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疾病预防控制范文
时间:2024-04-19 11:2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道疾病预防控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校园;呼吸道传播疾病;预防;管理
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如季节变换、细菌感染等,儿童、体弱者、老年人、精神高度紧张以及过度劳累者。在校园内,因为人员密集等因素,校园内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很有可能使患上呼吸道疾病的学生增多,所产生的危害是非常大的[1]。呼吸道传播疾病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不仅会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并且会造成一定社会影响。为了有效对校园内呼吸道疾病进行有效预防控制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传播疾病预防控制方案,并进行实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近些年来,校园内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而且因为学校人员密集,其传播速度非常快,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本组实验以2012年1月――2012年12月为研究阶段,选取我市一所中学初一至初三10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2年上半年为对照阶段,2012年下半年为实验阶段。在2012年上半年为对照阶段,2012年上半年并未对学生进行有关呼吸道传播疾病知识的传授,也没有对呼吸道疾病进行有效防控;2012年下半年则对学生进行相关呼吸道疾病传播的知识教育,有效进行疾病的预防控制与管理。
1.2方法
1.2.1完善校医配备工作在学校中设立卫生室,按校园人数500:1比例来配备专职的卫生技术工作人员。此外,学校还配备一些兼职或专职保健教师开展学校的卫生工作,教育和人事部门也重视学校校医的配备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条例完善各项配备措施,建立健全了学校的卫生工作系统,提高了学校卫生的工作水准[2]。
1.2.2完善并执行相关的工作制度学校建立起校内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防治网络系统,健全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的基本工作制度,定期进行师生体检,完善了个人卫生与食品卫生的管理制度。在完善健全各项制度同时,积极有效的施行常态管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与早治疗,阻断呼吸道疾病的一切传播途径,预防校内呼吸道传播疾病的爆发与流行[3]。
1.2.3加强对传染者的管理及时发现患有呼吸道传播疾病的学生,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的传染源,这是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传播的一项主要措施。学校对学生进行日晨检,密切观察学生的情况,一旦发现任何异常,应当及时上报。
1.2.4提高健康教育的功效、发挥主动的防病作用学校一方面按照相关条例规定配备健康教育的器材,结合呼吸道疾病的特点,开展宣传活动,另一方面拟订学校的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计划,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并且进行质量与效果评估,提高学生的防护意识。
1.3观察指标对比实验阶段和对照阶段的呼吸道传播疾病传染率与学生对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防控意识,看不同阶段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是否存在差异[4]。
1.4数据处理本次实验的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处理,检验水准α为0.05,以95%为可信区间,计算结果中p
其中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方法为t检验;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5]。
2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阶段的校园呼吸道传播疾病传染率明显低于对照阶段,且实验阶段,学生对于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防控意识也都有了明显提高,组间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呼吸道传播疾病一旦发生,其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尤其是在校园中的传播速度更快。如果学生对于疾病的防控意识低的话,很有可能患上呼吸道传播疾病,其后果不堪设想。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加强对学生的呼吸道传播疾病知识教育培训,增强学生对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防控意识,这样能够有效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并且可以明显降低疾病传播率和传播速度[6]。
学校在多个方面都做了充足准备,比如配备完善的教育器材,加强对学生的知识教育等,取得了显著的疾病防控效果。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是比较高的,只要在学校对其加强相关呼吸道传播疾病的知识教育工作,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可以使校园呼吸道传播疾病的机率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杨秀玲.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及管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7):548-548.
[2]李汉琳,肖才文,范捷,等.武汉市中心城区气传真菌与呼吸道变应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17):786-788.
[3]邵荣标,王海燕,陈国清,等.轻症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患者排毒情况观察[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10):946-947.
[4]田生科.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及预防与控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4):13,15.
篇2
自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在中国发现后,全球密切关注中国H7N9禽流感疫情的发展和防控。2013年4月11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发表了多位中国专家合作研究并撰写的文章《人感染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并配发了两位美国专家对此的展望观点《有关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传染的全球担忧》。
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的多位专家,协作确定一种导致人类肺炎的新型病原体,即H7N9禽流感病毒。
研究小组检测了两名上海患者和一名安徽患者的呼吸道病菌,3名患者的取样被送至中国国家流感中心。经过病毒分离、RNA提取、实时RT-PCR、基因组排序和系统发生分析,确认病原是新的重配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
尽管在目前研究的案例中,尚未发现新型病毒发生人际传播,但是,专家提醒,2003年荷兰爆发人感染H7亚型禽流感时,曾出现有条件限制的人际传播,因此新型病毒的传染性不可低估。
由于H7N9禽流感会造成感染者出现高烧和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对健康危害极大,因此,专家对该病毒的突然爆发和潜在危害表示担忧,并呼吁尽快明确病毒传染源与模式,密切检测疫情发展,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目前,新型病毒尚无有效疫苗,也不清楚之前3种北美病毒和3种2000年荷兰禽流感病毒组成的H7疫苗病毒对新型病毒是否有效。”《人感染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一文指出,“在应对新型病毒的过程中,防控措施应当进一步加强,病毒检测与分析也要持续增强。”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两位专家蒂莫西・耶其和南希・考克斯在《有关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传染的全球担忧》中首先指出,流行病风险评估的关键问题在于是否存在证据表明人际传播有条件或持续发生,后者是判断流行病的重要指征。“一旦发生人际传播,传播动态、传播模式、基本传染数、潜伏期都必须确定。很可能现在重病的患者只是冰山一角,很多症状轻微或尚未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还没有被发现。”因此,对惠有轻微呼吸道疾病的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也亟需加强H7N9禽流感的监测与检测。
耶其与考克斯认为,中国专家对新型病毒的基因排序显示,新型病毒比其他禽流感病毒传染人的适应性更强,并具备对金刚烷的抗病毒型和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敏感性。他们提醒,虽然目前病毒的载体为禽类,但是很多专家质疑病毒是否能够传染给猪或其他更常见的动物传染病载体。
篇3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511.7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2-0247-01
【关键词】 流感,人;疾病暴发流行;学生;自然灾害
2008年8月17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某乡中心小学向当地卫生院报告学校感冒症状学生较多。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和乡卫生院人员立即赶赴现场调查,并进行卫生学处理。至8月25日,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现报道如下。
1 基本情况
该中心小学位于5•12地震重灾区,是全日制中心小学。在大地震中,学校校舍全部坍塌,学校暂停教学。2008年8月,学校搬入临时板房,开始教学活动。全校共有9个班(初一2个班,小学6个班,学前班1个班)401名在校学生,其中住校生168名;教职工39名,食堂从业人员2名。学生上课的教室和宿舍全部为单层活动板房,宿舍与教室相隔200 m左右,相对隔离,每室住8~12人。学校食堂为简易房,没有固定的就餐场所,无校医和医务室。学校采取地下深井水进行集中式供水,未进行加氯消毒。
2 疫情过程
8月10日开始,该校部分班级出现感冒症状病人,17日病人突然增多,遂向当地卫生院报告;至8月25日共发病157人,罹患率为35.5%(157/442)。157例病例中,头晕、头痛的占74.5%(117/157),流清鼻涕者占66.9%(105/157),咳嗽占62.4%(98/157),部分患者有低热(
