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法范文

时间:2024-04-18 17:5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疾病预防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疾病预防法

篇1

关键词:异育银鲫鱼;养殖;常见病;规律;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9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84-1

1 异育银鲫鱼种养殖阶段的常见病

一般是指鱼苗从受精卵孵化出膜开始养殖到规格约100克/尾左右的养殖过程,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养殖方式及放养密度的不同,鱼种规格在35~150克/尾之间不等。小海镇生产时间,一般从每年4月中旬至当年年底,由于鱼种销售的原因,也有养殖户养殖至第二年的3月份。鱼种养殖期间,一般经历2个过程,一是从刚出膜鱼苗养殖至规格为1500尾/500克左右,第二个养殖阶段是从规格为1500尾/500克养殖至35~150克/尾。

鱼苗“发花”阶段车轮虫病最早发病时间大体在鱼苗放养后的12~15天。发病症状为鱼苗不吃食,浮于鱼池水面的下风处,仔细观察鱼苗鱼体发黑,每天有少量死亡。显微镜镜检,在鱼苗的全身皮肤、各鳍等处,寄生大量的车轮虫。

白头白嘴病发病时间与车轮虫病同时或略迟,发病鱼苗体表及各鳍有少量车轮虫或无车轮虫寄生,鱼苗也浮于池水表面的下风处,鱼苗体色较正常,但头部与吻端发白。

胀气病症状为发病鱼苗浮于池水表面下风处,腹部鼓胀,解剖肠道显微镜观察,肠道内有小气泡,发病及死亡鱼苗的腹部中线处有一条纵贯前后红线。

鱼种养殖第二阶段病害主要有:车轮虫病、粘孢子虫病、指环虫病、“肝胆综合症”等病害。

鱼种养殖第二阶段车轮虫病有的情况是因为在“发花”阶段后期,因池鱼密度过高,鱼苗营养不良引起车轮虫大量寄生,在“夏花”鱼种放养前未彻底治愈,通过放养鱼种带入的;有的情况是因为放养后,水质不好或池内的浮游动物饵料培养不好,引起放养后鱼种大量寄生车轮虫。

指环虫病一般发生于鱼种养殖中后期,有时单独寄生,但多数情况是与车轮虫混合寄生。

粘孢子虫病发生时间从“夏花”放养到鱼种养殖结束都可发病。因寄生部位不同,发病症状不同,寄生于鱼体皮肤,一般引起“肤孢子虫病”,鱼体皮肤局部或全身多处出现“孢囊”,发生肤孢子虫病一般不会引起鱼种大量死亡,但严重影响鱼生长。寄生于鱼种鳃丝上的粘孢子虫,表现出两种情况:一是虫体寄生于鳃丝内部形成孢囊;另一种是粘孢子虫寄生于鳃丝表面,孢囊形成于鳃丝外部。

肝胆综合症发病症状与成鱼养殖阶段发病症状相似,发病症状明显,鳃丝鲜红,体腔有透明黄色积液,各鳍特别是尾鳍边缘呈现白色,镜检病鱼鳃丝有指环虫寄生。病死率较大,但发病率、死亡率和危害程度比不上成鱼养殖阶段。鱼种发生该病时一般为当年9月中下旬至鱼种养殖结束。

2 鱼种养殖过程主要病害的防治

2.1 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鱼种养殖全过程最常发生的病害,在鱼种养殖第一阶段,主要寄生于鱼体皮肤和鳃丝上,在鱼种养殖第二阶段,主要寄生于鱼种鳃部。预防措施一是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第一阶段养殖密度为鱼苗亩放10~12万尾。第二阶段放养密度保持在7000尾/亩。二是养殖过程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通过施肥添换水等生产措施,保持培育水质符合鱼种生长所需。三是培育鱼种生长所需的适口天然饵料,投喂营养全面人工饵料。定期或经常通过显微镜检查鱼种体表及鳃丝,当车轮虫寄生达到一定密度后,及时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治疗,用量为5:2,化水后全池泼洒。

2.2 指环虫病

鱼种养殖阶段发生的指环虫病,一般在第二养殖阶段中后期,多数情况是与车轮虫合并寄生,若指环虫单独寄生,用兽用甲苯咪唑、90%晶体敌百虫或与面碱合剂、菊酯类杀虫剂和阿维菌素等均有一定治疗效果,用量按照各生产厂家说明。

2.3 粘孢子虫病

在鱼种养殖阶段病害对生产影响较大,特别是粘孢子虫引起的喉部寄生,是决定异育银鲫鱼种养殖成败的关键。措施首先是鱼苗鱼种放养前彻底药物清塘,塘底滩面留水5厘米左右,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化水后均匀泼洒,其次在鱼种养殖的第一阶段,鱼苗鳞片长出之初,用1~2次硫酸铜与亚铁合剂;再次为鱼种养殖第二阶段,当鱼种经过驯食上食台摄食后,内服50%含量的盐酸氯苯胍,用量为每吨饵料500克(以纯粉计),每月连服10天为一个疗程。

2.4 白头白嘴病和胀气病

篇2

关键词:罗非鱼;暴发性鱼病;病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941 文献标识码:A

由于罗非鱼在近些年肆虐性地发生暴发性鱼病,导致养殖户每年都要遭受惨痛的经济损失。通常养殖户都是以侥幸的心理期盼着此病不要发生。然而,罗非鱼暴发性鱼病一旦发生,一些罗非鱼养殖户就很有可能束手无策,造成极为惨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养殖户在养殖罗非鱼时,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努力做好罗非鱼相关疾病防治工作。如果罗非鱼出现异样情况,一定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疾病加以控制,抑制暴发性鱼病于萌芽状态,尽可能减轻经济损失,以此获得尽可能大的养殖效益[1]。通过近些年分析罗非鱼暴发性鱼病病因,对罗非鱼暴发性鱼病进行综合性防治,效果良好。

1 罗非鱼暴发性鱼病流行现状

近期,我国广西、海南、广东以及福建等沿海区域在养殖罗非鱼过程中发现很多罗非鱼患有暴发性鱼病,给养殖户带来惨重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到养殖户的积极性,制约了罗非鱼在我国数量的增长。5、6月是罗非鱼流行暴发性鱼病的季节,而8、9月则相对比较集中。罗非鱼最易发病的温度是23℃左右,超过28℃,罗非鱼病情就会比较严重。

2 罗非鱼发病症状

罗非鱼出现暴发性鱼病时,通常会有游动不稳定、身体扭曲、呈螺旋状游动的情况,还有些罗非鱼在受到惊吓时,通常反映比较迟缓,甚至出现昏迷状态。对以上症状进行总结发现,罗非鱼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3种类型。

2.1 肠炎腹水型

由于淡黄色粘液的堆积,使得罗非鱼腹部膨大,场内充塞淡黄色或者血红色粘液,肝呈淡黄色且肿大,鳃盖、胸鳍基部及体表局部发生充血的情况,而且罗非鱼红肿,两腮盖下颌有弥漫性出血,同时出现暗红色丝,表现为局限性坏死,坏死部分呈白色状。

2.2 眼球突出型

患病的罗非鱼的眼球混浊而突出,还有些玻璃体与水晶体也比较混浊,还有的出现双眼或者单眼脱落的情况[2]。腹部干瘪,体发黑瘦小,且胆囊增大超过一倍,肝脏呈灰白色或者土黄色,胆汁呈现淡绿色且稀薄。

