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19 11:2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篇1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大理;旅游产业;旅游改革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074-03

一、 大理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大理是云南省乃至我国旅游业发展较早的城市之一,旅游业已发展成其支柱产业,是云南乃至全国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本文从大理州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贡献、旅游企业和产品体系现状、与省内主要旅游目的地的比较及在全省的地位研究3个维度对大理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在云南省的地位进行研究。

(一)大理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贡献

本文用旅游总人次、海外游客、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和旅游增加值5个指标对大理旅游业发展的经济贡献及在全州的地位进行研究。

从“十一五”末的2005年到2009年,大理州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由665.91万人次[2]增加到1 141.22万人次[3];海外游客从17万人次增加到35.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49.5亿元增加到92.26亿元;旅游外汇收入从4 328万美元增加到9 983.9万美元(见表1)。预计“十一五”期间,大理州共接待国内旅游者5 007.97万人次,年均增长9.3%;接待海外旅游者152.82万人次,年均增长14%;旅游创汇42 758万美元,年均增长16.9%;旅游总收入363.7亿元,年均增长11.4%。①

2009年,大理州第三产业总产值为157.3亿元人民币,占GDP总量的38.6%,呈现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后者占GDP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5.57%和35.64%[4];旅游业的增加值为19.08亿元左右,占GDP总量的4.69%,旅游业已经成为大理州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

(二)大理旅游企业和产品体系现状研究

本文从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四类旅游核心企业――包括旅游住宿设施、旅行社、旅游景区点和旅游车船公司[5],以及旅游产品体系五个方面对大理州旅游企业和产品体系现状进行分析。

“十五”末的2005年底,大理州共有11个A级景区,其中4A 级3个;到2010年3月,全州共有16个A级景区,其中4A级4个。2005年,共有旅游星级饭店97家,其中四星2 家;2010年发展到101家,其中四星3 家,五星2家。旅行社由27家发展到29家。旅游车公司由9家发展到10家,大型游船从5艘扩展到6艘。

旅游产品体系方面,大理通过古城、三塔、蝴蝶泉、南诏风情岛、天龙八部影视城等著名景区景点的建设,以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为特色的观光旅游产品日趋完善和成熟;随着旅游度假区、经济开发区、温泉疗养区等项目建设,形成了一批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如洱源地热国和西湖、苍海高尔夫、双廊、沙溪寺登街等,以会展、商务、生态和康体等专项旅游产品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正在形成。

此外,大理在旅游节庆活动开发及品牌培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先后成功推出了“三月街民族节”、“大理国际茶花、兰花博览会”、“大理名人高尔夫联谊赛”等一系列有影响的节庆活动。

(三)大理旅游业与省内主要旅游目的地的比较及在全省的地位研究

本文以2009年的数据为依据,从旅游景区级别、旅游总收入、旅游总人次、人均旅游消费四个方面与云南省内其他主要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对比,研究大理旅游在全省的地位。

从旅游景区级别来看,截至2009年4月,云南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134家,其中大理共拥有13家,总数位居首位;但大理4A级和5A级高级别的旅游景区较少,共有3家(4A级3家),少于昆明(共7家,5A级1家,4A级6家)、丽江(共4家,5A级1家,4A级3家)和版纳(共7家,4A级7家)[6]。此外,丽江、迪庆的列级旅游资源中均有世界级旅游资源,而大理州列级旅游资源全部为国家级和省级,缺乏世界级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吸引力有限。

2009年,大理的旅游总收入为99.26亿元,占全省810.73亿元[7]的12.24%,仅低于省会城市昆明的226.34亿元[8](见表2),位居第二,高于省内其他主要旅游目的地丽江、迪庆、保山和版纳;旅游总人次同样也低于昆明,排名第二;在人均旅游消费方面,大理虽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20.15元,却低于两个邻近的竞争目的地:丽江和迪庆,表明大理旅游虽然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但人均旅游消费低显示出大理仍然缺乏综合性休闲娱乐度假型旅游产品。

二、大理旅游业发展机遇和问题研究

试从旅游目的地SWOT分析的两个方面――旅游业发展遇到的机遇和面临的问题,对大理旅游业“十二五”规划及长远发展进行战略研究。

(一)大理旅游业发展机遇

大理旅游业发展机遇主要包括大理苍洱片区旅游产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开展和云南“桥头堡”建设两个方面。(1)云南省作为旅游产业综合改革试点省份,选择大理苍洱片区作为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综合试点地区之一[9]。改革试点的开展,对推动大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完善旅游资源和行业管理体制改革、获得政策支持以及提升旅游竞争力等方面有重大意义。(2)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对云南旅游产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样,对大理国际知名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实现旅游产品国际化、旅游营销国际化、旅游服务国际化、旅游合作国际化有重大意义。

(二)大理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大理旅游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确立了旅游产业支柱地位、具备良好的设施和能力、具有较强的旅游品牌效应等。但从旅游消费额、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方面考察,大理旅游业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1.旅游消费额低与旅游产品供给单一

从消费层面看,主要表现为游客人均逗留时间较短和人均消费额偏低。根据大理州旅游局的调查,国内过夜旅游者平均停留天数为1.60天,过夜游客每天人均花费总额为563.85元,一日游游客花费为381.63元。在总花费构成中,刚性消费比重偏高,占人均花费总额的58.8%,购物、娱乐等弹性消费严重不足。从供给层面看,主要表现为旅游产品供给单一,主要为观光旅游产品和商务会展旅游活动,休闲度假康体产品缺乏。

2.旅游企业整体综合实力不足

大理旅游企业 “散、小、弱、差” 的现象十分突出,市场开拓能力弱,业务范围狭窄,管理水平低下;观光接待型酒店多,休闲度假型、商务型酒店少,接待功能单一,没有国内外知名酒店品牌进入大理;发展方式粗放,还处在以景区门票收入、以数量型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

3.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凸现

不断变化的市场与相对滞后的体制之间的矛盾,导致旅游企业恶性竞争;加快发展的需求与融资渠道狭窄之间的矛盾,产生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队伍建设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服务人员紧缺。

三、大理旅游业“十二五”以及2020年战略发展构想

本文依据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旅游产品体系、旅游产业政策与推广机制[10],从以下三方面提出大理旅游业“十二五”及至2020年战略发展构想。

(一)优化大理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大理要建设以苍山洱海为中心的“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具体布局包括一心、一圈、一试点、五大旅游功能区、十大产品体系建设。

“一心”是指大理市,依托大理市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大理市为中心的“旅游城镇体系与滇西游客集散中心”;“一圈”是指建设以洱海为重点的“环湖休闲度假旅游圈”;“一试点”是指“苍洱片区旅游产业综合改革试点”。

“五大旅游功能区”具体包括:(1)苍洱-古城休闲度假旅游区。范围包括整个大理市旅游区,包含双廊景区、喜州古镇、苍山国家地质公园、洱海、大理古城、海东景区等景区景点。(2)鸡足山-云南驿文化生态旅游区。范围包括宾川和祥云,景区景点主要有鸡足山景区、水目山景区、云南驿景区等。(3)魏宝山-巍山古城文化旅游区。范围包括弥渡、巍山县、南涧三个县,包含弥城景区、密祉景区、巍山古城景区、巍宝山景区、无量山景区、小湾景区等景区景点。(4)石门关-宝台山文化生态旅游区。范围包括云龙县、漾濞县、永平县三县旅游区,包含诺邓景区、天池景区、石门关景区、西坡花园景区、曲硐景区、宝台山景区等景区景点。(5)生态温泉-古城古道文化休闲旅游区。范围包括鹤庆县、剑川县和洱源县,包含新华村银都旅游商品区、黄龙湿地、云鹤镇景区、剑川古城、寺登街茶马古道、石宝山景区、大理地热国、茈碧湖湿地公园、西湖湿地公园等景区景点。

“十大产品体系”是指高山湖泊观光旅游产品、历史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度假区旅游产品、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温泉文化旅游产品、户外度假旅游产品、古镇文化旅游产品和置业度假旅游产品。

(二)完善和提升“十大旅游产品体系”

从观光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三个方面构建大理适合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

1.完善观光旅游产品体系

观光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包括:(1)高山湖泊观光旅游产品:建设以苍山、鸡足山、巍宝山、石宝山、水目山为主的名山胜景旅游产品;以洱海、茈碧湖湿地、西湖、剑湖、黄龙湖湿地等为代表的高原湖泊湿地旅游产品。(2)历史文化体验旅游产品:挖掘鸡足山佛教文化、魏宝山道教文化等宗教旅游产品;完善崇圣寺、石钟山、博南古道、沙溪寺登街、茶马古道等为代表的历史遗迹旅游产品,进一步提高大理旅游的文化内涵。

