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企业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19 11:2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产企业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重组时期,服务经济日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010年,全球服务业总产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经超过60%,世界经济格局全面呈现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我国在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货物贸易大国后,以扩大消费、加快服务业大发展为重点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重大现实命题。“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提出“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的发展目标,预计“十二五”期末服务业占GDP比重将达到47%,接近一半左右。可以看出,“十二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将步入最好的发展时期,全国各城市、地区纷纷加强服务业发展部署。作为国家首都和国际性大都市,改革开放30多年来,北京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5%以上,在全国率先建立服务经济主导的产业格局。
顺应国家战略导向,北京市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为抓手,创新服务业发展部署,在全国了首个生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文本》),整个规划新意十足,紧密围绕首都服务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特点,凸显了“供给、需求、改革、品牌”新时期首都服务业发展的四大关键词。
亮点一:着力扩大服务供给,增强优势行业及重点区域竞争力
当前,北京已确立了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生产业占GDP比重接近一半。2011年,北京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2119.8亿元,占GDP比重达75.7%;其中,生产业实现增加值7795.3亿元,占服务业比重64.3%,占GDP的比重达48.7%,比上年又提高1.2个百分点。单就结构比例而言,北京服务业已经接近伦敦、纽约、东京等世界城市水平,目前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服务业总体规模、服务供给水平、服务供给效率、重点产业及重点区域国内国际影响力等方面。
围绕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对经济规模、城市影响力提升的需求,《规划文本》将扩大服务供给放在生产业发展的突出位置,明确了“增强服务供给能力、改善服务供给水平、提升服务供给效率”的发展导向,从优势行业、重点区域两个层面明确了扩服务供给的路径:一是坚持“优势领域升级、新兴领域培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发展理念,对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流通服务及融合型业态进行分类发展部署,致力于打造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优势细分领域。二是坚持“产业高端化、区域集群化”的发展导向,构筑了“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四大高端产业新区-专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综合体-特色街区-主题楼宇”等一系列互为补充的生产业区域性载体,着力推动特色区域要素集聚与服务功能升级,致力于提升特色区域经济规模、服务功能及国内国际影响力。
亮点二:全力培育需求市场,保持首都服务业长远发展动力
近年来,首都服务业的大发展主要得益于首都乃至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进程中不断释放的服务需求。“十一五”时期,首都服务业由2005年的4854.3亿增加至2010年的10600.8亿,实现现价增长218.4%,保持持续高速增长。但“十一五”末期,受国内国际宏观形势、服务业自身制约及首都限制购房、限制购车等一系列政策的影响,首都服务业发展增速下滑,2010、2011两年服务业增速分别为9.1%和8.6%。为保持首都服务业长远发展动力,以新的服务需求挖掘培育首都服务经济新的增长点,《规划文本》将服务需求的挖掘和培育,作为“十二五”时期首都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从服务需求的挖掘、首都服务半径的拓展等层面进行了详细部署:一是突出了对产业融合、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服务需求市场的挖掘;二是注重发挥政府服务市场的示范拉动效应,从政府采购服务、政府性应用示范项目、国有企业非核心业务剥离等层面,培育政府服务需求市场;三是强调首都服务半径的延伸与拓展,通过支持企业多元化的跨区域经营、以联盟形式拓展国内市场、与国内重点区域合作等方式,致力于延伸首都服务业服务半径,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满足全国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过程中的服务需求;四是着力推动首都服务业“走出去”,通过探索企业多元化的走出去路径、服务央企及民营经济全球化战略、做强做大服务外包等方式,支持首都服务业企业积极抢占国际服务市场,在服务国际市场需求中做强做大首都服务经济。
亮点三:扎实推动综合改革,破解首都服务业发展深层次瓶颈
经过30多年的发展,首都服务业已经由规模快速扩张期步入内涵式增长阶段,服务业进一步跨越式发展面临系列问题与制约,突出表现在:服务业发展呈现点多、线长、面宽的特点,诸多细分领域都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统筹协调难度很大;服务业发展面临诸多体制机制、政策等深层次的制约,更多需要通过国家层面的改革推动;总部集团、金融机构、科技等首都优势资源潜力需要通过改革、统筹、对接来进一步释放;部分行业存在生产要素成本高、税收负担高、准入门槛高等问题。
立足解决问题,把握国家推动服务业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石景山国家级服务业综合试点建设,《规划文本》将扎实推动服务业综合改革作为破解首都服务业发展瓶颈,进一步激发首都服务业发展活力的重要抓手,从区域改革、行业改革、主体活力等层面进行了详细部署:一是以石景山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带动,通过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现代服务业试点以及北京商务中心区、金融街、临空经济区等特色服务业改革试点区部署,带动全市服务业改革发展不断向纵深迈进。二是加强服务业增值税改革、重点行业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探索、行业性社会组织管理改革等部署,深入推动服务业重点行业改革探索。三是分类推动央属服务资源、非公有制经济、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探索,激发多元化服务市场主体活力。
亮点四:积极塑造服务品牌,提升“北京服务”国内国际影响力
从世界各国企业发展史来看,品牌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和获利的主要来源,诸多国际强势品牌的价值已经超过了其年销售收入及其全部有形资产的总和,诸如麦肯锡、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苹果、可口可乐等世界知名品牌均是通过品牌实现高收益、确立市场竞争优势的典型。某种程度上说,服务品牌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代表一个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竞争力与影响力的重要标志。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在美国《商业周刊》等权威媒体的2011年全球100个最有价值品牌中,却没有一个品牌上榜,更没有服务品牌上榜,这也说明了我国在产业竞争、企业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就当前北京服务经济发展现实而言,已经到了迫切需要通过品牌建设提升行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服务附加值和效益的新阶段。
篇2
质量是企业的发展基石和根本,涉及产品生产、服务等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面对当前有色行业经济下行的压力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质量管理成为了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追求发展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针对当前质量管理中存在的质量意识不强、责任不落实、原材料控制不严、过程控制不到位、顾客反馈不及时等问题,企业需要依靠科学理论,创新管理模式,形成一套从发展目标、制度体系、监督检查、人才保障、创新发展方面,实现管理提升有效机制。
2.建立企业质置管理提升机制的方法
质量管理机制的构建,要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和经验,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认真总结和评价现行管理体制中有效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实际,又能解决当前突出问题,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建立企业质量管理长效机制,要掌握以下方法和原则。
2.1重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全面质量管理是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其根本目的是通过顾客满意来实现组织的长期成功,增进组织全体成员及全社会的利益。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包括关注顾客、持续改进、一切用数据说话、向组织成员充分授权、广泛采用团队的形式来发现和解决问题、重视组织中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
2.2强谰质置管理体系运用
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以过裎管理为基础,以PDCA循环为管理体系运行模式,围绕顾客满意度这个核心,从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以及测量、分析和改进四个方面,对管理体系运行提出要求。质量管理体系强调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互利的供方关系”八个质量管理基本原则。
2.3运用系统方法解决问题
系统方法木急于立即解决问题,而是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行彻底的预防后续问题的发生。系统方法从大量的生产过程、管理流程中找出问题,发现问题的关键点;针对发现的问题要使用分析工具,剖析问题的实质;通过问题分析,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从多个解决方案中,优化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制定计划,分配职责,确定相关部门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案实施后,对实施方案进行验证和评估,如果不理想进行改进,如果取得良好效果,则将其作为好的经验进行固化标准化以便推广。
3.建立企业质量管理提升机制的主要措施
3.1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发展规划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是建立企业质量管理提升机制的前提。2012年2月国务院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设质量强国取得明显成效,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优势企业。