2.3 平衡失调型

患病的罗非鱼具有比较差的平衡能力,很多出现头部向下转圈或者侧游的情况,多余的脂肪体在病鱼体腔中充塞着,此症状和一些地区所报道的病鱼特征极为相似。

3 罗非鱼暴发性鱼病发病因素

现阶段,很多精养池塘老化现象严重,而且养殖户不愿投入更多资金来改造池塘,导致池塘底部淤泥过多,滋生过多有害物质;罗非鱼饲养管理及预防措施不到位;养殖户让罗非鱼近亲繁殖,使得鱼类种质退化比较严重,降低其抗病力;罗非鱼摄食变质、腐败的饲料或者不全面的饲料营养,导致罗非鱼体内病毒的侵入。

4 预防措施

通常在对罗非鱼暴发性鱼病进行预防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防重于治,以防为主”的预防原则。

4.1 鱼种消毒

应该选用健康、抗病力强、活泼好动、色泽鲜亮以及无病无伤的优质鱼种。罗非鱼种下塘前,必须通过高锰酸钾药液(15~20mg/L)进行20min左右的消毒,或者用食盐水进行15min左右的消毒,消灭鱼种表面病源。

4.2 彻底清塘

病原体繁衍和滋生的最佳基质就是鱼塘下面所沉积的淤泥,因此必须彻底除掉鱼塘底过多的淤泥。采用生石灰等强力消毒剂为所残存的淤泥实施彻底消毒,确保能够彻底消灭病菌,不断改善罗非鱼池塘内的淤泥生态环境,是对罗非鱼发生败血症进行预防的有效途径。

4.3 调节水质

需要定期泼洒溴氧海因与生石灰水等消毒剂,以确保对罗非鱼池塘水体进行有效消毒。采用增氧机等方式,注换新水,改善水质条件,适时使用EM菌液、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保证水域生态实现良性循环,有效预防水体水质恶化的情况,降低罗非鱼发生败血症的概率[4]。

4.4 科学放养

必须依照罗非鱼所生长的池塘条件、防病能力以及技术水平等因素,对其放养密度与规格进行科学确定;对套养品种予以合理搭配,确保罗非鱼能够生活在较为合理的密度中;对罗非鱼生长的水域环境进行科学搭配,保证罗非鱼能够得到健康成长。

4.5 进一步加强日常管理

必须做到每日巡塘,对池塘中的残饵予以及时性清除,降低由于残饵分解而对池塘中的水质所造成的影响,并通过溴氯海因等对食场进行每周1次的消毒。

5 治疗方法

一旦罗非鱼患有暴发性鱼病,必须及时找专业人员诊治,以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为此,提出几点治疗罗非鱼暴发性鱼病的几条建议:四环素50kg/d,在罗非鱼饵料中加入125~60g的药物,制作成罗非鱼药饵,5~8d连续投喂;盐酸强力霉素50颗粒/d,在罗非鱼饵料中加入40~80g的药物,5~8d连续投喂;将500g电解维他与50g大蒜素加入到50kg的鱼饵料中,8~10d连续投喂。

6 结语

实践表明,只有彻底清塘、重视水质调控、科学投饵、注重预防及积极治疗等,才能有效控制与治疗罗非鱼暴发性鱼病。

参考文献

[1] 有这样一条罗非鱼――澳洋彩鲷――访广州澳洋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炳贤[J].广东饲料,2011(05):152-153.

[2] 杨洋.这对我们而言或许是个机会――本刊专访鹭业水产董事长陈远生[J].内陆水产,2009(12):189-190.

[3] 季胜荣,杨洋.如何确保罗非鱼养殖健康、安全、效益最大化[J].当代水产,2010(04):135-136.

篇3

【摘要】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房颤)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且发率随年龄增长而增 加,也是脑卒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所致的脑卒中具有较高患病率、致残 率和死亡率,应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可有效预防心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近年来,有 关房颤合并脑卒中防治的研究已有很大进步。

【关键词】 心房颤动;脑卒中;发病机制;预防

1 房颤的流行病学特点

房颤在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0.4%[1],60岁以上人群大约4%的曾发生过房颤。房颤 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是健康人群的5倍,约有25%的老年 脑卒中病人合并有房颤[2]。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3] ,同样需要 抗凝治疗。我国的一项大规模心房颤动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4], 住院房 颤患者的脑卒中患病率分别17.5%,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与Framingham研究的结 果相似。故房颤合并脑卒中防治有重要临床意义。

2 房颤合并脑卒中发病机制

按照19世纪Virchow血栓形成的理论,有3种因素与血栓形成有关:①血管因素;②血液理化 性质改变;③血流的改变。Virchow 的理论同样适合于房颤的病人: 心房结构改变(左心房 和左心耳内皮结构、功能异常), 心房收缩异常导致血流淤滞, 凝血和血小板激活的生物标 志物异常,都与房颤血栓形成有关。①房颤时心房不规则运动,血液形成涡流,血流的剪切 应力可对心房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造成机械性损伤,使内皮细胞合成与分泌的多种血管活性 物质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凝血功能、血管舒缩功能异常,进而引起血栓形成。有研究显示, 左心房心内膜功能受损,导致抗血栓物质eNOS蛋白表达下调,促血栓物质PAI-1蛋白(血浆 纤溶酶原活化剂的抑制物PAI-1:是纤溶系统的主要调节因子,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并 释放入血,维持人体正常血液中凝血/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表达上调,血栓形成与溶解平 衡失调,这可能是房颤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5]。②房颤患者可能存在着高 凝状态 ,易于形成血栓。高凝状态是由血液流变、凝血酶增加、内皮损伤、血小板功能异常、抗凝 和纤溶系统失活等导致的。通过监测血液中P选择素、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纤 维蛋白原(Fg)、D一二聚体等血栓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可对房颤栓塞危险性进行评价 [6] 。③房颤患者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心房重构增大,心房向心室排血受阻,导致左心房内 压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形成涡流,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心脏超声也发现房颤血栓绝大部份 是在左心房内。同时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异常,影响心室充盈,引起射血分数降低、心输出 量下降,影响脑血流灌注。④心房及心耳功能的减退导致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机率增加。研 究证实左房越大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越高。而房颤f波波幅(指从f波波峰上缘垂直至波谷上 缘的距离(mm)乘以0.1mV/mm)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左心房及左心耳的功能。f波振幅是非 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日本学者研究发现[7],细颤患者 血栓栓塞事件的年发生率明显高于粗颤患者。但国内学者研究发现[8],粗颤波组 房颤患者 凝血系统激活较细颤波患者更明显,外周动脉栓塞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细颤波组。f波振幅大 小与血栓栓塞事件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3 房颤合并脑卒中预防

