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创新意识范文

时间:2024-04-18 17:5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提高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提高创新意识

篇1

【关键词】提高 创新 意识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再从未来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又是人才使用的需要,更是时展的必然。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需要不断的改革,我们提倡的创新教育,不但在教育的设备、手段、工具要更新,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1.注重学生兴味的培育,激起学生创新的动力

数学兴味是一种最好的动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学问、培育学生停止创新认识的前提。兴味的激起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会使学生集中精神去获取学问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努力地去停止发明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要素。假如学生没有兴味,就没有学习的热情激活学生的主体认识,更谈不上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就不会主动地去深化研讨与创新,因而在教学理论中,教员就应该充沛准备。

1.1 营造氛围,培育学生。

营造调和民主的课堂氛围是上好数学课的根底。我们要充沛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在数学教学中把信任的眼光投向每位学生,把调和的笑容洒向全体学生,我们用酷爱与尊重学生的行为,去博得学生对教员的喜欢和信任,营造一种宽松调和、互相尊重的教学气氛,这种气氛将进一步增强教员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促进与学生的友谊,同时能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平安感,使学消费生最佳的心理态势,轻松高兴地参与学习。

1.2 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兴味。

教学理论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猎奇心,培育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构成良好的认识倾向。情境的创设,常常会使数学学问生活化。数学离不开生活,假如我们擅长从生活中发掘素材运用到教学中,常常会收到可喜的效果。

1.3 设置悬念,诱发学生兴味。

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不时向学生提出疑问,不时使所讲授的内容增加些神秘颜色,使学生的兴味一直不衰,主动积极地考虑并答复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得到称心的收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并且对数学的千变万化产生激烈的猎奇心,这就能促使学生主动地探寻新的学问,其实这就是经过学习来培育兴味,然后又经过兴味来促进学习、进步学习的一个阶段。经过这样的悬念设置,就能够使学生充沛感遭到数学的无量魅力,从而主动热情地学习数学。(问题的设计应顺应学生的量力性,具有障碍性、探求性、应用性等特性。设疑的教学方式有地毯式、剥皮蛋式、捣竹节式、以错纠错式、以疑治疑式。)

1.4 体验胜利,进步学生兴味。

心理学研讨标明:兴味有赖于胜利。学习上,当学生克制了种种艰难、打破了一道道难关、获取了某种学问时,心里就有一种胜利的喜悦,学习就会越有劲。否则,假如学生上课听不懂,发问不会答,作业满篇错,学生完整在失败中渡过,那么他对学习就会失去兴味。因而,课堂教学要努力使学生尝到学习胜利的甜头。

2.创设民主气氛,激起主体认识是关键

主体认识是指作为认识和理论活动主体的人关于本身的主置、主体才能和主体价值的一种盲目认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发明性的观念表现。学生主体认识的觉悟,意味着学生主动参与本身开展,以到达他们身心充沛、自在开展的开端。学生主体认识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议着其对本人身心开展的自知、自主、自控的水平。主体认识愈强,学生参与本身开展、在学习活动中完成本人的实质力气的盲目性就愈强。数学作为一门根底学科,主要是用来传播和再现前人的研讨,发现所积聚的科学成果。它不再具有首创性,加上其本身严谨的逻辑性和笼转自统的理性,请求数学的发明教育必需创设一定情形和气氛,引导、启示学生模仿、探求原科学家的理论活动过程,召唤学习主体能动地参与联想、判别、推理、综合剖析、归结等学习探求活动。因而,教员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调和、对等的教学气氛,激活学生的主体认识,强化学生的自主肉体,这也就成为促成学生潜在的创新之火迸发异彩的必要先导,也是关键。

3.培育发散性思想,进步创新才能

3.1 转化思想,锻炼思想的联想性。

联想思想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想,是发散思想的显著标志。联想思想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经过宽广思想的锻炼,学生的思想可到达一定广度,而经过联想思想的锻炼,学生的思想可到达一定深度。平常可培育学生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关系联想、逆向联想、横向联想等才能。

