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4-19 16:1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特点

篇1

国内4个自贸试验区建设经验

在重庆等7个自贸试验区获批之前,我国的自贸试验区有4个,分别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它们相对成熟的政策与配套值得重庆借鉴。

上海自贸试验区

3年多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始终抓住5个关键点探索创新。

一是参照与国际通行规则相一致的市场准入方式,建立健全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负面清单3年多缩减36%,90%的行业对外资实现了准入前国民待遇,超过90%的外资企业通过备案方式设立,外资企业新设立数为前20年的总和。

二是对标国际便利化程度和效率最高的自贸区,建立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贸易监管体系。进出境时间较全关区平均水平分别缩短78.5%和31.9%,通过“单一窗口”办理的船舶申报达99%,口岸货物申报超过80%,互联网申报仅需1―2分钟。

三是着眼于形成符合市场经济的全过程政府监管体系,建立健全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相对分离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初步形成了信息查询、协同监管、联合惩戒、行刑衔接、社会监督、数据分析和双告知、双随机的“6+2”功能框架,实现了部门间协同监管和分类监管。

四是着力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探索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中有效防范风险的金融开放创新。自贸试验区累计开立自由贸易账户6.4万个,累计办理跨境结算约10.5万亿元,业务涉及118个国家和地区,没有发生金融风险事件。

五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关键,深入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实施浦东新区地方一级政府管理体制整体创新。落实国家和上海市要求,全部取消64项地方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审批制度,优化政府服务,企业办理相关证照由原先26个工作日减少到9个工作日。

天津自贸试验区

适当放开政策限制。依据天津实体经济优势的特点,在政策上进一步放宽,适当放开政策限制,制订调整负面清单。

创新金融租赁。将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发展,使现有金融w系结构更具活力,更加服务于实体经济,也更加为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的困境。

重视服务行业。注重引进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项目来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又注重能够发展民生的服务行业。

广东自贸试验区

改善投资环境和产业机构。加强自贸试验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职能由主导型向服务型转变。

坚持技术创新道路,全面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提供人才支持。

福建自贸试验区

构建闽台协同经贸圈。协同发展包括内生协同发展模式和外生协同发展模式,以投资、贸易为主导,以金融领域合作为突破,全面对接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六海一空一区”,逐步实现信息共享,推进投资、贸易、金融等自由化进程,共建海峡两岸一体化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协同发展模式。

承接台湾高端产业转移。采取直接复制推广、逐步复制推广、建章立制后复制推广等三个层次甄别、消化和吸收,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对接合作,建立一个与国际高标准开放体制接轨和相容的高效管理体制。

国外自贸区建设经验

与国际先进自贸区建设相比,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对此,本刊特梳理出新加坡自贸区和美国纽约港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经验。

新加坡自贸区

实行双层自贸区市场管理模式。依据新加坡《自由贸易区法》和《自由贸易区条例》,新加坡自贸区主要是由本国中央政府和自贸区内特定企业分别进行管理,即中央政府进行引领规划,区内特定公司从事日常经营,是典型的双层级自贸区管理模式。

专设国际商业法庭处理国际商事纠纷。2015年1月5日,新加坡国际商业法庭正式成立,专门处理包含自贸区在内的本国涉外商事纠纷,具有专业、高效、公平公正的特点,国际商业法庭设置于新加坡高院体系之中,是新加坡最高等级司法审判机关的一部分,其判决具有最高效力,可最大程度保障判决结果得到他国承认和认可。

较为完善的外资市场监管制度。新加坡自贸区对外自由开放的局面离不开本国较为完善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2004 年《新加坡竞争法》正式颁布,通过该法减缓了市场开放对本国内部市场的冲击,维护了本国对外交易市场安全,对于有序市场竞争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区内赋税优惠制度。新加坡自贸区内实行统一企业所得税政策,除合伙企业与个人独资企业外,区内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义务人包括按照新加坡法律依法成立的国内公司、在新加坡依法注册登记的外资公司,以及虽不在新加坡注册登记但依照新加坡属地管辖原则有来自于新加坡应纳税款的域外公司。在区内税率方面,自2010年起,新加坡自贸区内采取百分之十七的公司税率,所有区内企业可享有前三十万元应税所得部分豁免优惠待遇。

自贸区大金融监管模式。目前,新加坡自贸区金融监管事宜主要是由新加坡金融监管局负责,其具有央行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两大职责。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为加强管理和控制风险,新加坡进一步扩大了金融监管局的职权范围,除属于央行职责的货币发行权力外,新加坡金融监管局同时对本国银行、证券、保险业等全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大金融监管模式具有集中、高效、统一的特点,有利于提升自贸区内的金融监管效率。

美国纽约港自由贸易园区

明确主要服务功能。纽约港自贸区属于一个综合性的自由贸易园区,伴随着自由贸易园区数量的不断增加,纽约港也在与时俱进,持续明确其服务功能。比如,纽约港主要采用围网等方式将片区分隔封闭,担任货物中转、区内自由贸易交换的功能。另外,纽约港自贸区在区外专门划分若干区域,主要经营包括手表、汽车、制药以及饮料等进出口加工制造业务。

创新体制机制。纽约港自贸区大部分园区分布于新泽西州,但园区的管理者并不是单独由新泽西政府进行负责,而是由地跨两州的纽约―新泽西港务局全权负责。纽约―新泽西港务局在法律上独立于两州存在,配备自己的警察执法力量,其统一的跨州机构确保了整个大纽约地区港务业务的流畅运行,为纽约港自贸区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篇2

关键词:离岸金融 金融自由化 人民币国际化 对策研究

引言

全球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增长模式需要转变,金融格局也需要调整。为了顺应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成立。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的重点。服务贸易型离岸金融业务可以先行先试,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可以在区内从事离岸金融业务。这种金融创新形式有望获得巨大发展,形成重要的国际离岸金融市场。

离岸金融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发展趋势,对金融市场的一种创新。离岸金融市场是向非居民投资者提供境外货币借贷与投资、国际贸易转账结算、外汇贵金属买卖、再保险服务、债券交易等金融服务的一种金融市场。离岸市场与国内市场隔离,隔离程度因采用的离岸市场模式不同而不同。离岸市场金融管理体制和税收制度不受业务开展国或货币发行国限制,高度自由。离岸金融业务的主要特点是信息比较充分,交易成本低,借贷利率市场化,资金进出自由顺畅。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缩小了各国金融市场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内金融资源的低成本高速度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金融国际化、一体化和自由化。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意义

(一)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离岸金融市场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相辅相成、互为因果。金融深化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反过来又能推动金融发展。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贸易国,但金融体制改革迟缓,已经成为阻碍经济深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不仅有助于促进贸易活动,更能加速包括资本在内的各种要素的流动。发展国际贸易,需要大量的资金借贷、外汇买卖等交易。通过离岸金融平台,可以利用全供应链贸易融资、离岸船舶融资等多种融资工具,为国际贸易提供融资支持。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是重点。不仅能够推动上海本地经贸发展,而且对于长三角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也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因此,自贸区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建设离岸金融市场,从根本上说是保障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需要。

(二)有利于稳步推进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

中国的金融体制需要进行渐进式改革,逐步实现金融自由化,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最终形成利率市场化、浮动汇率制、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流出入基本无限制的金融体系,使金融发挥高效的资源配置功能。在资本项目控制和外汇管制的前提下,以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作为金融开放实验场地,进行风险可控的实验,将取得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在岸金融市场,可以稳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进程,减少金融体制改革的失误。资本项目的完全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离岸金融产品创新以及国际金融准则的对接都可以在离岸金融市场上进行尝试和探索。发展离岸金融市场,也是中国满足发达国家的要求,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的表现。同时也为中国银行业提供一个缓冲期,中国银行业可以在缓冲器期内增加国际金融服务经验,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为最终开放金融市场奠定基础。

(三)有利于推动资本的国际化流动和优化配置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资本也要由在国内流动转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取得更大的比较优势,赚取更多的比较利润。离岸金融市场与在岸金融市场相比,制度约束更少,有助于逐利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低成本高效率配置。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离岸金融市场,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内地提供了一条合法渠道,国际资本可以离岸金融市场为跳板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庞大的国际化发展的企业需要大量资金,迫切要求母国银行能够提供及时、便捷的境外金融服务,包括境外融资、贸易结算、集团财务管理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网络还十分有限,我国商业银行向这些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既可以降低这些企业的成本,又可以使我国商业银行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

(四) 有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受国内经济增长趋缓、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缓慢的制约,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困难不小。中国政局稳定,上海已有全球不少知名跨国银行入驻,自贸区政策优惠。开办离岸金融业务能使其较快地形成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主要条件

上海在政治经济条件、地理区位、政府政策等方面具备了建设离岸金融市场的基础条件。在基本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只要妥善处理好各金融主体之间、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之间、信贷和融资之间、内生增长和出口创汇之间、股市运作和实体运营之间的关系,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的区位优势就会转化为政策优势和投资优势。具体讲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经济环境稳定

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为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创造了先决条件。我国政局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先后加入了一些国际性和区域性的金融组织,与这些组织的合作与交流逐渐加强,与国外中央银行和其它金融组织的业务往来日益密切。

(二)上海经济金融实力雄厚

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所需具备的核心条件是强大的经济金融实力。上海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为目标,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上海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新加坡和香港,跻身世界中等发达经济体之列。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经济圈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上海金融市场主体完备,交易规模居于世界前列,集聚效应较强。上海建有证券、期货黄金、产权、外汇等交易所或交易中心,各类商业银行以及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齐全,各种金融商品及衍生品的成交总额和规模连续大幅度增长,位于中国乃至世界前列。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的国有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已经开发了全球授信业务、外保内贷业务、离岸出口押汇等多项离岸金融创新产品。

(三)上海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

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建立有形的离岸金融市场,集中发展离岸业务,有利于扩大业务规模,产生集聚效应,最大限度的防控离岸市场业务向在岸市场蔓延。上海地理位置、时差条件对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十分有利。从国内看,上海处于中国漫长海岸线的中心,世界运量最大河流长江的入海口,是南北经济、内外经济接轨的重要枢纽。上海港是中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港口。从上海在地球上所处位置来看,其处在太平洋西海岸,周围邻近的国际金融中心有东京、香港、新加坡等。与世界上大的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东京等开闭市时间能相互衔接。

