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4-04-18 17:5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分析

篇1

关键词: 度假旅游; 阳光避寒疗养; 探析; 攀枝花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005-01

一、景区旅游资源及环境简况

攀枝花资源条件主要有阳光、热带水果、运动疗养、温泉、湖滨,符合作为内陆山地河谷亚类阳光避寒疗养度假旅游区的“5S”典型要素条件。作为西部内陆城市,相对阳光资源丰富的滨海城市和南方城市而言,攀枝花具有离内陆避寒旅游市场距离更近、物价水平更低、冬季风很小的气象特点,能获得老年体弱消费者的偏好[1]。

二滩国家森林公园是是四川新五大旅游区之一的“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东部的有机组成部份。2012年成都至攀枝花高速公路全线通车,交通条件已大大改善,攀枝花阳光旅游资源在内陆冬季避寒度假市场中的独霸优势日益明显,若开发的避寒度假产品定位得当,在成渝两地将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竞争优势。攀枝花蜀欧菩萨岩风景区开发有限公司委托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分院在去年编制完成了《二滩风景名胜区菩萨岩景区开发—核心区整体规划》。

二、SWOT分析

对攀枝花二滩国家森林公园菩萨岩进行SWOT分析,是科学开发菩萨岩景区的前提[3]。

(一)优势(Srtengths)。区位条件良好,可进入性强,拥有十分便利的交通优势;四季阳光充沛,暖和少风;政府和群众大力支持对菩萨岩景区的开发;项目开发拥有良好的投资背景优势。

(二)劣势(Weaknesses)。规划区内虽然自然生态良好,但是资源丰度不够,资源类型相对单一,偏重于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人文资源分散、零乱、不系统,整体资源优势不明显。菩萨岩风景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有一定难度。二滩、桐子林水电站及库区、二滩国家森林公园、欧方营地、以及广福寺庙等人文资源分属不同的利益主体,整合开发受到一定割据限制。

(三)机遇(Opportunities)。国家带薪休假政策的实施,将为菩萨岩旅游带来市场机遇。我国现在正在进入老龄社会,以老年群体为主的养老度假成为一个新的旅游市场。

(四)威胁(Threats)。同类产品的威胁。青城山,峨眉山等这类著名宗教文化旅游景区、成都周边的避暑景区和西昌的避寒度假景区对菩萨岩景区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替代威胁。

由于规划内山林自然资源丰富,因此旅游开发带来的建设和运营对自然环境存在着潜在的负面影响,包括环境质量的退化,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等。因此在全面开发之前必须进行全面详细的环境调查,以制定全面的环境管理方法,具体的项目还需要预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估。

三、市场分析

(一)旅游者的构成。攀枝花二滩国家森林公园菩萨岩是以佛教文化旅游景区为主题,其客源中有相当一部分将会是老年人,他们大都信仰佛教文化,因此我们的旅游产品中将会充分考虑到老年顾客的需求,这与攀枝花市旅游市场定位是一致的。便捷的交通,优美的环境,一流的设施和服务必将会吸引很多省内,乃至省外游客到菩萨岩来旅游。由于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辐射范围的限制,市场开发前期和中期应以成渝两地市场为主。

(二)成都市场分析。成都市区距离攀枝花749公里。从2005年开始,每年冬季来临前,成渝两地都会推出“冰雪旅游”为主题的旅游产品,以成都市场的休闲度假景区差异性分析为例(表一)可以看出:两地市场都缺少中短途冬季避寒旅游度假产品。

每年夏天成都市民都有习惯到周边的度假区避暑度假的习惯。而菩萨岩景区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冬暖夏凉的气候条件,全新打造的宗教养生文化,大大改善的交通条件正好符合成都老年度假的市场需求特点,将会吸引大量成都市民来度假养老。5.12大地震前成都银厂沟老年避暑度假区的多年兴盛,证明了成都老年市场的度假需求是庞大的。同时,避寒需求相比避暑需求更加有刚性[2]。分析如表二:

(三)重庆市场分析。从过去入攀旅游空间差异分析可以看出,四川本省和滇北客源是旅游人次的第一梯度;重庆、陕西及长江中下游城市是第二梯度。以下主要分析重庆市场。

出游目的:重庆居民出游的目的地,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9%;以会议出游比例显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

出游偏好:抽样调查显示,重庆居民对旅游资源偏好排在前六项的依次是山水风光、民俗风情、历史遗迹、海滨休闲、古镇风貌和草原森林。重庆居民在春季出游的占20.2%,在夏季出游的占41.2%,在秋季出游的占23.7%,在冬季出游的占14.9%。可见,夏季出游在重庆比较明显,这与重庆夏季炎热的天气相关。

出游方式:资料显示,汽车是重庆居民出游的主要交通工具。重庆居民出游“和家人或朋友自费旅游”的占65.0%,“自费参团旅游”的占15.4%。自助旅游是重庆居民的主要出游方式。重庆至攀枝花、昆明的铁路客运也为重庆老年市场提供了理想的交通工具选择。以此推测,重庆游客来菩萨岩景区旅游的主要需求方式为会议旅游、避暑观光,其次为冬季避寒度假。

四、结论

攀枝花二滩国家森林公园菩萨岩佛教文化旅游区旅游资源独特,打造结合宗教文化、老年养生和运动休闲的阳光避寒度假产品在成渝两地具有明显差异性,与成渝两地目标市场细分特征有很高的相关性。如果产品定适当,通过恢复“广福寺”庙宇及其配套设施;实施景观绿化工程;建设生态养殖产业科技园和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以宽松的优惠政策作保障,一定会取得较好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健.内陆山地河谷亚类阳光避寒疗养度假旅游区开发模式研究——以攀枝花市为例[J].生态经济,2009,9.

篇2

“慢品漫游”诠释

时尚休闲生活理念

2009年,为紧密贴合旅游时尚潮流,迎合旅游理念发展,中青旅国内旅游经过近半年的酝酿策划,在春节之际推出了“慢品漫游”全新系列主题产品。经过深入的市场分析,中青旅发现,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经逐渐过时,人们更期待一种可以让脚步和身心慢下来,用心雕刻旅途时光的旅行方式。基于“快生活,慢旅行”的生活理念,中青旅国内旅游公司打造了慢旅游系列产品――“慢品漫游”。据“慢品漫游”系列产品开发负责人王原介绍,目前旅行社已经开发了成都、厦门鼓浪屿、西安、乌镇、吉林北大湖、桂林等地的旅游产品,一改常规旅游团的行程设计,全力寻找每个城市里值得慢品、慢游、慢食的去处,比如成都的老茶馆、西安的小吃街等,为游客提供宽松舒缓的游览时间和完善贴心的旅行服务,最大程度地减少因密集的行程带来的疲劳感,细细品味旅行生活带来的快乐和享受。

打造年味儿浓厚的细分产品

春节是最具人情味儿的传统节日,三五好友或一家亲朋出门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而情意融融的过年方式。对此,中青旅春节国内游线路设计以6~8人以上独立成团为主,小团出游,有效保证服务品质又避免大队出游影响旅行心情。产品上,既有适合单人或朋友结伴出游的,如“成都/海螺沟双飞5日”;也有适合年轻情侣出游的,如2人即可发团的“桂林/漓江/阳朔双飞4日休闲半自助”;还有适合三口之家或更多家人一同出游的,如“汕头/南澳生态岛/东山湖温泉鱼疗/古城潮州双飞4日”。另外,中青旅还为打算到京郊休闲度假的消费者准备了近20款各类滑雪、温泉和温泉度假房的预订服务。

在旅游服务上,也努力营造温馨、喜庆的新年气息。春节期间,中青旅会以短信的方式向身在外地的游客朋友拜年。导游也会代表公司在当地向各位朋友拜年,送上新春的祝福。凡大年三十或初一在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均安排年夜饭。同时,旅行社还会向12周岁以下的参团小客人赠送压岁钱红包,彰显了浓浓的“年味儿”。

多重优惠,送你实惠快乐游

篇3

关键词:洞穴旅游;RMP分析;旅游产品;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洞穴是在特殊的地质条件下,由地貌、水文、气候、人文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水文景观。由于形成的科学成因、洞内环境及区域文化的差异,洞穴景观也具有独特性。洞穴是千万年的地质演化遗迹的综合呈现,洞内物质繁多,包括沉积物和堆积物,古生物繁多,可反映古气候古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演变规律以及地球演化历史。洞穴也是古人类居住的场所,同时也是洞穴艺术存在的空间,目前众多洞穴保存了人类文化沉积,遗留了古人类生产活动及社会经济活动遗迹,是古代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载体。

黄金洞位于鄂西南地区,地属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其地表和地下水系丰富、岩溶地貌多样,属于典型的水洞与旱洞合一的综合溶洞洞穴,共有7层洞穴大厦。黄金洞文化层次丰富,至今仍保留了大量人类活动的遗迹,受硝文化、土司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深厚。

在我国旅游产品开发的时间中广泛的运用(RMP)昂谱分析法,通过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产品(Product)3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最终得出适宜开发旅游产品体系。鉴于此,本文也采取昂谱分析模式对黄金洞的旅游产品开发进行实证分析。

2 RMP昂谱分析模式

RMP昂谱分析模式是以旅游产品为研究中心的规划模式,由国内旅游学者吴必虎提出的按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产品(Product)的流程进行旅游开发研究的框架模型。

其中R性分析即为资源分析,作为昂谱分析的第一步,从资源的特色及资源适宜性两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资源的区位、规模及其蕴含的观赏价值、文化体验价值、科考价值进行评价,为产品的开发提供新构想

M性分析即为市场分析,是昂谱分析的第二步,通过需求市场的分析,寻求与旅游资源相吻合的市场,从而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市场分析包括市场潜力分析和市场弹性分析,把握市场良机,进行合理定位。

P性分析即为产品分析,是昂谱分析的最后一步,是结合R性分析和M性分析的结论,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共同作用确立旅游产品的核心主题,并对旅游产品进行合理定位,保证构建能够适应市场并能占领市场份额的旅游产品。通过R-M-P分析,最终构建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

3 黄金洞旅游开发的(RMP)昂谱分析

3.1 R性分析

3.1.1资源特色分析

3.1.1.1洞穴区位条件优越

黄金洞地处湖北、湖南、重庆3省(市)交汇处,是连接东西大动脉的重要关口。省道248纵贯全境,北接国道318,南连国道209,东达恩施城区,交通便利,具有广阔的客源市场。

3.1.1.2洞穴规模庞大

黄金洞共有7层洞穴,目前已探明4层总长度约为8000m,具有“洞穴之厦”的美誉,而且共有3个洞口直通洞穴内部,岔道纵横,支洞繁多。

3.1.1.3洞穴景观珍奇,具有极高观赏价值

黄金洞是一个汇山、水、洞为一体的天然大溶洞,其溶洞层数、钙化池面积也是国内罕见,岔洞不计其数,洞内幽深曲折,洞内地貌景观丰富,观赏价值高。

3.1.1.4洞穴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文化体验价值

黄金洞地处多民族融合的地域,周边汇集了羌族和土家族,民族村寨保存完整,民风淳朴,村民仍沿袭着羌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其所在的唐崖河流域,古时受土司管理,而唐崖河是一条土司河,沿河而上历史上曾经并存有施南、金峒、龙潭、唐崖、石关峒、西坪蛮夷等6家土司,有一河六土司、两岸千蛮峒之谓,土司文化悠久独特。

3.1.1.5洞穴大厦、地心漂流景观罕见,极具探险价值

洞内地下伏流景观独特,唐崖河穿流而出,形成1000余米的洞中伏流,成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洞内地心漂流水系,具有其他溶洞不可比拟的优势。7层洞穴大厦仍有3层未探明,洞穴嵌于千仞绝壁,险奇神秘,可激发探险爱好者的好奇心及探索欲望。

3.1.1.6洞穴内尚存古人熬硝遗址,拥有科考价值

黄金洞是古代采硝、炼硝的重要场所,洞内尚存大量的采硝、熬硝遗存,古代炼硝留下的硝渣、废料等堆积如山,人工开采痕迹清晰可见至今能保存大量古栈道遗址群。黄金洞保存了古代制硝工艺流程原貌,黄金洞是研究古代冶炼工业的重要遗迹,对于研究古代矿冶开采、火药制作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3.1.2资源适宜性分析

目前,黄金洞的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可转换的旅游产品,种类单一,无明显特色,资源和产品未达到合理对接。现有的开发仅针对洞穴内部,定位于低层次的观光游,尚无围绕探险旅游和文化旅游的产品。黄金洞可提升观光旅游的层次,并向休闲度假产品和专项产品的层面转换,不断拓宽黄金洞旅游产品的开发渠道。

3.2 M性分析

3.2.1市场潜力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游客的旅游需求随之提升,探险需求、文化需求、科普求知需求也不断凸显,当今旅游市场形式正由单纯的观光游向专项休闲度假旅游转化,逐渐形成追求时尚、善于体验和享受为特征的社会风潮。针对专项旅游市场需求以及当今旅游市场趋势,溶洞科考、探险,山地运动休闲,民俗节庆旅游等专题特色旅游产品需求潜力巨大。