据ACC/AHA/ESC2006年最新房颤指南建议对于房颤合并血栓栓塞低危险因素患者(女性,65 ≤年龄

3.1 华法林 分析表明,华法林可降低非瓣膜性房 颤患者脑卒中风险约68%, 显著高于抗血小板治疗。华法林通过影响外源性凝血系统,起到抗栓作用。通过抑制肝脏环 氧化还原酶,阻止维生素K的循环应用,进而影响凝血因子II、VII、IX、X、抗凝血蛋白C和 抗凝血蛋白S合成,使这些因子停留于无凝血活性的前体阶段;并能降低凝血酶诱导的血小 板聚集反应。华法林还可使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及D一二聚体水平等凝血物质明显 下降,发挥抗凝作用。 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目标INR(国际标准化率)依病情而定,目前公认的标准为INR2.0~3.0。 日本的Yamaguchi T研究发现,INR保持1.5~2.1的抗凝治疗的严重出血并发症(0%/年)较保 持在2.2~3.0者(6.6%/年)显著减少,而脑卒中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1.1%:1.7%,P> 0.05)[9]。目前华法林的初始治疗剂量通常为2~3mg/d,需定期检测INR值,调整 治疗剂 量,密切观察出血并发症和治疗效果。华法林抗凝强度的不稳定,易受食物、药物、肝功能 等因素的影响,是诱发血栓栓塞和出血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3.2 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目前临床应用广泛,主要 通过阻止血小板聚集和释放 反应,抑制血栓形成。血小板在动脉血栓和微血栓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阿司匹林对花生 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的环氧化酶有抑制作用,能阻止环丙过氧化物PGG2 、PGH2合成,使TXA2 生成减少[10],TXA2具有收缩血管,促使血小板聚集时加速血栓形成的作用。阿司 匹林具 有抗血小板聚集和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又有抗炎作用。AFASAK 和SPAF的研究显示阿司匹 林可使脑卒中年发生率下降36%;阿司匹林的预防脑卒中作用与剂量有关,推荐剂量为325

mg/d。第一个预防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实验(SPAF-I),阿司匹林和安慰剂比较可减少42%的 卒中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国内外很多指南都推荐在低危的房颤患者使用阿司匹林。 日本的Hiroshi Sato[11]进行了一项随机多中心前瞻性研究(JAST), 将所有非瓣膜 性房颤 病人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426例,150~200 mg/d)和安慰剂组(445例)。研究主要终点包括 心血管病死亡、脑梗塞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结果阿司匹林组发生主要终点事件的病人(27 例,3.1%)多于安慰剂组(23例,2.4%),该试验被提前终止。此外,阿司匹林组发生较严重出 血事件的病人(7例,1.6%)多于安慰剂组(2例,0.4%;P=0.101)。结果表明 阿司匹林150~200

mg/d并没有显示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小剂量阿司匹林(75mg/d)在非非瓣膜性房颤预防血 栓栓塞的作用远不及华法林,300~325 mg/d 有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作用,但其效果仍比华 法林差。因此,仅对有华法林禁忌证和脑卒中低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为抑制血小板ADP受体的药物。其优点是不需要监测INR,出血危险性低,但预防中 风的效益远不如华法林。由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作用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两个相互独立的 环节,两者联用可能会具有更好效果。但ACTIVE A[12]试验显示在预防房颤患者的 血管 事件方面单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无显著差异,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组主要终点 (卒中、心肌梗死、非中枢神经系统栓塞和血管性死亡)的年发生率为6.8%,而阿司匹林组 为7.6%,(相对危险度为 0.89; 95%可信区间0.81~0.98; P=0.01),而出 血事件的年发生率 为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组2.0%,阿司匹林组为1.3%(相对危险度为1.57, 95%可信区间1.2 9~ 1.92; P

试验,接受厄贝沙坦或安慰剂治疗。

ACTIVE-W试验结果显示[13],主要应用华法林的口服抗凝治疗在预防房颤患者的血 管事 件方面优于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组主要终点(卒中、心肌梗死、栓塞 和血管性死亡)的年发生危险是5.6%,而华法林组为3.93%。

3.3 Ximelagatran (希美加群) X imelagatran是凝血酶抑制剂,直接 抑制凝血酶将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化成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又能抑制凝血酶的产生,从而抑 制血栓形成。口服后迅速吸收,服用后转化成活性态Melagatran。其血浆浓度和抗凝效果都 可预测,因此不必进行监测。与华法林相比,Ximelagatran 起效迅速,停药后失效快,代 谢不依赖 P450系统,无食物、药物相互作用。有关Ximelagatran在AF抗凝中的研究是一系 列的SPORTIF研究。SPORTIF III[14]和SPORTIF V[15]试验,研究发现Xim elagatran用 于AF抗凝具有与华发林相近的效能,而且出血并发症少。 在这两个研究发现,Ximelagatra n在血栓栓塞事件的预防中与调整剂量的华法林效果相似,(1.6%vs 1.6%/年; 95% 可信区 间, 0.73~1.30; P=0.98) 而且出血并发症比华法林少(1.9% vs 2.5%/ 年; 相对危险度, 0.76; 95%可信区间, 0.56~1.03; P=0.07)。Xim elagatran的主要副作用是肝脏毒性( 谷丙转氨酶升高),如果出现转氨酶升高,应暂时停药,一般都会自行恢复正常。

Ximelagatran临床治疗范围广,不需监测凝血指标,药效可预测,起效快,安全性高,因此 有望取代华发林,成为临床口服抗凝的最佳药物,有关它的肝脏毒性的预防措施有待进一步 研究。

3.4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 左心房向右前方突出的部分称 左心耳,心耳内面有梳 状肌而表面凸凹不平,易使血流产生旋涡和流速减慢,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左心耳内易形成 血栓,脱落后可引起心肌、四肢或脑栓塞等严重后果。左心耳功能的减退往往是左心耳血栓 形成的重要诱因, 与体循环栓塞有密切关系。对于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而又不能应用华法 林进行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可行左心耳闭合或 封堵术。大量研究表明,约有13%的房颤患者可在左心房检出血栓,而其中的90%来源于左 心耳。经皮左心耳堵闭术能有效预防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Nakai等通过动物研 究表明,应用左心耳封堵装置可以安全、有效的预防左心耳血栓形成。2002年 Sievert 等,最先报道了l5例慢性房颤患者年龄施行左心耳封堵装置植入术的研究结果 ,术后随 访 1个月,经X线 胸片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证实堵闭器无移位、破损。左心房面光滑,无 血栓形成 ,随访期间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但目前由于左心耳封堵术的可靠性、安全性、 操作的复杂性以及对心脏功能影响尚未明确,需进一步解决。

参考文献

[1] Benjamin EJ,Levy D,Vaziri SM,et al.Independent risk factorsfor at rial fibril lation in a population 2 based cohort.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JAMA ,1994 ,27 1:840-844

[2] Marini C,De Santis F,Sacco S,Russo T,Olivieri L,Totaro R,Carolei A . Contribut 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to incidence and outcome of ischemic stroke. Stroke, 2005,36:1115-1119

[3] Sohara H,Amitani S,Kurose M,et al.Atrial fibrillation activates p latelets an d coagulation in a time-dependent manner: a study i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 rial fibrillation. J Am Coll Cardiol ,1997, 29: 106-112

[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中华 心血管病杂志,2003,31:913-916

[5] 李为民,韩教,等.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研究.中华心律 失常学杂志,2005,6(3):180-183

[6] 黄瑛,.血栓前状态与心房颤动.继续医学教育,2005,19 (6):54 -57

[7] S.Yamamoto, M.Suwa,T.Ito,S.Murakami,T.Umeda,Y.Tokaji,Y.Sakai,Y.Kit aura ,et al .Comparison of frequency of thromboembolic events and echocardiographic finding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coarse versus fine electrocardiographic fibrillatory Waves.The A-m J Cardiol,2005, 96( 3): 408-411

[8] 牛锁成,刘淼.f波波幅在房颤患者并发血栓栓塞中的价值.医药论坛杂志,2 007,28(20):14-15

[9] Yamaguchi T.Optimal Intensity of warfarin therapy for secondary p revention o 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Stroke,2000,31:817- 821

