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情况范文

时间:2024-04-18 17:5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卫生服务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卫生服务情况

篇1

一、基本情况

我市辖4区7县,全市总人口311.93万人,城镇常住人口150.36万,占人口总数的48.5%。城区设有14个街道办事处,108个社区,人口58万;矿区设有24个街道办事处,102个社区,人口47万。目前,全市已批准运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23个,其中设在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3个;设在矿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按举办主体性质分:事业办的有13个,占57%;企业办的有7个,占30%;政府办的有2个,占8.7%;个人办的有1个,占4.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执业医师400人,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12人,占3%,主治医师166人,占41.5%,医师148人,占37%,医士74人,占18.5%。护理人员239人,护士100人,占41.8%,护师52人,占21.8%,主管护师45人,占18.8%,未取得职称者42人,占17.6%;已批准运行的服务中心房屋使用面积均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服务站均达到100-150平方米;按照《山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要求,23家中心和站均配备了诊疗设备、辅助检查设备、预防保健设备和健康教育设备。

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我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从1997年起步以来,从试点到逐步推广,10年来经过不断努力,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社区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正在逐步完善。

1、加强领导,切实履行政府职责。首先是成立领导组。2007年2月16日,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副市长李世杰为组长,15个局、委、办负责人为成员的大同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组,全面负责社区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其次是制定规划,明确目标。3月15日市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大同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规划》明确了到2010年,全市将建成4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规划的出台,为推进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第三是加大财政投入。近年来,市财政共安排811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健全规章,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市政府出台了《大同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办法》,市卫生行政部门也下发了《大同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和《大同市城市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办法》,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技术服务实施准入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做到统一标示、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同时还进一步规范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制度》、《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社区医务人员道德规范》、《社区双向转诊制度》等十大项69条规章。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运行提供了保障。

3、合理布局,科学配置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从2003年起,市政府就按照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指导意见》和《山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基本标准》,及时出台了《大同市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大同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整体规划。为了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功能,对预防保健地段进行了调整。近期,根据《大同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办法》规定,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职人员对批准运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回头看,要求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目前已检查了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4、加强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2003年和2005年市卫生局委托市医学会先后举办了两期全科医师培训班,共培训全科医师147人。市卫生局还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选派了一名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教学并熟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参加了在太原市举办的“中西部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和重点工作项目培训班”,作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师资人员。同时,根据中西部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和重点工作项目总体方案的要求,将北关、北街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阳里齿欣、南关友谊、北关安益园、北关铁牛里、南关兴国寺、平泉街六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适宜技术有效推广应用试点,对相关人员进行了防治技术的培训。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完成1000多例高血压和500多例糖尿病病例的规范管理,使社区的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率分别提高了20%和80%左右。

5、完善服务,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依托社区,完善服务,满足居民健康需求。电建医院转型为新建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不仅面向原公司职工,而且覆盖周边10个社区居委会,辐射人口9494户,3.5万人;城区医院下派的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东西南北20多个居委会,服务人口近8万人。煤峪口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处该矿中心,服务半径2.5公里,居民6600户,服务人口3万多人。这些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将预防、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融为一体,积极开展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医药咨询、免费体检、慢五病防治等,普遍为辖区内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对老年人实行上门服务,对慢性病人定期检查、跟踪服务,构建起温馨和谐的医患关系,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处于初创阶段,服务领域、服务内涵、服务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虽然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仍存在很大差距,不少问题仍然困扰着社区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有:

1、全社会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认识不足。一方面政府各相关部门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认识不足,对政府应承担的责任重视不够,未能积极地去研究、探索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相关的政策,而是在被动地等待上级的“红头文件”或“硬性指标”出台。另一方面是广大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概念和内涵认识不清,参与意识不强,“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意识也比较淡薄,大医院看“小病”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2、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宣传力度不够。我市宣传普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只是由卫生行政部门和基层医疗机构孤军奋战,缺乏全社会参与的大张旗鼓的宣传和报道,影响力相对较弱,群众的认知度不高。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知之甚少,当医务人员入户调查、建立健康档案、对慢性病人进行随访时,居民不理解、不信任、不配合,许多居民不给开门,拒绝调查。

3、政府投入不足。近几年来,市级财政虽然安排了一些资金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城矿两区也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给予投入。但是这与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其职能所形成的需求相比是远远不能满足的。目前,资金紧缺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发挥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首先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是自负盈亏的,在自主经营的情况下,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越多的卫生机构,经营就越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如新建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电建医院)2005年完成了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慢五病防治、计划免疫等多项工作,同时为居民普遍建立了健康档案。虽然当年完成门诊工作量达2.3万人次,电建公司为其拨付了三分之一的经费,仍亏损31万元。为了生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靠自身医疗业务创收来维持运转,重医疗服务轻公共卫生服务现象就比较严重。其次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来说,工资待遇低,政府补助工资比例也不等。如城区医院下属的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全民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政府负担90%,集体人员负担30%;而其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拨付基本工资的60%—70%,其余的靠自己筹集。由于担心工资待遇得不到保证,医务人员往往重治轻防,诱导需求,甚至过度医疗。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整体功能的发挥,也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群众心中的形象。第三从医疗设备来说,多数卫生服务机构设备简陋,缺少心电、B超等康复理疗、健康教育所必需的小型医疗仪器和设备。第四从业务用房来说,多年来,我市在城市建设规划审批时,在小区建设中,没有按照“四进社区”(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的要求预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现有的卫生机构多数靠借租房屋自行解决。以城区为例,已建成的2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有17家是靠租房开展工作的,而租房费用往往都在万元以上,如铁牛里社区服务站光租赁房一项每年就需3万元;兴国寺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年房租费是1.8万元;北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租赁的是公产房,年租金也有1.3万元,沉重的房租负担一方面刺激了盈利性目的,另一方面无形中弱化了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制约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缺乏前瞻性。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的设置,许多是由原有的企业医疗卫生机构通过转型、功能转换举办的,这样导致个别地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与当地的人口情况及服务半径相比,形成过剩或缺位。另外,我市近年新建小区较多,而多数小区都没有设置或预留出卫生服务机构,使当地居民无法享受到社区卫生服务。

5、全科医师短缺。全科医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目前我市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多为专科大夫,以城区为例现有医务人员225人,接受过省、市级全科医师短期培训的人数为36人,只占16%。从全市来看,按照省卫生厅规定,每个社区服务中心至少配备6名全科医师,社区卫生服务站每站至少配备2名全科医师。根据我市社区设置规划,应有全科医师526名,而目前只有147名医生接受过全科培训。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护人员,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因此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认知度也较低。

6、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脱节。目前,我市有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了大同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8家纳入了城区或企业内部职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医保的门槛比较高,与市级医保联网需要支付设施费、软件费、保证运转的维护费等上万元,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于独自负担这笔费用比较困难,所以未向医保机构申办手续。加入医保的患者多流向大医院看病,客观上造成大医院看小病,基层卫生资源闲置,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医药负担。

7、双向转诊机制不健全。为合理调配医疗资源,国家提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级医院之间的病人实行“双向转诊”,但从我市实际效果看,双向转诊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危、急、重症患者转往市级医院,往往是因为受医疗水平、诊断设备、就医条件限制被动转诊,而上层医疗机构受利益驱使或因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不信任,很少甚至是没有将患者返回社区康复,双向转诊能上不能下,这一方面使得现有的卫生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加大了大医院诊疗压力,也加重了群众看病就医的压力。

