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安全预案范文
时间:2024-04-19 11:2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安全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基本情况
镇地处县城西南,辖区面积73平方公里,距县城45公里。距成都三绕高速出口2公里。省道积淮线公路横穿全镇,交通十分便利。全镇辖13个行政村,2个社区,141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一)饮食人员最为集中的各学校(镇中学、镇小学和石笋中心校、三洞小学校)。
(二)各餐饮店馆、大小超市、药品医疗器械重点在镇卫生院,各村、社区医疗点。
三、成立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
四、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及职责分工
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由党委书记魏仁科同志任总指挥长,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任副指挥长,下设应急处置组、通讯联络组、紧急疏散组、后勤医疗服务组、治安安全维护组,分工如下:
(一)分工
1.总指挥长:负责救援的总指挥工作
(1)救援预案的制定、修订、完善及最后签发预案;
(2)组织和指挥应急处置组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3)组织安全应急小组研究处理办法。
2.副指挥长工作
(1)协助总指挥长做好对内对外信息联络、灾情报告及人力物力调运等协调工作;
(2)组织受灾人员自救和配合抢险部门救援及相关物质转移等工作;
(3)协助指挥抢救伤员及疏散群众,设立警戒线,治安保卫等工作。
(二)各组人员安排及具体职责
1.应急处置组
(1)人员安排
(2)职责
一是迅速查清事发具体地点,受灾情况及可能影响其他方面情况,及时向指挥部报告,并随时保持与指挥部联系;二是快速积极排除隐患,采取措施,把损失降到最小。
2.通讯联络组
(1)人员安排
(2)职责
一是沟通对内对外信息,确保信息畅通,并派专人准备交通工具,做好信息联络相关工作(内:各专业抢险组及有关部门;外:上级有关部门、友邻单位及社会公众等);二是传递受灾现场抢救方案和实施指令;三是传达上级指示或指令。
3.紧急疏散组
(1)人员安排
(2)职责
负责联系相关单位和部门,尽早地组织人员抢救。
4.后勤医疗服务组
(1)人员安排
(2)职责
一是准备必要的物资,救护人员,对重伤员要及时护送到就近医院进行治疗;二是保障参加救灾人员的食物供给;三是负责必备物质的采购。
5.治安安全维护组
(1)人员安排
(2)职责
一是设立警戒区,禁止非救援人员进入;二是必要时实行交通管制,禁止除救护车以外的车辆进入;三是防止图谋不轨者乘机肇事或制造事端。
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一)建立值班制度,明确负责领导、值班职责,落实人员。
篇2
【关键词】医院文化;医疗安全;医疗质量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198-03
医院文化是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在社会文化和现代意识下形成的具有医院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由于医院文化是一所医院逐步形成的具有本院特色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人文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等,因此,它影响着医院的医疗服务、医疗安全、医疗质量以及全院职工的工作态度。医院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管理理论,要求医院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运用自身的文化底蕴,不断激发职工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医院要高度重视文化的功能,切实增加医院管理中文化的含量,努力提高医院经营管理的文化品位,从而实现医院管理新飞跃,并最终促进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的提升。
1 医院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1.1 医院文化的内涵
1.1.1 物质文化: 理解医院的物质文化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创造社会价值方面上。诚然,医院通过其自身的发展,会积累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相对于简单的创造经济价值,医院的物质文化更倾向于一种保护健康的文化。健康才是医院物质文化真正的落脚点与支撑点,围绕保护健康而积累的医疗设施、医疗仪器等就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制度文化: 制度是一种硬性措施,若将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出良好的医院制度文化氛围,能使制度文化形成一种习惯性意识根植于每一位医务人员的头脑中,从而打造出一种独具特色的医院优势资源,最终转化为积极性。为了更好地健全医院制度文化,必须坚持柔性管理原则,即以制度为准绳,通过人文管理来落实制度,形成一个“有法依、执法严、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制度文化氛围。
1.1.3 精神文化: 医院精神文化,即医院的精神和价值观。医院精神文化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体现着医院特有的核心文化价值追求,是全体医务人员共同的信仰、共同的标志、共同的灵魂,也是医院全体职工共同的思想情操、道德规范、价值标准、行为取向的总和,是医院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1.2 医院文化的功能
1.2.1 导向功能: 医院文化本质上体现出医务人员的价值取向,它能引导医务人员将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追求与医院发展的目标相一致,即医院文化的导向功能是通过医院文化氛围浸入到人们的思想、渗透到人们的心灵。
1.2.2 约束功能: 医院文化通过其内在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形成了一个具有社会评价指标的舆论氛围,促使每个医务人员遵章守纪,从而提高医院群体的医疗道德水平,发挥医院良好的社会效益。
1.2.3 凝聚功能: 医院文化能将医务人员的信念凝聚到医院发展理念之中,能使医务人员具有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在医院内部形成凝聚力与向心力。
1.2.4 辐射功能: 医院文化能向社会展示医务人员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形象,能把医院医务人员的“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融入每一个患者的内心,从而赢得社会对医务人员的尊重和支持,提高医院的声誉和吸引力。
2 医院文化、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的内在联系
2.1 医院文化建设能提高员工素质: 建设现代医院的战略核心是医院质量战略、医院市场战略、医院文化战略。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医术是基础、医德是根本、医风是关键。医务人员的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首先,医院文化可引导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高尚的医德医风及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貌,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其次,医院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医务工作者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医院文化是一个系列工程,宏观世界可以使医务人员接受人文精神的感召,焕发出巨大的工作热情,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大力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再次,医院文化建设还可以促进医务工作者整体医学观念的提高。开展医院文化建设工作可为医务人员学习提供一个宽敞的平台,使其学习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知识,从而有利于医务工作者分析患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心理因素等,以便于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
2.2 医院文化建设能促进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 医疗质量是衡量一所医院素质、医院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指医疗服务的作用价值。建设医院文化有利于医院不断适应市场竞争,促进医院的改革发展。
患者对医院的态度,取决于医疗质量,患者也许不想知道医疗质量是如何取得的,但他十分清楚医疗质量会给他带来什么。患者感受的好坏是他们评价医疗质量优劣的标准,也是他们决定是否重复就医的依据。如果患者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医院就会因为医疗质量差而失去广大患者。如果患者对医院或某个医生产生一种信任感,会报以感激之情。医院的医疗质量差是一种自杀行为,丧失了病人的医院是无法生存的。所以说,医疗质量是吸引病人的重要因素。质量是品牌形象赖以建立的基础,是良好形象的源泉。
