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政策范文

时间:2024-04-18 17:5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卫生服务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卫生服务政策

篇1

关键词:城镇医疗保险;社区卫生服务;对接

【中图分类号】R19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057-01

目前,医疗保险问题是世界各国都普遍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这关系到全民族的健康,另一方面,城镇医疗保险有利于实现社会群体与国家经济目标的平衡。但是城镇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着一军事援助问题。

1 城镇医疗保险工作中存在问题

1.1 缺乏合理的制度设计:在城镇医疗保险工作中,由于其制度设计上的不合理,使其无法满足对医疗保障的多层次需求。目前,我国现行的城镇医疗保障制度形式过于单一,设计单调,再加经济水平的差异性以及医疗参保人员结构上的差异,造成了医疗消费的极大差距,因此,传统形式上的医疗保障制度是无法满足现代人们多层的需求的。与此同时,医疗保健与医疗保险相脱节,相关部门也没有有效的结合机制,一方面,造成了医疗资金上的压力,增加了病患人数,另一方面,制约了人民生活水平的的提高。

1.2 医保政策变形:当前,我国的定点医疗机构在执行医保政策时,发生了严重的变形,一些医疗机构只注重对经济利益的追求,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弄虚作假,严重违反了行为规范准则,同时,对参保人员的住院指征的相关情况不了解。

1.3 医疗保障缺乏社会公平性: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医疗保障水平及其保障制度支付水平都相对较低,虽然我国近年来,也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开展一些新的活动,但是医疗保障的社会公平性仍旧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根据相关资料表明,当前,我国一些失业人员、孤寡老人、下岗工人等,仍旧没有受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所带来的惠利。

2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现状及其问题

2.1 缺乏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和投入:在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当中,政府缺乏对其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缺乏配套的相关政策。目前,我国的一些地区,对医疗机构和工作人员的标准机制缺乏规范性,即便是其建立了相应的机制,但是其仍旧没有进行科学地规范,进而忽略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和约束。其次,缺乏健全的补偿机制。对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部分地区的政府并没有进行专项的投入,造成了社区卫生服务进行缺乏资金,进而影响其工作的展开进行。然后,一些地区,并没有将社区卫生服务列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当中。我国的定点医疗机构大多为一些大型医院,一些普通的企业职工在患病后,只能到这些定点医院进行检查,这样,一方面既不方便,而且也无法控制医疗费用。

2.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与资源不协调: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社区卫生服务其所承担的社会职能与其配制的资源存在着很大的反差。社区卫生服务,其作为我国的基层卫生机构,政府希望其可以承担起一些社会的职能,比如:对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基层群众医疗问题的解决、对社区卫生服务状况的改进、对城市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等等,但是,社区卫生服务部分严重缺乏相关的资源,所以,根本无法承担起其政府怕要求的社会职能。

2.3 缺乏对医疗保管的加强和完善: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不到位,造成一些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的散慢性,甚至于一些医疗保险的政策根本不了解,而且还出现一些严重的块规现象,进而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部分的形象。

3 城镇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对接的相关策略

3.1 加大资金投入,明确责任:我国政府部分要加大对城镇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投资力度,使其各项医疗设施能够不断地完善和齐全,不断地适应和满足现代的医疗需求。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和疾病率在不断地上升,其医疗的费用也在不断的上升,为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难题。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加大投入,改变传统制度的单一性,拓展渠道,借鉴一些国外成功的案例,合理配 置医疗资源,细化医疗机构,有效地分解病人的流向。

3.2 加强法律意识,强化法律职能:我国城镇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不仅存在制度上的不完善,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其没有使得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到确立。因此,政府部门要确立城镇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法律地位,强化对二者的法律控制作用,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完善城镇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对接,明确各自法律责任,保障公民医疗权利,健全城镇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对接的政策体系,对其做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3.3 形成城镇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相互补充: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的对策,促进城镇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的良性循环,保证二者之间互补优势的充分发挥。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要统一结算社区卫生服务的总收入,形成管理上的一体化,确定城镇医疗保险的主要来源,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经济动作。其次,要减轻参保人员的支付负担,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活动的展开进行,促进医疗保险制度的平稳动作,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实现医疗费用的最低化,使得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3.4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扩大医疗保险范围:相关部门要把重点精力投入到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工作当中,保证其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稳,对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不断严格控制化,规范从业人员的技术和素质,使得社区卫生服务布局不断合理化,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范化。与此同时,还要相应地扩大城镇医疗保险的范围,积极吸纳更多的参保人员。

4 总结

纵观以上, 我国的城镇医疗保险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社区卫生服务也有待于完善,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加强研究和探讨,完善城镇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的对接,使我国的医疗水平不断地提升。

参考文献

[1] 郑洁.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学研究,2011(11)

篇2

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是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是丰富社区建设内涵、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手段。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家庭医学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的有效、经济、方便、连续的基础卫生服务。最近几十年来,社区卫生服务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它作为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网络体系的基础,是医疗卫生服务的第一级提供者。国际国内相关研究表明,社区卫生服务是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率和卫生服务的公平性,确保提供低成本、经济有效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慢性病干预措施及老年人、妇女儿童医疗卫生保健的最佳途径,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2011年城市化率已达到58.18%,市区常住人口在80万人以上。快速增加的城市人口,大量集中分布在各个社区之中。适应这一情况变化,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既是形势发展之所需,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目标的要求。我们现在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经历着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难过程,政府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全面兼顾,社会保障制度也不尽完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关心脆弱群体健康,拉近社会心理差距,实现一定意义上的社会公平,无疑会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安全网”和“减震器”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卫生服务方面的必要保障。

二、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一)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划布局。国家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的要求是,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原则上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3—10万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人口0.5—1万人。根据这一原则,我市自1998年起,利用已有的卫生资源,对城市医疗机构和原街道门诊部进行了结构调整和功能改造,将其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时,鼓励二、三级医疗机构和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1年8月份以来,以加快构建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目标,制定了《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进行了科学总体规划。到目前,全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市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处、服务站63处,服务人口近97万,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68.9万份,环翠区、高技区和经技区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按照规划,至2012年底,我市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将达到100%,三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将达95%。

(二)现行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我市自1998年起,先后出台了《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方案》、《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办法》、《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标准》和《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管理制度》,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三统一”管理,即统一规划设置、统一标准、统一验收发证。同时,把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2011年8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市卫生局、财政局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市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及《市城市社区卫生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明确了财政补助政策,逐步构建起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政策体系框架。

(三)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情况。近年来,特别是2011年以来,我市不断加强社区卫生机构队伍建设,到目前,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工作人员197人,其中经过全科培训的医护人员120人。去年,我市组织40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75名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参加了全省首批社区技术骨干培训。2012年内我市将完成社区卫生机构技术骨干省级培训,组织开展医护人员市级培训,并采取“下来一批、培养一批、返聘一批、引进一批”的方式,改善社区卫生队伍结构和素质。

(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施配备情况。从面上看,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困难。市区4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有20个服务站没有业务用房,靠租房开展工作,占47%,年租金总额60多万元;有21个服务站房屋为自有,有1个为政府提供用房;有1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面积少于150平方米,占到40%;还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业务用房位于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工作条件较差。二是设备装备配置也不齐全。基本医疗设备齐全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只有19处,占45.2%;约有5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缺少心电、B超等小型医疗仪器和设备,一些常规检查往往因为设备不全而无法进行;缺少开展预防保健、康复理疗、健康教育等设备,难以组织有效的疾病监测和健康干预促进等活动。三是信息化程度比较低,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化服务和管理平台。

(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工作开展情况。近年来,我市按照国家卫生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要求,不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建设,去年以来,又对重点建设的10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统一视觉系统”:即统一门面、科室牌、人员工作牌等标识,统一员服装、被褥、药品柜、出诊箱等用品,统一门诊处方、健康档案、健康处方等文书。制定了《市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推动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2011年全市共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26万余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推行收费标准公开,取消了挂号手续和收费,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得到逐步提升。

三、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单一。按照国家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工作内容的要求,社区卫生服务应当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这一功能定位,囊括了解决居民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多方面问题。但目前我市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有收入的医疗工作比较重视,没有收入的工作开展得较少,普遍是以药养医、重医轻防,其它功能只是部分到位或没有到位。计划免疫工作基本能够完成,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延伸功能发挥得不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的服务观念比较陈旧,未能真正做到深入社区、深入家庭,围绕居民的健康需求拓宽服务领域,“六位一体”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防病功能未能很好落实。

