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课程目标范文

时间:2024-04-19 11:2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课程课程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本课程课程目标

篇1

关键词:课外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目标预设;有效达成

我校是一所新撤并的农村初中,为了创出“全面发展”的特色之路,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课外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此,首先对课外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的目标进行了有序设计,并根据预设的课程目标制订出了一系列实现目标的措施,同时,为确保预设目标的有效达成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一、课外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目标的有序设计

课程目标的预设是课程开发的首要工作。只有明确了课程开发的目标,才能使课程的后续开发能有序进行。校本课程目标的预设要从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多样性发展的个性需求,并以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为依托进行有序设计。

1.课外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自2004年三校合并成立以来,学校毅然决然确定以“全面发展”为办学特色,并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学校领导层一致认为,作为育人的场所,学校不仅要教孩子知识,还要保护学生的兴趣。从这个角度讲,单靠抓课堂远远不够,课外文体活动与课堂学习同样不可或缺。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一个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环境和空间,因此,搞好课外文体活动对他们的身心成长尤为重要。

如何抓好课外文体活动,形成学校特色,取得丰硕成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带动学校各项工作高效开展,学校领导班子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达成了共识,把抓课外文体活动作为推动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创办“省内一流的现代化学校”的一个重要举措来实施。利用我校的师资、场地器材、环境一流等有利条件,我们确立了学生在校“每天快乐健身一小时”的课外文体活动主题,制订了“还给学生自己的童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全员参与,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活动目标。

2.课外文体活动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初中学生是人生中最生动的年华,他们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在学习之外他们需要一个能充分放飞心灵和尽情挥洒个性的时空。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肩负着培养人的崇高使命,因此,坚持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有计划、有意识地引导和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以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是学校教育责无旁贷的任务。而课外文体活动正是学校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课外文体活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课外文体活动是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的重要手段,在遵循体艺科技教育规律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蕴涵着品德修养、身心健康、审美情趣、社会适应、学会合作等众多教育因素,是学校素质教育创新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课外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目标的多元设计

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及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课外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的目标设计也应呈现多元化、分层化的特点。(1)近期目标:①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倡导“创特色教育,办品牌学校”的办学理念,促进师生身心素质的发展;②推进课外文体活动文化价值的逐渐形成和日臻完善;③发挥该活动在实现创设“舒适的学习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高效的发展环境”的学校发展目标过程中的促进作用;④充分体现活动在促德、健体、益智、审美等方面的教育功能;⑤逐渐形成课外文体活动校本课程体系,促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及家庭的一体化活动进程,激发学生对课外文体活动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⑥探索适合义乌环境,同时具有我校特色的学校课外文体活动多元模式,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和谐发展。(2)远景目标:①不断强化全校师生的课外文体活动意识,突显学校办学特色;②通过课外文体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健康发展的水平、团结合作的意识、终身体育的思想和审美能力、自主创新的能力得以全面增强;③将体育与艺术,健身与娱乐,传统与时尚融汇一体,融合多学科的教学因素,体现多元化的育人功能,呈现多层次的活动形式,将“快乐教育”“养成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有效整合,体现“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④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推动学校的科学管理和教师特长、学校特色逐渐形成。

二、课外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1.精心组织,确保各项活动有序开展

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并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我们把课外文体活动内容设置为“竞赛类、特长类、娱乐类和其他类”4个大项和篮球、无线电测向、篆刻等44个小项。在具体实施中,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从安全管理、技术指导、场馆设施、评价激励、制度保障及舆论宣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合理的组织分工。

课外文体活动时间长,学生参与多,涉及场馆广,其间如果没有精心的组织和人员的落实,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因此,学校鼓励全体教师的参与,既有助于加强管理和指导,同时教师的亲自参与也是对学生的有力示范。如,班主任负责检查督促和管理本班学生的参与情况,体育、艺术和科技等专任教师系统安排活动的内容体系和评价考核体系,参与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引导有特长的教师或聘任校外人士组织专项活动的开展,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安全管理和学生参与质量效果的评价等,这是开展好课外文体活动的必要保证。

2.加强管理,反馈及时,调整到位

由于课外文体活动项目多,时间长,参与活动的学生多,涉及场地广,出现问题在所难免。为此,必须加强管理,及时反馈,调整到位。如,部分学生无法在课外文体活动前完成作业,从而影响了对活动的正常参与,对此,学校及时做出决定,允许他们带作业到专门阅览室继续完成作业,但老师将对该教室实行“监控”。如果一段时间内,同一班级未完成作业学生人数较多,学校领导将了解任课老师布置的作业量是否过多,防止增加学生负担。又如,有时发现因动作迟缓而迟到的、因没有确定自己的活动项目而到处瞎逛的学生较多。这时,学校会马上作出决定,由政教处对学生活动到位情况给予检查,并与班级三项竞赛挂钩,从而杜绝此类现象的再次出现。

3.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激发师生参与热情

为了激发广大教师与学生参与课外文体活动的积极性,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以保证课外文体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学校在活动管理、评价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在构建课外文体活动评价和考核体系方面,我校提出学生评价看参与态度和活动效果,教师评价看参与情况和协调指导效果,班级评价看学生参与面和班级文体特色的形成,具体要求每天都有纪录,每月总结一次,学生每学期评价一次并记录到成长记录册中,班级考核与文明班级评选挂钩,期末开展“课外文体活动先进集体”和“课外文体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学生”的评比,有力地促进了“课外文体活动”长效机制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耀辉.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东莞实验中学,2007-09.

[2]胡建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方法,2005-12.

篇2

一、目标成本考核的概念及其作用

1 目标成本考核的概念

目标成本考核是指定期通过成本指标的对比分析,对成本的实现情况和成本目标指标的完成结果进行的全面审核、评价,是成本会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目标成本考核的重要作用

目标成本考核是目标成本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与目标成本考核共同构成企业目标成本管理中目标成本考评体系,即以目标成本执行结果及详细的分析资料,据目标责任制酌具体要求和标准,实施自我评价和逐级考核,以及时发现问题,为进一步加强目标成本管理创造条件。

二、目标成本考核实践中的常见问题

1 目标成本指标制定缺乏科学性

(1)消耗指标

在年初制定原料目标消耗指标时一律参照上年的平均消耗指标,对装置的实际情况不了解。例如,如果前一年对装置进行过扩能技改或者技术创新,那么在以后年度装置的消耗水平一般会好于上一年的消耗水平,但是如果只是局限于上年的实际消耗,不对装置现有的生产能力或者技改情况进行调查就不知道装置的实际消耗水平,导致闭门造车制定出来的消耗指标脱离现实,缺乏科学性。

(2)费用指标

费用指标的制定是根据近三年的平均费用水平情况进行确定,没有考虑到实际的装置情况、材料的价格情况和扩能技改情况。例如:在公司的费用指标中机物料消耗、媒介物消耗和修理费占的份额是比较大的,单单以机物料为实例,在2006―2008年甲烷氯化物装置使用的氮气平均每年达到]80万立方,2008年氮气是2元/立方,机物料消耗中氮气的成分占了90%以上,其金额达到360万元,如果参照这样的水平,不做例外管理,不进行分析,那么在2009年氮气降价降至1元/立方的情况下核与的指标也将会是360万元,而实际只需要180万元就足够了。

