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场问题范文
时间:2024-04-18 17:5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市场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旅游市场营销是通过分析、计划、执行、反馈和控制这样一个过程来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协调各种旅游经济活动,从而实现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使游客满意,使企业获利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在市场营销中存在盲目削价竞争问题旅游市场营销存在忽视售后服务问题,导致游客流失、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的法制意识淡薄问题、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科技含量低的问题、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追求短期销售目标问题、要建立行业协会,制定价格标准、要积极建立完备的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要注意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法律培训、要注重发展、应用科技手段,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要有长期规划和发展眼光、要视形象为生命,把旅游公司的形象宣传作为一项工作目标、面对多样化的旅游选择,旅游市场中综合性满足的需求、在个性凸出的时代,旅游市场对特色项目的需求、现代文化的崛起和对“自然”与“本色”的需求,等。具体材料详见: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改善,旅游已经成为我国人民休闲、度假的良好方式。我国的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旅游市场营销是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问题,在研究、分析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探究了旅游市场营销的合理发展趋势。
关键词旅游;市场营销;问题;对策;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深入发展,新世纪的中国旅游业开始从新的经济增长点迈向新的支柱产业,从世界旅游大国迈向世界旅游强国。中国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兴旺时期,近年来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旅游业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各地的旅游开发也蔚为壮观,旅游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它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极力吸引游客,形成了激烈的旅游市场营销竞争,面临这种现象,研究旅游市场营销十分必要。
一、我国旅游市场发展概况
旅游业正在发展为世界上最大和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中国旅游市场在21世纪将进一步扩大,其不断发展的有利条件有: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得到开发;旅游产品结构不断完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旅游的大环境逐渐优化,这些都为中国旅游市场的扩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入境旅游市场:入境旅游市场将会继续扩大,亚洲是中国的最大客源市场,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过去,东南亚、日本的经济复苏,亚洲客源肯定有较大的发展;欧美远程客源国来华人数都在不断增长,在中国国际旅游市场上,来自欧美的游客只是一个全球的平均水平,欧美来华旅游的潜力显然很大。出境旅游市场:中国对出境旅游的政策是“适度发展”,但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速度很快,自2000年因私出境的人数首次超过了因公出境人数。随着一批高收入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中国的出境旅游将有一个大的发展,出境的目的地也将由目前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及近邻国家扩展到欧美发达国家。国内旅游市场:20世纪90年代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平均每年以18.5%的增长速度发展,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出游率不断上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自由支配收入比重的增大,节假日的延长,闲暇时间的增多,必然会极大的促进国内旅游的发展。假日旅游的火爆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业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旅游的大众化、普遍化便开始迅猛发展,我国已经接近于这一临界值,说明我国的大众旅游时代很快就要到来。按国际惯例,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收入的比例为1:8或1:9,,我国目前仅达到了1:2.35,潜力很大。中国的国际旅游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只及法国的一半,国际旅游收入还不到美国的1/5。由此可见,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二、旅游市场营销的涵义
旅游市场营销是通过分析、计划、执行、反馈和控制这样一个过程来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协调各种旅游经济活动,从而实现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使游客满意,使企业获利的经济和社会目标。旅游市场营销的主体很广,包括所有旅游企业及宏观管理的旅游局。如:旅游景区、景点、旅行社、宾馆酒店以及旅游交通部门等等。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旅游市场营销是发展旅游事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研究旅游市场营销无疑会对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导向由计划转向市场,但就我国大多数旅游企业而言,在营销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1)在市场营销中存在盲目削价竞争问题。许多旅行社把降价作为主要竞争手段。抛开套汇问题,这一报价远低于成本。从表面上看,通过套汇赚取差额后,旅行社仍然有利可图。且不论其做法是否违法,如果以这样的营销战略长期进行营销,只会影响旅游企业的产品形象,损害旅游企业自身利益。另外,外团降价还会影响国内旅游收入。例,近几年来,由于东南亚团队价格偏低,致使该区潜在游客减少,旅游业收入相应减少,旅游业发展缓慢。
(2)旅游市场营销存在忽视售后服务问题,导致游客流失。现代旅游市场营销中,旅游产品是一个包含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的整体概念。它不仅要求要给予旅游者生理上、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要给予旅游者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这就要求旅游企业把游客视作“上帝”并为之服务,否则必将被市场所淘汰。现在绝大部分旅游企业没有一个较好的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许多旅游企业认为这根本没有必要。
(3)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的法制意识淡薄问题。有的旅游企业为旅游者提供虚假的旅游服务信息,以贿赂手段拉拢顾客,诋毁其他旅游企业的声誉,有的甚至冒用其他旅游企业的品牌等等。这种做法严重扰乱了旅游市场秩序,损坏了旅游企业形象,破坏了国家的法制,是旅游市场供需双方都受到不必要的损害。许多旅游企业除酒
店行业外,大都采用的是承包经营的运作方式,特别是旅行社经营。许多经营者只顾经济利益而忽视法制化经营。经果造成因旅游合同未能履行而发生大量纠纷和旅游投诉。加强法制观念,用法律规范旅游市场营销中的行为,是我国旅游企业应注意的问题之一。从长远来看,依法办事是保护旅游企业和旅游消费者双方合法权益的必然选择。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而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最终只会使双方受损,并且会破坏旅游企业的对外形象,严重阻碍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4)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科技含量低的问题。系统性不强,没有把网络技术的优势充分运用到旅游市场营销当中去。缺乏高质量、高品位的旅游营销策略。没有高科技的旅游营销支持,会制约旅游业的规范化、智能化、信息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许多旅游企业在经营运用过程中,手工劳动较多,缺乏对高科技、新技能的运用。以旅行社日常业务为例,大都停留在对电话、传真的使用上,基本没有旅行社运用互联网辅助日常业务工作,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的营运模式显然是不能跟上时展需要的。
(5)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追求短期销售目标问题。中国的很多旅游企业追求的是短期的销售目标,而不是长期的营销目标。没有几个部门或旅游企业在年初即拥有自己完整的《年度营销计划书》,更别说近、中、长期旅游营销规划了。他们不熟悉旅游产品策略、旅游价格策略、旅游销售渠道策略、旅游产品促销策略之间微妙而又复杂的关系,不太根据消费者需求心理去选择适合的推广对策、促销载体。旅游市场营销战略与营销计划尚停留在初级阶段,不能深度挖掘,更不用谈什么旅游市场营销计划控制、旅游市场营销成本利润控制、旅游市场营销信誉控制和战略控制。即便是对于推动作用较大的节事活动与公关活动的策划设计和执行方面,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一个好的节事活动或公关活动将带来巨大的眼前效益和未来的间接效益,然而,更多地方却并不深谙市场运作的妙处,或者抄袭照搬别人的模式,或者在自己管辖的地盘里“鼓吹”一番,将举办该类活动的真正意义颠倒过来,结果劳民伤财,却达不到促销的真实目的。
(6)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忽视旅游形象问题。旅游形象问题已成为各地一个较为头痛的普遍现象。而营销的主要诉求又是要将充分反映实际特色的旅游形象提炼出来,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传播予目标受众。但近几年国内在大力推销自身的形象特色时,由于没有认真分析旅游目的地文脉与地脉,不能充分根据市场需求来科学设计具有鲜明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形象,以致于促销经费花了不少,游客量却上不来,旅游淡、旺季差异性极大,形象宣传口号雷同等等现象比比皆是,更不用说打造旅游品牌了。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1要建立行业协会,制定价格标准。使各个旅游公司都能在规定的价格范围内进行有序竞争,对违反价格规定的旅游公司,行业协会应当给予相应的制裁。协会成员应当预先缴纳价格保证金,存到行业协会,当哪个公司出现问题,协会立刻扣罚该公司,同时,开除协会,协会成员单位不许同其协作。
2要积极建立完备的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对于一个长期发展的旅游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应包括:对游客售后服务满意程度的跟踪调查,获取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要求和意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旅游者建立一个完备的资料库,以便今后在进行旅游市场营销及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时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另外,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的建立还可以帮助旅游企业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建立口碑效应,为今后旅游服务产品的市场营销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同时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3要注意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法律培训。在各级导游证考试当中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考核,鞭策导游人员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意识。在旅游公司经营活动中,旅游监管部门,要加强检查和监督,定期深入旅游市场,常抓不懈。聘请监督员,微服探察,适时进行监管,对有问题的单位责令其限期整改,达不到要求的要停业或吊销营业执照。
4要注重发展、应用科技手段,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把互联网等引入旅游经营当中,使各个公司网络连接,作到信息通畅、快捷、方便,促进旅游工作效率的提高。
5要有长期规划和发展眼光。注意研究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切实针对市场发展变化趋势,制定适合本公司的中、长期规划。根据旅游者消费心理,深入挖掘潜力,不断推出一系列有新鲜创意、有经济效益的营销策略,开掘新渠道,增加旅游公司的收益。
6要视形象为生命,把旅游公司的形象宣传作为一项工作目标。要经常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等媒体,广泛宣传旅游公司和旅游服务项目、景点、产品;多组织展览、旅游形象大使巡游、旅游知识有奖竞赛、旅游摄影比赛、模特表演等,积极搅动旅游市场,让更多的人更加认识旅游公司和旅游景点。导游和其他旅游公司成员要在工作当中注意仪表、举止、言谈等,在实际工作中努力为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恪守承诺,搞好服务,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受,使旅游市场淡季不淡,增加旅游收入。
