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19 11:2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委会产业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村委会产业发展规划

篇1

将发展壮大村经济作为任期目标。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内容是生产发展,村委会应当在任期内注重发展经济。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是发展种植业还是发展养殖业,是种植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村委会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将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作为任期目标,切实行动,取得全体成员的认可和全体村民的支持。即使是在短时间内不能见效,也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一个地方,假如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跟上,道路不通、信息不灵、用水困难、用电无保障,经济发展自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十分重要。我曾在几个乡镇任过职,都是在最边远、最困难的村驻村蹲点,每到一处听得最多的就是村民要求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呼声。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和村两委一班人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争取项目,带领村民新修、维修公路,建设水库,拉通电话等,村民对此十分拥护。有个村的公路竣工时,村民自发地敲锣打鼓庆祝。公路修通后,收购商能够进来收购农产品,减少了村民的运输成本,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

盘活闲置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村委会要充分利用村内闲置资产和资源发展经济,尚未利用的山场、水面、林地、草地、滩涂、土地等,都可以作为利用的资源。村委会既可以以入股的形式参与,也可以发挥集体优势,组织村民共同参与,还可以以租赁的形式对外招租,促进经济发展。某村新一届村委会班子上任后,积极利用本地石材资源,引进外商开发,村集体收入逐年翻番,一举甩掉“空壳村”的帽子。但是要注意一点,千万不可为了发展经济而“病急乱投医”,对那些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行业要拒之门外。有个村看见邻村集体经济发展得红红火火,非常着急,恰好此时有人想来该村搞冶炼业,结果由于污染严重,村民意见很大,后来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关闭了。

因地制宜,积极扶持地方优势产业。村委会要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应当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地方优势产业的产品,在质量或产量上占有优势,在市场上能够畅销。当然,有的地方优势产业明显,有的不明显。如何引导产业发展呢?一是发展适销对路的传统产业,因为传统产业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能够延续下来自然有其自身的优势;二是借鉴自然和基础条件类似的地方的经验,发展同样的产业,使之规模发展;三是聘请技术专家深入实地,根据本地土壤、光照、温差、气候等环境特征,结合市场因素,现场分析指导。

村委会可以通过宣传发动、能人带动、奖励促动等多种形式,积极扶持具有地方优势、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项目。笔者曾经蹲点的一个村村民收入十分有限,看到邻村村民种植高山蔬菜效益可观,笔者就鼓励当地村民种植高山绿色蔬菜,从而形成了一定规模,在周边地区有了影响力,那几年每天都有几辆外地大卡车进村收购高山蔬菜,村民直接受益。

篇2

2020年驻村帮扶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2020年1月份以来,按照区局机关党委安排我和王蒙xxx村驻村开展扶贫工作。自驻村以来,本着“扶贫济困,传递爱心”的宗旨,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创新完善“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扶贫参与机制,着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社会扶贫大格局,助推邓家营村打赢新时期脱贫攻坚战。

驻村工作期间不仅仅及时完成上级安排的驻村帮扶计划,而且升级为帮助村里拟定更为长远的产业发展规划。在认真开展走访、熟悉村情民意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其他贫困村脱贫经验发展产业,拟定邓家营村产业发展规划。经过我们驻村人员前期的调研和摸排走访,及时向单位反应xx村帮扶计划,区局党委按照上级对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工作要求,结合帮扶村贫困现状、春耕情况等具体分析,与村委会沟通之后,号召区局干部职工捐款,自筹资金9000元,使得邓家营村的核桃树种植帮扶项目落地生根。

区局将与贫困村共同努力,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变“输血”为“造血”,利用产业扶贫推动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实实在在帮助农民增收,在新常态下创造脱贫攻坚新业绩!

认真做好帮扶工作,切实抓好帮扶项目、产业扶贫、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积极宣传扶贫领域税收优惠政策及外出务工优惠政策,扛牢帮扶责任,抓实帮扶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过硬的工作质量助力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

篇3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经党委、政府研究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新农村示范项目区的规划和实施工作。同时相关村也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工作组,实行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明确职责,责任到人。

二、科学制定建设规划

结合*新农村建设项目区实际,科学编制了《*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新型中心村配套建设规划》、《*村控制性详规划》、《*村产业发展规划》、《*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规划》等新农村建设规划,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提供科学有力的指导。

三、实施示范点建设情况

(一)扎实开展土地整理,改善*生产条件。*土地整理项目投资总额3000万元。实施项目改梯田旱地面积2154亩,格田整理922.6亩,农地整理2813亩,宅地整理491.9亩,荒草地整理331.5亩。项目区实施渠道整治21104米,其中,“U”型渠长12428米;浆砌渠道长8676米。项目新建蓄水池1口,整治田间道21条,水泥路宽3.0米。新修水泥路长15026米,建碎石路2117米。道路与渠道交叉处设置涵管150米,田间道桥1座。通过土地整理,有效地改善了示范区内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示范区基础设施水平。

(二)积极实施新村建设。结合土地整理项目,建设了*中心村。中心村建设投入资金1100万元,占地亩,建筑面积30468平方米,集中居住农户133户,占全村户数的23%。完善了中心村排污、道路等基础设施,修建标准化村委会活动室,使长坝群众享受到了社会发展成果。中心村建设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正在进行装饰和风貌打造,部份农户已入住。

(三)大力发展规模产业。发展规模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结合土地整理项目,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引进业主发展刀豆种植,建示范基地200亩,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积极联手大同丝绸有限公司,发展良种桑,建设300亩良种桑基地,发展蚕桑产业,同时作好规划建设规模集中养蚕房,实现规模发展。大力发展奶牛养殖,选址七组建设100头标准奶牛养殖场,建立奶牛场牧草基地50亩,目前已实现进牛养殖60头。幅射茶坝村种植巨桉1000亩,建立巨桉速丰林基地。引导农户发展商品兔养殖,依托大同丝绸有限公司实现桑下种草养兔,今年已发展养大户20户。