(四)各级政府政策推动

上海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央政府的重大决策,中央和地方政府利益一致。中央、上海市和浦东区三级政府形成联合推动力,大大加快了自贸区建设的步伐。自贸区建设的核心突破是政策法规和金融创新。中央政府不遗余力地排除政策法规障碍,地方政府也陆续制定出台多项优惠政策,有力推动了离岸金融业务开展和离岸金融市场建设。

(五)上海金融通讯设施先进且中介体系完备

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具有发达的通讯技术条件和完备的中介体系。上海金融业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通讯设备和技术,可满足离岸金融市场建设对通讯设施信息传递、数据处理和网络安全等的要求。目前上海金融市场已经形成完整的中介机构体系,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储备了大批能办理涉外业务的高级人才,能够满足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对策措施

离岸金融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要结合我国国情,不断地对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离岸金融政策进行调整平衡,选择适当的离岸金融市场模式,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建立透明公正的监管体制,严密监控资本的流动,逐步放松管制。

(一)采用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模式

离岸金融市场模式有一体型、内外分离型和避税型三种模式。一个国家的离岸金融市场应该根据经济市场化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模式。目前我国经济还处于深化改革阶段,金融市场化还有进一步推进的空间,金融监管能力还不够强,对抗外来资本冲击的干预能力还比较弱。我国金融管制仍然比较严格,金融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外汇体制仍然实行结售汇制,资本项目也没有完全开放,汇率形成机制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因此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离岸金融市场建立离岸金融市场须持谨慎态度。上海自由贸易区离岸金融市场宜采用内外分离型模式,采用这种模式,在岸业务与离岸业务建立防火墙,既方便监管当局对离岸业务加以监控,又可在出现国际金融危机时,有效地加以阻挡,减少对国内的冲击。离岸金融业务的开展要循序渐进,风险可控。初期要对准入严格审批,以后逐渐放开。目前中资银行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的分行经过批准,可以设立离岸业务部,申请离岸业务执照,开展离岸业务。银行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必须严格分离,为客户开立单独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平行使用,相互独立。银行要建立离岸业务合规操作准则。

(二)逐步放松管制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离岸金融市场要考虑金融自由化的速度与次序,适时调整,逐步放松管制,建设成为全业务、多层次的离岸金融市场。放松管制的进程需要与国内金融市场的自由化水平、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提高相适应,是渐进过程。管制放松包括:取消对非居民的外汇管制,实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对试验区内与境内区外之间的资金流动按“跨境”原则进行管理;利率完全市场化;允许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市场;在坚持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8%基本要求前提下,银行离岸业务资本充足率要求可适度宽松;对离岸外汇存款和人民币存款,免交准备金,放松对离岸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和清偿力的要求。

(三)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初期的吸引力所在。立法机关应抓紧时间制定离岸税收法规,创造依法征税的环境。离岸业务的税种要少于在岸业务,税率要低于在岸业务。

(四)加强对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

自贸区离岸金融业务既要扩大规模,鼓励创新,又要加强监管。该市场的发展会影响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的实施,对加强监管提出较高的要求。金融监管部门要建立成熟的调控机制,具备强大的市场干预能力。探索建立离岸业务负面清单,逐步建立以全面监测、现场检查和事后调查为主的监管体系。要加强对市场准入和业务的监督管理。只有获取离岸业务执照的银行才能开展此项业务,其他任何机构不得超范围经营。银行要对离岸业务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强化内部稽查。离岸业务的各项报表要根据规定向监管部门报送,以便监管部门监督执行各项管理规定的情况,掌握离岸业务的发展规模,确保积极稳妥地发展离岸业务。

参考文献:

1.连平.离岸金融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巴曙松,郭云钊.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左连村,王洪良.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理论与实践[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4.邬群华.我国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研究[D].暨南大学,2002.4

篇3

[关键词]自由贸易园区 FTA FTZ

一、引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区域经济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自中国加入WTO以来,随着各种入世政策的逐步放开,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跃居全球经济总量第二,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但是,自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中国经济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因而,切实有效的拉动经济发展成为了当下最为迫切的事情,中国各自贸区也应运而生。

二、自贸区的概念

自由贸易区有两个本质上存在很大差异的概念:一个是FTA,另一个是FTZ。FTA(Free Trade Area):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关税主体之间,就贸易自由化取消关税和其他限制性贸易法规。其特点是由两个或多个经济体组成集团,集团成员相互之间实质上取消关税和其它贸易限制,但又各自独立保留自己的对外贸易政策。

FTZ(Free Trade Zone):是缔约方境内的一部分,进入这部分的任何货物,就进口关税而言,通常视为关境之外。其特点是一个关境内的一小块区域,是单个国家(地区)的行为,一般需要进行围网隔离,且对境外入区货物的关税实施免税或保税,而不是降低关税。

中国自由贸易区是指在国境内关外设立的,以优惠税收和海关特殊监管政策为主要手段,以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主要目的的多功能经济性特区,属于FTZ类型。

三、中国四大自贸区简介

(一)上海自贸区

国务院总理于2013年7月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对外开放,从而拉动经济发展。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以其悠久的发展历史、良好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优势、高度的对外开放程度等原因成为国家设置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园区。上海自贸区也将成为国家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并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

(二)广东自贸区

广东自贸区由南沙新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和珠海横琴新区片区三部分组成,主要面向港澳,侧重服务贸易自由化。

广东自贸区的定位首先是突出同香港澳门的合作,特别是加强对香港澳门服务业的开放和衔接。服务业开放将对提升广东制造业实力有巨大帮助,而广东制造业则为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两者可互相促进。其次,广东作为中国的南大门,也起到面向东盟的作用。此外,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很重要的节点,自贸区平台亦可发挥作用。

(三)天津自贸区

天津自贸区作为北方首个自贸区,主要由天津港片区、天津机场片区和滨海新区中心商务片区组成,主要面向东北亚,侧重于促进京津冀制造业升级。

天津自贸区的建设主要着眼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服务于北方经济,促进环渤海经济带的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加强与东北亚的经济往来。天津港片区己形成航运、物流、租赁、航运融资等特色产业集群;天津机场片区,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方面已形成规模;而滨海新区中心商务片区,则定位为我国北方金融改革创新基地、总部经济区、商业贸易中心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2。

(四)福建自贸区

福建自贸区由平潭片区、厦门片区和福州片区组成,主要面向台湾,侧重促进两岸经贸活动自由化、便利化。

福建自贸区以其对台和侨务方面独特的优势将围绕立足两岸、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鹇砸求,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率先推进与台湾地区投资贸易自由化进程,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示范区,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前沿优势,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形成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四、新增自贸区简介

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建成投入以来,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因而2017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在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省市再设立7个新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并为其赋予各自的使命以及试点任务。

辽宁自贸区由大连片区、沈阳片区和营口片区组成,主要任务为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整体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新引擎。

浙江自贸区主要由舟山离岛片区、舟山岛北部片区和舟山岛南部片区组成,主要任务为建设成为东部地区重要海上开放门户示范区、国际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先导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配置基地。

河南自贸区主要由郑州片区、开封片区和洛阳片区组成,主要任务为建设成为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

湖北自贸区由武汉片区、襄阳片区和宜昌片区组成,主要任务为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

重庆自贸区由两江片区、西永片区和果园港片区组成,主要任务为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重要枢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要支点。

四川自贸区主要由成都天府新区片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和川南临港片区组成,主要任务为建设成为西部门户城市开发开放引领区、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先导区、国际开放通道枢纽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

陕西自贸区主要由中心片区、西安国际港务区片区和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组成,主要任务为建设成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点。

篇4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 经济金融 影响 策略

2013年9月27日,国务院全文公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其中金融领域最受关注,方案提出“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根据《总体方案》的部署,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12月2日了《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创新有利于风险管理的账户体系、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深化外汇管理改革等方面提出了30条意见。对于与上海密切接壤的苏州来说,既有地缘优势带来的机遇,也有自贸区强大的聚集功能带来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分享改革开放以来又一重大“红利”,是摆在苏州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上海自贸区及金融改革的相关概述

根据《总体方案》,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28.78平方公里。试验区的主要任务是要探索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以改革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的发展。

在金融改革方面,《意见》提出,自贸区将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着力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和外汇管理等领域改革试点。其具体的内容和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海自贸区将成为离岸人民币市场,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意见》提出,试验区内将创新有利于风险管理的账户体系,居民自由贸易账户与境外账户、境内区外的非居民账户、非居民自由贸易账户以及其他居民自有贸易账户之间的资金可自由划转。居民自由贸易账户与境内区外的银行结算账户之间产生的资金流动视同跨境业务管理。以及在自贸区内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完善区内居民自由贸易账户和非居民自由贸易账户本外币资金利率的市场化定价监测机制等。这些措施表明上海自贸区内的人民币,它的利率及汇率等价格形成机制、使用范围都将和境内人民币有重大区别。目前境外人民币的归集地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而上海拥有全国最全的交易所、银行间市场和要素市场,自贸区的有利条件将使上海有可能成为人民币回流最大的目的地和集散地,成为离岸人民币的交易、定价和使用、储备中心。

《意见》还提出,条件成熟时,居民自由贸易账户及非居民自由贸易账户内的本外币资金可自由兑换,这表明在上海自贸区的试验田里将进一步探索完善人民币的全球循环路径,并且最终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打通资本账户,进行双向投资、相互渗透,实现金融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二)上海自贸易区将为企业提供贸易、资金高效运作的平台

《意见》在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深化外汇管理改革等方面出台了相关措施,主要包括对外投资便利化、对外融资便利化、放开资本市场、支持试验区发展总部经济和新型贸易,简化相关手续等内容。