3.2.2 市场弹性分析

随着2010年宜万铁路的开通,重庆万州到恩施仅需2h,宜昌到恩施仅需2.5h,而武汉到恩施仅需4h。便捷的交通条件,促使到访恩施当地的游客不断增长,恩施旅游市场迅猛发展。2012年[3],恩施州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达2198.58万人次,同比增长32.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9.55亿元,增长38.3%。黄金洞作为恩施州的重要景区,市场弹性巨大。

3.3 P性分析

通过以上对黄金洞旅游资源的分析,黄金洞的旅游资源虽丰富,但是无明显特色也不具有垄断地位,若想在旅游发展中取得成绩,则需紧密结合当地市场需求并深挖当地特色文化。

对于黄金洞景区,可以依托黄金洞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奇特旅游资源的特色,结合当地的市场需求及特殊细分市场,可挖掘潜在的旅游活动。围绕黄金洞珍奇的景观资源特点以及地心伏流的特色,根据现代游客的个性化的特殊兴趣旅游偏好,可开展体验性旅游。依托黄金洞的土司文化以及唐崖河沿线的土司城,根据现代游客旅游深度性需求以及对民俗文化的偏好,可开展民俗类旅游活动。以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核心,根据现代游客对参与性民俗体验活动需求,可开展民俗类旅游活动。以麻柳溪特色乡村景观旅游资源以及秀美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为根本,根据现代游客对回归乡村、回归自然的向往和乡村度假休闲需求,可开展乡村度假类旅游活动。

4.黄金洞旅游产品体系

4.1洞穴旅游产品体系

结合我国洞穴旅游景区的成功案例,可归纳总结出洞穴旅游产品体系,为黄金洞构建旅游产品体系提供参考依据。可将全国洞穴打造成为3大主类,9个亚类,集观光、休闲、科考、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洞穴旅游产品体系。

4.1.1 洞穴观光旅游产品

根据喀斯特洞穴具有自然景观资源,可开展洞穴地质地貌观光游以及洞穴生物观光游。

4.1.1.1洞穴生态观光游

洞穴观光旅游产品包括以洞穴生物、洞穴沉积物为依托的洞穴生态观光产品。

4.1.1.2洞穴科技观光游

借助高科技手段,在洞穴内营造虚实相间的场景,开展洞穴科技观光游。

4.1.2 洞穴休闲旅游产品

根据洞穴内外空气纯度高、湿度大以及冬暖夏凉的环境特点,可开展洞内洞外休闲度假旅游,满足城市游客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包括洞穴养生产品,洞穴度假产品和洞穴医疗产品。

4.1.3 专项旅游产品

4.1.3.1洞穴探险旅游产品

依托洞穴内支洞繁多、洞道迷朦、洞穴沉积物千姿百态、洞穴地貌崎岖不平以及洞穴水文系统错综复杂的特点,开展洞穴生存体验、极限运动、寻宝、探险等活动,体验黑色视觉下的不同户外乐趣。利用洞穴地下河资源以及支洞多的特点,在保证洞穴和地下河可进入性的前提下,吸引国内外专业的洞穴探险队,开展洞穴潜水等高难度极限生存体验活动。

4.1.3.2洞穴科考产品

以洞穴的地质遗存、生物遗迹、人类活动遗产为载体,通过博物馆展陈、3D动画,静态解说系统等方式,开展科学考察游,满足游客接触世界,增长知识,了解地球的需求。可开展的项目包括人类文化古迹考察游、洞穴生物观察、洞穴地质考察。

4.1.3.3洞穴文化体验产品

挖掘当地的人文文化,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结合相关的民俗活动,通过具有参与性的民族风情表演,将绚丽多彩的南方少数民族风情与形态奇特的岩溶景观相互融合,营造浓郁的人文、风情气息,使游客参与至其中并得以深度体验、鉴赏地域文化的深厚内涵,开展洞穴文化体验游。可开展洞穴民族婚礼体验、洞穴原始风情体验、洞穴丧葬文化体验、洞穴歌舞表演。利用洞穴大厅结合当地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演绎具有民族风情的大型原生态实景舞台剧。

4.1.3.4洞穴节庆产品

洞穴节庆产品可依托当地民俗风情以及洞穴自然资源,可开展洞穴民族节庆,洞穴竞技节事活动如洞穴漂流节、洞穴攀岩节、洞穴地质知识竞赛等。

4.2 黄金洞旅游产品体系

通过(RMP)昂谱分析,黄金洞可根据自身特色,整合区域旅游资源,依托全国的旅游产品体系,可开发出适合具有地方特色并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洞穴旅游产品体系。

基于黄金洞的空间分布特点及资源特色,根据潜在市场需求,可将黄金洞的洞穴旅游资源整合成以洞穴专项产品为主导,洞穴观光、洞穴休闲旅游产品为辅助的旅游产品体系。

4.2.1洞穴观光旅游产品

凭借黄金洞的7层洞穴大厦,庞大的洞穴规模,奇特的地质地貌资源,多种多样的洞穴沉积物,可通过科技手段提升已有的观光旅游层次,打造具有科学意义的高端洞穴观光旅游产品。

4.2.1.1洞穴科普观光游

通过借助音响、激光、影像、3D等高科技手段,在洞穴内营造虚实相间的场景,开展洞穴科技观光游。通过科普解说及展览的形式向游客普及喀斯特地貌的知识及硝文化的历史知识,通过标识牌解说系统,投币式互动演说系统以及红外体感系统,清晰地展示黄金洞的成因,以及洞内的路线、景点等。深化洞穴观光旅游产品的科普教育性及参与互动性。

4.2.2洞穴休闲旅游产品

依托洞内外灵秀的自然环境,洞口的度假酒店,联合黄金洞附近的麻柳溪民俗羌寨,开展风情休闲游,达到养生防病和舒缓疲劳的效果,满足游客多样性的旅游需求。

4.2.2.1洞穴养生产品

依托洞穴的低温,空气负离子含量高的特点,通过训练活动的开展,满足游客的多样性需求。可开展的活动包括洞穴spa、洞穴瑜伽。

4.2.2.2洞穴医疗产品

利用洞穴的微气候、洁净的空气以及特殊的微量元素,建立洞穴医疗站,使身体虚衰患者进入洞后身体逐渐得以康复。

4.2.2.3洞穴度假产品

凭借洞穴资源及周围山水资源,在洞内及洞外修建度假村或度假区,依山傍水,空气清晰,满足游客的高端需求。唐崖河从空间上连接麻柳溪羌寨和黄金洞2大景区,游客可在观赏羌族建筑、品羌族美食、赏羌族歌舞、体验羌族手工艺,深度领略羌族文化的同时,还可顺唐崖河而下至黄金洞,游览洞穴奇观。

4.2.3洞穴专项旅游产品

4.2.3.1洞穴探险旅游产品

黄金洞地下伏流景观独特,地下水系长达1km,依托该水系可开展洞穴漂流活动,并采用不同的漂流方式,增加漂流活动的刺激性。

依托黄金洞的绝壁和断崖资源,并辅助SRT单绳、高能灯光设备、洞穴罗盘等安全设备,开展洞穴攀岩、洞穴SRT速降、洞穴攀岩、洞穴飞跃等洞穴极限运动,吸引富有探险精神的游客。

4.2.3.2洞穴科考旅游产品

古人类文化古迹考察,依托古人类活动的遗迹遗物,人类活动的痕迹,出土的相关文物,通过博物馆,立体电影的形式再现当时的情景,增加游览的知识性,趣味性。可打造火药工业博物馆,将古人采硝、炼硝的场景在博物馆内进行还原,为游客揭开中国火药制作的千古之谜。

洞穴地质考察凭借古气候、古代地质运动的沉积物,并通过博物馆和静态解说系统,开展地质考察游。在洞内设全景模型沙盘、洞穴立体模型、丰富的标本、触摸查询台、投影设施等,并通过三维动画展示地质遗迹演化过程和精彩的讲解,向游客传播地质知识。

4.2.3.3土司文化体验旅游产品

结合黄金洞人文旅游优势,依托黄金洞当地的土司文化遗存,联合唐崖河沿岸的土司城,共同打造土司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可开展激光表演、真人采硝展示、制硝展示、实景舞台剧等活动,丰富洞穴旅游的文化体验性,增加旅游的互动性,满足游客多样性的旅游需求。

5 总结

目前黄金洞的旅游产品已不能适应休闲旅游趋势的需求,通过RMP模型的引入,可以使黄金洞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得以整合,并针对特定的市场需求,有效促进其旅游产品的转型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陈伟海. 洞穴研究进展综述[J]. 地质论评, 2006, 52 ( 6) : 783792.

[2]张环宙,周永广.基于资源优势的旅游后发地区规划思路探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4):261~263.

[3]吴必虎.区域旅游开发的 RMP 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1,20 ( 1) : 103 -110.

[4] 陈伟海.洞穴研究进展综述[J].地质论评,2006(6):783-792.

[5] 2012年恩施旅游统计公报[R]

篇4

[关键字]衡水湖 休闲旅游 生态旅游 对策

衡水湖坐落在华北大平原的腹地,处于衡水市主城区境内,是华北最大的淡水湖之一。2008年以来,衡水市提出建成“北方水市湖城”的目标,着力发展衡水湖休闲生态旅游,志在打造休闲健康产业,通过引进高档生态、健康服务业,建设高档别墅区,整合延伸相关资源,形成错落分布、各具特色的生态健康产业聚集区。但是,衡水湖发展休闲生态旅游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严重、规划亟待完善、基础设施薄弱、宣传力度不够和人才储备不足。基于此,笔者提出发展衡水湖休闲生态旅游发展的五大对策,以供参考。

一、优化美化生态旅游环境

促进衡水湖地区休闲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优化、美化该区域的环境,做到既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又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尤其要加强对衡水湖地区原生态的保护,包括对丰富生物资源和衡水湖地区水体等的保护,防止盲目开发。例如,可以划出生态保护区,形成开发与保护和谐共存的格局。与此同时,要重点保护衡水水环境,将治污与防污并举。此外,在沿衡水湖边各景区内,要严防建设性活动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水上交通游览船只,要利用垃圾箱集中收集垃圾,靠岸后再处理,不能直接排入水中,要逐步淘汰燃油机动船只,杜绝跑、冒、滴、漏油现象。采用无污染且安静的船只,如电瓶船、太阳能船等。

二、宣传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二十一世纪,人类迈入了信息化时代,如果不注意对自身的宣传,将会很快被淹没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之中。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势头迅猛,得到了各地旅游部门的普遍重视,近几年国内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我们应该借助“水市湖城”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品牌,同时结合衡水湖、滏阳河、宝云塔等著名景区(点)的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通过多个渠道、多种媒体,包装宣传我市的生态旅游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打造著名的生态旅游品牌,并加强与各地旅游机构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生态旅游热点。

三、开辟开通生态旅游专线

可与交通客运部门合作,在重点旅游区域市区之间开辟周末或节假日生态旅游专线,为市民出游提供方便。同时,在景区内部也应提供一定的交通设施,也可以开通一些别的旅游专线,比如可以租借自行车让游客自行游览,可以有专门的游览车在乘客到指定地方。汽车对旅游景区(点)的大气环境产生污染,因而改革燃料和设备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有效措施。可推广和使用少污染的交通工具,如开发的旅游专线的车辆可以用专用车辆,使用污染少的燃料等以减少环境污染。也可以提倡游客清洁出行,如在景点外面设点租借滑轮、滚轴或自行车等。

四、储备培养生态旅游人才

发展休闲生态旅游,必须大力宣传“水市湖城”的品牌战略,提高旅游管理者、经营者、旅游从业人员以及旅游者和旅游景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文明旅游意识,使休闲生态理念始终贯穿于景区标牌系统、服务系统等环节之中。人才是生态旅游开发成功的关键和保证,为此,一方面要加强休闲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可在传统的导游考试中,增加休闲生态旅游知识考核,从而培养休闲生态导游;另一方面对游客也要进行休闲生态旅游宣传,鼓励游客积极参与景区的环境保护活动。同时,如上所述,还要加强对衡水湖地区居民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其生态保护意识,以此形成立体的、全方位的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休闲生态旅游的良好的运作机制。

五、开发细分生态旅游市场

发展衡水市休闲生态旅游应该围绕“如何开拓市场”这个中心,确立以游客需求和期望为导向,通过细分市场,确定目标客户群,优化项目功能布局,做好全面创新这篇文章。通过产品创新、品牌重塑和游憩方式设计,打造融观赏、休闲、度假、游憩于一体的休闲生态旅游项目,给游客全新的体验经历,将纯观光型游客转化为观光、休闲、度假型游客,把旅游景区建成兼具山水观赏、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民俗体验、娱乐体验、美食购物功能的民俗休闲旅游目的地。休闲生态旅游是城镇居民尤其是京津地区居民双休日、节假日旅游的首选旅游项目,但这方面的游客其社会、经济、文化、年龄、爱好、兴趣各不相同。因此,休闲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应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游客的消费心理,实施多元化的产品开发策略,打造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产品。但无论何种旅游产品,首先必须进行认真的资源分析、市场分析和产品分析,然后进行形象策划和市场开发,提升产品的地域组合度、类型组合度和区域优势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结语