(四)认真抓好社会事业发展。积极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强化职业教育建设工程,2006与2007两年中开展劳动力培训6期,培训1600人,有效提高了劳动力素质和劳动技能,实现培训就业300人。结合土地整理建设村卫生站、村文化活动室,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环境,改变农民不良生活习惯。建设1个计划生育文化大院,新建一个计划生育“三结合”基地,帮扶30户计生家庭发展经济。积极实施村民自治,公推直选村支部书记,实行村委会换届民主选举,村务公开,推进民主自治进程。制定中心村民主管理章程,签订村民自治协议,引导聚居农户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四、存在问题

1.中心村建设基础设施、公共设备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存在后续资金不足问题;

2.农业产业化发展不足,尤其缺乏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龙头产业,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实际,引导建立规模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

3.农村环境还需进一步加强整治,农民长久形成的不良生活习惯还不同程度存在,需要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引导教育,并定期开展环境整治。

4.新村文化体育设施还不足,需投入资金进一步解决。

五、下一步打算

1.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设后续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心村基础设施,保质保量完成示范点工程。

2.继续抓好示范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千方百计引进龙头企业,走“公司+农户+协会”形式发展规模化农业产业。

篇4

关键词反季枇杷;产业现状;对策;云南石林;大可乡

1发展现状

大可乡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针对本乡生态环境恶化的实际情况,多年前就提出了“山顶戴帽、山腰挂果、山脚粮仓”的立体发展规划,并一直致力寻找既能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又能绿化山地的经济林果,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2004年反季枇杷试种成功。乡党委政府及时出台扶持政策,先后引进石林金果枇杷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和石林联申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2家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2009年全乡枇杷种植面积已达266.7 hm2,主要种植大五星、早钟六号2个品种。先期种植的已陆续挂果,投产面积25.1 hm2,年产量40 t,产值80余万元。全乡成立了一个枇杷产业技术协会,一个枇杷种植合作社,形成了上有企业引领、下有农户种植、中间有基地示范、民间有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模式。

2有利条件

2.1自然条件适宜

枇杷喜阳耐阴,一般年平均温度在15 ℃以上适宜生长,幼果在-3 ℃以下会受冻害,土壤pH值为6左右最适宜,年降水量要求在1 000 mm左右[1]。大可乡海拔1 655~2 068 m,属高原浅丘地貌,年平均气温16 ℃,年降雨量987.9 mm,无霜期278 d,日照时数2 539 h,≥15 ℃的积温3 850.7 ℃,光照条件好,热量充足,土壤主要为红壤土和紫色土。由于生长环境非常适宜优质枇杷生长,加之地域特殊,冬季呈暖冬气候,枇杷在冬季不停滞生长,比其他地区提早成熟,品质较佳,颇受市场青睐[2-3]。

2.2土地资源丰富

大可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国土面积114.5 km2,耕地面积1 720 hm2,荒山荒地520 hm2,坡耕地1 146.6 hm2,土地利用率低,开发潜力大。

2.3区位优势明显

大可乡位于石林县城西南端,距县城19 km,与世界自然遗产石林风景区相距27 km,距省会城市昆明87 km,鹿平公路贯穿全乡境,县、乡、村公路网络健全,交通便利,正在建设的云桂铁路从乡境通过并设大站点。道路交通的便捷,加之紧邻国际旅游胜地石林,游客云集,区位优势明显。

2.4市场前景良好

一般枇杷秋冬季开花,春末夏初成熟。大可乡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形成枇杷在12月至翌年2月成熟,属反季枇杷。国内能生产反季枇杷的生态区很少。目前,已建立并生产反季枇杷的仅有四川攀西、福建莆田及云南蒙自、石林。冬季水果市场多是一些冷藏水果,新鲜水果较少,反季枇杷有效填补了冬季水果市场的空白,上市期间恰逢元旦、春节,正值一年中的果品消费高峰期,加之枇杷色泽金黄,酸甜可口,营养丰富兼具药用及保健功能,备受消费者喜爱,市场潜力较大[4]。

2.5乡党委政府重视

成立了枇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订了枇杷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打造“枇杷之乡”品牌的目标,明确枇杷产业为结构调整重点,出台扶持政策,争取到县财政的项目资金,主动与四川省农科院、云南省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达成技术合作协议。

2.6产业化组织健全

2008年,石林金果枇杷产业技术协会在大可成立,并向工商部门申请注册“石林金果”枇杷商标;2009年,石林大可枇杷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大可乡成立。2个产业化组织现有会员(社员)180余人,协会(合作社)统筹运作,把分散的农户有效组织起来,根据市场组织生产、销售和培训,推行标准化生产,打造自己的优势品牌,为做大做强枇杷产业提供了保障。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种植规模小,布局分散

受自然条件限制,枇杷种植面积少,不连片,分布不够合理,目前仅中龙、结胜、岩子脚、大可4个村委会、18个村小规模连片种植,大多数农户多业并举,枇杷与主导产业烤烟争地、争劳力矛盾突出。

3.2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管理粗放

全乡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普遍偏低,农业劳动者初中以下文化的占87.2%,受教育年限短,没有受过系统的农业科技培训,科技、市场意识不强,受传统生产方式影响,管理放松,耕作粗放,技术措施到位率低,效益达不到预期效果。

3.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多数枇杷都种植在山地和坡地,水利设施不配套,供水保证率低,不能满足适时灌水要求,旱季无水浇灌的问题普遍存在。水利基础设施的薄弱,导致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如今年百年不遇的旱灾,给果农带来很大损失,发展枇杷的信心受到动摇。

4持续发展对策

4.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大可乡经济发展滞后,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面临加快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枇杷经济价值高,环境适应性强,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是退耕还林、绿化荒山、保持水土的良好树种,比较适合大可的乡情,发展枇杷产业,一举两得,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因此,乡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产业规划,制定优惠政策,抓紧组织实施。

4.2优化布局,扩大规模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布局,规模化发展。以中龙、结胜、岩子脚、大可村委会优势区为中心,辐射全乡,重点安排在公路沿线、村庄面山地块,用3~5年的时间,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种植枇杷666.7 hm2,产量达到1万t,产值达到1亿元,户均收入1万元。

4.3依靠科技,做好示范

继续加强与云南省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四川省农科院的合作,依托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对枇杷种植户进行最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培训、指导;以基地为示范点,集成推广枇杷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整形修剪、科学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管理,通过提高科技含量来提升枇杷品质,进而带动大面积的推广种植。

4.4优化政策,增加投入

加快以灌溉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把改善枇杷种植区排灌条件列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逐年改善灌溉条件,摆脱望天收获、靠天吃果的局面;扩大扶持范围,除继续执行免费提供种苗的政策外,对无钱购买化肥、农药的农户要协调给以信贷支持。

4.5扶持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发展

大力扶持枇杷产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化合作组织,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的发展格局。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与产业化组织带领农户开拓市场、搞活流通、打造品牌,依托石林旅游大县名牌,开发枇杷果业休闲观光新型发展模式。

5参考文献

[1] 李光晨,范双喜.园艺植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2] 郭世华.优质枇杷高产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2009(9):13-14.

