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范文

时间:2023-03-21 16:5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名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世界名人

篇1

很多人可能认为我这个神经病根本就在胡说八道,可事实胜于雄辩。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他是程个序员,懒得读书就退学了,他又懒得记复杂的命令就编了个图形界面程序,于是全世界电脑都长着同样的脸。

世上最值钱的品牌,可口可乐,它的老板更懒,尽管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巴西咖啡香味浓郁,但他实在懒得每次把这两样美味拌在一起喝,就弄点糖精加上凉水,装瓶卖,于是全球有人的地方,大家都在喝那种味道有些怪的液体。

世界上最好的足球运动员,罗纳尔多,在场上动都懒得动,就在对方门口站着,等球一砸到脚,踢一脚,就成了全世界身价最高的运动员。有人说他带球速度惊人,不惊人才怪,人家一场跑90分钟,他才跑15秒,当然快了。

除此之外,还有更聪明的懒人。

因为懒得爬楼,他们发明了电梯

因为懒得跑路,他们发明了汽车、飞机、轮船

因为懒得每次都去计算,他们发明了数学公式

因为懒得去听音乐会,他们发明了CD、MP3、MP4

因为懒得做更难的计算,他们把第一个发明无理数的人扔进了地中海

。。。。。。。

样的例子太多,我实在懒得再说了。

噢,还有一句房房废话有必要再提一—生命在于运动可你见过哪个运动员长寿的?那些胡子到了脚尖的还不是那些连肉都懒得吃的和尚

如果世上没这些懒,如今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我都懒得想。

人是这样,动物亦如此。最长寿的乌龟,他的一生几乎不怎么动,结果活了几十年,它懒得走,和勤劳好动的兔子赛跑,谁赢了?牛最勤劳,人们给它吃草,却还挤它的奶。熊猫傻了吧叽的,抱根竹子就能啃一天,结果全球人都喜`欢它。

去哪个大公司看看,那些如我的笔尖一般忙个不停的人,工资几百,如清洁工,那些、把腚部往皮圈椅里一塞,闭着眼睛哼着小曲的人,每天只需说行或不行,年薪就是几十万。

篇2

1、世界十大文化名人都是: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拿,伏尔泰,康德 。

2、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中国的“千古圣人”。孔子是中国历史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国文化的标志式人物,是中国人两千年来行为规范的制定者。他的思想和学说是古代社会长期的意识形态和官方哲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走进伦敦,走进梦想

你曾经有过追星的梦想吗,梦想过和自己的偶像零距离接触吗?如果你想梦想成真,就去英国伦敦找这位27岁的宁夏女孩孟露吧!她就能让你和你的偶像一亲芳泽,因为她的职业是英国举世闻名的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名人蜡像维护师。

27岁的孟露从小最大的爱好就是绘画,出生于宁夏的她在父母的熏陶下,自小就画得一手好画。此后,孟露凭着优异的成绩考入英国著名的伦敦大学留学,在选择专业时,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艺术和时尚设计专业。

留学期间,孟露也邂逅了她甜蜜的恋情――一个帅气可爱的德国男孩。男友和她一样,也是个美术爱好者,一次,孟露看到了男友制作的一些泥塑作品,非常喜欢,就缠着男友也教教她。在男友的细心教授下,孟露对泥塑人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看着一个个逼真的泥塑人物在自己的手下活灵活现地变出来,她觉得很激动。就这样,孟露和蜡像结下了不解之缘。

男友告诉孟露,既然要学习人物塑像,有一个地方就不可不去,那就是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杜莎夫人蜡像馆成立于1835年,因其独特的构思和逼真的蜡像成为了全球有名的艺术殿堂。

孟露第一次进入杜莎夫人蜡像馆时,整个人都呆住了,这些陈列一堂的人物蜡像,简直就是艺术,他们是那样栩栩如生,如果不仔细看,根本分辨不出站在那里的是真人还是蜡像。而且,和那些高高在上的艺术作品不同,杜莎夫人蜡像馆更像是一个平民艺术的宫殿。在这里,所有的蜡像都是为了前来参观的大众而设,而馆里所陈设的人物也是根据参观者的要求而制作的。

在参观中,孟露还得知,蜡像馆的创建人杜莎夫人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女人,她出生时的身份只是个管家的女儿,后来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努力,被皇族选为皇室教师,因为喜欢制作塑像,慢慢成为了一个专门从事蜡像制作的事业女性。杜莎夫人坎坷而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让孟露非常敬佩,她将这个伟大的女人当成了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并梦想着有一天能够进入这个艺术殿堂成就自己的梦想。

2003年,机会来了,孟露被同意进入杜莎夫人蜡像馆实习。

制作蜡像,除了要求掌握艺术方面的技巧,更有些秘而不传的蜡像制作工艺技巧,如雕塑蜡像原料的配制、颜料的增减等等,而这些高超的技巧又是制作出一个成功蜡像最重要的步骤。

孟露深知这是个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她不敢有丝毫松懈,业余时间就四处去图书馆翻查资料和上网寻找相关知识,工作时间则目不转睛地跟着馆里的蜡像师们学习蜡像制作,找到一切机会动手实际操作,希望能尽快掌握蜡像制作的全部方法。

事实上,蜡像的制作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用软蜡一点点地捏出来,而是先用胶泥做出精细的塑像,然后用它翻制成凹模,再将蜡溶到凹模里翻出来后,进行进一步的加工。而且为了表现出每个蜡像人物不同的气质、风度和特征,整个制作过程都是极为精细和讲究的,有时,为了一个细纹,蜡像师们甚至会揣摸上好几天。

看着这些经验丰富的蜡像师们对作品的制作如此细致和认真,孟露觉得很受启发和感动,原来,艺术除了要讲求天分,更重要的是认真和勤奋的精神。因此,孟露在一旁虽说只是打打下手,却一点儿也不敢马虎,有时陪着蜡像师们忙到半夜,也毫无怨言。

孟露对工作和艺术表现出来的天分和勤奋的态度,得到了馆长和蜡像师傅们的一致好评,他们都对这个二十几岁的中国女孩很有好感,认为她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蜡像师。而在师傅们的细心教导下,孟露也渐渐掌握了制作蜡像的全部工艺和技术。

当孟露制作出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物蜡像作品时,看得馆长也唏嘘不已,没想到这个实习的学生竟能做出这样成熟的作品。在征求了老板的同意后,馆长正式宣布,破格将孟露录用为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正式员工!孟露,这个来自中国宁夏的女孩,就这样成为了这个全世界富有盛名的蜡像馆的蜡像维护师。