3 流行病学特征
157例病例中,学生156例(住校生85例,走读生71例),罹患率为38.9%(156/401);教师1例,罹患率为2.6%(1/39)。男、女生罹患率分别为40.0%(86/215),37.6%(70/1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校生和走读生罹患率分别为50.6%(85/168),30.5%(71/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P
4 现场卫生学调查
学校环境卫生较差,四周可见多处垃圾,垃圾桶不能做到日产日清;厕所为旱厕,卫生状况尚可,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消毒1次;食堂卫生条件差,流程不合理,为简易房搭建,从业人员未进行健康体检;学生寝室环境条件较差,空气潮湿,室内水泥地面甚至可见明显水迹,没有通风设施;多数学生喜吃零食,地面可见较多零食包装袋;宿舍用水不方便,早上停水,学生用水只能夜间储备在寝室;采集学校饮用水进行余氯监测表明,未达到生活饮用水余氯卫生标准。
5 疫情处理及结果
凡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学生均实施家庭隔离治疗,痊愈后方可上学;加强教室、宿舍通风换气,对教室、宿舍、走廊、厕所进行空气消毒;加强学生晨检制度,每天早上、中午上学前询问并登记填写《学生发热情况登记表》,并将每日检查情况报卫生院防保人员;向学生和家长开展预防呼吸道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多喝开水,注意防寒保暖,提高自我保健能力。至8月25日,无新发流感病例出现。
6 讨论
造成本次流感样病例暴发流行的可能原因包括:(1)学校临时板房刚建成,各种配套设施不够齐全,地面、空气潮湿,尤其是宿舍通风不良,空气流通不好,易造成聚集发病;(2)卫生条件差,容易造成各类病菌滋生和繁殖;(3)学校人员集中,且没有专职校医对学生健康状况开展监测,早期发现病例困难,容易造成病例的聚集;(4)大地震后学生心理受创伤,可能导致其自身抵抗力下降。
学校这一特殊的人群聚集场所极易造成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暴发。流感暴发疫情也好发于学校。因此,学校要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一旦出现聚集性发病,要及时向相关医疗卫生部门报告,同时采取居家隔离、每日晨检、通风换气、环境消毒、健康教育等综合性防控措施,并通过开展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预防和控制学校流感等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1]。对于地震灾后学校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更要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提前介入。要继续做好灾后防疫工作,落实责任制,以确保学校卫生防病工作的全面落实和实时监控,争取做到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的法制意识和疫情报告的敏感性要进一步加强。同时对临时板房等居住环境卫生学的监测也不容忽视。
7 参考文献
篇4
流感大流行与两次大流行之间因病毒亚型内的变异所引起的局部地区流行相比,危害后果明显不同。20世纪人类曾发生过4次流感大流行,即1918-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1957-1958年的“亚洲流感”、1968-1969年的“香港流感”和1977年的“俄罗斯流感”。每次大流行都给人类生命财产和经济发展带来灾难性打击。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幅源辽阔,人口众多、流动性大,历史上曾是流感大流行首先袭击的地区。加之,我国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基础仍较为薄弱,疾病监测系统尚不完善,疫苗、药品研制生产能力落后。如果在流感大流行前不做好充分准备,一旦发生流感大流行,必然会造成社会和群众的恐慌,使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遭受沉重打击,甚至引发社会动荡。为了有效应对流感大流行,充分做好大流行前的准备工作和大流行发生之后的应急反应,在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国家流感大流行计划指南》基础上,卫生部组织制定了《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目的
为认真做好应对流感大流行监测、疫苗、药物和公共卫生干预等准备工作,有序高效地落实流感大流行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流感大流行对公众健康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二)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立足准备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积极组织落实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各项准备工作。
指挥有力协调有序坚持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积极协调各级、各部门落实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准备工作和应急处理工作。
加强能力立足自身加强人员、技术和物资准备,主要依靠本国力量做好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准备工作和应急处理工作。
及时预警有效应对加强流感大流行的监测预警能力,依靠科学技术,及时做好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各项工作。
(三)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世界卫生组织国家流感大流行计划指南》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准备工作及流感大流行发生后的应急处理工作。
其他流感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有关防治方案执行。
(五)应对流感大流行阶段划分和应急反应分级
根据应对流感大流行工作的特点,将应对流感大流行工作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大流行阶段和结束阶段。
依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规定,按照新亚型流感病毒疫情发生和流行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波及范围,将新亚型流感病毒疫情划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进行预警,分别实行Ⅳ级、Ⅲ级、Ⅱ级和Ⅰ级应急反应。
流感大流行各阶段由卫生部组织有关专家判定。新亚型流感病毒疫情的分级、预警和相应的应急反应认定、宣布和终止,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执行。
卫生部就疫区的划定和宣布向国务院提出建议,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就当地疫区的划定和宣布向本级政府提出建议。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指流感大流行发生前的阶段。人类新亚型流感病毒并不一定最终导致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但由于其潜在的大流行威胁,必需做出相应的应急反应。因此,应对大流行的准备阶段包括下列几种情况及应急反应级别。
(1)无应急反应阶段:
无新亚型流感病毒报告。
(2)蓝色预警,Ⅳ级应急反应阶段:
人类标本中分离出新亚型流感病毒,但未产生特异性抗体应答,或虽产生特异性抗体应答却未出现临床症状。
(3)黄色预警,Ⅲ级应急反应阶段:
人类感染新亚型流感病毒并发病,但未发生人传人。
(4)橙色预警,Ⅱ级应急反应阶段:
新亚型流感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传播范围相对局限。
2、大流行阶段,红色预警,Ⅰ级应急反应阶段:
出现下列两种情况之一,即为大流行阶段。
(1)新亚型流感病毒在人群中持续快速地传播;
(2)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发生流感大流行。
3、结束阶段
全国流感大流行得到有效控制,由卫生部组织专家,并结合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意见判定大流行结束。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一)流感大流行准备工作领导小组
卫生部成立全国流感大流行准备工作领导小组,卫生部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包括办公厅、应急办、医政司、疾控司、科技司、国际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等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大流行准备工作的日常事务。
(二)准备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1、领导、协调全国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做好流感大流行预防控制和医疗准备工作
(1)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2)制定应对流感大流行年度准备工作计划;
(3)加强流感监测工作和监测系统建设;
(4)做好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干预准备工作;
(5)定期组织卫生部流感防治专家组分析、评估流感疫情,及时鉴定和评估新流感病毒。
(6)定期对准备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2、配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建立流感监测信息交流机制和渠道;共同加强疫苗生产能力准备,加强疫苗研发和生产;做好流感大流行药品储备和生产能力准备,加强抗流感病毒药物研发和生产;积极开展流感预防控制技术科学研究;加强与国际组织的技术合作和交流。
3、及时公布有关流感监测信息,发出预警,提出相关措施建议。
(三)准备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
全国流感大流行准备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了解准备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大流行准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科学技术进步和实践经验,及时更新预案,保持预案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通过简报等形式,交流准备工作进展情况;通过组织监督检查,督促有关部门落实措施;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指定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并确保信息和政令的畅通。
(四)应急指挥组织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卫生部负责组织、协调应急处理工作,并根据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向国务院提出成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建议。