3.2 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中培育学生发散思想,加强学生思想的灵敏性。

一题多解在一定水平上能够很好地吸收学生多角度察看、思想、联想、概括并取得多种解题途径,从而不时激起学生的思想浪花,使他们既开阔了视野,又培育了发散思想的灵敏性。在一题多变中开辟和开展学生发散思想,加强学生思想的宽广性。

3.3 已知条件与所求结论的变卦法。

篇2

【关键词】创新意识 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 公共教学

一、在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意义

1.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类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都证明了社会进步的源泉是知识的更新,而更新的源泉则是创新,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只靠知识的传授很难促进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即时促进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地位,继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内在要求。

2.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需要

在高职院校中,培养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是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我国提倡“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也就是“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落实“全面发展”这一教育方针的一种教育模式或教育体系。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忽略对问题的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接受,教与学相互分离。师生互动较少,完全是“填鸭式”的教学,在这样教学模式影响下,中国的学生不愿意提出问题,对老师的讲授多数是听后死记硬背。正反映了我国学生质疑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的缺陷,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究其根源,在于我们的教育方式过于陈旧,对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重视不够。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缺乏独立思维能力、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创新精神。

2.教师缺少对创新意识的重视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关键,教师缺少创新观念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传统的教育总是和中规中矩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一些学生的标新立异的行为往往持否定态度,不能理解和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不能理解富有创新力的学生的新颖的、想象性的、与众不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客观看待学生有时出现的离轨行为。

3.学校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缺乏重视

传统的教育重视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的是操作或者理论知识的掌握,这样培养出来的是操作能手,更多的是这样的学生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但是开创性不足,校领导,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校领导要目光远大、身先士卒,要不断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敢于挑战。要把握机遇,大胆带领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在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过程中的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途径

1.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有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有特色。”对高职教育来说,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有特色、优结构的师资队伍,更是发展的关键。由于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承担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公共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授课的过程中提倡学生的质疑精神,继而培养创新意识

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人的素质综合发展的最高表现。对高职学生而言,要树立远大理想,有崇高志向,继承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苦练实践技能。

3.充分重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3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创新

现如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从学生根本出发。那么,一切从基础做起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而初中信息技术作为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一门新兴学科,教师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创新这个理念呢?为此,笔者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一、从问题情境到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学习、认识某种活动并乐在其中的最好良方,一旦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开心地去接受,他们就会主动地学习!

信息技术是一门基于实践的学科,那么,过多深奥的理论,只会失去了信息技术学习的真实意义,同时也失去了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引进学习的大门,加强他们对多媒体的认识与兴趣。

例如,在学生刚刚接触幻灯片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演示实验,一边演示,一边播放背景音乐的方法,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是不同的。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超链接的方式来反复强调前后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其创新精神!

二、从开放性试题到创新意识

育人子女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期间,要有意识地去指导学生,通过不断地从发现问题到收集资料再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初中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习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述Excel表格中制作图表那一章节的时候,正好遇上了禽流感,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中国国内禽流感疫情人数统计表”来让学生观察:

1.通过折线图可以反映什么现状?

2.通过柱状图可以反映疫情的什么情况?

3.在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应如何选择适合的图表分析?

通过这样一个事例,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个话题中,有的学生通过饼状图分析了我国疫情的分布情况,这就是创新意识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源泉。《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改革目标。可见,我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强调的是,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是否具备创新思维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我国经济比较落后的农牧区,各项基础设施还不健全,很多中学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强,直接影响到了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的整体创新能力,同时会影响到农牧区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内涵

创新能力,又称之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主动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对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新加工综合,创造新设想、新事物的能力。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寻求答案,既不受知识结构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灵活性等特点。增强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农牧区中学生整体素质的需求。

二、培养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创新能力的策略

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必须意识到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深刻地认识到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紧迫性,才能够在教学设计、教学研究、学科研究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内化到自觉培养农牧区中学生创新思维中去。

