争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职能,而不是商业网点规划的职能。
参考文献:
1.巫开立主编.现代零售精要.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商学院 MBA 全日制MBA 职业发展 规划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72-03
2010年,我国MBA研究生培养院校已达236所,招生规模空前庞大,对MBA的培养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中国的MBA职业发展规划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虽然不少商学院都为MBA职业发展设立了职业发展规划中心,为MBA学员“补课”,但该机构对国内商学院而言,仍然是一个新事物、新课题,基本上还处在探索和试验阶段。国内MBA职业服务的提供仍然存在服务形式单一、交互度低、缺乏个性、绩效考核不科学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制约了职业发展规划的效果,使职业发展规划中心沦为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指导中心,可以说国内MBA职业发展教育开展情况是:起步晚、发展快、任务重。
1 MBA学员职业发展规划概述
1.1MBA学员职业发展规划的概念
MBA学员职业发展规划是MBA学员结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定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规划的阶段实施具体行动以达成目标的系统过程。它在对一个人职业发展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行动计划。
简单地讲,即是在对MBA学员个人的兴趣、价值观、技能、性格以及经历等方面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基础上,结合当前外部人力资源市场、行业、政策等外部社会整体环境,确定适合自己的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行动。
1.2MBA学员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及可行性
教学和职业发展是MBA教育中相辅相成的两大方面。MBA教育中的职业发展工作给学员提供了大量深入企业、接触社会、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职业发展工作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教学。在当前,MBA教育为学员提供的更多地是一种学习模式,事实上MBA学员的就业压力非常大。绝大多数MBA学员初次求职时,往往首先考虑地是薪酬水平和公司的名气,而工作了几年之后,他们往往更关心企业文化是否适合自己、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工作、如何保持生活和工作的平衡等问题,更关注自己在何种环境下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如何规划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很多MBA学员在就业时会走入误区,他们最初选择了最容易得到的或是薪水最高的工作,但在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并没有获得成功,因为真正的成功者必然是工作与个性、价值观、个人特点等相契合的,而这时再进行职业转换就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MBA职业发展规划的目的就是帮助学员如何避免就业时的集群效应,让他们意识到在MBA就读阶段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从而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一点对于每一位MBA学员都很重要。
同时,就用人单位而言,它们也希望招到的人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知道什么工作可以让他自己发挥得更出色、更具有活力。只有当用人单位与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达到统一时,对二者而言才是最有效率的。
因此,MBA职业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职业发展规划能让人生有目标,目标让人生富有意义。它是针对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和职业目标,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的过程。对职业发展的规划,就是为自己的未来人生绘制理想的蓝图。
第二,职业发展规划能帮助个人认识就业形势,居安思危,唤醒职业发展规划意识,激发成就动机。职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就是要了解职业、了解劳动力市场以及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让自己对所处的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保持积极的心态,为将来的职业前程做好准备。
第三,职业发展规划能帮助个人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通过分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正确设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行动计划,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实现职业发展目标。
第四,职业发展规划能帮助个人培养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增强自我效能感。通过职业发展规划,使自己明确职业发展目标,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使自己更加自信地面对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第五,职业发展规划有助于抓住重点,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制定职业发展规划的一个最大的好处,是有助于人们按轻重缓急安排好日常的工作,紧紧抓住工作的重点,增加求职成功的几率。
职业发展规划不仅可以帮助MBA学员解决当前工作或者事业发展中遇到的困惑,比如目前的定位选择(岗位选择、人际关系处理、读书深造等),更重要的是帮助MBA学员能够明确未来可能的事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规划对所有年龄的人而言都很重要,如果商学院针对MBA学员积极开展职业发展规划辅导,将对他们的今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职业发展规划作为一个长期的贯穿MBA教育始终的重要过程,具有风向标和指针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篇5
法定代表人庄严,该局局长。
委托人刘凌昌,该局监察大队队长。
委托人于逸生,黑龙江省学院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哈尔滨市汇丰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住所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景阳街462号。
法定代表人吴慧敏,该公司董事长。
委托人张文宏,该公司总经理。
委托人湛中乐,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上诉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规划局不服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被上诉人哈尔滨市汇丰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诉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规划局行政处罚一案作出的(1996)黑行初字第1号行政判决,向本院提出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上诉人委托人刘凌昌、于逸生,被上诉人法定代表人吴慧敏和委托人张文宏、湛中乐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经审理查明:被上诉人哈尔滨市汇丰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汇丰公司)所建9层商服楼,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央大街108号(原138号)院,院内原有两栋楼房,总建筑面积为1981.97平方米,其中:临中央大街一栋为地下1层、地上3层,建筑面积1678.21平方米;院内一栋为地下1层、地上2层,建筑面积303.76平方米,该两栋楼房所有权原属哈尔滨市同利实业公司(以下简称同利公司),两楼占地547平方米,土地使用面积1031.60平方米。1993年4月,同利公司向哈尔滨市规划土地管理局(1995年10月分为土地管理局和规划局)申请翻扩建院内2层楼房。同年6月17日,同利公司与汇丰公司达成房屋买卖协议,签定了《房屋产权有偿转让协议书》,以人民币1000万元的价格将中央大街108号两栋楼房卖给了汇丰公司,汇丰公司付清了房款,交纳了房屋买卖有关契税费用,领取了房屋产权证。同年12月7日,哈尔滨市规划土地管理局颁发93(地)字246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同意同利公司翻建道里区中央大街108号楼,用地面积339.20平方米。1994年1月6日,哈尔滨市规划土地管理局以哈规土(94拨)字第2号建设用地许可证批准建设用地211.54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的3层建筑。同年5月9日,哈尔滨市规划土地管理局核发给同利公司94(审)1004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批准建筑面积588平方米。同年6月24日,同利公司与汇丰公司共同向规划土地局申请扩建改造中央大街108号楼。申请增建4层,面积为1200平方米。在没有得到哈尔滨市规划土地管理局答复的情况下,汇丰公司依据同利公司取得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于1994年7月末开始组织施工。至1996年8月12日哈尔滨市规划局(以下简称规划局)作出处罚决定时,汇丰公司将中央大街108号院内原有2层建筑(建筑面积303.76平方米)拆除,建成地下l层、地面9层(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的建筑物,将中央大街108号临街原有3层建筑(建筑面积1678.21平方米)拆除,建成地下1层、地面临中央大街为6层、后退2.2米为7、8层、从8层再后退4.4米为9层(建筑面积6164平方米)的建筑物,两建筑物连为一体。
