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控制预案范文

时间:2024-04-18 17:5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疾病预防控制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疾病预防控制预案

篇1

州疾控中心自2002年成立以来,根据单位工作需要及国家档案工作的相关要求,设置了综合档案室,购买了档案密集架,配备专职档案员,并于2007年达档案管理省级标准。

1.档案利用情况

笔者选取了州疾控中心2002-2011年档案室保存的档案和档案借阅记录,将所有档案分类,统计借阅次数、目的及使用情况。10年间,共利用档案室档案672人次,1484盒次。其中文书档案349人次,528盒次;仪器设备档案158人次,377盒次;会计档案19人次,141盒次;个人技术档案90人次,366盒次;基建档案41人次,72盒次;实物档案12人次;印章档案3人次。截至2011年,档案利用人次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文书类、仪器设备类、个人技术类档案。文书档案中包含了党政管理、人事管理、科研培训、健康教育、卫生监测检测、疾病预防控制、慢性病防治及免疫规划等。

2.档案利用目的和成果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门类多、范围广,专业性强,每份档案都是专业人员长期工作中积累形成,这些原始资料对工作的开展、疾病的预防、科学研究等都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根据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利用情况,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几种目的:为拟写各种文件材料作参考,核实查询业务技术、申报科研成果、撰写专业技术论文和编写志书,为一些重大事件如鼠疫、结核病项目、艾滋病项目、计量认证考核、卫生检验监测、编写志书等提供实质等。我中心利用档案资源对各种流行病、传染病进行长期的、日常性的监测,定期分析各类流行病、传染病动态,了解疾病在辖区内的人群分布、地区分布和时间分布。如2003年突如其来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008年人禽流感呼吸道传染病疫情、2009年红河州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通过利用日常工作中所形成的文字、声像等不同载体的档案材料,及时地了解掌握疾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疫源地及流行过程,发现和分析出疫情流行规律,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的传播。通过利用疾控档案编写了《红河州卫生事业五十年》、《红河州突发公共事件及传染病疫情处置应急预案汇编》等,有力地支持了全州的疾病控制工作。州疾控中心档案人员通过编制档案专题目录、案卷目录、专题介绍等,介绍所存档案的内容和利用价值。如我中心的《2006年至2009年红河州流行性感冒流行规律探索研究》、《红河州特定高危人群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红河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效果研究》等十多项科研课题研究,都是通过对各种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病的调查报告、原始记录的统计分析寻找疾病的发病规律、流行途径、预防措施等,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研究而成的。这些课题为控制和消除传染病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范例,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了人民的身体素质,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

二、档案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自我宣传不够

不注意对室藏内容的宣传,对档案利用后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宣传不够,导致部分职工误认为把平时工作中形成的档案存在档案室毫无意义,无价值可言。

2.重保管,轻利用

长期以来,档案工作就是收集保管档案,领导对档案的评价也把收集保管情况作为衡量档案工作完成好坏的标准。因此,尽管利用疾控档案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大量的疾控档案信息资源还有待开发利用,档案的作用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并且档案工作人员整日忙于收集、整理、防虫等工作,而利用工作仍旧停留在别人来查什么,我就提供什么的被动服务上。

三、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开发利用展望

1.更新理念,提升档案资源利用水平

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健康防病意识的提高,基层的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工作应走出“自我封闭”、“被动利用”的旧管理模式,树立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的思想,丰富室藏,科学管理。积极编写档案专题汇编,主动、科学、系统地开发利用各类档案信息资源,为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2.利用档案资源,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信息和人力资源,在当地举办各种疾病防治科普图片展,多媒体演示。如制作各种贴近百姓生活的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的宣传单、小册子,把防病知识送进社区、农村。组织经验丰富的疾病预防专家,深入基层与民众面对面交流,做好疾病的咨询、科普工作,提高百姓防病意识,使疾病控制、公共卫生安全得到行之有效的落实。

3.全员参与,提高档案利用效益

档案工作需要全体人员共同参与:首先档案的形成过程需要单位领导、科室领导、文书人员、档案员等的密切配合,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共同完成公文处理和文件的归档及档案管理工作,才能保证档案的完整性、统一性。其次,单位的全体人员是档案的直接受益者,只有全员参与档案的借阅使用,档案管理才有意义。并且档案的管理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必须纳入工作日程,保证必要的办公条件和设备,支持档案人员的工作,积极支持档案人员参加培训,把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的发挥出来,从而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益。

4.积极采用现代技术,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能力

篇2

关键词:疾病预防与控制;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4-0000-02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疾病预防控制庞大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隐患。计算机操作系统大多数都存在各式各样的安全漏洞,正是这些漏洞才使病毒有可乘之机进行传染,如不及时更新操作系统,这些漏洞都是安全隐患。计算机病毒将影响疾控系统的正常运行、网络速度下降,甚至造成疾控系统的瘫痪。计算机病毒一般具有破坏性、隐蔽性、潜伏性、传染性等特点。

一、目前疾控系统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攻击:网络攻击可分为内部与外部攻击。内部攻击一般情况都是由于疾控中心内部人员浏览一些非法网站或下载非法软件引起计算机中毒,从而感染整个内部网络系统。而外部攻击则来自互联网,由于疾控中心网络与互联网相连,信息共享的同时也面临着遭遇攻击的风险。因为在互联网上可以任意下载很多攻击工具,这类攻击工具设置简单、使用方便,破坏力大,这意味着攻击所需要的技术门槛大大降低。因此,就算是一个很普通的上网者也会对疾控系统造成很大的危害。

(二)网络安全监管缺失:随着我县疾控中心计算机网络的大范围普及,单位计算机网络日益增多,如果不加强管理,采取措施,随时有可能造成病毒传播泛滥、网络被攻击、数据损坏、系统瘫痪等严重后果。由于一部分人利用中心网络的资源进行一些软件资源下载服务,导致大量垃圾邮件出现,占用了的带宽资源,致使网络资源严重被浪费,造成流量堵塞、上网速度减慢等问题。

疾控系统网络建设普遍存在重硬件、忽软件,重运行、轻管理的现象。其表现为对网络安全的认识不足,网络系统作为一项大工程为实施运行,没有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方案是不行的,对于IP地址的申请分配和开通、账户的维护、服务器上应用系统、管理系统的审查和网络规范的设计及调整上,缺少防范措施。

(三)计算机设备老化与损坏:我县疾控中心网络分布在整个单位及乡镇医院,管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涉及硬件的设备暴露在外面的设施,都有可能遭到有意或无意地损坏,这样可能会造成网络系统全部或部分瘫痪的后果。

二、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单位职工的网络安全意识薄弱:许多职工对网络系统安全不够重视,不顾及病毒任意下载,通过网络下载或对于外来的带毒移动存储介质都没有杀毒的意识,经常有意无意进行病毒的传播,攻击疾控中心网络系统,干扰疾控网络的安全运行。