四、几点体会和建议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融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为一体的连续综合的全新服务模式。这种服务体制、服务对象、服务模式、服务目的等与传统医疗有很大不同,可以说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在调研中我们深深地感到。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市政府的大力扶持。其一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家职能部门和城、矿两区政府,需要市政府做大量的协调工作。其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载着大量社会公共卫生项目,其转型和发展需要政府大量的投入。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离不开大型医疗机构的扶持。目前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多为专科医生,而且素质相对较低,难以取得居民信任。因此,在近期充分利用大型医院人才资源的优势,发挥“大手拉小手”的作用,吸引居民走进社区享受医疗保健服务是非常必要的。三、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必须有创新意识。目前在外省、市就有许多好的创新举措值得我们借鉴,如上海市的长宁区和北京市的东城区,率先推出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在确保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切断了社区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处方临床检查、医疗收费的直接挂钩关系。我市矿区红光街煤峪口中心也创造性地提出了“片医”这一新的服务理念和工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按照《大同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办法》规定,到2010年,我市城区、矿区、开发区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居民“小病放心在社区,大病顺利进医院,康复平安回社区”的总体目标。为了这一目标的早日实现,我们建议:

1、提高认识,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决定了其工作必须由政府来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上议事日程,摆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并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同时要加大工作力度,积极落实现有各项政策,尽快制定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使我市居民尽快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社区卫生服务。

2、加强宣传,提升广大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参与意识。要发动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有更多的了解,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仅能够为病人提供基本的医疗诊治服务,还针对健康或非健康状态人群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和计生指导等服务。同时要加强健康教育,推广科普知识,使广大群众树立科学的保健意识,形成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良好氛围。

3、加大投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和补偿机制。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福利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投入资金与提供补偿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市、区两级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将社区卫生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投入。确保中央、省、市、区(县)四级以服务人口为基数,按照3:2:2:3比例配套的补偿资金得到落实。同时要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社区卫生服务,建立稳定的多方筹资机制,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网络的作用。

4、科学规划,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第一要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中,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应与住宅开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第二要按照《大同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办法》规定的设置规划,组织专人实地查看,进行科学地论证。尽快编制并出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布局规划,实现“90%以上的居民步行10—15分钟可以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要求。第三要加大对医疗市场整顿力度,进一步严格审批手续和行医资格,对不符合办医及私自挂牌的医疗点,坚决予以取缔。

5、创新理念,加快职能转变。首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提高服务意识,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创造出自己的优势,如开展家庭病床、家庭医生等服务,全方位开拓社区卫生服务领域,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第二要积极引导社区医务工作者转变观念,为居民提供个性化服务。第三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大力宣传积极推广我市一些先进服务中心(站),如矿区红光街煤峪口中心的作法和经验,要在时机成熟时召开先进服务中心(站)先进经验现场会,以点带面,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

6、强化素质,加快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社区全科医师、护士的在职培训力度。要完善社区医务人员任职资格和聘用制度,在晋升职称、工资福利等方面实行适当倾斜政策,吸引医学人才进社区为居民服务。要通过政策导向,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社区服务机构工作。

7、推进医保进社区,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卫生行政部门与医疗保险机构要尽快制定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建立社区服务机构准入验收和医保定点初审同步联动审批机制,经市卫生行政部门按新标准验收合格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分批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同时,要适当拉开参保人员医保基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二、三级医院的报销比例档次,调节居民就医流向,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篇2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新农合的推进,农民群众对农村卫生服务的要求逐步提高,原有的村卫生室由于医疗水平和功能发挥的限制,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直接影响到群众参合的积极性。为此,我们按照镇村卫生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在全市规划实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

调查中发现,近年来我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进展比较缓慢,主要受制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村卫生室撤并、整合后,由于担心药品、器械、物资难以处置,收入得不到保证,乡村医生不愿干;二是由于乡村医生执业水平参差不齐,医疗安全隐患多,卫生院不想干。针对这些问题,为消除乡村医生的顾虑和担忧,一方面,我们通过清点收购村卫生室原有的药品、器械,统一整合到服务站使用,消除了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组织乡村医生代表座谈会,着重了解他们的思想顾虑,有针对性地分析讲解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的益处和优越性,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以镇区街为单位分头召开专题动员会议,阐明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

同时,组织镇村干部和卫生院负责人,认真总结几年来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推行中的经验教训,现场观摩学习镇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管理的经验和做法,使大家切身体会到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不仅可以使农民群众享受到安全、优质、快捷的医疗服务,得到群众的支持和认可,也增强了卫生院的发展后劲,给卫生院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引导大家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认识,增强了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为顺利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确保工作实效,县里将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和管理工作纳入了对镇区街新农村建设考核项目进行重点考核,由县考核办组织检查、考核,既增强了镇区街和相关部门的责任感,又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各镇区街将其列入分管领导和片长的工作实绩考核,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分解、量化工作任务,责任落实到人,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二、统筹规划,全面建设,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无缝隙覆盖

立足我县实际,我们合理确定建设规划,因村制宜、区别对待,先易后难、分步推进,努力做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布局合理、高标建设、投入到位。

一是合理确定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规划。本着“因村制宜、合理布局、方便群众、便于管理”的原则,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技术力量、服务半径等因素,按照“服务人口在1500-2000人之间、服务半径在1-1.5公里以内、患者步行时间不超过15分钟”的标准,在全县统筹规划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203处,其中,改建111处,新建92处。在建设标准上,本着既不增加村委、乡医额外建设负担,又能达到服务站规范运作的标准,切实发挥其作用的原则,坚持因村制宜,保证分区合理、功能完善。

二是高标准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在资金的筹措上,采取村建、镇街政府(办事处)补助、乡村医生联合出资和社会捐助等多种方式,共筹措资金1129.8万元,改造、建设了163处社区卫生服务站,已投入规范运行。在设施的配备上,按照管理科学规范、功能发挥完全的总体思路,在完善基本医疗保健设施配备的同时,全县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都配备了微机和软件,实行信息化联网管理,在实现群众门诊医药费用当场报销、方便群众的基础上,将服务站财务纳入卫生院统一管理,服务站从进药、售药、报销、上缴业务收入等全部实行网上结算,有效防止新农合资金的流失。以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纵向合作试点工作为契机,3处市级医院分片包帮为5处卫生院提供设备援助,共援助设备价值6万余元,进一步提高了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规范运作,严格监管,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有序到位

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站健康高效运转,规范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为此,在工作推进中,我们严格按照“三制四统一”的标准来管理,依照发挥“六位一体”功能来规范,保证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一步到位。

一是强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队伍建设和管理,提高乡医工作积极性。一方面强化对乡村医生的培训、考核,以镇区街为单位,充分考虑乡村医生的技术专长、照顾年龄因素,按照合理搭配、就近执业的原则,按服务人口2‰的比例为服务站聘任医生。目前,全县已有578名合格乡医被聘任到253处服务站中工作。另一方面,本着提高服务站诊疗水平的目的,精心选派215名卫生院业务骨干充实到服务站中去,有效加强了服务站技术力量。为确保乡村医生的权益,县里统一确定了乡村医生的基础工资,在保证基本工资的基础上,其绩效工资与服务站执业规范、营业收入、服务质量等挂钩。目前,乡村医生的月平均工资由实行一体化管理前的不足3200元提高到4630元。同时,县里明确规定,对经考核合格聘任的乡村医生,由卫生院每年一次性上缴社会养老保险金,有效提高了乡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解决了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自觉服从管理。

二是严格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品配送管理,保证药品安全有效。为保证药品质量,在集中招标采购的基础上,实行统一配送制,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品由卫生院统一配送,并通过药品管理软件和新农合报销管理软件统一管理,从而避免了多渠道进药出现的弊病,保证了药品质量,确保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潍坊市中心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专项调查,并随机抽取各社区服务站人事管理人员和部分医学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35份,收回228份,问卷回收率97.02%。

