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概论笔记整理范文

时间:2024-04-19 11:2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方文化概论笔记整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西方文化概论笔记整理

篇1

论文摘要: 文化教育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在实践中却很难有效推行。本文在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原因,强调了文化教育能够有效改变大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矛盾心理,对于文化教育的具体实践,在不同层面上提出了一些可以尝试的解决策略,同时也注意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学生正式且正规化地学习英语的时间被不断地提前,在不少城市里,小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有正式的英语课。从高中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词汇量来看,已经接近以往大学英语四级的要求。但是许多大学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大量不符合英语逻辑思维习惯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似乎每一届的学生在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方面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长期以来大学英语学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1.大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困惑。

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普遍较为“功利”。学位的要求、等级证书的数量、就业市场的竞争等使学生无奈地被迫接受英语学习。还记得学生中曾流行着这样一条短信:“以后中国强大了,全叫老外考中文四六级,中文托福,中文雅思,还考文言文,全用毛笔作答……”看似搞笑的短信却反映出学生对于英语的抵触。学生经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工作以后会有多少机会需要使用英语?现在花如此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学习英语,一定程度上挤占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学科,而专业学科对于将来的工作却是绝对的至关重要;如此安排大学课程是否真的合理?如此矛盾的状态也让教师感到很难期望学生对于英语学习能有多大的主动性。大学阶段之前多年形成的应试式的学习习惯使很多学生在面对英语课本时,几乎无视课文反映出来的文化信息,而是习惯于把文章拆分成段落,再拆分成意群、句子,最后把句子再拆分成语言点或单词。他们的着眼点就是词汇、句型格式、句型/词对应的中文意义。而此种状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英语教师一直以来的教学方式与步骤。在大学期间,学习氛围改变了,时间变得宽松且自由了许多,高中时那种高强度的集中学习模式不存在了,但大多数学生离开那种模式后不能及时调整学习方式去适合新阶段的学习,觉得似乎没有办法再有效地学习了。

2.大学英语教师对于教学方式的困惑。

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包括专业英语和非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于“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学生们依旧保留着高中学习留下的学习习惯:课上安静地等待老师滔滔不绝的纯语言知识点讲解,不停地做笔记;课后就是背笔记,背单词,背课文,做练习;依靠高密度的课时安排、阶段性测试不断地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漏洞,并让他们在大量练习中增强应对考试的能力。这使他们所掌握了解的文化知识与大学要求出现了断层。打开课本与一些课外阅读书籍,编者会有类似这样的说明:“本书选取了反映英美国家文化,人民生活的几个不同的大方面的素材,较有效地向读者/学生展示英语文化的方方面面。”可见学生与教师接触到的这些语言素材本身就是在展现文化,如:人际关系、社会风尚、故人故事、对话方式、思维方式,等等。它们不是单纯地展示语言符号的使用规则。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在初次接触大学新生的时候,都曾经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到异域文化的气息,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而不是单纯地学习一种语言符号。然而,许多老师很难成功地将自己想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顺利地接受并适应。最后由于教学进度、课堂容量的制约,老师不得不迁就学生们原有的学习习惯进行课堂教学。这样,大学英语课堂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着重词句讲解的老俗套,继续通过语言最不可爱的一面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文化知识也就成了英语课堂教学的配角。

二、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看文化教育对大学英语的推动力

1.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始终是与文化同步发展变化的,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学习一种外语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承载的文化。“只注重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P16)。对于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生活细节了解得越深刻细致,就越能够正确理解并准确使用这种语言。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语言作为表达、记录、传承社会生活文化的工具之一,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所依存的文化的烙印。任何语言都体现着该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以及长久以来的历史变迁,反映这一文化的逻辑、民族心理、人文历史、社会价值,也彰显着该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文字正是它们各具特色的表达符号,学习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掌握这种文化的独特品质以及它与母语文化之间的差异。美国语言学家Sapir就曾说过:“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没有对其中一个的了解,就不可能完全理解另外一个。”

2.目的语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

在教学实践中,大学英语教师会发现:学生对于纯英语语言知识本身很难提起兴趣,但是对于它承载的那个在全球占据绝对强势地位的文化却饶有兴趣。如今,“全球化”已不再是个新鲜词,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全球经济的融合,西方强势文化通过各种途径汹涌而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会出现西方文化各种张扬、引人注目的文化标签,英语文化更是其中的主打。当代的大学生与英语文化的种种表现的距离越来越近,与其直接的接触越来越多。西方生活用品的品牌、典型传统节日、流行文化(如时装、音乐)都对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们有着很大的吸引力。笔者在课堂上注意过学生对于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与互动和纯粹语言知识这两种不同内容的反应,不难发现对于有声有色、真实生动的文化内容,他们显示了较高的热情并会饶有兴趣地积极参与。