和偶像零距离接触

进入蜡像馆工作后,孟露开始正式参与人物蜡像的制作。真正参与进去,孟露才知道,这项工作远比想象中复杂。

制作蜡像前要对这些名人的数据进行测量。而且,为了后期制作的准确性,整个测量过程要非常精细,特别是身上那些细小的部位,更要注意,如眼睛之间和距离,鼻子和嘴巴的距离等。如果有些人物有极具个人特色的细节,就更要测量到位了,像罗纳尔多的兔牙,这可是他的一大特色,因此,他的兔牙一定要做得非常逼真才行。为了制作得和他本人的兔牙一模一样,他们不仅仅测量了实际的数据,还找到罗纳尔多的牙医去打听他有无齿模,想根据齿模来做,力求做出以假乱真的效果。

而在给这些名人测量数据时,孟露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小的问题,如果蜡像人物的形态很正常,测量工作也会相对简单。可如果要制作出的蜡像是以特定的动作反映出这个人物的身份,那可就麻烦了。名人们要将这个动作保持两个多小时不动,让孟露他们来测量。试想让一个名人保持一个有一定难度的姿势长达两个多小时,就可想而知从事测量的蜡像师们心里会有多么紧张了。

就比如那次制作姚明的人物蜡像吧,为了表现出姚明投篮的精彩表现,要他一直保持投篮的姿势长达两个多小时,让蜡像师们测量身体数据,可真难为了这个篮球王子。还有一次,是制作跳水皇后郭晶晶的蜡像,要她做的是一个金鸡伏立状的跳水姿势,为了完成测量,郭晶晶只好硬着头皮立起来,后面孟露和同事一直扶着她,既使是这样,也要每隔几分钟就下来休息一下。最后,数据量完了,郭晶晶累得都站不起来了,孟露他们也是直喘气。

当然,也有测量时间很短的时候,名人们一个个都事务繁忙,常常会约不到测量的时间。一次,蜡像馆决定为荷兰女王做一尊蜡像。好不容易约定了测量的时间,到达时却发现女王还另有安排,只给了他们半个小时的测量时间,更让测量人员为难的是,因为要参加一个重要的庆典,女王已经打扮完好,根本无法进行近距离测量。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只好在一些方便测量的部分进行了测量,随后,对女王进行了360度全方位的拍摄。

最让孟露记忆犹新的还是为香港著名女星张柏芝测量和制作蜡像的过程。和大多数同龄女孩一样,年轻的孟露也是个不折不扣的追星族,而漂亮的张柏芝正是她最喜欢的名星之一。得知要为张柏芝制作蜡像,孟露别提有多开心了。在整个测量过程中,孟露不仅有了机会和自己心目中的偶像真正的零距离接触,而且还为她拍下了近300张的照片。拍完照片后,孟露还向张柏芝索要了头发样品、内衣牌子及尺寸,以及使用的化妆品品牌等。半年后,当张柏芝的蜡像做出来后,看着一身低胸晚礼服,侧头微笑的张柏芝,简直和真人没有区别,大家都开心地鼓起了掌。

事实上,每个蜡像的制作都是非常复杂的,一般来说,制作过程要长达6-8个月,同时,为了保证蜡像的质量,每个蜡像的制作成本大概在25万美金左右。由此也不难想象,这些蜡像为何能如此逼真了。

羡慕吧,我看管着全世界的名人

除了蜡像的制作过程费时费力费钱,对于蜡像的后期维护也是一项不容小看的工作。因此,常常有人把孟露叫成名人的“美容师”。

每天早上,孟露要做的事情就是为这些蜡像们整理好衣物和妆容。因为蜡像放得时间久了,常常会出现褪色之类的问题,因此,及时发现并补色,就成了孟露这些“美容师”平时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这些补妆并非简单地用画笔涂抹,而是一个肌肤再造的过程,人的皮肤是有肌理的,所以在补完色后,还要根据不同部位的不同皮肤肌理,用硬毛笔刷出来。

除了补色,最重要的还是定期为蜡像进行全身美容,如换洗衣服、更换首饰和洗头等。

为了充分表现出每个蜡像所代表的名人特点,这些蜡像的服饰就必须按照每个名人的衣饰习惯来穿着打扮。如果这些人愿意捐出自己的衣服来当然是更好,如果没有,那么服装制作师就得按照他们最有特色的衣服,一模一样地制造出来,而且还得做上几套不同的,以备换洗。否则,长期只穿一套,对观众来说没有新意,如果积满灰尘也会影响这些名人和蜡像馆的形象。

而首饰的佩带也要根据每个名人的特点不同进行区分,比如那些演艺明星,平日里总免不了要长期戴些耀眼的珠宝,而那些体育明星,在参赛时是要求不能佩服饰品的,所以只能朴素上阵了,至于那些政治家,哪些戴结婚戒指,哪些严肃得什么也不戴,都要分得很清楚。

除了衣饰的及时更换,最让孟露头痛的还是为这些蜡像洗发。为了逼真,这些蜡像的头发都是根据名人本人的发质用真人的头发一根根植在蜡像上的,因此,洗起来相当麻烦,既怕水弄坏了蜡像,又得真的用水和洗发水清洗。所以整个过程真的要非常小心,也非常辛苦。

篇4

文艺女生,当上蜡像师

今年25岁的达芬,出生在湖北武汉市一个艺术之家,家庭氛围的熏陶让她深深地爱上了美术。幼时她就非常喜欢画各种人物和小动物。

在大学时,达芬学的是艺术设计专业。老师教她制作人像、360度影像、雕塑……这些技艺使达芬很快便能把一块塑泥变成艺术品。

2013年毕业时,恰逢即将开馆的武汉杜莎夫人蜡像馆招聘蜡像师,达芬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接着开始接受英方人员的系统培训。蜡像的制作是一门高超技艺,其中有一些秘诀只被少数人掌握。达芬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女孩,通过留心观察蜡像师们的工作流程,她发现制作蜡像首先是用胶泥做出精细的塑像,然后用它翻制成凹模,经凹模再翻出来,之后经过进一步修饰加工,就成为完美的蜡像了。

当她在蜡像工艺上越来越有心得时,老板宣布,她被武汉杜莎夫人蜡像馆录用。就这样,达芬成了该馆第一位蜡像维护师。

2013年年初,亚洲网坛一姐李娜载誉返乡,武汉杜莎夫人蜡像馆专门为其量身制作蜡像。工作人员在李娜的身体上标识了两百多个点,例如眼睛到眼睛、眼睛到耳朵、耳朵到嘴巴、耳朵到耳朵等这些距离都是重要的数据,用以辅助手工精密测量。为了抓住其最真实的面部表情,光是拍摄的脸部特写照片就超过了三百多张,以求蜡像成品惟妙惟肖。

达芬说:“真正的蜡像是连一小块伤疤、身上的胎记、纹身等微小的细节都要准确复制的。”事实上,一尊蜡像的诞生,需要包括雕塑家、模具师、裁缝、化妆师、假发制造商,加上灯光、布景设计师,音响工程师以及发型师在内的十几位艺术家共同参与创作。就这样,李娜有幸成为该馆首位体坛明星。