[10] 周自强,胡大一,陈捷,等.中国心房颤动现状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内科 杂志,2004,43:491-494

[11] Hiroshi Sato,MD,PhD;Kinji Ishikawa,MD,PhD. Low-dose aspirin for p revention o f stroke in low-risk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Japan Atrial Fibrillatio n Stroke Trial.Stroke,2006V37N2,447-451

[12] Connolly SJ,Pogue J,Hart RG,et al.The ACTIVE Investigators. Effec t of clopid ogrel added to aspiri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NEJM 2009,publishe d online March 31. DOI: 10.1056/NEJMoa0901301

[13] Connolly S,Pogue J,Hart R,et al.Clopidogrel plus aspirin versu s oral anti coagulat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atrial fibrillationvClopidogrel Trial with Irbesartan for prevention of Vascular Events (ACTIVE w):randomised contro lled trial.Lancet,2006,367(9526):1903-19l2

篇4

关键词:养殖场;动物疾病;管理与控制

我国动物养殖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取得一定进步,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养殖户动物激动预防与控制相关意识比较低,将重点放在获取经济效益上,使得疫病预防与控制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比较少,如果一旦发生疫病就会迅速传播和蔓延,进而爆发更大规模的疫情[1]。动物疫情的爆发将会对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对我国动物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重大不良影响。

1养殖场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大型养殖动物疾病的爆发,使得更多的养殖户意识到加强动物疾病控制于预防的重要性。但是,就现状来看,由于动物疾病的不可预测性以及高成本,使得大部分养殖户受经济效益影响而逐渐降低了对疫病控制管理的重视程度。众多养殖场将工作重点放在获取经济效益上,整个养殖现状就是种养殖轻防疫,或者是有防疫不严密。另外,除养殖场管理意识低下,同时地区防疫管理部门意识水平也同样比较低,对于动物疫病管理工作实施并不顺利。

2养殖场动物动物疾病预防控制方法分析

养殖场动物疾病主要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普通病,每种病引起的原因不同,对动物造成的影响的也不同。想要对不同疾病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就需要不断加强对此方面的研究,积极寻找解决措施,确定最为行之有效的控制管理方法。

2.1养殖场选址 场地的选择对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具有重要影响,大部分养殖户因为受到土地有限、成本以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影响,基本上都是选择密集型养殖方式。此种养殖方式是我国比较常见的一种,就养殖场动物排泄物处理方面来看,此种养殖方式具有很大优势,但是就疫病预防方面来说却具有很大问题,并不利于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因此,在对场地进行选择时,应尽量拉大养殖场之间的距离,保证两个场地之间具有一定距离,降低传染病的发生以及感染率。另外,过分密集的养殖场往往是疫病爆发率高的地域,因为过分密集的场地中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加上场内猫狗老鼠等动物的来往,就会增大疾病传染的几率。因此,养殖场在建设时应该在周围设置围墙,降低不同场地的流动,境地疾病传染的概率。

2.2保持小规模养殖 养殖场动物疾病的发生大部分都是由病菌引起,而且动物之间的传染相对严重,为有效控制动物疾病的传染,必须要降低动物的密集度,避免疾病大规模的爆发。针对此方面,养殖户可以将场地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缩小养殖规模,以两所小型养殖场代替一所大型养殖场,避免动物过度密集而引起疾病。同时,针对不同种类动物的养殖场,必须要加强对新入物种的管理控制。很多情况下新物种的进入不但会对自身造成影响,同时还会对已存在的动物带来威胁。因此,应尽量减少养殖场动物的种源,如果物种的不同型是不可避免的,则必须要在进场前加大对其健康检测力度,确定是否实施定期免疫接种计划和防疫措施,确保外来物种不会对养殖场已有动物造成威胁[2]。

2.3做好检测工作 养殖场必须要加强对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的意识,并制定完善检测制度,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并结合周围环境等情况,确定日常、重点防控计划。养殖场应定期对动物进行健康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做好记录,为后期动物免疫计划的执行提供数据支持。另外,还需要将检测记录呈交给当地疫病预防部门,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检测记录的研究,对检测区域做好限定时间内的免疫工作,对于部分抗体达标的动物还需要做好加强免疫工作[3]。最后还需要做好检测跟踪计划,对免疫接种后的养殖场和动物实施动态监控,一旦发生疑似病例必须要加强管理,通过隔离治疗等方式避免疾病的进一步扩散,做好疫病控制工作。

2.4加强养殖场疫病预防管理 养殖场管理是关系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因素,为避免因管理不善造成的问题,必须要加强对养殖场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动物养殖空间小、气温变化、疫苗注射以及环境脏乱差等都会增加疾病发生与传播的概率。另外,湿热的环境会促进细菌的大量繁殖,如果发病后只是单纯的采取抗生素或其他药物进行处理,并不能有效解决。因此,养殖场为做好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必须加强对养殖场的管理,尤其要保证动物生长环境的干净,避免大量病菌的滋生,降低疾病发生率。

3结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更多大型动物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动物疾病是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一旦爆发大规模疾病将会养殖场造成重大不良影响,进而阻碍我国养殖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养殖场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措施,将疫病防控工作作为重点来抓,遵循防疫卫生管理制度相关规定,将治病因素有效控制在管理范围内,从根本上提升动物养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夏磊,黄庆洲,陈勇,等.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研究进展[J].畜禽业.2011,(12):26-27.

篇5

【关键词】 新生儿护理;疾病预防

1 引 言

新生儿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源泉。在妇产科学中,新生儿特指包括出生当天在内至生后28天的活产婴儿,新生儿期间是婴儿脱离母体逐渐适应外界生活的过渡阶段[1]。一方面,新生儿组织器官发育未完善,难以完全适应外界崭新环境;另一方面,多数产妇为初产妇[2],又多为独生子女,缺乏新生儿护理知识,若护理不当,极易导致新生儿发病甚至死亡。作为妇产科工作者,为新生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责任重大,肩负着幼小生命体的安康及新生儿家庭的幸福与和谐,因而其技能水平及周到细致的服务至关重要。结合新生儿临床护理经验,笔者认为,对新生儿的普通护理、疾病预防两个方面是新生儿护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有必要加以认真探究和深入临床实践。

2 临床资料

2.1 研究总体与样本 研究总体为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分娩出生的新生儿;研究样本为通过便利抽样,选取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分娩出生的90例新生儿。

2.2 入选标准 胎龄在37至42周之间的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无先天性畸形及疾病,其母亲没有妊娠并发症,且愿意母乳喂养新生儿。

2.3 排除标准 凡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新生儿均不作为研究样本:①新生儿需供氧或使用辅助呼吸者;②新生儿的母亲在一周内有发热、感冒等身体不适情况发生;③新生儿的母亲有子宫破裂、产后出血等现象发生。

3 护理方法

笔者对研究样本的90例新生儿,采取人性化护理,同时对可能出现的疾病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新生儿患病,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使其平安度过新生儿期。

3.1 普通护理

3.1.1 脐带护理 新生儿的脐部是细菌入侵其身体内部的主要途径[4],因而脐部护理是新生儿护理工作的关键一环。脐部护理重点在于清洁卫生,在脐带脱落前,需按时用消毒棉签蘸浓度为75%的酒精对新生儿的脐部进行擦拭,再选用已消毒的干纱布覆盖脐带表面,通过医用绷带将纱布固定其上。若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发生脐部沾染新生儿尿液,需立即对脐部进行消毒并更换敷料。新生儿脐带在一周左右脱落后,仍需保持脐部的清洁与干燥,至此无需再使用敷料进行覆盖。