五、未来旅游市场营销发展的趋势
1面对多样化的旅游选择,旅游市场中综合性满足的需求。进入90年代以来,旅游市场最突出的变化之一是,由于已经有了多样化的旅游可能,一般化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别是以单一形态出现的一般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而且这一趋势在可见的未来必将越来越明显。来自现实市场的种种迹象也都表明,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仅愿意选择那些更“独特”、更“奇异”、更“新颖”的旅游景点,而且,他们特别看好那些具有综合性特征的旅游地和旅游项目即奇异独特的自然景观能同特定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从而在一次确定的旅游过程中获得集知识性、娱乐性、体验性、享受性等为一体的多重满足。
以英国和美国的例子说明,人文旅游和生态旅游在那里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认为这两者是未来旅游发展的真正价值所在,同时,他们尤其强调如果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将能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从而创造出更加巨大的财富。他们对目前中国一些充分考虑到各种综合性因素的旅游项目抱有较高的评价,而对那些比较单一的思路却批评有加,再三强调综合性的考虑对于现代旅游业未来发展的至关重要。
2在个性凸出的时代,旅游市场对特色项目的需求。从整个当代世界的范围来看,休闲生活与普遍公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此相应的一种重要变化,突出地表现为在休闲方式的多样选择中,个性特征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诸如这几年悄然兴起的“民俗旅游”、“探险旅游”、体育旅游、“自行车旅游”、“摄影旅行”、“考察旅行”、“驾车旅行”等等,都属此类。
就总体而言,国内的旅游业在特色旅游这一领域的开拓尚处于初始阶段,没有获得更多旅游业
经营者的足够重视,还未形成真正的规模和气候,在这方面的潜力很大,有相当多的文章可以认真去做。关键在于对这一市场需求应有足够的了解和重视。应该强调,现代旅游市场需求中对特色项目的偏爱,与上述所谓综合性满足的需求,并不矛盾,二者间的内在指向其实是完全一致的。
3现代文化的崛起和对“自然”与“本色”的需求。最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中产生的一个重大失误,集中体现在一些“人造景点”的盲目上马方面。不少“人造景观”之所以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对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缺乏必要的认识。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做出的旅游选择中,明显地表现出对“自然”和“本色”的偏爱。这同早些年某些大都市以“繁华”构成旅游吸引力的情况似乎正好形成明显的反差。我们用不着对这种变化过分惊讶,由于旅游者的主要构成是城市人,而所谓“回归自然”又是现代文明中的一大主题,因此,对自然和本色的追求必然成为现代旅游中的一项基本特征。
以云南的情况为例,许多旅游者都反馈道,云南拥有如此多的人文资源和如此丰富的自然资源,其旅游发展的潜力很大。但是,不少人直率地表示,在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够好,比如大理的蝴蝶泉,人为的东西太多,在一条长街上有那么多人叫卖同样的衣服,对旅游者特别是人文旅游者说,肯定是无趣的,回去以后,不仅不会愿意再来,也不会向其他人推荐,这就是一个过分人为的东西和商业化破坏了自然景点的例子。相反,丽江的古城建设,就采用了比较好的思路,古城新建的计划令人鼓舞
4旅游行为公众化、多样化消费档次的需求。旅游活动曾经囿限于少数有闲阶层内,但进入本世纪的后几十年以来,却渐渐成为众多普通人的休闲行为。由此而来,众多现代旅游者在其旅游过程中对消费档次的需求正越多越多样。有一个例子较能说明这一点的重要性。韩国的旅游业在近30年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65年,全国只有37家饭店,客房1338间,到了1991年,已有饭店678家,客房62505间,但是,在最近几年里,发展最快的已经不再是星级饭店,而是各种服务于不同旅游者的公寓式旅店、简朴而又富民族特色的高丽式碍馆、青年旅馆、低价旅店、船上旅店、帐逢营等。这一多层次的住宿结构满足了不同档次的各种旅游需求。
我们知道,旅游业从它的兴起到现在已经发展了整整一百多年。构成现代旅游者的各种基本动机和需求,都已发生了种种变化,他们的喜好、习惯不断趋于复杂化和个性化。因此,如果仍然沿用传统而陈旧的旅游观念来主导我们的旅游业,必然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失误,甚至是根本性的失误。相对于不断发展的旅游业来说,我们对现代旅游市场需求方面的研究,从总体上显得比较薄弱。我认为,对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以及种种已经变化和正在变化的东西,对其主要发展趋势等,均缺乏足够的分析和研究,那就难免使得我们的不少旅游规划和项目设想,与市场未能接口,从而导致一些规划远远落后于现实的需求,特别是中远期发展的需求,其相关的项目当然就容易成为“时过境迁”的东西,其较长时限内的中远期效益将更无从谈起。
旅游业的兴起,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发展国内旅游业可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带来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应抓住当前国内旅游大发展的有利时机,从战略高度国内旅游业,运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加快现代旅游的市场发展,完善市场策略,规划和加速国内旅游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慧,王谊,苟小东:《秦岭北坡森林公园旅游市场营销新策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7月;
2、游云飞:《森林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策略》,《福建林业科技》,2001年3月;
3、毛勇:《北方经贸三峡重庆库区国际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经济纵横》,2001年12月;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
1.政府及旅游相关部门对在校大学生旅游市场不够重视
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在校大学生群体旅游市场不够重视,宣传力度和促销手段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很多人都觉得在校大学生是一个高风险、低消费、不好管理的群体。旅游相关部门没有对在校大学生群体旅游市场进行深入的考察探讨也没有收集到非常准确的旅游消费信息。在面对在校大学生旅游群体的安全与健康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一般选择的是最保守的态度,不积极鼓励学生外出旅游学习,在这方面抑制了在校大学生的出游需求,又使得旅游业不敢放心大胆地去做在校大学生群体的旅游市场。在这个旅游市场中在校大学生群体没有获得足够的推动和重视,使得在校大学生群体旅游市场陷进了不好的发展状态。
2.在校大学生外出旅游的保障性严重缺失,制约在校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整个旅游过程中,大学生社会经验少,是出于一个弱势群体的地位,有很多合法权益都没办法得到保障。比如“吃、住、行”的安全问题、经济消费的服务质量等问题都得不到保障[1]。
3.很多高校对在校大学生群体外出旅游的正确教导不够完善
在新闻媒体上,我们看到了很多因为旅途中出现的各种意外而引发的悲剧[2]。在大学生中也有这方面的问题。由于学校不重视学生旅游这一块儿,没有对学生进行定期的旅游常识和安全教育,从而间接导致学生旅途中死亡的概率。
4.旅游业在旅游项目的价格、开发和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
在校大学生外出旅游的花费太多是在旅游交通和旅游景点方面,经过调查分析,了解到在校大学生在这两个方面的开支太高,从而会减少在校大学生群体出游的时间和次数[3]。大学生在旅游产品的开发存在着相当高的期望,但是因为旅游企业在资金和人力上存在着严重缺失,所以针对大学生旅游的产品相对就比较少。大学生群体是个比较先进、充满活力和个性化的人群,而因为旅游产品没有满足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从而吸引大学生旅游的目光就比较少[4]。而在旅游信息的获得上旅行社和旅游景区宣传所占的比重都很小,这表明旅游企业在对旅游景点、景区的宣传工作上存在很大问题。这说明,政府及旅游相关部门对在校大学生旅游市场不够重视、在校大学生外出旅游的保障性严重缺失、高校对在校大学生外出旅游的正确教导不够完善以及旅游项目的价格开发管理上的不足,这些都是制约在校大学生外出旅游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建议
为了更好更快的拓展在校大学生群体的旅游市场,从相关部门支持、新产品的开发、旅游安全常识教育、定价和营销策略、费用解决方式等地方提出了一些有用的建议。
1.增加强化政府和旅游相关部门对在校大学生外出旅游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看到大力发展在校大学生外出旅游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从以下几点来支持:①政府应该从制度及政策层面来推动支持旅游相关企业积极主动的加入在校大学生群体旅游市场的开发;②政府应该联合相关部门出台多项措施,进一步深化对大学生旅游的优惠力度;③政府应该联合学校,鼓励在校大学生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适量的健康出游;④政府应该主动与旅馆、餐饮、景区景点等互相商量调节,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的住宿、饮食和门票应该适当的降低费用;⑤政府应该出资修筑在校大学生关于旅游的基础配套设施;⑥政府应该继续提高在校大学生群体旅游市场的法规建设。
2.旅游企业应该尽量努力的开发设计有针对性的旅游新产品
①旅游企业应该推出多种有特点、多元化的新产品;②旅游企业应该推出大学生群体旅游专线,尽量开发适用于大学生群体喜爱的新产品;③旅游企业应该根据旅游产品组合的重点,开拓“机动灵活”的新产品;④推出个性化旅游产品。从之前的特征研究中能够了解到在校大学生群体存在着很多有别于其他旅游群体的特征,然而在整个旅游市场中这个新群体没有占据应该具有的地位。为了更好地开发这个旅游市场,应该注重成立专门的大学生旅行社。这样才能提升出游的质量,使之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3.高校有必要增加对在校大学生群体出游的安全常识教育
①高校应定期举行不同形式的基础旅游常识和安全教育;②高校应支持鼓励由在校大学生自己组建的旅游协会等社团的开展,正确引导和鼓励在校大学生旅游的自我管理;③高校应针对大学生旅游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和应急机制;④高校应充分意识到适当旅游对大学生知识、身心、锻炼和精神上有着正面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在旅游中进行规划并执行等活动既锻炼了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同时也能使大学生更好的认知社会,培养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各大高校应该正确指导支持和鼓舞在校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旅游活动,将旅游作为在校大学生群体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4.旅游定价策略和营销策略的新方式
①旅游定价策略:其一,针对大学生旅游的定价应采取低价策略,以薄利多销为原则[5];其二,旅游产品明码标价;其三,根据不同的时间制定不同的价格;其四,根据不同的空间制定不同的价格。因为受到家庭经济因素的限制,在校大学生群体对价位非常在意。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外出旅游人数会随着价位的涨幅而增加减少。唯有定价的合理,才可能导致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群体外出旅游,形成在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旅游市场。②旅游营销策略:其一,增加对旅游业的形象进行传播,创建大学生旅游品牌[6],让在校大学生更好的关心支持现在的旅游业市场;其二,建立高校旅游网络,进行网络营销对于开发在校大学生旅游市场是一个非常积极健康的手段。经过前面的数据分析,我们知道在校大学生群体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来源多是网络。由此可以看出,旅游相关部门在景点景区宣传和旅行社宣传这两方面必须改进,在营销策略和手段上得以改善。
5.大学生旅游费用的解决方式
经过前面对在校大学生群体外出旅游的消费来源、外出旅游的购物、外出旅游的饮食和外出旅游天数等问题的分析中可知,家庭经济条件是约束在校大学生群体外出旅游的最主要原因。关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方式,除了家庭、高校等外界因素的支持以外,还要依靠在校大学生凭借自己的方式使费用这一关键因素得到缓解。关于解决的方式有:①鼓舞有出游意愿的在校大学生自己打工兼职赚取外出旅游费用。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劳动赚取的钱来实现自己外出旅游增长知识面,来实践自我人生价值。没有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而丢失开阔视野的机会。并且我觉得自己劳动赚的钱花起来也是比其他方式获取的费用更让人开心的;②鼓励各大高校旅游专业的师生积极加入到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的激发行列中,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经济型的旅游产品。学校自己制作的经济型旅游对于旅游本专业的师生是一个实践挑战,对于在校大学生群体外出旅游的低消费穷游起到一个正面鼓舞的作用;③鼓励经济型的旅游方式。外出旅游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在经济型的出游方式方面,旅游费用就是大幅度的降低,所以有必要鼓励经济型出游方式。比如一些学生组织一起脚踏车出游、徒步出游等方式。
作者:张冰 单位:河南省黄河迎宾馆
参考文献:
[1]常睿.长春市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谢晖,保继刚.旅游行为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旅游学刊,2006,21(1):55-59.
[3]佟静,洪帅.浅谈大学生旅游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矛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3):50-51.