“打理”世界名人,穿衣描眉都要管

达芬是蜡像馆的职业维护师,除和团队一起测量有关数据外,平时她主要负责名人蜡像的维护工作,大家都叫她“美容师”。

除此之外,还要为那些“名人”整理衣服、鞋袜、发饰、妆容等,待把世界各地名人的外形整理完毕,再为它们精心化妆。偶尔发现某尊蜡像有些部位失色了,她便提起画笔,用油彩为蜡像补妆,然后以硬毛笔仿造出皮肤的纹理。以保证10点钟开馆后,所有“名人”都能神采奕奕地迎接观众。

最麻烦的当属给这些“名人”洗头了。达芬为它们准备了专用的香波洗发水和护发素,“那些东西比我们自己用的价格昂贵多了。”在洗头的过程中,她首先会用一块白布将蜡像的头部发际线以下的部位全部盖住,“然后洗发、上护发素、吹干等等,各种程序和我们自己洗头完全一样。”

头发洗干净以后,达芬还要再根据参考图片给蜡像们做回发型。郭晶晶的蜡像姿势是她起跳前的那个瞬间,为求细节真实,每次给它洗完头,都要在它头发上抹上足够的摩丝让其看上去有刚刚从水里出来的湿漉漉的感觉。而向来引领体育界时尚潮流的贝克汉姆也不让维护师省心,达芬说,要是哪天贝克汉姆心血来潮给自己换了发型,她也要让小贝蜡像的发型第一时间跟上变化。“最麻烦的是奥黛丽・赫本,一头光洁优雅的盘发是她的经典造型之一,所以每次给奥黛丽・赫本的蜡像洗完头,我们都要花更长的时间帮她把头发重新盘起来。”

每天为“美国总统”打领带;给“贝克汉姆”梳头;替“范冰冰”修睫毛,在粉丝们看来,这或许是最让人羡慕的职业,而这一切对达芬来说,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次,几位争相拍照的游客不慎将一尊蜡像推倒,导致其损毁严重。达芬和同事连续加了5天班,对蜡像鼻子进行塑形、修补裂痕、重新上色,直到它被重新放在原位展出,她悬着的心才平静下来。

与主持人撒贝宁成好友

入驻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明星不仅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更是大众的选择。蜡像馆致力于记录下当代优质、高人气偶像明星的经典瞬间,让粉丝们能够一睹偶像风采。达芬是刘诗诗的FANS,没想到,后来竟能和这位心目中的“女神”朝夕相处。

众所周知,刘诗诗因出演《射雕英雄传》、《仙剑奇侠传三》开始受到观众关注。2011年,因饰演《步步惊心》中的若曦一角使她收获了超高人气,凭借在该片中的表现,获得2012华鼎奖“最受媒体欢迎女演员”奖。此后,刘诗诗将重心转向大银幕,参演了《不二神探》、《飞鱼服绣春刀》、《深夜前的五分钟》等多部优秀作品,并获得2014第釜山国际电影节“亚洲明星大奖”。成为一位荧屏当红花旦。她自然也被请进了“名人堂”。

2015年12月10日下午,在达芬的引导下,刘诗诗与杜莎夫人蜡像馆总经理杨胜军一起揭幕自己的蜡像。面对自己的蜡像,这位影星也感觉很奇妙。尤其蜡像脸上的皮肤真是好极了,细腻红润,不见半个毛孔。刘诗诗连摆了好几个姿势让粉丝们拍照,还特别调皮地“调戏”了另一个自己。诗诗还对达芬说,蜡像师真是太厉害了,能把她的姿势、服饰、面部表情甚至性格,都刻画得如此逼真。

期间,有记者问刘诗诗看到自己的蜡像时是不是很惊讶,她莞尔一笑说:“其实昨天晚上就迫不及待地偷偷来看过了,当时蜡像师觉得脸部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马上就把头部扭下来了,着实吓了我一跳……”站在一旁的达芬,被她的幽默逗得忍俊不禁。更有趣的是,当主持人问及最希望自己的蜡像放在谁的旁边时,刘诗诗迟疑了一下,害羞地说:“希望放在家人的旁边”。现场马上就有粉丝指出“四爷”吴奇隆的蜡像就在不远处,诗诗说:“进来的时候一眼就看到了。”

当蜡像师虽然平时很忙,但却能经常和明星大腕亲密接触。达芬印象最深的是央视主持人撒贝宁,2016年1月22日,小撒为自己的蜡像揭幕,幕帘拉开那一刻,他都不敢直视另外一个“自己”。乐得像孩子似的,赶忙与自己的蜡像合影。他还向达芬请教了一些技术问题,问她到底采用了什么方法,竟把自己的脸部做得如此惟妙惟肖?

达芬向撒贝宁解释说:“您的头部原型制作完成后,便进入复杂的加工工序。眼睛、毛发及皮肤的着色都是极为细致的工作。眼珠用一种玻璃状塑料(丙烯酸类树脂)代替,这会使眼睛看起来炯炯有神,瞳孔内的放射状线条都是以水彩手绘而成,甚至细微到连眼白内的微丝血管都要用红色的幼丝线做出来。牙齿的制作更高级,取模、染色,简直就好比为本人做了一副假牙。而头发则是按度身时取得的样本,找寻类似发质的真人头发,再经由手工一根一根地植入蜡像内,然后经过清洗、裁剪,最后梳理发型,工程可谓十分浩大。”小撒听到这些,才恍然大悟,不由对达芬竖起大拇指。末了还不忘叮嘱女孩,平时要把他“收拾得精神点。”

达芬还告诉小撒,蜡像不同于其他雕塑品,一座蜡像制作完成后,并不意味着它永远都将是这个样子,蜡像师还要凭着敏锐的嗅觉,让蜡像不断向公众展示明星本人最新的形象。比如,有一次被称为“万人迷”的贝克汉姆眼眉受了伤,在电视上看到这一幕后,达芬立即在蜡像贝克汉姆的眉梢处贴上胶布。第二天游人来参观时,看到这小小的胶布都赞叹不已。撒贝宁被女孩的创意逗得哈哈大笑。

达芬很喜欢自己的职业,在她眼中,蜡像不是一件没有生命的东西,而是自己的朋友。其实,能成为一名蜡像师非常不易,除了过硬的专业背景外还要有极高的艺术领悟能力。如今,杜莎夫人蜡像馆在世界各地的蜡像师,全部加起来也仅有一百多名。

篇5

相对于他的悲惨命运,贝多芬传奇的一生更是值得人惊叹!他在三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和小提琴。1778年3月26日,贝多芬举办了自己的第一场音乐会,那时,他还不满8岁!而他不满15岁时,就已经可以指挥一个乐队了。18岁,贝多芬就成为了一个知名的作曲家!在他以后的岁月里他的音乐天赋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先后创作了《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大提琴鸣奏曲》、《英雄交响曲》、《庄严弥撒》和我们都熟悉的《月光鸣奏曲》(又名《月光曲》)等世界千古绝唱。

读了《世界名人传记——贝多芬》使我感到很快乐。我不仅从中获得了许多知识,让我了解了贝多芬。还让我从中悟出了许多人生哲理。

——矢志不俞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动力。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贝多芬的一生是从磨难中走过的,人生的荆棘一再狠狠地刺他,而贝多芬,却始终没有放弃他的理想,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不断地爬起来,不断地向人生辉煌的顶点迈进!