篇5

一、*县村级组织运转的基本情况

*县位于*安康南部,大巴山北麓,东与平利县、西与紫阳县、南与重庆市城口县、北与汉滨区相邻。国土面积1956平方公里,平均每村国土面积9.9平方公里。地貌以山地为主,最高海拔2461米,最低海拔330米,海拔600米以下占35%,600至1000米占40%,1000米以上占25%。全县辖17个乡镇,198个行政村1523个村民小组56479户,1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1万人。2001年(税改前)农民人均纯收入1360元,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52元,比2001年人均纯收入增长792元,增幅为58%。2007年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02万元,财政总支出25920万元。农村税费改革后,随着省财政对村级组织运转财政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的逐步增加,至2007年平均每个村达到2000元,村级组织运转困难的状况有了明显好转,村级组织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

(一)村级组织机构健全,运转正常。*县现有198个行政村,设立了198个村支部和198个村民委员会。村支部、村委会组织机构健全。村党支部组成人员实行“两推一选、任前公示”的办法进行了选拔,村委会主任、委员按照《村委会组织法》、*省《实施办法》和《选举法》进行了选举产生。群团组织负责人在村党支部或村委会成员中提名,依照各自章程选举产生。村支部和村委会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实行换届选举产生新的党支部和村委会。全县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均能按照其职能正常运转。

(二)切实划分村级类别,合理确定干部职数。*县由于山大人稀,群众居住分散,按照村民人口数的多少进行分类,原则上以此确定干部职数。每个村党支部委员会组成人员确定为3至5人,设支书1名、委员2至4人,支部委员与村委会委员实行兼职,部分村实行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对1000人以下的行政村村委会组成人员确定为3人,设主任1名、委员2名;1000人以上(含1000人)的行政村村委会组成人员确定为3至5人,设主任1名、委员2至4名,每个村民小组设组长1名。一般村村干部设有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团支书、妇女主任、民兵连长、治保主任、调解主任、“三员两长”(计划生育宣传员、信息员、统计员和计划生育副村长、中心户长,)等职,其中“三员”每个村至少有1人,多为兼职;“两长”中计生副村长多由其他村干部兼职,中心户长一般按15-20户确定1名。大村设有副支书、副主任,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民兵连长、治保主任、调解主任由“两委”成员兼任。*县198个村,共有“两委”干部(包括群团)990人,有组长1523人,其中由村干部兼任组长401人。如民主镇榨溪村6个组,支书、主任、会计各兼任一名组长,溢河乡高桥村各组长全部由村干部兼任。

(三)明确干部职责,确定干部报酬。为了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健康发展,*县人民政府于2003年5月26日以岚政发〔2003〕15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和村级干部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文件从村级组织设置、村级组织机构人员编制、村级干部主要职责任务、选拔任用、考核管理、工资待遇、村务公开及村民自治等七个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尤其是对村支书、主任、会计三个主要村干部的职责进行了细化,使村干部职责明确、任务具体。村干部工资年标准实行结构工资制,工资由基础工资、工效工资、工龄工资三部分构成。除工龄工资每年按10元计发外,基础工资占35%至40%,工效工资占60%至65%。*县村主要干部工资年标准在2300元至5700元,村主要干部平均年工资总额在3500元左右。各村民小组长的工资基本上是按村民人数人均1至2元标准补助的;共青团支书、妇女主任、民兵连长的工资年人均各在350元左右,人畜“两防”人员工资年人均各在300元左右,“三员两长”人员工资年人均在200员左右。如民主镇榨溪村组长工资按人均1.6元标准计发,孟石岭乡武学村组长工资按人均1元计发的,兼职的村干部,其年薪标准适当要高些。村组干部报酬是村“两委”初评,乡镇党委、政府审定,按季考核,年底一次性兑现。

(四)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村级组织运转。一是足额拨付转补资金,确保村组干部报酬按时发放。*县均按照每村2万元的补助标准,将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各乡镇,各乡镇按照村级规模大小进行了适当调整,全县用于村级转移支付补助资金总额为396万元,保证了村组干部报酬按时发放。二是加强村级资金管理,实行“村财乡管”。为了规范村级资金收支,*县于2003年以县政府文件下发了《*县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办法》,以政府办文件下发了《关于加强村级资金管理实行村财乡代管实施办法》。自2003年起,*县198个行政村全部实行了村财乡镇代管办法,17个乡镇均成立了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建立健全了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完善了财务审核程序,各村成立了村级民主理财小组,全县统一实行了“村有乡管、集中核算、分村设账”和“收支两条线”的报账制管理办法,坚持资金所有权、受益权和使用权不变,全面实行村财乡镇代管制度。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和村民主理财小组共同加强村级财务支出审核把关,对不符合规定的开支一律拒付,从源头上予以控制。其他报刊不予订阅,从而减少村级支出。三是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实行村干部养老保险。为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村干部老有所养的问题,*县从2007年起全面实行现任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凡是在任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村会计(不含县乡镇到村任职、兼职干部和村干部副职),男55周岁、女45周岁以下,连续任职5年(含5年)以上的,方可享受县上统一组织实施的养老保险政策。养老保险费由县、乡(镇)财政、村集体予以补贴,县财政每人每年补贴600元,乡(镇)财政每人每年补贴500元,有集体积累的村每人每年补贴400元,其余部分由参保个人予以补足。缴费基数按照*省社会养老保险有关政策规定,比照个体自由职业者参保基数的最低限额缴纳,最高不超过20%。县、乡(镇)财政将补贴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养老保险费直接划入县养老保险经办中心“村干部养老保险基金专户”。村干部达到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后,从退休次月起按月领取养老金。四是支持发展村级经济,努力增加村级收入,弥补村级运转经费不足。

