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19 11:2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质灾害防治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4号)等文件精神,全面提高我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水平,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切实增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稳定大局。近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由于我省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管理体制不顺,经费投入不足,基层管理力量薄弱等问题也比较突出,直接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此,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努力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确保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我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一)全面排查,加快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组织有关部门,在全面查明本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基础上,加快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级以上市的规划编制工作务必于*年底前完成,县级规划编制也应尽快完成。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必须编制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在开展农业、林业开发利用时也应重视预防地质灾害,确保生产安全。
(二)落实预案,切实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和应急管理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印发〈广东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粤府办〔*〕73号)要求,突出汛期和重点防治区两个重点,积极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市、县两级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要加快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信息化、传输网络化、地质灾害预测预警科学化和地质灾害信息服务社会化的进度,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反馈机制及网络体系,确保信息及时、准确、畅通。加强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落实监测责任制和预防措施,切实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三)消除隐患,加快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治理工程。实施搬迁避让工程是避免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最有效手段,也是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的有效措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按照轻重缓急,逐步对危险性大、危害严重、治理经费大于搬迁费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点实行选址搬迁避让。对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员集中、搬迁难度大的隐患点和危险点,要尽快进行勘查治理,及时消除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四)加强监督,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执法力度。各级人民政府要将防治地质灾害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依法加强监管。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或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民建房、新村建设选址等,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与主体建设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的“三同时”制度。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和地下水开发利用以及工程建设项目造成的地质灾害,减少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
(五)加强研究,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战略。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利用地质勘查单位、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积极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开发研究工作,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工艺等关键性技术的攻关与探索,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预报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开展对典型地质灾害灾种和重灾区的调查研究,建立若干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示范县,为全面提高防御地质灾害的能力提供经验。
(六)加强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科学防灾避灾意识,提高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逐步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管促防、以管促治”的目的。
三、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和保障机制
(一)加强领导,落实防灾工作责任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将地质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实现监管方式从事后追究为主到事前监督为主的转变。各级国土资源、建设、水利、民政、*、交通、农业、林业、经贸、卫生、气象、旅游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违反规定或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不落实,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要依法依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和行政责任。
(二)完善机制,加强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发〔*〕4号文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37号)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各级地质环境监测体系,有效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切实承担起日常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省国土资源厅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充实国土资源管理系统的水文地质工程和地质环境专家库,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市也应组建相应的专家库,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抢险救灾提供技术保障。
篇2
关键词:赤城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1调查区概况
赤城县位于河北省的西北部,东与承德丰宁、北京怀柔接壤,南与怀来、北京延庆毗邻,西与崇礼、宣化交界,北靠坝上沽源。国土总面积5288.66Km2,其中山间河谷地带和盆地面积528Km2,中低山地面积4760.66Km2。赤城县属燕山西支余脉,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整个地形中低山起伏较大,平均海拔1000m。境内出露岩性复杂,地质构造复杂,在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下,地质灾害频发。本文以赤城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为基础,采用专业调查与地方政府部门参与相结合的方法,旨在查清工作区所有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危害对象,为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2地质灾害现状
赤城县地质灾害有泥石流、崩塌、滑坡三种类型,共有地质灾害点101处,其中泥石流73处、崩塌27处、滑坡1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其中大型1处,中型22处,小型78处。
赤城县101处地质灾害点危害对象主要为村庄、农田、公路。赤城县地质灾害共威胁776户、2350人、财产3944万元。地质灾害险情等级多为小型-中型,险情等级大型的8处、中型38处、小型55处。
3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3.1 空间分布规律
赤城县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侵蚀构造中山区、低山区:101个地质灾害点中82处分布于侵蚀构造中山区 ,19处分布于侵蚀构造中低山区。赤城县北部中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沟谷发育,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褶皱密集,断裂发育,降水集中,滑坡、崩塌及泥石流地质灾害发育。南部低山丘陵区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较发育。
3.2 时间分布规律
从时间分布来看,区内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每年5~9月,尤其是7、8月,并具有与大雨、暴雨同期或略为滞后的特点。降雨、震动、冻融和削坡卸荷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工程建设(如公路、水电施工)爆破震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4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4.1 滑坡规模小,险情等级为小型,欠稳定。
本次调查发现滑坡1处,为赤城县茨营子乡千松台大栅子滑坡,形态呈凹形,控制结构面为岩土结合面,岩土体有明显蠕动,规模为小型,威胁2户7人,险情等级为小型,欠稳定。
该滑坡后部为陡崖,为自然岩质,确定此处为滑坡后缘,陡崖下部为碎石土,构成滑体,坡度30°~60°,堆积体坡脚为前缘,堆积体两侧为基岩出露的斜坡。滑坡整体上呈长舌状,纵向长约25m,横向宽约100m,平均厚度约10m,体积约2.5万m3。
4.2 崩塌规模小,险情等级中、小型,控制结构面为节理裂隙面,变性破坏迹象为剥、坠落、拉张裂缝为主。
赤城县有崩塌27处,占全县灾害点总数的26.73%。主要分布于背斜、向斜轴部、断裂带附近及河流沟谷两岸陡峻斜坡上,崩塌主要发育在山体斜坡的中部、顶部、河谷两岸,长期构造、侵蚀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的孤立山峰、陡崖上,在降雨、冻融、震动等作用诱发因素下,极易形成崩塌,对分散农户造成极大隐患。除此而外,各级公路边坡开挖形成的高陡斜坡,由于差异风化,下部软弱岩层抗风化能力弱,形成凹岩腔,使上部坚硬岩石突出失去支撑,在重力作用下,被卸荷裂隙及层面,构造裂隙切割贯通形成崩塌。
赤城县崩塌中自然土质崩塌6处、人工土质4处、自然岩质14处、人工岩质3处。现状基本稳定或欠稳定,发展趋势多属欠稳定~不稳定。调查区崩塌以倾倒式和滑移式为主,崩塌运动形式多为崩落式和滚动式。
赤城县崩塌主要发育于太古界变质岩基底、早元古界样墩组、侏罗系、第四系地层中,岩性以变粒岩、变质斜长花岗岩、流纹岩、凝灰岩、白云岩为主,岩体呈碎裂状,少量块状。
4.3 泥石流规模中、小型,险情等级中、小型,易发程度多为易发、低易发。
赤城县泥石流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中型泥石流17处、小型泥石流56处。险情等级多为中、小型,其中大型8处、中型31处、小型34处。易发程度多为易发、低易发,其中极易发1处、易发20处、低易发52处。
泥石流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地貌、松散物源及水动力条件控制。赤城县境内沟谷发育,支沟较多,两岸地形陡峭,横剖面多呈“V”、“U”形,纵剖面呈阶梯状,沟床纵坡降较大;构造作用强烈,岩体较破碎,大量松散堆积物堆积于沟谷中,暴雨时容易诱发泥石流。据本次调查,泥石流一般沿区内河谷两岸分布。
赤城县泥石流多属山区暴雨型泥石流;物质组成以泥石流为主,多属稀性泥石流;从泥石流发展的阶段划分,多处于发展期;根据泥石流易发程度判定标准,易发综合指数在64~129之间,易发程度多属易发。
5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议
根据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易发区特征,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对赤城县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赤城县可划分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针对重点防治区和次重点防治区主要防治措施是:
(1)在潜在危险较大的地质灾害点周围要建立地质灾害醒目标志;
(2)对存在潜在危险的地质灾害点要统筹规划,有针对性地分期分批进行工程治理;
(3)加强本区生态环境系统的建设,加强生物工程治理措施,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增加水土保持;
(4)对新建、扩建工程,要加强审批手续,统一规划,合理开挖坡脚;不在泥石流沟谷流通区及沟口堆积区兴建房屋等工程。
一般防治区主要防治措施是加强生态工程建设,减少水土流失,加强对国土资源综合开发整治。
参考文献
[1] 张雷,马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防治的研究[J].地球.2013(11).
[2] 褚宏亮.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J].中国城市经济.2011(27).