——天赋+努力,是人生驶向理想彼岸的双桨。贝多芬,从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很小就显现出了他独特的音乐天赋,他8岁就开办音乐会,15岁就能指挥一个乐队,18岁就成了知名的音乐家。相对于他10分的天赋,更是付出了12分的努力!他六岁就经常练琴到午夜,他平时练琴都练得手发烫!正是因为贝多芬不仅有超人的音乐天赋,而且有超出常人的努力和付出,才最终成就了这位杰出的音乐家。

——不断地磨练是严寒的人生路上抵御严寒的棉衣。贝多芬一生中不管在爱情还是在事业上,都遇到了许多挫折,然而,这些挫折并没使他灰心,反而更加激发了他,《月光曲》就是他在经历了爱情的失败后的佳作。

这些道理不是随便说说,他们还帮过我的大忙呢!

有一次,石老师布置了一道非常难的题。只告诉我甲乙两车两次相遇的地点距离分别是28千米和60千米,还告诉我两车相向而行,到站后立即返回,求两站的距离。麻烦哪,这里面有太多的未知条件了,如:甲乙两车的速度,相遇时间等等!我左思右想,可还是没有办法,怎么办呢?明天就要交作业呀!

我望着窗外的倾盆大雨,正准备放弃之时,心里灵机一动: 抄答案。可……作为一个好学生,抄答案,好象有点不道德吧!但,我这个题实在想不出来呀!不抄吧……明天可能会罚站;抄吧……自己的良心又过不去。就在我内心交错矛盾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贝多芬!贝多芬在那样的环境下,依然是那样的努力,那样的矢志不俞,那样的经得起挫折!可我呢,遇到一点困难就低下了头,贝多芬对我的教育难道是白教育的吗?不,绝对不是,我一定要把这道题解出来!

想到这里,我心中好象燃起了火一般的斗志——一定要解出这道题。我努力回想老师以前教给我的方法,有啦!我连忙画出一个线段图,按照题目的要求一步一步来。没过一会儿,题目做出来啦!我真高兴啊!我真快乐啊!

读了这本书,让我感到万分快乐,因为它告诉了我一些会令我受益终身的道理!

指导老师:李建国

篇6

1、一个人在学校里表面上的成绩,以及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点是你对于你所学的是否心里真正觉得很喜欢,是否真有浓厚的兴趣……--邹韬奋

2、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佚名

3、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爱因斯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5、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爱因斯坦

6、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7、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8、教师要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昆体良

9、机会对于不能利用它的人又有什么用呢?正如风只对于能利用它的人才是动力。--西蒙

10、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11、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卢梭

1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13、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佚名

14、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布鲁纳

15、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16、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17、假定美德既知识,那么无可怀疑美德是由教育而来的。--苏格拉底

18、好花盛开,就该尽先摘,慎莫待美景难再,否则一瞬间,它就要凋零萎谢,落在尘埃。--莎士比亚

19、养体开智以外,又以德育为重。--康有为

20、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

21、谁若是有一刹那的胆怯,也许就放走了幸运在这一刹那间对他伸出来的香饵。--大仲马

22、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23、故欲改革国家,必先改革个人;如何改革个人?唯一方法,厥为教育。--张伯苓

24、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25、愚蠢的行动,能使人陷于贫困;投合时机的行动,却能令人致富。--克拉克

26、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罗素

27、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陶行知

篇7

周迅

说起周迅真是有点替她感到惋惜。当时的靖哥哥李亚鹏和周迅这一对很被大家看好,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李亚鹏糊里糊涂地就娶了王菲,而周迅则被推到了剩女的边缘;之后传出的绯闻也不少,但是最后都草草了事。如今又摊上一个小男人王朔,本来希望周迅这次能实实在在地结次婚,可是现在两人已经分道扬镳。

章子怡

说起这一行,章姐当一姐真是当之无愧。章子怡这么多年仿佛就是看这个过来的。每一次只要是有关于她的报道就一定少不了桃花信息。前几天传出章姐终于要和外籍男友结婚了,全世界的粉丝都松了一口气,这一路走来终于该结束单身了。可是这话刚刚说完,立刻传出两人取消了婚约。看来这一次又是她玩的一场把戏。所有的人都被她骗了。

蔡依林

前两天看了一集对蔡依林的专访节目,主持人问蔡依林有没有要找男友结婚的打算?蔡依林当时一口否决了,她说自己现在还小没有想过要结婚。说这句话时不知道有多少男人被气蒙了。先来看看因你蔡依林而惹火上身的男人吧,彭于晏、周杰伦、罗志祥、黄立行、王力宏、陈冠希、李易等等。现在的蔡依林还没有要结婚的想法,不知道娱乐圈还有多少男人能上蔡依林的道?人家就是不结婚呀。

莫文蔚

任贤齐、言承旭、周星驰、冯德伦,说起这些男人大家就一定知道我要说的人是谁了。不错,我要说的就是莫文蔚。莫文蔚每每以性感的造型和男艺人接触都会造出绯闻来,但是至今为止,一个男人都没有被莫文蔚留下享用,连她自己都说自己是“剩下的果实”。莫文蔚什么时候能找一个男友结婚呀?