衡水湖应借生态资源之丰,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以体现原生态为切入点,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是人类尽可能利用的自然和人文的物质;环境则是资源的状态;而旅游生态就是在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应大力促进衡水湖休闲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努力推进生态保护和休闲经济增长。

篇5

1.1旅游概况

凉州是“丝绸之路”重镇,素有“五凉古都”之称,现以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闻名海内外。凉州地处河西走廊东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地理景观的交汇过渡地带,东接古浪石峡,西临肃南草原,南靠祁连山脉,北抵腾格里沙漠,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由于其独特的干旱气候,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和自然资源,有旅游景点160多处,馆藏文物4万多件,如:汉简、铜奔马、凉造新泉、西夏碑、古钟楼、海藏寺、白塔寺遗址、天梯山石窟等名胜已成为丝绸之路旅游的重要景点。凉州地形地貌独特,山川气候宜人。海拔界于1020~4878米之间,由于高低差距较大,形成沙漠、绿洲、浅山、高峰四大自然景观区,为发展沙漠滑翔、探险、浅山狩猎、休闲、高山攀援、雪峰寻奇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昌隆湖地处凉州城西25公里处的丰乐镇昌隆村南端,湖区总面积约280亩。湖区上端为湖泊湿地,中游建有小型水库,库区面积药180亩,下游为湖泽鱼池和果园林地。湖谷前临平川绿野,后拥山冈丘陵,湖区内景点丰富,周围有多处文化遗址,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2002年4月丰乐镇党委、政府利用昌隆湖特殊的区域优势,规划新建“昌隆湖度假村”,新建渔塘面积16675平方米,栽植垂柳、果槐、白杨、沙枣、榆树等各类风景树21000多株,同时整修了道路,初步形成休闲、娱乐、餐饮、垂钓为一体的度假胜地。

1.2项目的必要性

1.2.1昌隆湖开发建设是丰乐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今日丰乐,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全镇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2年全镇社会总产值实现1221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30元。草食畜牧、商贸运输、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迅猛发展,2002年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1888.9万元。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旅游产业被列入丰乐镇新的经济增长点受到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丰乐镇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2.2是充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昌隆湖附川荒滩、山岗丘陵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少年来一直被弃置,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无草、无树、生态失衡,生态环境得不到保护和治理。该项目的建设,使昌隆村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开发了一个新的旅游景区。

1.2.3是丰乐镇改革开放和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丰乐镇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近几年,镇党委、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建成以国道312线为依托,以丰乐堡街为中心,南北辐射0.7公里,东西辐射3公里的新集镇开发区。到丰乐镇投资建设的客商和建设项目逐年增加,开放的丰乐镇急需一处可供人们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洽谈生意的旅游胜地。

1.2.4是丰乐镇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

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性强,辐射牵引力大的产业。昌隆湖的开发建设将带动昌隆村的交通、餐饮以及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昌隆湖的开发、建设是丰乐镇及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致富的需要。

1.3项目的可行性

1.3.1开发建设昌隆湖,得到了丰乐镇党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

丰乐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对该镇可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论证,认为该镇昌隆湖景区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条件独特,开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拟开发新建“丰乐镇昌隆湖度假村”,并进行了短期规划,力争在三年内生态植被得以改善,五年内把荒山、荒滩建成湖光山色、休闲、垂钓、娱乐、避暑的渡假胜地。

1.3.2.昌隆湖湖区上端为湖泊湿地,泉眼分布广,水量大,清澈透明,且水矿物质含量丰富,是饮用、洗浴的上乘产品,中游建有小型水库,是乘舟游览、潜水游泳的理想之地。下游的鱼池是休闲垂钓的好去处。

1.3.3兰新铁路、312国道横穿昌隆湖所在的丰乐镇,为到昌隆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游客提供了快捷、便利的交通服务。

1.3.4基础条件较好。现有的规模鱼池、昌隆湖、果园、电力设施,为度假村的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均在丰乐镇修建的信息传输塔,保障了昌隆湖景区通讯畅通。

1.3.5该项目远离城镇、工厂,无任何污染,空气清新,气温适宜,是休闲娱乐的理想之地。

第二章客源市场分析

2.1昌隆湖客源预测

“环城游憩带(即ReBAM)”理论是当前研究客源市场的重要方法,它指发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的环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国内ReBAM研究表明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公里以内的范围;在旅游中心城市出发的非本居民的目的地选择范围,主要集中在距城市250公里半径圈内。凉州区周边城市众多,主要有民勤、古浪、天祝、白银、兰州、西宁、金昌、张掖等。这些城市总人口近400万,其中白银、兰州、西宁、金昌、张掖等地307.38万人,人均GDP高(约9000元/人·年),出游观光回归自然的动机强烈,其它社会条件也较优越,因此它们将是凉州区主要的潜在客源市场,这些城市人口可能到凉州旅游的规模,总出游率若按城市总人口10%计算,可为凉州提供大约30万人次的游客规模。

凉州区处于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陕西、新疆、山西、河南、四川、等省区距凉州较远,但交通便捷,也可成为凉州的潜在客源市场。

由以上分析可知,凉州处于兰州、白银、西宁、金昌、张掖等地的ReBAM范围中,凉州旅游区处于周边城市区域“游憩地环带”的重叠区,可发展成为周边城市区域居民共同的游憩地,这使凉州发展周边城市旅游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2.2客源市场分析

2.2.1近年来,凉州区旅游行业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稳步递增,旅游客源结构以国内旅客为主,旅游方式为散客与团队并重,逗留天数为0.5—1天,旅游动机以休闲娱乐、朝圣、度假、考察等为主,以2002年为例,2002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6万人次,如果其中有4%的旅游者前来昌隆湖旅游,每年可接待约2.24万人次。

2.2.2从旅游时间和市场选择趋势而言,双休日为周边地区居民提供了一至二日游的机会。以2002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凉州区接待旅游人次为例分析,接待旅游者5.01万人次,其中省内游客居多,由此可看出区域内、省内短途旅游已逐步成为游客重点选择的目标,受到社会的普遍肯定。说明随着“五一”、“十一”等中长假“黄金旅游周”的规范化和区域化发展,凉州的重点客源市场的发展也逐步扩大。若潜在客源市场的30万人次有7%选择昌隆湖龙泉度假村,每年将有2.1万人次前来观光旅游。

2.2.3昌隆湖度假区接待游客主要以凉州、金昌及周边地区为主,旺季4-10月接待游客近万人。该项目开发建设以后,将为周边地区人们提供一个全新的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住宿场所,如按ReBAM潜在客源理论预测,丰乐周边城市金川、张掖到昌隆湖游玩的按城市总人口1%计算,可为昌隆湖年提供2万人次的游人规模。

2.4以上分析表明,昌隆湖龙泉度假村如此建成后,游客人数将会大幅度增加,年接待游客可达2万人次。

第三章建设内容与投资规模

3.1景区现状

昌隆湖地形呈峡谷状,湖谷前临平川绿野后拥山岗丘陵,湖区面积280亩,湖区上端为湖泊湿地,泉眼分布很广,水量大,清澈透明、且水矿物质含量丰富。中游建有小型水库,库区面积约180亩,库容约8万亩。下游为湖泽鱼池和果园林地。现已建成占地面积为16675平方米的鱼塘5个,占地面积为280平方米的娱乐、餐饮、住宿服务设施。已栽植各类风景树2.1万珠。后面的山岗丘陵急需绿化,前面的平川荒滩急需开发。

3.2建设内容及规模

3.2.1修建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25×100米)的游泳池。

3.2.2修建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10×100)工棚式茶座。

3.2.3修建占地面积300平方米露天网球场。

3.2.4修建占地面积340平方米康体中心。

3.2.5修建占地面积300平方米二层砖混结构住宿用别墅。

3.2.6修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可同时停放30辆小车、10辆中巴车的停车场。

3.2.7修建旱码头2个,购置气艇3个。

3.2.8修建占地面积30平方米的厕所1个。

3.2.9绿化山岗丘陵,平川荒滩,栽种天然野生植物及各类风景树。购置山上喷灌处理设施。

3.2.10购置相关设施设备。

第四章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版权所有

4.1投资估算

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92.5万元,详细预算见附表。

4.2资金来源

申请国债资金80万元,银行贷款50万元,自筹资金62.5万元。

第五章项目实施步骤

该项目建设期为两年,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

2003年6月底完成项目建议书的编制、项目立项、论证、施工图设计、资金筹措等工作。

2003年8月争取破土动工建设。

2004年3-4月绿化荒山荒滩、栽植各类风景树20余万株。

2005年6月工程全部完工,交付使用。

第六章项目效益评估

6.1经济效益

6.1.1旅游收入

项目建成后,预计2005年当年总收入95万元。

其中:

游泳池按6-9月实际使用天数120天计算,每天进入100人,游泳费2元/人,营业额为2.4万元;

网球场、乒乓球场、篮球场、台球场按5-10月实际使用天数180天计算,每天使用时间为8小时,每小时消费5元/人,按每天进入400人次·小时计算,年营业额为36万元;

餐厅、娱乐室、茶座按4-10月实际使用天数210天计算,每天有50人就餐和娱乐,每人消费20元,年营业额为21万元;

住宿按4-10月实际使用天数210天计算,每天有20人留宿,每人消费80元,年营业额为33.6万元;

其它营业性收入每年2万元。

6.1.2成本费用,共计62.05万元。

A、雇员工资,按每人每年0.3万元计,每年13×0.3=3.9万元。

B、管理费用,按收入5%计,每年4.75万元。

C、水费(包括饮用水、游泳池用水,游泳池排放水可用于绿化),每年10万元。

D、电费,每年5万元。

E、年折旧及维修费(按头重脚轻总额192.5万元计,折旧匀限25年),每年7.7万元。

F、维修费,每年5万元。

G、低值易耗品,每年10万元。

H、其它费用,如燃料费等每年10万元。

I、营业税参考饮食行业税率6%计征,每年5.7万元。

6.1.3营业利润年均为32.95万元。

6.1.4投资利润率为34.68%。

6.1.5投资利税率40.68%。

6.1.6盈亏平衡点

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营业额-可变成本-税金)×100%

=32.45/(95-23.9-5.7)×100%=49.62%

通过盈亏平衡计算,当盈亏平衡点<49.62%时,该项目产生效益。

6.1.7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出现盈余年份—出现盈余当年资金偿还额/出现盈余当年收益总额=6-32.95/95=5.65(年)

6.2社会效益

6.2.1项目建成后,既可扩大社会就业机会,又带动了社会其它产业的发展,形成地方经济协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6.2.2项目建成后,有利于丰乐镇昌隆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们保护环境、保护资源。

第七章结论建议

篇6

关键词:自驾车旅游;研究综述;展望

一、自驾车旅游发展背景

“自驾车旅游”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的美国,是早年流行于发达国家的旅游形式。最初人们把周末开车出游叫Sunday-drive,发展到后来的Drive-Travel。1997年,“自驾车旅游”的概念被引入我国市场,闫彬(1999)在《都市时尚――自驾车旅游》中初次对自驾车旅游作了简单的介绍,进入21世纪以来,学者们对自驾车旅游的研究日益增多,张致云等(2009)在《自驾车旅游研究综述》中将我国自驾车旅游的研究划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化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特征。

二、自驾车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自驾车旅游概念、类型及特点研究

1、自驾车旅游概念。对于自驾车旅游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侧重点,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其中龙斌和张晓燕的定义较为全面,笔者比较赞同龙斌的定义。龙斌(2004)认为自驾车旅游主要指旅游者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自己驾驶为主要手段,借助旅游目的地所拥有的特殊人文自然环境和相关设施所进行的一系列吃、住、游、购、娱行为,是一种寓健康、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充满个性化和无穷魅力的旅游活动。张晓燕(2006)指出自驾车旅游是指旅游者以私有或租借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以休闲体验为主要目的,以自发组织为主体的前往目的地旅行的连续过程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现象与关系的总和。张波(2004)、方小燕(2005)、周沁(2006)、吴娲(2007)、杨丽(2009)等学者也进行了尝试性的界定。