2 目标成本考核范畴缺乏严谨性

不可控成本是指不能由一个责任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所控制,不受其工作好坏影响的成本。从不可控成本的概念上看,不可控成本是无法控制的成本,是不论在什么样的工作环境下都会发生的成本。目标成本考核中将不可控成本列入到考核范畴,与可控成本捆绑在一起进行考核,失去了成本考核的意义。

3 目标成本考核方式缺乏合理性

对责任单位的考核,不论是原材料消耗还是成本费用均采用捆绑式的考核方式,即不区分项目和内容,考核方式和奖惩方法均一致。例如,成本中心按月进行考核,按总成本(除检修费、办公赀、差旅费、其他)的节超支额的2%加扣当月奖金,费用中心按季考核,按费用节超支额的1%加扣当月奖金。没有针对具体的费用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的细分,容易让责任单位占空子。

三、目标成本考核方式的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目标成本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总结经验,认真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改进。

1 结合实际制定目标成本指标

近几年公司通过技术创新,进行技改,将装置进行改进,以往财务数据已经没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在年初制定目标成本原料消耗指标时,结合装置的技改情况以及最优的性能考核指标,同时向生技部门提出,要求其提供通过技改后能够达到的水平,三者结合考虑,通过目标成本小组成员讨论确定消耗指标作为目标成本的消耗指标,

在费用指标的制定过程中,结合前三年情况,多方位的了解现场情况,详细了解机物料、媒介物的消耗情况,以及装置的预计检修情况。同时对于频繁使用到的物料对其进行市场跟踪调查,了解其未来的可能的市场价格,合理预计2009年的使用量,然后核与成本中心费用指标。结合实际,严格费用管理,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指标,

2 划分目标成本考核范畴

成本按照可控性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对于不可控成本是公司无法控制的成本,将这一部分列入考核范畴,缺乏严谨性。2009年将成本项目进行了严格的划分,对于不可控部分不列入考核范畴,考核的仅仅只是可控成本部分,

3 细分目标成本考核项目

笼统的捆绑式的考核是缺乏合理性的,它只会使考核流于形式,对成本中心起不到真正的激励促进作用。结合成本的各个项目,以及各个项目费用的使用情况,对目标成本考核项目进行了细分,更加严格了考核标准。例如,成本中心按月考核,原料消耗按原料成本节超支额的1%,加扣当月奖金。检修费用、机物料、媒介物按节超支颉的8%。,加扣当月奖金;办公费、差旅费按节超支额的8%,加扣当月奖金,其他项目按节超支额的5%。,加扣当月奖;所用氮气单独考核,按节超支的5%,加扣当月奖金。费用中心按季考核,检修费用、办公费、差旅费按节超支额的5%,加扣当月奖金,其他项目按节超支的]%,加扣当月奖金。同时对成本费用总额超支15%以上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大修期间除外)。该考核细则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仅以二车间氮气为例,2009年]-8月份,使用量为85万立方,而去年同期-二车间的氮气的使用量则达到110万立方,仪该项l 8月份为公司节约成本50万元。

四 新的目标成本考核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体现在

1 指标贴近实际、管理切合实际、挖潜更具实力

对企业而言,业绩考核指标往往包括营运类关键业绩指标和综合管理类业绩指标。其中前者用于衡量利用营运手段,来实现公司价值增长以及公司生产经营目标能力的重要营运结果和控制变量,后者则是指用于衡量公司生产经营过程管理水平、控制能力等的综合性管理指标。目标成本考核指标则是针对二者进行具体设计和实施。

须明确的是,考核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企业目标成本考核的目的在于充分挖掘潜力,促使节能减排、节支创效工作的落实到位。制定科学的合理的贴近实际的指标更加能够勒紧责任单位负责人的弦,让他们时刻关注消耗、关注成本、关注费用。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在现有装置生产能力上,结合车间的实际情况,全方位的大力开动脑筋,充分挖掘潜力。

2 完善了目标成本考核管理制度

一流的企业,不仅有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服务,更应陔有一流的适合本企业的量身定做的管理制度。对原有目标成本考核制度做了进一步的修订,完善了目标成本考核管理制度,与先进的企业达成和谐统一的格局。

同时,在目标成本考核管理制度下,企业应明确目标成本的考核程序和方法,在考核程序上,应先由各单位根据公司相关要求将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如实上报企管部门,经企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认真考核确认后,企管部门再将考核结果上报公司业绩领导小组审批。而考核方法则较常采用综合业绩分值计算法,对企业管理人员业绩指标完成情况展开评估考核。

3 获得了成本优势,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在目标成本管理方法指导下,企业进行目标成本制定,即实施和实现目标成本的行动计划,以及对目标成本决策方案贯彻落实的具体安排和部署。目标成本制定是整个目标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企业经营管理者常以此指导企业具体成本经营活动,并在一定原则和一定程序及方法下,编制出企业目标成本预算。而目标成本制定又与目标成本核算存在实质性联系,并且为目标成本核算提供基础性参考依据。

如今,在由美国次资金融危机而引起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的状况下,全球经济处于低迷,实体经济亏损严重,特别是化工企业表现尤甚。但是,公司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在同行纷纷停产停车的情况下,不仅能够保证满负荷生产,而且1- 8月份获利2709.71万元的业绩。而在二千多万的利润背后,主要原料消耗的下降与去年同比下降增利2190.43万元。而该成绩的取得,与目标成本考核指标的科学性以及目标成本考核方式的合理性是息息相关的。

篇3

关键词:科普教育;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特色社团

面对国家基础教育领域中学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探求学校科普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课题。我们将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分为两大系列,即“学科教育系列”和“创新教育系列”,在“创新教育系列”中主要以“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育人功能的课程体系。本文依据课程构成的四大要素,结合本校实施科普教育的实践,就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开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以期能对学校创新教育发挥指导性作用。

一、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目标

(一)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的首要目标就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概念和科学精神四个方面。学校通过科普宣传、科技讲座、科普培训、科普实践等途径构建科普教育基础环境,在全校营造科普教育氛围,让科普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从而推动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学阶段虽然不可能培养出科学家,但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对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多向性、求异性等的有效提升,学校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科技实践活动,科技项目研究等特色活动课程强化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高。

(三)建构“教、学、做”一体化的创新教育模式。课程目标必须在实现教育主体发展的同时完善学校创新教育模式,我们认为,只有“教、学、做”相统一才符合认知发展规律,才能具备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功能。学校通过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实践基地、创客空间、网络信息平台等教育资源,形成做中教、教中学、做中学、学中教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创新教育模式。

二、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结构

我们依据学校和地方实际,根据课程论,综合考虑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特征的基础上确定我校“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结构”(如下图)。

以上课程结构图中,依据各层次教育目标设置6门特色课程,三类不同层次的课程采取递进式的逻辑化顺序,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