2.提升休闲旅游产品体系

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包括:(1)度假区旅游产品:在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内加强中高档旅游度假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休闲娱乐旅游产品的档次和水平,将其建设为云南省的重点度假旅游产品。(2)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是利用民俗集镇、节日庆典、音乐舞蹈、民族建筑、服饰艺术等为主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建设包括以喜洲镇、周城镇、诺邓白族村等为代表的民居建筑旅游产品;以三月街、火把节、绕三灵等为代表的民族节庆旅游产品;以及以大理石制品、剑川木雕、鹤庆银饰、民族扎染等为代表的民族工艺旅游产品。(3)温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以茈壁湖温泉疗养基地、大理地热国、天生桥温泉区为代表的温泉文化旅游产品。(4)户外运动旅游产品:大理是开展户外运动旅游的天堂,可以开发高尔夫、民族体育、花甸坝滑草等体育竞技产品;漂流、登山、攀岩、户外自助游等挑战极限旅游产品;也可以在洱海、茈壁湖、西湖等湖泊上开发划船等水上运动旅游产品。(5)古镇文化旅游产品:完善和提升包括大理古城、喜州古镇、剑川古城、巍山古城、凤羽古镇等历史文化名城在内的古镇文化旅游产品。(6)置业度假旅游产品:开发第一居所、第二居所、产权酒店、分时度假等不同形式的置业度假旅游产品。

3.做精专项旅游产品

包括会展旅游产品和节庆旅游产品为主的专项旅游产品。按照国际标准加强会展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开拓面向国内外的会展旅游产品;除了继续举办“三月街民族节”、“大理国际茶花、兰花博览会”、“大理名人高尔夫联谊赛”等节庆活动外,还要继续挖掘大理地方民族文化资源,重点开发社会参与度高、声势大的民族节庆旅游产品尤其是国际性节庆旅游产品。

(三)加强产业政策与目的地营销的支持力度

1.推动苍洱旅游产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探索。充分利用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对阻碍旅游产业发展的现行旅游体制机制进行改革,探索旅游用地、旅游投融资等政策,如设立旅游委员会、整合大理旅游集团、优先旅游用地审批、入境会展旅游的免签证制度或专项免签证制度、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改革试点。

2.探索旅游用地体制、机制和政策。国土资源部与云南省政府签订了探索建立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促进云南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合作协议[11]。国土资源部将对云南省旅游产业的业务指导与政策支持。大理苍洱片区作为云南省旅游综合试点之一应积极探索建立差别化的土地供应管理政策,切实保障作为大理州支柱产业的旅游产业的建设用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完善大理旅游营销推广机制。第一,完善大理旅游电子信息网络建设。建设具有多国语言,面向全世界的大理旅游信息系统,及时大理旅游信息和时政新闻,进行大理旅游目的地品牌的营销推广网络。第二,建议成立“大理会展及都市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中心”,整合旅游、外事、宣传等部门的对外宣传力量,对大理旅游进行整体策划和品牌推广,实现整合营销。第三,建立“大理旅游目的地营销基金”,州政府、各县市政府、旅游企业、旅游文化企业以及各利益相关部门每年为营销基金注入资金,主要用于国内外旅游宣传、参与旅游交易会等相关费用,为大理旅游目的地宣传营销费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EB/OL]. 省略/zwgk/2009-12/03/content_1479523.htm.

[2] 大理州统计局.大理白族自治州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ynf.省略/DL_Model/newsview.aspx?id=456383.

[3] 大理州统计局.大理白族自治州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ynf.省略/DL_Model/newsview.aspx?id=1209224.

[4] 大理州改革与发展委员会.大理白族自治州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EB/OL]. dl.xxgk.yn.省略/DL_Model/newsview.aspx?id=1210323.

[5] 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课题组. 中国旅游就业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N].中国旅游报,2004-06-28(3).

[6] 云南省旅游局.2009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名录[EB/OL].ynf.省略/canton_model18/newsview.aspx?id=895511.

[7] 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云南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ynf.省略/tjjxxgk

_model/newsview.aspx?id=1264827.

[8] 昆明市旅游局. 2009年我市旅游指标完成情况[EB/OL]. tour.km.省略/structure/lytj/lytjnr_158230_1.htm.

[9] 云南省旅游局,云南省改革和发展委员会. 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纲要[EB/OL].yunnan.省略/html/2009-05/04/content_350542.htm.

篇2

开化发展旅游业的现实条件

生态资源丰富。开化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县,最近又通过了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技术评估,是全省9个生态旅游区之一。丰富的生态资源,是开化发展旅游业最大的优势和潜力。一是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开化森林覆盖率高达80.4%,素有“浙西林海”、“绿色明珠”等美誉,被国家环保总局划定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空气质量常年以优为主,负氧离子含量高,被誉为“天然氧吧”。二是拥有优质的水资源。开化地处钱塘江源头,水质清纯,地表水总体水质保持在Ⅰ、Ⅱ类水平,出境断面水质优于省定标准。三是拥有丰富的山地资源。全县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31座,山高雾罩,林地广阔,自然风光优美。四是拥有丰饶的农特产品。开化盛产茶叶、食用菌、高山蔬菜、清水鱼、山茶油等农特产品,各类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69%,是浙江省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文化特色鲜明。开化是浙江省十个文化名城之一。开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拥有根雕等11项省级非遗保护代表名录,其中开化香火草龙还通过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开化是革命老区县,红色文化在省内外具有独特的地位。开化是“中国龙顶名茶之乡”、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具有浓厚的茶文化底蕴,“开化龙顶”蝉联第二届“浙江省十大名茶”称号,并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开化民间根雕工艺历史悠久,是“中国根雕艺术之乡”,被誉为浙江四雕之一,中国根艺美术博览园具备了同周边景区差异化竞争的优势。开化饮食文化内涵丰富,以钱江源“十大特色名菜”为代表的开化乡土风味菜肴、美点独具特色。

地理位置独特。开化位于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独特的地理区位必将吸引大批浙江游客前来探源、寻根。开化县地处浙皖赣旅游“金三角”的中心区,黄山、三清山、婺源、千岛湖等著名景区均在90分钟旅游交通圈内,具备旅游业发展的近程优势。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不仅缩短了与杭州、上海等“长三角”中心城市的距离,而且使开化作为浙皖赣旅游“金三角”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为承接周边大景区的辐射和市场对接提供了可能。

开化发展旅游业的目标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化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全面实施“生态立县、特色兴县”发展战略,坚定走“产业高新、小县大城、生态发展”道路,树立“全县大景区”的理念,以生态休闲为方向,以旅游创强为抓手,坚持规划引领,强化政策导向,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市场开拓,创新体制机制,力争通过“三年强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全面树立“钱江源头、根雕佛国、生态开化”旅游总体形象,打响“探源寻根品茗目的地、商务会议培训基地、休闲养生康体基地、浙皖赣边际旅游集散地”四大品牌,努力开创开化旅游业发展新局面。

主要目标是:全面实施“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启动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创建工作,“钱江源头、根雕佛国、生态开化”的总体形象基本树立,“金三角”旅游大环线初步建成,统筹旅游资源要素联动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到2013年,年接待游客2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6亿元;到2015年,全面完成“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成功创建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到2020年,旅游总体形象更加鲜明、旅游产品更具特色、旅游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旅游综合带动能力更加强劲,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三产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开化发展旅游业的关键环节

编制大规划。按照“建设大景区、完善大配套、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旅游”的要求,扎实做好旅游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一是完善规划体系。修编完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科学编制“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加快编制重点乡镇、重点景区景点旅游发展规划。二是加强规划衔接。将旅游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与旅游发展规划的对接和融合。加强与省、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的对接,争取上级更大的支持。做好与周边风景名胜区相关规划的对接,为旅游区域分工合作打下基础。三是严格规划实施。建立旅游规划会审机制,加强规划实施过程的管理,合理开发旅游资源,防止盲目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

建设大景区。按照“彰显品质形象、构建特色板块、打造精品项目”的思路,推进全县大景区建设。一是提升县域生态环境。深化国家级生态县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加大县域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美丽乡村”、“森林开化”等建设,努力在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上走在前列。二是构建特色旅游板块。按照“一心两翼四区多点”的旅游空间布局,构建不同能级的休闲旅游目的地体系。“一心”即县城休闲集散中心,突出县城的核心地位,围绕一园一山、一江一湖、一渠一街等特色旅游资源,建设一批高端旅游核心景区项目,打造成开化旅游核心区。“两翼”即老205国道城关至华埠、城关至马金段公路沿线,利用沿线的林荫大道、生态茶园、山塘水库、农业园区等资源,推出一批精品乡村旅游景点,建设一批农家乐旅游特色村,以点连线,串连成片,形成黄金旅游线路。“四区”即以钱江源、古田山、南华山、白石尖为核心的四大休闲旅游区块,突出各区块的特色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一批以探源亲水、科普避暑、运动狩猎、登山野营等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多点”即各乡镇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旅游资源,以发展乡村旅游为重点,开发建设一批休闲养生、乡村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三是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根博园建设进度,打响“根雕佛国”品牌,力争今年完成4A级景区创建。及早谋划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创A升A”工作,促进创建工作梯度推进。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加强重大旅游项目谋划和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旅游精品。