作者简介:
篇3
(一)地质灾害的定义
地质灾害主要指的就是由于大气圈、水圈以及生物圈的自然影响,导致地球岩石圈的地壳表层发生异动。另外,由于基础的自然地质运行以及人为的操作引起的山体崩塌、泥石流、山体滑坡、大地裂缝和塌陷以及地面的恶性沉降等等,统称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不仅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害以及物质损害,也会对生命体产生影响,甚至会导致死亡。虽然地质灾害是自然现象,主要是由于地质变化发生的,但是其中人为的恶性开采和利用,也助推了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导致现在频发的自然灾害主要集中在社会属性层面上[1]。
(二)地质灾害区划的内涵
地质灾害区划是根据某一方面特点或多方面特点进行的地质灾害分区。它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区划方式反映某一地域范围内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特点,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相关自然勘探人员要根据环境以及基础地质要素进行集中化的区域划分,以实现整体分布规律的数据整合。按照国家的相应标准以及等级系统进行标注,并且在实际标注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规律以及基本要求进行区域的逐级划分。其中,不仅要从基础宏观结构对经济建设建立相应的技术指导,也需要利用经验和基础数据保证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的降低,真正实现优化的项目运行以及地质灾害区划工作。也就是说,相关区域内管理人员进行的地质灾害区划结构就是为了进一步预估整体地质灾害发展的未来趋势,以实现有效的隐患规避,保证减少由于不合理的布局导致的地质灾害问题[2]。
二、湖北省地质灾害区划的研究现状
(一)基本研究背景
湖北省地形地貌条件复杂,降雨丰沛,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因而地质灾害发生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危害大。由于近几年来地质灾害事故发生概率的增大,相关单位的管理人员以及勘探人员开始更多的关注地质灾害区划问题,不仅要认识到基础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理,也要对整体区划结构和理论有专业性的了解。
第一,是以县(市、区)为单元,同时考虑地质灾害发育环境和发育强度两个方面,利用环境指数(H)和强度指数(Q)来确定地质灾害易发指数(I),从而以量化的地质灾害易发指数综合衡量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高低,湖北省总共划分为4个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1、既地质灾害极易发县(市、区),总共有17个县(市、区),主要分布在三峡库区、鄂西南山区和鄂东南部分地区;2、地质灾害易发县(市、区),总共23个县(市、区),主要分布在鄂西北山区和鄂东南、鄂东北部分地区,以及江汉平原西缘山前地带;3、地质灾害较易发县(市、区),总共18个县(市、区),主要分布在鄂中地区和鄂东南、鄂东北部分地区;4、地质灾害一般不易发县(市、区),总共23个县(市、区),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鄂北岗地和鄂东北中部地区。
第二,要针对地质灾害的发育密度、整体地区内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区域内气候条件和植被条件等因素,对数据进行归一化的处理。并且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权重值的计算和核查,要按照相关数据进行危险指数模型的优化建立,其中划分为13个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地段,267处重大地质灾害危险点(段)[3]。
第三,要根据整体区域内的地质环境以及基本诱发原因进行地质灾害的区划,是在建立基本袭扰系数法的同时,对整体诱发因素以及基础条件形成量化的参考,并进行区域的划分和测定,依据袭扰系数R值对灾害问题进行衡量和测定。
第四,利用基础的层次分析法对相关区域进行集中的划分。主要的参考数据就是滑坡、泥石流以及水土流失的因素,并对基础样本进行测算,利用相应的计算公式测量出基本的权重影响因素,进行数字化的网络剖分,将相应因素进行叠加,并且根据公式计算出基础面积,实现单项灾种评定指数和综合评定指数的优化生成,以实现对整体区域内危险性的评估,完整基本的地质灾害区划工作。第五,针对相关数据进行网络化的分析和测量,利用GIS的空间重叠分析技术进行综合的项目评定,以基本的地质灾害危险系数为理论依托,实现整体的区划工作,并且在实际的项目运行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保证构建完整的地质灾害危险结构的区划体系[3]。
(二)湖北省地质灾害区划工作成果
2000年以来,在国土资源部大调查项目的安排部署下,湖北省用6年时间完成了全省59个丘陵山区县(市)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调查面积15.31万平方公里,共查明地质灾害及隐患点8495处。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础上,完成了湖北省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编制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指导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深入查清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支撑, 在200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第一批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支持安排了恩施市,至2012年完成了12个县(市、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2013年以来我省加大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力度,已完成了18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计划在近2年内全部完成余下29个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三)研究中发展思考
在实际的地质灾害区划调查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运行优化的评价体系,以基础数学模型为依托,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进行综合管理,实现整体地质灾害区划结构的系统化和复杂化。并且要依据基本的发展态势和灾害系统进行集中的数据处理,建立良好的数据分析机制,运行多元化的勘探技术,结合相应的区划办法,建立有效的地质灾害区域划分[4]。另外,要在实际项目运行过程中,集中融合相关因素,建立协调高效的工作模式。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地质灾害区划过程中,要对相应的区域进行集中的数据登记以及标注,保证动态化发展态势的综合考量,并且要严密关注区域内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以及地质灾害问题的迁移,建立有效的预案和项目评估机制。
篇4
刚才*局长作的20*年度国土资源工作报告、*副局长作的打击非法采矿行为专题报告、*副局长作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题报告,希望同志们认真组织传达,结合实际全面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20*年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情况
(一)土地管理方面
一是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已通过评审备案,根据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开展建设项目批后核查,耕地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二是严格执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制度,旧城改造中出让6宗国有土地,出让金为10559万元,实现政府土地纯收益2936万元,出让粮食局及商业公司12宗土地使用权,成交金额为563.05万元,高出底价比率134%;三是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的规划用地调整听证工作,完成县城垃圾填埋场和寨乐水泥厂用地的前期工作;四是全面推进第二次土地调查,目前已完40%的外业工作。
(二)矿产资源管理方面
一是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通过检查验收,顺利完成全县煤矿山的整合工作;二是加强矿权管理,完成219家矿山企业采矿权、44家探矿权年检工作,收缴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44617.45万元,采矿权价款9980万元,探矿权价款351.368万元,出让非煤矿山矿权13宗,收取价款35.894万元。
(三)地质灾害防治方面
纳雍县是典型的岩溶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点多面广,截止目前,全县共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351处,共威胁8598户38507人生命财产安全,潜在经济损失42990万元。针对险情,各乡镇成立了防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对本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各乡镇国土资源所也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为辖区内的各地质灾害点编制了防灾预案,加大对各地质灾害点的巡查、排查和监测力度。
(四)加大执法监察力度,打击非法采矿取得实效
强化矿产资源动态巡查工作,将非法采矿点、基本农田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列入重点区域加强巡查,加大打击非法采矿和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地打击非法采矿行为的有关文件精神,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综合打击”的工作格局,以“打两头、卡中间”为着力点,建立起部门责任制和层级责任制,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建立了打击非法采矿举报奖励制度,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加大司法打击力度。20*年,全县共立案查处土地违法行为74件,罚款216.5万元,查处矿产违法3件,罚款8.5万元。打击非法采矿行为方面,共行政拘留331人,刑事拘留51人,批捕48人,移送检察机关公诉39人,法院公开审判5件,打击违法车辆38台,没收矿产品480余吨,罚款15.5万元。通过依法严厉打击,有效遏制了非法采矿行为的发生。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冷静地审视我县国土资源工作的现状:一是受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约,在建设项目用地报批上难度大。二是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不够完善,监测技术手段落后,监测精度不高,专业技术人员欠缺;三是执法监察力度有待加强,打击非法采矿工作难度大。五是乡(镇)国土资源所管理难度大,国土所人员少,任务重,经费不足。
二、认清形势,提高认识,确保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任务。
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是国土资源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必须围绕保障经济平稳发展这个中心,服务于这个中心,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部署,根据形式的发展变化,及时研究保发展、促增长的具体措施,全力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是土地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我们要在加强土地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情况下,越在用地矛盾突出的时候,越要用好、用活土地政策。要在调整优化用地结构、充分挖掘用地潜力上,多想办法,千方百计搞好用地保障,节约集约用地。在保发展的同时,妥善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确保耕地红线。
(三)依法维护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新要求
今年,随着中央和省拉动内需投资力度的加大,短期内土地需求集中释放,要及早制定预案,加大力度,制定多渠道的安置补偿措施,落实社会保障措施和资金,使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要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为全面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创造良好条件。
(四)安全生产工作对保护国土资源提出了新要求