(二)经费投入不足:单位上基本上都不是专业人士,对其都是一知半解,对于网络安全认知不足。认为只要系统能够运行就行,投入的经费相对少,而有限的投资也往往用在网络设备购置上。对于网络系统安全建设问题的建设不够重视,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一旦爆发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非法软件的使用:由于非法软件在网络系统中普遍使用,这些软件的传播一方面占用了大量的网络带宽资源,另一方面也给网络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例如前段时间盗版XP操作系统自动更新补丁引起的电脑黑屏事件,就是因为微软公司对盗版的XP操作系统的更新做了限制。另一方面,从网络上随意下载的软件中可能隐藏木马、后门等恶意代码,许多疾病上报系统也因此被攻击者侵入和利用。

三、创建完全可靠的网络系统是实现不了的

网络系统安全是一个大工程。在目前的情况下,需要全面考虑综合运用多种工具来抵御病毒的入侵,使用杀毒软件等多项技术,互相配合、加强管理,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为更好的完善疾控网络系统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方法。

(一)病毒的防范:计算机病毒危害固然很大,但是只要掌握了一些防病毒的常识就能很好的进行防范。我作为单位网络管理员应经常向同事讲解一些防毒常识,这样单位整体的安全意识就会大大提高。

1.用生活中的基本常识来进行辨别。不打开来历不明邮件及所带附件,对可疑的邮件要进行删除。

2.安装防病毒产品并保证更新最新的病毒库。应该在重要的计算机上安装实时病毒监控软件,并且至少每周更新一次病毒库,最好是每天更新、升级,达到防病毒的效果。

3.不要从任何不可靠的渠道下载任何软件。最好不要使用重要的计算机去浏览一些个人网站,特别是一些黑客类或黄色网站,不要随意在小网站上下载软件。如果非得下载,应该对下载的软件在安装或运行前进行病毒扫描。

4.减少使用网络下载Microsoft Office的程序,这些文件类型的会提高感染病毒的几率。

5.不用他人的磁盘安装软件或者是复制共享的磁盘,因为这是导致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在网络环境下,要尽量使用无盘工作站,不用或少用有软驱的工作站。只要把好这一关,就能有效地防止病毒入侵。

6.使用基于客户端的防火墙或过滤措施。如果计算机需要经常挂在互联网上,就需要使用个人防火墙来保护文档或个人隐私,并可防止黑客来访问系统。否则个人信息甚至信用卡号码和其他密码都有可能被窃取。

7.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安装各种补丁程序非常重要的。使用常用的软件来预防病毒的入侵,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如360安全卫士、卡卡安全助手等软件。

(二)防火墙隔离技术:防火墙作为一种将内外网隔离的技术,普遍运用于网络安全建设中。防火墙隔离技术又可分为物理隔离和逻辑隔离两种,物理隔离比较彻底,但开销比较大。逻辑隔离即是软件隔离,比较普遍,现在有很多都是免费的,如360安全卫士,金山卫士等。

(三)加强网络系统的监管:在不影响网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加强内部网络监管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网络系统资源。如:配备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网络监听系统等。通过各种监管手段,增强网络安全的自我适应性和反应能力,及时发现不良因素,从而保证网络系统服务的正常运行。通过使用网络软件、日志分析软件等工具,形成一个功能完整、覆盖全面的监控管理系统,保证疾控各系统的运行。

(四)重要数据的维护:数据是计算机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用户数据不要与系统共用一个分区,这是因为系统出现问题时,避免数据丢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重要的数据要及时备份,备份前要进行病毒查杀,数据备份可采取多样备份,如异地备份、光盘备份、U盘备份等多种方式,并且做好分区表、注册表等备份工作,这样在系统维护和修复时可以提高其工作效率。

(五)建立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为了确保整个单位网络系统安全有效的运行,必须要对网络进行全面的安全性分析和研究,建立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一个专业的信息安全管理科室,制定统管全局的网络信息安全规定。

2.对单位从事网络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培养一支具有安全管理意识的网管队伍,从技术上提高应地各种攻击破坏方法。

3.对疾控系统全体职工进行网骆安全知识培训。

4.在疾控中心内部设立网络安全信息栏,网络规章制度、网络病毒公告、操作系统更新公告等,并提供常用软件的补丁下载。

四、网络安全系统建设对疾控系统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一个安全的网络系统,它可以实现传染病监测、防治信息个案报告及管理,实现疾病监测信息的一体化管理和文件共享。目前,疾控系统已构建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疫苗管理系统以及结核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艾滋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等,实现传染病疫情网上直报。一个安全的网络系统,可以极大提高疫情报告工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实现疫情信息共享,对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起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五、总结

我单位疾控系统的网络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长远的工程,需要整体统一防范,这不仅仅是被动的,更要主动进行。在网络系统安全日益会影响到疾控事业运行的情况下,要加强网络管理制度,对职工进行网络道德的教育,全单位的网络知识;安装最新的防病毒软件和下载补丁更新系统漏洞,对重要文件要进行多种备份,只有这样网络安全才能得到保障,疾控事业的工作才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开展。

参考文献:

[1]郭秋萍.计算机网络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2005试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

[3徐敬东.计算机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3

关键词:安全视角;养猪场;疫病预防;控制研究;

1 全面检疫与预防

1.1 引种严格检疫

按照正常的程序看,从国外或从外地购进种猪时一定要做好选择,特别要慎重,做到严格检疫,不能从多个猪场购进种绪。通过严格的检验检疫程序和相关的操作,才能正式引入猪种。很多养殖场对开始的操作环节不重视,一旦发生了相关的检验疾病隐患,再进行补救就显得十分被动。因此,从源头开始抓,是必要的,也是科学的。

1.2 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

事实上,不仅仅要对猪群的一般健康状况全面检查,而且还需要创造安全与舒适的环境,促进猪的生长。比如,可以通过良好的管理,在一定环境下,促进猪的个体发育,减少应激反应等。同时,要尽量满足猪对营养的需求。比如,全价与平衡的优质饲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全面增强猪的免疫力与抵抗力,增强猪的发育,在生产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潜力。

1.3 有针对性地对猪的疾病进行药物预防

一般来说,按照季节性的发病规律和猪的相关特征,可以实施以下措施:比如,对猪痢疾用抗生素或在饲料内添加一定量的痢菌净;或者是在仔猪阶段以及天气变化或者猪舍变化,以及相关环境条件变化时,采用金霉素、土霉素和白地霉素进行综合防治。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不可乱用抗生素。事实上,很多养殖场缺乏科学的技术员,在一些疾病的防控方面对相关措施不熟悉甚至不知道,造成一些预防措施与现实不符,难以起到真正的预防与控制作用。因此,很多养殖场需要在这方面加大功夫,系统培养技术员的科学知识掌握能力与学习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其灵活运用能力。这是很必要的一个步骤。一般来说,通过针对性的疾病药物预防可以合理和全面地开展相关养殖管理,更加健康地呵护猪的生长。

1.4 制定正确、合理的免疫程序

控制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可用猪萎鼻二联苗,孕猪产前30天免疫,乳猪于1周龄和4周龄各免疫注射l次,公、母猪1年2次。其实,在很多方面还需要注意免疫程序的准确性与技术性。比如,防止猪瘟最好用猪瘟弱毒疫苗,猪病三联苗不如单苗,因免疫期较短。特别还需要注意的是,在猪的疾病预防方面,需要使用疫苗时要按疫苗说明执行。一般情况下,如果通过正确和合理的免疫程序,完全可以预防和避免很多常规性的疾病,给下一步的疾病控制带来很多的便利性与主动性。由此,我们可以针对性的看到相关预防免疫程序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2 规模化养猪场预防性用药方式