三、准备
在特定的时间内,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会处于应对流感大流行的不同阶段,因此,准备工作是个连续的过程,并贯穿于应对流感大流行工作的始终,其间无明显界限。
(一)监测
在卫生部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国家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加强流感疫情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监测系统质量。
1、监测系统建设
国家流感中心要建立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实验室(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实验室);建立国家流感毒株分子生物学信息库;具备快速分离鉴定新、老毒株及变异株的技术;承担全国流感病毒鉴定、分析、评估和对省级、地市级流感监测的技术咨询和指导;提供足够的标准化检测试剂。
建立流感监测区域性中心,承担邻近省份流感监测技术指导工作,协助国家流感中心开展流感病毒株的抗原性和基因序列分析,协助国家流感中心做好全国流感监测技术培训、指导和研究工作。
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建立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专用的流感实验室;配备足够的实验室和流行病学专业人员;提高病毒分离、鉴定及抗原变异的分析能力、现场快速检测能力;加强流感暴发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信息综合分析能力。
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逐步建立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流感实验室,加强现场快速检测和病毒分离能力。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要按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流感监测工作要求,配备专门人员负责流感监测工作,做好流感样病例(体温≥38℃,伴有咽痛或咳嗽症状之一的病例)的采样、标本的登记和送检工作。
对需要审批认证的实验室(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操作所需P3实验室),有关部门要加快审批进度。
2、监测工作内容
按照《全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实施方案》的规定和要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要认真做好流感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监测、暴发疫情监测、人间禽流感应急监测工作。
医疗机构要按有关要求,采集流感样病人标本,及时送流感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流感实验室接到标本后,及时组织实验室检测和病毒分离,并报告结果。
3、报告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和规定进行报告。
4、信息交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利用全国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技术平台建立“全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对流感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监测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国家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定期分析流感监测信息,建立周报制度,及时报告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反馈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有关医疗机构。
卫生部负责协调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建立流感监测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及时互通流感监测相关信息。
与世界卫生组织保持信息沟通,及时收集分析全球流感监测信息。
5、新亚型流感病毒的确认
国内报告发现人类病例中分离出新亚型流感病毒,需国家流感中心和至少一个流感分中心或一个其它部门流感实验室共同确认。
(二)流感疫苗准备
1、疫苗生产能力和潜力评估
有关部门开展对国内流感疫苗生产能力和潜力的调查和评估工作,为提高国内流感疫苗生产能力提供信息。
2、疫苗生产能力准备
有关部门制定流感疫苗生产研制国家扶持的相关政策,以提高生产厂家研制和生产流感疫苗的积极性;向公众普及流感疫苗接种知识,扩大疫苗接种覆盖率;重点支持流感疫苗开发、研制工作,发展多种类型和多种接种途径(适合大面积使用)的疫苗;建立和健全疫苗质量管理体系,提高疫苗质量,降低疫苗生产成本,做好新亚型疫苗研发技术和生产能力的储备。
有关部门完善流感疫苗研发、生产政策,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以保证新型流感病毒疫苗及早供应。
3、疫苗使用优先人群
大流行期间的疫苗使用,优先考虑保护为社会提供基本服务的人群和老人、儿童等高危人群,降低流感新亚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三)抗流感病毒药物准备
1、药物储备
卫生部负责拟定药物储备的品种和数量,报送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储备。药物储备和调用按照国家发改委《国家医药储备应急预案》规定执行。
2、药物生产能力和潜力的评估
有关部门开展对国内生产厂家抗流感病毒药物生产能力和潜力调查和评估,为提高国内药物生产能力提供信息。
3、药物生产能力准备
有关部门组织制定抗流感病毒药物生产国家扶持的相关政策,以提高生产厂家药物研制和生产的积极性。开展预防和治疗抗病毒药物、中药的科研工作。
4、药物使用策略
抗流感病毒药物优先用于临床患者的治疗,预防用药优先使用人群包括老人、儿童、职业高危人群及患有慢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等。
药品使用和预防性用药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治疗性用药由乡镇及以上医疗机构负责。药物使用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书。
(四)医疗救治机构准备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定点医疗救治机构,收治新亚型流感病毒感染病例和流感大流行发生后的危重病人,并制定启动临时医疗救治点的工作预案。
(五)人员准备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建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实验室检测等专家参加的技术指导组和以临床医学专家为主的医疗救治专家组,负责本辖区流感防治工作业务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指导做好病人诊断、救治和疫情的调查处理工作。
定点医疗救治机构要成立医疗救治专家组负责危重病人的救治。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组建由素质高、业务精的流行病学、消毒、实验室检测等专业人员参加的疫情应急调查处理小分队。
(六)技术准备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专业人员应当熟悉并掌握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原则、消毒、隔离、防护措施和技术要求。
国家级每年对省级流行病人员和实验室人员至少组织一次技术培训,各级也应举办相应的培训班,培训对象包括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卫生管理人员和乡村医生。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制定应急演练方案,定期组织开展医疗救治、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应急演练,总结提高应急意识和实战能力。
(七)经费和物资准备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安排落实防治专业人员培训、宣传教育、疫情监测、病人救治、应急疫情调查处理等工作所需经费,保障各项防治措施得以落实和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应急反应和结束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各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组织落实相应的应急反应措施。
(一)Ⅳ级应急反应
发现地将被分离出新亚型流感病毒株的人员送定点医疗机构,做好医学观察、消毒和院内感染控制工作。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采集必要的动物和密切接触人员标本进行病毒分离,调查结果及时报卫生部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必要时,卫生部派国家级专家赴现场指导调查处理和开展危险性评估工作。
(二)Ⅲ级应急反应
1、病人救治和接触者处理
病例收治到定点医院,医务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和医院感染控制。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性服药。国家级、省级医疗救治专家组对病人救治进行技术指导。医疗机构内流感样病例及候诊室其它呼吸道疾病患者均需佩戴口罩。对于其他密切接触者可建议佩戴口罩。
2、流行病学调查
开展对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调查,对病例的可能感染来源、潜伏期、传染期和临床表现进行认真调查,对病例的所有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调查,对出现症状者要及时进行隔离和医学观察。流调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卫生部应派国家级专家赴现场指导调查处理和开展危险性评估工作。
3、监测和报告
疫情发生地所有医疗机构要设立流感样病例预检分诊点或指定专人加强预检分诊工作,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对具有流行病史的流感样病例或肺炎病例要立即进行隔离和报告,并采集标本,送当地流感网络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鉴定。
其他地区的医疗机构对来自疫情发生地的流感样病例要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发现可疑病人,要立即采集标本,送流感网络实验室进行流感病毒分离鉴定,做好实验室安全防护措施。
国家及省级卫生、农业、检验检疫机构应及时相互通报流感、禽流感监测信息。
4、卫生部及时向社会公布疫情、监测和防治工作情况。
5、疫苗和药物
国家流感中心负责尽快选育制备新亚型疫苗所需的毒种,指导疫苗生产厂家开展新疫苗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以争取时间和机会。
卫生部组织开展新亚型病毒的药物敏感性研究,根据疫情形势评估并提出调整抗病毒药物储备的意见。
6、其它公共卫生措施
(1)消毒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助和指导做好对可能污染的物品、用具的消毒工作。不需要进行空气和外环境消毒。