汇丰公司在施工中,相邻的哈尔滨市音乐厅因墙壁裂缝与汇丰公司发生纠纷。哈尔滨市建委领导主持了解决纠纷的现场办公会,并于1994年8月11日以哈建纪字〔1994〕20号文件发出解决纠纷的会议纪要。规划局于同年9月14日派员到施工现场检查并作“建设工程现场记实”。现场记实载明:“被检查单位是汇丰公司,建楼地址是中央大街108号,建设形象进度7层半”。同时还载明:“由于音乐厅上访,该工程暂时停工”。同年11月28日,规划局作出哈规土罚字(1994)第002号行政处罚决定,认定:汇丰公司经规划土地管理部门批准翻建588平方米工程,未经再批准,擅自超面积2388平方米,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四十条的规定,决定处罚:(1)限期补办手续;(2)处理好四邻矛盾,出现问题自负;(3)超建面积罚款处理;(4)罚款额83580元。其后汇丰公司交罚款33580元。1995年4月7日,规划局下达了哈规土(1995)第36号文件,以1994年11月28日哈规土罚字(1994)第002号行政处罚决定存在被处罚单位与建设单位不符为由,决定予以撤销并返还对汇丰公司的罚款。1995年7月20日规划局又下达哈城规罚决字(1995)第018号行政处罚决定书,决定处罚同利公司,该处罚内容是:被处罚人同利公司严重影响中央大街景观,擅自将2层建筑扩建为7层半,超面积2338平方米(为2388平方米),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十二条、《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决定:(1)将超层部分拆除2层半,保留3层;(2)保留部分给予罚款处理并要重新办理审批手续,补交各种税费。此决定因同利公司申明不是建设单位,不接受处罚,未实际执行。1996年3月5日,规划局下达(96)哈城规监字第1-1号《停工通知书》,汇丰公司不服该停工决定,于1996年3月18日向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申请复议,要求撤销停工通知和办理批准手续。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复议后,以哈政复决字(1996)2号复议决定维持规划局(96)哈城规监字第1-1号停工通知。1996年8月12日,规划局对汇丰公司作出哈规罚决字(1996)第1号行政处罚决定。认定:一、汇丰公司未经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于1995年8月,将中央大街108号(原为138号)临街原有3层建筑(建筑面积1678.21平方米)拆除,建成地下1层、地面临中央大街为6层、后退2.2米为8层、从8层再后退4.4米为9层(建筑面积6164平方米)的建筑物,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二十九条、第三十二条和《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四十条和《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作如下处理:1、拆除地面工程队5、6、7、8、9层、拆除部分合计建筑面积为2964平方米。2、地下l层、地面1、2、3、4层部分予以罚款保留,处罚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罚款192000元。二、汇丰公司在1994年6月将中央大街108号(原为138号)院内原有2层建筑(建筑面积303.76平方米)拆除,建成地下1层、地面9层(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二十九条、第三十二条和《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四十条和《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作如下处理:1、拆除地面工程队8、9层,拆除部分建筑面积为760平方米。2、对地下1层,地面1、2、3、4、5、6、7层予以罚款保留,处罚建筑面积3040平方米,罚款182400元。处罚决定履行后,汇丰公司可补办有关手续,补交有关费用。
汇丰公司不服上述处罚决定,向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原审法院经审理认为,汇丰公司在哈尔滨市中央大街108号所建商服楼房,开工依据是原同利公司得到批准的对中央大街108号院内楼房的改建588平方米的建设规划许可。对中央大街108号临街楼房的翻建没有批准手续,未取得建设规划许可。汇丰公司现已建成的面积为9964平方米的9层楼房,部分是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建筑,部分是未取得规划许可的建筑,应认定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建设行为,应予处罚。规划局对原告汇丰公司申请建设过程中违反了《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第三十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应当在接到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决定批准或不批准。情况复杂的,经上一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延长十五日,但不得对建设单位和个人刁难、勒卡”的规定,应承担责任。规划局在汇丰公司建楼与哈尔滨市音乐厅发生纠纷时就派员到现场并作“建设工程现场记实”。规划局下达了哈规土罚字(1994)第002号行政处罚决定后,又以主体不符及内部管理等问题为由,下达了哈城规罚字(1995)第018号行政处罚决定,且该决定认定“严重影响了中央大街景观”法律依据不足,处罚混乱、不严肃。经规划局批准在同处中央大街位置上的多处建筑均属高层,其高度与汇丰公司所建楼房高度超过12米性质相同。另有经批准而超高建筑给予罚款保留处理,还有未经批准而超高的建筑至今未作处理,规划局对在中央大街上的违法建筑存在同责不同罚的现象。规划局确定了中央大街保护建筑“外文书店”为影响中央大街景观的参照标准,就应以汇丰公司建筑物遮挡该书店多少,就决定拆除多少是正确的。经勘验规划局所作的处罚拆除面积超过遮挡面积,故对汇丰公司的违建行为处罚显失公正。规划局举证对汇丰公司处罚依据是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此规划对中央大街的要求仅限于管理和保护,没有对中央大街建筑物规模、体量和高度作规定。规划局又举证1996年10月规划文本,其中第十一章第三节第七十七条、第七十九条第二款、第三款有对中央大街建筑物的体量、高度的规定,但此规划制定、报审时,汇丰公司楼已建成。且该规划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二十一条第三款规定“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城市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及国务院指定的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该规划第一百二十条本身就明确规定“本规定自国务院批准之日起实施”。现查明规划局提交的规划文本至今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具有法律效力。且是在汇丰公司建楼之后制定,不能作为对汇丰公司处罚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要求进行检查”。《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第十条第二款也做了同样规定,规划局在1994年11月28日送达哈规土罚字(1994)第002号行政处罚决定时,汇丰公司建楼已达7层半。1996年3月5日下达停工通知书时,该建筑主体工程已完工并开始装修。规划局没有依法履行职责,造成既成事实,给处理增加了难度。鉴于汇丰公司建楼系违法建筑,规划局处罚显失公正,对规划局具体行政行为应予变更,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十二条、第四十条,《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四)项规定,判决:一、撤销哈尔滨市规划局哈规罚决字(1996)第1号行政处罚决定中第一部分第1项和第2项的罚款部分;撤销第二部分第1项和第2项的罚款部分(即拆除中央大街临街建筑部分的5、6、7、8、9层,拆除面积2964平方米,罚款192000元;拆除中央大街院内建筑部分8、9层,拆除面积760平方米,罚款182400元);二、维持哈尔滨市规划局哈规罚决字(1996)第1号行政处罚决定第一部分第2项的保留部分;维持第二部分第2项的保留部分(即中央大街108号临街建筑地下1层,地上1、2、3、4层部分予以罚款保留;中央大街108号院内建筑地下1层,地面1、2、3、4、5、6、7层予以罚款保留);三、变更哈尔滨市规划局哈规罚决字(1996)第1号行政处罚决定对该楼的拆除部分,变更为:该楼第七层由中央大街方向向后平行拆至第3/2支撑柱;第八层从中央大街方向向后平行拆至第3支撑柱;第九层从中央大街方向向后拆至第4支撑柱;第七、八、九层电梯间予以保留,电梯间门前保留一个柱距面积通行道(上列所提柱距依哈尔滨市纺织建筑设计院1999年3月18日现场实测汇丰楼七至九层平面图纸和规划局、汇丰公司现场认同立面图为准),对该违章建筑罚款398480元。上述罚款于本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一个月内履行,上述罚款履行后汇丰公司、规划局于一个月内补办有关手续。
上诉人规划局不服一审判决,向本院提出上诉。