1.2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结合卫生部统一制定的调查问卷,如《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调查表》《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调查表》等,结合本研究重点,设计《潍坊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现状调查表》,主要包括:卫生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卫生人力资源的数量、卫生技术人员构成情况;地区和医疗机构分布情况;人力资源配置影响因素。

1.3 质量控制及数据分析

调查由市卫生局牵头,调查员皆经统一培训,具有丰富的调查经验,调查过程遵循统一操作流程。所有资料经审核后利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用SPSS l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社区卫生人力资源区域分布现状

如表1所示,此次调查共涉及4个城区,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27个街道,人口总数为85.67万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生0.549个,每千人口拥有护士0.514个。其中,坊子区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为0.346个,每千人口拥有护士数为0.370;经济区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为3.190个,每千人口拥有护士数为2.328个。由此可见,各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分配存在不平衡现象。同时,在职人员中在编人数占总人数的46.23%,特别是奎文区仅为35.94%,可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严重不足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在职人员中卫生技术人员占77.18%,最高的寒亭区可以达到90.67%,但经济区仅为68.82%。

2.2 人力资源配置影响因素调查

参照钟爽[2]和荆丽梅[3]的研究,将人力资源现状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2大类:人才招聘录用影响因素和离职倾向影响因素。调查发现,在人才招聘录用影响因素中,按照应答人数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人才供需矛盾突出(85.63%)、不满意单位待遇及后期发展(76.23)、人才引进机制不自主自由(47.55%)、录用制度不够公平合理(40.74%)、录用门槛太高(10.35%);在离职倾向影响因素中,按照应答人数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个人发展与自我价值实现(75.37%)、薪金待遇与生活条件(65.84%)、岗位培训与考核激励措施(61.53%)、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42.27%)以及岗位责任与工作压力(35.83%)。

3 讨论

卫生人力资源是卫生资源的第一组成部分,是卫生系统维持和发展自身功能的关键,它影响整个国家的卫生水平。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制定卫生人力资源配备标准为社区2 000人/医生,4 000人/护士,相当于每千人口应配备医生0.5个,每千人口拥有护士0.25个。调查发现,潍坊市城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生0.549个,每千人口拥有护士0.514个,可见医护人员配备已经达标,特别是护士还超过2倍多。这可能与近几年国家重视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以及潍坊作为全国卫生事业改革的试点城市,卫生事业发展较好有关。但是仍然发现,各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分配存在不平衡现象,差别近10倍多,并且发现人员编制严重不足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有近一半以上的人员不在编。这一结果正好呼应了后期对人力资源配置中人才招聘录用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由于受到单位编制和人才引进机制的限制较多,用人单位无法自主引进人才,从而在一定程度引起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较少(77.18%)。

基层卫生机构的人力资源配置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调查发现,在人才招聘录用影响因素中,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居首位,典型表现是高学历特别是本科及以上的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大家对去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热情并不高,多数认为在基层工作会妨碍后期发展,而基层单位对于高学历人才急需紧缺。除此以外,收入满意度越差,职工的文化程度越高;工作量的饱和程度太大或太少,对岗位培训、考评程序和考核结果的满意度越差,则职工的离职倾向相对较大。

《2006中国卫生人力报告》的数据显示,医师认为离职的主要原因为工作压力大(24.8%)、工资待遇低(21.9%)、发展机会少(16.5%);医院院长认为单位吸引人才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工资待遇(57.7%)、指标和编制(53.6%)、家属安置(44.2%)、住房条件(40.1%)、工作条件(33.2%)等[4]。由此可见,较低层次的物质需求仍旧是影响卫生人才流动的最主要原因,基层卫生事业单位在用待遇、事业吸引人才的同时,也不应忘了与员工做朋友,积极帮助员工解决生活上的难题,实行人性化管理,这些皆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基层人才的流动。同时,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时也应有针对性地向培养基层应用型人才倾斜,弥补基层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学历过低这一现状。

参考文献

[1]刘阳.锦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06.

[2]钟爽.我国农村乡镇卫生院基本卫生服务功能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篇4

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自2000年正式启动以来,一直得到了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连续多年被列为政府为民众办的实事之一。到2009年底,全市的CHS机构总数已近70家,中心覆盖五个区近百万人口,将街道和镇级医院全部纳入CHS机构,服务覆盖人口近两百万,约占公布总人口的80%以上,CHS服务网络系统初步形成。这也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绩效评价提供了条件。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探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科学化程度;通过全面、科学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的效率、效益和公平性,为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和措施提供依据,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正确评价和总结黄石CHS 的经验。

1、研究目标

本文总结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进程,分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置现状,深入了解社康中心卫生服务功能完成情况,比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各级医疗机构常见病种的诊疗费用,调查黄石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及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和反应性,综合评价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效益、效果和公平性,总结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亮点,为推广其成功经验提出政策性建议,同时也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在收集资料和绩效评价的过程中,探讨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一套切合实际的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2、研究思路

文思路来源于WHO对卫生系统的绩效评价构想,主要是从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方对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绩效做综合评价,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评价、效率评价、效益评价、公平性评价和效果评价。在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绩效时,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对黄石市一、二、三级医院的效率、效益和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等作出评判,评估社区卫生服务的先进性和优越性。通过绩效评价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管理,而且可通过改善和营造内部、外部的公共关系,使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健康公平地、有序地、充满活力地、持续高速地发展。本研究最终产出是形成一套科学的、相对完整的绩效评价方法,同时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的评价体系和相关指标。见图1。

3、内容

3.1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通过查阅文献收集国家和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制度、总结等相关材料,并与黄石市社区卫生工作者、社区居民、卫生管理人员进行专题讨论,总结分析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过程,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政策与实施情况、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与卫生投入构成的变化、社区卫生组织建设与服务网络系统的形成、社区卫生服务的提供与整个卫生服务模式的变化等。

3.2社区居民家庭健康调查

根据黄石市人口分布的特点,分别在四个行政区(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随机抽取26个目标社区,确定调查户数,由当地社区物业管理人员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把调查员带入随机确定的住户,由调查员亲自询问完成调查表规定的内容。本次调查对象为抽样住户的实际人口,是指本住户的15岁及以上成员和虽无常住户口但在本住户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不包括虽有户口但离家半年以上的人口。本次调查抽取了26个生活社区,调查968户,总计1850人,实际有效问卷1841份,有效率为99.67%。

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与需求情况,主要包括社区居民的主要社会经济学、人口学特征,两周患病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两周就诊情况和未就诊情况,择医行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情况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意愿等;社区卫生服务实际利用情况,着重探讨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度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居民的就医流向,分析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了解程度与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关系。

3.3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发展现状

根据黄石市行政区域划分的特点,通过对四个行政区(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2001年7月1日以前成立的所有社康中心的基本情况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大部分社康中心分布在两个老城区,与黄石市人口分布相匹配。

社康中心发展现状主要包括社康中心的所有制情况、地域分布情况、房屋来源、科室设置、设备构成情况及人力资源构成情况,着重探讨黄石市社康中心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3.4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服务功能

根据黄石市社康中心分布特点和社康中心的数量情况,在五个区按比例随机抽取28个社康中心进行六大服务功能的登记,调查表配有详细的登记表和填表说明,登记时间为两个周,要求对所有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的服务功能(包括每天的服务工作量和每种工作的服务时间)进行登记。