我院正在推进以质量为核心的医疗服务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进程,保证医院的安全。重点落实医疗质量责任制,严格考核临床基本医疗制度,尤其门诊日志登记制度、首诊负责制等的实施情况。加强责任心教育,重点检查病历质量,强化医院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医疗服务准入管理和医院服务过程的规范和控制,加强检查监督力度,逐步建立质量为重点的医疗服务评价系统和医疗风险预警系统;促进医疗安全的临床合理用药;完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加大对医院感染监管力度;完善临床诊疗技术规范,指导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加强医务人员法制观念培养,树立依法行医观念。
总之,通过大力开展医院文化建设,振奋了医院精神,提高了员工素质,塑造了医院形象,提升了管理水平。
3 医院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3.1 以病人为中心,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营造和谐、友爱、竞争的氛围是医院文化建设的关键。医院文化建设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健康、激励和规范的作用,为新时期的医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是医院服务得以价值体现的基石。医患关系属信托关系(也就是说信任和托付),医患双方由于医学信息不对称,在医疗决策能力上存在差别,双方有各自不同的价值、信念、利益和目标。医院文化建设可以在医患关系之间构建一种交流平台,创造一种亲情氛围,让患者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
首先,医院文化建设可促进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医院用文化的力量引导医务人员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尊重患者人格,保护患者的权益,给患者更多的决策权,医生应强化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培训,学习和探索医学人文知识,履行治疗和了解患者心理及社会因素方面的义务,在病历书写规范中,明确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方面的内容和项目;在医务人员岗位职责中,明确医务人员对患者心理健康所担负的责任,要增加患者满意情况及医学处置的社会合理方面指标,切实使每一位医务人员真正认识到患者是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属性的人,不仅要为患者治好身体疾病,而且更要关爱和尊重患者,这样才能在医患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其次,医院文化建设可促使患者更积极地配合治疗。医院在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过程中,可利用多种渠道普及就医知识,提高患者就医心理素质,让患者在温情和关爱之中,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使医患配合达到最佳疗效。
3.2 强化服务文化意识,以服务赢得市场: 健康的医院文化,对医院精神、医院风尚、医院形象、医院行为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增强医院竞争实力,必须树立文化意识。优质的服务是医院赖以生存的基础。人文素质的缺陷是制约医院发展的最大障碍。
我院 “以病人为中心,医院质量为主导”的服务模式。以“病人至上,处处关爱”为主题,开展了优质服务活动,全院员工开展全方位服务意识教育与培养,苦练内功,精于提高内涵,提出“优质服务,质量管理”的服务理念,实行亲情服务,提升服务品质,以服务赢得市场,推动人性化服务的发展。服务中要凸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到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方便病人、服务病人的人文精神,把维护病人尊严、自主和隐私贯穿到医院服务的全过程。进一步规范文明用语,营造亲切、温馨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医患沟通与交流;加强普法知识和医学心理学教育,尊重病人权利,学会洞察病人心理,了解其心理需求和心理特点,将“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落实到每项工作中;做到“行政、后勤围着临床转,临床、医技围着病人转”,院领导深入病房,了解病人诉求,为病人提供优良的服务,以带动全院职工提高服务意识。
3.3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打造诚信医院: 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下,良好的医院文化能够给社会公众一种集医院形象、优质服务等于一体的整体性认识,是一个价值不菲的无形资产,也是一个具有强烈医院文化建设在医院经营中可发挥重要的品牌效应。它能吸引广大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服务产生独特的信任感和满足感,从而建立稳定的品牌形象,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院认真落实中央反腐创廉会议精神,在巩固纠风专项治理成果的基础上,坚持纠风工作阶段性任务与长远目标的有机结合。逐步建立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惩防并举的纠风工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惩治医务人员收受回扣、“红包”、开单提成、乱收费等不正之风,全面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强化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和业内先进模范人物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充分运用并正确引导舆论,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有效促进医德医风建设,为医院的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篇3
关键词 互联网医疗 隐私 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R197.1; TP393.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09-0014-03
Privacy protection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of E-health*
MA Shishi1**, YU Guangjun2***, CUI Wenbin2(1.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5, China; 2. Shanghai Children’s Hospital,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Health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privacy issues which are brought in by the rise of E-health can not be underestimated.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issues (such as privacy leak) of E-health possibly existed in the use of consulting services, telemedicine and mobile medical equipment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and health inform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were proposed, which are included in establishing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rivacy information protection suitable to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 by learning from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foreign health information protection, applying the advanc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imely introducing a review system for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implementing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to the relevant institutions so as to better protect the health information under the internet med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E-health; privacy information; security information
互联网医疗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包括通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为支撑,开展在线健康教育、电子健康档案、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处方和远程医疗等多种活动的一种新型健康和医疗信息服务的总称,其本质是将互联网及相关信息技术延伸至医疗服务这个大行业中来[1-2]。
互联网医疗的兴起在方便患者就诊、节省医疗成本、优化医疗模式、保证医疗安全、方便医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互联网医疗的推广,云技术、大数据分析的应用,患者医疗信息变得更集中、更易获得,在医疗数据采集、存储和应用过程中常发生数据泄露的问题。数据泄露会危及患者个人隐私,如某社区居民疾病登记管理系统的账号和密码泄露,就会暴露大量居民的敏感信息。近几年,孕、产妇个人信息泄露的新闻几乎不绝于耳,其带来的一系列推销、诈骗问题严重困扰信息当事人[3]。因此,很有必要对在互联网医疗环境下的咨询服务、远程医疗、移动医疗设备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隐私泄露等信息安全性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及预防。
