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意识的具体措施范文

时间:2024-04-18 17:5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激发创新意识的具体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激发创新意识的具体措施

篇1

关键词 创新意识 高中体育教学 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创新能够推动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兴旺,因此在教育领域必须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高中体育教学在学生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关乎体育课程的开展以及今后的发展。

1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意义

只有创新才能生产出更多的新思想、新产品和新技术,以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迅速稳定发展,更加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随着我国逐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的主要任务。作为现代化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高中体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体育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思维,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这也要求高中体育教学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桎梏,在传授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于学生本人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2创设体育锻炼情境,营造创新氛围

让学生自由地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在自己的领域中遨游。教师启迪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锻炼,发扬自己的个性,不局限于常规训练,为学生自由锻炼提供保证。在体育锻炼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锻炼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将锻炼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锻炼、从生活中寻找锻炼的欲望,更好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3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具体措施

3.1转变教育观念

高中体育教师要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首先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高中体育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还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思想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影响,从而对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行积极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通过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在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中,由于具有落后、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思想,大部分的体育教师仅仅在体育课上传授一些基础动作和理论知识,导致体育课过于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往往也只能在教师的指导和要求下进行枯燥的体育训练。加之体育不属于高考必考科目,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高中体育教学缺乏创造性。这也需要学校和高中体育教师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体育教学。体育教师要想办法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

3.2对创造性思维进行训练

创造性思维并非天生就有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来逐渐获得和养成的。创新性的想法也并非天马行空,而是必须遵循固定的规律。这也要求高中体育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分析,并发现这种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针对性,从而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有意识的训练,鼓励学生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以高中体育的常见项目――篮球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战术,并通过实践来了解这些战术的效果。教师要尽量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3.3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高中体育课更加新颖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营造愉快、轻松的运动氛围,使学生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迸发灵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多动脑、多动手的良好习惯,能够开展积极的想象,并对其进行实践。仍然以篮球教学为例,篮球教学中有一个项目叫做胯下运球。胯下运球与简单的运球相比已经是一种创新。此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从胯下运球中得到启发,发明更多的运球方式,并对其进行实践。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不同的运球方法,并从尝试与实践的过程中找到自信和乐趣。

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篮球运动中的注意事项、基本原理和目的,然后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研究篮球中的动作要领和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扮演小老师。教师通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进行教学,使用音频文件和三维动画来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合理想象、主动思考的能力。

3.4教学内容加强创新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和创新,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增添时代潮流因素,让学生在教学中能够根据一定的训练知识,掌握其他的技能,创新锻炼动作和行为。高中体育教学关系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教师实现思想传授的重要途径。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性,从而推动高中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无论是对学生本人,还是对国家和社会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这也要求学校和体育教师本人都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高中体育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桎梏,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创新思维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红钢.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2] 赵伟.浅析高中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5(07).

篇2

关键词:高中物理;兴趣;信心;措施

物理课对于高中生来讲,特别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有很大的难度,在考试中的得分率不高,使得学生逐渐丧失对物理的兴趣和信心。要使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信心得到有效地提高,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变化。目前,在大多数的物理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这种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因此,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变,将学生真正地作为教学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去进行探究。下面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具体总结了培养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和信息的几点具体措施。

一、对教学场景进行有效的优化

物理是与我们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抓住这一点,将实际生活中的物理例子引入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自然界中存在的雷、电、风、雨以及山川河流;日食、月食;雨后彩虹,冬季里的雾凇,等等,这些现象都可以用目前的高中物理知识来进行解答,而且又都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在进行物理教学时,教师要对其进行合理的运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在课前利用这些现象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自己找出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工程中,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此外,在学生明白这些现象包含的物理知识后,让学生动手去创造我们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如在太阳下喷出水雾,就可以看到“彩虹”。通过对教学场景的优化,引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使得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了具体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物理学习。

二、注重开发物理学习的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与教学课堂不同,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课上学习提供帮助。这就要求在进行物理教学时,注重第二课堂的作用,根据学生具体的特点,有目的地进行第二课堂的物理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第二课堂的开发,能够使学生的眼界得到拓展,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此外,还能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锻炼,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在开发物理第二课堂时要确保其形式的多样性,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做到有趣生动,同时增加其可自主选择性。

例如在进行完电学知识的学习后,在第二课堂中让学生进行导线检测和简单的焊接实验,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对物理知识有更具体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如在进行直流电的学习时,让学生去了解各种相关电表的内部组成;在进行电磁感应部分知识的学习时,带领学生去观察电动机的组成结构,这种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使得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对物理仪器内部结构的了解,也使学生在面对相关的问题时,更有信心。

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其进行创新

物理是一门基础科学,物理实验是其基础,通过物理实验对相关的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究。因此,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要提高对物理实验的重视程度,利用实验开展好教学,在实验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让其自己进行实验探究,这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意识的培养。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时,要真正地将其作为教学主体,对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给予足够的尊重,对于学生提出的想法,不能进行否定,这些想法都是学生经过思考所得出的,虽然可能不是十分全面,但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表现,教师要对其创新进行鼓励,并给予适当的指导,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例如在进行电阻定律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发现金属的电阻率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高,于是有的同学提出,当温度下降时,金属的电阻率就会降低。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总结出了一下三个观点:当温度为零时,金属的电阻率也是零;当温度为零时,金属电阻率不是零;当温度不是零时,金属的电阻率是零。针对这三个观点,让学生查阅有关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并且巧妙地引入了超导的内容,这是对教学的一种拓展,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对学生个体的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教师的重视后,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好感,对物理也产生了兴趣,对物理学习的自信更强。

以上就是对如何培养高中生对物理的兴趣和信心的论述,首先分析了培养学生对高中物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的必要性,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了相关的具体措施,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中的自信心,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赵立斌.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2011(10):47-48.