有色行业生产企业要以《质量发展纲要》为指导,以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为统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确定企业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要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强行业竞争力为核心,以管理提升为手段,以先进目标为指针,着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战略、科技创新战略、绿色发展战略、人才强企战略,进一步强化质量管理基础,完善质量管理体制机制,增强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企业提质增效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3.2推进质重标准化俥系建设
生产企业要建立适合自身生产经营实际的质量管理体系,根据《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要求,在夯实质量标准化工作基础、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强化标准监督,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促进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科技管理及其他Comprehensive整体提升。一是要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重要作用,协同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和攻关,在推进产品研发的同时,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制定出有行业影响力的产品标准,不断增强行业话语权。二是要通过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普及和推广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标准,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三是要通过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活动,不断完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要认真梳理和査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规范和细化工作流程,修订完善相关制度;要以内审、管理评审工作为契机,主动査找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制度要求是否符合实际,实际执行与制度规定是否一致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完善制度建设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3.3强化责任落实和考核
责任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抓责任落实和监督考核是各项工作取得成效关键。一要明确质量管理责任。要重视领导作用,明确各级领导为质量“第一负责人”,把质量管理责任落实到工段长、班组长身上,同时把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人员,保证每个岗位质量责任履行。二质量目标层层要分解和落实。通过生产任务下达,制定严格生产作业计划及质量目标,并分解下发到各级生产和管理单位,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三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通过优化管理流程和权限,明确责权利关系,提高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四是要建立完善的质量考核机制。要建立长效质量考核机制,加大质量考核力度,对质量人员实行业绩考核看办事管理,每月对考核情况进行通报。要加强督査、巡査、专检和宣传的引领作用,准确落实质量责任。五是建立管理提升成果考核机制。制定管理提升考核评价办法,将管理提升考评结果纳入经营业绩考评。
3.4加强过程控制和监督
生产企业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质量损失,降低质量成本,要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加强关键过程和薄弱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实现产品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的提高。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原材料、外购件的检验,保证源头质量合格。要建立严格供应商选择、考核评价机制,严把采购和检验关,确保100%合格后入场。二是优化工艺流程,强化工艺监测,提高过程控制能力。要加大科技投人,改进工艺流程,加强对工艺参数检测和评价,实现工艺流程质量全面可控。三是严格落实三检制,保证过程质量,产品质量可追溯。要完善质量检验计划,严格落实“自检、专检、交接检”制度,确保上道工序合格才能进入下道工序。四是加强计量器具管理,改进检验过程和方法,提高质检能力。要加强自检能力,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提高检验的频率和力度。五是加强质量统计和分析,强化专项检査治理,完善质量监管机制。要及时开展质量分析工作,重视质量反馈,认真査找问题发生原因,组织策划质量改进工作。
3.5抓好教育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教育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是构建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长效机制的保障,人才是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一是要加强质量与质量管理培训。以全面的质量管理基础知识为切入点,加强QC小组知识、质量标准和方法、操作技能、6S现场管理等基础知识的教育培训,针对企业生产现场出现的典型质量问题,组织质量案例反思培训;培养乐于从事质量改进和质量管理工作的员工参加质量管理工程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质量意识,为企业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二是加强质检队伍建设,提高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要定期进行检验人员业务能力培训和考核,特别是对检验仪器操作能力培训;开展检验人员练兵活动,提升检验人员基本技能和水平。
3.6创新质量发展机制
生产企业要创新质量发展机制,引进推广优秀经验和先进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的提质增效。一是创新质量发展激励机制。要健全质量奖励制度,对质量管理先进、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二是加快质量技术创新步伐。要加强“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创新能力建设,把技术创新作为提高质量的有效手段,研发制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产品,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推进《中国制造2025》在企业落地。要以《中国制造2025》基本方针为指导,抢抓机遇,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面提升企业内在素质和品牌价值。
4.结语
构建质量管理提升长效机制是注重发现质量和效益,解决质量管理中存在问题,形成质量管理不断提升的必然选择和需要。要建立企业质量管理提升的长效机制,重点要做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从规划抓起,做好企业质量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增强质量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二是要抓好体系标准建设,建立企业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工作流程,实现质量有效提升。三是要抓好责任落实工作,确保质量目标有分解,责任能落实,结果有反馈。四加强过程监督和控制,实现生产、管理全过程的有效管理和监督。五是抓好质量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体系运行提供人才保障。六是创新质量发展机制,通过质量奖励、创新投入等全面提升企业内在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只有做好以上方面,才能逐步构建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长效机制,实现有色行业生产企业做优做强國
篇3
明年要着重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点,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抓住温台沿海产业带建设的机遇,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推进工业功能区建设,进一步构筑产业集聚平台。推进我市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培育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规范发展船舶制造、汽摩配等成长型产业。重点推进低压电器向中、高压电器的转变,传统电器向智能化电器的转变,营造一批能带动新一轮经济的产业带。开展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活动,发展有竞争力的环保骨干企业,努力培育产品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企业。采取“腾笼换鸟”、“培育新鸟”和“造林养鸟”的方式,全力遏制“三高一低”,全面落实新“五十条”,支持和奖励企业开展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引导企业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以技术改造为重心,加大工业性投资力度。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以“抓项目”为抓手,集中力量抓好技术改造工作,筛选、储备、实施一大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技术改造项目,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国家、省级重点项目,积极帮助重点企业落实工业用地问题,积极促使项目的落实和实施。作为今年进场和供地工作的延伸,明年重点抓好开工建设率和竣工投产率。建立健全工作统计方法,明确各级各部门统计工作的步骤和职责,充分发挥统计在工业经济发展中作用。完善财政贴息补助政策,认真实施“双百工程”,积极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在全市乡镇实行工业性投资目标考核制度,努力完成工业性投资指标。
(三)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发挥产业先导作用。加快发展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重点的现代流通产业体系。一是继续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根据连锁经营发展规划,推进零售业整合,培育一批连锁企业集团,提高连锁企业的规模化程度和流通领域的组织化程度。二是着力发展现代物流,提高流通效率。加强工业企业的现代物流管理,依托区域特色经济和工业园区,开展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三是运用现代技术和装备改造传统商业。进一步抓好一批重点流通企业电子商务建设,提高流通信息化水平。四是抓好重点批发市场建设。五是加强中心城镇商业网点规划工作。
(四)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各类企业创新发展。深化企业改革,推进企业重组,建立长效的为企业服务机制,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体制保证和发展动力。一是继续稳步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新路子,进一步研究制订并实施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的工作方案,加快实施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二是进一步推进民营企业制度创新。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调整股权结构,积极推行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股份化;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和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今年要继续在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中推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深入开展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活动中,我市已有正泰、德力西等13家企业列入*市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名单,继续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企业发展,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及时听取企业的呼声和建议,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促其又快又好发展。同时大力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大企业大集团组织上市工作。三是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在进一步扶优扶强的同时,要把中小企业发展放在战略地位,全面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省、市有关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用电、用地、办事等方面的困难。