二、*县村级运转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这次调查,*县2002年税改前后进行了撤乡并镇和村组合并工作,2007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村人员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整合,乡镇机构得到精简,人员比以前有所精干,乡村组织管理关系进一步理顺,为村级组织运转创造了有利条件。调查中,乡镇干部普遍反映,农村税费改革后特别是取消农业特产税、免征农业税后,把乡村干部从过去繁杂的催粮收款中解脱出来,工作环境更好了,与群众的关系更和谐了。但村级组织运转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村集体经济匮乏,发展后劲不足。由于*县属典型农业山区县,村级几乎没有村办企业,除财政补助资金外,绝大部分村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村集体经济十分匮乏,村级发展后劲不足。

(二)村级运转经费明显不足,村组干部报酬偏低。全县绝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村级收入主要来源是税改转移支付补助资金。2004年前确定村级税改转补资金补助标准是1万元,在上级的关怀下,税改转补资金标准逐年提高,2005年为1.2万元,2006年为1.4万元,2007年达到2万元,尽管如此,我们调查发现村组干部、群团妇、“三员两长”各类村级组织所有干部构成人员的工资因无其它支付渠道,都要从这2万元中支付,可见目前村级运转保障水平仍然不高,村组干部报酬明显偏低,村级办公费用仍然处于紧张状态。如民主镇榨溪村财政补助收入为2万元,剔除发干部报酬1.9万元外,仅剩下1000元用于开支订阅报刊费和水电费、电话费等办公,也就是说该村几乎没有办公经费了,更谈不上开支村组干部通讯费、交通费、慰问费等费用,但是一些村“两委”正常召开各种形式的会议等活动必须开展,在开展过程中必将需要一定的经费,在办公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就只能由村干部自己想办法,掏腰包。如果把村干部报酬定低,少发些,将使村干部产生消极情绪,对村级发展不利。全县村主要干部平均年报酬在3500元左右,最低的为2300元,最高的为5700元,这在当前物价指数评价下,还是很低的。实际上,一个村干部在村上工作时间每月均在20天以上,这相对于脱产的乡镇工作人员来讲,年工资显得偏低。按全年360天计算,平均日工资为10.3元,按有效工作日计算,平均日工资为17.5元,远远低于当地打工者每天40至50元的收入。村干部普遍认为,当干部不如打工。如果把村组干部工资标准提高点,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日常办公经费就无法保证。

(三)村级债务包袱沉重,消化十分困难。据调查统计,*县目前村级债务总额为2822万元。按债务来源划分:①金融机构借款327万元;②单位借款348万元;③个人借款165万元;④其他应付未付款1617万元。按债务用途划分:①生产性支出93万元;②公益性支出2443万元,其中学校建设(主要是普九)311万元,修建村组道路支出1633万元;③管理费用52万元;④垫缴税费35万元;⑤其他支出201万元。平均每个村负债达12.4万元。这对无其他收入来源的村来讲,不堪重负,消化村级债务十分艰难,沉重的债务使收入本来拮据的村步履维艰。

(四)缺乏村干部保障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村干部工资低、工作辛苦、年老无保障机制,作为贫困山区村干部职位,对年轻人没有多大的吸引力。有的干了一辈子村支书或主任,老了干不了退下来后,还是“两手空空”,没有享头。年轻有能力的觉得外出打工,挣钱来得快,趁年轻存钱,老了以后才有靠头,有的已经被推选为村干部,觉得没有享头,却卸下肩上的担子,纷纷外出打工。没有能力的想在村干部位置上过混混日子,却干不了,群众也不拥护。村干部后顾之忧严重。形成一个能干的不愿干,不能干的干不了的怪圈。该县虽然出台了财政补贴村干部实行养老保险政策,村干部自己仍然要负担一部分,对于报酬较低的村干部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给村干部增加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三、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对策与建议

村级组织是我国最基层的组织机构,是党在农村中的重要堡垒。村级组织运转健康、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此,对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和村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千方百计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村级收入,弥补村级运转经费不足。按照“支部+协会+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制定村级经济发展规划,力争每个村办1至2个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通过部门联村,以强带弱,以富帮穷等方式,帮助引进项目、资金和技术,创造发展条件,逐步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根据各村实际,积极引导,加强发展行业、产业协会,建立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减轻村级组织的工作压力,把适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主办的事情,交给他们自己办理,把发展行业、产业协会能够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自行解诀。达到一个支部带动一个协会,一个协会发展一项产业,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效果。

(二)继续加大对村级税改转移支付补助力度,提高村级补助标准。2007年省上对每村按2万元标准确定转移支付补助,这对于山区县来讲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县山大人稀,村级管辖面积大,每村需3至5名村干部,加上群团组织、村民小组长和“三员两长”等,剔除公用经费、报刊费后,每个村主要村干部的报酬平均仅在3500元左右,在市场经济和现行物价指数评价下,相当一部分村干部都不愿意干,后顾思想严重。有的干部碍于情面,却存在出工不出力的现象,缺少这一级干部,村组工作就很难开展。基于此,建议上级将村级补助标准予以提高到4万元左右,以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三)控制新债,分级消化村级旧债。税改前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村级办学和“普九”,使村级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农村税费改革斩断了村级收入来源,农民负担虽从根本上得到了减轻,但沉重的负债难以消化,有的需要付息。因一时难以偿还,导致债务越滚越大。税改后虽各级政府明令禁止乡镇及其任何部们产生新的债务,但是政策体制上的因素,迫使基层政府不得不产生新的债务,基层杜绝新债产生受到冲击与困扰。一是自2006年起,在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按照上级对村级道路硬化“群众打低子,政府铺面子”的总体要求,由于上级配套资金标准偏低,仅“打底子”硬化村级道路每千米实际支出超过上级补助3万元,仅此一项,该县2006、2007两年新增村级债务1021万元。二是全县相当一部分村无公用活动场所,为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上级给予补助修建村活动室,但补助资金偏低,使村级又产生了新的负债365万元。因此,请上级应建立消债激励考核机制,对消化村级债务也应予以奖励补助,尤其是对过去因“普九”和村级办学形成的大额债务应由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补助解决;对全局性的新农村建设村级道路硬化群众打底子工程也应由政府承担;对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修建村级活动场所应由上级全额补助解决,不能给村上留有资金缺口,避免产生新的负债,使税改后各村能够轻装前进,良性发展。