篇3

一、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X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就能常常激发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你真聪明”……把这-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就更愿意护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我在讲授《狐狸和乌鸦》一课时,重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探究乌鸦曲折的心理变化,拓展学生的思维,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如:第一次,听了狐狸亲热的问候,乌鸦没有回答,她可能在想些什么?学生的想象合情合理:“乌鸦可能会想,狐狸以前对我不怎么友好,今天却对我这么亲热,真有些奇怪,我不能理他。”第二次,当狐狸表示对乌鸦孩子的关心时,乌鸦虽然“还是没有回答”,但看了狐狸一眼。这一次,乌鸦可能会怎样想呢?学生答道:“乌鸦会想,狐狸不但对我很亲热,还对我的孩子这样关心,看来狐狸还是真心对我好。”到最后,乌鸦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嘴里的肉被狐狸叼走,这时乌鸦又会怎样想呢……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不仅使学生水到渠成的明白了道理,更重要的是,使这群充满幻想的“白鸽”得以在自由创造的广阔空间里展翅翱翔、尽显风采,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发挥,创新思维进一步拓展。

二、课外延伸,培养创新思维

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仍困扰着语文教学工作者,数使教学效率不高。我认为,树立大语文观,形成课内外相衔接的语文学习网络,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语文课堂教学,这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途径;第二个层面是其他各科教学及各种课外活动;第三个层面是家庭和社会。语文学习并不等同于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教学是第一渠道,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的各种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切实抓好课外这块阵地,通过各种活动去扩大知识领域,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从而形成各种技能技巧。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活动的机会。办专栏:“小小作家”园地,“手抄报”展评;提供表达与表演活动的机会“诗歌朗诵赛”、“我爱中华”讲演,“最佳小编辑”擂合赛;“课文成画”(把课文的内容转化成美丽的图画或逼真的示意图)展览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积极评价,培养创新能力

篇4

关键词:创新教育; 基本内容; 措施

中图分类号:E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136-001

创新是军队进步的灵魂,一支没有创新能力的军队,难以立于不败之地。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一、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

现代战争的实践证明:军事斗争最忌保守,最需要创新。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军校教学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是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新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思想,需要军事人才去创立、去发现;新的武器装备,需要高素质军事人才去驾驭。只有培养出大批德才兼备的军事创新人才,才能在高技术领域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前进。二是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要。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要求指挥员必须善于运用自己的直觉、灵感和创造力,做出创造性的分析和决策,人的创新素质将成为战斗力的核心。三是部队基层建设的需要。部队基层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多元化的价值观、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社会心理,正通过各种渠道冲击着基层官兵,需要基层指挥员具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去探索和研究新时期军队管理的规律和特点。

二、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

1.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作为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下列几种能力:一是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创新就是信息的提取、变换、再生和组织的过程,准确而完整的信息是创新的基础。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敏锐的观察力、持久的记忆力、调查研究能力、实验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三是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发现后如何去解决它,关键在于能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假设,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借助于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灵活地运用各种创造方法。四是综合评价能力。评价能力是指在众多的方案与假设中选择最佳的方案与正确的假设,以及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进行评估,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它是创新活动成功的保证。

2.创新思维的形成

创新思维是创新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是创新活动智力结构的关键,是构成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思维的形成是常规思维与非常规思维相辅相成的结果,其对立统一,交互发展,有机结合,构成了个体创新思维的基础。非常规思维是一种更多地依靠非逻辑思维,打破常规、另辟蹊径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创新思维的主要部分,纵观人类的创造发明史,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是应用非常规思维取得的,训练非常规思维,对于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3.创新人格的修炼

在培养创新思维的同时,要重视创新人格的修炼。创新人格的修炼应在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创新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人们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造潜能。二是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持之以恒的饱满热情和刻苦钻研的顽强精神;高度的独立性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和奋发拼搏的精神。三是创新品德。创新品德是一个人优秀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开展创新教育的具体措施

1.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是建立宽松的学术环境。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注重学术氛围的建设。学术交流不仅可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激发创新灵感,开阔创新视野,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二是建立紧盯部队发展信息渠道。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军信息化的发展改革步伐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有了可靠、及时的信息渠道,学员就可以及时获取新知识,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

2.创建鼓励创新的考评制度

一是建立创新的考试制度。建立新型的考试制度,必须注重考察学员的创新能力,做到考理论与考实践相结合,考知识运用与考创新能力相结合。二是创新评估机制。评估可分为对学员的评估和对教员的评估,评估机制必须兼顾教与学,不可“一手软、一手硬”。应该改变传统的评估方法,对学员的评价应不完全看分数,而要看综合运用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研究发展能力等其他综合能力,尤其对创新能力应给予特别注意。教是诱导创新的钥匙,在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教员的评价主要看他在教学中是否突出创新意识、注重教学成果、兼顾教学方式,是否具有开放的思想、活跃的思维,创新的能力。