我们要全面实行探矿权、采矿权统一配号,深化矿业权审批制度改革,严格规范矿业权管理,加强对矿产资源综合勘察和综合利用的指导监督。保护合法矿业权益,打击非法采矿行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遏制非法盗采国家资源的行为,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五)合理地规划和发展矿业经济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我们要加强矿产资源规划管控,全面推进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工作,严格矿产资源规划管理,进一步推进全县国土资源有形市场建设,健全交易规则,提供相关服务,形成土地使用权、矿业权公开、公平、公正交易的市场环境。
(六)关注民生,推进“和谐矿区”建设。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认真落实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年度防治方案,对辖区内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100人以上或者预估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必须做好防灾方案。全面推进“和谐矿区”建设,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减少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污染和生态破坏,逐步治理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问题,改善矿区人民生产、生活环境。
总之,今年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任务十分艰巨,同时也要牢牢把握做好工作的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国土资源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把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要坚定信心,善于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发展的机遇。增强机遇意识,化挑战为机遇,变被动为主动。
三、扎实做好2009年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一)精心组织好各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各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普遍存在指标分配不合理、用地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今年3月份前要完成王家寨、龙场两个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为我县新城区建设和厦蓉、杭瑞两条过境高速公路提供用地规划保障,其它乡(镇)总规修编工作也必须在今年内全面完成。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机遇,精心编制规划,全面提升土地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在修编前期,重点是要做好调研工作,客观评价前一轮规划的实施情况,认真分析前一轮规划的经验和不足,全面收集各类基础数据,为修编作好充分的准备。二是国土局要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吸取上一轮规划的经验和教训,合理安排各类用地指标,合理调整产业用地布局,预留好工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用地,调整发展需要占用的基本农田,提高新一轮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切实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三是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将规划修编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统一部署、统一组织,统一推进,在人员和资金安排上提供保障。
(二)认真贯彻耕地保护和用地制度,切实履行耕地保护的政府主体职责
基本农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农民生产生活的保障。我们要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结合第二次土地调查,搞好耕地保护工作,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一是各乡镇要加强对基本农田的动态管理,确保全县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二是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认真执行农村宅基地管理的规定,严格审批农村宅基地。乡镇国土所要充分发挥在管理职能,加大对农村宅基地的日常监管力度。
(三)强化建设项目用地报批工作,促进依法用地。
按照今年地区建设项目用地报批工作的要求,3月底前必须完成20*年中央扩大内需项目用地报件的上报工作;4月底前必须完成省以上重点项目用地报件的上报工作;5月份前上报全年用地计划;10月份前完成全年用地报批工作;今年的农用地转用指标不再分到各县市区,先报先批,用地指标用完为止。建设用地报批工作是各类建设项目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事关地方经济的发展,各乡镇和国土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按地区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好建设项目用地报批工作。
(四)积极开展小规模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保障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不仅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获取土地整理折抵指标,而且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各乡镇和各职能部门要齐心协力,密切配合,扎实做好鬃岭镇东风医院等8个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工作。今年5月份以前,各乡(镇)要完成2个30亩以下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的申报,并积极配合协助做好辖区内项目的实施。
(五)加大资源保护力度,严格执行国土资源法律法规
由于供需矛盾的存在,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特别是随着中央投资拉动内需力度的加大,土地供应的矛盾相应的加剧,打击非法采矿工作中还存在薄弱环节,违法用地和非法采矿等违法行为可能会出现反弹。因此,我们要有一手抓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手抓防止违法行为反弹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构建“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多方参与”的综合防控体系,进一步推进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工作,多形式解决村组信息员报酬,调动其参与巡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措施,逐步将巡查工作从部门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要完善耕地和资源保护责任制度,按照主题明确、经济激励、监督制约的思路,建立地方政府为责任主体、部门联动监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国土资源管理共同责任机制,变国土资源“一家管、大家用”为“大家管、大家用”。要严格贯彻执行《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严格实行违法用地问责。切实加大打击非法采矿行为的工作力度,充分发挥部门联动机制,特别是打击非法采煤窝点要履行政府主导职责,加强辖区内巡查排查和炸封取缔工作,建立长效机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非法采矿反弹,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积极申报防治项目,认真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预案,要逐点落实监测监控、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应急抢险等防灾措施,防灾责任要落实到具体的灾害隐患点的村、村民组,签订责任书,明确具体责任人,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群死群伤事故。
(七)解放思想,创新机制
国土资源工作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正确处理好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关系,增强解放思想的自觉性,要以开展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切实有效地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衔接不够好、跟进不够快、服务不主动的问题,进一步理清思路,解决一些重大难题。要积极探索提高效率、规范管理的有效途径,大胆创新,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八)转变作风,提高效率
各乡镇和国土部门要着力转变思想观念、转变管理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要将服务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作为当前国土资源工作的重中之重。对符合条件的,要千方百计抓紧办,对条件不完善的,要抓紧督促、指导和催办,对不符合条件的,要争取创造条件,做到既不违背国家政策、又切合实际情况,走出一条探索性的新路子。对明显违反规定的,要严格把关,严肃查处。
(九)提高素质,廉洁从政。
篇5
关键词:矿山地质;3S;灾害类型;防治措施
Abstract: after the exploit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a great extent change the local geology environment, causing many serious mine geological disasters. This paper, from the mine geology disaster caused the main factors of,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me and space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disaster methods, the mine geology disaster into several main types and the class. And according to the several typ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stablishing of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o China mine geology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Keywords: mine geology; 3 S;Disaster typ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O7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述
由于矿产开采过程势必改变原有稳定的矿藏条件,改变了当地的地质环境,而由于人为的采矿活动改变了地质环境所引起或诱发的灾害被称为矿山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和破坏。
我国的矿产开采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矿产开采技术和设备都比较落后,这种条件下的矿产开采导致矿山地质环境不断恶化,矿山地质灾害事故频发。危及生命的矿难和环境灾害时有发生,近年来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根据我国矿山地质灾害发生及发展规律、特点,将矿山地质灾害进行详细分类,并根据其各自特点提出防治灾害的措施,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2、矿山地质灾害类型
就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状况而言,采矿活动的范围仍多数被限定在地球表面和岩石圈层内部。在矿脉开采之前,矿区地质环境是处于稳定平衡状态。而采矿过程,是从地壳内部的土壤、岩石圈层挖出大量的土石方,对地质环境进行了巨大的破坏,使其处于非稳定状态。我们可以看出,不论钻井开采、掘坑开采、注液开采,还是露天开采,都改变了原有的地质环境,这种不平衡性的出现导致了地壳物质的不稳固,进而容易引发灾难性地质改变。
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很多,若单从灾害发生的速率加以区别,可分为突变型矿山地质灾害,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另一种就是缓发型矿山地质灾害,如采空区的地面沉降,水体污染等。然而,在我们最常用的地质灾害分类,常常是以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和成因关系来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深入探究,才能根据各种地质灾害类型制定相宜的防治措施。人为地质作用过程中不合理或者不科学改变地质环境,进而诱发的地质灾害基本涵盖了除火山喷发之外的所有地质灾害类型,本文将就其特点简要分类阐述。
