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范文
时间:2023-03-19 03:2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校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学校园设计;功能分区;生态;造景
大学校园设计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兴起的城市设计类型之一,作为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大学校园设计的首要任务在于保证学生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功能、流线等内容的设计均以其为出发点加以布置。在强调物质空间设计的同时,良好的校园场所感的塑造是更高层次的设计要求,各种生态要素与设施小品都可利用。大学校园的设计,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一些元素入手。
1.功能分区
大学校园的传统功能布局主要由教学区、宿舍区、体育运动区以及教师生活区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的办学理念逐步转向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习的形式与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与课堂,而扩展至整个校园乃至社会之中,现在大学校园的功能分区呈现出区域互动的特点,主要有:
(1)与校园外部空间的互动
现代大学校园设计普遍具有很高的开放度,如将体育运动区、图书咨资讯中心等设置在校园周围邻近城市的道路上,并开设单独的出入口,以利于临近社区群众共享文化资源。再如科技产业是社会从大学教育中受益,同时大学理论又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检验,因而校园的实践教学区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其位置便于社会交流,同时在面积和规模上还应留出一定的预留用地,以便于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2)校园内部区域的互动
在形成一定功能分区的前提下,局部分区内部也提倡进行适度的功能混杂处理,如生活区中配置融教育、文体活动于一体的文化中心,教学区内设置咖啡馆、快餐店等生活服务设施等等,从而构成更加人性化的校园功能空间,更好地为师生员工服务。
2.交通组织
现代校园设计中“步行优先,人车分离”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引用,通常将校园主体、建筑群和核心区安排为步行优先区,自行车流作限制通行,机动车交通和停车则安排在核心区,从而形成一个安静、安全、充满校园学术氛围的环境。与此同时,多样化的景观视觉效果也逐步成为道路设计关注的焦点,为此,现代大学校园的路网结构常常突破传统校园横平竖直的棋盘格局,而通过道路类型上的点(广场)线(道路)结合,线型上的曲直变化,避免路网架构单纯的交通功能,形成丰富的景观体验。
3.景观与生态设计
这是当代大学校园设计最为核心的要素,在科学确定校园生态建设宏观策略的前提之下,可以着手于校园内部生态与系统的维系与创造,即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通过河流、湿地、林木、广场、人工绿化等多种生态景观的保护改造与新建,形成良好的自然环境,减少环境压力。通过对土地水文、地质地貌、生物等特征地分析,通常选取的自然环境因子包括河流、地表水、植被等,大学校园参照我国著名高校规划设计专家何静堂院士的分析,校园内部的生态设计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校园中央生态区
这是校园中规模相对较大且最具有自然环境代表性的生态区域,通常以保护局部改造的自然山丘、水系原貌为主体,穿插以广场、步道等人工景点,构成校园生态环境的主场所。目前,中央生态区正由低层、高密向着低密、高容、立体化等方向发展,而中央生态区还可根据人们环境行为的需要,通过植物、小品、台阶、铺地等多种手法划分出不同的空间领域,进一步放大这一区域的生态性和使用性的结合。
(2)群体组团生态区
这主要指建筑物(群)之间的庭院空间,应在保留树木、水体的基础上,根据建筑物的相对位置与围合方式加以布局,增设草坪、花坛、座凳、楼阁等景观元素,形成校园中相对静谧的生态次空间。例如香港中文大学便是充分利用校园地势造景的代表,其山地建筑通过利用舒缓斜坡和台阶将步行空间内的人流自然导入一个下沉的广场,这个广场是由邵逸夫楼与历树熊科学馆底层架空的空间向外延伸形成的,非常安静。而从小广场向西南一转,便是港大的中心,中山阶、中心花园和中山广场以及周围建筑共同组成了一个高低错落的台地空间。(图一)
(3)建筑内部生态空间
该部分隶属于建筑内部与表面,几乎全部由人工景观构成,旨在通过室内环境的室外化,使师生充分感受到自然的亲切与舒适,如中庭绿化、屋顶绿化、平台绿化、廊道绿化等,都是属于该范畴。而校园的各种环境小品也可以成为不错的文化传递者,将学校曾经发生过的事件与出现的人物浓缩成纪念碑与雕塑,通过他们来传达校园的历史与传统。
大学校园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只要我们在积极总结传统设计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善于从建筑、道路、生态等多个层次进行构想,相信我们的设计水平,一定可以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王旭、魏乐,大学设计场相关研究[J]社区,2008.25(2).7-13
[2]吴殿廷,园林艺术的影响力[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1
篇2
关键词:大学校园媒体;媒体侵权;侵权诉讼
中图分类号:D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5-0117-02
在媒体和法律的结合中,我们发现,大学校园媒体侵权案件越来越多,可媒体立法却不能满足现实所需。在由文明人所导演的侵权闹剧中,所有的无奈和尴尬似乎都在呼唤法学研究者和立法者的关注。
一、大学校园媒体概述
1.概念及类型
所谓大学校园媒体,是指对外以大学的名义从事活动,没有独立的财产,不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媒体。而某某大学学报、某某大学出版社,因为它们是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所以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另外,有人把校园手机网络当做一种新型的校园媒体,但利用校园手机网络的侵权责任会落实到具体的校园手机用户和手机网络运营商身上。因此,笔者的文章中也不讨论校园手机网络。
大学校园媒体可以根据传统和现代进行类型化分析。校园期刊、校园广播、校园电视这三者属于传统的一类,而校园网络则属于现代的一类。
2.特点及作用
大学校园媒体的特点可归纳为:学生参与多;领地不断扩张;受众文化素质较高。很多研究者看到了大学校园媒体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当代新闻学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却忽视了大学校园媒体对法治中国社会构建的重要作用。通过站在法治的前沿,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从而引导在校大学生关注中国法治进程,帮助在校大学生培养以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总之,大学校园媒体也是一个法制宣传的重要阵地。而如果要实现这一功能,大学校园媒体先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减少侵权行为。
二、媒体侵权与大学校园媒体侵权
1.媒体侵权及其立法现状
侵权行为是会导致侵权责任的违法行为。媒体侵权作为侵权行为的一种,是指媒体及其工作者利用新闻传播向社会公众传播不真实的情况,或情况虽然真实但属于法律禁止传播的事项,从而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和与之相近的“新闻侵权”一词在《中国民法典侵权行为法编》草案建议稿中这样规定,“新闻侵权,是新闻机构或者个人利用新闻作品,损害他人人格权的行为。新闻侵权的形式包括:内容严重失实;评论严重不当;未经同意,披露他人隐私;使用侮辱性语言;诽谤他人;其他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行为。”根据这一规定,笔者认为,媒体侵权和新闻侵权相比,前一概念的外延更大。因为,媒体不仅可能通过传播的新闻作品侵权,还可能通过其他内容侵权,例如电视台播放音乐作品致侵权的情形等。
媒体侵权的后果往往十分严重,而权利人在媒体面前又显得很弱势和被动,很难靠自己提前防范,对法律制度作出专门规范的期待很高。因此,笔者认为,对媒体侵权进行专门研究并呼吁媒体立法是十分必要的。关于要不要在立法中单列媒体侵权以及如何立法,有人建议,可以考虑将媒体侵权与网络侵权规定在一起。可是,也有学者反对媒体侵权进行专门研究,认为媒体侵权之所以不被世界各国所采纳,根本原因在于,它与近现代民法的基本技术方法背道而驰,我国民法典不应规定媒体侵权否则将无法明确协调好媒体侵权与侵害名誉权、侵害隐私权等侵权行为之间的关系,也不能解决好媒体侵权的特殊性问题。但是,笔者认为,虽然我国目前媒体立法位阶低,且我国的立法与司法解释没有规定媒体侵权,但在媒体迅速发展且媒体侵权日益增多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对媒体立法及其完善有所作为,只有加强研究和立法才能使因侵权频发而不断被卷入纠纷和诉累之中的媒体能够正常发挥其功能。
2.大学校园媒体侵权研究之动因
笔者从侵权介质中选出大学校园媒体来进行侵权法方面的研究,提炼出大学校园媒体侵权这一主题是想走一条不同于大多数人进行的集中对某一类特殊侵权进行研究的路子。大学校园媒体侵权既包括一般侵权,也包括特殊侵权。在归责原则上,其既包括过错责任原则,也包括过错推定原则和无过错原则。根据实践总结,常见的大学校园媒体侵犯的民事权益包括姓名权、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著作权等。大学校园媒体侵权的责任形式包括损害赔偿、赔礼道歉等。而损害赔偿又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
本文之所以选择大学校园媒体来研究,还因为大学校园媒体和其他媒体相比有特殊性。另外,大学校园媒体逐步向社会渗透,例如青海民族大学广播电台拥有自己的调频FM88.4和覆盖校园周边三公里内二十多万人的收听范围,例如宁波大学的网站拥有数不清的浏览者。大学校园媒体已不再是井底之蛙,其受众不断增多,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一情势也使得研究大学校园媒体侵权很有必要。
三、大学校园媒体侵权的责任主体
近年来,随着公民法律意识和维权观念的增强,大学校园媒体及其工作者不时会遇到一个尴尬的问题:大学校园媒体侵权。虽然在媒体侵权诉讼案件中,以大学为被告的大学校园媒体侵权案并不多见,但考虑到大学校园媒体的发展趋势,笔者在这一部分安排分析大学校园媒体侵权的责任主体。
