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范文

时间:2023-03-27 05:5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厌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有的孩子智商不高,学习吃力,家长就非常着急,认为孩子学习不努力,有的家长还打骂孩子。其实,这样做不但帮不了孩子,还极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心理障碍。而另一些孩子,学习好,智商高,但好面子,自尊心强,日夜奋战。他们有时怕上学,总担心别人超过自己,老师和家长对他们期望高,使他们心理压力更大。这样的孩子一旦受挫,就会受不了,从而厌学。曾经有个孩子来我们这就诊,他是本溪重点中学的优等生,考试没有出过前三名,有天突然坚持不上学了,他说他害怕上学,害怕考试跌出前三名,一看书本就害怕。

厌学,顾名思义就是讨厌学习。学习生活太单调,对做作业、考试感到厌烦,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是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以及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才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一旦造成厌学的客观条件发生作用,便在行动中表现出来。逃学则是厌学心理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一种逃离学校生活环境的行为。孩子旷课、逃学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从品德方面说,是公开违犯学校规定。从学习方面说,是放弃学生的重要职责――学习。他们多数学习吃力。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老师总是批评,家长天天指责等。这些孩子一听学习就头疼,认为旷课、逃学可以缓解心情。有的在街上闲逛,有的去玩游戏等。实际上,这些孩子的处境十分难受,既可气,又可怜。

学生厌学主要表现是:注意力分散,上课不专心听讲,思维迟缓,提不起精神和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伴随着学习效率降低,作业错误率上升,学习成绩差等后果。除此之外,部分学生还伴有不守纪律,爱出风头,说谎,夜出不归等不良行为。厌学学生不是一开始就厌学,而更多地是由于多次或长期遭受大学习生活的失败和学习压力造成的。

使孩子厌学的原因很多,因人而异,多种多样。要解决,必须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在专家门诊接待过许许多多的因为孩子厌学而来的家长和孩子,他们的问题有的好解决,有的心理治疗也不能解决,孩子就是死也不学。比如前阵子来我这里就诊的曹亭亭同学。

她今年读初二,14岁的她性格内向温顺,胆子很小,自尊心很强,好面子。亭亭智商不超过100,所以她需要更多的用功和努力才能使学习保持在中上等水平。然而,一次家庭变故使她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她的父亲在外有了外遇,所以她父母整天吵架,半年多从小吵小闹到大喊大叫,直到大打出手。在这几个月中,他们只顾自己吵架,根本没有时间管亭亭。亭亭无数次哀求父母不要吵架了,可无济于事,无奈的亭亭只能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哭,第二天上学都是肿着眼睛。后来她父母离婚了,亭亭被判给了妈妈,但是妈妈只顾着自己伤心难过,没有顾到亭亭。由于自尊心强,亭亭在学校掩饰了自己家里的变故,可是成绩下降却掩饰不了。老师不知情,一再点名批评她成绩下降,她非常痛苦,下定决心开夜车,但是就是赶不上来。渐渐地,她开始害怕上学,因为听课听不懂,怕老师提问回答不上来,怕老师说她,怕同学笑话她。有很多次她没有去上学,而是一个人找了个地方哭。直到有一天,她做作业实在不会了,把书都撕烂了,妈妈才发现她的问题严重了。带到我这来的时候,刚见到我就猛哭,她对我说,她现在不是厌学而是恨学,一想到学习就恶心。可见对她自己心理伤害是非常的大。

除了像亭亭这样,由于家庭变故而产生厌学的情况外,还有很多原因。比如独生子女,娇生惯养,非常任性,他们学习的动机不正确,只是给家长学习,承受能力差,如果没有考好受到批评,自尊心就受伤害,就厌学了。还有的孩子是对有些老师有意见,他们往往是喜欢哪个老师就爱听哪科,不喜欢的老师的科目就不学,这样慢慢失去了学习兴趣。再有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压力,每个家长都希望子成龙、女成凤,在家里家长逼着学,在学校老师逼,有的连课间也不让休息,可他们不知这样的高压下,孩子心理负担有多重。而学习内容繁琐与教学方法呆板也是造成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篇2

厌学的原因分析如下:

1、学习基础差造成厌学。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经过多次努力还是一次次失败,又经常受到家长、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他们在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品尝到的只是失败感。逐渐形成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差生”等消极观念,又反馈到学习行为上,如此恶性循环,很快就患上了厌学症。

2、社会不良影响造成厌学。当今社会不良网吧已经成为学生的乐园,网吧里鱼目混珠,一些学生开始只是抱着好玩的心理来到这里,由于他们的心理还远远没有成熟,是非界限不清,加之一些不良网站以及不良人员的影响,他们很快便沉迷于网络当中不能自拔,出现了厌学的心理。

3、压力过大造成学生厌学。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是如此。过重的学业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导致厌学。

针对以上原因,我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方面做起: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增强民主平等意识,把学生看成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关心、尊重、帮助他们,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和个别谈话法,多与之交流沟通,使他们以开放的心态、心情舒畅的进行学习。同时,微笑是友善的表露,是相互交流的基础,是心理素质良好的体现。班主任要时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微笑去面对学生。特别对于经常被冷落的后进生,我们不要“吝惜”自己的微笑。实践证明: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障。