三、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纲要

我们将“课程纲要”分为“一般项目”和“具体方案”两个部分来论述。

(一)关于“一般项目”。“一般项目”就是简要说明开课的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授课对象等。在此不一一展开阐述,仅就“教学材料”作两点说明,其一,教学材料主要指教学所依据或选择的教材,即校本教材。现阶段校本教材的来源主要有自行开发的校本教材,或者从现成的科普读物、教育书籍中选择的教材,或者通过摘编、改编的教材。其二,随着课程设置的不同所使用的校本教材不同,如我校的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就是根据课程结构中的三类课程选择和采用由三个板块构建的系列化的校本教材。

(二)关于“具体方案”。“具体方案”应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其中“课程目标”有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如前所述的课程目标即为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的整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即为课程实施的具体目标,一般采用国家课程目标设置标准,即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内容”是对教学内容的概括与提炼,并以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而成的教学实施计划文本。以我校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纲要为例,课程内容包括三大板块,以表格形式简述如下:

另外,“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将择专章予以论述,本文不再赘述。

篇4

关键字:校本课程中学物理开发

校本课程是20世纪60、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兴起并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为决策主体进行开发。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各地中学物理教育的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广阔的前景。

一、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同时,物理学更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物理规律的发现和验证都要在实验和实践中进行,真正的物理是动手和动脑并重。中学物理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物理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物理教育来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从而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大力开发物理校本课程,挖掘它的教育资源是物理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科学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物理校本课程也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延伸和完善。

所以开发适应时展,同时又适应当地学生情况的开放式物理校本课程,一方面能够大力发展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爱好,拓宽学生所学物理知识的范围,可以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给学生架设一条从知识到生活的沟通桥梁,也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物理修养,充分发掘学生的物理潜能,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科技和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开发校本课程是提高中学物理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现有的中学物理教师,大多数受过正规严格的物理训练,精通物理理论和教育理论,极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的具备一定特长;如果不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就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流失,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为他们的才智提供用武之地,激发他们的成功感和价值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动力,促使他们进一步钻研课程理论。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往往采取合作和竞争的方式,因此开发者之间的凝聚力得以加强,能力得以验证,还可以带动青年教师的素质提高。可以说,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也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的目标

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目标必须基于对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深刻理解,对可能开发空间的明确把握,对物理教育资源的足够估计,对学生全面深入地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生活经验以及动手能力等基本情况。校本课程的目标应突出对实现国家课程目标的完善和补充,而不是课程目标的强化。所以,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应注重: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意识的培养;②刺激受教育者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③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营造轻松、活泼的优良教育与学习环境,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目标是:1.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2.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物理与科技的关系。3.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4.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5.同时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三、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和选取

物理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是课程开发的另一主要问题。它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课程实施的操作性依据。校本课程内容必然是要与学校、学生和教师的现实紧密相联,它必须是在教师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而且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在选择和设计教学素材时,要防止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不自觉地依据“知识的顺序”,使校本课程过多地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思维框架和传统经验。同时也要避免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教师的“个人作品”,成为教师本位课程开发,导致校本课程偏离目标。

按照物理新课程标准,一方面要求在“知识深度”方面要适当降低,而在“在知识广度”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拓宽,以体现“广、浅、精”这一当代学科基础课程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习并认识物理学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方法;重视渗透思想教育。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内容的选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生活与物理:生活是许多自然规律、社会知识的本源,而知识规律的作用就在于其来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进而改变生活。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这一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物理规律现象可以说处处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如:扁担的作用及力学原理,自行车中的摩擦/生活中的摩擦力,运动场上的物理学,洗衣机中的物理问题,冬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家电中的物理知识等。通过对生活中物理知识的了解,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感到物理离我们很近,并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知识、发掘知识。

物理学史方面:通过对物理学史部分精彩内容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以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促进和发展的历程有所认识,从而对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架构以及成就、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向有所了解,培养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意识等等。寻找必修课本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科学家(如伽利略)和历史上重要的理论论战(如光的粒子说与波动说),并通过查阅资料,整合成几个物理学史的专题。如:中西方古代物理学简介,伽利略的力学贡献及科学方法,牛顿生平与主要成就,永动机史话,天文学的发展历程等。

小发明和小制作:发明制作是一种技术创造活动,凭借各种科学技术原理,开发出前所未有的事物和方法。青少年时期可塑性大,他们精力充沛,富于幻想,创造能力从少年儿童时期就表现出来了。发明制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本身就有一些小制作,限于课堂时间,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可以开发为物理校本课程内容。如:自制潜望镜,自制小喷泉,简易的海水淡化器,简易风力发电器等。

物理知识与科技前沿: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到高科技前沿,它的应用十分广泛。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认识物理知识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物理学的最新发展。前沿科技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的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教育,是适应科技竞争的需要,时代的需要。科技前沿如卫星发射与航天科技、低温超导、磁悬浮列车、光纤通讯、纳米技术、新能源开发、前一年国际国内的十大科技新进展以及与诺贝尔奖有关的材料等。

物理奥赛培训内容:为了满足部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内容也可以作为物理校本课程的内容。

还有如:小家电维修方面,航模制作,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物理学家的思维方式,物理学习方法,科普性物理知识等,可以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选编入中学物理校本课程。

总而言之,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和选取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挖掘资源,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区、共建单位等各方面在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积极作用,使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真正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社会。体现学校的特色。加强物理教研组内的合作,发挥物理教研组全体老师的力量,每个老师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的不同,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各具特色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加强与其它科目老师的合作,中学物理校本课程从一个学科切入,但所涉及的问题往往是多学科多门类的组合。加强和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如其他中学、教育机构、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发,并通过网络、教研活动等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实效。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和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

四、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的实施

学生选课:向学生宣传实施校本课程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让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视学生选课情况及场地限制,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课时安排:根据各年级的课时情况,每周安排一到两个课时不等。将校本课程纳入课时计划,保证师资和时间。实施过程中做到计划落实,人员落实,措施落实,要求实施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确保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有些课程的内容可以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如物理学史的精彩篇章、科普性物理知识、物理学家的思维方式等,有些课程的内容可以以活动课的形式进行,如家电维修、小制作等。

课程的管理机制: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具体领导组织、协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根据课改规划,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建立相关的课程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确保课程有序运行。

五、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的评价

建立规范的内部评价机制,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保证。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决策进行开发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的教学安排由学校根据情况自主进行。因此,校本课程需要更多地依靠学校教师进行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校本课程的良性运作。评价的目的在于诊断课程、修正课程及确认课程的开设价值,并根据形势的发展预测社会的需求,推动校本课程开发深入持久地进行。

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评价,是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质量的保证。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课程建设的发展。

中学物理校本课程评价内容包括:①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分析评价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以便及时调整。②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还应重视课外活动中学生能力的体现,尤其是要关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水平的进步和提高。③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实施这一课程的态度,水平和绩效的考核评价。

中学物理校本课程评价主要采用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评,教师评价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篇5