[4]冯倩新,新休假制度下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以上海高校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篇3
关键词:旅游管理;市场需求;旅游市场
1引言
常州纺院旅游管理专业于2005年成立,是由七位具有专业教学经验、具备较高的管理理论素养和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并从事国内旅游业务的专业性工作的教授和讲师团队组成。专业培养适应旅游发展需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领导艺术、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的下一代;也要求其熟悉现代旅游经营管理方法和手段,能够在旅行社、酒店、高级餐饮业机构、教育科研机构等从事管理、接待服务及教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本人2005年很荣幸,能在旅游管理专业中担任专业教师一职,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学到了如何与不同性格的学生相处,丰富了旅游管理教学阅历,扩展了“自由行”的信息,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组织能力,增强了责任心,学会处理有关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问题。通过十年努力,亦然爱上旅游管理这个专业,但可惜的是现在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导致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招生不太景气。此文旨在通过探究旅游管理专业“市场需求”矛盾,分析学生在实习期间带团过程中的问题,产生创意,发现新的需求,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生源和提升教学经验尽一份责任心。
2旅游管理专业“市场需求”问题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市场需求,推动我院的专业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了市场调研,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旅游强国需要旅游强才,旅游精才。令人尴尬的是,目前旅游行业发展与人才缺乏的矛盾日益显著,一方面是旅游市场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需求旺盛:如具备语言翻译能力和出国带团的领队人才的求贤若渴;另一方面是某些大专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呈现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不能适应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展要求;再者,90后00后的毕业生忍受不了从基层做起的导游专业特点而转行,使旅游管理专业对人才的培养付诸东流。以常州春秋旅行社为例,春秋旅行社平均每年从常州各大院校输入一大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生和毕业生达20人以上,但经过实习经历,被淘汰出局或跳槽的达半数以上。留下来工作和实习的旅游学生在带团过程中,问题也层出不穷:问题一:旅游市场游客安全意识薄弱。在旅途中,自由活动成了出游最向往的一个环节,因此散客出团游已经是旅游市场的主要的需求点,但散客出团过程中存在了诸多的安全隐患。例如:一次无锡惠山之旅的出团过程中,导游在车上讲解行程并多次强调在景点内不允许单独上山,不允许坐缆车等安全注意事项,到了景点后又再三强调,可是在临近自由活动时间结束,集合返程之时,有一名散客在单独爬山后下山途中不慎扭到了脚,被紧急送往了红十字救助中心,最后被诊断为脚踝受伤。问题二:旅游市场导游与游客沟通存在问题。一般情况下,旅游市场中无论是线上旅游,还是旅行社的线路行程都是旅行社提前安排好的,所以导游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负责人规定的时间和路线安排游览,即使这样,依旧造成了游客的不满。例如:一次旅行社一名导游接到任务,和中学老师合作带学生团,带团到无锡惠山古镇游览途中,按原计划午餐过后为自由活动时间,规定时间为下午15.20集合发车,可是在14.20的时候,老师自行把学生带到车上,准备返回。原因是老师认为旅行社安排的行程线路不满意,便自行甩掉了导游带学生回去,这样一旦发生安全等问题,很容易出现责任推卸问题。造成了导游与老师学生之间的问题冲突的根本原因,一则是旅行社对市场的认知问题,一则是导游沟通能力问题。问题三:旅游市场的卫生问题严重。按我国旅游市场管理要求来说,在旅行车行驶过程中,游客是不能随便吃东西的,特别是味道大的食品。可是长达4个小时以上的旅游行程中,游客难免控制的住,所以车上垃圾随处可见;其次,旅游过程中午吃饭时间,因为没有固定场所,有时只能找空地而坐,午饭又都是盒饭,即使强调垃圾要扔到垃圾箱里,也都于事无补,造成环境卫生等方面的问题。
3如何解决旅游市场中学生带团存在的问题分析
3.1积极做好旅游市场的安全意识教育工作
介于学生群体对安全概念性理解不够,旅游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安全隐患措施的培养和实践教育,让学生对以后的导游工作人员应具备知识提前做好相对应的措施,严肃强调事件的后果以及严重性,必要时,让学生收集和了解旅游市场安全案例,以防学生在工作中防微杜渐。发生问题时,导游人员应立即与旅行社负责人员联系,正确处理好问题,安慰游客,积极做好沟通工作。
3.2增设旅游市场中的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问题的课程
导游人员在职场中主要是与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国籍的人打交道,所以做好沟通工作,取得老游客的信任,是学生在旅游专业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当问题出现时能及时补救,将问题最小化。
3.3旅游市场中导游员的责任心培养
在出团过程中,应听从负责人的安排,严格按照行程单安排浏览行程,结合当时情况随机应变,遇到任何问题,都要处变不惊,当游客出现抱怨时,应耐心安抚,妥善处理一切突发状况。在公共场所以身作则,跟游客沟通,强调卫生重要性,即使有垃圾也要扔到每个人分配的垃圾袋中,吃饭时间,饭盒一定要扔到垃圾箱里,不要随地乱扔,导游人员应适当督促。
4结束语
篇4
【关键词】残疾人旅游;无障碍旅游;细分市场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7-0082-03
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外出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享受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旅游市场日益细分的情况下,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一直处于尴尬的边缘位置,这样的现象引起社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分析制约我国残疾人旅游市场发展因素,将其划分为残疾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类,并提出改善和发展残疾人旅游市场的对策。残疾人旅游市场的改善与发展,不仅仅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表现。
一、我国残疾人现状
截止到2016年,世界残疾人数量已经达到6.5亿。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各类残疾人总数共达到一亿,占据全世界残疾人总数六分之一左右的比例,约占全世界总人口数量的6.34%。
从表格可以看出,占比重较大的两种残疾人类型有肢体残疾、听力残疾,共占据残疾人总数的53.17%,其次就是多重残疾和视力残疾的人群。其中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人群不适合进行旅游活动,多重残疾的人视个人情况而定是否适合进行旅游活动,其他残疾类型人群均适合进行旅游活动。
二、 制约残疾人旅游的因素
(一) 内部因素
1.自身身体因素
残疾人在自身身体方面与正常人或多或少有一定差别,无法保证他们像正常人一样进行旅游活动。例如:肢体残疾人群,在抵达景点之前需要乘坐交通工具,常规式的交通方式无法满足残疾人自身差异,而且舟车劳顿也不适宜肢体残疾的人,另外,在景点景区游览过程中行走不方便,大大影响出游体验。听力残疾人群,首先一点游览过程相关重要事宜不了解,其次相关景区景点介绍也听不到。视力残疾人群,只能听见却看不见美景,达不到旅游目的。精神残疾人群,马斯洛需求论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就是生理和安全需求,精神残疾人群都不能保证自己的最基本的需求,那么需求也不会再上升。对于残疾人来说,自身身体方面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阻碍,大大的制约了残疾人进行旅游活动。
2.自身心理因素
残疾人自身行动不便,也担心给别人带来麻烦。一般来讲,残疾人群体由于自身身体缺陷以及所处的成长环境,普遍会产生自卑、孤独、敏感等一些不稳定情绪。因此,他们常常会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不愿意与人沟通交流,甚至不能与人正常相处,也没有朋友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没有朋友分担忧愁。另外,他人在不经意间所展示出来的同情心和怜悯心,也会深深地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长期处于这种生活环境下,与正常人接触会使其不适应,反而加深其自卑、孤独、敏感情绪。这种恶性循环严重阻碍残疾人旅游动机,也破坏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原理。
3. 经济收入因素
旅游活动包括食、住、行、游、购、娱,满足这六大基本要素需要一定的经济收入作为支撑。虽然现代化科技可以让某几种类型残疾人取得一定技能,教育形式与制度改进也使残疾人具备一定知识以及素质,但是社会上总体工作岗位是供不应求现状,再加之许多工作岗位对残疾人是有一定难度和限制。残疾人可以胜任的工作还是少之又少,收入水平相对来说依然很低,恩格尔系数趋近于1,可以维持基本生活费用;但还有一部分残疾人生活花费大部分来源于家庭,因此他们根本没有经济收入,并不存在可自由支配收入。有无可自由支配收入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多少问题成为残疾人出行另一大难题,极大地遏制残疾人的旅游需求与动机。
(二) 外部因素
1.社会关注度不高
现在国内外已有旅行社类型中,没有一家专门致力于残疾人旅游的旅行社;另外,虽然市场所开发的旅游产品虽然多种多样,比如主题公园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假日旅游产品等等,但是并没有专门针对残疾人群体的旅游产品;政府政策或者规定中也没有特别提及,尽管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此类问题,但也鲜有人去付诸实践,呼吁社会及公众去关注这个问题,将残疾人旅游这个问题正面彻底解决,因此社会关注度特别低是有因可寻的。
2.设施设备不完善
在交通、公共设施设备以及旅游景区设施设备上,没有做到让残疾人无障碍使用。交通方面,大多数的交通方式都是为正常人使用的,并不能为残疾人提供安全的保障,而交通出事率还很高的今天,残疾人出行乘坐车辆就没有一定的保障。在服务区以及景区景点的公共卫生间,虽然有专门标记了残疾人专用的卫生间,但是很多这种残疾人卫生间却是堆放杂物的储物间或者直接关闭锁门,形同虚设,不能为其所用,既浪费了资源又不能真正为残疾人提供方便。
3.旅游产品开发成本太高
篇5
[关键词]体育旅游 和谐发展 潜在问题
随着休闲时代和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旅游业正悄然发生着转变,以参与和体验为特征的休闲、体育旅游正逐渐成为人们的最爱。体育旅游凝聚了体验经济时代人们休闲活动的多种功能和特征,是体验经济时代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国外,体育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人们通过消费体育旅游产品,达到休闲、健身、交际、发展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目的。国际休闲研究的权威人士作出预测:2015年前后,休闲、娱乐活动和休闲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可以预测,在我国,体育旅游产品也将成为人们休闲消费的主体产品。
然而目前在我国,体育旅游尚处于起步和萌芽阶段,市场发育不健全,体育旅游占旅游经济的比重和贡献率还很低(2000年占全年旅游收入的十分之一)。作为一项综合性和关联性极强的产业,其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之间还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存在,既影响着体育旅游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构建和谐体育旅游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对当前我国体育旅游市场潜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建立和完善体育旅游和谐运转的制度、规则和文化,优化体育旅游发展环境提供参考。
一、当前我国体育旅游市场潜在的问题分析
在我国,体育旅游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而呈现出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但由于起步晚,目前我国体育旅游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管理和文化层面、制度和法规层面等均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体育旅游文化建设滞后,行业规范和标准不健全,旅游者的旅游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还十分缺乏,旅游活动中道德失犯的现象随处可见。“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也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旅游消费文化在人类的消费活动中不仅有强大约束力,而且有重要的经济功能。旅游消费文化制约着旅游消费主体的消费目标选择的可能性空间和行为选择方式。正确的体育旅游消费文化,其内在的“美”与“善”等观念能减少“丑”与“恶”的旅游消费行为,能有效维护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形成社会和谐的局面。
2.理论研究薄弱,专业人才短缺。目前,体育旅游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专业研究人员十分溃乏,人才培养也处于空缺状态。体育旅游研究基础与范围薄弱,还不能经受各种检验。有关体育旅游文化研究、政策法规研究、体育旅游经济文化一体化研究以及体育旅游规划和产品开发研究等还远远不够。理论研究的滞后必然导致旅游产品开发的层次和深度不够,就会使许多独具潜力的旅游资源经过初步开发转化为初级产品后维持现状,无力于对其内涵的进一步发掘。也会导致环境保护和使旅游资源得到持续利用的科学技术手段的缺乏。