1 互联网医疗中隐私信息保护面临的挑战
1.1 咨询服务中的泄露风险
在互联网医疗中,患者可在具有挂号功能的网页上进行预约挂号、医疗保健咨询,还可通过网络上的医疗社区向医生寻求建议以及与病友交流治疗信息,但存在患者相关隐私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等问题。首先,患者要填写一系列个人信息注册,这样才能获取网站服务;其次,在进行医疗咨询或在患者社区分享就诊经验时,患者会有意无意地泄露一些碎片信息,虽然这些碎片信息单独看似毫无价值,但将之与患者提供的其他信息关联后却有可能识别其身份[4]。最重要的是,一些网站允许广告商或其他第三方获取用户信息,当患者浏览网站时点击了外部广告,广告商便能追踪这些患者,对患者进行定向广告推送。但互联网具有开放性,患者并不知道哪些人可以获取他们的哪些信息,也不知道那些信息被用于何处,甚至以上行为的发生都很难被患者觉察,而信息泄露时也无从申诉。
目前有S多互联网医疗机构,水平与资质参差不齐,工作人员同样层次复杂,而他们可从网络后台获取用户的大量健康信息[5],若发生隐私泄露问题,很难追踪根源来明确责任。少数从业人员受利益驱使,拷贝、贩卖健康信息,也造成了患者隐私泄露的问题。
1.2 远程医疗中的泄露风险
远程医疗是指远距离地对患者进行医学诊疗,其应用使得医疗服务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有利于优质医疗资源的配置,处于医疗资源不足区域以及身体行动不便的患者也可不再需要长途跋涉、劳心劳力地去医院就诊,在家就能通过网络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2014年8月国家卫计委印发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中规定,远程医疗服务只能由医疗机构提供。国家发改委、卫计委还于2015年初联合印发了《关于同意在宁夏、云南等5省(区)开展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试点省(区)落实远程医疗服务工作[6]。
然而,在远程医疗过程中同样存在隐私泄露风险。在远程诊疗过程中,患者的病理学诊断、影像学诊断等数据或图片都通过互联网传送,与医生的沟通也是采用视频通话方式,数据容易受到拦截、甚至篡改,视频也有可能被窃听。远程医疗结束后需进行医疗档案的记录,医疗信息电子化、档案化可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且方便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传输或共享。传统的医疗机构通过将内部的电子病历系统与外部网络隔绝开来保障信息安全,互联网医疗则将医疗信息的共享范围拓展至整个互联网,而电子记录容易复制、共享、被第三方截获的特性便带来了信息安全的隐患[7]。
1.3 移动医疗设备使用中的泄露风险
互联网医疗催生了各种类型的移动医疗设备,主要包括健康管理类的可穿戴设备如手环、慢性病管理类的监测设备如家用血糖仪、适用于远程医疗的监控设备等,受到目标人群的欢迎。这些设备可持续性地采集、存储患者的数据,帮助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并向互联网医疗机构传输数据。同时,这些移动医疗设备具有汇总患者数据、创建患者的详细的合成档案的功能,还有将收集到的患者的大量数据聚合、关联、分析的功能,可从中挖掘出新的信息。此外,这些设备还有可能记录其他数据,如患者的位置信息等。这些数据对商业企业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如用于定向营销等,可为其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然而目前国内对此类设备的数据采集与利用并无相关规定。
对于家用远程设备,在信息访问、传输和存储时,由于用户的操作失误或有意为之,也会造成信息的泄露、篡改和丢失[8]。由于用户疏忽、错误地使用了不安全的上网设备(免费路由器等)而导致信息泄露的事例并不鲜见,2015年央视“3・15”晚会上就特别展示了信息诈骗犯罪如何利用免费路由器获取用户信息的例子[9]。因此,对移动医疗设备用户来说,要有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否则将其他端口把控得再严也是徒劳的。
2 相关建议
当前,我国互联网医疗正处于发展初期,在保障医疗信息隐私与安全的前提下,应本着鼓励发展的原则,不可过分束缚。对互联网医疗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建议从立法、信息技术和管理三个维度来解决,使之能够健康发展。
2.1 加快制定健康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以适应互联网医疗发展的需求
目前,世界上有109个国家有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10],而我国尚无系统性的法律、法规来确保医疗信息安全,尤其是在涉及隐私保护方面。我国有关个人信息的保护规定虽多,但基本上是分散在效力层次不一的各种法律、法规甚至规范性文件中的,即目前法律对个人信息及隐私保护采用的主要是间接方式,且规定模糊、震慑力有限,不仅会使隐私信息泄露者肆无忌惮,而且在出现纠纷时也往往无法可依。
建议制定个人信息或医疗健康信息方面的专门法律,在规范远程医疗、移动设备健康信息收集与利用等方面适应互联网医疗发展的需求。同时,通过立法设立专门的部门对互联网医疗机构进行统筹管理,主要职能包括日常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的监督、侵权事件的咨询和诉讼等,建立、健全层级管理机制,提高行政干预效率。
2.2 利用先进技术为患者医疗信息的存储与传输安全保驾护航
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侵入存储有健康信息的网站非法浏览、篡改、盗窃隐私信息,远程医疗也可能遭到黑客的拦截而导致数据泄露或失真。
建议建立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相关技术应用审查机制,并构建分级、分类审查制度,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进行监管。互联网医疗中健康信息面临的安全威胁大多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因此可引入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包括访问控制技术、匿名技术、加密技术、安全监控和审计技术等,同时鼓励创新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信息技术。
2.3 有效的管理是互联网医疗信息安全的重要屏障
各互联网医疗机构应以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为最低要求,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规范及操作规章,并认真落实。以下三点需予强调:
1)加强从业人员的隐私保护意识培养和专业素养教育。互联网医疗信息工作人员能接触到大量健康信息,涉及用户的个人隐私,若他们信息安全意识缺乏,对信息安全威胁认识不足,就很可能导致健康信息泄露甚至丢失。因此,要提高隐私保护的效果,必须加强各类从业人员的隐私保护意识,强化自我约束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隐私信息能够得到妥善的使用和保护。
2)畅通患者知情同意权的行使渠道。互联网医疗产生的大数据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信息利用者有义务告知信息主体他们将如何存储、使用或会与谁共享这些健康信息,且理论上应获得信息主体同意后方能实施,而在获得知情同意的过程中还需注意使用公众能够理解的语言。笔者建议借鉴美国的隐私保护电子化技术,该技术会将与隐私有关的决策自动传送给信息主体,信息主体可选择碎片化后分享信息。
3)平衡好信息开放与隐私保护的关系。互联互通和信息开放是大趋势。我们确实需要重点关注医疗信息的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但对隐私的保护也不能绝对化,不可过分限制信息流通。健康信息在医学研究和公共卫生管理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用价值,其合理利用有利于促进和实现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舒婷. “互联网+”时代的患者隐私保护[J]. 中国数字医学, 2016, 11(5): 41-43.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tlas eHealth country profiles: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second global survey on eHealth (Global Observatory for eHealth Series, 1) [EB/OL]. [2017-01-05]. http://apps.who.int/iris/ bitstream/10665/44502/1/9789241564168_eng.pdf.
[3] 上千名孕妇信息被贩卖 数据安全难保障[J]. 中国医院院长, 2016(7): 17.
[4] 周思成, 翟悦. 电子医疗保健情境下的隐私保护[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6, 29(4): 681-684.
[5] 王安其, 郑雪倩. 我国互联网医疗运行现状――基于3家医院的调查分析[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6, 9(1): 69-73.
[6] 孟群, 尹新, 董可男. 互联网医疗监管体系与相关机制研究[J].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6, 13(5): 441-447.
[7] Draper H, Sorell T. Telecare, remote monitoring and care [J]. Bioethics, 2013, 27(7): 365-372.
[8] 高玉平, 李冰华, 黄刊迪, 等. 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中健康档案安全与隐私保护的领域分析[J]. 中国数字医学, 2013, 8(11): 69-72.