通过对社康中心六大服务功能完成情况的现场调查,主要分析每种功能的每天平均服务量(人次)和每种功能占用的平均时间,以判断社康中心六大服务功能完成情况的偏废程度,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3.5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诊疗与费用

按照黄石市社康中心布局特点,在五个区共抽取28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参加病例登记,登记时间为两周,要求对所有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者都进行登记,并进行费用统计。本次调查实际登记例数为7866例,有效例数为7644例,有效率为97.18%。选择了在医院及社康中心就诊的6个常见门诊病种(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支气管肺炎、过敏性皮炎、急性支气管哮喘、急性尿道炎)和4个门诊就诊及住院的慢性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登记。本次调查实际登记例数为2401例,剔除无效登记,有效例数为2210例,有效率为92.04%。

黄石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与费用情况,主要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的单病种费用,并与各级医院的单病种费用进行比较,分析社区卫生服务的就诊病人的疾病类型、疾病轻重程度,了解病人流向情况;探讨就诊费用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3.6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和反应性

本次研究对随机抽取的16个社康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者进行调查,其中黄石港区3个、西塞山区5个、下陆区3个、铁山区1个、开发区4个。接受反应性问卷调查者共848人,实际有效问卷832份,有效率为98.11%;接受满意度问卷调查者1101人,实际有效问卷1073份,有效率为97.45%。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反应性评价包括社区居民在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时,在个人尊重和以顾客为中心两个方面的内容上对社区卫生服务做出的评判。患者满意度评价主要包括患者对诊疗技术、服务态度、诊疗价格,服务程序,就诊环境等方面满意情况;

4、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卫生工作及社会经济资料分析、访谈、现场调查等方法进行,借助卫生服务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定量研究方法为主,结合定性研究方法,进行国际和国内比较,从宏观的角度综合评价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绩效,探讨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的方法。

4.1文献检索法:通过查询期刊和INTERNET网络文献,检索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文献,重点检索社区卫生服务有关的发展模式、配置状况、评价体系的文献。同时,查阅了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文件汇编和会议材料,收集近年来黄石市统计年鉴和卫生统计年鉴等资料,以便深入了解研究主题和黄石市的卫生政策、社会经济、环境的相互关系。

4.2现场调查法:通过家庭健康问卷调查,深入社区居民家庭,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情况和社区居民的健康和需求情况。通过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进行现场调查,重点了解利用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和反应性。

4.3描述性分析法:本研究对频数分布、率、构成比等进行描述性分析,了解黄石市社区居民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把黄石市的统计数据与1998年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黄石市居民的健康问题。

4.4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评价分析:洛伦茨曲线是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公平程度的曲线[1]。基尼系数是根据洛伦茨曲线计算出的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统计指标。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评价[2]。

4.5因素分析法:主要采取χ2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在分析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时,进行了χ2分析。在分析社区卫生服务知晓情况与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关系中,应用了Spearman相关分析的方法。由于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是目前处理二分类变量中比较成熟的方法[3],因此本研究用来建立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多元回归模型,找出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采用广义线性回归分析技术分析就诊费用的影响因素。

4.6模糊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将模糊信息通过模糊判断的手段,求得明确评价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由于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体验并无明确的界限,含义的外延比较模糊,故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反应性进行评价。

4.7 TOPSIS法:是系统工程中目标决策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4]。由于对原始数据进行同趋势和归一化处理,消除了不同指标量纲的影响,排序结果充分利用原始数据信息,能定量反映不同评价单元的优劣程度,直观、可靠。本研究采取这种评价方法,用来评价居民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满意度。

5、结论

5.1以社康中心为主体的卫生服务“二级网”服务模式已经形成。该模式与黄石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种二元格局网络健构存在一些优势,第一,有利于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的一体化和规范化;第二,有利于加强医院和社区的联系。

5.2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较高,但形式多样。总得看来,黄石市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还是比较高的,社区卫生服务在卫生服务中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5]。目前社区居民最感兴趣的社区卫生服务有:健康指导、医疗预防、定期体检、24小时应诊、就近医疗和老年人保健等。社区卫生服务应该做的,就是要积极创新,改变服务模式,适应买方市场的要求,来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

5.3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其综合利用率为35.9%。从全国范围来看,黄石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还是较高的,反映了社区卫生服务得到社区居民的初步认同。社康中心的布局、可及性和居民的认识水平是影响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

5.4社康中心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较好,服务内涵丰富,“六位一体”服务功能已经形成。黄石市社康中心实行院办院管的管理模式,大部分由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主办,保证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有效投入,社区卫生服务得以综合全面地发展。社康中心“六位一体”服务内容基本到位,并形成了自身的特色,社区计划免疫、慢病管理、社区妇幼保健、社区健康教育都取得了成效。

5.5形成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病人流向格局。社区卫生服务的效益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服务费用的低廉上,把“小病”解决在社区之内,从而达到降低卫生费用的目的。总得来说,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费用是比较经济的,在合理分流病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查结果显示,社康中心平均就诊费用为36.00元。对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来说,在形成合理的“小病去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病人流向模式上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6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反应性和满意度较高,仍存在提升空间。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与否,是体现社区卫生服务 “以人为本”精神的重要指标,也是检验社区卫生服务效果的敏感指标[6]。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以及反应性较高,表明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方向是正确的,已初步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

6、社区卫生服务绩的思考

本研究立足于从社区卫生服务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出发,率先对社区卫生服务做全面、综合、系统的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研究的创新思路:

6.1本研究首次从医院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两个层面来对比分析社区卫生服务绩效。黄石市卫生服务主要由医院的医疗服务、保健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组成。在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绩效时,从卫生服务模式、病人的就诊意愿、病人流向、就诊病种和就诊费用等方面与医院服务进行比较,使评价更具有针对性。

6.2采用多角度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绩效,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本研究基于WHO卫生系统绩效评价的思想,运用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需求、利用、效益、效率、效果和公平性做出综合评价,更能全面系统反映社区卫生服务绩效。

6.3将反应性第一次用于评价社区卫生服务效果。反应性仅指卫生系统的非医疗方面的因素,而满意度明显包含了对医疗质量的期望。反应性是一种恒定指标,比满意度更能反映社区卫生服务效果[7]。

6.4 将社区卫生服务的评价焦点由“过程评价”转向“综合评价”。我国前一段时间的社区卫生服务评价工作主要集中在对服务质量、资源利用程度、功能合理程度以及服务效果等单方面地评价。但迄今为止,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对现行社区卫生服务的不同模式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已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把综合评价思路引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来,探索社区卫生服务在卫生资源配置、病人流向、费用控制、服务多样性和病人反应性等方面的作用,确立社区卫生服务不同于医院服务的格局。

参考文献

[1]Eaves D.An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quity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policy if equity is re-asserted as one of the key government objectives for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J Nurs Manag. 1998 ,6(4):215-21.

[2]Paul F.Hogan,et al.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workforce study:the supply of and demand for physiatrists.Arch Phys Med Rehabil,1996.

[3]饶克勤,李青.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在患者就诊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中的应用.中国卫生统计,1999,16(2):72-75

[4]刘玉秀,徐少青.TOPSIS法用于医院工作质量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中国卫生统计,1993,10(2):12-15

[5]Janie Percy-Smith.Introduction :Assessing Needs Theory and

Practice.In: Janie Percy-Smith.Needs Assessments in Public Policy.Open University Press,1996.