3.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居民之间相互理解、尊重和包容的和谐局面尚未形成。旅游者不尊重接待群体的习俗、传统的和宗教以及当地的禁忌、名胜和圣地,破坏当地的动物、植物和其他自然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接待群体的风俗、信仰和行为也缺乏理解。这使得游客很难受到目的地居民礼貌和尊重的接待。与此同时,旅游目的地对旅游活动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游客、旅游产品以假冒真、宰客等现象也随处可见。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着和谐的人际和社会关系的形成,折射出我国旅游管理的脆弱和旅游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的乏力。
4.体育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十分明显。政府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商家的过度开发已成为中国大多数旅游目的地的通病,游客环保意识的缺乏和旅游道德的缺失正在吞食着大自然的绿色。这些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固然有着管理和认识上的原因,但不可否认,政府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强、科学决策能力不够,商家的急功近利,人们旅游道德的缺失等是导致这一结果的最主要的原因。寻求发展与保护、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平衡点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5.体育旅游的市场供给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体验型体育旅游与观赏型体育旅游发展不平衡。有资料显示,2001年“体育旅游年”全部体育旅游活动中,可供游客自由参与消费的仅为35%,大多数人仍然处于旅游观赏的位置,在我国依靠自然条件开展的体育健身旅游,目前较为成熟的只有冰雪活动,在城市,节假日常见的体育健身消费市场多为一些技术性较强的网球、羽毛球、保龄球、乒乓球、健身房、轮滑及游泳等,真正能引起人们兴趣的特色体育健身市场极其缺乏。
6.体育旅游资源富集区往往地处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资金不足、设施不全、技术手段缺乏、安全措施保障不力、专业人员缺乏等矛盾还非常突出。
7.区域和地区间的协作机制尚未形成,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自我封闭、行政分治、产品重复、抢抓客源等恶性竞争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体制不顺、管理混乱的问题还没从根本上得到坚决,旅游产品开发“赶热跟风”现象严重,造成许多近距离、低水平重复雷同开发的失败案例,且众多差异性不大的旅游产品之间的竞争无序和相互压价,导致区域旅游产品开发陷入需求疲软、效益缩水、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
8.体育旅游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由于体制的原因,目前各地区尚未设立能够对体育旅游产业链中各行业进行协调和综合管理的专门机构。体育旅游发展还存在“六要素”的发展不均衡、不配套。有些地方发展体育旅游业只注重某个别要素的发展,或只孤立体育旅游业本身的发展,相关行业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地互动和支持,体育旅游与相关行业之间有效合作与共赢的机制尚未形成,体育旅游产业总体效益不佳。
9.政府在体育旅游发展中还存在职责不清、角色不明的状况,在管理过程中的 “缺位”和“越位”等行为还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的管理职能还不明确,全能政府的形象还没消除,还没有完全实现从经济职能向服务职能的转变,政府在旅游经济活动中既是社会资源的管理者又是市场的经营者,始终将自己看作是市场竞争的利益主体;二是“地方保护主义”和“诸侯经济”普遍存在,人为地割裂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共通性和整体性,对相互关联的各部门之间以及地区和区域之间的协调作用不强;三是对旅游发展的前瞻性认识不够、引导不力。对旅游政策、法规的制定,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旅游区域合作,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产品的提供,旅游整体营销,旅游主体利益的保障等缺乏科学地认识和管理等等。
二、推动体育旅游和谐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充分认识旅游文化作为非正式规则对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和行为的约束作用,大力加强旅游文化和旅游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的旅游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环境保护意识等。增强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自我约束力。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标准,通过“外在的强制力”不断规范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活动中的行为,不断提高旅游管理的法制化水平。
3.政府和旅游企业在体育旅游发展中,要充分认识旅游文化在旅游发展中重要的经济功能。认真研究发展与保护、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寻求它们之间的平衡点,使它们处于一种和谐的、相生相长的状态。要不断转变管理职能,强化服务和综合协调职能,提高科学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在宣传、融资、人才引进、市场开发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要遵循体育旅游经济特性、发展规律和行业特色,促进体育旅游管理的科学化。
4.加强跨地区旅游协作的现代旅游大市场开发研究,建立跨地区、跨区域旅游协作联动机制,实施 “联通工程”,不同行政区域和旅游区域在产品开发、市场运作、服务等方面形成有机整体,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市场共享、信息共享和规模效益,使区域间和地区间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5.改革管理体制,建立能够协调和管理体育旅游产业链中各行业的专门机构,促使体育旅游产业链的高效运转,形成各相关行业合作共赢的机制。
6.加强理论研究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注重体育旅游产品创新,特别要注重安全设施建设和服务人员的安全技能培训。使体育旅游的产品开发、市场运作和服务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钢.旅游业要在休闲经济大潮中当好主力军[N].中国旅游报,2001-11-01
[2]邓明艳:体育旅游产品消费的文化背景,资源开发与市场[J].2002(18)
[3]于光远马惠娣:关于文化视野中的旅游问题对话,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2002(5):13-18
篇6
关键字:体育旅游;市场分析;市场细分
体育旅游,是指依托和利用当地或异地的各类体育旅游资源,将各种体育活动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以满足人们进行体育训练、竞技比赛、康体健身、休闲娱乐、观赏赛事等消费需求的所有活动和关系的总和,也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兴业态。云南以其多样的地质地貌、优美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气候类型、众多的民族集聚条件,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体育旅游资源。云南体育旅游的发展将是云南旅游产业一次新的尝试,云南旅游产业寻找新的突破点的探索。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云南省体育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主要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与体育旅游相关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为了更好地掌握云南体育旅游市场现状与特征,进一步了解云南省体育旅游的市场的发展状况,对云南体育旅游市场进行了一定数量的市场问卷调查。实地问卷调查和网上电子邮件问卷调查的全部有效问卷为350份,有效收回326份,有效率约93%。
3、实地调查法
走访了云南省的体育旅游景点,对专业体育旅游的人士做了笔录。
4、数理统计法
问卷均用spss19.0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市场特征分析
1、游客结构特征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对体育旅游感兴趣的男性游客占58.4%,女性游客占41.6%,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主要是因为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群一般都是男性占多数。同时,从游客的年龄分布看,对体育旅游感兴趣的游客主要集中为中青年人,尤其是年龄段在18-25岁的人数最多,占到58.4%;其次是26-40岁年龄段的人数占到24.7%;再次是40-60岁年龄段的人数占到12.5%;而17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人数不到5%。这说明体育旅游的客源市场主体以中青年为主,特别是青年人是体育旅游的重点目标客源群体,由于这部分人时间充足,精力旺盛,喜好挑战自我,对体育旅游钟爱,因此是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重点。
2、收入水平特征
通过问卷统调查分析反映出,目前云南旅游仍主要以大众观光旅游为主。从对游客收入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收入水平在3000元以下的游客占到66.7%,主要以高校学生、一般工薪阶层和离退休游客为主,这部分游客虽然收入不高,但人数众多,因此是云南体育旅游发展的基础客源市场;其次,收入水平在3001-5000元的游客占到22.7%,主要以机关单位、事业单位、企业一般管理人员为主,这部分游客大多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可支配收入,是云南体育旅游发展的重点客源市场;再次是收入水平在5000元以上的游客占到10%左右,主要以企业高管、自由职业者和部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为主,由于这部分游客具有较高的收入,并且对高端休闲度假旅游需求旺盛,其带来的经济边际收入最大,因此是云南体育旅游主要发掘的目标客源市场。
3、消费需求特征
通过对游客体育旅游的出游时间统计看,选择体育旅游时间在三天的游客占到46.39%,选择四天以上的游客占26.46%,充分说明游客选择体育旅游并不仅仅是为了观光游览,更加看重体育旅游中的康体健身、休闲娱乐,从而愿意花费更多时间进行体育旅游参与和体验。同时,从游客对体育旅游消费意愿的统计看,愿意一次消费在300元以下的人数占22.34%;一次消费在301-600元的人数占42.96%;一次消费在601-1000元的人数占12.03%;一次消费在1001-1500元的人数占14.43%;一次消费在1500元以上的人数占8.25%。其中游客消费愿意在在300-600元的人数最多,其次是600元以上的占到25%左右,而300元以下的占22%左右,说明游客的体育旅游消费需求大、消费支出水平高,不仅反映出云南体育旅游发展的市场潜力大,而且反映出体育旅游的经济效益也是比较好的。
4、影响因素特征
根据对游客体育旅游的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反映出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时间因素,占到占28%;其次是经济原因占22%;再次是身体原因和兴趣原因,分别各占19%;而体育旅游产品原因仅占10%。通过进一步的访谈调查,发现时间因素之所以是最大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我国休假制度不合理,同时由于云南地处边远地区,出游途中的花费时间较多,从而对云南体育旅游发展具有较大的制约;其次,经济原因、身体原因与兴趣原因的影响也相对较高,主要与人们对体育旅游的理解偏差密切相关,从问卷访谈中发现,很多游客把体育旅游仅仅局限为运动量较大的体育活动,而不了解体育旅游中还有适宜各个年龄阶层,参与性、体验性、趣味性较高的康体娱乐、健身休闲、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等。因此,通过上述分析结果,也为云南在体育旅游发展中,如何打造适应大众体育旅游的康体娱乐、健身休闲、民族体育旅游项目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二)细分市场分析
在现代体育旅游中,由于人们的年龄、职业、收入等不同,形成的体育旅游市场群体也有较大差别,从而对体育旅游产品的消费需求也有较大差异。因此,不能按照传统区域客源市场划分方法,进行简单的体育旅游市场分类,而应该针对不同市场组群进行分类研究,为此本文分别从大学生青年游客、普通大众游客和专业体育旅游者三个游客群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具体分析情况如下。
1、大学生青年游客
大学生青年游客,大多数年龄在18-25岁之间,不仅处于人生中精力最旺盛、最喜欢新鲜事物的青年阶段,而且文化程度较高,没有任何家庭负担,具有充裕的时间,经济来源也大多数有家庭供给。因此,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比较超前,对具有健身休闲的体育旅游也比较认可和喜爱,尤其是对富有挑战性、刺激性且独立、冒险精神的体育旅游活动更加喜爱,是现代体育旅游的重要客源市场。通过对这一市场群体的分析,对云南体育旅游市场发展具有以下启示。
(1)体育旅游愿望比较突出。根据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得出,大学生游客愿意参加体育旅游的人数占到被调查大学生人数的65.41%,很愿意参加的占6.92%;而不愿意参加和很不愿意参加的仅占9.43%和0.63%。由此说明,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客源市场,对体育旅游具有突出的参与意识和愿望。