2.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素质不高、人才匮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包括全科医生、全科护士、预防保健医生、康复医生等,但目前我市多数社区卫生服务站往往只有1—2名医生和1—2名护士,约5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不能提供24小时服务。尤为突出的是全科医生缺乏,不能满足开办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需求。全科医疗是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和核心,全科医生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骨干。按每名全科医师服务5000名居民的低限标准计算,市区至少需要124名全科医师。而现实情况是,197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中,接受过全科培训的医师,不到社区医生需求数的一半。而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生多数由医院下派或招聘,本身并非全科医生,相当一部分社区医生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大多只有中专或大专学历,医学基础知识较差,业务素质偏低,无法独立负责预防保健和疾病诊疗等多方面工作。

3.医保政策不配套。市政府文件出台后,但医保配套政策仍未出台,不能很好地促进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和老年病,家庭病床及康复治疗等服务项目也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致使不少康复期病人、慢性病病人、恢复期病人等,受政策性限制,只能放弃在社区治疗或滞留于大医院。居民到社区卫生机构与到大医院就医,报销比例没有差别,患者更愿意到牌子响、级别高、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医院,难以达到把基本医疗服务从大医院分流出来的目标。以2010年为例,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19.2万人次,出诊服务1.48万人次,仅占门诊总量的12.3%,远未达到要求。

4.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尚需完善。硬件建设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由于缺少资金支持,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基础设施薄弱。社区卫生服务站用房紧张,医疗设施设备配备很不齐全,影响了医疗业务的开展和服务功能的拓展。2011年,全市社区卫生机构门急诊32.57万人次,门诊人次费用45.4元,仅为大医院的1/3。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理顺管理体制,培育有序竞争的服务市场。认真落实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有关政策规定,实行机构管理一体化。坚持属地管理,辖区卫生行政部门要统一规划设置,科学管理,不断健全包括基础设施、基本设备、人员配备、服务流程、价格管理等社区卫生服务标准体系,建立以群众满意为核心的监督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要坚持举办主体多元化,打破所有制限制,通过基层医疗机构整体转型、大中型医疗机构举办、个体医疗机构参与等形式,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公开招标,择优准入,严格考核,动态管理,为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活力和效率提供体制性保障。要坚持卫生服务规范化。尽快使社区服务机构统一标识、统一工作职责和制度、统一操作规范、统一服务流程、统一上岗培训、统一收费标准等。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协作互动机制,确保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功能落实到位。

(二)完善补偿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的财力支撑体系。2006年《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同年,国家财政部、发改委、卫生部《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的意见》要求,区级和设区的市级政府承担社区卫生服务补助的主要责任。结合现阶段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建议政府设立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可采取政府购买社区卫生服务的方式,适当补贴,不足部分暂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医疗收入等弥补,以后随着政府财力增长逐步提高补助标准。现阶段可按服务人口(以常住人口计)年人均补助15元,市区两级财政按1:2比例分担。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资金。按照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20万元和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万元标准,统一配备基本设备,统一实行政府采购,由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维护设备的正常运行,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退出时,需将政府出资购买的设施设备交与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资金。对经岗位培训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每人给予适当补助。

(三)落实配套措施,营造部门联动的政策扶持环境。一是落实规划建设政策。在城市新建和改建居民区中,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要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二是完善医保政策。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管理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将诊断明确的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家庭病床、术后康复等项目纳入医保统筹支付范围。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费用,个人自付比例应明显低于二级医院就诊自付比例,引导参保人员更方便、更合理、更有效地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比例。三是探索建立严格的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卫生行政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应制定统一的转诊条件、程序和监督管理办法,推行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点协作,资源共享、利益和风险共担,逐步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二级以上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保障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综合、连续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看病就医问题。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基本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在城区优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二)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门联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三)坚持科学规划,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以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优化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结构,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四)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的“六位一体”(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的服务模式,坚持主动服务、全程式服务、全方位服务。

(五)坚持因地制宜,着力体制、机制、制度创新,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根据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水平,结合“*”卫生发展规划,到2009年底,城市所有街道办事处基本建成设置规划合理,配套政策落实,人员素质较高,服务功能完善,监督管理规范,适应社会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二)具体目标。

1.在城区建成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原则上每个办事处或每3-10万居民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每1—1.5万居民或1公里左右服务半径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以社区居委会为单位的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筑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服务站不少于150平方米。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可得到有效治疗和管理,居民可享受到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2.建立配套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体系。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公共财政补助政策,理顺服务价格体系,社区基本医疗服务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条件的可引入商业保险。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纳入居住区建设规划,并无偿提供服务用房。

3.建立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制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设置规划,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技术的行业准入制度和各类工作监督制度,推行社区首诊负责制和双向转诊制。

4.建立一支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每万名服务人口配备2-3名全科医生、3名社区护士、1名公共卫生人员,根据需要合理配置社区管理、药剂、检验等其他有关专业人员。5.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城市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率明显增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人的规范化管理率达到90%,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率和满意率分别达到95%和90%,社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人次占本地区门急诊总数40%以上,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明显改善。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向农村拓展。

四、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坚持公益性质,明确功能定位,提高服务水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坚持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以全科医师为骨干,以居民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以满足社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目的,开展“六位一体”服务。

(二)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根据行政区划和社区卫生设置规划,每个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根据社区人口数量、服务半径,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属地化全行业管理。通过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对政府举办的一级、二级医院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按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进行结构与功能改造。正确处理坚持政府主导与鼓励社会参与的关系,统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坚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整体上以政府举办为主,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三)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防保健机构和综合医院的合理分工协作机制。调整医院、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机构职能,将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并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三级医院一般门诊和多发病、常见病、住院疾病康复期的治疗护理及慢性病防治等服务。

五、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

(一)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改革医院承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模式,改革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管理制度,实行定岗定编、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管理办法,不允许任何人承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内设科室,不允许没有资质的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医疗活动,不允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外人员借技术合作等借口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经营活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收入不得与医疗收入直接挂钩。逐步建立科学的社区卫生服务收支运营管理机制,探索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管理机制。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药物制度,对常用药品和医用耗材由政府组织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减少药品流通环节,弱化药品收入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补偿作用,有条件的县(市)、区要探索实行社区常用药品零差率销售。加强收费监督管理,不允许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用于销售药品和保健品的免费讲座,不允许开展其他形式的增加医疗成本、增加居民保健经济负担的活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接受免费和赠予的新技术、新设备,不允许借技术合作、推广新技术或新仪器设备等各种途径,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取任何费用,确保基本用药低成本运行,切实减轻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

(三)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根据要求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考核办法及标准,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和动态管理。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考核、服务评价,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竞争意识、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服务质量和居民满意度。根据每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综合考核结果确定等级,对取得优秀和合格等次的采取以奖代拨的形式给予奖励。

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一)强化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功能。要突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及时掌握社区人群健康状况和影响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有计划地实施预防保健服务,预防残疾发生。要开展常见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传染病防治、妇女儿童保健、老年保健、社区康复、精神卫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残疾人康复等服务。

(二)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在落实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社区卫生机构要根据社区居民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专科保健服务和家庭护理、临终关怀等延伸服务。积极开展惠民医疗卫生服务,对城市低保家庭等符合条件的居民实行费用减免政策,开设惠民门诊。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由政府负责安排改造惠民病区所需经费,优惠减免的医疗费用由市和县(市)、区两级财政按1∶1的比例承担。

(三)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特色和优势,开展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不断完善服务功能。要有计划地安排中高级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诊和举办讲座,邀请省、部级大医院专家到社区进行技术指导,根据社区需要,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生、护士听取相关病例讨论和学术报告,鼓励离退休医护人员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建立社区卫生服务首诊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转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格局。

(四)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加快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合理配备中医药服务设施和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大力推广和应用适宜的中医药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五)建立和推广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水平。

七、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保障措施

(一)认真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各级政府要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实现新建和扩建居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设施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因城市建设需要拆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的,要按照规定给予安置和补偿。

(二)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费投入。建立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购买,基本医疗服务由医疗保险和个人支付,医疗救助由政府和相关部门予以补助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从20*年起,按照每服务人口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安排专项资金,在省财政补助1元的基础上,市和县(市)、区财政分别补助8元和6元,由市财政、审计、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严格考核后拨付,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逐年提高补助标准。市和县(市、区)两级政府在预算中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等经费。

(三)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按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有关规定,把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将符合规定的基本用药、诊疗项目、服务项目等纳入基本医疗支付范围。引导参保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之间形成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

(四)落实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的优惠政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国家规定收费价格取得的医疗卫生收入和非医疗卫生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的部分,享受国家规定的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探索按单病种收费办法,允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据政府指导价,在规定浮动范围内确定实际医疗服务价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的房屋和土地等不动产,在无偿提供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期间,按国家规定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八、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

