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变量范文
时间:2024-04-18 17:5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观经济变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唯物史观;重构;语境;合理性
作者简介:马俊领,广东医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哲学博士(广东 东莞 523808)
唯物史观自19世纪中叶诞生以来,西方学者在不同理论和政治语境中从没有停止过对它的解读、分析和重构。这些理论实践既产生一些正确创见,也包含诸多意识形态误解。以1982年徐崇温先生的《西方》一书为肇端,近30年来,上述思潮以西方、后乃至马克思学为名逐步进入中国学人的学术视域,我国学者对其相应的研究成果也蔚为壮观。然而,对“重构唯物史观”这一西方重要的学术现象进行内涵发掘与外延梳理依然是我国唯物史观研究新领域的重任。本文尝试辨识西方唯物史观重构的两种语境及其合理性问题。
一、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及其当下境遇
《政治经济学批判》对社会发展的一般机制和一般进程有如下论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对于这段话,广为人知的概括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典教材以“普遍规律”来指称上述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认为它是“唯物史观的经典形态”,其最主要的意义是“把唯物史观作为一个具有内在结构的整体作出经典的表述”。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关于唯物史观的主要争论也大都是围绕这一段所陈述的观点而发生的。
在后工业化时代,自由竞争的古典资本主义经由各种途径向国家调节的当代资本主义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部分资本主义旧有的弊端和优势消失了,而部分新的弊端和优势产生了;古典唯物史观所经验和预言的历史进化机制有的得到印证或趋于明朗,有的逐渐黯淡或没有出现;新的理论技术和新的思维模式纷至沓来。这些理论努力既包括唯物史观发展的新形态,也包括西方理论家以”纯学术”的名义对唯物史观作出的学理分析。后者往往从概念史和观念史的角度对唯物史观进行评判和修正,甚至把唯物史观孤立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并赋予其以某种神秘性质,对其进行黑格尔式的解读。然而,正如陈先达教授所言:“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马克思关于历史无非是人类追求自己目的的活动这个原则,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人类的所有历史活动的总结,已经为防止把的历史唯物主义变为范畴和规律的自我运动筑好了最坚固的堤坝。如果不是误解或有意曲解,决不会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和范畴视为无人的纯概念的运动”。这是就西方学者的重构理论的具体内容所作的深度评析。
如果我们正视唯物史观在世界历史发展的现时代仍然需要保持和不断拓展的重要解释力,如果我们还记得它一直所坚持的对理论上教条主义的否定立场、不断反思的态度及不断发展的努力,我们就有必要不仅在具体内容上对西方进行研究,还有必要对西方重构唯物史观的语境及其合理性来源作基于资本主义发展现实和唯物史观发展现实之上的批判性辩证考量。
二、唯物史观重构的两种语境
从唯物史观内部和外部对其进行不同重构的理论不同程度上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反思类型。应当说,在重构唯物史观的诸多论说中,被涵盖到“西方哲学”这一概念名下的内容从其论点创新性、逻辑一致性和学术影响力方面来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按照张一兵教授和胡大平教授的分类法,从纵向来看,西方哲学的代表人物分为早期代表人物、第二代代表人物和20世纪70年代的代表人物,从横向来看(按照政治立场和思想基础),分为者、从到非者、的同情者以及资产阶级学者。然而,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在东方国家,一些政治人物和学者也在对唯物史观的解读中提出了独到看法。如果把东方和西方的这些努力结合起来,我们如何从抽象的层次上对不同语境的重构方式进行区分呢?
在此,我们认为,可以从概念的角度,从重构唯物史观主导规范出发,区分出两种语境。
篇2
关键词:周围神经;甲钴胺;糖尿病;安全性
糖尿病慢性神经系统并发症是糖尿病常见病发症之一, 可累及全身神经系统的任何部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约有2/3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和植物神经病变,出现疼痛、肢体麻木、感觉及运动障碍等症状,目前尚无特殊的治疗手段。近年来活性型甲基维生素B12(甲钴胺)被证明具有促进神经再生和激活作用,对糖尿病神经病变效果较好[1]。为此我们使用口服不同剂量甲钴胺胶囊对120 例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对比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入排标准 入选病例须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且同时符合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断标准:①四肢感觉异常, 如麻木、针刺样、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②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感觉传导速度减慢;③足背动脉搏动正常或减弱;④排除患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者,排除急性感染或脉管炎等疾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1.2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月~6月在我院门诊且符合上述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将全部患者分为高剂量甲钴胺组(A组)、中剂量甲钴胺组(B组)和常规剂量(C组)。A组51例,男27例,女24例,平均年龄(57.5±7.5)岁;糖尿病病程(88±11)个月,DPN病程(25±8)个月;收缩压(130±7)mmHg,舒张压(75±3)mmHg,空腹血糖(7.6±0.9)mmol/L,糖化血红蛋白A1c(7.0±0.7)%。B组39例,男20 例,女19例,平均年龄(56.3±9.2)岁;糖尿病病程(93±9)个月,DPN 病程(27±9)个月;收缩压(132±6)mmHg,舒张压(83±2)mmHg,空腹血糖(7.2±1.0)mmol /L,糖化血红蛋白A1c(6.9±0.8)%。C组30例,男13 例,女17例,平均年龄(58.2±7)岁;糖尿病病程(90±8)个月,DPN 病程(24±7)个月;收缩压(133±8)mmHg, 舒张压(81±5)mmHg,空腹血糖(7.2±1.4)mmol/L,糖化血红蛋白A1c(6.9±0.9)%。三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临床指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方法 所有患者明确诊断和病变程度后,给予合理膳食和适量锻炼指导,配合降糖类药物控制血糖。三组患者均采用口服甲钴胺胶囊(商品名:奇信;江苏扬子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2315)A 组予甲钴胺胶囊2mg口服,3次/d; B 组予甲钴胺1mg 口服,3次/d;C组给予甲钴胺胶囊0.5mg,口服,2次/d。三组总疗程均为4w,比较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1.4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 采用上海星宇电子公司生产的JD-3型肌电图仪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测量治疗前后尺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腓肠神经的传导速度。参考任欣[2]研究制定疗效评价标准:肌电图仪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基本恢复正常者或肌电图仪显示任意两条或两条以上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s者为显效;肌电图仪显示任意一条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s或任意2条神经传导速度增加但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校验,当P
2 结果
2.1三组疗效比较 A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B、C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A、B、C三组治疗后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增快(P
2.3安全性评价 A组2例患者(3.92%)出现胃脘不适症状;B组1例(2.56%)出现头晕症状,C组1例(3.33%)出现胃脘不适症状,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DPN是2 型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理较复杂,一般认为[3]是在糖代谢紊乱的基础上,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机体微循环障碍,周围神经滋养血管管壁基膜增厚和发生透明变性,管腔狭窄、缺血致神经营养因子缺乏以及长期持续高血糖致细胞内山梨醇通路和非酶化促组织蛋白糖基化等代谢异常有密切联系。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是一个相对较长期的过程,其特征性病理改变是神经纤维发生节段性脱髓鞘改变,轴索再生能力受损。临床上感觉神经一般受损较早,以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减退为突出表现。从发病机制来看,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应先纠正患者糖代谢紊乱, 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或接近于正常范围的基础上选用,可针对和逆转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药物,使神经系统症状得以改善。
目前,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尚无特效手段。我们对120 例2 型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采用不同剂量甲钴胺胶囊口服治疗周围神经管病变,治疗4w后,大剂量甲钴胺口服后临床疗效明显高于中、常规剂量组。腓、尺、正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都有增加,且用大剂量甲钴胺较常规剂量治疗前后神经系统临床症状改善率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提高。在用甲钴胺患者中有4例在治疗中出现食欲减退,头晕症状,未停药自行缓解,其余未见其它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甲钴胺对治疗糖尿病慢性神经性病变有较确切的作用,而且大剂量的甲钴胺对短期内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有良好疗效,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伍志勇.川芎嗪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评价[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4):286-290.