篇4
医院集中供气是保障需要气源的医疗设备正常工作,提供必要的设备使用条件。涉及到的气体有氧气、正压空气、负压空气、二氧化碳、笑气等,这些气体提供各类医疗设备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治,有的本身属于药品管理范畴。同时,这些气体设备和装置又属于特种设备管理(有的不属于医疗设备)范畴,配置上又属于医院基建设计,其设备和装置的报警系统管理又是属于医疗安全管理范畴。所以,很多工作需要医院各个部门协调与配合。
1)医用压缩空气质量与安全医院集中供气系统设计应根据《医用气体工程规范》(试行)。医用压缩空气在医院应用最重要是呼吸机的集中供气,呼吸机使用安全要求提供无油、干燥的空气,其目的是:(1)抑制细菌的生存及繁殖,减少院内感染;(2)防止露点外凝结成液态水,保障呼吸机使用安全;(3)防止零度以下时结冰,堵塞管道;(4)管道内潮湿度高易造成管道氧化;(5)防止因油导致病人吸入后肺部感染,造成设备的不能正常工作。
2)医院集中供氧的质量与安全医院集中供氧系统目前有三种方式:氧气钢瓶供氧;液态氧供氧;分子筛制氧机。在医院集中供氧系统设计应根据《气瓶安全监察条例》、国家标准GB8982-1998《医用氧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YYT0298-1998《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通用技术规范》等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要求,保证供氧质量与安全。由于氧气是生命支持和急救医疗设备的重要气源,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集中供氧系统本身是高风险医疗设备,防火防爆要求很高。在配置设计上要考虑氧气供应的压力、流量,也要考虑医院发展,医疗设备增加造成用气量的增加,有留有余地。
二、供电设计与安全
大多数医疗设备都是电源供电的,医疗用电在供电上有特殊要求。医疗设备供电电源设计必须保障设备的安全性要求。
1)医疗电气设备供电要求根据国家标准GB9706.1-2007∕IEC60601-1:1988《医疗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医疗设备使用的电源环境应符合下列标准,特殊要求的应符合设备安装与使用说明书载明的要求.具体要求规定:(1)供电额定电压不得超过①手持式设备,250V;②额定视在输入功率至4kVA的设备,单相交流250V或直流、三相交流500V;③所有其他设备,500V。(2)电压波动范围①电压波动不超过额定电压的±10%,超过-10%而时间短于1s的瞬间波动除外,例如X射线发生器或类似设备的工作所引起的不规则时间内的波动。②系统的任何导线之间或任何导线与地之间,没有超出名义值+10%的电压。(3)电压波形范围①电压波形应是正弦波,且构成实质上是对称电源系统的多相电源;②名义值小于等于100Hz的频率误差不超过1Hz,名义值在100Hz至1kHz时的频率误差不大于名义值的1%。(4)电源内阻供电电源内阻尤其在大功率设备使用时,会产生线路压降,影响设备正常工作,所以,应该有足够低的内阻抗,(特殊要求应符合专用标准规定或制造商使用说明规定)。(5)电源保护措施应符合GB16895.21-2004∕IEC60364-4-41:2001,IDT《建筑物电气装置第4-41部分:安全防护电击防护》的规定。
2)医疗设备接地设计要求医疗设备接地是使用安全性的重要保障,根据国家标准GB9706.1-2007∕IEC60601-1:1988《医疗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GB14050-2008《系统接地的型式及安全技术要求》医疗设备的接地应符合下列要求。同时,医疗设备使用环境接地也应按制造商规定的要求执行。
三、电磁兼容性与使用环境设计
许多医疗设备既是干扰源也是敏感设备,如:B超、CT、MRI等它们具有干扰与扰的两重性,医疗设备使用环境应该符合设备制造商要求;医疗设备使用环境设计应考虑采用有关措施:(1)采用电磁屏蔽对具有工频电磁场、射频场、脉冲磁场发射和敏感的医疗设备,应建立屏蔽保护设施。如CT、MRI等设备。(2)选择良好接地医疗设备抗电磁干扰能力各异,选择合适的接地方式和接地阻抗至关重要。应根据相关专业标准和设备制造商的要求,使用环境设计中选择医疗设备接地的型式和阻抗是抗电磁干扰的重要条件。(3)适当距离在设备使用场所的设计安排上必须考虑设备之间的相互之间的电磁干扰问题。多台医疗设备在同一场地使用时,各台设备使用场所之间应保持适当的距离,以降低电磁场相互干扰。(4)使用UPS对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敏感的医疗设备,供电环境应选用UPS装置供电,以防止电源突变和突然停电造成设备使用的影响。UPS分为在线式和后备式。医疗设备应选用在线式UPS装置供电,UPS的功率应大于设备的耗电功率。
四、温、湿度条件和设备的使用安全
医疗设备在医院很多个领域中使用,如果医疗环境设计没有考虑到医疗设备的温湿度使用条件的话,可能会影响医疗设备安全使用。如湿度到医疗设备能承受的范围以上会引起表面凝露或者辅助材料潮湿,损坏设备以及微生物也会在这种环境中滋生。过高的环境温度可以影响设备的散热。造成设备内部温度超过工作极限,导致电路板不能正常工作。有关温湿度要求的最优使用条件。
根据国家标准GB9706.1-2007∕IEC60601-1:1988《医疗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GB/T4797.1-2005《电工电子产品自然环境条件温度和湿度》的要求。同时,医疗设备使用场地环境温度和湿度也应按制造商规定的要求执行。医疗设备使用场地环境设计一般要求:(1)环境温度范围:+10℃~+40℃。(2)相对湿度范围:30%~75%。(3)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无有害或易燃气体。
五、工作环境布局与使用安全
现代化医院对于有医疗设备使用的场所的设计必须考虑医疗设备的使用特点,如果医疗设备不能在工作场地内的合适、方便的位置安装和有效的使用,就很有可能影响使用安全和有效。如提供病人护理的空间必须足够大以容纳人和需要使用的医疗设备。因为医疗设备使用工作环境空间设计和设备安放(医疗器械、设备、工作站等)是提高人与医疗设备配合度与改善病人护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
医疗设备使用周边环境的设计应考虑以下问题:工作空间、仪器设备安放布局、尺寸大小、工作间隙大小以及视觉尺寸等以提供安全的、高质量的护理。医疗设备安装环境布局设计时须遵循的几项具体原则。(1)重要性原则。这一原则表明重要的设备应该被优先放置在合适的位置。重要性是指这一设备对于达到临床使用最终目标的重要程度。(2)使用频率原则。这一原则表明使用频率高的设备应该被优先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如有频繁的计算机键盘操作输入设备应当放置在便利工作人员操作位置。(3)功能性原则。功能性原则是依据其使用功能而考虑的安装布局原则。由此,中央监护台应该在护士站在一起;中央静脉导管安置设备与无菌区供应存贮共同组成特定的线路布局设计。(4)使用顺序原则。在各种医疗设备的组合使用中,使用次序或者关系模式经常出现于进行某些医疗任务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工作流程,安排医疗设备的适当位置,使得它们能被更加安全、方便地使用。
六、结束语
篇5
关键词:急诊;感染因素;自身防护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137-01
急诊科作为院内感染的重点监控科室,由于其病人病原复杂、病情重、创面暴露多、血液、体液污染多等,在抢救处置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或隔离不合理,很容易增加病员感染机会,或造成医护人员感染。因此,做好急诊感染的预防尤为重要。医院内感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当代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医院管理学的一大课题,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新的诊治技术的运用,更增加了医院内感染的机会。急诊科由于接收的病人病情重,抵抗力差、加之各种侵人性检查、操作使急诊病人感染的机率明显高于一般病人,成为严重威胁病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急诊医护人员也因为长期处于高强度、高风险的环境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成为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故积极寻求和探索预防院内感染的策略和方法,使院内感染发生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是当前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急诊工作中经常面临处理各类大型突发事件、开放性创伤、急诊侵入性操作,易被血源性、非血源性疾病感染,充分认识急诊医护人员工作特征和急诊院内感染因素,做好自身防护对控制急诊医护人员的院内感染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做好急诊感染的预防尤为重要。现将我科在预防院内感染的几点做法介绍如下:
1 急诊科院内感染的因素
1.1 患者因素 急诊科绝大多数患者为危重患者,其中不乏传染病患者,由于患者情况较危重特别是在抢救危重患者生命时往往徒手操作机会多极易发生感染,尤其是医护人员手上有伤口或皮肤有破损且防护不到位时,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的情况下更易发生职业暴露。