(五)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推进品牌建设。坚持全面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走出口主体、出口产品、出口市场和出口方式“四个多样化”的外向型发展的路子。一要用足用好用活优惠政策,壮大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队伍,加强出口生产基地建设。二要坚持“以特引特”,发挥我市一些产业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结合比较完善的优势,以特色产业园区和专业化生产基地为单位,吸引国内外同类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落户*。三要坚持以质取胜,积极实施名牌战略,特别要鼓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的企业,争创国际性知名品牌,推进品牌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四要千方百计解决出口面临的交易壁垒问题,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引导企业深入研究世贸组织的基本规则,增强应对能力,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及环保体系、劳动安全卫生体系,创造条件促进相关企业各类认证顺利进行,突破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
篇4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如今信息技术已经全面融入到了社会生产当中,并且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在信息时代下,企业生产管理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企业产生也朝向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在现代化企业中,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着一定独特性,通过融合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后,能够推动企业财务统一管理,从而形成一体化的企业生产链。企业想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存并发展,必须要全面分析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并立足于市场,制定短期、长期的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积极作用,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1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特点分析
1.1覆盖面更广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社会经济与科学水平都有了极大程度上的发展,推动了企业生产管理改革。现代化生产模式相比传统生产模式覆盖面更广,不仅深入了传统生产模式的各个层面,同时也实现了产品将开发、创新、研究等。在现代生产管理中,不仅能够全面保障生产系统高效运行,并且能够解决过量生产滞销问题。现代生产管理将供应、生产、销售三大环节进行整合。根据市场实际需求量制定生产计划,将生产管理特点融入到品牌形象、销售策划、财务管理中,从而让企业各个部门连成一个整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1.2绿色生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发展也尤为迅速,但却带来了严重的生态污染问题,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极为不平衡,因此,绿色生态建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在绿色经济下,国家也加大力度对传统生产企业进行了整改,近些年在绿色经济领域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绿色生产作为生产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内容。绿色性是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的一大特点,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材料、能源的利用率,降低温室气体、有毒气体的排放量,从而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1.3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从本质上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的生产率、创新能力,就必须要加强人才挖掘与应用能力,为人才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并提供更高的晋升平台,并??建有效的考核机制与激励机制,从而激发人才的创新积极性与工作热情,这样才能够推动企业生产管理改革进程,保障企业全面发展。
2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特点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2.1加强生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融合
虽然当代企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部门不断增多,但所有部门的最终目标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企业自身就是一个有机整体,想要获取更多的效益就必须要加强供应、生产、销售、财务等部门共同协作,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结构。也正是现代财务管理的这一特点,才将企业财务管理深入到各个部门之中,拓宽了财务管理的涉及范围,从而加强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帮助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经济中取得有利位置。再者,企业任何经济活动都与资金挂钩,而对于生产企业来说,主流的经济活动就是生产。由此可见,生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之间关系越密切,越能够强化内部资源配置,并且职能划分层面上也趋于融合,将各个部门连接成一个整体,共同为了一个发展目标不断努力。
2.2人力资源与财务管理融合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指上就是人才竞争,人资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甚至影响力已经超过了物质资本,是提高企业价值的重要渠道。如今的人力资源也称之为人力资产。企业人才队伍的招聘、任用、培训、奖惩等都与企业财务直接挂钩,这表示人力资源管理与财务管理存在相通之处,并且财务管理人员更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人力资源队伍工作水平与企业财务管理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只有人力资源获得保障,才能够保障企业各个部门正常运转。因此,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统一对构建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有着重要意义,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
2.3绿色财务管理模式
近几十年来,全球生态环境变得愈加恶劣,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社会各个阶层也加强了对绿色工程的重视程度。虽然企业财务管理与生态环境恶化没有直接联系,但由于企业财务管理与其他部门相挂钩,加强绿色财务研究也是势在必行,通过不断加强绿色要素、绿色假设、绿色计量、绿色披露、绿色审计的研究,从而构建绿色的财务管理体系。从绿色财务管理模式运作情况分析,很多环境保护计划与方案在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资源配置等层面都获得了极大助力,绿色财务管理也获取了巨大的成功,推动了我国绿色工程建设进程。
篇5
[关键词] 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战略措施
“第三方物流”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方向,是物流升级为“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模式。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已得到长足发展。有分析表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的年增长率将达到10%以上;而近五年内的年增长可能达25%以上;未来几年,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将以每年16%~25%的速度发展。加速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已成为提升我国物流发展水平的一个主要方向。今后我国将通过资产联合重组和专业化改造,与批发企业和储运企业改组、改造相结合,打破行业界限和地区封锁,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和发展社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
一、山东省现代物流企业发展战略重点――第三方物流管理
近几年来,山东省省经贸、交通、铁路、民航、邮政、通信等部门和行业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市场运作、逐步推进”的方针,积极推进现代物流管理,物流产业正在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在2005年底出台的《山东省“十一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山东省提出首推第三方物流,发展第三方物流将成为今后物流企业组织创新的重点。在重点物流区域规划方面,山东将培育壮大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有利于农产品交易、加工、包装、存储、运输的全省物流系统,尽快形成以城市配送物流、中转物流和航空物流为枢纽的全省综合物流网络。
发展第三方物流是山东省的重要之举,全省重点规划建设三大物流区域。鲁东物流区域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主体,重点发展外向型物流和辐射型物流,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和全省外贸出口服务;鲁中物流区域以济南、淄博等9个中部城市为主体,着重发展城市配送物流及中转物流;鲁南物流区域以临沂、日照等5市为主体,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和港口物流,努力发展成为连接南北商贸流通的区域枢纽。《山东省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及《山东省道路运输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都把物流发展作为重点,提出要建设一批主体标准较高、配套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管理手段先进的现代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货运站场;形成以高速公路专线为依托、以货运出租为延伸、以服务大中城市并兼顾城乡的快速货运网络体系;培育一批有影响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实现货物运输的智能化、厢式化和信用化。
