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劳动实践范文
时间:2024-04-19 11:2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如何劳动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突出专业技能培训,真正做到精技强能
根据近年来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调查。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最重要的前5个指标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专业知识与技术”。同时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技艺不精,能力不强,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以及对就业岗位要求缺乏足够的了解。由此可见,突出专业技能培训,真正做到精技强能,对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十分重要。尤其对高等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学生来说。可以说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
因此,高等师范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突出专业技能培训,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平台,创造条件,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了解本专业对口就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及其他各方面的素质要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对高等师范学院的非师范专业学生来说,应特别注重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聘请对口企业专家参与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小组,指导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校企共同研究开发特色教材;二是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注重引进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对现有教师要采取措施、提供条件,让他们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熟悉情况、学习锻炼,尽快达到“双师型素质”的要求;三是聘请一定比例的行业专家和技师担任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四是要大力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这是促使学生精技强能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五是要精心设计、精心指导,切实抓好学生的顶岗实习。抓好顶岗实习。对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效果非常明显。
2 深化实践教育活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能力上的竞争,也就是综合素质的竞争。据研究发现,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最重要的前5个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和可塑性、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而在大学生最为欠缺的指标排序中,敬业精神排第一位,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排第二位,此外还有沟通协调能力。由此可见,要想切实提高大学生特别是高等师范学院非师范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想办法提高其综合素质是关键所在。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努力采取各种措施,特别是要深化各种形式的实践教育活动,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目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努力增强三种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大力提高三种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最为重要。
(1)要有计划的把社会上反映突出的、学生中最为欠缺的能力素质培养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及每一个教学环节,学校各部门要通力合作、紧密配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如邀请先进人物、劳动模范等举行专题讲座,使学生受到先进思想和优秀品质的教育;开展专业技能比赛,以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和兴趣;开展征文比赛,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开展演讲比赛,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义务劳动和勤工俭学,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组织学生与兄弟院校、实习单位开展联谊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3)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际锻炼。如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工厂、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然后写出调查报告;组织学生到所学专业相关公司、企业,以了解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工作作风和纪律的要求等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增加对社会的了解,还可以得到各方面的锻炼,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力促转变就业观念
就业观念、就业心态、就业技巧等,都是直接影响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而这些方面是非常需要正确引导和精心指导的。特别是就业观念的转变,对大学生就业尤为重要。因此,必须针对目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力促转变就业观念,做好学生就业方面的服务。
(1)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训练从狭义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来看,大学阶段就是职业的准备期,主要目的是为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做好准备。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让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至关重要。这项工作,应该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做起,重点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正确的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明确自己为今后求职就业甚至未来的职业生涯所需要进行的学习和必须做的准备。
(2)提高就业指导质量,强化就业心理疏导根据目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业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就业心理指导,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心态。一是要指导学生主动出击,积极寻求就业机会,不能被动的“等、靠、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克服这些消极被动的想法,一定要积极主动,利用各种手段,加强对外联系、拓展就业途径,寻找就业机会。二是要破除传统的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要教育学生理性的面对现实和自我,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就业成才观,鼓励他们到西部、到小城镇、到中小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三是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避免盲目追求。
篇2
关键词:大学本科生 见习制度 意见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108-02
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年初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为减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关于设立大学本科生见习制度
《通知》的第六条中明确规定,要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其中强调要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确保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同时,政府还决定在未来3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并承诺大学生见习期间的基本生活补助由见习单位和当地政府共同承担。
但是,这一政策的推行似乎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社会反响和效果,部分高校由于课程、经费等种种原因,在大学本科生的见习制度这一问题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大学本科生依旧呆在校园里、课堂上,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也只是迫于生活的需要,去打打零工,做做勤工俭学。
事实上,就见习制度本身而言,对大学生也是缺乏吸引力的,因为它要求不具备专业背景或行业经验、只是有工作愿望和热情的准大学毕业生到实习公司得到“尝试工作”的机会,这也就从侧面说明这批实习的学生不会有太多的劳动报酬。而网上引发的大学生是“廉价劳动力蓄水池”的激烈讨论,也对大学生的这种思路推波助澜。所以,这一“尝试工作”的机会,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几乎是没有多少诱惑力的。笔者对1008名准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来看,愿意接受这种机会的大学生只占26%,不太愿意的占74%。他们对此不屑一顾的原因主要是没有社会保障,无法获得就业培训等。“谁也不想在辛苦了四年之后出个什么意外,让自己遗憾终生。”有学生如是说。也有社会人士对此举感叹:“亡羊补牢,为时晚也。”
不容否认,设立见习制度的本身,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就业。但怎么又会出现如上现象呢?追本溯源,是由于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偏多,实践能力缺乏的问题。但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既想毕业后不被别人剥削利用,又想能够有一个体面的工作,这种眼高手低又不符合社会行情的要求,也得不到企业的认可。所以一边是准大学毕业生盲目的清高,另一边是社会企业要求的残酷现实。
二、设立大学生见习制度刻不容缓
众所周知,近年来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现在大学生能力偏低、希望值太高,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太原地区来讲,一出校门就想拿到3000元以上工资的本科大学生不占少数,而现在一些中小企业,注重的是人才的能力,企业总是担心拿这么高的工资,能否与他们的工作利润成正比。所以,双方之间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笔者认为,在大学本科期间,如何提升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如何结合社会需求完成大学生的大学教育,就成为了未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设立设立大学生见习制度也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去年“两会”期间,从大部分委员对大学生见习制度的讨论来看,基本还滞留在如何完善大四学生和未就业毕业生的见习制度问题的讨论上。尚未就如何完善大学生在本科就读期间的见习问题提出高屋建瓴的意见或建议。本人认为,大学教育期间设立见习制度,将有利于培养社会复合型人才,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目前的高校教学体制。
1.设立大学生见习制度是储备人才的发展战略。大学生通过见习锻炼,能够了解和熟悉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包括各行业、各工种的运作规范,提高处理专业问题和实际问题以及一些复杂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良好的借鉴,能很快成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劳动者。所以说,从大三(一些专业可以从大二)开始,在教学安排中,让大学生有机会在固定时间到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领域进行见习实践活动,那么在大学毕业之际,将积累3到10个月的实践经验。实践证明,这些经验比各种证书要有绝对优势。因为这不仅减少了毕业生对企业和社会的认知和适应性,同时也浓缩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了解,开辟了单位选才用才的新途径。从长远来看,这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前进发展储备人才的良好战略措施之一。
2.设立大学生见习制度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学校、社会、企业的“三赢”。见习制度将加强大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其进一步的学习和深造提供实践经验和研究样本。大学生可以借助就业见习平台,深入思考相关领域的学术理论问题。特别是研究型见习,大学生可以从中发现和培养对某个领域的学术兴趣,并利用见习实践开展相关主题的科研活动,为此后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对学生而言,到所学专业的相关领域进行实践,能学以致用,摆脱“读死书,死读书”陈旧观念的束缚,提高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对于企事业单位来说,吸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本科生见习期间,也是企业遴选优秀人才的最佳时机。对企业有些投资性价比不高的项目,见习本科生可以把它作为研究课题,带回学校进行钻研,虽然此时的知识有限,但学习的欲望无限,突破难题不无可能;对学校,这一制度的实施还迎合了为社会培育实用型英才的办学理念。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措施的真正实施,既帮助了企业、学校,又提升了学生的能力,最终达到三赢的完美结局。