范冰冰

不管说起什么话题都少不了范冰冰这个娱乐圈的活宝。也许因为自己是话题女王的原因,不管走到哪范冰冰总能制造出新闻来。而她最拿手的莫过于和男人擦出火花来,这一方面小范功夫是炉火纯青。在网上总会不时的看到范冰冰和某某男人暧昧的消息,现在在这方面都不敢相信她了。但是说归说,我范冰冰就是不结婚。

林志玲

台湾第一美女林志玲让男人看一眼就能浑身麻三天,长相标致身材苗条加上一口嗲声,谁看到不想垂怜一下?林志玲一路走来传出的绯闻男友也不少。F4的言承旭、施胜霖、丘士楷、郭台铭等等都是她的政绩。每一个绯闻男友都让林志玲迈上一个台阶,但是,一直到现在,年过30的林志玲也没有要结婚的意思。

舒淇

现在已经老大不小的舒淇也是“玩过”很多男人的女明星之一。舒淇的功力那叫深厚,和别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她每一次都能将戏演得让人不得不相信。舒淇从出道以来被传有过很多绯闻男友,但是到现在舒淇也没有结上婚。

篇8

1、qq解除实名认证方法:首先,打开QQ进入后,点击左上角的“头像”图案。在左侧弹出的菜单中,点击“QQ钱包”。进入QQ钱包后,可以看到右上角有一个“设置”,点击进入。在设置界面中可以看到有一个“实名认证”选项,点击进入。

2、在这里可以看到当时实名认证的信息,那我们需要注销时,点击界面下方有一个“注销账户”,点击之后,将注销协议前打勾,再点“知道了,继续”选项,就可以解除实名认证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认识你自己吧”,这是写在德尔斐的智慧神庙上的箴言,表达了精神本性的绝对命令。所有的唯心主义者都这样说。

人类怎样能在自身中“认识自己”呢?唯物主义大声疾呼:观察自然吧,这才是认识的真正源泉。然而,人类又怎样能离开自己去观察自然,而获得真正的知识呢?

生活在今天的人们不难看出,既然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一开始就截然的背离,那么哲学家们似乎注定要经受一个二难推论的折磨。当贝克莱把“认识自己”推之极端,宣称“存在就是被感知”时,不难想象整个世界为之瞠目愕然的情景,当然多数人决不会像可怜的海拉斯那样诚心悦服,如堕五里云烟,弄不清世界是否“真实”的存在着。

也许既无心探索哲学的玄妙,又无意与主教大人相识的巴黎贵妇会愤然责问:那个叫贝克莱的英国佬竟否认我们的存在么?而唯物主义则以贯常的轻蔑态度不屑一顾,世界在震惊之余也许都会同意,这位主教大人有病了(注1)。直到数百年后的今天还有人把贝克莱视为胡言乱语的疯子。

然而公证的说,作为一个天生倾向实际的约翰牛(英国人)的贝克莱主教头脑十分清醒,此刻他也许像往常一样正在就餐,他既不会认为这顿丰美的佳肴,只是他的感觉,而不是实际发生着,也不会认为为他备餐的女仆比如一个叫“露易丝”的女人不是像他那样活生生的存在着,而只是他的感觉的产物而已。

如果我们没有理由判定这位主教是在有意的撒谎,那么他为什么说出如此荒诞离奇的怪论呢?或者说他那不同凡响的“唯心主义”为什么能引起人们如此怪诞的“联想”呢?

撇开动机而论,我们不能不认为,贝克莱在思维中陷入幻觉,以至“妖言”惑众,或者说使用了有岐义的语言进行诡辩。

通常我们的语言可分为两类:(1)生活用语;(2)科学语言概念。但是这两类语言并没有绝对的界线,甚至很多语言概念直接来自生活用语。生活用语并不需要严格的进行定义,而是“大致如此”。一切科学的语言概念则须严格定义,而无岐义。但哲学家们使用的语言并非全部被严格定义,而无岐义的。加上两类语言混用,就可能把人们的思维引入迷宫。比如“存在”,“感觉”等概念就是从日常语言引来的,从未被严格的确定过。当贝克莱(包括从前的哲学家)用这类没有定义过的语言概念进行思维,或者表达一个认识对象,认识的岐义性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就拿“感觉”和“存在”这两个概念来说吧,在日常生活用语范围内,感觉总是指感觉者主观心理感觉,不提对象的感觉似乎也说得通,如:我在感觉,他在感觉等等。

存在——则是“有”的意思,当人们说某物存在,就是说有某物。又如房间里有一张桌子,窗外有棵树,就是房间里的桌子,窗外的树存在。如果按照存在就是有的意思,“存在就是被感知”不是否认了没有被感知的东西存在(有)么?我们的教科书也常常这样解释,愚蠢而又荒唐的唯心主义者甚至否认了窗外的树的存在(有),只要他没有看见这棵树,如此等等。

难道唯心主义者竟愚蠢和荒唐到这步田地?贝克莱之类未必会如此吧。实际上,没有一个哲学家会否认日常生活用语中的“存在”——“有”,如果有这样的哲人的话,皆可进疯人院了。

但是哲学家们坚持说,日常用语中的“存在”—“有”是不精确的,需要证明。比如说某种物存在,又何以证明?当然还会提出存在状态,为什么有存在这类问题,就柏拉图的“洞穴人影”的比喻后,哲学家们就为什么“存在”呀,“本质”与“现象”呀争论不休。(注2)

把“感觉”这个概念引进哲学倒没有太多的争论,既然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那么,我在感觉也是不成问题的。这就默认了感觉可以无对象这个日常用法。这种不加思考的沿用必然带来思维的混乱。

人们发现,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竟有不同的感觉。反过来说,既然感觉不过是人的感觉,那么可感觉到的东西“存在”也就因人而异了。比方说,我们眼前这棵绿色的树,若闭上双眼,树就消失了,再假定我们的眼睛如换成另一种视觉器官,这棵树不一定是绿色,很可能是其他颜色,如此等等。于是唯心主义者就把诸如此类的现象归结为人的心理主观感觉的产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类似说法就应运而生了。但这和人们生活的常识用语相矛盾的,因为生活常识告诉人们,存在就是“有”,不论是否被感知,基于生活常识基础上的旧唯物主义本能的发现;感觉必须有被感觉的物才能发生,没有可感觉的物存在,任何感觉都不可能产生。比方说,有了树的存在,我们才产生树的感觉,如果把这棵树砍掉,树的感觉也就消失了,于是唯物主义认定感觉是由客体引起的,没有物质客体,也就不会有感觉,当然,唯心主义仍可说,没有感觉主体,又那来树的感觉呢?又怎么能知道树的“存在”呢?(注3)

这显然是一个二律背反。一个没有结果的争论。如果不是的延生,像这样的争论说不定会争到“世界的末日”呢。马克思几句话就把问题弄清楚了。至于马克思是如何谈的,人们尽可参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段话:“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是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真正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注4)

马克思这段话不仅切中了旧哲学的弊病,而且告诉人们,人的认识是一种活动,比如:“感觉”也是人的感性活动。当作感性活动(其他活动都是如此)都是主体和客体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活动,如果仅仅是从客体方面去理解“事物”顶多是一种感性的直观,如果单纯的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事物”,虽然能够抽象的发展人的能动作用,但也并不知道“真正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结论必然是:应该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去理解“事物”,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u 认识始于主客体相结合的“作用”中