反映学生及老师的心声,针对其关注的热点发表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大学校园媒体侵权就不可避免会发生了。例如,根据著作权法第43条和第46条,大学校园广播电台、电视台作为广播电台、电视台中的一种,播放他人未发表的作品,应当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并支付报酬;播放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播放他人的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录像制品,应当取得制片者或者录像制作者许可,并支付报酬;播放他人的录像制品,应当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所以,一旦大学校园广播电台、电视台违反了上述规定就会侵犯他人著作权。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3条规定,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即被侵权人对侵权责任人享有侵权请求权。那么,大学校园媒体侵权的侵权责任人是谁?也就是说,在大学校园媒体侵权的案件中,被侵权人应该谁呢?在大学里,学生自主创办的一些平面刊物或者宣传单、黑板报,如果发生侵权,谁负责?学生社团自办的报纸、杂志如果发生侵权,谁负责?高校党委的机关报如果发生侵权,谁负责?根据《侵权责任法》第34条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这一点,《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8条也有规定。大学校园媒体上的作品构成侵权,作者与该大学有隶属关系的,由该大学承担民事责任。也就是说,在很多情况下,上面这些问题都有同一个答案,那就是某某大学是侵权责任人。但是当作者与该大学没有隶属关系的,或者作品为作者履行职务之外所创作的,该大学和作者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在此,笔者想厘清大学、大学校园媒体、参加到大学校园媒体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前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大学校园媒体的行为以某某大学的名义作出,由该大学负法律责任。而参加到大学校园媒体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无论是无偿的还是有偿的从事媒体工作都应视为是隶属于该大学的工作人员,其在大学校园媒体中从事相关活动发生侵权的责任应由大学承担。而除这类供职于大学校园媒体以外的师生及其他人员如果通过大学校园媒体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责任自负。
目前,几乎每一所高校都建立了以自己大学的名称命名的网站,大学校园网络拥有大批受众,其新闻传播触角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因此也成为高等学校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学校影响、提高学校声誉最具潜力、可以大有作为的一种现代媒体形式。和其他网站类似,以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为责任主体的大学校园网络侵权也时常见诸报端,例如大学校园网上的图书馆收藏的论文资料侵犯作者著作权。那么,校园网络如果发生侵权,谁负责呢?笔者以为,大学校园网络侵权属于特殊侵权,除了适用以上归责规则外,还要适用《侵权责任法》第4章第4节的规定。大学校园网络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某某大学)的侵权责任有两类:一类是自己责任,对自己的不法行为承担责任;一类是替代责任,对网络用户(例如在校园网BBS上发表言论的学生们)的不法行为承担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替代责任也只有在事先明知或者事后拒不配合的情况下才承担过错连带责任。
在大学校园媒体侵权案的诉讼过程中,被告人某某大学可以一定的理由进行抗辩,其抗辩理由包括:著作权法上的合理使用制度,《侵权责任法》第3章规定的过失相抵、受害人故意、第三人的原因、不可抗力、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这6种可以不承担责任和减轻责任的情形。而就大学校园媒体侵权的特殊性而言,笔者以为,新闻自由应该在立法上有所规定,从而使得站在大学校园媒体身后的某某大学和相关权利人的利益得到平衡。
四、结语
大学校园媒体作为媒体队伍中的一支特殊力量成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其实是因笔者有幸在硕士研究生攻读期间加入了校园广播电台,在和同事们共事的两年多时间里,逐渐对与大学校园媒体相关的法律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产生了撰写本文的想法并付诸行动。笔者相信,随着法治建设不断发展,法律对媒体的规范也必然日益增多且合理。总之,本文是站在充分肯定大学校园媒体的各种功能和作用的立场上,以明确大学校园媒体的内涵和大学校园媒体侵权案件的责任主体为主线,对大学校园媒体侵权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增强大学校园媒体的法治意识,促使其走在依法自律的前列,为我国的法治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篇3
《怒放》中有句台词颇为经典,大意
>> 大学校园的韵味 2011梅赛德斯-奔驰“青春网球校园行”:大学校园的网球盛宴 西方节日在大学校园的兴盛 新时期的大学校园设计 浅谈大学校园特色景观的营造 大学校园文明的缺失与重建 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试论大学校园精神的构建 浅谈大学校园的园林绿化 论大学校园的标识设计 拒绝大学校园里的香烟 大学校园英语学习环境的开发 和谐大学校园建设的几点思考 大学校园里的“孤家寡人” 大学校园中的黑惑 大学校园暴力的危机干预研究 大学校园中的“无名氏” 重塑大学校园景观的独特气质 世界最美的大学校园 中美大学校园教育的比较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大学校园的摇滚青春 大学校园的摇滚青春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刘倩")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怒放》教你怎么泡妞
《怒放》中有句台词颇为经典,大意是“那个女孩一看到玩乐队就往上扑的年代一去不复返咯”。片中几个男孩为了赢得女孩的青睐决定组建一个乐队,结果女孩还真的动了心。在当下的社会中,像老狼歌中做“流浪歌手的情人”已经不是流行趋势,更多的女孩奔向了有房有车有奢侈品的大叔怀抱,不过章子怡姐姐和汪峰哥哥“在一起”的现状似乎又让摇滚圈出现了爱情的曙光,突破一切的真爱,最后玩的还是不羁的浪漫啊!在《怒放》里,不乏可以学习的泡妞手段。 吉他很必要
郑天亮在追求自己心爱的女生刘云时,扛着一把吉他到女生宿舍楼下弹唱,结果遭遇泼水。这招不是不管用,而是女生表达爱意的另类方式,不泼泼你,怎么收服你那不羁的摇滚之心?所以遭到这种情况,锲而不舍是上策。
当然了,弹吉他献歌时的表情节奏也相当重要,一直低头看琴弦是没错的,但是唱到关键歌词的时候抬头看女生一眼是必须的,紧接着继续低头看琴弦,唱到最后一个一音符结束,再抬起头看女生,眼神死死地盯住她,她就是你的了。
本刊鉴定:才华很重要有木有,还是有女生稀罕音符的。这是电影里面的为爱弹吉他的青年表现,没准汪峰哥哥就是这么搞定子怡姐姐的,才有了“ you are my music king!” 带她去看演唱会
相约去看演唱会,似乎是70年代人的共同情结,也算是件很奢侈的事。在《致青春》里也有昔日恋人相约去看演唱会的场景,结果一方还在路途中遭遇车祸,留下了理想主义的爱情。《怒放》里的一起看演唱会的段落表现,显得更真实,买不到票怎么办,以前的礼堂不都是有窗户的吗?趴在墙上让女孩站在自己肩膀上透过墙的镂空看进去。这个时代不愁没钱买不到票的情况,建议带她去看一个可以POGO的小场地演出,比如演出酒吧什么的,人挤人肉贴肉的那种,更容易得手。
本刊鉴定:演唱会能够让人热血沸腾,那些爱和理想的歌词啊,都是一种变相的荷尔蒙催化剂,带她去看演唱会,让她迅速地爱上你。 学会“粗口”文化
什么“操”啊,“丫”啊,“他妈的”,“傻逼”、“洋蛋”啊这些词语,在常规的规定情境中都是很见不得人的,被认为是没素质的粗口话。往往地,在摇滚圈中,这些脏话会被认为是反体制、不甘平庸的个性展现。有些女孩很吃这一套,你越粗口,她觉得你越带劲儿,越是纯爷儿们,这和一个男人勇于干架一样,这在一些女生眼中是酷的表现。
本刊鉴定:你看李敖当年天天骂人,他一样曾赢得了过胡茵梦的芳心,王朔的小说里到处是脏话,可是仍有一大票粉丝,最近还传出某演员给他生了一胎?张元拍过一部摇滚电影,片名就带有脏话,叫《北京杂种》。 表白必须强势
什么“我爱你”、“做我女朋友”、“和我吧”,这些表白都弱爆了,真正的表白无需言语只需行动。《怒放》中的马路虽然通过学吉他组乐队赢得了暗恋女生李艾的心动,可他始终说不出口的“我爱你”,也瞬间让他软了下来,丝毫没有摇滚的精神。再来看看李艾是怎么被抢走的,另一个花花肠子的乐队主唱什么也没说,干脆地将自己脖子上的挂坠摘下来挂在了李艾脖子上,立马搞定。
在郑天亮这里,他的各种耍赖皮式“你喜欢我会死啊?”都不奏效,结果在关键时候来了这么一句“和谁散了都行,就我和你不能散”。所以,表白要有艺术,首要就是展现出大男子的气魄。
本刊鉴定:通过给女孩系上一条项链的行为就从另一个男人那抢走了她,在摇滚圈是真实发生过的事,而且这个女孩,据说曾经让天后级的女人的老公劈了腿! 《怒放》教你怎样当摇滚青年 穿着
海魂衫这么标志性的衣着自然是摇滚青年中的经典了,当年何勇就是穿着海魂衫系着红领巾在香港红磡体育场蹦蹦跳跳,迎来无数香港歌迷的尖叫。《怒放》里的已经四十岁的马路让办公室的小姑娘网购了一件海魂衫,价值29元。偷偷告诉你,在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15元就能买到。除去永不过时的海魂衫,皮衣、套头帽衫,印有个性图案的文化衫、以及带有铆钉的皮带和靴子,都可以成为摇滚范儿。
锦囊:区别于小清新和娘炮即可。 发型
齐肩长发是最容易让人辨认此人是搞艺术的标准。搞乐队嘛,就是要把头发甩啊甩,《怒放》里的主唱就是这么教导其他乐队成员的。第六代导演管虎拍摄的第一部摇滚电影就叫《头发乱了》。两个极端,不是长发就是光头。
锦囊:不是板寸和三七分即可。 道具
随身佩戴一些小饰品,但又不会显娘炮的道具是很奏效的。比如一些具有摇滚元素的吊坠啊,像和平标志,还有一些藏银的配饰,一些骷颅头的戒指等,都是摇滚青年们的心头好,关键的时候从自己身上取下来给你相中的姑娘戴上,霸气十足,成效显著。
锦囊:如果要戴耳环别戴错了耳朵,耳环戴右耳表明你是gay。 歌词
别觉得写歌词有多难,比如“像梦一样自由”这样的比喻造句你造不出来吗?就像网友总结汪峰的歌词里出现过50次“生命”,34次“孤独”、54次“爱”。掌握一些容易获得认同和倾心的关键词很重要。
锦囊:如果实在不会写歌词,请参考情歌精选集。 南都娱乐周刊 卢庚戌
“那时候摇滚明星泡女大学生非常多”
南都娱乐周刊:《怒放》有自己的亲身经历在里面吗?