1.2 医护人员因素 (1)急诊医护人员在抢救病人中为患者输血输液、穿刺置管、导尿、吸痰、洗胃难免被血液体液污染,且锐器伤,针刺伤的机率加大;(2)急诊患者常需床边摄片或由医护人员陪送进行X线、CT、核磁共振等检查,急诊医护人员受到各种射线的辐射机会明显多,加上工作疲劳可能导致免疫力减低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机会;(3)院前抢救中由于条件简陋,医护人员少,患者病情危重并复杂多变,在紧急处理和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的碰伤,擦伤,污染机率明显增加。
1.3 环境因素 病员来源范围广,人员流动大,突发事件多,使医护人员在应激中难免防护不到位,再加上各种流行病,传染病的复燃,近来艾滋病的患者上升,使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大大增加。
2 防范措施
2.1 建立健全科内院内感染质控组织,由科主任护士长担任组长、副组长,由医生护士各1人担任监控员,定期召开质控小组会议,分析反馈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2.2 加强对急诊科各类人员的院内感染培训 (1)医护人员每年接受院内组织的培训1-2次,科内每季度组织院感相关知识学习并考核1次,每季度接受院感办监控及随机检查对以上检查中存在的问题科内质控小组重点督察跟踪改进效果;(2)对新上岗人员将院感知识培训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一课来对待,使他们有充分的知识和责任意识面对工作;(3)加强对急诊科导医、卫生员、120司机的院感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消毒、灭菌的概念、洗手的方法、物体表面空气消毒的方法、被血液体液污染后的处理方法及自我防护知识。
2.3 加强急诊科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 (1)针对急诊科工作环境特点制定完善的消毒隔离制度和监控制度;(2)护士长重点进行环节质量检查,落实好床单位的终末处理,物表空气的消毒,特殊病人的隔离,医疗废弃物的分类处置等;(3)定期向全科医护人员通报科室监测结果,提醒医护人员加强自我防护意识;(4)向患者做好消毒隔离知识的宣教,处理好个人卫生,勤洗手防止病从口人及交叉感染。
2.4 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1)对病史不清的危重患者在进行抢救操作尤其是直接接触患者体液,分泌物时应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做好标准预防,如带口罩、手套、工作帽;(2)操作前后规范洗手;(3)如有皮肤破损、提前做好包扎处理;(4)对抢救中医护人员如突发职业暴露应立即按规范进行局部处理,并做好登记、上报、备案工作,必要时应定期跟踪检查。
2.5 做好环境及抢救仪器物品的消毒灭菌及监控,每日环境定时通风,对诊断床、平车、轮椅、血压计每日消毒并登记,呼吸机管路一用一消毒,24小时更换,洗胃机终末消毒,气管插管用的咽喉镜使用一次性咽喉镜套,手柄用后消毒,各室有洗手设施及上下水,拖把定位有标记。
2.6 规范急诊抢救流程 (1)急诊抢救物品定位放置,专人管理,定期消毒;(2)侵人性抢救治疗中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同时做好自我防护;(3)强调在急诊抢救中可能被患者体液污染的重点环节重点防护,如为患者吸痰,为躁动的患者穿刺,采血,洗胃过程中患者呕吐物飞溅污染等。
2.7 做好院前抢救转运中的防护 (1)准备充足的防护物品如防护服、护目镜、防护靴,以备突发事件现场使用如被污染及时消毒处理;(2)做好救护车辆及车上物品的消毒灭菌,防止交叉感染;(3)污染的工作服及时更换清洗,搬运患者时在对患者进行保护的同时应避免自我碰伤、擦伤以防感染。
总之,做好院内感染的预防,不仅能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发生,减轻病人痛苦,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而且为医护人员的安全执业提供了保障。做好这项工作有各项制度,有必要的物资保障,有全体医护人员积极参与的意识,从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规范以及把好工作中的每一个可能造成感染的细节做起。预防院内感染,人人有责。
参考文献:
[1]孙伯英,李明艳《医院护理人员锐器伤防护教育依存性调查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
[2]殷大奎,《认清形式,加强预防控制艾滋病》(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
[3]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3)。
篇6
【关键词】艾司西酞普兰;氢溴酸西酞普兰;抑郁症;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4.42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1939-01
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我国抑郁症发病率正呈上升趋势,其中女性发病率稍高于男性。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普通人群中女性患有抑郁症风险为10-25%;男性为5-12%[1]。抑郁症给人们生活质量及行为带来极大影响,目前尚未出现任何特效药,只能靠长期药物干预控制缓解状态。因此,对抑郁症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院对符合CCDM-3诊断标准的48例抑郁症患者采取分组治疗方法治疗,取得初步结果,下面进行详细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2年6月符合CCDM-3诊断标准的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24例。观察组:男性7例,女性17例,年龄16-44岁,平均年龄32.1±1.8岁,病程最短0.4年,最长10年,平均病程5.7±0.9年;对照组:男性9例,女性15例,年龄20-46岁,平均年龄29.3±2.2岁,病程最短1.1年,最长14年,平均病程6.7±1.4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意义。
1.2患者纳入标准①患者知情并自愿同意参加本次研究;②符合CCMD-3诊断标准;③患者经体检不存在严重肝、肾功能异常。
1.3排除标准①患者有严重自杀倾向;②患者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③患者曾有癫痫病史;④有严重药物过敏者;⑤妊娠期妇女或近期有妊娠打算者。
1.4方法
1.4.1对照组对照组行氢溴酸西酞普兰;20mg/片,早餐后服用,起始量20mg/d,根据治疗时间与患者病情逐渐加大药物剂量,但是不能超过50mg/d。
1.4.2观察组观察组行艾司西酞普兰;10mg/片,早餐后服用,起始量为10mg/d,根据治疗时间与患者病情逐渐加大药物剂量,但不超过20mg/d。
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礼拜。
1.5疗效评定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NAMD)作为评定工具,分别于治疗1、2、4、6周后评定。以6周后NAMD减分率作为临床疗效依据,痊愈:减分率≥75%者;显效:减分率在51-74%之间者;有效:减分率在26-50%之间者;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试验观测数据均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之。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以P
2结果(见表1、表2、表3)
3讨论
艾司西酞普兰与氢溴酸西酞普兰都属于5-羟色胺摄取抑制剂,对于抑郁症有针对性的治疗效果。目前大量文献都对其治疗抑郁症有深入研究,但就两种药物对比治疗研究性文献较少,本研究旨在为抑郁症患者寻找安全有效药物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本研究表明,两组患者在治疗第2周就开始有明显效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2周后HAMD评分变化分别为15.71±3.15、15.99±3.57,组内与治疗前24.48±4.58、25.51±4.47比较,P0.05.说明,两种药物对抑郁症均有肯定性疗效,但是治疗效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由表3可以知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药物均适合作为抑郁症患者治疗选择药物。但是从治疗时间来看,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相比,起效时间稍快,但经统计学分析P>0.05,此研究结果与国外大量研究结果相同[2]。
综上所述,艾司西酞普兰与氢溴酸酞普兰治疗抑郁症都具有肯定性效果,但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起效快、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电子病历 医疗质量管理 医疗安全管理 策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643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83-02