(2)体育旅游动机相对集中。通过对大学生的体育旅游目的和动机分析,其中以休闲娱乐为旅游目的和动机的人数占到31.3%,以强身健体的占到25.9%,以缓解学习压力的占24.1%,以社交需要和减肥健美的分别占11.7%和7%。通过以上分析表明,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游客群体参与体育旅游的目的和动机,主要是通过体育旅游来满足休闲娱乐、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等需求;同时在体育旅游过程中释放来自学业、生活的压力和增加社会交往等。
(3)对云南体育旅游产品开发重点。根据对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大学生青年游客认为云南是比较适合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其中认为适宜开发户外运动旅游、民族运动旅游产品的比重分别占到28.24%和27.48%;此外认为适宜开发水上运动旅游、极限运动旅游和大众运动旅游的比重也在10%以上。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体育旅游这种新型、刺激的旅游方式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够使他们在户外运动旅游过程中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全新体验;另一方面,云南绚丽的民族风情和特色的民族体育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求知探索、追求奇异独特的欲望,从而达到满足开拓视野、丰富知识的旅游需求。
2、普通大众游客
普通大众游客,是指在本课题问卷调查中,除了大学生游客、专业体育旅游者以外的游客。根据对这些游客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除了前面的总和分析外还具有以下几方面典型特征。
(1)游客面较广,中青年较多。从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看出,游客年龄段在26-40岁的占43.75%,41-60岁的占23.96%,18-25岁的占19.79%,61岁以上的占12.5%。其中,以26-60岁之间的较多,原因主要是这一年龄段人群处于中青年时期,大部分人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并且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在当今快节奏、压力大的工作环境下,渴望寻求新的方式使自己身心得到彻底放松,而体育旅游正好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和需求。
(2)具有体育旅游消费的收入来源。通过对普通大众游客的职业和收入分析表明,大多数游客属于企业、事业、行政单位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尤其是企业、事业单位人员比重高达31.25%和22.92%,这部分人不仅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且还有一定的闲暇时间(许多企事业单位还有带薪休假),因此其参与体育旅游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此外,离退休人员也是参与体育旅游的潜在游客,这部分人时间与经济能力兼备,加上刚退休不想让自己空闲下来,体育旅游是这部分人外出旅游的上乘选择,通过体育旅游可以使他们活动筋骨、增强体能和延年益寿,更能满足他们追求生活质量和欢度晚年的需求。
(3)体育旅游消费相对较高。根据对普通游客对体育旅游消费意愿的统计分析,大多数游客比较愿意为体育旅游而化费,其中愿意一次为体育旅游消费的人数相对集中在301-600元与1001-1500元两个层次,并且比重都相对接近30%。这一方面表明体育旅游市场的消费潜力较大;另一方面反映出普通游客体育旅游消费的层次性。因此,既要开发大众大众健身休闲旅游产品,又要开发高层次的体育运动旅游产品,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体育旅游消费需求。
3、专业体育旅游者
专业体育旅游者,在本课题问卷调查中,主要指专业体育运动员、体育运动教练、体育运动爱好者和组织相关体育活动的人员。由于对这类人员无法开展问卷调查,因此主要通过访谈来了解他们对云南体育旅游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对访谈调查的梳理和分析,比较一致的主要观点和意见如下。
(1)云南适宜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尤其是云南气候优良,环境优美,海拔多样性,是高原体育训练的最佳选择地。针对云南拥有的低海拔、中海拔、高海拔、超高海拔等不同地区,每一类海拔地区都有适宜训练的体育活动,每一地区都能打造成专业的体育训练旅游目的地。因此,云南要积极发展以高原体育基地为依托的体育训练旅游产品。
(2)具有稳定的体育训练市场。随着奥运会、世界足球杯等大型国际运动会和各类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使以争夺竞技运动奖牌为目标的体育训练日益常规化,因此体育训练市场比较稳定;同时,专业体育运动训练通常停留时间较长、消费较高,并且会吸引一些球迷、粉丝蜂拥而来,从而对旅游目的地发展具有一定的带动力;此外,如果运动员在云南体育训练效果明显,在奥运会或其他大赛夺得金牌或奖牌,从而产生名人效应,提升云南高原体育训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云南体育训练旅游的发展。
(3)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由于体育旅游对基础设施、体育设施、公共设施、旅游接待服务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大力发展体育旅游,能够促进当地基础设施、体育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接待设施的发展,带动体育产业、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进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通过举办重大赛事,能够使云南得到最强有力的宣传,在全国乃至国际上产生影响,推动云南体育旅游的较快发展。
三、结论建议
本文对云南省体育旅游的游客进行具体分析得出:(1)云南体育旅游游客以青壮年为主,其中高校学生和工薪阶级是主力游客。因此云南体育旅游应大力迎合这一部分游客的需求,开发游客喜好的体育旅游产品,发挥主力游客对云南体育旅游的贡献。(2)游客对云南体育旅游的了解程度不高,但乐意消费体育旅游。因此云南应大力宣传体育旅游,扩大体育旅游在整个旅游市场的份额。(3)影响游客参与体育旅游的主要因素是时间因素与经济因素。(4)在细分市场中,高校学生对体育旅游的参与度较高,大众游客旅游是云南体育旅游发展的主力军与发展重点,专业体育旅游者能对云南体育旅游知名度的能产生名人效应。云南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体育旅游市场进行细分,在每一细分市场上,最大限度的满足游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单凤霞.河南省体育旅游客源市场的现状调查[M].中州体育,2009(4).
[2]舒宗礼、夏志等.我国体育旅游者行为特征分析及其动机研究[J].首都体育学报,2008,05(2).
篇7
青岛旅游业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在淡季城市的旅游设施和从业人员大批闲置,旅游业经济效益大幅度下滑,给旅游业带来非常大的损失,如何对淡季旅游市场进行适度的开发就成为旅游业亟须解决的大问题。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旅游季节性的涵义
由于中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因而对于旅游季节性的研究也晚于国外,Allak(1989)对季节性的定义是:“游客流集中于一年中相对短暂时间段的趋向”; JangSoo Cheang(1992)认为,季节性是每年重复发生的周期性模式而且通常情况下是指需求中出现的短暂的不平衡,并通过旅游者数量、旅游者支出以及住宿天数表现出来;Butler (1994)指出季节性是旅游业中暂时的失衡现象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游客的结构或者花费或者交通等因素导致的;马勇(1998)认为,旅游的季节变动性是指旅游者外出旅游时间的选择和旅游接待地企业经营业务上所体现的明显淡、旺季差异性;傅云新(2003)称旅游资源由于受自然力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往往在时间上呈现出一定的变化性,即具有一定的节律性。
综上,可以看出学者们大多是从旅游活动、旅游资源和旅游业三个角度来对旅游季节性进行定义,即旅游者出游行为、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经营上都具有时间变化性,表现出显著的旺季与淡季之分。
笔者认为,季节性旅游是指,旅游地因受到主客因素的影响,在时间上表现出的具有显著变化的游客接待量,并有一定的节律型的现象。
(二)旅游淡旺季的划分及反季节旅游
在旅游经营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旺季指一年中旅游者来访人数(或者某一地区人口中外出旅游的人数)有显著增加或者高于年平均游客人数的阶段,而明显减少或者低于年平均游客人数的阶段称为淡季,除此之外的其他时期称为平季,搜集国内外文献资料,也有学者提出,平季、旺季和淡季的划分,但是均无明确的界定,旅游学界至今也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划分标准。
对于“反季节”旅游,“季节”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旅游市场的淡旺季;第二是指旅游景区景点的淡旺季,与此相对应,“反季节”旅游是指:第一,避开旅游旺季出游的行为,例如,避开春节出游;第二,指避开特定旅游目的地的旺季出游,例如,冬季避开海南出游。
二、反季节性旅游产生的原因分析
旅游季节性的成因很多,Baron和Hartrran认为,旅游季节性的产生归因于自然和制度两方面的原因,自然界的季节性是自然界的规律性变化,而制度因素反映在社会习俗和社会规范上;Hinch认为旅游季节性原因的产生是由于气候方面的因素和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传统因素;周修宇认为造成旅游季节性的原因主要来自旅游客源国和旅游目的地国;李团辉等认为,旅游季节性是旅游需求、旅游资源、旅游业以及人为政策等各方面原因的综合性结果。
(一)青岛旅游淡季成因
青岛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季节性原因,造成青岛旅游市场季节分配冰火两重天,黄金季节为四月中旬到十月,其余月份属于旅游淡季,旅游淡旺季分明。其实,青岛在传统的旅游淡季依旧有秋景和海滨风光可以供游客欣赏,造成青岛旅游淡季的原因,由于游客选择青岛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原因是纳凉避暑,因此造成了秋冬季节的旅游淡季;其次,经过五一、十一黄金周之后,造成旅游需求后劲不足;旅行社和青岛政府在“淡季观念”的影响下,未对“淡季”旅游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营销和政策支持上与“旺季”旅游相脱节。
(二)季节性旅游带来的影响
1、社会的影响
由于旅游业的明显季节性,旅游公司会在旺季人手缺乏时雇佣临时人员进行旅游服务,这些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大多未经培训就上岗工作,给旅游行业的口碑带来消极影响;而在淡季,旅行社收入减少无力聘请优秀员工,导致优秀旅游人才另寻他职,造成旅游行业的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这些现象长此以往得不到解决,最终将会造成旅游行业服务质量低下,影响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2、经济的影响
大型的旅游企业在旅游淡季相对来说会保持正常经营,而一些小规模旅游企业,由于在旅游淡季出现亏损的现象,因此选择淡季停业,进而导致整个行业在淡季出现萧条的现象。加之人们的淡季心理,出现资源浪费和设备闲置现象,导致旅游业盈利能力下降,增加了旅游业的运营成本。旅游业在淡季收入减少,相应地,本应在淡季进行的旅游设施维护和更新也会因为旅游企业的资金不足而搁置,不仅造成了旅游景区竞争力的下降、安全隐患的增加,也会因此使景区游客吸引力下降,使景区旺季收入降低,如此恶性循环会对青岛市旅游收入造成不利影响。
3、环境的影响
旺季时,旅游景区人满为患,景区超负荷运营,给景区环境带来了不可逆的破坏。由于旅游需求的明显季节波动性,旅游供给又不可能在短期内产生变化,青岛以沙滩、海水海滨风光著称,然而,游客在旺季的大量无截止涌入,造成了海滨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青岛是夏季避暑圣地,无污染的自然环境是青岛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支撑条件,旺季游客超负荷地进入旅游景区,超过景区环境的承载力,景区生态系统无法在短期内自我修复,长达半年以上的旅游旺季给景区环境带来了无法修复的破坏,为青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三、反季节旅游应该采取的营销措施
笔者认为应该发展反季节旅游。追求居住地景观与目的地景观的极大化是反季节旅游所追求的,反季节旅游实质上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要想达到利益最大化,最主要的是对人们传统的“淡季思维”观念的突破。青岛市要冲破“淡季思维”的禁锢,必须在调整旅游产品结构,进行产品创新与市场营销方面做出调整。具体措施应该从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各个方面入手,进行旅游产品全方位、多角度的创新。具体建议如下:
(一)开发季节性特征较弱的旅游产品
季节性较弱的旅游产品,可以为缓解“旅游季节性”这一难题做出贡献,这类旅游产品的推出可以为逐步引导游客消除淡旺季观念起到推动作用,延长旅游“旺季”,缩短甚至消除旅游“淡季”。可以推出“现代工业游”、“乡村秋收自驾游”等季节性较弱的旅游新产品。在青岛,海信、海尔、青岛啤酒、波音公司等著名世界级的知名企业,为工业游提供了条件,工业游可以成为反季旅游的热门线路,既可以保证游客体验的质量,也开拓了青岛旅游市场的新项目。
(二)旅游饮食的创新
当前旅游者对饮食的需求不再是填饱肚子的团餐,而是更具有当地风情的特色餐食。青岛属于沿海城市,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可以为内陆游客提供新鲜的海产品。青岛可以以开海捕鱼节为契机,宣传青岛的海洋产品。另外,饮食已经变成一种文化,让游客的旅行餐变成传递饮食文化、青岛海洋文化和青岛市旅游形象的最直接载体。让小小的餐桌变成吸引游客二次游览,提高景区重游率的元素之一。民以食为天,游客除了对青岛美景的向往外,也可以因青岛的海产品而来到青岛。因此打好饮食的这张王牌,不仅可以提高游客在当地旅游的满意度,还可以提高青岛海产品的知名度,使旅游市场带动区域经济。
(三)旅游住宿的创新
旅游者对旅游住宿条件已经不止于舒适、方便、整洁,更具旅游目的地特色的住宿环境更加受到游客的青睐,在反季旅游的住宿安排中,弥补反季旅游自然、气候缺失的室内陈设、造景会极大吸引游客来访。室内充满海滨风情的诸如,海螺、五彩贝壳饰品、细沙画等等,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游客的异域猎奇心理,把寓住于玩、寓住于看的住宿理念融入到青岛的旅游住宿中。拉动反季旅游发展,增强游客反季出游体验。