1.在教学设计中培养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学设计往往蕴含着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的大量的思维意识,在日常教学设计中培养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的创新能力可以将创新意识内化到潜意识状态。其一,要考虑知识的展示顺序。展示顺序不一定与教材中知识的编排顺序相同,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其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模式。已有的教学模式名目繁多,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如何改造或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如何制订风格各异的教学策略等,都可以体现出一个教师的创新才能。其三,合理地选用教学媒体。CAI的课件制作直接与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关。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会制作出更新颖、更生动、更引人的课件。其四,教学评价的创新。可以在评价目标、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工具等方面进行创新开拓。

2.在教学研究中培养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的创新能力。首先,创新研究角度。同一个问题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即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从而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启迪。例如:对数学教学过程本质的研究,可以从哲学角度用认识论的观点去阐述,也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描述,还可以用其它的思想去作出解释。其次,创新研究方法。一般来说,数学教育的研究方法总体上分为思辨式和实证型两类。思辨式是一种理性探索,是借助于历史文献、参考文献、实践经验和某些学科理论对教育现象进行归纳演绎,形成一些新观点、新理论的研究方法。实证型则是以调查、测试、问卷、实验等的方法为手段,去探索教育现象的规律或验证理论和事实。因此,选择合适的方法去研究某一课题,是一种创新;另一方面,对同一课题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去研究,也是一种创新。最后,创新研究内容。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必须温故纳新,因此选取的内容必须合乎数学教育的主流,既要考虑现实与未来社会的需要,又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科学结构以及数学的应用和教育价值,还要考虑学生的发展规律。如果没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就很难取得突出的成绩。

篇5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力 创新体系

创新,作为一个社会、一个企业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当前引领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精神之一。实际上,整个理论界和优秀企业均认识到,企业的创新不仅仅取决于领导者个体,更多地依赖于企业职工创新意识与创新力的整体水平。因此,如何培养提升电力企业职工创新力,是当今亟需考虑的重要内容。对此,本研究基于某电力企业基层员工创新的相关措施和情况,对如何培养职工创新意识和提升其创新力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一、创新意识与创新力相关研究评述

本研究涉及创新意识与创新力两个概念。学术界对创新意识的认识较晚,且更多的被视为个体对创新的认识和态度。在总结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内很多学者也对创新意识提出的自己的见解。如李志认为创新意识包括3个方面,即需要与动机意识、手段意识、价值意识。相比于创新意识,创新力理论的路径则要清晰许多,即从创新水平研究到创新类型研究;再从环境影响到主观感知的研究。

可以看出,目前对于创新意识与创新力的界定比较丰富。但是,现有的研究涉及了太多复杂的特质,曲高和寡,使创新力和创新意识的评估难以简单化。同时,现有研究中有关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力的对策与方案过于宏观,实际中难以把握与利用,从而结合某电力企业实际对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力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对此,本研究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设计相关调查问卷进行计量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电力企业培养职工创新意识、提升其创新力的方案与对策。

二、概念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本研究首先分析某电力企业的创新体系,并以此为切入点,构建本企业员工创新力与创新意识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某电力企业职工的创新力与创新意识体系

从图1中可以看到,创新行为并不是静态或者一次性的活动,而是循环往复的动态的过程。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外部环境中除了市场的需求拉动,还有同业对标的创新压力以及作为公用事业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推动。这些外部环境的相关因素会作用于单位内部环境中的要素,其中主要包括组织创新氛围、领导支持与组织创新条件。

在电力企业中,创新氛围包括工区创新的传统、对创新的重视程度、已经取得的创新成果等等。这种知觉会影响员工个体对创新的态度,进而影响员工的创新力和创新行为。领导支持是管理者对于职工创新行为的态度和对创新受挫的容忍程度。创新条件则是指除氛围、领导支持等“软”环境之外的“硬”环境,以电力企业为例,创新条件包括实验场所、材料、设备等创新所需的资源,检验创新成果的机会,应用创新成果的场地等。创新条件越是优越,越能够提高职工的创新积极性和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其创新能力。