这一系列措施表明,自贸区内将促进跨国企业全球资金集约化运营,降低资金成本,规避汇兑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自贸区为区内客户全球贸易和跨国资金管理活动提供更便捷的新平台。自贸区一系列投资贸易便利化措施的出台和配套的金融开放创新,使之成为连通境内外市场、覆盖本外币业务的天然纽带,构建一个区内与境外资金自由流通的金融市场,为企业跨境融资、跨境资金流动、全球投资布局以及大宗商品交易等贸易活动提供更丰富选择和渠道,促进贸易方式创新和金融创新,使企业能快捷地安排贸易活动,更自由地实现资金流动,更为方便地选择交易币种,更充分地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

(三)上海自贸区将呈现金融集聚和金融创新特征

《意见》提出,试验区内中外资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可按规定从境外融入本外资金,试验区内机构可按规定在区内或境外开展风险对冲管理,试验区内机构可开展集团内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以及进一步简化外币资金池管理。这些措施将促进上海自贸区实现更大程度的金融集聚和更高水平的金融创新。

从目前来看,境外资金普遍比境内资金便宜很多,国内的很多企业会寻求在自贸区内设立财务公司,来接受境外的美元、日元、离岸人民币等资金的贷款。而一些有海外业务的大企业也更愿意将一些总部功能尤其是财务中心、结算中心等放到自贸区,这将进一步促进上海自贸区实现金融集聚,再加上自贸区内资金与境外自由流动,并直接参与国外市场的投资、融资以及风险对冲,也将促使自贸区内实现更高水平的金融创新。

二、上海自贸区成立对苏州经济金融的可能影响分析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将对全国的经济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对于苏州来说,上海自贸区的启动不仅意味着可以凭借地缘优势分享更多的机遇,同时也意味着短期内不可避免的虹吸效应、冲击效应以及更高的转型要求。

(一)面临的机遇

1.上海自贸区可能成为苏州众多企业境外投资最便捷的“首选地”。上海自贸区在扩大服务业方面的意义巨大,选择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领域扩大开放,暂停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权比例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措施,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苏州外向型经济发达,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上海自贸区的服务业开放将为苏州企业带来较大的投资机会:一是苏州本地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如与外资合作)到上海自贸区设立各类投融资主体;二是苏州本地许多实力较强的建筑企业将直接参与上海自贸区房地产投资及工程项目承包;三是原来设立在香港、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的苏州企业投融资平台性质的分支机构有相当部分可能会“回归”到上海自贸区。

2.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逐步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从金融制度创新内容看,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有利于企业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上海自贸区成立后,苏州企业除可从上海原有的金融机构、银行间市场、资本市场等渠道引入资金外,还可以更加便利地在自贸区实现跨境融资。从自贸区直接间接从国际金融市场筹资低成本资金的主要渠道可能有:一是有利于苏州企业从自贸区内的中外资银行机构融入信贷资金;二是有利于苏州企业直接或间接从自贸区内的银行间市场交易平台融入资金;三是有利于苏州企业从自贸区内的资本市场融入资金。比如,实力较强的苏州企业可以通过在上海自贸区设立的“窗口”发行人民币债券并将发债所筹集到的低成本资金调回省内使用;四是苏州当地的法人金融机构可以争取到上海自贸区设立分支机构,充分利用自贸区的政策红利;五是对于部分融资平台企业来说,在当前控制地方债务融资规模的大背景下,也给这些具备条件的融资平台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机遇。

3.扩大进出口规模,有利于苏州经济转型升级。上海自贸区是一个平台,将起到衔接中国和世界的作用。苏州企业可以利用临近上海的区位优势,利用上海建设自贸区的契机和政策,一方面扩大出口、稳定外需,自贸区内开放度提升,外汇管制相对宽松,跨境资金流动相对自由,将大大促进贸易自由化和多元化,尤其是离岸人民币市场和在岸人民币市场的有机结合,能为苏州企业带来更大的便利,有效提升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苏州企业可以利用自贸区的“窗口”优势,引进国际最新的技术,尤其是进口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所需的现金装备与前沿技术,可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苏州与上海的区域分工和联动发展。

4.学习借鉴上海经验,为全面开放做好充分准备。根据《意见》来看,投融资汇兑便利化、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资本项目等政策的放开,外资银行业务的拓宽,将对自贸区本土金融机构带来挑战,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盈利模式都将进行调整,自贸区金融机构的实践,对苏州金融业尤其是地方性金融机构将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另外,自贸区在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之外,还有一些辅的配套措施,诸如建立综合执法体系、“一口受理”行政服务机制、“先入区后报关”海关监管模式、企业“虚拟注册”机制等等,这些配套措施虽然也需要海关、工商等中央部门的同意和支持才能实施,但与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主要措施相比,实施难度较小,苏州可以学习和借鉴这些经验,积极行动,在允许的范围内深化体制改革,为全面开放做好充分准备。

(二)面临的挑战

中央政府赋予上海自贸区种种突破性政策,比如中资企业可从境外融入本外币资金、跨境直接投资与前置核准脱钩、区内个人可按规定在境外投资等等,均是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方不具有的政策,这些政策不可避免地会在短期内对苏州的资源产生一定的虹吸效应和冲击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能会影响苏州的进出口总量和税源。自贸区赋予企业的国际化运营、贸易便利化、金融自由化等优惠政策以及免税、保税、完税等功能,会直接促使苏州地区有海外业务的大企业更愿意把一些总部功能尤其是财务中心、运营中心等放到上海,特别是目前已经在苏州落户的部分大型企业,本身就在上海设有总部或是经营机构,自贸区的设立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这些企业把苏州工厂直接变为加工车间,把更多的贸易、进出口、结算等功能移动自贸区内,形成税源外流。另外,苏州本地具有国际业务的民营企业如常熟的波司登、张家港的沙钢集团、吴江的亨通光电以及昆山的AB集团、好孩子等,是否会在上海设立总部或是结算中心,这些也将直接影响苏州的外贸总量和税源。

2.可能对苏州转型升级和发展总部经济形成制约。近年来,苏州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着力发展总部经济,苏州的优势在于紧邻上海交通便捷以及比上海更低的成本优势,以及向上争取到的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试点的政策,在自贸区设立之前,这些还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自贸区设立后,其“境内关外”的模式以及区内税收制度的改革等,将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如高端服务业、制造业等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这将对苏州实现转型升级形成制约和压力。同时,自贸区在人民币资金池、外币资金池、跨境投融资等方面的便利性,将进一步加速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削弱已经落户苏州的总部经济企业的竞争力或直接外流,对苏州发展总部经济将形成直接的影响。

3.可能对现有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中新金融合作区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空间形成压缩。目前,苏州地区拥有众多特殊监管区域,包括3家综合保税区(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园区综合保税区和昆山综合保税区)以及4家出口加工区(常熟出口加工区、吴江出口加工区、吴中出口加工区、太仓港出口加工工业园)以及张家港保税港区,并在2013年年初经国务院批复在昆山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上海自贸区不仅涵盖了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等综合功能,而且较昆山试验区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和跨境双向借款业务具有更多更全面的政策,这些功能和政策将压缩现有昆山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的发展空间,弱化相关载体的功能。

三、对策建议

(一)政府部门应主动接轨、分享自贸区建设带来的机遇

随着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苏州与上海两地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一是高度重视,主动对接。苏州要充分认识上海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及自贸区建设对长三角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主动学习上海、接轨上海和融入上海,抓住自贸区建设机遇,深化苏沪合作与交流,实现产业共赢发展,分享难得的改革红利。二是转变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如前文提到的建立综合执法体系、“一口受理”行政服务机制、“先入区后报关”海关监管模式、企业“虚拟注册”机制,地方政府在自贸区政策未全面铺开之前,在这些方面积极探索,转变职能,做好服务,更好的优化市场环境。三是抢抓机遇,加快金融改革步伐。要加快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苏州工业园区中新金融合作试验区的金融改革步伐,争取早日复制上海自贸区的成功经验,另外,对于苏州已经争取到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以及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的政策,也应加快步伐,抢占先机。

(二)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监测,防范跨区域资金异常流动的风险

贸易自由化特别是境内境外两个市场的融资自由化是一柄双刃剑,实际运行后,包括人民银行、外汇管理部门等在内的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资金跨区域(跨境)流动情况的监测和预警,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既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又要严防跨境资金大进大出可能对苏州经济金融带来的冲击,既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又要防止盲目投资带来的产能过剩风险,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动苏州经济金融转型升级、稳健发展。

(三)金融机构应加强联系,主动作为,未雨绸缪

《意见》的公布表明,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外汇管理放开等金融改革的突破是大势所趋,上海自贸区金融机构的先行先试,关键在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全国的经验。因此,苏州地区的金融机构要加强联系,未雨绸缪,一是走出去,鼓励苏州地区实力较强的金融机构到上海自贸区设立分支机构;二是引起来,要吸引上海自贸区的境内外金融机构到苏州来设立分支机构;三是争取“离岸金融”业务的有关政策,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关金融机构要争取离岸金融业务的有关权限,便利企业利用境内境外两种资金来源;四是为应对金融的全面市场化蓄积能量。苏州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性金融机构要加强与上海金融机构的联系和互动,将它们的实践经验与苏州当地的实际相结合,蓄积应对金融市场化的能力。

(四)企业应积极转型升级,参与竞争

篇5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自贸区”)总体方案草案几经修改,目前已基本定稿,也已走完相关法律程序,即将对外公布。方案公布后,上海将出台自贸区管理暂行办法。

自贸区总体方案涉及近100项试点任务,包括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投资管理模式创新、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快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建立与试验区相适应的监管等制度环境等,其中超过一半属于制度创新的范畴。

制度创新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推进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金融领域的开放以及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自贸区将探索建立试验区金融监管新体制,会有一揽子制度创新,包括人民币自由兑换、资金自由流通等。

上海外高桥基隆路9号,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大楼已成为最受瞩目的地方之一。不久后,原来立在门外的“外高桥保税区2号门”的牌子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牌子。(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3年9月11日)

义乌金改重在贸易金融和人民币跨境业务

9月17日,《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金融专项方案》公布。《方案》重在贸易金融、跨境人民币业务、外汇管理体制和民间资本管理方面的创新。

《方案》带有针对性、专业性和配套性的特点,提出要加快贸易金融产品创新,如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内保外贷、境外融资贷款等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支持设立第三方支付平台,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鼓励保险公司推广出口信用保险。