(2)情感补偿。许多事例表明,父母离异,其子女情感残缺;留守儿童,其情感孤僻;家教粗暴,其子女情感压抑。这些都可以说是学生厌学的导火线。求情感平衡,是人的正常心理。情感是教育的剂,也是化解厌学心理的良药。学生热爱老师,往往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似乎觉得不学好就对不住关心爱护自己的老师。而对于那些情感孤寂者,教师更应付出无私的爱,并且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大家庭,让他们生活在情感丰富的学习氛围中,这种氛围具有巨大的磁力,会紧紧吸引住学生。例如:我班小李同学自小父母离异,她一直被父母寄养在外公外婆家。这个孩子胆小,常识缺乏,不愿与人沟通,学习也提不起兴趣,成绩很差。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便对症下药,鼓励同学们多与她交流,发现她情绪上有问题时便及时与其沟通,了解原因,及时解决,每一点进步也不吝表扬。在生活与学习上给予了无私的帮助,让他感受到老师同学对她的关心爱护。多次到该生家家访。通过老师同学爱的付出,重树孩子生活的信心,孩子的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学习成绩也进步了。

(3)善于表扬,培养自信。心理学家指出,当一个人得到赏识时,他心里就有了一种成就感,就会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而一个有信心的人,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表扬就是一种赏识,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我们班主任不仅要学会表扬学生,还要努力创造使学生获得表扬的机会。如在平时的考试、听写中,后进生有进步的,就要及时表扬;在搞卫生中表现好,也要表扬。纪律有进步的后进生,更应该表扬……我们还可以举行一些后进生也能得到奖的竞赛,使后进生也得到表扬。在不断的表扬中,后进生的自信心会渐渐树立起来。

(4)设立目标,感受成功。班主任在鼓励、表扬后进生的同时,还要让他们时常感受成功的愉悦。因为成功的愉悦是有力的推进器,它能催人奋进。班主任要根据后进生的实际情况,设立合理的目标,让他们踮足可及。在设立目标时要因人而异,设立多层次的目标。只要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就应给予奖励,让他们感到成功并不难,感到有成就感。

篇3

让孩子喜欢上学习,父母就要想办法让孩子喜欢上学校和老师。

老师和你我一样,并非是完美无缺的人,也会犯些错误。老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不可能完全适合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将课程设计成能够适合每个学生的需要,这是不现实的。如果老师对孩子做的一些事不合父母的心意,父母就拉着孩子去找老师兴师问罪,当着孩子的面对老师出言不逊,倒是给自己出气了,却会让孩子打心眼里瞧不起学校和老师。孩子如果瞧不起学校和老师就不会重视老师说的话,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会重视,听课也很难认真,最后脾气变坏,行为挑衅,没有自尊心。

有一个女老师姓杨,刚毕业,有着用不完的精力和强烈的上进心,在教学工作上很有激情。她教小学三年级那一年,班里有几个孩子作业总是完不成,放学后随心所欲地玩。经过了解,杨老师得知孩子的父母因为工作忙,对孩子的学习根本不重视,还给自己找理由:“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学习成绩并不好,但现在依然有一个自己喜欢的好工作。孩子学习不重要,能自由快乐最重要,这样才会有想像力。”

杨老师不认为随心所欲地玩就能让孩子体会真正的快乐。她明白,如果一个孩子在低年级没有打好基础,到了高年级学习会很吃力,到时想学习也会因为基础不牢而进步很慢,很可能养成做作业拖拉,甚至抄作业的坏习惯。她决定帮助这几个孩子。

那时杨老师还单身,觉得回家也没什么事,就在放学后把经常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留下来,让他们把当天的作业做完再回家,并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短信告知了孩子的父母。可是有一个孩子的爸爸没有看到短信,来接孩子时,没有见到孩子,又听班里的同学说被老师留下来写作业了,就去找老师说理。

“孩子的安全是父母最看重的,该接孩子的时候找不到孩子,父母要多着急?你没有孩子根本不懂得父母的心情。放学了,还把学生留在教室里,这是变相的惩罚,让孩子没有尊严!”杨老师被这位父亲训斥得手足无措。

看到老师理亏没话说,这位父亲感到很惬意,又要拉着孩子到校长那里去论理。可是杨老师很委屈,为什么好心得不到父母的信任呢?当着孩子的面她的泪水止不住流。

被孩子的父亲当众羞辱,这成了杨老师的一个噩梦,有一段时间她经常做这样的噩梦,在这个学生面前也有了负担,该管教时也不敢严格要求。后来杨老师和这个孩子的父母有几次尴尬的会面,见到他们,杨老师就心里打怵,总是迅速逃离。

如果父母不以身作则尊敬老师,怎么能要求孩子尊敬老师呢?当父母自以为自己水平高过老师,老师又没有自信和能力说服父母,孩子也会打心眼里看不起老师。一旦孩子看不起老师,老师再好的建议孩子也不会接受的。

这个可怜的孩子,被父母的过度骄纵宠坏了,做任何事都没有上进心,没有机会享受到努力解决问题的乐趣,遇到困难只会找借口。杨老师后来也不敢再管他,偶尔提醒他几句,他也根本不听。发展到最后,他根本没有写作业,也会声称自己交了作业,说老师把本子弄丢了。还有一次,他把别人的作业写上自己的名字交了上去。