与内部环境相对应的,是员工个体的先验知识和所采用的交流渠道对创新力与创新意识的影响。个人特质指职工本身的禀赋特征,先验知识是指职工通过自身学习与经验总结而内化的知识储备,交流渠道指职工从外界获取知识、资源的路径以及消化和吸收的能力。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外部、内部和个人环境三者共同构成了创新体系,从而可以构建随后分析的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某电力企业职工创新力与创新意识概念模型

据此,可进一步提出本文研究假设:H1:创新氛围、领导支持、个人创新特质、先验知识、正式交流、非正式交流对职工创新意识有显著正向作用;H2:先验知识、正式交流、非正式交流、创新条件、创新意识对职工创新力有显著正向作用。

三、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

1.问卷设计。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来分析相关要素。在各变量定性与定量方法上,尽可能以那些成熟的量表作为设计问卷的基础。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68份,回收179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22份,问卷有效率为68.2%。

2.信度效度分析。本文以Cronbach 系数作为评判信度的标准。经测算,所有题项的相关系数大于0.5,各变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75以上,可知问卷信度较高。同时,本研究利用AMOS17.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通过分析可知,各变量的标准化因素载荷量的t值均大于2.6这个参考值,即模型的各变量的度量指标是有效的。

3.实证分析。本研究同样利用AMOS17.0进行实证分析。相关拟合数据如表1所示。通过与参考值相比较,可看出模型拟和效果较好。

通过AMOS17.0软件运算知,除假设H6外,其余假设均得到了验证。说明创新意识在创新氛围、领导支持、个人特质、非正式交流四者与创新力的关系中起到了完全的中介作用,而在先验知识、正式交流二者与创新力提升的关系中起到不完全的中介作用。

四、创新力提升体系构建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知,影响内部和个人环境的构成要素同电力企业职工创新意识和创新力的作用较为显著。基于此,构建电力职工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力提升的体系。

1.要营造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氛围。电力企业领导要意识到知识、创新、人才的重要,要致力于促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实现。领导者需不断地在企业内部强调“知识成为资本”的观念,这既是对职工创新支持的体现,亦是对当代不稳定和高风险的科技创新劳动的强利益刺激和物质保障。

2.增加培训师数量,提高培训师质量。电力企业分有不同的地域和专业,不同的地域和专业,培训师的数量和质量也不尽相同。对于培训师数量不足的专业,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同时制订相应奖励制度,吸引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员工向培训师方向发展、进步,也确保培训师队伍有更高的热情和责任心做好本职工作。与此同时,培训师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参加创新活动,获取创新经验,以便更好地培养企业职工的创新能力。

3.建立健全知识体系结构。新员工入职后,企业和培训师应该根据新员工的特点、兴趣等制订学习和培养计划。电力企业要不断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以及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改变以往单一的培训和创新模式,不断改进理念,改进培训方法,建立健全知识体系结构,从而创建浓厚的学习氛围。

4.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提供创新交流平台。电力企业应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善于利用现有资源和努力寻求新资源为企业职工搭建实践平台,激发创新热情。同时,企业还要合理分配资金,加大对企业实操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场所。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41

一、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使之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所谓创新意识(Sense of innovation)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培养创新意识对于创造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加入一个人仅仅精通了数学上的各个分支,掌握了各种各样复杂的数学定理、公式,那么他还不算是一个数学家,一个好的数学家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创新,要能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数学家。所以,一个人首先要有广博的知识,做到“学贯中西”,其次要具备创新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的意识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首要的条件是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老师的题海战术泯灭了学习的创造性思维。老师首先要意识到过去的那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所造成的伤害,要清楚的意识到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创造型的教师,要多学习,多充电,善于吸收新的教育科学成果。并将其积极的运用于教学。教师自己要有创造精神,要有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创新教学方法的能力。要根据现代教育观念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运用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进行教学。总之,只有教师具备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青年要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同志曾指出:“创新就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对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建立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乐创新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数学教学过程实质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心里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反之,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