完善大配套。增强配套意识,促进旅游要素协调发展。一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速公路、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国道、省道延伸与改造,努力改善县域交通条件。加快推进通景公路改造与建设,提高各景区通达能力。完善旅游交通指示系统,设计并建设富有开化特色的旅游景区标志。二是提升旅游接待水平。合理发展高星级酒店,加快发展特色主题酒店,鼓励发展经济型酒店,扶持发展特色农家乐。实施酒店“创星升星”工程,促进管理规范化、专业化。大力发展特色餐饮,打响“美食开化”品牌。谋划建设开化旅游集散中心。加快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通讯、金融、卫生、保险等相关旅游配套服务。培育一批骨干旅行社,鼓励旅行社做大地接业务。三是大力开发旅游商品。做好根雕、龙顶名茶等特色旅游商品深度开发。加快推进旅游商品市场建设,谋划建设旅游购物特色街。

篇3

然而,由于川西民族地区旅游交通“瓶颈”的制约,其市场潜在价值并没有得到发挥,这也制约了整个四川旅游市场的成熟度。

“跳出盆地”看四川民族地区旅游

发展“阶梯战略”

川西高原地理上位于横断山脉东段,地势处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由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域面积辽阔。这一地带地形地貌变化明显,景观丰富独特:极高山、低海拔冰川、深切峡谷、湍急河流、高寒草原、溪沟清泉。雄浑壮美的自然风光,神秘多元的藏羌彝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人前往。

只有把第一、二级阶梯上的旅游搞好了,四川才能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经济强省;只有盆周山区尤其是川西高原的旅游业发展好了,四川旅游强省才能真正实现。

新“增长极”机遇

2002年以来,云南、四川、三省区共同开发大香格里拉旅游圈旅游品牌,2007年,国家旅游局和国家发改委主持了《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评审并予以通过。

2010年9月14日,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昌都地区、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4地州旅游局共同签订旅游战略合作协议,正式拉开了“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合作发展大幕。2011年,“大香格里拉旅游区”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十二五”期间大力培育的“旅游功能区”之一,写入了《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2013年亚丁机场将正式通航,机场选址于稻城县北部桑堆乡海子山附近,距县城约50公里,距亚丁风景区约130公里。稻城亚丁机场占地面积达15平方公里,能起降空客319型飞机,设计年游客吞吐量为3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600吨。

机场开通后,亚丁至成都、重庆、西安、贵阳的航线将率先开通,并与云南香格里拉、昆明、九寨沟以及康定机场形成空中环线。随着亚丁机场的建成与通航,预计亚丁景区的日游客量将突破2万人,从而成为川西民族地区旅游新的“增长极”。

发展遭遇“瓶颈”

就目前以稻城亚丁为龙头的川西高原旅游业发展情况而言,影响其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交通问题。总体来看,稻城亚丁景区可进入性单一、陆上路程太远太绕、季节性强、疏散游客慢、自驾游难度大成本高、空中交通受高原气候影响大。

线路太长、未能形成环线,这是川西旅游业发展首先必须突破的难题。而只要突破了这一“瓶颈”,亚丁景区必将成为四川旅游新的增长极。随着亚丁机场即将建成通航,各界均预计,亚丁旅游将出现“井喷”的局面。

如何破解“瓶颈”

从发展来看,破解川西旅游环线和进出困难的“局”,仅仅依靠航空运输还不保险。如果不能形成真正的陆上旅游环线,以亚丁景区为龙头的川西高原旅游将始终是一座“孤岛”!

现在攀西高速已经建成,若打通从冕宁直接进出亚丁日瓦乡的快速公路交通乃至高速公路,以亚丁景区为核心的丰富的川西高原“大香格里拉”旅游资源和多个景区,将会真正融入川西旅游大环线和四川旅游快速交通网,而不必绕行云南,从而实质性地大大加快四川旅游“阶梯战略”的实施,川西旅游业全盘皆“活”!

川西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缩短线路里程,形成川西旅游环线新格局

这一线路一旦开通,整个川西旅游环线将形成四个奇妙的“8”字型环线网络,大“8”环线中镶嵌三个小“8”环线(见示意图),形成川西旅游环线的新格局,为游客们提供更多进入稻城亚丁景区和川西地区的出行途径,大大缩短旅游线路里程和途中停留时间,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成本,扩展自驾游团队数量,增强自驾游通行能力。同时,川西旅游自成环线,而不必像此前那样长途绕行云南省,这对四川旅游业发展,意义重大!

形成崭新的旅游风光带

该线路打通后,将诞生一条沿安宁河和雅砻江峡谷进入亚丁景区的崭新的旅游风光带,串联的景区景点有冕宁彝海景区、雅砻江大拐弯、麦地贡嘎、贡嘎湖、卓玛湖等,从而进一步拉动整个大香格里拉环线的旅游升级。

具有综合性的经济社会效益

突破道路交通等“瓶颈”制约后,该环线区域特色产业和旅游新业态将会有更大的增长空间,不仅能缩小甘孜州以及凉山州东、南、北三个区域的发展差距,还可连接更多的出川通道,带动当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落后山区综合产业经济社会效益,开辟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双赢的路子。

篇4

一、桂林市县域旅游发展现状

(一)县域旅游开发概况

桂林市县域旅游资源丰富,发展起步较早。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基本形成阳朔、兴安两个重点旅游县为中心,荔浦、龙胜比肩发展,资源、灵川、恭城奋起直追,其他县份大力开拓旅游业的桂林县域旅游基本格局。拥有阳朔十里画廊景区、西街、印象・刘三姐,兴安乐满地、灵渠,荔浦银子岩,龙胜龙脊梯田等众多著名景区景点,拥有30多家国家和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历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产品丰富。特别是阳朔,还被确定为世界旅游组织建设的阳朔观测点,成为中国县域旅游的典范。

桂林市县域旅游已经成为桂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占了桂林旅游接待总人数的一半。

桂林市县域旅游在节庆活动发展方面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节庆活动,并且比较均匀地分布在一年的四季,为县域旅游和桂林市旅游增添了不少亮点。知名的节庆有阳朔渔火节、兴安米粉节、恭城桃花节等。

目前,桂林县域旅游商品的销售网点分布广泛,商品流通顺畅,形成了饭店旅游商场、景区旅游商店、购物广场馏市、旅游商品专卖店、土特产品专卖店和个体摊位等众多旅游商品销售终端企业。这些旅游销售网点以旅游工艺美术品、旅游饮食品、旅游土特产品和旅游日用品四类为主,如少数民族工艺品、沙田柚、罗汉果、白果、桂花、荔浦芋头等。

(二)县域旅游发展相关情况

基础设施和配套体系情况。县域旅游由于本身的经济社会条件相对城市来说较差,多数在旅游接待设施、道路交通、配套体系方面不具备优势。特别是一些“旅游扶贫”县,由于本身经济社会基础差,在基础设施方面和配套设施建设上严重不能满足需求。桂林市县域拥有星级饭店24家,其中阳朔6家;家庭旅馆数量繁多;交通主要以国道、县级公路、景区道路为主,正在建设的过境高铁和高速公路有贵广铁路建设、湘桂铁路扩能改造(“两铁”),以及桂林一兴安、桂林一三江、阳朔一鹿寨高速公路(“三高”)。总体来说,县域基础设施较差,且参差不齐,分布不均衡。

行业管理及从业人员情况。完善的旅游组织结构应是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等非政府机构与景区社区管理机构相结合的组织体系。目前,县域已经形成政府宏观决策、县(文化)旅游局行业管理、旅游景区社区管理的旅游管理体系,该体系比较系统和规范,对县域旅游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在旅游协会行业自律和行业管理执行上还不到位,行政多头管理、管理体制矛盾普遍存在。据初略统计,各类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农家乐等经营点从业人员数万人,持证上岗人员不到三成。大多是初高中学历,旅游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和综合人才匮乏。

二、桂林市县域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与规划脱节,缺乏总体战略意识

一是建设与规划脱节。在《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的大框架下,各县都制定了具体的发展规划,但规划不系统?不配套,如有建设规划而无发展规划,有综合规划而无项目规划,有资源开发规划而缺少产品、市场开发规划。各县分头行动,各自为战,各类重复建设时有发生,竞争性产品较多,缺乏总体战略意识,县域旅游合作尚未开展。同质产品导致县域之间竞争激烈。

二是县域旅游规划与县域发展总体规划脱节。区域总体规划与旅游规划相脱节,导致旅游点遍地开花,布局不当。许多地方在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过程中出现盲目开发、一拥而上的局面,各地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缺乏应有的资源环境配套保护措施,加快了旅游资源环境的退化速度。虽然短期内为地方财政带来一些收益,但从长远角度分析这样的开发导致区域旅游形象遭到严重破坏,旅游品牌的负面效应形成,致使原本很好的旅游产业变成一块难舍又难留的“鸡肋”。

三是旅游发展与旅游规划脱节。由于旅游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不在旅游行政管理的职能范围内,导致旅游规划不能引导实际建设,失去了规划的执行效力。

(二)县域旅游与市区旅游尚未形成良性发展机制

市区作为城市区域,有自身的经济社会基础优势,特别是作为旅游集散地具有中心辐射的重要功能。县域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市区的功能优势,结合本身的资源优势,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但目前县域旅游与市区存在着分流游客、对立竞争的趋势,二者尚未形成合作共赢的良性发展机制。

(三)县域旅游结构和要素有待调整优化

目前,县域旅游仍是阳朔“一股独大”的格局,县域旅游主题尚未凸显,形象定位尚不到位,产品、线路特色还不突出,旅游发展区域不平衡,县域旅游经济圈还未产生整体协作效应,总体格局仍有待优化升级。

旅游业的组织机构、行业管理和宣传已有一定的基础,旅游业的综合要素也有一定的规模,但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旅游宾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如公共厕所公共电话等接待设施和旅游购物等旅游消费等层次较低,不能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四)人力资源短缺,影响整体经营管理与服务水平

我国旅游业真正发展只有二十几年的时间,并且主要集中于大中型旅游城市,而县域旅游发展策略的提出只是近几年的事,地方从事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十分稀缺,尤其是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旅游规划人才。此外,从事旅游接待与服务的一线人员的职业化能力、客户服务能力普遍较低。这样的人力资源配置带来了地方旅游产业的低水平徘徊,难以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快发展?