3.1.2 保温护理 将新生儿放入温暖柔软的棉被中,室温不宜过低,应保持在22-24度之间,早产儿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4-26度之间。定期观察新生儿的体温,新生儿的腋下温度的理想状态为保持36-37度之间。若新生儿出现面红耳赤,其体表温度超过37.5度,则表明室温稍高或过度保暖。在对新生儿进行其他护理时,要减少其暴露在外面的体表面积,尽量避免热量流失。最后需注意新生儿的居室环境应保持适宜的湿度,一般在55%-65%之间。

3.1.3 喂养护理 新生儿脱离母体约半小时后即可让其吸吮乳汁,提早哺乳不仅有益新生儿的营养健康,更能促进产妇乳汁的分泌和子宫复旧。在新生儿喂养中,常发生溢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护理。方法一:在喂奶后30分钟内将新生儿轻轻直立抱起,让新生儿的头部依靠在产妇肩部,产妇一手托着新生儿的臀部,一手呈空心状态从新生儿腰部以从下向上的方向轻叩新生儿背部,排出其吸吮乳汁时吞入胃部的多余气体,时间在5至7分钟为宜,轻叩完毕需将新生儿以右侧卧位的方式置于干净的新生儿护理床上。方法二:发生溢奶时,应第一时间清除新生儿口腔及鼻腔中溢出的奶液,如新生儿为仰睡,可将其翻侧过身,让溢出的奶液流出,避免呛入气管;如新生儿嘴角或鼻腔有奶液流出时,应立即用纯棉、吸湿力强的毛巾擦拭干净,而后按方法一轻叩其背部约4-6分钟。

3.1.4 衣着护理 新生儿的衣服应当尽量选择纯棉、柔软的面料,保证衣服的舒适和宽松,若是旧衣服,要洗净并消毒。新生儿穿衣时,要仔细检查其各部位的皮肤表面,看是否有擦伤的地方,若出现擦伤,要立即护理治疗,避免出现感染。由于新生儿尿量少、尿次频,需勤换尿片,每次为新生儿进行哺乳前后均需更换洁净的尿片,每次大便后需使用温水洗净并擦干臀部后再置换新的洁净尿片。对女婴在换洗时需注意由前往后洗,尽量避免外阴感染等。如有条件,尽量人工定期把尿,以减少新生儿红臀的发生。

3.2 疾病预防

3.2.1 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首先是做好预防。产妇分娩前应避免呼吸道感染,产后新生儿及产妇的房间需经常通风换气,定期消毒,要尽量避免人员近距离探望产妇及孩子,尤其是患有或有呼吸道疾病史的人。分娩后,在新生儿第一声啼哭前应立即清理呼吸道,避免羊水等吸入。其次是对呼吸道感染轻症新生儿的护理。若表现为轻微的流涕等症状,其他状况良好,可正常哺乳,但在哺乳前需观察新生儿的鼻道,有异物应清理干净,同时哺乳不宜过量,每次需定量,可通过增加哺乳次数来弥补哺乳量。

3.2.2 生理性黄疸的预防及处理 处理时需做到以下三方面:一是新生儿出现巩膜、皮肤或其粘膜出现黄染,但睡眠及精神状态稳定,大小便正常,可建议产妇适量增加液体摄入量,以辅助新生儿从母体得到足够的水分进而改善其体内代谢水平;二是若黄疸逐日加重,其手、脚心亦出现黄染,但精神状态良好,大小便等无异常,则需建议产妇停止母乳喂养,时间2-3天为宜,待黄疸症状减轻后再继续母乳喂养;三是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可游泳和抚触,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黄疸排除。

3.2.3 破伤风的防范与护理 一是产妇生产过程中,医生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实行无菌操作,从而将新生儿患破伤风的概率降至最低。二是医护人员需指导新生儿家属对居室严格清扫与消毒,最大限度降低新生儿患此病的概率[3]。

4 结束语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及悉心照料下,90例样本中除1例新生儿出现肺炎并需转新生儿科治疗外,其余新生儿均在正常时间出院。由此我们坚信,通过为新生儿提供优质的护理及有效的防范措施,能够极大程度地降低新生儿发病率及死亡率,促进新生儿的健康发育和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范玲.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2.

[2] 孙少华.母婴同室中新生儿安全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J].临床误诊误治,2008,21(12):87.

[3] 张凤梅,王成贤,张静.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疾病的预防[J].职业与健康,2009,56(6):63-64.

篇6

关键词:心血管;老年患者;并发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以及老年人在饮食结构、运动习惯上的改变,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逐渐增多。作为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心血管这类慢性病不仅对老年人生活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心血管疾病常见并发症为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肺心病、冠心病、高血压等,表现为胸闷、心悸、呼吸受阻、头晕头痛、胸部灼热等[1]。临床治疗上不仅应重视对疾病的治疗,还应注重并发症的预防。本文基于这一背景,研究了对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措施,现报道如下。

1 生活环境对并发症的影响及预防

1.1空气质量 随着我国空气质量的不断恶化,空气中尘埃等颗粒物易对老年患者呼吸系统造成影响,严重者可能引起肺炎或呼吸道疾病。老年患者自身身体免疫力较弱,一旦出现某类病症易引发其它疾病且短时间内不易康复。研究发现,老年患者长期处于空气质量交较差环境中可能对氧气的吸入造成影响,出现呼吸急促现象。预防方面,可让老年患者在晚间外出锻炼,晨间雾气较大,空气中颗粒物偏多,易引发呼吸道疾病,影响心肺功能。

1.2气温变化 气温变化易引起老年人出现感冒等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气温骤降易加大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发病几率。气温突然升高则易造成患者出现呼吸紧迫感。患者应注意查看天气预报,及时增减衣物,在大雨、大风及高温等恶劣天气中尽量不要外出;可在家自备氧气瓶,在出现呼吸困难感受时及时吸氧,缓解不适感,若仍存在不适症状应及时联系家人就医治疗[2]。若患者存在心脏病或高血压,应随身携带保心丸。

2 生活习惯对并发症的影响及预防

2.1运动习惯培养 长期缺乏运动易造成身体机能的衰退,且若不呼吸新鲜空气、长期久坐不动易造成身体脂肪含量上升,加重高血压的可能。在对患者进行运动的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结合着患者的运动爱好,在运动量的选择上,要结合着自己的身体状况,适量的进行运动。

通常心血管老年患者并不适合剧烈运动,像是广场舞、快跑、负重训练等具应避免。目前亚久之处,心血管患者适合的运动主要在于太极拳、慢跑、潜水游泳、步行等,其中步行为推荐方式。患者再决定长期选择某项运动前应做好体检,了解自身心血管现状,在医生建议下选取合适运动方式。患者运动过程中应穿着柔软、舒适的鞋子以及衣物,避免在雨天、炎热环境中运动,且应注意运动环境是否湿滑而加大摔伤几率。患者外出需随身携带自身疾病类型以及家人联系方式,方便在外发病时可及时联系到家属。注意当身体出现不适感应暂停运动一般运动量以控制在30~40min/次为宜。