除了贸易金融,义乌金改的另一重点是人民币跨境业务的创新。义乌的经济活动,以“小商品”和“国际贸易”为主,为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小商品。《方案》提出,要鼓励金融机构加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服务力度,深化个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进出口贸易,推进本地金融机构加强与境外金融机构的长期合作。(来源:新华网 2013年9月18日)

国有林场改革7省试点

酝酿多年、社会企盼已久的国有林场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8月5日正式批复了河北、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南、甘肃7个省的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方案,标志着我国国有林场改革试点进入了实质推进阶段。

国有林场改革是我国林业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的又一项重大改革。7个试点省份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批复后,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工作小组将组织成员单位组成调研督导组,分赴试点省份对国有林场改革进行调研和督导。在开展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的同时,积极指导推动面上的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将根据各地国有林场改革进展情况适时扩大试点范围。

本次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时间为两年。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工作小组将于2015年上半年对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进行验收。(来源:《中国改革报》 2013年9月3日)

公共服务由政府“配餐”转向百姓“点餐”

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等地已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制度,其中广东在省级财政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政府购买服务。在各地进行的这场构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的探索中,不仅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更好的服务,政府角色也在逐渐转变,社会组织得到孵化,公共服务市场变得更有活力。政府购买服务是近年出现的新鲜事,它实质是政府开放公共产品采购市场,在供给机制中引入竞争,从原来的独家提供改为多家公开招标竞争提供。

篇6

既是摇钱树 又是突破口

自贸区在国外早就成了摇钱树。据《经济》记者调查发现,美国有对外贸易区92个之多。在2008年,美国宣布加入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并在之后成为了该组织的主导者。之后,美国和欧盟又开启了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的谈判。

记者还发现,美国境内的自贸区,首先在区内改革关税,吸引了国际投资。其次每年可以为美国提供至少32万个就业岗位;同时,在对亚太和欧美的贸易中增加了数十亿美元的贸易额。

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就明确提出,可在自由贸易区发展以出口加工为主要目标的制造业。上世纪60年代后期,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利用这一形式,并将它建成为特殊的工业区,逐步发展成为出口加工区。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积极向高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发展,形成科技型自由贸易区。但遗憾的是,这些自贸区都将我国排除在外。

纵观当今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形势愈加迅猛,在全球范围内其数量已经达到数十个,范围遍及各大洲,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之一。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通过建立和发展自由贸易区来为自己的经济发展服务。

为追逐世界的步伐,我国十几年来不懈努力,目前在建自贸区18个,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我们得以骄傲的成果,其已经跻身世界三大自贸区行列。

而我国的香港自贸区已经取得了成就。据港媒统计,目前我国境外共有约1万亿元存款,其中约7000亿元在香港,这令香港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人民币市场。从香港自贸区的发展可以看出,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前景。

外界也普遍认为,上海自由贸易区将成为内地试行重大改革政策的试验场,以促进跨境商品和资本的流动。其中,汇丰和渣打两家银行有望成为第一批在上海自贸区提供广泛银行业务的外国银行。分析人士表示,上述举措是中央政府协助上海成立国内首个自由贸易区的一个计划;上海成立自由贸易区后,将有助我国达到成为全球商业中心及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

9月1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全球副主席朱民在达沃斯论坛期间表示,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会影响到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因对包括影子银行在内等金融问题的关注,中国在启动新一轮改革时,将金融改革作为重要的突破口,上海自贸区正是金融改革的一块试验田。

朱民表示,上海自贸区是对整个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的部署。从过去所有的金融危机来看,一半是改革形成的,一半是不改革形成的。所以金融改革的度的把握是很困难的。政府现在提出上海自贸区的方案既坚持改革,又进行有风险的掌控,把它放在大规模蓄水池里,一旦这个大规模的蓄水池逐步扩大,而且运行机制完善,就可以全面打开。

概念股走势红火

自贸区概念为多个产业带来巨大商机。上海自贸区相关个股出现大涨,主要是对港口、物流、贸易、地产、文化等行业构成利好。

文化出版企业有一个体会,看热闹的博览会多,实际下单的交易会少。自贸区意味着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机会大大增加。文化产品、文化技术、文化信息以及各类产业延伸出的创意、信息数据都是文化企业可以发展的领域。版权、书籍、电商、艺术品买卖、收藏、广告、展会,都是有可能进入并快速发展的领域,可以形成有社会影响力、经济增长率的产业板块。

总理提及的“松绑”无疑表明了自贸区在金融、交易、机构审批的各个环节上将有大规模松绑。一些领域在现有程序上比较难进入的,在自贸区会大规模开放,包括文化企业都可以大规模的进入,这中间有无穷的商机。

就相关产业机会而言,上下游纸张、光碟、印刷机械、相关设备的交易,国际艺术品拍卖、展览与广告、教育和培训等各种服务,甚至作为中小文化企业的孵化器都空间无限。

各大公司都在为自贸区的来临做准备。其中,自贸区涉及三港三区与上港集团密切相关。上港集团公司董事长陈戌源日前在机构投资者交流会上表示,“若自贸区获批,将有效带动长三角地区出口加工、贸易、服务产业的发展,对上港集团的港口主业形成巨大的推动作用”。

浦发银行也期待在自贸区中觅得商机,其具体战略目标就是发展成为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进程相适应的金融旗舰企业。上海物贸是一个有色金属进出口贸易公司,其年贸易量达几百亿元,其董秘李伟表示,公司目前正在讨论如何在自贸区的框架内操作转口贸易,有色金属的转口贸易具有一定的金融属性,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融资平台。

险企也在瞄准商机。一位分析人士对《经济》记者表示:“上海自贸区在开发、建设上投资或达到千亿级别,如此之大的资金需求不是仅一两家险企可以满足的,险企的参与还要看竞争力。”据了解,已有一些险企积极准备,预计不久将提前介入到自贸区建设的大潮中。“上海自贸区建立后,贸易活动必然更加活跃,有利于航运业务的增长,可以预计利好财险业务。”

AIG保险的高经理对《经济》记者表示,“未来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都将逐步受益。”

据消息人士透露,政府还将鼓励民企与外企在自由贸易区成立金融服务公司,如会计师事务所和评级机构。在正常情况下,外资银行须先在内地设立代表办事处,以进行联络和咨询工作。代表办事处运作两年后,若无违规行为,就可向中国银监会申请升级为银行分行。如外资银行有意增设分行,特别是希望在其他城市设立分行,或打算成立全资子公司,则必须经过冗长的审批过程。

在税收上,自贸区也给予企业以一定的优惠。据了解,位列鼓励类产业投资目录的企业,将按15%的所得税优惠税率,大部分企业仍按25%征收。然而,税收优惠不是自贸区开放探索的主要目的。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企业所得税为16.5%,上海自贸区内的一般企业与区外一样,都为25%,高于前者。

除了鼓励类产业投资目录外,自贸区内对进口税的减免将大大利好加工贸易企业。

进口产品需要缴纳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进口环节消费税。进口环节消费税根据产品种类不同,额度不一,奢侈品以及高档汽车额度较高。在自贸区内注册的企业,如果进口产品是终端消费品且在自贸区范围内,将免除这三道进口税。

“对于关内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变审批制为备案制,以前注册建新项目需要跑多部门盖章,现在只需登记备案就可以了。”日信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陈乐天对《经济》记者说。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有望实行

继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后,包括娱乐性外资企业注册建立、游戏主机生产等在内的一系列文化领域政策也有望在上海自贸区放开,并有望试行“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

陈乐天表示,上海正在与北京方面沟通相关的文化政策,北京方面预计会出台一份“负面清单”。相对而言,娱乐性外资企业在自贸区注册建立的难度会有所降低。

所谓负面清单管理,即针对与外商投资相关的管理措施,均以清单方式列明。现行的“正面清单管理”是规定企业“只能做什么”,而“负面清单管理”是仅限定企业“不能做什么”,并以“清单”方式进行列示,这体现了“放权”的改革思路。例如,此前的文化审批权和许可权都在北京,不在上海,如果北京方面出台负面清单,就是最好的政策和利好。此前热传的游戏禁令有望解除。预计游戏主机生产商可在自贸区内进行生产,但面向内地的销售市场能否放开,还未可知。

目前主管部门也正在研究解除电玩游戏机禁售令的方案,未来在内地销售的游戏机品种可能会增加,即在原来基础上实现较大的突破。不过,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条款禁止文物拍卖,因而自贸区内会否允许外资性质的企业从事文物拍卖相关业务,还有待继续观察。

金融服务功能将有所增强

在上海报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设计中,重点提到了要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

对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上海自贸区建立后,将会推动一系列的金融体制改革,其中主要包括货币可自由兑换、利率和汇率市场化、跨境融资自由化等。

据介绍,上海自贸区将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可能包含以下几点:其一,金融服务业要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开放,并且支持在区内设立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其二,允许金融市场在区内建立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其三,对于一向禁止境外企业参与的商品期货市场也将放开,并逐步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而在这些改革的推动下,未来将会产生一系列金融市场的创新产品。

朱民指出,上海自贸区的试点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对金融的开放。包括对金融业务的开放、对股权结构的开放、对整个资本账户开放。“资本账户的开放历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现在资本项目共计40多项,已经开放了30多项,大概还有十几项将在中国逐渐开放。”

但是在这个过程里,掌控风险非常重要,朱民表示,中国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特别是金融系统,所以就需要像上海这样的区域试点产生。资本账户的调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平衡,因为它是一个价格,用以平衡国际和国内两个需求的供给平衡。

而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否会对原有的自贸区造成影响?朱民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中国是一个大国,需要不同的金融服务,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的金融中心,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香港的地位还是很重要的。”他认为,上海自贸区和香港自贸区,都应该服务于中国整体实体的概念。

上海自贸区最让人关注的还是金融业的开放尺度。上海自贸区对关内的金融业来说有两个消息利好,一是利率市场化,二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

“目前来看,利率市场化难度系数相对较小。”上海股权投资协会副会长、亚商资本合伙人朱海彤称,这几年一些商业银行逐步尝试根据市场供需调整利率水平。根据自贸区制度创新,应该可以做到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利率水平。

