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规划方法范文

时间:2024-04-19 11:2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发展规划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发展规划方法

篇1

农业主导产业是指一个地区或区域内在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在一定时期产业体系内技术先进,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经济效益显著,能够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人和地方财政收人,并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对相关产业具有强烈拉动作用的产业。运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对主导产业进行培育与扶持,促进其健康快速的发展,并通过它的带动作用,促进上游产业和后续产业的发展,从而可以推动整个经济的腾飞。选择主导产业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1市场导向原则

主导产业必须是在今后一定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其中大部分能够直接或通过加工而成为商品销售,且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业。

1.2资源适宜性原则

主导产业必须是该地区资源条件最适宜产业之一,且可开发资源量广质优,区域分布相对集中,开发利用后仍可持续发展。

1.3比较效益原则

主导产业必须选择在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在本地区适宜发展产业中比较效益最好的产业。

1.4开发主体意愿原则

选择主导产业必须尊重开发主体对开发项目(品种)的选择和尊重历史传统产业习惯,同等条件下群众愿意发展的传统产业优先选择。

1.5产业政策原则

选择发展主导产业要符合本级政府或上级政府已出台的产业政策的要求。

2必须确定主导产业的最适宜发展规模和方式

主导产业确定后,如何加快主导产业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主导产业的发展,必须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到产品的转化率和产品到商品的转化程序最高为原则。也就是说,主导产业的发展不但资源和投人要可持续发展,而且投人产出比例要最高。根据这一要求,首先要根据对一定时期内、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交通、人口、居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因子的预测,并以此预测某一主导产业在该地域范围内的市场前景,进而提出这一主导产业在这时期内的最佳发展规模其次是要对各主导产业所依赖的资源条件进行承载力分析,探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卜的资源最佳开发程度和与此相应的主导产业最适宜发展规模。第三是要分析主导产业的投人产出情况.尤其是分析主导产业与其它产业的效益情况比较,找出决定主导产业效益的关键限制因子,分析其发展的后劲,提出主导产业发展的最佳时限和替换产业选择对象等。最后,综合分析上述三个主导产业发展的限制因子,提出最适宜的发展规模和模式,并以此为依据搞好主导产业的基地发展规划

3必须科学规划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的发展

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基地)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具有不可忽缺的作用,因此搞好龙头企业的发展规划是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核心。要对龙头企业的发展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首先必须对该企业的发展潜力等作一科学分析.然后根据加工能力、原材料供应、市场销售能力、产品科学含量等情况的综合分析,提出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的发展规划。

篇2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规划实践 深圳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5)03-0089-04

[作者简介] 汪云兴(1984 ― ),江西婺源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 . 深圳)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阮萌(1967 ― ),广西藤县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 . 深圳)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公共经济学。

“十二五”时期,我国加强统筹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定出台了相关规划和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上取得了较好成效,为“十三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4年,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达1.88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35%,5年年均增长约20%,约为同期GDP比重增速的2倍。实践证明,通过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对于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必要的,也是符合当前我国国情的。

一、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问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既符合一般产业的共性规律,也具备新兴产业的个性特征,更拥有其自身的特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动态性、全局性、长远性、风险性等特征会影响着其规划问题,对于规划方法选择、发展重点遴选、发展目标制定、配套政策支持等有着特殊要求。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和全局性,就需要国家或地区从战略层面给予全局考虑,而不仅仅只考虑产业发展规划问题;动态性就需要在制定规划过程中考虑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和支持手段的动态调整等;长远性和风险性就需要政府在规划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近期“显绩”,而也应当注重远期发展的“潜绩”,同时在政策支持方面政府要加强转变职能,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让企业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等。

“十二五”以来,我国各地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仅就规划本身而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发展方向上,存在区域趋同、重复布局、重点不突出等问题。由于没有长期的发展思路和统筹安排,各地投资盲目、产能严重过剩,据有关资料统计,2008~2011三年间中国光伏企业数量增长近5倍。在发展目标上,存在需求导向、区域攀比等问题,一些地方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时,一方面结合了当地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和计划,另一方面还考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当地经济总量的比重以及与有关地区的总量比较,以此来综合制定发展目标。在政策制定方面,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特定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在税收、人才、土地、等方面实施了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发展。但从企业调研所反映的政策需求来看,大部分企业更多的是需要政府给予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政策体系,避免政策有失公平,防止政策碎片化。

二、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实践

(一)以市场发展需求来明确规划主要内容

深圳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过程中,综合运用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判断法、数学模型法等各种方法,逐步积累并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规划范式和思路。从规划理念来看,由于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是各类产业经济活动的最终承载主体,产业发展水平实质是企业发展能力的集合体现,因此深圳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始终将调研企业、分析企业、培育企业、发展企业等贯彻规划全过程,突出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从规划内容和架构来看,深圳编制出台了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文化创意、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基本包含发展基础与形势、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工程、保障措施五方面内容。此外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表现形式丰富,使重点领域的发展目标、重大工程和政策需求等内容更加突出和清晰。

(二)以市场发展方向为重点明确发展导向

深圳在编制相关专业规划过程中,深入开展企业调研,从企业所在行业情况和优势特色,全面了解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和优势,以此来选择具体的产业及其细分行业。一是始终坚持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选择了具有比较优势和深圳特色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在相关产业细分领域,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选择了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并符合深圳发展方向的细分领域,给予重点扶持;三是在产业界定方面,更加侧重对未来一定时期内产业发展重点的论证,更加注重产业发展重点的开放性,并根据产业发展动态进行适时调整。

以互联网产业规划为例,深圳依据咨询报告、企业、行业协会和相关专家意见,结合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部分细分行业进行归类合并和调整。提出重点发展互联网基础服务业和互联网应用服务业。其中,互联网基础服务包括接入服务、域名注册服务(DNS)、设备托管服务(IDC)和网络加速服务(CDN)等;互联应用服务包括电子商务、网络娱乐、网络内容、网络通讯、信息检索、数据挖掘和其他新兴互联网应用服务。以新材料产业为例,根据国家有关分类体系,深入分析各省市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结合深圳市新材料产业实际,充分征求业内专家、企业、科研院所及行业协会等意见,提出了支撑领域、优势领域、新兴领域三大重点领域。

(三)以整合企业计划为核心制定发展目标

深圳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既考虑了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又考虑了产业特色目标;既制定了近期目标,又提出了远期定位;既运用自身产业基础加以推算,又结合了发展环境加以佐证,尽可能客观制定发展目标。从近几年深圳实施情况来看,各项规划目标总体进展良好,个别指标还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以互联网产业规划为例,深圳主要对典型企业、龙头企业、知名企业、行业协会进行调查,并对有关协会、企业调查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得出产业基础数据。关于产业增速及目标的测算,主要是根据重点企业抽样调查测算数据,并参照全国互联网市场规模发展速度的预测,以及有关专家、企业和协会的预测,提出了深圳互联网产业发展速度和目标。以生物产业为例,深圳结合生物领域发展情况,在创新药物、生物医疗设备等细分领域提出了具体目标,并提出在生物医疗、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方面,成为以生物医疗设备为突出特色、世界重要的生物医疗产业集聚区;世界领先的基因治疗药物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亚洲最大的疫苗生产中心、中国领先的创新药物研发与产业化和药品制剂出口基地;中国领先的转基因农作物、绿色农用生物制品创新与产业化基地、南中国海地区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中国领先的水处理、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基地等特色目标。