学校拓展训练校本课程设计开发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联邦教育局的支持下,马萨诸塞州一所中学的校长将拓展训练的理念引入教学并制定出了“探索教育计划”。拓展训练课程在美国教育界获得了成功,并且逐渐被其他国家所采用。但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教育相结合,在我国还是新鲜事物,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不间断的研究与实践。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施以来,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与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优势

1.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在传统国家集权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只能作教育课程的执行者,没有探索与创造自己学校办学特色的空间,不可能有,也不敢有。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传统,也就是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积淀下来的校园文化,从而形成了校园文化的差异。

2.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素质教育是发展学生诸方面素质的教育模式,其不仅注重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更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发展。拓展训练能发展学生诸方面素质。

(1)挑战心理的极限。拓展训练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通过努力变为现实,主要表现在心理考验上,需要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极限和心理极限挑战,力争跨越极限,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2)实现综合活动性。拓展训练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通过实际的综合,实现学生全身心的体验。

(3)个性与集体体验。现今社会知识高度融合,个人无法去完成社会任务,必须形成一个团队、一个智囊团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协作,要求每名学生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通过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个人魅力,并形成集体荣誉感,有大我的境界。

(4)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克服困难,团队合作完成训练项日要求,个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难,有集体作为强大的后盾,学生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5)实现学生自我教育。教师只负责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生讲清楚,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但在课后的总结中,教师会通过语言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讲述体验和体会,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体现教师个性教学

教育是一种事业,教师却是一种职业。“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往往把教师更多的视为一种职业,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独特个性品质,恰恰是教师的个性品质影响着其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师的这种个性品质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可见事业和职业两者意义区别巨大。校本课程能凸显教师教学个性,使教师成为教育事业的奉献者,而不是追求社会生活、简单谋生的社会个体。

二、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设计

1.课程目标定位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确定课程目标不仅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从而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而且还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目标统领全局,也是课程理念的直接体现。拓展训练校本课程是针对国家体育课程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之相对应的体育课程资源。学校作为拓展训练课程决策的中心,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考虑到自己学校的具体教育环境,充分利用本校及社区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充分尊重学校师生以及学校环境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得到家长和社区的认可。确定拓展训练课程目标,首先要明确课程与体育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求在课程中得到体现;其次要在对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教师专项特长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行之有效的课程目标。健康第一、个性化发展、建立终身体育观念是学校改革的指导思想。拓展训练课程正好以培养人们“超越自我,磨练意志,适应社会,熔炼团队”等品质为目标,把具有趣味性的人文体育资源融入到现代体育课堂,使学生在挑战各种困难中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在协同解决问题中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本文认为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身体健康层面具体为体能储备、锻炼方法与应对危机,其次是社会适应层面具体为积极的个人行为、高效的人际行为以及规范的团队行为,最后是心理健康层面具体为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精诚的团队精神。

2.课程教学内容选择

(1)因地、因校制宜的校本原则。首先,从开设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自然条件看,拓展训练公共要素中包含“行动性”与“新奇的环境”。因此每一项拓展训练活动都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日常生活“有些不一样”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新鲜感,促使其行动起来。因地制宜选择相应地形的拓展训练课程不仅能节省经费,而且有益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提高学生野外生存、应对危机等生活实践能力。其次,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资源也可以转化成学校的教学资源。学校完全可以视周边机构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课程。另外,学校也可与社会有偿共享以降低自己的成本。最后,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尊重和发挥所有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的能力和潜力也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学校在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内容选择上有着充分的自由。因此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应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以便能真正实现课程本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全力以赴锻炼身体,挖掘自己的潜能。

(2)因生而异的人本原则。纵览课程及课程理论的发展史,不管是课程内容从远离生活到贴近日常生活,还是课程哲学主智主义到经验主义,我们可以发现,它的发展总趋势就是越来越重视学生、重视以人为本,更强调学生的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在拓展训练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完全可以以学生的生理、个性、受教育、发展预期差异等等为依据,实施兴趣教学,贯彻人本原则,以某种形式将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作为校本课程。

3.课程教学过程管理

传统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与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手段等要素构成。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素,教学内容和手段是教学过程的客观因素。教学过程的管理也就是如何按照教学过程的规律来决定教学工作的顺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而在拓展训练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注重的是思想、心理及心得等方面的交流。因此更需要教师具有互动的理念,具备拓展训练课程设计的能力、具体实施教学的能力,具备心理学、现代管理学、运动医学、体能训练学等方面的知识。另外,教师具有丰富的拓展训练教学经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且可以因地制宜地设置情境体验,引导学生将这种体验转化为自己的人生知识等能力与经验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也至关重要。教师还要有爱心和强烈的责任心,合理进行组织,消除不安全隐患,利用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对学生及时鼓励、积极暗示,消除学生畏惧、胆怯的思想顾虑,成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能力的引导者。

4.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应建立有利于学生进步与发展的多元学习评价体系,不仅要对学生的体能、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身体健康)、态度与情意表现(心理健康)、参与与合作(社会适应)进行综合评价,提倡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自我评价能力。另外,也有人认为“拓展训练强调通过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让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高,但是心理变化又是一个过程,因此,无法通过其体成绩去判断培训效果的优劣,对于拓展训练培训效果的评判,可采用证书的形式”。

三、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开发

1.课程开发步骤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但不是专家编写教材,由教师用。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境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作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1)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必须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分析参与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学生心智及身体素质的基本认识,对参与学生发展需要的发现,制定培训目标,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2)确定目标。确定拓展训练校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拓展训练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3)组织实施。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申报课程项目。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项目进行审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后或过程中,写自己承担课程的《课程纲要》(教师用的材料)。

(4)评价管理。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的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

2.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课程观念亟须更新。多数教师原来所学的教育学是没有课程论的教育学,加上“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科书。这种传统的思想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

(2)教师知识亟须加强。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校本课程开发中如何不断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学校教师、领导的课程开发技术,使之有课程改革的正确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3)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一线体育教师,教育理念与理论知识有着必然的局限性,因此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开发可能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

国家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更无力在学法指导与策略教学方面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总之,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工程,在我国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但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必将给传统的体育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是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

参考文献

[1] 张剑锋.拓展训练视野下高校体育课程开发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08.