学校里有这样的学生,总是让老师头疼,如果没有父母的配合,老师的教育就很无力和无奈。

要让孩子知道,总是与老师作对不会给自己带来好处,这是一件损人不利己的事。总在课堂上是和老师对着干,只会浪费自己的上课时间。

学习不去指责别人,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却会使你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当你指责别人时,你就看不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停止指责别人,你才有能力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以宽容的心对待他人,带着信心和善意前行。

篇4

以下是孩子厌学的一些主要原因,以及将他们拽回成功之路的对策:

分离焦虑

孩子无法专心享受校园生活,有一种情形就是存在分离焦虑,而家长的反应往往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

孩子对父母和其分手时的言语,表情善于“察言观色”,所以,斩钉截铁地告诉孩子“开开心心,我会在下午两点半准时来接你的”,就比“别担心,如果你需要的话,我会在十分钟内出现在你面前”更让孩子确信和受到鼓舞。

有些孩子对踏入新校园后的一切,从会否迷路到被人欺负,都表示担心。此时,如果妈妈将他带回家,以随时“待命”给予保护,就会给孩子传递一个错误的信息:“可怕的事情很可能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解决的办法是着手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带他熟悉校园里的每条道路,并且去见他的指导老师。

交往障碍

一些孩子厌学是因为他们没有伙伴。如果孩子总是独自一人,假装生病不参加课外活动,或拿贵重物品讨好他人,很可能就是出现了交往障碍。

通常来说,对于孤独问题,只要授之以一些社会交往技巧就可得到解决。如,交流时要注意看着对方的眼睛,第一次和人接触时学会这样的开场白:“你好,我叫汤姆,你呢?你想玩捉迷藏的游戏吗?”以及当人家窃窃私语或大声喊叫时平静对待,等等。

另外,如果孩子擅长某一方面的技能,如计算机,绘画、音乐等,那将对重建孩子的自尊大有裨益,同时也有助于孩子交友。所以父母应挖掘孩子的兴趣,帮助孩子掌握至少一项技能。

受人欺负

学生厌学有时是因为他们害怕去学校。如果孩子看起来沉默寡言、紧张不安,在校又很少有朋友或自尊心突然下降,那他或许就是以强凌弱的受害者。可把这种情况告诉老师,或和其他伙伴结伴而行,尽量不走以强凌弱可能出现的是非之地。父母如果不得不介入,就去找校长而不是那个欺负他人的孩子家长。为了不让孩子难堪尴尬,此事务必做得巧妙,方法也必须得当。

学习障碍

篇5

2008年4月,出生在武汉的男孩邓菲斯参加美国高考,以满分的成绩被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弗吉尼亚大学6所美国尖顶名校争相录取。这些学校均为邓菲斯提供全额奖学金,一时间,邓菲斯成为国内关注的焦点。

巧变厌学为好学,

儿子竟然走进天才班

今年18岁的邓菲斯是武汉市武昌区人。邓菲斯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爷爷奶奶均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父亲邓兵先攻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后于1986年赴美留学,母亲孙红出国前在江汉大学任教。

邓菲斯出生不久,父母就把他带到美国首都华盛顿。那时,邓兵已获得博士学位,他在世界银行从事教育研究和项目评价工作,妻子孙红则全职相夫教子。尽管漂洋过海,但邓兵夫妇并没有忘记对儿子进行中文教育。因此,从一岁开始,孙红就教儿子识字、数数和画画。活泼可爱的邓菲斯,有着很强的记忆力,两岁时就能熟背30多首唐诗,能看懂简单的童话故事,还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

邓菲斯5岁时,邓兵很想让他上美国当地的幼儿园,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眼看着上幼儿园的时间被耽误了,邓兵和妻子心急如焚:儿子都这么大了,还没进幼儿园,将来怎能和美国的教育衔接啊?他们的焦虑是有道理的,因为邓菲斯一直在家接受中文教育,加上受交际环境的限制,他只会说简单的英语。

无奈之下,邓兵便让妻子带着儿子回国接受基础教育。那时,新学期开学已一个多月了,初来乍到的邓菲斯不仅赶不上学校的课程,诸多不适应也让他苦不堪言:同学们认为他是外国人,所以对他另眼相看,或是故意把他冷落在一边,可他却十分渴望与同学们打成一片;老师嫌他学习进度太慢,课堂上提问他总是回答不上来。很快,原来活泼可爱的邓菲斯变得内向而沉默了。渐渐地,他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原来有着浓厚阅读兴趣的他,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原来渴望走进校园的他,不愿再走进学校。每天早晨起床后,他都强烈地向妈妈抗议:“我不想上学!”任凭妈妈怎么劝说,他就是不愿挪动步子。逼得太急了,他就哇哇大哭。

孙红怎么也想不明白,原来喜欢阅读并渴望走进校园的儿子,回到国内怎么就厌学了呢?她一时没有找到问题的原因,便通过电话向远在美国的丈夫诉说此事。邓兵随后多次在电话里同儿子耐心地交流,最终,他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儿子年龄小,入学时间晚,既无法跟上国内的课程,也无法适应国内的教育模式。是继续让儿子留在国内慢慢地适应环境呢?还是让他来到美国重新开始?留在国内,儿子会继续厌学;来到美国,他又没有任何英文基础。尽管陷入了两难境地,但有着多年教育研究工作经验的邓兵,却对中美教育模式有着清醒的认识:中国的家长和老师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常用分数来决定孩子的命运,但美国的家长和老师则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一番权衡,邓兵决定让妻子带儿子来美国。尽管他知道很难,但再难也要让儿子从头开始。