(四)以弥补市场不足为导向制定配套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专项资金、自主创新、人才政策、融资政策、重大项目、税收政策、土地政策、政府采购、营造环境等方方面面内容。深圳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过程中,重点把握了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以服务企业、促进产业发展为核心;二是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根据深圳相关细分行业比较优势,围绕产业培育和发展制订有关政策措施;三是从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着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策引导作用,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研究制订政策;四是注重与现有政策衔接,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和系统性;五是从需求侧出发,加快推进相关应用示范,着力培育市场需求,带动产业发展。近年来,通过规划和政策的实施,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和规划建议

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过程中,无论是发展方向及重点,还是发展目标及政策等都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同时以“负面清单”思路厘清政府不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以此达到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的平衡。在总结深圳“亲市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编制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对国家“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规划提出四点建议:注重因地制宜,加强规划统筹;注重远近结合,灵活确定目标;弱化政府扶持,完整政策体系;强化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环境。

(一)注重因地制宜,加强规划统筹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综合国际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国家应加强统筹部署,树立“亲市场”规划理念,结合新形势,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制定“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加强对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引导和宏观指导,明确不同区域总体功能定位和重点发展方向。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开放创新,结合国家规划,从各地实际情况,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行业,制定出台发展规划,引导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在规划和政策实施过程中,注重研究新情况、新趋势、新问题,针对产业新变化,适时调整发展重点和政策内容,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二)注重远近结合,灵活确定目标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长期工作任务,必须坚持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要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的相关产业加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要结合空间时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发展市场潜力大、产业基础好、带动作用强的行业,提升城市乃至国家经济长远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客观实际情况,制定近期发展目标和远期发展定位。在制定具体定量目标时,建议将预测周期定为2~3年,尽可能使发展目标与实际情况接近;在制定远期发展定位时,建议将预测周期定为5年;在确定宏观战略时,一般可将预测周期定为10~20年。此外,在针对不同细分行业制定专项发展规划时,可根据不同细分产业的本质和特征,制定能够反映产业特色的发展目标。

(三)弱化政府扶持,完整政策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于不同产业、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不同阶段,总体上要区别对待,弱化直接财政扶持。加强“需求侧”政策创新,注重“供给侧”政策配套,形成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对于市场主体先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等具有一定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行为,给予适当财政资金扶持。对于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人才保障、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等,建议政府尽可能采取非财政资金补助方式,更多地通过创造市场需求、给予配套便利等间接引导型政策给予支持。与此同时,建议各地要因地制宜,从全局系统角度出发,制定涵盖财税、金融、人才、土地、创新、市场、示范、改革等全方位系统支持政策,对于不同领域、不同环节给予分类扶持。

(四)强化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环境

有学者认为,产业政策的强化必然导致竞争政策的弱化,这对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不断深入推进,产业政策的效率会越来越低,负面影响将会随之增大,政府直接扶持政策的内在缺陷在某些领域和环节会逐步显露,这就要求政府扶持产业发展的重点要转向竞争性政策,为产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首先要强化市场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强政府引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的环境,针对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有效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再次要优化政府政策执行方式,建立公平透明的财政资金扶持管理办法,确保政策落到实处,改变社会上所谓的“分项目、分资金”传统方式。最后要加强规划政策执行的监管和绩效评估,鼓励社会参与,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Z].2010-10-10.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Z].2012-7-9.

[3] 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的通知[Z].2009-9-16.

[4] 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互联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的通知[Z].2009-12-28.

[5] 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Z].2011-12-29.

[6] 李若馨,陈静.目标增速倍超GDP各地新兴产业投资“抢跑”[N].中国证券报,2011-2-15.

[7] 骆祖春,范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11,7:35-38.

[8] 赵西君,吴殿廷,何燕,宋金平. 基于集群理论的产业规划模式探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1,16(3):59-64.

篇3

没有周全法律规范的房地产业,该行业容易走向过度投机,不断递升博取超额回报的愿望。房地产业自由放任发展的局面,在开发的土地资源的有限供给的局面下,必然形成价格攀比。显而易见的是,自由放任的房地产商人,容易与土地资源供给方形成共同牟利的无形之网,并在社会中同盟化公众媒体、广告商和商业经济学人。这种共同利益,亦导致行政管理方面,尤其是房地产行政管理机构、金融机构实现与投机商人之间利益共同――主要是在价格的方面,形成隐性默契――为涨价欢呼和论证。这种局面不断深化,市场暴利不断出现。投机性房地产业的发展,政府或可短期获益,但会造成对市场价格体系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房地产发展不当,损害维系经济安全的社会价格平衡能力,威胁经济的整体性安全。 合意法学一向认为交易代价败坏,是交易体制结构性崩溃的前奏。价格败坏对全社会包括政府和商人,都具有危害。

供给土地者与商人利益取向完全一致化,政治理性选择上出现了错误――说它错误,是因为供给土地者,没有履行“人居发展义务”。这就是说,应当为供给土地者立法,创设出法律义务,促进其履行“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的行政义务(引自联合国《人居议程》)。

――政府须制定出“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的住房发展规划。这就是说,住房发展规划要成为一种城市房地产业发展的法律性指南,具有产业发展的约束性。这个规划,不是现在的城市规划,也不是经济适用房这种社会救济性质的住房规划,而是社会基本阶层的住房的安排。此种规划需要听取社会意见,形成社会对“适当住房”的必要认可。“建设小康社会”的城市政府,如果没有经济上可行、建设成本有效控制的居民住房发展规划,是不适当的。

――政府须为住房发展规划,廉价提供土地,而不是通过商业拍卖促进住房发展规划用地的地价上涨。由于城市土地国有,住房发展规划具有全民利益的性质,因此,政府住房规划用地,不应当具有营利性。行政部门向居民住房用地收取土地收益,有违宪之疑,与土地公有制有冲突。

――政府须根据住房发展规划,制定城市陈旧房屋拆迁计划。城市房屋拆迁计划,主要根据城市房屋状况,在听取社会意见的基础上制定。

――在保障建筑商国际市场平均赢利水平的价格基础上,择优选择政府规划房产的建筑承包商,由进驻居民自行选择物业服务商,政府规划的居民住房提供,应当确保公益性。政府住房规划的实施,会催生出“建筑大王”,这种有别于土地控制型社会商业怪物“地产大王”的工商业组织,可为全球建筑市场服务,建筑商之间的充分竞争,将提高国家建筑技术水平。