(一)加强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广泛开展社区人员岗位培训,推动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有计划地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招聘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大中型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行规范化培训。建立全科医学培训制度,立足在职教育和岗位培训,培养一支能够掌握社区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指导、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的全科医学队伍。

(二)建立专家进社区和对口支援制度。定期安排政府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的中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做好社区诊断、社区干预、疾病预防控制和重点人群保健,并定期巡视、评估,及时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解决业务技术问题。建立三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培训机制,不属于大、中型医院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与1所上级医院建立对口支援的双向合作关系,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业务技术和服务水平。

(三)建立吸引人才进社区制度。完善社区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和职称评聘制度,在晋升上一级资格时,其转前转后年限合并计算,在职称岗位设置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等条件下优先聘任。落实卫生技术人员在晋升高级职称前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累计服务1年,享受与卫生支农同等待遇的政策。

九、明确各部门职责

(一)卫生部门。负责制订准入标准和管理规范,制订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行业监督管理;建立信息平台,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本地有关大中型医疗机构专科设置、联系方式等转诊信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疗机构建立转诊协作关系;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定推动中医药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有关政策措施。

(二)发改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协助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根据需要将社区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三)人事编制部门。负责审核、审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负责完善社区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和聘用办法,制订吸引优秀卫生人才进社区的有关政策。

(四)财政部门。负责制订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补助政策、财务收支管理办法,提供经济运行指导,参与绩效考核。

(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制订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有关政策。

(六)规划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制定卫生专项规划,依法加强落实和监管。

(七)民政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区总体规划,并作为社区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医疗救助制度,落实有关社区惠民医疗救助政策。

(八)市政公用部门。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供暖、供水等基本运转费用按照居民收费标准和相关规定收取。

(九)物价部门。负责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政策,并依法监督。

(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督管理。

(十一)教育部门。负责学校的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康复的宣传工作。

篇4

关键词:政策执行;效果评估模型;长宁社区;医疗卫生综合改革

中图分类号:D60:R197

一、引言

本文以上海市长宁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政策评估为案例进行研究,提出了政府公共政策实施后,对其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内容,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要对象、评价的方式和途径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公共政策评估的逻辑模型;(2)设计政策评估的指标体系;(3)对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政策评估的案例研究。

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功能,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和运行管理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根据区域实际情况,于2005年9月开始正式实施了“三医联动”、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综合改革试点。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工作与运行,长宁改革已经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与成效,本课题组在过去已有的调研和跟踪观察的基础上,对本次改革的试点情况作一个相对全面的政策评估。

二、政策目标与政策实施:一个效果评价模型设计

(一)改革的政策目标

长宁区的医疗卫生改革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基本医疗工作,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坚持为民、便民、利民的宗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和“看病难”等问题,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改革和全面发展。具体来说,改革的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1)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减少医药费用浪费,杜绝不合理检查,切实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2)完善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和支付办法,年度医疗保险基金费用发生数控制在核定的预算经费内;(3)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六位一体”功能,凸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使社区居民得到综合、连续、价廉、便捷、优质的社区卫生服务。

综观长宁区“三医联动”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改革模式,其改革目标具有几个基本的特征。

首先,改革的政策目标方向性明确。长宁区“三医联动”改革凸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与综合性,以达到减轻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无论是改革政策的方案设计,还是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价,都要以是否有助于顺应和实现这一目标为准则。

其次,改革的政策目标具有一定可度量性,即改革目标是否具有可行性,能否实现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都可以一系列的可操作化指标来加以度量,如表示机构服务质量与效率评价指标的“次均费用”,以及公众满意度测评指标。改革目标的可测量性决定了长宁医疗卫生改革目标是否可以实现相应的绩效管理的程度。只有通过这样的长期绩效目标管理,才能稳定地提升和改进卫生服务机构的效率以及服务的公平性。

最后,改革目标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挑战性。长宁医疗卫生改革的现实性在于:一方面,社会群众由于“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对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呼声以及压力日益强烈;另一方面,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对推进医疗卫生改革具有坚定的决心和信念,因此,顺应民意的改革势在必行,这就为长宁区的改革目标提供了可靠的现实性基础。但是,长宁的医疗卫生改革也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与风险性,因为这次改革不仅涉及政府、医疗机构、公众乃至医保机构和药品流通部门等多方关系的重构,而且受到传统医疗卫生体系的历史惯性、民众期望模式的改变以及改革配套性的制约。改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观念与组织行为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公众对此服务模式转变的态度评价和可接受性。无论哪一环节出现问题,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服务的综合性与公益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或者公众对此不理解或难以接受,都有可能致使改革失败。

(二)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模型

一般而言,对社区医疗卫生改革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评估,是需要付出大量智力与体力的努力。我们需要检查每一个细节部分或相关环节的关键行为,但并不是一次或几次就能够准确捕捉到卫生改革对社区卫生和居民健康可能产生的实际影响及其程度。考虑到政策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政策实施的策略与方式都会对本研究评估工作提出巨大的方法上的挑战。为此,必须对本次评估研究的逻辑结构与组织工作做进一步的说明。

为了对社区卫生服务“三医联动”综合改革评估研究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基础,我们将其中的研究逻辑进一步简化为表1所示。从政策过程来看,本研究的评估对象是涉及卫生改革的政策目标、政策设计与实施及政策效果等三个最基本的环节。而从政策改革的方向性来看,改革的最终政策目标是加强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基本医疗工作,有效利用卫生资源,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和“看病难”等问题,与之相对应的政策设计与实施的方向性就是要通过“六位一体”的模式来改进社区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其方向性的效果最终是要改善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但具体来看,改革的直接政策目标是要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制度能力,与之相对应的政策设计与实施是重新构造相应的卫生体制与组织架构、团队与服务模式、质量控制与管理、收入补偿机制以及权力与责任分配等;其实际追求的政策效果则可以通过以下指标加以度量,如病人流向;居民的认知、利用与满意度;费用控制;配置效率;社会公平;常见病、慢性病发病率等。

由于改革的政策过程与衡量政策效果的指标之间存在十分复杂的关系,有必要对评估的体系进行分解以便更清楚地展现出社区卫生服务改革评估研究的逻辑结构。为此,我们将评估的体系大致分为政策目标过程评估、组织机构与公众满意度评估、改革政策实施的成效评估三个部分。其中,政策目标过程评估更多地从政府的视角观察政策的目标与政策设计以及实施之间的逻辑关系;而组织机构与公众满意度评估则分别从社区卫生服务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两个不同的角度评价社区卫生服务供给能力的改进(“六位一体”)状况、团队与服务模式和员工激励程度以及公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水平。最后,直接从改革的成效角度进行综合评价,如病人流向;居民满意的社会效益;费用控制;配置效率;社会公平;常见病、慢性病发病率等。限于篇幅,本文以下经检验部分则仅仅以政策效果评价为例,而不涉及政策目标与设计过程的评估。

(三)研究方法及数据调研说明

评估工作主要是根据政策目标和政策产出,开展专题性调查,整理和使用以往的相关数据资料,对社区卫生服务综合配套改革及其结果作出评估。本研究采用的是2006年10月对上海市长宁区的两个街道随机抽样入户调查数据。该项调查样本为1010份,回收的有效样本为1007份。调查对象为上海户籍居民家庭,所有家庭成员均为非沪籍人口的外来户家庭不属于调查的对象。

三、长宁社区医疗卫生改革的政策效果评价

(一)政策目标与执行过程评价

1.改革目标管理模式比较清晰。从过去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考核模式向现在的以居民满意度为核心转变。无论是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层管理者,还是普通的医护人员,无论是街道居委会干部,还是普通的居民代表,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现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原来的街道医院不一样了,不再以追求盈利为目标,而是要以服务社区居民和居民满意度为工作目标了。虽然一些居民并不清楚这是政府在为居民购买公共卫生服务,而是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免费或无偿为居民提供服务,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目标模式转变已经被广泛认同和接受,只是还需要向更多的居民宣传。

2.改革目标的实施和配套政策体系比较完善。改革总目标能够被分解成为具体的子目标,并且能够通过相应的方案被落实和传递。如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凸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减少医药费用浪费;完善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和支付办法;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六位一体”功能;这些改革目标不仅清晰明确,而且都配套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具有较高的可实施性和操作性。

3.改革方案具有比较高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从机构内部看,无论是管理层(部门科长和全科团队队长),还是普通全科医生和护士,都对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较高的热情,对医院向全科团队的倾斜表示理解;从机构外部来看,反响也是十分积极的,社区群众和街道对改革持欢迎和配合的态度,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试点和运行,很多群众对医院改革给予了“较好”的热情评价。