3.设立大学生见习制度可以降低企业的用人风险,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指数。大学生见习制度的设立,开辟了用人单位选才用才的新途径。用人单位通过就业见习,了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团队精神、工作态度和综合素质,在见习学生中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促进其人才队伍建设,大大降低用人风险和用人成本。反过来,大学生见习制度的设立,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减少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总之,见习制度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对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建立大学生就业见习制度,需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各级政府、基层组织、各级学术文化机构、各大企业等等,都要为建立就业见习制度提供有利条件。
三、对设立大学生见习制度的思考
1.国家和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给予保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培训,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努力使相关专业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高校毕业生需要,提供专场或其他形式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教育部门及高校要给予积极配合。对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鉴定补贴。政府除出台相应政策明确大学生实习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外,也可通过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企业接纳大学生。高校要与企业按市场需求对接,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参与见习。帮助学生建立假期去各类企业和团体见习的渠道,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见习机会。同时,发展一些中介性质的见习推荐所,为大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见习机会,也不失为良好的决策。
2.设立大学生见习制度要及早动手。大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场所,从大三(一些专业可以从大二)开始,在教学安排中,就要有相关见习实践这一科目,这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设立大学生见习制度要严格考核。高校要将见习实验成绩纳入教学规划,要将见习实践成绩记入毕业成绩,要记学时,要有学分,同时,要严格考核制度,学校和用人单位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调动大学生见习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然,就见习制度本身来看,也存在着许多需要突破的难题。目前,就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来看,很多学校都把大学生本科期间的见习实践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指标,学生的见习履历直接与毕业成绩挂钩。笔者在此想进一步阐明,这种完善的见习制度不仅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大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深化了一个民族对教育的理解,褪去了大学教育的完全功利化、职业化和技能化色彩,保证了大学教育的完整性,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实事求是地掌握知识学习本领,真正提升自己学习和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从而整体提高民族竞争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迈出重要的一步。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教育与产业脱节,教学与生产和工作脱节造成的。如何将大学生顺利地送上社会,让大学生长阅历、长经验、长技能并顺利就业,不仅是学校和家长、学生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完善高校本科生见习制度,何去何从?值得我们每一个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教育者深思。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9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兼职;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5.045
华商网数据,2012年陕西省高校毕业人数达29.6万人,2013约28.5万人,2014年约31万人,2015年约33万人,屡创新高。今年据陕西省教育厅通报,陕西全省毕业生人数达36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人数,预计2016年毕业人数将近40万,为陕西历年之最。无论是由于就业形势的重压还是个人因素的推动,大学生兼职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而与此同时,大学生兼职市场反映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以渭南师范学院在校生为样本,进行为期3个月的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答卷193份,有效率96.5%。其中大一学生有8名,占4%;大二学生有12名,占6%;大三学生有56名,占28%;大四学生有117名,占58.5%。
1 兼职现状
1.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1.1 兼职工作类型单一,与专业相关性低
调查中发现,大多学生兼职类型主要为家教、促销、发传单,餐饮等服务型工作,类型单一。此类工作要求简单、时间灵活、按小时计酬,符合学生这一职业群体,而在分析兼职是否与所学专业相关时,数据显示只有5.5%的学生兼职类型与专业完全相关,可见其相关性低。
1.1.2 兼职信息获取途径少
数据显示,通过老师或同学介绍的方式被选择的次数最多,频率接近60%;其次是校园海报的方式,选择频率近乎35%。由此看来,学生获取兼职途径主要在校园里,具有局限性;通过学校机构或社团比例刚达21%,说明学校提供兼职服务不足;仅有9.5%的学生通过中介机构,可见中介机构发展不成熟,对学生说服力低。问卷中,在问及学校应最先提供哪些便利给学生时,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选择频率为65.5%;加强兼职方面的引导选择频率为61.5%;提供更多的兼职信息选择频率为61.5%;设立专门机构,建立一个规范的兼职市场选择频率为61.5%。由此可见,学校在完善大学生兼职市场时应加大力度,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与帮助。
1.1.3 兼职目的明确
数据表明,多数在校生选择兼职的目的无非在于两方面:其一为获得经济收益,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兼职,达到赚钱的目的;其二为就业打基础。无论是培养个人能力,还是获取工作经验等都强调的是兼职的实践性,即通过兼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求培养个人能力和增长见识,为将来就业做准备。
1.2 兼职中出现的问题
1.2.1 不能有效处理兼职与本职的关系
兼职是指在不脱离本职工作的基础之上,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的第二职业。调查中发现,当兼职与上课时间冲突时,只有40.5% 的学生放弃兼职,仍有41%的学生选择有时逃课做兼职,有时放弃做兼职。这其中,以兼职为借口忽视学习频频逃课,缺勤的学生不在少数。
1.2.2 受黑中介、黑用人单位侵害现象普遍
通过对受骗学生的调查发现,遭受黑中介侵害的学生人数有35人,占调查人数的17.5%,这些学生表示中介公司常以信息费、介绍费为由收取高昂中介费,有的甚至不提供工作信息,费用收取后断联,信誉保障度低;遭受黑用人单位侵害的学生表示,不少用人单位在录取大学生兼职工时要求3-10的考核培训期,其中25.5%的学生曾被用人单位以试用期考核不合格为由辞退并拒绝支付相应的报酬,19%的学生曾被用人单位以工作、开会为由强行要求加班,并不给与额外的补贴。除此之外,还有5.5%的学生误入传销深受其害,对其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1.2.3 自我保护与维权意识淡薄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普遍缺乏自我保护与维权意识。在兼职市场中,学生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对社会认识不清,缺乏相应的辨别力与警惕性,从根本上导致了自身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再加上没有相关法律机制的保护,在遭受无故拖欠、克扣工资等侵害时只能采取自认倒霉、忍气吞声的态度,不敢诉之法律,即使有维权意识,在无凭无据的情况下也无法将维权行动付诸现实。
2 兼职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影响
(1)兼职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给不同类型的社会阶层提供服务,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多样的工作要求中,提高了自身综合能力。调查发现,31%的学生认为兼职工作,可以培养大学生交际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为人处事能力,为毕业后更好融入工作环境增加筹码。
(2)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兼职体验,更加了解自身兴趣与特长,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可以更明确就业方向,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发挥优势,挖掘自身的潜力,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从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3)通过兼职过程中困难的磨砺,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及独立自主意识,为以后工作失败打下来良好的心理基础。通过兼职,学生提早步入社会,失去了在校的优越感,感到无所适从,但随着兼职经历的不断丰富,我们渐渐明白空谈理论毫无用处,只有通过实践提高个人能力才能改变自身、适应社会,这对今后的就业有很大帮助。
(4)在对兼职带来的主要收获调查时发现,43%的学生认为兼职增加了自身工作经验,丰富了人身阅历。这些学生表示,通过兼职在获取经济报酬的同时认识了新朋友、学习了新经验,为以后创业奠定基础,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和创业资金。
3 如何做到安全兼职、理性兼职,促进就业
3.1 个人
(1)明确认识。第一选择兼职类型时在专业相关的前提下对自己明确定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以便获得更多的工作经验;第二避免一切向钱看,不把兼职视为赚钱的工具,忽视自身的成长与学习。在选择兼职时,树立正确的兼职观,物质固不可少,但兼职工作能否锻炼自身,对未来就业有帮助才是重中之重;第三对兼职风险有明确认识,在选择兼职单位时,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不要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自身安全问题。
(2)注意时间分配。在校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衡量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兼职,首先要在保证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才考虑兼职,其次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不因兼职而耽误了学习,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3)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兼职市场还不成熟和完善,因此在校生选择校外兼职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树立维权意识;了解雇主与单位情况;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和书面协议保护自身权益不受损害;尽量选择正规,大型单位去兼职,以加强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
3.2 学校
(1)加强对在校生兼职的引导与教育,通过发挥辅导员作用加强校外兼职的安全管理。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时,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讲座等形式开展兼职辅导教育,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在兼职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注意事项和个人保护措施,加强对社会的认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兼职观。
(2)设立专门的兼职服务机构,提供更多的兼职信息给学生,引导学生进入正规单位进行兼职。这些服务机构通过与企业、公司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加强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促进就业。
(3)建立法律协助组织或机构,为受侵害学生提供法律咨询与帮助。我国现行的法律条文提及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时,因存在短期雇佣,没办法确定劳动关系,所以规定在校学生不属于《劳动法》调整范围。因此如果大学生在校外兼职时,权益受到损害,能及时得到高校相关组织的法律援助,尽快解决劳动纠纷。
(4)发挥学校勤工俭学信息中心的作用,把勤工俭学的目的从获取报酬过渡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一是不局限在只为贫困生提供兼职平台,而是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勤工俭学达到可持续发展,二是争取提供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为优秀学生创造留校发展的机会。
3.3 社会
(1)加强对大学生兼职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借助劳动监察部门和劳动仲裁委员会,对大学生劳动侵权纠纷事件给与重视和调节,对侵害大学生劳动权益的单位给与警告和查处,规范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的不良行为,促使其规范、有序的运行。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大学生作为有完全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应该纳入《劳动法》调整范畴,赋予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权利,使得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义务与责任具体化,成为法律保护的劳动关系。
通过本次调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兼职对就业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但由于大学生兼职市场的不规范,如何引导大学生进行安全、理性的兼职,如何规范现在的兼职市场,促进就业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因此,只有通过高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树立正确兼职观,提高自我保护力与防范意识,增强就业竞争力,才能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1]李琳雅,杨琳,陈圆圆等.当代大学生兼职现状调查与分析[J].学工广角,2011,(1):23 - 25.