(2)健康教育与咨询
疫情发生地卫生部门要及时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教育群众出现流感样症状要及时就医,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外公布咨询电话,接受群众有关流感防治知识的咨询。
(三)Ⅱ级应急反应
在Ⅲ级应急反应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
1、流行病学调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组织开展对所有新亚型病毒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明确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疾病监测和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开展传播链调查,追踪所有密切接触者,进行家庭隔离和医学观察。
2、监测
疫情发生地卫生机构设立并公布疫情报告专用电话,鼓励群众报病,及时进行排查。
未发生疫情地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加强发热呼吸道病例预检分诊工作,配备专业人员,对发热病人进行甄别和鉴别诊断,对可疑病人要及时进行隔离,并采样分离病毒。
3、疫苗、药物
有关部门加快新亚型流感疫苗的研制和评审。出现疫情的省份及周边省份各级卫生主管部门组织预防接种工作,根据需要,单位医务室可作为应急接种点,但医务人员应先经规范培训,接种点要符合预防接种的基本要求。
根据治疗和预防工作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拟定抗流感病毒药物使用计划。
4、其它公共卫生措施
(1)检疫
疫情发生地对外出人员实行交通检疫措施,测量体温,对体温≥38℃者进行医学观察。
未发生疫情地对来自疫情发生地的人员实行交通检疫措施,进行详细登记,测量体温,询问有关症状,对体温≥38℃者进行医学观察。对可疑病人,立即送当地医疗机构作进一步医学检查,并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未发生疫情地对来自疫情发生地人员实行健康随访制度,要求每日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健康状况,出现症状者,立即送当地医疗机构进一步医学检查。
(2)健康教育
卫生部门要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和咨询,教育群众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病人就诊时或与他人接触时要戴口罩。
(3)疫情发生地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疫情流行情况,就实施疫区封锁、停产、停业、停课等措施向当地政府提出建议。
5、医疗救治
病例收治到定点医院,转运工作由接诊医疗机构或急救中心承担,转运过程中司机和医护人员要采取预防措施。
(四)Ⅰ级应急反应
大流行期间,对卫生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和调度。
1、医疗救治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流感流行情况,调动一切医疗资源,加强危重病人的救治,在必要时,建立和启用临时医疗救治点。
医疗机构就诊的所有呼吸道疾病患者均须佩戴口罩。
2、监测策略调整
流感监测重点为收集和报告流感样病例就诊数、住院病例数和严重病例、死亡病例情况,病人药品使用和耐药情况、疫苗和其他物品的使用情况,为掌握疫情进展、疾病严重程度以及医疗救治、疫苗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决策信息和依据。
3、疫苗、药物
应急指挥机构及时组织评估、预测疫苗和药物需求量,组织生产厂家扩大生产规模,最大程度地满足药物、疫苗的需求。
4、卫生部每日向社会公布疫情、监测和防治工作情况。
5、其它公共卫生措施
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制定宣传方案,运用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及宣传画、传单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向群众普及防治知识,劝阻群众取消或推迟赴疫区国家非必要的旅行,劝助疫区群众取消或推迟赴非疫区的旅行。
各地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疫情流行情况,就实施疫区封锁、交通检疫、停产、停业、停课等措施向当地政府提出建议。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统一的咨询热线电话,24小时解答群众有关流感防治的咨询、举报和投诉。
(五)流感大流行结束
1、评估
流感大流结束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流感大流行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流感大流行的危害、现场调查处理情况、疫苗和药物使用情况、病人救治情况、措施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评估报告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2、善后处理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认真做好对流感大流行应急处理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人员的表彰和奖励,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人员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对应急处理期间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企业的物资和劳务进行合理补偿。
五、督导
(一)准备工作的督导
卫生部全国流感大流行准备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对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工作情况的督查。各级流感大流行准备领导小组均要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督查。各级督查工作原则上每年不少于一次。督查内容包括实施方案的制定,组织的建立和行动机制,监测系统建立和运行,疫苗、药物准备,医疗救治准备,培训及演练,健康教育等。督查组成员包括卫生行政领导、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医疗专业技术人员,采用明查暗访的形式,调查真实的准备工作情况,并做到调查与指导相结合。督查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和通报,对需要整改的,进行动态跟踪督办。
(二)应急工作的督导
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组织对辖区各部门流感大流行应急工作的全面督查,按照相关行政和技术规范要求,逐项进行督查、督办。督查内容包括监测系统,药物、疫苗管理和接种工作,医疗救治,健康教育和咨询等。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在现场解决。督查结果要及时向社会公布。
六、附则
篇5
3~7岁的儿童是流感的重点侵袭对象,其中3~4岁刚进入幼儿园的幼童是流感的高危人群,5~7岁的孩子则是流感的高发人群,感染率在50%以上。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统计资料显示:儿童流感的发病率比成人高1.5~3倍。孩子一旦患上流感,发烧、咳嗽等症状接踵而至,病程很可能会拖好久,爸爸妈妈往往手足无措。事实上,只要我们事先了解流感及其应对方法,就不会那么惊慌了。
充分认识流感
“貌似神离”的流感和感冒流感和感冒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呼吸道疾病,尽管两者的发病症状比较相似,但我们还是可以发现较明显的不同之处。
年龄不同,症状不同
不同年龄的孩子,流感的临床症状不尽相同:
可怕的禽流感
尽管迄今还没有证据表明禽流感病毒会直接导致人类流感暴发。但是,禽流感病毒能够很快地繁殖和变异,在人与动物接触频繁的情形下,可能会有一些毒株发生变异,变得能够感染人类。一旦禽流感病毒发生大的变异成为新型病毒,且能侵入人体细胞,将有可能成为袭击人类的高致病型流感病毒。
2007年10月,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母婴途径传播。这说明,禽流感病毒有传染胎儿的能力,就很可能有传染新生儿、儿童和成人的能力。
医生提醒:
儿童是禽流感和人禽流感最大的受害者,家长要特别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未熟的肉类及蛋类;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穷凶极恶的并发症
流感常有很多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对于孩子来说有可能是致命的。孩子年龄越小,发病可能越重,造成的健康风险也越大。
流感导致的并发症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种是继发细菌感染,如咽喉炎、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炎、肺炎。流感病毒侵入人体的呼吸道黏膜后,会使黏膜受损并发炎,出现流鼻涕、打喷嚏、咽痛、干咳并有少量黏液痰等呼吸道症状。
TIPS
肺炎性流感也叫流感病毒肺炎,比较凶险,对人体危害极大,可使人发痛后24小时出现高热、衰竭、烦躁、剧烈咳嗽、吐血性痰等。如果高热持续不退,全身及肺部症状日益加重,一般在5~10日内就会发生呼吸或循环表竭。
另一种是使原有的慢性病加重,包括心脏病、肺炎,肾脏疾病和糖尿病等,导致相应器官供应的衰竭。由于慢性病患儿本来体质就差,抵抗疾病的能力低,因而经受不起像流感这样的急性传染病的冲击。
流感防治对策
怎样帮助孩子有效避免流感的侵袭,并巧妙地去应对它呢?
接种流感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作为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预防流感的方法,注射流感疫苗的保护效力大约在70%左右。在流感流行季节之前,对人群进行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可以减少接种者感染流感的机会或者减轻流感症状。
接种对象:
3岁以上的孩子只需接种一次,剂量为0.5毫升;对于以前没有接种过的孩子,应接种2次,间隔4周。
接种时间:
北方地区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佳时间为10~12月份,南方地区一般是10月份到第二年的2月份。注射后7~15天才能产生保护性抗体,一定要防患于未然,抢在流感到来前半个月时接种。
接种地点:
各级疾控中心(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院、社区医疗中心保健科和乡镇卫生院防保科(所)。
接种禁忌:
正处于急性感染、发热和慢性病活动期的患儿,在患有高热性疾病或急性感染时,建议当体温降到正常两周后接种疫苗;对鸡蛋过敏的孩子,禁止使用流感疫苗。
不良反应:
局部反应可能有发红、疼痛、肿胀、硬结和淤斑:全身反应可能有高热、感觉不适、疲倦、寒战、出汗、头疼、肌肉和关节疼。以上不良反应不需任何治疗,症状通常在1~2天后消失。
特别提示:
由于流感疫苗不在我们国家的计划免疫范围之内,因此,孩子是否接种流感疫苗由家长来决定。家长们应留意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的传染病防控警报信息和幼儿园、学校的有关通知,及时带孩子接种流感疫苗。
精心护理流感患儿
处于流感高发的时期,尽量不带或少带孩子去空气流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而对于已经患有流感的孩子,除了按医嘱打针吃药之外,该怎样护理呢?