卢庚戌:是有一些经历,在大学里也是为了追女生,学弹琴,我上大学那会儿这招还是挺管用,那时候摇滚明星泡女大学生非常多,那会都喜欢长发飘飘的。
南都娱乐周刊:是什么刺激到你要拍这么一部讲乐队和初恋的电影?
卢庚戌:是青春远去了,挺伤感的,这部电影是2009拍的,2008年底我39岁,马上40了。就想做这样一件事情 ,属于70后的事情,最开始纯粹是要做关于青春的一个电影。
南都娱乐周刊:你觉得70后的音乐人青春应该是怎样的?
卢庚戌:其实那一代人大家喜欢的就是稍微有点文艺青年范儿的,喜欢摇滚乐,喜欢民谣,那时候就是流浪歌手居多,清华北大都出了很多流浪歌手。我感觉当时我的身边全是这些故事。
南都娱乐周刊:就是说你的出发点还是以乐手心态去讲述一个和乐队有关的爱情故事,这类个人情怀电影在拉投资上顺利吗?
卢庚戌:确实以前没有这样的电影,我就想拍一个。2010年我做了一年的剧本,准备2011年要拍,后来有一些投资人,突然撤了不投了,演员不演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滕华涛导演挺身而出,做了这个电影的监制,他觉得要从一个更深的角度去释放青春,在腾导的指导下我们开始进一步做了。
南都娱乐周刊:片子里有讲到乐队主唱单飞签约唱片公司的事,是暗指汪峰当年单飞放弃鲍家街43号?
卢庚戌:最初郑天亮这个主唱人物我是按照郑钧写,其中也加入了汪峰的故事。那些台词都是汪峰的原话,许晓峰把合同放在他面前,汪峰问能不能一块签,许晓峰说不能,我只能签个人。结果是汪峰想了一个礼拜,还是签了,单飞。汪峰后来在采访里说我就是一个孙子。没有办法,现实就是这样。还有那句台词“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就是郑钧后来的那首歌。我把他俩的故事都融进这个人物了。写起他们,我还是得心应手的。 《怒放》监制滕华涛说
一个热血沸腾的音乐人当导演需要一个理性的好监制
一开始我并没有想到这部电影能真的做成,我以为这只是一个情怀的抒发,没准一会儿就过了不想拍了,没想到卢庚戌和投资方一直都很执着,我就说好吧,做电影最重要的就是认真,既然大家都这么执着,那我也就认真对待。卢庚戌原来给我看的那个故事只有少年版,是没有现在呈现在影片中二十年后他们的部分的。我的看法是要拍这样的一个电影,说70后这辈在学校的那些事,一定要确立一个电影主题在里面,《怒放》到底讲的是什么?不是讲一个谈情泡妞的故事,讲的应该是一个人年轻时想的是什么,而二十年后他又在想什么?这些变化是让人感兴趣的,当年的你是这样,二十年后的你又应该怎么样?这是让人思考的东西。 延伸:摇滚电影的前世今生
《怒放》作为一部校园青春片,主打是校园的爱情,年轻的理想,乐队的存在只是作为青春成长中的一种重要元素,严格来说,《怒放》并不是一部表现摇滚青年的电影,只是囊括了爱好音乐的大学生尝试做乐队的故事,主打还是青春时期的理想和爱情萌动。而那些的真正表现摇滚题材的电影是怎样的?他们没有《怒放》这么纯美,大多数都充满了焦躁和彷徨以及边缘化的表现形式。
《北京杂种》
《北京杂种》是张元的早期的作品,由摇滚教父崔健主演,其他演员包括都是音乐圈中的臧天朔、武拉拉,崔健、窦唯、何勇为该片做电影音乐。该片无疑是非主流,大量晃动不安的镜头,混乱的性关系、堕胎、贫穷,有深刻的思想性但给人非常不适的观感。
《有种》
《有种》是张元口中的最后一部文艺片,该片有涉及乐队的元素,乐队的发展同样也是动荡不安的,奋斗和反抗并存的摇滚精神无处不在。
《北京乐与路》
香港女导演眼中的摇滚青年仍然是表面上傲慢、倔强且有些漫不经心,但其实内心却是脆弱、急躁、缺乏安全感,其实在所有的表现摇滚青年的电影中,突出的都是同样特质。由于该片突出爱情元素,可看性还行。
《头发乱了》
管虎导演的《头发乱了》讲述了80年代末北京城的知青的故事,在那个年代,摇滚、乐队基本上都被当成理想和释放的出口,摇滚乐队刻意的反叛形象,恣肆张扬吸引了北京的一个大学生……每个人心中都有摇滚精神,《头发乱了》探讨的正是对生活的选择。
《昨天》
篇4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就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功能、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大学 校园 文化建设
如果说大学校园是培育国家人才的主要平台和基地,那大学校园文化则是培育平台的内在表现,校园文化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是由其自身所具有的功能所决定的。
一、结合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新时期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着重突出以下几项主要功能
1.导向与凝聚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把全校的师生员工引导到学校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具体来说,每一所大学都会结合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发展所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它为广大师生提供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校园文化越强有力,就越能更快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同时由于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内在表现,所以它所包含的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群体意识,就可以使师生员工产生归属感,增强凝聚力。这种凝聚功能来源于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学校师生共创和认同的价值观念,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它能使全体成员团结一致、关心集体、关心学校,从而增强学校成员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2.调适与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通过创造一致的精神气候和融洽的文化氛围,以消除人们心理和情绪上的自扰和相互摩擦,减少内耗,协调人际关系,使个体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掘和发挥。例如沁透了校园文化精神的学校校规校训、校风校貌、校内人际关系、道德风尚等,对学校每个成员的思想和行为都起着一定的约束作用,与此同时,校园文化注重师生员工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积极发挥其在学校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励全体师生形成一良好的竞争机制。它有利于在全校成员中培育和树立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极大地激发出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对学校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冲突日益明显,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受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高校中也弥漫着一种不健康的风气,师生员工中呈现出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已占据了一定位置。教师本应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但市场经济的影响使一些教师缺失了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岗位考核的压力又使教师单纯忙于完成工作量和撰写论文,与学生的思想交流越来越少,从而使他们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旁观者。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较为严重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但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背离了这一宗旨. 在校区建设中,一味地追求规模和现代气息,往往造成部分院校失去了自身固有特色和竞争力。而且,大多数高校新校区建设大多地处郊区, 与外界相对隔绝, 校园文化易出现边缘化倾向。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很多学校在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使得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功能作用无法充分彰现,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3.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性不明确
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网络文化信息的开放性、资源的共享性、环境的无序性使传统的文化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一方面:是网络文化影响了校园文化主体的生活方式。网络在为校园文化主体提供新型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有部分学生沉湎于网络世界,荒废了专业学习,这冲淡了校园文化的主题教育意义。另一方面传统的校园文化内容受到网络文化的强烈冲击。在网络时代以前,学校的校园文化强调的是党性原则与社会效益,而网络媒体的出现令这种稳定格局彻底改变。由于网络信息基本上是无法控制和过滤的,各种社会思潮、不同政治见解鱼龙混杂,一些消极信息和不良语言也会在网上畅通无阻,造成了严重的信息污染。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伴随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对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创新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优化育人环境,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团中央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后,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被赋予重要的使命和全新的内涵,它对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关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殷切的期望。
1.以优秀传统文化和域外文化的精华来带动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2.突出特色性,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努力营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和良好的育人氛围。
3.运用校园网络,构建新型的校园文化建设阵地
篇5
关键字: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生态绿化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026-01
中国古代的学堂大都采用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形式和手法,它们与学堂周围的环境、景致结合得非常的紧密。如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都是先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有用的东西。与之相比近现代的大学通常都是风格相似的建筑物叠加、宽敞笔直的校园马路。这是由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高等教育推行的是专才的教育,过分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而忽视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所造成的。但一座充满自然生态气息的校园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因此,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校园景观设计的内容和特点
(一)校园景观设计的概念和内容
校园景观设计是指在环境设计或者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建筑周边环境要素的整体性考虑和设计,其中包括自然要素及人文要素。它使建筑与周围环境产生呼应的关系,使使用者更方便、更舒适,从而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笔者认为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内容包括建筑物及其相对应的外部环境以及由人构成的活动景观。建筑物景观包括校舍建筑,外部环境包括校园内的自然环境和条件。
(二)校园景观设计的特点
作为探索、求知、学习研究的场所,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与城市中的高楼建筑、繁华的商业街不同,也不同于城市公园的以休闲游乐为主的休闲景观,也不同于家庭住宅区中营造安逸舒适氛围的温馨景观,其景观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为了配合社会的全面开放性发展,校园景观设计应体现开放自由的精神,这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其次,要体现校园特有的学习氛围,追求校园的精神文化作用,提供学生课余生活学习期间放松心情、修养身心的空间和场所。最后,由于校园的使用主体——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阶段、教育程度、使用时间及内容,因此,建筑师在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时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启发。总之,在当代大学教学区景观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出大学校园独有的人文气质和文化底蕴,营造一种充满人性、环境优美的校园氛围。
二、大学校园环境发展历史
(一)国外大学校园环境的发展历史
国外大学校园的发展经历了十三世纪前象牙塔模式,典型的例子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教学活动区一般在教堂、修道院内完成,因此并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环境空间。到十七世纪时,校园规划的形态基本上仍沿用古典式的中轴线对称式布局形式,但由于专业化教学的发展,分科系校园规划开始出现了建筑群体的分区和组合,这种校园环境模式对欧美校园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进入十八世纪后,由于受到自由化思想以及开放的教育体制的影响,美国的校园发展总趋势是开放性的,它认为不对称的布局更有利于大自然的融合,也有利于今后校园的发展与扩建。它认为校园的建筑造型应该更贴近师生的生活,多采用亲切自然的建筑风格。如在此期间开办的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随着现代建筑思想的进一步成熟,二十世纪之后,那种封闭的、对称式的校园格局逐渐被整体性、综合性的校园环境所代替。这个时期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校园环境的建设,使其更加注重从本土校园的各种优秀文化传统中吸取营养,因而愈接近现代,世界各国校园环境愈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
(二)国内大学校园环境的发展历史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教育历史,是世界上最早创立学校的国家之一。但直到之前,我国的教育形式多采用的是单一的书院形式。校园景观的设计则以四合院的建筑形制,借用园林设计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静谧、和谐的氛围。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我国才出现了一些专门培训专业人才的学校,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高校,是国内近代大学的先声。到了民国时期,教会大学的出现,创造了一些优美的大学校园,如燕京大学、金陵大学等等。到了二十世纪,一些国外的建筑师将西方校园建筑文化引入到国内的校园建筑设计中,在借鉴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和建筑风格的同时,把现代大学的功能要求融入到校园建筑的设计之中,从而创造出如诗如画的校园环境,如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的校园规划。解放后我国大学校园建设受前苏联的影响,该时期校园规划大多数遵循的是统一的设计模式,各高校难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建筑功能也由于强调对称式的布局而受到限制,造成了许多使用功能上的不便。如四川大学,井字形的道路骨架,严谨的平面布局,是当时苏联模式风格的代表。