[2]鲁瑞玲,唐波,黄耀球等.延安大学在校大学生校外兼职情况调查分析[J].现代商业,2015,(36):184-185.
[3]莫军成.基于兼职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探析[ J].学术论坛,2013,(12):214-217.
[4]唐思羽.大学生兼职权益侵害现象调查报告[J].当代青年研究,2007,(11):79-81.
[5]钱结海.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28):96-97.
[6]李元秀.在打工中积累资本[M].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7:65-70.
[7]于长伟,李丽鹏,朱玲利.大学生兼职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以合肥地区为例[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6):20-22.
篇4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大学生就业 就业竞争力
一.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难原因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艺术设计专业报考人数一直在不断的增加,毕业生人数也日益增多,但是仅有一小部分毕业生进入了小型设计公司或者是小型的美术社和杂志社,剩下一大部分艺术设计毕业生一毕业就失业或者是直接改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首先,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劳动力过剩。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699万,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27万人,比上一年增加28万人,高校毕业生总数量和增加数量均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与此同时,劳动力需求量远不及毕业生增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了严重的就业难现象。
其次,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脱节,知识更新较慢。中国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都是随波逐流,没有专业特色,不能顺应社会和就业市场等一些客观因素的变化;扩招导致学生数量增加,很多院校无论是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从原先的小班授课变成了大课,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最为重要的是,教师队伍长久以来没有变化,部分教师的思想保守、专业知识更新缓慢、不能与时俱进,授课内容固定化、模式化,导致学生所学专业知识陈旧,更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再次,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对于绝大多数的毕业生来讲,目前最便利的就业渠道就是网络招聘,但是网络在法律的监控上有一定难度,包含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这种就业渠道不能保证求职的安全性。
二.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1.专业技能不够扎实
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前提,而往往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专业技能都不够扎实。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高校接受系统化的专业训练,本应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但是由于该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大多都是采用相对自由的开放式教育,对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没有硬性的要求和固定的模式,以至于绝大部分学生的专业信息加工、动手操作、创新和沟通等能力并未得到充分的锻炼。
2.专业实践能力较差
专业实践能力主要指的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有目的的艺术创作和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操作的能力和素质,涵盖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业务管理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是学生智能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基础。针对目前的就业状况而言,大部分艺术设计毕业生不能很好的把一些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专业技能。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加强高校引导机制,突出就业能力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专业的设置和学生的教育都必须要和就业市场紧密结合起来,高校应该高效合理的增设一些社会需求度较高的专业课和公共修选课,鼓励学生们除本专业以外,扎实各种操作技能,选择第二专业,甚至还有第三专业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特色鲜明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2.建立就业指导机构,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根据当下就业形势和政策,结合就业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不断调整和充实就业指导机构,加快建立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强化服务意思,可以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地职业咨询和个性化指导。
3.开拓就业市场,提供创业信息平台
艺术设计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不能一味的顺应就业市场,还需要积极的开拓就业市场,就业多元化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便利、高效的就业信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自主创业。在学校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创业指导团队,为有创业想法的毕业生提供创业咨询、创业规划以及创业后相关手续办理等服务。
参考书目
[1]雷红薇.高职艺术专业大学生如何树立科学就业观.教育时报, 2009.12.15
篇5
关键词: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资助工作实施主要方式及成效
目前,“奖、贷、助、补、减”的资助体系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保证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进入大学的绿色通道。
1 、奖学金
奖学金分为国家奖学金(8000元/人)、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人)、学校奖学金等,奖学金是对大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的充分肯定,是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之一。
2 、国家助学贷款
学生贷款制度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的观念,有利于鞭策学生勤奋学习、努力上进,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改革。
3 、国家助学金
助学金制度是我国现行高校资助政策的开端,自2010年开始,每年均有35%的同学可以获得每年人均3000元的补助。
4 、减免学费
减免学费制度是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帮助部分经济特别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5、临时生活补助及其他
临时生活补助制度也是高校资助的一种方式,可以解决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生活上的一些小困难。
6、勤工助学
我校的勤工助学中心,专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岗位,是一项既扶贫又扶志,培养大学生自强自立精神和能力的有效措施。
二、资助中存在的问题
1、资助中出现的依赖和不诚实问题
由于大学生中受资助的对象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部分困难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不愿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没有积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定的生活费用来源,而是消极等待,甚至认为学校应该帮助他们,在得到资助后,不但没有感恩之心,反而认为是理应得到的。
2、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由于造成贫困生家境困难的原因各异,影响他们性格形成和心理发展的因素也各不相同,所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态是复杂多样的。
(1)自尊和自卑的矛盾。贫困生自尊心普遍比较强,他们渴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此同时他们也非常敏感,担心因自己的贫困而被看不起,一些学生因此敏感多疑、不喜欢和他人交往,甚至产生自我否定的自卑心理。
(2)情绪孤独、抑郁。有些贫困生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上了大学后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很大,幸福的人很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不幸的人,觉得世界不公平,因此情绪低落,遇事感到无能为力,否定自我价值,对学习、生活乃至娱乐都缺乏兴趣,不能体验到其中的快乐致使形成了孤独和抑郁的消极心理状态。
(3)学业焦虑。大部分贫困生能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学习,可是依旧有部分贫困生为解决生活问题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甚至是上课时间在外打工,学习时间的减少和放在学业上的精力不够,致使贫困生在学业上的焦虑十分突出。
三、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在长期的助学实践中深深认识到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本着“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为了一切学生成人成才”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资助育人、扶贫扶志”的资助理念,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扶贫与励志相统一,在给予贫困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将资助工作与诚信教育相结合、与自立自强教育相结合、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与感恩教育相结合、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教育和引导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克服不良情绪、自尊自信自强、常怀感恩之心、常思报国之志,做一个社会的有用之才[1]。
1、把国家助学贷款与诚信教育相结合
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客观存在,其表现形式为作业抄袭、考试舞弊、伪造证件、简历注水和拖欠贷款等。大学生信用问题一直是影响国家助学贷款开展的主要障碍。为了使贷款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可以良性循环,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2、勤工助学与自强自立相结合
勤工助学是一种由资助者提供劳动机会和劳动报酬,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解决学习费用的资助方法。勤工助学可以培养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帮助学生培养自立自强精神的重要手段,同时勤工助学也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部分,它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很好途径,在实践中大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提高能力。