篇6

按照省农委 “千名处长进千村”工作的部署,省乡企局积极研究帮扶对策,长期深入帮扶对象――辽源市东丰县拉拉河镇的增福村进行帮扶工作。经过一个时期的调查研究与工作对接,帮扶的同志基本上摸清了该村存在的重点问题,确立了帮扶的思路与措施。增福村位于东丰县城西部5公里,全村幅员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93公顷(玉米391公顷,水稻102公顷);林地321公顷。全村共有7个自然屯,540户,人口1818人。由于靠近县城,交通比较发达,全村外出打工人员相对较多,达400余人。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5650元,比全镇平均收入低750元。全村现有贫困户45户,困难党员5名。从现状看,该村存在着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二、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农民致富途径比较少,工资性收入较低;农民的文化素质有限,增收能力不强;村里的一些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等问题。

针对该村存在的主要问题,省乡企局在很短的时间内,落实并完成了五个方面的帮扶工作。

一是开展劳动职业技能培训。9月7日马成武局长带领省乡镇企业质量监督检测站的桑国忠副站长等4位培训教师,根据当地的生产状况与基础条件,依托现有的培训资源,围绕粮油、特产品、畜产品等行业的需求,针对村里劳动力状况,开展了重点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帮助帮扶村的农民提高劳动技能,增强增收致富的能力。参加培训人员达220余人,深受当地农民与政府的赞扬和欢迎。目前,有200名农民已通过了考试,获得了由国家农业部门和劳动部门联合颁发的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二是推进当地农产品初加工发展。根据调查,目前该村粮食干燥与储藏所用的传统木架、秸秆架做成的“玉米楼子”不能预防虫叮鼠咬,且储存期粮食极易霉烂变质,不仅造成农户经济损失严重,也为食品安全埋下诸多隐患。针对这种现象,积极帮助村支部引进推广了新型粮食烘干设备和能够防鼠防潮的新型储粮仓,使用新型储粮仓可有效降低由于粮食霉变、鼠害及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失,与传统粮食储存方式相比,可降低损耗7%以上,每年可为农民增收1000元以上。目前,22个新型储粮仓已交付农户使用并得到了帮扶村农民的交口称赞:“省农委帮助我们做了一件实事,办了一件好事”。三是引导农民发展二、三产业。根据当地的资源状况,帮助村支部与大成等企业进行对接,探索新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产业合作模式,积极引导农民进入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农村第二产业和以休闲旅游农业为主导的农村第三产业,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目前,已与大成集团达成了初步的意向。四是帮扶重点困难党员和困难农户。该村困难党员沙相成,1955年入党,老伴已去世,没有土地,没有劳动能力,现为民政低保户。困难农户安春芳,离异,残疾,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没有土地,身边有一个16岁女儿在上中学,现为民政低保户。省乡企局在物资上给予了帮助,解决了一些生活难题。五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根据增福村的自然条件、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与村委会反复研究,科学编制了《增福村经济社会与党建三年发展规划》,对未来3年帮助全村引进项目、技术、资金,发展主导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培育专业合作社等方面做出总体部署,针对如何发挥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进一步增强基层当组织的生机和活力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确定全村农民人均收入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3年人均收入达到8593元。

(省农委人事处 供稿)

篇7

一、摸清底子、制定计划

辛家庄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266户1003人。有耕地3800多亩,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58元。全村共有党员23名,下派大学生“村官”1名,村“两委会”班子、村民监督委员会、调委会、妇女、团组织、卫生队组织健全,运转正常。粮食生产主要以地膜玉米的种植为主,花椒、苹果为主要农业经济产业。依托县“旅游兴县”战略和“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本村逐步兴办了6户农家乐、农家宾馆,生意日渐红火。养殖业以猪、鸡为主,牛羊存栏少,村民养猪大多以过年自食为主,作为商品买卖的很少。村民收入主要以花椒、苹果和务工为主,全村常年外出务工达280人,加上在本县、镇附近企业工地务工的200余人,劳务收入占据半壁江山。针对今年年初低温霜冻灾害造成的花椒、核桃等干杂果的绝收,驻村干部与村组干部通过逐户走访、座谈、开会研究,拟定了“短抓劳务近抓牧,传统项目加创业”的发展思路,之后,我们先后制定了村上3年发展规划、年度发展目标、农户增收计划措施明细卡,逐项逐户落实,实行跟踪检查督促机制,确保各项增收措施落到实处。

二、抓发展、抓项目

一是抓主导产业发展。上半年,督促落实了460亩地膜玉米、洋芋的种植,对450亩已挂果苹果园全部施农家肥、果实套袋200万只,套袋率100%,并对花椒园管理也进行了一次技术培训,提高了管理作物水平。落实以秋补夏、以蔬菜套种280亩,把灾害造成损失夺回来。二是抓培训服务。先后举办了生猪养殖、鸡养殖培训培训2次,宣传培训县上扶持政策和技术知识;举办花椒、苹果管理培训一次,接受培训的达300人次。并在春季补栽花椒1万株、苹果30亩。三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今年又争取土坯房改造一批,上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个。四是抓劳务输出。上半年,外出务工480人,同时驻村干部还与村“两委会”多方联系,承揽县、镇、村内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程,组织本村劳动力务工挣钱。

三、狠抓办实事项目、改善农村条件

一是按照上级土坯房改造建设扶持政策,全村经过拆旧建新已建成砖混住房15户45间,还有4户正在修建;二是沿公路、主街道墙体统一色调刷白68户8900m2;三是村级阵地建设8间楼房7月底可交工使用;四是是村民活动中心广场XXm2正在修建中,上级有关部门捐赠的篮球架(一副)、乒乓球桌(2张)正在安装;五是村民自筹争取3.5万元硬化源中学巷道7月底完成;六是向上级相关部门争取护村河堤工程款27万元,少数民族建房10户10万元,新农村建设项目10万元,投劳86个栽植小叶女贞1万株、樱花150万株,绿化美化了村庄。