3.创新教学内容

创新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渗透到院校各个阶段的教育过程。将相近的专业合并起来共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使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知识、能力、素质高度统一,实现指挥、技术、管理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模式。一是减少必修课中专业基础课数量。允许学员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选修课程。通过各学科知识的融合、渗透和整合转化,形成多视角的创新思维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给学员提供自由发展空间。二是开设思维科学课程。将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带入到教学内容中,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4.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一是注重培养学员的怀疑精神。创新是在前人知识基础上的另辟蹊径,培养学员要敢于怀疑的精神。使学员创造性地展开思维,不断地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二是改变授课方式。实施创新教育需要能启发学员意识的新型授课方式,比如讨论型、启发型、调查型、研究型授课方式等。让学员成为课堂的主角,引导学员学会发散思维,学会提出问题。三是加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应提倡在学院建立基于研究和探索的学习模式,引导学员在研究和开发中学习,在活动和实践中学习,充分挖掘并发挥学员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机械创新文化活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b)-0000-00

1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少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教育,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但中国高校学生依然存在应试能力强,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的特点,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学生也存在明显的差距。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即第一课堂。但是,由于第一课堂受到学校教学计划、教学任务的限制,不能有效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开展有效的创新能力培养。而随着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需求的不断提升,也对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通过第二课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养成创新型人格、锻炼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创新素质总体仍然较差,主要表现在:一、缺乏创新观念和欲望;二、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三是缺乏创新的兴趣;四是缺乏创新的毅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结合其自身的具体特点,我们发现虽然当工科大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尝试、富有理性、注重现实,善于学习,但大多数理工科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多以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这些活动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个性养成培养有很好的作用,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尤其是不能兼顾好理工科学生的实际特点及创新需求,这就导致学生表现出缺乏创新观念和意识,缺乏创新的动力和兴趣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养成的主要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表现为引起创新活动的动机和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只有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创新意识有主动性创新意识和被动性创新意识之分。我们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意识,也就是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体性创新意识形成。

认知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意识不是天生具备的,必须通过多次刺激与诱导,最后才可能导致主动性创新意识的形成。通过科技创新类竞赛活动,形成了在学校倡导和导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意识培养过程。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种区别于传统第二课堂的活动模式,这种模式中应具备适合学生创新性需求的各种载体。以机械类专业为例,这种学生活动的载体可以为:工业设计大赛、先进成图大赛、机械创新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等一系列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对这类既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又有较大创新性设计空间的项目具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没有找到一种成熟的参与形式,学生对这类活动关注较少,参与度不高,不能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全培养和开发出来。那么,将这一系列的载体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培养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将最大化地结合大学生的创新需求、契合学生的兴趣方向,培养学生独立的创新能力。

2 我院创新素质培养情况及具体措施

我院以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制图为例,进行了一系列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研究,效果显著。

机械制图是理工科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而绘制机械图样是工程技术领域相互交流设计思想的能力,机械零件的表达方案是准确、清晰、完整的表达机械零件的方法。但是,在制图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接受的知识多为基本技巧、常规画图方法等规范性知识,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很难完成出色的机械零件创新设计。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以机械制图零件的最优表达方案为出发点,各班级通过讨论后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零件。通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零件绘制过程中的表达方案的选择等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大化满足学生的创新需求,通过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自信,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并以班为单位参与学院制图竞赛,营造全体学生学习的氛围,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最后由学院聘请机械制图的资深教师来点评,选出最终的最优方案。

这种培养模式以学校创新素质教育需求为导向,加强了机械创新文化宣传,调动了学生对机械创新的兴趣,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同时,也通过机械创新文化宣传,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机械这一专业学科。

除此之外,我院还开展机械主题文化周活动。把文化周作为学生第二课堂创新性能力培养的一个环节,使学生脱离简单的书本学习,通过生活中的微角度帮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机械,为学生提供一种新的学习模式。文化周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如机械类竞赛获奖作品的展示、机械学科学术讲座、影展等,为学生呈现多样的、灵活的机械文化,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觉的学习机械知识,最终达到自我管理和自我创新能力培养。

再者,随着工业设计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求助于工业设计来提高自己企业的竞争力,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同样不能忽视企业的需求。结合我院培养目标及企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我院开展了工业产品设计大赛,利用诸如UG、solidworks、CATIA等三维建模软件,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开展一系列产品创新的工业设计比赛。比赛以企业需求为主导,以学院资源为依托,以学生视角为切入点,学生以团队或个人形式完成产品的造型、机械、电路设计。真正做到使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性设计融入到实际的产品中,在产品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最终达到自我认识和行业认知。通过一个个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使学生感受到切实的机械文化,激发自我学习意识。

我院的实际做法以学校的第二课堂为抓手,立足于理工科院校及学生的实际创新需求,通过开拓第二课堂的新模式,探索以学科竞赛为主线的各类新载体在学校学科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在这种新模式下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在不同的竞赛载体中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同时营造出崭新的校园文化氛围。而这种第二课堂新模式的探索,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性热情,同时也能够为其他各类理工学科找到自身学科特点,开发适合本学科的特色活动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王树才等.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7(10).

【2】周海、王黛萍.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探索[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0(10).