1 保证在家休养。避免到公共场所,减少传染和被传染的机会。
2 让孩子休息好。不但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还要讲究睡眠质量。家里可以营造一个安静、温暖而又舒适的睡眠环境。
3 孩子的居室应阳光充足。冬季房间的气温保持在16~18℃为宜,一般室内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要开窗10分钟,保证充分换气,孩子不在卧室时,最好敞开窗户通风。
篇6
流感病毒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是空气飞沫,也可以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帕或衣物等传播,这与以下四个因素有关:
室内活动多,空气不新鲜,易导致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冬春季节气温较低,人们往往多集聚在室内活动,长时间不开窗,混浊的空气反复循环使用,为病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群相互接触机会多。冬春季节,人们在室内活动时间较多,彼此间密切接触机会增多,而呼吸道传染病是通过飞沫传播的,因此人们的密切接触增加了发病的几率。
气温多变,呼吸道黏膜抵抗力降低。冬春季节天气多变,气候干燥,冷空气和干燥空气被吸入呼吸道,刺激呼吸道黏膜,使黏膜血管收缩、局部贫血和营养障碍,此时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
呼吸道黏膜易损,其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冬春季节发生呼吸道感染的人易使上呼吸道黏膜受损,因而呼吸道黏膜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减低。
为了预防感冒,有人习惯在房间里熏醋,但通风比熏醋效果更好。醋酸味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尤其会导致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等患者的病情发作或病情加重。所以在家中熏醋时,最好所有人都出去,将房间“焖”一会儿后开窗通风。除了熏醋,很多家庭还使用次氯酸、新洁尔灭、过氧乙酸等进行杀菌,使用这些物品时浓度不要过大,否则会刺激眼睛和呼吸道,次氯酸和过氧乙酸还可能损坏家具。
经常保持室内通风是预防感冒最好的方法。此外,人们还要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不要减衣过快,尽量少去空气污浊或人多的地方。此外,接种流感疫苗也是防范流感比较有效的方法,接种疫苗可以减少各年龄组的与流感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可以降低高危人群的住院率和死亡率。但流感疫苗并不适合所有人,有一些人不适合接种流感疫苗,比如对鸡蛋过敏者、怀孕早期的孕妇等;急性发热疾病患者、慢性病急性发作期患者、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等,需待病情稳定后再接种疫苗。
从中医的角度强调,增强自身的抵抗力是应对流感的根本所在。中医中有句话叫“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就是说在与疾病作斗争时,人才是主体。流感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威胁很难消除,因为流感的传代非常快,疫苗的研制总赶不上流感病毒的变化,所以增强我们自身的抵抗力是应对流感的根本所在。
中医一贯讲究“天人相应”,提倡顺应自然,根据四季的变化,从饮食、睡眠等方面来调节自己的生活,趋利避害。春季是阳气复苏、万物生发的季节,天渐长,睡眠时间可以适当减少,晚睡早起,多做户外运动。在饮食上,可以吃些发散的东西,比如韭菜、香椿、春笋等,少吃辛辣食物。预防流感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旦流感来了,应注意体质调理。人们在对抗流感时喜欢服用抗病毒口服液和板蓝根,这些凉血的药可以给火气大的儿童用(当然也不能过量),但不适合体虚者,比如老年人。有些人怕家里体弱的老人感染上流感,就让他们喝抗病毒口服液和板蓝根,殊不知这无异于雪上加霜,适得其反,会进一步降低老人的抵抗力。中医讲究辨证,每个人体质不尽相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理。身体调至最佳状态,抵抗力强了,疾病就难以上身。
感冒俗称伤风,医学上称为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特征是病原体复杂多样,多种病毒、支原体和少数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每次发病可以由不同病原引起,一个人在一年中可多次患感冒,一般没明显的全身症状,主要有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流感病原为独特的流感病毒,发病没有诱因,主要出现在冬春两季,一年中不会多次发病。它最大特点是发病快、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症状一般来势凶猛,病人常会出现高烧、打冷战、头痛、全身关节痛等严重的全身症状;严重的病人还并发肺炎、心肌炎,甚至死亡。世界上每年因流感死亡的人数以千计,我国临床中往往以流感引起的并发症为死因,而忽略了流感是发病的祸首。
由于包括流感在内的上呼吸道疾病症状与非典型性肺炎早期症状极为相似,为此,疾病预防控制专家提醒人们,一旦患了上呼吸道疾病,一定要及时就诊,这样不仅能得到有效治疗,还可以及时区别非典型性肺炎。
呼吸道感染疾病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并随呼吸道分泌物向外传播,侵入另一易感机体的传染性疾病。常见的有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如感冒、流感、麻疹、水痘、风疹等;细菌性呼吸道传染病,如百日咳、白喉、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非典的临床表现首先是病人发烧、干咳,并没有一般流感的流涕、咽痛等症状,也没有通常感冒常见的白色或黄色痰液,偶有病人痰中带血丝,出现呼吸急促的现象。一般情况下,病人发烧时白细胞会升高,而非典病人白细胞正常或下降。非典与上呼吸道感染其X光胸片的特征很相似,但上呼吸道感染病人用抗生素会明显改善病症,而非典病人用抗生素大多无效。非典病人起病急,以发热为首要症状,体温一般超过38℃,偶有畏寒,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有时会出现胸闷感觉,严重的会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困难。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病人可以听到少许杂声。
下面是专家给出的预防流感的个人防护十条建议: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有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心情愉快;
二、平时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三、注意膳食平衡,多食用富含蛋白质、高维生素,并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四、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特别是对儿童、老人和体质较差者;
五、居室和办公室都要经常开窗通气,以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和清洁;
六、戒除吸烟等不良嗜好;
七、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45秒,不用污浊毛巾擦手;
八、睡前用热水洗脚,并按摩涌泉穴;
篇7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暴发;预防;控制措施
2009年3月26日上午10时30分,东河区沙尔沁乡黑麻板村小学保健教师向东河区疾控中心学校卫生科报告,当日晨检发现该校五年级有数名发热学生。为进一步了解发病情况,控制疫情发展,东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派流调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学校概况
东河区沙尔沁乡黑麻板村小学是2009年从九原区划归东河区的农区村小学,该校共有6个年级,每年级1个班,共6个班级,在校学生90名,教职员工18名。
2 流行情况
2.1 流行概况
2009年3月26日上午10时30分,东河区沙尔沁乡黑麻板村小学保健教师向东河区疾控中心报告,当日晨检发现该校5年级有数名发热学生,东河区疾控中心流调人员当即赶赴学校,开展现场调查,经过流调人员核实,5年级有14名学生发热并伴有腮腺肿大,疑似为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建议生病学生去村卫生室或其他医疗单位就诊或居家隔离治疗患者,学校立即采取五年级停课18 d,患者同班级密切接触者居家隔离医学观察18 d,如有新发病例立即居家隔离治疗。3月27日,1名学生去包头市传染病医院就诊,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3月28日,共有15名学生经村卫生室和其他医疗单位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此次疫情首例在3月25日发病,末例在4月6日发病,总病例数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4月6日起到4月24日18 d间无新病例出现,18名患病学生全部痊愈,疫情结案。
2.2 病例分布
黑麻板村小学共有90名学生,本次发生流行性腮腺炎病例18名,罹患率为20 %。18例患者分布在4、5年级,其余年级无病例发生。3月27日和4月2、3、7日各有1例病列发生,3月28日有14例病列发生。
2.3 流行病学史
发病学生全部为本村人员,均无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史,发病前1月无外出及接触村外人员史。
2.4 暴发原因分析
经过流行病学调查核实,该校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发病年龄在11~12岁之间,且均无腮腺炎疫苗接种史,属于易感人群,在有传染源引入的情况下,极易在人群密集的班里出现暴发流行,该校此次发病就是易感人群流行性腮腺炎积聚性发病。
3 控制措施
3.1 控制传染源
对患病学生严格隔离,病例发病之日起居家隔离治疗18 d[1],隔离期间家长密切观察其身体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到村卫生室就诊,并报告区疾控中心。学校加强晨检工作,每天由班主任负责统计本班学生中出现发热症状的人数,于上午9时前将统计数报告校长,校长报村卫生室进行初步诊断,村卫生室报区疾控中心,遇有特殊情况,及时与区疾控中心联系。
3.2 切断传播途径
对有发病学生班级的教室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要求全校加强教室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指定专人负责每日对教室物品进行消毒。