(2)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唤起创新欲望

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能够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及物体的质量、功用,要经常思常考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推陈出新,大脑里经常有“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盘旋。

(3)创设开放性的练习,提高创新能力

课堂练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开放性的课堂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创新,新教材的例题和习题的编排不仅重视数学知识的结构,更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开发例题,巧妙设计练习题,才能使教材的知识结构不断同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能够充分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创新是新世纪的主旋律。新时代的社会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的人才,只有创新教育的老师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也只有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互学,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才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念,以人的发展为本,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

三、结论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创新意识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心理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探讨这种意识的内涵的同时,必须特别重视创新意识的训练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越来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出更多真正的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邱涛.浅谈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缺失与出路[J].青春岁月,2010,(16).

篇7

1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意

1.1 教师转变观念,不再做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因素。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都是教师讲,学生记,学生听。教师讲例题,学生模仿,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学生不适应,而且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求转变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设置教学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或者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去实践,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语文阅读与写作经验。

1.2 培养创新思维,牵动创新能力。新课改的目的就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能力。特别是在形势发展迅猛的今天,时代不仅呼唤创新人才,而且要求创新人才,所以必须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新的教育理念,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对语文教学中常规的思想引导学生别出心裁,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他们独特的思维。如讲授《愚公移山》时引导学生从移山转变为搬家的方向去思考,从而研发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法,也就达到了创新的教学目的。

2 鼓励学习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也就是一个质疑的过程。而创新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独特性,它要求独具卓识,有新的发现,新的见解。而这种独特性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质疑,对教师的质疑,对教材的质疑。质疑,不仅是发现疑难,提出问题。而且对中学生来讲还是一个兴趣培养的过程,是一个方法传授的过程,是一个积极引导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教师要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问题回答不了,从而有失威信或者影响教学过程、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积极地引发学生质疑兴趣的萌发,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 因而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提问和学生的质疑予以肯定和鼓励。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艺术,表达方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思考,进而发现问题。以语言文字为例,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字词精当处质疑。经过不间断的训练和日常的积累,学生们的质疑水平会大大提高,从而引发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如《沁园春、雪》中“惜秦皇汉武”——一个“惜”字,学生会问:“老师,这儿为什么要用惜字?起什么作用?”这些问题就体现了学生独立思考,探求质疑的求知心理。当然,发现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即“解惑”。启发了学生提问就要解决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要给于肯定与褒扬;对于欠佳的质疑,不必责备,要学生鼓励挖掘完整。当然对于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辩驳,形成互相补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在合中发展。这样,合作与交流也会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潜能。

3 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已的心理、情绪、情感状态调整到适合学生的心理、符合教学内容的状态与学生一起步入语文教学的殿堂。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语言幽默、诙谐风趣,不但可以调节课堂活跃气氛,减轻学生紧张压力,而且还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学习潜能,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敢于发言,敢于各抒已见,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萌发出创造的思维,创造性的解决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学生创新意识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培养。

4 开展实践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篇8

一、教师能将创新意识带进课堂的前提

1、教师创新意识的含义以及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师的创新意识应该指:在一定条件下,教师依据自身素质,在变革教育的过程或实践中。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教育规律,教育特点,教育结构,理论和原理等有组织的高度完善的知觉和自觉的思维。伴随着新理论的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时代的要求。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为此,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把创新教育寓于中学课堂教学中去,努力提高以创新为荣的思维意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培养学生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以及掌握创造新的知识的方法。