篇6

一、庆有丰富的《石油与科学》课程资源

庆阳地处祖国大西北、陕甘宁三省的交会处,境内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经济落后。但是,庆阳是甘肃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是长庆油田的主产区,石油资源储量为28.47亿吨,2004年原油产量为205万吨;西峰油田已探明三级地质储量达4亿多吨,开发前景极为广阔。这是中国石油近十年来找到的第一个大油田。庆阳境内分布着14个油田、63个开发区快、1300多口油井,有众多的现代化的石油化工企业。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农村学校的重视,学校一方面缺乏资金购买实验仪器,教学只能“纸上谈兵”,另一方面面对满山遍野的油井、隔墙而立的现代化企业“望洋兴叹”。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这是沟通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的桥梁。

二、《石油与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和各种专业活动。课程开发涉及到一些基本的技术问题,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该书从此成为课程研究与开发领域的经典之作。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泰勒开宗明义地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后来遭受各方攻击,但现代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都是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建构起来的。舒伯特(W. H. Schubert)把从这四个问题中归纳的“目标”、“内容”或“学习经验”、“组织”和“评价”称为课程开发的“永恒的分析范畴”

1、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灵魂,也是课程评价的基础和标准。确定课程目标要依据三个来源——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综合各种因素,《石油与科学》校本课程目标可以确定为:立足庆阳石油基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整合发展;通过学生与石油基地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探索、参与、感受和创造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通过对石油基地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具体表现在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习石油勘探、开采、冶炼、运输的初步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参观、体验、探究、合作和综合等各种方法,使学生理解石油及相关的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和相互合作的精神。

2、选择课程内容

确定课程目标之后,选择课程内容非常重要。为了使课程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课程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学生能否按照设计的课程内容完成任务;课程内容是否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课程内容是否符合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通过这些内容能否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和提高动手动脑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课程内容是否具有实践性、科学性、综合性。《石油与科学》校本课程的体系主要从三个方面构建。“三个方面”是指课程的形态以三个专题的形式切入。一、石油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有:石油的形成、石油勘探、石油开采、石油冶炼、石油运输。二、石油与生活,主要介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石油产品。三、石油工业与环境,主要内容有:非法“土炼”石油的危害性、石油工业与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治理、石油工业与可持续发展、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3、组织实施课程

泰勒指出,为了使教育经验产生累积效应,必须对教育经验进行有效组织,以使之相互强化。“组织之所以被视为课程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因为它极大地影响着教学的效率以及在学习者身上所产生的主要的教育变化的程度”[2](P83) 组织实施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组织实施《石油与科学》校本课程。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课堂教学应该丰富多彩。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开辟生活课堂。除了常规课堂教学外,教师可以定期邀请长庆油田的专家来校讲座。还可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石油生产现场,请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师傅直接讲解。

再次,作业方式尽量多样化。学生可以个人撰写参观感想、描述石油工业某环节的生产流程,也可以小组讨论石油工业的热门话题,也可以分组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总之,根据学生的兴趣,作业应多样化。

4、开展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一方面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工作,保证课程有较好的效果和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对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应该采用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教师、家长、专家、同学、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多运用正面评价,多运用鼓励性评价,课程结束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态度和表现,给每一位学生都写出鼓励性的评语,评价时注重的不是学习结果的好坏,而是注重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使他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参考文献:

[l]崔允郭.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走进新课程 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篇7

关键词:中小学;校本课程;问题;措施

1、前言

21世纪初期,校本课程被引入到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在国家各项教育政策的支持之下,很多中小学开始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有很大一部分中小学没有正确理解校本课程,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够重视,导致中小学不能顺利实施校本课程。因此,各中小学应该积极学习新颖的教育思想,充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2、分析我国校本课程理解中存在的问题

2.1、对校本课程缺乏端正的态度

校本课程与国家的正规课程有很大的区别,在很多教育者的心中,校本课程的地位不高,他们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国家正规课程进行,不必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开发“空泛”的校本课程。具体而言,一些教育者对校本课程不全面的认识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方面,有的教育者对校本课程的理解有较强的主观性,他们肤浅的认为校本课是简单的活动课,用活动课敷衍国家教育部门对学校提出的校本课程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展。另一方面,有的教育者对校本课程的理解不正确,导致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出现偏差,不仅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而且不利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2.2、教育者对校本课程存在误解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教育者认为校本课程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存在冲突,而且在素质教育的长期影响之下,大多数教育者只看重教育的“教书”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此外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校与家长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给学生设置了一定数量的课程活动,深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的家长却认为学校在“”,没有认真履行教育的责任,甚至有的家长认为校本课程无用,导致学习校本课程无法顺利开发和实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促进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展的措施分析

3.1、端正教育态度

校本课程是各中小学在充分分析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以学校为主体、能够解决学校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融入学校自身特色,与国家规定的正规课程有很大的区别,各中小学是教育者应该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态度,客观看待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一方面,各中小学应该为校本课程提供实施的平台,鼓励教师们大胆实践校本课程。另一方面,中小学要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组建高素质的校本课程开发团队,让其编制出有效、可行的校本课程。

3.2、充分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

当前,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各学校应该深入学习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开发方法,进而保证校本课程理解的正确性。首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决策中,学校应该把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和学生组织起来,让其一起讨论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其次,在校本课程开发出来以后,学校要请专门的教育者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估,以保证校本课程能够实现学校制度的教育目标,让校本课程能够实现素质教育,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充分重视校本课程的实施

在校本课程开发出来以后,学校应该把其落到实处,虽然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阻力或者出现一些矛盾,但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应该及时发现校本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保证校本课程能够顺利实施。首先,学校应该加大教师的教育力度,让教师正确了解校本课程实施的必要性,并对教师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进行监督,杜绝校本课程实施中出现一些敷衍了事的行为,促进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其次,学校要加大对家长的教育力度,积极召开家长会,在家长会上给家长讲解校本课程的价值,消除家长对学生成绩的顾虑,让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展,进而保证校本课程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最后,学校要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学校学习的思想,让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校本课程活动,提高校本课程的参与度,进而提高校本课程开展的质量,实现理解的课程目标。

3.4、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不能再采用传统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应该有属于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学校要根据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设置相应的评价机制,把评价从分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多元化、多角度的对学生进行评价。

篇8

关键词:校本课程;实施;教师课程意识;缺失及培植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230-04

2001年,教育部颁布并实施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我国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改革为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分权体制。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也相应地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被确立为三级课程中的一级,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从那时起,随着全国各地新课程改革的落实、推进及深化,校本课程的发展成绩令人瞩目,但是问题和困惑也一直相伴而生,校本课程的实施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说其是亮点,是相较于以往的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校本课程更多地体现了本校特色,照顾了学生需要和兴趣选择;说其是难点,也是相较于以往国家课程的严格性、系统性和传承性,校本课程往往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需要学校依据本校的历史传统、办学宗旨、学生的兴趣特长,结合学校的资源优势、师资特点等创造性地理解和重构,对于现实中的很多学校来说,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过程,因此,也就有了相应的难度。

新课程改革十多年来,校本课程在很多地区并没有突破性、实质性的进展,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校长的认识程度和决策力度、教师的内化程度和创生力度等,本文仅就校本课程实施中教师课程意识的缺失及其培植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课程意识及其意义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各级教育部门都注重了对新课程理念的培训和宣传,这当然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广大教师首先应该先了解什么是新课程,否则,新课程的落实根本无从谈起。然而,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培训和宣传也需要科学有序、周到全面的规划和部署。有些地区在做新课程理念的普及和推广工作时,缺乏完善细致的层级推进设计。例如,对课程理念的下位概念――课程意识的重视不够,就是缺憾之一。“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它包括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结构与功能、特定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念,以及在课程实施中的指导思想。它在本质上就是教师教育行为中或明确或隐含的课程哲学”。[1]也有学者认为“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一种整体把握和基本反映,是对课程理念的存储、积累和深化,是连接课程理念与课程行为的桥梁。”[2]还有学者将其视为“教师专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专业能力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体现”[3]。可见,如果没有重视课程意识在教师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如果没能使教师形成与新课程改革相一致的课程意识,新课程理念很难说能够完全落到实处,课程目标也很难说能够真正实现。