篇3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
从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看,该门课程特点表现为:第一,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理论比较抽象。
一方面,是因为经济规律属于社会科学,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于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经济理论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背景的,与我们国家的国情背景、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在理论介绍中包含各种假设条件,理论的应用是有前提条件的,使学生在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经济学思想、经济数学及经济曲线三者的相互融合贯穿于教学始终。
该课程以其新颖性和有用性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它又是一门逻辑性和系统性极强的课程。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以量化分析为主,其理论的得出与变化,可以通过图表来形象直观的再现,便于说明理论的存在与发展。同时,数学知识运用频繁。许多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得出,都是通过数学推导得来的;通过数学证明其自变量的变化是如何导致因变量变化及变化的程度,对数学知识掌握应具备应用和分析的能力。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一)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备课、资料准备、授课、学生做习题、专题讨论、考试等主要环节上都努力体现这个目标性特征。做到每章节目标明确、重难点清楚,紧紧扣住《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目标,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开展《微观经济学》课程实验。
(二)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
1.把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体系
在讲授微观经济学具体内容之前首先概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了解该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心、研究目的、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特点是什么,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关心微观经济学的统一性,以便将知识点串连起来。微观经济理论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一是要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如稀缺性、均衡、机会成本、边际、市场结构、市场失灵等。二是要掌握三大均衡:需求与供给的均衡,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三是要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十大规律:如需求规律、供给规律、供求定理、科斯定理等。通过复习归纳使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内容体系及重点。
2.增加前沿教学内容的介绍
教学中充分反映学科最新进展,同时结合教师科研,丰富教学内容。《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现实,把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引进到课堂,形成了一种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机制。比如,结合每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介绍经济学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科方法的学习,实施方案为删减一些不必要重复的内容。使学生在掌握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之上,对融合的新方法、新背景以及新的挑战和机遇都有所了解,为学生理解和应用理论研究拓展视野。
(三)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设计与教学设计相结合
强调改变教学理念的创新,努力探索《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方法从传统的“讲课”向“综合性教学系统”转变,形成一套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更新和不断自我完善的教学系统。突出表现在多媒体教学的不断创新,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为:从经济现象入手一提出问题一引出课程讲授内容一提问式教学一穿插课堂思考、身边的经济学故事一多种方式阐释经济学原理(散文式语言、图表、模型、案例等)一讨论、课堂实验一网络、媒体资料一经济学理论应用一复习小结一课后练习和阅读参考资料加深理解。该过程充分体现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通过这样的系统教学,有利于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满意度。
2.组织微观经济学实验
为学生营造了活跃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发掘自身对经济事件的好奇心,并且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在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进行讨论,对于激发学生利用经济学原理来思考周围的世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对没有修过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生和有一些经济学基础的学生都十分有用。每一个实验应包含以下内容:实验说明部分,对实验进行指导说明;实验讨论部分,提出与实验相关的经济理论;实验报告部分;课后作业。实验和讨论的交替使课堂变得富有节奏。实验报告帮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应用经济理论和分析结果。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对市场配置资源运行机制的规律总结,其理论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向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先讲解理论要点,然后引入案例;也可以将案例融入到理论要点的讲解当中,引导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理解和体会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精髓和分析方法。作为授课教师平时就应该保持敏锐的观察、联想力,为案例教学准备素材。比如,笔者在讲授垄断市场的价格歧视时,以电影票分为成人票和学生票,来分析垄断市场进行实行歧视性价格的条件和利润等。
三、结论
篇4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含义是在一定的时期,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一、微观经济学在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
(一)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地位
从理论地位来看,微观经济学一直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研究内容。从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论证市场机制的运行效率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基础。马歇尔(1890)奠定了经典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在完全竞争、产品同质、信息充分等前提条件下,将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需求和供给相加分别形成单个局部市场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各种单个市场相互关联,形成了一般均衡的市场体系。萨缪尔森(1947)进一步夯实了市场均衡分析的微观基础。将消费者的需求看成是最大化效用均衡结果,将生产者的供给看成是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结果。微观经济学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一方面自我否定、持续更新,先后经历“垄断竞争”理论革命、“不确定性”理论革命、“信息、激励和不完全性”理论革命以及“异质性、搜寻、匹配与机制设计”理论革命,微观经济学不断放松纯理论的假设,理论愈发逼近现实世界。另一方面,相对于其他社会科学而言,突出的可证伪的学科特点使是微观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因而,微观经济学思维和理论逻辑被其他学科不断接纳,交叉融合后形成了许多新兴交叉学科,掀起了向其它学科渗透的“经济学帝国主义”浪潮。
(二)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地位
从课程体系来看,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至关重要。微观经济学对于许多经济管理类学科提供了重要支撑,能够为学习其他专业课提供有效地经济学逻辑训练和基础理论。许多专业课程都是微观经济学理论内容的细化、延伸和应用。消费者剩余理论和消费行为理论对于市场营销课程形成了直接有效的基础理论支撑;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正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深化和应用;而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创建的D-S框架正是对微观经济学垄断竞争理论的重大突破,也使之成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四大法宝”之一。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痛点梳理