1996年9月,邓菲斯终于就近入了弗吉尼亚州的一所小学。邓兵以为美国的教育模式不会给儿子带来太大的压力,但入学第一天,儿子又感到不适应。原来,不会说英语的邓菲斯因为无法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在武汉的那种感觉再次袭来。于是,他又产生了厌学情绪。总不能再让孩子回到国内吧,邓兵冷静地想:虽然儿子不能用英语与人交流,但他却常看英文电视节目和故事书,日常用语应该能听得懂。再者,六七岁的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只要施教方法得当,他一定能够赶上。

在父母和老师同学的共同帮助下,邓菲斯很快就融入了集体,这让邓兵夫妇感到很欣慰。然而,邓菲斯的英语成绩却总也上不来。孙红很是担心,但邓兵却宽慰她说:“不要着急,儿子刚入学,学的又是新语言,他肯定感到吃力,成绩怎能马上提高呢?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要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的英语成绩很快就能提高。”为了培养儿子的学习兴趣,邓兵一边用最通俗的话,给他讲书本上的故事,一边鼓励他:“学习英语比学习中文还要简单,我们的小菲斯很聪明,记忆力又非常好,小时候学习中文都特别快,现在学英语就更不是问题了。”得到了父亲的鼓励后,邓菲斯便将“吃力”转变成“卖力”,并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很快,凭借良好的记忆能力,他的英语成绩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尽管第一学期期末的成绩不是特别理想,但也超出了邓兵夫妇的想象。然而拿着成绩单,邓菲斯却有些闷闷不乐。邓兵觉得儿子把成绩看得很重,便宽慰他说:“儿子,你的成绩相当不错啊!放心,爸爸不要求你考最好的成绩,爸爸只希望你能对学习产生兴趣。只要有兴趣,爸爸相信你的学习成绩会更好。”邓菲斯歪着脑袋问:“爸爸,怎样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呢?”邓兵想了想说:“你就试着去喜欢每门学科吧,不要排斥它,只要认真去学,每门课程你都会学好的。当然,你最喜欢的课程,可以学得更认真些。”

邓兵听懂了父亲的话,从第二个学期开始,他就兴致勃勃地学习各门课程。很快,他的每门成绩都达到了A!

一年级第二学期末,美国“天才儿童班”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学生,“天才儿童班”的录取率仅为2%,要在智力、语言、数学、图形识别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虽然希望渺茫,但邓兵觉得这既是一个全面提高儿子学习成绩与综合素质的契机,也是让儿子参与竞争的最好途径,便鼓励儿子报名参赛。出人意料的是,经过层层考核选拔和学校老师的极力推荐,邓菲斯竟然被录取了!

喜欢学什么就学什么,

天才少年创造一次次奇迹

因为一直攻英语,所以邓菲斯就把中文丢在了一边。但邓兵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绝对不可以忘掉母语。因此,从不干预儿子学习的他,决定让儿子在学好英语课目的同时学好中文。

然而,进入“天才儿童班”后,邓菲斯的课业非常多,他没有精力再在中文上下工夫。由于已对英语科目产生了兴趣,所以当再学习难懂的中文时,他又感到很吃力。另外,想着儿时在武汉的遭遇,他的厌学情绪再次产生。

邓兵料到儿子会对学中文有抵触情绪,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儿子,无论在何地何时,你都要记住,中文是你的母语啊!中文难学吗?既然难学,两岁时,你怎能熟背30首唐诗?依我看,你就是不喜欢学中文,如果你能像对待英语那样对待中文的话,肯定能学好的。儿子,中文你必须学,必须像喜欢英文那样喜欢中文!”

邓菲斯见父亲的话没有任何商量余地,便勉强同意了。不久,他就走进了中文培优学校(希望中文学校)。不过,令邓兵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因为邓菲斯把学习中文看成是一种压力和负担,所以他的厌学情绪一直没有得到改善。邓兵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就一边培养他学习中文的兴趣,一边为他减压:“儿子,爸爸让你学习中文,目的就是让你能够读听说写,至少能与国内的亲人交流,不是为了参加考试啊。”邓菲斯听后,这才如释重负。从此,他转变态度,努力地学习中文,很快就获得了理想的成绩。

邓菲斯上五年级时,约翰・霍斯金大学在全国“天才儿童班”中选拔“天才少年”。邓菲斯不甘落后,踊跃报名参赛。结果,他以优异的成绩被选中,并获了奖。从小学五年级到升入初中,他几乎每年都参加这样的比赛,而且每次都获奖。

升入初中之后,孙红觉得有必要让儿子选择和确定未来的专业方向,然后进行重点培养。然而,邓兵却百般反对:“我们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强加给孩子,他喜欢学什么就学习什么吧,我们不要干涉。”