必须需要明确的是,在很多猪场尚未进行全面的预防用药方式的规则制定。在这样的管理下,很多猪场的疾病预防显得不规范不严谨,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因此,需要高度重视。规模化养猪场要有效地防治生猪寄生虫病的危害,对猪群的驱虫最好采取统一行动,其中预防性药物驱虫是防治规模化养猪场寄生虫病的主要技术措施。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在养殖场的预防性药物驱虫工作中,至少必须把握四点:一是养猪场驱虫必须要对全场所有猪群统一进行,通过全面系统的预防可以减少相关的互相传播,以防止驱虫猪群和未驱虫猪群间的寄生虫疾病的交互感染;二是空怀母猪、怀孕母猪、哺乳母猪和种公猪在统一药物驱虫后,在这方面要全面系统进行;应间隔3个月再驱虫一次;三是仔猪应在保育阶段后期或生长阶段各驱虫一次;四是对引进的种猪应在并群前10天给予驱虫一次。

3 规模化养猪场预防性用药的注意要点

在很多层面,需要关注规模化养殖的疾病预防措施的合理性与时效性。比如,应特别注意防止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受潮霉变,在这方面,很多饲养员不是很重视,往往容易操作不谨慎,造成疾病的快速传播与发展,以及由于食品营养的不足降低了猪的免疫力。因此,需要高度重视饲料的安全性,以防霉变饲料招致有害毒素物质残留。

即便如此,也需要全面开展对相关养殖与繁育的合理规划与发展。比如,可以通过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制度,杜绝带病猪(包括带病种公猪)从外引入,合理使用疫苗和药物,时刻树立全场参与意识、综合防治意识和群体防治意识,实施有效的全方位综合防治措施。在预防性用药过程中,养猪场既要考虑到猪种、年龄、个体的差异,又要兼顾到药物的用药剂量、疗程、给药途径对疗效的影响,同时还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配合用药的配伍禁忌以及药物的残留和药物的耐药性等问题,如养猪场发生猪气喘病流行时,养猪场为了提高其药物疗效,不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配合用药的配伍禁忌,而在饲料中已添加有盐霉素的情况下,又使用防治生猪气喘病疗效较好的药物如泰乐菌素,其结果就有可能导致泰乐菌素的毒性增强,从而造成大批猪的死亡。

4 结语

综合以上可以看到,猪场的疫病防控需要全面有序的按照科学规律进行。

参考文献

[1] 李秀敏.养猪场常用的猪病疫苗免疫和接种方法[J].北京农业,2005年04期.

[2] 黄勇.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再思考[J].中国畜禽种业,2010年09期.

[3] 尹皑.猪病防控中的难点及应对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年09期.

[4] 单卫东.养猪场防疫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动物保健,2011年01期.

篇4

关键词:疾病预防机构;档案管理;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也被应用到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管理工作中,替代了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实现了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利用信息档案可以实现科室之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信息共享,进一步提高信息利用率,促进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很多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尚未成立专门的档案管理科室,一些区级或县级的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由办公室来承担,甚至很多地方尚未成立信息科。领导方面对此也并未加以重视,往往那些非医疗专业、档案管理专业、关系户等不能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员被安排到档案管理的工作上,在人员编制方面也没有明确的规定,有些中心管理者或行政机构人员兼职进行档案管理,这种人员上的欠缺和重视程度的欠缺,直接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和发展。而且,档案管理的工作琐碎、繁杂,短期内不能见到显著的成效和效益,因此,这项工作也不被人们所重视,在单位处于人轻言微的状态,再加之中心的投入有限、条件限制等,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工作激情和创新精神,使得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难度加大,不利于其良性发展。

(二)管理人员专业结构不平衡

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是直接导致管理人员专业结构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很多人员都是非档案管理专业的人员,甚至很多都不是医疗相关专业人员,在人才配置方面,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只占小部分,使得管理工作不平衡发展,加之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合理的领导,档案管理人员的比例和专业机构严重失衡,使得信息化管理不能很好地实现。

(三)管理人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程序单一化和长期的程式化现象,使得人们在工作中不能产生浓厚的工作热情和激情,加之中心对档案管理科室的投入资金有限,使得一些有建设意义的想法不能很好地实现。另外,由于长期的不被重视,工作人员消极怠工,面对枯燥乏味而又繁重的管理工作不能找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绝大部分管理人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一)我国的医疗事业需要发展壮大必须要有大量的专业人才,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更加便捷的掌握人事档案材料,从而能发现人才合理利用人才,同时能够实现医疗信息资源共享,以便档案信息能够更加充分利用。

(二)传统的纸张档案管理模式正在被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所挑战,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多种具有时效性,价值高的档案信息需求量一步步增大,对于这种新形势的需求,各级医疗机构只有加大加快现代信息化管理,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而不至于被社会淘汰。

(三)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高管理水平只有运用档案信息管理才是根本途径。目前,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档案信息管理方面现代化信息利用还比较落后,比如在设备,技术方法,管理意识等方面。要想进一步解决档案管理的利用水平,就必须从这几方面入手,更新现代技术设备,增强管理意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优势

(一)档案信息化可以保护贵重的档案原件。运用档案信息化可以避免档案原件被过多的借阅,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被损坏,或者丢失,而将这些档案原件通过运用计算机电子扫描,以电子的形式进行保存,管理是使用,可以减少很多使用原件档案带来的弊端。

(二)运用档案信息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使档案工作人员从手工劳动中得以解放。在传统的纸质档案时代,档案人员运用手工要用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整理档案和记载档案目录,而利用信息化工作后,只需输入指令就可自动完成。

(三)档案信息化可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借助信息技术可以采用关键词的方法将所有档案资源进行梳理归类,从而在需要查阅相关资源时候,及时有效地从大量的档案资源中整合出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档案资源实现归类整理后可以借助网络连接,实现在不同计算机上的信息共享,有助于有价值信息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部门、各科室,甚至是不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快速传递,尤其对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这个特殊行业来说,及时的信息传递,对于人民的生命健康来说意义重大。

(四)档案信息化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对档案进行检索和使用。传统查询档案的方法是借助手工,如果需要查询的原始档案数量十分庞大,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将档案建立成电子文档,然后将类似的电子文档合并生成一个电子目录,这样当需要检索档案时,只需要将相关信息输入电脑,就可以从电脑中快速调出相关信息。