三、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浅析
(一)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指导原则
坚持有机的秩序原则,重视设计的整体性。大学校园内经常会存在一些互不相关的行为,建筑师应该确保校园中的各个景观节点以及景观要素能够形成一个整体。用“有机质序”的原则作为基本的方略,从而使校园规划设计总是遵循着一定的内在秩序。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校园的各个功能区按照有机的原则科学地分布在其主要交通系统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环境是课堂的延伸,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坚持开放性原则,注重校园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可持续发展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要求具有整体性与前瞻性,并充分考虑大学校园发展的可能性。这是因为随着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大学校园不再是局限于校园之内的封闭性单位,而是与社会保持接触的开放性大学。
(二)具体的设计方法综述
注重自然和生态的思考。积极利用大学校园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教育,为大学校园提供一个交流、交往的场所。在大学校园里设置生态化公园,提高师生以至城市居民的生活意识,从本质上去解决城市的生态问题,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强调合适和人性化的尺度。人文尺度是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尤其是大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关键因素。师生是校园的使用主体,中国的大学校园普遍采用的是寄宿制,因此在校园景观环境设计中,必须强调人性化的尺度。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设计都是采用人文尺度的校园空间,使这种空间成为大学校园最具人文色彩的精华之所。要体现高校景观设计的文化性和地域性。高校校园场所的精神实质是地域性和文化性,是师生们对校园的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校园景观环境的优美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身心愉悦,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美的行为,更能启迪思维、舒缓压力、激发师生们的创作灵感。因此,创造一个宁静、优雅而又富有浓厚的文化气息的学习场所,是高校校园景观规划的根本。
四、结语
由于我国大学校园建设正在飞速发展时期,高等教育也面临着转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理念对大学校园景观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面对这些新的要求,我们应该认识到,校园规划、景观规划、建筑设计虽然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目标,但最终都是以完善校园环境景观为目的。因此,要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要素整合起来,使景观设计成为实现校园整体环境良好的重要手段之一。
篇6
关键词:大学校园;建筑;城市规划;校园文化;跨学科研究
随着大学校园建设量成倍增长,有关大学校园的研究也日益升温。因为大学校园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建筑性和教育性。所以,对它的研究也多局限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和高等教育三个学科领域。
一、建筑及城市规划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
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开始是以西方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校园规划理论为指导原则的。建国以后,根据经验,结合国情,确立了以功能分区为核心准则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指导了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然而,那些曾被奉为经典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都是建筑、规划界的学者站在自己学科视野中的阶段性经验总结,是相当不成熟的,至今,这些欠成熟的校园规划理论仍是我国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根本依据。在理论欠缺的情况下,建筑、城市规划领域对大学校园的研究只能是实践走在理论前面。
随着近几年高教改革的深入,校园建设工程量比过去翻了几翻,建筑和城市规划界开始频繁关注大学校园建设的理论建构。2001和2002年在北京和台北分别举办了“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研讨会”,在大陆和台湾的建筑规划界掀起了大学校园的学术热。与以往相比,两次会议的论文开始重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大学校园建设的历程,不再局限于校园工程的阶段性总结。
一些建筑学者开始关注高等教育思想对校园建设的影响,只是他们的观点阐述不太系统,只能说是一种“散见”。如:《大学校园规划结构的研究》一文认为“大学校园形态与大学当时的办学理念、教学制度和内容是一致的”。如中世纪的大学主要职责是培养神职人员和为王室服务的人才,大学校园必须是封闭的,能够使学院排除外界各种影响,完全服从教会,校园生活充满清规戒律。因此,校园多附属于教堂或修道院,或者以宗教建筑为样本进行设计建设。19世纪工业革命后,美国高校将学术自由理想和为社会服务的办学宗旨相结合,创立了独特的高等教育模式,也创立了影响全世界的开放式校园形态。20世纪后期,教育体制走向多元化,校园形态也越来越多元。这种对教育思想和校园建设关系的描述,虽然稍稍打破了一点建筑界习惯性思维的限制,但依然停留在对高等教育理论浅层次的理解上,并没有阐明在大学校园形态演变中表现出的教育与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一些建筑学者除了对校园形态的“过去时”进行归纳总结外,对于校园的当下形态和未来趋势也作了一定分析探讨。一部分人认为,大学城将是我国大学校园在新时期的某种发展趋势。“大学城”是国内近年来新兴的概念之一,至今并无确切定义。一些文献资料认为,“大学城”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化方式,其发展模式大致分为“传统学术型”、“商业创新型”,或介于两者之间。前者多起源于历史悠久、具有强大学术号召力的一所或多所大学,经过漫长历史时期,逐步形成了校城交融的自然环境,如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城,德国的洪堡大学等。“商业创新型”大学城起源于新兴的理工科院校,以科技创新与市场紧密结合,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如美国“硅谷”和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关村则兼有二者的特征。
虽然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对大学校园建设起重要作用,教育界每一次大的运动都在校园形态上留有痕迹。但是多数情况下,建筑界与高教界的对话局限在建筑工作者面对高教体制改革所作出的单方面呼应。在现代教育哲学的指导下,现代大学不断构建着新的教育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对校园建设有一定影响;可这种影响对建筑界来说是被动的,因为建筑界还没有系统地探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与大学校园建设的关系。凭着对教育思想一知半解的领悟,喊几句时髦的教育口号,校园建设只能停留在肤浅的、“闻风而动”的层次,不可能有深度。
总之,当前建筑和城市规划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我国大学校园建设的实际问题提出的,研究思路也是围绕这些实际问题展开的。他们本着务实精神对教育界的热点理论进行可行性探讨,从建筑和规划的视角提出方案、进行实践,为新时期大学校园形态的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也为下一步更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创造了氛围。
二、高等教育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
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一直是高等教育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学科领域对大学的研究多集中在理念、制度、机构等非物质层面,很少关注大学的物质实体——校园,即使有所触及也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同大学校园形态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园文化”的研究领域。
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它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全体师生员工的观念和行为。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氛围内生活的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它的主体是包括学生以及教师、行政人员在内的大学校园文化群体;它的内容分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大层面: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及校风和校训、学风和教风、学校的传统习惯、校内文体活动等,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特色、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校园绿化美化、学校的信息传媒等。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价值观”。从这段表述中可以看到教育学者们倾向于把校园形态划分到校园物质文化领域。
过去,大学校园形态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一直被忽略着,被忽略的主要原因大概是大多数人认为:建筑与教育没有多大关系。是的,建筑没有以“知识”的身份、“课程(狭义)”的姿态进入人们的“学习”视野,但它对人的教化作用是“知识”和“课程”所不能给予的。这一点,中国古人深有体会:《三字经》的头几句,“昔盂母,择邻处”可谓家喻户晓。正是孟夫子本人,亲身体验到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作出了“居移气,养移体” (《孟子尽心》)的总结。中国古人早就懂得环境对人的“模范”作用,环境就是“模”,就是“范”;使用什么样的模范,就可能塑造出什么样的人物。英国首相邱吉尔也讲过“先是人创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创造人”,非常准确地表述了建筑与人的关系,暗示了建筑的“育人性”。
当前,教育界在反思现代教育中的弊病时,把环境的教化作用提到了哲学的高度。金生在《理解与教育》一书中谈到“在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生产的冲击下,现代教育本身也被工业化和技术化,学生被纳入教育生产的流水线,与日常的生活世界相隔绝”。面对这个现实问题,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呼吁到:“人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教育的研究都来源于并且归根于实践生活世界的需要”,“对教育的认识并不是一种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也不是把人和教育作为孤立的客观对象去解剖,而是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理解和解释,也是‘同情’与‘参与’”。狄尔泰指出“理解和解释是贯穿人文科学的方法”。人文学的对象是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而生命总是具有意义并且要不断需求意义的,所以它就需要不断地理解和解释。这种方法把研究活动、研究过程看作是解释者和被解释者之间不断进行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使研究者直观地体验和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学生在校园中生活、学习的过程就是与周围环境不断对话的过程。大学校园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充满意义的“生活世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意义形式”,学生生活在其中,通过理解和解释与之“对话”、“交往”,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教育不知不觉进入学生的精神整体。大学校园形态就是一种教育表达式。
对于大学校园具有的“教化”作用,教育课程理论也有所触及。在课程理论中,校园建筑、文化设施、绿化设施、文化生活、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环境氛围等都属于“隐性课程”,与其对应的“显性课程”是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同显性课程的明确性、强制性相对照,隐性课程的特点是:(1)潜在的规范性。无论是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或校风、学风都潜在地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精神境界,使生活于其中的受教育者感受到应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2)非强制性。不通过强行灌输、纪律约束,而是通过陶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净化人的心灵。 (3)作用的持久性。即使生活环境变化或迁移,已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仍能长期保持。我认为“隐性课程”也包括“隐性”和“显性”两个状态。校园形态属于“隐性课程”的物质方面即显性形态,而校园形态所构成的文化氛围,所凝聚的价值观念,所包容的文化生活则属于“隐性课程”的精神方面即隐性形态。对于隐性课程的规范系统的描述和研究以前在我国教育领域不多见。
最近几年,教育界的学者开始用跨学科的方法和视角研究“隐性课程”中的“隐性形态”,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刘云彬博士进行的学校生活的社会学研究等。但是对“显性形态”——大学校园的系统研究一直被忽略着。
三、大学校园研究的紧迫性
就全球普遍的时代背景而言,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学改变了以往作为社会产品和最终用户之间的中介身份,不仅承担着教学科研的基本任务,更成为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环节。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越来越强,功能也越来越复杂,大学校园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我国大学校园的现状在数量、质量、规模上都相对滞后,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培养高等人才的能力,大学校园建设 (改建、扩建、新建)工作迫在眉睫。
时代在变,大学的功能、职责、理念在变,校园建设的理论指导当然也要“与时俱进”。我认为,当务之急是高等教育界、建筑和城市规划界的专家学者打破学科壁垒,站在跨学科的视角对大学校园进行系统研究。因为理论的苍白将导致实践的浮躁,校园建设的失败必然会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希望高教界对大学校园的理论探索中多一点对物质形态的关注,改变一下教育研究者在校园建设中的“失语”状态;希望建筑界对大学校园的理论研究多几个视角,改变一下建筑人在校园建设中的“自语”状态。
参考文献
[1]姜耀明,王晓丹.大学校园规划结构的研究[J],新建筑,2002,(4).