3.3 保护易感人群
学校开展呼吸道疾病预防知识的健康教育[1],将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到每一位教师、家长、学生,让家长同样引起重视。建议无明显感染史的学生可以预防性接种腮腺炎疫苗。
4 工作体会及建议
对于中小学的传染病预防应把防病关口前移到学校。本次暴发疫情由于学校对学生中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重视,坚持晨检制度的落实,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疾控中心,从而使疫情得到迅速有效控制。另外卫生监督、疾控部门也应加强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的检查力度,杜绝漏报,杜绝传染病的播散。
篇8
疾病死亡原因分析是医学统计学一项重要内容,疾病死亡率可定量地揭示影响当地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作出估计[1]。通过对上海市虹口区居民2007年死亡原因分析,了解本区居民死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为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合理分配卫生资源提供相关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死亡资料
死亡登记的基本资料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死亡证。根据死亡地点和性质的不同,分为《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居民死亡推断书》、《居民死亡确认书》。由卫生、公安、民政等相关部门共同组成虹口区死因登记系统进行死亡证明管理,卫生系统则是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每月月初,由区疾控生命统计工作人员前往虹口公安分局户政科,收集上月《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居民死亡推断书》、《死亡确认书》。对于死因不明确的个案卡,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死因条线工作人员负责入户调查,区疾控生命统计专业人员负责医院的病史查阅。
1.2 人口资料
本文人口数来源于上海市虹口区公安分局户政科;出生数(活产数)来源于上海市出生医学信息系统。年龄组分为0~14岁组、15~39岁组、40~64岁组和≥65岁组。
1.3 分析方法
死亡原因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编码;疾病大类(CCD)参照《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报表》(卫统8表)。
1.4 统计方法
应用Deathreg 2007死因统计分析软件、Excel软件计算相应的分析指标。
分析指标包括寿命损失年(YPLL)=∑(ai×di);ai: 某一年龄组生命损失年数;早死亡年龄域采用1~70年,di: 某一年龄组死亡人数。
平均减寿年数(AYLL)=YPLL/∑di;
减寿率(LLR)=YPLL/N×1000×10-3。
2 结果
2.1 人口资料
2007年平均人口数为78.83万人,男性39.18万人,女性39.65万人。男女性别比为0.9883∶1。2007年虹口区65岁以上人口构成为16.74%,其中男性为14.95%,女性为18.51%。表明虹口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女性65岁以上年龄构成高于男性。0~14岁组人口构成为7.08%(表1)。
表12007年上海市虹口区人口构成(%)
2.2 前5位主要死因[HTSS〗
2007年虹口区居民前5位主要死因顺位依次为循环系病、肿瘤、呼吸系病、内分泌、营养、代谢性疾病(内营代)和损伤中毒,死亡率为298.11/10万~37.04/10万,前5位主要死因占总死亡的87.30%。其中内营代疾病从去年的第5位上升至第4位;2007年虹口区男性前5位主要死因顺位依次为肿瘤、循环系病、呼吸系病、损伤中毒及内营代疾病,死亡率为285.33/10万~36.24/10万,男性前5位主要死因占男性总死亡的88.25%;2007年虹口区女性前5位主要死因顺位与虹口区居民前5位死因顺位一致,死亡率为313.77/10万~33.29/10万,女性前5位主要死因占女性总死亡的85.97%(表2)。
2.2.1 循环系病死亡分析 2007年虹口区循环系病死亡2 350人,男性死亡1 106人,女性死亡1 244人;循环系病死亡率为298.11/10万,男性循环系病死亡率为282.27/10万,女性循环系病死亡率为313.77/10万,女性高于男性,循环系病仍是虹口区男、女性的首要死因(表2)。在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中,脑血管病死亡率最高,为164.91/10万;其次为心血管疾病死亡,死亡率为123.43/10万,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死亡率均为女性高于男性。在心血管疾病死亡中仍以冠心病死亡居多,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74.90%。
2.2.2 肿瘤死亡分析 2007年虹口区肿瘤死亡1 961人,男性死亡1 118人,女性死亡843人;肿瘤死亡率为248.77/10万,男性肿瘤死亡率为285.33/10万,女性肿瘤死亡率为212.63/10万,男性高于女性。肿瘤死亡位居虹口区男性死因顺位的第1位、女性的第2位(表2)。在肿瘤死亡中,肺癌始终保持恶性肿瘤死因首位。
2.2.3 呼吸系病死亡分析 2007年虹口区呼吸系病死亡678人,男性死亡416人,女性死亡262人;呼吸系病死亡率为86.01/10万,男性呼吸系病死亡率为106.17/10万,女性呼吸系病死亡率为66.08/10万,男性高于女性。呼吸系病分别位居虹口区男、女性死因顺位的第3位(表2)。在呼吸系病死亡水平中,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死亡是该系统主要死因,占呼吸系病死亡的89.38%,在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中,由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肺气肿、肺心病是该疾病的主要死因,占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97.19%。
2.2.4 内营代系病死亡分析 2007年虹口区内营代系病死亡301人,男性死亡142人,女性死亡159人;内营代系病死亡率为38.18/10万,男性内营代系病死亡率为36.24/10万,女性内营代系病死亡率为40.10/10万,女性高于男性,内营代系病死亡位居虹口区男性死因顺位第5位,女性的第4位(表2)。在内营代系病死亡中,糖尿病死亡依然是该系统主要死因,占该系统死亡的98.01%。
2.2.5 损伤中毒死亡分析 2007年虹口区损伤中毒死亡292人,男性死亡160人,女性死亡132人;损伤中毒死亡率为37.04/10万,男性损伤中毒死亡率为40.83/10万,女性损伤中毒死亡率为33.29/10万,男性高于女性。损伤中毒死亡位居虹口区男性死因顺位的第4位、女性死因顺位的第5位(表2)。损伤中毒死亡的主要外部原因依次为意外跌伤、交通事故、自杀,分别占损伤中毒总死亡数的32.19%、14.04%、11.64%。
2.3 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死亡水平
2007年虹口区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死亡水平各有不同,0~14岁组死亡率为0.41‰,15~39岁组死亡率为0.36‰,而65岁及以上组死亡率高达40.05‰。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各年龄组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表3)。
表22007年上海市虹口区主要疾病死亡率(/10万)及顺位
注:内营代为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
表3上海市虹口区居民年龄别死亡率(‰)
2.3.1 0~14岁组 2007年0~14岁组共死亡23人,男性死亡17人,女性死亡6人。其中0~岁组婴儿死亡14人,死亡率为3.01‰。1~4岁组幼儿死亡4人,死亡率为0.33‰。5~14岁组少儿死亡5人,死亡率为0.13‰。由此可见,0~岁组死亡率最高,且新生儿病和先天畸形是婴儿死亡的主要死因,分别占婴儿死亡的42.86%和28.57%(表4)。
表4上海市虹口区婴儿主要死因顺位
2.3.2 15~39岁组 2007年15~39岁共死亡88人,男性死亡65人,女性死亡23人。15~39岁组的前5位死因为损伤中毒、肿瘤、循环系病、精神系病、传染病及寄生虫病(传、寄病),前5位死因占15~39岁组总死亡数的87.50%。其中损伤中毒死亡占该年龄组死因构成最大,为43.18%,是该年龄的首要死因(表5)。
2.3.3 40~64岁组 2007年40~64岁组共死亡1 003人,男性死亡656人,女性死亡347人。40~64岁组的前5位死因依次为肿瘤、循环系病、损伤中毒、消化系病、传、寄病,前5位死因占40~64岁组死亡的86.94%。肿瘤死亡占该年龄组死因构成最大,为53.34%,是该年龄组的首要死因(表5)。
2.3.4 65岁以上组 2007年65岁以上组共死亡5 280人,男性死亡2 585人,女性死亡2 695人。该组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病、肿瘤、呼吸系病、内营代及损伤中毒,首要死因循环数系病死亡数占该年龄组死因构成比为40.64%,前5位死因占该年龄组总死亡的88.10%(表5)。前5位死因顺位与虹口区居民主要死因顺位一致。
2.4 减寿年数
减寿年数侧重于每种死亡总共损失的绝对生存年数的多少[2-3],这一指标有助于使人们看到死因给整个人群的生存和工作时间带来的损失,有利于决策部门不仅考虑到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的观点,而且也要考虑到保护劳动的观点[4]。2007年肿瘤死亡造成虹口区居民减寿年数最多,明显高于其他死因的寿命。从男、女性主要减寿年数来看,男性的主要死因减寿年数均高于女性。先天异常和损伤中毒造成的平均减寿年数最多,说明其影响的是年龄偏低的人群(表6)。
表52007年上海市虹口区不同年龄组前5位主要疾病死亡率(/10万)
表62007年上海市虹口区主要死因的减寿年数、平均减寿年数、减寿率(LLR)
3 讨论
2007年虹口区平均人口数为78.83万人,男性39.18万人,女性39.65万人;粗死亡率为8.11‰,出生率为5.9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1‰。2007年虹口区65岁以上人口构成为16.74%,已经大大超出联合国规定的65岁以上人口超过7%的国家或地区称之为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社会的划分标准[5]。与2007年上海市居民出生、死亡数据比较显示:虹口区婴儿死亡率为3.01‰,高于上海市0.01个千分点;虹口区期望寿命为82.27岁,高于上海市1.18岁,男性期望寿命为80.13岁,高于上海市男性1.26岁,女性期望寿命为84.38岁,高于上海市女性1.09岁;虹口区前5位死因顺位中,前3位死因与上海市保持一致,分别为循环系病、肿瘤、呼吸系病,死亡率为298.11/10万、248.77/10万、86.01/10万,第4、5位顺位略有不同,虹口区第4位死因为内营代疾病,死亡率为38.18/10万,第5位为损伤中毒,死亡率为37.04/10万,而上海市第4、5位死因分别为损伤中毒、内营代疾病。