2.2饮食习惯培养 患者日常饮食应避免食用含有较多油脂、盐分、糖分的食物,以免加重血脂负担,造成血管内壁杂质增多形成血栓。饮食结构方面,应以蔬菜为主,荤菜类可以鱼肉代替,可少量食用牛肉、猪肉。粗粮与细粮应搭配食用,一餐饭中素材与荤菜的比例可保持7:3状态。同时,患者需注意补充维生素,增强机体免疫力,可帮助在恶劣气候变化下降低发病几率。维生素的补给除日常饮食外,也可将水果或胡萝卜等蔬菜榨汁让患者饮用,多食用蛋类以及动物内脏。蛋白质的摄入能够为身体细胞提供良好的代谢环境,帮助机体运作顺畅。

3 外部干预对并发症的影响及预防

3.1中药贴敷 中医上选用痛经活络的祛湿化痰以及调节气血平衡的药剂,做成贴剂,在背俞穴贴服,做好一个长期的调节手段。相关研究发现,为患者中药贴敷虽然无法在短期内看倒效果,但长期下来患者病情及身体机能均会有所改善。中医贴敷治疗属于长期保养过程,能够通过中药材药效渗透逐渐调节身体器官及内在组织,让血液循环更为顺畅,加速血液流动,同时将血管中的垃圾、毒素通过新陈代谢促进排出或净化。如此一来,在长期调理下,患者不良症状及生命质量均可提升,病情恶化得以延缓。

3.2心理干预 因心血管病属于慢性、代谢性疾病,具有病程较长、并发症较多、治疗复杂的特点,故患者常常背负着较重的心理负担,往往表现出精神高度紧张、焦虑、抑郁、甚至恐惧的情绪。针对心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特点,首先做好各个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即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关系。在护理过程中,依据患者的文化水平与接受能力,为其适当灌输心血管病疾病日常生活须知,使其理解保持乐观、稳定情绪对控制血糖、血压的重要意义。

3.3药物干预 老年患者对药物的服用切记按时、按量,避免自作主张改变药物服用时间或剂量。通常心血管患者会伴有其它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药物应分开存放,避免误服用。用药剂量方面,以高血压为例,药量应从少至多,通过长效制剂逐渐增加用药量,服药1次/d,以"慢则治本、急则治标"为原则[4]。在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开药时,应避免开具种类较多药物,需考虑到老年患者记忆能力。一些药物需要服用1次/d或2次/d、饭前或饭后服用,这些服用方式的不同可能令患者产生混淆。同时,药物应尽量避免价格昂贵类型,以免加重老年患者心理负担,不利于在健康心态下康复。

4 结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已经处于衰退状态,各类并发症产生几率相对于成年人而言发病率更大。对这类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应从多方面展开,不仅需注重用药等外界干预,还应让患者养成良好的运动及饮食习惯,同时避免空气、天气对疾病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胡鑫,王玲娜,刘玉玲. 老年患者血液净化治疗中心血管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 护理研究,2010,02(14):132-133.

[2]秦忠文. 100例老年心血管患者临床与预防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3,09(24):26-27.

篇7

1、发病特点

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这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菌核易脱落。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荚,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虽可结粒,但病粒腐烂或干缩皱瘪。大豆菌核病菌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茎上形成的菌核圆柱形或鼠粪状,不规则形。外部黑色,内部白色,切面呈薄壁组织状。菌核在多雨、潮湿并有光照条件下才能萌发形成子囊盘。病原真菌以散落在土壤里和混在种子间的菌核越冬,越冬后的菌核环境适宜时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成为田间初侵染来源。菌核在阴雨连绵的年份发生重,地势低洼、重茬地种和向日葵茬地发生重;此外,施氮肥过多,大豆生长繁茂,茎杆软弱,倒伏地段发病重。过度密植地,以及邻近向日葵的豆田发病较重。

2、发生原因

(1)大豆重迎茬对发病的影响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种植户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连年种植大豆,导致大豆菌核病发病较重。对重迎茬大豆菌核病发病率调查,迎茬发病率为5.6%,重茬发病率为11.2%,而且随着重茬年数的增加发病率越高,重茬3年发病率为13.7%,重茬4年发病率为28.5%,重茬5年发病率为37.0%。

(2)前茬作物对发病的影响

大豆菌核病除危害大豆外,还可侵染菜豆、蚕豆、马铃薯、白菜、向日葵、胡萝卜等383种寄主植物。近几年由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各种经济作物发展迅速,造成大豆前茬的多样性,再加上不合理的轮作,使大豆菌核病发病率逐年提高。据调查,前茬为菜豆的大豆田,发病率最高的是前茬豇豆地,发病率为41.7%;前茬为向日葵的大豆田,菌核可达6.18 g/m2;前茬为油菜的大豆田,菌核病发病率比正常轮作大豆田高20~50个百分点。

(3)气候对发病的影响

以2007年为例,大豆菌核病发病率较高,是由于6月降水量大于常年,再加上7月低温、寡照、土壤潮湿引发了菌核病病菌的萌发,造成大豆再次被侵染,致使许多地块大豆大面积死亡。

(4)栽培管理对发病的影响

土地不平,排水不畅;封垄前未及时中耕培土,使菌核病病菌有了萌发的机会。大豆种植过密或施用氮肥过多,致使植株繁茂,透气性差,湿度增加,促使菌核病病菌萌发。

3、防治方法

在大豆开花期,大豆菌核刚开始萌发出土至子囊盘形成盛期,即发病初期,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用量450 kg/hm2喷洒防治,每隔7d喷1次,共喷2~3次,防效可达85%以上。

二、大豆灰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1、病害症状

大豆灰斑病病原菌主要危害成株期叶片,也可侵染茎、荚及种子。带菌种子长出的幼苗和子叶片出现圆形或半圆形深褐色凹陷斑,气候干燥时,病斑扩展缓慢。当气候适宜、低温多雨时,病斑可蔓延至生长点,使幼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后,初现褪绿色小圆斑,逐渐发展成为中间灰色至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蛙眼状斑,大小1~5 mm,有的病斑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潮湿时,叶片背面病斑中央生出密集的灰色霉层,为该病菌的分生孢子,发病重时,病斑布满整个叶片,病斑融合,导致叶片枯死脱落。茎部染病后产生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或黑色,中部稍凹陷,后又变成淡灰色,从皮孔中又长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使病斑处密布小黑点荚斑圆形或椭圆形,边缘红褐色,中央灰色,因荚上多毛,不易看到霉层。豆粒上病斑与叶斑相似,多为圆形蛙眼状,也有的呈现不规则形,边缘暗褐色,中央灰白,轻病粒上仅产生褐色小点。

2、发生原因

(1)大豆品种抗性

品种对发病影响很大,高感病品种在田间发病早、蔓延快、病斑多,形成孢子量大。耐病品种即使在该病流行年份,叶部病斑也很少。灰斑病生理小种容易变异,使大豆品种抗性丧失。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尤其是分子标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大豆灰斑病抗病育种开拓了新的思路。国内外已对部分灰斑病生理小种抗性基因进行了RAPD、AFLP和SSR等分子标记,期望找到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而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抗病育种,尽快培育出优良抗病品种,减少灰斑病对大豆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2006年在河南省永城和夏邑等地调查发现,有的地块大豆灰斑病发生严重,品种间反应差别较大。品种试验田中病情指数为4.3~85.7,可能是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发生了变化。

(2)环境因素

大豆灰斑病菌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12 ℃,以21~26℃为最适,超过35 ℃萌发率显著降低。在大豆生长季节,黑龙江省主产区最高温度很少超过35 ℃,且7—8月平均温度都在20 ℃左右,因此温度不会成为大豆灰斑病流行的限制条件。湿度是影响孢子萌发的关键因素。因此,降雨量和降雨天数是该病在当年能否流行的关键因素。田间湿度越大,孢子萌发率越高,发病越严重。在河南省,如果 7月上旬至8月中旬雨量大、雨天多,则导致相对湿度增大,当相对湿度超过82%以上,斑病发病重,此期若干旱少雨,则病害发生轻。