电子病历集中了所有的临床信息,在医疗安全管理以及医疗质量监控方面的作用非常的突出。但是怎样更好的将其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是很多医院管理者以及信息技术人员都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
1 数字化的医疗质量监管平台
电子病历数字化医疗质量监控管理平台改变了以往的手工质量控制方式,能够更好的对病历质量进行管理,效率非常的高。这个平台能够更好的对病历质量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病例控制点的制定,保证病例的合理性和完整性;能够根据需要进行报表的形成,来进行质量走势以及质控比较的分析;能够更好的对病历进行评分,来进行等级的划分;能够以不同的图形来将质量情况展示出来;能够根据实际的要求来推送消息等等。电子病历的数字化能够更好的了解病例中存在的缺陷。
2 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系统
一般情况下,临床路径指的是根据疾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质量模式和治疗程序的建立,并保证其标准化。这种方式能够更好的对医疗行为进行规范,避免变异的出现,并且还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医疗的质量。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是需要医院信息平台来进行支撑的。电子病例的使用能够让其更加的灵活,其在路径健康和分析、入径率和医疗质量提升方面是有非常重要作用的。
3 用药监测和处方评价系统
进行合理用药检测能够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而将医嘱嵌入进去的系统在进行合理用药检测的时候一般可以进行在线查询、对处方进行审查、对审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等。这个系统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处方点评的实际效率。并且这个系统能够更好的保证处方点评的实际效率,符合临床药师的实际需要。并且这个系统还能够在临床药师点评结束之后,来对处方进行评级,看其合理性,这样能够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更好的提高医疗的实际质量。
4 做好医疗过程和任务管理监控
进行监控能够更好的提高医院内部工作的实际效率和工作质量,并对其工作过程进行规范。一般会有三方面的作用和功能。首先是避免出现医务人员工作过程中出现越权的情况,比如说在进行药品使用权限以及手术权限管理时,看医生是否存在越权的情况;其次是控制医院管理者或者医务人员在诊疗的时候出现的错误,并对这种威胁到患者安全的情况进行控制,进行遗漏行为的监控能够让相关的行为人或者管理人员发现自己存在的错误,避免医疗事故的出现。当出现患者安全方面的问题时,系统可以利用声音、短信等方式来提醒医务人员,让其注意;最后则是,避免医务人员出现工作任务方面的遗漏,做好过程上的提醒以及监控,比如说对门诊处方的金额以及天数进行控制等等。
5 医疗安全警示系统
这个系统本身也是一种控制的类型,主要包含了临床危机值提醒、检验危机值提醒以及临床医疗安全时间警示等等。这个系统能够更好的保证医疗安全管理的实际效率,对医疗风险进行控制,保证患者的安全。就检验危机值而言,系统能够自动控制危机值,若是检验师确认之后,危机值便能够通过多个途径传递出去,相关的工作人员便能够及时的进行处理。
对于那种级别最高的危机值,可以利用语音来进行提示,自动的将电话拨打给临床的医生,避免出现遗漏的情况。
6 无线移动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使用
一般在移动护理、移动查房、移动心电采集以及移动输液室管理的时候会用到无线移动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在安全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方面价值非常的大。比如说应用到移动护理系统中去,能够更好的跟踪医嘱的实际执行情况,能够让护理任务以及医嘱的实际执行更加的规范,能够让护理人员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对正确的护理对象进行正确的护理,并且其应用改变了以往的方式能够避免错误的出现。移动心电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患者的救治赢得了时间。
而物联网技术一般在医疗感知、员工识别、医患管理、环境管理以及物品管理方面应用比较多,能够进行远程持续的健康监测、进行母婴匹配、进行失智患者管理、对急诊患者进行管理、进行血液管理以及法定药品管理、进行特殊患者定位等等。
7 结语
将电子病历利用到医疗质量控制和患者安全管理中去的策略还是比较多的,医院必须不断的进行应用范围的拓展,提升自身的实际应用水平,努力的提高医院进行医疗质量管理的实际水平。而利用电子病例进行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的时候,必须将其用到诊疗流程理顺、医疗行为规范中去,并且根据需要进行监控体系以及质量管理的时候必须保证其规范、科学和高效。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医院进行医疗质量控制,提高安全管理安全的水平,更好的对医疗风险进行降低。帮助医院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崇德,王彬夫.基于电子病历的医疗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策略[J].中国医院管理,2012(08)
[2] 朱宇,尚高岭.新疆公立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研究-基于内部控制理论视角[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10)
[3] 曹秀堂,刘志敏,薛万国.基于电子病历的医疗质量监测与评估[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04)
篇8
【关键词】 医疗机构;网络安全;安全防范
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而21世纪的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这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Internet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社会的科学与技术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与冲击,同时也产生了网络安全的问题。下面就医疗机构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及相关策略进行探讨分析。
1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
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数据受到保护。不遭受破坏、更改、泄露,系统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从用户的角度讲即个人信息在网络上传输时受到机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保护,避免其他人或对手利用窃听、冒充、篡改、抵赖等手段对自己的利益和隐私造成损害和侵犯。从网络运营商和管理者的角度讲即对本地网络信息的访问、读写等操作受到保护和控制,避免出现病毒、非法存取、拒绝服务和网络资源的非法占用和非法控制等威胁,制止和防御网络“黑客”的攻击。
2 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
2.1 信息泄密 主要表现为网络上的信息被窃听,这种仅窃听而不破坏网络中传输信息的网络侵犯者被称为消极侵犯者。
2.2 信息被篡改 积极侵犯者截取网上的信息包,并对之进行更改使之失效,或者故意添加一些有利于自已的信息,起到信息误导的作用,其破坏作用最大。
2.3 传输非法信息流。只允许用户同其他用户进行特定类型的通信,但禁止其他类型的通信,如允许电子邮件传输而禁止文件传送。
2.4 网络资源的错误使用 如不合理的资源访问控制,一些资源有可能被偶然或故意地破坏。
2.5 非法使用网络资源 非法用户登录进入系统使用网络资源,造成资源的消耗,损害了合法用户的利益。
2.6 环境影响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计算机网络都会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如恶劣的天气、灾害、事故会对网络造成损害和影响。
2.7 软件漏洞 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及应用软件、TCP/IP协议、网络软件和服务、密码设置等的安全漏洞。这些漏洞一旦遭受电脑病毒攻击,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2.8 人为安全因素 管理人员不按规定正确地使用,甚至人为泄露系统的关键信息,造成的安全后果是难以估量的。这主要表现在管理措施不完善,安全意识薄,管理人员的误操作等。
4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强,随之而来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据美国FBI统计,美国每年网络安全问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75亿美元,而全球平均每20 s就发生一起Internet计算机侵入事件。不法分子利用不同的攻击手段,获得访问或修改在网中流动的敏感信息,闯入用户或政府部门的计算机系统,进行窥视、窃取、篡改数据,使得针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犯罪活动日益增多。