2、自驾车旅游类型及特点。翟向坤(2003)将自驾游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驾车旅游,另一种则由旅行社组织,但其行程、标准等均由旅客自己确定,并指出自由与个性化是其最大特点。胡敬民(2003)将自驾游按旅游目的分为观光度假型、休闲度假型、极限挑战型、探险摄影型、随心所欲型等,并指出自驾车旅游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自己掌握交通工具,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之后,张波(2004)按组织形式将自驾车旅游进行了划分。张晓燕(2006)从组织形式、市场分类、出游距离和地域范围四个方面进行了更详细的划分,并指出自驾游具有自主性突出、休闲性明显、地域性广泛的特点。赵鹏等(2008)根据组织目的将自驾游分为非营利性质和营利性质。总之,虽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自驾车旅游进行分类,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同自由与个性是自驾游的最大特点。

(二)自驾车旅游市场研究

1、自驾车旅游市场形成机制。翟向坤(2003)首先对自驾游市场形成机制进行了总结:全国私人汽车拥有量激增;汽车租赁业蓬勃发展;全国公路交通设施状况大为改观;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国民更加崇尚一种自由与个性化。龙斌(2004)又补充了三点:“有本族”增加、旅游者闲暇时间增加、金融业悄然渗入旅游业。曹新向和雒海潮(2005)还认为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方式的改变是自驾车旅游市场形成的原因。何玉婷(2005)除考虑到自驾游发展的外在因素,更指出了三个内在因素。其他学者如苏勇军(2005)、刘丹黎和邱扶东(2008)等的结论基本包括在以上研究成果中。

2、自驾车旅游市场特征分析。广东省旅游局(2004)在2003年对当地自驾游市场游客特征及需求进行了初步分析。陈乾康(2004)课题组分析了四川省自驾游市场的特点并进行了流向和流量的研究。借鉴以上两项调查研究,周慧(2005)、张晓燕等(2006)分别对长沙、华北地区自驾游者进行了类似的研究。此外,学者们还从不同角度对旅游市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曹新向和雒海潮(2005)、汪德根等(2001)从旅游动机、旅游偏好、度假行为、组织形式和信息获取等方面对客源市场进行了分析。关宏志等(2005)利用Logit模型对旅游者的交通需求进行了定量分析。王秀娟(2009)应用涉入理论分析不同涉入程度的自驾车游客购物行为的差异。江学淮(2005)、刘亚萍等(2010)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

从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该领域的研究都是特定区域的实证分析,以个案研究为主,主要分析某个区域自驾车旅游市场的特征,尚未出现全国范围的调查研究。

(三)自驾车旅游影响研究

1、自驾车旅游对现行供给体系影响。翟向坤(2003)首先阐述了自驾游对旅行社、住宿业、景区和景点、旅游信息系统四个方面的影响。之后,陈乾康(2004)又补充了自驾游对旅游购物点的影响。李莉(2005)和刘中洁(2008)在以上两者研究的基础上,对自驾车旅游对现行旅游供给体系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应对的办法。

2、自驾车旅游对其他方面的影响。王小莉(2008)通过对四川自驾车旅游的分析,指出自驾车旅游对旅游产业结构的影响。刘丹黎和邱扶东(2008)指出自驾车旅游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够统筹城乡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公平。郑赤建和李建达(2008)分析了自驾车旅游带来的环境污染、景区容量超载和视觉污染等负面影响。周剑峰(2009)探讨了我国自驾车旅游的发展问题以及对交通带来的压力。宋莉(2009)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自驾车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冯淑华和沙润(2009)分析了自驾车旅游对接待地的旅游绅士化作用。

(四)自驾车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1、自驾车旅游发展问题。翟向坤(2003)首先对自驾游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此后,张波(2004)又补充了来自旅游者或旅游组织者自身的问题、对旅行社来讲自驾车旅游运营成本过高两个方面。钟莹锋(2006)认为自驾车旅游相关产品的开发更是远远滞后于市场的需要。刘丹黎和邱扶东(2008)指出自驾车旅游的自身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自驾车旅游行业品牌。徐绍玲等(2009)在分析峨眉山自驾车旅游时指出汽车尾气和噪声对景区造成污染是阻碍其发展的原因之一。代俐(2009)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中国目前尚无真正意义上的汽车营地。其他学者如苏勇军(2005)、方小燕(2005)、贺红琼(2007)、陶云飞等(2009)、周剑峰(2009)的研究结论大都包括在以上成果中。

2、自驾车旅游开发对策。

第一,自驾游产品开发对策。在自驾游产品开发对策研究中,旅行社如何开发自驾游产品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研究成果相对完善。翟向坤(2003)指出旅行社可以采取“菜单式”的服务;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可以适当考虑与汽车俱乐部联合。陈乾康(2004)指出旅行社要调整业务重心,大力开拓长线旅游、特种旅游、跨省及出境旅游业务;发展自驾游团队业务。张晓燕、何佳梅(200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开发措施。赖斌等(2006)指出了自驾车游旅行社产品与自驾车游客的利益契合点。朱妍和赵毅(2008)应用ASEB栅格分析法提出旅行社开发自驾车旅游产品的策略。李莉(2005)、李勇(2007)、李伟丽(2009)、邓秀勤(2009)等学者也作了类似的研究。除了旅行社产品开发研究以外,张波(2004)指出自驾车旅游线路设计应考虑的因素。胡敬民(2006)从分析游客心理入手来设计自驾车旅游线路。学者黄静波(2006)、张文敏和邬琛(2006)、费永红等(2007)分别提出了红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自驾游产品的开发对策。陈文(2010)又补充了要适当增加带有体验性的旅游项目的建议。

第二,自驾游目的地对策。胡敬民(2003)指出旅游地要限量开发,规划中尊重旅游者追求自然、追求纯朴的心理,避免“圈地式”开发。陈乾康(2004)指出旅游景区是自驾游的直接受益者并提出了五条建议。余敏(2005)指出旅游景区为开拓自驾游市场应开展网上销售和社区营销活动。成海(2005)以云南省为例对自驾车旅游地进行了划分,总结出自驾车旅游地的开发模式。梁雪嘉(2006)基于风景旅游规划AVC理论提出若干提升风景旅游地生命力的对策。此后,周武忠和朱剑峰(2007)从旅游景区规划的角度,对景区产品规划和景区配套产业及支撑系统规划进行了研究。李顺芳(2007)、李婷和李悦锐(2007)也对自驾游目的地的开发对策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第三,配套服务体系对策。翟向坤(2003)认为自驾车旅游的发展会促进汽车旅馆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同时还针对旅游信息系统提出了一系列对策。胡敬民(2003)指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编制各省、地、县旅游交通地图,开发新型旅游房车。张学梅(2009)将旅游信息分为气象信息、交通信息、安全和维修信息、餐饮、住宿和交通信息,并提出改善的措施。曹新向、雒海潮(2005)、方小燕(2005)和苏勇军(2005)认为应该加快汽车旅馆的建设。卢遥(2007)、葛静宜等(2009)指出发展自驾游要将露营地与国际标准接轨。朱生东(2005)、高怡和袁书琪(2008)、杨旭(2009)专门进行了旅游服务系统的研究。其他研究者还有江学淮(2005)、陈太政和张东山(2006)、刘丹黎和邱扶东(2008)等。

第四,规范保障体系对策。有些学者认为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自驾车游客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龙斌,2004;陈乾康,2004)。陈乾康(2004)还提出要坚持开明的汽车消费政策,鼓励私人购买达到环保要求的小型、微型载客汽车,壮大自驾车旅游队伍。方小燕(2005)提出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驾车旅游特点定制形式多样、灵活的险种,以使自驾旅游者规避出游风险。吴娲(2007)认为自驾车旅游市场应当建立相应的法规和管理体系。屈奇(2009)专门对我国自驾游的法律困境和对策进行了研究。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出,目前对该领域的研究较少,还没有制定针对自驾车旅游的专门法律法规。

三、结论与展望

(一)自驾游市场研究

在自驾车旅游市场的研究方面,目前的研究过于笼统,只是简单地分析自驾车游客的旅游动机、旅游偏好、出游时间等,而对于专项市场的研究,只有部分学者进行了市场细分,却没有进行更为详细深入的研究。对专项市场研究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自驾游产品,因此,此项研究领域有待于完善。

(二)旅游影响研究

在旅游影响研究方面,学者们更多地从自驾游对现行供给体系影响角度来研究,而对于自驾车旅游对环境污染的研究、自驾车旅游对当地已有旅游产品影响的研究还较缺乏,特别是自驾车旅游对环境影响的深入研究,今后将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三)旅游对策研究

在旅游对策研究方面,学者们从旅游产品、自驾游目的地、配套服务和规范保障体系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而在自驾游目的地对策研究中,自驾游目的地的开发模式研究内容较少,在配套服务体系的研究中,旅游营地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专项措施缺乏具体详细研究。

(四)研究方法

通过对已搜集文献的分析,国内学者在研究方法上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只在旅游市场分析和交通需求方面做了定量研究,而在自驾车旅游景区或目的地环境容量方面、自驾车旅游产品生态足迹方面、自驾游中汽车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方面、旅游接待设施数量方面,特别是汽车旅馆数量方面的定量研究还是空白。笔者认为对于一些研究应该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同时结合不同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使得研究内容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龙斌.驾车自助游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2、张致云,杨效忠,卢松,叶舒娟.自驾车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论坛,2009(1).

3、张晓燕.我国自驾车旅游及其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4、翟向坤.中国发展自驾车旅游的战略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

篇7

一、“十五”旅游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我县旅游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后,开始逐步发展,旅游接待和旅游收入不断增长,经济带动和促进作用凸现。全县共接待游客109.38万人次;门票收入296.07万元,旅游总收入28760.42万元,年均增长9.58%。旅游业在带来直接旅游收入的同时,获得了数倍的间接旅游收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投资,就业岗位带动比例达1:6,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1、旅游发展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

通过宣传发动,旅游业是优势产业、动力产业、富民产业、生态产业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生态立县”、“旅居兴县”等旅游发展战略得以确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旅游开发经济效益的初现,国有、集体、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构成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开始形成,全社会合力兴旅的氛围逐步呈现。

2、资源开发取得初步成果。

通过县域旅游资源普查,基本摸清了资源家底;完成了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高姥山旅游区总体规划、百杖潭景区总体规划和灵山、双峰、源头、仑泉、五公山、婺江源、大盘等7个风景旅游预备区保护与开发规划;花溪——夹溪省级风景名胜区得到初步开发,花溪和夹溪十八涡景区均已对外开放,发展态势良好;高姥山旅游区正式获批准为省级生态旅游区,并开展了植被恢复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聚贞宫区块建设规划。

3、旅游设施建设有较大突破。

成立了可以承担国内组团和地接业务的花溪、通达假日、海天三家旅行社;全县共有大小旅馆95家,床位2015张。有花台山宾馆1家三星级旅游饭店,科信大酒店、江滨大酒店2家二星级旅游饭店,共有床位361张,能基本满足现阶段旅游、商务和会议需求。

4、资源保护与储备效果明显。

除已经开发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区、森林公园十分重视资源保护、生态恢复外,规划储备了灵山、双峰、源头、仑泉、五公山、婺江源、大盘等7个风景旅游预备区,划定了保护范围和保护等级,为旅游资源的后续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十五”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一)“十五”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经验是做到了以下四个坚持

1、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方向。

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化进程,努力扩大旅游经济辐射面,让旅游业这轮朝阳更加光彩夺目。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方针。

旅游业发展和资源开发必须依据市场特点,把握市场脉搏,开发符合旅游消费需求变化趋势的旅游产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各种投资主体多方参与的旅游发展方针,以适应旅游业综合性强的特点。

3、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兴旅的战略。

重视规划编制,巧借专业外脑,保障旅游业发展的科学性、系统性、持续性,在项目建设中自觉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杜绝盲目性,减少失误。

4、坚持与城镇建设、康庄工程、下山脱贫相结合。

旅游业发展要与城镇建设、康庄工程、下山脱贫相结合,形成良性互动,节省旅游开发投资,使之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二)“十五”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认识尚未高度统一,有待进一步提高。

社会对旅游业的认识程度还参差不齐,与“生态立县”、“旅居兴县”的目标要求尚有不少差距;对做大做强旅游业缺乏足够信心;旅游是优势产业、动力产业、富民产业、生态产业的认识还不足;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落实尚欠到位。

2、旅游产品粗糙,核心景区尚未形成。

旅游产品开发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开发时间短、投入少,旅游企业和旅游产品明显存在小、散、弱等不足,尚未形成旅游拳头产品;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但分布分散,缺少规模大、品位高的旅游资源聚合区,未能形成上档次、上水平、上规模的核心景区。旅游的美誉度不高,旅游形象不鲜明,削弱了旅游作为区域“名片”的作用。

3、行业管理体制不顺,促销力度不够。

旅游业是综合性行业。目前旅游业生产要素分属不同行业和部门,旅游项目多头审批,各自为政,信息资源相互隔绝,旅游主管部门难以统筹主要旅游生产要素,行业管理与协调力度弱化;宣传、促销经费少、力度不够,影响了旅游知名度的提升。