上诉人称:被上诉人汇丰公司违法建设工程,从来没有办理过规划审批手续,该违法工程破坏了中央大街的景观,严重影响城市规划,违反了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上诉人依据法律,作出了哈规罚决字(1996)第1号行政处罚决定,该处罚决定合法、公正。原审法院认定上诉人对被上诉人申报的工程建设申请在法定期内未作答复,应当承担责任,与事实不符;原审判决还认定上诉人下达停工通知时,被上诉人违法建设工程已主体完工并开始装修,由于上诉人没有依法履行职责,造成既成事实,增加了处理难度,这一认定是不客观的。上诉人哈规罚决字(1996)第1号行政处罚决定是根据被上诉人违法建设工程的性质、情节及其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法作出的,该处罚决定合法公正,不存在处罚显失公正的问题。原审判决以行政处罚显失公正为由,判决对上诉人哈规罚决字(1996)第1号行政处罚决定予以变更,未能达到保护中央大街景观的目的。请求二审法院依法撤销原审判决,对本案作出公正判决。
被上诉人称:哈尔滨市规划局哈规罚决字(1996)第1号行政处罚决定内容存在明显的滥用职权和显失公正问题。原审判决议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请求二审法院驳回上诉人的上诉,维持一审判决。
以上事实有上诉人上诉状、被上诉人答辩状、同利公司与汇丰公司房屋产权有偿转让协议书、国有土地使用证、93(地)字246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哈规土(94拨)字第2号建设用地许可证、94(审)1004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房屋所有权证;哈尔滨市建委哈建纪发〔1994〕20号会议纪要、建设工程现场记实、规划局哈规土罚字〔1994〕第002号行政处罚决定、哈规土〔1995〕第36号文件、哈城规罚字〔1995〕第018行政处罚决定、1995年7月20日汇款复印件、(96)哈城规监字第1-1号《停工通知书》、哈规罚决字(1996)第1号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复议答辩书、相关建筑物照片、惠鸿广场地理位置形象平面图、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哈政复决字〔1996〕2号复议决定书、1994年11月22日询问笔录、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协议等证据证明,足以认定。
本院认为,被上诉人汇丰公司未全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即在哈尔滨市中央大街108号地段建成面积为9964平方米的9层商服用房,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二十九条、第三十二条和《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应予处罚。被上诉人提出其没有办理有关规划手续与上诉人未依法在法定期限内对被上诉人提出的规划申请作出答复有关,但上诉人是否存在不履行法定职责的问题,不是本案审查的内容,且上诉人是否存在不履行法定职责的事实,不影响被上诉人违法建设的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十七条、第四十条的规定,上诉人有权对汇丰公司违法建设行为进行查处。上诉人作出的哈规罚决字(1996)第1号行政处罚决定中,虽然没有明确认定被上诉人违法建设行为属于对城市规划有一定影响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情形,但从其作出部分拆除部分罚款保留的处罚内容看,上诉人已在事实上认定汇丰公司违法建设行为,属于城市规划法第四十条规定的对城市规划有一定影响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情形。诉讼中上诉人称汇丰公司所建商服楼严重影响城市规划,与其处罚决定自相矛盾,且未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对中央大街规划的要求是:“在建设中,要从整体环境出发,使新旧建筑互相协调,保证完美的风貌”,该规划中没有关于中央大街建筑物规模、体量和高度的规定。规划局提供的1996年10月修编后的哈尔滨市总体规划,有对中央大街建筑物的体量、高度的具体规定,但该规划尚未经国务院批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二十一条第三款的规定,不具有法律效力。诉讼中,上诉人提出汇丰公司建筑物遮大街保护建筑新华书店(原外文书店)顶部,影响了中央大街的整体景观,按国务院批准的“哈尔滨市总体规划”中关于中央大街规划的原则规定和中央大街建筑风貌的实际情况,本案可以是否遮挡新华书店顶部为影响中央大街景观的参照标准。规划局所作的处罚决定应针对影响的程度,责令汇丰公司采取相应的改正措施,既要保证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又要兼顾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应以达到行政执法目的和目标为限,尽可能使相对人的权益遭受最小的侵害。而上诉人所作的处罚决定中,拆除的面积明显大于遮挡的面积,不必要地增加了被上诉人的损失,给被上诉人造成了过度的不利影响。原审判决认定该处罚决定显失公正是正确的。原审判决将上诉人所作的处罚决定予以变更,虽然减少了拆除的面积和变更了罚款数额,但同样达到了不遮挡新华书店顶部和制裁汇丰公司违法建设行为的目的,使汇丰公司所建商服楼符合哈尔滨市总体规划中对中央大街的规划要求,达到了执法的目的,原审所作变更处罚并无不当。原审判决认定事实基本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上诉人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四)项、第六十一条第(一)项的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篇6
关键词:地铁;地铁商业;开发规划
中图分类号:U23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地铁是一种大型的、安全的、高效的、准时的城市轨道交通工具。在现代城市人口密集的背景下,地铁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常常成为主要的客运模式,客流量非常大。为了利用可以提供商业机会的巨大的客流来增加收入,同时也为乘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城市地铁当局在开发和操作中,应重视开发、利用地铁沿着地面和地下空间资源,大力发展商业地产。
一、地铁商业概述
地铁商业,就是指对地铁商业街、地铁站厅商铺、地铁商贸资源以及地铁上盖商用物业等各方面,同时也是乘客到地铁车站的合理步行时间所达到的距离范围内进行开发规划和经营管理。地铁商业分两个部分,即地面和地下。地铁站商业和沿线通道商业发展属于地下商业空间的发展,相对于地上商业空间的开发,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约束,受限于空间,环境因素。地铁沿线上盖物业属于地面商业空间发展。因此,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这种客流群体资源地铁站内商业具有市场独占的优势。
二、关于地铁商业的形式
由于地铁建筑需要,地铁商业有点式商业、条式商业、立体化商业三种主要的方式。
(1)点式商业多为在地铁的公共空间部分,如走廊、候车点,出入口设置商业零售地点,进行零售应急商品;这些点式的商业点多为地铁运营商经营或租赁位置管理,提供一些基本的必要商业服务。
(2)条式商业多为一些街道式联接在一起的商铺或店面构成的地铁通道商业,可能会设置在地下的通道上,也可能被设置在地面上,其经营的主要是快速消费品;这类商业主要目标消费者是乘坐地铁的客人。
(3)位于地铁附近或相联的购物中心、超市等属于立体化商业,其特点为经营空间包括多个楼层,规模较大。而且多数楼层与地铁的通道是可以直接相联接的,可以使出入地铁站的客流直接通过专用的通道进入卖场。同时由于规模的原因,这类商业尽管为零售业态,但是有很多的产品,范围相当广泛,消费者人群也包括地面的行人。
三、地铁商业开发规划的基本原则
1、地铁商业开发规划应该以实现区域商业发展的整合为原则
地铁商业区域的发展规划,应考虑到地铁线路,以及区域的地铁站位置,尤其是要注意以商业附近发展的情况为基础。商业网点的数量,规模,档次水平要适应经济发展,与地铁站所在区域的消费群体分布和购买力水平也要相适应,避免因贪大求多而造成聚集和重复建设现象。应充分考虑当地和市场环境和周边地区的消费水平以及现有的商业网络条件,交通设施等,不但应着眼于长远,而且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合理确定网点数量,规模,档次和业态结构规划。
2、既要与地铁规划紧密结合, 更要与整个城市区域的规划相统一
地铁商业活动是地铁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城市或整个区域的重要功能。地铁商业发展规划应纳入发展规划和整体的城市规划当中。地铁商业发展规划应基于公共设施建设分区之上,提出网点数量、业态结构、网点规模、业主的条件等。规划制定要根据城市和区域的整体发展,统筹考虑;要以传统的商业街,邻近地铁站,城市中心,名胜古迹,风景名胜区和郊区的新商业中心区作为规划的重点,结合社区划分进行地铁站点的布局。
3、地铁商业开发规划要与商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商业空间结构是指商业活动中销售和消费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关系在商业业态及其等级、规模、组织等方面的空间体现。而商业结构调整就包括商业空间结构和商业业态结构等的调整。在地铁商业发展规划中,应注重结合“大中型与小型、新建与改造、集中与分散、综合经营与专业经营”,根据地铁商业区的特点,确定商业业态不同类型的网点其规模和数量。
4、地铁商业开发规划要与地铁公司的盈利及投资者的利益相结合
地铁商业发展规划应充分的考虑地铁站点区域或一定商圈范围内的同业竞争状况。对于商业竞争不够充分的地铁站点所处的地区应适当增加网点,引入竞争机制;对于商业竞争比较充分的地区,应认真对待新增的大型商业网点;对于同业竞争十分激烈,管理难以维持的地区,应当严格限制大型商业网点的新增,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限制土地使用性质,切实维护地铁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避免两败俱伤的现象。
5、地铁商业开发规划应与保护环境和提高城市人民生活质量相结合
由于地下空间空气流通是相对缓慢的,因此对于需用明火烹制是熟食品、有异味的食物、无盖的散装饮料、易燃易爆物品等都不能在地铁地下空间经营。同时商家也不能用拍手、传单、喇叭、广播等形式来吸引客户, 以避免造成人流不通畅以及噪声的污染。总之, 地铁商业的发展规划和建设必须符合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要求, 以为居民提供便利和服务为原则, 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四、关于地铁商业开发规划的措施