[2]王吴.弹性与共享:大学城规划[J].规划师,2002,(5) .
[3]胡智丹.关于有效控制校园文化整合方向的几点思考[J].江南学院学报,2001,(9).
篇7
Abstract: the landscape university, in order to education teaching primarily, around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aff work, study and life, provide good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campus of good green environment,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meet the demand of the physiological, psychological, make the person get relax, a peaceful, feeling good. The character of the health of the shape of the infection has the potential role. With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dscape, the peopl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green is no longer a, two pieces of the lawn, three, four flower bed. But to the campus green campus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o do, according to the school,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ure, the function requirement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to create a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Times and the unique art style of multi-level green space.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大学校园绿化的基本原理
1.1园林美学与景观设计原理
中国园林美学主要是探索在审美客体与主体之间所构成的审美关系里,向主体提供符合发展的审美需要的客观条件,即创造出懂得美以及相应地接受了真善教育的主体。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园林绿化的手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的天人关系。大学校园绿地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就是要运用园林美学与景观设计学原理,科学合理组织各种景观要素,因地制宜,形成错落有致主次分明的景观体系。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创造出优美实用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校园环境。
1.2园林植物学与生态学原理
园林植物学是研究园林植物的种类、习性、栽培及应用的科学,是园林植物造景的理论依据。作为绿化的素材,园林植物科学合理的应用,不但能创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还能创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在校园景观的塑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学一词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在《普通生物形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从创建开始起,它就把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而一直延续至今。运用园林植物学与生态学原理进行植物造景,科学合理地创造出多层次、全方位、多色彩、生态型、园林式校园环境这是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内容。如耶鲁大学校园中,乔、灌、草科学合理地复层搭配,创造出相适的植物群落,同时植物季相变化明显,呈现出宜人的生态景观
1.3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原理
校园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对大学校园绿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恰当的运用环境行为学和心理学原理,分析大学校园师生的心理特征及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创造出符合大学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普遍心理和行为习惯的校园环境。
从生理的需要知道精神的需要,主体的数量呈现明显递减的“金字塔”形。在大学校园中,对于有着较高知识文化和审美标准的大学师生而言,安全、认同、自我实现、学习与美学的需要尤为重要,在校园绿地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就要以此为出发点,考虑大学师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在空间的创建上要想方设法将这些抽象而迫切的心理需要,通过绿化的手段以软硬景观的物质形态得以物化,给予满足。
2.大学校园绿地的功能
2.1提高生态质量。
校园绿地的植被、水体能够以其所具有的自然性能,产生一定的生态效应,改善和提高校园的自然生态的质量。
2.2环境保护功能。
校园内的植物能够调节气温、湿度,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杀菌防病、减弱噪声等功能。
2.3美化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绿地为校园景观平添无尽的色彩和意境,为师生提供清新、优美的自然氛围和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
2.4起到隔离、保护作用。
校园内的花草树木,把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道路等各个不同的功能区域有机地隔离开来,提高了各个区域的安全度。
3.校园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3.1存在的问题
3.1.1缺乏科学认识和长远规划
由于校园园林绿化建设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加上师生对校园绿化功能不可替代性的认识不够,校园绿化建设的作用和价值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校园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校园园林规划设计与校园建设不同步,规划方案缺少前瞻性、长远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有些高校公共绿地反复多次改造,树种频繁更换,如此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
3.1.2缺少规划设计方案
校园文化氛围由于重视不够,有的高校在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上投资较少或不投资,只是简单地在建筑周围安置一些绿地或照搬照套公园绿化规划模式,没有体现自身的文化和美学内涵;有的高校盲目投资,在设计上过分追求新、奇等观赏效果,追求理想化的高标准设计,忽略了校园原有的经济、环境、文化等因素,没有把园林建设的基本规律与学校特点相结合,导致设计与操作脱节,不能体现校园文化特色,使得总体设计水平难以达到较高的层次。
4.2解决办法
4.2.1面向未来,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做好总体规划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在对信息技术发展美好憧憬的同时,更加眷恋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高校校园建设应遵循让信息化与园林化和谐并存的“信息园林”的建设理念,营造一个既具有传统文化氛围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师生学居环境。应在学校总体发展目标指导下,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做好总体规划。
4.2.2合理配置植物
发挥植物群落的最大生产率,充分注意乔、灌、花草等对环境改善有益的植物群落的综合运用,以最大限度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把握好树、草、花的比例,尽可能选择多种乔灌木和地被植物,利用植物不同冠型、色彩、质感,搭配成错落有致的生态植物景观。
4.2.3科学养护管理
保证校园环境可持续发展“三分种,七分管”,校园绿化建设必须遵循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科学管理,才能达到良好的绿化景观。
5.结语
学校校园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应结合大学的性质、办学宗旨,通过充分研究大学的自然、历史、文化等方式,以绿化的手段塑造文化意境,体现大学独特的人文内涵,彰显独特的个性,游息于柳暗花明的绿色校园,品赏于人文浓郁的亭廊格架,冥想于水木明瑟的山石池泉,沉思于曲径通幽的静谧空间,师生自会感到清静闲适,悠然自得,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身心得以放松和自由――这就是大学校园应有的绿地景观和人文景观,也是大学校园绿化的最终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朱元恩.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概念设计[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5):406-409.
[2]鲍新梅,杨金华.论高校校园树草配植艺术[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1,(1):18-20.
[3]雷泽湘,费永俊.高校校园绿化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J].环境与开发,2000,(2):16-17.
[4]沈济黄,叶长青.信息园林――构建新世纪信息化、人文化的景观大学城[J].新建筑,2002,(4):12-15.