基于前文所述,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其教学痛点无法回避,必须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出“其症结所在”。经过对于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充分调研,结合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科研的经历和经验,发现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可以数理为两大痛点。
(一)学生对于微观经济理论普遍理解程度不深
学生对于关键概念的含义和经济理论的经济含义理解不足,尤其是理论假设条件的内容与合理性。诸如机会成本概念和帕累托效率等重要概念,这些充分体现经济学理性人思维和社会福利分析思维的重要概念对于经济学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不少学生的掌握仅仅停留在应对考试的瞬时记忆。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深度往往仅停留在几个简单数学公式的演算中,如在消费者行为均衡求解中,学生能够由基数效应论和序数效应论分别求出最优消费数量,但并不能理解序数效应论对基数效应论的理论前提的改变和进步,更不能理解显示偏好弱公理和显示偏好强公理中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者行为相互推导的逻辑关系。另外,偏好和效用函数的关系理解不深刻,无法理解效用函数形式的正仿射变换除了简化计算优势之外的经济学本身的含义。
(二)学生对于微观经济学理论缺乏体系整体认知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个突出的现象:许多在本科阶段期末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在研究生入学面试时仍然基本不具备经济学的思维,不能够有效利用所学经济学知识来分析具体问题。经过课题组反复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的时候,一方面对于知识的记忆具有突出的碎片化特征,只是零碎地掌握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点、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却考出高分。另一方面,学生根本就没有理解微观经济学的逻辑体系,对于概念定义机械记忆,对于微观经济学逻辑框架缺乏整体认识。大多数学生记住市场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结论,知道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理论等内容,却没有形成微观经济学是如何阐明市场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逻辑论证,不清楚这些章节内容的逻辑关系。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痛点的四大根源剖析
(一)理论抽象与现实世界有距离,学生无法理解纯理论对于现实世界的抽象
微观经济学具有突出的纯理论特征。鉴于社会经济现象的多变性和结构的复杂性,经济学家们从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离出最本质的内涵和变量之间最基本的相互关系。运用相对独立于其他社会科学的范式,借助数学工具研究和分析基本经济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福利的变化。相对于其他经济管理类的课程,微观经济学更多体现出的是研究的理论平台和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更突出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因而,初学者接受起来需要清晰准确的理解其理论前提假设条件和理论内部的逻辑体系。从学生本身的情况来看,一方面,许多本科生刚刚经历了封闭式管理的高中阶段,缺乏对社会经济现象足够的观察和思考,社会认知和生活常识略显不足。另一方面,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抽象特征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许多文科教育背景的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抽象思维训练相对不足,从问题层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分析的理性认识往往遇到困难。
(二)经典案例与中国实践有距离,学生缺乏直观理解教学经典案例的土壤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经典案例,为学生接受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提供了大量优质素材。但这些素材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普遍采用美国经济社会的案例,有些国内知名的教材在案例选择也直接从曼昆、萨缪尔森等学者编写的《经济学原理》、《中级宏观经济学》等知名教材的案例材料中引用过来。西方经济学理论源于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选择的经典教材也无疑能够作为准确阐释西方经济原理含义的载体。但是,东西方社会经济制度的差异、社会文化的显著差异会增加对于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社会经济现实情况缺乏了解的本科生的理解。比如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消费券常用于预算约束、预算集的解释,也经常用来作为习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在中国消费券发行时间晚、发行规模小,很多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发育程度提高,我国也有许多恰当准确的案例可以被选择,便于学生直观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有助于坚持“四个自信”,强化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发挥协同效应。
(三)理论背景与理解能力有距离,无法形成经济学思维
学生对于关键概念的含义和经济理论的经济含义理解不足,尤其是理论假设条件的内容与合理性。诸如机会成本概念和帕累托有效等重要概念,这些充分体现经济学理性人思维和社会福利分析思维的重要概念对于经济学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不少学生的掌握仅仅停留在应对考试的瞬时记忆。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深度往往仅停留在几个简单数学公式的演算中,如在消费者行为均衡求解中,学生能够由基数效应论和序数效应论分别求出最优消费数量,但并不能理解序数效应论对基数效应论的理论前提的改变和进步,更不能理解显示偏好弱公理和显示偏好强公理中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者行为相互推导的逻辑关系。另外,偏好和效用函数的关系理解不深刻,就无法理解效用函数形式的正仿射变换并不重要,引入效用函数的目的在于利用严谨的数学推导和计算的优势。
(四)数学教学与学习需求有距离,容易挫伤学习积极性
本科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要求具备一定的微积分、概率论以及线性代数基础。在微观经济学经典的蛛网模型案例中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差分方程的知识,否则学生不能求解出市场价格的表达式,难以深刻理解蛛网发散和收敛的条件、以及蛛网模型变动的经济学含义。在瓦尔拉斯证明市场体系的一般均衡时,缺乏必要的线性代数系数矩阵的知识,就不能理解瓦尔拉斯利用联立方程的个数等于所求市场价格个数的逻辑不能求出各个市场均衡时的价格向量。另外,在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中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和利润最大化问题都是约束条件下的极值问题。课程开设时间的错配使得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缺乏必备的数学支撑,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此重视不足,易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挫败感和抵触情绪。
篇6
[关键词]理性预期货币政策
一、理性预期理论概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各国陷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失业率快速增加和经济发展停滞的困境,流行多年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发生了危机,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经济理论在停滞膨胀的经济状况下,并没有得到期望的经济效果。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理性预期学派产生发展起来,该学派以理性预期的概念改造宏观经济学,以预期问题为突破口,全盘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中的理性预期革命。而该学派理论上逻辑严谨,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经济问题,因而理论影响迅速扩大,为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接受。该学派理论上的逻辑严谨,又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经济问题,理论影响迅速扩大,从而为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接受。理性预期理论的典型代表理论是货币周期论,以及在该理论上建立的实际货币周期论、财政政策分析和政府决策行为分析等新的理论。
二、理性预期理论的基本假设
理论预期理论认为宏观经济现象不过是许多个人经济活动的总和,而宏观经济学中一切涉及人的行为的假定应该有微观基础。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确定的微观经济行为者是理性人的假定相矛盾,理性预期理论的宗旨是建立与微观经济学一致的宏观经济学。为此,理性预期理论的主要代表人提出了三个分析的基本假设:理性预期假设;彻底的货币中性假设;自然率假设。
1.理性预期假设。理性预期是在长期动态分析下,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以完全的、相同的信息为基础,他们能对未来作出准确的预期,做出合乎理性的经济决策,即他们能对未来做出理性预期。
2.彻底的货币中性假设。货币中性假说是指经济总产量和就业的实际水平和自然水平,与包括相应地对商业周期发展作出反映的货币和财政活动无关。