【3】陈莉.创新型国家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系统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

篇6

1.着力引进和培养青年教师

1996年首次开设岩土工程本科班时,课程群只有7名核心教师(4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博士)。1996年的师资力量明显满足不了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需要。充分分析研究国内外知名大学在岩土工程领域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过程,借鉴其成功的经验,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一支相对稳定、职称、年龄、知识、学缘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证。为了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采取的具体措施为:一是密切联系“211”和“985”高校,引进年轻博士,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二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加强教师出国进修,提高年轻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激发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稳定中青年骨干教师。三是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瞄准博(硕)士生导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人才工程等标准,有的放矢,给每位中青年教师确立中长期目标,不断提高核心教师的学术、教学水平,提升师资整体实力。18年来,我们通过上述3项措施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师资队伍中教授和博士比例分别达到57.89%和63.16%。其中,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4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4人,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10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1人。

可以看出,目前师资队伍在年龄、学位、职称构成上比较合理,核心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提高很快,普遍具备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朝气向上的优良精神,具有凝聚力,更具活力和创新精神。岩土工程课群核心教师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博士和教授为主体、老中青搭配合理、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的一线教学队伍,在知识、能力、年龄、职称上有较强的互补性,有利于资源共享和业务能力的共同提高,也能通过老中青相结合促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作用。在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我们采取如下措施提高教学质量:第一,坚持岗前培训制度、持证上岗制度、助课制度、试讲制度,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由资历较深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予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并把它纳入导师和青年教师的业务考核之中。第二,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项教学比赛活动,如组队参加省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和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等,对培养青年教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年轻教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调整教学大纲

1996年,我们开设1个岩土工程教学班,将原来单一的“土力学”、“工程地质”、“基础工程”发展为“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察”、“土力学”、“基础工程”、“地基处理”与“隧道工程”课程群,满通和水利等工程建设的需要。调整教学大纲时,我们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原则,首先对学生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其次增加了实践学时;最后面向岩土工程班级时整合了教学内容。刚开设“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处理”与“隧道工程”课程时,6门课程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部分内容重复、课程之间的联系不紧密等现象,系统性不强,难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当时市场上还没有《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教材,教学内容的取舍成为关键。以课程群的方式融合起来,整合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专业的认识,缓和了教学内容增多与学时减少之间的矛盾,缩短大学教学和工程建设之间的距离。例如,对岩土工程班级,将“工程地质”中公路工程地质勘测、“土力学”中土工试验与原位测试结果的分析与利用调整到“岩土工程勘察”课程,将“基础工程”中地基处理、特殊性地基上的基础工程调整到“地基处理”课程。将该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与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考试内容紧密结合,实现了大学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实现了大学生与工程师或研究人员的对接。

3.合作或独立编写教材和著作

结合岩土工程课程群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大学课程学时要求、在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情况,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编写教材和著作,将取得的成果写进教材和著作,将亲历的典型工程引入到多媒体课件中,通过教材和课件将教学内容改革成果固化。具体措施如下:(1)结合教学和科研积累,独立编写教材和著作;(2)与“211”和“985”等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编写教材;(3)吸收合作院校编写的知名教材进入课堂。独立编写的8本教材和著作包括《岩土工程勘察》、《基础工程》、《灌注桩检测与处理》、《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公路工程管理与实务)考前辅导资料》、《公路工程地基处理手册》、《高速公路路基沉降预测及施工控制》、《现代土木工程》。

在新编教材中,适度引入案例和专业词汇英汉对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提高了每堂课的凝聚力和出勤率。与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编写的6本教材和著作包括与湖南科技大学合作编写的《地基处理》和《隧道工程》教材(2008年,机械工业出版社)、与湖南大学、重庆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大连大学合作编写的《地基处理》教材(2010年,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与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编写的《新理念下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实践》和《新理念下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管理》(2010年,人民交通出版社),与清华大学合作编写的《公路土钉支护技术指南》(2006年,人民交通出版社),参编钱七虎院士编写的《岩土工程师手册》(2012年,人民交通出版社)。

4.开发与更新主干课程电子资源

岩土工程课程群的6门课程中,“工程地质”、“土力学”、“基础工程”是面向全校土木工程专业、水利工程专业开设的岩土工程类公认的3大支柱课程,每年受益学生超过1250人。全部课程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方式外,我们依托省、校精品课程平台重点开发这3门课的电子资源,为学生构建网上学习环境。

5.改革专业课程考核模式

传统的开卷或者闭卷笔试存在的弊端是难以杜绝舞弊现象,学生心存侥幸,不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不利于建设优良学风。况且,教学过程中,大学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机会很少,学生难以感受到老师的指点和关爱。为此,我们探索了考试改革,期待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学生联动(动手、动脑、动嘴),确保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1)“地基处理”课程采用“题库抽题答辩+开卷笔试”考核新模式。随着新校区投入使用后,新、老校区的空间距离导致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机会很少。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们进行了探索,采用“上午抽题应答(占总成绩的40%)、下午开卷笔试(占总成绩的60%)”。抽题应答的具体做法是:考试之前几周,老师将涵盖课程的近100个最重要的问题列出来,让学生找答案,考试时,让全体同学在教室里按学号随机从这近100个问题中按序号抽取1~2个问题作为自己的考试题目,然后走上讲台回答,接受同学们的质疑、评判和老师点评。这种抽签答辩与开卷笔试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相互监督作用,促进了老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效果很好,在学生中具有良好的口碑。很多学生与老师亲近,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