当马克思责备旧唯物主义的缺陷的时候,一个新的思想——既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延生了;存在——不是孤立的“有”,也不是黑格尔的“无”,而是一种实在的相互作用关系,比如人的存在,人的世界的存在,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对象客体(人的生存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实践和认识正是从行动和思维的两个方面体现了这种关系。(注5)

从这个观点出发,人和人的世界作为“存在”决非孤立的存在。一方面,人以自然界及其自身为其对象,与自然对立(把自己当做主体,把自然当作客体),另一方面,人作为人化的自然,自然则作为人化的物质(通过实践的改造),当作人的世界。人与自己的对象世界始终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中。

如果说,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于人说来也是无。(注6)《经济学—哲学手稿》131页,那么,与人分离的对象客体对于人的认识来说则是毫无意义的。因而,无主体的,或无对象的认识是一个非认识,因为“一个无对象的本质是不现实的无感性的,只不过是设想出来的即想象出来的本质。”(注8)

由此可见,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和没有对象客体的认识都是不可思议的,只有主体和客体相结合才能产生认识。

如果说从前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片面的理解了事物,那么他们同样片面的理解了“认识”。唯心主义否认认识对象的客观性,把对象客体归结为观念的产物;唯物主义则否认了认识主体的能动性,把认识等同于对象客体。

把认识归结为主客体相结合的关系显然排斥了认识的形而上学,比如认识既不是从主观到客观,也不是从客观到主观,而是主客观的结合,所谓从主观到客观和从客观到主观的说法显然是不符合语言逻辑的,在认识中,客观是作为认识对象出现的,主观则是认识的主体,不可能有什么从对象到主体和从主体到对象的顺序,当主体把对象客体纳入“认识”中的时候,认识就开始了,在此之前不存在“认识”。 主体既不能在无对象的“自我”中认识,客体也不能离开主体“反射”出知识。

人们之所以坚持“从客观到主观”的说法,无异是强调认识产生(来源)于客体,与主体无关,这就和旧唯物主义一样,把认识和对象客体等同起来了。如果认识来源于客体与主体无关,那么主体就是多余的了,也就把认识神秘化了。因为我们根本不能知道离开主体的认识究竟是什么。宣称和主体无关的认识实际上就是神的意志,不论这个神是叫什么名称。

认识只能来源于认识主体和对象客体的结合。认识的每一瞬间都是如此,当人们说,我在思维,我在感觉,就是把我(主体)和思维(感觉)对象客体结合起来了。

又如,人们常常喜欢谈论知识的起源问题,追寻知识的起源本身就是形而上学,在哲学史上,哲学家们为知识起源于经验或是先验而争论不休。把知识说成是先验或起源于先验显然是荒谬的,因为任何知识都是来源于认识,作为认识的结果。洛克虽然反驳了“先天观念”,但都陷入了经验论。经验论必然假定人们在认识之前是什么也不知的,这就是心灵白板说。也说是说,认识是从无开绐的。但是这种假定是无法证明的。一方面不可能考察一个什么也没有的纯心灵,另一方面没有生命的认识则是无,有了生命,就有了认识,也就不可能从无开始,而是从认识的认识开始。事实上,生活在对象化的世界里的人的心灵也必然对象化,心灵的对象化也就是认识。人到世间来,并非带着一个无意识的心灵,而是作为赋有自然力,生命力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秉赋和能力,作为在他身上存在着。(注9)这些天赋人身的“力”必然和外界发生关系。比如一个刚出世的婴儿即使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欲求观念,则也能用啼哭表明了他对需求对象的欲念,虽然这个需求对象物的欲念并不就是科学的认识,但也不能否认这是有生命的认识的最初开端,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的对象都在不断的改变,从而知识也在增长。我们无法知道孩子的知识究竟是来源于自己的经验还是来自他人(包括书本)的传授。宁可说这是两者在心灵中的组合。而每一次组合的知识都是新的认识的发端。也就是说在生命的每一阶段上的认识发生之前,他的心灵都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写着过去全部认识的印迹,他和他所有的同类一样,都是带着一个不太洁白,打着印迹的心灵来看世界的。当这个对象世界和他那印迹重重的心灵相互作用时,一个新的认识又产生了。

人类远比动物幸运得多,当他们认识世界时彼此是相通的,通过语言信息的交流,每一个主体都能互相传播知识。而且能够继承先辈的知识。因此每一个主体既可把经验感性客体作为对象,也可以把思维客体作为对象,他在接收别人的知识信息时,也就和自己原来的知识溶为一体了。并形成一个较恒定的认识观——即认识的规范概念集。这个认识的规范是否他创造,是无关紧要的。只要他接受了这个认识的规范概念集,他就可能把自己束缚在这个认识观中,而排斥其他的认识观,人就会有意无意的使用这个认识规范的概念语言去思维,去揭示每一个需要澄清和认识的对象。比如一个接受控制论思想的人,他就会用控制论的语言去认识和处理他的对象。

可见,既不能把人的心灵看成一张白纸,也不能把认识简单的说成是源于经验(客体),宁可说,认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化合过程,当认识主体以自己全部知识为基础,利用一种思维方式把握对象客体时,认识也就产生了。

然而,按照苏联传统进行思维的人至今不敢正视认识主体的不可缺少性,虽然他们正确的指出了认识对象客体的客观性,但却没有看到认识主体的存在也是客观的。没有被反映的物质客体,也就没有反映,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没有反映者(主体),是否有反映呢?对于这样一个一目了然的问题,多数人宁肯缄默而不置可否。

必须指出,对于认识主体来说,认识的对象客体并不限于物质的东西,思维作为对象化的客体显然也是认识对象,同样是客观的。对此很多人也令人费解的持不置可否的态度。也许人们担心承认意识客体就会出现意识反映意识这样别扭的说法,从而违背意识反映物质的公式,其实这完全是由于没有区分本体论范畴和认识论范畴造成的。

从认识的角度看,凡是纳入认识范围的东西,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是对象客体,比如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在认别一棵树,我在探索认识论,等等,这里的问题、树、认识论都是相对我的认识的对象客体。相反地,没有纳入认识范围的东西即使是物质,相对于这个认识的主体来说,也不属于客体对象这个范畴,当然这个主体不一定是个别,而是整个人类。

从本体论看,物质、意识则是本体范畴。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揭示了世界的起源,既意识是人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注10)而整个自然界又由物质构成。可见,认识论和本体论研究的范围,性质是不同的,认识论研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本体论研究物质的起源及与精神的起源的关系。但是,人们却把主体与精神、客体与物质,混同起来,这不能不带来认识论的混乱。

如果说当年恩格斯和列宁从辩证唯物论的本体论的角度,反击唯心主义,阐明了认识论的辨证唯物主义基础是完全必要的,那么在今天仅从本体论角度研究认识论是不够的了,应该更多的是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认识。