(五)资金、政策支持能力弱

县域本身财政支持能力较小,资本要素不完善,投融资平台还未建成,招商引资存在很大的困难。一些旅游项目因急于招商引资,前期论证分析不到位,导致后期监管困难,发展受阻。对县域旅游的政策支持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桂林市“十二五”期间县域旅游发展思路、对策与建议

桂林市县域旅游资源主要有以越城岭、猫儿山、都庞岭、海洋山及其景观为代表的地文景观,以阳朔一漓江为代表的水文景观,以花坪自然保护区、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等为代表的生物景观,以灵渠为代表的历史遗产,以阳朔西街为代表的现代人文与抽象人文景观几大基本类型,其中尤以地文景观类、水文景观类景观为最多。桂林市县域旅游资源是大桂林旅游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阳朔、灵渠、印象・刘三姐等成为桂林及桂林旅游形象的代名词,深受国内外游客们的喜爱和市场的青睐,资源品位高、开发潜力大,而 且区位优势和组合优势明显。

(一)桂林市“十二五”县域旅游发展战略及目标

1.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民强县奔小康目标,找准发展定位和突破口以及制约经济社会的各种因素,着力于提高县域经济整体水平、综合竞争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围绕大桂林旅游圈,进一步发展阳朔、兴安,形成南北两个中心,自然风景、历史文化两大主题的县域旅游经济圈,充分辐射带动荔浦、龙胜、资源、恭城四个旅游资源富集区,充分发挥灵川、临桂的近市区优势,承接桂林市区集散中心功能,发挥平乐、永福后发优势,合理发展灌阳、全州特色旅游,推进桂林旅游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

2.发展目标。到2015年,在桂林市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总体进程中,桂林市县域旅游发展要与试验区建设目标一致,体现试验区成效,能突出各县旅游主题特色,县域旅游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体系更加健全,旅游产品基本实现转型升级,旅游产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到2015年,桂林市县域接待旅游总人数达到1500万人次,年均增长约10%。桂林市县域旅游发展空间功能布局体现以桂林市区为核心的阳朔、兴安两大县域中心的大桂林旅游圈特征。

(二)桂林市“十二五”期间县域旅游市场分析与定位

近5年来桂林入境市场变化不大,基本保持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其中一直较为稳定地排在前10位的是韩国、日本、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2009年马来西亚跃居首位。

桂林市县域旅游市场与桂林市旅游市场具有相通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桂林市场就是县域市场的机会市场,县域旅游要统一在一个桂林的大市场范围之内,融合在大桂林旅游圈中,充分利用城市具有比较优势的游客集散中心的辐射作用。在此基础上,再突出县域旅游主题特色,促进县域、市区功能互补,形成县市旅游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县域旅游应该围绕大桂林旅游市场来做好定位。根据《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的预测:国内市场方面,广西和广东所占比例将进一步减小,而其他经济发达的省份如浙江,江苏,上海的游客将持续快速增长,近几年增长迅速的四川、山东等地的游客也将不断增加,并成为比较重要的客源地市场,其他省市的比重将保持一个较稳定的状态,会随着游客总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多。

根据桂林市旅游市场的特征,桂林市县域旅游“十二五”期间的市场定位和市场促销策略应当瞄准国际国内目标市场,与桂林市进行市场联合促销,以期获取低成本高效益(详见表1)。

(三)桂林市“十二五”县域旅游产品开发和保护策略

1.以漓江为核心,打造优势旅游产品。打造以漓江为核心的山水观光、休闲度假、生态体验、乡村旅游、户外运动旅游,重点发展优势产品:桂林一阳朔一平乐漓江游;阳朔印象刘三姐大型实景旅游演艺;荔浦、阳朔“亚洲溶洞奇观”系列产品:阳朔遇龙河,平乐“三江口”、仙家温泉,荔浦荔江湾等水域运动休闲景区;恭城文庙、武庙、周渭祠――平乐榕津古――阳朔鉴山寺历史文化品牌线路:以恭城“农业观光体验旅游”和“少数民族生态新村”两大示范性精品为表的农业旅游和农家乐旅游。以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总体规划为依据,将漓江流域有关社区、乡镇进行调整合并,建立漓江风景区,实行行政和资源一体化管理。深度开发漓江旅游产品,改变漓江游览方式,延长漓江游览线路。

2.突出特色,推进县域旅游产品全面升级。打造以阳朔为中心的生态绿色观光旅游区,以临桂、灵川为中心的休闲农家乐旅游区,以资源、龙胜为中心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旅游区,以兴安灵渠、水街为中心的历史文化旅游区,以猫儿山、花坪、千家垌、天湖为中心的森林和户外活动旅游区,全面促进县域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农业旅游以及森林养生度假旅游产品升级。

3.整合县域优势资源,建设县域特色旅游主题城镇(村)。整合县域优势资源,以优势旅游资源带动小镇发展,创建一批旅游主题城镇(村),形成差异化经济社会发展热点,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将灵川县大圩镇、阳朔县兴坪镇和灵川江头村、阳朔旧县村、兴安源头村、龙胜平等村、灌阳月岭村、恭城朗山村、资源锦头村等村镇建设成为特色旅游主题城镇(村)。

4.依托桂林市区,构建县域精品主题旅游线路。构建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农业观光旅游精品线路、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精品线路、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旅游精品线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森林养生旅游精品线路、户外体育运动旅游精品线路。

(四)桂林市“十二五”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1.住宿业。按照桂林市区为核心,阳虮荔浦、兴安龙胜为次中心,其余县域为3级中心来布局住宿设施服务体系,各县域重视星级饭店建设,提升服务档次,提高服务质量,重点发展商务饭店、会议/展饭店和度假饭店等特色住宿设施,建立与区域旅游产品和市场需求相适宜的饭店类型与结构,积极引导投资商开 发度假型、商务型、生态型、会议型和主题型饭店。兴安、阳朔、龙胜、荔浦县增建高档度假饭店和经济型饭店,满足不同档次度假旅游者需求。平乐、资源等其他县域应适度发展中高档次饭店、度假饭店、汽车旅馆和自驾车宿营地。鼓励社会旅馆参加星级评定,规范家庭旅馆,提供安全、卫生、舒适、周到、温馨、优质的住宿设施。

2.餐饮业。提升桂林市县域餐饮的特色,提高餐饮在旅游业中的收入。以阳朔啤酒鱼、兴安米粉等各县特色餐饮食品为主打品牌,打造桂林县域品牌菜系。努力发挥餐饮的传统优势并推陈出新,培育更多适应游客品味、档次、质量、风味的旅游餐饮企业。加强餐饮业管理,提高餐饮业整体服务水平。

3.旅游商品业。继续重视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营销,组建旅游商品加工生产展览基地,提升桂林旅游商品的知名度,提高旅游商品花费占游客总花费的比重。重视旅游商品专业人才的培养,实现旅游商品生产向产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继续完善旅游商品网点布局,加强旅游购物秩序规范和市场监管。

4,旅行社业。桂林县域旅行社数量极少,据统计,2009年县域旅行社仅14家,仅占桂林旅行社总量的11.67%。在规范管理,维护和整治旅游市场秩序的基础上,适度发展,培育骨干旅行社向集团企业、批发商企业发展,提高整个旅行社行业的经济效益开展有序竞争和合作。

5.旅游娱乐业。重点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娱乐产品。县域娱乐活动产品的开发应体现地域特色,彰显少数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特点,在产品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应体现地域特色,富有个性。充分挖掘各县域深厚的地域文化传统,编制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歌舞、乐曲等,组织体现本地特色的文艺表演队伍,推出晚问展演活动。村镇定期举行集体娱乐活动,以村镇或自然村落为组织单位、群众自发式的文娱表演活动,欢迎外地游客参与或者参观。以家庭为单位的文 娱表演活动,这种娱乐活动主要是针对那些探寻体验原汁原味的旅游体验的背包客。