在所有的科目中,邓菲斯特别喜欢计算机和数学,所以他对这两个科目格外用功,父亲也经常鼓励他。在他看来,这也许就是他的最终选择,就是他要捞的鱼。

在美国,初中以上的学生每年都可以参加3次SAT考试,即美国高考。此举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让学生了解未来的高考题型和模式。尽管试卷就是高考试卷,但并不作为大学入学考试成绩。邓菲斯也想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便在初一那年参加了计算机的考试,结果得了1500分的高分(满分为1600分),获得了乔治・华盛顿大学为他提供的奖学金。邓菲斯很受鼓舞,便在第二年又参加了数学考试,结果他得了满分,获得了乔治・梅森大学提供的奖学金。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这一切都称得上是奇迹。

接二连三的收获,给邓菲斯带来了巨大的信心。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全美综合排名第一的汤姆斯・杰弗逊科技高中学校。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孩子轻获满分进哈佛

邓菲斯进入高中之后,邓兵在思考着一件事:在美国,学生能否上好的大学,不仅仅取决于高考分数,重要的是看其综合素质。美国名牌大学在录取学生时,除了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老师的推荐信外,最重要的就是其参加课外活动的能力。学生如果没有在领导能力、社会活动等方面留下完美记录,仅凭一个高分,是很难进入美国顶尖大学的。

然而现实情况是,邓菲斯在上高中之前,一直在努力地学习各门课程。虽然他爱好游泳和拉小提琴,但其他课外活动则相对较少。如果这样下去,是肯定不会受到美国名校青睐的。为此,邓兵便把自己的想法和担忧告诉了儿子。邓菲斯问:“爸爸,您觉得我该参加什么样的活动呢?”邓兵思考了一下说:“只要是学校允许的事情,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邓菲斯听后调皮地说:“您给的目标太不明确了,能不能为我指一条明路呢?”邓兵沉思了一会儿说:“明路你自己去找,就像你以前对待学习那样,广泛地爱好、重点捞鱼。也就是说,学校组织和举行的每一项活动,你都要积极参加,并要做出成绩来,还要创造性地组织开展活动。对于你特别喜欢的活动,你不仅要做出突出的成绩来,还要能组织领导。”

邓菲斯听后,踌躇满志。

从此,邓菲斯在修完所有高中的课程以外,还选修了10门大学下放(AP)课程,并在课余时间广泛参加各种学术兴趣活动:每周都上小提琴课和游泳课,还身兼学校学术刊物编辑、生物技术俱乐部会长、神经生物协会财务主管等多种职务。

这些活动与工作,邓菲斯做得有声有色,可他还觉得缺少点什么,便参加了学校辩论队。刚进辩论队时,他还显得很腼腆,但经过几次磨炼,他的胆量越来越大了,很快就成了队里的主辩成员。

后来,邓菲斯创造性地发起并领导了学校公共论坛辩论队,面向全校学生招募队员。为了能在今后的辩论比赛中取胜,邓菲斯不仅对新招来的队员进行了相关培训,还教会了他们辩论取胜的方法:反应敏捷,大胆泼辣。队员们都将他教的方法派上了用场,效果十分明显,因此他所领导的辩论队,在多次的比赛中获胜。

邓菲斯的信心更足了,他又率队参加地区和全国的公共论坛辩论赛,并一一取胜。通过多次的辩论比赛,邓菲斯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观点的胆量提高了,表达技巧也进步了。

这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结果,邓菲斯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亲这句话的作用。从此,他便将这句话牢记心间,并在高中时期踊跃参加各类校外学术竞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获全美高中生最高荣誉的“总统学者奖”四分之一决赛权,并获全美优秀学生奖学金;参加全美具有“高中诺贝尔奖”之称的英特尔“科学才能选拔赛”,并进入四分之一决赛;参加全美西门子科学数学技术竞赛,并进入四分之一决赛;2006年至2008年连续三届参加美国奥林匹克生物竞赛,并进入四分之一决赛。不仅如此,他还获得马里兰州大脑科学知识竞赛冠军,克莱门森大学全美生物知识竞赛第一名……

不仅如此,他还格外热衷义工活动。高中三年,邓菲斯在当地医院累计做了130个小时的义工。

4年的高中生活,邓菲斯过得丰富而充实。邓兵看在眼里,喜在心里。2007年4月,邓菲斯参加高考之前,他突然问道:“儿子,通过4年的课外活动,你都感受到了什么?”邓菲斯说:“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您那句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4年我一直是这样做的,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我不仅收获了成功和乐趣,而且找到了人生目标。”邓兵忙问:“告诉爸爸,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邓菲斯脱口而出:“我想将来能成为一个生物学家或医生,挽救更多人的生命。”邓兵听后,欣慰地点了点头,因为他一直坚信:在选择专业专长和人生目标方面,孩子喜欢的才是最好的。

2007年4月14日,邓菲斯参加了美国大学入学标准考试之一的ACT,轻松地获得了满分。

2008年4月,邓菲斯陆续收到了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6所美国顶尖名校均向他提供了全额奖学金。因为立志从医,邓菲斯最终选择了哈佛大学生物和医学预科专业,因为哈佛大学的生物医学研究与教育是世界顶尖的。2008年9月,邓菲斯进入哈佛大学进行为期4年的学习。

邓兵在接受采访时无限感慨地说:“中美家长教子理念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中国家长注重孩子的分数,而美国家长则注重孩子的综合素质。从全世界教育范围来看,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显得更加重要。要想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就要在学习科目和课余活动方面广泛培养他们的兴趣,他们喜欢学什么就重点学什么,喜欢干什么就好好干什么。反正,只要是他们喜欢的,就一定是最好的!我想,这个理念不仅适用于美国家长,也同样适用于中国家长,因为现在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如果中国家长都能按照孩子的兴趣,去发展他们个性特长的话,那么走进像哈佛这样的世界名校也不是件难事!”