篇8

一、基本情况

2009年3月学习实践活动以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县委学习实践活动第二指导组的精心指导下,局党支部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学习实践活动各个环节的工作,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有序推进,成效明显。

在学习调研中,全局干部特别是局领导班子认真学习中央规定的“一个文件”、“三本书”,全面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促进科学发展,问计库区移民群众”调研活动中,局领导班子围绕库区发展稳定和联系村委会经济发展开展调研,形成了质量较高的调研报告,进一步提高了局领导班子和领导个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为了找准突出问题,理清发展思路,局党支部广泛征求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前后,认真开展党员干部交心谈心活动。在此基础上,5月27日,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认真总结成绩经验,分析查找问题及原因,开展了严肃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提出了整改意见。在充分运用学习调研、征求意见和专题民主生活会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局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提交局领导班子进行集体研究,呈送县委指导组审阅把关,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局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明晰,工作重点进一步突出,工作目标切实可行,工作作风也有明显转变。

在整改落实阶段,召开党支部会议专题研究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方案,按照既要全面整改落实,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抓紧解决可以解决的问题,又要从打基础谋长远出发,积极为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逐步创造解决条件的原则,明确了整改落实的目标、措施、责任和时限,对于涉及库区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分别由局领导牵头和科室负责落实整改,限期整改到位。

二、主要成效

(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在着力解决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形成了共识

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局干部特别是局领导班子成员,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移民工作直接面对移民群众、库区群众,尤其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县移民工作。

第一,必须按照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要求,着力解决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发展思路不清,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切实把发展作为解决库区问题的关键。

第二,必须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着力改善库区民生问题,切实维护移民合法权益,确保库区社会和谐稳定,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移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移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必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把提高前期补偿补助与加大后期扶持力度结合起来,把解决移民温饱问题与解决长远发展问题结合起来,把国家扶持与移民自力更生结合起来,逐步建立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移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的长效机制,实现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移民工作,着力解决了一批事关移民民生问题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过程中,局党支部对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大力搞好移民产业开发、尽力维护库区社会大局稳定等方面的成绩。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刻查找了近年来局领导班子存在的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法落后、基础工作薄弱、工作缺乏主动性、移民诉求重视不够、班子建设有差距、机关作风不适应工作需要等方面的问题,从主客观等方面深刻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对策和措施。同时,边学边改,讲求实效,较好地解决了一批突出的民生问题。

为尽快完成《××县戈兰滩水电站移民安置实施规划报告》和《土卡河水电站移民安置实施规划报告》评审工作,2009年6月17日,州人民政府、州移民开发局、××县人民政府与云南大唐国际水电开发公司在昆明就李仙江流域戈兰滩水电站的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的相关事宜召开会议,并对有关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一是同意在编制的移民安置规划中对补偿费不足以建人均20平方米砖木结构(或相当于砖木结构)基本用房的移民户,计列建房困难户补助费。二是同意将省道s214线、s218线的规划设计、预算投资列入移民安置规划报告的内容。三是同意戈兰滩水电站移民安置规划仍由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并按照国务院第471号令相关规定编制,即按调概后的补偿标准一步完成。四是同意专业项目省道s214线、s218线复(改)建工程按设计征用的土地、施工影响占地,路基及边坡坍塌方、边坡减载、线路设计变更影响的实物指标,由大唐公司与××县组织人员到现场进行核对确认,以便编入还建公路占地处理报告。

(三)坚持用科学发展,着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推进我县移民工作健康发展

我局努力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工作来抓,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多次召开各种会议,分析研究,理清发展思路,确保我县移民工作健康发展。

1、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到位。根据国务院(17)号文件和省、州有关文件精神,我局积极开展移民后期扶持证发放工作,会同财政部门建立和管理移民后期扶持资金账册和账户,实行专款专用,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服务把后扶资金发放到移民手中,确保移民资金运转安全有效。移民后期扶持资金近期可以兑现。

2、编制《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按照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长远发展、轻重缓急,重点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支持农业发展、提高移民素质上,优先解决移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进行编制。

该规划项目总投资500万元,现已州人民政府批复。

3、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坚持深入群众,贴近群众,关心群众的原则,深入挂钩联系的村委会,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切实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在“五个一”主题实践活动中,县移民局干部职工与大黑山罗布巩村委会10户困难农户结成了帮扶对子,并积极筹措资金8000余元,购买化肥分送到结对帮扶农户手中。

4、加强移民和移民问题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省委书记白恩培针对群众来信反映比较集中的基层班子干部问题作出重要批示:“最近从群众来信来访中了解到部分村委会、乡镇干部在工作中自律意识不强,法纪观念淡薄、宗旨意识不牢、工作作风漂浮,导致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在群众中造成较坏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村委会、乡镇组织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基础,是党在群众中最直接、最现实、最有力的代表,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基层班子干部队伍,对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各级各部门要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认真做好基层基础工作,真心关爱基层班子干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教育培训,完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大基层干部要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和法纪观念,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真正成为农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领路人。对来信中反映的问题,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妥善处理,尽快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经我们的工作实效取信于民。”

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白恩培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对农村移民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分析、研究。全面落实县委、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深入分析问题,积极化解影响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纠纷。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未出现一件移民发生,未进州进省进京上访人员,确保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稳定以及工程施工区正常施工建设。

三、基本经验

(一)领导带头是关键。为我局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提供了保证,局领导班子成员除了中心组学习外,带头搞好自学,主动搞好分管科室干部学习的辅导,切实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在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思想觉悟上,体现在提高能力素质上,体现在推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科学发展上。根据县委的要求,局领导深入库区和移民安置区、联系村委会认真开展调研活动,形成了有份量的调研报告。根据分析检查阶段查摆出来的意见和建议,局领导又带头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并限期整改落实到位。