3.自然率假设。自然率假说的要点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有其内在的动态平衡,外界力量能暂时打破这种平衡,但不能根本改变它,政府应该顺应这种动态平衡。
三、理性预期理论的政策建议
首先是政府应制定长期不变的政策规定,消除政策规则的任意变动性。理性预期学派坚持古典经济学的信条,认为过多的政府干预只能引起经济的混乱,为保持经济繁荣,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因为“市场比任何模型都聪明”,它始终是使各种生产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充分就业的有效机制。理性预期学派坚持认为,政府的作用只是为私人经济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可以使人们充分了解的良好环境。因此如卢卡斯所说,“我们需要的是稳定的政策,而不是积极行动主义政策。”政府干预越少,经济效率也就越高。
二是政府政策目标必须注意长期性和稳定性,并且着力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政府的决策不能对一国经济的产量、就业和其他实际变量产生影响,但可以对一般物价水平等名义变量产生具有规则性的效果。因此,政府应该把最理想的一般物价水平作为唯一的政策目标。
四、理性预期理论及对我国经济政策的启示
1.应充分考虑并正确引导微观主体的理性预期。 目前我国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理性预期能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正日益增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公众的理性预期,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选择,在一些方面减少了行政干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众的理性预期又是不断提高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的一个前提条件。中央银行要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就要准确地公布通货膨胀指标和失业率,利用信息优势,通过舆论导向,准确披露决策相关信息,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引导经济主体的预期,正确引导公众预期,让公众及时了解这种政策目标的变化,增强其信心。
2.应充分认识到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局限性。 在理性预期条件下,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是有限的。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所面临的是诸如结构调整、制度转轨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单纯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很难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因为具有理性预期的公众对此是很清楚的,所以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难以得到公众的响应。可以说,货币政策不是调控经济的万能手段,不仅仅因为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本身需要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支持,更因为货币政策本身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局限性。
3.政府的政策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以期提供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 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原则是为了使微观经济个体顺利地从事经济活动,充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稳定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所以,政府的政策要想得到各种经济成员的积极配合,使各项经济政策取得预期的效果,还必须取信于民,避免朝令夕改。因此政府的政策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符合经济活动当事者的预期规律,可以使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从根本上摆脱由于政策的频繁变动对其造成不良后果的担忧,从而无需寻求应变之策,而尽力去寻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和经济行为的最优化。
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理性预期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政府在采取宏观经济调整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理性预期并引导这种预期朝着政策目标的方向发展。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离不开经济政策调控,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理性预期能力日益增强,政府部门必须转换思路,注意把握宏观经济调控与微观层面理性预期的结合点,谋求经济政策、经济主体的预期与行为及经济运行三者的和谐与稳定,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快速而有高质量的增长。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边际分析 边际效用 作用
一、边际的含义
经济学中的边际指的是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程度,即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因变量会因此而改变的量。边际的概念植根于高等数学的一阶导数和偏导数的概念。在经济学中根据不同的经济函数, 我们可求不同的边际。如边际成本、边际收入、边际效用、边际消费、边际储蓄等。
二、边际分析特点及对经济学发展的作用
边际分析是马歇尔二百多年前创立的, 它告诉我们人们在作决策的时候, 除了应用绝对量作决策参数外, 更应该运用增量参数进行决策。这种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1.边际分析是一种数量分析,尤其是变量分析,运用这一方法是研究数量的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这一方法的引入,使经济学从常量分析发展到变量分析。2.边际分析是最优分析。边际分析实质上是研究函数在边际点上的极值,要研究因变量在某一点递增、递减变动的规律,这种边际点的函数值就是极大值或极小值,边际点的自变量是作出判断并加以取舍的最佳点,据此可以作出最优决策,因此是研究最优化规律的方法。3.边际分析是现状分析。边际值是直接根据两个微增量的比求解的,是计算新增自变量所导致的因变量的变动量,这表明,边际分析是对新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即属于现状分析。这显然不同于总量分析和平均分析,总量分析和平均分析实际上是过去分析,是过去所有的量或过去所有的量的比。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种因素经常变化,用过去的量或过去的平均值概括现状和推断今后的情况是不可靠的,而用边际分析则更有利于考察现状中新出现的某一情况所产生的的作用、所带来的后果。
边际分析法在1870年代提出后,首先用于对效用的分析,由此建立了理论基础——边际效用价值论。这一分析方法的运用可以说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的革命,具体说它的意义表现为:
1.边际分析的运用使西方经济学研究重心发生了转变。由原来带有一定“社会性、历史性”意义的政治经济学转为纯粹研究如何抉择把有限的稀缺资源分配给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上,以有效利用。2.边际分析开创了经济学“数量化”的时代。边际分析本身是一种数量分析,在这个基础上,使各种数量工具线性代数、集合论、概率论、拓扑学、差分方程等,逐步渗入经济学,数量化分析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3.边际分析导致了微观经济学的形成。边际分析以个体经济活动为出发点,以需求、供给为重心,强调主观心理评价,导致了以“个量分析”为特征,以市场和价格机制为研究中心的微观经济学的诞生。微观经济学正是研究市场和价格机制如何解决三大基本经济问题,探索消费者如何得到最大满足,生产者如何得到最大利润,生产资源如何得到最优分配的规律。4.边际分析奠定了最优化理论的基础。在边际分析的基础上,西方经济学从理论上推出了所谓最优资源配置,最优收入分配,最大经济效率及整个社会达到最优的一系列条件和标准。5.边际分析使实证经济学得到重大发展。研究变量变动时,整个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动,这为研究事物本来面目、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问题的实证经济学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从平均分析进入到边际分析, 是经济学分析方法的一个重大发展和转折, 意义十分重大它表明数学对经济学的渗透迈出了重大一步。希克斯1946年的《价值与资本》与1947年萨缪尔逊的《经济分析基础》全面总结和发展了边际分析阶段的研究工作, 使边际分析达到顶点, 从而成为经济学史上的两部名著边际分析阶段, 形成和发展了一大完整的微观经济活动行为理论, 提出了一般经济均衡问题, 建造了一般经济均衡的理论框架, 创立了当今的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垄断竟争理论及一般经济均衡理论的数学基础,因此 边际革命的影响是深远的。 三、边际分析在经济分析中的两个简单应用
1.应用实例:最佳产量的确定
(1)不计税收下,最佳产量的确定
结论:利润在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时的产量水平上达到极大值。此时的产量水平称为最佳产量水平。
例1 某食用油生产厂的收人函数R()=6140-302(元),成本函数C()=102+60+1200(元),其中为每周产量(单位:吨), 求最佳产量和每周预期利润。
解:由已知边际收入R‘()=6140-60,边际成本C’()=20+60, 由上结论有:6140-60=20+60解得=76,即每周最优产量76为吨,预期利润为L(76)=R(76)-c(76)=219040元。
(2)赋产量税后, 最佳产量的确定
例2:在例1的已知条件下,若每吨产量缴纳t元产量税,求最佳产量和每周预期利润。
解:由已知吨应缴纳 元的税。则该厂利润为:L()=R()-C()-t
由前面结论可得最佳产量为边际利润为零时的产量。即由L’()=0, 解得:。
这样产量税将影响最佳产量水平, 当然对预期利润也有影响, 且赋税越高, 最佳产量水平越低。