专家点评:

王东华(教育专家)

对于孩子来说,重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指责。邓菲斯的学习经历了一个从“吃力”到“卖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父亲的指导。由于父亲的鼓励与指导,邓菲斯的“卖力”才有了回报,他的“吃力”才会减少、才能走上学习的良性循环。与此相反,很多父母却往往在孩子的教育上,指出问题多、帮助解决少。这是这篇文章能给我们父母的第一点启示。

中国的应试教育更多的是偏重于理科的静态的卷面的分数,而美国比较偏重于全面发展的通才教育,在中学乃至大学本科阶段大多偏重于人文方面,偏重于艺术方面,偏重于体育方面,偏重于活动方面。美国的教育预示着我们今后应该走的方向,这是这篇文章给我们父母的第二点启示。

每一个好孩子都是父母教出来的,邓菲斯同样如此。在大的教育背景方面,我们目前还无法做到像美国那样自由,但在小的教育环境方面,我们的父母完全可以做到像邓兵那样成为孩子的指导者,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有很多父母无视孩子的个性与喜好,盲目地按照自己的希望与要求去培养孩子,既费力又没有效果。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作为家长只要细心观察、顺势引导,让孩子发挥兴趣与特长就能把孩子培养成才,这是这篇文章能给我们父母的第三点启示。

篇6

1、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它只是让人们的脚放上一段时间,以便让别一只脚能够再往上登。

2、有建树的人,并非具备了比一般人更优越的条件,相反,他们要经过更多的磨练,走更艰辛的路。

3、智者的梦再美,也不如愚人实干的脚印。

4、竹笋虽然柔嫩,但它不怕重压,敢于奋斗、敢于冒尖。

5、在懒汉的眼里,汗是苦的,脏的,在勤者的心上,汗是甜的,在勤者的心上,汗是甜的,美的。

6、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加菲劳

7、路灯经过一夜的努力,才无愧地领受第一缕晨光的抚慰。

8、如果把才华比作剑,那么勤奋就是磨刀石。名人名言

9、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10、攀登山顶的脚力,生于“欲穷千里目”的壮心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意志。

11、一时的挫折往往可以通过不屈的搏击,变成学问及见识。

12、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就可能在勇于进取的奋斗中奏响人生壮美的乐间。

13、崇高的理想就象生长在高山上的鲜花。如果要搞下它,勤奋才能是攀登的绳索。

14、幻想在漫长的生活征途中顺水行舟的人,他的终点在下游。只有敢于扬起风帆,顶恶浪的勇士,才能争到上游。

15、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约·贝勒斯

16、只会幻想而不行动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收获果实时的喜悦。鼓励孩子学习的名言

17、愚蠢的人总是为昨天悔恨,为明天祈祷,可惜的是少了今天的努力。

18、彩云飘在空中,自然得意洋洋,但最多只能换取几声赞美;唯有化作甜雨并扎根于沃壤之中,才能给世界创造芳菲。

19、不去耕耘,不去播种,再肥的沃土也长不出庄稼,不去奋斗,不去创造,再美的青春也结不出硕果。

20、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古训

21、根儿向纵深处延伸一寸,小树被狂风推倒的危险就减弱了一分。

22、再好的种子,不播种下去,也结不出丰硕的果实。

23、努力就是光,成功就是影。没有光哪儿来影?

24、骄傲,是断了引线的风筝,稍纵即逝;自卑,是剪了双翼的飞鸟,难上青天。这两者都是成才的大忌。

25、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

26、只要是辛勤的蜜蜂,在生活的广阔原野里,到处都可以找到蜜源。

27、没有激流就称不上勇进,没有山峰则谈不上攀登。

28、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29、事业的大厦如缺乏毅力的支柱,只能是空中楼阁。

30、经过大海的一番磨砺,卵石才变得更加美丽光滑。

31、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32、奋斗的双脚在踏碎自己的温床时,却开拓了一条创造之路。

33、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船只也航行。

34、竹根——即使被埋在地下无人得见,也决然不会停止探索而力争冒出新笋。

35、奋斗者在汗水汇集的江河里,将事业之舟驶到了理想的彼岸。

36、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利希顿堡

37、希望,只有和勤奋作伴,才能如虎添翼。

38、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39、泉水,奋斗之路越曲折,心灵越纯洁。

40、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拚搏,才是充实的生活。

41、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

4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古训

43、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笛卡儿

44、忙于采集的蜜蜂,无暇在人前高谈阔论。

45、跑昨越快,遇到风的阻力越大。阻力与成就相伴随。

46、勤奋的含义是今天的热血,而不是明天的决心,后天的保证。

47、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谚语

48、如果缺少破土面出并与风雪拚搏的勇气,种子的前途并不比落叶美妙一分。

篇7

2、春天你撒下汗水,用一片碧绿来换取金秋的满地黄金,收获的是成功的喜悦,迈入另一阶段,你的生命会更加精彩。恭喜高考成功!