(五)桂林市“十二五”县域旅游保障体系的建议

“十二五”期间,桂林市县域旅游要重点做好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环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加强以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桂林市“两铁三高”道路交通体系,完善县―市、县域之间的道路交通建设,提高旅游景区、景点的通达性,特别是一些古镇、古村、农家乐的道路建设。加强供水、供电、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

2.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各县要充分重视旅游业发展,鼓励旅游招商引资,扶持旅游业发展,给予旅游业在土地、政策、项目审批等政策方面优先考虑。

3.加强资金支持力度。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建设体系。除各级政府投入的建设资金外,还要鼓励民间投资,建设多元化投融资平台,吸引社会参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步伐。

4.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提高县域旅游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开展旅游营销活动。加快应用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充分利用桂林旅游门户网站。提升经营、服务和装备的科技含量。

5.加强旅游市场和行业管理。整顿混乱经营、无序经营和无证经营,开展联合执法,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建立市场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

6.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旅游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水平,加强行业管理队伍的职业道德和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旅游管理队伍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接待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合理改善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水平结构、综合素质结构,以满足县域旅游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十二五”期问,是桂林旅游快速发展的“二次创业”时期,也是桂林市县域旅游快速发展的时期,要围绕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县域各专项旅游规划,在旅游业转型升级、旅游产品创新、旅游市场定位、旅游宣传促销、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合理规划,认真布局,充分抓住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将县域旅游发展推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篇5

(讯)《四川省2012-2015旅游信息化发展纲要》通过专家评审

为早日建成西部旅游经济强省,“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着力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按照《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我省正加强旅游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建设多层次、开放式服务的旅游信息化应用平台体系,积极探索新技术在旅游信息服务中的应用。本刊将推出《旅游e时代》栏目,记录四川旅游信息化进程,敬请垂注。

10月16日,《四川省2012-2015旅游信息化发展纲要》正式通过专家评审验收。评审专家组认为,该《纲要》结合四川旅游信息化现状,吸取国内外旅游信息化先进经验,整体规划思路明确;《纲要》示范项目建设内容具体、推广实施计划可行;整体实施与保障措施有依据,具备一定的创新性。

据悉,我省2012年至2015年期间旅游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可归纳为“135”工程,即1个中心:建立全省旅游信息数据中心,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建立数据共享机制,解决信息数据交换和共享问题,构建科学化、智能化、人性化的数据分析系统,发挥数据综合服务和应用效能;3个集群:建设政府主导的旅游电子政务网站集群及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旅游营销与咨询服务网站集群和旅游电子商务网站集群;5个平台:建设旅游运行调度及安全应急管理联动指挥平台、旅游行业管理平台、旅游标准化管理平台、旅游营销与咨询服务平台、旅游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稳步推进“135”工程建设,将全面提升我省旅游职能部门的管理服务能力、旅游企业的营销推广能力、为游客提供“智慧旅游”的服务能力,为我省旅游信息化的长效发展提供支撑。

该《纲要》详细分析了国内外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以及我省旅游信息化发展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2012年至2015年期间我省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对智慧旅游示范项目的建设目的、建设思路、建设内容、示范经验推广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来源:(记者朱丽)

篇6

关键词: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一、文化旅游概述

世界旅游组织将文化旅游定义为:“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具体来说是指通过某些具体的载体或表达方式,提供机会让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活动。因此,文化旅游是指依托旅游地历史遗迹、民俗、建筑、宗教、艺术等人文旅游资源,通过文化创意、创新,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产品和活动的集合,文化旅游的过程就是旅游者体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过程。

二、哈尔滨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

(一)地缘优势

哈尔滨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位置,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是中国沿边开放带上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最北的省会城市,中西文化的交融形成了进入哈尔滨的城市性格和风貌,成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全年结冰期长,夏季凉爽宜人,中西合璧的城市风貌,冬冷夏凉的地理气候,风情洋溢的文化魅力,热情似火的旅游节庆,造就了独特的哈尔滨,素有“北国冰城”、“东方小巴黎”、“冰城夏都”等众多美誉。

(二)政策支持

《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提出在新形势下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黑龙江省委关于贯彻落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2011)》着重提出文化素质提升、文化产业开发、文化精品打造等文化工程,为哈尔滨文化旅游指明了发展方向。《哈尔滨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2010)》提出了依托气候、资源和文化等特色和优势,确立“一市两地五大特色”的总体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和东北亚旅游集散中心地,成为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中国东北标杆性旅游城市。

(三)资源优势

哈尔滨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彩——冰雪文化旅游资源独占鳌头,地域历史民俗文化鲜活,欧陆风情独具魅力,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工农业旅游资源日益增多。文化品级较高——7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56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各类文化遗址、古墓葬、碑刻、纪念性建筑等1000余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2项。

三、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定位

哈尔滨——东北亚文化旅游名城

定位释义:依托哈尔滨市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哈尔滨市的城市个性,结合《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的建设“世界冰雪旅游名城”目标,和《哈尔滨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培育“世界冰雪名城”、“世界避暑之都”两大特色城市品牌,抓住历史机遇、抢占文化旅游高地,以建设哈尔滨特色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战略定位和目标,打造富有浪漫气息、欧亚风情、国际时尚生活和人文情怀的城市风貌和灵魂,并使之融于城市发展战略之中,推动城市文化生活进步和区域旅游业转型升级、全面发展。

四、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一)文化为魂、休闲升级

哈尔滨要从地理位置上的偏远城市变成文化上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必须强化文化旅游产品的全面提升和休闲平台的整体打造,在旅游内容上增加文化内涵,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体验旅游。

(二)主次分明、众星拱月

哈尔滨文化旅游应该营造出一个主次有序、众星拱月的新格局。因此,哈尔滨应该集中精力抓好对城市品牌具有强大支撑力的重点项目建设,作出市场示范效应,带动市场均衡繁荣,树立城市旅游形象和口碑,促进哈尔滨全域范围内其他项目良性发展。

(三)核心引擎、重点突破

作为哈尔滨城市客厅,中心城区是面向世界展示魅力的形象窗口。建议完善和提升索菲亚大教堂、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建筑文化街区、太阳岛、松北新区的旅游功能和形象。另外,在全市范围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作为全市重点突破项目,明确责任人和开发主体,集全市之力实现开发建设,通过一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为哈尔滨打造出一台空前的文化盛宴。

(四)关注高端、接轨国际

高端休闲和文化体验是哈尔滨旅游进一步升级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哈尔滨目前高端旅游休闲项目和设施相当欠缺的状况,应该以接轨国际的姿态去精心打造高尔夫球场、主题酒店、游艇、温泉等高端旅游休闲产品,使哈尔滨旅游形象形成健康健全的高中低产品体系。国际化是哈尔滨历史上一段时期内的一个特征,亦是哈尔滨未来发展的宏伟目标,因此,哈尔滨要通过高举高打,在国际旅游市场上逐步树立自己的城市旅游品牌形象。

五、小结

发展文化旅游,立足哈尔滨、比肩国内、放眼全球,基于建设“东北亚文化旅游名城”的定位,逐步推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依托哈尔滨市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抓住文化旅游发展机遇,通过文化旅游大项目建设、文化旅游知名品牌打造,配套交通、服务设施的完善,建设未来的东北亚文化旅游名城,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施春莉,赵洪军,王璐等.把黑龙江省建设成中国东北对外开放的桥头堡[N].中国贸易报,2012年3月8日(018).

篇7

[摘 要]宏观上分析了安庆市旅游开发的环境,中观上对安庆市旅游的进行了战略定位,并提出“戏水长流”的战略开发思路,微观上提出了实现“戏水长流”构思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安庆市 文化旅游 山水资源 “戏水长流”

一、宏观战略视角――安庆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悠久的历史文化

安庆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先后出现了“天下文章出桐城”的文学奇观,是开京剧先河的“四大徽班”的发源地;中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在此诞生并发扬光大,形成了安徽独具特色的皖江文化。

这一大批的历史文化资源,成就了安庆富有特色的文化景观,形成了安庆文化旅游的潜在优势。因此,借历史文化这块“碑”,我们可以将安庆的旅游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2)丰富的山水资源

安庆市山水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根据实地考察,安庆市具有开发价值与潜力的山水旅游资源共30处,占全市旅游资源的50%以上。同时安庆市的山水资源品质高,现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等富有特色的旅游山水资源。这一大批的山水资源构成了安庆市旅游开发的潜在优势。

(3)优越的交通位置

安庆市区位优势明显,地处皖鄂赣三省交界处,靠近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扼长江黄金水道咽喉,是连接上海、武汉两大经济区的枢纽。安庆港在长江十大港口中占第四位,105、206、318三条国道在此交汇。合九铁路贯穿市内5县,并与京九相连。民航已开通北京、广州、厦门等航线。安庆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城市辐射区范围大,使得各旅游景点整体连动融为一体,为广大游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劣势分析