二、山东省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关键因素
目前山东省大部分物流企业在运营中不能有效集成各物流环节,因此无法达到缩短时间、降低成本的目的。山东省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中,眼下对该项服务不满的比例已经超过30%。据分析,大批跨国生产、零售企业在我省建立生产基地或销售网点,必然带来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的大幅上升。从目前的状况看,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全球范围内运作资源、经营市场的跨国公司。山东省大型物流企业当前必须坚持“全球化思维、本土化运作”,探讨以多种模式进行合作与管理。
山东省现代物流企业在开展第三方物流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关键因素:
1.最重要的因素是为顾客着想,这与经营哲学有关:顾客服务是一个导致服务交换增值的过程。它包括留意购买者的需求顾客化与定制的能力。
2.第二重要的因素是可靠性,即以一致与可靠的方式提供服务。
3.第三重要的因素是变通,即提供者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提高应急能力,不使系统中断。
4.人力资源与设备的共享,它表示提供者与购买者协议共享设备与人力。
三、加快山东省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战略措施
1.进一步加强政府规划指导。随着山东省企业物流意识的觉醒,独立的第三方物流将会形成。政府应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调控,尽早构建流畅的物流体系,出台物流运作标准及相关政策,以促进第三方物流的快速发展。
2.积极推动物流一体化。物流一体化必须以第三方物流充分发育和完善为基础,而物流一体化的趋势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山东省在推动物流一体化和第三方物流的过程中,应避免操之过急,使第三方物流沿着正常的轨道健康发展。
3.加快第四方物流发展。第四方物流依靠业内最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管理咨询顾问和其他增值服务商,为客户提供独特的和广泛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山东省第三方物流要获得真正的大发展,第四方物流的作用不可替代。
4.积极培养专业物流人才。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关键是具备一支优秀的物流管理队伍,山东省物流人才的培养应当是山东省现代物流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山东省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驱动因素。
篇6
根据市统计局数据,2011年十堰市客车总体产量为2.7万辆(含非完整车辆)。东风特汽客车(十堰)客车有限公司(简称东风特汽)和东风客车公司(简称东风客车)分别生产了6000辆和14000辆。两家企业概况如下:
(一)东风特汽
始建于1992年,公司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工业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拥有先进的专业制造设备和优秀的专业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建有整车焊装生产线,涂装生产线,总装生产线,底盘装配线,整车淋雨检测及整车性能测试线。公司产品开发、技术改进、工艺设计全部实现CAD、CAPP辅助设计,对物料、资金、人力、设备、信息等资源全部实现计算机局域网管理,实现了柔性生产,具备年产1万辆大中型客车的生产能力。公司以市场为导向,已陆续研发生产了EQ6100等系列客车(CNG客车),产品涵盖10—43座中高档系列客车和厢式货车。
(二)东风客车
成立于2008年6月2日,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东风大道138号,占地面积242亩,资产规模2.7亿元;公司下设16个职能部门和两个工厂,拥有正式员工500余人。东风客车公司是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的分公司,在整个东风有限发展战略、投资决策、事业计划和基础性研发等总体框架内,承担客车和客车底盘的商品规划、研发、采购、制造、销售及售后服务全价值链的经营活动。公司产品覆盖6-8.6米5个系列12个品种客车整车和6-13.7米19个系列近2000个品种的客车底盘。目前,公司一期客车生产基地已建成投产,初步具备客车整车3000辆和客车底盘15000辆的生产能力。
特别一提的是,5月23日东风客车公司研发制造的新款EQ6660东风长头校车,在国家汽车(襄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顺利通过了专用校车强制性安全侧翻试验,在权威专家面前证明了“品质第一,安全至上”的设计理念。
(三)两家公司的优势
1.研发能力较强。两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拥有自主研发人员40—50人。其中东风特汽通过自主研发项目,享受国家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每年减免200多万元的所得税,就足以证明研发实力。
程亚兰,王义红:十堰市客车产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2.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后劲足。两家企业均掌握了底盘这一核心技术,在技术上均能实现自主研发,自己生产。其中东风客车公司底盘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6%—18%,在国内底盘生产企业中具有较高水平,依托东风汽车公司研发平台,技术实力较强。
3.研产销一体,售后服务覆盖面广。两家公司均采取研发、生产、销售一体的运作模式。尤其是售后服务到位,沿用东风商用车的网络系统,销售市场由湖北扩大到全国各地,基本无盲区,售后服务网点也覆盖大江南北,赢得用户的好评。
4.有东风公司雄厚的资金实力支持。东风特汽隶属东风实业公司,后改制引进民间资本,现国有和民营合资,各占50%的股份,东风实业公司一方面投入铺底资金,另一方面出面给公司担保,银行给予办理1:3的承兑,尽管负债率较高,但资金运行较好。东风客车公司是东风汽车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资金充足且全部是自有资金,运作良好。
5.品种多样、订单生产库存压力小。东风特汽产品以6—8米为主,全部采用订单生产,多品种小批量;东风客车公司产品有箱货系列、公交系列和客运系列,长度涵盖5—12米。也以订单式生产为主,库存压力较小。
6.积极探索差异化发展的新路子。目前客车市场的竞争除了品种、性价比外,差异化非常重要。东风特汽前期以中、微型车为主,后期将重点放在消防、野外勘探、越野和军品等车型上;东风客车公司除了公路型、公交型外,目前开发的长鼻子校车,由于其安全性能高备受用户青睐。
7.投资规模和产能不断增长。东风特汽国有和民营“联姻”,发展较快:龙门工业园的新工厂已建成,占地280亩,即将搬迁;近年产量以1000台递增,2011年6000台,利税2000多万;今年是7000台的计划,1-4月份完成了20%,总销量1935台,收入2亿元,校车400-500台。东风客车公司投资规划2009年、2011年、2013年分别是3000万、2500万、3500万。目前准备在厂区附近征地,将销售部分离出来,便于产品展示和管理。在目前整车3000辆和底盘15000辆的生产能力基础上还计划不断扩大产能。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市客车产业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品牌认知度和市场占有率较低
东风特汽的自主品牌为“超龙”,东风客车的品牌为“东风·风尚”,均未进入整车前十的行列,市场认可度不高。在市场方面,东风特汽主要以6-8米的中低端客车为主,产品比较单一;而东风客车主要以销售客车底盘为主,产品虽然多样,但整车市场占有率低,不利于知名度的提高。
(二)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通过调研得知,两家企业均有急待市政府解决的问题。东风特汽龙门工业园的新工厂目前由于天然气未供应,导致新厂区自竣工以来仍闲置,未投产;而老厂区产能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东风客车缺乏场地,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导致涂装厂房、制件厂房、试车跑道及销售中心无地可建;另外厂区用水时常中断,也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三)地方零部件企业配套能力较差
我市具有数量众多的零部件生产企业,除一部分与东风中重卡配套外,大多数企业与地方整车(特种商用车、改装车等)配套和供应社会销售,针对客车的零部件生产商并不多,目前,两家客车生产企业主要从外地购进零部件。
(四)远近两头销售不力
远的主要指国际市场,目前出口量不大,每年也就是100多台。近的指本地市场,目前在本地的销售量很小,主要是销往外省市。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十堰的两家客车公司如果首先能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抢占本地市场,然后依靠东风的品牌和实力,走差异化道路,抢占国际市场,那么销量会有大的突破。
三、发展对策与建议
近几年,我市通过加大山地整理、改善内外交通、打击非法拼装、扶持重点企业等措施,地方整车企业走向有序发展轨道。东风十堰基地经过全面战略、业务、产品结构的调整,继续加大对十堰基地的支持和投入,不断提升和做强做大十堰基地的各项主要业务,前景一片光明。我市“十二五”规划仍将汽车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明确发展目标为100万辆,产值2000亿元。我们认为客车作为商用车的重要一员,理应成为打造国际商用车之都的重要支撑。我市客车发展有如下后发优势:一是背靠东风公司强大的研发团队;二是完整的配套产业链;三是可利用的遍布全国各地的东风营销网络;四是相对熟练的大批专业技术工人。基于我市客车产业发展现状,我们认为其发展潜力不可低估,建议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一)打造品牌,增强企业实力
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培育口碑好的品牌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我市两家客车生产企业的整车产品市场占有率低,说明品牌认知度不够,因此企业应该通过多种形式打造品牌。例如宇通公司在2009年4月,举办首届全国交通运输业“宇通杯”机动车驾驶员节能技能竞赛,同时还开展“价值探索之旅”活动,这两项活动使宇通的品牌影响力得到了提升,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把握机遇,抢占新兴市场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 “适应城市群发展需要,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骨干,以国省干线公路为补充,推进城市群内多层次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建设。”[2]因此高速公路的发展必将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同时带动客车客运产业的发展。
另外,我国的《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已于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以目前我国正在使用的校车来看,绝大多数校车不能满足要求。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有2.33亿中小学生,有9000万名学生需要乘坐校车,专用校车的市场容量将超过100万辆,潜在市场需求规模4000亿元人民币,每年的更新规模也将达到10万至15万辆。而目前我国符合标准的专用校车保有量仅为1万辆左右,学生千人保有量仅为0.12,相比美国、日本等校车制度较为成熟的国家千人校车保有量分别达36辆和18辆的标准相去甚远。因此,我国专用校车潜在市场容量大。
在未来几年,客车市场的潜在经济环境良好,尤其是专用校车的市场潜力巨大。因此,我市两家客车生产企业应抢抓市场机遇,做大做强自己。要支持该企业集中精干技术力量进行校车产品的前期调研与开发、学生交通安全解决方案的研究,在校车技术、产品储备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三)狠抓质量,提高安全性能
两家企业目前均具有底盘生产资质,其中东风客车底盘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6—18%,在国内底盘生产企业中具有较高水平,并且依托东风汽车公司研发平台,技术实力较强;东风特汽拥有自主研发人员50人。因此两家企业均掌握了底盘这一核心技术,在技术上均能实现自主研发,自己生产。但是,跟我国大多数客车生产企业一样,产品可靠性、耐久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和国际客车生产商相比,差距较大。因此,我市客车企业需要在这些方面下足功夫,掌握关键性技术,努力缩小与国际品牌客车的差距,才能在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降低能耗,不断研发新产品