4.组织机构和管理形态建立并运行起来。组织结构由原来的“三科一室”(办公室、医疗康复科、预防保健科和后勤保障科)转变为5个系统,即全科团队服务系统、全科团队支持系统、病房系统、医技系统和管理系统。以“全科服务团队”为核心的新型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管理模式开始运作,访谈显示,组织运行比较良好,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混乱。管理的平台和团队支持系统的效率改善给访谈者留下深刻印象。

5.改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一部分医生和群众对“全科医生”角色的认知和观念没有转变。本来全科医生应该发挥合理的“导医”作用,却总想看所有的病,又想把所有的病都看好。而也有一些人觉得全科医生的标准与理念难以实施:现在的全科医生中除了中医具有全科的优势以外,传统的内外科很难真正做到全科的要求,原来所在科室的诊疗习惯难以将全科的概念融入其中。(2)认为改革成功有很大难度:全科团队的服务内容离改革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对团队个体的访谈中,大多提及改革还需要时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革硬件和软件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医生普遍认为,硬件上下设到社区的服务点需要的硬件设施还有待健全,软件上团队医生能提供的服务也参差不齐,虽然改革期望整合预防和医疗的多重功能,但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些医生对改革的质疑也集中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革目标的实现上。(3)有的医生对激励机制存在忧虑。例如,激励考核的主观性难以控制,全科医生担心责任风险可能会增加,而一般的医护人员则可能会担心考核激励机制内在的不公平倾向。

(二)公众利用与满意度

1.选择率

(1)患病率与就诊率

对于被访者是否患有慢性病的问题,其中,445人患有慢性病,占45.1%,没有患病的有542人,占总人数的54.9%。过去两周内,249人曾经有过身体不适,占25.3%,有734人没有感到身体不适,占74.7%,大部分人在两周内身体健康。过去两周内,曾经去看过病的有239人,占26.1%,没有去看过病的有675人,占73.9%,其中,有一定比例的慢性病患者没有明显不适症状但仍然去医院复诊或拿药。

(2)已签约率和愿意签约率

知道社区卫生有签约服务的有369人,占37.5%,不知道的有614人,占62.5%。知道签约服务优惠内容的有245人,占总人数的26.5%,不知道的有681人,占73.5%,显然社区卫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还有待提高。被访者中,已签约的有149人,只占总人数的16.2%,没有签约的共768人,占83.8%,目前的签约率还比较低。目前没有签约的被访者中,246人愿意接受签约服务,占37.3%,126人不愿意接受签约服务,另外287人还未决定,占43.6%。

2.便捷、合理与有效性

(1)便捷性

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便捷程度,居民选择最多的是“很满意”,占了43.1%,其次认为“比较满意”的占38.4%,认为“一般”的居民占16.7%,认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共占1.8%。

(2)有效性

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效性,居民大多认为“比较满意”,占42.3%,其次是“很满意”,占34.7%,认为“一般”的占21%,认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共占2.1%。

(3)收费合理性

关于收费价格,有40.6%的居民认为“很满意”,其次有37.8%的人认为“比较满意”,19.5%的人认为“一般”,认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2.1%。

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居民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便捷性、有效性以及收费价格等方面,都是持认同和较满意的态度。

(4)“乱开药”与“乱检查”现象

从表3中,我们看到,47.1%的人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肯定没有”出现对其“乱开药”的现象或嫌疑,有28.7%的人认为“大体上没有”出现上述情况,有19.8%的人“不清楚”,有2.8%的人觉得“或许有的”,有1.6%的人认为“肯定有”上述情况。

而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没有给你‘乱检查化验’的现象或嫌疑”,有44.8%的人选“肯定没有”,28.4%的人选“大体上没有”,20.5%的人选“不清楚”,4.2%的人认为“或许有的”,2.1%的人认为“肯定有”。

3.居民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率

(1)满意度比较高的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在医护态度、就医环境和实际诊疗时间等方面基本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因而满意度较高:使用过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中,对于这三项评价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加和比率分别为74.6%、68%和67.1%,是满意率最高的前三名,这可以看作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比较优势。此外,

问卷中所列出的10项中,选择“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率超过50%的项目还有排队等候时间(64.9%)、健康教育(61.8%)、预防保健(60.6%)、医疗技术(58.2%)、上门服务(54.2%)和医疗设备(52.5%)。此处需要提醒注意的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并非面I临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经常抱怨的发展困境,即认为“医疗设备不如三级医院因而很难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对于使用过社区卫生服务的患者而言,有超过半数以上的患者对其医疗设备还是比较满意的。

使用过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对于问卷中列出的10项服务评价指标的满意度总体是较高的:选择“不满意”和“很不满意”两个选项的问卷在除“健康教育”之外的其他9项评价指标中均占较低的比率:最高比率为1.4(排队等候时间不满意),最低比率为0。

(2)不满意的服务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对“健康教育”这一服务项目有160人“很不满意”,占总数的19.7%,虽然绝对数不是很高,但相对其他9项指标较低的不满意率而言,该项的不满意率如此之高是值得关注的。

在调查的10个项目中,唯一满意率没超过50%的是“转诊机制”,对于该项选择“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加和比率为39.2%,而有高达42.7%的被调查者选择“不清楚”,同时,选择“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也很少,只有4个人。可见,社区卫生服务在建立完善的“转诊机制”方面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3)公众“不清楚”的服务项目

选择“不清楚”占较高比率的项目都是未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可以加强的项目,通过加强对居民的宣传,使其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有所了解,这些项目包括:健康教育(21.6%选“不清楚”)、上门服务(30.1%)和预防保健(20.9%)。

4.忠诚率

对于已经使用过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有694人仍然会继续使用社区卫生服务,占使用过该服务的被调查者总数的86.1%,有2.4%的居民明确表示今后不会继续使用社区卫生服务,而有11.5%的被调查者不确定是否会继续使用,这类人群中有一部分可以发展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忠诚消费者”。

对于从未使用过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有627人表示今后会考虑使用社区卫生服务,占从未使用过社区卫生服务的被调查者的82.1%,有4.7%的居民明确表示不会考虑使用社区卫生服务。与上面的数据比较可以发现,一旦使用过社区卫生服务,拒绝继续使用的比率要低于从未使用过该服务的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拒绝率。

(三)政策实施的综合评估:经济与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评价

(1)门诊次均费用明显下降

改革通过机制创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以药养医,以药养防”的补偿机制,以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政策导向取代过去的追求“经济效益”的导向机制。通过实施“医保预付”和“收支两条线”,从源头上彻底切断医疗机构的趋利行为,使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医疗服务行为趋向合理,不合理用药和不合理检查得到了有效控制。社区卫生服务的门诊次均医疗费用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

从社区就诊的三大主要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和胃肠炎,可以清楚地显示出,从2003年以来,这三大疾病的门诊次均费用一直在上升,2006年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拐点,两种疾病的次均治疗费用均有明显下降。不仅有效扭转了医疗费用“节节攀高”的快速增长势头,而且医疗费用下降到近年来的历史最低点。

从总体上看,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的次均费用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长宁区的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次均门诊费用下降幅度在11.33%~23.71%之间,全区的社区卫生服务门诊次均费用从改革前的137.93元下降到改革后的116.20元,平均每次节省了21.73元。改革一年以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量达到l,752,045人次,由此可以估算,由于门诊次均费用的降低,全年节省门诊治疗总费用达到了22,512,752元。

(2)医保费用快速增长的有效控制

控制医疗保险费用的快速增长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导致医疗费用增长的因素非常复杂,有人口老龄化、健康需求提高以及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和医学科技进步等合理因素,也有医疗机构趋利行为,导致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等不合理因素。但由于医疗市场上,医生的“垄断地位和垄断特权”,医生对医疗费用拥有最终和最大的决定权,使得医疗费用的控制政策存在很大变数。为了实现和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本次改革采用“医保预付”和“收支两条线”,不仅从源头上彻底切断医疗机构的趋利行为,而且探索了社区卫生服务医生从医疗服务供给者向“守门人”的转变。第一次通过利益机制的调整,以医疗控制转变医生的利益意愿和利益行为,取得明显的成效,医保总费用的快速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这是一项十分了不起的成绩。

改革采用医疗保险基金实施区域预算包干预付制,即以2004年对本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保险基金实际支付数为基准,按照本年度合理增长幅度确定预付总量。2004年向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支付的医疗保险基金为15,309.7万元,2005年度医保总费用增长率为16.53%,实际支付的费用增长率为14.98%,2006年实施医保预付制,全年医保资金拨付实施在2004年核定总金额的基础上按7%的比率预付全年医保资金,即实际拨付金额为16,381.38万元。如果2006年仍然按改革前一年医保实际支付的增长率(14.98%)增长,则2006年的医保总费用将达到20,240万元。由此,改革所带来的医保总费用的节省达到3,859万元。