(1)挖掘深度不足

安庆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深厚,但远未得到充分的挖掘,人文资源深度开发不足,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旅游产品层次低。很多旅游产品只限于表面开发,没有充分挖掘安庆特色的人文内涵,难以形成核心吸引力。

(2)高端产品匮乏

当前安庆许多旅游景点都是“躲在深山无人知”,高端旅游产品极度匮乏。安庆市尚没有5A景区,在安徽省4A景区中,安庆占3个,不足黄山市的六分之一。由于很多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不足,没有充分融合安庆地区的特色,造成安庆旅游高端品牌极少。

(3)资源整合较差

安庆市的山水资源与人文资源目前都是“单兵作战”,资源的组合性不好。在现有的山水资源与人文资源中皆“各自为政”,山水资源与人文资源没有很好的融合,导致了旅游资源的整合现状差,制约了安庆市旅游业向高端方向发展。

3.机遇分析

(1)经济的快速发展

安庆市2009的GDP突破千亿元大关,近些年来社会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总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对加大服务业发展,尤其是加大服务业龙头产业的旅游业发展要求日益迫切。日益发展的经济也改善了安庆的投资环境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重大的发展规划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规划》把安庆旅游作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并提出“建设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打造带动皖西南、辐射皖赣鄂交界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这提升了安庆旅游在全省旅游格局中的地位。在皖江崛起中,政府会给予示范区诸多的政策支持,如财政、税收、科技、教育等,安庆的旅游将会从中受惠,为安庆的旅游产业带来产业发展上的机遇。

(3)强大的政策后盾

安徽省近期出台的《安徽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打造天柱山与黄梅戏文化旅游,这为安庆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安庆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被列为全市三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并明确提出要把安庆建成华东地区重要旅游目的地、旅游文化休闲度假基地、旅游经济大市,为安庆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4.威胁分析

(1)激烈的市场竞争

安徽旅游产品日趋多样化,尤其是安庆周边地区旅游产品与安庆相似程度较高,天柱山、司空山等处在黄山、九华山、庐山等包围中,竞争激烈,替代性强,这会“截断”安庆市旅游业发展赖以生存的客源,给其旅游的发展造成威胁。

(2)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所谓“众口难调”,近些年消费者对旅游业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面对日趋多元化且不断深入细分的旅游市场,安庆的旅游产品已经不能充分满足旅游者的个性需求。不少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还没有设计出具有自身独特魅力的旅游产品,且在细节上的包装不够深入等都为安庆的旅游业发展提出巨大的挑战。

二、中观战略重点――打造“人文山水”特色品牌

1.战略定位――“生态山水古城、黄梅文化故里”

安庆市是典型的山水城市,然而其整体旅游形象却不鲜明突出,一般游客不能全面感受到安庆所特有的人文内涵。依据安庆市自身的旅游资源分析,我们认为安庆是以山、水、人(名人)、文(文化)、戏(黄梅戏)等资源为基础,以山水观光、文化探询、艺术欣赏、生态休闲、水上娱乐、宗教朝拜等为主要功能的游览区。山水文化、名人文化两者是不可分隔,而生态文化则是在现有基础上的提升和发展。根据安庆市主体资源的特征和历史主脉,立足于当今旅游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生态需求,因此,安庆市目前的整体旅游形象定位基本可以确定为“生态山水古城、黄梅文化故里”。

这一定位反映了安庆市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与特色,即“山水”与“文化”,而这一特色又通过天柱山等自然景观、黄梅戏等文化内涵得到最佳体现;同时此定位反映了全球“生态”需求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战略开发框架――“戏水长流”

安庆得天独厚的山水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我们要充分挖掘其山水资源的价值,赋予山水资源文化内涵,使山水资源与文化资源得到有机融合。对于安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应充分挖掘其内涵。要使游客在欣赏安庆山水景观的同时,又能感受到深厚的人文底蕴,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安庆地区的旅游开发提出“戏水长流”战略框架。

“戏水长流”的战略开发框架是基于安庆地区“生态山水古城、黄梅文化故里”的总体旅游形象提出。“戏”即指“黄梅戏”,统指安庆地区丰富的人文资源。“水”即指“山水”,统指安庆地区丰富的山水资源。“戏水长流”的战略开发框架即要将安庆地区丰富的山水资源与人文资源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其“人文山水”的战略目标。

我们将“戏水长流”的战略开发框架做如下图示:

安庆市“戏水长流”的战略开发图

三、微观任务分析――打造安庆市“人文山水”旅游品牌的具体对策

1.认真创新策划

一要创新旅游产品。基于安庆市“人文山水”的特色品牌,安庆市要不断的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将山水资源实现文化包装,将文化融入山水,使山水资源与人文资源有机融合。要不断的创新思想,立足安庆市特有的“人文山水”,认真策划一大批富有特色的山水文化资源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下处于不败之地。

二要策划各地形象。根据安庆市各地现有的人文与山水资源,我们可以将各地主题作如下策划,如下表所示。

表 安庆各地形象主题构想

三要策划旅游线路。旅游线路可以使游客更好的感受旅游产品的魅力。要打造安庆市特色的“人文山水”品牌,就要要认真策划一批富有特色的“人文山水”旅游线路。这条旅游线路既能够使游客欣赏美丽的山水,又能使其感受到深厚的人文底蕴。安庆市要根据现有的交通条件,融合现有旅游资源的组合程度,将人文资源与山水资源合理的设计到旅游线路中来,使游客在这条旅游线路中能够感受安庆“人文山水”的特殊魅力。

四要策划旅游活动。安庆可以继续做好“黄梅戏艺术节”“雷池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利用各级新闻媒体造成新闻效应,从而提高安庆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2.完善设施建设

一要做好交通建设。在设计“人文山水”的旅游线路构建中,交通必不可少。安庆市区通往各主要山水景区的道路交通未形成网络,道路等级很低,做好交通设施的建设势在必行。要根据条件合理,融合特色旅游线路完善交通的建设。

二要做好旅行社的建设。旅行社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必不可少。要在旅行社的建设中,面对市场,立足市场,充分满足游客的需求。要利用网络化经营,不断强化管理。同时要做好各类等次的旅行社的建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需求。

三要做好基本配套设施建设。旅游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做好水电、WC、停车场、通讯设施等基础配设施建设,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

3.解决融资难题

旅游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显然仅仅靠政府的扶持是不行的,当然,也不能长期依赖银行的贷款。要建立发展基金,实行专款专用。安庆可以利用市场化的融资渠道,建立按商业化运作基础发展资金,用于旅游业的建设、发展。同时可以使用证券化融资。安庆可以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未来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汇集起来为旅游业的发展服务。安庆也可以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商投资,鼓励本地企业和民营产业进行旅游项目开发。除此之外,安庆还可以调动民间的力量,利用民间融资方式解决融资难问题。

4.开发旅游商品

根据现有条件,安庆市加强市场信息导向和市场培育,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推动特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鼓励形式多样、美观便携及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鼓励发展前店后厂的特色工艺品参观购物景点,引导景区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

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中,要创新思路将人文与山水元素有机融入进去。以体现本土化、大众化的原则,文物纪念品上可以体现山水资源,山水纪念品上则可以体现人文特色,打造富有特色的“人文山水”特色旅游商品。

5.利用现代科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发展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安庆市旅游业的发展中,要能够应用现代科技打造“人文山水”牌。例如历史文化古物复原,“科技人文山水旅游”等创新点。

要大力宣传科技兴旅,意识科技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构筑有利于安庆旅游科技创新的软环境。争取国家、省对旅游产业的政策支持,制定与国家、省的发展方针配套的全局性、长远性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重视人才,引进人才,不断创新,使科技融入到旅游业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安庆市旅游局.安庆市旅游十二五规划文本,安庆市旅游局.2011.