――按照政府住房发展规划每年使用的土地面积的一定比例,提供“纯商业房地产”使用的土地。这种土地供给地带,可以通过城市规划制定阶段确定,可考虑将一部分商业销售前途较好的地皮,用以满足纯商业房地产开发,通过拍卖,形成土地使用的自由价格,并且对竣工房产售价不行干预。这就是说,一个与住房发展规划并行的房产高端市场,仍然可以满足房地产市场中的特殊需要,为社会富裕阶层提供高端房屋。通过拍卖商业房地产地皮取得的政府收益,用于城市公共事业。

实现“人人享有适当住房”要求,事关政府对“人居”事业的认知。弹元之地新加坡城,在城市土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基本实现了“居者有其屋”。新加坡的住房政策,形成安定社会。 毫无疑问,新加坡是中国城市房地产发展的榜样。由于历史原因政府市场化经营土地的香港等地的房地产经验,是华人世界的人居悲剧。

篇4

一、××镇珍禽产业现状

××县××镇珍禽产业始于20xx年5月,是××镇大学生村官引进的该项目,在××村闲置的蘑菇大棚中试验养殖,同时成立了××镇苏阳养鸡专业合作社,在技术和市场相对成熟的情况下,带动当地十名大户从事山鸡、贵妃鸡、火鸡和孔雀的养殖过程中,主要以山鸡为主,其它珍禽品种还在试验养殖过程中,山鸡养殖主要集中在××和集东村两个村,目前,大学生村官带动的养殖区占地50亩,拥有育雏室5个,成鸡室29栋,山鸡活动场一万平方左右,拥有成鸡近3000只,脱温鸡20xx只,雏鸡4000只,种鸡100只,其他珍禽达到300只。主要销往上海、苏州、常州和江阴等地,仅去年销售山鸡达120xx余只,实现销售额48万,帮助12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几位大学生村官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经过细致调查研究,决定把发展中草药山鸡养殖及加工项目作为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以山鸡等珍禽养殖和中草药种植的循环经营为载体,拉动大户,带动贫困户。××镇政府已把该项目作为20xx年重点农业项目进行大力扶持,在集东村征地100亩,打算投资200多万,从事正规化、规模化产业开发,把珍禽产业作为××镇的特色产业,潜力产业,朝阳产业强力推进。

二、××镇珍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规模小,档次低,竞争力弱。

如果把我镇珍禽产业,放在全省的大环境中,与泰州、盐城地区相比,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产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够强。我镇珍禽产品以初粗产品为多,在饲养技术方面缺乏拳头技术。以××镇苏阳珍禽养殖基地为例,所饲养的山鸡啄羽现象比较严重,目前还无法有效解决的方法,造成山鸡饲养周期变长,外观不美丽,以至于出售价格偏低,直接影响了养殖户的收入。所以说,档次提不起来,竞争力相对弱。

2、产业规划不统一,生产经营盲目性大。

本地的珍禽产业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组织机构,行业协会不健全,缺乏科学规划和引导,造成整个地区的产业就像一盘散沙。很多养殖户盲目地、凭感觉生产经营,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配置,限制了饲养技术的更新和水平的提高。各养殖户为了争市场、抢客户,竞相抬价压价,在本地、本行业搞恶性竞争,形不成竞争优势,降低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行业平均利润。

3、品牌意识差,创新能力不强。

××镇现有的珍禽产业中,虽然有的产业达到了一定规模,在全省市场上占的份额也不小,但是缺乏过得硬、叫得响的品牌。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创品牌的意识,认识不到品牌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二是走“捷径”,挂名牌。热衷于和名牌“联合”,进行“贴牌”加工,把自己的产品挂上别人的牌子销售,甘当人家的加工车间和“打工仔”。

4、产业链条不完整,专业化分工程度低。

一是链条不完整,纵观全国市场来说,从事山鸡等珍禽品种加工的企业极少,近乎可以用“没有”来形容,山鸡的销售主要还是分布在饭店、宾馆、还有就是零售,这样就给珍禽养殖户带来了很大的市场风险,也压缩了市场需求,缺乏产品终端客户,就造成了产业链条不完整的现象,目前,在我省的珍禽产业中,还没有一家规模较大的珍禽产品的生产企业。二是产品扎堆,雷同度高。三是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这两点主要体现在研发人才缺乏和没有专业化的分工。

三、对策及建议

在一定意义讲,经济的竞争就是产业的竞争,产业的竞争就是特色产业的竞争。要根据农业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特色规模化、规模品牌化、品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强化措施,推动××镇珍禽产业加快发展。

1、加强引导管理,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农产品企业限于自身能力的原因,对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有时很难有全面、准确的把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管理资源,为本地的珍禽行业提供咨询服务,让珍禽产品开发企业随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要从产业的发展规划入手,加强科学引导管理,逐步把本地珍禽产业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特别是珍禽产业所在地的县(市、区)和乡镇政府要把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根据资源情况和行业特点,制定好相关发展政策,引导资本投向。建议由县农工办牵头,尽快制定全县珍禽产业发展规划,以县政府的名义下发 《关于加快推进××县珍禽产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各类珍禽产业发展的具体工作思路和目标,使每类珍禽产业都有人管、有人抓,进一步聚合生产要素,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本地区的珍禽产业驶上“快车道”。

2、提升珍禽产品开发企业的素质,培植壮大龙头企业。骨干龙头企业知名度高、带动力强,在整个珍禽产业发展中发挥着“火车头”的作用。要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作为珍禽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通过政策扶持、“放水养鱼”等措施,促其上规模、上水平,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要继续抓好珍禽产品开发的人才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养殖户的整体素质,为地区产业长足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本地区选拔个别发展潜力大的珍禽产品开发企业,对资金、用地、用电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鼓励引导参股、联合、兼并,迅速实现规模扩张,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3、搞好科技创新,争创著名品牌。产业的竞争实质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核心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要引导优势特色农业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积极与科研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建好技术研发中心,为企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品牌是企业的招牌、产品的名片,是构筑特色产业的基础。要引导农产品企业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借助参加农展会、展销会等会展的机遇,搞好品牌宣传。同时,要在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的基础上,开发强势产品,打造地方名牌和企业品牌。

篇5

2012年2月14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计划到2015年,我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完成物联网产业体系构建。

“十二五”是中国物联网发展的黄金期,也是产业模式从“政府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关键五年。可以想象:未来五年间,政策将推动物联网市场高度繁荣,科幻电影中众多智能场景将逐步照进现实,科技逐日创新,市场创造财富传奇……这场盛宴中,哪些行业将成为真正受益者?