对于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朱海彤认为政府先期可能会采取稳健手段,不像利率市场化那般放开尺度较大。据悉,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酝酿在自贸区内挂牌成立自贸区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即企业股权交易投融资平台。

潜在“新星”大盘点

早在2005年,上海、深圳、天津、成渝地区等地都曾向国务院及各部委提交了关于保税区转型自由贸易(园)区的建议。之后,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先后多次到这些地区进行调研。

而今批了上海自贸区之后,天津和广东都在力争第二个“自贸区”。据《经济》记者统计,上海自贸区获批的方案,引发包括浙江舟山、广州南沙、天津滨海新区等多个地区的自贸区申请“热潮”,期待搭上自贸区试点的“顺风车”。

天津方面透露,具体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而广东省省长朱小丹亦向媒体证实,广东省政府给国务院的请示已经正式上报,南沙、前海、横琴将申请设立国家自由贸易区,并将其定位为“粤港澳自由贸易区”。

谁将成为继上海之后的第二个自贸区,仍是未知数。但无论是天津还是珠江三角洲,申请能否成功也只是时间的问题。自贸区绝不只上海一个,也不会仅限于沿海,在内陆以及边疆地区均可考虑。

对此,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将重点加快浦东新区、滨海新区、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福建平潭、舟山群岛新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功能区建设,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和先行先试,通过制度创新为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

从区域布局上看,除上海之外,环渤海地区的天津、珠三角的广州、海西经济区的厦门,都可考虑设立。同时,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也可在相对落后的地区,逐步考虑、规划一些自由贸易区,例如重庆已成为内陆非常重要的贸易口岸,开辟自由贸易区在未来也是有可能的。

《经济》记者还从商务部新闻司了解到,山东也想在自贸区建设方面“搀和一把”。 山东省潍坊市副市长王树华对《经济》记者表示,中韩自贸区谈判正在进行,山东潍坊是这次谈判的东道主,建立中韩自贸区是整体的发展趋势,潍坊会积极争取、尽快布局。“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我们的优势在于潍坊现在就有保税区,今后方便直接升级成为自贸区。”

篇7

一、连云港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主要任务

优越的区位条件、叠加的战略优势、有力的港口支撑、成熟的港产城发展模式、良好的对外开放基础、便利的口岸环境,使得连云港能够较好地完成自贸区的各项试验任务。总体来看,连云港自贸区建设主要是九项任务:调整与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提升“一带一路”交汇点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强上合组织口岸物流建设力度、培育区域联动新优势、扩大投资领域对外开放、增强港航服务功能、转变贸易发展方式、积极推进贸易监管制度创新和推进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其中与海事职能相关的内容主要有: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加快建成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强海河联运;重点推进中哈(连云港)国际物流中转基地和上海合作组织出海基地建设;挖掘海铁联运示范港的潜力;开放国际船舶运输和国际船舶管理业务;允许中资公司拥有或控股拥有的非五星旗船;试点开展外贸集装箱在国内沿海港口和连云港港之间的沿海捎带业务;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加强自贸试验区电子口岸建设。

二、海事在连云港港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分析

贸易需要通道、需要运输工具,没有这两者的桥梁和传输作用,自贸区就是一座缺乏新陈代谢功能、毫无生机的孤岛,就会消亡。

1、维护通航秩序,安排船舶安全快速进出港

随着江苏沿海开发战略深入推进实施,连云港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正式开通使用,使得连云港港正式迈人大船大港时代。港口目前交通流量已达10万余艘次,每年有300余艘次15万吨级船舶进出港,每周2艘次1万标箱集装箱班轮按时进出港。与此同时,日益增长的交通流量需要更加科学、高效、合理的交通组织予以保障,即要求在保证船舶安全进出港的同时,减少船舶待港时间,确保船舶快速进出港。

2、推动口岸开放,增强港口服务经济发展能力

《连云港港总体规划》确立了建设港口群、发展组合港的思路,提出了以现有港区为主题,跳出现有港池,向南北两翼拓展的发展战略。其中北翼以赣榆县城为中心,依托赣榆港区发展柘汪、海头片区石化和重型制造业;南翼依托徐圩港区和灌河港区发展钢铁、石化等临港重型产业。赣榆港区和徐圩港区的开港试通航,标志着连云港市“一体两翼”组合大港从蓝图变成为现实,连云港促进江苏沿海开发和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两大国家战略建设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发挥海事保障职能,为港口发挥集疏运功能和高效营运提供强力支撑

码头、航道和锚地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政府基本投资建设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投人大、危险因素多和收益大等特点。它们的建设与使用需要海事管理机构对在港区内使用岸线、在沿海水域进行水上水下施工以及划定相应的安全作业区的行为进行准人许可,并行使安全监管责任。与此同时,海上搜救、事故调查处理、司法协助执行等事权的正确行使,能够较好地提高涉水工程的建设效率,帮助航道、码头等尽快投人生产,降低港航企业营运成本,缩短船舶非生产性待港时间。

4、履行航运监管与服务职责,拉动航运经济发展

海事机构作为船舶建造的的把关单位,能够推动船舶的建造质量的提升,维护航运市场的公平,促进船舶产业的发展。船舶登记工作则在确认权属,保护交易双方的利益,维护船舶交易的秩序,产生明示和对抗效力,促使资金健康有序的流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海上运输行业和航运经济的发展巩固基础。监督航运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能够提高行业整体安全水平和促进航运公司健康发展。船员职业准人、船员履职监管、船员职业保障等职能则为航运发展提供了最核心的人才保障,并维护了船员市场的公平竞争以及船员生命健康权,保障了船舶和货物的安全。

三、创新海事监管,服务自贸区经济发展

创建自贸区的核心是“自由贸易”,必定有自由的国际航运为其配套,这不仅涉及到包含船舶交易、船舶租赁、航运保险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范畴内的现代“航运经济”,还涉及到船舶注册、航运通关、航运金融等等完整的监管服务链,涉及航运相关的政策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放,简便手续流程、创新监管体制等方面内容。

1、进一步转变职能,增强简政放权实效

从整个海事系统来看,转变职能和简政放权的力度很大,特别是已经取消的船舶港务费和即将取消的船舶签证,可以说都是以前海事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下一步,应重点推进行政审批等事权下放工作。一是将审批事权下放至自贸区所在地分支海事局。部海事局通过制定和修改标准进行宏观调控,直属海事局通过工作检查和业务指导对审批事权进行监督。二是在分支海事局内部取消多级审批程序。实行“一个窗口”工作机制,把审批流程简化为受理-审批-送达三个环节,对政务中心充分授权,简单事权实行一级审批、当场办结,复杂事权整合受理和初审环节以及复审和审批环节,实现政务事项不出政务中心即可完全办结。三是积极推进放宽船舶引航限制。国民待遇原则是自由贸易的其中一项重要原则,我国现行法规法规要求对外国籍船舶实施强制引航,在自贸区范围内,可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放宽船舶引航限制,如配备齐全有效的航海图书资料且船长具备一定的进出该自贸区的航行经验情况下,将由我国公民或企业所有的或经营的、且由中国籍船员驾驶的外国籍船舶纳入非强制引航船舶序列。四是建立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吸引更多的中资“方便旗”船回归,促进船舶融资、航运保险、船舶检修等相关产业发展,积聚航运要素,同时也可以壮大“五星旗”船队。五是建立权责统一的监督机制。科学界定受理(初审)岗位和审批(复审)岗位责任,并实行严格的行政审批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

2、健全法规体系,规范执法业务活动

在自贸区海事管理机构重点完善“三个清单”、“两个公开”和“一个流程”。一是编制并公开权力清单。统一界定海事事权的法律性质,特别是船舶登记、事故调查、海事签证、作业报备等方面行为,应按照“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裁决、行政确认、行政奖励和其他行政权力”的分类方法给出清晰界定。二是梳理出清晰的责任清单。梳理海事部门的主要职责,并细化具体工作事项,确定内外部边界划分,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明确公共服务事项,并通过编写案例更加直观明确海事部门必须承担哪些责任、必须做哪些事情,形成海事部门的责任清单并予以公开。三是引人投资领域的负面清单理念。海事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所禁止的事项予以汇总公开,并辅以相关责任和案例说明等形式帮助社会公众更好的理解负面清单内容。四是深化政务公开和执法公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继续深化政务公开,并通过公开行政处罚、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等方面信息来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使,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五是统一简化海事业务工作流程。通过统一执法制度、执法程序、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标准来减少内部运转环节,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规范各级海事部门的管理行为。

3、完善诚信管理制度,提高监管效能

目前,海事管理机构已经在船舶、航运公司、国际航行船舶,船载危险货物申报和集装箱装箱等监管领域实行诚信管理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服务自贸区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完善诚信管理制度,更好的提高监管效能,服务航运经济发展。一是扩大诚信管理的范围。将船员、船员培训与服务机构、船舶建造和修理厂家、船舶污染作业单位、国内船舶单位和人员等相关方都纳入诚信管理的范畴,在更大范围内发挥诚信管理的优势。二是深化诚信管理的内涵。以基本状况、违规记录和事故信息等参数作为信用诚信等级评定的依据,为信誉良好的对象提供海事业务“绿色通道”,简化监管手续,优先办理行政许可事项,精简行政检查的频次和项目,为其尽可能的节省时间和经济成本。三是提高诚信管理结果应用效力。利用网络平台,将诚信管理情况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建立信息披露和共享机制,扫除港航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比如将船舶信用等级评定结果通报港航企业、银行、保险业,为引导港航运市场的诚信管理发挥积极作用。

篇8

关键词:新闻标题;用词

1.中泰新闻标题的用词特点对比

新闻标题受空间局限性比较大,一个成功的新闻标题就要求结构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因此,新闻工作者就从新闻标题的用词上着手,通过使用一些强有力的词,省略结构,运用流行语等方式言简意赅地表达新闻内容吸引读者注意力。中泰两国在新闻标题用词上有以下特点:

1.1 短语

受新闻标题的空间和版面的局限,新闻标题用词须精简,使语句之间联系更紧密,故此中泰汉语新闻标题常使用单音节词如:

(1)"???? ????"?????????????.?????(2015-4-10)

[?????-????????????]