由于语言与文化特殊的亲密关系,在语言学习中学文化,在文化学习中学语言,必然是可行的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逐步改变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就是背单词,记语法,做习题”的片面认识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低效乏味的学习习惯,让“英语学习”在“英语文化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中更加具体、灵活、有的放矢。这样,学生们会觉得自己学习的英语不是一个只能用证书摆设一下的、毫无用处的工具;在他们感知世界的时候,这个工具会给他们带来更深刻的理解及顺畅的接受过程;他们将体会到自己的语言文化知识是有生命力的,是与身边的事物有着密切联系与互动的;即便走出校门,随着他们各种知识阅历的丰富,这个语言文化知识还会不停地运作,促进他们提升到更高的认知层次。

三、实现文化教育的优化策略

1.加强理论研究,制定文化教学大纲。

国内对于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发展迅速,但实际运用却由于种种原因远远滞后。由于“文化”本身的复杂性,目前的文化教育没有体系化也没有具体的标准规范可言,研究者与教师们只能根据自己的文化知识结构将文化积累零星地讲授给学生。这就导致学生所接受到的文化知识是零散的,无法有效地帮助他们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对于日后知识积累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就需要专家学者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文化教学大纲。这个教学大纲无需囊括所有文化信息,需要有针对性、系统性,每个阶段有很好的衔接性,实施起来有利于“在文化中学语言”,有利于给学生搭建合理的语言文化知识框架。

2.在英语考试方式与内容上作出一定的调整。

改变学生、教师对于英语学与教的的习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现在的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已经实现了增加文化方面的检测内容,这就有效地使用了考试这根指挥棒。这个指挥棒的作用还是相当大的。从学生到教师都会因此加强对这方面的重视。现在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和出国选拔等方面的考试中都未对文化知识进行具体的检测,而这些考试的应试者数量相当大,若能在试卷中予以体现,则能加快观念的转变。

3.学校课程设置的协调配合。

大学阶段的英语课时随着大学英语教改的推进将有所减少,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文化教育与语言教学都完成恐怕会有相当大的难度。学校在课程设置与安排上可以通过面对全校低年级学生开设诸如“英语文化”这样的通识课程,辅助大学英语教学做好目的语文化的普及,帮助大学生改变对于英语学习的单一视角,开拓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文化视角,提高学习兴趣。

4.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挥能动性。

大学英语教师需要重视文化教育,并坚持循序渐进地向学生讲授文化内容,如:重视课文背景的知识的传授并适当拓展知识面,中外古今的文化对比与变迁,流行大众文化的适时关注等。通过对于教材的精心选用与使用,也能有很好的促进。可以尝试在本校大学英语教学具体规划与安排中统筹考虑文化教育的步骤。选用的教材应较新且注重文化层面的内容。对于选用的教材组织任课老师集体整理出与教材课文主题相关的文化线索,确定每个学期所教课文涉及的不同文化主题,再分工搜集相关传统和现代的文化典型。通过展现及剖析让学生对于课文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对相关的文化主题有更多的认知,能够在以后的课外学习中或自主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目标文化知识框架,逐渐充实。这样一来,英语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自然越来越高,教师自身的多文化知识与素养也需要尽快的提高。

四、文化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1.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同等关注。

目的语文化教育应注重比较异同,不宜采用单向形式。母语文化在学习者的认知与思维中占据主导,学习目的语文化要通过内在认知体系的转化才能完成。比较异同能够让这一过程更加顺畅,并带来更加透彻的理解。学生如果有机会与外籍人士用英语交流,其中肯定会有关于外国文化的内容,这样目的语文化学习的作用就会凸显出来;但同时,外籍人士也需要对方提供关于中国的文化信息。交流是双向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也如此。倘若无法用目的语表达母语文化,这不仅是学习者的失败,而且是教育者的失败。

2.文化教育的终极目标。

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文化理解、文化包容。学生接受的教育不应停留在文化知识讲授的层面,他们在学校对于文化的认知是有限的,但他们一生中对于文化的接触将会是无限的。我们希望学生“是具有批判性眼光并信守道德准则的国际化人才”,这就要求他们对任何目标语文化都能做到在理解与包容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批判性学习。教师需要通过“授人以鱼”最终“授人以渔”。教师以自身须秉持正确的文化教育原则,给学生带来积极的、科学的文化观。核心是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培养文化理解的能力,具有文化包容的素质。

五、结语

英语语言的学习绝不是一个可以孤立而论的过程。在当代的社会背景下,面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文化教育必须有效地融合到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来,现有的困难及尚未发现的难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解决、发现、再解决。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2]张有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J].ForeignLanguage World. No.3,2003.

[3]肖淑云.文化教学二十年:回顾与思考[J].学术论坛,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