课程意识缺失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和深入推进,而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被新课程改革明确的三级课程之一的校本课程的实施。不同于其他的学科类课程相对的固定性、规定性,校本课程因其自主性、创新性、实践性及多样性等特性,对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出了更明确、更迫切的要求。本文仅就校本课程实施中教师课程意识的误区和缺失表现进行梳理和辨析,并结合实践中的了解调研,进一步提出教师课程意识培养的思考和建议。

二、校本课程实施中教师课程意识的误区及缺失表现

作为一名市级教研机构的教研员,在新课程改革的十多年里,我与基层的学校、教师、学生共同经历了校本课程的落地和生长,对学校和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种种误区和表现做过整体的调查和个案的追踪研究,从教师课程意识的缺失的视角做了相应的思考,现将主要问题梳理如下。

(一)对校本课程认识不清晰

1.教材就是课程。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将教材与课程混为一谈,其主要问题基本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认为校本课程必须有校本教材;二是认为只要编出了校本教材,就是有了校本课程,将课程窄化为教材。于是,很多学校循着传统教材的标准、思路、体例等要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编写校本教材。其实,校本课程的落实首先应该有以校为单位的全盘考虑和整体规划,尤其是要有一个基于本校实际的判断和研究;二是由于“教材”本身的政策性、权限性等问题,编制校本课程的文本材料不仅仅就是编制所谓的“教材”,而应是关于本校校本课程的相关方案和纲要以及读本类材料。一般来说,这些文本材料应包括《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实施纲要》、《校本课程教学指导用书》等。《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规划和指南,包括目的意义、总体目标、基本要求、课程设置、选课指导等;《校本课程实施纲要》是一门校本课程的基本标准,一般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建议、实施建议等;《校本课程教学指导用书》包括一门校本课程中的每一个课程主题的目标内容、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及实施建议等,这些文本材料是一个学校校本课程开设的重要基础。

2.活动就是课程。在实践中,很多学校所实施的校本课程,其实就是一种活动,还不能够称之为课程。比如,体育类的技能活动、表演类的展示活动和实践类的操作活动等。通常这些课程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连续式”的活动,即活动有一个主题,每位教师负责相应次数的活动,活动的内容是分散的,活动时间是连续的;二是“碎片式”的活动,即没有系统完整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过程把握及评价设计,教学内容依据教师的喜好,随意性比较大。学生们热热闹闹地上完课也就结束了,教师没有进一步思考:通过学习,学生们探究了什么?领悟了什么?形成了什么?“过程与方法”是否符合课程目标?没有这样的思考,就不能够说教师具备良好的校本课程意识。一般来说,这类活动与校本课程有以下的区别和联系:通常学校的校本课程以这类活动的开展为基础,但是两者不是完全相等的关系,活动需要在学校整体的课程规划框架下,教师凭借明晰的课程意识对活动重新梳理和整合,使其具备相应的课程要素,再经过实践的打磨,与学生实际情况的结合,才能逐渐称之为校本课程。

3.师生课程主体地位的缺失。与传统的中央集权的课程开发模式相区别,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现的是开发主体的下移――师生是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的主体,把学校、教师、学生从“千校一面、千生一面”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还学校相应的课程自。“所有与课程有利害关系的人士均有参加课程开发的权责”。[4]然而,在现实中,有些学校由于人力、物力等限制或者迫于升学率的压力等,往往视校本课程为负担和累赘,常常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要求和检查“匆匆赶制,草草上马”,没有体现出校本课程基于学校、为了学生的特点,课程设置没有基于学校历史发展和办学特点,脱离了师生生活情境,与师生社会经验和兴趣爱好缺少关联。教师对校本课程这一特定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价值等认识不清晰,很少从课程的角度思考为什么设置该课程?该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意义?怎么通过该课程的实施实现这些意义?该课程的实施实现了这些意义了吗?应该怎样改进才更有效?

4.教师“等靠要”思想严重。长期以来,传统的国家课程是课程体系的“主力军”,经年累月,循环往复,已有长期的积累和传承,不论是教师资源还是课程资源都相对充足丰富,这在无形之中助长了一些教师的“等靠要”思想,在课程资源积累、课程建设开发等方面既无经验又无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扮演着“忠实的执行者”的角色,相应地,学生就成为“忠实的接受者”。而校本课程因其实践性、创新性和灵活性等特点,使得教师要想在该课程领域做到称职或者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调动师生的课程开发热情,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也就是说不能只是被动地执行,需要形成更积极的课程资源意识,发挥更强的课程建设的主观能动性,付出更多的开创性的脑力甚至体力劳动,而且能够有意识地将校内外、课内外各种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的内容和资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和方法失当

1.弱化教学过程。众所周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就是“过程与方法”,就是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经历,强调在过程中的思考、感悟和体验,进而形成能力,发展素质。然而,在实践中,由于校本课程相比其他学科类课程在现有评价体系中的低利害性,以及目前过程性评价的简单化和缺失,一些教师只重视上级或学校的检查评比,“评什么干什么,比什么做什么”,而这些评比往往集中在对校本教材等文本性材料的评比上,没有将实施过程与课程目标、课程计划、学生需求结合起来,尤其是没有将评审的重心放在学校是否切实在过程中落实了校本课程的实践性、探究性和创新性,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对结果的专业化和优异程度的判断上,以致在现实中有的学校将校本课程异化为特长生培训,有的学校更是误入歧途,甚至不惜使用造假和“人工嫁接”的方法来“充门面”。

2.教学方法不恰当。在一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采取陈旧落后的、不相适宜的教学方法,这种做法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和校本课程开设的初衷,而且由于评价和反馈经常不及时,在实施中缺少即时的把握和适时的调整,使得校本课程开设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例如,对于乡土读本类的校本课程,教师经常通过让学生朗读或者自读已编好的教材或读本的方式来实施校本课程,“读完了,就是学完了”,这样的方式显然是达不到课程开设的目的的。因为,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主动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话、交流和相互的启发,提倡学生采用调查、访谈、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体验、探究、体会、发现、表达的链条中学习,即探究式教学和对话式教学。如果这样以呈现和接受作为基本过程和方法,以纸笔作答考试作为基本评价方式,可以说这样的实施不仅背离了校本课程设置的初衷,也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再比如:在一些道德礼仪类课程中,教师以简单的说教和缺乏针对性、时效性的材料充斥课堂,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引不起学生的思辨和冲突,在课程实施中,师生内心都充满了厌烦和无奈。其实,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没有冲突就没有进步。这样的课堂使得“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学生健全人格、和谐发展的体验过程”成为一句空话。