4、投资体制不活,资金投入缺乏。

旅游业是大投入大产出的行业。以政府为主导,各投资主体多方参与的合力兴旅投资体制有待完善,投资渠道不畅,路子不活,投入旅游开发的资金严重匮乏。

5、城镇建设与旅游发展脱节,小水电建设与旅游开发矛盾突出。

城镇建设与规划未能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区域和城镇形象与旅游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旅游综合服务功能不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小水电建设与旅游开发矛盾突出,严重影响旅游投资业主的积极性,增大了旅游招商的难度,解决“水问题”已是当务之急。

6、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人才缺乏。

旅游交通落后,接待、购物、娱乐设施薄弱,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由于旅游业起步较晚,全行业普遍存在专业人才不足,尤其缺乏旅游规划、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使旅游业经营管理与服务的总体水平较低。

三、“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背景

从年开始,世界旅游业便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并早在年就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WTO)分析,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投资带动比例达1:7,就业岗位带动比例达1:5。21世纪将是旅游业真正走向辉煌的世纪,旅游消费需求总量不断扩大,并日趋多样化。据WTO预测,年全球国际旅游将达到10亿人次,2015年12亿人次,2020年16亿人次。旅游业显著的经济地位与解决社会就业的巨大作用,使各国、各级政府都把旅游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世界新兴的旅游大国,亚洲第一旅游接待国。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202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292.96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2.12亿人次,旅游收入5286亿元,全国已经有28个省、市、自治区明确将旅游业定位在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或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并呈现出发展快速,由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提升,由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并举,区域旅游合作增强等特征。

在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强劲增长的势头,已经初步实现了从省域经济增长点向省域经济支柱产业的转变。旅游的综合贡献日益显现,十五期间,旅游直接收益每增加1元,社会增收达4—5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社会增加4个就业人员,旅游已成为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产业。

金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旅游副中心城市。近10年来,金华旅游通过实施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开展旅游资源和产品整合,区域间联手合作,使得旅游接待水平快速提高,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景区开发如火如荼,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412.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5.7亿元,旅游创汇15320万美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15.5%、22.61%和25.05%。旅游业名符其实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丰富、多样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优美的生态环境为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在“生态立县”、“旅居兴县”等旅游发展战略指导下,旅游资源保护与景区开发、旅游基础设施与接待服务建设等都有明显突破。目前已初步开发并开放花溪——夹溪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百杖潭景区,启动高姥山旅游区的前期建设,划定了灵山等7个风景旅游预备区的保护范围,已拥有花台山等多家星级宾馆,据统计,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8.59万人次,同比增长8.49%;旅游收入达4803.12万元,同比增长8.38%,为“十一五”旅游业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规划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加快实现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跨越的目标,积极呼应“生态立县”、“旅居兴县”战略,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综合体现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断增强旅游业对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联带动作用和帮扶致富作用,使旅游业成为充满活力的优势产业、动力产业、富民产业和生态产业,使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养生基地。

二、规划原则

1、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

在分析旅游业发展大背景和趋势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资源状况和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指导旅游业发展的大思路和宏观发展目标。提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重点。体现规划的政策引导作用,促进旅游产品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

2、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规划目标的制订和重大建设项目的设立要立足实际,深度挖掘资源特色,提出的规划思路、规划项目、规划策略具有可操作性。创新利用各类资源,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产品。优先整合和开发优势资源,提高资源开发效益,扩大开发规模。在项目设置和量化指标确定上既体现前瞻性,又留有余地。

3、旅游开发与区域发展相协调。

培育和壮大旅游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和集散功能,促进旅游开发与区域发展的双向互动;充分发挥旅游业强大的产业关联效应和全方位的带动作用,通过发展旅游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体现旅游业作为区域“名片”的独特作用。

4、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

立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旅游的经济贡献率、社会贡献率和生态贡献率,促进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加速安文(云山)、尖山旅游城镇建设,增强旅游服务功能。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大盘山——花溪核心旅游区,提升旅游知名度。逐步培育和凸显区域独特的旅游形象。积极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保健三大拳头产品,夯实产业基础,发展核心竞争力。使旅游业真正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全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1、经济目标。

实现旅游“快增计划”,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次达到年的三倍,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达到8%,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逐步使旅游产业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社会目标。

积极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提高旅游业对农民增收和社会就业的贡献率,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当地居民增收致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渠道。争取大盘山——花溪景区、百杖潭、夹溪等景区成为AAA级以上的旅游区;新增旅游直接就业人数2000人。

3、生态目标。

通过旅游开发促进区域生态环境面貌和城乡社区面貌的改善,逐步形成旅游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乡建设、资源保护、文物保护之间的良性循环,到年,确保全县各旅游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达标率达100%。

(二)阶段目标

1、前期阶段。

年,整合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大盘山——花溪核心景区,完善夹溪风景区,开发建设百杖潭景区,形成以大盘山——花溪为龙头,台地旅游区(夹溪风景区、玉山古茶场)和百杖潭景区为两翼的旅游区格局;完成海螺山休闲度假区、中药材博物馆建设,实施百杖潭景区一期、高姥山(孔氏家庙)旅游区建设,启动古茶场文化旅游区、云山旅游接待中心、尖山旅游接待副中心等项目建设,适度培育发展休闲山庄和农家乐旅游点。到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次54万,旅游总收入1.62亿元,旅游总收入占GDP的5%,实现旅游直接就业人数2000人。

2、后期阶段。

-年,完成大盘山——花溪、夹溪、古茶场文化旅游区建设,百杖潭景区、高姥山(孔氏家庙)、云山旅游接待中心、尖山旅游接待副中心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一核两轴三区片”的旅游空间发展格局;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功能完备,具有较高的旅游综合接待能力,旅游业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到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次85万,旅游总收入2.88亿元,使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8%,实现旅游直接就业2400人,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全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四、规划期限

—年,并展望到2020年。

第三章旅游市场分析与开拓

一、旅游形象定位

长三角地区知名的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保健胜地。

二、旅游市场定位

以周边地区为市场基础,以上海、南京、杭州、宁波、温州等大城市为主要客源地,积极拓展长三角其他区域市场。

三、旅游市场开拓

适应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游客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体现生态特色和地方乡土文化特色。在稳固生态观光产品的基础上,重点开发休闲度假、养生保健旅游产品。在市场地域分布上,稳定近邻城市和省内周边城市客源,大力发展长三角区域市场,积极开拓国内机会市场。在客源对象选择上,以青年市场为促销重点,努力扩大中老年游客比重。

四、旅游市场促销策略

1、宣传策略。

综合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优良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中药文化底蕴。充分考虑媒体的覆盖面、受众特点及费用,选择印刷品、报纸、路牌和互联网为主要媒体。编制旅游宣传大纲,统一宣传口径,突出“生态、度假、养生”主题。建立风景旅游网并与主要门户网站及专业旅游网站相链接。

2、公关策略。

在原有“中国()中药科技展览会”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旅游功能,将其升级为“中国中药文化节”,并使其制度化、定期化,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节庆活动。继续做好高姥山民俗文化节及其他民间节事活动,扩大招徕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围绕生态、休闲、养生三大主题,不定期地邀请新闻记者、作家、画家、摄影家来进行专题性采风活动。

3、联合促销。

加强与周边县市的旅游合作,积极融入浙中精品游线,新天仙配精华游线,诸永高速生态游线,走差异化开发、集约化促销的旅游合作道路。注重与横店旅游区的联合营销,利用其已有的知名度,提高营销效率。

在上海设立旅游宣传窗口,加强与上海各旅游企业的联系,针对上海游客需求联合推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第四章旅游业空间布局

一、总体布局

县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空间布局可归纳为:“一核两轴三区片”。“一核”为大盘山——花溪核心旅游区,“两轴”指两条旅游发展轴线,“三区片”为好溪源旅游区、台地旅游区和高姥山旅游区。

二、旅游发展轴

1、轴线一:安文—深泽—新渥—双峰—盘峰—大盘—方前—安文

连接大盘山——花溪、好溪源、高姥山三大旅游功能区片,串联安文、灵山、新渥、天顶、百杖潭、双峰、孔氏家庙、高姥山、罗成岩、花溪、大盘山等旅游景区(点),形成环大盘山的核心旅游环线。

2、轴线二:安文—墨林—窈川—尚湖—玉山—尖山—胡宅

沿——新昌公路构筑连接大盘山——花溪、台地旅游区,串联安文、五公山、仑泉、谷将山、古茶场、皇城湖、水下孔、鞍顶山、夹溪十八涡等旅游景区(点),构筑旅游发展副轴。

三、旅游功能分区

1、大盘山—花溪核心旅游区。

区域范围:以大盘山、花溪为核心,包括安福寺、海螺山、古道红枫、徐公岩、园塘林场、昭明院、俺老孙生态农场、五公山、仑泉、源头等景区(点)。

资源特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别具特色的地质景观,悠远的历史文化积淀。

旅游功能:养生度假、登山揽胜、宗教朝觐、娱乐购物。

发展方向:整治花溪村,整合大盘山自然保护区与花溪风景区;逐步整合昭明院、俺老孙生态农场、园塘林场及安文各景点,使之成为核心旅游区;继而将源头旅游预备区纳入旅游区范围,进行统一规划与建设,力争在规划期末成为以药文化、名士文化为主要特色的AAAA级旅游区。在现有五公山、仑泉旅游预备区资源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将其整合成一个旅游区,并争取获批为以自然观光为主的AA级旅游区。

2、好溪源旅游区。

区域范围:以百杖潭为核心,包括灵山、新渥、黄檀林场、双峰、潘潭等景区(点)。

资源特色:三潭叠瀑,明清古建,药市菇市,森林公园。

旅游功能:养生度假、寻源探秘、生态观光。

发展方向:在现有百杖潭景区的基础上,加大建设力度,努力构建以度假观光为主的AAAA级旅游区。整合双峰、黄檀林场、灵山古建、新渥药市、冷水菇市、潘潭等景区(点)成为统一旅游区。

3、台地旅游区。

区域范围:以峡谷、台地为核心,包括十八涡、水下孔、洞天飞瀑、皇城湖、古茶场、谷将山等景区(点)。

资源特色:高峡平湖、苍松古道、瀑潭连珠、高山台地、茶海碧波、民俗文化。

旅游功能:休闲揽胜、品茗垂钓、拓展运动、娱乐购物。

发展方向:在现有夹溪风景名胜区的基础上,整合国家级文保单位--古茶场等特色人文旅游资源,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协调好小水电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积极培育尖山旅游接待副中心,争取独立成为以峡谷、台地风光和茶文化为特色的AAAA级旅游区。

4、高姥山旅游区。

区域范围:包括高姥山、孔氏家庙等景区(点)。

资源特色:串珠湖群、天上人家、江南塞北、高山草坡、孔氏家庙

旅游功能:登山揽胜、朝觐寻宗、休闲度假、观光农业。

发展方向:在加快高姥山旅游开发的基础上,纳入国家级文保单位--孔氏家庙等景点,形成以参与性农家度假与朝觐寻宗为主的综合性旅游区。

第五章旅游业时序安排

一、旅游业发展阶段

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旅游地的发展一般经历探索、起步、发展、成长、稳固、衰退或复兴六个阶段。根据旅游业发展现状,正处于起步与发展的过渡时期。这个阶段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景区开发粗放,旅游产品单一,知名度不高,促销渠道狭窄,但游客数量开始出现明显增长,效益逐步显现。因此,必须在科学规划、明确方向的前提下,加快景区建设速度,完善旅游接待服务功能,拓展旅游产品,加强促销力度,使旅游业尽快步入发展阶段。

二、年度发展重点年度项目安排

年花溪风景区环境整治及百杖潭景区、夹溪十八涡景区续建工程建设,启动海螺山休闲度假区、“浙八味”中药材博物馆建设;开展花溪-夹溪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及云山旅游接待中心规划、古茶场文化旅游区规划。

年完善花溪、百杖潭景区建设,逐步开发建设夹溪水下孔景区、高姥山旅游区,启动云山旅游接待中心建设;完成全县农家乐旅游规划、玉山区域旅游规划,培育发展1-2处休闲山庄和农家乐旅游点;开展药膳研制;逐步开展大盘山药谷建设。

年全面启用海螺山休闲度假区;继续完善花溪、夹溪、百杖潭、高姥山旅游区建设;启动尖山旅游接待副中心、古茶场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建设;基本建成“浙八味”中药材博物馆;继续做好药膳研制与推广。

年基本完成大盘山—花溪核心旅游区建设及夹溪十八涡景区与水下孔景区的连线整合;启动百杖潭、高姥山旅游区二期、皇城湖休闲度假区建设,完善古茶场文化旅游项目;整合五公山—仑泉旅游资源并完成规划编制。

年基本完成高姥山旅游区、古茶场文化旅游项目、皇城湖休闲度假区一期建设;云山旅游接待中心、尖山旅游接待副中心初具规模;启动五公山—仑泉旅游区建设。

第六章旅游产品规划

一、旅游产品

(一)基本产品

1、观光旅游产品。

观光旅游产品是主体旅游产品。在规划期内应继续以观光旅游产品为基础,包括自然观光、民俗文化观光和乡村农业观光等。

自然观光:主要强化花溪平板长溪景观、夹溪峡谷景观、百杖潭瀑石景观、高姥山湖群草坡景观等,通过资源保护、植被修复、溪流整治和景观小品构建,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