2.应用实例——确定白酒储存期
例3 假定有白酒100吨,现价8元公斤,多陈一年可增值2元/公斤,贮存费每年10000元, 因贮存酒积压资金引起机会成本每年增加105p.r,(其中105为酒的贮量,p为当年白酒价格,r为利息率,且假定r=10%),那么这些酒须储存多久效益才最大呢
分析:假设须贮年才最佳,由已知可得如下函数关系;
(1)年增加的总收人函数R()=105×2=2×105(元)
(2)年增加的贮存总成本C()=10000+×105×10%[(105×8+2×105)/105]=90000+200002(元)
(3)年净增利润函数L()=R()-C()=2×105-(90000+200002)=110000-200002
此时边际收人R’()=2×105,边际成本C’(×)=90000+40000
因为当R’()=C’(×)时利润最大,所以有2×105=90000+40000,即=2.75(年)
由于驻点唯一,故只有当储存期为2.75年时,企业才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其最大净增利润为151250元。
由上进一步表明边际分析这种以微积分为工具,以经济现象为内容的数学分析方法已深深融人到了经济学中,并成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篇8
1.微观经济学课程及其教学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经济学说,其理论体系和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
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以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为研究对象,主要由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构成;微观经济学中的众多学派,产生了众多的经济学著作、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有些经济学理论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也有一些经济理论则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因此,对微观经济学各学派的理论和观点要有分析、有鉴别的加以学习和研究。
1.2 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
微观经济学的方法论方面有抽象化、数学化的特点。数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如微积分、求导,几何图形,图表等,但是学生习惯于以普通语言逻辑来分析问题。但是我们说数学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只是为了说明经济现象经济规律,所以说如果只有数学是万万不行的,它会使经济学流于形式主义;必须把数学与其他说明的经济现象经济规律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广泛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需求函数、供给函数、生产函数等。在基本理论的论述中多将语言逻辑分析与数学分析相结合,既有抽象的概念,又有形象的图像;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特别是边际分析法和均衡分析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可借鉴性。
1.3 研究的内容具有理论性与实用性
如何利用和配置稀缺的社会资源进行生产,以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求是一切经济制度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的经济制度只是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普遍存在的,因此,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政府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虽然微观经济学来源于西方,但它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运行方式、调节手段的理论却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所迫切需要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通过学习使学生扩展理论分析的空间,懂得多角度、多范围、多层面来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能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
1.4 教学表现出以下明显的特点
一是现代微观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门派很多,有的观点针锋相对,这种理论体系上的开放性和挑战性要求我们要有所鉴别、博采众家之长。二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们不能割裂它们的历史性。在应用上是如此,在理解上也是如此。大多数理论在教科书中都缺乏充足的介绍,这是每本教材无法避免的特点。但学习过程中不了解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尤其是有关的学术背景,则不可能准确把握理论的渊源,对理论的认识就是不全面的。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关键术语,如边际效用,我们最初是难于接受的,如果我们知道了边际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边际主义者的实用哲学主义的由来,边际量的理解就不如现在那么生硬了。再如经济学中的各流派的观点,每一学派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我们没有对这些理论体系的研究,就不能了解理论的基础。
2.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是未来的职业经理人的主要成员,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这个任务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不仅要培养他们学习“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不仅要介绍具体的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方法、知识,也要研究公司运营中的战略问题、生产问题、激励员工问题,更重视实际应用性,因此就要求教师在使学生接受良好的知识性教育的同时,不断进行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接触,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所处的知识氛围、校园文化及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未来就业方向与其他类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不同,把握这类学生的特点对讲好微观经济学这门课有十分重要。总的来讲,这些学生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
财经院校有很多文科生,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时,更希望把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纯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来学习。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学生所学的一门专业课,一般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这些刚刚接触专业课的学生有一些相同的特点:他们虽然读过或听说过一些经济理论,但经济学知识不够完善,没有一条贯穿于经济知识的主线,也不能形成体系。他们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微积分课程,但由于经管类专业文理兼收,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财经类院校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要求与工科专业的要求不同,他们只需学习“经济数学”。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
2.2 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
教学中讲到经济学家的生平、经济学的渊源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时,则不习惯接受。西方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不同于政治经济学之处就在于它广泛使用数学工具进行经济分析。但经济学毕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社会科学,对许多经济理论的深刻理解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历史知识和社会学知识,这正是财经类院校学生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组织教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理性化的东西给感性化。
2.3 学生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
微观经济学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大学生刚刚从高中毕业,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学了很多,但实践活动却很少,有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难以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迫切需要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了解我国现在的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现状及其深层次原因。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必然选择。
2.4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
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题不及时完成,在上课时有些同学才赶作业,更有甚者有一部分同学直接就是抄别人的作业答案。