(3)病人就诊的合理分流

引导居民优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是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城市卫生体制改革的切入点。改革通过两方面来引导居民优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使得病人就诊合理分流。一是政策引导机制。通过社会医疗保险不同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减免政策,来引导居民优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二是服务引导机制。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经济、安全、有效、适宜和便捷的服务,来引导居民优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并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和优势,树立医患诚信,建立稳定医患关系,大大缓和医患关系的紧张,构建以“家庭伙伴式”为核心的新型医患关系。评估调查数据表明,通过一年来的改革实践,不仅是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程度提高了,而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二、三级医疗机构的竞争力明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利用已经超过了二、三级医疗机构的利用,占整个门诊医疗服务的40.8%,上升到首位。在基本医疗市场竞争中,社区卫生服务竞争力提高了4.6个百分点,而三级医疗机构下降了5.4个百分点,实现了引导病人合理分流的政策目标,优化了卫生资源配置效率。

根据对长宁区居民健康状况与医疗机构利用调查和长宁区卫生服务统计报表资料,推算全年门诊医疗总人次数为4,294,228人次。其中,社区卫生服务的门诊人次数为1,752,045人次,二级医疗机构服务的门诊人次数为1,202,384人次,三级医疗机构服务的门诊人次数为1,339,799人次。对长宁区居民健康状况与医疗机构利用调查资料显示,改革一年来,三级医疗机构门诊医疗服务向社区卫生服务的下沉率为12.9%。即过去在三级医疗机构就诊的病人,其中有12.9%的病人转向到社区卫生服务就诊。由此,估算全年三级医疗机构总的门诊下沉人次数为173,120人次。根据长宁区卫生局提供的资料估算,二、三级医疗机构的门诊的次均医疗费用为187元,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次均医疗费用为116元。由此,推算改革一年来因居民就诊合理分流而节省的医疗费用为12,291,528元。

(4)慢性病的有效防治

“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服务模式在目前的国情下,是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最重要的可行路径。长宁社区卫生服务综合配套改革,不仅从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和体制上彻底切断医疗机构的趋利行为,而且通过政策价值体系的重构,从追求“经济效益”的政策价值取向转变为追求“经济效率”的政策价值取向,即从过去看一个病得到最大的经济利润,转变为花最少钱看好一个病,改变过去“重医轻防”的服务格局。同时,由于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尤其是公共预防保健经费投入增加,社区居民的慢性病防治得到有效开展。建立了完善的高血压和糖尿病综合干预的预防模式。高血压管理的覆盖率从2004年的17.82%上升到2005年的35.64%;高血压的控制率由2004年的66.16%上升到2005年的79.18%。2004年,全区并未将糖尿病管理纳入工作范围之内,但到了2005年,仅仙霞、江苏和北新泾三个街道就实现了对1562名糖尿病病人的管理。

作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网点的社区卫生服务,由于其便捷性、连续性、综合性和个性化服务的特点和优势,对诊断明确的慢性病,通过社区服务的早期检测,定期观察,合理用药,按时足量服药,以及行为生活方式指导等综合干预,可以用比二、三级医疗机构低很多的费用治疗或控制病情。

以实施高血压慢性病管理为例,根据长宁区卫生局相关部门测算,一名高血压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次均费用为106元左右,而在区内二级医疗机构的高血压病门诊次均费用为150元左右,后者比前者高出了44元。一个高血压病人一年的门诊总次数大约在24次。由此,可以估算一个高血压病人,在社区卫生服务控制的费用比在二、三级医院控制的费用,全年约节省1056元。根据上海市疾控中心的“社区高血压管理系统”所提供的数据,长宁区2005年的高血压实际管理人数为16,840人。根据2006年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报的各中心高血压管理覆盖率的数据可以看出,改革启动后的一年比前一年的管理覆盖率各中心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以由此推断,改革一年来所实现的高血压管理的总人数要大于2005年的实际管理人数。按照保守的估计,以16,840人来代替改革实施一年来所实现的对高血压病人的规范管理人数,那么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级医院在高血压病人的就诊费用上的差额,可以计算出,通过社区卫生干预控制高血压病情要比二级医疗机构的治疗节省费用达17,783,040元。

2.社会效益评价

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断推进,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日益提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在过去的20多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28倍,而医疗费用增长却高达100倍以上。其中,一个备受社会指责和无法容忍的因素,就是医疗机构的趋利行为,导致“乱开药,乱检查”。长宁社区卫生服务综合配套改革不仅从根本上扭转这一趋势,使医疗费用增长控制在一个合理可承受的范围,而且切实减轻了群众的疾病医疗负担。这表现在:一是社区卫生服务门诊次均费用明显下降;二是居民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提高而减轻疾病负担;三是慢性病得到有效控制而节省医疗费用;四是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的增强,降低了疾病的发病率和因早期发现而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由于每个人都存在健康需求,长宁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几乎给每个家庭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实惠,也由此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来自于居民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有55.6%的社区居民表示今后在生病就诊时会首先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曾经使用过社区卫生服务的人群,有98.3%的人表示今后会继续使用社区卫生服务;对于从未使用过社区卫生服务的人群,有71.7%的人表示今后会考虑使用社区卫生服务。75.8%的社区居民认为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乱开药”的现象,73.2%的社区居民认为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乱检查化验”的现象,这与目前社会评价中,90%以上的群众认为医疗机构存在“乱开药、乱检查”现象,构成了强烈反差。

96.9%的居民认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现了政府为民谋利;有85.8%的居民认为社区卫生服务近几年的发展给“自己”带来了实惠和好处;88.9%的居民认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增进社会和谐与缓和“看病贵,看病难”具有明显的效用;97.3%的居民认为社区卫生服务的最大受益者是低收入者、老人、儿童、妇女。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成效,可以用“5个有”来概括――“看病矛盾有缓解,为民政府有认可,发展共享有体现,社会公平有提高,和谐社会有促进”。

四、结论与讨论

研究表明,长宁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程度,减轻了群众疾病医疗服务负担,有效缓解了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提高了党和政府的亲和力,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篇5

1 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的落实及目标实现情况

1.1 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

为了实现低成本健康社区建设的目标,在过去的15年间,国务院及其相关的部委颁发了一系列旨在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从总体来说,社区卫生服务的具体政策措施基本得到落实,各级政府以及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高了对社区卫生服务重要性的认识,相继制定了有关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文件和配套的实施细则方案,包括组织措施、经费措施、人员培训措施、质量考核措施、医保政策等。但各项政策措施在落实之中,仍有部分城市或多或少地与中央政策存在偏差。涉及组织机构、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及规划等柔性指标, 落实情况相对较好, 而涉及经费等硬性指标, 则落实情况相对较差[1]。

1.2 低成本健康社区建设的目标实现情况

近15年间,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人员的数量明显增加,业务总量也大大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功能逐渐发挥。但是从社区卫生服务的效果情况来看,离当初的低成本健康社区建设的制度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认识上和操作中对整体功能有效发挥缺乏足够的重视,表现为服务范围单一和局限,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注重抓营利性的医疗服务,对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非营利则表现为热情不高和实施不力,极大地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2)城市医疗资源的配置依然不太合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利用率不高,平均门诊量并未明显增加,未充分发挥分流大医院病人的作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人次逐年增加主要与近几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数量迅速增加有关),距离低成本健康社区建设的目标尚有较大距离。

2 低成本健康社区建设的障碍因素分析

影响低成本健康社区建设的主要障碍因素可以归为以下方面:

2.1 政府认识依然不到位,财政投入不合理

目前,政府投入仍然满足不了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主要原因如下:首先,地方政府不太注重医疗卫生等社会性发展目标,导致财政投入不足;第二,因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主要以区级财政投入为主,一些不太发达的省份的区级财政比较困难,很难拿出足额的财政资金来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第三,某些地方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在解决群众基层卫生保健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对大型综合性医院的财政支持力度远大于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第四,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谓“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缺乏正确认识。第五,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的界定不清楚,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的大量公共卫生服务,政府没有给予任何补助。最后,许多地方的卫生行政部门无法相对科学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成本信息,导致政府无法足额投入[2]。

2.2 医保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支持力度

“把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把符合医保有关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未得到很好实施。有些地区虽然医保政策已落实到机构,但维持医保结算的硬件和软件使用费用较高(划卡机、联网、机器维修等),对于一级医院来讲经济上承受不了[3]。