3、开展针对性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由于多种原因,贫困生这一群体中,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相对较高。一个大学生如被经济贫困吓倒,不能正确认识贫困,自卑自弃,弄虚作假在资助上,资助只会适得其反。只有让贫困生在心理上战胜困难,才是解决贫困的根本。另外,一些成功的事迹可以激发和鼓励贫困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贫困将是一笔财富,它能培养人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炼人的意志,从而能正确对待贫困并战胜贫困。优秀贫困生的典范作用也能唤起贫困生的实际行动,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我,积极进取,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2]。
4、无偿资助与感恩教育相结合
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知恩图报、学会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加以继承和发扬。大学贫困生是通过国家帮助以及社会各界的爱心资助顺利完成的学业,是国家帮助和社会爱心的直接受益者,他们体会到了爱心的重要性,深知雪中送炭异常珍贵。虽然帮助和爱心捐助方不图回报,但是受助者却不该理解为理所当然接受捐助,自己有能力的时候,理应回报社会,把爱奉献给需要的人,让社会的爱心循环起来。
5、无偿资助和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
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目标中,“有理想”具有更加突出的位置,这表明理想信念与做什么人关系重大。在
2)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大学时期,同学们都普遍面临着一系列的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生活态度的形成、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目标的设定、工作岗位的选择,以及如何择友、如何恋爱、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克服困难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这就要确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
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为什么学的问题,是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4)坚定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一个人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并非只有成功与鲜花,也可能遇到挫折和失败。是在逆境中奋起,还是在逆境中消沉,常常成为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
中国有句古话说“扶贫一时,扶志一世”,高校应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将“资助”与“育人”有效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的教育主体功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引导,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自立、自强、自信意识,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有力地促进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
参考文献
[1]王小锡,华桂宏等.道德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王易,张莉.试论激励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
篇6
论文摘要:从班主任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几个方面,阐述了班主任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微观和宏观关系,为寻求行之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途径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0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就业市场格局的变化及我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经过国家宏观调控和各级政府和学校及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目前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已经基本建立。在这种形势下,大中专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日益增强。而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多在毕业前夕时才开展,仅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对毕业班学生开设就业指导方面的相关课程,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本文就三年制高职高专院校班主任如何开展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 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
现今,许多高等院校都仅在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培训、指导。帮助毕业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就业观去参与求职、择业活动,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求职择业技巧等。但毕业生仅用近1年的时间去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并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在就业压力如此严峻的今天,是较困难的。因此,笔者认为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刚入学的新生开始,一入学就对他们进行“就业、择业和创业”的教育引导。就业观的形成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就业,还是升学、出国深造,不能到毕业时才决定,应是大学几年的准备和努力的结果,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不早做准备,在大学3年中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择业目标,到了毕业时才仓促上阵,届时将使毕业生感到茫然、困惑。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贯穿于大学学习期间全过程,让学生从进入大学就开始关注就业,一切为今后的就业做准备。
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的3年时间里,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如果班主任能在新生的入校伊始直至毕业离校的3年时间里,除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并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还要关心学生的就业问题,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应对学生进行不问断的就业指导,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既符合社会需求又能发挥自身特长的明确的择业目标,促使学生能自觉地将未来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在校期间的学习动力。并积极组织帮助他们参加多方面的社会实践,强化实际专业技能和拓宽知识面,以适应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和社会多方面的需求。
2 班主任如何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学生的就业观与就业指导工作是融会贯通和连续的,班主任只有深入学生,掌握好学生的各种思想动态,及时深入细致的向学生分析职业与就业形势,具体地解决学生需求的相关问题,才能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班主任应依据学生入学时间的差异,因时间而异,在不同年级开展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工作。
2.1大一期间的就业指导工作
1)“毕业就业形势”指导工作
班主任在大一期间,应帮助学生认清今后毕业时将会面临的就业压力,让学生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工作情况等,使学生了解今后的就业形势,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避免产生对社会期望值过高的思想;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就业是自己的事,就业过程中最具核心竞争力是自身的能力与素质,班主任应依据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中要刻苦钻研,勤学苦练,在大学期间应该掌握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知识、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资格证书(如: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物业管理资格证书、预算员资格证书、项目经理资质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导游证、电工资格证书等);从思想上帮助大学生将今后的就业压力转化为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达到就业初步的双赢目的。
2)“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工作
班主任应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条件与处境,从专业、兴趣、爱好、特长、机遇等方面尽早定位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另外,通过有关素质测评系统的应用与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发现兴趣和专长,指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劳动光荣,职业无贵贱之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激发他们择业的自觉性、自主性和职业愿望,引导学生确定今后就业的方向,并树立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和艰苦创业意识。
2.2大二期间的就业指导工作
1)“应具备的技能”指导工作
语言技能是与外部交流、沟通的基础,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母语,还必须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和准确简洁、熟练得体的双语口头表达能力。能与不同文化背景者沟通融合,能参与经济文化交流。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平时积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陌生人的交流能力,为达到上述目的,采取的具体措施为:可通过班会、讲座、竞职演说、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以及带学生走出校园与社会各层面人接触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避免出现不敢说、不能说、说不清的情况。
计算机操作及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需要班主任加强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督促和管理,配合计算机任课教师用多种方法检验和考核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适应就业的竞争。
2)“大学生求职技巧”指导工作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为让用人单位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选择自己,就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正确地宣传自己、展示自己、推荐自己。因此在校期间就应培养学生如何撰写自荐材料、求职信、个人简历的技能,组织学生模拟演练面试涉及的诸方面的工作。班主任根据学生演练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指导,使学生能更好地宣传、展示、推荐自己。
3)“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工作