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容

(一)病历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各种过去所未探知或命名的疾病不断被发现,各种医学难题相继被攻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将这些病例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手段全部归类整理并分别建立档案输入计算机,通过局域网反馈到各临床科室,这样当其他医务人员在遇到同类病例的时候,就可以及时调阅相关档案为其治疗提供有益的指导,同时进行科研活动和撰写论文时也能及时查阅。此外,通过计算还可以将同类病例进行归类整理,分析,从中发现病例处理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而优化治疗方案,然后将其信息处理结果再反馈给临床科室,使他们能够对照临床实际,继续优化,因而有利于医务人员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文书处理过程和归档的信息化管理。文书工作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档案的内在质量直接由文书处理过程的好坏影响着。当前由于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天所产生的文书中包含大量的信息,其中有的文书可能需要快速的传阅和催办时间,也有大量的文书可能对时间要求不是十分紧急,如果按照传统人工方法对这些文书中的时间信息予以一一甄别的话,势必耗费大量的精力,有时可能还会耽误了处理的时间。所以,将这些文书中所涉及的信息录入计算机中,通过在计算机中设定依时办理程序从而自行甄别并归类,这样,就可以保证比较紧急的信息能够迅速传达到有关科室予以审批。发文处理过程也可通过网络进行,大大减少了文书处理部门的工作量,减轻了档案人员的负担。

(三)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人才的相互交流和流动也日益增多,尤其是随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营体制市场化的转变,这种人员间的流动就更加频繁。因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起准确的人事档案信息尤为重要,通过运用信息手段,建立和完善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及时掌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事的流动情况,甚至追踪医护人员的去向,就可以实现为患者提供更多信息和服务的目的,进而增加患者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满意度,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整体形象。

五、实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是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公民和医疗卫生机构合法权益保障的基础性工作,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信息化管理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工作条件的良好配置

《卫生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提出:“档案信息化建设要与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逐步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化、不断提高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因此,疾病控制机构将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纳入中心发展规划中来是很有必要的。而要保证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重要的是保证良好的工作条件的配置,如相应的档案存储库房、服务器、统一规范的档案装具、优良的阅档环境等硬件的投入,以便于规范;在软件方面,在人员配备的基础上要加强人员的培训和规范化的管理要求、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科室和主管领导,以及良好畅通的网络管理体系等。

(二)疾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提高

在传统的观念里,中心档案管理的工作简单、乏味,而事实上,信息化纳入管理系统后管理工作属于科技档案管理的范畴,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尤其是在预防和控制各种传染性疾病中起到重要的决策依据的作用。因此,要做好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就必须提高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要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系统而规范的专业化培训,提高工作的认识,以很好地解决工作中遇见的问题并减少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人员不能固步自封,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充电”,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积极探讨管理的有效措施、高效管理,并将新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实现信息管理的高效发展。

(三)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息化管理的关键还在于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目前很多疾控中心的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信息管理方面缺乏严密性和严谨性,严重影响了信息化管理的成效。因此,要建立起规范的管理系统和规范化的管理标准,让管理工作有据可循,将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上升为一个系统工程,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层层把关,促进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这样才能使信息化管理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四)建立完善的数据库

篇5

[关键词]:钢柱偏移 预防 校正

1.引言

我公司承建钢结构工程中,以轻钢结构居多。施工技术成熟,但在我们施工过程中,还会出现了一些问题。作为公司的一名技术人员,根据现场的施工经验,结合工作实践对钢结构厂房质量通病防治有一定的认识,现提出如下看法,共同探讨。

2.钢柱偏移

2.1 施工准备

2.1.1 编制钢结构吊装施工组织方案。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分解落实项目管理目标,界定特殊、关键工序,编制相应的施工作业指导书,开展技术交底。

2.1.2测量放线和钢构件检验。在测量放线前,对所用各种仪器进行校验和检定,同时落实专人负责制,设一名工程师专职施工放线配测工二人,主要进行轴线误差测量、支承面表面标高与水平度的检验、地脚螺栓位置、控制尺寸和伸出支承面长度的量测等。执行一切定位、放线均经自检、互检、专职质检员验收后,请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代表验收。构件吊装前应根据《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5―2001)的规定,仔细检验钢构件的外形和几何尺寸,尤其需控制好底座板至牛腿面的长度及扭曲变形,以防止安装后的垂直度、水平度发生超差及吊车梁安装时垂直度和水平度发生偏差。

2.2 操作工艺

2.2.1 钢柱的吊装方法与装配式钢筋砼柱相似。对钢柱可采用双机抬吊或单车起吊的方法进行吊装。起吊时,双机同时将钢柱平吊起来,离地一定高度后暂停,移去运输平板车,然后双机同时打开回转刹车,由主机单独起吊,当钢柱吊装回直后,撤走副机,由主机单独吊装,将钢桩锚固螺检固定,因为本项目单柱重量约2吨,故采用了单机起吊的方法进行了吊装,见图(一)、图(二)。

2.2.2当柱子垂直吊离地面后,将柱吊至设计位置上,落钩前要复查中心线并特别注意柱脚是否确定落实,用钢楔子初步找正柱子位置。待垂直偏差控制在20mm以内,使起重机脱钩。其垂直度用径纬仪检验,如有偏差, 用千斤顶纠正。钢柱位置的最后校正,使其安装偏差符合有关规定。然后在柱四周用10mm厚的钢模定位,用电焊固定,钢柱复校后,再紧固锚固螺栓,并将承重块上下点焊固定,防止走动。

2.3 预控措施

2.3.1 每组预埋螺栓位置必须用定型卡盘卡住,然后浇筑砼。

2.3.2 所有柱脚螺栓校正完成后,应用塑料管套保护好,以防吊装钢柱时碰坏螺牙。

2.3.3对大型构件的起吊位置,必要时需经过计算确认;多台吊机同步作业时,要统一指挥,平稳起吊。

3.地脚螺栓位移

3.1 施工准备

3.1.1 钢构件预检与配套。吊装单位应根据制造厂的测量报告,对钢构件进行复检和抽检。对钢构件预检的计量工具和计量标准应与制造厂一致。现场吊装应根据预检数据采取相应措施, 以保证吊装顺利进行。根据安装施工流水顺序进行构件配套。

3.1.2标高块设置及柱底灌浆。根据钢柱预检结果,在柱子基础表面浇筑标高块。待第一节钢柱吊装、校正和锚固螺栓固定后,要进行钢柱的柱底灌浆。

3.1.3 钢构件堆放。根据安装流水顺序由中转堆场配套运入现场的钢构件,利用现场的装卸机械质量将其就位到安装机械的回车半径内。堆放时,严禁将钢构件直接放于地面上,同时应遵守将钢构件分类堆放,不得大件压小件,以防产生构件变形。

3.2 操作工艺

3.2.1 在吊装第一节钢柱时,应在预埋的地脚螺栓上加设保护套,以免钢柱就准时碰坏地脚螺栓的丝牙。

3.2.2 根据钢柱重量和起重机起重量,可采用双机抬吊或单机吊装。

3.2.3 钢柱就位后,先调整标高,再调整位移,最后调整垂直度。柱子要按规范规定的数值进行校正,标准柱子的垂直偏差应校正到零。为了控制安装误差,一般选择标准柱的柱基中心线为基础点,用激光经纬仪以基础点为依据对标准柱子的垂直度进行观测。标准柱一般是选择平面转角柱为标准柱。其他柱子通常以标准柱为依据用丈量法测定。