[2]方百春,王玉瑜.安庆市旅游市场开发现状与策略 [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25―29

篇8

旅游业作为无污染、资源能耗小、效益高的产业,其发展对河南省中原崛起,振兴河南经济的战略至关重要。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河南省旅游业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全面分析,同时,针对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以期为河南省旅游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关键词:

SWOT分析;旅游产业;对策建议;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05003

旅游产业是河南省的重点培育产业,是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显示,2006―2010年,河南省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99539万人次,是“十五”期间的2.83倍;累计实现旅游收入836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19倍。2010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2584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94亿元。其中,入境游客145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4.98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25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50亿元。与2009年相比增长15.5%。但是和北京、广东、江苏等旅游强省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河南省旅游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对河南省旅游业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河南省旅游业的SWOT分析

20世纪90年代,SWOT分析方法开始应用于旅游规划领域中去,其主要的作用是用以评估旅游目的地的综合竞争能力,为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和管理提供战略依据。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在进行区域旅游规划和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了解区域旅游发展的各项影响因素时的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所谓SWOT就是优势(strength)、弱点(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的英文简写,优势和弱点代表区域旅游发展的内部条件,机会和威胁代表区域旅游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通过对区域旅游内部条件及外部环境的全面分析,制定或者修改区域旅游发展战略,使其在宗旨、目标、方案及营销手段等方面适应区域旅游SWOT 变化的需要。

1.1优势(strengths)

1.1.1旅游资源丰富多样,自然景观优美

河南复杂的土地类型导致其旅游资源的构成也复杂多样、丰富多姿。河南省位于黄河南岸,是南北方的自然过渡带,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自然景观丰富多样,具有南北之长、东西之特。全省现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7个、拥有4个世界级旅游景区、24个国家级4A级景区、6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国家地质公园。这其中既有巍峨的高峰绝壁,急流险滩也有神秘的天然洞穴以及刺激的漂流探险,还有数量多样的温泉供人休闲疗养。作为山水旅游圣地的云台山,不但有覆盖满山的原始森林,深邃幽静的沟谷溪潭,还有千姿百态的飞流瀑布,如诗如画的奇峰异石;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地方”的白云山林深谷幽,奇峰俊秀,白云悠悠,瀑布飞跌。还有被认为是“万山之宗欤”的嵩山,鸟兽群集的伏牛山,风景秀美的尧山等等,都让游客流连忘返。久负盛名的中州四大名泉:辉县的百泉、安阳的珍珠泉、修武的马坊泉、西平的龙泉,也为当地的旅游业吸收了不少的游客。

1.1.2历史和人文气息浓郁

河南省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商丘建都起,河南又孕育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等闻名海内外的古都。河南省目前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拥有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文物古迹最多的省份之一被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自然博物馆”。河南文化气息浓郁,中原河洛、三商文化源远流长,汉字文化、姓氏文化、根亲文化、诗词文化、功夫文化等博大精深。河南省内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众多,少林寺、龙门石窟、殷墟、清明上河园、商丘古城、嵩山、云台上等闻名海内外。

1.1.3融合性

目前在全省,不同的自然景观与各异的动植物景观和特色的历史文化组合,形成风格、特色不同的景区,特别是与当地文化的结合更是取得丰硕成果,比如:《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君山追梦》、《水秀》等大型实景旅游演艺节目以及《禅武不二》、《少林武魂》、《大河秀典》等室内舞台剧目,受到广大游客的好评。旅游业主动与农业、工业融合,形成了以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和工业体验游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取得较好的反响。由此可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组合开发各类旅游资源有极高的群体价值。

1.1.4区位与交通优势

河南承东启西,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以航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省级公路和旅游专用公路为主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京港澳、大广、二广、连霍、宁洛等国家干线高速公路贯穿河南全境;铁路方面,以郑州为中心,京广、焦枝、京九三条纵线和焦菏、陇海、漯阜、宁西四条横线,以及15条地方铁路和中央各支线铁路构成遍布全省的铁路网;同时,新郑国际机场、洛阳机场等也能为省外及国外游客提供了便利的航空服务。

1.1.5人力资源成本较低

在传统的产业划分中,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旅游活动包含了游客的“行、游、住、食、购、娱”等六个方面,具有高度的关联带动功能,使得旅游业成为一个产业集群的核心。因此,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吸收大量的劳动力。河南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比较丰富,且人力成本相对较低,这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源的保证。

1.2劣势(weaknesses)

1.2.1旅游资源开发不够,产品结构单一

河南省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无论从质上还是量上都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对于知名的旅游景点的开发深度不够,还是长期维持传统的观光旅游的单一结构。对于大多数的现代旅游者来说,那种“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式的旅游已经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了。同时对于那些拥有良好旅游资源的城市,应该加大资源的开发力度,扩大景点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消费。另外,由于旅游产品的开发缺乏对旅游文化内涵、景观审美特征、地域文化背景的综合考虑,导致旅游产品的结构比较单一,缺少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多元化旅游精品。

1.2.2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管理差

尽管各个风景区在开发时对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有较大的投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景区内的基础设施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比如,近年来兴起的老年旅游,因为老年人身体素质差,行动不灵便,所以对景区的基础设施要求有特殊性。但是,大部分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针对中青年游客的,基础设施的不友好就会降低老年游客的出游积极性。另一方面,很多景区内,环境管理差,这直接影响了河南的旅游形象。虽然当地景区管理部门加大投入管理环境卫生,但是成效不明显。脏乱差的环境会引起游客本身的反感,造成游客滞留时间的减少,而且还会形成不好的口碑。

1.2.3宣传力度不够,旅游促销工作滞后

河南许多的风景名胜,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与其他旅游发达地区相比,其发展滞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同时,由于旅游促销工作的滞后,导致河南在区域旅游竞争中处于劣势。虽然,近些年来,我省的旅游促销工作力度有所加大,但与周边省份和旅游发达地区相比,资金的投入、政府主导的力度等差距依然比较明显。

1.3机遇(opportunities)

1.3.1政府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

旅游产业是无污染、资源能耗小的绿色产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先导产业。2009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09〕41号),确定要将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其对旅游产业的定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河南省也将旅游产业作为实现中原崛起、振兴河南经济的重点来发展培育,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与措施的实施必然会为河南的旅游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1.3.2旅游消费需求旺盛

据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4300美元,河南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00美元左右。根据预计,河南省“十二五”期间的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0%。伴随着人们传统思想的转变,旅游消费将进入大众消费阶段。外出旅游将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主要方式,国内的消费群体将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而河南省旅游资源丰富,风景优美,历史文化气息浓郁,这都将成为吸引国内旅游者的优势。

1.3.3交通网络日渐完善

根据河南省“十二五”规划显示,十二五期间河南省的交通格局将发生重大变革,交通将呈现出网络化、高速化、无缝对接的发展趋势,实现与国内主要客源市场的无障碍对接。高速公路的日趋完善,将使河南省成为全国自驾游的枢纽。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和城铁架构,将形成连接北京、西安、武汉、徐州、济南、南京等重要城市的“两个半小时旅游圈”。同时,郑州至各地市城际轨道交通线的贯通,将形成一个覆盖3000―4000万人口的核心都市旅游圈。另外,新郑国际机场的扩容和郑州至首尔、台北、香港、新加坡、泰国的直航常态化将进一步改善河南省的入境旅游状况。同时,将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实现空对空的对接,形成一个两小时的旅游圈。交通网络的日渐完善,将会对河南省的旅游业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1.4挑战(threats)

1.4.1区域间旅游业竞争加剧

旅游产业不但污染小、能源消耗少、效益高,而且能吸收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国内各个省份都将旅游产业作为自己的重点产业来发展。河南省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大省,由于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同时,和周边省份的客源市场相似,经营方式相似,这必将导致区域旅游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与其他相邻省份相比,河南省面临的威胁较大。

1.4.2旅游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的旅游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河南省旅游业的市场化程度依然不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管理体制不健全,多头管理现象依然存在,部门之间纠纷不止,严重影响管理效率。二是市场主体发育不成熟。目前,与河南省繁荣的旅游业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河南省知名的旅游品牌不多,旅游龙头企业不强,一些景区、星级饭店的经营机制滞后,这些都对河南省的旅游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三是旅游信息化程度不高。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河南省旅游信息化还处于较低水平。信息化建设投入较少,应用程度较低,标准不统一,发展不平衡,这都极大的制约了河南旅游业做大做强。

1.4.3客源结构不合理,旅游人才缺乏

河南省国内客源来源主要是省内和周边省份,境外游客比重偏低。游客大多以观光旅游为主,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较低,导致综合效益较差。同时,客源的波动性比较大,旺季火爆,淡季偏冷。另一方面,虽然全省旅游从业人员不少,但大部分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中高级旅游人才缺乏。这些都对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2对策建议

通过对河南省旅游业的SWOT分析,吸取经验教训,提出以下建议。

2.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创新开发新产品

作为服务行业的旅游业,虽然其效益性较高,但是初期的投入也很大。河南省各个旅游景区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现象,这也是河南省旅游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因此,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应该扩大资金的来源,加大景区建设资金的投入。坚持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建立旅游发展基金;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同时,随着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日益差异化。这要求景区改变传统单一结构的旅游产品供应,结合地方特色、民俗特色、文化特色,创新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从而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不同需求。

篇9

摘要:三峡库区旅游人才需求缺口大,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旅游人才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以“面向应用、面向行业、面向区域”为导向,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大批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

关键词:三峡库区;旅游人才需求;旅游管理;教学模式改革

一、三峡库区旅游人才需求的背景分析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那时,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近些年来,我国的旅游企业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而随之而来的人才缺口也日渐扩大。数据显示,我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高达800万人,而目前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尤其是旅行社、酒店等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从中国有旅游的那一天起,三峡旅游就是中国旅游的王牌景点,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三峡旅游所具有的人文古迹、山水风光、民俗风情等特色,不仅在中国旅游业中有代表性,就是在世界旅游业中也具有独特性,三峡旅游是国际品牌。在2010年,围绕《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轴贯通、两极辐射、三区联动、腹地延伸”的总体布局,“将长江三峡旅游建设成以新三峡为品牌,以自然生态观光和人文揽胜为基础,以休闲度假和民俗体验为主体,以科考探险和体育竞技为补充,融生态化、个性化和专题化为一体,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十二五”时期是重庆旅游业大发展的黄金期,亦是重庆旅游业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旅游人才成为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进行调整结构的决定性因素。