2.1 岩土圈层形变灾害
这部分矿山地质灾害是由于采矿活动改变了矿区的地质环境,导致地区地下和地表岩土圈层形变,进而引发的灾难性后果。
2.1.1 诱发性地震
由于采矿活动致使岩土圈层结构性失衡,这种失衡状态反映在岩土圈层内部就是地震与断层错位。短时间的断层剧烈错位容易产生诱发性地震。由于人为地质改变而诱发的浅源性地震,深度小,危害和破坏力却十分巨大。小震级的地震,就可能致使井下和地表岩土圈层的剧烈改变,从而对建筑物、地表结构造成危害。
2.1.2 断层错位
断层错位也是圈层结构性失衡的一种表现,不过由于断层错位具有缓发性,能量在缓慢积聚,短时间内不易被测量和察觉。但是,可以预见,随着开采活动的不断进行,矿脉被采空后,断层积聚能量会在短时间释放,终究会造成巨大的危害,这种灾害对矿山及周边地质环境的破坏力也十分巨大。
2.1.3 地面圈层形变
地下岩土圈层的形变,往往导致地表岩土圈层下陷、沉降、开裂等,进而引发危害性巨大的矿山地质灾害。例如,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矿区地面沉降,地面开裂。一般的矿区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井巷开采的矿山地区。矿脉埋藏较浅,矿区地面平缓,地面塌陷与沉降的现象较为常见。而矿脉埋藏深、距地表较远的开采区,如果不能及时回填矿渣,就有可能发生大面积塌陷,地面塌陷、沉降和开裂不仅可破坏水土、建筑物,还可能毁坏道路、水库等公共资源与建筑,造成更大的危害。
2.1.4 斜坡岩土体运动
这一类灾害是由于采矿区地质边坡或地表断层边缘结构不稳造成的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例如采矿边坡失稳,常常会造成边坡岩土滑坡,岩崩等灾难,泥土边坡在雨后形成流动性土体,形成灾害性泥石流等。这些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造成的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形成不稳定结构。此一类型矿山地质灾害多发生在露天开采或掘坑开采矿山。这种灾害常常瞬时发生,但造成结果危害性更大,如矿山山崩,往往使矿产毁于一旦,造成人员大量伤亡,危害极大,是此类灾害的典型例子。
2.1.5 矿坑工程灾害
不合理的矿山开采手段与落手的开采方式,常会造成矿山地下工程灾害事故的发生,如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等。这些灾害均是因为矿井、矿坑内的岩土圈层发生地壳应力变化,而导致岩层、土层应力突然释放,导致大量岩石、碎屑,并向坑井内突进,给矿井开采带来危害,危急矿工安全并造成财产损失。例如坑内岩爆就是因矿坑周边和顶底板围岩,在受到巨大的岩石圈层应力作用状况下,一旦因采掘面不能维持平衡,即有可能产生岩石圈层应力突然释放,导致岩石破裂迸裂,并向坑内大量喷射、爆散,从而给矿山带来毁灭性灾难。
2.2 地下水位异变灾害
矿山开采过程中,深层开采有时会破坏地下水自由浅水层或层压含水层的结构稳定性,进而引起地下水位和矿山地质环境的改变,造成灾害性后果。
2.2.1 矿坑突水涌水
矿坑、矿井突水、涌水是最常见的矿山灾害之一。由于地下水位的短时间迅速改变,致使矿坑突然进水。这种矿山地质灾害突发性强、规模大,导致后果也十分严重。
采矿过程中常因对矿坑涌水量的排空速度估计不足,采掘过程中穿透隔水断层,或者骤遇蓄水溶洞、暗河,导致地下水大量涌人,造成坑井被水淹没,造成人员伤亡或其他严重灾难性后果。这种灾害在盗采严重矿山频发,多数因为开采技术低下,私挖乱采的盗采现象存在,相互均有可能突破蓄水坑洞,引发灾难性后果。
2.2.2坑内溃沙涌泥
坑内涌砂是矿坑突水的伴生灾害,当矿坑采掘过程中遭遇富含泥沙的蓄水层或溶洞,突破隔水层后,泥沙和岩屑随水一起涌入矿坑,造成涌浆灾害。另外一些透水断层和潜水层也常会因为断层错位,夹杂沉积物下漏涌人坑内,其结果是使矿坑被泥浆阻塞,设备和开采人员被泥沙掩埋,致使矿山遭受灾难性后果。
2.2.3地下水漏失
由于矿山开采,破坏了地下水埋藏条件,造成地下水的水源补给跟不上消耗的速度。比如矿山开采造成地下河流的改道,过分开采破坏潜水层,这些地质环境的改变,造成地下水位超常下降,从引发地下水源枯竭灾害,进而引发河水漏失、泉水干涸,造成局域性干旱区。
2.3 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
这类矿山地质灾害常常是因为矿山地质环境改变后,一些偶发因素造成的突变性的灾难性后果。
2.3.1 瓦斯爆炸
瓦斯爆炸灾害最常见于大小煤矿,由于矿坑通风条件不良,使瓦斯在封闭空间内积聚到一定程度,偶然因素引发爆炸。这种灾害常常造成矿山开采人员群死群伤,矿井被剧烈的爆炸损毁,造成巨大的人员与财产损失。
2.3.2 煤层自燃
由于煤层开采,是一部分开采矿面暴露在空气中,部分煤矿石因氧化放热导致温度逐渐升高,热量集聚后温度升高速度骤然加快,温度升高到煤的着火点时,便会引起燃烧。煤层自燃现象在古今中外时有发生,我国每年因为煤层自燃破坏煤炭资源多达2亿吨,经济损失巨大。
2.3.3 矿山火灾
矿坑火灾常见于煤矿的煤矸石山和硫化物矿床,因为煤矸石和硫化物也能氧化生热,进而引发火灾。矿山火灾对周围环境的大气危害也十分严重,一些常年燃烧的矿山,使当地空气污染严重,区域小气候发生改变,矿区周围苗木大量死亡,田地荒芜,环境状况堪忧。
2.3.4 地热
矿山开采过程中,凡需通过深入岩土圈层开采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金属和非金属矿等,当达到一定深度后都会遇到矿井温度升高的危害。通常矿山开采深度达到800 米以后,矿山因含硫量高,开采深度大,地温非常高,也会导致矿工劳动环境恶劣,严重影响正常生产。
2.4 矿山环境化学污染灾害
采矿、选矿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物质造成环境污染,也是矿山地质灾害日趋凸显的一种形式。这些废弃物未经有效处理,直接堆弃或者无序排放,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公害事件。这种环境灾难还会引发水土流失、土地砂化、盐渍化、地下水断流等相关次生灾难。这些污染事件的后果,往往长期影响人与动物的身体状况,导致国民经济和资源、环境的不可持续发展。
2.4.1 尾库、场库灾害
许多矿山开采,都伴随着矿场与尾矿库的存在。场库失稳主要是由于尾矿坝体不能承受压力决堤后形成泥石流造成巨大的危害。尾矿库溃坝常常因为坝体稳定性在日益增加的压力,或因废矿液溢出,坝体管涌而发生决堤。尾矿溃堤给矿区人民生产生活都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性后果,同时也会给当地水土环境造成污染和长期危害。
2.4.2 水土环境污染
矿山开采废水矿坑地下水、选矿、冶炼污水、尾矿渗漏水等,都会造成矿区水源与地下水的污染,同时废液中的重金属污染元素、有毒有害元素的存在,也会长期存留在土壤中,形成持久性的环境灾害。矿业废水量大,多数来不及处理,直接被无序排放进入环境水体,直接或间接造成区域性水土环境污染,致使矿区地表水、地下水源、农田遭受长期污染。这种如此危害性常常是潜在性的,其危害性更大。
2.4.3 土地退化
露天开采和掘坑开采是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一个影响因素。在露天开采和掘坑开采过程中,地表植被、土坡土体的破坏,尾矿的扩展都会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而大量的采矿排水,致使土地盐碱化。
3、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查方法
由于矿山的地质灾害都在深部发生,勘查多采用遥感信息技术与物理勘查方法。
3.1 地球信息技术综合方法
目前的信息技术主要是利用遥感集合“3S”技术,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可能的分布、发生地点与区域。如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地质灾害发生的高危点位精确定位,并利用遥感卫星进行叠加分析,预测灾变发生趋势。
3.2 地球物理勘查方法
主要指应用物理手段,探测岩土圈层相关信息,确定采空区、断层位移、磁场变化等可能的灾害伴发信息,对地质灾害进行提前分析与预测。地球物理勘查矿山地质灾害的方法主要包括高密度电阻率法、视电阻率法、瞬变电磁法、浅层地震法等。这些方法是预测潜在矿山地质灾害重要技术手段。
3.3 环境化学勘测方法
在矿山地质灾害预防过程中,人们也常常使用地球化学勘查方法。例如对矿区环境污染的监测,化学探测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种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确定污染因素、预测污染趋势、追溯污染源、划分污染区,为污染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4、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综上所述,矿山地质灾害由于时空特点与产生条件各有特点,随着矿山地质勘查的手段逐步应用,我们应针对上述分类和勘查手段,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才能防止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有些矿山地质灾害我们能从主观上加以预防,有些地质灾害由自然诱因引起,我们不可能有效预防,因此我们制定具体的防治手段应包括如措施:
(1) 建立和完善矿山开采前的风险评估与环境评估,并制定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政策法规和规划体系。做到开采前严格评估,开产中积极防范,开采后积极恢复,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土地复恳纳入法规,强制推行。
(2) 加强宣传,普及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矿山开采人员素质,增强其对地质灾害的危机感与警觉性。提高矿山生产过程中全员防灾、减灾技能与手段,强化矿山地质灾害的防、险避险、抢险培训。
(3) 开发与应用先进的信息化、地球物理勘查手段、地球化学勘查手段,对矿山地质进行严密监视,对可能发生的潜在灾害施行实时监测、动态监测,建立矿山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实现矿山地质与环境生态动态跟踪与管理体系,避免重大人员财产损失。
(4) 加强矿坑、矿井边坡设计,进行边坡监测,坚固挡墙稳固边坡地质构造,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及时做地质勘察,并做好预防措施。合理建设尾矿矿坝,形成稳定矿场与尾矿库,降低滑坡和塌方风险。
(5) 对于坑道开采,在坑道内一定要做好支护,做到边开采边支护,防止因矿顶坍塌、冒顶等产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户处要预防引起上部地面开裂,同时做好坑道的排水设计,以防因矿坑涌水造成危害。
(6)加强矿山环境监督与检查,进行全面、系统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影响评估。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小矿、低产能矿场进行坚决关停。对于污染型采矿区,制定科学开采和“三废”排放方案,减少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行矿场开采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对于可回填的废矿进行积极回填。
(7)对于闭坑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生态环境恢复,应该及时进行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全面推进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综合治理,进行复垦,提高土地复垦率,结合生态措施实施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弃渣场经处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种树。通过上述地质环境恢复工作,减少水土流失,恢复矿山的生态功能,达到生态恢复和维护人类与环境和谐的目的。
(8)将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按一定比例安排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如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政府资助矿山环保、地质灾害调查防治等基金。
(9)在矿山开采区应严格禁止私采乱挖和越界开采,减少人为扰动,做好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积极推行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及措施为防止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和景观。监督与制止开采弃渣胡乱堆弃和不加处理排放,强制其必须统一堆放到开采境界线以外的矿山弃渣场内。
(10)加大防治工作的资金支持,加强应该矿山等相关企业对矿山地质灾害的关注度,预留地质灾害调度金,构建地质灾害、环境灾难补偿制和问责制。同时加强生态补偿制度,加大惩罚力度,用经济手段调节灾害防治力度。
5、结语
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多,引发因素多样,不同类型的矿山地质灾害有着不同的形成机制和表现形式。针对不同矿区的地质环境特点,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矿山开采方案,并进行积极的地质灾害勘查方法,做到将灾害消灭在萌芽期。综观当前对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勘查技术方法和预防措施,查明矿山地质灾害特征,预测灾害体的发展变化,提出防治措施,为矿山防灾减灾提出合理建议。
参考文献:
[1]丁雅丽.唐山市体育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例[J].西部探矿工程,2002(1).