从2007年虹口区各年龄组死亡率特点来看,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率比在1.20至2.81之间。男性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女性死亡率在0~14岁组略高于15~39岁组,15~39岁组以后死亡率则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从各年龄段死因分析来看,在0~14岁组中,0~岁组婴儿死亡居多,占0~14岁组的60.87%。其中新生儿病和先天异常依然是0~岁组的主要死因,占0~岁组死亡的71.43%。因提倡加强出生缺陷监测工作,做到早期处理治疗胎儿和新生儿的先天异常,总体改善母亲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提醒孕妇按时服用叶酸,避免病毒感染及有毒物的侵袭,深入开展健康教育,以预防出生缺陷,从而降低婴儿死亡率。15~39岁组中,损伤中毒是该年龄组男性的首要死因,是女性第2位死因。由于该年龄阶段是一生中体力最旺盛的时期,是回馈社会的最佳年龄,因此,通过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损伤中毒发生率与死亡率,已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40~64岁组中,肿瘤是该年龄组人群中的首要死因,这与肿瘤发病的年龄特点相符。65岁以上组人群死因顺位与虹口区死因顺位保持一致,这是由于老年人口死亡绝对数多,且多死于慢性疾病所致。
从2007年虹口区居民的死因特点来看,虹口区前5位死因分别为循环系病、肿瘤、呼吸系病、内营代疾病及损伤中毒,其中除循环系病死亡率为女性高于男性,其余均为男性高于女性。从各系统主要死亡原因来看,循环系病中以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死亡为首,分别占循环系病死亡的55.32%、41.40%,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中以冠心病死亡最多,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74.90%;肿瘤死亡中,恶性肿瘤死亡占据肿瘤死亡的97.75%,其中,恶性肿瘤死亡以肺癌死亡最多,占恶性肿瘤死亡的25.04%;呼吸系病死亡中,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肺气肿、肺心病等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是该系统的主要死因,占呼吸系统死亡的89.38%;内营代疾病死亡中,依然以糖尿病死亡为主,占内营代系统死亡的98.01%;损伤中毒死亡中,以意外跌伤死亡为主,占损伤中毒死亡的32.19%。以上数据显示,对各系统主要死因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降低各系统死亡率显得尤为重要。
从主要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中我们发现,传染病影响期望寿命的程度较小,肿瘤死亡影响期望寿命的程度最大。通过降低肿瘤死亡率来提高我区期望寿命值,也将是一项值得探讨的课题。从主要死因减寿年数来看,男性的主要死因减寿年数均高于女性,说明男性的寿命损失程度大于女性,这与我区多年来男性期望寿命低于女性相符。从各死因中平均减寿年数来看,先天异常和损伤中毒是最具潜在危险的死亡,且是虹口区低年龄组的主要死因。因此,先天异常和损伤中毒死亡的继续上升,就意味着将来可能会有更多青少年中途死亡,这将会给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所以在对主要影响中老年人口的慢性疾病进行防治的同时,也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主要影响低年龄组有关死因的防治工作。
虹口区居民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依然是循环系病、肿瘤、呼吸系病、内营代疾病和损伤中毒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种情况符合上海市老龄化日益加重的人口学特征,与上海市和发达国家或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符。因此,因地制宜地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暴露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控制,以及对青少年伤害及早亡的潜在危险进行干预,是今后虹口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我区的经济建设的发展,强化公共卫生事业已日趋重要,在这个大背景下,提高本区居民的健康期望寿命也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4 参考文献
[1]杜浙,金达丰,方顺源,等. 2001―2003年杭州市区居民疾病死亡顺位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3(2):85-86.
[2]李馨宇,董中,曹工华,等. 评价人群健康水平的又一负性指标―PYLL[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3,1(5):234-237.
[3]周宝森,王天爵.减寿分析方法[J].中国卫生统计,1994,11(4):58-61.
[4]Dicknson, FG and walker, EL. What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Two new measures.Burean of Medical Economic Reseach,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Bulletin 64, Chicago, 1948.
篇9
【关键词】农民;基层医院;就诊因素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0-47-02
1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是在四川省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中随机抽取8个市,每个市再随机抽取两个县(区)各个乡镇的农村居民做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一共发放做了1000份问卷,收回966份,有效回收率96.6%,采用文献法、访谈法、调查法、对四川省农村居民进行现状调查研究。
2调查结果分析
2.1四川省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情况。
2.3本次调查四川省农村居民的其他情况:(1)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群大都有慢性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症,高血糖,慢性呼吸道疾病。(2)农村居民患病后有14.1%的人群在无法容忍后才到医院就医,病情已经超出基层医院医治的能力范围,所以逼迫到上级医院转移。(3)农村居民中有近40%的人群人为基层医院的医疗设备不足,医务工作者的技术水平一般,不能解决一些稍微严重的疾病,所以影响他们到基层医院就诊。(4)在影响因素研究中,贫困农民与一般农民相比,住院,未住院率均高于一般农民,由于收入上的差距差异, 除去医疗服务过多提供的可能因素外, 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疾病差异, 即贫困农民的疾病比一般农民严重。
3讨论及建议
目前四川省农业人口约6700万人,占总人口的74.55%。乡村两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不强。农民对疾病及其隐患认识不够,加之医疗费用激增,农民的疾病经济负担重。“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返贫致贫情况的存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曾经发挥积极作用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萎缩解体,农村医疗陷入多重困境,医疗费用较高、效率低下以及卫生服务可及性缺乏公平,使得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突出。探究其原因,可从政府、服务提供方与服务需求方三方面因素着手,针对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效率、服务质量三方面展开分析。于是给出以下建议。
3.1鉴于“市场出效率,政府保公平”,各自功能不同,为有效地满足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保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享用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的兼备,确保农村居民公平享有医疗卫生资源及服务目标的完成,实现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1],政府必须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中更多地承担起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责任,构建“能力密集型”医疗卫生可持续运行机制。
3.2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无疑是推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应在保证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前提下,让城市卫生资源向农村辐射和转移,实现资源“下沉”,进而增加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储备,实现城乡医疗资源的共享。
3.3药物监管部门应该加大监督力度以减少医疗机构过多的医疗服务提供,控制医疗费用。政府应该对农民进行资金补贴[3],降低或免除贫困农民住院起付线,提高补偿比、封顶线;增加门诊慢病补偿,以降低贫困农民的疾病经济风险。扩大对贫困农民的救助范围,严格救助对象的纳入机制,最终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3],推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里程,李一平.建立医保激励机制促进社区卫生发展[j].中国卫生经济,2007(5):31-32.