民俗文化观光:筹建民俗文化博物馆,展示深厚独特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节庆活动挖掘龙虎大旗、炼火、高姥长旗、大纸马等民俗文化的底蕴,发展民俗观光。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古茶场、孔氏家庙、安福寺、灵山古建群、谷将山等景点,开展古建古迹鉴赏旅游项目。

乡村农业观光:大力发展以中药材、香菇、茶叶、高山蔬菜为主,包括香榧、板栗、山野菜、猕猴桃等经济作物和特色养殖在内的乡村农业观光项目。在大盘山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建设药种园,挖掘药文化内涵;配合百杖潭景区旅游开发,以仁川、冷水为中心建成香菇种植、观光基地;在台地现有茶园基础上发展以茶叶采摘、炒制为主的茶文化观光;利用高姥山高山蔬菜种植优势,为参与性乡村农家度假旅游服务。在特色养殖和森林食品基地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旅游观光功能的发挥。

2、度假休闲产品。

度假休闲将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格调。在稳定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度假休闲产品,使其成为吸引上海、杭州等都市客源的主要旅游产品。

依据的资源组合与特色,重点发展山地度假、森林度假、湖泊度假等度假产品,主要分别布局在高姥山、皇城湖二个景区(点)。高姥山重点突出避暑、农家乐、滑草等项目;皇城湖重点发展垂钓、水上运动、露营等项目。

3、养生保健产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产业日益成为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要充分利用“中国药材之乡”的美誉、得天独厚的中药材优势和健康的环境形象,“以药促旅,药旅结合”,大力发展养生之旅,吸引都市人群和亚健康人群,拓展银发市场。在各大宾馆、休闲度假区推出药膳、药浴、针灸、推拿等养生保健项目;在中药博物馆设立中医问诊堂。

(二)专项产品

1、科普教育产品。

中药知识普及:在中药博物馆利用标本、图片、音像等多种载体传播中药知识;在药种园开展“寻药、辨药、采药、品药”活动。

食用菌知识普及:结合云山旅游接待中心配套建设食用菌展示厅,介绍食用菌的类型、栽培、价值、辨别等知识。

生态教育:结合大盘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利用多种手段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并将生态教育融入到旅游活动全过程。

地质知识普及:地貌多样,冰川、火山、断层、断裂等地质构造明显,保留了目前全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冰臼群和国内最完整的“天下第一臼”、最大的冰臼瀑布及“天池”、平板长溪、断层湖、“浙中大峡谷”等典型独特的地质遗迹。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开展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向游客普及地质知识,提高游览兴趣。

2、体育探险产品。

利用以山地地形为主,山势雄伟,地形复杂、山林茂密的特点,在大盘山、夹溪峡谷、天顶、五公山、仑泉等地,开发登山、攀岩、定向越野、滑索、山地自行车、高山滑翔等拓展运动和探险项目。

3、农家乐产品。

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为特色的农家乐是备受游客欢迎的旅游产品。应充分利用农特产品种类多、质量优的优势,大力开发农家乐旅游产品。依托景区开发,在安文、尖山、大盘、仁川、高二等地开辟综合性农家乐基地。

(三)节庆活动

1、中药文化节。

在原有“中国()中药科技展览会”的基础上,将其提升为“中国()中药文化节”。通过中药文化节深入挖掘中药文化内涵,突出中药的药疗、药补、养生、保健功能。延长中药材生产链条,使文化节成为特种旅游的主要品牌。

2、玉山茶场庙会。

由纪念真君大帝--许逊发展起来的茶场庙会已有千年历史,在传统民间庙会(春社、秋社)的基础上,以茶文化为核心,组织树龙虎大旗、迎大凉伞、罗汉班、社戏及斗茶、茶艺表演等民间活动,使茶场庙会成为当地旅游的又一亮点。

3、高姥山民俗文化节。

充分挖掘的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将其在高姥山民间文化节集中展示,形成规模效益。

二、旅游线路开发

(一)省际线路设计。

1、上海、南京——杭州——:以上海为主要客源地和旅游集散地,通过沪杭、浙赣铁路或沪杭、杭金衢、诸永高速,串联嘉兴、诸暨、义乌等客源地。

2、厦门、福州——温州——永嘉——:以厦门、福州为主要客源地,以温州为旅游集散地,通过温厦、诸永高速,串联雁荡山、楠溪江、神仙居等精华景区(点)。

3、南昌——鹰潭——衢州——金华——:以南昌、鹰潭为旅游集散地,通过浙赣铁路、诸永高速,串联庐山、龙虎山、钱江源、双龙洞等精华景区(点)。

4、黄山——千岛湖——杭州——:以黄山、杭州为旅游集散地,通过黄山——杭州高速公路、杭金衢、诸永高速,串联黄山、两江一湖等精华景区(点)。

(二)县际线路设计。

除上述省际连线涉及的省内区域外,县际中程旅游线路包括:

1、诸永高速生态游线:串联诸暨五泄、东阳三都屏岩、仙居神仙居、永嘉楠溪江、乐清雁荡山等精华景区(点)。

2、新天仙配精华游线:串联新昌大佛寺、穿岩十九峰、天台国清寺、仙居神仙居等精华景区(点)。

3、浙中精品游线:串联丽水南明山、缙云仙都、武义温泉、金华双龙洞、义乌小商品市场、横店影视城等景区(点)。

(三)县域线路设计。

1、核心旅游环线:安文(云山)——大盘山—花溪——高姥山—孔氏家庙——好溪源(百杖潭、新渥中药材市场)——灵山——安文

2、城区旅游环线:安福寺——海螺山——古道红枫——花溪——新渥中药材市场——灵山——土特产市场

3、西北游线:安文———五公山———仑泉——古茶场(万亩(墨林)茶叶基地)----浙中生态茶叶市场----乌石农家乐——夹溪风景区

第七章旅游综合生产力的发展

旅游综合生产力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和其它软环境生产要素。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发展产业要素,调整产品结构,使产业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

一、旅游交通配套

以诸永高速公路建设为契机,完善公路网和站场建设。在高速公路连接线和境内道路新建、改建中充分考虑“快进、慢游、快出”的旅游需求,尤其要满足环大盘山的“核心旅游环线”交通需求,做到便捷、安全。

结合康庄工程建设,以“增建干道,形成环线,改善路网,提高等级”为原则,提高花溪、百杖潭、夹溪、高姥山等主要景区的可进入性,加快主要景区间连接道路建设,完善景区内部道路体系。加强旅游区(点)停车场和公共汽车站的建设,完善景区道路指示系统,开辟花溪、百杖潭、夹溪等景区旅游专线,方便游客出行。

二、旅游住宿、餐饮设施发展

本着立足发展,面向市场,适度超前,合理布局的原则,以体现特色,突出风味,规范服务,创造品牌为指导,大力发展住宿、餐饮服务业。

建设安文(云山)旅游接待中心、尖山旅游接待副中心,在皇城湖、高姥山、花溪等地发展高档次休闲山庄,在各景区(点)周围引导发展特色旅店、农家旅舍,形成以星级饭店为主体,普通饭店、农家旅舍为补充,高、中、低档结合,大、中、小规模适度的旅游饭店体系。发展具有地方乡土风味的食品菜系,挖掘药膳、保健食品,在旅游接待中心区设立“美食一条街”,各旅游饭店推出“美食一品”,各旅游区推出特色民间土菜系列,加强乡土菜、药膳的宣传,努力创造餐饮品牌,争取到规划期末在省内形成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积极开展旅游饭店、“农家乐”的星级评定工作,加强社会餐馆的旅游定点管理,促进旅游住宿、餐饮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全县旅游住宿、餐饮接待能力。

1、安文(云山)旅游接待中心。

以云山区块建设为契机,整合安文现有旅游接待资源,主要发展二、三星级饭店,适度发展高星级旅游饭店,形成以住宿、餐饮、购物为主体,集休闲、娱乐、旅游宣传与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接待中心。

2、尖山旅游接待副中心。

主要发展二星级饭店,适度发展三星级以上饭店,以在建的三洲大酒店、双星宾馆为基础,配套建设购物娱乐设施,为玉山旅游区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旅行社发展

做大做实花溪、通达假日、海天等旅行社,适度发展国内旅行社。重点在于加强与主要客源地旅行社的联系,做好地接工作。加强行业管理,培训旅行社员工,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旅游购物与商品开发

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种旅游纪念品、工艺品、旅游用品和土特产。建立旅游商品生产基地,鼓励农民进行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的家庭生产。在云山设立综合性旅游购物市场,尖山、新渥开发专业性旅游购物市场,各旅游区开辟旅游购物点。大幅度提高旅游购物收入在旅游收入中的比重。

五、旅游娱乐业发展

娱乐项目建设是丰富旅游内容、延长游客滞留时间、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各宾馆、度假区应积极开发娱乐性、参与性、观赏性强的娱乐项目,设置晚间定点演出场所,提高娱乐档次和节目质量;花溪、夹溪、百杖潭、高姥山等旅游区应兴办以民俗风情为主各具特色的定时定点演出场。

六、旅游软环境建设

大力宣传“旅居兴县”战略,逐步形成全民关心、支持、参与旅游业建设与发展的良好氛围。注重旅游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职业教育,以适应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和技能的需要。开通旅游服务热线,建立旅游网站,并逐步发展为旅游服务的信息中心。

第八章年旅游业发展展望

一、远景展望

年,将成为省旅游强县,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经过15年的发展,旅游业将进入到成熟期,旅游市场对资源配置作用将得到充分体现,以生态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升级为以休闲度假、养生保健为主的高层次旅游产品,配套的专项产品已形成能满足游客不同需求的产品体系。成为形象鲜明、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服务规范的旅游目的地,其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保健产品在长三角地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旅游产业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阶段。

二、发展目标

年接待游客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至年,旅游接待总量达到2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9亿元。十年累计旅游接待量达到1500万人次,累计旅游收入达到60亿元。

第九章重点项目投资估算序号建设项目总投入(万元)“十一五”投入(万元)

第十章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旅游管理体制

加快发展旅游业,确立其主导产业地位,必须加大行业决策直辖和行政管理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建设。总的原则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自主经营。

1、成立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成立以县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作为全县旅游业的决策和协调机构。主要负责全县旅游业的发展战略、重点投资项目导向、产业政策配套及旅游业法规建设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实现旅游业从单一部门管理向主管部门为主,相关部门协同管理的方式转变,增强旅游业的管理力度。

2、配齐配强县风景旅游管理局管理队伍,统一管理全县旅游业。

进一步充实县风景旅游管理局岗位职数,招聘旅游专业人才,以适应大规模旅游开发和充分行使行业管理权责的要求;旅游局应对全县旅游业实施统一管理,重点解决旅游部门与其它部门职能交叉、行政重复的问题。

二、实施政府引导的“合力兴旅”战略

旅游业的发展应在政府引导导下,调动各相关力量,走“合力兴旅”的发展之路。水务部门要正确处理小水电开发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尽快协助解决已经存在的“水问题”;农业部门在注重生态环境和社会效应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开发特色农业旅游项目;林业部门应在配合做好景区植被保护项目的同时配套规划生态公益林项目,以利发展森林旅游及有关的特色旅游;交通部门应尽量加快对旅游交通道路联网和道路升级改造,并重视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使游客在旅途中享受到安全舒适;宣传部门做好有利旅游发展的宣传工作,提高全县人民的旅游经济意识、自我形象意识、大局意识,树立“人人都是风景线”的观念;治安部门要大力配合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展,保障旅游者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三、建立适当倾斜的投资和财税政策

1、创新体制,加大旅游投入。

建设资金短缺是制约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为基本原则,创新投融资体制,形成多元化的旅游投资机制和经营模式,引导和促进全县旅游产品的改造提升和开发建设。

2、降低旅游投资税率,减免旅游企业所得税。

在县政府职权范围内适当降低旅游业固定资产方向调节税税率,并通过减征、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或在开业后三年内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予以旅游企业专门优待、特别扶持。

四、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生态可持续、社会文化可持续和经济发展可持续三个方面。实施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适量发展、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协调处理好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的关系,达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1、生态可持续。

旅游开发要遵循统一规划、依法开发、体现特色、合理利用、科学保护的原则,在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产品策划、企业经营、行业管理上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实行绿色开发,提倡文明旅游、卫生旅游、绿色旅游,培养绿色旅游市场体系和绿色旅游管理体系,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

2、社会文化可持续。

以合理开发为保护手段,充分挖掘药文化、名士文化等乡土文化内涵为旅游发展所用。古迹、遗迹、民俗要确定其资源价值,明确保护等级,拟定保护范围,以“修旧如旧”、“新建如旧”的原则,加以修复,使其文化性和社会影响得以延续和发展,促进当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经济可持续。