篇5

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是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是丰富社区建设内涵、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手段。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家庭医学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的有效、经济、方便、连续的基础卫生服务。最近几十年来,社区卫生服务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它作为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网络体系的基础,是医疗卫生服务的第一级提供者。国际国内相关研究表明,社区卫生服务是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率和卫生服务的公平性,确保提供低成本、经济有效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慢性病干预措施及老年人、妇女儿童医疗卫生保健的最佳途径,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2011年城市化率已达到58.18%,市区常住人口在80万人以上。快速增加的城市人口,大量集中分布在各个社区之中。适应这一情况变化,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既是形势发展之所需,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目标的要求。我们现在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经历着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难过程,政府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全面兼顾,社会保障制度也不尽完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关心脆弱群体健康,拉近社会心理差距,实现一定意义上的社会公平,无疑会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安全网”和“减震器”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卫生服务方面的必要保障。

二、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一)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划布局。国家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的要求是,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原则上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3—10万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人口0.5—1万人。根据这一原则,我市自1998年起,利用已有的卫生资源,对城市医疗机构和原街道门诊部进行了结构调整和功能改造,将其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时,鼓励二、三级医疗机构和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1年8月份以来,以加快构建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目标,制定了《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进行了科学总体规划。到目前,全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市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处、服务站63处,服务人口近97万,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68.9万份,环翠区、高技区和经技区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按照规划,至2012年底,我市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将达到100%,三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将达95%。

(二)现行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我市自1998年起,先后出台了《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方案》、《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办法》、《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标准》和《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管理制度》,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三统一”管理,即统一规划设置、统一标准、统一验收发证。同时,把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2011年8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市卫生局、财政局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市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及《市城市社区卫生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明确了财政补助政策,逐步构建起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政策体系框架。

(三)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情况。近年来,特别是2011年以来,我市不断加强社区卫生机构队伍建设,到目前,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工作人员197人,其中经过全科培训的医护人员120人。去年,我市组织40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75名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参加了全省首批社区技术骨干培训。2012年内我市将完成社区卫生机构技术骨干省级培训,组织开展医护人员市级培训,并采取“下来一批、培养一批、返聘一批、引进一批”的方式,改善社区卫生队伍结构和素质。

(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施配备情况。从面上看,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困难。市区4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有20个服务站没有业务用房,靠租房开展工作,占47%,年租金总额60多万元;有21个服务站房屋为自有,有1个为政府提供用房;有1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面积少于150平方米,占到40%;还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业务用房位于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工作条件较差。二是设备装备配置也不齐全。基本医疗设备齐全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只有19处,占45.2%;约有5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缺少心电、B超等小型医疗仪器和设备,一些常规检查往往因为设备不全而无法进行;缺少开展预防保健、康复理疗、健康教育等设备,难以组织有效的疾病监测和健康干预促进等活动。三是信息化程度比较低,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化服务和管理平台。

(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工作开展情况。近年来,我市按照国家卫生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要求,不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建设,去年以来,又对重点建设的10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统一视觉系统”:即统一门面、科室牌、人员工作牌等标识,统一员服装、被褥、药品柜、出诊箱等用品,统一门诊处方、健康档案、健康处方等文书。制定了《市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推动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2011年全市共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26万余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推行收费标准公开,取消了挂号手续和收费,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得到逐步提升。

三、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单一。按照国家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工作内容的要求,社区卫生服务应当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这一功能定位,囊括了解决居民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多方面问题。但目前我市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有收入的医疗工作比较重视,没有收入的工作开展得较少,普遍是以药养医、重医轻防,其它功能只是部分到位或没有到位。计划免疫工作基本能够完成,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延伸功能发挥得不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的服务观念比较陈旧,未能真正做到深入社区、深入家庭,围绕居民的健康需求拓宽服务领域,“六位一体”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防病功能未能很好落实。

2.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素质不高、人才匮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包括全科医生、全科护士、预防保健医生、康复医生等,但目前我市多数社区卫生服务站往往只有1—2名医生和1—2名护士,约5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不能提供24小时服务。尤为突出的是全科医生缺乏,不能满足开办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需求。全科医疗是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和核心,全科医生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骨干。按每名全科医师服务5000名居民的低限标准计算,市区至少需要124名全科医师。而现实情况是,197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中,接受过全科培训的医师,不到社区医生需求数的一半。而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生多数由医院下派或招聘,本身并非全科医生,相当一部分社区医生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大多只有中专或大专学历,医学基础知识较差,业务素质偏低,无法独立负责预防保健和疾病诊疗等多方面工作。

3.医保政策不配套。市政府文件出台后,但医保配套政策仍未出台,不能很好地促进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和老年病,家庭病床及康复治疗等服务项目也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致使不少康复期病人、慢性病病人、恢复期病人等,受政策性限制,只能放弃在社区治疗或滞留于大医院。居民到社区卫生机构与到大医院就医,报销比例没有差别,患者更愿意到牌子响、级别高、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医院,难以达到把基本医疗服务从大医院分流出来的目标。以2010年为例,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19.2万人次,出诊服务1.48万人次,仅占门诊总量的12.3%,远未达到要求。

4.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尚需完善。硬件建设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由于缺少资金支持,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基础设施薄弱。社区卫生服务站用房紧张,医疗设施设备配备很不齐全,影响了医疗业务的开展和服务功能的拓展。2011年,全市社区卫生机构门急诊32.57万人次,门诊人次费用45.4元,仅为大医院的1/3。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理顺管理体制,培育有序竞争的服务市场。认真落实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有关政策规定,实行机构管理一体化。坚持属地管理,辖区卫生行政部门要统一规划设置,科学管理,不断健全包括基础设施、基本设备、人员配备、服务流程、价格管理等社区卫生服务标准体系,建立以群众满意为核心的监督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要坚持举办主体多元化,打破所有制限制,通过基层医疗机构整体转型、大中型医疗机构举办、个体医疗机构参与等形式,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公开招标,择优准入,严格考核,动态管理,为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活力和效率提供体制性保障。要坚持卫生服务规范化。尽快使社区服务机构统一标识、统一工作职责和制度、统一操作规范、统一服务流程、统一上岗培训、统一收费标准等。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协作互动机制,确保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功能落实到位。

(二)完善补偿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的财力支撑体系。2006年《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同年,国家财政部、发改委、卫生部《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的意见》要求,区级和设区的市级政府承担社区卫生服务补助的主要责任。结合现阶段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建议政府设立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可采取政府购买社区卫生服务的方式,适当补贴,不足部分暂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医疗收入等弥补,以后随着政府财力增长逐步提高补助标准。现阶段可按服务人口(以常住人口计)年人均补助15元,市区两级财政按1:2比例分担。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资金。按照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20万元和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万元标准,统一配备基本设备,统一实行政府采购,由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维护设备的正常运行,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退出时,需将政府出资购买的设施设备交与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资金。对经岗位培训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每人给予适当补助。

(三)落实配套措施,营造部门联动的政策扶持环境。一是落实规划建设政策。在城市新建和改建居民区中,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要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二是完善医保政策。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管理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将诊断明确的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家庭病床、术后康复等项目纳入医保统筹支付范围。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费用,个人自付比例应明显低于二级医院就诊自付比例,引导参保人员更方便、更合理、更有效地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比例。三是探索建立严格的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卫生行政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应制定统一的转诊条件、程序和监督管理办法,推行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点协作,资源共享、利益和风险共担,逐步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二级以上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

篇6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者;满意度;调查分析

66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29-02

满意度研究是社区卫生服务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通过对齐齐哈尔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者满意度调查分析,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为齐齐哈尔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提出建议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齐齐哈尔市北三区(建华区、铁锋区、龙沙区)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300名患者。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者满意度常规监测调查表》,采取一对一问答方法,对被试者进行调查。

1.3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双录入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被调查者一般情况300名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者中男性94人(31.3%),女性206人(68.7%),平均年龄(51.2±1)岁。