3.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3.1 把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体系
这点学生往往容易忽视,他们在遇到问题以后不知如何使用头脑中的知识,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理论、什么样的工具来解决。学习过程中他们关心的是知识点而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统一性,结果是他们难以将知识点串起来。微观经济理论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把握它的基本框架更易于掌握它包含的知识点。我在讲完这门课时进行复习时归纳出如下几点:一是要掌握最基本的概念:比如稀缺性、均衡、机会成本、市场结构、市场失灵等。二是要掌握三大均衡:需求与供给的均衡,消费者均衡(需求的均衡)生产者均衡(供给的均衡)三是要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十大规律(定理):比如需求规律、供给规律、供求定理、恩格尔定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科斯定理等。四是要掌握二个失灵: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也就是说市场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缺陷,需要政府调节;同时政府有时也是不完善的,需要不断改革完善。通过复习归纳使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内容体系及重点。另外要区分政治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它和宏观经济学构成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学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之前,许多同学已学过政治经济学,学习微观经济学,要注意不能把这两门课混淆起来。虽然他们都属于经济学,但它们的理论体系与内容是完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以研究生产关系为主,要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及将来灭亡的规律,微观经济学不研究经济制度本身,只研究具体经济问题;政治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属于实证经济学,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经济问题的。所以,它们的基本概念与理论都完全不同。
3.2 着重讲清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很多。学生要在短暂的时间内掌握这些内容是有困难的。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时就要务求精而不求多,抓住重点,讲清讲透重点和难点,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其概念,决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要侧重于理解。对于理论要注意它本身的推理逻辑,不要以个别现象来否定或批评一种理论。
3.3 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并用
以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法为辅。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也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它一般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听取知识,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微观经济学内容较多,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人数比较多的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内容的含量比较大。对于大堂课主要使用这种方法。但是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对于小班课,也就是学生人数30—60人之间的,可以多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了解众多企业的营运状况,培养了自己独立处理企业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组织案例教学可以结合我国当前经济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收集信息、数据、案例,组织学生围绕着老师给定的思考题进行课堂或课外讨论。在案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和有理有据的论证,条件允许的话,甚至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发挥财经院校学生能言善辩的特长。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并用能取长补短,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课前,教师布置一个案例或阅读材料让学生准备,提出讨论的问题。要求学生对布置的案例或阅读材料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解析;课堂上,通过提问、记录,促使学生讨论及提供可能有益于班上思考和学习的数据、理论或见解来引导案例讨论;最后对学生的参与进行评价,根据原定的教学目标对案例和其他材料进行评价并更新教案。在这里要首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时先小组讨论,再由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教师最后总结。另外案例讨论也必须在讲解了相关的经济学原理之后进行。
3.4 传统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法紧密结合
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各有所长,应该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信息量大,生动形象。但如果掌握不好仅仅拘泥于多媒体,效果反而不理想,也就是多媒体仅仅是一个工具,是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学生有时候往往重视了那些华丽的外表而忽视了课程的内容,加之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可能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印象就不深刻。而传统方法粉笔加黑板,学生可能更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理解所学的内容。所以要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一部分内容可以采取板书,涉及到的案例、图表等资料用多媒体展示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3.5 考核方式要多样化
考试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对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的一次客观的评价。科学的考试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使老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因此,应该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变过去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可包括课堂发言、课堂讨论,课堂出勤等,目前我院这一部分可占到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我们认为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而不至于只在考试之前突击几天,临时记忆以应付考试,使学生能牢牢掌握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
3.6 注重习题训练,多做习题
篇9
关键词:需求价格弹性;弧弹性;点弹性
中图分类号:F71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9-0096-02
一、问题的提出
弹性是指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于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其定义式为e=-。目前许多西方经济学中求弹性系数常用的方法有:
在微观经济学关于需求价格弹性与销售收益之间的关系中,几乎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得出的都是相同的结论,即当e<1时,降价将导致销售收益的增加,提价将导致销售收益的减少;e<1时,降价将导致销售收益的减少,提价将导致销售收益的增加。然而,通过严格的数学分析,本文证明得出这个结论并不是恒成立的,如果要使其成立也要有一定的条件。下面将从传统教材对这一观点的证明入手,接着结合本人的证明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二、传统证明方法对需求价格弹性及其与销售收益之间关系的分析
首先,我们总结一下传统的证明与分析方法对需求价格弹性与销售收益之间关系的论述。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主要有两种方法,第①是用弧弹性的方法,第②是用点弹性的方法。
三、对需求价格弹性及其与销售收益之间关系的证明与分析
以上两种方法都是对需求价格弹性及其与销售收益之间关系的证明,下面本人再通过分析论述,证明得出这一结论的不正确性。
(1)我们先来证明当e=1时,其收益是否不会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设价格P的变动幅度为r(r>0),r=PP;因为需求量与价格成反向变动,那么Q的变动幅度为-r=Q/Q。价格变动后的总收益为:P2Q2=P1(1+r)×Q1(1-r)=P1Q1×(1+r)(1-r)。
参考文献:
[1]王辉.关于价格弹性理论的一点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37-39.
[2]王俊芳.需求价格弹性应用中的一个约束条件[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45-47.
篇10
关键词: 通货膨胀预期;预期异质性;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
中图分类号:F830.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7)03-0010-06