2.3 人员的素质偏低,专业培训不完善,医务人员待遇差

缺乏高素质的全科医师队伍,部分全科医生经短期培训,难以彻底改变原有的医疗行为习惯和服务理念,导致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与居民日益增长的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形成强烈反差[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医护人员职称低,工资少,奖金低,福利水平也低。对于职称评定,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与专科医院人员相比差距较大,名额缺乏,特别是对高级职称的评定限制太多,没有鼓励优惠政策。因此,很多人不愿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4 双向转诊制度不完善。

目前双向转诊存在诸多困难,表现为缺乏统一的转诊标准、制度和监督机制,转上容易转下难等,转诊渠道不够畅通。所以,有的患者即使想去社区首诊,但又担心社区医疗水平有限,而且由于转诊机制的不完善,不能及时转向上级医院,容易延误疾病的诊治。

2.5 居民健康意识差,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信任危机

长期受“重治疗轻保健”的健康观念影响,加之居民文化素质不高,对健康保健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不够,只注重看病,而忽视健康。人们对社区医疗机构的作用认识不足,有病才到医院治病,是中国老百姓根深蒂固的就医观念。社区常出现医护人员上门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而遭到拒绝的现象。

3 障碍产生的根源和作用机制

在现行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下,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和医保政策不到位,促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得不注重收费;同时收费标准扭曲和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不明确,加上卫生服务提供者素质和水平有待提高,缺乏把握居民需求主动开拓市场的意识和能力,以医疗服务为中心的供方主导意识根深蒂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补偿遵循传统的“以药养医、以医养防、重有偿轻无偿、重有收益轻少收益”的模式,导致重医轻防、功能偏废,难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的“便利和经济”优势;诱使居民选择高级医疗机构的消费行为,加重了原来有限卫生资源的浪费,形成恶性循环。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社区卫生服务政策的初衷难以实现,流于形式和可持续发展前景模糊。其中,财政投入不足和医保政策不到位扮演了根源角色。

4 低成本健康社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根据卫生经济政策理论,应从筹资、支付、服务提供、监管和行为改变等5个关键干预点加强全民低成本健康示范性社区建设,其中服务提供是重中之重。主要干预内容包括:(1)筹资与支付制度选择:强化政府职能,加大政府投入;坚持多渠道筹集资金;理顺并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价格标准体系;“预付制”代替“后付制”; 供方采取混合式支付方式;需方支付方式降低自付比例,提高最高限额;(2)提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及实施方案;(3)推进信息化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患者的就医管理信息系统,城市中心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间的双向转诊系统和视频会诊系统。(4)研制适合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路径实施方案,提出基于临床路径的单病种费用结算标准。(5)引进新型健康检查设备,并对新型健康检查设备的试运行及效果评价,提出新型健康检查设备的普及方案。(6)针对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制定健康干预措施,提出提高社区居民健康管理依从性的策略和措施。(7)提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与双向转诊的运行模式及实施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证。(8)探索简便易行的社区慢性病干预模式,减少慢性病带来的疾病经济负担。(9)加强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岗位培训和转岗培训,并将考核与待遇挂钩。职称评定给予适当优惠政策,提高工资待遇。

参考文献:

[1] 葛延风,贡森.中国医改.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2] 兰雪,尹爱田,汤敏.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政策分析. 社区医学杂志 2007, 5 (22):4-7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实现“两个率先”和建设“健康城市”的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城乡统筹、整体推进,预防为主、为民惠民”的方针,加快推进卫生服务的重心向社区下移,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平、可及、优质、高效的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的社区卫生工作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维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与效率,防止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

2、坚持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积极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3、坚持以调整我市现有卫生资源为主、新建扩建为辅,优化我市卫生服务体系结构。

4、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满足市民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

5、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健康需求相适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三)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目标

通过市政府医疗惠民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设施,推出一批具有典型作用的示范中心、站,并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引导、辐射作用,到年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覆盖率达到100%;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诊比例达70%以上。在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配套政策的落实、健全服务网络、普遍推行信息化管理、合理人力配置、完善服务功能、规范监督管理、畅通筹资渠道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整体推动我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为广大市民提供持续、方便、快捷、廉价的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综合性、连续性的卫生服务。

二、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坚持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办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打破部门、所有制界限,根据公平、择优的原则,吸引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充分考虑实际居住人口规模与需求,重点加强农村和镇郊结合部地区的建设。原则上,每个镇(经济开发区、临沪经济区[以下简称区])或每3~5万人举办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根据需要下设一定数量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按照中心、站一体化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其他具有社区特色的专业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年内,各镇(区)要全面完成目标确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示范站的建设任务。

(二)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医疗和康复“六位一体”的功能。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承担“六位一体”功能的主体,接受卫生部门的委托承担所辖范围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不向医院模式发展。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指导,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以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为主要内容,开展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实施社区健康促进、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以及慢性病的社区管理。各社区卫生服务站要严格按照市计生委有关要求,开展对辖区内居民的计划生育咨询与指导工作。

(三)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和市卫生进修学校等医学教育资源,开展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社区护士的岗位培训,逐步建立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毕业后的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的制度,加快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培养步伐,力争到年底每万名居民配备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各2人,每万名居民配备1.5名公共卫生医师(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备2名公共卫生医师、2名妇幼保健医师和1名中医执业医师)。认真抓好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继续教育,第一、二、三人民医院承担社区医护人员临床进修学习的任务,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所等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人员的继续教育任务。重视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职称评聘工作,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向社区卫生服务流动。全面实行市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晋升高级职称前到社区或农村工作的制度。鼓励和吸引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中符合条件的退休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四)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积极配备中医师,开展中医治疗、针灸、推拿、养生保健咨询等特色服务,弘扬中医药文化,发挥中医药在社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五)积极开展惠民卫生服务。各镇(区)要按照市政府《关于市困难人群救助办法》的精神,加大对城镇困难人群的医疗救助力度。健全以惠民医院为主体、协作机构为补充的医疗救助网络。本着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就医的原则,指定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定点惠民医疗机构,对享受医疗救助的对象,实行医疗费用减免政策。要积极鼓励慈善机构和社会各界对惠民医疗进行扶持和捐赠。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协作机构要与市第二人民医院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医疗惠民工程。

三、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经济政策

(一)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逐步增加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确保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稳定健康发展。一是各级财政部门按照辖区人口(常住人口)落实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市镇各承担50%(经济开发区、临沪经济区按规定自行解决),年不低于12元/人,到年不低于20元/人。其中,所在镇(街道)、村的经费承担比例,由各镇(区)自行确定。二是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积极调整卫生、计生事业经费支出结构,将增量部分重点投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才培养、公共卫生服务。按照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逐步落实将各级医院药品收支结余10%投向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重点用于基础建设和人才培训。落实“费随事转”等相关政策,确保公共卫生专项任务的完成。三是各镇(区)要根据与市政府签定的年度目标责任书要求,积极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专项经费,用于管理信息系统及基础设施、设备更新等项目(经济开发区、临沪经济区自行解决)。

(二)健全公共卫生服务和产品的采购机制。市发改、卫生、财政、物价、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根据我市社会发展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合理界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目录,明码标价、予以公示。市卫生局要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合同,并会同发改、财政、劳动和社保、计生、药监、物价、民政等部门,建立相应的评估方法和考核组织。坚持科学民主、公开公平的评估程序,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和相关专家的作用。根据合同履行情况,支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市卫生局要牵头并会同其它有关部门提出详实的预决算方案,提交财政部门审核,以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逐步完善医疗保障政策。劳动和社保部门要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逐步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参保人员首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和体检。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其门诊、住院医药费个人自付比例比二、三级医院降低一定的比例。

(四)严格执行物价政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严格执行国家药品价格政策,做好医疗收费及药品价格的公示工作,执行结算清单制度。物价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物价管理,严厉查处违法行为。拟开展的特需服务项目,必须经物价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

(五)认真落实税收政策。对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国家规定价格收费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免征各项税收。对其取得的非医疗服务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的部分,经税务部门审核批准,可抵扣其应纳税所得额,其余额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房屋和土地等不动产,无偿提供给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期间,按照国家规定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政府向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捐赠,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在计算应纳税额时按国家规定予以扣除。

四、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

(一)依法加强行业监管。卫生部门要依法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的准入。卫生、财政部门要认真按照非营利性机构的会计制度,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务监管。明确机构法人为第一责任人,严格规范各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行为,完善效益和人员收入与药品和检验收益分离的机制,引导中心(站)和人员把精力放在“六位一体”的服务上,倡导依法执业、诚信服务、廉洁行医。