(2)“工程地质”课程采用“节假日自主见习+开卷笔试”考核新模式。工程地质知识抽象、枯燥,难记难学,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瞄准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注重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同时,通过对考核内容、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实践,结合效果分析,采用“节假日自主见习+开卷笔试”考试形式,促进优良学风建设,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进相互了解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愿望。具体做法是:指导学生在节假日和周末去一些风景名胜或者自己的家乡观察分析地层、地质构造、边坡等现象,不明之处带入课堂,结合平时小测试和课后分组讨论,做到学以致用,计入总成绩的40%。

6.改革实验和实践教学模式

实验和实践教学是工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关键教学过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但是,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学生数量大幅度增长,实验和实践教学质量出现滑坡,原有教学模式显示出很多弊端,也给学风和教风带来了不良影响。这些弊端主要体现在,实验和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师监管缺位,学生逃避、应付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开展了系列的实践教学改革,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点带面,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亲情式合作和示范,引导并约束全体学生全程参与实验和实践。

通过改革,在课堂授课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实践课学时得到了加强,如“土力学”课程实验由8学时增加到16学时。实验主要依托我校岩土与隧道工程实验中心来完成。该中心是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一部分,有完备的室内实验设施,建立了融实验技能与工程综合训练于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强调实验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实验的应用性,在加强学生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更注重综合的工程训练。工程地质实习和岩土认识实习主要依托岳麓山、湘江两岸、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和长沙市轨道公司等实习基地以及产学研基地开展。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重点采取了师傅带徒制即导师制,具体措施为:(1)在进入专业基础课期间,核心教师与三年级学生举办师生联谊会,促进相互了解,为学生请教老师、老师关爱学生提供对接平台。(2)凡是和教学内容有联系的工程类科研项目或技术服务项目均吸收学生参加,由导师(项目负责人)具体指导。尤其是技术服务项目中的测试、测量、分析计算等内容让学生参与完成。(3)利用学校内的工程设计和勘测勘察单位的便利条件以及长期办学所形成的良好的社会基础,与工程单位建立稳定的联系机制,在较大工程项目中的一些施工环节,导师随时结合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这样,每名同学都会经历参观性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一系列环节的工程锻炼,都会参与到具体的工程实践,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某一工程中的某些具体问题,提高实践工作能力。每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都结合具体的工程项目,一人一题,独立完成。由于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毕业生不仅就业有保障,而且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

7.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交流

岩土工程最大特征就是实践性强。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交流,既提高教师科研和学术水平,又为学生搭建了工程实践平台。只有提高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水平,才有可能把握课程群发展方向、引领学科的发展,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内容、使专业培养更贴近实践需求,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的发展。工程实践有平台,学生的工程实践活动才能得到落实。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与企业合作积极申请科研项目,加强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与兄弟院校合报课题。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为例,2006~2013年,我系(教研室)教师每年都有批准立项,其中2009年3项,2012年6项,2013年3项,取得较好的成绩。

8.倾心指导大学生科学研究

教师科研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验。近几年来,教师指导学生承担9项国家级、省级或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意识。由于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指导学生公开发表科研论文7篇,申请专利2项,两项成果获得2011年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优秀创新实践成果二等奖。

二、实施效果

1.大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明显提高,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通过18年的岩土工程课程群研究与建设积累,先后产生的成果集中体现于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特色。以岩土2008级(2012届)为例,该届共有56名学生,1人获得学校第八届“十佳大学生”(土木与建筑学院仅1人),并被录取为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9位同学参与获得了国家级创新实验项目、专利或者创新实践成果二等奖,10位同学获得了毕业生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或者优秀学生干部,12位同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其余同学全部走向工程建设第一线。岩土2008-1班获得学校“示范班集体”、团支部获得学校“五四红旗团支部”、学院目标管理考核示范班集体,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2.编写的一批教材、著作和规范被同行使用,反响良好

独立或合作编写的教材和著作均作为教材或者教学参考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并被同行采用。例如,《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与应用》已在省内高校使用,并且成为一线勘察技术人员的“拐杖”,《地基处理》和《隧道工程》在出版当年就投入课堂。

3.发表的教学改革论文被同行引用并借鉴,并参加全国性教学研讨

课群建设期间,发表了10篇教学改革论文,为同行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且注重参加全国性教学交流与研讨。例如,参加了全国第一、二届土力学教学研讨会。

三、结论

篇7

【关键词】 健美操教学 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1 概念的界定

国际体操联合会制定的健美操竞赛规则,对健美操的“创新”定义为:“成套健美操动作的创新是指成套动作的设计、过渡动作、组合动作的编排、队型的变化是新颖的、与众不同的、不可预见的,通过运动员的动作表现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体现出来的。”学校健美操教学创新是指学生对大众健美操基本步伐和基本手臂动作的组合,方向的变化、手臂动作的变化,在学生掌握的健美操基本理论与实践技术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发明或改造的创新性活动。健美操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创新意识、创编能力和领操带操能力。

2 在健美操教学中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时代,科学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我们的健美操教育必须要顺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能力。