3.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明确的三级课程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校本课程实施不同于特长生培养,具备良好课程意识的教师应该在过程和方法的实施设计上,基于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对学生学习兴趣、愿望、方法、体验、能力等要素的培养指向,重视过程的扎实与完整、方法的灵活与多样,才能实现校本课程开设的意义。

以上种种误区,都源于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中过程意识的缺失和弱化,这样的实施,不仅会使校本课程形同虚设、没有生命力,更有可能削弱、挫败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显然,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三)课程资源意识模糊

1.课程的资源意识模糊。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视野,“话好说做起来却不易”。如果不上升到课程意识的高度,课程资源对于教师来说,会经常是“碎片式”的,或者是“雾中看花”,甚至是“隔着一堵推不动的墙”。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对自己有利、为自己所用的课程资源,对于很多教师来说,还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2.课程资源不等于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教材、课程读本、参考书等传统的资源,还包括图书馆、实验室、综合实践基地等校内资源,而且可以包括博物馆、展览会、比赛等社会性资源。但是这些仅仅是课程资源,它们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课程实施,它们不等同于全部的课程内容,而且资源是孤立而分散的,必须由教师以课程的意识加以组织和结构,才能称之为课程。

3.师生是课程资源的创造者。实践中,有些教师认为学校提供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静态的资源是课程资源,但却忽视了师生教学过程中的交流和互动能够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开放和开拓的课程资源意识,不等于“眼睛只向外看,双手只向外伸”,需要师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拥有更丰富、更鲜活、更实用的课程资源。

(四)课程评价意识狭隘

1.评价方式不当。在针对校本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和走访中发现,很多教师为了说明学校对校本课程的重视,提供了作为考试科目的校本课程的试卷和成绩。“我们可是在认认真真地落实校本课程啊!”然而,仔细翻阅试卷,发现试题集中于对事实的重复和对知识的复现,有的虽然涉及到过程和方法,可是也是以生硬的“步骤记忆”的方式呈现。用这样单一的纸笔作答,偏重量化测评的方式来评价丰富、多样、注重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校本课程,真可谓“缘木求鱼”,抓得越紧,距离课程目标的达成就越远。

2.评价与日常教学脱节。有些教师由于对课程的认识和把握不清晰,不清楚应该怎样评价,依据什么评价,因此到了评价环节就生搬硬套,评价设计和实施激不起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也不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公正的评价。“平常高高兴兴或者热热闹闹,考试垂头丧气或者莫名其妙”,[5]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是“两张皮”的现象比较普遍。

3.评价过于重视结果。例如,一些技能类的校本课程,对于有特长的学生来说,其成绩很突出,可是对于大多数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要想“能让教师拿得出手”、“能让别人看得过眼”,其实是需要相应的学习经历和训练时间作保障的,有的教师只把关注点放在了结果上,片面地强调结果的优异程度,评价没有基于和面向全体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评价重心偏移。

三、教师课程意识的培养策略

“从理论上说,每位教师都具有自己的课程意识。”[1]但是,教师们的课程意识却经常千差万别。每位教师具有怎样的课程意识直接影响和支配着教师在教育中有着怎样的行为方式、存在方式乃至生活方式。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的课程意识既不是一蹴而就、朝夕之间形成的,也不是自然、自发生成的,而是自觉、自主生成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教师形成鲜明而合理的课程意识,进而促进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呢?

1.课程意识的显性化。课程意识是推进新课程改革需要特别强调和关注的概念。在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时,应该考虑如何将教师的课程意识显性化,即将教师的课程意识从迷失隐性状态强化到自醒自觉状态,促使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在实践中,应首先加强教师课程意识的现状研究,对本地本校教师的课程意识科学把脉、综合分析、客观评价;其次,结合实际研究课程意识培养的内容和方式,使其更加序列化和系列化,增加培训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第三,重视过程中教师对自身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意识的反思和挖掘,促使教师的自我教育和成长。

2.将课程意识与教师专业化相结合。教师的课程意识是一种专业意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因素。课程意识反映着教师的教育信念,蕴含着教师主体对校本课程理论的理解和判断,驱动着教师依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创造性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编制校本课程方案和实施校本课程。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落实中,应将课程意识与教师专业化相结合,与学校的课程制度相结合,与教师发展文化相结合。

3.建立和完善校本课程的教研制度、教育督导制度。相比较来说,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研、督导基础和制度相对成熟,而对于校本课程来说,不论是教研还是督导,在基础、实力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均有浅层次、简单化、形式化等弱点,这就使得承担校本课程的教师在实践层面的课程意识的培养和培训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引领,课程实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有些地方因为以显性的文本材料作为校本课程实施优劣评定的重要依据,从客观上强化了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片面认识和理解,因此,需要加强各级教研机构、教育督导部门的制度建设,改进评价的理念和方法,使之系统化、常规化,更好地发挥引领促进作用。

4.整体把握新课程改革目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课程意识的形成,需要教师从整体上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课程改革的目标,即跳出原有的“课程就是学科”、“课程就是教材”、“课程实施就是教材”等狭隘的课程观,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角度考虑三级课程的总体育人目标,以及各个学科的育人目标,明确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再结合自己所承担的校本课程,由整体到局部地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才能正确把握和准确定位作为其中组成部分的校本课程的本质和目标,才能对校本课程实施中的种种问题和误区做出甄别和判断。在理想与现实的摩擦中,教师的课程意识才能更加清晰,对课程的认识才能更加深刻。

5.全面审视课程意识的各个要素。在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课程意识主要由目标意识、资源意识、过程意识和评价意识四个要素组成。[2]对于校本课程来说,目标意识就是课程要实现的具体目标;资源意识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视野,将眼光从“教材”、“教参”转向“广泛的课程资源”[5];过程意识强调过程是校本课程作为课程的实施过程,它不是单纯的游戏或者活动的过程,也不是某些特长生的技能训练的过程,更不是阅读自学校本教材的过程;评价意识是具有师生、学校、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的意识,具有过程性、总结性等多级评价步骤的意识,具有发展性、改进性等多功能评价导向的意识。

6.建构学校的课程文化。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已经十多年了,十多年的实践对于形成相应的新课程文化来说,不算长但也不算太短了。在学校里,也应该建构起与之相应的校本的课程文化。学校良好的课程文化的建构,有利于每位教师课程意识的有意识化,有利于每位教师课程意识的明确和完善。学校的课程文化包括学校整体的课程体系、课程政策、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有关内容的制度、要求、机制等,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推动源泉。

校本课程的开设不是教师自己的事情,但是教师个人的课程意识却对教师理解、认识、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能够决定课程开设的成功和失败,并最终直接反映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人格的丰富健全上。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辨识并理性分析当下教育现实中存在的校本课程实施中的各种实践误区和认识误区,以教师的课程意识为着眼点,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全面改善,保障学校校本课程的有效落实,切实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6).

[2]沈建民.试论课程意识缺失的课堂表现及其培植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

[3]辛继湘,肖欣云.中学教师课程意识发展状况与制约因素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1,(11).