内容详实凸显高度重视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提出: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进行连接以及信息交换和通信,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通俗而言,物联网即是把物品与物品通过网络连接起来,使人可以通过网络识别方法控制各类物品,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遵循以上核心理念,我国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制定了系统全面的发展战略,包括“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及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

《规划》明确指出:力争在“十二五”末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无疑,此次规划是中国首次出台如此详细的物联网规划,自上而下地充分体现了政府对物联网产业的高度重视。工信部预测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的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5千亿元,而在2020年将达到万亿元级,未来5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超过30%。

当前,中国物联网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应用水平较低,且规模化应用少,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这些问题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根据此次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亟须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

四大行业分享物联盛宴

深入剖析此次《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可以发现,在物联网行业众多分支中,智能卡技术、二维码识别、RFID芯片和传感器等诸多细分行业,将最大程度地分享市场带来的增长收益。

首先是智能卡技术,该技术已成为物联网的技术核心。智能卡是一个带有微处理器和存储器等微型集成电路芯片、具有标准规格的卡片。智能卡作为IT行业的一个小分支,原本市场份额很有限,但随着通讯、金融和政府安全等项目的实施,智能卡独特的技术特性及不可替代的地位已开始显现。

二维码识别则是物联网的关键环节,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矩形方阵记录数据符号信息。二维码能多次读写且存储容量更大,在产品溯源、物流、防伪、防串货、会员管理、精准营销、召回等环节均能扮演关键角色。此外,二维码可通过网络传输和下载,其应用具有高度灵活和便捷性。随着智能手机普及,二维码的应用已更加便利快捷,目前二维码和智能手机相结合的应用包括电子票、电子折扣券、手机广告、手机上网及下载、二维码名片等。

RFID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灵魂,主要包括标签和终端设备两部分。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讯号读写标签中的信息,实现高速无接触式的物体标记和识别。由于RFID标签无需电源,且成本低廉、方便易用,因此已成为物联网中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但由于成本的原因,目前还未得到大规模的应用推广。

传感器则是物联网信息采集的基础。目前,我国传感器行业发展落后,国内传感器需求,尤其是高端需求严重依赖进口,国产化缺口巨大,目前传感器进口占比80%,传感器芯片进口占比达90%。

全力突破“应用”瓶颈

尽管国家已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并出台了相应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且许多行业部门将物联网应用作为推动本行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加以支持,但“应用层面突破乏力”仍是物联网产业商业化的瓶颈。

目前,物联网的应用推广还处于探索阶段,清晰的规划和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依然缺位。一位曾参与《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表示,传感器、安保以及云计算等领域近年来发出的声音不少,但真正产生经济效果的却并不多,如果真用产业产出的标准去衡量物联网的发展,那么其距离真正的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而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物联网发展的同时,带动了诸如微电子技术、传感元器件、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并不断催生市场利润。

专家估算,目前中国约有1亿台个人电脑,而物联网终端的需求量则远大于此,诸如10亿数量级的信息设备、30亿数量级的智能电子设备、5000亿数量级的微处理器和万亿数量级以上的传感器需求,仅从终端潜在需求的角度,即可比较得出物联网市场空间远远大于互联网。

此外《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还指出将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先导应用为引领,注重自主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开展应用模式的创新。

其中重点支持物联网在工业、农业、流通业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开展面向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领域的应用示范,重点支持交通、电力、环保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并开展面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示范。还将重点支持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共管理水平,推动面向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创新。

从这些内容中不难看出,未来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是寻找规模化应用突破口。目前,很多城市已陆续制定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方案,城市应用将是未来三至五年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

政策之春泽被上下

自物联网概念提出以来,最初发展模式是地方政府驱动,无锡、江苏、杭州、成都、重庆、上海等各个地方政府已相继出台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地方规划和政策。

然而,纵观各地的物联网规划,由于缺少顶层设计和统一协调,在产业发展重点和应用上多有布局重复的弊病,且各地对物联网概念理解不一致,政策扶持对象也各有差异。尤其涉及重大指导意义的物联网标准方面,各地方政府很难达成一致,造成本就薄弱的物联网产业资源趋于分散。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此起彼伏的优惠政策,也使得物联网产业背上了“过热”、“虚假繁荣”等恶名。

而本次出台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产业范畴,使各地方政府与中央指导思想达成一致,还明确了包括“建立统筹协调机制、营造政策法规环境、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注重国际技术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在内的五大保障措施。无疑,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迎来政府驱动的优惠政策之春。

根据规划精神,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将围绕几个重点展开。首先是重点技术领域,诸如传感器、信息处理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尤其是与制造业有关的传感器制造业领域,是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发展的重点。

其次是重点应用领域。在关乎经济安全运行的基础行业,如环境、工业、农业等已成为了发展的重点,而在民生密切关联的医疗、食品及社会管理领域,也已成为焦点。

此外,在物联网产业聚集区域规划领域,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思路是以“市场驱动”模式,以靠近关联应用产业为原则,如以推进物联网应用技术进步及物联网服务业为导向,以特色农业、汽车生产、电力设施、石油化工、光学制造、家居照明、海洋港口等特色产业基地,打造物联网聚集区。

物联网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建设。与产业基本面政策之春遥相呼应的是政府对于物联网人才培养的“给力”政策。2010年8月,教育部即公布了通过审批的140个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在新增本科专业名单中,“物联网”成为最大热门,各高校纷纷申报物联网相关专业,目前共有37所高校获批,新设专业在2011年已开始招生。

而物联网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正式进入高校培训人才的教学课程,不仅是国家和政府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巨大体现,也是国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及时做出反映的重大举措。目前,国内开设的物联网专业包含传感器原理、无线通信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近距无线传输技术、二维条码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和物联网组网技术等教学课程,为物联网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繁荣发展,培养大量精通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人才生力军。

商业模式日渐清晰

随着物联网市场商业盈利模式的日渐清晰,以及物联网设备和产品制造业、物联网运营产业、基于物联网的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正在形成。据美国独立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有望形成下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展望未来,从物联网进入政府工作报告,直至“十二五”规划正式出台,政府一直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但专家同时指出,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要克服技术问题,及市场规模化应用瓶颈;其次,需要培育一些能够整合物联网产业上下游环节的龙头企业;再次,需解决需求与技术不匹配的矛盾,形成市场导向的产业整合;最后是绿色发展,将物联网应用于节能减排、自然和谐、环境友好等领域,以创造更美好的城市发展前景。

当前,物联网应用已于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工业监控、食品安全等多个行业崭露头角,并广泛出现在政务、公共安全、健康护理和国防等各大领域,商业模式亦日渐清晰。在广阔的市场前景面前,世界各国都对其寄予厚望,视之为“占领全球竞争制高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

篇6

为实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在强化宏观调控、加强工业行业管理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司提出了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继续加强对重点问题、热点问题的跟踪和宏观引导

针对钢铁、电解铝、水泥、汽车、纺织等行业不同程度地出现投资过热的问题,要坚定不移地落实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制定行业准入的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研究提出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及时信息,利用税收、环保等政策指导、规范企业投资行为。