3、时光流逝了我们童年的纯真,岁月启开了我们少年的懵懂,而同学少年结下的情谊是一片真诚的心灵花瓣,是一种千金难买的情缘。

4、成功是一种快乐,成功也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只不过每一位追求成功的人都有可能会遇到失败,也害怕过失败。

5、聪明的人,今天做明天的事;懒惰的人,今天做昨天的事;糊涂的人,把昨天的事也推给明天。愿你做一个聪明的孩子!愿你做一个时间的主人!

6、路的距离不代表心的距离,少有电话不代表少有牵挂,不常见面更不代表没有想念,忙碌的日子应互相关爱珍惜,祝我们都好,你更好!

7、经常见面不一定友谊更深,永远不见不一定感情淡忘,曾经拥有的友谊是摸不去的,它将变成我最珍的回忆.祝你大学生崖快乐!

8、你终于要走了,但你把花的形象留了下来,你把花的芬芳留了下来,你把我们共同浇灌的希望也留了下来。今后只要我想起你,我的岁月就会永远地鲜艳,永远地芳菲。

9、让我的友情变成你的影子,陪伴你寂寞的光荫。让我的祝福变成雄心,鼓励你走过艰难困境。生活没有一帆风顺,努力就是成功!

篇8

给孩子语言的“时空”,让孩子做语言的“使者” ——浅谈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资源的运用翻开近年小学英语课本,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大量的情景对话和介绍英美国家的课文取代了往日枯燥的句型和单一的汉字译文,在教师的教参中也越来越多的附有许多文化现象的解释,这无疑在学生和教师共同的教学过程中注入了更多语言之外的文化知识,拓宽了彼此的视野,尤其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两种文化的差异。  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历史财富和精神财富,而狭义上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机构。从这个意义上语言与文化几乎密不可分:语言在语音的物质外壳下,在词汇的建筑堆砌中,在语法的结构规律包围的同时更鲜明地反映了该社会的一切文化现象,它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人们用其表达、传承民族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因而语言是文化真正的载体和结晶,语言的存在是为文化服务的。  “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人进行交流,然而仅仅靠掌握语言的“物质”外壳——纯正的发音,大量的词汇和准确无误的语法知识,而不对其文化和习俗做深入的了解就往往会令人啼笑皆非,产生许多误解。因而语言教学不能仅仅拘泥于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而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尤其在英语语言的初级阶段,让语言和文化“齐步走,两手抓”,使学生清楚地明白他们即将面对的语言来自哪里,哪些人在使用他们,使用这些语言的人又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带者这些问题到课堂当中去开发、生成、利用教学中的文化资源,给他们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对文化特有洞察力,做语言真正的主人,做最自信的交流。

 在英语的习得过程中,英语文化无处不在,教师应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学生大量地接触英语国家文化,尽管这很不容易,但对于英语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充分开发身边的文化因素,通过多种形式自然生成文化,并巧妙地运用文化资源。