重庆市“十二五”期间旅游人才需求量预测表(单位:万人)

重庆市“十二五”旅游人才规划预测,到2015年,重庆市旅游行政管理人才将由2010年的0.15万人,增至0.25万人。到2020年,旅游行政管理人才将由2010年的0.15万人,增至0.52万人。到2015年,重庆市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将由2010年的0.75万人,增至1.87万人。到2020年,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将由2010年的0.75万人,增至4.64万人。到2015年重庆市,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将由2010年的1.36万人,增至2.97万人。到2020年,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将由2010年的1.36万人,增至6.49万人。

当前重庆市拥有旅游人才5.78万人,占该市旅游直接就业人数28.9万人的20%,即百名直接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中,仅有20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旅游人才短缺,特别是中高级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三峡库区旅游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以上所述,切合三峡特色旅游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尤为紧迫。

二、旅游专业课教学现状

旅游相关行业是一个动态性非常强的行业,不同季节,不同年份,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模式相关的旅游产业模式、旅游行业要求都不同。但长期以来,学校对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依托于制定和完成教学培养计划,对于现实旅游行业的了解和行业发展情况得不到及时更新和跟进,旅游教学部门与相关旅游行业的紧密联系较少,导致教学部门缺少对旅游行业不断变化的工作内容和岗位要求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实践和工作学生情况的有效总结和改进。

1.教学思想陈旧,强调“四个中心”。目前,中国大多数旅游院校仍沿袭了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学过程强调“四个中心”:教学主体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活动以课堂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讲解教材以应付考试为中心。学生在学校被动地接受较抽象的、呆板的知识,从书本到书本,所学理论与旅游产业客观实际发生较大的偏差。这种传统的旅游教育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自觉性和灵活性,造成过分依赖课堂教学,被动学习,从而造成学习的惰性,最终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21世纪旅游业对高素质、会求知、能创新的旅游人才的需求。

2.教学过程呆板,教学主体注重“四点式”。旅游业虽然是现代化的开放产业,但旅游专业教学的现状却大都是教师在“讲旅游”,教学主体注重“四点式”:讲台、黑板、课本加粉笔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讲台上面讲,学生在课桌上记笔记,老师是讲课的主体,学生是课堂上的听众,学生没有真正的旅游体验、训练和实践机会。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很快,多媒体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层出不穷,但旅游教育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足,不注重与外界的系统协作,从而不能达到使学生扩大视野、增进知识,提高理论及能力的教学目的。

3.实训条件不足,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狭隘和滞后性。目前在旅游专业的教学设施设备方面普遍存在缺陷。许多旅游专业的教学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多媒体教学设施缺乏,旅游模拟实验室条件较差,有的模拟导游室、客房和餐饮在一个实验室内,学生操作起来拥挤不堪,达不到实训的基本目的。这些旅游教学设施方面的不足,成为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设计的最大障碍。另因实训基地较少,在旅游教学环节安排上仅仅安排了理论课时,未安排实践课时,仅安排毕业实习作为实践课,而技能课的技能训练所占的课时比例也很小,毕业实习的面也比较窄,大多是服务性的学习,管理性的实习很少,而且实多安排在最后一年,平时的实习和见习很少。学生没有见习基础,使得学生实践知识非常贫乏,这对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根本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

三、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篇10

论文摘 要: 文章主要从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前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认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该结合实践需求,设置专业要突出细化原则;人才培养模式上应突出养成训练,注重教师的培养,完善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也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纲要”特别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一五”期末,《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广西“三基地一中心”(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和“两区一带”(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我市地处西江经济带的地理中心,是珠三角、北部湾和大西南经济圈结合部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优势独特,有潜力打造成为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中心,建设成为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成为自治区“三黄”(黄金水道、黄金经济带、黄金效益)战略的新亮点。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要及时调整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方向。这就促使我们对如何改革与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思考。下面我就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前景、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前景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迅猛的行业之一,也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产业有着极其可观的发展前景,是未来最热门的行业之一。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旅游业新吸纳就业50万人,到201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第一大旅游目的地。

2011年1月8号,广西旅游业发展战略与“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会在南宁召开。根据规划,未来广西旅游将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将广西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实现富民强桂的目标。按照官方网站公布,2010年广西旅游总收入达600亿元计算,保守估算,那么到2015年应该达到1200亿元。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1200亿的总收入需要多少各类旅游人才?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近期重点实施计划》中的预测,至2010年广西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需求总数为13.60万人,以目前在校生人数和全区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情况分析,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难以满足需求,尤其在提高在职从业人员学历方面。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直接导致旅游业服务质量不高、旅游开发不完备,甚至造成旅游市场混乱,严重降低旅游业的竞争力。所以未来五年,除了增加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以外,还必须着重培养和提升人才的质量。

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应突出细化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旅游是一个包含了很多专业的领域,比如酒店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会展专业等。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应该以市场需求,就业为导向进行细化。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发现新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们旅游教育现在多数还瞄着全国13507家星级饭店(根据《中国星级饭店指南(2009—2010版)收录》和14000多家旅行社,贵港职业学院设置的旅游管理专业只是针对酒店管理方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对蓬勃发展起来的“农家乐”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却不怎么关注。广西旅游部门统计显示,截至“十一五”末,广西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共有乡村旅游点1000多个,“农家乐”3000多家,接待旅游人数3500多万人,旅游收入约70亿元广西旅游部门近日公布的广西乡村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广西将在“十二五”期间创建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0个特色旅游乡镇、1000家特色旅游村、培育10000家“农家乐”。这意味着如果开设这个专业,那么就业前景非常好,让来自农村的孩子,接受这方面知识的培训,将来再回到农村去,服务农村。

从旅游未来发展方向的角度看,旅游专业同样需要细化。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休闲旅游。“何为休闲旅游?简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旅游。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强调人在某一个时段内而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它通过人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它为激励人在当代生活中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人们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1]。休闲旅游涉及到休闲领域,休闲领域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包括很多内容,美国学者穆森提出:宾馆、汽车旅馆,饭店;田径运动场;高尔夫球场;网球俱乐部;健身俱乐部;剧院;主题公园(如迪斯尼乐园);游泳池;私人经营的可供游泳的湖泊;划船俱乐部和码头;马术场;收费的垂钓园;钓鱼船只出租;天然小径探险;岩洞探险;风景游览;狩猎向导;射击场;台球厅;保龄球馆;滑雪场;溜冰场;假日农场和度假牧场;度假宿营地;野营中心;探险旅行和野炊场所,等等。这些都需要专门的旅游管理人才,也是市场最需要的。如果高职院校把这些领域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专业,发展前景一定很好。或者是“假设旅游院校的一批经过专业化教育的职高毕业生进入了酒吧、咖啡屋等休闲企业,那整个城市休闲体系的素质就会大幅度提高;而如果一个城市形成了完善的城市休闲体系,产业集群自然就形成了,专业设置的回旋余地自然也就更大了”。[2]

因此,“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3]。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证性很强的学科,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必须注重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该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路。根据这一思路,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

首先,在旅游专业教师培养方式上,走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让旅游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把解决教师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突破口。同时,要求旅游专业教师朝“双师型”方向发展。其次,聘用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旅游行业行政官员、现行旅游行业资深从业人员作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以此达到对旅游专业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旅游业阅历和经验、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及能从事旅游实证问题研究能力的要求。实践证明,这确实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比如我院于2009年就派遣了三位教师分别到旅行社和酒店去挂制职锻炼。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从中远期发展来看,一是继续招收一批旅游专业优秀硕士以上毕业生以充实本专业的教学力量;二是从现有的基础外语教师队伍中选派有发展潜力的老师进修旅游管理专业为第二学历,提高旅游专业外语教学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三是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尽快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逐渐把本专业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雄厚双师师资实力的专业。

(二)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

在旅游管理学科的教材建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完善教材建设过程中,注重突出教材的实用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本专业根据学院的要求,在教材体系建设上严格教材的选用和评价制度。在选用各课程的教材时,原则上参照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选用一种已经正式出版、适合本专业、高职层次学生使用的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应是被推荐的国家级或省、市级优秀教材。如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则考虑选用学院批准的辅助教材或补充讲义。同时注意教材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和代表性。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旅游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让学生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决策能力。

2.旅游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比如模拟导游学,要求学生模拟带团到南山公园玩,教师可以说出一些要求,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旅游行业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行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比如酒店管理的前台接待员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四)加强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目前校内实践基地正在建设中,校外实训基地有12个。这些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课堂学生实训的需要。必须尽快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训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既要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基地的科研功能,以基地为基础,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xywy.com/shzl2/ydxx/xxrz/200411031517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10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