1、适度开发利用地铁站点地下商业资源
地铁资源是基于地铁之上可以重复使用的,能给社会带来财富的资源的总称,是在地铁建设和地铁交通的形成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与地铁交通紧密相连且由于地铁交通带来价值增值的各种特定资源。地铁站地下商业资源主要包括通道空间和地铁车站大厅,这些资源是有限的,自然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使得有些产品不能进行经营买卖。地铁车站大厅主要经营报纸、蛋糕店、印刷、西药、衣服等,但其中以连锁店居多,并且商品的档次相对较高。
2、开发规划地铁商业要注重专业化、特色化
在商业开发方面,要重视结合开发商的选择和,同时与地铁相通的地下商业街也要得到开发,要充分。选择合适的类型和行业状态组合才能为地铁的商业发展带来持久的利益。
3、地铁商业空间规划
(1)安全性设计。在规划地下商业空间的时候,除了考虑到逃生路线的设计,安全设施,通风设备的设置等还应注意到商业空间中餐饮空间的独特性。因为这类空间必须涉及到明火,所以极易引起火灾。所以应该控制饭馆在地下商业空间中的数量,并且采取将商店和饭馆分离到不同地段的安全措施,把餐饮空间集中到一个特定的区域中去便于监督和管理。
(2)舒适性设计。
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最主要的特征是它的封闭性,这样可以不受天气条件的约束进行商业活动,但是由于缺少自然光的缘故,导致其空气质量不是很好。所以,在规划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些会给我们带来不利影响的因素。
首先,地下空间容易产生较强的封闭感和压抑感,同时空气质量也不是很好,所以我们通过合理的拓高顶棚,可以使这种不舒适的感觉减少;其次,我们可以在地铁的出入口或者宽阔路段的下面做适当面积的透光式顶棚,把自然光引入到地下,既节约了能源又增加了视觉效果,在火灾时还能起到疏散烟雾的作用;最后,人到了地下往往会感觉方向感变弱,所以要运用清晰的标志为顾客指明方向。
(3)针对性设计。
要通过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如地铁站周边环境、所在的位置以及人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习惯等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规划。
结语
综上所述,地铁不仅可以提高城市交通效率,还为地铁沿线区域带来无限商机,深刻的影响着城市商业格局。由于地铁商业的开发有着其特殊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对地铁商业开发前期的规划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在科学合理地进行地铁商业空间规划的基础上,对其周边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进行考虑。此外,还要兼顾交通、文化等相关因素, 考虑业态、业种的层次搭配。这样才能够争取地铁商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志龙,王玉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篇7
近年来,国家的针对江苏地区的规划主要涉及长三角地区、沿海地区、沿江城市群和连云港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2009年,国务院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10年,国务院批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2011年,国务院批复《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江苏省政府在积极落实国家区域规划的基础上,2011年通过《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2012年批复筹建1个产业开发区(如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2个经济开发区(大丰港、连云港徐圩经济开发区)和14个旅游度假区(徐州吕梁山、姜堰溱湖、沛县微山湖千岛湿地、阜宁金沙湖、如东小洋口、句容茅山湖、仪征枣林湾、宿迁骆马湖、连云港温泉、南京汤山温泉、镇江世业洲、盱眙天泉湖、武进太湖湾、无锡阳山);并批复同意5个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苏通科技产业园、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园、扬州广陵经济开发区、徐州泉山经济开发区、南通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
二、金融机遇
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国银行业的增速正在放缓,只有抢抓市场机遇,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才能在这种增速减缓的大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上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银行业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
(一)基建领域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沿海地区具有建成为区域性和国际海港的优势,江苏的多项发展规划中都明确对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重点交通工程建设做出安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重点加强沿海港口群、水利、交通和能源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江苏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两个规划全部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和《常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根据《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到2030年,全省建成20条区域过江通道、21条城市内部过江通道、“两横两纵”4条高速铁路、“三横三纵”6条城际铁路以及增加11条高速公路。目前,江苏省拥有各类国家级及省级开发区139个,作为创新实施的主要阵地,以各类经济开发区、高新产业基地及物流园区为主体的新型经济集聚点将不断涌现,同时这也对交通运输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服务保障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项目,尤其是重点交通工程规划项目中蕴含着巨量的金融需求,为银行业带来了潜在的发展机遇。
(二)产业领域
近年来,江苏省在国家区域规划的基础上实施了重点产业调整规划,商业银行应在深入研究区域规划带来的市场机遇的基础上,统筹制定发展策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江苏亦把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摆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近年来,江苏实现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服务业。《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生产业发展;2012年,省政府印发《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2012—2015)》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作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主要任务之一的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相互联系,会形成大量的服务需求。其中,江苏旅游业快速发展,2006—2011年,连续六年蝉联全国榜首。江苏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把旅游业培育成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重点旅游项目的资金投入十分巨大。以常州为例,该市在“十一五”期间的旅游业投资约200亿元,2012年,江苏省政府批复设立14个旅游度假区,由发展旅游业带来的资金需求将非常旺盛。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在全国具备一定优势。《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积极发展以风电和核电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2011年,江苏设立专项引导资金,重点推动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全省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6万亿元。2012年5月,省政府编制《江苏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确定了各个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推进措施。8月,国务院批复《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并明确要综合运用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风险补偿等手段,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物联网企业发展的力度。10月,国务院批复《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根据区划,到2020年,全省建设用围填海规模控制在26450公顷以内,海水养殖功能区面积不少于30万公顷,意味着海洋资源开发的竞争加剧,有助于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的发展。