篇10
我省部分地区发现了手足口病病例,省市高度重视,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紧急部署,要求加强监测,强化预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做好疾病防控工作,确保疾病不蔓延、不扩散。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柯萨奇a16型、埃可病毒或肠道病毒71)感染(ev71)引发的以出疹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被国家列入法定传染病(丙类),该病可在多年龄组人群引起感染,但常在6岁以下婴幼儿中造成暴发流行,传染源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密切接触急性期病人的粪便、口腔分泌物、皮肤疱疹液中的病毒,经粪——口途径和呼吸道进入体内。临床表现主要以手、足、臀、口腔粘膜等部位斑丘疹和发热为特征,一般愈后良好。部分患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迟缓性麻痹等,严重者可引起死亡。为了控制病情蔓延,降低发病率,切实保护广大群众尤其是儿童的身心健康,特制定本方案。
二、制定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年版)》、《**省手足口病暴发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等操作规范和《**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县重点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等制定本方案。
三、工作目的
通过有效规范各项处置工作,切实提高疾控、医疗、监督、基层卫生工作人员对手足口病的防治能力,全面落实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各项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控制病情蔓延,及时处置散发的手足口病病例,全力避免死亡病例发生。
四、工作原则
(一)预防为主。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原则;提高警惕、加强监测,一旦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与医疗救治措施。
(二)依法防治。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合理规范的处置手足口病病例。在防治过程中,各有关单位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因擅自脱岗、造成病情扩散蔓延,造成重大影响的,依法追究责任。
(三)属地管理。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监督监测、病情报告、病情分析、医疗救治等工作实行属地管理。
五、组织领导
(一)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县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卫生、财政、发展计划、文教、公安、监察、民政、宣传、广电、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协调与配合,形成防控工作合力。
(二)成立防控技术小组。卫生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抽调精兵强将,组建防控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小组、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负责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小组,负责流行病学调查、病情处理的技术指导、相关标本的采集指导及应急物资的储备;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负责医疗救护的诊断、治疗技术指导、治疗药物储备。
(三)严格实行防控工作责任制。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层层建立工作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制。结合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和卫生村镇创建,对病例
发生地要及时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垃圾、粪便、污水及时清运消毒,整治城乡卫生环境。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当前正值我县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创建的关键时期,且随着手足口病高发季节(4-9月份)的来临,全省手足口病病例呈上升趋势,防控工作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对保障全县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正确分析形势,将疾病防控工作纳入当前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科学规范各项防控措施,加强业务培训和监督指导,全力保障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二)明确职责,落实措施。
1、各医疗卫生单位职责:
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开展全县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指导各医疗卫生单位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防止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
县疾病控制中心:负责制定手足口病病例应急预案和处置技术方案,加强病情监测,开展主动检索,及时了解、收集、汇总病情趋势情况,随时掌握全县病情动态,为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参谋。加强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教育、交通等部门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业务指导,重点做好医疗机构内部加强防控工作的业务指导
。编印健康宣传资料,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一旦发现病例要根据手足口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及时规范的组织开展处置工作。
县级医疗机构:成立由医院领导和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组成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医院各项防控工作及病人的救治;成立由内、儿、传染、护理、院感等科室专家组成的临床专家技术小组,全面负责对病人的会诊和诊疗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成立危重病人抢救小组,全面负责指导并实施危重病人的紧急抢救;成立诊治督导组,全面负责对医护人员落实诊疗规范以及医院落实防控措施情况的督查和指导,严防死亡病例的发生。按照卫生部《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版)》,尽快组织开展全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早期发现和诊断水平以及自我防护能力。特别是内、儿、传染、icu等重点科室的医护人员要全面掌握手足口病的诊疗知识。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避免病人多科室流动。规范发热预检分诊和呼吸道门诊,使其真正发挥发热呼吸道疾病病人隔离诊断、隔离治疗的作用。落实各项感染控制措施,严格实行门诊预检分诊制,做到隔离治疗;要加强院内消毒工作,特别是门诊、输液室、产房、儿科病房等重要区域及病人污染物和排泄物的消毒处理,严防院内感染事件的发生。同时要根据需要及时增加传染病病房床位,以满足手足口病患者留院观察、治疗的需要。规范手足口病的报告,一旦发现临床确诊和实验室确诊病例,要在积极救治的同时,及时上报县疾控中心。
县卫生监督所:加强对餐饮、生活饮用水单位的监督检查,督促餐饮单位全面落实原料进货索证和验收制度;严格遵守食品加工操作规范,无冷菜间的餐饮单位不得制作凉菜,对发生手足口病(ev71感染)的重点地区,严禁出售凉菜;严格落实餐具、用具的清洗消毒,确保餐具等公共用具的消毒效果。督促供水单位严格按照制水工艺制水,确保出厂水和末梢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同时,要加强饮水包括桶装水的监测。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充分发挥公共卫生工作基层网络作用,配合疾控、监督部门做好各项防控工作。加强业务培训,努力提高防控和救治能力。积极开展病情检索,掌握服务区域内人群特别是流动人口儿童的手足口病发病
情况,一旦发现有发热和疱疹症状的儿童,要动员家长尽快诊治,严防病情扩散,并及时上报县疾控中心。
2、具体防控措施:
省、市卫生部门已对手足口病(肠道病毒ev71感染)防控工作做了详细规定和要求,各单位要结合文件要求和我县实际,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严格病情诊断和报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发现手足口病患者后,要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及时进行网络直报。要不断提高病例调查、治疗的敏感性和诊断的准确性,防止误报现象发生。乡镇卫生院发现手足口病疑似病人要在第一时间上报县疾控中心,县级医院诊断手足口病例需由医院临床专家技术小组会诊确认后上报县疾控中心。
(2)加强应急值班。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坚持24小时值守,确保信息畅通。
(3)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首例病例报告及集中发病病例后要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深入分析病情分布和流行特点,随时掌握病情动态。
(4)做好重点单位、重点人群的防控: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单位是托幼机构、学校、医院、旅游景区和流动人口聚居地,重点人群是六岁以下儿童、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和流动人口。在防控工作中要抓住这两个重点,认真开展晨检,发现患者及疑似病人,立即隔离治疗。教育和卫生部门要认真落实《消毒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加大对托幼机构的管理力度,随时对幼儿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以及可能受污染的物品(衣物、被褥、餐饮具、玩具等)进行消毒,若发现托幼机构和学校内有病情蔓延趋势,学校要立即停课,停课时间应不少于7天,必要时依法暂时关闭病例所在的学校、托幼机构及其他幼儿聚集场所,以保护易感儿童。对辖区内的流动人口聚居地要充分利用镇(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一平台,做好主动搜索工作,及时发现输入性病人。要加强对旅游人群的管理,一旦发现病人要立即就地隔离治疗,同时稳定旅游团队情绪,防止影响扩大。同时,要加强对病人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时发现二代病例,防止继续蔓延。
(5)及时处理发病病例。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根据病情信息,查清病人的详细居住地址,将病人家庭及其四邻和密切接触者家庭以及村庄、单位、居民区作为处理重点。认真落实消毒处理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对于患者的用品、衣物、呕吐物、排泄物及其容器等用含氯消毒剂以适当比例配比进行消毒,使用菊酯类杀虫剂杀灭蚊蝇。严格保护生活饮用水源,尤其对于农村实行集中供水的村庄,要整治水源地周围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严防水源污染。
①对病人实行隔离治疗,严格管理传染源。要按照肠道传染病处理原则对病人进行隔离,加强医院消毒和污物处理,杜绝院内感染;对住院治疗的患者,要限制其陪护和接触者人数,强化洗消措施;对居家治疗的病人及其接触者,由乡镇、村、社区防保人员指导落实隔离措施和周边区域的消毒处理措施。
②各医疗机构要按照《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版)》,积极救治病人,及时总结诊治经验,不断提高临床救治水平,减少死亡病例发生。要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落实预检分诊制度,设立发热与疱疹病例专门诊室,加强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院内感染。
③完善诊疗记录。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村卫生室要建立、健全项目齐全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必须详细填写患者家庭地址、家长姓名及电话,以利于开展流调和传染源追踪。
(6)加强健康教育、规范病例报道。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广泛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重点要在托幼机构、学校和医院等人群密集场所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正面宣传肠道传染病的防病知识,消除恐慌心理,告诫家长流行季节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患儿接触;教育家长纠正儿童不良卫生习惯,对儿童玩具、餐具、衣物、用品要经常消毒,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疫情公布的有关要求,由县卫生局负责公布全县手足口病病例信息。
(7)强化业务培训。卫生部门要尽快组织开展手足口病防治技术培训,使临床医生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村医尽快熟悉手足口病的诊疗技术,确保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8)开展病例日报:县疾控中心从即日起开展病例日报工作,于每日下午15:00时前,将《手足口病病例日报表》报县卫生局。
(三)加强督查、确保落实。为了确保各项防控工作落到实处,要建立多层次的督查机制,加强对餐饮业、食堂、生活饮用水的监督检查。餐饮业单位要进一步落实原料进货索证和验收制度,严格原料采购,严禁采购、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不合格调味品、工业用盐或非食品原料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严格遵守食品加工操作规范和餐具、用具的清洗消毒规定,保证洗刷消毒设施正常运转,确保餐具等公共用具的消毒效果。
七、保障措施
(一)经费保障。各乡镇、县财政局要克服一切困难,筹集手足口病防治资金,保证防治疾病所需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