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构成的威胁可分为以下若干类型:黑客入侵、来自内部的攻击、计算机病毒的侵入、秘密信息的泄漏和修改网络的关键数据等。
5 医疗机构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分析
5.1 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网络管理人员以及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医疗机构网络管理员和终端操作员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选择不同的口令,对应用程序数据进行合法操作,防止用户越权访问数据和使用网络资源。
5.2 优秀的杀毒软件安装、设置和管理,方便快捷,与医疗机构操作系统及其他安全措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医疗机构网络安全管理的一部分,并且自动提供最佳的网络病毒防御措施。
5.3 网络防火墙技术是一种用来加强网络之间访问控制,防止外部网络用户以非法手段通过外部网络进入内部网络,访问内部网络资源,保护内部网络操作环境的特殊网络互联设备。它对两个或多个网络之间传输的数据包如链接方式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来实施检查,以决定网络之间的通信是否被允许,并监视网络运行状态。但也有明显不足:无法防范其他途径的攻击,不能防止来自内部变节者和不经心的用户们带来的威胁,也不能完全防止传送已感染病毒的软件或文件。
5.4 入侵检测系统(IDS)是一种主动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它从系统内部和各种网络资源中主动采集信息,从中分析可能的网络入侵或攻击,发现入侵后,及时做出一些相对简单的响应,包括记录事件和报警等,并与防火墙进行协作,请求防火墙及时切断相关的网络连接。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IDS)联动,可以对网络进行动静结合的保护,对网络行为进行细颗粒的检查,并对网络内外两个部分都进行可靠管理(如图1所示)。
5.5 数据加密技术是对原来为明文的文件或数据按某种算法进行处理,使其成为不可读的一段代码,通常称为“密文”,使其只能在输入相应的密钥之后才能显示出本来内容,通过这样的途径来达到保护数据不被非法人窃取、阅读的目的。该过程的逆过程为解密,即将该编码信息转化为其原来数据的过程[1]。完善的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技术仍是21世纪的主流。
图1
6 结束语
总之,医疗机构网络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技术、管理、使用等许多方面,既包括医疗机构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问题,也有物理的和逻辑的技术措施,一种技术只能解决一方面的问题,而不是万能的[2,3]。为此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安全体系,需要国家政策和法规的支持及集团联合研究开发。安全与反安全就像矛盾的两个方面,总是不断地向上攀升,所以通过医疗机构网络安全问题的浅析,可以说,安全产业将来也是一个随着新技术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产业。
参 考 文 献
[1] 严明.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篇9
关键词:医疗机构 安全保卫工作 现状 措施
医疗机构是一个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公共场所,要想保证患者安全就医以及医护人员能够顺利诊断、抢救患者,安全、安静是其必备的条件,然而在医疗事业不断改革深入的这种新形势下,目前医疗机构的安全保卫工作不容乐观,现对我国医疗机构的安全保卫工作进行分析。
1.医疗机构安全保卫工作的现状
1.1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安全保卫人员是医疗机构安全保卫工作的关键人物,他们的素质好坏、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安全保卫工作。医疗机构的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绝大多数都是从其他岗位进行转岗而来的,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有的工作人员在正式上岗之前,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在业务技能与综合素质方面,都很难满足当今医疗机构安全保卫工作的需求。医疗机构对于保卫人员的待遇普遍较低,工作人员的变动也比较频繁,有的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对于工作规章制度的执行缺乏自律性和纪律性。
1.2医疗纠纷比较多
最近几年,我国医疗机构的纠纷案件是越来越多,在发生医疗事故纠纷之后,因为双方缺乏应有的理解与信任,导致增大分歧,有的患者及家属由于不够理智、冷静,经常会做出冲击医院以及毁坏公物、阻塞交通的行为,甚至有的时候会围攻、谩骂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这些行为已经是目前医疗机构安全保卫工作所引起重视的问题。
1.3医疗机构的人员流动性比较大,管理难度大
医疗机构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场所,由于存在有很多的不安全因素,给安全保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比如现金流量大、人员流动比较频繁,结构也比较复杂,所服务的对象具有不确定性等。一般情况下,就医人员会为了治病而准备大量的现金,因此会成为不法分子进行盗窃行骗的主要目标。在医疗机构这一特殊环境下,绝大多数的患者和家属都把精力主要放在了治疗疾病和照顾患者方面,忽略了治安防范意识,最终导致钱财、贵重物品的丢失;不法分子也正是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进行各种非法行为,这给医疗机构的安全保卫工作在管理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医疗机构的安全保卫部门也重视工作力度,严密布防、积极巡逻,但是由于医疗机构所涉及的范围广泛,人员流动性大,时间长,给医疗机构的安全保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医疗机构安全保卫工作的强化管理措施
2.1提高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想加强医疗机构的安全保卫工作,我们必须要提高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造就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保卫队伍。加强对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的培训,从指导正确的仪容仪表开始,对保卫人员的业务、政治等进行综合的教育,另外,管理人员要时刻观察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给予解决,带动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确保医疗机构的安全保卫工作。
2.2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建立一个完整的、有效的医疗机构的规章制度,把岗位责任制作为核心内容,总结历年来经常发生的关于医疗事故的纠纷案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要切合实际,并要求医疗机构的所有工作人员严格执行,严格规范工作人员的医疗及护理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尽量降低误诊、误治等现象的出现,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另外,要善于发现医疗机构中所存在的潜在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给予解决。在发生医疗纠纷的时候,医疗机构的领导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引起重视,及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积极的沟通,协商解决,避免扩大事态,尽量将医疗纠纷遏制在萌芽之中。
2.3加强技术防范设施建设
由于医疗机构存在着危险部位多、现金流量比较大、流动人员多等客观情况,因此,医疗机构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大医疗机构的防范设施的投入,合理扩大技防和物防设施的应用范围,将技防、物防以及人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医疗机构的安全保障能力。在平时常规的防范建设基础之上,针对医疗机构的治安情况和治安形势,科学、合理地部署技术防范力量。对于医疗机构中重点要害的部位,要安装红外线报警器或者是摄像头等防盗、防火监控装备,实时监控医疗机构的各种情况,提高医疗机构的安全防控能力。
2.4建立安全保卫工作的责任制度