国务院常务会议2012年4月18日讨论通过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重点和发展目标。前文提到,国产客车比国外品牌客车油耗高10%~30%。我市客车生产企业既有责任也有义务降低客车油耗,着力在研发、设计、制造时引导使用替代、环保等新能源。
(五)一企一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据调研得知,两家客车生产企业都有亟待政府解决的问题:(1)用地问题,其中东风客车公司与邻近企业协商调整用地(已闲置两年以上),解决试车、销售、办公、客服等用地不足;(2)市场问题,协调市旅游、公交、企业、学校、机关和其他单位更多地购买地产客车,一来可以就近提供售后服务,二来可以提升本地市场占有率,三可以节约采购成本;(3)提供税收优惠和政策补贴,目前7米以下小型车不敢大量接单,主要是每辆车要缴5%的消费税(襄阳市政府出台的政策是23座以上的不交,我市的政策是23座以上、7米以下要交),希望实行“先征后返”或者给予“定额补贴”(每辆3000元左右);为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能否在天然气等燃料上给予政策补贴。
(六)调整结构,增强配套能力
本市虽然汽车零部件企业众多,但两家客车企业极少采购本市企业生产的零部件。调研得知,主要原因是本市零部件产品质量可靠性不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本市零部件生产企业要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着力研发和生产以下重点车身附件:(1)空调机及自动控温装置;(2)隔热玻璃、密封条与橡胶件;(3)装饰材料与灯具;(4)符合人机工程学的座椅、卧位;(5)汽车电子新产品。鼓励客车公司采取控股、联营等方式不断渗透零部件配套企业,力争使所需的配套件质量达标、经济有效,从而实现双赢。
(七)吸引人才,提升职工素质
一方面要通过技校、职校和师传徒等方式,大力培训钣金工、焊接工、油漆工等熟练工人,另一方面要出台专门政策,吸引人才回流,留住专业人才。
我们相信,经过政企双方的共同努力,我市客车产业一定会走出一条品牌优势明显、质量不断提升、安全性能可靠、市场不断拓展的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篇7
国家新一轮产业规划为国内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性基础环境。2006年,中国汽车总产量500多万辆,但其中90%是国外汽车“舶来品”,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仅占10%。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汽车产量将在1000万辆左右,市场需求量将在800万~900万辆左右,国内汽车保有量达到5500万辆左右,汽车化水准达到40辆/千人。
企业发展已经具备快速起步的基本条件。承德华远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成立后,通过承接上海通用、武汉神龙、沈阳宝马、上海大众、厦门金龙、北京奔驰等多家国内著名汽车企业的项目,该公司在产品技术、质量和服务等方面,华远品牌形象已经初步确立,公司也取得了可观的经营业绩。特别是在与德国杜尔(DURR)公司合作为国内几大汽车生产企业设计制造智能化运输系统和柔性装配系统(FAS)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开端。这些情况说明承德华远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已经具备了快速起步的基本条件。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迫切需要。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装备市场的快速、健康、良性发展,对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对促进国家和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规模、质量、层次等方面应该说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力地支撑、带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振兴装备制造业在“十五”期间已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十一五”期间,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等发展战略和政策资源的引导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契机。步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初见成效,呈现出持续、快速、全面增长的势头。
篇8
一、我市四大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一)太阳能产业。
我市的太阳能产业萌芽于10年前,近些年不断发展壮大,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形成了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主,真空集热管、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照明系统、太阳能交通灯、温屏节能玻璃、太阳能一体化建筑等综合开发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产业主要分布在德城区和开发区,现拥有太阳能及相关企业几十家,规模以上企业10家,总资产12亿元;年太阳能热水器生产能力280万平方米,2006年产量210万平方米,完成销售收入15.6亿元,实现利润0.78亿元,税金0.73亿元;预计2007年完成销售收入21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税金0.86亿元。作为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皇明集团承担和参与4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国家“双高一优”项目,拥有专利400多项,集“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于一身;亿家能集团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太博太阳能公司光电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2005年9月16日,*被授牌“中国太阳城”。
(二)中央空调产业。
我市中央空调制造业是在玻璃钢产业的基础上,经过技术开发、技术引进而形成的一大特色产业,现有相关规模以上生产企业114家,其中主机生产企业6家,带动空调安装、个体加工业户1200余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目前已初步形成包括中央空调主机、中央空调末端产品和中央空调零配件生产的链式产业。2006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实现利税12.3亿元,利润11亿元,出口创汇1100万美元;中央空调产量达到4.56万台套,国内市场占有率约10%。预计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实现利税20亿元,利润14亿元,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代表企业有亚太、中大贝莱特、格瑞德、奇威特、金光、中南、贝州等,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市经济开发区、德城区、武城县三大区域。亚太、中大贝莱特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格瑞德的玻璃钢缠绕管道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中南集团于2006年5月在新加坡上市。中国制冷工业协会2006年5月正式命名*市为“中国中央空调城”。
(三)功能糖产业。
我市1992年建成首家低聚糖工业化生产企业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禹城保龄宝、福田、龙力、绿健、百龙创园五家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群体,已聚集功能糖生产企业10家,其中有8家在禹城,另两家分别在乐陵和临邑。规模以上的功能糖企业9家,现有3家产值过5亿元。产品涉及低聚异麦芽糖(醇)、低聚木糖、赤藓糖醇、结晶葡萄糖、果葡糖浆、无糖糖浆、木糖(醇)、结晶麦芽糖醇8大系列60多个品种,2006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万吨,占全国产能70%,年总产值37亿元。禹城保龄宝、福田、龙力3家功能糖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绿健等5家企业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40多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了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等多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保龄宝公司发酵法生产谷氨酰胺属国内首创,国内首家实现赤藓糖醇工业化生产,绿健公司结晶麦芽糖醇技术属世界首创。“保龄宝”低聚糖、“福甜”木糖醇被评为山东省名牌产品,“保龄宝”、“龙力”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禹城已成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市场占有率最高、品牌知名度最好的功能糖制造基地,被授予“中国功能糖城”称号。
(四)汽车零配件产业。
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分布主要在武城、乐陵、宁津等县市区。全市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及相关企业75家,资产53亿元,从业人员2.3万人,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41亿元,利润25亿元,税金3.4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6家,税金过千万元企业11家,年创汇7900万美元。预计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88亿元,利润33亿元,税金5.2亿元,出口创汇1.6亿美元。全市汽车零部件行业现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家,其中金麒麟集团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分别是金麒麟集团、武城县北方玻璃钢工程有限公司、三阳汽车配件(禹城)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金麒麟刹车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武城县是汽车零部件企业集聚的县市之一,规模以上企业达43家,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古贝虎、漳南、龙祥、武岩等荣获山东省著名商标。2005年该县被命名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县”。
二、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
1、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大,发展前景广阔。2006年国家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法》,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制订了《2010~2020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对太阳能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推动;禹城功能糖产业被山东省政府列入“十一五”规划重点扶持的十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属国家生物产业规划重点发展的六大领域之一,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比较优势,是引领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随着“中央空调*造”城市品牌建设的深入开展,空调产业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空调制造业加工、销售基地;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汽车零部件市场年增长率将会达到35%,前景十分广阔。