2、教师所必备的自身教育素养

教师要能将创新意识潜移默化的带进课堂,带给学生,需要自身不断提高的教育素质。

第一,教师要有宽泛的知识面包括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以及教育统计等多门知识。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做到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第二,教师要有好奇心,教师对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教育现象不要人与亦云,而要探索为何行之有效。对外国的现代教育理论、方法、模式的运用是否能在我们的教学中不加改变的运用等这方面的好奇心也是教师创新意识的反映。好奇心与问题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质疑、洞察、领悟是我们一线教师该有的。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能够将创新意识真正带给学生必须要有宽泛的知识面,深邃的洞察力和领悟力,能在面对不同学习层次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教师如何将创新意识悄然带进课堂

1、思维培养的摇篮:积极鼓励,诱发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富于创新、和谐宽容的气氛中才能顺利发展。倘若课堂教学中充满着控制命令,主观武断,批评训诫的气氛,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容易在压抑的气氛中枯萎,因此,教师必须善于调控教学气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滋生于发展创设宽容的氛围。

我在上不等式课时从一开始给学生设计一个问题:初一(1)班学生中最高的有1.7米,最矮的有1.3米,我们大家帮老师设计一个方案,用尽快尽准确的方法找出班里所有的1.5米以上的学生。学生们自由组成组纷纷讨论起来,有的学生提出后四排的学生,有的说按上操的个子差不多1.5米的向后数,其中有一个成绩一直不好的学生举手问我:“老师我可以讲一句话吗?”我鼓励他说:“没关系,说吧。”“请1.5米以上的同学站起来”一句话把全班学生全逗笑了。同时他们发现这也是个好办法。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起来,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们创新的火花互相碰撞,放射出美丽的光芒。

2、意识的形成需要开放性与社会性的问题为前提

创新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实践,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活动时,不能用传授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根据具体问题和具体情境,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活的东西。

3、教学注意“人本”意识的渗透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该激活课堂,变“灌”为“导”,变“教”为“诱”,变“学”为“思”,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遵从学生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尝试用多种方法学习,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平时所遇到的语言情境、数式情境、图形情境、实际应用情境等各种特定的情境中,实现玩中学、做中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学会质疑,学会反思,学会变通角度思考,学会理性思维,发挥主动性,富于思辨性,展现创造性,让学生真正地在创新中发展。

三、防止误解创新意识闯进教学误区

当然,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固定模式。我们也需防止一些误区的产生。

篇9

【关键词】高中物理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教学理论

一、实验与理论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有了对实验事实的探讨和验证最终才有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建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细致观察、独立思考、参与物理实验验证,从而建立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在实验中把课本理论知识运用其中,可以加深对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并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

物理是实验科学,是“做”出来的,物理规律也是物理学家通过无数次的实验探索总结出来的。例如做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各组认真记录参照车与实验车悬挂不同质量的砝码时的位移,通过计算知道在两车质量一样的情况下,实验车受的力是参照车的多少倍,加速度就是参照车的多少倍,说明加速度与力成正比;在两车受力一样的情况下,实验车总质量是参照车的几倍,加速度就是参照车的几分之一,说明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学生通过参与实验,记录数据,得出结论,加深了对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理解。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研究

1.通过探索性实验教学,培养创新意识。探索性实验是教师引导、学生操作的过程,即教师结合教材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基础上,给出实验课题,引导学生独立操作,通过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独立探索实验原理,最后总结物理规律的实验方法。探索性实验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的激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探索性实验中,学生进入了科学探索模式,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探索新的知识,是一个由寻求知识到发现知识的过程。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创新思维模式,引起学生探索和亲自动手的欲望,为创新提供前提条件。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认真设计探索性实验,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性问题提问,引导学生主动独立探索,在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和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2)以探索性实验为主,课堂演示实验为辅,培养创新意识。课堂演示实验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直接参与到实验中,只充当观察者的角色。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