(3)栽培因素

大豆种植密度过大,通风条件差,导致局部温湿度大,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增大发病几率。在田间越冬菌源量大的重迎茬和不翻耕豆田,大豆灰斑病发生早且重。前茬作物对大豆灰斑病的发生有很大影响,因为大豆灰斑病病菌的寄主范围窄,若连年种植大豆会使病原菌积累,感病品种遇到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会导致灰斑病的大发生。

3、防治方法

篇8

目前,糖尿病已经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的第3大非传染性疾病,其急慢性并发症和合并症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增加患者本人及其家庭乃至社会的经济负担,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问题,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因此,老年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预防是极为重要的。

1 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包括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两大类。 急性并发症包括各种急性感染、低血糖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慢性并发症系指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经病变。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肾脏病、眼部并发症(视网膜病变、白内障、屈光异常、糖尿病眼肌神经病变等)、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植物神经病变及中枢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皮肤病变、糖尿病性阳痿、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上述这些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严重时可致生命危险,对此一定要引起重视。控制并发症的发生要以预防为主,其重要意义在于减少糖尿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2 预防及护理

2.1 健康教育 根据病史长短、病情轻重,教育内容侧重不同。对初发者及病史短、病情尚轻未出现并发症者,除普及糖尿病的一般常识外,应以预防并发症为主。对病史长且病情重,已出现不同并发症者,教育内容应以发生并发症的原因、怎样配合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如何减轻痛苦和预防尚未出现的其他并发症为主。根据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注重沟通技巧。初期患者缺乏糖尿病知识,护士主要通过亲切交谈的方式,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家庭、经济状况、发病经过及对本病的看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中期患者对糖尿病有了一定认识后,易产生悲观情绪,可反复劝导患者,配合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后期患者自认为患病多年,已经掌握有关疾病知识,对宣教知识不感兴趣,护士应采取提问纠正的方式,以丰富的知识和临床经验赢得患者的信任。

2.2 控制好血糖是控制糖尿病病情变化的关键 老年人的内脏器官功能多衰退,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体内的胰岛素缺乏,加之患糖尿病后,在治疗方面对自己的要求不严格,导致血糖升高,而逐渐出现精神萎靡、昏迷。或者是在治疗方面的严格要求,不论自己的身体状况好坏、进食多少,都按时、按顿的服降糖药物,加之严格控制糖及含糖食物的摄入,而导致低血糖的发生。对老年人而言,由于反应性差,在低血糖发生时常不出现典型症状,不能及时发现,由轻而重,最后发展为低血糖性昏迷。所以,控制好血糖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所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要重视平日血糖和尿糖的监测,家属应主动关心患者的病情变化,帮助患者做好家庭监测。要让患者认识到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教会患者自己管理自己,正确认识疾病,避免盲目就医,防止无效花销,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在老年人身体状况允许下,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使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平稳、体质量减轻、体质增强。但要注意活动量适度,避免运动过量。

2.3 护理措施

2.3.1 心理护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服药和饮食控制非常苦恼,加上缺乏糖尿病防治知识,认为糖尿病无法根治,思想包袱很重,易产生烦躁、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针对这一情况,护士应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向患者讲解有关糖尿病的科普知识时,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做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用高尚的情操唤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乐观情绪,帮助他们丢掉包袱,树立信心战胜疾病,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出现。要让患者知道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稳定的情绪,将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

2.3.2 饮食护理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患者的一项治疗措施。护士要指导患者掌握血糖、尿糖、体质量的自我监测方法来控制饮食。一定要按照制定的食谱进食,主要以蔬菜为主,不仅要控制主食,还要控制鱼、肉、蛋、油等副食的摄入,患者如有饥饿感时,可吃少量南瓜子,增加蔬菜食用量,采用低盐饮食。

2.3.3 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护理 糖尿病患者在用胰岛素治疗时,护士必须严格执行医嘱。注射胰岛素的时间、剂量一定要准确,注射后30min进餐。注射胰岛素后,要按时巡视病房,询问患者有何反应,特别是首次用药的患者,以便及时发现低血糖症状、过敏反应及局部反应等。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永远存在着低血糖的可能性,如出现饥饿、心慌、大汗淋漓、疲乏无力、面色苍白时,可饮少量糖水,严重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出院前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工作,使他们掌握正确的注射部位、操作方法、时间、用药剂量及注意事项。

篇9

关键词:顶腐病;串珠镰孢亚粘团;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31.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6.029

玉米顶腐病是近年来玉米植株上经常发生的一种病害,最早是在1998年由辽宁省农科院植保所徐秀德在阜新地区首次发现,该病害现已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等玉米主产区发生流行,其发生危害呈逐年上升趋势,给玉米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危害潜力高。近年来,顶腐病在阜新地区虽然没有大面积暴发流行,但每年在部分乡(镇)有一定程度的发生,一般田块病株率在2%~4%左右,严重发生地块病株率在35%~40%左右,部分严重发生地块甚至造成毁种,给农户带来很大损失。

1 玉米顶腐病的发病症状

玉米顶腐病的病原菌为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玉米的苗期和成株期都可发生顶腐病,在阜新地区通常以苗期发病为主。苗期病株的表现为:幼苗生长相对缓慢,叶片出现失绿的黄色条纹,常皱缩、扭曲,在田间症状容易辨认。成株期的病株常表现为:植株矮小,顶端叶片有缺刻,不完整,上部叶片常不能正常展开,卷曲成牛尾状,这是本病最主要的鉴别特征。病株茎基部节间缩短,把茎基部纵向剖开,可见似虫蛀孔道状开裂,有褐变。

2 玉米顶腐病发病原因

玉米顶腐病的病原菌生长温度为5℃~40℃,适温为25℃~30℃。该病原菌在东北地区可在土壤及病残体上越冬,成为下一季玉米发病的初侵染源,病株产生的病原菌分生孢子还可以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另外,该病菌可随种子进行远距离的传播扩散。

根据笔者近几年的调查,顶腐病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2.1 品种原因

调查发现,不同玉米品种对顶腐病的抗病性明显不同。通常来说,杂交种的抗病性要高于自交系。杂交种中不同品种之间差异也较明显,叶片通透性不佳的玉米品种要比叶片直立通透性好的品种容易感病。杂交种中“龙丹26”、“金玉1”、“郑单958”发病较重。

2.2 种植条件原因

调查发现,同一玉米品种,在不同的种植条件下,顶腐病的发病程度也有很大不同。通常土地粘重、地势低洼地块发病重,山坡地发病较轻。另外,耕作粗放,土壤肥力差的地块发病重。

2.3 气候原因

气候条件对玉米顶腐病的发生具有很大的影响,据笔者多年的调查发现,在春末夏初多低温、多雨、寡照天气的年份顶腐病往往发病较重。另外,玉米成株期长期遭遇高温高湿的天气,也有利于该病发生。