3.2.4 钢柱轴线位移校正,以下节钢柱顶部的实际柱中心线为准,安装钢柱的底部对准下节钢柱的中心线即可。

3.3 预控措施

3.3.1高强螺栓应自由穿入孔内,不得强行敲打。高强螺栓的垫圈安在螺母一侧,垫圈孔有倒角的一侧应和螺母接触,不得装反(大六角头、高强螺栓的垫圈应安装在螺栓头一侧和螺母一侧,垫圈孔有倒角一侧应和螺栓头接触,不得装反)。

3.3.2 预埋地脚螺栓尽量不要与结构中的钢筋焊接在一起,最好有一套独立的固定系统,如采用井字型钢管固定。在浇灌完成后要立即进行复测,发现偏差及时处理;

4.连接板拼装不严密

4.1 施工准备

4.1.1 先检查建筑物各部分的位置是否正确,精度是否满足《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要求,尺寸有误差时应予调整。

4.1.2 构件接触面必须进行处理,增加摩擦面间的摩擦。

4.1.3电动扳手及手动扳手应经过标定。

4.2 操作工艺

4.2.1 高强度螺栓的拧紧,应分初拧和终拧。对于大型节点应分初拧、复拧和终拧。复拧扭矩应等于初拧扭矩。

4.2.2 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施拧架用的扭矩扳手和检查采用的扭矩板手,在每班作业前,均应进行校正,其扭矩误差应分别为使用扭矩的±5%和±3%。

4.2.3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扭矩检查应在终拧1小时后、24小时以内完成。扭矩检查时,应将螺母退回30°~50°,再拧至原固测定扭矩,该扭矩与检查扭矩的偏差应在检查扭矩的±10%以内。

4.3 预控措施

4.3.1 构件在装车运输过程中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卸车堆放必须垫平整;

4.3.2 为尽量消除累计误差,构件在拼装时应从中间往两边分,并加强过程量测,发现偏差后,要及时找出原因并调校好;安装过程中如发现偏差过大,千万不能强行校正或随意扩孔,应交设计采取技术补救措施解决。

5.结束语

随着国内钢结构的广泛应用,我们及时学习到了施工过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逐步掌握并克服了在钢结构制作安装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但我们也要重视从小处入手,切实有效地实施项目过程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控制质量,防止安装质量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信息化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环境越来越普遍,电子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远程传输等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几乎所有企业、事业单位办公、日常事务管理、科研、生产等都进入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的阶段。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来说,中心档案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单位和病人的根本利益。在庞大的中心档案管理工作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的信息资源进行及时的处理、管理和存储,能够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做好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当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部门值得思考和正视的问题。

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的现状

1.1 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很多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尚未成立专门的档案管理科室,一些区级或县级的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由办公室来承担,甚至很多地方尚未成立信息科。领导方面对此也并未加以重视,往往那些非医疗专业、档案管理专业、关系户等不能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员被安排到档案管理的工作上,在人员编制方面也没有明确的规定,有些中心管理者或行政机构人员兼职进行档案管理,这种人员上的欠缺和重视程度的欠缺,直接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和发展。而且,档案管理的工作琐碎、繁杂,短期内不能见到显著的成效和效益,因此,这项工作也不被人们所重视,在单位处于人轻言微的状态,再加之中心的投入有限、条件限制等,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工作激情和创新精神,使得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难度加大,不利于其良性发展。

1.2管理人员专业结构不平衡

前面讲到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这样是直接导致管理人员专业结构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很多人员都是非档案管理专业的人员,甚至很多都不是医疗相关专业人员,在人才配置方面,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只占小部分,使得管理工作不平衡发展,加之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合理的领导,档案管理人员的比例和专业机构严重失衡,使得信息化管理不能很好地实现。

1.3 管理人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程序单一化和长期的程式化现象,使得人们在工作中不能产生浓厚的工作热情和激情,加之中心对档案管理科室的投入资金有限,使得一些有建设意义的想法不能很好地实现。另外,由于长期的不被重视,工作人员消极怠工,面对枯燥乏味而又繁重的管理工作不能找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绝大部分管理人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2.实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是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公民和医疗卫生机构合法权益保障的基础性工作,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行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地打破现有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种种限制局面,使原本闭塞的管理部门和管理工作实现开放化、网络化和系统化的管理。使传统的档案保存和调用工作上升为信息采集、调用、查询、服务于一体的高效、智能化管理,实现疾控中心档案信息的科学、有效的管理和调配,为病人提供更为便捷、高效和优质的服务。实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2.1 工作条件的良好配置

国家卫生部、档案局在《卫生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中提出:“档案信息化建设要与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逐步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化、不断提高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因此,疾病控制中心将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纳入中心发展规划中来是很有必要的。而要保证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重要的是保证良好的工作条件的配置,如相应的档案存储库房、服务器、统一规范的档案装具、优良的阅档环境等硬件的投入,以便于规范;在软件方面,在人员配备的基础上要加强人员的培训和规范化的管理要求、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科室和主管领导,以及良好畅通的网络管理体系等。

2.2 疾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提高

在传统的观念里,中心档案管理的工作简单、乏味,而事实上,信息化纳入管理系统后管理工作属于科技档案管理的范畴,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尤其是在预防和控制各种传染性疾病中起到重要的决策依据的作用。因此,要做好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就必须提高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要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系统而规范的专业化培训,提高工作的认识,以很好地解决工作中遇见的问题并减少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档案法》第九条明确指出:“档案管理人员应忠于职守,遵守纪律,具备专业知识。”因此,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首先要具备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同时要有基本的疾病预防与控制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中心的档案,并进行必要的科学研究,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作用,提高为中心服务的保障工作。所以,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人员不能固步自封,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充电”,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积极探讨管理的有效措施、高效管理,并将新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实现信息管理的高效发展。

2.3 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息化管理的关键还在于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目前很多疾控中心的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信息管理方面缺乏严密性和严谨性,严重影响了信息化管理的成效。因此,要建立起规范的管理系统和规范化的管理标准,让管理工作有据可循,将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上升为一个系统工程,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层层把关,促进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这样才能使信息化管理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2.4 建立完善的数据库

从传统中庞大的文件处理向信息化档案管理的转化,数据库的建立是其中关键的环节之一,也是大多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工 作的过渡过程。而数据库的建立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必须在内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各环节人员的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因此,要想做好疾控中心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必须做好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

3.档案管理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档案管理软件主要包括文档管理、照片管理、文件共享、系统管理等四大功能模块。

文档管理可以存储、删除、修改和查询各种格式的电子文档,而且内置完备的打印格式,并可自定义打印格式,各类登记簿实现了流水、满页打印。

照片管理可以实现各种疾病照片资料的上传下载、删除、查询及打印等功能,便于病例资料的存档、查找和打印。

文件共享实现共享信息,可设置为网络版,实现局域网或广域网上多台计算机数据库的共享。

系统功能实现了用户的注册、个人信息修改、新的病例信息公告和系统维护四种功能,从而实现用户登录该系统,最新病例信息的公告及维护系统安全等。

所以,疾控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将各客户端分配至科,各科室兼职档案员将本科室的归档文件材料随时进行录入,同时也能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进行档案的综合检索。档案软件的升级极大地方便了各个业务科室,也降低了综合档案员的工作量,从而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

4.结论

档案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存储、利用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应在档案信息资源有序整理的基础上加快信息网络的建设和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以促进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管理和利用,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医疗服务行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更好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薛鹤婵,薛鹤娟. 浅谈档案服务机制创新[J]. 科技创新导报,2009(07).