被调查者大部分人都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分别占53%和34.3%,自费的占4.7%,商业保险和公费医疗占的比例则很小,分别为2.3%和1.7%。

2.2就诊及等候时间大部分患者就诊时间都能在15分钟完成,占调查对象的77.7%,只有5.3%的患者就诊时间超过30分钟。97%的患者候诊时间少于10分钟,其中候诊时间少于5分钟的占被调查对象的84.7%。

2.3就医机构选择意愿及利用情况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者就诊原因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方便快捷”的人数最多,占82.3%,其次为“服务态度好”和“价格便宜”,分别占38.3%和33.3%。认为“能够提供预防保健服务”和“能够提供健康咨询服务”的人数则不多,分别占8.7%和7.3%。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者本次接受服务类型调查结果显示。疾病诊治是主要接受服务的类型,占62%,其次为疾病预防和购药,分别占14.3%和8.3%。

2.4满意度调查被调查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便利度最满意,占67.3%,其次为服务态度和受尊重程度,分别占52%和48.7%。对就医环境和设施设备的满意度一般,分别占25.3%和13%。

对社区卫生服务价格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对药品价格和服务价格的满意度均较高,分别占84%和81.7%。

2.5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知晓度的调查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免费项目,如建立健康档案,预防接种,儿童、孕产妇、老年人保健等,有183人知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免费项目,占被调查者的61.0%。有156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占被调查者的52.0%。

3讨论

3.1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者大部分为老年人。伤病诊治及购药占总服务类型的70%以上,对其他社区卫生服务(疾病预防、健康指导、保健咨询等)类型的需求较少,这说明社区卫生服务在公共卫生醒目标识方面开展不足,相应的功能不够完善,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知晓情况更加说明这一点,知晓社区卫生服务全部项目的刚达到60%,而建立健康档案的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者刚刚超过50%,同时也反映了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认识的局限。近一年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2次以下的有72.6%,6次以上的不到5%,在调查中了解到,有一些人是初次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这说明齐齐哈市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不够完善,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大。

3.2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者满意度情况

3.2.1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总体评价较高,个别指标不理想被调查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便利度、等候时间、服务态度、受尊重程度、解释交流等满意度较高;而对就医环境、设施设备的硬件设施满意度一般,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在患者心目中得到了一致的好评,根据实际访问调查中的谈话和满意度及患者对倾向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因分析,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者是由于对身体影响的较小的疾病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水平要求较低,主要是看中社区卫生服务的便利和卫生服务的易得性。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满意度高,是因为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有限,不像大医院那么拥挤,而且社区卫生服务的范围有限,患者相对于大医院而言更加固定,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能更好的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反映出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加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达到了吸引更多的患者前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效果,也是一种宣传社区卫生服务的手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更加注重硬件的升级,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资金投入,强化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3.2.2患者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原因对社区卫生服务患者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表明,高的技术水平和好的服务态度是吸引居民就医的重要因素本调查显示,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不满意的原因依次为医疗技术水平低、设备环境差、服务态度差、收费不合理等,因此,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利用各种政策手段,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和技术支持,合理配置并及时更新社区卫生服务硬件设施。

参考文献

篇7

一、20*年建设任务

1、区级医疗卫生筹建项目:启动区公共卫生综合大楼建设选址论证工作,对*区人民医院设置调整进行可行性论证。

2、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丁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一分中心(丁桥东单元)、九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一分中心(九堡中心单元)、笕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续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四季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8个):天杭社区卫生服务站、红五月社区卫生服务站、彭埠社区卫生服务站、云峰社区卫生服务站、六堡社区卫生服务站、凯西社区卫生服务站、丁桥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

5、迁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9个):其中迁建章家坝社区卫生服务站、机神社区卫生服务站、宣家埠社区卫生服务站、九堡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水墩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改建健风社区卫生服务站、观音塘社区卫生服务站、万家花园社区卫生服务站和黄家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来源于:

二、总体工作目标

根据《*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我区到2020年将设置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着力形成“一轴、两心、三级”的卫生资源布局,为在2010年前初步形成卫生资源布局的框架,现提出三年总体工作目标。

(一)三年总体目标

1、新建区公共卫生综合大楼。

2、续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

3、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

4、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

5、迁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7个。

6、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0个。

(二)分年度目标

1、20*年目标: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续建1个;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8个;迁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9个。启动区公共卫生综合大楼建设选址论证工作,对*区人民医院设置调整进行可行性论证。

2、20*年目标:启动区公共卫生综合大楼建设的前期工作;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个;迁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3个。

3、2010年目标:区公共卫生综合大楼开工建设;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迁建1个;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0个;迁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5个。

20*-2010年的个别项目将根据大项目推进情况及城市化推进速度适当调整。来源于:

三、工作要求

1、强化领导。为进一步加强对“三年行动计划”工作的领导,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区相关部门和各镇、街道负责人为成员的“三年行动计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由分管区长牵头,各部门和各镇、街道负责人参加,分析研究解决建设计划中的政策性问题和牵涉多部门的问题。

2、坚持标准。一是严守工作标准。在实施中,必须严格按照“三年行动计划”规定的规模、时序、进度高标准、严要求的抓好落实,为推进卫生强区、强镇(街道)打好基础。二是严守建设标准。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少于1200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房屋建筑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三是严守配置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按照国家配置标准配(补)齐基本设备。

篇8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和《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蚌政[*]3号)的要求,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发展目标

到2011年,全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数达26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3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达10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健全,公益性得到充分体现,社区居民能在社区免费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价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目标。

三、实施计划

(一)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每万居民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3名社区护士的要求,全县今后5年将培训全科医师36人,社区护士36人,社区公卫医师及管理人员38人。

(二)基础设施建设。根据需要完成26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的建设或修缮工作。*年重点建设:

1、站下、黄桥北路、大营路、谷阳、孟庄、西圩六处社区卫生服务站;

2、城关镇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新设东菜市和老街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

(三)基础设备建设。根据卫生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基本标准》,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配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设备。

四、经费筹集与管理

(一)经费筹集。在中央财政自*年起对中部地区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人口每年人均3元的标准予以补助的基础上,省财政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人口每年人均5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市、县财政分别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人口每年人均2元、3元的标准安排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

(二)经费使用原则。中央财政补助按照财政部等三部委《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的意见》(财社[*)61号)执行,主要用于补助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根据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结果拨付。

省级财政投入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房屋修缮和设备配置、开展相关试点以及考核奖励等补助。根据各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每年任务完成及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投入情况确定经费补助数额;按照各县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的机构数量兑现房屋修缮和设备配置定额补助;对有条件开展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社区首诊制、收支两条线管理、药品统购统配零差率销售试点的地区给予专项补助。

市、县财政投入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按成本收费补贴、特困病人的基本医疗费用减免,以及以奖代补等。

(三)经费管理。根据全县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编制*—2011年分年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房屋维修、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实施计划,报市卫生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审核批准。每年年初,市财政局会同市卫生局根据年度实施计划和一定标准安排补助经费,通过追加预算指标下达到县财政部门。省级补助资金分两期下拨,批复下达后拨付60%,剩余40%根据年底考核的实际情况拨付。中央补助资金按照中央实施方案执行。市级补助资金在年终按社区卫生机构服务人口实绩核拨。

社区卫生服务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县财政部门实行专项管理、专项核算。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加强财务管理,严格财务手续,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日志及可以证明其工作真实性的相关材料。要坚持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充分发挥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努力实现规划目标。

五、保障措施

(一)政府负责,目标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各级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要妥善解决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用房,并加大投入,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各级政府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负总责,并要将此项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内容,实行年度考核,目标管理。