因此,以意识反映物质的本体论公式,套用主体反映客体显然是不妥的。人决不是一架反映的复制机,而是一个行动(实践)的认识者。正如人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消化结果并不等同于原来的食物一样,人在认识的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也并不完全等同于原来的对象客体。以至马克思说,观念是变了形的物质的东西,与其说人类的认识是在反映世界,不如说在按照自己的方式把握世界。(注11)

也许人们不愿承认认识始于主客体结合的相互作用中,是担心陷入二元论。其实恰恰相反,二元论主张主客体的分离。历史上的旧哲学——二元论的认识论和旧唯物论,唯心论的认识论倒是颇为一致的;他们都是把主客体剖裂开的抽象的认识论。只不过是割裂的方式有所区别罢了。主张主客体相结合的认识论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因此它也就区别于任何旧哲学,正如马克思指出,辩证唯物论既有别于唯心主义,又有别于唯物主义,同时是把它们二者统一起来的真理。(注12)如果我们把被旧哲学割裂的主体和对象客体统一起来,真理的认识不正是由此产生的么?

u 知识的客观性假设

如果认识是主客体相结合的产物,那么我们怎么能认为知识具有客观真理性呢?

传统的认识观认为;真理是不依主体的意识为转移的,它是独立我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反映。也就是说,一个认识之所以具有客观真理性,是因为这个认识反映了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存在的内容。

多少个世纪以来,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一个没有主观因素扰乱的物自身(对象)的知识。人们假定,真理不应是主观的,而应是物自身的陈述。科学不过是(对象)物自身的如实陈述。这种假定在牛顿时代得到巨大鼓舞,人们发现,物理实在客体的运动和观察者毫无关系。可以不做任何假设而得到有关物体运动的纯客观的知识。但牛顿时代的人们忘记了科学是由人建立的,科学的方法是相对的。比如牛顿的方法只能对宏观客体进行描述,因而牛顿定律也只是在这个领域基本有效,一旦进入微观客体,牛顿的定律就不灵了,人们也就不得不反思,如果牛顿定律是纯客观的,就不应和很多试验相矛盾,当爱因斯坦推翻了牛顿的与观察者(或任何坐标系)无关的“绝对时间”,“绝对空间”的假设时,牛顿定律就不再是和人无关的纯自然规律了,而是由人的“方式”建立起来的自然规律就不言自明了。

当人们深入到物质内部——原子结构时发现,观察的对象—量子客体的运动和主体有关,观察本身就是相互作用。人们只能观察到被主体作用了的量子,而不能观察到和观察者无关的量子。于是物自身的说法也就失掉了原来的意义,而变得相对的了。难怪波恩说,客观和主观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了。(注13)也就是说,认识主体和对象客体并不是绝对分离的,而是处于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这样一来,在最客观的科学领域里,物自身的真理假说也成问题。科学不再被认为是物自身的陈述,而是对主体作用下的客体的陈述。用海森伯的话来说:自然科学不单是描述和解释自然,它也是自然和我们自身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部份,它描述那个为我们探索问题的方法所揭示的自然。(注14)

但是,这决不是说知识的客观真理性消失了,科学和迷信可混为一谈了。恰恰相反,知识的客观真理性的假说仍然存在,只不过是提法上换了一个方式。因为既然我们不可能获得完全的物自身的知识,那么任何知识都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既然我们只能认识由我们的方式所揭示的客体,那么我们的知识就是有关这个方法所揭示的客体的知识。不言而谕,这个知识具有人们通常说的客观真理性,因为很明显,它决不是瞎说,而是科学认识的结果。比如我们共相的视觉方式揭示的对象的颜色仍然是公共的,恒定的。我们关于这个对象物的颜色的陈述显然也是客观的,又比如我们没有理由认为爱因斯坦关于时间的陈述不是客观的,如此等等。

但是,我们应该记住,人是用人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对象客体),而且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方式,因而我们的知识(理论和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彼岸性。(注15)

u 认识结构的革命

二十世纪的科学革命不仅改变了人的世界,而且改变了人的认识结构。“认识即构造”的观点愈来愈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然而在一个世纪以前,这种观点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在那个时候,经验论统治着人们的头脑。牛顿相信他的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能够从经验中直接推导出来,即在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和逻辑的抽象,从个别推导到一般,再由一般演绎到个别而建立起来。几乎大多数自然科学家都是这样想的。牛顿就给人以这样的印象,以为他的物理学中没有一个假设不是实验数据所必然要求的。当他提出他不作假说,就给人以这种印象。如果牛顿的理论完全是物理实在(通过试验)的归纳,那么他的理论就永远正确了。然而迈克耳孙和莫雷的以太漂流实验却否证了牛顿的以太假说,尔后的关于黑体辐射的实验迫使人们对他的研究的思想方式作了根本性改造。这就意味着现代的科学理论既不是实验事实的描述,也不是可以从这样一种描述推论出来的某种东西;不是从经验推演到理论假设,而是从假设的理论推演到事实和实验数据。因此,人们必须思辩地提出理论,并且用演绎法推导出这些理论的许多结果,以便使这些理论能够得到实验的检验。于是,适用于科学的幼年时代的经验的归纳方法就让位于“构造”的演绎法。

关于构造论的认识方法,爱因斯坦曾作了如下说明:实在决不是直接给予我们的,给予我们的只不过是我们的知觉材料,而其中只有那些容许无歧义的语言来表达的材料才构成科学的原料,从知觉材料到达“实在”,到达理智,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有意识的理智构造的途径,它完全是自由和任意地进行。(注16)这就是说实在给予我们的是一个浑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注17)通过归纳也不过是一些经验材料,光凭这些经验材料是不能“复合”实在的。必须思辩的提出假设,自由的处理这些经验材料,通过数学的形式,构造公理体系。对于物理学来说,至于“选择哪些元素来构成物理实在,那是自由的,我们的选择是否妥当,完全取决于结果是否成功”。(注18)这就意味着“自由构造”的理论如果不成功的话,那和胡思乱想没有多大的区别。幻想和科学只差一步。如果是成功的话,那就比经验更接近实在。显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作为思维的自由构造的最令人惊叹的杰作比牛顿的时空理论更能解释实在。如果没有科学的自由构造,相对论,特别是广义相对论是永远不可能从经验中推导出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构造可以脱离感性对象材料和已被证实的试验事实。恰恰相反,它必须以试验事实作为基础,比如广义相对论的创立,首先是由于物体的惯性质量同引力质量在数值上相等这个经验事实,对于这个基本事实,古典力学是无法解释的,把相对性原理扩充到彼此相对加速的坐标系,就得到这样的解释,但这却是以引力场代替引力的假说为依据的。因此,自由构造的理论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经验和假说(公理)之间有逻辑联系。宁可说是由于直觉和想象,正由于想象,构造才是自由的。也许想象比经验更重要。因为已知的经验并不能给我们未知对象的知识,要探索新的实在对象,只有通过想象或思辩的假设建立的公理体系来进行。虽然看起来,假说变得愈来愈抽象,离经验愈来愈远,同时从公理引向经验事实或者可证实的结论的思路愈来愈长,愈来愈微妙,愈来愈听从纯粹数学形式的考虑,但是通过严密的数学形式构造起来的理论推导出的结果毕竟可以得到实验的检验。如果一个理论不可能接受实验的检验,那么这绝不是科学的理论,而是形而上学。科学的理论是可以验证的。但是,由于思辩的构造的理论并不是从经验中推导出来,而是通过数学的形式,逻辑的建立的,因此只能检验它的结论,而不能直接的检验这个理论的假设本身。然而,通过验证它给出的结果也就间接的检验了这个理论的实在性。