2、四大产业形成了产业规模和推广利用规模。全市太阳能热水器累计产量达到1400多万平方米,占全省的60%、全国的16%,市区住宅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到70%以上,我市已被国家财政部、建设部列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城市;中央空调国内市场占有率约10%,建立了全国性的销售、市场信息网络;功能糖企业与可口可乐、雀巢、伊利、娃哈哈、乐百氏等多家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产品销往美国、日本、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市场达8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5%;汽车零部件产品覆盖了全国60%的汽车生产厂家,橡塑零部件约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玻璃钢零部件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
3、龙头企业技术水平高、名牌带动作用大。太阳能产业的皇明集团掌控世界级的太阳能光热利用干涉镀膜核心技术,是中国太阳能第一品牌,行业的龙头老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主要提案人,最先推出机械化模具化生产线,最先推出三高系列真空管,最先建立太阳能技术检测中心;中央空调产业的亚太、中大贝莱特、格瑞德、金光、中南等企业在全国巨大的产业聚集优势;禹城保龄宝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功能性糖源生产厂家,福田药业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功能性糖醇生产基地,龙力公司在国内独家实现低聚木糖工业化生产;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水星集团2005年跻身中国机械500强和化工500强,中南集团、新明公司、龙祥公司跨入“全国100家最具成长性汽车零部件企业”行列,金麒麟集团生产的陶瓷刹车片代表世界摩擦材料最高水平,并列入省政府重点扶持的8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
4、具备良好的发展环境。今年以来,我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举全市之力把四大新兴产业作为优势产业重点培植,出台了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的有效措施,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和考核奖惩办法,真正把工作重点和工作中心集中到扶持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上来,为四大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1、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优惠政策不足,企业发展资金存在一定的困难。政府支持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关键,也是产业发展的初始动力。目前我市对四大产业尚需完善税收减免、金融支持、贷款担保等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和激励政策。政府投入力度不够,企业融资难度较大,长远规划缺少资金支持是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高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而且产业内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可抵押性资产少,较难得到银行的支持,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膨胀。
2、技术水平不高、产业链条较短、生产成本偏高的问题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目前我市太阳能产品仍主要是热水器,市内从事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主要是皇明集团一家,产品有待向深层次产业链迈进,尤其是光伏电池等关键原器件,大部分依靠进口,造成太阳能产品成本高,群众购买力有限,阻碍了产品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我市中央空调企业以生产末端产品为主,技术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尤其是缺乏核心技术,主机主要依靠进口,这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汽车零部件产品主要集中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劳动密集型或材料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行业进入门槛低,易受到市场冲击。
3、缺乏行业协调组织,集群内部协作水平不高。由于新兴产业国家标准相对滞后,集群内企业鱼龙混杂,产品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较低,产业内易形成恶性竞争。目前,产业集群缺乏行业的协调组织,来协调企业间资源共享,产品、技术、生产合作以及市场拓展,避免无序竞争。在战略发展上,还缺乏统一的全国战略布局,仅是个别企业在谋划自己的发展。
4、产业集群部分龙头企业发展需政府协调的具体问题。如皇明集团太阳谷建设的土地及规划问题,皇明集团上市及遗留问题,太阳能热发电项目问题,建设太阳能利用示范点问题。
三、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一)太阳能产业。
以建设“中国太阳城”为契机,依托皇明集团和亿家能集团,充分发挥名牌带动效应,集聚太阳能产业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和主要生产企业,在扩大太阳能热水器生产规模的同时,积极开发光电产品、温屏玻璃、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等新产品。重点抓好皇明太阳谷建设,构建集科研、孵化、生产、示范一体的产业格局。将*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太阳城,无论产业规模、自由技术、品牌影响力,热水器普及程度、示范和文化等都为世界之首。将2010年世界太阳城大会开成可再生能源世博会,形成100个以上市政代表团、2000多名外国专家和外宾、2万名内宾的规模。建*成为世界可再生能源事业的五大中心,即制造物流中心,世界级科研中心,检测中心,科普教育中心,观光旅游中心。到2011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其中家用热水器超过30个亿,单位用热水器超过30个亿,灯具、节能玻璃、光伏产品超过30个亿,实现利税12亿元。
(二)中央空调产业。
以中大、亚太、格瑞德、奇威特、金光、贝州、中南等企业为龙头,带动一批专业化协作企业快速发展,加快扩大中央空调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大力拓展产品市场领域。以招商引资求得关键件生产突破,集中力量解决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的问题,筹备建设*中央空调研发中心、中央空调检测中心,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抓好核心部件、主机及上下游产品的生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带动专业化配套企业快速集聚发展。2011年,中央空调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15%以上。争取“金光”、“格瑞德”、“中南”09年前进入“中国驰名商标”行列;3年内有4-5家龙头骨干企业的主导产品力争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其他相关企业要逐渐形成与中央空调配套的拳头产品,尽快创出品牌。
(三)功能糖产业。
以培育功能糖城市品牌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为重点,营造发展环境,全面提升产业水平,把禹城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功能糖产业基地。到“十一五”末,力争功能糖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5家,年销售收入过30亿元、利税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产业化品种达到180种以上,产业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4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利税30亿元、出口创汇4.5亿美元。重点培植保龄宝公司、龙力公司、福田公司、绿健、百龙创园五大骨干企业集团,到2011年保龄宝公司进入全国制造业100强,龙力公司、福田公司进入全国制造业200强。
2011年五家企业主要指标一览表
企业名称资金累计投入
(亿元)年生产能力
(万吨)年销售收入
(亿元)年利税
(亿元)
保龄宝12.1604510.8
龙力10.6640408.8
福田12605010
绿健48172.1
百龙创园5.515306
合计47.213514428
(四)汽车零配件产业。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汽车装配、汽车维修两个领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强化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培植,突出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优势,加快形成全省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并以此为支撑,加快发展环保、节能、自主品牌汽车生产,实现汽车整车生产、汽车零部件生产整体互动,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使汽车工业成为我市未来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努力做到:强化一批优势产品,即玻璃钢、橡塑、刹车片产品;培植一批潜力产品,主要包括方向机、轮毂及轮胎类产品、汽车玻璃、消声器、汽车空调;开发引进一批高端产品,积极引导企业切入汽车电子产业,形成我市汽配产业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汽车整车生产,重点支持中南集团利用齐鲁客车厂,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和资本,加快开发新车型,尽快形成经济规模,做强齐鲁客车品牌。到2011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具备国内外知名品牌2家,2015年前力争形成一家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具备经济规模的整车生产企业。
四、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优惠政策,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把壮大四大产业集群作为实施工业强战略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尽快调整确定各产业推进委员会领导及成员,靠上工作,进一步研究制定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有关减免税收、价格补贴和奖励相结合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各部门积极主动地按照各自的职责,切实搞好服务,安排长期工作计划,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二)建立多元投入体系,加大资金投入。一是努力争取政策资金。充分利用上级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筛选提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挤进国家和省项目盘子。二是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对有条件上市的企业,缩短公开上市辅导期,简化核准程序,设立发行上市的“绿色通道”。支持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三是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四是大力启动民间资本。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三)加大研发投入,实现技术创新。引导和鼓励企业特别是产业龙头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以及面向行业和区域的技术服务中心,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支持产业化为手段,推动产业形成消化创新与自主创新并重、多层次的技术开发体系,提高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四)扩大交流,开展国际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国际合作,争取更多的国外资金和设备用于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当今国际有利形势,建立信息化平台,主动出击,创造条件,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加强联合,促进国内外社团、企业家和个人投资,壮大本土企业实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五)继续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集中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和要素向名牌企业倾斜,扶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做大作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六)规范产品市场,加强产业内部协作。加快有关产品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加强业内合作,打击假冒伪劣产品,避免市场的无序竞争。通过利益引导等方式,促使龙头企业重点研发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一般产品和配件尽可能产业集群内协作生产,中小加工企业积极向龙头骨干企业靠拢,逐步形成相对稳定、配套协作的专业化生产集群。