(二)切实加强药品管理。要进一步完善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统一招标采购的制度。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器械的质量监督,对药剂人员资质、药品采购渠道、使用药品范围、药品存储条件及药械管理规范进行严格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重视药剂人员的配备,加强岗位培训。

(三)建立和完善双向转诊和家庭病床制度。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建立稳定有序、良性互动的双向转诊关系。第一、二、三人民医院要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流程和处理规范,积极推进双向转诊的有序开展。将康复期、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患者有序转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提供跟踪服务。根据社区居民需求和病情的适应症,鼓励开设家庭病床,提供居家养老护理等服务。

(四)积极扶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行业协会。卫生部门和民政部门要扶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行业协会,逐步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

五、切实加强对社区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组织保证。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协调、政策扶持以及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要把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为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整体推进。要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及工作班子,逐步完善工作制度,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建设,保障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经费的投入。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关心和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二)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使各级干部真正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不仅是卫生改革的需要,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要结合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形势,抓好医疗卫生单位干部职工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卫生工作者转变服务观念,转变服务方式。要利用各种载体,向群众进行宣传,使群众树立健康新观念。

篇7

【关键字】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问题;管理对策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医疗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助于提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然而,在当今社会,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也不完善,所以需要我们多方力量去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进步。

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含义与内容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指在城市社区的服务范围内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在政府的领导下,社区参与,上级医疗机构指导,为社区居民提供从身体到心灵的预防保健内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包括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具有连续性特点,从新生儿到老年,持续为居民服务。

二、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

1、有利于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出发点是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医疗保健知识,使人们更加注重生活中的健康问题,确保了居民的基础健康问题,有助于调整医疗服务结构,降低医疗成本,提高了城乡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对推动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一定的作用。

2、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有助于提供人们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提高了人们的预防保健意识,。当居民去医院的时候,不仅仅关注的是身体上的病痛治疗,更在意的是以后的预防治疗,对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3、有利于缓解大医院的就医压力

据可靠数据显示,绝大部分的病症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疗,可是大医院人满为患。如果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更加完善,那么人们更多的去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治疗地,就会缓解大医院的压力,有利于大医院研究疑难杂症,从而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

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1、对社区卫生服务观念认识不足

在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过程中,依然有很多人不重视,包括政府本身在内,不注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因循守旧,限制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忽视了预防保健,只注重治疗服务,只一味追求眼前经济利益,忽视了长远发展。

2、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短缺,政府投入不足

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投入不足,造成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条件差,设备简陋,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要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却缺少正常的资金来源和经费补偿机制,影响了卫生服务中心的建立,更是达不到医保定点单位的要求。

3、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不足

城乡缺乏专业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大多数服务人员学历较低,难以承担复杂的卫生服务内容;城乡缺少全科的医学人才,也没有培训人才的能力;人员流动过大,没有稳定性,大多数人不愿留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追求更高待遇的服务地点。

4、双向转诊机制不完善

我国的双向转诊机制还处于起步阶段,理所当然的还有很多不足。双向转诊只能往上不能往下,转去大医院的多,转向社区的少。只重形式不重实质,没有确定的制度,也没有标准的转诊制度。很多人只知道向大医院转去,却不知道简单的病可以转回社区,能转也不会转。

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对策

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政府要加大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居民熟悉这项服务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促进这项服务的普遍性开展。培养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意识,使人们感受到预防、保健、康复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持续性的服务的好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在服务开展初期,应主动为人民服务,使人民积极参与到这项服务活动中。政府也要鼓励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

2、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机制

政府应该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服务补助资金,用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活动,扩大政府预算,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2],减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担,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更好的为居民服务。同时,要调整经费分布结构,把大医院的经费向基层医疗机构分流,合理分配资源,使资源利用最大化。

3、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建设

要全面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就要控制人员总量,提高个人素质,加强对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将培训结果与未来待遇挂钩,加大服务人员的学习动力,大力引进专业的服务人员。完善资金分配制度,人事安排制度,有助于稳定社区卫生服务队伍,避免人才的流失。还有,也可以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标准,把居民的评价作为考核人员的一部分内容。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不仅仅是考核的唯一标准,服务态度也很重要。

4、加快建立完善双向转诊机制

为了更好的让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医院连接在一起为人民服务,需要加快建立完善双向转诊机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是实现双向转诊制度的前提和基础。国家和政府要确立确切的转诊制度,有一套完整又标准的转诊秩序。实现“大病去医院,小病进社区”的理想目标。

五、结束语

我们可以欣喜的看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在快速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3],它产生的问题,我们也不能够忽视。因为这些问题影响了城乡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心和期待,也阻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不过,我们应该相信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国家也大力投资医疗卫生事业,从而渐渐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也会得到很好的改善,进一步的为城乡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梁万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期刊论文]-中国全科医学 2002(01)

篇8

为进一步加强我镇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构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满足居民基本医疗预防保健需求,更好地为全镇广大居民健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结合我镇村级卫生机构的实际现状,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和省卫生厅《关于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效缓解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步健全设备、运行规范、服务到位的县、镇、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为全镇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总体目标

在200*年底与任杨村部联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础上,200*年,新建和改建完成4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镇共建成5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站达到设置合理,设施基本满足需要,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社区居民能在社区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原则、资源配置和工作职责。

1、设置原则:

按照行政村或3000-5000人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原则。对此,我镇将在任杨、古虹、走马、沈杨、马路等村域内设置建设五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

2、资源配置:

①土地: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建设选址由镇政府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确定,原则上设在覆盖范围的中心位置,所需建设用地原则上由所在村无偿划拨,同时做好证地的协调工作。

②房屋: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所需房屋原则上由村委会提供,也可由学校闲置校舍或原村卫生所改扩建而来。

③人员:社区卫生服务站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乡村医生执业资格、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严禁使用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从业人员由所在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调配。

④资金:采取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资、乡村医生个人借资、辐射村居帮扶投资、政府补助资金等多渠道筹资办法,共同创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

3、工作职责:

①综合运用机构门诊、健康咨询、定期巡诊、康复护理、家庭病床、双向转诊等措施,为农民就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治;并及时转诊急危重病人。诊疗行为规范,选择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方案,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医药收费政策。

②组织开展健康体检,建立和管理覆盖范围内和所有家庭的健康档案,访视重点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

③按照规定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据家庭成员的具体情况,通过上门服务等形式落实相应的工作任务。

④掌握覆盖范围内服务人口基本情况,及时督促服务对象按规范要求接受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计划免疫、重点疾病社区管理等。

⑤及时收集、核实、报告覆盖范围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死亡、传染病和外来人员等信息,并协助完成调查处理。

⑥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看病程序和补助办法;定期公布覆盖范围内合作医疗住院及报销情况。

⑦健康教育进村入户,以讲课、咨询、发放健康处方等形式向服务对象提供面对面的服务。

(来源:文秘站 )⑧协助开展覆盖范围内食品卫生、公共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托幼机构、饮水卫生检查管理。

(二)加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建设。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本标准,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占地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不少于80平方米,设全科诊断室、治疗室、换药室、观察室、药房、健康教育室(预防保健室)和计生指导室,七室分开;基本设备包括耳鼻镜、紫外线灯、清创缝合包、组合治疗盘,空调、身高体重器、电脑和打印机、电话、电视、vcd等(具体标准见附件2)。

(三)加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社区服务站人员继续教育。到200*年全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全科医学知识转岗培训率达80%,鼓励已取得资格的卫技人员参加各级各类学历教育,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学历层次。新进人员统一达到中专以上学历,并取得相关执业资格。

(四)加强标准 化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功能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下,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落实服务责任,在责任区域内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不同人群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社区诊断并提出干预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

(五)加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内部管理建设。社区卫生服务实施镇村一体化管理,严格按照县卫生局制订的一体化管理办法执行。

四、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开展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创建工作是解决我镇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有效途径,是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镇政府成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分解见附1)各村要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方针政策,将创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干部年度目标考核,要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层层明确责任,落实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创建任务。

(二)严格标准,规范建设。

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对照《__镇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标准》,认真细化,逐项落实,按序时进度做好创建工作。在创建过程中,对创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上报。镇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将开展定期不定期督查,对创建工作不力,动作缓慢,措施不当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对创建过程中好的经验、做法,在全镇予以推广。

(三)因地制宜,杜绝盲建。

根据辖区卫生资源的实际情况,制定建设计划。尽量充分,合理利用原有卫生资源,切忌盲目新建,造成资源浪费。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租用房屋或用房尚未达到标准的,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新建、改扩建。目前初步决定在任杨村范围内进行新建;古虹村、走马村、马路村范围内进行改建;沈杨村范围内根据实际再进行新建或改建的决定。