[5]关崇.大学校园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
[6]雷泽湘,费永俊.高校校园绿化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J].环境与开发,2000,15(2):16-17
[7]张江雪,李亮,王姣娥,徐伟.高校校园绿化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6):204-206
[8]卞阿娜,甘永洪,方份.大学校园绿化探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102-105
篇8
1.大学校园绿地的功能
1.1环保实用功能
大学校园绿地与其它绿地类型相近,具体有以下几种功能和作用:
(1)丰富校园景观。校园绿地为校园景观增添生机和乐趣,为师生提供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和多样的休闲娱乐、互动交流的活动空间和场地。校园内的植物绿化,把学习区、生活区、体育健身区、行政区等功能各异,景观各色的分区系统有机地分隔,增强了各个区域的相对独立性和空间的合理性。
(2)师生学习、互动的户外场地。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全面的、功能多元化的学习、互动、健身、休闲的场所和基地。师生在郁郁葱葱的环境中赏景,在草坪上学习、活动。另外,校园中种类全、数量多的树种,也为学生植物识别等课外实训课程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
2. 大学校园绿地设计
校园绿地规划设计应从规模和定位出发,结合所处的区位,利用基地地势、水体形式及建筑楼体的情况进行统一安排。中心主场地的绿地要场地开阔、交通便利,突出主旨,体现校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性特征,彰显校园特色和时代精神,其它绿地也应结合布局结构、绿地形式、大小和环境的特点,讲求造型新颖、植物配置形式多样。注重以乔木为基干,加之以灌木、花卉来充实完善绿化层次和结构,达到最佳绿化效果,创造生态效应,并注意引入例如秋色叶树种等以求景观四季多变,同时注意与设计理念和环境特点综合考虑,协调统一。
2.3.1 区域
校园中的各部分因效用有所区别,其造景也各有特点,学习区、生活区、体育健身区紧密相连而又各显特色,同时,每个区内因需保持统一而形成连续的景观序列。如学习区内的绿化特点应把握庄重、严整,多为规则严整布局,而学生及家属区、生活区或游览区的小游园内绿化应保持恬淡、清幽基调,景观形式多样,给人创造静谧、私密的空间和情调,布局随园路收放自如、流畅灵活。因此不同区要形成材质多样、景观丰富的基本环境,对整个校园场地空间的内涵和气质达成共鸣。
2.3.2 边界
校园绿地的边界具有增强内部联系,分隔、统领不同景区、丰富视景空间的作用。边界的连续性和识别性是相当重要的,不同区间用过渡连接自然的边界加以分隔,能增强识别性。如体育健身区周围的分隔绿化带,通过乔、灌、草的复合栽植,使有动有静,不同的体育项目与校内的教学区域、生活区域互不影响,起到完整合理的分隔作用。校园内常出现水体的设计,例如水体与陆地的过渡地带与边界线如驳岸的设计中,驳岸一般线条自然、流畅与周围要素结合紧密,陡缓相接,流畅自然的驳岸边界线条给人以生动的自然情趣和与自然息息相关的亲水体验,驳岸中,水与陆的盈动与静谧、精巧与豁达在方向、材质和静、动态景观效应上形成明显的对比,为景观效果增加了另外界面的美。校园内各区的分隔与围合形成对比鲜明,协调统一的环境划分,使边界景观特征更加清晰。
2.3.3节点
校园的中心广场起着主体营造校园气质的作用。这种内聚的风格形式可以由建筑组群、山水地形、绿地空间来形成和实现。而某些场所的物质基础、空间形式等融入历史、文化内涵便形成了场所精神,通过精神内涵的注入与凝练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心理印象和感受。师生聚集、交流、娱乐、开展各样活动,借助表达的景观意象,传达的景观含义感受和体验校园的内涵积淀,获得共鸣,增加向心力、凝聚力。另外,建筑周围的空间尺度宜人不仅与建筑形式、体量有关,还跟建筑与周围空间边界的间距有关。设计时应首先将广场的人流量作为调研前提,做到尽量满足基本活动的相关需求,在静止观赏时,由于造景的处理手法又显得空间大小适宜。同时,也要加入各色景观,形成景观脉络,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校园的信念感召和精神统领。
2.3.4道路
道路形态应从使用角度出发,使得各级别、形式的道路比例适中、曲折有度。通常情况,校园主路人流集散力较强,也是重要展示窗口,宜场地开阔、交通便利,路两旁配以遮荫树或树池座椅,开敞草坪点缀以整形,形成开朗的环境风格。主路间隔绿化带可参考组合花坛形式,中间允许人员通行和游览,植物可群落式栽植、孤植等,两侧配以草坪或剪型球、绿篱,表现出规则、含蓄、严整但不失情趣的风格特点。校园绿地内其它道路可结合分区、造景因素生动、自然,游憩小径更可营造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路旁的建筑、园林小品、植物,道路的走势、蜿蜒曲折、形式等也同理能增强、提高道路的层次感和多样性,辅助道路的景观效果,形成动态活跃的景观,增强灵活性和连续性。
2.3.5 标志
校园中的标志,如小品都是直接的文化艺术的宣传平台和传递载体,通过对相关历史和对应文化精髓的精炼概括与细致加工,使之量化、具象,具有宣传、引导、烘托气氛等功能,呈现出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面貌,形成特色鲜明、风格特别的景观,能起到标志性和宣传作用。标志物不仅表现应有的观赏意义,而且还给人以无尽的精神愉悦和心理享受。同时,营造某种意境,使人流连忘返。
3. 结语
在大学校园绿地中,以上景观要素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可概括为:
(1)形成人车分流、自由通行的环路网络系统,宜便捷、具有可识别性、保证安全且两旁有遮荫树,景色宜人。
(2)校园与外部边界宜明朗,形成坚实的防护、隔离。设计宜考虑造景,适当结合镂空等造景形式,形成整体风格统一,景观景点细腻的形成具有生态要素、个性突出的校园。内部边界应结合环境情况,在进行分隔各区域的功能、场地、空间的同时营造良好景观。
(3)按照合理进行功能分区原理,使得各个功能、景观分区互不干扰而又各具特色,必要时保持一定联系,根据分区和艺术布局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景观。
(5)融合大学校园的基础环境和人文要素,引用校园的主题标志物,形成校园清幽、风格突出、富有个性的大学校园绿地景观。
参考文献
1.杨艺红;高校绿地景观文化研究;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篇9
摘要:以某综合性大学在校师生及校外访客为研究对象,运用环境心理学中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及访谈,探讨校园使用者与设计者的意象元素的差异,分析大学校园的使用现状与设计规划的匹配程度,并就校园空间环境的进一步完善与提升提出建议,以期为大学校园的未来规划改造提供新的参考方向,促进大学校园空间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关键词 :校园空间;意象元素;认知地图
作者简介:葛国宏,男,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心理中心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心理学;陈丽丽,女,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1-0027-05
《四书·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家发展、民族繁盛的基础,大学则是国家发展的源泉、社会进步的动力。而校园则是实施教育、培育人才的主要环境空间,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谚语,均体现了环境对人的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高等教育的场所——大学——人类精神活动的空间,是师生工作、学习、交往、生活等活动在空间上的表达。校园空间规划的理念在于创造一个满足教育功能、符合师生认知需求、可识别性强的空间环境。[1]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作用开始突显。大规模的校园改造运动轰轰烈烈,但是,大学校园发展的弊端也开始暴露出来,如缺乏长期的规划、同质化现象较严重、忽视使用者的需求等。通过调查在校师生与校外访客对校园空间的认知,对使用者与设计者的空间意象元素进行研究,分析大学校园的使用现状与规划效果的匹配程度,可为校园空间环境的建设改造提供有益的参考。
Kevin Lynch(凯文·林奇)在1960年发表了《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城市意象的理论。书中,他介绍了市民对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市三个城市的认知地图,深入研究了“城市感知”意象要素。书中他指出,一个城市,其街区或道路应是容易被认知的,每个城市似乎有一个共同的意象。城市意象有一系列具体的内容:包括区域、边界、节点、标志以及道路,即是从点、线、面的角度赋予城市自明性与认同感。[2]与大尺度的城市空间相比,大学校园则是中等尺度。校园使用者单一,独立性较强,外界干扰较小,意象组成元素完整,使用者的行为活动主要围绕校园展开,在某种意义上说,大学校园是一个“微缩”的城市。[3]根据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原理,人们对大学校园空间同样会形成意象。一个大学校园,使用者观察其边界和标志,感知其路径和场所,体验其区域景观特征,通过整合校园的整体形象形成大学校园认知。因此,研究校园主体对校园的认知状况,了解使用者的空间意象,对大学校园的未来发展及改造具有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宁波大学本部校区(以下简称宁大本部或校本部)为例开展研究,其做为中国东部的一所年轻的综合性大学,始建于1986年,自2006年校区整体规划实施已过去8年的时间,规划预期效果与当前使用现状是否匹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以此探讨大学校园的空间认知情况。
一、研究的方法、依据及意义
宁波大学有3个校区:校本部、西校区、北校区。拟选择宁大本部作为具体的校园空间研究对象。本部占地90公顷,在校学生2万余人,校园以主教学楼为中心,45度方格网道路为骨架布置,学院教学区及学生生活区形成中心放射状布局,建筑布局采取轴线式的组群布局形态。[4]校本部各类设施完善,拥有核心教学楼、专业教学楼、图书馆、阅览楼、行政办公楼、体育中心、食堂、学生宿舍等,能较好地满足全校师生及员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近几年,学校除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外,也更加重视校园空间的建设。在新形势下学校面临着校园改造、扩建的挑战,以该校区为例进行空间调研有一定的典型性。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宁波大学校本部在校师生及校外访客为调查对象,运用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及访谈,被访者根据记忆绘制出校园环境意象草图,完成调查问卷、访谈,内容包括校园学习、休闲空间的认知,识别标志、道路交通情况、景观形象评价、校园改造的建议等,收集意象地图81份,问卷及访谈100份。对于不同个体的意象地图,进行解构、统计分析,使用百分比表示不同要素在所有被访者的意象地图中的出现频率,并将这一结果反映在校园平面图中,从而得到一张认知地图。
(二)研究依据
“意象”是指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是一种由体验而认知外部现实的心智内化。空间认知是一种心理现象,对其分析需要用间接方法使其外显,意象草图即为一种常用的图示方法。意象图是建立在使用者对周围空间体验基础之上的,人对具体空间的意象是使用者头脑中的“主观”空间。由于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背景,行为规律性较强,对环境空间的认知能力较强,同时,对空间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对大学校园空间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研究意义
人与空间存在复杂的双向关系,理想的空间设计是为使用者服务的,满足使用者多样化行为及心理需求,但同时空间又对使用者的行为做出限定。人们在感受空间的同时,结合经验也会对空间做出判断和评价,从而对空间做出反应。因此,了解使用者对空间的认知是空间设计的根本。通过研究使用者对校园空间的认知,分析空间认知因素与使用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为校园空间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科学依据。