(二)依据规划,充分利用存量资源。按照县政府民生工程的要求,制订或修订县社区卫生发展规划。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利用存量资源、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则;新建机构主要由一级医院、企事业单位的医疗机构转型、二级医院转型或延伸到社区主办,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由政府主办。

(三)采取措施,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问题。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列入社会基本建设规划,建设资金由市、县政府筹措解决。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租赁的业务用房,政府通过购买、分期以租代购等多种形式,五年内逐步实现政府无偿提供;对暂时无法由政府提供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其房屋租金政府要予以补偿。

(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要与社区卫生服务紧密协作。凡经评审合格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须定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符合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要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积极引导参保人员到社区就医,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医,个人负担的比例、起付标准等,要比等级医院适当降低,减少医疗费用支出。

(五)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贯彻执行中编办等印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将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列入公益性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人事管理制度,实行以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3—5年内财政对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补助逐渐过渡为政府购买社区卫生服务。

篇9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医院集团;双向转诊;协调机制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2(b)-080-03

近年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为改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区域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作出了贡献[1]。但在目前发展过程中,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仍然存在着功能发挥不足、与医院功能冲突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社区双向转诊难以实现,从而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有必要分析单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实现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以集团化模式为基础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的双向转诊机制,促进我国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障碍原因分析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目标指出,城市要形成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合理、密切配合、互为补充的新型两级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方便、经济、可及的综合卫生服务。因此,在新型医疗卫生体系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各自的职责明确,功能清晰。我国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工明确、功能互补是通过双向转诊来实现的。

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是双向转诊制度中的纵向转诊形式,它是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超出自身诊治能力和范围的患者或在本院确诊、治疗有困难的患者转至上级医院就医;反之,上级医院对病情得到控制、情况相对稳定的患者转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治疗[2]。由于经济、技术、政策法规等原因,双向转诊制度在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中出现了单向转诊、回转不畅的情况,导致了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冲突[3]。

1.1经济利益冲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医院的经费补偿主要通过医院医药费用结余实现,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未实现收支两条线之前,情况类似。面对同一个患者,双方变成了竞争对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患者病情复杂或严重时,尽管不希望放弃诊疗收入,但限于自身技术条件不足,面临“技术硬约束”,不得不将患者转出。医院由于自身条件好,技术强,患者信任,在没有法律法规或第三方强制力的约束下,自然不愿意将患者转回社区。相比较而言,医院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多数做到了双向转诊,因为这些大医院与自身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存在争利的动机。因此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经济利益争夺是双向转诊落实不到位的最根本原因。

1.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不健全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刚刚开始不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技术力量和诊疗条件还比较薄弱。虽然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职称、福利待遇、医疗和养老保险等方面与大、中型医院相比处于劣势地位, 无法吸引高素质人才为社区卫生服务。在岗全科医生大多学历低、技术不强,在职和转岗培训工作的开展既需要时间,还有一定的困难, 真正称职的全科医生少之又少。一些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建筑、仪器设备也不达标。这些不足从机构内部影响了患病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和双向转诊的开展。

1.3 缺乏双向转诊的技术标准

患者的疾病是复杂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因此,对于一种疾病或者一个具体的患者,应该向上转诊或者向下转诊,无论是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是对医院来说,都较难规范,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对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说,大多数从业的医护人员还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全科医生, 在患者转回以后,能否开展患者所需的康复、保健等连续性全科医疗服务, 促进患者健康,无论是患者、医院医生还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者可能都缺乏信心。

1.4 缺乏外部监督和约束

从经济学角度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的业务中既有公共物品如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也有私人物品如医疗、康复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竞争性的私人物品,无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是综合医院来说,获利动机和竞争行为都是无可厚非的。但仅靠市场的“无形之手”导致了双向转诊的失败,出现了市场失灵,需要市场自我完善以及政府的“有形之手”来解决问题。目前我国医疗市场是医疗机构和患者的直接搏弈,缺少医疗保险公司等第三方力量。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还没有健全双向转诊的相关管理制度,缺少社区卫生服务价格调节机制、社区首诊制等制度。

2 基于集团化的社区双向转诊机制

英、美等医疗卫生服务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借助经济杠杆和政府政策支持构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之间的联盟,并进一步建立医院集团,集团内的行政协调加上医疗保险机构外部的经济约束保证双向转诊的顺利实现。笔者认为,在当前医疗市场和政府政策都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借鉴国外的经验,借助医院集团化的手段,建立基于集团化模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院的双向转诊机制,是解决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的有效途径。

2.1集团化模式下的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从上世纪末开始的我国医院集团化是一种医院集约经营、卫生资源重组配置的有效方式。其中,纵向一体化的资源重组,以大医院为核心,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以资产或契约为纽带,形成健康服务组织联合体,构建区域性的医院集团[4]。集团中的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行星系结构,一个医院周围围绕若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资产产权或者管理协议、契约等纽带联合。在集团内部,各成员间的协调不再单纯用市场交易的手段,而辅之以集团内部的协议和行政行为。在此基础上,按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实现双向转诊。

2.2 集团化社区双向转诊的内涵

集团化的双向转诊不仅仅是一个患者在两层医疗机构的转移,它还需要其他人员的相互交流,以及资金、信息等的双向互动。

人员的双向互动:基于集团化的社区双向转诊存在着两种人员双向流动。一种是患者的流动。患有危急重症或者疑难杂症的患者超过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范围和诊疗能力,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协助转入核心大医院或专科医院;患者治疗稳定后再转入社区进行康复治疗。第二种人员流动是医护人员的互动,这是当前很重要的一种人员互动。这里的互动不单单指医护人员在患者转诊时的护送,更主要的是大医院与社区卫生人员的业务与培训互动。大医院定期选派一些业务水平较高的医生到社区坐诊或巡诊,甚至进行家庭会诊,帮助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服务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派医护人员到大医院参加专科查房和业务培训班等。医护人员的互动交流既促进了双向转诊的实现,也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水平[5]。

信息的双向流动:双向转诊产生的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医院与社区之间流动。患者与社区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预约检查、预约门诊和预约住院,同步可以上传患者的相关病历资料,医院转回患者也通过网络实现。在具备条件的集团同时实现健康档案信息的传递。

资金的双向流动:非隶属关系的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硬件设备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可能存在患者在社区开检查单并交费,而实际到医院检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将费用转入医院。由于集团契约的规定,双方对医疗业务、培训等产生的费用进行结算支付。

2.3 集团化社区双向转诊程序

医院集团制定适用于本集团内部的双向转诊标准与程序,由集团医务和质控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一般转诊过程为:①转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征求患者及其家属意见,通过网络(或辅以电话)向核心医院或专科医院提出转诊请求;②接诊医院转诊管理部门、接诊医护人员了解患者信息,作出是否需要并同意转入的结论;③同意接收转诊的,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网络办理相关手续;④根据情况,患者自行或由社区医生陪同到接诊医院,办理转入手续,向上转诊完成;⑤在医院治疗病情稳定后,医院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征求患者及其家属意见,通过网络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出转入建议;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意后,患者自行或由医院医生护送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此双向转诊全部结束。急诊患者不需以上繁琐手续,可以直接转入医院[6]。

这种转诊相比较于非集团化的转诊,不仅程序简洁,而且信息传递速度快,转接双方医务人员沟通容易,提高了转诊的效率和效果。

3 集团内社区双向转诊的协调机制

基于集团化的双向转诊实质上是通过组织间的长期紧密联盟将医疗机构之间的外部转诊变为集团的“内部转诊”,从利益、组织、战略等核心管理要素进行整合,化解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冲突,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