在大学期间,仅学好各门专业知识是不够的,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和寒暑假自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只有充分接触和了解社会,才会热爱劳动,明白劳动创造一切,才可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成才观,锻炼和培养自己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2.3大三期间的就业指导工作
1)“毕业生择业程序”指导工作
对于毕业生来说,一个完整的择业过程,至少包括收集信息、认识自我、确定目标、准备自荐材料、参加双向选择会、参加笔试、面试、签订协议、离校、走上工作岗位等环节。在大三期间,班主任应帮助学生了解并熟悉就业程序,有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
2)“相关就业政策法规”指导工作
帮助学生了解或掌握国家有关劳动与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使得学生能够行使、保护自己的权利,并且知道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哪些义务,发生争议时如何解决;如何签订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等等。
3)“就业心理”指导工作
择业是学生人生中一次重大选择。因此,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思想、心理压力,使很多人背上沉重精神包袱,也使部分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这既不利于就业,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心理障碍是由心理压力与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较多,要将学生视为亲人、朋友,根据学生的心理、思想的变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诱导、指导。培养学生能够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的心理。这就需要班主任学习好教育心理学,具备丰富的心理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教育学生时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4)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工作,提供就业岗位信息
班主任应主动与系、院主管就业工作职能部门的教师沟通、互通有无,了解就业岗位需求信息,及时向学生进行传达。并将学生的情况反馈给相关的就业部门。同时,让学生明白,就业信息是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基础和必备条件,谁能及早获取信息,谁就获得了求职的主动权。并让学生通过以下途径来获取信息:(1)学校就业指导中心(2)各系部就业信息(3)查询信息就业网(4)师长(5)校友及亲朋好友(6)社会实践活动(7)各种类型的“双向选择”、“供需见面”会(8)社会上的新闻传媒。并最终做出正确选择。
篇7
关于毕业论文答辩的重要性及毕业论文答辩中,毕业生的表现所带来的教研方面的思考,很多第一线的教师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指导毕业设计多年,对毕业答辩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进行了思考。
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科学研究素质的培养的启示
毕业设计除了综合考查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独立专题研究技能的培养环节。即培养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选题,确定研究对象和范围,确定研究方法,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内容等的过程。但在答辩过程中毕业生们经常表现出研究思路不清,研究对象模糊,研究内容片面,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等。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与基础理论是否扎实,实践活动是否充分,毕业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等相关,这在本文后的几篇参考文献中都有论述。但文献中提到的原因及改进方法,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越难完成的事情,成功的几率就越小,同时对学生和教师的激励也就越低。因此这些改进方法对于现实的意义就有了局限性,所以我们应该寻找其他的途径来改变这一现状。
在多年参与毕业设计环节的X作笔者发现,以上现象的出现跟大学生不会做科学研究相关,毕业设计显然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而大学生们却不会做科学研究。这是他们的毕业设计完成质量不高,研究思路不清,研究法方落后,研究方案漏洞存出的一个重要根源。而造成他们不会的原因又非常地简单,也不是他们没能力,不是他们不愿意学,而是他们根本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在他们的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关于如何完成课题研究的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的教师没有教会我们的学生如何做研究。
其实,在我国国内不仅是我们一些大学生不会做学问,我国有一些学者也不会做学问。那些会做学问的很多是自己摸索出来的。究其原因,他们不是没能力,而是没有人教过。与此不同的是国外做学问的、做研究的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而我们到了大学还没有开始。
在美国,幼儿园的小朋友被经常要求作一个主题的研究报告,为了完成报告要去图书馆查资料,制作报告,还要在班级上进行演讲。这种做法非常的好。而我们的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却极少开设关于如何做研究的课程。这个可以从我们毕业生的毕业答辩中看到,只要提问“你的研究方法是什么?”要么茫然不知,要么答非所问,要么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英国,研究生一入学,就会对如何完成硕士论文,如何开展研究工作进行教育,会把《如何获得博士学位:研究生与导师手册》161作为教材人手一册。虽然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育目标是有区别的,但从进行科学研究方面看,这一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大学生一入学有《XX大学的学生手册》,但手册当中却不教大学生如何做研究。
这一状况要得到改善,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曰常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研究技巧的教育。教师自己还不懂的,就要先补补课,然后再教学生。这一点做到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一定会得到提高。
二、关于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启示
适应专业发展以及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每过几年,我们都会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这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响应社会需求。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如何获得?毕业答辩就是一个获得当前社会需求的窗口3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前毕业生通常都会在一个专业对口的组织中,实习一段时间,称为毕业实刁,这也是为了毕业选题收集资料,满足毕业(设计)论文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最近几年,很多用人单位为了让新员工尽快地适应工作,要求毕业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就参与实际工作3使得很多毕业生边工作边做毕业(设计)论文,这样他们就直接参加了实际的工作,而不仅仅是实习。所以他们所接触的就是实际的社会劳动实践,因此在他们的毕业(设计)论文中就常常能反映出目前的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从而明确知道哪些技术早已经淘汰了,哪些是新的发展方向。这对于我们的课程内容的调整,和教学大纲的修正都很有帮助,也能使我们的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紧跟时代脉搏,同时培养出更多学有所用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所以说,毕业答辩现场是获得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一个窗口。
三、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启示
我国着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就提倡“要在做中学”。我们可以把其引申为学习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毕业生在答辩过程中常表现出就理论谈理论,没有自己的认识,这都是因为不能将所学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仅仅会纸上谈兵。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践,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怎样做到?因为经费和时间的关系,实际的教学中,很难长时间地带着学生去参加生产实践,但作为教师却应该为自己的课堂创设一种实践的环境,并激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这是一对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的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十分发达的今天,音频,视频,3维,4D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已经极大地方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在教学中,教师也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比如工程管理专业的模拟实验室就可以开展模拟招标、投标及评标活动。学生们可以组成相应的招标单位和投标单位。招标单位负责招标公告,编制招标文件,审核投标单位资质,以及主持整个招标活动;投标单位负责编制标书,参加投标,进行投标答辩等。而教师则扮演评标专家,最终按照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这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也可以改革课程的考核制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极大地利用学校的计算机资源,可谓一举三得。
四、毕业设计选题方面的启示
通常每一位教师指导的毕业生会选择该教师擅长的研究领域。但在实际中每位教师指导的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且选题也越来越多样化,使得毕业指导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近年来,随着招生人数进一步增加,这一状况有恶化的趋势。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故指导教师难免对每位学生的选题和研究内容不能考虑周全。毕业答辩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毕业生的设计(论文)“挑刺”。在毕业答辩中,答辩委员们会把他们对毕业选题的观点等表达出来。常会见到答辩时答辩委员们之间的辩论,甚至争论。笔者认为这里一个非常难能可贵的学术交流机会,不管观点合理与否,都会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有所裨AZ.
目前,各高校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越来越重视,标准也越来越高,也出台了非常多的措施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广东工业大学就设立了优秀论文奖和设计创新奖,以激励教师和毕业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
要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选题尤为重要。怎样才能不年年写同一题,届届谈老一套怎样才能避免学生找不到题,或是研究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怎样才能在内容上拓宽,在研究上深人,使得后续研究成为可能。这些是令导师头痛、毕业生们头痛的问题,好好地利用毕业答辩环节的“挑刺”,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对于好的选题,答辩委员们会认可,那么这个选题就可以继续作为下一届的选题,各委员在认可的同时还会提出该选题研究中的不足和需要加强或补充的地方,这样完全可以作为下一届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一来,下一届的研究,一可以避免重复研究,二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避免了学生无材料可用的情况。比如笔者2008年春季学期带的一个本科毕业生的选题是“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现状调查及效果分析”,在答辩时获得了好评,同时该论文被推荐为校优秀论文奖和创新奖。这就肯定了这一选题的创新性和现实意义,但同时,各答辩委员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如在工程项目的选择上要考虑不同类型项目的比重,在研究方法上要完善调研量表的效度和信度的检验等3这就给这个选题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而且完全可以作为下一届的毕业设计选题。