[2] 盛年红.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J]. 机电兵船档案,2007(05).

[3] 周英. 企业档案管理的网络信息化及开发利用[J]. 安徽大学学报,2003(03).

[4] 何玲. 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问题的探讨[J]. 档案学通讯,2004(05).

篇7

一、灾害前的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策略

(一)切实加强领导,建立高效、统一的组织保障系统。

1、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市卫生局成立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加强对卫生防汛救灾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为市防汛指挥部提供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建议;协调、指导全市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积极组织和协调全市卫生人力资源,对灾区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紧急支援。

2、县区、乡镇两级医疗卫生单位都应成立相应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当地政府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统筹安排当地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根据当地汛情预测以及当地人口分布、卫生资源等实际情况,参照本预案,制定适合本地特点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预案,做到组织、人员和措施三落实。

(二)建立健全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保障体系。

1、制定xx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技术预案。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医疗和卫生防病专家,根据本市可能发生的汛情级别和造成的破坏程度以及人员伤亡情况的预测,全面评估本市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反应能力,制定本市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技术预案。

2、完善市卫生系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队伍,成员以xx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卫生救治队和“三网”建设意外伤害医疗组为主。我市乡镇以上医疗机构,要分别组建防汛救灾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要以创伤外科为主,适当配备其它相关专业的临床医护人员。负责全市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伤员的分级救治和转运。

3、完善市卫生系统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联合组建市级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各乡镇卫生院成立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小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由从事流行病、免疫接种、消杀和环境、饮水、食品以及职业卫生等工作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相关的检验、药械供应工作等人员组成,负责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4、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要配备必需的现场医疗救护设备和药品,消杀灭药械、预防用生物制品,检验设备、试剂及必备的个人防护物品和生活物资,保持通讯畅通,以保障应急任务的执行。

5、开展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活动。为了提高医疗救护队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整体应急反应能力,市卫生局、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技能和个人防护知识的专业培训,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不同规模的模拟演练,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人员。

(三)收集灾害医学信息资料。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卫生防汛救灾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应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灾害及其灾害发生后,可能危及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的信息资料收集,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以加强对防汛救灾防病指导工作。

灾害医学信息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人口分布和生命统计资料; 2、卫生资源配置、疾病动态、传染病监测资料; 3、重点传染病的动物宿主和病媒生物的分布资料;4、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药械的储备资料; 5、其它相关资料。

(四)做好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的经费、药械、血源、物资的筹集、储备和管理。

各级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要根据预测灾情波及的范围,提出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经费的测算,药械和物资的储备方案,上报同级人民政府安排落实。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防治药品、设备和消杀灭药械等物资的筹集储备,保障应急供应。市中心血站要组织应急献血队伍,建立安全的血源储备。

(五)完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加强防汛抗灾能力。

努力提高医疗机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的防汛抗灾能力,保障防汛工作的正常运转。

(六)开展医学自救、互救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科普知识教育活动。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对公众进行有针对性的灾害发生时医学自救、互救以及疾病预防控制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心理应激承受能力。

二、灾害发生时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的应急措施

(一)启动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组织系统和保障体系。

1、发生灾情后,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紧急启动所设立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病领导小组,根据所制定的预案,组织安排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工作。并根据灾情的需要组织协调相应的卫生资源对灾区进行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的援助。

2、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指导和人民政府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迅速开展以下工作: (1)对灾害进行快速医学评估,确定灾害所引发的重点卫生问题,调配相应的专业救援队伍。 (2)开展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3)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并接受社会各界为灾区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捐助的资金、防治药品器械等,为灾区提供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紧急救援。

(二)灾区的医疗救护。

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指挥领导下,医疗救护力量相互配合,划分抢救区域,重点抢救重伤员,突击救治中、轻伤员,对灾区伤员进行分级医疗救护。

1、现场抢救。到达现场的医疗救护人员要及时将伤员疏散转送出危险区,在脱险的同时进行检伤分类,标以伤病卡,并按照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对伤员进行紧急抢救。 现场抢救的主要措施是止血、包扎、固定和合理搬运,准备转运至适宜的医院。

2、早期救治。医院对接收的伤员进行早期处理,包括纠正包扎、固定,清创、止血、抗休克、抗感染,对有生命危险的伤员实施紧急处理。同时医院要做好救治伤员的统计汇总工作,及时上报。

3、伤员转送。超出医院救治能力的伤员,医院要写好病历,在统一安排下,及时将其转往指定的医院,并妥善安排转运途中的医疗监护。

(三)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组织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实施卫生防疫措施。

1、加强灾后疾病监测工作,组织开展灾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防治措施。

2、加强疫情报告,实行灾区疫情专报制度。在灾区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按要求向指定的卫生机构报告疫情,对重点传染病和急性中毒事故等实行日报和零报告制度,同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以便及时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处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3、加强饮水卫生监督管理。及时确定可供饮用的水源,定期开展饮用水源的卫生状况监测。对分散式供水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等进行消毒。

4、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对灾区的食品要进行抽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食品,消除食物中毒的隐患,预防食物中毒和其它食源性疾患。

5、指导开展环境的卫生清理。加强灾民聚集地的厕所及垃圾场的设置和管理。对患传染病死亡的尸体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加强对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的监测,安全合理使用杀虫、灭鼠药物,采用多种措施,及时有效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

7、认真做好对参加救灾防病医疗卫生人员的自身防护。

(四)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对灾区群众进行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最大限度地提高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提高群众自身防护、自我保健意识和心理调节能力。

三、灾害后期的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开展灾后医疗卫生机构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1、派往灾区的医疗救护队在完成医疗救护任务撤离灾区前,须做好与灾区医疗机构的交接工作,确保灾区伤病员医疗工作延续。

2、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与设施的恢复和重建工作,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纳入地方政府灾后重建整体计划,统一规划,优先安排,确保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灾后伤病伤残人员的治疗与康复。

1、继续做好灾区留治伤病员的治疗工作。可以采取门诊、巡回医疗、家庭病床等多种形式,对伤病员进行检查、治疗,同时还要对发现的漏诊伤病员及时治疗。

2、对于转院的伤病员,进行系统检查,优化治疗措施。根据恢复情况,医院可按照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将基本痊愈的伤员转送回当地,并与当地医疗机构做好衔接工作。

3、当地医疗卫生人员须对伤愈出院的伤病员进行回访、复查,对有功能障碍的伤员指导他们科学地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三)灾后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做好卫生防病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1、完善疾病监测系统。

(1)加强对传染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各个环节的督导检查,落实各项防病措施。(2)继续加强灾区重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防患于未然。 (3)加强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及时评价和反馈监测信息。报告内容包括法定报告传染病、人口的暂时居住和流动情况、主要疾病的流行动态等。