(二)加快制定、修改和完善产业政策和规划

做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宣传贯彻以及配套法规规章的出台。尽快出台钢铁、水泥、电解铝产业政策和规划,加快炼油、乙烯、船舶规划、装备制造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纲要的出台和宣传工作,调控和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在政策出台后,注重实施,将产业政策具体化到地区布局和对某些产业及市场占有率上,引导各地按要素特征确定地区比较优势和主导产业,以利于地区间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和经济联合,各具特色。跟踪实施的效果,逐步建立完善的产业政策评估制度。

(三)引导行业进行结构调整

发挥行业管理部门收集、整理和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与协会组织协调,及时投资信息和政府调控意见。指导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积极开发新产品,发展名牌产品,开拓农村市场和国际市场;在投资结构调整上,转变粗放增长方式,立足现有的基础,鼓励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发展支柱产业。

(四)进一步加强指导行业标准和技术法规的拟订工作

一是做好标准制修订计划的编制与指导协调工作,解决行业标准之间的交叉、矛盾和重复的问题,体现行业标准为行业服务、为市场服务的宗旨;二是在标准的制修订中,本着技术进步、市场需求优先的原则,积极支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进一步适应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三是充分发挥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专家委员会的作用,组织专家对我国技术法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对策进行研究,拟在此基础上联合国务院法制办、国家质检总局等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技术法规条例或指南》,逐步建立我国的技术法规体系,确立技术法规形式、法律位阶及监督执行等有关问题。同时以《汽车设计技术规范》等为支撑点,公布一批技术法规。

篇7

关键词:广西;海洋经济;海洋高等教育:耦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5-0137-03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作为现代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源泉,其对经济所起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广西在薄弱的海洋产业基础上,如何实现海洋经济的跨跃发展,如何通过发展海洋高等教育,增强其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使海洋经济与海洋高等教育处于最佳互动状态,并形成耦合发展,是广西新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耦合发展是广西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

耦合在物理学上,是指事物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把耦合原理引伸到社会领域,是借以寻找社会领域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最佳结合方式。因此,所谓广西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耦合发展,是指广西海洋高等教育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依托,在实施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目标推动作用下,根据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办学,着眼于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开放,服务于广西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发展中,形成一种彼此制约、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协调发展状态。这种发展状态,既表现为广西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发展要素之间的协调,也表现为广西海洋高等教育自身规模、质量、效益、结构等各要素间的协调。这种耦合发展,是双方处于良性运行和相互协调,其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范围内。它是一个理想模式,是一个发展过程,更多时候是一种趋势,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推动促进。

广西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耦合发展是事物发展普遍联系、互相作用、相互制约现象。它们之间的系统联系,受其互动规律的支配。一方面,在海洋产业的竞争中,谁能掌握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最新最好的技术,谁就赢得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最大空间。而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振兴都取决于海洋科技与海洋产业从业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掌握,但这些都需要通过高等教育来实现。简言之,广西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高等教育的支撑。另一方面,广西海洋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不可能脱离赖以发展的海洋经济而孤立存在。广西海洋高等教育的发展,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海洋经济发展对其提出的必然要求。广西海洋高等教育只有以服务海洋经济的发展为办学目的。充分利用海洋经济提供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才能有良好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二者的相互关系是它们耦合发展的本质原因和内在前提;二者的双向启动,协调发展,则是形成耦合效应、取得最佳成果的途径。

广西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耦合发展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关于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它是广西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广西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只有实现耦合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脱节的弊端,发挥海洋高等教育对海洋经济建设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作用;海洋经济才能更好地为海洋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条件和空间,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耦合发展是广西的必然选择

广西人多地少,陆地资源比较匮乏,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人均水平,曾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陆地资源日益减少,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形势将更为严峻,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良好的海洋环境,无疑是广西新时期实现经济增长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从而成为广西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可替代的物质自然条件。广西的优势在海,希望在海,要拥海之势,立足海洋资源优势和特殊的区位条件,依托和借助这片海连接东盟的优势,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开放开发的重要内容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就要做大做强海洋产业。把沿海优势、区位优势、港口优势转化为后发优势和经济优势,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新高地和发展新一极。为此,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2、2015、2020年海洋总产值年均增长分别为10%、15%、20%左右。近些年来,尽管广西的海洋经济得到了重视和相应的发展,但海洋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还很小,总产值仅占全国的1.1%,经济总量在全国11个沿海省份中倒数第二。

广西海洋经济与其他沿海省份存在较大的差距,固然有历史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发展政策以及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弱等原因,但其中海洋教育尤其是海洋高等教育滞后,从事海洋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科技研发能力不足,不能不说是导致海洋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至今,广西还没有独立建制的海洋学院,沿海高校虽设置有海洋类学科专业,但起步不久,基础薄弱,规模不大,且尚没有毕业生。

依据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极的崛起,需要有一定的支持和支撑系统为前提,而最根本的支撑系统就是人力资源,即用人力资源增长极来支撑经济增长极的崛起。而人力资源增长极,实际上就是教育资源的聚集增长极。美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成为美国西部经济起飞的发动机等案例证明,经济增长极的崛起以教育为支撑已成为一条世界经验。

当今世界,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经济的竞争,关键是海洋科技人才的竞争。海洋经济高层次人才是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资源,高素质人才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保证。广西要实现海洋产业跨越式的发展,赶上海洋产业发达省市,实现到2015年,海洋产业群初步形成,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海洋产业群全面崛起,初步把广西建设成为“海洋强省”的海洋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无疑必须在实施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加快广西海洋高等教育的发展,培养大批应用型的海洋专业技术人才,开展海洋科研与技术开发活动,以解决高定位与高层次人才供应不足的矛盾,满足海洋产业发展对人才和技术开发的需求。通过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耦合发展,来实现“海洋强省”。

三、广西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耦合发展的路径

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海洋高等教育落后于其他省市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要迎头赶上。必须对广西海洋经济与海洋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思想认识、政策措施等方面形成共识,在规划建设上做到协调同步,以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高等教育的耦合发展,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缩小

差距。

(一)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规划同行、政策同享。广西加快海洋经济与海洋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政策体系的保障与支持。海洋经济作为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产业发展”等章节中明确。同样,海洋高等教育发展也应作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组成部分的一个人才战略支点来建设,列入广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即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度拟定开始,以“科教兴海”和“海洋强省”的总体战略目标为基础,设计海洋经济以及海洋科技与海洋高等教育战略统筹集成的发展体系,并同享国家赋予经济区开放开发多重政策倾斜支持的“软资源”,如充分利用“国家在有关规划、重大项目布局及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方面,给予北部湾经济区必要的支持”的政策,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对广西发展海洋产业项目、设置海洋高等院校和开设涉海专业在审批、核准、备案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优先照顾的支持。