(二)解放思想是前提。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培训和深入调研,全局干部特别是局领导班子成员进一步形成了用科学发展观谋划发展的新观念:即发展目标由一般的前期补偿补助向引导移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转变,发展方式由一般小生产向产业化规模经营转变。进一步促进了移民产业发展,移民收入较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三)结合实际解决民生问题是根本。从查找问题到分析原因,从调查研究到整改方案,从发展库区产业到维护移民权益,从解决民生问题到加强智力移民,局领导班子始终把解决移民问题放在学习实践活动的突出位置,使学习实践活动更加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更加体现移民部门和移民群众的意愿,更加富有实际意义。

(四)队伍建设是基础。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局机关建设和移民干部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按照“团结、高效、务实、廉洁”的要求,进一步制定完善了局机关各项规章制度,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推行绩效考核,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服务意识,提高了办事效率。通过开展“进一步净化机关作风建设”活动,切实整改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机关作风建设,为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奠定了基础。

四、存在不足

我局学习实践活动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一是有些问题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整改落实难度比较大,比如增加投入改善基础设施问题,实现移民收入持续增长问题,妥善处理移民遗留问题等等;二是有些问题整改涉及到其他部门,协调难度比较大,比如贯彻执行移民法规问题,涉及到地方政府、项目业主和其他部门;三是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教育面还待继续扩大,成果有待巩固。

篇9

村班子包括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在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时,乡镇党委要认真考察,党员要多作比较,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党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村委会换届选举时,乡镇政府要广泛宣传,充分发挥民主,引导村民用好自己的选举权,以德才兼备的标准,把那些有能力、有魄力、依法办事、廉洁奉公的村民选到村委会班子里。同时,乡镇党委要注重从政治理论和实践能力2个层面人手,全面加强对村干部素质能力的培训,使村干部熟悉党的农村政策,了解相关的法律常识,掌握履职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与市场经济知识,从而做好村庄治理的带头人。

制度建设

加强村级制度建设,使村干部行使权力有章可循,村庄治理在健全的制度下运行,是治理好村庄的关键。同时,制度建设可把村庄治理中一些好的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不因村干部的人事更替而流失。

当前,村级需要建立的制度很多,但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建立村两委工作制度,明确划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权责范围。二是完善村干部管理制度建设。如:村干部学习、考核、奖惩、待遇制度。三是健全村级财务制度。强化村集体资金使用的监督,制止不合理开支、乱开支、开具虚假发票报销等违规现象。四是制定村规民约。在充分听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法律要求的村规民约,让村民与村干部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各项制度细节要明确、操作性要强,对违反制度的,要严处理,确保制度行之有效。

干群和谐

和谐的干群关系,是村庄得以实现良好治理的基础。当前,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村民的经济收入稳步增长,有利于化解农村干群矛盾。村干部要利用这一契机,理顺本村的干群关系,为村庄治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搞好干群关系,一是村干部要及时处理好涉及干群关系的事情。农村社会中的一些矛盾是村民与村干部、村委会之间的矛盾,村干部要及时化解,使干群关系和谐。二是村干部要做村民的好朋友、贴心人,多为村民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从而不断培养和积累干群情谊。三是村干部要多与村民沟通,具备条件的村也可以引入民主恳谈会,使村民与村干部之间展开平等、自由、坦诚的讨论,形成一定共识后,再通过一定程序作出决定。四是村干部要以身作则,平等待人。村干部及其亲戚朋友大部分生活在本村,在牵涉利益分配时,如何处理亲戚朋友与普通村民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村干部一定要做到公私分明,均衡、公平地分配利益,这样,村民就会心服口服,干群关系也会和谐。

民主理财

当前,村民对村班子有意见,大多数集中在村集体经济方面。一些村班子内部出现问题,干群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根本原因也在于村级财务管理不善。那些集体经济管理有序、利益分配合理的村庄,村庄治理往往良好。因此,管理好村集体经济是村庄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管好村级财务,就要做到民主理财。首先,要建立一套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同时,用制度来消除个别村干部随意表态、乱开支的混乱局面。其次,要做到民主监督。常用的方法有2种:一是财务公开,使村集体经济真正成为民生财政,惠民、富民。二是成立村民主理财小组。选举有一定的思想觉悟、财务知识,能主持正义、办事公道的人担任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要参与重大开支项目的预、决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监督财务制度的执行,并收集村民对财务管理的意见。

“一事一议”

“一事一议”是一种民主的议事制度,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实行民主议事、集体决策。“一事一议”有利于增强村民集体意识,充分发挥村民的聪明才智,真正体现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定。

“一事一议”范围很宽,凡是牵涉到多数村民利益的事情都可以议,如:农田基本建设,修建村级道路和桥梁,植树造林等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需资金和劳各用丁等。

村务公开

村庄治理不仅是村干部的事情,村民也是村庄治理的主体。村庄治理要获得村民的拥护与支持,就必须让村民积极参与。村务公开无疑是让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一种好办法。

推行村务公开的方法应当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如:在村民居住集中的地方,设置村务公开栏,定期更换村务公开内容,也可以发放村务“明白纸”,把村里一段时间的工作印在纸上,发放到各家各户。同时,村干部还要主动收集村民对村务提出的批评性意见与合理化建议,并在工作中积极改正。有条件的村,还可以开展村务听证制度。对村里的发展规划、土地征用、公益事业建设等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邀请村民代表、党员代表、老村干、人大代表等听证协商,实现村务决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让村民知晓村里的事务,做到“给村民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村容整洁

村容整洁,是村庄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村干部要及时引导村民改变生活方式,开展农村村容整洁工作,彻底改变脏、乱、差的落后局面。

一是要完善基础设施。一些村庄,垃圾随意堆放,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与村民的生活质量,可以修建垃圾池,集中处理垃圾或者修建村庄排水管道。有条件的村,还可以推行“一建三改”工程(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栏圈),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二是绿化、美化、亮化村庄。绿化进出村的主要道路、街道、庭院等,提高村民的公共卫生意识,保持村庄的清洁卫生。经济条件好的村,可在村庄主要巷道装上路灯,创建整洁优美的农村生活环境。