篇9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高端、特色、品牌农业为目标,按照“园区化、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要求,着力抓好农业转型发展和农业产品升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初具规模,循环生态畜禽养殖走在全省前列,林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提升,创汇农业一直走在市各县市区前列,2011年全市农产品出口5820万美元,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一)加大扶持力度,助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现代农业园区领导小组和考核验收组,切实加强对园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和考核验收;实行部门包靠制度,帮助解决园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重点园区建设的督查调度,确保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度。二是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国家惠农政策,仅去年兑现各项农业补贴1.38亿元;制定扶持政策,发展冬暖式大棚每个给予5000元补贴,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分别给予10万元和20万元补助;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每个现代示范园区财政补贴最高50万元。三是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推动土地合法有序流转,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供规模用地。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6.5万亩,其中规模流转7.5万亩。
(二)搭建发展载体,引领现代农业持续发展。一是建设示范园区。依托城区西部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生态优势,规划了面积约56平方公里的城西都市农业园区。规范提升了柏城土豆、密水酿酒葡萄、夏庄瓜菜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李村生态高效农业、柳林现代循环农业、惠和现代食用菌生产等农业示范园区。目前,全市已规划各类农业示范园区5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4.8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1万亩、地理标志产品生产基地3万亩。全面推进畜禽养殖业标准化、现代化、生态化、产业化发展,2011年全市标准化养殖场区发展到1920处。其中,大型标准化养殖场区120处,大型循环生态养殖示范园区12处。二是培养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了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到2011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8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8家、市级41家,涉及蔬菜、果品、肉蛋奶、粮食、油料、木材等产业。三是注重品牌建设。坚持走品牌兴农之路,全市认证登记胶河土豆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惠德金针菇、泰和食品蔬菜产品等有机产品6个,群福花生油、南山早酥梨等绿色食品50个,康宁种猪场、万俊生猪养殖场等无公害畜产品基地14处,望乡、凯加等12种农产品获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
(三)完善公共服务,保障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一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市镇两级农经部门,积极引导支持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基层农技人员、农业企业等主体创办合作社,制定实施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市合作社总数达到1370家,数量居市首位,注册资金19.4亿元。二是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围绕提高农民素质,采取集中办班、田头指导、现场观摩、专家讲座等形式,抓好科技知识培训。围绕结构调整,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畜牧业生产率先在全省推行自然生态发酵床和低碳循环养殖模式,林业通过建立杨树新品种试验场汇集优良品种90多个。三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实现了对化肥、农药、种子等主要农业投入品的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全覆盖。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机制,强化农产品市场准入监管,建立了以市检测中心为龙头,镇街区检测室为骨干,基地、市场和企业速测点为基础的监测体系,基本构筑起了覆盖全市的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二、存在问题
近几年,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明确了思路,确立了重点,制定了措施,注重了落实,全市现代农业取得了明显的初步成效。但从调查的情况看,仍有困扰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一)现代农业比重偏低。现代农业具有优质、科技、设施、生态、安全、规模等主要特点。与之衡量,目前我市现代农业仅处于开了头、起了步的初级阶段,仍然以传统农业、大田农业和普通作物为主,现代农业在整个农业经济中的比重较低,甚至近几年不少龙头企业建设的自属农场也多属传统农业范畴。
(二)地方特色尚不明显。体现地方特色,现代农业才有活力。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深入研究和科学定位,缺少引领全市农业发展的“旗帜”。面上看,涉农品牌数量不少,但真正叫得响的品牌并不多,风格特色不够鲜明,没有形成对外有重大影响力、对内有强大带动作用的品牌,地方特色不明显,品牌市场竞争力小。
(三)发展措施需要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水利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农技服务网络不健全,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年龄老化、知识退化、作用弱化,服务能力亟待加强。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壮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仍存隐患。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够强,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形势不容乐观。农产品监管机构不完善,设备利用率不高,引发人们对农产品安全监管的担忧。
三、工作建议
当前,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虽然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是发展任务非常艰巨。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了解,对下步推动现代农业更好更快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确立发展主题。发展现代农业,扬优势、抓特色、树品牌至关重要。像寿光蔬菜、昌邑苗木、青州花卉,已经成为当地现代农业名片。借鉴外地经验,分析本地实际,发展以都市农业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既能反映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又能体现我市农业特点和优势。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前段时间,市委作出的规划建设城西都市农业园的决定,定位准确,目标明确。我们要珍惜、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坚持以都市农业为统领,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规划建设西部都市农业园为契机,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人才支撑,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与市场创汇农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二)制定发展规划。科学规划是指导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坚持发展都市农业的总体思路,积极完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做好农业与生产、农业与生态、农业与旅游的结合文章。首先要搞好区域发展规划,联系我市实际,建议在规划建设城西都市农业园区的基础上,规划以胶河为轴的南部胶河生态农业区和以夏庄为依托的北部现代农业区,形成三足鼎立、各有特色、互为补充、引领发展的格局。一是精心打造城西都市农业园区。要聚集人力、物力、财力,依托区域内经济、科技、信息、人才等优势,倾力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形成集现代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精品示范园。二是着力打造南部胶河生态农业区。发挥胶河两岸水土资源优势,打造蔬菜、花卉、林业等种植长廊,推动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促进南部现代农业大提升大发展。三是稳妥打造北部现代农业区。围绕金针菇、杏鲍菇、韭菜、山药、甜瓜等产品优势,稳妥打造瓜菜食用菌种植园,尤其要借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大会在召开的契机,不断提升北部现代农业发展质量和知名度。在搞好区域发展规划的同时,还要抓好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规划和农村经济组织发展规划。
篇10
关键词 中药材;产业发展;优势;问题;对策;甘肃天水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305-02
天水市东接关中,南通巴蜀,西连陇中,北伸六盘,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西端,为甘肃省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核心城市,是陇东南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中药材生产历史悠久,产品质量久负盛名。该文在分析研究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今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以供参考。
1 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优势
1.1 自然条件优势