2.2 现代教学法的需要。现代教学论要求现代教育必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面对新形势,教师必须确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应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打成一片,平等相处,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且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解决问题,在自我完善中养成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2.3 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每个人在学生阶段,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想象力强,有进取精神,其创造力正处于发展黄金季节,如果教师科学引导、善于启发和注重激励,将会大大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创新能力的形成,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主动介入一些运动领域,认知一些运动规律、熟悉一些运动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科学发展。

2.4 拥有健康体质的需要。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健美操的兴趣和爱好直接影响着他们终身体育锻炼的形成和健康体质的拥有。因此健美操教学,就应培养学生对健美操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健美操的锻炼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管学生未来在何种环境和条件下,从事何种工作,都能积极锻炼,为自身服务、为社会服务。

3 在健美操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 培养学生的健美操创新意识。首先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教师整天循规蹈矩,学生也不敢创新,不会创新,更不能创新,只有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提倡师生“良性争吵”,多留给学生自由活动空间,创造机会让学生“犯错”,让学生自由编排或选取具有时代特征的组合动作,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健美操的健、力、美的特征,学生个体自身需要与外部环境相互融合促进,将会促进创新意识的升华和凝固。

3.2 培养学生的健美操创新技能。创新是一种学习过程,是技术知识积累的过程。学生的技能创新是该项技能知识的学习过程和积累过程,学生的技能创新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教中学”和学生的“用中学”,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形态、身体素质、课堂教学结构、教法研究、身体素质等方面进行研究,因材施教,科学指导,调动学生学习新技能的积极性,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使学生能较快地形成创新的动作技能。

3.3 培养学生的健美操创新能力。健美操学习是知觉、思维、语言三维智力活动,要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口到、心到等五到。通过健美操学习,培养学生能坚持从思想上重视并拥有能够战胜困难的持久力,帮助学生提高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理解力,培养学生多途径、多渠道、多层次探索知识、勇于思考、善于发现、富于想象的创新力。

4 在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4.1 情景教学。在教学前可以播放一些健美操的比赛或表演,以运动员匀称健美的体态、高雅的气质、优美的动作、充满激情的音乐来渲染情境,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情绪和学习健美操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追求美的欲望,创造美的能力,加深理解健美操动作、直观体会健美操的美,选取添加与教材的基调、意境和情境发展相对应、相协调的特色音乐,借助它特有的旋律和节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4.2 轮流领操。在健美操课中,在学生掌握一些健美操基本动作之后,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轮流领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所学动作的理解,对原来的动作进行灵活地重新组合或创新,让学生充分展示个人独特的魅力,创编出新颖别致的组合动作,这样的方法可以使每个学生有机会创新动作,在学习中提高。

4.3 角色互换。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要求,因人而异,科学组合,开展“一对一”学习,一人演“教师”角色,一人当“学生”。在合作、交流、互利的环境气氛中学习,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思考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了创新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

4.4 协同创编。①分组创编。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或小群体互助式,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好差搭配),让学生自己设计动作、变换队形、伴奏音乐。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人人参加,分工合作。②组成成套动作。各组合理排列连接每个人创编的动作,构成节、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重点解决动作与动作之间、节与节之间的相互连接问题,然后组成成套动作。③修改和定型。每组要对成套动作反复研究,进行修改,最后定型,要求各节之间连接和谐,音乐和动作风格一致,具有健美操的艺术性、连贯性和科学性。④交流与展示。每组编排的动作要开展评比交流,并选出较优秀的套路在全班进行推广,这样,学生既能领悟和加深对健美操运动规律的理解,提高创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创新是健美操的生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健美操永葆青春活力的关健,只有教师结合健美操项目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独立思考、主动创新的学习习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和领操带操能力,才能达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教学目的,才能让健美操的发扬光大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永不枯竭的动力。(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201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指导)项目;课题名称: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健美操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编号:12534046)

参考文献

1 公小晶.浅议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

育与探索,2006.4

2 马艳芬.健美操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J].西北

民族大学学报,2005(3)

篇8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思维发散 情感互动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商品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在专业知识领域能够游刃有余,而且要具备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优化工作思路和方法的创新能力。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教育机构在管理和优化的模式上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优化教育资源不仅仅是对教学用具、教学理念的更新,更是教育事业从业者在工作中不断培养和提高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数学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字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笔者作为教育从业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自己在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育模式中的借鉴:

恰到好处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在任何课堂教学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该服务于学生。但是在我国很多学校里,课堂上任然是老师在不停的讲,学生在不停的记,老师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这种教学理念是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后遗症,它严重的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和老师要摒弃原有的教学模式,不墨守成规,积极探索新的、适合当前教育形式的教学方法。要改变观念,转换角色,引导学生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转变,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作为教师,对学生而言更多的是服务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为学生创设足够大的思维发散空间

数学教学不在于让学生对一道题求得多么详细的结果,而在于学会、提高在解题过程的思维模式。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享受和掌握解题的方法是数学教学的宗旨。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上对问题找准切入点,为学生创设足够大的思维发散空间,不断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自觉的参与到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实现从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到再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在高中数学教育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具体、生动的思维发散空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来促进教学成果

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有经验的教师会创造良好的情感空间,通过自己的情感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在情感交流的同时实现知识的交流。进行情感交流首先要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通过情感交流来活跃课堂气氛,摒弃以往教学中的教条化,和学生一起在问题的探索中求是质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打破常规思维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达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促进理性认知效果