五、结束语
毕业论文答辩不仅是对毕业生整个大学学习情况的一次综合测试,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次综合考核。作为一名教师认识到这一点更为宝贵。通过毕业答辩,洞悉学生各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践能力,为后续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
篇8
一、社会关注方式不当加大了贫困生的精神压力
贫困大学生是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特殊群体,社会各界十分关注,想方设法帮助贫困生摆脱困境、顺利完成学业是他们的共同愿望。关注与资助贫困大学生,人们的本意无疑出自仁爱和关怀之心,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因素,贫困大学生也强烈感受到刻意聚焦、过度关注给他们造成的沉重心理压力,甚至是自尊的伤害,以致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1.大张旗鼓的资助活动挫伤了贫困生的情感资助贫困生,究竟是“秘密”资助还是大张旗鼓的资助?无论是“秘密”资助还是大张旗鼓的资助,都会对贫困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由于每个贫困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内心感受不同,自然受资助的想法也不一样。但是社会上一些没有经历过贫困的人,很难真正体会到贫困生内心的感受,自然就难以做到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因此,人们往往从强势的角度,以自己认为美好的方式表达关注,然而这种方式可能恰恰是贫困生不喜欢甚至不能接受的。例如,某些高校在助学帮困的过程中,请企业、请媒体,热衷于大张旗鼓地开展资助活动,让贫困生表决心谈感恩,多么多么地关心帮助贫困生。此类活动确实也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宣传效果,但很少有人从弱势群体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岂不知那些公开的资助宣传活动带给贫困生的是更大的精神压力和情感的伤害。因此,出现一些令人遗憾和心痛的后果,即贫困大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经济资助,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情感上却遭受了挫伤。
2.以点带面的心理问题加重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贫困生占高校学生中的10%-20%,出现自卑敏感、焦虑抑郁、封闭多疑等心理问题是极个别的现象。但是,人们仅凭对自己所接触过的个别贫困生的心理表象来评论和判断整个群体,把个别化的问题引申为群体性的问题,从而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引发媒体过度炒作,社会过度关注与讨论。贫困生的生活本来就很艰难,遇到的困难也更多,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经济上的贫困使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何应对贫困,如何释放压力是他们必须面对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但社会、学校的不适当的讨论,媒体过度炒作,无形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了不良影响,甚至有些人针对个别贫困生不尽如人意的行为,对贫困生群体做出消极的道德判断。这样有的贫困生心理会产生愤世,也有的往往会“对号入座”。久而久之,部分贫困生采取了不恰当的应对方式,使自己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很少与人交流,不常参加集体活动,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同时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对涉及自己的事情容易引起强烈的情感波动。当自身能力与外界需求相冲突时,贫困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出现否定自我的倾向。身心皆陷于孤立,心里有话不愿讲,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
二、贫困生群体的生活状况与内心世界
生活在贫困线上的这些大学生,一般生活都十分简朴,他们在衣、食、住等方面较之其他同学差距很大,处处显得窘迫,生活上的压力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在校的正常学习;而经济上的拮据也影响了他们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其综合素质;摆脱经济上的困难使他们不得不将一部分的精力放在打工挣钱上,他们心理的压力可想而知,内心世界复杂而多样。
1.经济窘迫、生活节俭是贫困生的共同生活状况贫困生的界定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一般认为,其家庭在经济上无力支付或不能完全支付大学生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不能保证完成学业,即属于贫困生。可见,经济窘迫和拮据是贫困大学生的共同特征。虽然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完善助学贷款制度以及通过各种途径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但相对于庞大的救助需求数量,这些只能算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所有贫困生的实际需求。那些得不到资助或资助不足以摆脱现有困境的贫困生,通常的做法是在生活费中寻求节俭。贫困生每月日常生活支出200元左右,甚至更低,这对正处于身体发育期的青年大学生来讲,远不能满足其营养标准,从而造成贫困生营养不良,并进一步引起机体免疫力的缺陷以及疾患的发生,身体素质明显下降。身体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贫困生无心学习、对生活没信心。
2.打工挣钱,缓解经济压力是贫困生的共同想法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经济压力。以广东省普通高等院校教育费用为例,每生每年的学费及其他费用平均要8000-10000元,才能维持正常的学习生活。对贫困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有形的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们常常是靠举债借款、贷款来缴纳学费,其他费用靠自己挣钱以维系生活。因此,他们在校期间总是千方百计寻求机会去打工挣钱,但同时又总是拼命学习,以期在挣得工钱之外,再得到学校奖学金来为自己解困。然而打工挣钱是要以耽误学业为代价的,这使他们经常处在一种想打工又怕耽误学习,想学习又需要打工挣钱的矛盾冲突之中。特别是在因打工经常逃课,使学习成绩下降,拿不到奖学金的贫困生,心理的矛盾冲突更为激烈。由于经济窘迫,打工占用时间,贫困生不敢或不愿参与学校、班级的集体活动。久而久之,自然而然与同学隔离开了,很多话题无法与同学聊,许多话憋在心里,渴望向同学倾诉,但又不付出行动,渐渐地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也不想做,就感觉孤独了。大多数人会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或者仅仅把自己的交友范围局限在几个同样贫困的人当中,社会交往能力普遍较低。
3.贫困生群体的内心世界复杂而多样贫困生群体的内心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从事多年的学生工作,接触相当一部分的贫困生群体,也送走了一批贫困毕业生,深有体会与感触。我认为,作为多元社会的一分子,贫困生群体的生活和心态也像万花筒,复杂而多样。对于大多数贫困生而言,除了因经济贫困可能遭遇暂时的困难外,他们和普通的大学生一样,也经历着大学生活的阳光和雨露,感悟着成长的青涩和喜悦。并不是人们所想像的贫困生都有自卑敏感、焦虑抑郁、封闭多疑等心理问题。例如,我校的贫困生群体当中,有的通过专心读书年年获得奖学金;有的积极投身实践摸爬滚打,缓解经济压力;也有的采摘爱情花朵,这些不都是普通大学生常态生活的缩影吗?他们的生活轨迹,折射出一种自尊而自然的心态:坦然面对物质上的贫困,并不因此感到心灵和精神上的贫困,更无个人尊严和价值的缺失;乐观向上的学习、努力奋斗的意志和平静淡定的态度是他们的价值追求和心灵归宿。因此,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得豁达、自然而淡定。生活中大多数贫困生都具有这样的心态,他们过着常态的大学生活。当然,也有贫困生的内心是压抑的,认为物质贫困让自己变成了“乞丐”,会遭到人们的歧视,贫困就像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也有的认为虽然物质的贫困并不代表精神的贫乏,但却影响到做人的价值和尊严。因此,个别贫困生会带着一些忍辱负重的心情默默做事,努力补偿因贫困造成的价值和尊严的缺失。
三、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援助与健康教育的人本思考
针对贫困生目前的生活状况与内心感受。那么,社会对多样心态的贫困生如何给予适度关注?贫困生又该如何自我调适自己的心态,才能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呢?我认为应从社会、学校和贫困生自身三方面来共同努力,让贫困生切切实实摆脱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
1.社会资助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不宜公开大肆渲染社会无论是“秘密”资助还是大张旗鼓的资助,都会对贫困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资助贫困生,没有必要瞒着任何人,出于对学生本身意愿的尊重,为他们保密是可以理解的,但也不是值得公开大肆渲染的事情。现在有些社会媒体、学校为了宣传贫困生工作的成果,往往大张旗鼓搞资助活动,让全校师生都知道谁是贫困生,并倡议人人都伸出仁爱之手,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等等。对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尊重学生本身意愿。不要处处把他们的贫困生活状态公之于众,甚至拿来炒作,其实有时候是伤害了贫困学生的自尊心。因此,社会学校要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应该以一种比较平常、自然的方式资助更好。尊重学生个人的想法,既让他们认识到接受帮助是一种很正常的、应该的行为,又没有抵触心理。不但可以减轻学生本来就有的心理负担,而且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加大助学贷款和奖学金的力度,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让贫困学生通过劳动来获得经济来源,让他们会觉得活得有信心,有努力的方向。
篇9
大学生的社会阅历经验尚且不足。他们比较单纯,没有深入地踏足社会,因此在社会认知和分辨能力上都还很不成熟。一些非法中介机构就纷纷以招聘、家教为名,收取一定数额的中介费后人去楼空。
在校学生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比较淡薄。首先对自身享有并应当保护的基本权利不了解,另外在遭遇侵权事件时不知道采取什么样的途径和措施保护自己的权利。很多人都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者还理所当然地认为那是锻炼成长的必经之路。
河南陆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张保卫说,在校大学生打工,在事实上不能和用人单位成立劳动关系,所以《劳动法》对其不予保护。虽然在校大学生在劳动方面不受《劳动法》保护,但招聘单位收取押金不对,大学生可以到法院讨要押金,但有一个难点就是举证难。如果没有证据,法院是不会支持求职的大学生的。
“3・15”消费者权益日到了,在关注社会上各种繁杂的维权事件的同时,不能忽略大学生的维权。他们是引领时尚消费、走在时代尖端的一群年轻人。但他们涉世不深,维权意识淡薄。在对社会的各种现象认识上,很多方面还不成熟,因此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竞争中,还属于一个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来自社会各界的保护与引导。尤其是大学生实习、勤工俭学、打工等社会实践方面的维权,已迫在眉睫。
黑招聘打“游击”
一位知情人士说,大街上的黑招聘广告门槛低、工种多,收入“高”,所以对没有社会阅历的大学生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成了黑招聘的最大受害群体。
由于“俊科电器公司”在大街上随意张贴招聘广告,违反了《郑州市城市市容管理条例》,郑州市金水区执法局依法对他们进行了处罚。执法人员对他们的广告很眼熟,说前一段时间他们就查处过这样的非法招聘广告,招聘广告的内容。形式都一样,就是地址不一样,上次说的是纬五路,执法人员怀疑他们是一伙的,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黑招聘。
当有学生把“俊科电器公司”骗取学生入职及服装费用的情况反映到郑州市金水区劳动监察大队的马女士之后,马女士说“这家骗子公司前一段时间在纬五路君安大厦317房间设点招聘,被我们查处了,现在又到其他地方‘另起炉灶’了!”