3.1 利益协调

集团内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医院下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是政府将社区卫生机构划拨给大医院[7]。两者之间利益是统一的。在患者转上、转下的决策中,利益冲突已不存在,其转诊动力是业务指标的考核等。第二种是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直接经济利益纽带,彼此之间通过契约、协议构成联合体。联合体内患者上、下转诊的利益冲突被合作协议弱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向上转患者、接受医院的辐射等作为条件换取医院下转患者。这种动力机制是相对不稳定的,容易因突发事件、人员变动而出现变化。

3.2 组织协调

在集团内部的大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负责管理协调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日常事务和行政工作,及时、便捷地协调医院和各服务点业务,承担转入患者的接诊和转出患者的送出,解决各社区卫生机构工作中的困难问题。医院通过办培训班,以提高技能为目标,对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规范化培训。医学院附属医院还可以结合学历培训和资格培训,提高社区医护人士的医护水平以及对医院的认同感。医院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派出较高业务水平的医生、护士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部门的设立和人员的流动保证了双向转诊的实现。

3.3战略协调

集团模式协调还能通过战略协调来实现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之间功能分配和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医院集团制定自己的远景和使命,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必然包括社区服务和医院服务,在同一组织内部,自然地形成社区和医院分工明确,功能分明的组织架构。这种战略理念一经形成,就会落实在领导者的决策中并长期影响集团行为,使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得以发展完善。

4集团化模式下双向转诊中政府与社会的责任

集团模式下的双向转诊是一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双向转诊模式,但目前并没有成为主流模式。它的实现不仅需要医院集团作为基础,还需要政府政策、法律、法规予以规范,以及社会其他组织的协助。

政府强制实行社区医生首诊制:理顺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职责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患者的就医决策行为是一贯的、稳定的、可以预期的。政府应当强制实行社区医生首诊制,保证患者就诊遵循从社区到医院的程序,社区卫生机构和医生拥有对转诊的决定权。社区医生首诊制度是未来医疗卫生服务二级网络正常运行的基础。

医疗保险机构的价格政策:医疗保险机构运用价格杠杆影响患者的就医选择,如提高患者在医院诊疗费用报销的起付线和患者自身负担的比例,降低患者在社区卫生机构的报销起付线和患者自负比例,引导患者小病在社区[8]。尽快推行单病种固定费用模式,逼迫医院减少患者滞留医院的时间,提高社区卫生机构的使用率,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医疗总费用。

信息技术条件:当前医院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不能联网制约了双向转诊的实现。通过医院集团信息网络的延伸建立双向转诊信息支持网络,能大大减少转诊过程中的时间和重复检查,提高转诊速度。在信息系统完善的医院,在既有网络上接入社区卫生机构,其边际成本相当低。当然这有赖于卫生信息软件开发企业的合作。

[参考文献]

[1]冯毅,张瑾.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研究综述[J].卫生经济研究,2006,(11):44-45.

[2]刘洋,王小芳.双向转诊制度问题探讨[J].社区卫生服务,2004,(12):72-73.

[3]卢扬,张鹭鹭,欧崇阳,等.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互动模式及问题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7):1400-1402.

[4]李洪兵.我国医院集团形成机制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2):9-13.

[5]汤仕忠,吴佩华,洪大蓉,等.城市医院与社区服务机构互动模式及其意义[J].现代医学,2005,33(1):47-49.

[6]陈敏生,万志红,黎毅敏,等.医院集团发展模式与患者转诊需求处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1):49-50.

[7]邢少文.广州六家社区医院被集团接管,引发医改方向之争[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6,(19):31-35.

篇10

为进一步加强我镇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构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满足居民基本医疗预防保健需求,更好地为全镇广大居民健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结合我镇村级卫生机构的实际现状,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和省卫生厅《关于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效缓解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步健全设备、运行规范、服务到位的县、镇、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为全镇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总体目标

在200*年底与任杨村部联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础上,200*年,新建和改建完成4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镇共建成5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站达到设置合理,设施基本满足需要,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社区居民能在社区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原则、资源配置和工作职责。

1、设置原则:

按照行政村或3000-5000人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原则。对此,我镇将在任杨、古虹、走马、沈杨、马路等村域内设置建设五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

2、资源配置:

①土地: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建设选址由镇政府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确定,原则上设在覆盖范围的中心位置,所需建设用地原则上由所在村无偿划拨,同时做好证地的协调工作。

②房屋: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所需房屋原则上由村委会提供,也可由学校闲置校舍或原村卫生所改扩建而来。

③人员:社区卫生服务站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乡村医生执业资格、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严禁使用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从业人员由所在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调配。

④资金:采取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资、乡村医生个人借资、辐射村居帮扶投资、政府补助资金等多渠道筹资办法,共同创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

3、工作职责:

①综合运用机构门诊、健康咨询、定期巡诊、康复护理、家庭病床、双向转诊等措施,为农民就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治;并及时转诊急危重病人。诊疗行为规范,选择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方案,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医药收费政策。

②组织开展健康体检,建立和管理覆盖范围内和所有家庭的健康档案,访视重点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

③按照规定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据家庭成员的具体情况,通过上门服务等形式落实相应的工作任务。

④掌握覆盖范围内服务人口基本情况,及时督促服务对象按规范要求接受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计划免疫、重点疾病社区管理等。

⑤及时收集、核实、报告覆盖范围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死亡、传染病和外来人员等信息,并协助完成调查处理。

⑥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看病程序和补助办法;定期公布覆盖范围内合作医疗住院及报销情况。

⑦健康教育进村入户,以讲课、咨询、发放健康处方等形式向服务对象提供面对面的服务。

(来源:文秘站 )⑧协助开展覆盖范围内食品卫生、公共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托幼机构、饮水卫生检查管理。

(二)加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建设。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本标准,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占地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不少于80平方米,设全科诊断室、治疗室、换药室、观察室、药房、健康教育室(预防保健室)和计生指导室,七室分开;基本设备包括耳鼻镜、紫外线灯、清创缝合包、组合治疗盘,空调、身高体重器、电脑和打印机、电话、电视、vcd等(具体标准见附件2)。

(三)加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社区服务站人员继续教育。到200*年全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全科医学知识转岗培训率达80%,鼓励已取得资格的卫技人员参加各级各类学历教育,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学历层次。新进人员统一达到中专以上学历,并取得相关执业资格。

(四)加强标准 化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功能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下,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落实服务责任,在责任区域内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不同人群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社区诊断并提出干预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

(五)加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内部管理建设。社区卫生服务实施镇村一体化管理,严格按照县卫生局制订的一体化管理办法执行。

四、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开展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创建工作是解决我镇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有效途径,是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镇政府成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分解见附1)各村要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方针政策,将创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干部年度目标考核,要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层层明确责任,落实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创建任务。

(二)严格标准,规范建设。

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对照《__镇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标准》,认真细化,逐项落实,按序时进度做好创建工作。在创建过程中,对创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上报。镇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将开展定期不定期督查,对创建工作不力,动作缓慢,措施不当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对创建过程中好的经验、做法,在全镇予以推广。

(三)因地制宜,杜绝盲建。

根据辖区卫生资源的实际情况,制定建设计划。尽量充分,合理利用原有卫生资源,切忌盲目新建,造成资源浪费。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租用房屋或用房尚未达到标准的,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新建、改扩建。目前初步决定在任杨村范围内进行新建;古虹村、走马村、马路村范围内进行改建;沈杨村范围内根据实际再进行新建或改建的决定。

(四)规范管理,强化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