三是现代农业。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做强特色优势农业,提高现代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2012年初,国务院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指导全国“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江苏在“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预计到2015年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将达到1100万亩,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将达到1.6∶1。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在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农产品加工流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农业现代装备制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等众多领域形成了多样而庞大的农村金融需求,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民生领域
江苏省非常重视保障与改善民生,在该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2012年1—8月,省级财政支出86.4%投向民生领域。截至2012年12月,江苏省累计投入村庄环境整治资金超过176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拨付奖补资金12.4亿元、整合相关涉农资金30.4亿元,市县实际筹措超过134亿元。尽管如此,江苏省经济发展和民生工程建设还不协调,民生建设的步伐慢于经济发展步伐,江苏省政府仍在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三农方面的金融资源供给、保障性住房的按需供给和缩小贫富差距等民生问题而努力。除了上述领域的资金需求,江苏城乡一体化的大力推动亦在邮电通讯、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生态保护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更多的金融新需求。
三、发展策略
面对国家区域规划带来的种种潜在发展机遇,商业银行应该着眼长远,利用自身优势加快业务转型,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以不断提升经营服务水平、确保银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一)紧跟政策导向,明确发展重点
江苏地区市场化程度高,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和政府依法行政意识强,同业竞争异常激烈。只有提高市场反应能力,统筹规划推进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加强整体推进,才能确保商业银行公司业务有质量的发展。商业银行应建立快速反应通道,全面收集市场信息、密切关注同业动态,深入调研国家政策规划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对产业、项目的支撑力度,探究政策规划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在统筹规划推进方案的基础上明确工作重点,实施整体推进。
(二)抢抓战略机遇,明确投放重点
商业银行应继续将金融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为信贷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在对本地市场规划与政策导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预判重点行业发展前景,确保公司业务有力度的投放;将信贷资源向由加大投资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由江苏城乡一体化大力推动带来的民生领域倾斜。
(三)定制差别服务,确保效益增长
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十分迫切,仅依靠传统业务,无论是市场表现、市场竞争,还是经营效益都缺乏竞争力。据国外银行统计,其产品成功率约为50%。只有通过细分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强产品维护与创新,为客户定制差别化的金融服务,才能提升产品的市场契合度,确保公司业务有效益的增长。同时,建立产品后评价机制,在新产品推向市场后定期对产品的接受度、收益率、可替代性等指标进行跟踪和评价,对产品进行调整、推广、拓展和创新。
(四)注重科学发展,确保稳健经营
篇8
关键词 产业支撑 区划调整整合 挖潜 提升 战略新兴 弹性空间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产业支撑,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主导产业不断演变、升级的过程。所以,产业发展战略是一个地区或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而产业的发展方向事实上也就是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发展战略方向。因此,制定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产业规划对于推进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产业发展规划是比较全面的园区长远发展计划,是对园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土地开发等全局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研究分析,是未来一个时期指导产业园区健康发展的行动纲领。
规划背景
2012年威海市第13次市委常委会对全市经济区划调整做出了全面、科学的安排。新的经济区划调整,为各区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及新的发展方向。环翠区政府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提出了打造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发展目标。
(一)现代服务业
主要包括三大版块:
1、以里口山风景名胜区为核心的风景旅游业。
2、依托中心城区,发展商业金融、商务办公等服务业。
3、发展以温泉疗养为特色的休闲度假业。
(二)现代制造业
整合张村、羊亭各类资源,建设科技产业园,形成城市西部的重要功能区。
因此,为进一步明晰科技产业园的发展方向、用地布局、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区政府亟需编制威海环翠科技产业园发展规划。
研究范围
涵盖张村、羊亭两镇主要区域,总用地约55平方公里。
现状分析
(一)张村片区
临近中心城区,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居住生活等要素已具备城市特征。现已形成一个商业中心、三个工业组团及多个居住组团。
张村工业基础雄厚,三大工业组团现已成型。分别为:
1、银海工业组团——以电子、纺织、机械为主
2、机械电子工业组团——以电子、纺织、机械、医疗器械为主
3、魏桥纺织工业组团——以纺织、机械为主
(二)羊亭片区
主要由正在发育的两个居住组团及三个工业组团构成。
三个工业组团包括项目一区、项目二区以及南部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该产业基地作为羊亭新兴产业发展的启动区,现已初显规模。
羊亭正处于成长期,作为新的产业重心,发展空间巨大,可为西城科技产业园土地供应提供支撑
产业发展方向
为实现产业差异化发展,促进区域资源互补、联动、分工与合作,威海城市西部将打造“高、新、优”三类特点的产业发展集聚区。其中,环翠科技产业园中张村镇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羊亭镇以战略新兴产业为主导。
(一)总体布局
构建 “两园、两区、多核”的用地功能布局框架。其中:
两园:分别位于张村与羊亭片区,打造传统优势及新兴战略两大产业园。
两区:依托产业园形成两大综合配套区,职能主要包括居住生活、公共服务、商业等方面。
多核:保护并利用自然山体,形成多处生态绿核。
(二)产业用地规划
1、张村片区
以“挖潜”、“提升”为主,进一步清理盘活现有三大工业组团的闲置资产,实现土地“二次开发”。
2、羊亭片区
首先,立足现有三个工业组团,对用地进行适度扩展。其次,为未来片区发展支柱产业预留弹性空间。最后,实现产业布局由“点”到“面”的转型。
(三)对外交通衔接
通过内环快速路、烟威高速、初张路等快速路以及沈阳路、环翠路、成大路等主干道与城市其他功能区衔接。
(四)道路系统
道路布局呈“方格网状”。对羊亭河南路网进行“弹 性加密”,便于不同规模企业入驻。东西向主次干道在沈阳路接口处与双岛湾片区形成对接。
(五)市政基础设施
园区市政基础设施是保证产业区生存和发展的支持体系,主要包括给水、排水、供电、通讯、燃气、供热、防灾、环境卫生等,各项市政工程系统构成了市政基础设施体系,为园区生产生活等各项经济社会活动提供基本服务保障。
结语
篇9
一、城区商业特色街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城区贸易发展迅猛,商业、供销系统的十大商场在商贸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进入新世纪,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国有资本逐步退出,国有商场纷纷转制,个体私营企业已成为姜堰城区贸易发展的主力,且发展势头良好。城区贸易的格局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除西大街仍然是城区贸易的黄金地段外,在其他主次干道上产生了一些新兴的商贸区,形成了经营特色,产生了一定的市场效应。在特色街的形成中政府、经营者、消费者发挥了相应的作用,推动了特色街的形成和发展。