二、校园空间意象调查分析
(一)大学校园意象的确定
以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五元素为基础,结合大学校园规划方面的资料[5-6],通过对问卷及访谈的分析,从中归纳整理出大学校园环境意象元素:校门、建筑、标志、道路、区域、场所、边界。校园环境意象与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有一定差异,因为大学校园与城市相比,尺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调查发现,建筑脱离区域,单独成为一项重要的元素出现,以其具体的形象塑造了校园的个性,并在校园空间中占据大量的空间,是校园景观重要的元素;需要提出的是,这里的区域并非城市意象中的区域的概念,文中的区域是为了说明空间意象的分布而简单描述的一个概念,并为了方便表述而进行的冠名,如核心教学区域、后勤服务区域等。校门是大学的“门面”,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重要标志;而校园节点空间丰富,给人的概念比较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广场、景观等一些小型的场所空间。
(二)校园空间意象元素分析
校园意象是在校师生通过对校园环境和建筑形体的观察,实现对校园的认识并形成意象,是通过感受物质空间而产生的主观心理环境。校园形体的各种标志是人们识别一所大学的符号,人们通过观察这些符号形成感觉,进而逐步认识校园的本质。进入一个校园,通过了解校门、建筑、道路、区域、标志、节点、边界这7个意象元素,便能产生出对这个校园的意象。根据上述七要素本文试图对设计者和使用者各自的校园意象进行比较研究,现分析如下。
1.校门。大学校门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发挥着交通枢纽和安全防卫的功能,还承担着第一印象的“门面”的角色。校门既是校园建筑的典型标志,又彰显着学校的办学特色、诠释着校本历史文化和精神理念。通过研究,发现宁波大学校本部正大门在校园公共意象中出现的比例较高,有79%的受访者能画出正大门的大致平面现状或其造型标志。受访者普遍认为宁大本部正校门简洁、朴实、大方、有厚重感,是宁波大学一张亮丽的“名片”。
2.建筑。在大学校园环境中,建筑主要包括校园内比较有标志性的、或对使用者而言功能意义比较明确的建筑物。[7]建筑最易被记忆和再认,是识别校园景观的重要参照。就大多数受访者而言,建筑群是直接被感知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意象元素。建筑群的体量、尺度、空间、功能、造型、用色等对校园空间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主宰着是校园空间布局。[8]意向图调研中发现,建筑在意象元素中出现率最高。如“宁”式建筑楼群在181份样本中有161份样本表明了其意象的主导地位,占比89.0%。根据调查,受访者认为,宁大本部校园的“宁”式建筑楼群(又称包氏教学楼)、阅览楼、图书馆、安中大楼等建筑风格多样、外形差别显著、功能差异明显、可识别性较强。尤其是“宁”式建筑楼群中1、2、3、4、5、6号楼的群团式结构使整块区域的建筑空间结构清晰、形体特征鲜明,色彩宁静,整体围合感和环境的可意象性较强,与阅览楼连成一体,形成轮廓清晰、恢弘的空间,统称为南天门,构成意象地图图中最主要的组成元素。由此可知,使用者的意象与设计者判断结果基本吻合。
大多数被访者在绘制宁大本部意象草图时,均首先绘出重要建筑,再以建筑为重心组织其他区域或道路交通线。建筑的功能越主要,表达的意象就越强烈。但是,建筑元素出现的频率在校内使用者与校外使用者体现了一定的差异性,校内是使用者对建筑单体的使用程度较高,因此,其意向性就越强,而校外使用者则建筑的形体特征产生较强的意象,而且建筑所处的位置及与交通线的连线也影响着使用者的意象。
3.道路。道路是使用者或观察者移动的通道,道路有联接其他环境元素、划分区域边界的功能,两条道路的交叉路口还可以起到节点的作用。因此,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道路占据重要地位。道路在城市意象中不仅具有有自明性与连续性,还具有指向性。[9]结构清晰、主次分明的道路易成为校园整体意象的骨架,给校园人群以较高的校园空间认知度,常用的路径对意象的产生起到关键作用。经典的校园规划中,设计者坚持四个最重要的原则:人车分流;划分区域;指示交通流向;连贯通畅。[10]宁大本部的道路设计是菱形方格线路,设计者的初衷是主干道行车、次干道行人、支路停车,实现人车分流。(见图1)通过调查发现,本部校区中起到意象骨架作用的几条主路与规划中的主干道一致,这表明校园的整体规划在意象的结构性上起了应有的作用。阳明路、宗羲路、祖望路与舜水路作为校园规划与意象的重要线路连贯了几个重要的区域意象,是校园整体的“骨干”。但由于这几条道路方位不同,使用频率不同而致使意象的差别。阳明路与舜水路联接、界定学生生活区与核心教学区,其意象程度远远高于宗羲路与祖望路,成为校内使用频率最高的线路。而宗羲路、祖望路由于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性较低,故其可意象性也较低。可见,校园空间意象与校园行为模式存在较大的关联性。
整体来说,宁大本部道路可意象程度较高,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路牌设置不清、人车混流、道路指向模糊等问题。校外受访者表示宗羲路、祖望路的标志设置很不明显,加上受到斯同路的影响,由此感觉道路规划比较混乱,常常让人“误入歧途”。同时,由于受菱形网格的道路设计的影响,校园道路的方向性较差,80%的受访者对道路方向的认知是以建筑(南天门:中轴线)为参照,知道怎样到达目的地,但问及从哪个方位过来却语焉不详。因此,使用者(学生、教师、甚至是校外人士)习惯性地以建筑来指示方向或目的地位置。就道路指向性这方面来说,使用者的意象与设计者的意象判断存在冲突。
4.区域。此处的区域是为说明空间意象的分布而进行的简单的命名。宁大本部校区按照功能特征划分成区域的原则,设计者把研究区划分为6个区域,分别是核心教学区、专业教学区、体育运动区、生活服务区、后勤商贸区、绿色开放(green open)区。(见图2)通过访谈,使用者对这种划分结果基本持认同的观点。区域的主题单元明确,功能特征及环境特征清晰,对使用者具有独特吸引力,区域的可意象性很高。对于本研究范围内的6个区域的主题元素的分析和评价如表1所示。
5.标志。标志是空间中的外部观察焦点,其功能是帮助人们定位,利于人们观察认识环境。[2]标志通常是一些简单的、特殊的实物,如建筑、路牌、店铺等。标志的重要性在于使用者在辨别方向时对它的依赖程度。[11]校园的标志主要包括校园的塑像,或建筑的某个部分、或其聚焦视线作用的自然景物等。通过调查,发现受访者心中对宁大本部的印象,包括点状标志(建筑物)、线状标志(南天门),及面状标志(大草坪)。对于宁波大学的地标,近90%的使用者认为,正门是宁波大学的地标。安中大楼——校园最高的建筑——也被认为是宁大校园主要的地标,原因在于安中大楼的突出的空间可见性,使它在校园空间中易引人注目、易于识别。也有受访者认为南天门是判别方位的重要的标志。宁波大学图书馆也被受访者多次提及,但因其建筑高度较低导致其可见性偏低,故其可意象性偏低。白鹭林、大草坪凭借其奇特的自然景观也被使用者认为是宁大校园的标志性景观。(见表2)设计者普遍认为入口、主楼为大学校园的主要标志,可以对校园起到主控作用,有利于形成环境的整体意象。在这一元素上,设计者所做的判断和使用者的意象基本吻合。
6.场所。凯文·林奇把城市节点分成两类,一类是连接点或交通线的中断处,如火车站;另一类是主题集中的场所,即广场,它们“构成了城市意象中最鲜明地节点”。[2]在校园语境中,节点内容丰富,给人的印象复杂,因此,把区域与区域的节点空间看做是一些小型的场所,用场所要素来分析大学校园。研究表明,宁大本部经常被使用者利用的场所空间共有四个。这些空间边界清晰、空间功能明确、是学生室外活动的主要场所,对使用者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可意象性较强。这四个场所空间分别是:(1)三角地带被认为是餐饮、学生活动、社团服务、娱乐的空间场所,为主要场所;(2)东门口,由于附近的商务区分布着众多商业,是学生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是主要场所;(3)阅览楼前广场是师生散步、休闲、小型活动、交友、聊天的重要场所,但由于远离生活服务区,利用率不高,其重要性稍次之;(4)北门前广场是一个道路交汇口,承载的主要功能是交通转换,属于次要场所。这四个场所空间都是沿道路展开,使用者不会产生封闭感或者失去方向,属于外向性节点。此外,三角地带和东门口这2个节点本质上是主题集聚点,凭借其典型的空间、景观及活动,成为意象地图中最突出的部分。
7.边界。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具有界定与分割的功能。在大学校园空间意象中,边界是指校园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交界线,通过研究边界可以判断使用者对校园界线、对校园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程度。宁大本部校园边界清晰,三面环水(护校河)、一面环路(镇宁路),区域特征较为明显。这一点与设计者的边界的可见性判断基本吻合。在研究过程中,受访者表示,宁镇路及轻轨线,对人们心理的隔绝作用较大。除非乘坐公交车或到北校区上课,很少有人愿意跨越到对面去。可知,这条边界的隔绝强度较高,属于强边界。东部边界的护校河,以东是使用者经常出入的农贸商务区,是学生餐饮、休闲、娱乐、生活的集聚地,河岸两边的人员交往密切,河流已成为他们日常活动的一部分;南部边界的护校河对面是甬江江堤,而甬江江堤是学生散步、聊天、休闲的好去处。可以说,东界与南界护校河与校外联系紧密、融合程度较高,因此这两段护校河是弱边界。西部边界的护校河,对面是曾经繁盛一时的双桥村商贸区。但随着双桥村的拆迁及西校门的封闭,两侧的交往彻底切断了,西界护校河因此成为强边界。
总体看来,大学校园景观意象元素中,校门是校园的“门面”,建筑成为意象的主体,道路不再像城市意象那样起决定作用,标志成为丰富空间认知的元素,区域的可意象性较高,节点场所受到重视,边界的作用依然存在。对于宁大本部校区,设计者的设计判断与使用者的意象认知基本一致,尽管在一些小的方面依然存在不匹配的方面。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意象图及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在校师生及外访者对宁大校园总体景观较为满意,设计者的意象判断基本与使用者的意象一致。80%的受访者认为校园环境优美,区域功能布局良好,中轴线空间识别性较高。但校园道路结构不明朗,公共开放空间利用率不高,环境细节设计识别性较低、校内交通混乱等问题依然存在。针对上述问题,有如下建议。
(一)尊重使用者
经典的设计理论致使设计者的意象判断与使用者的意象存在不同,因此规划设计工作必须明确“为了谁而设计”。大学校园设计的宗旨应立足于使用者,即立足于师生的学习、研究、交际、生活等方面。在交通规划方面,应考虑到校园主体的特征,校园空间坚持“步行优先”为原则,实行人车分流,设置合理的步行路径系统使学生便捷的进行学习、生活。同时,步行系统也要保证大学主体的交往空间的易达性,提高空间使用的可能性,增强空间的活力。总之,大学校园的设计或改造过程中,应坚持以使用者的意象为基准。
(二)提高校园空间的可识别性
无论是每年的新生入学,还是众多的外访者,大学校园的空间可识别性显得尤为重要。增强空间景观的可识别性可以从上述的7个意象元素着手,但这7个元素仅仅是孤立的个体,他们只有有机地组合才能构成清晰、有序的整体。[12]在中轴线空间可识别性强的基础上,增强两侧区域的认知率,比如在斯同路和祖望路的节点设置标志物,或在白鹭林设置塑像等。
(三)校园设计师生的共同参与
完美的校园设计者需要与学生、教师、职工的积极参与。设计者只有对调查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后才能做出完美的规划方案,才能保证规划效果从纸张上落实到现实中。师生的共同参与可以增进师生与环境的关系,有利于校园使用者对自己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有一种支配感、使命感和归属感。
大学校园空间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交际的重要环境载体,校园使用者通过感知形成对校空间的意象,以此获取校园环境的方位感、归属感及认同感。校园空间意象关系着大学精神、育人环境、学术氛围、文化底蕴等各方面,并对使用者的行为及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高校体制改革的宏观布局的精神下,众多校园空间环境面临着更新、改造,但在此过程中,校园设计者忽视了使用者的心理及认知。因此,校园设计者在用自己的理论来衡量一切的时候,也应思考一下是谁的“意象”、谁的“校园”。在校园意象的评价和改进过程中,不仅要呼唤校园规划需要公众参与,更需要切实的行动,尊重使用者的意愿,这是才是校园设计的核心出发点。
参考文献:
[1]郑明仁.大学校园规划整合论[J].建筑学报,2001(2):59-64.