泰德仍参加美国总统竞选

(2)?.?.?.????????????????? ?????????????????????????(2015-4-10)

[????-????????]

泰国工业联合会主席支持取消OPA 笃定游客会增涨

(3)从翔安出发 8小时抵北京(2015-3-26日)

(4)汽柴油-内第三涨几无悬念(2015-4-10日)

在上述例子中括号内表示词语的完整形式,中泰语新闻标题常将信息含量较少的词浓缩为一个单音节词。如例句(1)中用“?????”替代“????????????” “?????”是口语化的词, “????????????”是正式的书面语,两个词的意思一样但由于“????????????”篇幅较长,作者就用口语代替书面语;例句(2)中“????”替代“????????” “????”本身就含有支持的意思, “????????”也是支持的意思,一般泰国人喜欢将两个意思相近的词连用,使听者感到悦耳押韵,但在新闻标题中为了节约版面常常用单音节词替代信息含量较少的多音节词;例句(3)中“抵”原应该为“抵达”“抵”本身就含有“到达”的意思,因此用“抵”一次就能表达“抵达”的意思;例句(4)中“几”是指“几乎”“几”含有数量少的意思,用来表大概,“几乎”表示近于、接近于、差点儿,两个词的意思相近,因此把“几乎”省略为“几”。

1.2 缩略语

由于新闻标题追求简明了当,言简意赅,因此在新闻标题里常出现缩略语。中泰新闻标题中都有出现缩略语但是采取的缩略方法不同。泰语报纸中常出现的缩略语有首字母提取法 ,省略法 :

(1)?????.??????????????????????????4.8 ????????.(

[??.----?????? ?.---??? ]

莫斯科教师协会会长携款4.8亿泰铢潜逃 被捉拿归案

(2)???.???? ‘???? C????’??????????.(

[??? ---??????????? ????? ---?????????? ?? ---????????]

内阁设立文化巡视员职位

(3)福建自贸试验区方案通过(2015-3-25)

[自贸试验区方案---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总体方案]

(4)光落狮域(2015-3-24)

[狮域---新加坡]

上述例子中中括号内表示省略前的完整形式。例句(1)和(3)中的省略运用了首字母提取法,例句(2)运用省略法,把??????????中的??????用省略符号”?”替代;例句(3)运用混合法把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总体方案混合成自贸试验区方案,例句(4)运用替代法,用“光落”替代李光耀逝世,用“狮域”替代“新加坡”众所周知狮域是新加坡的别称,该事实主要讲述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逝世,标题用“光落”给人一种天地黯然失色的感觉突出李光耀的逝世给新加坡人民带来的承重打击。

1.3 流行语

新闻能不能抓住读者取决于新闻标题,而流行语以其通俗易懂,诙谐幽默能够引起受众共鸣的特点已成为新闻标题吸引读者的法宝之一,在中泰新闻标题中对于流行语的运用比比皆是如:

(1)‘????????????’ ??????’????????- ????????’(

胖小孩有患心脏病和抑郁症的风险

(2)????????! ????????????????????????????????"???? ???????"(2015-3-17)

美爆了 印度富翁为俄米达拉差一掷千金

(3)闽七条“补刀” 楼市有点小兴奋(2015-3-25)

(4)治“僵尸车”要猛活也要慢活

新闻标题中的流行语常来源于流行歌曲,畅销小说,热门电影,民谣等,随着网络的普及大部分来流行语自于网络,如例句(1)中的“????????????”是指胖乎乎,肉嘟嘟的小孩,契合新闻内容对肥胖小孩的定义,这类词语简单易懂拉近了事实内容与读者的距离,一个肉滚滚的小孩形象跃然出现在读者的脑海使读者乐意往下阅读;例句(2)中 “????????”是表达“美爆了”的意思,读者一看到这词就立刻明白该则新闻人物颜值很高比用其他华丽的辞藻来修饰更加直接。除此之外常见的泰语流行语还有“ ???????青少年”; “???????????丰腴的女性或目标未达成,想要的东西没得到”等词;例句(3)中的“补刀”本是网络游戏用语,意思是“抢最后一次攻击杀死小兵的技术”在标题中是指政策出台压低房价,用“补刀”一词非常贴切,读者能轻松明白该政策给疯涨的楼价沉重一击;例句(4)的新闻内容主要表达需要对那些长期无人使用维护,落满灰尘的车辆进行整治,标题用“僵尸车”一词生动形象的概括了这类车辆。

2.中泰新闻标题在语言上存在差异的原因

笔者在上面对中泰新闻标题的用语进行了对比,发现二者存在相同之处例如,使用单音节词,流行语,缩略语等,但由于汉语和泰语属于不同的语言,因此在新闻标题用语具体运用上必然存在不同的特点, 笔者认为具体原因有以下二点:

2.1汉语和泰语在语言本身就存在不同特点

第一,虽然汉语泰语同属于汉藏语系,但是汉语是单音节的表意语, 每一个汉字都能代表一个或更多的含意,泰语是拼音文字,因此在运用缩略语的时候汉语常常采用数字归纳法,混合法和替代法,而泰语则采用首字母提取法和缩略法。

第二,汉泰对于书面语和口语划分层次不同。虽然汉语和泰语都有书面语和口头语,但是汉语的书面语比泰语更加丰富,而且汉语的书面语和口头语之间的差异比泰语更加明显。所以在汉语新闻标题和泰语新闻标题相比显得更正式,而泰语新闻标题则多使用一些拟声词,象声词。

2.2 汉语和泰语的文化及大众观念差异

中泰两国的文化以及大众观念差异,主要体现在泰语新闻标题常常采用雅称或小名来代替人物的姓名。第一,泰国受欧美影响深厚,思想观念较为开放,崇尚言论自由和平等,新闻媒体言论较为自由而中国自古以来言论较为保守。第二,泰国人民喜欢幽默诙谐,在新闻标题中给知名人物取外号深受读者追捧。而中国对报刊用语要求较严格,随意用绰号代替人物原名不符合中国人对新闻严谨性的要求。第三, 泰国人姓名较长采用雅称或小名能够节约报纸版面,在中国则不存在这一现象。

3.结束语

新闻标题在中泰人民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两国的社会背景,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不同,人们在新闻标题语言运用情况也不尽相同。这种语言运用的差异不但反映了各自的文化特色,而且也导致中泰学生在阅读报刊时容易受母语负迁移影响而产生偏误。因此,把中泰新闻标题语言进行对比,有助于克服母语干扰,有助于中泰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新闻内容,对于新闻翻译者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曹铁根.修辞与汉文化[J].湘潭师范学院报,1998(2):66-70.

篇9

关键词:自贸区;航运金融;促进

一、 引言

2013年9月27日,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其中明确指出:“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提升我国在国际航运领域的服务能级,积极探索国际船舶管理、航运金融以及国际航运经纪等航运相关产业,并加快发展航运金融领域的运价指数衍生品交易业务”。方案中明确指出了要积极发展航运服务业中的航运金融业,并且强调以运价指数衍生品交易业务为突破口。方案的出台,将极大的刺激航运金融产业的发展,对于发展前景看好,但进展并不顺利的航运金融产业是极大的利好。航运金融金融相关部门,一定要利用好此次良机,出台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真正把上海乃至全国的航运金融产业做大、做强。

方案中关于航运金融给出的只是指导性框架,具体内容还需要相关部门实施,下面本文将具体分析自贸区将如何促进上海航运金融产业的发展,以及应该具体如何实施。

二、 上海自贸区的本质及其内涵

自由贸易区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概念,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般认为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是指两个及以上的国家或者地区,通过签订一系列的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式,互相取消绝大部分货物或者是服务的关税及其配额等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鼓励开放投资,从而促进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以及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这是国际上通用的自贸区的一般广义概念,而上海的自贸区是指狭义的自贸区概念,即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划出一定的特殊区域,进入该区域内的货物就进口关税及其他税种而言,属于在关境以外,并免于海关监管。和国内各类保税区不同的是,自由贸易区的最大特色是“境内关外”的特殊海关监管制度,即“一线(自贸区与国境线)放开,二线(自贸区与非自贸区)管住”。

上海的自贸区是富有中国特色的自贸区,与西方国家的自贸区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1)从本质上看,上海的自贸区实行的仍是“境内关内”政策,而国际通行的自贸区则实行“境内关外”政策,也就是放开一线(国境线),管住二线(与非自由贸易园区的连接线),在区内免除海关通常监管等等。

(2)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是全面开放的,不存在金融方面的障碍,而上海自贸区存在着“资本项目未开放、利率未市场化”等等问题,而且市场经济体系也不发达,因此我国上海建立的自贸区需要突破的政策问题比较多。

(3)上海的自贸区是离岸市场和在案市场共存。有人可能认为二者矛盾,其实不然,这就象我国对香港的“一国两制”的制度体系是一样的。离岸市场是与中国隔离的另外一套市场体系,允许境外机构参与;在岸市场是在中国金融、法律、行政制度下的金融市场体系,全国各地机构都能够参与。

三、 对上海自贸区的进一步理解

从根本上讲,上海自贸区的本质是借鉴全球市场制度,创建融入全球的跨境服务业市场。它是中国服务业市场开放和建设的一个战略步骤。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自由贸易”所引发的一般货物贸易及转口贸易的增加只是表象,更深层次应该体现在金融领域的的政策突破,包括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可兑换和利率市场化等。但这些政策突破要稳步进行,要有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根据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要充分考虑到中小企业的利益,实施金融创新,形成一个在金融体系支撑下的自贸区发展模式。

从未来的发展看,是自贸区要从前端的“产业金融”向后端的“商务金融”延伸和转型。打造航运金融、租赁金融、仓储金融乃至物流金融等创新金融业务,促进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快速发展。