天水市地处东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总面积1.43万km2,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气候宜人,四季分明,物产丰饶,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天水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境内山脉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760~3 120 m,年均气温7~11 ℃,年降水量300~500 mm,年日照时数2 100 h,无霜期140~230 d。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土壤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土层深厚,山塬开阔,独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形成了丰富的天然生物资源库。
1.2 中药材资源优势
天水市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野生和人工栽培的中药材商品性好,有效成分含量高,具有较高知名度,历来是秦药的主要产地,为甘肃省重要的陇药产区[1]。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中草药资源约500种,常用药用植物资源155种,人工种植药材20多种。其中,发散风寒药有白芷、香薷、麻黄等,发散风热药有柴胡、等,清热解毒药有金银花、泽泻、连翘、板蓝根等,化痰止咳药有天南星、半夏、贝母、杏仁、款冬花等,祛风湿药有秦艽、木瓜、羌活、透骨草等,安神药有合欢、远志、酸枣仁,理气药有木香、香附等,活血药有川芎、丹参、益母草等,补气药有红芪,补血药有当归、何首乌等,种类多,分布广,质量好。种植面积较大的有党参、板兰根、柴胡、红芪、黄芪、半夏、冬花等,年播种面积在600 hm2以上。此外,甘草、当归、生地、防风、独活、黄岑、大黄、天麻等种植面积也较大。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为依据自然条件建立各具特色的中材生产基地创造了良好条件,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1.3 产业发展优势
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2万hm2,总产量4.3万t,总产值7.85亿元,现有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15家,从业人员逾1.2万人,年加工中药材1.2万t以上,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制剂药品生产企业5家,其中有药品生产批准文号、取得国家《药品GMP认证证书》的制剂生产企业10家,生产中药制剂150多个,涉及中药材品种有360多种。全市有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药品批发企业37家,中药材经销企业5家,年销售总量3 150 t。中药材专业市场6个,年总成交量6 500 t,仓储能力550 t。从事中药材经营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20多家。先后制定了“半夏质量安全标准”、“半夏生产技术标准”、“半夏产地环境标准”、“半夏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半夏标准化操作规程”及“党参栽培技术规程”。以GAP为主的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以天水岐黄、甘肃天森、天水太盛祥等为主的重点中药材加工企业发展迅速,以天水茂丰、甘谷天地汇达等为主的中药材营销企业逐步发展壮大,GMP、GSP认证逐年增加,加工、销售能力逐步增强,基本具备快速发展的条件。
1.4 政策环境优势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中药产品的独特疗效和保健功能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我国人民的中医保健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开发利用中药材资源已成为世界医药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规划》的颁布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实施,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甘肃省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扶持办法》和《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和扶持办法,为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甘肃省制定的《甘肃省中药材分布区域与生产指导目录》[2],天水市分属“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药区”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药区”,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优势品种众多,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同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天水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均将中药材产业确定为天水市重点扶持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因此,从政策层面加大了对陇药产业的开发、扶持力度,形成了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良好的政策叠加环境,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 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品种杂而分散,主导品种不突出。天水市中药材种植品种多而杂,大多数品种种植面积不大,特色品种不突出。二是基地规模小,带动农户的机制尚不健全。种植分散,区域发展不协调,基地规模小,缺乏有效的带动农户的机制。三是生产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中药材的研发能力不强,技术水平落后,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四是高、精、深加工企业少,产业链条短,品牌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饮片的生产工艺落后,质量难以保证。企业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精深加工少,加工能力弱,产品深度开发不够,产品名牌效应难以形成,增值能力低,经济效益低。五是产地市场少,缺乏大型批发市场。中药材市场少,规模小,规模化经营程度低,难以与相邻省、市中药材批发市场及国际市场接轨。
3 发展思路与建设重点
3.1 发展思路
充分利用政策叠加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为基础,以加大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以不断提高中药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实施名牌战略和龙头带动战略,加快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市场建设,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扩大产业群,延伸产业链,把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把天水建成西部重要的优质中药材生产示范区,拉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2 建设重点
3.2.1 促进龙头企业升级改造,提升加工能力和水平。着力培育一批生产技术先进、辐射带动能力强、管理科学规范的龙头企业,引导它们进行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升加工水平。扶持现有的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改进技术,加速产品研发、加大GMP认证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新扶持发展一批精、深加工企业,形成以重点县(区)为中心的加工企业集群,延伸产业链,全面提升中药材加工转化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传统加工向现代加工转变。
3.2.2 建立生产基地,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加强中药材种植的基础研究,组织专业人员对中药材的育种技术、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科技攻关;扶持中药材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中药材GAP种植基地[3];按照“甘肃省中药材分布区域与生产指导目录”,突出主栽品种,充分发挥各级农业技术部门的优势,通过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建立种苗基地等方式,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扩大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建立规模较大、区域特色明显的标准化种植基地,不断提高中药材产量和质量;注重市场建设及营销队伍培育,探索“农户—基地—龙头企业—市场”多元化发展的利益联接形式,完善延长产业链条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保证龙头企业原料需求及市场供应。
3.2.3 注重开发研究,加快中药材产业品牌化。加强对适宜各地生长的中药材的用途、药用部位、药用价值[4]等研究,重点从精深加工技术、中间物和萃取物提取技术、成品二次利用、非药用(如化妆品)用途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开发,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形成陇药产业链的良性发展。大力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规范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和流通过程,逐步建立完善的技术操作规程、管理技术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通过质量监督、检查、建档管理,全面提高中药材原料、中成药、中药饮片及中药新药的质量,积极争创名优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甘肃著名商标和天水知名商标,不断提高中药行业的标准化水平和产品知名度。
3.2.4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围绕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规范种植、标准制订、质量监控、新药研发,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加快中医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大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速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步伐,提高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强化对技术部门、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中药材示范种植大户的技术培训及服务引导,逐步形成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产业开发人才队伍,适应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3.2.5 加强野生中药材生产基地抚育,提升中药材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小陇山、秦岭、关山三大林区、林缘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建立野生中药材资源抚育区,将轮采封育与资源保护相结合[5],在不占用耕地的前提下,避免中药村生产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创造可持续利用的中药材生产的优良环境,提升野生中药材资源开发能力,促进天水市中药材资源协调、持续、健康、深入发展[6]。
4 参考文献
[1] 何晋武,祁永安,石利兵.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5):60-6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生产成本控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