黑招聘为何如此猖獗?租问办公室,摆张桌子,贴一些非法广告,这就是他们骗人的成本。即使被有关部门查处了,他们走人再换地方就又开张继续骗人了。因为劳动部门打击黑招聘难,取证难,所以处罚就更难。黑招聘的目的明确,所以在收完求职者的费用后,他们不会留下任何证据。这样,即使求职者到劳动部门举报,因为没有证据显示“招聘方”收了求职者的钱,劳动部门无法为他们要回被骗的钱。
某些正规中介趁机浑水摸鱼
除了黑招聘,一些正规单位也把眼睛瞄准了在校大学生。小曹是驻马店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毕业前夕到某人才市场通过中介公司找到了一份化妆品营销工作。小曹去单位报到,看她所在的单位是在一个写字楼里租的办公室,宽敞、明亮,还像那么回事。
该单位需要10名员工,招了30人。单位负责人说,30人要集体培训一个星期,这期间没有工资也没有双休日。7天后,单位从30人中挑选10名合适的留下。
尽管每日上午8时就按时到达公司,7天后,小曹还是落选了。这7天,她不仅没有得到一分钱的报酬,还失去了找工作的最佳时机。
小曹的遭遇,《劳动法》同样不能给予任何保护。
大学生打工遭遇的陷阱不仅仅是这些,使打工的大学生花钱又花时间,有的甚至干了活拿不到应得的报酬。正规中介公司也浑水摸鱼,趁机白白利用大学生做免费劳力,或者从中赚取中介费后逃之夭夭。他们在人才市场摆摊“招聘”时并不称自己是中介公司,仅仅含糊地称自己是某公司的,之后一个个地通知应聘大学生面试,填一张表格要交10元的“工本费”,如果一轮面试通过,还有培训费、体检费、服装费等种类繁杂的费用。
在校大学生打工需政策保护
来自湖北在南京求学的李玲(化名),本想打工挣一些钱去哈尔滨旅游,所以学校刚一放假,他就去劳务市场求职,谁料想他被一家黑职介骗去100元的求职“保证金”,折腾了几天下来,身上的钱也所剩无几。但因中介既没有给小李提供缴费凭证,也没有给他任何书面承诺,他只能打落牙往肚子里吞,找不到合适的方式讨回公道。
河南财经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汪国强说,在校大学生打工不受《劳动法》保护,有些单位就抓住了这一弱点,他们学校也遭遇过类似的事情。有的单位会一下招满几百学生,不给发工资,说一年后转为储备干部。虽然没有工资,学生们干得还是很认真,但是学校发现后就立即中止了和该单位的合作关系。汪国强说,高职高专的学生在毕业前遇到此类事情的就更多了。
汪国强老师认为,国家应该逐步完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政策保护大学生就业前的打工行为,规范用人单位对此类劳动力的使用。大学生是特殊人群,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弱势群体,企业不能把大学生当成牟取私利的工具。
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勤工俭学,汪国强说,他们通过完善资助体系来帮助大学生。学校仅常年的勤工俭学岗位就有好几百个,每个学生每月能拿到150元至200元。学生打工,需要学校保护,但更重要的还是要从立法上予以保护。
郑州大学中文系的小赵说,大学生勤工俭学不容易,做家教有时候碰到不好说话、态度不好的家长说孩子的成绩没有提高,就克扣工钱,有的还不给钱。“我们确实用心了,家长不讲道理我们也没办法,虽然一肚子的怨气,也只能和他们好好说。现在打工的在校大学生特别多,国家应该关注这个问题,并且保护我们的权益。”
某企业的顾先生说,在校大学生和农民工一样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农民工的权益保护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重视,要求用人单位必须给农民工签合同、买劳动保险等。在校大学生打工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也应当在政策上或者立法上予以考虑。
提起消费者权益日,人们想到最多的是买到伪劣商品后依法维权,其实,大学生在求职特别是签订就业协议时,也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某市人事局毕业办主任韩宏兴提醒正急着找工作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不要草率签订就业协议,否则既有可能上当受骗,又有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在采取相应的机制措施时也应当注意在程序操作上,不能仅仅针对个别现象,而应当把法律教育始终贯穿到整个教学教
育体制,使其制度化常态化,发挥其相应的效益,而不能只是针对表面现象,做做表面工作,这样根本就不能解决问题。在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应当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大学生对维权有正确的认识,真正明白法律的权利是什么,如何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利。
签协议别忘看“约束”
据了解,今年沈阳市预计接收大学毕业生3.8万人,比去年增加3000多人。目前已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关键时期,每天都有100多名大学生在市人事局办理就业手续,同时也有少数往届毕业生前来办理改派手续。
沈阳大学毕业生小张是前来办改派手续的。去年9月毕业时,小张与一家企业签了就业合同,三个月的见习期过后,公司所承诺的“五险一金”、加薪等待遇一样没有兑现,小张这时才感觉上当了。
大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时,怎么才能使自身权益免受侵害呢?韩宏兴主任说,大学生应依照国家《劳动法》和《毕业生就业暂行条例》等相关规定,认真审视就业合同。对模糊不明的问题,应及时与企业沟通。韩主任特别提醒毕业生,很多毕业生在签协议时只注意正文,背面的内容往往忽略。而背面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约束”一栏非常重要,毕业生一定要注意。
同时韩主任建议,在签订就业协议前,大学生可以到单位进行一番全方位的考察和摸底,如单位的发展规模,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福利保险等情况。了解过后再签协议,成功率会更高,而且也不易上当。
随意毁约可能受罚
与一些大学生因求职经验不足而吃亏不同,近10%的大学生由于急于找工作,随意签订就业协议,等遇到更适合的工作时便毁约,使用人单位蒙受损失。
韩宏兴主任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时说,部分毕业生看到同学陆续签约后感到着急,抱着“有一个工作总比没有强”的态度随意签约,同时有些院校忽视有关政策的指导,许多毕业生甚至不知道违约要承担责任,并会给自己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还有个别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把就业作为一项任务交给毕业生,给他们制造压力。
韩主任提醒大学生,毕业后一旦违约,则要承担部分违约金或被用人单位追究责任。本科、专科生违约金为2000元,研究生违约金为3000元。大学生如果能说出违约的正当理由,从保护大学生权益出发,有关部门有可能减免违约金数目。
专家建议:就业维权有四招
重庆一律师事务所的吴斌律师结合自己多年的劳动就业法律顾问经验,为求职的毕业生支了四招。
协议不能代替合同
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时会与学校和用人单位签订一个三方协议,这是由学校作为见证,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一份意向性协议,它具有法律效力,但它不能替代劳动合同。
吴律师说,毕业生到用人单位上班以后一定要求再签订一份劳动合同。从法律上讲,任何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为其付出劳动(确立劳动关系)的话,都必须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不签订劳动合同是违法行为,会被劳动监察部门罚款。而应届毕业生作为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为保障其权利,可以要求用人单位签定劳动合同。
违约金要约定上限
三方协议中的违约金必须经由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协商之后约定,并且违约金的数额必须符合用人单位所在地的相关规定。现在国内大部分地区都没有明确规定违约金的上限,这种情况下都以双方协商金额为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还可以互相约定违约金,以应对用人单位违约的情况,从而维护自身的权益。
由于三方协议中具备权利和义务的双方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学生如果要毁约的话,除非学生与学校有特殊的约定,那么一般情况下学校是不能够向学生收取违约金的。
口头承诺应写进备注
吴律师发现90%以上的毕业生就业三方协议中的备注栏全是空白。他说,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法律知识,很多毕业生因为急于就业而相信用人单位的一些口头承诺,常常在到岗以后与单位发生纠纷。
毕业生们一定注意充分利用好就业协议的备注栏,尽量将单位的承诺,如休假,住房补贴,解决户口,保险等各项承诺明确写入备注栏,切实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试用期不超过半年
有些用人单位利用一些大学生对法律的无知,对其进行遥遥无期的试用,而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约定的试用期不超过六个月。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竞争力 创新教育 政策引导
随着经济转型逐步深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全面推行,高新技术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教育体系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严重脱节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加剧、大学生自我定位模糊使毕业生心生迷茫。面对复杂的就业环境,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灵活性显得日益重要。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现实与问题,从毕业生、高校及政府等角度就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出对策。
一、树立正确理念,加强实践能力、创造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就业难”并不是简单的供给大于需求,大学生不能适应就业岗位、无法满足企业招聘需求是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劳动生产率。“知识就是力量”中的“知识”是“被转化了的知识”。但是,60%的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所学专业的实际应用率不足40%[1]。可见,多数学生将知识转化的能力严重欠缺。在新形势下,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首先要从实践做起。
(一)审时度势,准确自我定位。