[2]凯文·林奇著,项秉仁译.城市的意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戴俊骋.大学校园意象空间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园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9(1).
[4]宁波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所.宁波大学校园总体规划(2006-2020)[Z].2006.
[5]徐进,张金荃.大学校园文化培育与展示——以宁波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7(7):43-49.
[6]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J].城市规划,2002(5):26,29-32.
[7]王文友.空间文化个性情趣—关于高等学校校园环境的思考[J].规划师,2000(2):36-39.
[8]李世庆.城市设计的准则:以“公众意象”为本——以上海市鲁迅公园附近为例[M].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7.
[9]顾朝林,宋国臣.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J].地理学报,2001(1):64-74.
[10]王琰,李志民.意象图调查在大学校园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2-66.
[11]王琰,李志民.认知地图在城市总体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以西安市为例[J].华中建筑.2009(5):110-113.
篇10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是应用计算机技术结合现代高科技手段生成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特殊的输入输出设备,采用自然的方式与虚拟世界中的事物进行交互,相互影响,产生亲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校园中的应用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工程的持续发展,校园的信息化建设也在高速发展中,虚拟校园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学校园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学校的市场推广和招生竞争,三维虚拟校园系统将成为校园门户网站不可缺少的重要板块,对学校的对外形象宣传、招生宣传、信息化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国内外虚拟校园发展现状
(一)国外虚拟校园发展现状
美国作为虚拟现实技术诞生的摇篮,其研究水平与所取得的成就在国际上无人望其项背。近十几年来,虚拟现实除了在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之外,也在美国航空航天和军事领域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和军事领域的一些成功应用取得了巨大效益,而这些经济效益的取得吸引美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VR技术的研究支持力度。美国的VR技术在教育领域全面推广,且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功。美国大学“虚拟校园”己经面向全球开放,比较著名的有University of Cincinnati、Stanford University、Cornell University等。
(二)国内虚拟校园发展现状
在计算机系统工程和计算机图形学等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前提铺垫的情况下,国内虚拟现实技术高速发展,逐步向发达国家水平靠拢。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国家有关部门及相关科研工作者对虚拟现实的投入度越来越高。国内高校作为主要科研基地,在研究的同时也在加强虚拟现实技术在校园自身的实际应用,紧跟国际步伐,将虚拟现实技术率先应用在了科技研究、虚拟校园仿真、虚拟教学等方面。
三、建设校园导游平台的优势
(一)直观地了解学校
三维虚拟校园基于网页模式,可用浏览器直接打开,不需要任何辅助插件,用户操作简单方便,通过对鼠标的操作,选择想进一步了解的建筑或设施,在一定范围内任意放缩,了解自己需要的东西,从主观视角观察校园,校园中的各种公共设施都能得到有声有色的呈现。
(二)方便学生
高校内公共资源众多,如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实验楼、食堂、超市及银行等。通过三维虚拟校园,首先新生在入学前就可以全面了解学校的环境、办学实力等,为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次,实时会议、讲座等信息也可以更迅速地被用户检索到。最后,三维虚拟校园所实现的不只是对校园建筑、地理形态的仿真,也是对整个校园及其社会环境和经济活动在网络上的真实再现。
(三)有利于宣传招生
网络宣传现已成为高校招生的常用手段,不仅已经普及开来,高校之间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校园门户网也为准大学生选择高校提供了一个重要得渠道。率先建立三维虚拟校园,并完善其功能,不仅有助于学校形象的提升,更有助于增进准大学生们对大学全方位的了解。
(四)地图标记功能
地图标记功能应用广泛,并且具有简洁便利的优点,用户可以在校园导游平台上进行地点或信息的标注,随后生成相应网址链接,可以通过复制经由其他APP发送给他人或者自己收藏,地图上被用户标注的位置或事件可以直接被他人浏览,实现信息的即时共享和交互传递。
(五)校园设施评价体系
利用学号等学生在学校的唯一识别编号,建立校园设施及服务评价系统,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即时信息共享,发动广大群众对相关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监管,更有利于高层管理者对下级行政、教学等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使工作更有效率地进行,从而使校园公共设施更加人性化,相关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四、燕山大学校园门户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燕山大学校园门户网的现状
燕山大学校园门户网于1998年始建,到2014年年底,已建立为两个校区全面覆盖、具有三层架构的比较完善的大型校园网络,已实现15000余台用户主机的联网运用。目前,燕山大学校园网的应用系统已有20余个,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基础服务体系和安全友好的网络环境。
(二)燕山大学校园门户网存在的问题
尽管燕山大学校园网的搭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极具实用性,但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管理系统较为完善,但宣传版块略显单薄;缺乏专业的校园导游系统;信息更新不够及时;服务器承载力有限等。
(三)燕山大学校园导游平台的建设策略
燕山大学校园导游平台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是以燕山大学校园地图为基础,并将由Photoshop、3DMax、ArcGIS等软件合成的校园场景的全景照片使用VRP软件直接植入地图母版之上,可以直接使用鼠标选中建筑物或相关设施自动播放其全景照片,并配以文字或音频介绍,图文并茂,改进了原本画面单调的不足,增加场景、校园建筑及公共设施的真实性,使浏览者对校园环境产生真实游览的感觉。
完成燕山大学校园导游平台建设的第一步是全景地图的拍摄与合成,顾名思义就是将拍摄好的照片进行拼接,将镜头360度旋转拍摄的照片,拼接成一张环视视角的全景照片,使得生成全景展示图的时候能还原当时拍摄的真实景象。在实际取景的过程中,团队采用Canon相机,尽量在人流较少的时间,选址实施拍照取景工作,对必要的办公场所和机密级科研场所,取景时大范围入手,直接选取建筑的外观进行拍摄,忽略细节。而后运用相机自带的一款photoswitch的软件,将所拍摄的360度照片自动拼接起来。但是,软件自动拼接的图片大部分是弯曲的弧形或球形全景图,并非我们所需要的平面直线型。于是我们选择了进行手工裁剪拼接,相对于软件自动的拼接,手工拼接有一大优点就是可以制作出更加细致精美的全景图片,可以随时对拼接处进行如角度、色调、明暗、尺寸等的细节调整,而不是不可控制的软件自动调整。
接下来是进行导航图的创建,在这个步骤中应用VRP软件直接进行编辑。打开VRP编辑器,进入“编辑界面”“创建新面板”“导航图”,创建新的导航图,并添加图片,返回“创建对象”面板,使用“G”快捷键,进入“Top”视图,点击“U”快捷键,进入到无透视正交状态,放大图片,在这里使用“高精度抓图”工具,同时指定图片输出路径,点击“抓图”按钮,输出图片,接下来应用PS软件对图片进行美化、修整,将不需要的部分直接删除,在完成上述操作后将图片保存到指定位置,再把这张处理过的图片插入到导航图。每插入一张新图时重复此过程。进入“编辑”面板,选择已经创建的导航图,点击“属性”面板“贴图”属性“图片”“选择”“从Windows文件中”或“从VRP浏览器中”加入所要添加的图片,插入到导航图上,将“平滑模式”设置为“线性”,再点击“恢复贴图长宽比”,这样输出的图片的比例和导航图是相同的,同时在导航图属性面板里自定义导航图名称,最后设置数据库链接。这样就基本完成了校园导游平台的框架构建,为丰富其功能,我们还将加入一些具有实际功能的链接入口。
这样的校园导游平台实现了校园风貌展示、校园设施功能介绍、校园信息交互查询、校园公共服务设施评价及鼠标选点并进行地图的缩放等功能,不仅更加直观地体现校内环境,也方便了在校师生及校外人士浏览校园风貌,查询校园信息。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