[2] 黄钊文.露天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浅析[J].勘察、测绘与测试技术.2007,(8).
[3] 闫车杰.矿山地质灾害研究及防治探讨[J].中国地质,2004,13(3):66-68.
[4] 张琦.辽宁省主要矿山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探讨[J].化工矿产地质,2004(1).
[5] 刘会平广东省的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04(2):l0l-105.
[6] 岳 境,邹继兴.露天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方案[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7,(2).
[7] 张卫东.大周市矿山地质灾害的现状及防治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
[8]郭君科,田绍义 等.高密度电阻率法技术与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5(1):ll6-ll7.
篇6
【关键词】煤炭塌陷;综合整治;经济转型
随着煤矿资源的大规模开采,造成的地表塌陷面积和煤矸石及粉煤灰堆场面积也日益扩大。淮南矿区是安徽省最大的煤矿区, 在全国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探讨安徽淮南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整治的方法与模式, 对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 乃至全国其他矿区的塌陷综合整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淮南煤炭区域分析。
淮南市地处安徽省中北部、淮河中游,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尤以煤炭资源为最。是安徽省乃至华东地区的煤炭资源大市,其资源量达173.44亿T, 占安徽省煤炭潜在资源总量的70%,占华东地区煤炭潜在资源总量的31%。 就煤炭生产规模而言,淮南早已成为我国东南地区的大型煤炭基地淮南地处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是一座“缘矿而建、因煤而兴”的典型资源型城市。截至2009年底,累计生产煤炭8.2亿吨。根据国家和淮南市的发展规划,2010年、2020年全市煤炭产量将分别达到1亿吨和1.5亿吨,被誉为苏、浙、沪的“工业粮仓”。
二、淮南煤炭塌陷状况。
淮南煤矿区地跨淮河两岸,可开采煤炭11~15层,开采厚度25~33m。淮河以南矿区多为急倾斜煤层,采煤塌陷深度大,开采万吨煤塌陷面积约为0.11km2,淮河以北主要为缓倾斜煤层,采煤塌陷深度小,开采万吨煤塌陷土地面积约为0.27km2。至2010年9月底,全市采煤塌陷区面积已近26.06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6.7%,塌陷区受损居民31.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3%。目前全市每年仍以约1.8-2.5万亩的速度塌陷。具体的分布见下表:
三、采煤塌陷地对淮南矿区的影响
1、对自然的影响。淮南矿区采煤塌陷地主要三种形式:一是地表下沉形成下沉盆地,或地表塌陷;二是石灰岩地区由于井下排水而成的岩溶塌陷;三是矿井排水或地面抽排水引起松散层失水面压,造成大范围的区域性地面沉降。这些不同形式的采煤塌陷地直接导致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破坏,使矿区生态环境恶化。
2、对经济的影响。由于不同形式的采煤塌陷地降低了土地生产力或使土地丧失了使用功能,严重破坏了矿区的土地资源,使矿区部分农民丧失土地,收入减少,而采矿企业和政府每年支付的采煤塌陷地征用费、复垦费以及塌陷区居民搬迁费和受损建筑物的补偿费也成为其沉重的经济负担。
3、对社会的影响。一方面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恶化,对矿区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大批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造成部分人员无地可种、无工可做,矿区的刑事案件呈上升趋势,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制约了城区和村镇的发展建设。
四、加强煤炭塌陷区的综合治理,促进经济转型。
1、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采空地质灾害防治机制。构建“政府主导、预防为主、破坏者赔偿、综合治理”的采空地质害防治新模式,核心是要把采空塌陷治理的重心前移到采空区治理和预防塌陷上。
①强化矿山开采企业审批和管理制度。新建地下矿产开采项目由独立机构提交采空区地质灾害预测报告,已投产企业每年提交采空区地质灾害评估报告。主管部门依法限定企业开采范围、审核企业采空区治理计划,监督企业按规范对采空区进行治理,对违反规定的企业吊销生产许可证。
②将采空区地质灾害监测列入日常安全管理之中。地方政府建立采空区地质档案,明确采空地质灾害责任人。矿山开采企业配置地质灾害监测设施、健全采空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编制采空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2、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用循环经济的方法来改变废弃物的处理方式,把废弃物治理的成本支出转变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上来,可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无力消解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①资源型城市应依据现有的产业特征,按照生态产业链模式,在企业集聚区构建纵向闭合产业循环链、横向耦合产业循环链或区域整合产业循环链,以达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零”排放的目标。
②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大力推动工业余热、煤气发展城市集中供热、城市煤气和设施农业,进一步发展不同工业行业之间、工业与农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构建废弃物回收和再生资源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全社会资源共享的产业循环系统。
3、创新经济转型资金筹措机制。参照国内外经验,应区分“新”、“老”问题分别制定相应的对策。一是新矿区和新兴煤炭城市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未雨绸缪、构筑长效的经济转型资金筹措机制。二是根据矿业经济效益递减规律,对处于稳定生产期的矿山企业按煤炭销售的一定比例征收转产准备金。三是国家对处于衰退期的矿山企业采取税收减、免政策,制定矿山技改投入抵扣增值税政策。
4、建立健全地矿统筹发展机制。坚持规划领先,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在交通方便、地域开阔、位置居中的迪沟区域,结合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建成了以住宅、商贸、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新型搬迁安置区。对旧村庄、旧宅基、旧沟塘和低洼地进行改造,发展种养殖业。建设服装、鞋帽、农贸三大专业市场,拉动商贸、旅游、教育、运输、餐饮服务等行业的发展。统筹乡村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
煤矿塌陷区的综合治理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关系着煤矿城市的形象和地方经济能否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因此,必须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塌陷区综合治理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阎伍玖.淮南采煤塌陷区环境综合整治分析[J].中国煤炭,2007.
[2]崔龙鹏.对淮南矿区采煤沉陷地生态环境修复的思考[J].中国矿业.