(四)规范管理,强化监督。

篇9

关键词: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贡献率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3-0105-02

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它将中医药知识与适宜技术运用到社区卫生服务全过程中,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价廉、方便、可及的基本卫生服务[1]。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开展情况究竟如何,怎样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断推广中医药服务、更好地利用中医适宜技术仍是发展社区卫生关注的重点。为此,对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进行现状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测量中医药的贡献率,寻找不足并谋求对策是促使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本文结合文献研究,通过调查,对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现况、中医药服务开展利用情况进行研究,结合实际对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为更好地开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参考。

1.中医药与社区卫生服务有机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1中医药与社区卫生服务有机融合的必要性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剧,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顺应了各方面的变化。中医强调“天人合一”,重视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等对健康的影响,将人与自然的统一协调创造性地融于一体,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基本内涵相呼应。中医药拥有“简、便、廉、验”的特点,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常见病、慢性病、老年病及亚健康状态等方面具有优势。所以,发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不仅使居民享有物美价廉的医疗服务,也能缓解大医院面临的就诊压力,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看病贵、看病难”这一社会矛盾。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提供了广阔空间。在继承发扬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补充了社区卫生服务内涵,也为发掘、创新、再发展传统中医药学创造了契机。

1.2中医药与社区卫生服务有机融合的可行性

新时期,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包含“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将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正是贯彻该方针的有力证明。1997年,卫生部等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中规定,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要积极运用中医药和民族医药适宜技术,此后颁发的多份文件也指明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中的作用。新医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中明确指出,五项重点改革中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和实现,均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要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降低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和低成本服务。国家一系列政策的“硬性”倾斜,为中医药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发展机会与政策支持[2]。加上中医药服务的整体观以及个性化治疗、“治未病”的理念等传统理念与服务方式非常符合社区卫生服务要求,给国家政策的有效推行提供了可行的基础[3]。

2.结果与分析

从南京市卫生局摘录2010年-2014年的卫生统计报表相关信息,包含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栖霞区、雨花台区、浦口区、江宁区、六合区,共11个行政区域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信息,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2.1政府补助情况

与2010年比较,2014年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到的补助收入大幅提高,其中增长率最高达到了145.16%,增速较快。但总体来说,补助收入比重都低于10%,补助水平偏低。低比例的补助水平必然促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日常经营中考虑生存问题,易出现过度医疗、重医疗轻预防、以药养医等问题。

2.2床位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2010年和2014年两个时段比较的结果表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有床位数基本稳定略有增加,中医科室床位数上涨比例较大,达到了80.71%,中医科室床位在实有床位所占比重呈现小幅增长。这从侧面反映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了对中医药服务的总体投入,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量有所上升,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的推广取得一定成效。

卫生技术人员人数在两个时段之间增长速度较快,其中执业医师人数涨幅最大,达到了110.91%,其他依次为注册护士、药剂人员和执业助理医师。中医执业医师、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执业中药师人员的增长速度都分别超过了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药剂人员的增长速度,表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增加招募人员的同时注重中医类人员的引进。然而数据也显示,虽然中医类别各部分人员数量的增幅很大,但中医执业医师、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执业中药师各自所占比重都呈现出比重偏低、基本稳定、小幅增长的特点,这也最终导致中医类别人员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比重偏低,提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人力资源不足,限制了中医药服务的利用和开展。

2.3中医医疗服务提供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贡献率的关键在于中医医疗服务的实际提供情况,2010年-2014年中医医疗服务的变动情况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人次数呈现上涨较快、增幅较大的趋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人次的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南京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后实行“药房托管”政策和“基本用药零差率销售”机制改革,制度改革引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价格降低,将利润空间挤压让给患者,患者感受到社区卫生服务的经济实惠,增强了进社区就诊的意愿。但社区卫生服务中中医医疗服务发展缓慢,其门诊人次数增长过缓,历年增长率均小于门诊人次数增长率。同时,除了2012年中医门诊人次数所占比重达到最低点,仅为9.79%,在其他年份均呈现出在某一水平周围上下波动的态势。

2.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情况

数据结果显示,2010年-2014年,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收支结余在2010年-2012年增长速度较快,2013年-2014年趋于平稳,略有增加,总体呈现增长趋势。收支结余的持续增长趋势反映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药支出(中药费)总体呈现平稳趋势,偶有波动,增长速度过缓。中药费在药品费中所占比重波动幅度较大,且呈现出增落交替的特点。以2012年为分界点,前三年药品收入所占比重小幅攀升。2012年之后,药品收入在业务收入中的比重开始逐步下降,这可能与“基本用药零差率销售”运行机制改革有关。但总体来看,药品收入所占比重均超过50%。药品收入比重居高会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日常运转过度依赖于药品收入和医疗服务,无法实现“预防为主”的功能定位,也容易诱发以药养医的问题。中药收入占药品收入的比重在2013年略有减少后,在2014年又小幅增长,达到五年来最高,比重为15.87%。在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降低的前提下,表明中医药服务的开展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说,比重仍较小,中医药服务功能仍有很大推广空间。

3.研究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果显示,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入结构不合理,补助水平偏低,业务收入中,药品收入比重较大,低水平补助致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了维持正常运转要自谋出路,依赖业务收入,使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职能的更易出现偏差,容易忽视其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责;中医药人力资源不足,社区中医药人才缺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人员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比重均低于10%,中医药人力资源不足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中医药服务的发展和推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体发展势头较好,门诊人次和收支结余金额都有较大增长,但中医医疗服务发展缓慢,中医门诊人次和中药收入各自比重都偏低,历年来都只是略微上升。针对如上问题,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既要增加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政投入,更要照顾到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积极作用给予专项经费补助;培养高素质人才,并以各种政策吸引并留住高素质人次,充实中医药服务人员队伍;根据各社区居民的疾病发病特点,总结中医药服务中的经验、方法,提炼出针对本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特色疗法,拓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范围,注重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4],加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逐步提高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贡献率。

注释:

[1]刘德红,施永兴,陈继根等.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贡献率探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8):1752-1754.

[2]冯光谓.社区卫生服务中发展中医药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0,9(2):267-269.

篇10

一、强化措施,扎实推进,有效解决群众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解民忧,在卫生系统要首当其冲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是深入实施医疗惠民工程。认真落实对城乡“低保”居民和农村“五保户”等贫困患者“一免三减”的优惠政策,即对前来就诊的患者免收挂号费、减收5%治疗费(不含材料费)、减收10%检查费、减收50%住院费。二是做好特殊群体的医疗救助。协调民政等部门,努力做好对社会流浪、行乞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医疗救助工作。三是在全市40家二级以上医院开展了单病种质量费用综合管理。各医院根据本单位病种的构成,确定纳入单病种管理的病种,最少的5种,最多的10种。对纳入管理的单病种实行质量和费用综合管理。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引导群众自主选择就医。四是实行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在全市34家二级以上医院开展此项工作,通过开展临床检查结果互认工作,有效遏制滥检查和不必要的检查,降低医疗成本,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五是开展农村贫困孕产妇住院救助工作。怀来、阳原、蔚县、张北、赤城、怀安、涿鹿7个“降消项目”县,要利用国家补助资金,救助贫困孕产妇,提高农村孕产妇的住院分娩率,降低死亡率。六是加强医院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积极组织开展创建“诚信医院”活动,抓医疗服务质量、规范医疗服务项目、规范医务人员收入分配制度、严禁医务人员收入同医疗服务收费挂钩,取缔科室承包、开单提成等违规行为。七是加强卫生行风建设。在全市卫生系统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广大医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为群众提供优质、安全、价廉的卫生服务。组织开展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决策部署,结合卫生系统实际,全面深入的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继续纠正在医疗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开单提成、收受红包等不正之风,促进卫生系统行风得到根本好转。

二、调整布局,着力基层,推进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大力发展卫生事业,重点是抓好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的建设,迅速扭转卫生事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推进全市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改善和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条件和能力。进一步深化农村卫生改革,理顺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坚持县医院、中医院、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由政府举办的国有性质,努力落实在农村医疗、预防、保健等建设上的政府责任。根据功能划分,明确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责,充分发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指导中心的作用,建立县对乡、乡对村的纵向技术合作关系和技术指导作用,继续推行和不断完善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不断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整体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保证每个乡镇办好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认真落实每个乡镇卫生院保有 3-4 名防保人员,落实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和院长待遇。按照卫生部规定的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并结合卫生院的服务人口、服务范围、服务功能和服务项目,核定床位和人员数。

三、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为重点,构建城市卫生服务体系