1、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推动了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狠抓第一要务,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召开了服务业工作会议和餐饮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订了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暂行办法,加大流通企业改制力度,重视三产统计工作。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城区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2、部门配合,合理引导,促进了商业特色街的形成。市三产办公室协调指导全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市贸易局跳出原先的管理模式,由管理国有集体商业贸易企业转变为服务全市社会商业,积极探索引导全市商业服务企业发展的新路。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为商业特色街的形成提供了载体。建设部门对迎宾东路地段的开发面向社会自然人拍卖,开经营城市之先河,促成了迎宾东路餐饮一条街的形成。各种优惠政策的实施和城市管理力度的加大以及经营城市的理念,都对城区商业特色街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业主要求,利益驱动,形成了商业特色街的雏形。同类商品或关联商品经营户的适当集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合理配置。在调查中,广大经营户非常赞成集中经营,希望政府有所作为。利益的驱动也使经营户向特色街集聚,商业特色街初具雏形。
装饰材料一条街——通扬中路。专业从事装璜、装饰材料、装璜五金等门类的企业88家,占入驻企业的47%。这些企业规模较大的有2——3家,相对比较集中,是居民购买装璜、装饰材料的首选,年销售额在一亿元以上。
通讯器材一条街——振兴中路。经营通讯器材的商家多数集中在振兴中路的西侧,共有经营户21家,占入街企业的33%。各家销售的手机品牌、机型、价格均大同小异,他们之间除了销售价格的竞争外,服务质量特别是售后服务也是他们竞争的主要内容,年销售额在4000万元左右。移动、联通姜堰分公司迁出后,通讯器材一条街的规模和人气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有的商家正缩小规模,不少经营业主有随迁经营的意向。
五金电器一条街——人民中路。从事农用配件、工业小五金以及工业电器的企业88家,占入驻企业的47%,苏常电器和黎明电器的进入,增加了该街的经营规模,现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物资市场,并逐步形成了专业街,年销售额在一亿元左右。目前,由于二运公司的南迁和人民中路的拓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条街工业电器、物资经营户的销售。
摩托车一条街——人民南路。从新西桥至汽车站,摩托车经营户有7家,占入街企业的10%。这些企业大多是私营,除少量品牌有雷同外,各家都有自己的品牌,品牌竞争是主要特色,年销售额在4000万元左右。
美食一条街——迎宾东路。在街道的东段,集聚着12家私营餐饮企业,占入街企业的35%。这些企业都有一定的规模,且装璜讲究,风格各异,一家紧挨一家,特色十分明显。从服务内容上看,有中餐、西餐、排档,还有特色餐饮,如肥牛城等。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左右。
服装一条街——迎宾西路。迎宾西路的店面房大多数被个体工商户购买,经过几年的发展,这条街的服装经营已成为主要特色。目前经营服装的个体户有57家,占入街企业数的63%。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左右。
二、城区商业特色街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城区商业特色街初具雏形,且发展势头良好,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商业特色街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矛盾,亟待研究解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商业特色街缺少规划。一是城市规划不到位。城市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城区商业特色街的建设,与商业特色街的发展不相适应,无论是特色街的布局,还是特色街的功能配套都存在着诸多问题,致使城区商业特色街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二是经营的店面房偏小。房地产开发商在设计和建设店面房时,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往往设计门面小,进深大,又不是框架结构的店面房,导致城区店面房偏小,且又无法扩大。政府缺乏有效的调控,没有把开发商与特色街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致使特色街经营规模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扩展。三是城区商贸发展缺乏专业规划。迄今为止,城区商贸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更没有商业特色街发展规划,除了现有的几条自由发展起来的商业特色街初具雏形外,大多数商业企业零星分散,形不成市场效应,形不成商业特色。这种商贸发展状况,既不利于城区商贸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群众购物,更不利于提升城区商贸业的品位,与城市的新形象不相协调。
2、城区商贸缺乏规模和特色。一是城区商业特色街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增加值约占城区商贸增加值总额的三分之一。商业特色街缺少大企业、大商场,大酒店的支撑,带动发展作用不强。二是商业特色街特色不特,同类企业聚集度不高,6条商业特色街入街总数超50%的街道只有服装一条街。品牌效应不强,低档次的商品多,高档次的品牌商品少。有的特色街由于受到城市管理规定的限制,制约了经营和业务的拓展。如通扬中路装璜装饰材料、人民中路的五金电器、迎宾东路的美食经营等。三是同品种经营,竞争不够规范。众多经营门店由于经营范围、品种档次、商品结构、经营方式雷同,缺乏特色,一方面形不成以质取胜的格局,经营的商品档次太低,难以满足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导致购买力向外分流,另一方面为了拉顾客,抢生意,相互之间竞相杀价,或以次充好,蒙骗顾客。结果是牺牲服务和档次换取生存空间。四是缺少一、二产业的强有力的支撑。我市的一、二产业发展还不快,工业、农业的产品没有对商贸易流通形成有效的支撑,一、二产业职工的收入没有明显的提高,预期收入不确定,制约着消费需求,也制约着贸易的发展。
3、软硬环境建设制约了特色街的发展。一是区域规划建设要求不明确,影响了特色街规划建设。如迎宾东路按统一格式砌好后,多数房主设计开设饭店,也就形成了现在的美食街,但由于规划没有事先按其功能设计操作间,业主们以搭建棚披应付,既不符合卫生要求,又受到城市管理的制约,原街道化粪池是以住宅楼标准设计,远不能适应开设饭店的排放要求,经常出现堵塞外溢现象。让业主们非常头疼。二是城市管理的一些规定没有考虑到商家的经营和发展需要。如通扬中路经营装璜装饰材料的业主反映,该街原是328国道,交通十分便利,姜堰的装璜装饰材料一直辐射到海安、东台、兴化戴南等地,后来由于城区禁止车辆进入,停车曝光、罚款,他们的货进不来,出不去,辐射无从谈起,只能做本地生意。三是执法部门执法检查频繁过度,商家疲于应付。业主普遍反映,机关各部门执法检查的比较多,而上门宣传政策、法规的少,他们迫切希望政府部门及时宣传政策法规,纠正不规范的经营行为,以减少对商家极不情愿的处罚。四是政府承诺的诚信度不高,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一些市外投资企业反映,招商引资项目谈的时候地方各级官员给予了高度重视,显示出非常的热心,答应了很多优惠条件,但是投资到位后,原有的热情不见了,政府或部门承诺的优惠政策难以到位,如减免税收、规费,他们期望能够承诺兑现。五是少数部门、少数机关干部为群众服务、为商家发展服务的意识还不强,门难进,脸难看的现象并未根除,能办的,可以快办的,就是拖着不办的现象时有发生。六是商业特色街各项功能设施不够配套。停车场、昼夜自动银行、电信以及特色街的基本配套设施仍不能与商业特色街的发展相适应。
4、经营者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一是经营者的文化素质不高。从私营、个体户的文化水平来看,初中、小学文化的占大多数,高中文化的约占10%——20%,大专以上学历的不足10%,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思想比较严重。二是重经营、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业主的主要精力都花在经营环节上,对如何加强管理,做好售后服务很少考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三是诚信意识不强。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掺杂掺假、短斤少两等现象还在一些行业中存在,“三包”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影响了企业和行业的市场信誉度。四是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有:一方面对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不注重学习,在经营中侵权行为时常发生,不能够较好地维护好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一些业主虽然懂得经营,但不懂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乱罚款、乱收费的行为,不能据理力争,不敢正面抵制,使自己的正当利益被任意侵害。这样,不仅助长了乱执法、乱收费的行为,而且也妨碍了企业的发展。
三、关于创建城区商业特色街的几点建议