篇7
第一条为了有效地组织开展救灾工作,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行政区域内自然灾害的处置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自然灾害,是指干旱、暴雨洪涝、风雹、雷电、大雪、低温、地震、地质、生物灾害以及森林火灾和其他异常自然现象造成的危害。
自然灾害分为:特大自然灾害、重大自然灾害和一般自然灾害。
第四条救灾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政府救助与群众自救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工作职责
第五条县政府统一领导全县救灾工作,制定救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帮助受灾街镇乡完成特大自然灾害或重大自然灾害救灾任务。
第六条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的救灾工作,履行以下职责:核实灾情,制定救灾方案,并采取落实措施;动员和组织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工作,保护国家财产,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及时恢复灾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抢救伤病员,安抚遇难者家属,处理善后事宜;救济灾民和安顿无家可归者,确保灾民有衣、食、住,并防止流行疾病的发生;在本级财政中安排专项救灾资金,储备救灾物资;负责本辖区内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
第七条县政府救灾办公室职责:统筹协调全县救灾工作;会同县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救灾资金、物资安排建议;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县级救灾专项资金,并对救灾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向县政府提出自然灾害处置工作建议和意见;会同有关部门作好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工作,编制减灾规划;会同县民政局搞好自然灾害的灾情统计。
第八条县计划经济主管部门职责:负责组织县属国有企业、重点企业开展救灾工作;负责搞好工矿企业灾情核实、上报,帮助企业搞好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工作。
第九条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负责组织建设系统开展救灾工作;组织专家评估全县因灾造成重要建筑的损失,并提出恢复重建建议。
第十条县贸易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负责贸易系统灾情的核实、上报,帮助受灾企业搞好生产自救,及时恢复生产和营业。
第十一条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负责组织交通系统开展救灾工作;负责组织全县交通运输企业组成应急抢险和运输队伍,尽快恢复被破坏的公路等设施,优先保证抢险人员和物资的运输、灾民的疏散。
第十二条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负责组织教育系统开展救灾工作,统计核实灾情,上报灾情损失,及时帮助受灾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维护教学秩序。
第十三条县市政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负责市政设施维护管理;负责城市供水设施保护;参与城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十四条县水利农机行政主管部门(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职责:负责全县抗旱防洪预案、机电提灌发展规划的编制,制定重要水利设施度汛、抢险和分洪方案;负责江河清障工作,检查汛期抢险队伍、物资、器材等落实情况;及时向县政府报告并向有关街镇乡通报有关水情及水文信息;组织抗旱服务队和维护人员到灾区帮助抢修提灌机具,恢复农业生产所需农业机械,帮助灾区开展提水抗旱工作;统计、核实旱灾、洪灾、农机受灾并向县政府和市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报告。
第十五条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负责农作物病虫害的测报和防治工作,组织农技人员赴灾区帮助指导灾民生产自救,恢复农业生产;及时向县政府报告重大农作物病虫灾害情况和农业因灾损失情况。
第十六条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职责:负责制定全县森林防火预案,指导各街镇乡森林火灾扑救工作;掌握森林火灾动态、病虫灾害发生发展情况,并及时汇总灾情向县政府和市林业局报告;做好扑救重大森林火灾和防治森林病虫灾害的物资准备工作;协助县政府组织和指挥重大、特大森林火灾的扑救工作。
第十七条县气象行政主管部门职责:协助编制全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负责编制气象灾害区划;负责进行灾害性天气趋势分析和预报;气象灾害发生后,及时收集和核实气象灾害类别和等级,向县政府和市气象局报告;负责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负责防雷安全工作。
第十八条县国土房屋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负责全县范围内地质灾害的行政管理,编制全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年度防灾预案;负责全县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并对重、特大地质灾害进行应急调查和组织抢险应急治理;负责核实、统计全县地质灾害情况,组织专家评估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向县政府和市国土房管局报告,并对地质灾害恢复治理方案进行审定。
负责地震监测、预报,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协助县政府对实施地震应急预案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在2小时内将发震时间、震中位置、震级报告县政府及市地震局,震后2小时内派出地震现场工作队(组)赴灾区;承担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及时报告县政府及市地震局。
第十九条县财政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负责救灾资金的筹集调度,负责县级救灾专项资金的管理,确保救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监督救灾资金使用。
第二十条县民政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负责农村灾民生活安排,做好灾民的转移安置和住房恢复重建工作;负责救灾救济物资的储备、调集、分配、发放等管理工作;负责救灾捐赠款物的接收,会同县政府救灾办公室提出分配方案报县政府审批;负责自然灾害的灾情统计并向县政府、市民政局报告;负责民政救灾救济款物使用和管理。
第二十一条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负责组织卫生防疫和医疗急救队伍抢救伤员,帮助、指导灾区开展救灾防疫防病工作;负责开展生活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工作;负责受灾地区疫情和可能危及生命与健康的信息资料报告工作和卫生知识宣传工作;及时向灾区提供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
第二十二条县通信运营企业职责:组织应急抢救队伍,尽快恢复被破坏的通信设施;迅速启动应急通信系统,保证救灾通令畅通。
第二十三条县电力部门职责:组织应急抢救队伍,尽快恢复灾区被破坏的发、输、配、用电设施和电力调度通信系统等,保证灾区(特别是首脑机关、抢险救灾指挥部等重点部门)的电力供应。
第二十四条县公安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负责灾区治安防范,加强灾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负责维护重要目标和要害部位的安全;维护灾区交通秩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十五条县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负责组织调运粮油等生活必需物资的供应,保证灾区需要。
第二十六条县审计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负责对各级、各部门安排的救灾资金和接收的捐赠资金、物资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十七条县监察行政主管部门职责:在自然灾害处置工作中,监督检查国家法律法规的执行,对违纪违规行为及人员进行查处。
第二十八条充分发挥驻县部队、武警中队、民兵预备役部队以及红十字会等社会力量在自然灾害处置工作中的作用,减少灾害损失。
第三章灾情的报告与
第二十九条自然灾害发生后,当地人民政府(办事处)必须迅速组织有关部门调查核实灾情,及时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发生一般自然灾害,所在街镇乡应在24小时内报告县政府和相关部门。
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后,所在街镇乡应在1小时内向县政府报告受灾信息,6小时内上报灾情和救灾情况,同时抄送县政府救灾办和有关部门。
得知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信息后,县政府救灾办公室在1小时内向县政府主管领导报告受灾信息;县政府在1小时内向市政府报告受灾信息,10小时内向市政府报告灾情和救灾情况。
各部门上报市级主管部门的灾情数据一律以县民政局、县救灾办汇总并经县政府审定后的数据为准。
受灾信息、灾情及救灾情况的上报实行实名制。
第三十条灾情报告内容:灾种,发生时间、地点、范围,伤亡人数、损失情况、危害程度以及已采取的对策措施等。
第三十一条灾情的以县政府指定的专门部门的统计数据为准。重、特大自然灾害的灾情对外,经有关部门核实报县政府批准后,由县政府救灾办公室通过新闻媒体。
第四章救灾资金和物资的筹措与管理
第三十二条救灾资金筹措应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上级政府补助为辅,以及通过保险补偿、社会捐赠、信贷等多渠道筹措。
第三十三条县政府对遭受重、特大自然灾害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予以适当救灾补助。一般自然灾害由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负责筹集救灾资金,安排发放到受灾地区。
第三十四条各项救灾资金按照“支援重灾,统筹平衡”的原则进行安排,由县救灾办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方案,报县政府批准后,由县财政、救灾及相关部门联合行文执行。
第三十五条救灾资金和物资必须专款专用,专物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贪污。
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和县政府有关部门每年度对救灾资金、物资的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检查结果上报县政府。
第五章奖惩
第三十六条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门予以奖励:
(一)及时提供灾害前兆信息,灾害预报及时、准确,使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免遭重大损失的;
(二)参加抢险救灾,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财物,表现突出的;
(三)在执行抢险救灾任务时,组织严密,指挥得当,出色完成任务的;
(四)开展防灾减灾科学研究成果显著的;
(五)在减灾、防灾、救灾工作方面有其他特殊贡献的。
第三十七条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不按规定报告灾情或者虚报、瞒报、假报灾情,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故意虚假的灾害预报信息造成损失和影响社会稳定的;
(三)在抢险救灾中,领导、指挥严重失误或者不服从命令,使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
(四)负责救灾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或的;
(五)对如实反映灾情揭发违纪行为者进行打击报复的;
(六)截留、挪用、贪污救灾款物的;
(七)在救灾工作中有其他违法乱纪行为的。
第六章附则
篇8
对此,姜建军司长在接受《地球》记者采访时说,“绝大多数重大发明和科技成果都要依靠高水平的实验室来完成。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学科领域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国家在重大基础研究、竞争前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的重要基地”。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46个实验室何时建成,如何运行,如何管理?之前的14个实验室都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