一 以教材为依托,开发多种文化资源 1 “无声”的教材  “无声”却又丰富多彩的教科书是学生接触英语的最基本的“来源”,课本里那些精心设计的系统知识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传递着讯息,他们从这里迈出了学习英语的第一步,并被教材中的每个部分都深深地吸引着去读,去写,去和同学交流。教材的作用到此就为止了吗?不,其中蕴涵着的大量的背景资料还有待于我们去留意和发现,更多的文化背景需要挖掘,更多的社会价值需要补充。(一)寻找与英语国家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较为清晰的国家概况,地理气候,国家象征,社会概貌等。(二)针对学生从未有过的生活体验,尽可能地提供直观的图片资料,实物样品,用以辅助教学,加深印象。  (三)抓住文化的主干资源:如社会约定俗成的习语,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风俗节日等。举例来说,在学习不同国家的名称时,学生会仅仅满足于“美国”这个词怎么说吗?在这个日益缩小的地球村里国与国之间早已打破了由于地理位置而产生的距离,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新”认识一下美国:找一下地球仪中美国的位置,画一面美国国旗,勾勒一幅美国国土轮廓,下载一些风景名胜,准备一次国家节日的小讲座,抄写几条简单易懂的成语,一个“鲜活”的美国就在孩子们的心里扎下了根……   语言的社会价值还体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同样一个表达的语句由于使用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而包含了不同的内涵,如果学生能及时地从课堂中汲取经验,分析不同的语境就将更有助于他们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于是当询问他人情况时就不会出现随意问女士的年龄的情况,当他人称赞自己时也会很自然地说“Thank  you “(谢谢你),而不是 “ where ,where “(哪里,哪里) 2 良好的环境  充满英语学习气息的学习氛围将极大地提升英语的使用价值,学生看到的是用英文书写的当日课表,天气预报和小伙伴制作的精美墙报;听到的是英文歌曲,新闻广播及同学间的日常交流;阅读到的是充满童趣的英文刊物。在鲜明的环境烘托下文化得以体现,当我们要求孩子用英语国家人们即定的方式去处理日常事物时又何尝不是一种传播文化的体现呢? 3 学生的求知欲望  不要忽视学生发现文化资源的能力,身为特定社会的一员,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是一笔财富,每当新知识开始灌输时他们总会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国家的情况与英语国家做比较,在强烈的学习欲望的驱动下,他们带着自己的不同的需求去搜集资料,并将其归纳分析和整理,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不同发现来告诉其他人自己发现的那一段特殊的文化背景,尽管在开发的方式上显得有些间接(indirectly  ) , 但同样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 以培养对文化的洞察力为目的,生成多元文化  文化生成并逐渐渗透到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异族文化的一种洞察力。但与较高级的英语学习过程想比较,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这种洞察力又仅仅是一种“感性”的能力,一般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层次,因而也就有三种不同的生成方式  (一) 交际中生成  :小学阶段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语言交流能力,从问候、购物、聚会、问路、人物介绍等各方面的表达中熟悉了英语国家的生活常识,这其中不仅仅掌握了语言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巧,更随着语言知识的丰富了解到一些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语言差异,如电话用语等。潜意识里学生生成了对这些文化现象的正确使用的方法 (二)  角色转换中生成:汉语里有“身临其境”这样一则成语,是说将自己放置于特定的环境下能感受到特有的氛围,它同样适用于英语学习,培养学生逐渐将自己置身于英语国家人的角色中,用他们看待事物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结合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进而更好地认识这些国家的风俗和习惯 (三)  思维转变中生成:形成对文化的洞察力的较高层次表现为结束了“用中文思维”的二度转换,而直接用英语去考虑英语,这需要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有较熟练的把握,同时拥有一些与说本国语言的人的语言交流经验。进而在不断的思维训练中纠正自己对某一文化的理解,使语言的使用直接建立在对文化熟知的基础上。 三 以“三适 ”为准则,利用文化资源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二者的结合将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加深对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但同时也要注意文化知识的教学不可喧宾夺主,将文化一味地加入语言教学中,影响语言教学。应遵循“适时,适量,适度”的原则,文化教学应始于外语教学的基础阶段,与语言教学同步进行,并根据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有选择地传授或要求学生针对主题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使文化资源的利用与语言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篇9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上课,匆匆走进教室,做出无奈的表情:“同学们猜猜,刚才在办公室,老师在感叹什么?”孩子们纷纷发表意见:“我们的作业做得不好!”“作业做得不整齐!”“有人没交!”“李拓做得特别好!”……我说:“不,你们的作业做得很好!老师是在感叹钱花得太快了!”我故意做出无奈状:“这月的工资已经用去1500元,占我本月工资的60%呀!”孩子们一听老师说自己的工资,一下子兴奋了起来,紧接着,就有人提起笔来开始算。我没有禁止,故意奇怪地问:“咦,有人开始写了,你们在写什么呀?我没问什么问题呀!”马上有人说:“老师,我想算算您一个月工资多少元。”孩子们立刻响应:“我也想算。”我笑了,“哦,原来你们想知道我一个月挣多少钱呀,那就算吧!谁想上来在黑板上算?”……就这样,孩子们算得兴致勃勃,有方程,有算术方法。他们不知道,这只是老师按例题类型稍做改动,用生活中的情境来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和欲望。这道题,他们理解得非常好,就连平时分不清单位“1”的孩子,今天都能做得准确而且能讲道理给大家听。之后,再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孩子们已经有了轻车熟路的感觉。本节课,课堂效果十分满意。

再比如,教学反比例时,我做了这样的引入:

一上课,我拿出一沓新的作业本,说:“这儿有24本新本子,老师准备奖给咱们班最近表现很好的6位同学,平均每人能分到几个本子?”孩子们都说:“每人4本!”我又说:“咱们班表现好的同学有很多,如果老师要奖给8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同学们又很快地说了出来:“3本!”我又说:“奖给12位同学呢?”“奖给24位同学呢?”“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这样,由简简单单发奖品的事情轻而易举地引出了反比例的概念,并且为新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以上两例是体验教学中的情境体验,他和亲身实践体验虽形式不同、方法不同,但效果却很相似,而且情境体验实施简单、方便、信手拈来、覆盖面广,一个小小的故事可以使每一个孩子为之激动、兴奋,从而促进其思维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在这样的情境体验中探索出来的知识理解透彻、记忆力持久。

篇10

一、激发兴趣是“说”的前提

数学课因为它的条理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往往给学生以枯燥的感觉。教师要多以形象的、具体的教具或是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多设置一些问题来引起学生“说”的兴趣。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说话的连贯性、完整性,随时纠正、加强指导,多给予鼓励,激发他们“说”的兴趣。

二、学会阅读是“说”的基础

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如果在小学里没有教会学生阅读,那么他日后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教师应该把数学阅读引入课堂,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

1 课前阅读。在每天学习新课之前,我会把预习作为回家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在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会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留待上课时再解决。如果还不懂,可以直接问教师,如果学生能准确地把自己不懂的内容用语言精确表达出来,他的数学语言能力已经得到了提高。

2 课中阅读。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常让学生自行阅读、独立思考,同时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师示范是“说”的保证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模仿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处在学习期的小学生,他们更具有“向师性”。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述必须要准确、科学,在课堂上的语言注意表达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四、付诸实践是“说”的关键

1 讨论中“说”。小组合作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刚开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时,先告诉学生汇报的流程,让学生明确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在说的过程中要说出自己个人的理由和探究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已经不再需要教师所提供的固定格式,也能很流利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交流中“说”。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3 小结时“说”。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

4 操作中“说”。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