教学过程中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老师们在长期的、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并经过时间和成绩的考验不断改良而形成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开放式教学(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简答方法,一个方法可能有不同的思路)、活动式教学(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游戏、行为、调查的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探索式教学(由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形成、问题规律的发现、解决方案的优化等进行探索)。在高科技充斥到我们周围任何一个角落的今天,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已经渗透到了教学的各个角落。以多媒体计算机系统为例,它可以把抽象的数学转变成相对具体的图案,通过声音、形状、颜色三维立体化作用于学生,使师生在教学互动中数学更加直观、形象,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理性认识未知事物中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想实现教学目的,就得科学、系统、合理的运用以上三种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学手段,结合高科技的教学教具,实现三维立体教学模式。

五、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促进、培养学生探索和实践的创新意识

学会与人合作实现共赢是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必然要求。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传统的“大锅饭”教育模式以不适应学生对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要积极优化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分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习惯和方法,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会把共同讨论与自己思考相结合,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深层次的促进、培养学生探索和实践的创新意识。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育的从业者,笔者希望所有教育界的同仁们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致力于新教学的研究与探索,积极的进行高中数学课堂教育模式的改革,真正做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切实实现“桃李满天下”。

参考文献

[1]刘允忠.数学通报.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情境创设策略的探讨《数学通报》

[2]吴和贵,朱维宗,陈静安.数学通报.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数学通报》

[3]冯斌.数学通报.简论数学教学的“过程化”《数学通报》

篇9

关键词:电工电子;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100-02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任务是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的具有理论知识和较强动作技能的专门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创新,而学科教学对于培养创新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学科,那么创新人才的培养往往会落入空谈。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融理论、实践与操作为一体的学科,不仅是工科各专业学生后续课程学习的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课程组多年的教学实践工作经验,对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谈一谈肤浅的认识。

一、电工电子教学中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电工电子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1.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电工电子教学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表现在:首先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个人权威,教师灌输过多,而学生参与较少,这虽然有利于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其次是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分数,在上课过程中更多地是给学生下定论,不去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造成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弱,学生更愿意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其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不足。再次是一本教材、一份教案的教学方式仍很普遍,教学局限于教材,教材中的某些知识已很陈旧,缺乏创新,并且教材过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理论知识过多,实践训练过少,很容易把学生培养成书呆子,这与知识经济时代对高职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是不相符的。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是达不到高等学校分数线的学生和职高毕业生。大多数高职学生会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在心理上产生落差,主要表现有自卑、恐惧、怀疑等,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很迷茫、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学好,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处处感到不如他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甚至对稍作努力即可完成的任务,也往往缺乏自信而轻易放弃,处于盲目徘徊状态。有时对于老师的表扬认可他们更愿意认为是偶然的,并不相信他们自己真的表现很好。此外,很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没有高考的压力,学习也轻松了,进取心和学习动力迅减。许多同学就放松了自我,久而久之懒散惯了,想学习也静不下心来。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措施

1.教师及教学方法的创新。要想在电工电子教学中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要求电工电子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具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素质和技能。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怎样才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首先是要加强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的积极性。其次是加强业务素质的培养,要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及时了解社会行业的需要和市场动向,把握生产技术的发展动态,及时地把新知识、新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积极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努力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再次是积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可以通过让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使教师思路开阔,找出生产实践与教学的差距,及时把握生产技术的发展动态。也可以吸纳企业精英来担任专业教师或是定期给学生做报告,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另外,还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参加职业资格鉴定,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实现工学结合。

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陈旧的教学方法会抑制甚至会扼杀人的创新能力,因此电工电子教师除了要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外,还必须能够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其教学达到准确且富有启发性,前面已经提及当前的教学过于陈旧,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对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教学方法:一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要培养学生参与意识、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对学生创新思维一定要加以保护并鼓励学生学会变通思考,不要墨守成规,克服看待事物的固定模式,努力形成创新意识。二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三是加强课内外实践。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必须加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到电气实训车间进行实训,或者采取“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管理与教学形式,这样学生就可以亲临实践第一线,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做”中开拓创新。

2.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活动起于创新意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就不可能自主地开展创新活动,因而在电工电子教学中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第一,要教育学生克服害怕失败的心理,不能认为失败是丢人的,正确认识创新活动中的失败,树立起自信心。像在电工电子发展历程中,科学家们也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及失败才得到了现在课本上所介绍的理论,可以通过具体某个科学家的事迹阐述给学生,给学生以直接的鼓舞。第二,应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一题多解、发散思维等来帮助学生学会变通思考,不墨守成规,克服看待事物的固定模式、习惯走老路的心理及克服对权威的过分信赖。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获取和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不断提高情商及对挫折的控制和超越能力,不断完善其人格。第三,教学中要善于重新组织、丰富教学内容,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背景,为学生创设问题环境,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接受知识,探索未知,学会用已知解决未知,成为创新能力提高的动机和驱动力。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科创项目。丰富的课外活动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广泛性和多样性的要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调节学习情绪,能够为创新人才成长创造优良的环境。教师可将正在研究的课题带入课堂,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新的想法,学生在参与项目研究中,以兴趣为动力,实现对知识的应用和追求,增强了创新意识。