四、 上海航运金融业存在问题分析

航运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其发展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依赖度很高,同时航运业的金融需求也对金融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对于承担超过 90%的国际贸易运输量的航运业,其需求庞大、日益复杂的国际化金融业务创新成为金融行业创新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上海的航运金融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受到政策制度的制约较多,而且缺乏相关的税收扶持力度 航运金融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国际金融环境,需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的有力支撑,但目前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进展缓慢,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策突破。缺少国际金融中心的支持,是上海航运金融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上海在船舶融资成本、船舶租赁项目财政税收政策及交易透明度等方面,与伦敦、纽约等地区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这些方面成为影响我国发展航运金融业务的限制性制约因素。

(2)航运服务产业链不完善,导致船舶融资发展滞后。目前,国内很多银行都成立了航运金融业务部门,并且开展了一些船舶融资业务,但我国的航运企业还主要以传统的贷款为主,真正意义上的船舶融资业务很少。船舶融资具有很高的专业性,涉及的环节较多,如船舶检验、船舶登记、船价评估、以及法律、会计等多个环节。目前我国的航运服务产业链主要集中在货运、船舶等附加值较低的环节,

在船价评估、法律以及会计等高端环节非常薄弱,致使船舶融资行业发展非常不顺利。另外,由于我国外汇管制的原因,国际性航运企业在全球资金配置和回笼过程中途经中国时存在一定限制,企业只能设立离岸账户的方法解决。这不仅增加交易成本,而且与立足本土、为客户提供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清算服务的期望是相背离的。

(3)航运保险险种少,相关保险机构国际性程度不高。航运保险属于专业性较强且高端的保险种类,进入门槛相对较高,一直是国内保险业的短板,也是我国航运金融产业急需加强的领域。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在航运险领域实力比较强,它们往往拥有遍布世界主要港口的理赔、保险检验、追偿网络以及全球性的航运保险产品,这是从事国际航运保险的必备的关键因素。国内保险业,包括上海的保险业还缺少统一的航运保险信息综合平台;缺少相关专业的高端人才,大部分保险公司还主要承保一些市场准入门槛较低的短期货运险种,基本没有保险公司有能力开展远洋货运保险。另外,由于航运保险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国际知名度不高、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落后、风险定价能力不足、保险条款各方面未能与国际接轨、不能提供较为全面的保险服务等缺陷,在与实力强大的国外保险机构竞争时,往往流失了很多航运保险业务。

(4)高端运价衍生服务尚处在初级阶段。近几年,航运业价格波动非常频繁,运价指数衍生品是规避运价风险的主要工具,是与航运业发展高度匹配风险控制手段。航运金融衍生品市场是航运金融领域的高端业态,是航运金融领域向纵深发展的必经阶段,但由于我国在航运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起步很晚,只是在这两年才有一定的进展,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产品品种偏少,产品设计方面的科学性也存在争议,而且缺少国际性的航运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纵观国际上航运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航运金融衍生品未来在中国必然会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5)航运金融相关人才极度短缺。航运金融属于航运业和金融业的交叉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作为航运金融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同时需要掌握物流、金融、会计、法律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国内金融业和航运业,包括大型商业银行和大型航运企业涉足航运金融业务领域时间很短,几乎不超过5年,因此普遍缺乏懂既金融又懂航运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在航运金融专业人才的积累上方面,我国与国外银行、航运企业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上海高级国际航运学院院长余思勤教授(笔者)日前在接受东方卫视记者的采访中也指出:“目前,航运金融是我国航运业的短板,软实力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最主要的是缺乏航运金融方面的人才”。

(6)航运金融领域的国际结算便捷度偏低。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一直以来对外汇管制相对严格,近几年有所放宽,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限制很多。目前,我国在资本项目方面还没有实现自由兑换,外资跨境资金流动受到较大的限制,境内外汇资金划转也同样受到很大的限制,致使资金的流动和划转都要加上很多的人为审核环节,致使我国在航运金融的国际结算方面的效率非常低下。人民币结算方面,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相对较好,但各商业银行电子结算系统重复建设严重且水平不高,基本不具备专门针对航运企业的特色系统或相关模块。整体上看,航运金融领域的结算便捷度较低。

五、 上海自贸区对航运金融业的促进作用分析

自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上海自贸区”)获批以来,人们对自贸区内的各项改革寄予厚望。上海自贸区改革主要任务是投资和贸易的便利化,而这些,需要金融领域改革的支持,因此自贸区建设中,必然引起一系列金融领域的改革。另外,自贸区建设必然会推动新的航运政策的出台,从而提升我国国际航运服务的能级。自贸区若能推行与国际水准持平的航运标准,那么相应也将带动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国际航运金融接轨。具体来说,自贸区建设,将对航运金融行业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促进作用:

(1)航运金融业将直接受益于上海自贸区带来的贸易提升。航运金融业的发展,需要以金融业和航运业的快速发展为基础,很难想象,一个国家的金融业和航运业都不发达,而航运金融业却非常发达。因此,航运金融业是以航运业和金融业的发展为依托。自贸区建设,必然将加大我国的国际贸易量,包括转口贸易,贸易量的增加,必然会引起对航运需求的增加,从而也会导致对航运金融需求的增加。金融改革将是自贸区最大亮点,会引起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汇兑,金融业对外开放、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将非常有利于航运金融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2)自贸区建设,将为我国航运保险业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上海自贸区内不断发展完善,航运保险未来发展环境优越。上海保险监管部门充分地利用了上海成立自贸区的大好时机,迅速采取行动。为配合上海航运保险适应上海自贸区发展的需要,上海保监局成立了保险创新业务监管领导小组。该小组全面负责对航运保险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保险的监管工作,旨在探索保险创新业务监管的思路、制度和方法,更好地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保险从业机构也正在加大产品创新的力度,以适应自贸区所带来的对航运保险需求的需要。

(3)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为航运金融衍生品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已经出台,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发挥洋山深水港、外高桥港、浦东空港国际枢纽港的联动作用,探索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航运发展制度和运作模式;创造条件,加快发展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交易业务”。上海航运交易所,应自贸区政策要求,于近期推出了南北线煤炭运力衍生品运价合同,这是全球第一个运力交割型航运金融衍生品。通过实物交割,该衍生品更贴近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这是上海航运交易所的大胆创新。公司还计划在明年(2014年)推出基于国际干散货的衍生品,也将对现有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衍生品进行改造升级。可见,上海航运交易所利用上海成立自贸区的时机,不断推出新产品。

另外,如果在自贸区内能够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话,会有吸引国外的成熟交易者参与我国的运价衍生品交易,这将改变我国衍生品交易中没有国外投资者参与的窘境,使我国航运运价衍生品的投资者队伍更加合理。

(4)利用上海成立自贸区的契机,不断健全金融服务方式和手段,提高航运金融业结算便捷度。为了提高航运金融结算的便利性,利用自贸区内很可能放开外汇管制的时机,积极筹建大型航运公司的中国资金管理中心和业务结算中心。在人民币结算方面,建议国内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利用自贸区的便利条件,积极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并尽力结合航运企业的行业结算特点,提高结算便捷程度。

某国际航运巨头集团提出将在近期和国内某商业银行共同开发建设统一的运费清算中心,用以作为我国航运业通用的一个结算平台,清算船公司及其公司之间的资金和票据,加快结算的便捷度。目前我国国内的航运企业还没有这方面的动作,为此建议,国内商业银行和大型航运企业,也应该抓住上海成立自贸区的有利时机,实现强强联手,在航运金融结算方面实现较大的突破。

(5)大力培育航运金融相关专业人才,充分做好人才储备。国内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尽快着手建立有关航运金融人才的相关制度,形成相对完善的航运金融人才的引进机制和培养机制,既要为形成人才流动提供便利,而且更要注重航运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上海相关部门应该利用自贸区成立的机会,出台相关政策,为真正掌握航运金融的人才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和政策,吸引国际人才参与到我国的航运金融建设中来。另外,还要加大本土培养力度,政府部门要出去措施,联合研究机构,进行联合培养。上海海事大学利用上海成立自贸区的时机,成立“中国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该研究院将在与自贸区供应链相关的航运、物流、金融、法律等领域开展研究咨询、政产学研合作、境外合作、高端教育培训、情报等工作。相关政府部门,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真正培养出大量的航运金融专业人才。

另外,我国在发展航运金融产业过程中,不能将关注点仅仅放在大型的航运企业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方面,不同层次的航运企业对航运金融服务的需求程度不同、依赖程度也不一样。在航运金融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所提供的航运金融服务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别。当前,我国的航运金融业刚刚起步,其所能够提供的服务能力相对层次偏低,这正好与我国小型的航运企业的需求相对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国内的中小航运企业对于航运金融市场的依赖度要比大型航运企业的要高得多,尤其是融资方面。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也要将中小航运企业作为其主要的服务对象,这与我国航运金融市场发展阶段相对应,这是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这就要求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切不可好高骛远,忽略对小型航运企业的服务供给。

总之,随着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上海自贸区内的货物将实现自由贸易、金融也将自由流通,必然导致进出口服务贸易会更加活跃。而货物和服务自由贸易活跃度的提高,必将推动航运金融产业的发展。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对航运金融的影响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自贸区内的相关企业,它将带动整个航运金融产业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http://

2. 冯伟.上海自贸区给港口带来什么.中国交通报,2013-09-03.

3. 高连奎.上海自贸区面临三大投资机会.企业家日版,2013-10-28.

4. 航运保险:柳暗之后便是花明航运交易公报 2012-05-28.

5. 金鑫.我国航运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生产力研究,2013,(4).

6. 童志康.银行业如何加快航运金融业务发展.上海金融报,2013-05-17.

7. 查贵勇,高峰.上海发展航运金融的SWOT及其路径分析.国际商务研究,2010,(6).