(二)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相应投入、两者兼顾。投入是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条件。发展海洋经济,实施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海洋高等教育发展,都需要筹措资金,解决投入问题。应科学统筹,两者兼顾。海洋产业在确定项目、安排建设发展资金时,应充分考虑海洋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培训,安排足够的员工培训经费。政府在对海洋产业发展给予融资、筹资投入优惠政策的同时,要根据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应安排海洋高等教育资金:并应尽快设立广西海洋高等教育发展专项基金和海洋科技开发专项基金,解决海洋高等教育的基础设施和教学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问题,资助高校开展海洋基础课题研究和海洋开发利用高新技术的研发,支持高校海洋学科建设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吸引和鼓励优秀的海洋专业人才积极投身海洋教育事业。

(三)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同行互动、相得益彰。随着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海洋产业的发展和领域的扩大,海洋产业的职业要求也将随之发生变化,由此对海洋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海洋高等教育为之提供相应的服务;同时,广西海洋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也会给海洋产业的拓展和从业者结构的改善带来源源不竭的动力。如此形成的耦合态势,正是广西海洋经济实现跨越性发展所需要的,并以该态势的持续、发展提高为保障。

为此一方面,海洋行业、企业要认真执行职业认证制度,强化职业规程、职业培训规范、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创新活动,积极采用海洋高新技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引导高校合理开设海洋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与海洋产业密切相关的海洋类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严格人才培养质量要求。

另一方面,广西沿海高校要根据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学校现有专业设置和师资力量,创造条件开设海洋类专业。在专业条件没有成熟前,先开设专业方向,或将一些相关的专业改造成海洋类专业,不断扩大海洋教育领域,提升教育科研层次,逐步形成海洋类学科专业群,提高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适应度。

(四)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企事业产学研合作、共同发展。广西海洋经济与海洋高等教育实现协同跨越发展,必须以产学研合作为载体,形成海洋高等教育与地方、企业共同发展的机制。

在政府层方面,要根据海洋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现实情况,制定具体、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引导高校积极与海洋企业、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以项目为主的产学研合作向战略层面的合作发展,向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三者综合的合作发展。除此之外,要采取措施,积极组织引导推进。如2010年3月,广西区政府开展“广西高校服务北部湾行”活动,组织推进高校与地方和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自治区分管教育的副主席率领高校和相关部门的领导,到北部湾经济区4市和重大建设项目、重点企业现场考察调研,为高校与各市及企业合作牵线搭桥,促成25所(次)高校与4市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参加活动的高校共与69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科技项目合作协议。

篇8

关键词:GIS;SPSS;AHP;规划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010-05

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是现代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土地规划等工作中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分析方法,规划师们可以通过理性分析,科学合理的制定和判定规划方案,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分析、三维模拟等技术手段,对于空间布局选址、经济空间病理分析、定性复杂地区的空间规划等具有十分有效的指导意义。现结合在《西部新城(温江)战略发展规划》、《 成都市温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成都市双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锦江区柳江片区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成都在成都经济区中的合作与发展研究》中GIS与数理统计手段相结合的工作尝试,从区域综合质量、区域间距离、区域辐射影响力三个方面,探讨研究GIS与SPSS、AHP数理统计相结合的规划分析方法。

一、方法简介

本课题选择城市引力模型[1]作为贯穿规划分析方法的主线。城市引力模型表示为G=M×■,其中,M和m是两个城市的综合质量指数,既是综合得分;r是两城市间的距离;G则是两城市之间的辐射影响力。

从城市引力模型所表征的意义角度,本课题将城市引力模型改为以下规划分析概念模型:

G区域辐射影响力=M区域综合质量指数×■

区域辐射影响力=■

从规划分析概念模型中可以发现,大多数规划分析均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区域综合质量分析,旨在评估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判断区域增长极;第二步,区域间距离分析,旨在分析区域间经济流、信息流、物流的转移动向、通达状态,包含重心迁移、经济距离加权测算等方面;第三步,区域辐射影响力分析,旨在分析区域间的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程度。

二、区域综合质量

借助增长极理论,通过区域综合质量分析,旨在评估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对比寻求区域经济社会增长极,为解释和预测区域经济的结构和布局提供依据。主要采用GIS空间分析与SPSS因子分析、AHP层次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1.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2~4]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提出,许多区域经济学者将这种理论引入地理空间,用它来解释和预测区域经济的结构和布局。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j.b.boudeville)将增长极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理论中,之后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john.frishman)、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schman)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使区域增长极理论的发展成为了区域开发工作中的流行观点。

佩鲁(Francois Perroux)认为,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做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因此,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这些增长点或增长极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他借喻了磁场内部运动在磁极最强这一规律,称经济发展的这种区域极化为增长极。

增长极的产生条件:(1)在一个地区内存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这实际上是熊彼特关于创新学说的反映,即创意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元动力而非简单的投资或消费拉动;(2)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即发育成为增长级的地区需具备相当规模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存量,通过不断投资扩大经济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率,形成规模经济;(3)要有适宜经济与人才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它包括既要有便捷的交通、良好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还要有政府高效率运作,恰当的经济政策、保证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以及人才引进与培养等“软环境”。

2.综合质量分析。依据增长极的产生条件,建立评价区域综合质量的指标体系(见表1)。SPSS因子分析旨在筛选主因子,并计算出综合指数;AHP层次分析主要通过专家打分,确定定性指标权重,并计算加权平均值。由于指标体系中涉及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因此采用SPSS因子分析和AHP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其中二级指标采用AHP层次分析方法,三级指标中的规模经济类、创新能力类指标采用SPSS因子分析方法,三级指标中的外部环境类采用SPSS因子分析与AHP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最后求出综合质量指数。

根据不同行政单元的综合质量指数或者栅格化后的综合质量指数,借助GIS空间分析手段,对区域综合经济质量进行空间分析。选取《温江区国民经济社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成都在成都经济区中的合作与发展研究》案例进行实践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1)柳城街道、涌泉街道是温江区的区域增长极,成德绵三市是成都经济区的区域增长极;(2)在空间上,存在区域发展强度的层次性,对于温江,第一层次是柳城、涌泉,第二层次是永宁、公平、天府、金马、永盛,第三层次是寿安、万春、和盛,对于成都经济区,第一层次是成德绵三市,第二层次是雅安、遂宁、资阳,第三层次是眉山、乐山。

3.产业发展环境适宜性。此外,从区域综合质量分析方法衍伸出产业发展环境适宜性评价方法。产业发展环境适宜性评价旨在分析区域条件、环境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程度、协调程度,评判特定区域适合发展什么产业,为区域产业布局选址提供参考决策作用。采用的分析方法与区域综合质量分析方法相同,只是指标体系内容不同(见图2)。选取《锦江区柳江片区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案例进行实践分析。