一、引 言
经典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通胀预期的形成机理不仅影响着实际通货膨胀的形成,而且对货币政策运行效果也有显著的影响。所以,掌握经济主体的通胀预期对于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和制定有效的货币政策极其重要。近年来,学术界对于通胀预期形成方式的研究主要围绕预期的形成方式究竟是理性预期还是适应性预期。理性预期认为经济主体能够获得全部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具备完全的能力,所以可以得到宏观经济变量的无偏预测。而适应性预期认为经济主体是根据不断修正的前期误差来进行以后各期的预测的。但是这些预期形成方式都假定了经济主体是同质的,即公众都采用单一的预期方式,都有相同的预期行为和结果。但是在现实经济中,由于信息的可获得性以及认知能力的差别,经济当中的主体预期具有很大的异质性。
国内外已有一些学者开始对异质性预期进行研究。张成思(2015)基于人民银行每季度的“城镇储户调查问卷”与专家的通胀预期数据,实证了不同微观群体的通胀预期具有明显的异质性[1]。Massaro(2013)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框架下引入了经济体的异质性预期,假定社会中一部分经济主体采用理性预期,而另一部分经济主体采用适应性预期,进而推导出异质性预期对货币政策的影响[2]。许志伟(2015)借鉴了Massaro引入异质性预期的方式,但是所使用的适应性预期形成过程与针对的宏观经济变量与其不同,得出了经济主体中采用适应性预期形式的人占了绝大部分,适应性预期使得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反应的敏感性减弱、持久性提高[3]。但这些学者都未验证微观主体异质性预期对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的动态影响。
理论上,公众预期异质性来源于不同经济主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差异及自身认知差异。根据2005年第1季度到2016年第1季度间的数据显示(见图1),普通居民和专家对未来通胀预期的预测值存在很大差异。居民通胀预期在2007年末已经达到峰值,但是专家通胀预期在半年后即2008年中才达到峰值。2010年末普通居民对未来的通胀预期已经快速上升至2007年以来的最高值,但是专家通胀预期则在2011年第3季度才到达峰值。通过把不同微观主体的通胀预期曲线与实际通货膨胀曲线相比较,可以发现专家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测更加吻合实际通货膨胀数据,也就是说专家预测更加理性。因为专家相较普通居民掌握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及信息。
本文使用不同微观群体的通胀预期数据,通过对新混合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的分析,实证检验经济主体通胀预期异质性对实际通货膨胀的动态影响路径。
二、相关文献
目前,国内外对通胀预期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1)对通胀预期的测定。归纳起来有三种方法[4,5]。一是通过建立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模型,采用校准结构参数或者状态空间的方式估计出不可观测变量通胀预期值;二是利用金融市场名义利率、股市指标等某些指标计算出预期通货膨胀率[6,7];三是根据调查数据来计算公众的预期,这种预期形式与现实最为贴近。一般使用的是人民银行统计司的“城镇储户调查问卷”,采用一定的统计方法如C-P法计算出通胀预期。最早介绍并使用这个方法的是肖争艳等(2005)[8]。(2)通胀预期的形成方式。通胀预期的形成方式可以分为理性预期与适应性预期。国内外的学者根据不同的通胀预期数据实证研究了通胀预期的形成方式。如Kozicki和Tinsley(2002)的研究表明,不完全理性预期的形成方式与实际数据拟合得更好[9];张蓓(2009)的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仅具有一定的理性成份[10];于光耀等(2011)通过研究发现,居民对未来通胀预期所服从分布的假定,是决定通胀预期是理性预期还是适应性预期的关键因素[11]。(3)对通胀预期异质性的研究。大部分的学者对预期异质性的研究重点放在了经济体的预期异质性是否存在。肖争艳(2005)最早根据人民银行的问卷调查数据指出公众的通胀预期具有异质性[8];Pfajfar和Zakelj(2010)利用实验经济学方法验证了被调查者只有1/3是使用理性预期,其余为混合型预期和适应性预期[12];只有少部分学者研究了异质性预期对房地产市场及货币政策的影响[13-15]。
经济主体的预期并非是同质单一的理性预期已经被众多学者所证实。许志伟(2015)首次在一般均衡框架下分析了异质性预期对通货膨胀及货币政策的影响[3],但其以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为基础得出了Y论,并未给出不同预期冲击对实际通胀的影响。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GMM与VAR两种估计方法,实证检验混合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下预期异质性对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的动态影响机制。
三、理论模型
自经典的真实商业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提出以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Calvo(1983)首次在RBC模型基础上引入了厂商的Calvo定价方式解决了价格粘性问题,在交错价格调整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用以描述通货膨胀动态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16]。虽然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是基于一般均衡框架下建立起来的,具有良好的微观基础,但该模型采取的是完全前瞻性预期方式。实证研究表明,通货膨胀存在较强的惯性,完全前瞻性的预期形式并不符合经济现实。Gali和Gertler(1999)扩展了该模型,在保留了Calvo关于价格粘性的假设基础上,引入了信息粘性[17]。其假设μ部分厂商采用前瞻性的预期定价,1-μ部分厂商采用后顾性的预期定价,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混合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HNKPC)。HNKPC的简化形式可以表示为: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处理
本文所涉及的变量有:产出缺口、通货膨胀率、居民通货膨胀预期及专家通货膨胀预期。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人民银行网站及“北大CMRC朗润预测”网站,全部使用季度数据,时间为2005年第1季度至2016年第2季度。本文所有数据及模型均使用Eviews 8软件处理。具体各变量的数据处理如下:
1.产出缺口。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使用实际GDP增长率与目标GDP增长率之差来衡量产出缺口。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是每季度名义GDP现值,需要先将其转换为以2005年第一季度为基期的实际GDP数据。本文使用CPI来代替GDP平减指数。由于统计局公布的是CPI月度环比数据,所以,首先需要根据月度环比指数数据算出月度定基指数数据:即以2005年1月为基期,每月定基指数等于当月环比指数除以100乘以上月定基指数,再以此为基础计算出季度定基价格指数(即每三个月定基指数的算术平均值)。实际GDP数据就等于名义GDP乘以季度定基价格指数。算出的实际GDP取对数后用X11方法去除季节因素,再用HP滤波法即可求出产出缺口变量的数据。
2.通货膨胀率。根张成思等的研究,采用同比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来衡量通货膨胀率。因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是月度同比CPI指数,所以,用上面算出的季度CPI定基数据再算出CPI同比季度数据。
3.通货膨胀预期。由于专业机构及专家掌握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也具备分析判断经济形势的能力,所以用“北大CMRC朗润预测”中机构专家对未来通胀的预期代表理性预期①,用人民银行公布的“城镇储户收入与物价扩散指数表”中的“未来物价预期指数”来代表普通公众的适应性预期。
本文采用央行统计数据库中计算居民通胀预期指数的办法②,其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先扣除选择“看不准”的居民数,然后分别计算认为下季物价“上升”与“基本不变”的居民占比,再分别赋予权重1和0.5 后求和得出。由于2009年3季度开始,央行调整了指数的计算方法。所以2009年3季度之后和之前的计算方法不同,需要调整到同一方法,调整方法如下:假设在任意时期,预测下期物价上升的人数百分比为R,预测下期物价基本不变的人数百分比为N,预测下期物价下降的人数百分比为F。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在2009年3季度之前的计算方法是:Z1=R-F。而在2009年3季度之后的算法为:Z2=R+0.5N。同时又已知R+F+N=1,进而有Z2=(Z1+1)/2。根据上述关系,可以将2009年3季度之前的未来物价预期指数重新计算,得到算法一致的该指数的时间序列。因为居民通胀预期易受媒体及专家预期的影响,存在适应性学习的特点,所以,用其代表经济体中的适应性预期。
(三)单位根及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
为避免时间序列数据的伪回归,在建立具体的计量模型之前先要检验各变量的单位根。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主要变量单位根的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所有变量均为0阶平稳。
为了检验居民通胀预期、专家通胀预期这两种异质性预期对实际通胀是否真的有影响,需要对各变量间的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根据SC准则,滞后期选择1,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专家通胀预期不是实际通货膨胀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假设,也就意味着专家通胀预期会影响到实际通货膨胀。同样,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居民通胀预期不是实际通货膨胀变动的格兰杰因果假设,也即居民通胀预期同样会影响到实际通货膨胀。这两者都证实了预期的自我实现原理。同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产出缺口也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所以模型整体设定合理。