对此记者采访了国土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姜建军司长。
46个实验室覆盖四大领域
此次新建的46个重点实验室所覆盖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
首先是土地科学与国土资源综合管理领域,包含10个实验室。其中,土地科学包括土地利用、土地整治、农用地质量、海岸带开发与保护、建设用地再开发、退化及未利用地整治等,与基本覆盖了土地科学领域。国土资源综合管理方面,积极培育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法律评价工程等重点实验室,努力为国土资源改革和长远发展战略做好理论、技术支撑和服务。
其次是基础地质与勘查技术领域,包括14个实验室。其主要目的是扶持和发展古地磁、地层、古生物、沉积盆地、构造等传统地学基础学科,大力发展航空地球物理与遥感地质、地球化学、应用地球物理、超深钻探、信息技术等地质找矿的新理论新技术,努力在基础地质和勘查技术方面争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平台,为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支撑。
再次是矿产资源与综合利用领域,包括15个实验室。研究重点一是铁矿、金矿、金银金属矿、煤炭、油气资源等大宗支柱性矿产资源勘查和找矿,二是海洋矿产、天然气水合物、页岩气、稀土稀有稀散金属矿产、放射性矿产等新兴能源和战略资源,三是钒铁磁铁矿、多金属矿、黏土矿物、贵金属综合利用等。
最后是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领域,包括7个实验室。其研究重点包括发展地面沉降、岩溶、石漠化、黄土、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监测工程技术等。
运行机制:开放、流动、竞争、联合
从管理上,重点实验室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其他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机构,实行岗位聘任制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大部分实验室建立由科学家和管理专家组成的理事会或学术委员会,负责制定实验室发展规划,评议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审议实验室重大研究计划。重点实验室推行岗位聘任制。其内部的规章制度将由所依托单位按照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原则制定。
从运行上,实验室的固定人员以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为主,依托自身的优势,瞄准国际地学前沿、紧紧围绕各自的研究方向,开展具有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的创新性和集成性研究。
从建设上看,实验室配备领域内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野外科研基地;通过培养、引进、合作等多种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建设一批具备高水平和高素质的研究队伍。例如,学术带头人须是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如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海外归国人员、国家杰出青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得者,李四光奖获得者、黄汲清奖获得者、中青年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等,并同时向国家输送大量优秀的博士和硕士毕业生。
为了提高实验室的国际水平,大多通过国际合作、出访培训、参加国内外会议和考察、邀请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举办国际国内大型会议等形式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联系。
先期14个实验室:历经10年,成绩斐然
国土部关于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始于2003年1月。首批批准成立了6家,包括同位素地质实验室、岩溶动力学实验室、大陆动力学实验室、资源定量评价与信息工程实验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土地利用实验室。
2007年9月,又批准成立了8家,即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实验室、盐湖资源与环境实验室、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实验室、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实验室、地球物理电磁法探测技术实验室、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实验室、土地整治实验室、地球深部探测技术与仪器实验室。
篇9
一、整治目标
这次田镇地区粉尘污染专项治理行动要坚持阶段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集中治理与日常监管相结合,统筹安排,重点突破。通过治理达到:环境空气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有组织排放粉尘执行*0mg/Nm3;无组织粉尘排放执行1.0mg/Nm3。最大限度减少粉尘污染,还田镇地区一片蓝天,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二、治理原则要求
在这次粉尘污染专项治理行动中,应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重原则;应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过程控制、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应落实“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责任要求;应采取“污染物减量、资源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技术。
三、治理任务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责任要求,这次负有治理粉尘污染责任的主要有,矿山企业、运输车辆、有在建工程的单位及其他产生粉尘的单位和个人,主要任务:
1、对于露天开采的矿山,推广剥离——排土——造地——复垦一体化技术。
2、所有矿山企业都必须采用安装除尘装置、湿式作业、个体防护等措施,防治凿岩、铲装、破碎、运输等采矿作业中的粉尘污染。一是采矿作业中,易产生粉尘的爆破气体、采矿作业面等重点部位,要对爆破的最大装药量进行限定,在爆破前对爆破面进行洒水处理,尽可能以减少爆破扬尘;二是为了抑制生产过程中堆场的矿石装卸和风蚀扬尘的产生,需采取喷水抑尘措施,同时还要采用其它多方降低无组织强尘排放措施。如采用表面覆盖织物进行遮盖、挡风网、车辆冲洗台、道路冲洗等;三在矿山资源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扬尘的,应优先选用带有吸尘除尘的加工设备,采用集中系统收尘和除尘措施。
3、对采矿活动所产生的固体废物,应设置专用堆场,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二次环境污染及诱发次生地质灾害。
4、大力推广采矿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技术。
5、矿山生产过程中应采取种植植物和覆盖等生态修复措施,对露天坑、废石场、尾矿库、矸石山等永久性坡面进行稳定化处理,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
6,矿山企业对其物料的运输要使用专用车辆,限量装载、加盖防护罩,限制车速,进出的村级公路要每天进行两次以上的洒水降尘。
7、矿山企业对其物料的上船作业应采用湿式作业。
8、处在施工阶段的建设项目,由于清理场地、物料搬运、施工作业引起的二次扬尘、大气污染控制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施工场地易产生二次扬尘的作业面(点)、道路进行洒水;二是加强物料转运与使用的管理,合理装卸、规范操作。运输建筑材料和清运施工渣土等建筑垃圾应使用专用车辆,加盖防护罩,限制车速,出场车辆要冲洗,不得带渣土出场;三是施工现场周边要按规定修复防护墙、防护网,实行封闭式施工。
四、治理时限
在武田主干道两侧的直观可视范围内的江工建材开发有限公司、田镇启发石材厂、武汉鑫鑫伟业建材有限公司武穴田镇采石厂、田镇福利石材厂、田镇华利石材厂、田镇马口石材厂、创兴建材化工有限公司下窑矿区、百达建材有限公司宏兴采区、申盛建材贸易有限公司、大法寺镇采石厂、祥云集团新厂区的填方工程、亚东基建扬尘的粉尘污染治理工作应在2009年元月底前完成治理任务;其他的在2009年6月底前完成治理任务。
五、保障措施
为保证这次粉尘污染治理行动取得显著成效,达到预定目标,要切实加强对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领导挂帅,部门依法监管,处村监督,污染责任主体履行治理责任的要求,切实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为切实加强对这次粉尘治理工作组织领导,成立田镇地区粉尘污染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郑勇平任组长,田镇办事处党委书记高维鹏、市环保局局长李治先、市安监局局长吴小亮任副组长,市公安局、监察局、交通局、经济局、国土局、建材协会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李治先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职责分工
1、市环保局,对现有矿山企业、在建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粉尘污染单位下达污染治理限期整改通知书,跟踪监测治理效果,为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对治理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依法采取行政处理措施。
2、市交通局,组织交通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开展路面执法,查处违法超限运输车辆;派驻交通执法人员深入货站、码头、山场、配载场及大型工程建设等货物集散地,在源头进行运输装载行为监控和检查,防止车辆超限超载装载;防止抛洒物;负责武田公路主干道的维护、保洁工作。
3、市安监局,督促矿山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开展粉尘治理,保障职工的安全与健康。
4、市公安局,组织交警开展执法,依法查处车辆超载运输违法行为;对有关部门责令停产整顿的矿山企业停供民爆物品。
5、经济局:督促祥云集团、华新水泥(武穴)有限公司、亚东水泥(武穴)公司开展粉尘治理工作;
6、建材工业协会,督促创新建材有限公司,民本矿产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粉尘治理工作;
7、国土局:督促采矿权人在采矿过程中,必须按照边开采边恢复的原则,对因采矿活动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及时进行恢复治理。采矿权人停办或者关闭矿山,应当按规定完成有关水土保护、植被恢复、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等恢复治理工作。
8、监察局:监督相关职能部门履行工作职责,对不作为的单位予以政纪追究。
9、田镇办事处:督促各村(居)做好各辖区内的粉尘治理工作。
(三)严格执行产业政策、控制新、改、扩建矿山
1、禁止在依法划定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主要湖泊周边、文物古迹所在地、地质遗迹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内采矿。
2、禁止在国道、省道两侧的直观可视范围内进行露天开采。取缔不符合环保、安全要求的老矿山。
3、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开采矿产资源。
4、矿产资源开发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选址、布局应符合所在地的区域发展规划。
5、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应制定矿产资源综合开发规划,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内容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水土保持、废弃地复垦等。
6、矿产资源开发规划阶段制订并执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7、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非煤矿山企业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编写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环保部门审批。