(四)旅游交通的创新
旅游交通是游客出游的方式,也是反季旅游的重要创新点。青岛跨海大桥是青岛的新地标,在反季旅游行程中,应该把跨海大桥这一受季节性影响小的著名地标作为重要游览景点,不仅提高青岛城市形象更为游客带来新的出游体验。另外,乘坐旅游巴士这种传统而枯燥的出游方式似乎成为了游客们诟病的聚焦点,宝贵的旅游时间有大半花在了乘坐旅游巴士上,在反季旅游中,骑马出游、游轮出游等既能作为交通工具又新奇有趣的出游方式可以作为旅游企业考虑的对象,加入到游客的出游计划中进行推广和宣传。
(五)旅游购物的创新
旅游购物可以借助近年来韩剧的热播和青岛的区位优势,发展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商业项目。中国人对韩国商品的追捧程度与日俱增,青岛作为距离韩国最近的旅游城市,在发展韩国主题购物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购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因季节性因素造成的“旅游淡季”效应,在旅游淡季,韩国美食节、韩国风情购物节等,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小的风情购物主题活动可以极大缓解淡季造成的旅游客流量少的尴尬局面。
四、总结
未来,旅游业依然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行业,。对于青岛来说,积极追寻现代旅游业前进步伐,以创新思维进行旅游项目的翻新、改造,着力抓好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旅游营销工作,做好青岛市的旅游城市形象定位,在做好旺季旅游服务营销活动的同时,更注重反季旅游营销,使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资源价值最大化。
篇8
公房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是我国建立主义市场体制下住房制度转换过程中新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活跃于房地产市场的公房差价交换行为主、公房动迁时货币安置等做法,均涉及到“公房使用权的有偿转让”这一敏感。根据我国现行规定,公房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是不允许的,一旦发生矛盾,诉诸法院,这种行为往往被认定为违法。但不管怎样,这一行为已经从开始的私自地下交易日益走向公开化,事实上已得到了某些地方政府的默许和认可。现实的需要走在了和法规之前,迫使我们对公房使用权有偿转让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本文通过对公房使用权有偿转让的现状考察,了公房使用权的法律性质,对公房使用权有偿转让行为的合法化及如何进行规范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公房使用权 有偿转让 法律性质 合法化 规范化
目
录
论文摘要……………………………………………………………………………1
一、公房使用权有偿转让的现状…………………………………………………2
(一)公房使用权有偿转让的表现形式……………………………………………2
(二)公房使用权有偿转让中存在的法律问题……………………………………3
二、房使用权的法律属性…………………………………………………………4
(一)现阶段我国公房使用权的特殊性……………………………………………4
(二)公房使用权的法律性质………………………………………………………5
(三)房改实践事实上已承认了承租人对公房的大部分收益权…………………6
三、公房使用权有偿转让的现实意义……………………………………………7
(一)公房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是住房从实物福利分配向货币化、
商品化、市场化分配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7
(二)公房使用权偿转让的合法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7
四、规范公房使用权有偿转让的法律对策思考…………………………………8
(一)对上海市、武汉市等现有地方性政策的借鉴………………………………8
(二)在前头法规中确认公房使用权的用益物权性质,
使公房使用权的有偿转让行为合法化,并加以规范……………………………9
…………………………………………………………………………11
公房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住房制度转换过程中新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目前,活跃于房地产市场的公房差价交换行为主、公房动迁时货币安置等做法,均涉及到“公房使用权的有偿转让”这一敏感问题。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公房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是不允许的,一旦发生矛盾,诉诸法院,这种行为往往被认定为违法。但不管怎样,这一行为已经从开始的私自地下交易日益走向公开化,事实上已得到了某些地方政府的默许和认可。现实的需要走在了理论和法规之前,迫使我们对公房使用权有偿转让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公房使用权有偿转让的现状考察,分析了公房使用权的法律性质,对公房使用权有偿转让行为的合法化及如何进行规范作了初步的探讨
一、 公房使用权有偿转让的现状
(一)公房使用权有偿转让的表现形式
1、公房的差价交换
公房的差价交换是指居民将自己租住的公有住房,补贴差价后购商品住房或私人住宅,或与其他居民租住的公房交换使用,或有偿转让给他人使用的行为。最初的公房交换,是从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原则出发的一种纯粹的房屋交换行为。九十年代初,“差价换房”这个词才开始出现。随着九十年代房改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人们逐步懂得房屋的地段、层次、面积、结构、朝向、年限等都含有一定的价值,于是人们开始按等价交换的原则,用差价的办法开展公房交换。到后来,演变为单纯的“房租证买卖”,即公房使用权人直接将公房的房租证(即使用权)转让给他人,从中获利。
2、公房动迁的货币化安置
公房动迁的货币化安置,是指把被拆迁人(公房使用权人)应安置的居住面
积,根据安置地房屋建筑面积的单价折算成货币款,由拆迁人支付给补拆迁人,被拆迁人自行购置居住房屋的行为,也叫对公房使用权的“买断”。通过这种方式,公有住房的使用权一下子就全部变成了现金归公房使用权人所有。
以上公房交易的两种形式都有一个共同性质,即对公房使用权进行有偿转让。
(二)公房使用权有偿转让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进入九十年代后,公房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渐渐地从自发的地下交易走向公开化,成为房地产交易中争议很大的一个热点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于近年纷纷出台有关公房使用权有偿转让的操作规范。如武汉市于1997年6月颁布了《武汉市直管公有住房权有偿转让管理试行规定》,天津市于1997年推出了《关于加强公产住租赁过户、调换、置换管理的若干意见》,并对公房试行货币化运迁;上海市房地局自1997年底至1998年上半年,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规定,如《关于可售公有住房上市的出售的试行办法》、《上海市不可售公房差价交换试行办法》、《上海市危棚简屋改造地块居住房屋拆补偿地块居住房屋拆迁补偿安置试行办法》;另外福州、温州等沿海城市也开始了公房使用的上市交易。上述种种情况表明,公房使用权的有偿转让行为已得到了不少地方政府的认可和鼓励。
然而,有关法规迟迟未出台。根据现有的法规,公房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是违法的。
1、从一般的法律原理上来看,公房使用权的有偿转让侵害了公房所有人——国家的权利
因为从理论上来讲,既然是房屋租赁关系,那么,公房的承租人就只有房屋的使用权,不应享有处分、收益的权利。不管理是公房的差价交换,还是房租证的买卖,或是公房的“买断”,都是将属于国家的收益转移给了房屋使用人。也正因为如此,公房使用权的交易一直被视为“禁区”。
2、公房使用权的有偿转让缺少法律依据
1994年建设部《城市公有房屋管理规定》第26条规定,承租人将承租的房屋擅自转租的、擅自转让、转借他人或擅自调换使用的、擅自买卖公有房屋使用
权的,出租人有权终止租凭合同,收回房屋,并可索赔损失。《上海市城镇公有房屋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未经出租人同意擅自交换房屋使用或通过交换房屋使用非法牟利的,其交换无效,交换人应各自搬回原处”。“擅自转租或变相转租公有住房的,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非法所得三倍罚款”。类似的规定在此不再赘述。总之从现行法规来看,归结到一点,未经允许,公有住房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是违法的。虽然最近一、二年,不少地方政府的房地部门出台了有关公房使用权有偿转让和行政性文件,但其效力毕竟不及国家行法规及地方性法规。我院近年处理了数起这样的案件,未经允许的公房使用权有偿转让行为均被认定为违法,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3、公房使用的有偿转让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有的甚至处于失范状态
公房使用权的交易自发产生,屡禁不止,一直是名不正言不顺。对其利弊得失,亦褒贬不一,可以说国家一直是持观望态度。从全国范围来看这一交易领域处于混乱状态,如收费没有统一标准,从几百、几千至上方元不等;房屋评估随意性大,甚至出现一套住宅相差10万余元的令人啼笑皆非的个案;参与有效期价换房业务的单位鱼龙混杂,大多不具有经营房地产交换的资质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使换房者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二、公房使用权的法律属性
对于当前房地产市场上涌动的公房使用权有偿转让这股激流,是堵还疏,能否将其合法化,房地产界、司法界都有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对于公房使用权有偿转让能否合法化这一重大问题,必须首先从理论上寻找它的立足之本。公房使用权的法律性质就是一问题的理论基础。其中的关键点就是公房使用权到底是物权还是债权,如果物权就能够流转,如是债权,则不能。
(一)现阶段我国公房使用权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公房使用权”是我国传统福利性住房分配制度的体现。凡享有这类“公房使用权”的承租人。必须是在国家机关或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工作。其工作到一定的年限,组织上就会根据其工龄的长短、职务的高低、工作业绩的大小,加上家庭人口等诸多因素,确定分配给他的家庭一定面积的房屋,并由此建立起职工与国家或单位之间的房屋租凭关系。这种公房的使用权实际上隐
含了价值,是职工多年工资中住房消费的补偿,也是劳动力价值,是职工多年工资中住房消费。这种公房的使用权实际上隐含了价值,是职工多年工资中住房消费的补偿,也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按市场经济的一般,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而住房既是必要的生产资料,又是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因此,体现劳动力价值的职工工资应包含其住房消费在内。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住房消费部分约占职工工资收入在1/3至1/4。而在我国原有住房分配体制下,则把住房作为工资外的福利进行分配,即把原属于职工工资中的住房消费部分,当作利润纳入国家财政,再由国家统一拨款建房,无偿地分配给职工居住使用,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低租金。这样,就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扭曲成国民收入再分配,职工的住房消费工资转化为公有住房的国家产权,职工只是获得了住房的使用权。可见公房使用权的价值本质是,职工工资中住房消费部分的积累,是劳动力价值中原先被扣除部分的补偿,是职工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因此,不能把出卖公房使用权看做是国家资产的流失,也不应看成是职工从国家那里到了一大笔意外之财,应看做是职工应得的利益。
从商品交换的条件来看,只要具备价值,具有需求市场,价值能够被确定并得到双方认可,且具有交换的市场流通条件,就可以进行交换,并在交换中实现其价值。现实生活中,大量自发的使用权房屋差价交换,及公房的货币化运迁,正是公房使用权价值的体现。
(二)公房使用权的法律性质
由于我国现段公房使用权的特殊经济特征,使得它不同于通过一般的房屋租赁取得的房屋使用权。笔者认为,它是物权化了的租赁权,具有用益物权的特征。
1、公房使用权是物权化了的租赁权
公房的承租人不仅具有使用公房的权利,而且具有占有、收益的权利。
首先,公房的使用权是长期的,甚至可以继承,承租人可以长久居住下去,实际上已拥有了占有权和使用权。其次,公房租金非当事人约定,它远远低于市场价房租。国家在租金上的收益微乎其微,而且每年还要补贴房屋的维修费。因此,国家对公房实际下丧失了任何收益权,公房对国家而言不是财富而是“包袱”。在福利制住房体制下,房子建得越多,“包袱”越重。相反,承租人完全拥有了
收益权,它的收益就来自公房租金与住房市场租金之间的差价。由此可见,在公房租赁关系中,国家对房屋的所有权虚化了,承租人获得永久性的占有权和使用权、低租金收益权。也就是说这项权利在相当程度上物权化了。
2、现阶段的公房使用权可归结为用益物权
我国物权法尚未出台,按我国民法学原理,用益物权是从所有权派生出来的他物权,是指对他人所有的财务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其基本特征是:①用益物权是以所有权的能为的,而对所有权的行使有所限制的权利。②用益物权是非所有人基于法律、合同或其它合法途径而取得的权利,是对他人的财物享有的直接支配权。③用益物权是从所有权的权能分离出来的相对独立的他物权,是可以对抗所有权的对世权。④权人暂时或长期失去部分或全部职能。我国现阶段公房使用权基本符合以上特征。
虽然物权实行法定主义,我国民法没有规定公房使用权为物权(用益物权),但是各国物权上规定的物权也是随着社需要而逐渐消亡;另一方面为适应的需要产生了新的物权。如1986年我国制定民法通则时,为适应改革开放以来调整的现实,确立了全民所有制承包经营权、农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国有资源使用权等重要的用益物权制度。进入90年代以后,立法继续坚持以用益物权制度调节公有生产资料的实际利用关系,又于《城填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1900年)与《城市房地产管理法》(1994年)中确立了土地使用权。既然土地使用权等都可以基于现实的需要确立为用益物权,那么同样的道理,为什么不可以将公房使用权归入用益物权范畴呢?