3.改革考核评价体制。科学的考核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精心地设计、组织考核。第一,改变观念,不能完全以分数或循规蹈矩来作为对学生或教师的评价标准。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让老师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自我发展和创新的能力。因此,要把考核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要把创新教育的思想和理念融入考核的全过程,形成一个将知识理解运用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融为一体的科学的考核体制。第二,改革考核方式。首先改革传统的期末考核形式和阅卷方法。将平时考核即提问、讨论、论文、小制作、实验操作和创新性实践活动等综合的评价计入期末考核。教师在阅卷时不能只以标准答案为依据,对于有创新性思想的答案要给予客观全面的评价。其次完善试题内容,减少客观性试题及死记硬背题目的比例,增加分析、综合试题的比例,甚至是出一些能让学生自由发挥无标准答案的题目。另外增设附加分环节,附加分数的高低可以视其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及在探索创新方面的表现给出。第三,加强反馈功能,每一次考核过后,都应进行认真总结,从中发现教与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学生,虚心地听一听学生对这一门课的教学及考核意见,这将对今后的教学起到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作为高职学校的教师必须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叶山岭.对构建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8):55-56.

[2]王雅静.大学生创新团队育人机制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8):20-21.

[3]任喜峰.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6,(7):79-80.

[4]黄河.融合多元智力理论,创新高职课堂教学[J].职教论坛,2013,(26):17-19.

篇10

关键词:初中英语 生动的课堂 快乐的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让英语课堂活跃起来,让学习英语快乐起来,就一定能够让教学成果有一个大的飞跃。面对活泼好动,人生观还没有形成的初中生来说,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让课堂快乐起来,从教师自身做起

如果教师自己不能轻松快乐,就不能带动学生有个好心情。一个学生在My favorite teacher一文中这样写到:“他笑容可掬地出现在教室门口,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亲切地问候Hello, boys and girls!我一下子觉得我们之间没有了距离,我爱上了英语老师……”其实,这位英语教师只是较好地把握了开场的技巧,赢得了学生的信赖;相反,如果教师总是以权威督导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居高临下,俯视学生,学生必然如笼中之鸟,热情不高,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又怎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呢?所以教师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自己的轻松快乐和专业素养带入课堂。让学生首先喜欢课堂上的教师,进而表现出一种向师力。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表扬的话、亲昵的动作,教师一点也不要吝啬。不经意的一句表扬,一句善意的面带微笑的责备,一次温暖的抚摩,也许能给学生彻夜难眠的欣喜,也许能成为学生化悲痛为力量的催化剂,也许是学生一生转折的关键。尤其是初三学生的心理压力已经够大的了,教师不应该再有恨铁不成钢的言语和做法,给学生沉重的思想包袱。这时最好的教师是能给学生减压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才是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会对学生说:“中考的题目不难,你不会的他不考,当试卷发下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所有的题目都是你们平时做过的、见过的。”这时,学生听了我的话后都会开心地笑起来,所有的压力都烟消云散了。同时,平时的摸底考试的题目不要太难,这样会给学生更多的成功体验,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比如我的第一次模拟考试,题目就出得非常容易,但全班人得分并不理想。虽然我心里不是很满意,但我还是对他们说:“非常不错,坚持下去,下次会考得更好。”这样学生就越学越有劲,到了第二次考试,人均分就比上次高了十分,这时我脸上有了发自内心的微笑,情不自禁地又夸奖了他们一番。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和文化素养,提升自身魅力。

教师要帮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愿望并使他们进入适度的兴奋状态,让学生通过体验学习,发展和强化学习英语的兴趣,并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相对稳定的动机,使学生在参与各种语言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英语及英语学习特点的了解,调整学习状态,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学习并从中得到乐趣。其次,设法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克服害羞和焦虑的心理。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一份由衷的赞许,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

二、注重课堂上情景氛围设置,让学生融入其中

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是教师和学生同台共演的舞台。将学生的眼神、心思、注意力都拉到课程中是课堂效果的一个关键。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并利用课堂教学资源,这些富有生命力的教学资源来自于学生,而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就是将重点放在鼓励学生自然表现的一种更为直接的途径。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把促进学生的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础,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以便他们经常有机会表现和检验自己,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每堂课上设法合理创设并充分利用各种语言情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运用新的语言材料自如地进行交际,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就是让他们置身于交际情景中,学生一旦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各种英语活动并从中获得乐趣。真实的生活情景是学生生活在其中的情景,这种真实情景中的交际活动更值得提倡,因为它所涉及的是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会用英语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应该说他们在新的真实情景中有感而发。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创新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疑,设置能引起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激发求知欲的问题,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和经验,激发其兴趣,发挥其聪明才智,让学生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凭借自己的能力去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了,课堂也就生机盎然了,进而唤醒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了学生的创新欲望。“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从多角度探索求异,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也应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利用先进的技术,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把学生教好,方法并不是不变的,教师更主要的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多媒体在英语课堂的运用,使英语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合理地利用它,在教学上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多媒体的利用既能节省课堂上板书时间,又能提供生动、形象的场景、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求得真知。但多媒体的介入是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合理扩大教学容量,无论如何它也只起着辅助的作用。我们可以让多媒体锦上添花,而不应该让它喧宾夺主。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不倦,越学越爱学。教师应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不断提升自我,让英语课堂快乐起来。

参考文献:

[1] 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