2、广泛开展群众国卫生运动。按照“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整治居住区和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清运垃圾污物,做好人畜粪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消灭蚊、蝇孳生地,开展居住地及其周围的灭鼠工作,努力消除传染病可能发生或传播的条件。

3、加强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监督管理。

(1)强化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和经销卫生监督管理以及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 (2)加强饮用水源和临时供水设施的卫生监督管理,定期监测水质,保障供水安全。

4、加强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及时发现传染病人,采取措施,防止疫病的播散。

篇8

为全面分析我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状、特点和规律,及时向卫生部、省委、省政府报告我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有关情况,指导做好卫生应急处置工作,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根据《卫生部应急办关于上报*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结的通知》(卫办应急预警便函〔*〕46号)要求,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结内容

(一)各市卫生局、厅直有关单位按照卫生部制定的总结提纲(见附件1)要求,于12月28日前将书面总结材料报我厅应急办。

(二)请各有关单位参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对各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标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见附件2),完成附件3~5相关统计表。根据卫生部的要求,附件3~4填报的主要内容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的突发卫生事件;通过电话、传真等报告(未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的突发卫生事件;其它突发卫生事件。

二、填报要求

(一)各市由相关业务单位(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职业病防治院、市卫生监督所等)负责填写附件3及附件4(其中附件3以县区为单位填写后按专业分别上报市级相关业务单位,由市级业务单位汇总填写)的有关内容。

(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职业病防治院、省卫生监督所负责对本专业系统填报内容(附件3、附件4)进行核实、汇总和统计,并完成附件5的汇总表。

有关统计表可在广东省卫生厅网站。

各地在填报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可与后联系人联络。

三、填报程序及要求

(一)各市相关业务单位(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职业病防治院、市卫生监督所)按职能分工将相关统计材料于12月25日前分别上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职业病防治院、省卫生监督所,同时报送市卫生局,由各市卫生局汇总后于*年12月28日前上报我厅应急办。

(二)省职业病防治院和省卫生监督所核对、汇总、统计后,交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汇总、统计。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全省相关资料汇总后的统计表于12月28日前报我厅应急办。

省卫生厅:电话:传真电子邮箱: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电话:传真:电子邮箱:

篇9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灾害事故的危害,确保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灾害事故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做好应急处理工作,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办法》、《岱山县重特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岱政办[20__180号)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县及卫生系统实际,特制定岱山县卫生系统来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重大化学毒物污染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灾害事故是指造成或可能造成重特大人员伤亡、巨大经济损失以及性质特别严重、产生或可能产生重大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如暴雨、洪水、台风、潮汛、干旱、风暴、地质灾害、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与火灾、爆炸、毒气泄漏、触电、坍塌、道路交通、海难等各类事故。

防治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加强合作的原则,建立卫生系统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群防群控的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防控与处置机制。

一、应急处理组织体系

1.为强化对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应急工作,县卫生局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应急工作。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卫生局主要领导和有关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共同组成,并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1)制定卫生系统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在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发生时,根据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性质和危害,决定是否启动本预案,决定是否向县政府提请启动有关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2)指挥调动各有关医疗卫生单位立即到达规定岗位,开展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调查与救治工作,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根据需要在全县卫生系统内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的物资、交通工具等相关设施、设备。

(4)根据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性质和危害,负责向县政府请求各方面的支持,负责同县内各部门进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的协调工作,并在本县医疗救护、调查控制技术力量不足时,向市卫生局请求支援。

(5)根据需要报请县政府对人员进行疏散或者隔离,并依法对有关重点区域或者传染病疫区实行紧急措施或者封锁。

(6)根据需要报请县政府对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

(7)对本系统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督查和指导。

2、县卫生局分别设立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综合协调工作小组、预防控制工作小组和医疗救治工作小组,明确相关人员和主要职责,一旦启动本预案,立即在县卫生局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有关工作。

(1)综合协调工作小组由县卫生局和各医疗卫生单位相关人员组成,负责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信息收集和通报,联络和协调各单位应急处理工作,协助做好物资准备、调配与后勤保障等工作。

(2)预防控制工作小组由县卫生局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有关人员为主组成,负责指导和实施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流行病学调查、提出和实施应急控制措施、进行现场勘验、监测、实验室诊断,查明原因并作出评价报告;负责灾害事故后有关预防与

控制工作;协助进行现场救治。

(3)医疗救治工作小组由县卫生局和县级医院有关人员为主组成,负责指挥和实施各类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现场救援和医疗救治工作,协助进行突发事件的调查和预防控制工作。

3、县级各医疗卫生单位均要成立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和相应工作小组,并明确职责;县第一人民医院应成立医疗专家会诊小组。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站网网。乡镇卫生院要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小组,各单位负责人必须对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工作负总责、负全

责。各工作小组名单报县卫生局备案。

二、预防与应急准备

1,县卫生局按有关规定制定卫生系统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并根据情况制定卫生系统有关突发事件、灾害事故或传染病疫情的专项应急处理预案。吝医疗卫生单位要相应制定本单位的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

所还要根据职责,制定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等事件的专项应急预案。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专项预案)报县卫生局备案。

2、各医疗卫生单位应当根据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的要求,根据各自职责,建立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隔离、现场救援和医疗救治、现场处置、监督检查、检测检验、卫生防护等有关物资、设备、设施、救治药品和医疗

器械、技术与人才等资源储备,保障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的需要。

3,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和县级医院应当根据不同类型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的需要,建立相应的应急反应队伍和预备队伍,并根据需要组建若干梯队,配备一定数量的医疗急救、现场调查与控制应急处理工作包,明确人员联系电话。具体负责相关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应急反应队伍和预备队伍主要由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和临床医疗救治等专业人员组成.

4、县卫生局定期组织全县医疗卫生工作人员进行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定期组织所属有关医疗卫生单位进行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演练,达到实战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也应定期对本单位工作人员开展相关培训,掌握现场应急处理基本技能经常组织各类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应急演练;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应积极对乡镇、村等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等 方面的业务指导和培训,不断提高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处理各类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反应能力和技术水平。

5.各医疗卫生单位应根据各自情况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和灾害事故医疗救护、自救和互救的知识及基本技术的科普教育,增强全社会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防范和应对能力。向全社会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

式,促进公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维持家庭及社区环境卫生。

6、县第一人民医院和县第二人民医院分别为我县本岛和衡山岛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定点急救医院和相关传染病定点诊治医院,应合理设置急救通道、传染病门诊、隔离观察室和病房等,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其他外岛乡镇,由当地乡镇卫生院先组成医疗救护组进行救治,

县第一人民医院随后组成医疗救护组给予援助。其他乡镇卫生院要根据各自情况,加强内部建设和管理,提高协助处理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能力。

三、监测与报告

1,县卫生局建立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监测和预警系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开展突发事件的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的隐患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监测预警系统由全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组成。

2、本县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均为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防保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等均为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责任报告人。各单位必须加强对本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管理。

3.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本县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核实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有关信息和其他信息;负责突发事件、疫情信息资料的报告、分析、利用与反馈;建立监测信息数据库,对各医疗卫生单位的突发事件报告和信息管理工作进行

技术指导。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设立立24ij}时值班电话,随时接受突发事件、灾害事故和传染病疫情的报告,及时搜集各种来源的突发事件、灾害事故和疫情信息。