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探索性实验,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在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手脑结合,把课本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中,从而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重视实验的创新设计、实验过程的安排、教具的改进、问题的设计和解决办法。探索性实验的创新设计对于学生有着很好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2.注重实验的开放性、多变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实验教学的创新,适当地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变化,通过改变条件、器材,变化数据处理方法,改变实验原理、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1)改变实验条件。教师可以改变实验的条件,学生根据新的实验条件,结合以往所学的物理知识,重新制定全新的实验方案,记录、计算实验的相关数据,测定相关的物理量,实现独立制定实验方案和独立完成实验的目标。

(2)改变实验器材。实验器材的改变意味着学生采用全新的实验手段完成实验操作。学生在不偏离物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采用新的实验器材完成实验目的,得出结论。

(3)改变实验目的。物理原理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在相同的实验器材下,变更实验的条件,便可以实现不同的实验目的。教师可以布置新的实验目的,启发学生的物理发散思维,激发其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

3.优化实验教学目标。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在分析教材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渗透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在实现实验教学创新目的时,首先要优化实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既不能太高,也不能随便,除了考虑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实验操作能力等因素,还要考虑在实验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新思维、如何强化创新意识、如何提高其实验创新操作能力。故教师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案设计要始终围绕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验教学目标要适用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物理学习遇到的问题。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可能启动创造思维,从而获得创新成果。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做创新型教师,为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要做创新之人,为学生的创新之船导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做学习型的教师,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习成长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启迪学生解决问题,也要与学生做朋友,向学生学习。

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语文教育观念。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材中,“赵州桥”、 “电脑管家”等内容具有创新性,“曹冲称象”、“怀丙和尚捞铁牛”等事件具有创新性, “发明家爱迪生”、“科学家李四光”等具有创新精神。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有意识地提示这些创造性因素,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要承认学生智力的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要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创新。教师要抓住学生一些惊奇的表现,因势利导。如学习《威尼斯的小艇》时,有学生问:威尼斯水那么深,那么多的建筑是怎样建成的呢?教师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自己找答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倡导自主学习,播撒创新意识的种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法国科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性教学,是指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教师要倡导自主学习,撒播创新意识的种子。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掌握学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学的习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信息多元化,学生崇尚自我,有自己的个性。教师要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他们,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完善学生的不足。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支持“另类学生”的创新举动。同时,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现代科技发展证明,创新大都是合作的成果。自主学习与合作合作学习要有机结合。

三、营造民主氛围,提供创新意识生长的土壤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良好的创新氛围密切相关。教师要营造民主氛围,提供创新意识生长的土壤。

1、教师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的环境对培养创新意识很重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课堂要有趣味。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满足儿童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教材的悉心品读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解读,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的学生,有开放的思维,就会闪烁出创造的灵感。

2、要让学生有学习的选择权。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让学生有选择权。教师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因势利导,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独立地学习。要教会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需要,要让学生学会说“不”,表达说“不”的理由。

3、要多鼓励学生,绽放学生的激情。老师要亲切和善,使学生消除疑虑;要激励表扬,鼓励学生大胆思维;要让学生充分展示,激发学生的信心,激活学生积极的情感。学生对生活充满激情,就会产生富有诗意的美好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与培养学生对人和物的感情同步,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4、要鼓励想象。爱因斯坦说过:“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牛顿的万有引力源于苹果下落引发的想象,瓦特的蒸汽机源于沸水掀动壶盖引发的联想。教师要引导学生读科学幻想之类的书,要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应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像去填补。比如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像情节上的空白。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解读文学作品就是一种再创造,学生解读作品总是根据自己的文化基础和生活经验对文章作出不同的反应。

四、拓宽知识领域,挖掘创新意识的源泉

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挖掘创新意识的源泉。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教师要让学生把语文课本的知识学扎实,还要让学生与其他学科的学习进行联系,然后延伸到课本之外。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拓宽学生知识面:1、开展课外阅读竞赛活动。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或专题阅读,要求做好读书卡片,写好读书笔记,并进行展示竞赛。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收集信息,并组织交流。3、出版剪报、手抄报专栏。让学生剪贴、手抄各方面的重大成就、优秀时文、热点话题等。

总之,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只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培养出更多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