当前就业形势复杂多变,学生如果只是生活在校园里,毕业后很难快速适应企业、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调查显示,很多在校大学生愿意降低对薪酬待遇及工作地点的要求来缓解就业压力,单纯降低标准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要成为竞争中的佼佼者,就要“走出去”,再“走回来”。“走出去”,即走出大学,获取社会的各种信息,挑战社会给予的磨炼;“走回来”,即在社会大环境里,将接收到的讯息与学校的理论相互渗透,将知识社会化、实践化,再从实践经验中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其实,从走进大学的那一刻起学生就要做好就业的准备,一年级了解自我、关心就业环境,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参与社会活动,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寻找企事业单位实习机会,四年级提高就业实践能力,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尽早确定职业目标并不会限制学生的就业范围,而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职业方向,尽早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杯“羹”。
(二)改变观念,提升行动力、创造力。
创新能力滞后是大学生就业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企业反映大学生眼高手低,实际操作经验薄弱。大学生依赖性强、创造力弱跟其成长环境有很大关联。现在很多学生家长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规划孩子的职业生涯,这种代劳使学生错过了创新意识培养的大好时机。近年来,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新点和热点,但如果没有家庭、高校、社会共同搭建大学生创新自立的平台,高校改革只是隔靴搔痒。如果不改变观念,中西方大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差异只会越来越大。环境是外因,个人是本因,环境的影响再大,学生仍旧是培养能力的载体。观念与思维确立以后,重要的就是行动。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实现取决于计划的执行力。当规划好职业生涯时,就应根据已定的目标采取有效的行动。当今社会,只有树立正确观念,采取有效行动,才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更新教育观念,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就业率成为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需从教育质量抓起,教育学生树立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就业观。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建立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就业支持。
(一)创新教育,更新教育观念。
随着21世纪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阶段,从“精英”到“大众”的转变成为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趋势。高等教育不仅要普及教育、培养素质型人才,更要创新教育,培养精英式人才。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呼唤中国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教育者常常把中美教育模式对比:美国教育是应用教育,即将来要用什么学什么,而中国教育是应试教育,为了考试而学习。尽管中国现在也提倡素质教育、开放教育,但其成效和改革力度都比较小。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生真正学到东西又有多少?将来凭什么与他人竞争?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得从高校的教育模式着手,我国高等人才选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中小学教育模式,落后的教育观念已经严重影响到高等教育质量。高校的教育就是要开放、创新,突出其专业性、研究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因此,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能力培养[2]。
(二)创业教育,端正择业观。
创业教育从广义上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业能力,使其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从狭义上讲则指“为创办企业所接受的职业教育”[3]。随着我国创业教育推进,创业教育研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其于创业前期缺乏资金、创业意识单薄等原因,只有少数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创业,甚至很多学生因为惧怕失败而拒绝创业,这样易造成创业意识偏颇。高校在创业教育中不仅要加强大学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不是每个接受创业教育的大学生都会走上创业之路,关键是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在学习中求变求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学校必须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从思想和技能上引导学生开辟创业之路。首先,教育模式与普通教学不同。创业教育就是使学生适应市场的需要,接受市场的考验,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学生在培养创业意识的同时,应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就业观和创业观[4]。主动就业,不仅需要学生的努力,更需要学校提供良好平台。如学校通过开设创新性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其次,多元化的教育途径。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里,缺乏市场了解,易陷入眼高手低的困境。积累相关的创业知识,接受创业指导会大大提高创业成功率。一是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开展创业设计、竞赛活动,将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如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加强有关创业教育的宣传工作,使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地接受教育,并积极地投入到创业实践中。南京师范大学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在挫败中积累经验、增强抗挫折能力。二是重视创业案例教育,开展创业成功人士来校讲座、播放国内外企业家创业心路等让学生零距离与这些成功人士接触。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学习成功的创业经验,培养对市场敏锐的觉察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为其今后的创业实践奠定基础。最后,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高校在就业指导中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学生避难就易。几千个人抢一个公务员岗位的现象已经不稀奇。但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每一个人都应该规划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为之努力,对于大学生而言,毕业——就业——创业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灵活就业,提高创业能力,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加精彩。
三、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就业环境。
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严峻,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各地方政府都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首位。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的相关配合,需要各地区、各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从而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为使大学毕业生更好地入职,各相关部门应切实贯彻实施大学生就业政策,将人力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合理化,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一是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了解基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拓展企业就业岗位,简化毕业生落户管理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采取更灵活的就业方式,让人才无障碍地流动,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二是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很多大学生由于筹集的创业资金不足、创业手续繁琐而放弃创业梦想。南京市政府非常重视大学生创业,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同建设的“南京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园”,为江苏省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近1000个,孵化大学生创业企业近70家。三是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从宏观上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指导高校教育改革,避免高校的资源浪费,为校企合作、劳务流动在资金和行动上提供积极而切实的支持[5]。
我国所面临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市场机制的自我调整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政策支持能有效改善市场调控,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其实施能够在宏观上调控就业环境,完善劳动力市场人才资源的安排配置,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引导毕业生择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提高社会对毕业生关注度和信任度,让用人单位人尽其才,让大学毕业生才尽其用。
参考文献:
[1]徐子良.当代大学生创业就业理论和实践[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8).
[2]黄国兵.试论地方高校如何适应新形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9).
[3]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
- 上一篇:建筑企业战略发展规划
- 下一篇:欠条的法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