4.其他各医疗卫生单位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事件、灾害事故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与报告任务,建立突发事件、灾害事故和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制度、首诊负责制度以及门诊工作日志制度;明确值班电话;建立或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突发事件、

灾害事故和疫情监测信息的报告工作;对本单位工作人员进行有关突发事件、灾害事故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突发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应立即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5.各医疗卫生单位发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在2小时内向县卫生局报告,县卫生局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县政府报告,并同时向市卫生局报告:

(1)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2)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4)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5)自然灾害和各类事故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人员伤亡的。

6,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初次报告,必须包括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类型、特征、时间、地点、范围、受害或伤亡人数、主要病(伤)情、事件的地区分布、已采取的相关措施以及投入的医疗资源等内容,同时根据现场调查和采取措施的情况,及时作出进程报告。

7、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8.各医疗卫生单位必须严格遵守突发事件信息的法律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禁止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县卫生局根据国家、省和市有关突发事件信息制度规定,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授权,向社会本县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

的信息。

四、应急处理

县卫生局接到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报告后,应迅速了解情况,统一领导和指挥应急处理工作,根据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性质和特点,组织医疗救治和预防控制应急工作人员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开展现场医疗救治、调查与预防控制工作,必要时请求县政府和市卫生局给予支持。

(一)预防控制应急处理

1,突发事件发生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人员,要及时赶到现场,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突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场监测、实验室诊断,查明原因,并提出控制措施建议;县卫生监督所负责对

突发事件调查、现场勘验,采取控制措施,确定危害程度,作出评价报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与个人应积极配合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和县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进行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调查、采样与处理。

2、突发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现场调查应包括以下工作内容: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和传染病发病原因、发病情况、疾病流行的可能因素等调查;相关标本或样品的采样、技术分析、检验;现场卫生监测;突发事件的确证等。

3、各有关单位对参加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的医疗卫生人员和其他人员必须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配备必需的防护设施设备、用品,并按照规定穿戴有效的防护衣具和携带相关安全警示仪器设备进入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相关现场,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4.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应当对按照规定需要隔离治疗的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抬施.对传染病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和一般接触者,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情况提出采取医院隔离观察、家庭隔离医学观察或者指定其他

地点隔离医学观察。接触者在观察期间内出现异常症状,负责隔离医学观察的单位要立即通知负责转运的医疗机构,尽快运送到指定医院就诊。各有关医疗卫生机构要与当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被隔离观察人员所在单位或者其他相关单位密切配合,按照规定对被隔离

人员进行医学观察、监督管理。

5,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按规定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和报告、人员的隔离、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及时安置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隔离、观察、治疗。加强重点单位、重点人群、重点环节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造成疫情扩散.并向居民、村民 宣传有关传染病防治的法律以及科学预防知识。

6、发生自然灾害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应以最快速度了解灾情,并根据灾害特点及变化情况,加强饮食、饮用水和环境等环节的卫生监督、监测,组织开展环境消毒和除害灭病等有关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

7、根据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的需要,必要时经县卫生局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召集专家确定,向县政府提出采取下列紧急措施的建议:

(l)临时限制关闭有关的公共场所,对特定场所进行强制消毒;

(2)临时停工、停业、停课;

(3)对人员进行疏散或者隔离,实施交通卫生检疫或者对传染病疫区实行封锁;

(4)对水源、供水设施以及食物采取卫生安全控制措施;

(5)对危险物品进行强制封存、销毁;

(6)禁止举办大型活动;

(7)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

(8)根据需要设立隔离控制区;

(9)其他必须采取的紧急措施。

紧急措施由县政府决定和宣布解除。

8、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组织指导有关机构和人员,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对疫区、疫点进行预防性、终末性消毒。对疫点的终末消毒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对因传染病死亡的尸体,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与有关部门配合,提供技术指导,并

按职责采取必要的隔离、消毒、身份确认、火化等处理措施。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根据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预防和控制的需要,在对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现场采取控制措施的同时,要及时提供卫生科普资料,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及时对易受感

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投药和群体防护等措施。

10,在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调查处理中,发现有违反《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卫生法律、法规行为的,县卫生监督所应及时进行调查,并报请县卫生局依法查处。

(二)医疗救治应急处理

1,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发生后,各医疗单位接到医疗呼救或者救援指令时,启动医疗救护快速反应系统和运转机制,医疗救治应急反应队伍迅速到达现场,提供现场救援与医疗救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在采取现场控制措施和调查的同时,要积极配合与

协助医疗机构进行现场医疗救援。

2.医疗应急救援工作人员现场医疗救护过程中,要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并填写清楚经治伤员的血型、伤情、急救处置、注意事项等随伤员流转。

3.医疗机构对前来就诊的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致病致伤的人员,实行接诊医生首诊负责制,不得推诱、拒绝。接诊医生要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诊的重症病人,要负责将病历复印件或原件随病人转送到有条件的或指定的医疗机构。

4.医疗机构收治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致病、致伤人员,应当实行先收治、后结算的办法,不得以医疗费用等为由拒绝收治或者拖延治疗。所需费用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5.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发生后,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根据需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全县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设施、设备、药品、器材、卫生人员、医学科研成果及其应用等医疗资源进行整合调配。承担医疗救护的医疗单位在医疗救护力量不足时,由县卫生局请求市卫生局派员支援。

6、各医疗单位必须按有关规定加强医院内消毒管理,并做好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工作。收治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医疗单位,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隔离、消毒条件,配备必要的救治设备;设置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及缓冲带,安排合理的人流、物流走向;

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要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五、奖惩机制

1,县卫生局按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对参加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的医疗卫生人员给予适当的补助和保健津贴;对参加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作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

篇10

一、组织机构与职责

学校成立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小组(以下称应急小组),专门负责调查处理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

1、组织机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年级主任及全体班主任

2、工作职责

负责组织开展对食物中毒事件人员进行初步调查、了解情况,抢救中毒人员,报告当地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集与保全病人食用过的所有剩余食物及当餐所用原料、辅料等等,收集与保全中毒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等,封存厨房及有关原料仓库,追回已售出的可疑食品,协助卫生部门进行卫生学调查。

二、紧急报告制度

1、在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或可疑食物中毒事件时,接到食物中毒报告的从业人员,应当立即向应急处理小组报告,应急处理小组必须在收到该信息起一小时内以最快捷的通讯方式报告当地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内容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病人主要症状、可能发生的原因和采取的应急措施等。

2、应急处理小组应当掌握当地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疫情报告电话。

三、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

出现食物中毒事件后,学校应当立即启动本预案。

1、发生食物中毒时,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小组应当立即组织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对中毒人员进行初步调查、核实。

2、对病人采取紧急处理。

①停止食用疑似有毒食品。

②对病人进行临时紧急救助,通知120前往救护或组织人员将病人送到医院进行救治。

③及时提取采取病人有关样本,如呕吐物、排泄物,供有关部门作检测。

3、对可疑食品、生产加工场所迅速采取控制处理措施。

①保护现场,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

②追回已售出的有毒食品或疑似有毒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