3 玉米顶腐病的防治措施

3.1 选择抗病品种

以往顶腐病发病较重的地块,要避免种植易感病品种,适当选种抗病性强的品种。玉米播种之前要用咯菌腈进行包衣处理或者用多菌灵、高锰酸钾等药剂浸种杀菌后再播种。

3.2 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科学的生产管理可以避免或减轻玉米顶腐病的发生。在玉米苗期,趁着晴好天气进行铲趟,提高地温,可明显减轻苗期顶腐病的发生。玉米进入大喇叭口期后,要及时对玉米进行追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另外,对于发生顶腐病较重的地块,秋季利用大功率拖拉机配套联合整地机进行深翻或深松作业,翻地25厘米以上,深松在30厘米以上,深翻或深松后及时耙压,精细整地,选择和前茬远缘的玉米种子并进行包衣处理可明显减轻顶腐病的发生。

3.3 及时拔除病弱苗

玉米苗发生顶腐病时症状比较明显,可在进行田间作业时及时人工拔除病苗,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菌源,切记不可随意丢到地里。

3.4 及时剪除病叶

成株期发病的植株,如果心叶已扭曲腐烂,要及时剪去包裹雄穗以上的叶片,以利于雄穗的正常吐丝,并将剪下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

3.5 化学防治

玉米顶腐病用药防治应掌握在发病的初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药剂防治的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防治不住。可选择的药剂有:58%甲霜灵锰锌3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58%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400倍液等杀菌剂,也可混配使用,连续喷施2次。对严重发病难以挽救的地块,要及时铲除植株,改种其他作物。

参考文献

[1]袁小丽,袁迎现.玉米顶腐病发病症状与综合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155-156.

[2]申振宇.玉米顶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种业导刊,2011(02):25-26.

[3]姜钰,徐秀德,董怀玉,等. 辽宁省玉米顶腐病发生情况及防治建议[J].杂粮作物,2003,23(1):45-46.

篇10

【关键词】肝硬化 预防 护理

1 预防

1.1调整饮食:改善肝功能、延缓病情进展的办法有很多,比如保证营养与必要的饮食限制兼顾。医护人员应向病人及家属说明食疗的目的及原理,与患者共同制定符合病情需要而又为其接受的饮食计划[1]。要提醒病患注意饮食调护,不要暴饮暴食。应给予病人以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热量和含适量脂肪且易消化的饮食,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有一些情况应严格控制蛋白质食物,如病患肝功能显著减退,或血氨偏高,或有肝性脑病先兆时,他们每天摄入蛋白质食物不能超过20-30克。有还有一些患者饮食应少盐或无盐.限制进水量,一般每天不超过1000毫升,严禁饮用各种酒类,也不宜多饮茶水比如有腹水者。

1.2休息与活动:如合理休息有利于恢复健康,起居要有规律,每天必须要保证有充足的睡眠,切记不要过于劳累,一旦病情进展不利,须卧床休息,积极参与治疗还应当。应视病情适当的进行力所能及的轻微活动,做到动静结合。如果肝硬化代偿功能减退,并发有腹水或感染时病人必须要卧床休息。在代偿功能充沛、病情稳定期可进行有益的体育锻炼,比如做些轻松工作或适当活动,活动量应以不感觉到疲劳为度。

1.3注意保护皮肤:如果病人营养状况差,抵抗力低,血小板少,那么黄疸可致皮肤瘙痒,所以应做好皮肤护理,比如沐浴时病患应避免使用有刺激性的皂类和沐浴液,沐浴后可使用性质柔和的润肤品,切记抓伤皮肤引起出血、感染。出现脐疝时注意局部皮肤保护,可使用护带用来防止脐疝破溃引起腹水外漏,减少感染蔓延的机会。有水肿的卧床病人切记不要长时间使局部受压,可勤翻身以此来防止皮损,还要经常按摩骨突出部。

1.4用药指导 用药从简:为了利于肝脏恢复切忌盲目过多地滥用一般性药物,这样会避免加重肝脏负担。要按医师处方用药,如果想要服用其他药物需征得医师同意,以免服药不当而加重肝脏负担和肝功能损害。护士应向病人详细介绍所用药物的相关知识,教会病患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1.5心理调试 情绪稳定:如果病人情绪不佳,精神抑郁,暴怒激动是会影响肝的机能,加速病变的发展。但是树立坚强意志,振作精神,心情开朗,消除思想负担,会有益于病情改善。可见肝脏与精神情志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病患要忌发怒忧愁,注意精神调理.还有就是要善于忍耐克制自己的情绪,正确对待病情,认识自己的病后发怒对病情改善不利,应尽量做到使自己平时旷达情怀,消忧平怒,使肝脏在心平气和中得以调养。

1.6照顾者的宣教 护士应帮助病人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有关知识和分析并且消除不利于个人和家庭应对的各种因素,还有就是教会病人一些简单的自我护理的方法,把治疗计划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指导家属理解和关心病人,给予病人精神支持和生活照顾。细心观察、及早识别病人不利于康复的病情变化,例如当病人出现性格行为改变等可能为肝性脑病的前驱症状时,或消化道出血等其它并发症时,应及时帮他们就诊。 转贴于

2 护理

2.1一般护理

为了减轻病人的肝脏负担要保证病人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合理的调配饮食,给予病人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以免造成食道静脉曲张破裂血要注意他们不可以使用尖硬、有刺激性食品。有水肿或腹水者,应限制盐的摄入。还有就是肝性脑病病人严格限制蛋白。由于黄疸会导致皮肤瘙痒,要做好皮肤护理,可以用温热水擦浴或涂止痒剂,防止抓伤皮肤引起出血、感染。对久治不愈的慢性肝病病人的悲观失望情绪,护理人员应给予安慰使他们不要灰心,并设法帮他们解除病痛;做好口腔护理,消除肝臭味,增进食欲,减少继发感染的机会[3]。

2.2并发症的护理

密切观察肝硬变病人的病情变化,如体意识、出血、及肝肾功能等,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2.2.1腹水病人的护理:大量腹水导致呼吸困难,可以半卧位,使膈肌下降,增加肺活量,增加舒适感。出现脐疝时注意皮肤保护,可使用护带[2]。有水肿的卧床病人,避免长时间局部受压,可勤翻身按摩骨突处。每日测量腹围体重,观察腹水情况,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量。在使用利尿剂时要注意抽血查电解质。放腹水可改善腹压增高的不适,但放腹水不可过快过多,防止减压后出现腹腔脏器充血。放水后观察意识变化,发现肝昏迷先兆及早处理。

2.2.2出血的护理:肝脏受损致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各种凝血因子生成抑制,加之脾功能亢进易发生出血。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鼻出血、牙龈出血及便血。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引起肛周血管破裂出血。

2.2.3肝性脑病的护理:加强病情的观察严密观察患者精神、神志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有无性格及行为的异常表现,患者双手是否有扑翼样震颤,呼吸是否带有烂苹果味,及早发现肝性脑病的先兆,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

2.2.4忌利尿速度过快,治疗肝硬化腹水时,利尿治疗以每周减轻体重不超过2千克为宜,以免诱发肝昏迷,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副作用,另外要注意电解质平衡.肝硬化是肝脏疾病的后期表现,且与肝癌关系密切,应定期检查相关化验指标及肝,胆,脾B超,食管钡飧检查,以便发现原发性肝癌等并发症。

3 结论

肝硬化病人并发症来势迅猛,病情凶猛,病死率高。 从护理环节采取干预措施防治并发症,可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经临床实践,减少了护理工作的偏移。不仅提高了晚期肝硬化病人的生命质量,也提高了护士的观察力、判断力、决策力和科研及工作能力。最终使病人获得最佳的治疗和最佳的健康状态。

参 考 文 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