城区商业特色街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市场对资源配置的结果。创建商业特色街,政府要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有所作为。为此,我们建议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要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力度,切实形成创建商业特色街的共识。
创建商业特色街,是我市发展商贸、搞活流通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我市经济和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亮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共识:
一是创建商业特色街是提升城市形象和商贸业品位的需要,提升城市的形象,离不开商贸业品位的提高,创建商业特色街,就是提升商贸业品位,就是提升城市新形象,打造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城市环境。二是创造商业特色街是策应沿江开发、快速发展姜堰经济的需要。通过创建商业特色街,可以密集人气、财气,激活流通,繁荣市场,带动城市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实现“五年总量翻番,八年全面小康”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是姜堰作为特殊政治意义的城市,通过创建商业特色街可以放大名人效应,有利于姜堰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四是按照全面小康的标准,通过创建商业特色街可以提高三产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通过解放思想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统一认识,充分认识创建商业特色街的重要意义,增强创建商业特色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提高商业特色街的知名度,促进姜堰经济快速发展。
2、要尽快制定商贸行业发展规划,加大城市规划调整力度。规划是发展的蓝图,创建和发展商业特色街首先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规划要有创新思维,明确目标。新城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时,要充分考虑贸易发展的实际和需要,把城市建设与贸易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与贸易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与贸易行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合理地规划好城市发展的蓝图,把黄金市口和黄金路段预留给商业和其他三产行业,以此推动贸易的发展和商业特色街的建设。要抓紧制定贸易行业发展规划。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城市建设规划,结合贸易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认真分析本地业态结构的基础上,制定出城区贸易行业发展规划。规划要说明在今后的某一段时间里,城区贸易行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工作措施。要尽快制定城区商业特色街发展规划。规划要明确城区商业特色街的总体发展目标、建设标准、阶段任务、方法步骤、政策措施。要加强对商业特色街发展的研究,对商业特色街的布局、规模、功能、品位、标准等要做深入的探索,通过探索和建设,使商业特色街真正形成商品特色、品牌特色、形象特色、文化特色和功能特色。规划力求高起点,富规划长实施,这样,不仅政府对贸易行业发展可以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而且也使业主知晓城区贸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动态,让他们自觉地顺应行业规划,进场、进区、进街开店兴业。
3、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快速推进商贸发展。贸易的发展,商业特色街的建设,要突出抓好招商引资。从姜堰的贸易规模看,总体规模比较小,大型企业屈指可数。商业特色街的情况也是如此,入街经营的企业数量不少,但企业的单个规模太小。再从前期我市招商引资的实践看,在国家没有向外资放开批零市场的情况下,我市有关部门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地引进了时代超市、苏果超市、中油公司、上海曹安市场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知名的大企业,这不仅使姜堰的贸易规模上了一个档次,促进了贸易的大发展,也为聚集人气,推动特色商业街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网上招商等方式,吸引市外资金或国内大型企业来姜投资,以迅速扩大贸易企业的经营规模,提升经营品位,促进商贸行业的跨越发展。要注意把招商引资与城区的特色街建设结合起来,在已具特色雏形的街区内,引进一、二家大型企业进驻,以提高特色街的人气,让特色街更具特色,借以弥补城区特色街的入驻企业规模小、品位差、档次低的不足。
4、要进一步加强软环境建设力度,营造商贸业发展宽松环境。软硬环境建设是一个不断深化、永不停止的课题,必须常抓不懈。一要强化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机关干部要深入到广大的私营、个体工商户中间,主动帮助他们解决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适时地提供企业所需的各种服务,改变过去的那种检查多、服务少,罚款多、管理差的状况,真正让机关干部成为私营经济发展的“知情人”和“贴心人”,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创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社会环境。二要实行政务公开。明确政务公开的内容,包括办事规则、办事程序、执法依据、审查过程、处理结果等等,一方面是向群众宣传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让群众自觉遵守,一方面是主动接受社会、群众监督的过程。三要加大改革扶持和引导力度。政府及职能部门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规定,维护商家的利益。要考虑业主进货、送货的问题,进专业特色街的激励措施等。四要修订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无法优惠的措施不必承诺,可以给予的优惠政策,建议采用政府文件形式明确,直接发至外来投资企业和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照此办理,审批手续再由内部补办,使服务形式从外来投资企业要我实施优惠政策,变为我要为外来投资企业兑现承诺。五要继续改善环境。姜堰城市道路建设步伐加快,美化和亮化工程建设要跟上去,力求把城市建设得更亮更美。
篇10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是原国家经贸委在2001年提出的,近年来在商务部的领导和推动下,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发展很快,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积累了经验。下面结合笔者近年从事商业网点规划的经验体会,就商业网点规划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原则性问题谈些看法。
坚持规范性原则
规划的基本目的可以概括为,回顾历史,面对现实、规划未来。按照商务部的要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通过评审后,需经当地权利机构,作为指导当地商业网点建设具有法律效力的指导性文件。因此,保证商业网点规划的规范性十分重要。商业网点规划的规范性要求有以下几点:
商业网点规划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内容体系结构要完整。即从规划提供的最终成果形式看必须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基础资料、规划图则四部分。从商业网点规划的内容看必须包括规划目标、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商业网点业态结构规划、商业街规划等。
要注意商业网点规划与商业规划的区别与联系。一些城市主管部门对此缺乏清晰的认识,常常将商业发展规划与商业网点规划混为一谈。事实上,商业网点规划和商业发展规划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回事。前者主要解决商业网点在城市空间范围内合理布置问题,如市级、区级商业中心的空间分布,商业街的布置等,相对比较具体,其规划的主要基础是城市总体规划。后者则主要是从产业的角度对一个城市商业发展的行业性规划,包括商业发展的总规模,组织方式以及政策措施等,其规划的基础主要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两者的联系表现在商业发展规划是商业网点建设规划的指导,而商业网点规划是商业规划的具体化。
要注意商业网点规划中所使用概念的规范性。商业网点、零售业态、商业的组织形式等,这些概念在规划中常常用到,因此注意这些概念的内涵并正确使用,以免引起混乱。比如商业网点的概念,它是指从事商品流通、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单体商业经营场所和大型公建等综合设施中的商业经营场所,包括商品的批发、零售、饮食服务,仓储和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等。对具体的商业网点而言,规划中有必要明确其业态属性,比如是百货店、超市、便利店;规划中还应该注意商业网点的交易功能属性,即是从事商品零售还是商品批发,还是兼而有之;同时还应注意商业网点的组织形式属性和经营方式属性,例如shopping mall作一个商业网点将其看作一种商业的组织形式比较恰当。
坚持系统性原则
商业网点规划是对城市商业网点在空间上的一种系统安排,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在城市范围内由众多不同规模、不同业态、不同组织形式构成的商业网点系统,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需求。因此商业网点规划需要进行系统思考,坚持系统性原则。