(三)房改实践事实上已承认了承租人对公房的大部分收益权
按照房改方案,允许职工以远远低于同商品房价格的成本价购买公有住房的产权,规定每个职工家庭只能享受一次,房价中将工龄作为折减系数。其实质就是对购房职工过去工资含量中住房货币分配不足的一种补偿,是对公房承租人收益权的确认。
如果我们对公房使用权的物权性质还有什么疑惑,我们再看看同居家庭成员在承租人死亡后对公房使用权的继承、离婚析产时时公房使用权的分割等法律事实,我们就会明白,公房使用权的价值、分房使用权的物权性质,早已得到普遍
的接受和认可。
三、公房使用权有偿转让的现实意义
从来看,确认公房使用权的物权属性,将公房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合法化,并在法律上加以规范,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公房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是住房从实物福利分配向货币化、商品化、市场化分配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
任何权利或权,只要能预期给主体带来净收益,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它便具有一个市场价格。只要公房租金与市场租金之间还存在差距,公房使用权的容易便会存在下去只有当公房租金与市场租金水平一致时,公房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才会自动消失,因为此时公房使用权已没有了“含金量”,试想有谁愿意在支付租金之外再支付一笔使用权价格来承租公房呢?因此,公房使用权有有偿转让的最终解决只有依赖于加快房改步伐,提高公房租金。但我们也要看到,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公房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是存在的,相禁止也禁止不了,而且也具有合理性。那么,与其回避,束手无策,任这种混乱状态持续下去,还不如正视现实,调整政策,加以规范,建立一个公开、竞争的市场交易制度。
(二)公房使用权偿转让的合法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搞活房地产二、三级市场,促进空置商品房的消化。近几年,我国商品房空置积压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1997年已超过7000万平方米。商品房空置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大大房地产业的健康。在目前商品房供应量不会明显减少的情况下,搞活房地产市场的着眼点应放在刺激需求上。如放开公房使用权的交换,鼓励差价换房,就能大大刺激三级市场的运作规模,三级市场搞活了,旧房流通加快,必然会带动或加快二级市场上空置房屋的消化,实现二、三级市场的联动。
2、有利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实现住房分配的货币化、商品化。在目前的住房改革中,住房分配货币化、商品化的方向已经确定,但由于各种原因却难以到位,国家和企业也拿不出一大笔资金将职工的住房消费完全纳入工资。因此,放开公有住房使用权的交换,让一般职工能有一笔起始“资本”,再贴补少量资
金另加上的支持,就能较容易地与商品房市场接轨。
3、有利于解决居民的住房困难,逐步改善居民的住房。据统计,全国人均面积不足4平方米的住房困难户达300多万户。他们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购房能力相对较弱而改善居住条件愿望最为迫切的一批居民。以上海例,这此居民很多住在不成套使用权公房内。根统计上海有由于不成套等原因不可出售的使用权公房近4000万平方米,再加上可售未售的使用权公房3600万平方米,如都能进行使用权交易的话,其规模、容量之大,足以使上海的房地产市场成为百姓市场。这一方面能使一部分居民通过差价调房,逐步改善居住条件,另一方面也能让缺房户买到低价旧公房,这对于调剂住房余缺、提高旧公房的使用效率,改善居住条件,具有积极作用。
四、规范公房使用权有偿转让的法律对策思考
既然公房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是合理的,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那么,面对房地产市场上公房使用权有偿转让的这股激流,理所当然我们的选择是“疏”——将其合法化并加以规范。
(一)对上海市、武汉市等现有地方性政策的借鉴
按照上海市《关于可售公房上市出售的试行办》及《不可售公房差价交换办法》的规定,上海市公房使用权的差价交换只限于不可售公房,可售公房想上市交易的,必须先购后卖,买房与交换两步并一步走。笔者认为,从上讲,这两个试行办法是相互矛盾的,难道一个是物权另一个竟是债权?作出这样不具有连贯性,甚至是相悖的政策确实有点令人费解。或许是因为政策制定者对公房使用要权的法律性质存有疑惑,不能肯定公房的使用权是物权还债权,或许是在权衡了利弊之后,作出的有限制性的小心翼翼的选择。归结一点,由海市对公房使用权有偿转让的性质及是否合法,仍没有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说法。其他的一些试点城市如武汉市、天津市,在放开公房使用权的有偿转让上则迈开了较大的步伐,对公房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没有可售与不可售之分,凡公有住房都可以进行有偿转让(武汉市自管公房还未纳入交易范围)。武汉市于1996上开始试点,至1997年6月正式推行《武汉市直管公有住房使用权有偿转让管理试行规定》。这一规定试行前,笔者看到过一些资料,自1996年元月至1997年5月,武汉市办
理直管公有住房使用权有偿转让手续2302户①。因此,业内人士认为,“使用权有偿转让有五益处:启动了商品房销售,缓解了运迁过渡难,减少了同套户,减少了拥挤户、无房户、减少了空闲房、多余房。做到了住房满意,开发商满意,房管部门满意,拆迁户、同套户、拥挤户、无房户满意”。他们这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借鉴。
(二)确认公房使用权的用益物权性质,使公房使用权的有偿转让行为合法化,并加以规范.
建议国家尽快修改《城市公有房屋管理规定》或是制定有关公房使用权有偿转让的行政法规。除确认公房使用权的用益物权性质外,法规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公房的范围。不管是可售还是不可售公房。亦或是直管还是自管公房,都纳入使用权有偿转让的范围。当然,这里公房的范围应严格限制在旧的分房体制下已出租给职工的旧公房。因为公房使用的有偿转让,毕竟只是住房分配由福利向货币化、商品化转变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产物。当务之急是停止福利性分房,防止新房再流入旧体制而形成恶性循环。
2、有偿转让的形式。(1)公房使用权的出售(其中应包括公房的货币化运迁,视为把公房使用出售给房地产开发商);(2)公房的差价置换。包括公房使用权之间的差价交换、以公房的使用权换购新建的商品房或私人住宅;(3)公房的转租。公房的转租与转让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只在手;转租是将公房的使用价值分期出让,而转让则一次性出让。所以既然允许公房使用权进行有偿转让,那允许承租人转租公房使用权也应不存在问题。据悉,建设部最近正在制定有关加强出租公房管理的规定,将适当开放公房转租市场,这是一件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好事。笔者认为,公增强立法的性起见,本质上一致的公房使用权的转租、转让行为宣放在一个法规内,统一加以规范。
3、对公房使用权有偿转让过程中价格行为的规范。明确规定公房使用权有偿转让过程中涉及到的收费种类,如评估费、咨询费、费、交易管理费、变更登记费、物业管理费等、并严格制定收费标准。
4、建立职工公房使用权交易信息库。明确公房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每户人家只能享受一次,以避免长期以来成的住房分配中的不公平货币化、合法化。
5、确保公有房屋所有人的收益。我们说公房的使用价值包含了职工的剩余劳动的成果,但我们也要看到体现在住房中的物化劳动与劳动者的工龄等因素相关,并不一定都是其个人乘余劳动的积累,而往往是社会财富统筹分配的结果,也就是说,通过政府的管理作用,一部分人较早享受到了社会的某种福利,一部分人没有。如果福利分房能够一直延续下去,就仅仅是一个先后的问题,但现在不是。所以对于公房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所得收益,一律由原公房承租人获取具有不合理性。因此,公房使用权有偿转让的一次性出让费或转租费应由公房所有人与承租人接一定的比例分成。这个比例应定多少,笔者认为,很难划一个统的标准,个人所作的贡献不同,其应享受的份额就一不样。大至来说。大致来说,工龄越长,享受的份额应当越高,就如同公房的出售,职工工龄越长,他享受的优惠越多。
最后,还有一个对拆迁法规的修改问题。按照1991年国务院通过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规定,对房屋使用权人不能补偿,只能进行现房安置。既然我们认为公房使用权具有价值,可以进行有偿转让,而且从上、武汉、天当等城市的试点情况来看,货币安置对于降低动迁成本、减小动迁难度,提高动迁速度具有积极的作用,那么,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尽快修改这一条例,使公房拆迁的货币化安置合法化。
1.江平
《民法学》
政法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0年6月.
2.王利明 《物权法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3年7月.
3.何培华 《房产法》
法律出版社
北京 2003年4月.
4.韩灯
《房屋买卖与权属登记》 中国法制出版社 北京 2004年6月.