(四)基于系统GMM方法估计的菲利普斯曲线
采用系统GMM法估计,异质性预期主体对实际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大小③。参考Blundell 和 Bond[18](1998)的具体做法,将内生解释变量的差分项作为方程中水平内生解释变量的工具变量(因其与内生解释变量相关,但与随机扰动项不相关)。所以,选择滞后三期和四期的实际通货膨胀率、产出缺口滞后两阶、产出缺口的二阶差分作为工具变量,最后得到的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如表3。
模型拟合优度R2为91.46%,Sagan检验值为0.1579,说明不能拒绝工具变量有效的零假设,模型拟合较好。因为δ=γω,θ=γ(1-ω),所以,根据表3中的δ和θ值反推回去,可以算出ω≈0.1022,1-ω≈0.8978。即微观经济体中适应性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力为10.22%,假设经济体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则可以推出其对应的下侧分位数为-1.63。然后,在六个标准差的范围内可以算出采用适应性预期的经济体总占比为73%。这个结论和许志伟[3](2015)通过参数校准方法估算出来的经济体中适应性预期占绝大多数比例的结论大体一致,其估算值为经济体中适应性预期占比为80%。
此外,根据表3还可得出以下结论:(1)滞后一期的通货膨胀对当期通货膨胀的影响系数为0.22,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通胀存在一定的惯性。(2)居民的通胀预期与专家的通胀预期都对当期的通货膨胀有正影响,但是θ的数值要小于δ,所以,专家预期也就是理性预期对通胀的影响力更大。
(五)基于VAR方法的广义脉冲响应分析
为进一步详细分析各种不同异质性预期对实际通货膨胀变动的动态影响,继续采用VAR方法分析带有异质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即用公式(4)分析预期变动的脉冲影响。根据SC准则,滞后阶数选择1。对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得出的四个特征方程根都落在单位圆内,说明VAR(1)模型结构稳定。为了避免脉冲响应结果依赖变量间的排序,所以,使用广义脉冲响应分析。脉冲响应结果如图2所示。
脉冲响应用于分析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的动态影响程度。通过图2扰动项轨迹的分析可以看出,居民和专家的影响力是如何影响实际通货膨胀的动态变动机制的。图2中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带。图2(右)反映了实际通货膨胀对来自专家预期一个标准差冲击的脉冲响应。实际通货膨胀会立刻上升0.5%,预期对通胀的影响力最大,随后影响力快速下降衰减,至第3期影响力变为微弱负向影响,到第10期后就逐步恢复均衡。图2(左)反映了实际通货膨胀对来自居民预期的1个标准差冲击的脉冲响应。实际通胀从第0期开始上升,在第3期对通胀预期的影响力达到峰值几乎接近0.8%,说明居民预期对实际通胀的影响不仅有滞后效应,而且大于专家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之后,通胀预期对实际通胀的影响力逐渐衰减,在第8期左右变成负向影响,在14期以后逐步恢复均衡。对比居民通胀预期与专家通胀预期,可以发现居民通胀预期对实际通货膨胀的影响不仅大于专家预期,而且影响力更持久,恢复均衡的时间也更长。
具体地,从脉冲响应图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居民及<伊街植煌异质性预期对实际通货膨胀的动态影响路径是不同的。专家的理性预期在当期影响力最大,并快速衰减,而居民的适应性预期则滞3期左右才达到峰值,且影响力大于理性预期对实际通货膨胀的冲击。其次,居民和专家的通胀预期都具有预期自我实现效应,来自居民和专家预期的正向冲击会对通货膨胀产生正向影响,使通货膨胀立刻或滞后1期上涨。所以,央行应锚定经济主体的通胀预期以平稳实际通货膨胀。
五、基于模型的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首先,微观经济体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这两种异质性预期的同时存在,对实际通货膨胀的动态影响路径是不同的。VAR模型表明理性预期对通胀的即期影响力要远远大于适应性预期。但是适应性预期的影响持久性却远大于理性预期,也就是适应性预期具有更强的滞后效应,理性预期则具有很强的现期效应。其次,根据GMM模型理性预期与适应性预期系数的大小,可以看出理性预期与适应性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力是不同的。适应性通胀预期的影响力要小于理性预期对实际通货膨胀的影响力。再次,GMM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具有理性预期的微观主体在经济体中占较小部分,大部分微观经济体是采用适应性预期方式。最后,GMM模型估计出来的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的系数均为正,表明对实际通货膨胀有正向影响,证实了预期自我实现理论。
(二)政策建议
结合GMM及VAR所分析的结果,央行货币政策制定者需要充分考虑到经济体中大部分微观主体采取适应性预期,并且适应性预期对通货膨胀有正向影响,且影响周期较长的事实来制定通胀预期管理政策。即货币政策制定者要管好公众的预期行为,就需要加强与公众的及时沟通,及时向公众传达政府的政策立场,坚定公众的信心,使个体的预期趋向于“向前”的理性预期。同时,因为理性预期对通胀有很强的影响力,所以,还应加强与专业机构及媒体的沟通,引导好理性预期。因此,政府应该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加强信息披露,扩宽央行与专业机构及媒体的信息传递通道,加强对普通居民及专业机构的通胀预期管理,以减少公众、专业机构这些异质性个体与中央银行的预期差异,以达到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目的。
注释:
①“北大CMRC朗润预测”是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其每季度邀请十几家经济研究机构和CCER一起对 GDP、工业增加值、CPI、投资、利率、汇率等十项指标进行预测。“朗润预测”的专家通胀预期预测值采用简单算术平均和加权平均两种方法计算。后者是对各预测机构的上期预测误差进行调整后的计算结果,预测误差越小,加权系数越大。因此,本文采用“朗润预测”的季度值来代替经济主体中的理性预期。
②居民通胀预期指数的计算是以中国人民银行每季度在全国50个城市面向2万名城镇储户开展的问卷调查为基础的。受访者需预测下一期物价将会如何变化,问卷中有“上升”“下降”“不变”和“看不准”四个选项。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如C-P概率法即可算出居民通胀预期指数,因为已有众多学者进行了研究,这里就不再赘述。
③GMM估计比经典的OLS普通最小二乘估计限制更少,允许随机扰动项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等情况。但是GMM法的一个核心难题是工具变量的选择,容易出现弱工具变量问题,而改进的系统GMM 估计法可以利用内生解释变量的一阶差分值作为工具变量,来克服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而不需要寻求其他的工具变量。
参考文献:
[1]张成思,党超.异质性通胀预期的信息粘性与信息更新频率[J].财贸经济,2015(10):5-18.
[2]Massaro D.Heterogeneous expectations in monetary DSGE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2009,37(3):680-692.
[3]许志伟,樊海潮,薛鹤翔.公众预期、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动态新凯恩斯框架下的异质性预期及其影响[J].经济学(季刊),2015(4):1211-1228.
[4]Branch W A,Evans G W.Monetary policy and heterogeneous expectations[J].Economic Theory,2011,47(2):365-393.
[5]李成,马文涛,王彬.学习效应、通胀目标变动与通胀预期形成[J].经济研究,2011(10):39-53.
[6]Frankel J A,Lown C S.An indicator of future inflation extracted from the steepness of the interest rate yield curve along its entire length[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91.
[7]李宏瑾,钟正生,李晓嘉.利率期限结构、通货膨胀预测与实际利率[J].世界经济,2010(10):120-138.
[8]肖争艳,唐寿宁,石冬.中国通货膨胀预期异质性研究[J].金融研究,2005(9):51-62.
[9]Kozicki S,Tinsley P A.Permanent and transitory policy shocks in an empirical macro model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 [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2004,29(11):1985-2015.
[10]张蓓.我国居民通货膨胀预期的性质及对通货膨胀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9(9):40-54.
[11]于光耀,徐娜.中国通货膨胀预期:理性还是适应性[J].财经科学,2011(11):1-10.
[12]岳正坤,石璋铭.预期异质性、泰勒规则与货币政策有效性[J].财贸经济,2013(3):63-70.
[13]君.资产价格波动的通货膨胀预期效应――基于房地产市场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6(1):118-122.
[14]李仲飞,郑军,黄宇元.有限理性、异质预期与房价内生演化机制[J].经济学(季刊),2015,14(1):453-482.
[15]Pfajfar D,Zakelj B.Uncertainty and disagreement in forecasting inflation:evidence from the laboratory[R].Discussion Paper,2011.
[16]Calvo G A.Staggered prices in a utility maximizing framework[J].Journal of MonetaryEconomics,1983(12):383-398.
[17]Clarida R,Gali J,Gertler M.The science of monetary policy[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9,37:1661-1707.
[18]Blundell R,Bond S.Initial conditions and moment restrictions i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8,87(1):115-143.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