要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置于特定社会经济环境背景下加以考察,确定城市商业网点体系的功能定位和未来发展思路。影响城市商业网点系统建设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城市区位、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文化及历史特征等。因此,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要充分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使未来商业网点建设与城市发展的总体功能相协调。另外,要注意防止仅从自己城市行政区划的视角而忽略从城市经济区位的角度进行商业网点规划的倾向。事实上,一个城市与自己周边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产业分工对于确定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对城市商业网点系统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值得指出的是,商业网点规划的基本出发点是对城市现有商业网点体系的改造、完善、提高和发展,而不是重构。因此,系统分析对做好商业网点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是商业网点规划的基础和必要前提。系统分析要对目前商业网点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做出客观评价,要对未来商业网点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做出科学分析,明确商业网点规划的重点范围。因市制宜,制定出符合当地商业网点发展规律的规划,例如有的城市可能需要将物流配送中心作为规划的重点,而有的城市则可能将特色商业街作为规划重点等。
系统性原则还体现在,城市商业网点系统是由一定层次结构、业态结构和商业组织形式等交织起来形成的有机整体,决定商业网点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商业网系统从空间层次上要合理地划分为市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和社区级商业中心,然后再在不同层次上配置商业网点的业态结构和商业网点的组织形式。
坚持前瞻性原则
前瞻性是规划的重要属性,也是规划的难点。因此必须跟踪城市居民未来的生活和生产服务的需求变化,描述商业网点系统在未来时空条件下的布局、规模、业态结构、商业网点的组织形式等。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达到商业网点规划前瞻性的要求。
一是根据城市经济发展速度推断未来商业网点系统的总规模。可以参照国内外商业网点设施建设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人均GDP与人均占有商业网点经营面积的指标,人均GDP与零售业态和商业组织方式的发展变化关系,人均GDP与消费者消费方式的关系等等,结合城市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对未来做出切合实际的规划。二是根据城市建设发展趋势规划未来商业网点建设的空间布局。规划依据可以从城市总体规划中找到,比如一个城市在未来时点功能分区的变化、新城区建设、老城区改造等等,总之应该跟踪城市发展的和扩张的基本趋势来配置商业网点。三是考虑科学技术,尤其是IT技术对零售业态、商业组织形式和商业网点建设的影响。比如随着电子商务普及和日益实用化,可以预见未来许多商品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交易,其后果可能导致有形市场的缩小和物流配送中心规模的扩大。四是把握消费者生活方式和购买行为的变化趋势,优化商业网点空间布局和业态结构。比如生活必需品的购买追求的是便捷,对时尚商品和奢侈品的购买追求的是体验和感受,而旅游过程中的购买追求的是轻松和随意。因此规划中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以满足消费者购物、休闲和体验的不同需要。
突出适应性原则
一个城市的区位特征、城市定位和交通状况是商业网点规划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是确定商业网点系统总体功能的出发点。
商业网点规划应该与城市的区位特点相适应。实际中常常看到,在设置商业网点规划的总目标时,有的城市并没有对城市区位特征进行详细分析论证,动辄将自己定位为某某省东部的商贸流通中心,辐射区域达到多少平方公里云云,这样制定的总目标往往脱离实际。如果一个城市相对于自己周边其他城市处于中心地位且具有较强经济实力,一般其商业流通和物流的辐射半径相对较大,则具备将自己定位该区域商贸物流的中心条件。否则,就不应将自己定位为商贸中心。此外,能否可以成为商贸流通中心还决定于一个城市的交通状况,看其是否为交通枢纽,是否具有铁路、航空、水运的条件等。
商业网点规划还应与城市的定位相适应。所谓的城市定位是指一个城市根据自身资源,城市所处环境等因素确立的城市发展方向、基本功能和城市形象。按不同的特点可以有不同的城市定位。按照城市重点发展产业特点,有的城市定位为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有的定位为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城市等。按照所承担功能特征,有的城市定位为经济中心、有的则定位为金融中心,还有的定位为政治中心等等。
坚持科学性原则
坚持商业网点规划科学性,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从提高商业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出发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做到网点规划超前性,适应性,可行性的统一,达到构建和谐商业网点体系的目的。
首先,规划中不应片面追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也不应片面强调人均拥有商业网点经营面积的大小。而应该根据城市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设定可行性指标,要树立节约土地,不断提高商业的集约化程度的观念。
其次,规划中不仅要注意新的商业设施建设问题,同时也应该注意现有商业设施的利用问题,总之要防止规划中盲目追求商业网点规模的不良倾向。近年来一些城市商业设施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大量商业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开展商业网点规划过程中应该对此给予必要关注,对商业设施闲置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将其纳入网点规划的范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现阶段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某种意义上还承担着盘活商业资源的作用。
第三,不同的城市其布局形态各异,因此应该因其布局特点进行不同商业中心规划。比如有的城市属于集中式布局,即其居住区、商务区和工业区等是连片分布的,这样的城市布局形式便于市级商业中心或区域级商业中心的布置。而有的城市则是分散式布局,如有些以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中小型矿业城市,他们一般由几个城市片区组成,而且各个城市片区之间距离比较远,各片区都有相应的工业区和生活区。对这类城市规划中不必强求一定要设置市级商业中心,而采取多区域商业中心的结构比较适合。
坚持协调性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日益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其特点是不仅重视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而且开始重视专业规划,正在形成以城市总体规划为龙头,以商业网点规划、交通规划、旅游规划、物流规划等为补充的规划体系。值得指出的是,城市是商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和载体,而商业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因此商业在城市发展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客观上决定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应在以下几方面把握商业网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的协调:一是规划层次上的协调。城市规划是关于一个城市功能、空间布局及各种物质要素总体安排的基础性规划,是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基础和前提。而商业网点规划则是从属性的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二是规划内容上的协调。城市规划涉及城市自然地理环境、城市各功能分区的划分及配套设施匹配等,是综合性的规划。而商业网点规划则是从商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消费者需求角度所做的专项规划。三是规划功能上的协调。城市规划是进行城市建设的依据和思路框架,决定城市建设的基本方向和发展模式。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则是城市商业网点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两者之间具有互补和不可替代性。四是规划详细程度上的协调,这里主要指关于商业网点规划的详细程度。一般而言,城市总体规划中要涉及商业网点规划的内容,但往往是粗线条和框架性的。而商业网点规划则是从商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在对城市商业网点现状调查、分析基础上编制出尽可能详细和针对性强的规划。
参考文献:
1.程道平等编.现代城市规划.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黄国雄.零售十论.国际商业技术,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