在发展旅游业时,必须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则,与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相结合,建立健全旅游利益在各主体之间的公平分配机制,调动政府组织、企业、个人的积极性,给社会带来更广泛的经济利益。

篇8

关键词:体育旅游; RMP分析;对策;六安市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6-0208-04

1 引言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2016年提供的数据显示,体育旅游产业年产值已经超过了4500亿欧元,不仅如此,当整体旅游产业的增长额在2%~3%左右浮动时,体育旅游是全球旅游市场中增长最快的,增长率达每年14%。目前,国内旅游开展火热,内需增长和收入增长趋势正推动体育+旅游成为一个新金矿,这将成为继互联网+体育之后的新风口,因为旅游正从传统的观赏性旅游向体验性旅游发展,而体育旅游则为消费者提供了较好的体验式旅游需求。

2016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85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充分认识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重要意义,并出台促进体育与旅游融合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颁布,以及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决定实施旅游休闲体育的重大工程,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不断完善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丰富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迎接正在兴起的休闲体育旅游时代[2]。这些措施为休闲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保障。

体育旅游是以参加或鉴赏体育活动为目的,旅游者暂时离开居住地而引起的一切与体育相关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为满足自身的需求,促进旅游者身心健康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体育、旅游共同发展的新兴产业。[3]吴必虎提出RMP(昂谱)分析的理论,即以旅游产品为中心,进行R性分析(resource analysis)和M性分析(marketing analysis)以此为基础进行P性分析(product analysis)并最终提出以旅游产品为中心的规划框架[4]。论文在采用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对六安市体育旅游发展进行RMP分析。

2 基于RMP理论的六安市体育旅游分析

六安市位于大别山北麓,由南向北呈阶梯状分布,大体分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4种地形类型[5]。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并以其山水兼得、名胜众多而跻身于安徽旅游大市行列,成为全省六大旅游区之一。全市目前共有A级旅游景点(区)61处,其中2个5A景区,23个4A景区。

2.1 资源分析

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资源,市场的开发和产品的设计都是基于现有体育旅游Y源基础上的。经过实地调查以及在知网、万方、六安市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书籍资料,将六安市体育旅游资源划分为4类:山岳景观、水域风光、民俗风情、现代设施与体育赛事。这四类资源优劣势分析见表1。

2.2 市场分析

对佛子岭水库、皖西大裂谷、天堂寨、万佛湖、红河谷地质公园等几个有代表性的体育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走访调查,针对体育旅游者随机发放问卷。问卷总计发放2000份,1860份为有效问卷。调查的1860份有效问卷中,有1038人愿意参加体育旅游活动的人数,占55.8%;比较愿意参加的人数为662人,占35.6%;160不人愿意参加体育旅游活动的人数,占8.6%。由此可见,六安市体育旅游市场的需求量大,具有开发潜力。为进一步了解体育旅游市场和体育旅游参与者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旅游项目,从年龄段、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情况这4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

2.2.1 年龄段分析

通过图1表2分析可知:参与体育旅游的人主要是集中在18~40岁之间的人群,3个年龄段分别占到36.65%、17.06%和25.88%。

究其原因:18岁以下人群一般来说是学生,他们学业负担重,没有经济来源,所以参与体育旅游的人非常少。26~30岁和31~40岁的人群,其收入稳定,精力旺盛,存在工作压力,是一个广大的参与群体。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参与体育旅游的人数也逐渐减少,主要是受到年纪和身体的影响比较大。通过年龄层次的分析,可以有效的针对不同年龄段设置不同的体育旅游项目。

2.2.2 职业分析

从表3分析得出,职业性质的差别对体育旅游的选择具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参与体育旅游的比例在学生、教师、公务员、专业人员、私营单位从业人员中比例较高,而且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这个与他们职业的闲暇时间、稳定程度有关,他们的精力和闲暇时间也最充裕。而农民、个体经营者比例较低,这部分人群假期不固定,因此针对这类人群,应重点开发距离较近、时间较短的体育旅游产品。

2.2.3 文化程度情况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文化程度对体育旅游者的态度也有一定的影响,文化程度越高的游客,他们在消费方式、体育锻炼、生活情趣上有自己的认识,越愿意参与体育旅游。他们追求一种高尚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着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愿意接受新事物,同时,他们的高收入是参与体育旅游的物质保障。本科以上的人群为体育旅游的主要参与者,应重点关注这类群体的开发。

2.2.4 收入情况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参与的意愿越强烈,收入高的群体有着较好的物质保障。但是“暂无收入”群体也有较高的参与意愿,他们中大部分为学生,精力充沛,追求刺激,敢于冒险,对体育旅游充满好奇。所以目标定位于收入较好的家庭和学生群体,是六安市体育旅游市场开发对象选择时应考虑的问题。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可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升和消费升级,以体育和旅游为代表的体验式消费正在快速增长,成为下一个消费的主体,在六安市体育旅游市场中,这种消费已经逐步被各个家庭、尤其是有着中高收入和知识层次的人所追捧。六安市体育旅游者在年龄段、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情况这四个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2.3 产品分析

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丰富发展休闲度假产品,而体育旅游作为休闲度假旅游的一个主要形式,其丰富的体育旅游产品也是保障体育旅游又快又好发展的条件之一[6]。在产品分析中,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分析六安市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概况。

2.3.1 六安市体育旅游产品优势分析

六安市拥有一流的生态环境,目前拥有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水利城市”、国家级“文明城市”以及“人居m宜城市”等美誉。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众多的旅游资源,六安市目前开展了南山高尔夫球赛、网球赛,大别山风景道以及万佛湖滨湖山地自行车赛,月亮岛龙舟赛和皮划艇锦标赛,五百里茶谷半程马拉松等赛事,同时还开展了金寨国家级游步道的健步走、六大水库的冬泳、大别山野营、白马尖登高以及房车基地和户外运动等民间团体的休闲体育活动。六安市体育旅游产品数量众多、种类较全,有着良好的群众参与基础,业已形成局部区域的体育旅游品牌。

2.3.2 六安市体育旅游产品劣势分析

六安市旅游产品较多,但同质化问题较突出。在生态体育旅游产品上,基本上山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开发,缺乏特色产品,基本上都是野营、自行车、定向越野、爬山、攀岩、骑马、漂流、探险、游泳、滑水、划船、快艇、水上高尔夫等体育旅游项目。在红色体育旅游产品上,落后的展览方式,吸引力不强;在古色旅游产品上,多为历史遗迹的展示,并未挖掘深度内涵,只能进行简单的自驾游参观等,没有与体育旅游很好地结合,游客没有体验感受[7]。这些都与周边城市合肥、安庆、阜阳、滁州、芜湖、宣城、黄山等城市相重复,并不能形成六安市体育旅游的品牌,缺乏创新性建设。

3 基于RMP分析的六安市体育旅游开发策略

3.1 充分利用六安市自然资源优势,确立六安市体育旅游发展的品牌战略

六安市体育旅游资源的特色是山体资源和水体资源,可以采取“旅游+体育”开发模式和“专项型”开发模式,突出特色内容,树立体验式体育旅游的品牌形象[8],提升认知度,设计多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如将绿色旅游线路、红色旅游线路与体育融合,开发一条特色的“体育绿色旅游”、“红色体育旅游”精品线路,让更多的游客能够寄情于山水之间的同时,身心体魄得到锻炼与提升;让游客重走当年的路,感受革命烈士情怀。

3.2 加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体育旅游业的竞争也是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竞争。因此,六安市应该加快培养具有旅游专业知识和体育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熟悉经济管理、经营、策划、销售和外语,并且在体育方面也有一定造诣的人才。旅游社和部分旅游景点应当与六安市本地的一些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加强对一些体育旅游危险性较高项目的培训(如漂流、滑翔等),人才直接向旅游社输入。[9]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优质人力资源的保护,防止人才流失。此外,由于六安市体育旅游行业从业整体学历、知识层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应当强化行业人才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建立完善的体育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体系,以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政府在其中,应发挥政策支持、物质保障的作用。

3.3 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客源

媒体宣传是六安市体育旅游的市场开发和产品营销的重要途径,体育旅游是一个新颖的旅游领域,大众认知度不高,在六安市旅游宣传途径相对单一的形势下,体育及旅游主管部门和产业经营者,应加强多渠道宣传,提升人们的体育健身和休闲意识[10]。首先,应加强宣传促销活动,设计有宣传力的旅游产品形象,提出有号召力的宣传口号;其次,利用多种场合、多种活动进行宣传,充分发挥媒体宣传的作用,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新媒体等多重作用,实现体育旅游产品的互动宣传,促进六安市龙头体育旅游项目或产品品牌效应的形成。

3.4 发挥区域优势,加强区域联合,构建体育旅游经济圈

近年来六安市的交通发展迅速,在旅游的过程中,使游客省时省力。六安市应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体育旅游合作,将每个城市体育旅游的特色结合起来,发挥每个地区的区域优势,设计一条条精品体育旅游的线路,加强区域联合,以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11]。同样,充分利用合肥、武汉等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实现区域联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六安体验体育旅游的魅力,构建一个互相合作与竞争的体育旅游经济圈。目前,六安市与湖北麻城市已经有“大别山国家级风景道”项目合作。

3.5 加强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之间的协作

由于体育旅游作为交叉产业,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无序盲目的情况,使得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未能实现最优化的统筹配置[12]。六安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不能优化配置体育和旅游资源,制约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应当加强体育和旅游职能部门间合作,形成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统筹领导,共同推动六安市体育旅游的发展,从而营造体育行业、旅游行业的双赢局面。

3.6 健全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体系,加强筹资渠道多元化

六安市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应采取结合型的产业机制,一般被认为是当前体育产业发展优化模式,即在政府引导和基础性投入的基础上,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产业经营者应努力拓展社会多元化投资渠道,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投入[13]。如借用多种媒体宣传,开展多样化活动形式,积极承办国内外高知名度、参与度的体育赛事,提升六安市体育旅游整体形象,吸引内外资金投入。

3.7 重视六安市体育旅游项目的安全管理

首先,政府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安全设施和医疗保障点的建设;其次,相关旅行社也应当在与游客签订协议时,明确体育旅游时存在的风险和相关赔偿细节;再次,景区也应当在游客进行体育旅游前,明确有风险的存在并且告知游客如何规避风险。尽可能地将风险的程度降到最低,使游客的损失减到最少。对一些危险系数较大的体育旅游目,如漂流、滑翔、跳伞等,政府应当加强对体育设施质量的监督,以保障游客的安全。

4 结语

大众对旅游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体育旅游也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旅游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六安市体育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为避免出现效益不高、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在开发时要明确优势、树立特色品牌;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多渠道扩大宣传,同时,发挥区域联动作用,构成体育旅游的经济圈;政府多部门之间加强合作,共同完善体育旅游市场,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并完善安全项目管理。

开展体育旅游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吸引外来经济注入、增加就业、促进相关行业发展。在未来,体育旅游是六安市新兴产业中一个极具潜力的开发对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R].北京:国务院,2016.

[2]国务院.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R].北京:国务院,2015.

[3]程 立.试论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状况及前景[J].贵州体育科技,2006(83):9~13.

[4]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6~7..

[5]万青.六安市旅游业的SWOT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376~379.

[6]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务发展规划[R].北京:国务院,2016.

[7]徐森林.六安市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

[8]杨 强.中国体育旅游研究20 年: 述评与展望[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5):90~115.

[9]石 岩,舒宗礼,夏贵霞.近十年来我国体育旅游研究现状综述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4(4):59~61.

[10]石晓峰.我国中部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6):10~16.

[11]朱文杰.河南省体育旅游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1):91~95.