8、矿山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经环保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
篇10
1、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以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为契机,按照“用好机遇、严格保护、科学规划、加快治理、永续利用、富裕百姓”总体要求,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与工业布局,着力加强工业点源、农村面源、城镇污水污染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修复,着力完善环境能力建设体系,着力建立健全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切实做好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努力形成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长效机制,保持好江流域山青水美的自然风貌,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目标任务。以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为抓手,统筹推进江流域综合治理,引导各种专项资金、社会资金等加大对流域生态保护的投入,力争全年江生态补偿试点项目总投资18亿元,实施项目100个,确保我市境内江流域地表水水质功能区划优良率达100%,城镇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江出境断面(街口断面)水质保持基本稳定。
二、重点工作
3、总体规划编制。力争11月底前完成江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总体规划,确保规划体现国际视野,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符合流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并提出一批重点项目。(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城乡规划局、市招管局)
4、农村垃圾整治。结合民生清洁工程,逐步在流域沿途乡镇和行政村建立保洁队伍。进一步巩固流域一期418个自然村环境整治工作,负责辖区内及交通干道两侧垃圾清运和公共区域的卫生保洁,做到垃圾统一收集。(责任单位:市农委、各区县政府)
5、河面清洁整治。组建7支打捞队对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漂浮物进行打捞。主要从屯溪老大桥到街口江干流进行河面漂浮物打捞,确保河面清洁。(责任单位:市农委、市城司、屯溪区政府、歙县县政府)
6、乡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结合试点启动项目和民生清洁工程,选择20-25个乡镇建立垃圾焚烧炉或垃圾处理设置、配置垃圾运输车,争取流域50%的乡镇全面建立“组收集、村集中、乡镇中转或焚烧”的农村垃圾处理体系。(责任单位:市住建委、各区县政府)
7、网箱养殖整治。先期在街口至新门5公里干流开展网箱养殖整治试点,实施网箱养殖科学规划,调整养殖结构,对退养户网箱及器具、鲜活水产品、产业转移等予以相关补偿。(责任单位:市农委、歙县县政府)
8、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整治。按照扶大关小原则,重点支持流域10-20个规模化养殖场(区)治污工程,改变养殖方式、建设养殖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确保畜禽规模养殖场(区)粪便、污水基本达到无害化处理。同时,新建畜禽养殖场(区)应距主要河流3公里以上,必须配套建设粪便污水处理设施。(责任单位:市农委、各区县政府)
9、中心城区污水排放口综合整治。实施市中心城区段及水源地上下游等30个污水排放口截留改造工程,铺设网管,统一收集处理,防止污水直排,确保饮用水安全。(责任单位:市住建委)
10、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提升工程。实施中心城区垃圾渗滤液二期处理提升项目,达到处理能力200m3/d,年减排COD717吨、BOD363吨、氨氮97吨项目。(责任单位:市城管执法局)
11、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支持徽州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学院生化楼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城镇污水配套管网建设力度,支持市中心城区、高铁新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等污水配套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当年新建105.5公里,进一步提高城镇污水收集及处理能力和效率,减少污染物入河,稳定和改善水质及水景观。(责任单位:市住建委、相关区县政府)
12、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支持宏村镇、汤口镇、东临溪镇、万安镇及齐云山等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当年新建网管34.2公里。(责任单位:市住建委、相关区县政府)
13、循环经济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支持循环经济园区徽州分园和歙县分园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集中治污、集中脱盐、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水等废弃物利用率。(责任单位:市住建委、歙县县政府、徽州区政府)
14、经济园区污水配套管网建设。支持经济开发区、屯溪西片区、黟县经济开发区五东殿新区、休宁经济开发区等污水配套管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业污水收集率,当年新建污水配套管网53.8公里。(责任单位:市住建委、各区县政府)
15、江流域(片)水质自动监测及监测能力建设。重点建设街口和扬之河水质自动监测站。(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16、江流域(片)水环境管理系统建设。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建立流域水环境的数字监控体系,建立健全干流、支流水环境监测网,新增19个监测断面,由现有的8个增至27个,提升水环境质量监控水平。
17、江流域重点河道综合整治。实施两岸河道疏浚、堤防建设,促进生态修复及水环境提升。先期实施横江(屯溪到休宁河段)生态治理及丰乐河水源地保护、江湖边到花山段、横江齐云山段、黟县漳河、休宁夹溪河流域、丰乐河徽州区段及歙县段、祁门率水段、区浮溪河等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其他小流域综合治理。
18、重点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先期选择歙县深渡和休宁县江源头源村、左右龙村开展试点,重点开展污染企业整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村庄环境整治、河道整治、规模养殖场污染整治、改水改厕等,打造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9、重点工业企业整治。加快全市重点工业企业关停、搬迁、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引导新建工业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重点产业集中、同类产品向工业园集中,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鼓励和支持发展生态型、环保型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少工业点源污染,今年争取实施面达到30%。
20、中心城区江延伸段综合开发工程建设。续建完成湖边水利枢纽、花山拦水坝和湖边至花山段6.3公里两边护岸、道路等工程建设,确保4月底花山坝蓄水并实现屯溪老大桥至花山坝的通航。同时,规划启动7000亩水面旅游综合开发和两岸4500亩建设用地的开发。
21、库区水资源保护。开展黟县东方红水库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加强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29座小(二)型、4座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22、地质灾害点防治。重点开展屯溪区东崩滑群工程治理,歙县中心城区地质灾害工程治理、五里栏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休宁县五城镇阳台滑坡地质灾害治理、鹤城乡右龙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等5个重大地质灾害防治项目。
23、生态农业建设。加大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新建油茶基地2.9万亩,建成高效生态茶园5万亩;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做好农药替代工作,最大限度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防治工作。
24、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对江两岸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选择2个乡镇围绕高山茶园、经果林实施坡堤改造,大力发展和改造经果林基地。
25、绿色质量提升点建设。实施437个、4.6万亩的绿色质量提升点建设。继续抓好巩固退耕还林、林业综合开发、松材线虫病三道防线、森林重点火险区治理等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
26、江两岸苗木基地建设。建设8个苗木基地,由市直及区县分别建设一个基地,打造江绿色景观,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27、环保专项整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及水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分解落实COD、氮、磷排放总量,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年度减排目标任务。
28、实行重点河流“河长”制度。由市领导和区县领导分别担任重点干流、支流的“河长”,突出整治河容岸貌、清理疏浚河道、整治污水直排、保持水质稳定、保护饮水安全、消灭管理盲区等重点,扎实开展流域重点河流整治。
29、河道采砂管理。科学规划编制,取缔禁采区内非法采砂行为,完善禁采区标识牌设置,对禁采区进行划界定桩,规划采砂和砂石加工。强化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
30、流域水体修复能力建设。全面开展禁渔活动,打击电、毒、炸等非法行为,净化流域渔政环境。开展增殖放流,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31、国家低碳经济园区申报。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向园区转移和集聚。
32、月潭水库立项争取。继续加大争取力度,争取国家发改委早日批准月潭水库立项并开工建设。
三、保障措施
33、项目管理。结合江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规划总体要求,建立项目申报、筛选、储备机制,加强试点项目库建设,实行动态管理。参照国债项目管理的要求,严格规范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实施、监管、审计等程序,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工程合同制。
34、资金管理。制定试点补偿资金使用管理实施办法,严格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单独建帐、单独核算,全面实行项目审计,管好用好每笔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35、档案管理。建立健全从项目筹划到工程竣工验收各环节的项目档案。包括立项过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纸、招标投标、施工许可等与项目建设有关的报批文件、资料、财务账目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合同及监理日志、改造前后状况等,提高项目建设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36、队伍建设。招聘、培训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工作能力,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及时开展各项工作。
- 上一篇:学校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 下一篇:春季呼吸道疾病预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