根据综合指标的空间复合运算,对产业发展环境适宜度进行特征分类(见图3):一类地块,分布在地铁站直接辐射区、城市干道交叉枢纽和锦江干流直接辐射带,受其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兼顾交通通达性和生态效应,产业发展环境最优;二类地块,分布在地铁次级辐射区、城市干道两侧、城市干道与次干道枢纽地段、次级河流影响区、绕城绿化带及高威体育公园影响区,受其综合影响,交通通达性较好,生态环境较好,产业发展环境优越;三类地块,分布在城市次干道两侧、河流支流和绕城绿化带以及高威体育公园直接影响区,受地铁站影响微弱,交通通达性一般,生态环境较好,适宜发展对交通要求不太高而对生态要求较高的产业;四类地块,分布在远离城市道路区,承受地铁、城市道路、生态因素的影响均较弱,适宜与前三类地块合并开发。

三、区域间距离

通过重心迁移分析,判断区域经济流、信息流、物流的转移动向;通过经济距离分析,评价区域间通达状态。主要采用AHP层次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重心迁移。通过重心迁移模型,采用GIS栅格统计分析方法,提取城镇用地、人口、GDP等重心,通过不同时期所提取的重心,绘制重心迁移路径,判断区域经济流、信息流、物流的转移动向。

Xω=■,Yω=■

式中,XW和YW为重心点坐标值,Wi为计算重心时权重,Xi和Yi为计算重心时第i个点的坐标值。

以《 成都市双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案例进行实践分析。发现双流县人口、城镇重心总体上呈现南移趋势;人口重心起于东升,经西航港向华阳移动;城镇重心起于西航港向黄甲迁移。

2.经济距离测算。经济距离主要由地理距离、通勤距离和城市经济落差等因素决定,是经济落差修正通勤距离后的结果,反映了城市间的物流和人流便捷程度。以《成都在成都经济区中的合作与发展研究》为例,根据经济距离计算公式E(经济距离)=D地理距离×α通勤系数×β经济落差权数,并结合表2,得到成都到达各个城市的经济距离(见表3)。

结合GIS的空间分析方法,按照远(E>90)、中(50≤E≤90)、近(E<50)划分三个等级,绘成成都到达各市的经济距离空间分布图(见图5),从中可以看出,成都经济区中部距离成都的经济距离相对较近;东北部经济距离处于中等水平;西南部经济距离相对较远。

四、区域辐射影响力

增长极形成与发展过程会产生两种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效应同时存在。佩鲁认为,极化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的回流和聚集;扩散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围不发达地区的扩散。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增长极效应是一种多种效应的复合体,如上游下游效应、集聚效应和互利效应等。

扩散效应对于区域整体发展具有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缩小区域差距,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通过区域辐射影响力分析,判断区域间的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程度,为诠释和预测区域空间发展时序、层次提供决策依据。

依据城市引力模型,结合区域综合质量和区域间距离的结果,计算区域间辐射影响力。以《成都在成都经济区中的合作与发展研究》为例。采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按照辐射影响力大小划分三个等级,绘成成都对各市的辐射影响力图(见图6),从图中可以看出,成都经济区东北部受到成都的辐射影响的力度相对较大;中南部受到成都的辐射影响力度适中;西北部和东南部受到成都的辐射力度相对较小。

成都市作为成都经济区一极,对周边的辐射能力不断加强,成都经济区北部、东北部经济基础较好;东北部受到成都辐射影响的力度相对较大;中部、中南部与成都市的经济距离相对较近,具有良好经济区位条件;整体上,成德绵三市呈带状沿东北方向发展,并依托中南部的经济距离优势,向南辐射扩展。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都经济区的区域合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1+2”(成都、德阳、绵阳),第二层次“3+2”(资阳、眉山),第三层次“5+3”(乐山、遂宁、雅安)。

五、总结

通过GIS与SPSS、AHP数理统计手段相结合的工作尝试,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规划分析方法:(1)基于规划分析概念模型,这套方法主要包含区域综合质量分析、区域间距离分析、区域辐射影响力分析三个方面,是一套集现状分析、预测判断为一体的贯穿规划始终的简易方法;(2)通过区域综合质量分析,判断区域内各空间单元的发展强度,为选择区域经济增长极核以及划分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提供了参考依据;从区域综合质量分析方法衍伸出产业发展环境适宜性评价方法,产业发展环境适宜性评价通过分析区域条件、环境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程度、协调程度,可以评判特定区域适合发展什么产业,为区域产业布局选址提供参考决策作用;(3)区域间距离分析分为重心迁移分析和经济距离分析,通过重心迁移分析,判断区域经济流、信息流、物流的转移动向;通过经济距离分析,评价区域间通达状态;(4)通过区域辐射影响力分析,判断区域间的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程度,为诠释和预测区域空间发展时序、层次提供决策依据;(5)这套方法仅是基于实践研究而得出的规律和总结,尚存在一定局限,在未来的规划工作中,地理信息系统与统计学相结合的领域还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REILLYW J.Methods for the study of retail relationship[M].Austion:Bureau of Business Research,University ofTexas,1929.

[2] 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3-91.

篇9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promotion of government at all level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 China has entered into a new era. Internet of things has become not only the industry focus concerning various businesses but also the social hot spot. However, it deserves our attention that some problems do appear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of things, such as emphasis on the concept but ignorance of the practical use of Internet of things. This article tries to evalu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gional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with fuzzy mathematical metho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orientation of regional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关键词: 物联网产业;综合评价;产业定位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comprehensive evaluation;industry orientation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175-02

0 引言

物联网产业被称为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代表着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信息网络的发展方向。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帮助我们事先社会生产生活中信息感知能力、信息互通能力和智能决策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广阔的行业应用需求。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进下,我国物联网的发展进入了新纪元,物联网不仅成为牵动多个行业的产业焦点,更成为民众普遍接触和关注的社会热点。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物联网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社会各方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物联网概念而轻视其实际应用。

因此,对物联网产业进行科学的评价,从而确定产业发展定位,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评价对象的确定

要做好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水平评价,首先必须确定评价的核心内容。对于物联网产业而言,其核心内容就在于物联网产业的关键技术。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文献和专利数据的基础上,确定了18项物联网关键技术,如表1所示。

除了评价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对象(地区)也是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的重要步骤。自从物联网产业被列入国家新兴产业目录后,我国各地相继颁布了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珠三角地区普遍处于物联网产业规划与本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背景之下。因此,本文以处于珠三角地区的S市为例进行评价,以期能够在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同时,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经验借鉴。

2 物联网产业综合评价

由于物联网产业在国内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仍然缺乏专门的物联网统计数据。为此,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即模糊综合决策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在遵循科学性、具体性等原则的基础上,确定了产业发展水平、产业竞争能力、产业发展潜力和产业环境作为评价指标,并建立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2.2 确定权重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②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定备选方案个数,建立递阶层次结构。③构造两两判断矩阵。对同一上层指标下的各下层指标之间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得出两两比较矩阵。

2.3 综合评价 在上述权重确定的情况下,利用模糊综合决策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S市在物联网产业关键技术发展极其不平衡。其中射频识别技术、色度传感、三维定位三项技术较高,而低功耗无线网络、角度传感器、碳粉浓度传感等技术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在规划S市物联网产业时,应从这些关键技术中寻找思路。

物联网行业的应用需求和领域非常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将带动传感器、微电子、射频识别系统等一系列产业的同步发展。因此,S市在发展物联网产业时,应结合物联网关键技术发展水平,着重培育物联网产业链,重点发展应用于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远程医疗、智能交通和环境监测等具有较大需求的领域。

3 结论

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着手,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物联网产业评价模型,设计了物联网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并以S市为例,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樊梨.我国物联网产业价值链发展现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17):26-27.