由此可见,科学的构造论使人类的认识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果说从前的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如此紧密的联系,以至把认识直接等同于经验对象、或视为经验对象的纯粹的描述,那么今天的认识则是对认识对象进行思辩的构造,认识也就产生于这种构造,而不是经验。从方法上说,可以认为是经验的方法和数学的方法的有机结合,但这种结合是通过假设作为媒介的,而假设却是任意自由的,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方式提出来,这就是所谓“构造的自由”。通过思维的构造理论的指引,人们也许能发现人所无法直感的世界,人类正是通过科学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我们这个广漠无比而又深不可测的世界的。然而公证的说,构造论并不始于今天,远在古代就已经有了。爱因斯坦认为,欧几里得几何是构造这个不太清楚的世界第一个逻辑形式。可见只不过在今天构造的说法特别强烈罢了。

我们认为,通过科学的构造方式揭示这个繁纷复杂的世界是符合辩证法的。马克思早就说过:“研究必须祥细的占有材料,分析它的不同的发展形态,并探寻出各种形态的内部联系……这一层一经做到,材料的生命一经观念地反映出来,看起来我们就好像是在处理一个先验的结构”。(注20)马克思不正是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方法构造了《资本论》这个资本主义社会实在的模式么?

然而,科学革命带来的认识结构的变化并不限于认识方式的变化,在认识的对象上的变化也是巨大的。正如海森伯说:“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从瞑想转变为实用,人们不太关心自然是怎样的了,更愿意问人们能够利用自然做些什么,自然科学转向了技术科学,知识的每一步进展都和它能引导出什么实际应用的问题相联系”。(注21)这在社会科学领域更为明显,除了少数学科外,多数的学科以人、人的社会、人的生存环境等等问题给出较合理的答案。也就是说,认识不限于人是什么、社会是什么、人在干什么的纯粹描述,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人(社会)能够做什么?该干什么?怎样干?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认识(研究)的对象的重心已不再是实在的原来“模样”,而是事件、问题的处理。为此人们通过数学或逻辑的方式构造模型,至于这个模型和实在是否一致,人们并不在意,人们关心的是这个模型给出的结论,通过这些结论的预示而采取合理的行动。在这样的时代,人们更加深刻的铭记马克思的教诲:“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注22) 注释:

(1)贝克莱的《人类认识原理》《海拉斯和费罗诺斯的对话》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写的(28岁以前)当主教是后来(20年后)的事,为了形象的比喻,我们把时间提前了。此外,开首“认识自己吧……表达了精神本性的绝对命令。”这句话引自黑格尔。“观察自然……”则出自费尔巴哈。

(2)我们简化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争论,实际上要复杂得多。如果要祥细介绍,不是这篇小文所及。在此我们仅用“感觉”比喻“认识”,读者当然知道,唯心主义在人的认识和思维上下了功夫,而唯物主义却强调了认识对象的客观和对认识者的作用,“能动的方面”则让对方发展了。

(3)“存在”是一个使很多哲学家苦恼的概念,人们似乎很难给定一个清楚的定义,对它的哲学思考常令人困惑而又沮丧。自柏拉图以后,人们也就这样无休止的争论了几千年。

(4)《马恩选集》第1卷16页 人民出版社72年版

(5)实践和认识这两个概念非常密切,实践 ……当作有意识、有目的活动,本身包含着意识——凝结了的认识,而认识又把实践当作认识过程的一个环节。只有实践作为行为的概念,认识作为理论思维的概念,它们才是严格区分的。

(6)《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131页

(7)《马恩列斯论德国古典哲学》124页(引自马克思)

(8)同上

(9)《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20页

(10)《马恩全集》第20卷38---39页 恩格斯《反杜林论》

(11)《资本论》第1卷第二版的跋 XX11页 《马恩选集》第2卷104页 马克思的原话是: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

(1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20页

(13)《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194页

(14)海森伯《物理学和哲学》42页1981年版 商务印书馆 但是海森伯并不认为我们所描述的对象就是整个宇宙实在。他说:“人们可以说,人类的理解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是无限制的,但是,现有的科学概念总是只能涉及实在的有限部份,而其余尚没有理解的部分却是无限的。”(同上134页)。 在这一点,海森伯和爱因斯坦是相近的。他们都承认有认识论意义上的“自在之物”—即有待认识的对象物,正如恩格斯所说,这个“自在之物”通过人的认识转化为“为我之物”,爱因斯坦形象的比喻这个说法;他说,设想一只可怜的被完全压扁了的二维臭虫吧,假如这只臭虫也有思维,它的直觉不能感觉到三维,但它却能在数学的思维中“想象”三维,人就像这只可怜的二维思维动物一样,他的有限的感觉力无法直觉到四维,对于他来说,第四维只在数学上存在着。(见《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土重来286页

(15)《马恩选集》第1卷16页

(16)《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512页

(17)《马恩选集》第2卷103页

(18)《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513页

(19)同上页

(20)《资本论》第1卷第二版的跋XX11页

篇10

以联想小新Air14笔记本电脑为例,在Windows10系统下,taptap实名认证后是无法直接解除的,一旦实名认证,账号就无法进行二次修改,若用户想要查看实名认证信息,只需在打开taptap后点击进入到个人主页,接着点击修改资料即可查看。

电脑使用技巧:Windows10系统可以清理电脑磁盘,若用户需要清理的话,具体只需在电脑桌面双击此电脑,接着右键单击磁盘,打开属性页面,然后选择“磁盘管理”,根据提示清理即可。

Windows10系统可以设置待机时间,具体只需在电脑桌面右键单击开始菜单,接着点击设置选项,在电脑设置页面找到电源和睡眠,点击“屏幕”选项,然后就可以设置电脑的待机时间。

资料拓展:Windows10操作系统在易用性和安全性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除了针对云服务、智能移动设备、自然人机交互等新技术进行融合外,还对固态硬盘、生物识别、高分辨率屏幕等硬件进行了优化完善与支持。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