医疗机构的安全保卫工作,如果只是一味的依靠号召的方式或者只依靠保卫部门去负责的话,将很难强化安全保卫的管理工作,因此,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应该将安全保卫工作与各个科室及各个工作人员责任制、经济利益、政治荣誉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好并落实宣传教育、安全检查及保卫制度等工作。
第一,落实宣传教育工作。安全保卫工作需要群众的支持,对群众及时进行安全教育以及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此种方法来增强人们群众的安全意识,进而使得医疗机构的安全保卫工作有了坚强的后盾。这种安全教育的宣传工作,仅仅依靠保卫部门是行不通的,需要国家、政府等各个机构的相互支持,共同管理,综合治理。
第二,全面落实安全检查工作。医疗机构安全保卫工作,非常有必要设立安全检查环节,以便于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以及漏洞,对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不足进行分析、研究,积极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消除隐患,进而保证安全。安全检查工作必须要做到位:无论是平时还是节假日都要检查;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要检查;无论是领导还是工作人员都要检查,将普查与重点检查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检查,以确保安全保卫工作的稳定开展。
第三,落实安全保卫制度。根据公安机关的要求,结合安全保卫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安全保卫制度。值得注意的是,安全保卫制度要规范化、标准化,并且一定是要从医疗机构自身的特点出发,制定出一系列的各项规章制度,将其装订成册,公示出来,下发给各个部门,使全体的工作人员都能相互监督,使得安全保卫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得全体工作人员的行为更加规范,工作更有秩序。
3.总结
就目前医疗机构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安全保卫工作不容削减,只能加强,我们在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的同时,还要时刻关注社会形势的变化方向,及时调整管理方向与结构,使得安全保卫工作具有科学性、规范性、标准型以及长期性,以确保医疗事业的安全进行。
参考文献:
[1]钱敏才、马琼芳、季红英.构建医院安全文化的探索和实践[J].医院管理论坛,2010,(01).
篇10
关键词:肺栓塞;溶栓;抗凝;疗效
肺栓塞是是肺动脉或其分支因栓子阻塞而引起肺循环功能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全球肺栓塞的发生率约0.5%,肺栓塞的病情程度与血栓的形状、分布、年龄、心肺状态及纤溶活性等因素有关。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推荐溶栓和抗凝作为治疗方法。无论何种方法均是解除肺动脉血栓,降低肺动脉压,逆转右心功能衰竭。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肺栓塞的主要方式有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无论何种治疗方法其副反应均为出血。本文探讨了肺栓塞溶栓与抗凝治疗的疗效差异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5月~2015年2月我院的肺栓塞患者,疾病疾病为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随机分为2组:50例研究组(溶栓+抗凝治疗)和50例对照组(给予抗凝治疗)。研究组平均年龄(50.4±16.2)岁,男性26例,女性24例;对照组平均年龄(52.4±15.4)岁,男性27例,女性23例;2组人员性别,年龄无差异。
1.2入选标准 ①溶栓时间窗在14 d以内,无溶栓禁忌证。②年龄
1.3方法
1.3.1研究组 ①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2026138,生产厂家:吉林津升制药有限公司),使用方法开始第lh静滴60 mg(开始1~2 min可先静注6~10 mg),第2 h和第3 h再分别静滴20 mg。②普通肝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429,生产厂家:齐鲁制药有限公司),使用方法每日20000~40000单位加至氯化钠注射液1000 ml中持续滴注,滴注前可先静脉注射5000单位作为初始剂量。
1.3.2对照组 抗凝方法同对照组。
1.4观察方法 对比:①研究组和对照组肺栓塞治疗疗效。②研究组和对照组严重出血情况。
1.4.1疗效 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影像学提示缺损肺段完全消失;②显效:上述症状明显好转,缺损肺面积缩小>75%;③好转:缺损肺面积缩小
1.4.2出血 观察部位为牙龈出血、鼻出血、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
1.5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3分析系统,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两样本率用χ2检验法,当P
2 结果
2.1研究组和对照组肺栓塞治疗疗效对比 研究组和对照组肺栓塞治疗疗效结果比较有差异(P
2.2研究组和对照组出血情况 研究组和对照组出血情况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
3 讨论
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己经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心血管疾病。未经治疗的肺血栓患者的病死率高达25%~30%,因此,一旦确诊,即应进行积极治疗。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是溶栓和抗凝治疗。
3.1抗凝治疗 溶临床中使用较多的药物为肝素类药物和维生素K拮抗剂[1]。肝素类药物有依诺肝素、替地肝素、啊地肝素等,但无论何种药物均以出血为主要副作用。低分子肝素有选择性抗凝血因子Xa活性,从而降低了出血的风险。维生素K拮抗剂代表药物是华法林,药理学指出华法林抗凝作用缓慢,需1~3 d才能达到疗效,而且使用中要监测INR值,严重影响华法林的临床应用。目前新型抗凝药物还有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和阿哌沙班等[2-3],作用于单一靶点(Ⅱa或Xa)上,而且不需要监测INR,有学者指出其治疗肺栓塞的效果不劣于传统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治疗。但也有学者认为单纯的抗凝治疗无法直接溶解血栓,更无法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阻止下肢DVT的脱落
3.2溶栓治疗 栓治疗可迅速溶解部分或全部血栓,恢复肺组织灌注,降低肺动脉压。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溶栓药物为rt-PA、尿激酶及链激酶。尿激酶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对新形成的血栓起效快[4]。尿激酶还能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rt-PA可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与纤维蛋白亲和性很高,通过诱导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溶解血块,尤其适用于血流不稳定的急性大面积肺栓塞者。也有学者认为rt-PA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高,起效快,效果好,半衰期长,不良事件发生率,远期疗效好,复发率低等特点。还有学者指出rt-PA溶栓治疗能够迅速溶解血栓和改善肺组织灌注,逆转右心衰竭。有关rt-PA的具体使用剂量,国际著名《胸科》杂志指出采用rt-PA半量溶栓(50 mg,静脉滴注2 h)既可以保持疗效不变,又能明显减少出血不良反应。
3.3抗凝治疗与溶栓治疗对比 ESC2008新指南指出对于高危的肺栓塞患者,如无绝对禁忌症,应首选溶栓治疗[5]。中危者经慎重考虑出血风险后也可应用溶栓治疗,低危患者不适于溶栓治疗。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认为对无溶栓禁忌症者,应采取溶栓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林梓卿,吴同果,郭晓碧,等.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肺栓塞疗效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4,24(4):640-642.
[2]陈夏欢新型抗凝药物利伐沙班的治疗新进展[J].吉林医学,2013,7(33):4646-4647.
[3]秦志强,王辰.肺血栓栓塞症溶栓与抗凝治疗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26(12):772-77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医疗安全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