[2]黄卫东,岳中刚.物联网核心技术演进及其产业政策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4):47-53.

[3]罗瑞华,尹磊.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新西部,2010(18):60-61.

[4]唐亮.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链分析[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篇10

摘要:通过对目前电力企业多经产业现状的分析,分析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电力企业;多种经营

1电力企业多经产业的现状问题

电力企业多种经营是基于电力企业的长期封闭经营和长期单一经营方向而提出的,有其鲜明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近年的发展和经验告诉我们,电力企业走多业并举,多元并重之路已经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目前的电力企业多种经营产业,主要形成了依靠或依赖主业生存和发展的称之为“眼睛向内式”的专业化产业结构模式。有电力安装、电力修试、简单的电力制造、金具加工、电力物资、物业后勤管理、宾馆(招待所)、旅游、高耗能产品生产等产业支柱。总体上,不乏有山东鲁能电力多经的成功典范,但大多数还仅局限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状况。既无可参与市场竞争的拳头产品和品牌产品,又无具体实体可言,基本上是人们常常称之为以辅助生产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模式。

电力企业多种经营产业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认真思考、探索、研究,并加以解决。

2电力企业多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的产权问题决定着企业的属性问题。电力多经企业大多为原电力企业的辅助生产、后勤服务部分,多经改组和改造大多是整建制划转模式,包括劳动场所、劳动工具和生产资料等,本来作为电力主业和电力多种经营产业是一种投资与被投资关系,应当建立相应的资本纽带关系,按《公司法》规定运作。而从实际财务账面情况看,电力主业对多经企业并没有任何投资,主业实际划出的国有资产部分并未转作对多经的投资和持股。2.2电力企业多经产业的管理模式的不足

电力多经企业多年来经营思路沉陷于服务型、安置型、福利型的模式,没有真正受到市场挑战,其管理仍然是传统的职能部门的管理模式,没有面向市场建立符合市场规则要求的多经管理体制。另一方面,电力多经人员身份依然是电力职工,保持稳定而较高的收人与福利,使多经职工有一种优越感,工作没有实效。即使部分有识之士对电力多种经营产业发展有宏伟构想,由于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只能是意见保留,有想法,没办法,严重制约了电力多种经营产业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

2.3电力企业多经产业的规划不足

电力企业多种经营产业普遍存在背靠主业有余,面向市场不足的问题。电力企业计划经济思想的惯性作用,使得电力多经企业经常处于接受指令和行政命令的状况。电力多经的划分和改制,从很大程度上是原有电力企业的化整为零行为,致使多经企业有参与市场竞争的先天不足之说。没有准确完整的企业发展规划和市场开拓计划,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极易迷失航向,走简单经营型、凑合型、围绕主业型、甚至为主业倒账、变通型公司的路子。

3电力企业多种经营产业发展的措施

3.1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的产权关系

针对目前电力企业与多种经营企业投借不清,产权关系模糊,行政干预严重的现状,电力企业可委托社会中间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师事务所对现在多经的资产进行清产核资,重新评估,进行资产重组,严格按公司法的规定规范运作。除此之外,多经企业已形成的资本积累应进行产权鉴定,也可吸纳职工人股,让职工从无产者变为有产者,既是企业的劳动者又是企业的财产所有者,既是职工又是股东,以此来广泛调动多经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和加强多经企业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把职工、集体、企业利益三者融为一体,

股份制的改造和建立给多经企业的发展注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多种经营的身份将更加具体和明确,操作更加灵活和多样,易改过去主业行政管理一言堂的官僚作风,以企业章程为核心,以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三会的形式,各行其是,生产经营决策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一切管理工作将有章可循,有条不紊,有序进行,以法制化管理的要求促使多种经营走上公司制改造、商业化运营的轨道上。

3.2建立管理新体制

理清思路,转变观念,建立规范、有序、开放、竞争的多种经营管理新体制。电力企业与多种经营企业之间应当以资本纽带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严格按照《公司法》运作,杜绝长期以来主辅不分,责权不明,造成管理难、乱、差的现象,确立完整的企业发展规划,制定科学的可持续的企业经营战略。

要改变对电力企业兴办多种经营产业的认识。兴办多种经营不再是单纯的为主业安置富余人员、解决电力职工子女就业、为主业提供生产及生活服务,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逐步切断多种产业对主业的依赖性,将企业的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有机地融人社会化大生产和广泛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之中,最终实现多种产业与主业之间企业分立,资产分离,管理分开,形成产权多元化、经营市场化、管理科学化的多种产业格局。

3.3科学制定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经营战略

科学制定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经营战略是事关企业发展方向和生死存亡的一件大事,是有关整个企业长远发展道路的重大决策。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经营宗旨、经营方针与基本原则、企业发展目标和实施发展目标的战略行动等。

科学制定经营战略,为企业各单位、各部门和全体职工提供了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的共同纲领。在制定经营战略过程中,多经企业领导主要应在大的方面提问题、想思路、定原则、把好关,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创造性,并坚定不移,想方设法,千方百计推动实施。

3.4解决好多经企业的用人机制问题

多经企业干部的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经营理念等综合素质直接关系着多经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为此,首先应尽快建立健全选拔任用优秀多经企业干部的科学标准和实施办法,使多经企业干部的聘任工作规范化,克服用人上的随意性、不公正性,积极创造条件,让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脱颖而出。其次,引人竞争机制,公开、公平、公正地选聘多经企业干部,第三,建立经营者压力与动力并存的风险抵压金制度,年薪制度,目标考核制度,科学的经营指标考核体系等等,进行量化目标,严格考核。在规定期限完成者予以奖励,不达者,扣罚,直至解聘。第四,要深刻领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哲学寓意。制定严密有序的多经企业人才规划和职工教育计划,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职工教育和培训工作,按照企业实际需要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企业各类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定期组织厂长经理、财务会计、劳动工资、市场营销等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业务技术学习。第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尊重人,关心人,团结人,充分调动起多经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设立合理化建议奖、金点子奖,鼓励职工向企业献计献策,建立起职工能在勤奋工作中获得应有奖励和报酬、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管理机制,坚持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打破平均主义和论资排辈思想,全心全意依靠广大职工办企业,群策群力,不遗余力,积极倡导职工爱岗敬业,团结奋进,加快多经企业集体领导和民主化决策的进程。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