篇9

关 键 词:美术欣赏课 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校长、任课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决策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更能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促使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中学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江西省特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审美教育,提高现实生活中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是中学美术欣赏课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图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对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及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因素进行研究,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体现出江西省地区的特点,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教学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喜欢程度与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教师的主观意向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因为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弊端。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了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订美术欣赏课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美术欣赏课课程的自身特点,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美术欣赏课属于非考试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上特点为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陶瓷艺术驰名中外,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陶瓷源远流长,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国的建筑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其精髓不仅体现在大型的宫殿建筑和园林建筑上,徽派的民居建筑也毫不逊色。

景德镇陶瓷和徽派的民居建筑,两者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仔细探究,它们却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以装饰图案的内容而言,两者都有秩序井然的图案、花鸟虫鱼、神仙瑞兽,历史典故,虽借助的媒介不同,但生动的形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江西省地方资源的优势,把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引入课堂,并把两者的知识同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究和尝试。

开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欣赏课。通过图片和声像资料的欣赏,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本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特点,提高其审美素养,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美术欣赏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推动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构建

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都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创作者运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将物质材料同自己的审美追求进行统一整合的结果。鉴于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陶瓷和民居两种艺术形式蕴含美的元素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第一,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源远流长,使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教师的系统讲解,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同其他种类的陶瓷和民居建筑的区别。第二,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所用的材料和技艺,对两者所表现的纹饰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学生通过对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观赏和考察,拓展视野,丰富审美经验,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究的热情,增强其主人翁的自豪感。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基于每所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差异,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内容:

(1)两门古老的艺术——陶瓷和民居的发展历史与类别。

(2)江西省的陶艺和民居文化——景德镇陶瓷与徽派民居的特点。

(3)金、木、水、火、土——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中所用的材料和技艺。

(4)美丽的纹饰(一)——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植物形象。

(5)美丽的纹饰(二)——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动物形象。

(6)美丽的纹饰(三)——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人物形象。

(7)美丽的纹饰(四)——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纹饰内容表现的异同。

(8)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文学艺术。

(9)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书法艺术。

(10)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绘画艺术。

(11)感受陶艺和雕刻艺术——陶艺浮雕的实践(可同美术实践课相结合)。

3.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的确定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可以作出价值判断的“论据的收集与提供”(钟启泉:《现代课程论》)。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学生受益情况进行评价和课程内容的评价。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对美术欣赏课课程的特色建设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

在角色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进行教学活动。结合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特点,教师的评价指标确定为:(1)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美术欣赏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3)教师对美术欣赏课内容相关的信息与支撑材料的搜集与掌握。(4)教师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有良好的组织和调控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1)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2)学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对美术欣赏课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力。(3)对美术欣赏课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4)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影响。

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评价:(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特色的体现。(2)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3)符合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的实际水平。(4)美术欣赏课课程适宜推广和普及。

四、影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引入课堂,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欣赏课成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但学校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因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得到地方和学校的肯定与支持。2.教师素质的影响。对于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相关知识内容,各校美术教师掌握的信息有限,需要个人搜集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学习。 3.学校地理位置与实施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为了加强学生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直观感受,欣赏课中要有参观考察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对陶瓷制作流程以及作品的观赏和对民居建筑的考察欣赏,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艺术不同的美。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在参观考察的环节上其便利性存在差异,部分乡镇学校、周边地区就可见到陶瓷工场或民居建筑,为美术欣赏课程的考察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相反,对于地处市区的学校,考察环节使学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出本地区的特点,并对学校推动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面对江西省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挖掘探索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来丰富和完善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张磊.关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4(3).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篇10

    【论文摘 要】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体验人生、关注本土社会与文化、培养创新精神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利显得尤其重要。但是现有研究对校本课程中学生的课程权利的认识和分析不够,在学生参与课程权利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还缺乏思考。鉴于此,文章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及总结,试图提出一些有效建议。

    一 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权利的现状分析

    不少地方在编撰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类似只注重学校、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当中的作用,却忽略学生在校本课程当中的作用等问题时有发生。本文试从学生的角度,首先对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被动参与课程设计与实施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主要由学校和教师支配,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忽视。由于学生本身对校本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开展形式等了解甚少,使得学生在选择课程、教师具有盲目性与随意性。

    (二)学生缺乏对课程选择的权利

    “学生的自主选择是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形式,可以作为评估校本课程需求的依据和参照 。”但由于现行校本课程资源十分匮乏和选课制度的不完善,学生既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有效的选课,并且由于课程选择的范围极其有限,导致学生不但缺乏选择课程的权利,而且缺乏选择教师的自由。

    (三)学生缺乏对课程评价与反思的权利

    学生既是课程评价的参与者,同时又是评价课程的主体。鉴于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应该享有课程评价的权利。但在校本课程开发现实中学生对校本课程开发漠不关心,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方案的可行性、实施过程等方面缺乏自主性,由于大部分学校流于形式,学生的评价并未起到作用。

    二 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权利缺乏的原因分析

    校本课程是学生课程权利得以实现的最佳平台。“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原因在于:其一,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兴趣,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增强。其二,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可以促进学校生活民主化、自主化的进程。” 因此,赋予学生课程权利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同时又是学生课程权利实现的重要途径。而校本课程未被很好地开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学生权利意识薄弱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权利得不到真正实现,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被确立。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教师的地位、过分重视书本知识而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把学生作为被动的管理对象,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本身来说,学生认为课程的开发是教师、学校的事,不可能也无能力享有或行使课程权利,从而导致社会不重视,学生自己也不主动主张或要求,导致其校本课程权利缺失。

    (二)教师素质影响学生权利的落实

    由于教师的课程观念和专业能力与现实需求存在差距,这间接导致学生权利不到位。由于缺乏标准、成熟的校本教材和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教师对校本的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中需要运用的技术、课程评价等都感到迷茫,在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导致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这使学生实现课程权利显得更加苍白无力。

    (三)学校配套制度不健全

    校本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教师及学生走出教室,到课外搜集大量的材料,并且需要一定的活动经费,但由于大多数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经费,另外,大部分学校仍以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指标,学校领导实质性支持不够导致课程难以顺利实施,所以校本课程无法持续地开展下去。

    三 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的应然权利

    为了能更好地使得学生发展自我个性,并促使学校形成特色教学,每个学生都应该提高积极性,有计划地制订方案并转化为实际行动,笔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突出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转变学生观念,确立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吸收学生参与校本课程资料的收集与教材的编写,让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可以征求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总体规划的建议以及一些具体景点的艺术构思。另一方面,发动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社会服务,学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并结合本校的特点和相关课程的学习,可以组织学生绘制校园人文资源导游图,将其作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组成部分。

    (二)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应该改变传统观念,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发挥自己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过程中需要的技术等知识,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再次,改进教师培训制度,既要关注理论层面的培训,同时也要将教学实践相结合,共同开发校本课程。

    (三)学校提供配套保障制度

    学校要创造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参与课程决策,享有必要的课程管理的权利。比如,学校领导在校内明确教师课程权利的范围和运行机制,为师生创设校本研究提供必要条件,保证校本课程的内容、形式、方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