篇9
关键词:中医药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管理
一、引言
中医药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概念,它是以具有药用作用的动植物及中医药文化景观为旅游对象,让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中医药药物知识和体验中医药医疗文化的专项旅游活动。它以中医药物质为载体,以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为灵魂,集医学、旅游两产业于一体,集社会、经济、环境价值于一身,是旅游业的扩展和中医药产业的延伸。中医药旅游产品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包括中医药购物旅游,中医药观光旅游(中医药人文景观,中医药动植物观赏),中医药体验式旅游,中医药学术旅游等在内的旅游产品深受市场追捧。
二、中医药旅游的出现及发展现状
中医药旅游,可以说是一种古老的旅游形式,很早就已经出现。我国人民很早就有了寻医问药的活动,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可以说中医药旅游的雏形。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仙游”,就是道学家们为求得长生不老在自然山水中找寻精神与身体的医药良方而开展的出世型旅游活动。而后,又有各朝各代的医药名家为探寻中医真谛、穷究中药之理而进行的旅游活动,如明朝李时珍在写《本草纲目》前,为识得中医药草的药理及药用,在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还亲自遍访名山大川,为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中医药旅游也逐渐火热并渐具规模。中医、中药、中国传统健身方法和中医新成就,在世界上广有影响,这已成为中国旅游的重要项目。每年都有许多外国人和港澳台同胞来大陆就医、参观学习,进行考察和洽谈中药材贸易。针灸、针刺麻醉、气功医疗、治疗脱发病、学习太极拳等更是热门项目。仅为医疗脱发,日本曾先后组织了1000多人的旅游团体来华。中医药旅游的实践已先理论而发展起来,迫切需要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显然,现在的研究成果远远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中医药旅游实践发展的需要,它需要一套完整、系统、深入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使中医药旅游带动旅游业和中医药产业的共同良性发展,使它真正成为人们一种在新的健康观念引导下的旅游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推动中医药旅游长足发展的对策
1、树立全新发展观念,提高对中医药旅游的认识度
中医药旅游是中国特色的旅游方式,要充分认识其在国际国内的影响,使之成为旅游环境容量分流、挖掘旅游资源内涵、实现旅游产品升级换代的重要举措。改变目前的中医药旅游作为中医药副业的现状,早日实现其主体业务地位。应从可持续发展观念出发,对中医药旅游市场进行规范。加强中医药人员道德培训,强化服务意识,严格执业资格,加强药材管理尤其是各旅游地的土特中药材管理,杜绝假冒伪劣。同时,应规范各旅游点的服务标准、旅游价格以及收费标准。按照公平与效益的原则,保护与鼓励经营者之间的竞争。
2、找准旅游发展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
对于地方政府,需要从中医药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引导中医药经营者找准发展定位、理性开发体验旅游,打造各具特色、产品差异大、互补性强的中医药旅游产品,提升中医药旅游的整体实力。对于中医药经营者而言,发展定位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资源状况,应基于所开发产品的整体利润贡献是否能持续支撑中医药旅游的运作成本,不宜一味追求大而全,可以选择打造在修学、观光、休闲、娱乐等某一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和特色的旅游产品。中药经营者还应强化与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竞争,既区别于中医药博物馆静态的展览,又要区别于其他中药经营者的同类产品,这可从展示手段、展示内容、旅游功能、企业优势产品和技术等多方面来进行区分,避免产品同质化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发展的路径。
3、以旅行社客源为基础,努力开拓客源市场
中医药企业与旅行社除在传统的旅游线路合作外,还可以与旅行社共同设计开发新的旅游线路,与新的旅游产品相结合,以新奇的中短程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如可以考虑与周边区域的其他行业的工业旅游点合作,以开辟工业旅游专线的形式来积极拓展新的客源市场。在稳定旅行社客源的基础上,还要从长远战略出发,强化旅游营销手段和措施,努力开拓客源市场。如针对中老年市场,可以开发中医药养生之旅。
四、结束语
中医药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有效提升了旅游业价值,也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人才的素质,为旅游管理专业注入了长久的生命力。继续发挥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优势,加强旅游专业中医药文化方向人才的培养,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旅游人才队伍,是发展健康养生文化旅游产业的关键环节。市场对中医药文化方向的旅游人才需求旺盛,因此,继续发挥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优势,加强旅游专业中医药文化方向人才的培养,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旅游人才队伍,是发展健康养生文化旅游产业的关键环节。
本论文是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基金课题《中医药文化对旅游市场及旅游管理专业的价值提升之探索》,课题编号RW200818。
参考文献:
[1] 李时,宋明.中国特色旅游———中医药[J].中国科技信息,2008,(2):165-167.
[2] 张群.我国中医药专项旅游开发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12(6):77-85.
篇10
【关键词】旅游购物;旅行社;旅游消费;导游
国内的旅游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在近20年内有着质的飞跃,同时带动了旅游购物市场从数量到质量上的发展,旅游购物已经成为旅游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环节,在这项重要的环节中逐渐的体现出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诸如旅行社的零团费或负团费竞争、司机和导游临时更改行程、加购物点、购物商店哄抬价格等等问题,引发了游客的不满和投诉。
一、旅游购物消费问题根源分析
(1)旅行社恶性竞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行社如雨后春笋一样的发展了起来,形形良莠不齐的旅行社遍地都是。随着旅行社数目的增多,旅游行业客源的竞争就出现了一年不如一年的尴尬境地。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近几年许多旅行社推出了“零团费”和“负团费”的旅游项目,旅行社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不惜一再的压低价格,在这些低价的背后就出现了旅游线路规划不完善或是旅游景点少的现象,在相同的行程内旅游景点减少了就会增多游客的购物消费或是自由活动时间;有时旅行社在没有经过游客的同意情况下就私加旅游购物项目或提供有偿的服务,使游客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2)购物商场哄抬价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出游人数增多,大多数的游客都有着“穷家富路”的想法,想着外出旅游一次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带回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纪念品、特产等,此时由于游客对当地旅游产品的信息掌握不全,所购的商品大多来自于旅行社在行程中安排的购物商店中或是由导游或司机的推销和诱导商店,这就形成了旅行社与购物市场的一个利益链。通过市场商品的交换获得销售利润是任何经营者的最终目标,当生产成本一定时,要想获得更高的利润就必须从商品的价格上着手。于是在市场商品信息不透明不公开化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就会出现一定的上浮,上浮的程度就是商家给予导游和司机的停车费或是回扣。有些商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止提高了商品的价格,也将商品的成本价降低,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很多商家把这些游客当成是一次性的顾客,没有想过要做回头客生意。认为只要与旅行社中的导游和司机保持好这种利益关系就不会缺少客源。(3)旅游消费不健全。现在大多数的游客出行选择旅行社时更多关注是旅游团的报价,不会太多的去考虑价格太低背后的陷阱。国人在好面子和好奇心的驱使下,当到了旅游购物点时就会好奇的去看去尝试,等尝试过后在觉得不买不好的状态下就陷入了不法导游和旅行社安排的购物圈套之中。游客往往会忽视导游人员为了获得购物回扣所采取的诱导手段。有些游客即使发现了导游和司机人员利用旅游购物来获得巨额的回扣时,大多采取的是“息事宁人”、“好聚好散”、“默认”和“忍让”的态度,有些游客则是把这种不满的情绪表现在口头上,在接下来的旅游中或是归途中跟导游进行理论争执,而不会运用法律手段和投诉程序去处理和解决问题。从而助长了这种利益链的恶性循环。(4)导游薪酬缺陷。导游这份工作在外行人眼中是一份即能出去玩又有钱赚的好得不能再好的事情,但是导游人员的处境一直处于尴尬的地位,导游的基本工资在近20年来没有提高,有些旅行社还出现了零工资的情况。并且基本上没有其它的福利待遇,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成问题。从目前的旅行社恶性竞争中来看,导游的待遇不可能会有更好的改善,并且在接团时还要为旅行社在“零团费”和“负团费”条件下招揽来的游客交纳人头费给旅行社,没赚钱已经先倒贴钱了,这种情况刺激了导游人员的“自救”行为的产生。同时由于旅游的季节性造成了导游人员常期处于失业与半失业的状态下,直接导致了导游人员在带团的过程中出现的“暴富”心理,每带一次团就“赌一把”的投机行为就形成了。
二、旅游购物市场规范化分析
(1)规范旅行社。由各地的旅游局进行牵头改革、分化和重组,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升旅游业整体素质。把当地的小、散、差和乱的旅行社进行重组,与那些已经运行成熟的旅行社进行合并运营,形成“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特色”局面。并且由旅游局对当地的旅游景点门票、交通车辆、餐饮和住宿等与旅游相关的项目进行物价评定,根据不同的旅游线路制定出相应的旅游合同,限定旅游线路最低报价,各旅行社不得私自更改旅游报价和旅游线路,更不得在旅游的过程中没有经过游客的同意私加行程和更改行程。规范旅行社的运营,保证旅行社的正常利润,让旅行社积累足够的利润进行企业投资发展。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2)规范商店市场监管。根据旅游购物回扣的现状,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的出台相关的反暴利的政策法规。同时要求地方的工商局、税务局、物价局和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联合对当地的旅游产品进行定价,同时对市场进行监管和督查,对以次充好和哄抬物价的商店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和严重警告,如发现仍私下给导游和司机回扣的商店则给予取缔销售商品的权力并处以罚款。同时由当地旅游局和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拟订《旅游商店质量评定标准》,通过市场验证和专家的评审后实施,以期提高经营商品的质量和树立旅游产品的形象,打击商业暴利和商业贿赂行为,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3)加强游客维权意识。首先游客要对自己此次参与的旅游项目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不能因为哪家的旅行社的报价低就选择哪家,更不能因为报价低就失去了维权的意识和能力。与旅行社签订合同的时候要明确的知道旅游线路、途经景点、购物地点、购物次数、自费项目、交通工具、餐饮和住宿条件等,在旅游进行之前对自己的行程全面掌握。如在旅游的过程中发现了导游和司机私自更改旅游线路或是私加购物点和购物次数时,游客可以跟旅行社进行交涉,向旅游局进行投诉,如投诉未果,可以考虑付诸法律程序。不能忍让,更不能报着一种这是大家的事的心态来看待问题。要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4)规范导游薪酬制度。只有基本的生活有了保障才会在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现。针对导游人员目前的薪酬构成主要以回扣为主的情况,应该建立健全导游薪酬的激励机制。首先应该由旅行社支付导游人员的基本工资,保障了基本的生活需求;让导游人员由兼职变成专职,不会因为淡季或旺季而游离于失业与半失业的状态,并且由旅行社给导游人员购买三险;建立网络不记名投票的游客满意度调查表,通过这项数据的统计对带好团、多带团、带出特色团的导游人员在薪酬方面给予差别性待遇,同时对拥有不同学历、不同资历、不同级别的给予差别化待遇,在此多重的保障和激励下再适时的对导游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导游人员自觉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提高旅游社经营的透明度,减少恶性价格竞争,以规范经营和品牌意识为旅游企业的发展导向,促使旅游业内部改革和自身产品升级优化。同时将旅游企业的核心成员导游的薪酬制度进行改革,改革做到一步到位,保障导游人员的基本生存条件,激励性的薪酬将会带动导游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度。这样就为旅游购物市场中的回扣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坚持的支撑。
参 考 文 献
[1]安刚强.导游购物回扣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2]盘晓娟.我国旅游购物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分析[J].中国商贸.2010(12)
- 上一篇: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 下一篇:优秀的校本课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