篇9

1.天鹿湖地区旅游发展背景分析

天鹿湖地区位于广州市萝岗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物质基础。作为广州都市环境的“东肺”,同时也是广州建设“山水城市”、“首善之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萝岗新城的“后花园”,广州最大的山、水生态度假精品景区,广东省最具岭南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区,本区的旅游发展面临良好契机。

1.1天鹿湖地区的城市游憩功能空间是广州萝岗实现城市跨越的重要功能空间。萝岗区自2005年划区以来,作为广州的新兴城市空间正从功能相对单一的产业区向功能复合的城区转型。天鹿湖地区城市游憩空间的布局、规模会更加鲜明地影响着萝岗新区的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城市品牌形象。天鹿湖地区的山水生态地带,不仅在空间形态上对萝岗总体城市空间的重组与拓展起着重要影响,而且也对萝岗中心城区、科学城的生态环境、投资环境、居住环境等起着直接的改善与调节作用,对吸引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工程中心和运营中心等选址萝岗,影响萝岗城市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质量有积极作用。

1.2 天鹿湖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是广州萝岗区的重要经济支点。2009年,广州萝岗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74.92:25.08,地区生产总值主要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发展,产业基地特征非常明显,第三产业中物流产值占近一半。而旅游业作为综合产业,带动作用强,对酒店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旅行社业等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作用。天鹿湖地区的天赋资源条件,使其有条件开展大规模的旅游活动,向心性地吸引旅游者前往进行旅游消费,将会成为萝岗城市经济活动的重要经济支点,也会促进萝岗核心城区第三产业的设施配套与服务完善。

1.3天鹿湖地区的旅游品牌形象设计是广州萝岗实现创新、创造、创意发展的重要节点。广州萝岗新区的发展目标是“生态发展之城”、“创新产业之都”。天鹿湖地区作为萝岗核心城区的重要组团,拥有大规模的、较为完整的山水生态肌理,在此基础上,结合要赋予其的文化旅游资源,有条件进行多元化、人性化、精品化的生态创意设计,有条件产出有新意、有吸引力的系列设计作品,进而推动相关产业链运行,推动萝岗创新、创造、创意战略的运行。

2.天鹿湖地区旅游功能定位

2.1基于天鹿湖地区自身资源条件及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天鹿湖地区旅游资源体系中,以自然景源为重,山峰、沟谷、石景、水库、湿地、溪涧、瀑布、植被等类型多样,或串联或并联,具有重点构景作用。人文景源虽然比重不高,但“天鹿湖传说”及“古荔文化节”具有历史性和特殊吸引力。基于这两大类型景源的自身特征,天鹿湖地区的旅游功能应以“自然生态性”旅游为重,以“历史文化性”旅游为铺。自然生态性旅游应注重以水景与山景、生景、天景之间的不同规模、比例、尺度上的构景形态而形成多种景观、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

根据专项旅游市场调查[2],自费出游、家庭集体出游、朋友或同事集体出游、观光游览、休闲度假、郊野公园旅游等已成为广州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虽然在这次市场调查中,萝岗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被选择率并不高(与开发程度低、宣传促销弱有关),但是从中仍然可以看到天鹿湖地区的旅游开发具有极大的未来市场潜力,而这股潜力的主要来源是市民群体组成的大众旅游市场。基于此,天鹿湖地区的旅游功能应能够在规模和范围上满足大众旅游市场的郊野旅游需求。

2.2基于萝岗旅游资源体系及萝岗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在萝岗区现状“一镇五街”的行政区划管理范围内,夏港街、永和街以拥有现代工业资源为重,辖区内的众多工业企业均有条件为现代旅游活动所利用。萝岗街、联和街、东区街既拥有自然景源,也拥有现代科技、现代工业或现代农业资源。相比较而言,萝岗街以拥有较为成熟的城市公园资源、城市文化资源为重;联和街的自然景源特征是以天鹿湖大面积、完整的、海拔高的湖泊“水”取胜,人文景源以科学城的现代科技企业资源为特征;东区街拥有丹水坑风景区等自然游憩地,但其现代产业基地特征更为显著。九龙镇是萝岗未来的产业拓展空间,其生态资源条件与联和街的天鹿湖地区相比较,天鹿湖的湖泊景观是其优势。

萝岗旅游资源现状分类(按行政区划单元)[3]

注:资源统计包含了景区景物景点景观。

在萝岗现状旅游资源体系中,天鹿湖地区的资源比较优势是其大面积、完整的湖泊景观以及山水间的相映景观。基于此,在萝岗区域范围内来界定天鹿湖地区的旅游总体功能时,要充分表达其异质于区域内其他节点的特征,“滨湖游憩功能”应是天鹿湖地区的旅游优势。

长期以来,萝岗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互动旅客流,有相当比例是政府部门、工业企业、科技企业间的公务客流。基于这项客流特征,萝岗的新兴旅游区域,应当充分重视公务、商务客人的社交需求,天鹿湖地区的天然生态资源有条件设计高端、高尚、时尚的商务接待场所。这样,天鹿湖地区的旅游功能体系中还应包含“商务游憩区”功能。

2.3天鹿湖旅游总体功能定位

围绕《广州萝岗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广州市萝岗区天鹿湖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天鹿湖生态文化旅游区项目策划》、《广东天鹿湖森林公园总体规划(2008-2017)》,结合天鹿湖、萝岗自身资源和客源市场,天鹿湖旅游总体功能定位为:(1)以水景与山景、生景、天景之间不同比例、规模、尺度上的构景形态为核心,提供富有自然景观形态、自然环境情趣的旅游活动,能够满足大众旅游市场的郊野旅游需求;(2)与萝岗中心区、科学城三位一体的未来空间发展中,承载萝岗中心区内部和科学城内部的游憩活动转移,以承载滨湖游憩活动为主;(3)承载萝岗中心区内部和科学城内部服务业功能的转移,提供附加有休闲娱乐功能的商务交往场所,能够满足中、高端商务精英人士的交往消费需求。

3.天鹿湖地区旅游发展体系规划构想

3.1天鹿湖地区在萝岗旅游发展体系中的功能。在广州市的整体城市空间范围内,萝岗区的现代旅游活动开发相对滞后,但是就其所拥有的先天旅游资源及多种现代社会资源而言,萝岗区的旅游开发潜力巨大。除却自然旅游资源需要进行进一步地开发利用外,萝岗所拥有的一大批现代工业企业、现代农业、高新科技企业资源应该在新一轮的旅游发展中被加以整合和利用。

萝岗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脉络,已经为未来的萝岗旅游开发表达了三条路径:一是对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结合;二是对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文化资源的结合;三是对现代城市社区文化资源与新农村社区文化资源的结合。因此,萝岗的总体旅游发展体系,应当是“山水生态文化”与“新城市文化”间的相融与相合。在未来的萝岗旅游发展中,以下4大产品系列是构建完整旅游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山水生态旅游产品的专项系列;二是传统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专项系列;三是现代产业旅游产品的专项系列;四是现代社区旅游产品的专项系列。在这个总体发展体系中,天鹿湖地区应是萝岗的重要生态旅游核心、历史文化旅游(天鹿湖传说、禾雀花传说等)核心之一、新农业旅游核心之一和新农村社区旅游核心之一。

3.2天鹿湖地区旅游发展体系规划。对天鹿湖地区旅游发展自身体系的规划,遵循“萝岗天鹿,山水新城”的理念,涵盖“生态旅游、湖泊旅游、山岳旅游、商务游憩、探险旅游、农业旅游、社区旅游、节庆旅游”八个系列。生态旅游系列:包括以山塘湿地为主体的生态旅游活动、以珍稀动植物为主体的生态旅游活动;湖泊旅游系列:在天鹿湖水库范围内,选择不同尺度的水域开展湖泊游览观光、亲水娱乐、滨湖娱乐活动等;山岳旅游系列:以牛头山为主体开展山岳观光旅游活动;商务游憩系列:环天鹿湖地带开辟高端、时尚的现代商务游憩活动场所;探险旅游系列:以青少年拓展基地为主体开展野外探险旅游活动、自驾车旅游活动;农业旅游系列:以现代新农业基地为主体开展新农业旅游活动;社区旅游系列:以富有代表性的新农村社区为主体,开展新农村社区旅游活动;节庆旅游系列:以古荔枝结果采摘的季节为准,开展以采摘、品尝古荔枝果的节庆旅游活动。

篇10

[关键词] 城市群旅游;旅游开发;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5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9—0105—03

一、城市群旅游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国外城市旅游研究多集中在城市群发展程度较高的欧美国家,其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理想化的旅游城市产品的空间架构以及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征(墨菲,Murphy,l992)。金卫东(2004)从城市群一体化、旅游产品结构、公共基础设施和电子商务等角度对美国东部都市群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成因进行了多角度阐释和分析,为我国各主要城市群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城市群体化现象愈加显著,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群旅游进行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论述城市群旅游开发、一体化发展等方面(于春霞,2004;梁文生,2005;张敏,2007)。随着旅游市场主客体市场的深入发展,开始探讨城市群旅游形象定位与传播策略和区域旅游合作中感知形象的差异性与可整合性分析(刘静,2005;李飞等,2007);有的学者关注城市群居民旅游行为特征分析(刘建平等,2007)、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分析研究(袁平,2009),为城市旅游消费市场进行的分析指导。还有学者探讨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李清霞,2007)、城市群旅游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及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张广海等,2008;龚绍方,2008;董锁成,2009)等成果。生态环境是城市群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条件,近年来学者开始研究低碳视角下旅游产业发展要素重构(刘韵琴,2011)。

二、城市群旅游影响因素体系的建立

城市群旅游开发不应仅停留在旅游行业本身的效益和业绩上,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群首先应当是生态城市,其次才是旅游城市。本文结合城市群旅游开发特质,选取旅游支撑系统、旅游供给系统、旅游需求系统和旅游环境系统为4个一级指标,下设18个三级指标,建立城市群旅游开发主要影响因素体系(如表1),以期找出促进城市群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城市群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旅游支撑系统

1城市群规模等级

城市群各等级城市充分发挥其互补功能,旅游中心城市在城市群区域发展中起到领航和示范作用,具有高度集聚和扩散功能;旅游次中心城市承接旅游中心辐射,疏解旅游核心城市过于集中的城市功能;二级、三级旅游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郊区及城镇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的规模效应,与旅游中心和次中心的功能衔接,使分散的旅游城镇体系化。

2城市群经济发展

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经济水平尤其突出,在区域中起到领航与示范作用,在经济要素协调发展中发挥了强大的辐射影响力,带动次中心及二三级城市经济总量的整体发展,从而使城市群区域形成新的空间单元。整体城市群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会改善环境,为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的财力保障,有利于吸引各类参与商务、会议、展览和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客人,扩大城市群旅游影响力。

3城市间可达性

城市群旅游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安全、高效、舒适的现代立体交通与信息网络。城市群旅游区通过城市公交系统或城市间干道互相通达,提高区内旅游设施的利用率,从而提高区内旅游交通设施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推动城市群旅游区的各旅游要素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发展的平衡和服务功能的完善,从而吸引大量游客。

4旅游信息化水平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规划作为旅游业第一个国家级信息化五年规划,为旅游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宏观指导。信息化的建设可提升城市群旅游产业竞争力,打破城市群区域内各级城市界限,实现旅游资源整合,建立具备国际水平的旅游产品分销系统,塑造统一品牌形象。在城市群各级城市之间建立可以交流各种信息的大容量、高速率的通信网络,让旅游信息在城市群内全方位传播,使企业更有效地交流和利用信息,提供准确、便捷的旅游服务。

(二)旅游供给系统

1等级旅游资源禀赋

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和人为景观是典型的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的物质基础,但它只是城市发展旅游业的基本物质载体。城市群中专门职能的活动场所也具有旅游功能,如节庆地点、会展馆、商贸中心、文艺厅、体育馆等。在城市中往往拥有许多休闲度假、康体疗养、娱乐消遣的设施,甚至一些酒店宾馆都具有观光功能,这些都是可以吸引游客的要素。总之,城市群以优越的地理位置、先进的现代文明成果及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形式丰富的旅游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

2旅游空间集聚与竞争

城市群旅游空间集聚是反映旅游业发达程度和竞争度的指标之一。受城市群内部经济、文化、自然与社会条件制约,多个高等级资源赋予在各地聚集程度不同,同一区域有多个旅游饭店、旅行社、文化娱乐业与景区等旅游企业出现,从而导致多个旅游企业在同一区域集聚。实践表明,当多个高等级、高赋予的旅游资源在城市群同时出现时,大尺度的旅游者往往只选择地位级别、知名度高的城市群内的主要旅游地,而放弃地位级别较低、知名度小的旅游地,从而产生城市群内部旅游地之间的竞争。

3决策者行为

(1)投资者决策行为

城市群旅游地高质量环境的营造需要高标准的住宿、餐饮、娱乐等旅游设施作为支撑,因而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与旅游业起步阶段供给短缺相比,需求扩张拉动的旅游投资活动具有更强的市场指导。随着旅游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市场需求拉动,如鄱阳湖城市群的文化旅游产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旅游者的目光,也引来了众多投资商的关注,从而成为投资热土。

(2)政府决策行为

城市群旅游各级政府应将资源保护的理念贯穿工作始终,形成管理顺畅、机制严密的环境友好型评价体系。其一,严格把关旅游项目的审批、监管等环节,从制度层面支持资源保护型旅游项目;其二,在市场机制起作用的范围内政府主管部门尽量不去干预,而市场机制空位缺位之处则需要政府主管部门补充、引导和控制;其三,在已有的旅游政策基础上,政府为旅游企业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产业环境),如简化手续、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等;定期就合作进展进行多边协调,以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研究无障碍旅游区建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三)旅游需求系统

城市群旅游地是一线大城市集中地带,由于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旅游潜在市场巨大,旅游业发展迅速。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城市群旅游地不仅自身具有良好的客源市场条件,由于其处于社会经济、文化与信息科技的中心,对远途旅游者有较强的吸引力。旅游总人口和旅游业总收入从总体上反映了一个地区旅游的总体情况,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创汇则体现了城市群国际旅游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