基金项目:上海海事大学校级基金项目(项目号:20120122)。

篇10

关键词?演长三角一体化;新机遇;挑战;当下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10-0065-04

一、引 言

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和国家战略叠加地,在“十二五”规划收官和“十三五”规划开启之际,长三角地区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长三角一体化、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江苏沿海地区开发、舟山群岛新区开发、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在长三角地区次第展开,不断为其提供新的动力和发展机遇。

自2008年长三角一体化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以来,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2014年12月沪、浙、苏、皖商务部门签署了“推进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有力地推动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2015年3月26日,长三角公路交通运输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上海举行,标志着长三角交通一体化迈入了新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邹勇2015年3月表示,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长三角城市群绝大多数城市处于上海3小时经济圈内,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升。

然而,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并非一蹴而就,历经十数年努力,且目前仍是机遇挑战并存,问题桎梏同在,而梳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紧抓长三角一体化新机遇,挖掘长三角一体化深层问题,进而提出有效措施来应对长三角一体化的新形势,不仅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长三角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必备条件,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难点所在。

二、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在国家战略及经济内生因素的共同推动下,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目前已由“浅表一体化”延伸至“深层一体化”。具体而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体历经4个阶段,即一体化萌芽阶段(1982~1988年)、一体化展开阶段(1990~2000年)、一体化加快阶段(2000~2008年)、一体化深入阶段(2008年至今)(夏宝龙,2014)[1],各阶段发展动力与成果如表1所示。

不可否认的是,长三角一体化不同阶段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合作与推动,在一体化加快阶段尤为明显(孟涛、马燕,2015)[2],具体政府举措及发展成效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推动与支持,同时,新常态下的国家发展战略调整也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三、长三角一体化面临的新机遇

1. 机遇一:国家战略聚焦与叠加机遇

近年来,国家和地区积极支持长三角一体化率先发展,先后出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推进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长三角检验检疫一体化合作备忘录》、《关于开展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的公告》、《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安徽承接产业转移若干政策建议》《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旅游一体化行动纲领》、《建立联合整治机制,推进长三角生态环保一体化》等一系列政策,短时间内如此密集与全方位的政策历史罕见,而这些政策皆旨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无疑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大机遇。

2. 机遇二:产业转型升级机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进入新常态,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之一。长三角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受到产业同构和低效率重复建设的困扰,阻碍了区域一体化的分工协作,而新常态下国家整体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规划无疑为长三角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且“十二五”规划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发展文化产业,“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强调了发展若干重点产业,长三角地区产业定位于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国家政策对这些产业的支持为长三角产业转型及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3. 机遇三:上海自由贸易区发展机遇

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被寄望成为新形势下上海改革开放基因的“培养皿”。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已经形成经过实践检验且确实管用有效的基本管理制度,特别是随着上海自贸区的扩区,其带来的巨大“溢出效应”和“辐射效应”已初现端倪。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城市,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有着长期良好合作的基础(滕永乐、沈坤荣,2014)[3]。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上海与周边城市的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发展的空间将不断拓展。上海将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平台,努力做好加快自身发展与主动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这两篇大文章,与长三角兄弟省市一起,共享改革开放新机遇,共同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作出应有贡献。

4. 机遇四:城市圈及城镇化建设机遇

长三角被誉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30个城市的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元,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王牌”。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形成集群优势,有利于在统筹东中西区域发展中发挥先导作用,有利于在深化城市合作中提升整体竞争合力。2015年3月26日至27日,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五次市长联席会议召开,本次会议致力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建设更高水平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深化区域合作,强化创新驱动,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进一步扩大上海自贸区的辐射效应,促进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继续在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新的起点上共同打造长三角经济“升级版”。

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挑战

1. 挑战一: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的不协调

由表2可知,长三角一体化的开启是政治动员的产物,因此长三角的发展至今仍受到政治的牵绊,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该种发展模式面临着巨大的弊端,一方面由于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政府能力的有限性以及政府行为的可监督性无法保障,可能使长三角一体化未能沿着最佳路径推进;另一方面受传统地方政绩考核的影响,政府间尚未达成一致的利益协调机制,在非合作性博弈中,地方政府有动力也有能力在区域一体化合作中违约,为追求地方利益的最大化,“以邻为壑”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张颢瀚(2013)列示了市场机制下的都市圈经济与政府机制下的行政区经济之间的主要区别和矛盾[4],见表3。

由表3可知,政府间利益协调机制的不健全,致使政府频频对市场产生干预,造成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间根本性的矛盾,正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阻碍和桎梏,也是长三角完全一体化要应对的首要挑战。

2. 挑战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虽然长三角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严峻,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形成了制约。除政治和制度因素影响外,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包括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在内的要素差异,从目前情况来看,上海、苏南、浙北地区的要素资源比较丰富,而苏北和浙南的资源相对匮乏,导致长三角发展呈现出“上海――苏南(浙北)――苏北(浙南)”的梯度差异;要素差异的直接影响是产业差异,要素资源丰富地区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而不具备优势产业的地区发展则相对落后和被动,长期以来则直接导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异。据调查,自1995年起,长三角内部59县(市)之间的差异一直处于不断扩大趋势,严重制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3. 挑战三:产业同构严重,集聚水平不足,缺乏拥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由于客观条件相似以及政府利益驱动下的投资方向一致,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不仅产业相似系数高(禚金吉等,2011)[5],同一层次中的产业结构也相同,城市特点缺乏鲜明性。据调查,长三角核心区16个城市中,分别有11个、8个、12个城市将汽车、石化、通信作为重点发展产业(解艳波、陆建康,2010)[6]。虽然产业同构客观上为产业集聚创造了条件,但产业集聚不是简单的重复和集中,而是产业的链接和产城的融合,产业集聚的目的是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产业功能整合,要求企业之间加强信息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错位竞争、链接发展,进而提升整体竞争力。然而,目前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在利益驱动下重复建设严重,难以实现集群效应,造成资源大量浪费,也无法培养品牌竞争力。

4. 挑战四:城市间协调联动性不足,难以发挥城市群效应

城市群建设有助于促进城市圈内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并通过“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来逐渐缩小地区间差距。然而,从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现状来看,合理的城市层级和分工体系尚未形成,存在较为严重的“简单均衡”或“一城独大”现象,城市间协调联动性不足,难以发挥城市群效应,影响一体化发展(王振,2015)[7]。此外,从城市群发展效率来看,由于各城市圈中心城市的辐射半径差异,致使圈外被辐射区域的“塌陷区”和“重叠区”同时存在,资源浪费和短缺同时并举(袁贺,2011)[8];从城市群发展质量来看,资源与环境压力逐年加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持续上扬而生活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城市群的发展质量面临考验,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

五、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策建议

1. 推进政府层面改革,创新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政府作用不可或缺,但政府之间必须突破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积极探索、构建有利于推动资本、技术、产权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制度安排,形成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旅游市场乃至口岸、生态环保、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为保障长三角一体化顺利实现,政府要主动破除一切影响一体化进程的制度,加快形成相互协同的管理机制、合作机制、服务机制和推进机制。此外,在“十三五”规划启动之际,长三角各省市政府有必要实现省市间“十三五”规划的有效衔接,从制度层面上指导、引导各城市协调发展。

2. 紧抓发展机遇,促进重点领域一体化的率先突破

长三角一体化涵盖诸多方面,所有方面同步实现一体化是不可能的,长三角应紧抓发展机遇,利用优势依托,促进重点领域一体化率先突破。具体而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以强化长三角城市间公交、地铁和城铁等公共交通设施的延伸和联通;在互联互通方面,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为武装,打造物流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长三角物流网。在生态环保方面上,可以探索建立长三角环境监测数据及空气质量预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机制,太湖流域水污染共防共治机制等;此外,要促进区域内信息、产权等非实物性产品的交流和共享,实现区域内网络全覆盖以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在相应的前提条件下实现产权共享,弱化区域间的经济边界和市场边界,缩小地区间差异,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

3. 推动产业集群一体化转型

紧抓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机遇,推动长三角产业集群一体化转型发展。首先,从长三角整体规划的视角出发,依据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明确其产业分工和定位,实现产业互补和错位发展。其次,针对产业同构致使效率低下的问题,鼓励同一区域内企业实行兼并重组,实行资源集约利用,进而产生规模经济,形成集聚效应,为产业集群创造条件。再次,在空间上,以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尝试以地区资本融合为纽带,建立大型企业集团,相互关联的企业集团链接发展,打造特色产业链,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培育并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共创长三角特色国际化品牌,例如依托上海服务业集群降低江浙地区制造业交易成本的优势,形成以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服务于江浙制造业集群的特色产业链。

4. 复制推广“龙头”效应,积极参与国家发展战略

紧抓上海自贸区发展契机,以大虹桥为中心,构建长三角自由贸易网(徐冠举,2015)[9]。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的复制推广效应,依托浦西自由贸易园区的区位优势,与周边苏州自由贸易园区、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南通综合保税区等各类开放型经济区,建立更加便利化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合作机制与平台,真正发挥上海服务长三角、带动长江流域经济支撑带的龙头作用。此外,还要紧抓国家战略发展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将三省一市的援疆、、援滇、西部大开放等重要任务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紧密结合(吴志军,2015)[10];把联动实施江苏沿海开发、浙江海洋经济和舟山群岛新区、安徽皖江示范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等国家战略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结合起来,加强区域间经贸合作机制和平台建设;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强沿江重要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江海联运服务基地,统筹推进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网建设,逐步形成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和能源通道;以国家战略聚焦和叠加为契机,全方位深层次的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宝龙.学习改革创新经验深化拓展交流合作[N].新华日报,2014-07-05.

[2] 孟涛,马燕.“长三角一体化”恰逢“一带一路”新机遇,江浙沪打造升级版“兄弟连”[N].扬子晚报,2015-03-12.

[3] 滕永乐,沈坤荣.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江苏经济的影响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4(1):261-268.

[4] 张颢瀚.区域一体化转型与融合体制建设研究――以长三角一体化为例[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1): 69-76.

[5] 禚金吉,魏守华,刘小静.产业同构背景下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 2011(2):24-29.

[6] 解艳波,陆建康.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思路研究[J]. 江苏社会科学,2010(2): 249-256.

[7] 王振.上海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目标、瓶颈制约与对策建议[J].上海经济研究,2015(2):3-13.

[8] 袁贺.基于多模型的长三角中心城市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31-36.

[9] 徐冠举.打破行政区域壁垒构建长三角自由贸易网络[N].钱江晚报,2015-03-12.

[10] 吴志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调发展及合作路径[J].经济地理,2015(3):60-65.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the New Normal

Sun Yanan

(School of Business,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