村风文明

村风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村庄治理的软环境。长期在农村工作的干部,都有一个体会,村民思想道德素质较高,村风文明、淳朴的村庄,工作容易开展,村庄治理状况良好。而村风不好的村庄,村庄治理工作举步维艰。因此,要搞好村庄治理,就必须重视村风文明建设。

一是要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农家书屋、体育广场、村民活动中心等阵地,鼓励与支持村民开展业余文体活动,着力打造农村特色文化,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引导村民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如:破除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破除封建迷信活动,打击传播,禁止黄、赌、毒,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尚。三是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教育。对村民进行党的基本路线与方针政策的教育,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普法教育,使村民学法、懂法、守法、依法办事。四是开展邻里友好活动。农村邻里是村民在地缘关系的基础上,经久相处,自然形成的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和谐的邻里关系是保持农村稳定的基础。村干部要进一步规范和协调邻里关系,充分发挥邻里关系的社会功能,促使村民和谐相处。

经济发展

篇10

    [关键词]经济社会一体化;辩证统一;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5918(2010)05-009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0.05.048 [本刊网址]hbxb.com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是第一位的,对一切生产关系的变化起着最基础的作用。上层建筑的变化根源于经济基础的变化,但是它的或快或慢发展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会产生促进或者阻碍作用。洛阳市积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建设,其根源在于自身的经济发展,同时,随着政治制度的调整,也会影响到当前洛阳市经济的整体发展。

    一、洛阳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现状

    2006年,洛阳市生产总值达133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17400元),城市化水平达到38%。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205万人,其中暂住人口46万人,市域总人口为680万人,城镇人口326万人,城镇化水平48%。《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进一步确立了未来城市的总体发展目标:立足豫西,辐射中原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携手周边,合力发展的中部制造业基地;展现历史,传承文化的国际旅游城市;山水城园,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城市。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洛阳市加快城市化步伐,进一步重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更加重视。

    另外,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具有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特点,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所以,当前洛阳市的“三农”问题,不能局限于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思路,必须站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确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思路,把“城”、“乡”两个问题一起解决,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二、当前洛阳市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特点

    (一)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用先进的思想理念来制定科学的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业布局总体规划、县(市、区)和重点中心镇规划等各项规划衔接协调;统筹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原则;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城乡一体发展的各项规划。

    (二)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按照节约发展、效益优先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加快新型工业集约化、园区化进程,在产业聚集发展和城镇有序扩张中营造生产、生活空间,促进城乡资本对流,大量创造就业岗位,为人口转移提供载体;在中心城市和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及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搞好第三产业布局;不具备城市化和工业化条件的其他农村地区,要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科学优化种、养产业布局,探索长远有效的机制。

    (三)重视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平等、统一的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突破农民工制度建设关键问题,逐步过渡构建起城乡相互衔接的制度体系。建立以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

    (四)重视城乡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一体化。加快城乡路网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搞好城乡公路网规划修编和调整。加快构建市域1小时都市圈,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群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积极推进城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信息共享,全市所有行政村建起农村商务、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为农民享受网络浏览、查询、采集、,以及文化、娱乐等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平台。

    (五)重视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着力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和结构,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以县(市、区)政府管理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建立有效的农民健康保障制度;深化农村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发展和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鼓励城市卫生医疗机构拓展农村医疗市场,促进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健康发展。

    (六)重视城乡生态建设和保护一体化。积极创造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市),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城乡生态建设,加快通道绿化工程和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生态承载能力,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搞好天然林保护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着力发展城市林业、近郊林业、远郊林业,进一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三、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觉分析洛阳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一)洛阳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洛阳制造业正加速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升级,第二产业进入平稳发展期,服务业进入比重逐年提高的快速发展期,“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形成。同时,随着洛阳市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日益健全,农业领域的公共资源配置全面增加,资本、技术替代土地、劳动的速度不断加快,现代农业进入加速发展期,三次产业和城乡经济将呈现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二)洛阳市就业结构的变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城乡平等就业体制机制的逐步建立,促进农民就业的重点转到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稳定性上。这就要求通过加快完善农业经营方式、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水平、不断增加农业补贴等途径,提高农业劳动者收入,缩小工农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同时,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快,第二产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城乡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农业经营规模化,第三产业和现代农业将成为扩大农民就业的主要领域。

    (三)洛阳市劳动力要素的变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随着农村产业集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越来越多的农民将成为城市市民,城乡人口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这就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和土地使用、户籍管理、公共福利等配套改革,为产业集聚发展、农民创业就业、农民进城落户构建良好平台和有效机制。

    (四)洛阳市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随着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刺激消费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消费潜力将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农村居民物质消费水平将有所提高,并逐步从物质消费为主向文教娱乐、休闲旅游等精神消费拓展。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促进城乡人员的沟通、城乡文明的渗透,缩小城乡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差距。

    四、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政治保障

    (一)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积极推动农村人口“进城安居”、城镇资源要素“下乡扶农”双向对进,形成支持农村、农业发展的良好机制。本着“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原则,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对本市户籍人口取消农业和非农业的户口性质划分,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

    (二)新型农村宅基地和房屋产权管理制度。实行集约用地政策,对中心城市规划区、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和区域中心镇规划区及市、县工业集中发展规划区内的农村居民居住用房,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条件下,积极推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农民自愿退出原农村宅基地进入城镇购买公寓房的,政府可给予补贴,并可享受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的优惠政策。

    (三)农村社区向城镇社区转变制度。城市化已覆盖或即将覆盖的乡(镇),要适时实施撤乡(镇)建街道办事处工作,并相应健全有关组织机构,逐步转变工作职能。配套推进村委会转居委会工作,凡成建制的“农转非”且户数在1000户以上的,实行村委会转居委会,先试点总结经验再推广实施;凡不是成建制的“农转非”,但“农转非”后居住比较集中且达到1000户以上的,可单独建立社区。新建社区应配套完善的水、电、气、通讯和文化、体育、卫生、计划生育、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社区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功能,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要;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促进居民综合素质提高。

    (四)农村土地保护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多种形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农民可以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以及其他符合法律法规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流转服务组织可以依法成片集中流转承包地,并结合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行集中开发、连片种植,兴建产业基地;对依法收回的承包地和农民自愿放弃的承包地,可以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流转,也可以发包给农户进行规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